📖 ZKIZ Archives


常州外國語學校致癌物超標近數萬倍 校方堅稱達標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18/998984.html

面對鐵一般的事實,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紀忠回應時,堅稱2012年的環評報告顯示新校址地皮土壤達標,適合建校。內地媒體報道引述北京大學教授劉陽生“打臉”,直斥官方環評報告只檢查了地下水的酸鹼值、鉻及鎳含量,全無檢驗農藥劇毒化學物質含量,亦無建議新校舍應於毒地修複完畢後才建造。

____4_.thumb_head

境外媒體稱,江蘇名校常州外國語學校(簡稱常外)自去年搬入新校址,大批學生疑因鄰近“毒地(受化工汙染的地皮)”修複工程的化學廢料擴散汙染引發不適,學校一度於今年1月起停課,但家長控訴仍未獲正視。內地傳媒最新披露,校內多達493名學生“出事”,個別罹患淋巴癌、血癌,而毒地驗出致癌物、有害物竟最高超標逾9萬倍。

香港《東方日報》4月18日報道稱,據內地媒體披露,常外去年9月遷入新址至今,493名學生分別出現皮膚炎、濕疹、支氣管炎、白血球減少等異常癥狀,個別學生更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俗稱血癌)等危疾。

報道指出,學校100米內為三間化工農藥廠原址的毒地,但當局為將毒地地皮改作商業用途,早前進行毒地修複工程。不過,內地雖規定毒地與學校距離至少有300米,附近亦不應有居住區。但常外選址卻明顯違規,只隔不足100米。家長多番維權,均要求追究官方責任。

據環境影響報告顯示,毒地地皮的三廠原址,地下水出現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機汙染物,最嚴重樣本中,氯苯超標逾9.4萬倍,土壤氯苯亦超標7.8萬倍,汞、鉛、鎘等重金屬亦嚴重超標。

面對鐵一般的事實,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紀忠回應時,堅稱2012年的環評報告顯示新校址地皮土壤達標,適合建校。內地媒體報道引述北京大學教授劉陽生“打臉”,直斥官方環評報告只檢查了地下水的酸鹼值、鉻及鎳含量,全無檢驗農藥劇毒化學物質含量,亦無建議新校舍應於毒地修複完畢後才建造。

報道稱,值得註意的是,環評報告2012年3月才獲批複,但新校早於七個月前已奠基施工,修複工程前年曾因家長反對而停工,但最終政府仍堅持強推。由於施工時所用的地下水水源受嚴重汙染,導致學校課室、宿舍、圖書館等多處,出現丙硐、苯、甲苯、二氯甲烷等有毒化學品含量超標。學生去年9月入學時,毒地土壤仍在開挖修複中,揮發性有機汙染物以揚塵向外擴散,學生避無可避。

  • 參考消息網
  • 陳星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70

常州外國語學校新北校區毗鄰三家化工廠舊址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18/998980.html

涉事化工廠的原職工向北京青年報記者舉報該化工廠曾向地下填埋危險廢物。常州外國語學校周邊環境汙染嚴重的問題,已引起環保部、江蘇省政府重視,雙方已成立聯合調查組,將盡快趕赴常州進行現場調查。

____2_.thumb_head

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搬遷新址後,493名學生先後被檢查出皮炎、血液指標異常等情況,個別學生查出患有淋巴癌等。據悉,學校附近正在開挖的地塊上曾是三家化工廠,學生們的身體異常情況疑與化工廠“毒地”相關。

涉事化工廠的原職工向北京青年報記者舉報該化工廠曾向地下填埋危險廢物。常州外國語學校周邊環境汙染嚴重的問題,已引起環保部、江蘇省政府重視,雙方已成立聯合調查組,將盡快趕赴常州進行現場調查。

“493名學生被檢出身體異常”

“到現在還有家長給孩子送午飯、帶水喝,不讓他們接觸學校的水和食物。”常州外國語學校(下稱“常外”)一位七年級學生的家長告訴北青報記者。

常外是江蘇省當地一所知名學校,其新北校區從2015年9月才開始正式投入使用,然而當年年底,就不斷有學生出現惡心、嘔吐、頭暈、肚子疼以及紅疹等癥狀,空氣中也能聞到刺鼻的酸臭味,“我們在校的學生平時都不敢開寢室窗戶。”住校的高二學生劉麗敏(化名)告訴北青報記者。

在一位七年級學生家長提供的“常外七、八年級學生自發體檢並自願提供體檢結果的匯總表”上,北青報記者看到,參與統計的樣本共計641人,體檢異常人數為493人,占比76.9%。而“異常”的項目包括“甲狀腺結節”262例、“淋巴腫大或結節”194例、“血液其他指標異常”90例等,其中多數學生同時出現多種異常癥狀。

該學生家長提供了自己13歲的孩子今年1月底和3月底兩次體檢的報告單,上面顯示被檢查者“甲狀腺左側葉結節,雙側頸部、頜下、腋窩淋巴結腫大”。

“2016年1月中旬左右,學校寒假放假前,我們學生家長們就自發在校門口抗議過,希望學校能搬離現在的地址,但到現在學校也沒有給我們明確答複。”上述學生家長補充說。

學生家長的抗議

上述學生家長提到的“抗議”,很多學生都印象深刻。劉麗敏說,2016年放寒假前一周,每天都有學生家長聚在校門口抗議。

“一般下午5點多開始聚集,最晚一次到淩晨兩三點還有家長在大聲喊,要求學校搬離現在的校址。”據劉麗敏回憶,當時校門外有家長抗議,校門內也有部分老師參與,“畢竟老師們也不想在‘有毒’的學校教書。”而那段時間,不少七年級、八年級的學生都被家長接回家,“罷課了。”劉麗敏稱。

一些學生發布的抗議現場的照片顯示,多名家長戴著口罩手舉“救救孩子們”的牌子,或拉起“遠離毒地,救救常外的孩子”這樣的橫幅,也有家長擺出部分身體異常學生病例的展板。

抗議的結果是,七年級和八年級在2016年1月沒有如期舉行期末考試,而是直接放了寒假,僅有九年級學生和高中部學生在校參加了期末考。

八年級的林君(化名)證實了劉麗敏的說法,“七年級和八年級的期末考試開學後第二周才補上的。”林君說,但開學後,自己所在的班級轉走了4個同學,“有去別的國際學校或者公辦學校的,還有轉到外地的。”林君說,開學後送飯的家長少了,但多數家長都堅持讓學生自己帶水喝,“學校飲水器的水有點奇怪的味道,偶爾空氣里還會聞到農藥味。”

化工廠老員工舉報“地下埋毒”

空氣中的農藥味哪兒來的?

據了解,常外新北校區北側地塊上曾存在過三家化工廠,最大的一家是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常隆化工),另外兩家是長宇化工和華達化工。

自稱在常隆化工工作了30多年、從事“生產調度”的職工徐立雄(化名)告訴北青報記者,自2015年下半年開始,他曾向新北區環保局舉報常隆化工在2010年搬遷過程中,將大量固體廢物填埋在地下。

徐立雄介紹,常隆化工生產130多種與農藥相關的產品,其中包括克百威、滅多威、異丙威、氰基萘酚等劇毒類產品。而這些產品通過生產工藝環節後,會產生含有有毒化學物質的農藥廢水和固體廢物。

按照徐立雄的說法,自多年前,常隆化工就開始在長江水漲潮時將江水引入化工廠邊上的團結河,在退潮時,用一根暗管將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通到閘門前,隨著退潮的江水一直流向長江。但這一說法目前尚未得到相關部門證實。

此外,徐立雄描述稱,化工廠在生產過程中還會產生有毒的固體廢物。“廠里曾經將這些固體廢物送去焚燒廠焚燒,但里面含有的酸性物質,會腐蝕焚燒的機器,所以後來人家不肯接收了。”

直到2010年化工產搬遷至泰興,這批數量不明的固體廢物因為“帶不走”,被填埋到地下,“面積大約有一個籃球場大小。”徐立雄稱,這個填埋的區域,正是在現在常外新北校區附近。

調查

學校被曝未批先建環評沒考慮農藥成分

據央視報道,在一份項目環境影響報告上,這片地塊土壤、地下水里以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機汙染物為主,萘、茚並芘等多環芳烴以及金屬汞、鉛、鎘等重金屬汙染物,普遍超標嚴重,其中汙染最重的是氯苯,它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濃度超標達94799倍和78899倍,四氯化碳濃度超標也有22699倍,其他的二氯苯、三氯甲烷、二甲苯總和高錳酸鹽指數超標也有數千倍之多。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常隆化工是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但在2014年12月,其旗下的常隆農化等6家企業因傾倒廢酸汙染河水,被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判罰1.6億多元的罰款。2015年,北青報曾報道江蘇靖江一養豬場“地下藏毒萬噸”事件,其中也有常隆化工出來“毒物”。

而常外新校區為何卻要選址在這塊“毒地”旁?

當地教育部門對外解釋,另建校區前他們已做過相應的環評,並稱建校地塊的土壤檢測達標,“符合學校用地”。但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陽生對媒體表示,這份環評報告中只考慮了氨氮、重金屬、pH值等常規的汙染物指標,沒有考慮到農藥的成分。

這份“已經確認符合建校規範的環評報告”中也提到,項目北側場地“土壤和地下水已經受到汙染,存在人體健康風險和生態風險”。該報告建議,為避免“所在區域地下水受到二次汙染”,“本地塊嚴禁開發和利用地下水資源”。而實際上,建校所用的正是抽上來的重汙染地下水。

作為建校依據的這份環評報告批複時間是2012年3月31日,然而學校奠基施工的時間卻是2011年8月21日,學校開始施工的時間比環評批複時間整整提前了7個多月。2015年9月大批學生入校,但此時北邊的汙染土壤還正在開挖修複中。

有關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周邊環境汙染嚴重的問題,環境保護部、江蘇省政府高度重視,立即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並成立聯合調查組,將盡快趕赴常州進行現場調查。調查結束後,將及時向社會公布相關情況。

在493名學生身體異常情況被曝光後,4月15日,常州外國語學校在官網上貼出一份監測結果說明,該說明中稱學校的“土壤及地下水檢測結果滿足學校環境質量要求”。

  • 北京青年報
  • 陳星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