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一路領先,但我一回頭,就喪失金牌了"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1912


巴黎:

這是一個本屆加拿打冬奧雪山速度選手回述她在都靈冬奧比賽時所犯的錯,她說:"我決不會再犯同樣的錯"

我經常看到 有一些Blog文,認為投機與投資可同時兼備,先不要說這些寫Blog的朋友在這二者的獨立造藝如何,我很難想象索羅斯與巴菲特二人能在投機與投資兩者間 可以成功兼顧游走而又能擊退對手。就像那都靈世界級選手,只是一次的回頭看隊友,金牌便與自已刷身而過。是否太殘酷?但如果上帝對這偶然心靈不集中選手仁 慈,那它就對另一些一心一意,勇往直前的其它選手殘忍了,投資亦是一樣。

能夠了解錯誤,作出改正,我們的先賢不認為那是過錯,夫子說,一錯的不能算錯,一而再,再而三者才是。

現實是這些朋友一而再的錯誤,將提供非常好的機會給你,投資的殘酷事實是快樂必須要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之上。

只要你能夠明白投資本來就是要尋找價值,明確了這個目的,踏上這條比賽道路後,即使你是處於落後或是領先,一直往前,頭不能回,不要想投機這等事,不要想現在是熊市還是牛市,不要理會有多少其它選手在身旁跌下,眼前只有一個追逐的目標------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8

中環在線:獅王拒吃回頭草轉浦東設總壇 李華華


2010-06-10  AD





 

獅王回歸勢不可 當!響浦東陸家嘴嘅滙豐中國新總部大樓,噚日由行政總裁紀勤主持啟用禮,除咗獅子行班高層空群出動,連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都現身,仲有新地(016)都派 出執董陳國威嚟撐場!原本副主席郭炳聯都話嚟,但好似唔見人。點解關細K事?皆因獅子行新總壇扎根地就係喺新地棟物業入面,獅王仲買起埋22至38樓連命 名權o忝!

講番獅子行呢個響浦東香格里拉對面、毗鄰東方明珠塔兼雄踞黃浦江邊嘅新總部,可謂獅子行喺神州嘅第三代總壇旗艦,咁點解唔諗諗用 番以前第一代據點、1865年獅子行誕生地外灘呢?路邊社消息話,獅王確實係咁諗過,不過市政府叫價太高,精打細算嘅獅王當然「唔食回頭草」,最終,嗰幢 充滿大上海東方華爾街色彩嘅舊址,俾浦發行買咗嚟用,所以獅王先要轉場去浦東搵食囉!

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42

浪子回頭 賣雞起家

2011-2-17  TNM




「雞房重地」,台北師大夜市要拿號碼牌的人氣店之一。老闆洪啟書曾在道上混過,也曾赴大陸投資被坑,最後帶著600多萬元負債回台。

看盡了人情冷暖,曾經逞凶鬥狠的他開始煮雞、賣雞,從一個大水桶擺攤賣起,到現在全台擁有42家加盟攤,月營收近200萬元。一路上,他不只學到了做生意的竅門,更學到彎腰低頭不一定就是軟弱。

夜已深,台北市師大夜市人潮散盡,「雞房重地」鹹水雞的員工也收拾得差不多。老闆洪啟書再次核算加盟商訂貨量,隨即招呼我一同前往台北市家禽批發市場。他喊著:「忙完攤子,就得去抓雞了。」我看了一下時間∣凌晨一點四十八分。

抵 達市場,洪啟書快步鑽進市場,告訴雞商:「我要五百隻。」他抓起一隻雞,熟練地摸過雞胸;再轉過雞身,觀察雞屁股。「摸雞胸可知道雞隻大小,雞屁股則可判 斷是不是病雞。」雞隻陸續被選入雞籠,直接送往鄰近的屠宰場,人工加上機器作業,五百隻雞快速處理完畢。我又看了一次時間∣凌晨二點五十二分。

老滷新湯入味

轉往環南市場附近的中央廚房,員工陸續抵達。洪啟書掀開飄著熱氣、裝有老滷水的煮雞桶,強調鹹水雞要好吃,一定要拿捏好火候和時間:「煮鹹水雞有二個關鍵,一個是要用老母雞,皮才會脆;另一個要以老滷做底,再陸續加入新湯汁。」

他說了一個業界公開的祕密,「老母雞肉質較韌,不容易煮爛,有些業者會加入漂白劑,加速雞肉爛熟。被踢爆後,有業者擔心漂白被識破,又開始加入漂黃劑。」他拿出檢驗單據說:「我絕對不亂加東西,雖然在煮雞流程走了許多冤枉路,但心安理得。」

清洗完畢,雞隻入鍋。洪啟書塞了一顆檳榔進嘴裡,不諱言自己曾經混過,「高中時,打架鬧事像家常便飯,爸爸常要到警察局幫我善後。」十八歲開始,洪啟書就做過一個又一個頭家夢,他開過自助餐、清粥小菜、涮涮鍋和檳榔攤,全都關門收場。

去骨剝肉竄紅

八年前,洪啟書前往大陸做檳榔生意,卻被大陸友人吃掉。「我回台灣二 個月為岳父辦喪事,沒想到再次回去,廠房內空無一物,所有設備被員工搬個精光。」他嚥不下這口氣,開車在深圳到處找人,卻反遭對方率人恐嚇。「在別人的地盤怎麼也玩不過人家,再不走,恐怕連命都難保。」

帶著六百萬元負債回到台灣,他過起以卡養卡的日子。「那時女兒還小,想買奶粉,竟連二千元都借不到。」洪啟書體認人情冷暖,這才甘願聽母親勸告,向一位廚師長輩學煮鹹水雞,並在文化大學附近擺攤。

剛 起爐灶,生意時好時壞,讓洪啟書不得帶著他的大水桶,轉戰流動夜市,「我跟著一團攤商在桃竹一帶到處跑,每晚換不同鄉鎮,生意雖然不差,但總覺得不夠安 定。」二○○五年,他到師大夜市繼續擺攤,靈機一動用剪刀幫客人剝肉去骨,食用方便加上口味獨到,很快就成為師大夜市的招牌攤子,甚至得讓客人領號碼牌, 先到他處逛逛,才不致於造成夜市內的交通阻塞。

招兵買馬加盟

二○○七年底,雞房重地開放加盟批貨,並代為料理所有雞肉和產品,加盟商只要來拿貨就可直接開市。目前加盟達到顛峰,全台有四十二家加盟攤,冬天每天約要煮五百隻雞,夏天旺季的銷量更在一千隻左右,師大總店與加盟商銷量比例約一比四。

洪啟書解釋:「以前攤商加盟,一年要繳十二萬加盟金,中央廚房提供推車、攤子等所有生財器具,鹹水雞每隻批價是一百一十元,批多少算多少,還幫忙處理最困難的夾毛步驟;去年六月起,不再收新加盟者加盟金,實買實銷,不過不再有夾毛的服務。」

洪 啟書之所以不再收加盟金,是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這幾年鹹水雞攤如雨後春筍,先前有加盟者跳槽,就是因為對方不收加盟金,導致我的加盟收入一口氣掉六 成。」他雖然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卻也了解從事小本生意者處處想省錢的想法,「其實為了夾毛,中央廚房得多請二個員工,不收加盟金後不夾毛,反而省掉人事 成本。」

研發新味務實

談著談著,天色已白,時間來到清晨七點二十五分,三大鍋鹹水雞全數熟透。洪啟書抓出熱騰騰的熟雞。「以 前沒有請員工,全部由我和我媽自己來。凌晨抓雞、煮雞;早上串雞心、雞胗、雞屁股、雞肝;下午備貨出貨給加盟商;晚上再到夜市做生意,一天幾乎睡不到三個 鐘頭。」洪啟書喝了一口茶,笑說自己每天都得吞三種健康食品,「不然真的擋不住。」

下午三點,加盟商陸續取貨完畢,洪啟書立刻前往師大夜市總店。他俐落地剪好一隻雞,送到客人手上,又耐心地向客人介紹新近研發的府城冬瓜、哇沙米、麻辣等口味,「所有香料都是天然的,絕對沒有化學添加物。」

他特別為冬瓜口味抱屈,「很多人不能想像鹹加甜的組合,其實冬瓜蜜汁和鹹水雞真的很合。」我嘗了一口,發現二者互相幫襯提味,重口味的雞肉因而多了分清爽。

洪啟書轉頭招呼客人,在他鞠躬哈腰的口氣裡,很難看出這一日他只睡了三個鐘頭,也很難查覺出當年的江湖味。夜市裡人聲鼎沸,昔日的浪子走了一圈崎嶇路,現在正付出比別人多的心力,每天和時間賽跑,過著務實的夜市人生。

創業資料(2005年)

設備:10萬元

攤車:6萬元

進貨:4萬元

總計:20萬元

營業資料(2011年1月)

營收:170萬元

進貨:60萬元

人事:45萬元

房租:17萬元

水電瓦斯:12萬元

雜支:13萬元

淨利:23萬元

註:營收資料為記者估計(包括總店60萬元,加盟110萬元)

加盟商老實說

我 1年多前開始賣鹹水雞,選擇加盟雞房重地是因為他的肉質比較軟,也沒有放漂白水、防腐劑。鹹水雞生意分大小月,夏天是旺季,平均每天可賣3、40隻,冬天 生意會差一點,平均每天賣1、20隻。雖然必須騎車補貨、站攤剪雞,遇上刮風下雨更辛苦,但整體而言,自己創業還是比上班強一點。

成功關鍵

率先推出鹹水雞去骨剝肉吃法,客人不沾手就可食用;口味穩定多樣,不加防腐劑、漂白水的堅持,讓客人吃得安心;開放加盟批貨,但堅持自己料理所有產品,保留煮雞訣竅,也掌控了加盟品質。

壹點意見

1.具企業頭腦:除產品具獨特口味外,還懂得制度化經營加盟體系,達到「自己賺錢,也讓別人賺錢」的雙贏效果。

2.立品牌形象:可朝「第一品牌」方向努力,讓品牌更為明確,讓消費者一想到鹹水雞就想到雞房重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95

滙豐回頭部署染紅內幕

2009-10-01  NM




上週五,市值一萬五千億,全球第二大銀行滙豐控股宣布,代表集團「中樞神經」的行政總裁主要辦公室,將於明年二月起遷回香港。

十 八年前,滙豐離開「發祥地」,重組成滙豐控股,遷冊英國;此後開展其東征西討的大業,先後收購美國海豐銀行、英國米特蘭銀行,至○三年更大刀闊斧購入 Household International,此舉亦令滙豐捲入次按危機當中。金融海嘯掀起時,滙豐股價直插至三十三元,股評人胡孟青在鏡頭前真情一哭,最能代表香港市民 的心情。最後逾九成八香港股東咬緊牙關供股救滙豐,對這間在港有一百四十多年歷史的銀行不離不棄。

六十周年國慶在即,被視為今年國家頭號大事,在這關鍵時刻,獅王亦宣布回頭。滙豐選擇在此時「回歸投誠」,別具意義。過去每次獅王「搬竇」,均印證着環球經濟軸心的轉移,是次獅王東遷,正是金融海嘯後,世界經濟權力中心大執位的重要啟示。

滙豐於上週五公布行政總裁駐港的消息後,成功贏取市場的掌聲,不少大行均發表報告撐滙豐,其中高盛指滙豐以亞太區為根本,影響正面,內地更將成為滙控主要的盈利增長動力,把滙豐的目標價調高至一百二十二元,較現價有逾三成六的溢價。

長揸滙豐超過三十年的富豪趙世曾,以「脫離苦海」形容滙豐回朝。「大方向正確,做大陸生意先有錢賺,歐美搞少啲。」趙世曾表示明年初,滙豐股價定可重上一百元。

緊接着的本週一,署理行政長官唐英年召開記者會,宣布國家財政部六十億元人民幣國債,正式在港發售。滙豐選擇在國債發售及六十周年國慶前夕公布「回頭」消息,背後有一番精心部署及意義。

獅子叩門抓生意

中 國財政部本週一起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屬國家首次,由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擔任聯席牽頭行及入賬行,其他銀行只爭取到分銷角色。雖然國債的生意對於銀行來 說微不足道,但箇中意義深長,作為全港客戶存款基礎最強的滙豐,就着參與發行國債一事,曾多次向財政部敲門,但中國財政部發國債,當然委任國內銀行承辦, 外資行只能望門興嘆;不過財政部亦特別安排滙豐擔任是次國債發行的唯一高級經理行,在一般債券銷售安排下甚為少見,亦算是照顧滙豐感受。

滙 豐亦把握機會,在債券發行手續及渠道上大力下功夫,爭取表現。本來,經年前迷你債券爆煲一役,金管局及證監會對零售債券的審批已收緊,自四月三十日起,要 求銀行在售賣金融產品時,實行「7+2」措施,包括設立投資專區、替客人錄音等,被列為容易受損的客戶vulnerable customer(VC),如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文盲人士,須有第三者陪伴及在銀行主管一齊作見證,才可購入有關投資產品。

但今次財政部在 港發債,金管局全面配合,放寬銀行審批客戶程序,只要客戶風險評估合格,便毋須錄音等繁複手續;而在制定國債銷售宣傳單張時,今年擔任銀行公會主席的滙豐 亦牽頭與金管局商討簡化程序,所以行內人都感受到滙豐今次雖然在國債銷售上,角色未及中銀及交行吃重,但已傾全力博取中方歡心,為將來的生意鋪路。

海嘯求救被拒

其 實,滙豐並非首次被中國拒諸門外。早於今年三月,滙豐為提高資本充足比率宣布供股,曾經接觸中投,希望對方能入股救亡,但被中投婉拒。一名政協常委說: 「去年滙豐好高價時,中投曾想入股滙豐一成,遭滙豐拒絕,到滙豐想搵中投幫手,中投就話有錢都打救中資企業先,意思係滙豐想要幫手,就返來香港註冊變中資 先啦!」

歷史證明,當周遭的政治或經濟體系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時,滙豐集團都有大動作。其中,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前夕,滙豐隨即成立「中 國部」,搶佔先機。八十年代末,滙豐看中急速發展的歐洲經濟體,收購米特蘭銀行,並於九一年遷冊倫敦,在金絲雀碼頭興建總部,一躍成為世界級銀行。前任主 席龐約翰掌舵期間看好美國銀行業,遂東買西購不斷壯大銀行資產,與當時世界第一大的花旗集團一較高下。滙豐並於九九年在紐約上市,再於○三年鯨吞美國Household International,染指當地按揭業務,而當時滙控主席龐約翰更坐鎮紐約指點江山。

染紅等上A股

金融海嘯後,不到半年,滙豐便迅速作出「遷都」香港的決定,以香港為踏腳石,深入中國淘金,不過,是次滙豐並非空手而來。滙豐一直十分重視中國分公司的 發展,現時已擁有九十個網點,是國內外資行一哥,而第二位則是擁有七十一個網點的東亞。「滙豐呢兩年喺大陸嘅發展好快,單係去年嘅業績,中國已經佔咗百分 之十七,○六到○八年滙豐喺內地,單係存款嘅增長,已經等於兩間內地中型銀行嘅規模,等於你喺香港做咗一間永隆出嚟。以前就歐、美、香港三腳櫈,而家要分 一隻腳俾中國喇。」一分析員說。

事實上,滙豐近數年間,在中國內地發展速度很快,先是於○一年購入上海銀行百分之八股權,○四年亦先後購入 交通銀行百分之十九點九權益,翌年又增持近一成的平安保險股權。金融海嘯期間,蘇格蘭皇家銀行放售中國銀行股份自救。要供股求存的滙豐,卻從沒有放售手上 的交銀或平保股份,反而出售倫敦金絲雀碼頭套現,只是買家亦自身難保撻訂收場,但最近又傳出滙控有意重售這幢物業。

近年,內地不時吹風,開放外資企業到上海A股上市。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系教授郭田勇表示:「上海近年積極研究成立『國際板』,予外資掛牌,相信未來兩、三年內便可成事。」市傳滙控已向上海證券交易所表達在內地國際板上市的意向,市場預期,集團最快或可於明年下旬,成為首批登陸A股的跨國企業。

滙控如果能在上海以A股上市,不但能成功集資吸水,吸納一批大陸商家作為銀行投資者,還擁有一個以人民幣發債的平台,對於滙控來說是黃金機會。

上海建橋頭堡

今年三月,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的國務院常務委員會,通過加快推進上海的經濟發展,希望上海在二○二○年,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航運中心,與香港並駕齊驅。○七年四月,滙豐重整內地業務,成立新公司滙豐銀行(中國),總部便設於上海,成為首批在內地成立的外商獨資銀行。

今年八月,滙豐(中國)的上海總部,宣布搬入由香港新地發展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一期,並租下二十層自用,當時滙豐主席葛霖更專程飛到中國,與仍為亞太區主席的鄭海泉,及新地郭氏兄弟等,出席上海國金的動土禮。

在內地發展經年,滙豐亦摸熟內地政府機關的做事方法。鄭海泉曾在訪問中提到:「在內地做生意,若他們見不到最高層,會覺得不被重視。」故滙豐是次實行孤注一擲,將集團決策部門遷至香港,以最高姿態與內地交涉,A股上市,可謂志在必得。

鄭大班坐歪

獅王回朝,管理層同時大執位。集團二號人物、滙控行政總裁紀勤,取代鄭海泉,兼任亞太區主席。在位僅四年的鄭海泉,突然被褫奪「大班」名號,被迫降班以執董身份,轉任滙豐中國董事長及台灣區主席。

今 年六十一歲的鄭海泉,名義上仍未退休,但行內人說他已經算退了下來。「佢只留任滙豐(中國)董事長,係因為佢係中國滙豐嘅symbolic head,象徵意義大過行政需要,只要搵到另一個中國人做呢個象徵式的number one,佢就會全退下來。這個位置的人負責與中國政府周旋,這種制度沿於昔日外資行以買辦來制服華人,但在外資行,華人一向並不能進入權力核心,每次董事 會都一定有華人坐入去,但只係維持有minority,絕對無主導性。」一名銀行家說。

有恒生高層亦形容,在恒生任副董事長時的鄭海泉,作用如同大「Sales」(推銷員)或大公關。「佢嘅長處係人際關係,擔任唔少公職,但實際做生意就唔多。」

銀行界梁朝偉上位

是次滙豐不少高層獲提升,其代表滙豐坐上香港銀行公會主席一職的王冬勝,獲委任為滙控亞太區行政總裁,事業更上一層樓。「佢喺Citibank(花旗銀行)出身,做事進取,符合現時滙豐公司文化,而且口才好,懂交際,配合到滙豐想快啲走入大陸的策略。」一名銀行家說。

王 冬勝於八○年加入花旗銀行,一直專注零售銀行業務,至九七年轉到渣打銀行,五年後升任為渣打董事,及後升為大中華區總裁。王冬勝在位期間,渣打斥資近百億 購買美國大通的零售銀行業務,包括Chase Mahanttan信用卡,以及斥資十億買安信,但行內人認為全部以高價收購。尤其是安信,王冬勝預計一年可以賺三千萬,其實一千五百萬都未及,導致他與 集團前主席戴維思不咬弦,並於○四年尾辭職;後來獲滙豐青睞任滙豐董事,如今再擢升為亞太區行政總裁。

不過,有銀行家認為,王冬勝未必可以 如鄭海泉,直上滙豐大班之位,「佢今年都五十八歲了,仲有兩、三年就退休。而且佢主要做零售事務,其他企業、投資等部門未有涉足,角色就好似劉智傑(前滙 豐副總經理及亞太區策略執行主管),都係對外做一個大公關,並未有掌握實權或進入權力核心。」

精英進駐中國

現時,滙豐的人事 作風已改變,過往繼承蘇格蘭銀行家傳統,相對保守的滙豐,甚少炒人,不少高層均為「紅褲子」出身。但在美式銀行文化的影響下,滙豐積極在行內高薪挖角,包 括王冬勝在內。另外,從花旗挖角而來的香港個人理財業務主管鄭慧敏(Louisa Cheang),便極速上位,今年一月晉升為亞太區個人理財業務總監。

另外,滙豐亦將香港部分「紅褲子」出身,熟悉滙豐文化的精英,調至中國總部做開荒牛,其中包括一九七六年已加入滙豐的薛關燕萍。本是滙豐香港區個人理財業務主管的薛太,後空降至恒生任總經理兼營運總監,今年五月再出任恒生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

經 過一番大執位,滙豐新一輪進軍中國的部署亦基本完成。不過,現時滙豐控股的決策核心人物,大部分接近,甚至超出六十歲的退休年齡,包括六十一歲的主席葛 霖、五十六歲的行政總裁紀勤,而曾被看好的明日之星——滙控亞太區行政總裁霍嘉治,在是次人事調動中,被委以個人理財及工商業務主管,但今年五十八歲的他 亦已近退休之年。反而今年只有五十歲,原滙控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環球投資管理行政總裁歐智華,新職為歐洲及中東區主席兼英國滙豐銀行主席,看守集團總 部,隨時跑出成為黑馬。

與中國結緣滙豐回頭里程碑

1864鐵行輪船香港總監修打蘭建議成立第一間香港銀行

1865滙豐先後在香港及上海開業(原稱上海滙理銀行)

1866通過滙豐銀行條例,並獲發鈔權

1872成功招攬香港政府開設戶口

1874替中國發行第一宗總值62萬英鎊公債

1881 改名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1946-55陸續關閉大陸分行,把業務撤回香港

1959收購有利銀行(其後於84年售予萬國寶通)

1960收購中東英格蘭銀行,打入中東市場

1965恒生銀行擠提,滙豐買入51%股權

1978中國開放,隨即成立「中國部」

1980收購美國海豐銀行51%股權

1987收購美國海豐餘下股權及英國米特蘭銀行14.9%股份

1991重組成滙豐控股,遷冊英國

1992全面收購米特蘭銀行

1998斥資在英國金絲雀碼頭建新總行大樓

1999成功在紐約上市

2001購入上海銀行8%股權

2003收購美國Household International,大舉涉足當地房地產按揭業務。

2004入股中國交通銀行19.9%權益。

2005以81.04億元代價,增持中國平安保險9.91%股權

2007滙豐(中國)成為首批在內地成立的外商獨資銀行。

2009金融海嘯波及滙豐,三月宣布進行世紀供股。供股後股價反彈逾倍,國慶前夕宣布將行政總裁辦公室搬回香港。

怡和押錯注 市值僅滙豐一成

歷 史較滙豐更悠久的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原名「渣甸洋行」),一八三二年於廣州成立,由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 及詹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創辦,早期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買賣。一九一二年,怡和將總部設於上海,業務擴展至地產、鐵路、船塢、礦業及銀行等行業。四九年,怡和於 內地的大部分資產被收歸國有,總部被迫遷至香港,六一年在港上市

殖民地時代,怡和是中環的大業主,持有文華東方酒店集團,旗下業務如持有惠康、萬寧及便利店7.11等的牛奶公司,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影響力不遜於滙豐銀行。八十年代,中英談判時期,吃過中共苦頭的怡和,看淡香港前景,將總公司註冊地由香港改往百慕達,九十年代中,怡和母公司及旗下子公司在香港除牌,全數遷往倫敦及新加坡上市,遙控香港業務。

「遷都」後的怡和,業務再沒突破,眼巴巴看着香港、內地的經濟急速發展,風頭被後來冒起的華資及中資大行蓋過。這間曾經紅極一時的英資洋行,現時在新加坡上市的母公司怡和控股,市值一千五百億港元,即滙豐的十分之一。

滙豐權力架構圖

恒生大俠淪落揸「鑊鏟」

恒 生前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柯清輝,今年五月正式退休,「大班」光環一脫,隨即做出連串出人意表舉動。先是六月時,有「抽水大王」之稱,因涉及內幕交易而被禁 出任董事的永義國際前主席官永義,連同其餘三人被控串謀勒索中聯石化主席許智明,柯清輝以五十萬元,為官永義提供人事擔保助其保釋候審。一個月後,柯清輝 突然出任國際資源副主席,市場莫不嘩然,有前恒生舊部更以「自貶身價」形容。

銀行界人士透露,柯清輝與不少活躍於三、四線「炒股」的炒家素有交情,尤其是渝港國際老闆張松橋,而張正是國際資源前主席劉夢熊老友,間接促成柯大俠入局一事。另外,亦有消息指柯清輝兒子就在官永義旗下公司打工。柯清輝這幫「私交」,看在頂頭上司滙豐眼中,變成「忌諱」,以至柯清輝一屆六十歲退休之齡,便要馬上起身辭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1

美国团购市场过度拥挤 商家面临回头客少困境

 http://news.imeigu.com/a/1315287063047.html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Venture Beat周一刊文称,类似Groupon的团购网站正越来越多。在外界看来,团购或许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业务。业内人士指出,团购市场已经过于拥挤,而无法吸引回头客已经成为商家面临的主要困境。

 

以下为文章全文:

Facebook和Yelp都推出了团购服务,谷歌也正在开发团购服务。然而当一些大公司开始退出团购市场时,我们需要问:团购业务是否比表面看起来更难?

运营一家团购网站有多种方式。首先,你可以与商家达成协议,然后提供团购服务。简而言之,采用这种模式的公司直接与商户接触,决定营收分享比例,并面向消费者推出团购服务。Groupon正是采用这种模式。其次,你可以聚合来自其他团购网站的团购活动,并发布在自己网站上。Facebook一开始曾采用过这种模式,但随后也转向Groupon的模式。

从理论上讲,这些团购活动是互惠的,团购网站提供免费的营销服务,吸引新的消费者,因此从商户处获得营收分成。由于团购业务的成功,Groupon已经计划进行IPO(首次公开招股)。不过与大部分交易一样,团购也有着潜在成本。正是由于这一原因,Facebook近期宣布放弃团购业务,而Yelp的团购业务也开始收缩。目前尚不清楚谷歌的团购服务Google Offers是否能获得机遇。

Sterling市场情报公司创始人格雷格·斯特林(Greg Sterling)表示,团购市场的挑战来自两方面:竞争,以及业务结构。他表示:“Groupon和LivingSocial开辟了这一市场,所有类似网站都会收集在Groupon上开展团购活动的商家名单,然后打电话给商家,询问商家是否愿意与它们合作。”

团购生态系统正受到这类小型团购网站的干扰。Groupon的客户被挖走,因为这些商家已表示愿意接受团购模式,小型团购网站没有必要再自己寻找新的客户。此外,这一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新的团购网站每天都在出现。而不同团购网站也瞄准不同人群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针对家庭主妇、宠物、同性恋、环保人士和犹太人的团购网站。此外还有一些团购网站只针对某一地区提供服务。

在团购的业务结构方面,Yelp CEO杰里米·斯托普曼(Jeremy Stoppelman)曾经撰文讨论过这一问题。他表示:“团购的模式并不是那么好。”他指出,团购网站往往会要求较高的营收分享比例,例如Groupon的50%。因此,小型商户在销售商品时将会受到损失。那么,商户为什么要同意开展团购活动呢?

一般认为,团购活动能带来新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在团购活动结束后还会前来消费。然而,并不是所有参与团购活动的商家都看到了这一点。莱斯大学商学院于2010年对150家商户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Groupon的客户中,有32%对团购活动不满意,并且没有因此获得利润。

无法吸引回头客可能是由于关注团购的消费者只是一些寻找便宜货的人。如果没有团购活动,这些人永远不可能考虑去豪华餐厅吃饭。那么,Facebook、Yelp和谷歌是如何处理各自的团购业务的呢?

Yelp

Yelp去年推出了团购服务Yelp Deals,然而该网站本周宣布,将把团购业务的员工人数从30人削减至15人。Yelp发言人表示:“去年,我们尝试开展了多次团购活动。我们已经意识到,小商户更希望参与可持续的营销活动,这样的营销活动能帮助它们吸引新的消费者,同时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Yelp Deals是我们面向小商户的所有广告产品中的一款,这并不是我们的核心产品。”

Yelp的说法表明了该网站的潜在问题。团购网站需要做的包括寻找商家,确定团购商品,提供消费者服务,以及管理营收分享等。因此团购网站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业务。根据斯托普曼的说法,Yelp裁减团购部门是因为相关员工需要同时关注团购和本地广告业务。而通过收缩团购服务,Yelp的业务能够更加流畅并排除干扰。

Facebook

Facebook于今年4月推出了团购服务,然而仅仅5个月之后就关闭了该服务。Facebook上周表示:“在测试Deals服务4个月之后,我们已决定在未来几周内终止Deals。我们认为,在推动用户进入本地商户的过程中,社交工具能够发挥巨大力量。我们从测试中了解到很多,我们将继续评估如何更好地为本地商户提供服务。”

斯特林对Facebook这一举措表示惊讶。他表示:“在Facebook宣布放弃,而Yelp跟进之后,坦白地说我感到惊讶。由于Groupon的成功,我曾认为这是Facebook可以做到的,并且能更加成功。”

Facebook拥有能够抗衡Groupon的用户群体及营销能力,但Facebook最终却选择放弃。斯特林表示:“他们或许已获得一些市场的原始数据,他们研究之后认为,‘这不是属于我们的业务’。”

谷歌

谷歌于今年6月推出了Google Offers,该服务目前仍在测试中,仅仅在波特兰、旧金山湾区和纽约市可以使用。尽管竞争对手已经放弃,但谷歌仍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谷歌一名发言人表示:“这一测试仅仅是开始。”上周三,谷歌在网站首页推广了一款团购活动,引发了外界的讨论。谷歌去年曾试图以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Groupon。

斯特林表示,谷歌需要非常专注,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团购业务本身的挑战。他表示:“我认为谷歌能够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先者之一,问题仅仅在于他们将会有多少投入,这包括组建销售团队,以及扩大规模等。”

斯特林同时指出,谷歌已经在这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他表示:“相对竞争对手,谷歌可能要求较少的营收分成,并像AdSense发展早期一样为这一业务提供补贴。”

谷歌发言人则表示:“这是一个极具竞争性的市场。对商家来说,Google Offers与其他团购网站的不同在于它们可以在一周内收到预支付的营收。我们通常在团购开始后4天内向Google Offers的合作商家发放80%的营收,并在90天内发放其余的20%。”

结论

根据欧洲团购网站Groupalia投资人、Insight Venture Partners总经理拉里·汉顿(Larry Handen)的说法,团购网站的成功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他表示:“它们以季度和年来考虑问题,同时以小时和天数来开展活动。在这一市场,这就是你所需要的。”

汉顿的说法非常简单,即团购网站需要远大的目光,但在日常运营中需要非常专注。而Yelp、Facebook和谷歌等公司还需要处理其他很多事务,这使它们很难专注。保持专注或许是团购服务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斯特林表示:“这是一个略显拥挤的市场,但对某些类型的公司来说非常好。”(维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13

回頭是岸 股海無涯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U5ESNT0PL4145585&id=199661&catID=&keyword=&searchtype=

老婆發現我學人寫 網誌, 看了幾篇, 說我寫的東西不三不四, 叫我小心俾人鬧. 我老婆年紀輕輕, 唔知點解仲老氣過我. 我其實寫網誌 , post 組合係有一個"偉大理想", 我想有緣讀到我網誌的人可以明白"股海無涯, 回頭是岸"的道理. 當然現在未係時候講"回頭是岸", 目前我要證明左"股海無涯"先.....

 

路人"股怪"兄留言說 "覺得散戶輸未必真的認識少, 可能係識太多, 什麼都學, 講到頭頭是道, 但用起來, 最尾都是輸自己心理不斷改變, 唔得堅持", 我都基本認同佢. 但有一點我想澄清下, 表面上我寫的東西很反智, 但那是建築在我極度認知的情況下產生的另類思維. 對投資的知識我相信我絕不輸給任何一個財經專家, 但如果你問我, 這些知識對我個人投資有冇幫助, 我可以肯定答你, 可有可無.基本上任何人也可以在沒有任何專業知識下而進入股票市埸玩一餐, 先投資再求知不一定是輸家, 滿腹理論不見得是高手.   以前金融行內有句話"博士昜得, 炒鬼難求", 即是請一個博士做炒手不難, 但找一個會炒的人才郤難得很, 利森事件後, 大家更不敢請低學歷的人入行, 但偏偏炒鬼很多時都是不學無術的人. 同一個道理也解釋為甚麼大部份人初炒股總有斬獲, 之後越炒得久越差, 結果以輸錢離埸.  懂得太多某些時候限制了個人的直覺判斷, 而直覺在炒賣市埸往往是主要因素之一, 看看geroge soros, julian robertson等大炒家的經歷, 就會發現他們大部份是靠敏銳的市埸直覺下注.

再舉個例子, 一個人學會了股票期權, 在投資歷程上進入另一階斷, 表面上多了一種工具可運用, 但事實上這工具也大大限制了投資回報 (雖然大部份期權尃家會說是增加回報, 但實際操作往往未必如此), 當然我不否認這工具的存在價值, 事實我也很欣賞本網blogger"東邪"對期權運用的文章, 至少照他的方法執行操作還是很簡單又安全的, 只是我以個人經驗來看, 一入衍生市埸, 大部份人最終都會後悔莫及, 以我本月買(941)股價及相關新聞 為例, 我本身是很愛斬頭的人, 感覺很痛快, 但因為開了一個期權盤, 令我斬頭至少慢了1天, 輸多至少5元, 正常情況下, 以我個性, 跌穿$85我已斬了一大半. 理論上, 我也有許多"補救"方法, 甚至阿Q的告訴自己我買便宜了2元, 個個月run落去, 一年後我的成本價不到$50, "好股"不怕坐長線. 可惜我不太阿Q, 也不想為一個失敗的deal再做一些可能更失敗的操作, 寧願選擇面對失敗, 一了百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18

王傳福的「回頭草」和王雪紅的「直腸子」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255

 撰文:東方愚

王傳福和王雪紅分別是比亞迪和宏達電(HTC)的老闆,他們分別做過中國大陸首富和台灣首富,都是首屈一指的華人企業領袖。可是,「二王」最近幾年都非常糾結,尤其現在。

王傳福靠做電池製造和做代工起家,後來卻成為「汽車大亨」,並被世界首富巴菲特「看上」,比亞迪一時風光無限,股價扶搖直上。但是沖了幾年後沖不動了——2009年比亞迪的淨利潤是近38億元,2010年是25億元,到了2011年,這一數字直線下滑到不足14億元。問題出在哪裡?王傳福自己的反省是:擴大太快,品質欠缺,一味追求渠道的數量,而忽略了渠道的質量,「我們在做汽車之前給摩托羅拉和諾基亞做代工,只要拿到訂單,就是本事,我們習慣於這種打法,但沒有理解品牌的內涵。」他說,反省結果是「優化團隊,加強品牌設計,進行一場為期三年的針對性調整。」

「為期三年」應當是2012年到2014年,可是,時間還沒過到一半,王傳福「變卦」了。他決定重回代工時代:比亞迪開始接三星的單,王雪紅的HTC的單,加上老客戶華為、諾基亞等,儼然要要成為「另一個鴻海」。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王傳福親任這場「新代工運動」的隊長,而且在2013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形容自己「抓住了新的的機會」。

新的什麼機會?賺錢的機會而已。財報稱,2013年上半年比亞迪的淨利潤估計會同比增長30倍。如此爆棚,2012年的基數低自然是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比亞迪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代工等IT業務上的突飛猛進。這也將其股價從2012年10月的低谷中拉了出來,不到一年的漲幅已近200%。

好像又可以笑逐顏開了。但這樣的一種情形是否可以持續?比亞迪汽車產品的利潤率將近18%,而手機部件的利潤率最高只有10%多一點。為股東利益計而折返求生,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明智之舉,還是一種表面喜慶的無奈敗退?諾基亞,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以比亞迪喜新不厭舊。但於三星和HTC而言,他們尋找的並非長期的戰略合作夥伴,而是為分散風險的階段性策略。

王雪紅這幾年的軌跡和王傳福是相反的。HTC也是做代工起家的。但後來發力自主品牌,一度在智能手機市場引發「鯰魚效應」,2011年是她最得意最風光的時候,但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到現在陷入最低潮。2013年第一季,HTC的淨利潤只有一毛錢(新台幣),市值相比兩年前縮水了九千多億新台幣。同樣是在6月份的股東會,王雪紅遭到小股東的炮轟,無奈之中現場給大家每個派發一部最新款的旗艦手機。宣佈完這個消息後,她嘴角上揚,苦笑了半秒鐘。

那麼,她應該怎麼做?她會怎麼做?現在我看到的是,在營銷上加大投入,據HTC內部人士稱營銷費用將增加2.5倍,可謂要下血本;另外是在渠道開拓上做一些調整——蘋果一直以來是全球開花,而HTC卻患上「偏食病」,產品在歐美市場風生水起的時候,中國大陸市場卻溫吞到讓同行都為之捉急;還有就是高層的調整和管理的加強。這一點倒沒什麼特別,比亞迪在谷底時也是動盪地厲害。

顯然,王雪紅沒有像王傳福一樣重回代工(HTC仍有代工業務,但限於接Facebook手機等附加值較高的單),或是拆東牆補西牆。一來她沒有精力——年初的時候要不是比亞迪為她代工,其產品上市會越拖越久;二來,在台灣企業家的觀念裡,像王傳福重回代工的作法,是投機,是短視。宏碁集團創始人施振榮這樣說台灣科技企業的轉型:「許多台灣大廠近些年一直在努力轉型,從單純的做代工轉向做品牌,但他們從科技研發、管理、科學研究各方面都還是代工心態,還存在『價值半盲文化』,即對很多事情的理解處於一知半解。」

沒錯,從「局外人」施振榮到親歷者王雪紅,都把HTC的大俯衝視為自己必須要繳的學費,只是王雪紅可能接受不了施振榮對HTC轉型效應顯現給出的十年時間的預估。但他們都接受不了的是「王傳福式」自救。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即使王雪紅不能盡快走出泥潭,但她更受業界尊重。她和王傳福面對危機走出的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子,其實是台灣和大陸在商業文化、企業家精神等方面存在差異的一次鮮明體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00

棉改回頭路

2013-12-30  NCW
 
 

 

棉花流通回歸政府調控,“統購統銷”改頭換面重登舞台,不得不再提棉改◎ 本刊記者 汪蘇 文wangsu.blog.caixin.com 中國自2001年宣佈全面放開棉花購銷迄今已進入第13個年頭, “統購統銷”卻改頭換面重登舞台。截至2013年12月23日,距離這一棉季交儲結束還有三個多月,已經有444.34萬噸新棉進了國儲庫,占總產量的近七成。2012年,這一比例最終達到九成。

這一結果源於2011年中國政府推出的臨時收儲政策。在棉價近一年過山車式的大幅波動後,中國政府繼糧食之後,于當年開始對棉花進行較強的價格干預,即實行臨時收儲政策,在市場價格低於臨時收儲價格時由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棉公司)敞開收購時值中國敞開收儲的第三個年度,根據美國農業部近日公佈的2013年12月棉花展望報告,中國期末庫存將達到創紀錄的1247.8萬噸,占全球期末庫存的六成;同期中國棉花消費量比高峰期下降近三成,但同期中國市場棉花價格卻比國際價格高出逾三成。

至今,中國棉花購銷制度已經幾度輪回。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對棉花實行“統購統銷” ,由國家定價,依靠行政強制力量壟斷收購和銷售。棉花價格嚴重背離市場供需狀況的制度,不但沒有真正破解短缺之困,更令大量財政補貼無端消耗在漫長的收儲鏈條中。上世紀80年代,棉改起步,改革走走停停,幾度迂迴代價高昂。1998年,新一輪棉改終於決定放開棉花購銷壟斷,讓收購和銷售價格均由市場形成。2001年,國務院召開全國棉花工作會議,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 ,棉花購銷全面放開, “私商”也有了合法地位。但此後,面對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監管者應對無措,最終重回老路。在2011年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出台之後,由於臨儲價格持續高于市場價格,棉花都進了國庫。市場又成了“政策市” 。

當初希望政府出手穩定棉價的一些紡織業人士如今不得不面對臨儲政策的苦果,轉而呼籲國家叫停這一政策。

“現在方方面面都要求叫停棉花臨時收儲。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農村發展研究室主任杜珉告訴財新記者。

在此背景下,棉花流通領域市場化改革再度提上日程。據悉,國家發改委等有關方面正謀劃在2014/2015棉季對此做出改革,結束臨時收儲幾成定局。

又見高收低拋

2013年新棉上市之際,國儲棉的收儲行動如火如荼。與往年不同的是,收儲的同時,大規模的拋儲也在展開。

為防止用陳棉交儲產生“轉圈棉” ,國儲棉一般不在這一時期拋售。不過,據財新記者瞭解,今年,面臨嚴峻生存壓力的紡織企業紛紛通過行業協會“上書”闡述市場棉花短缺之苦,加之中儲棉公司往年陳積的巨量庫存壓力,國家有關部門決定從2013年11月底就開始拋儲。且這一輪拋儲時間為臨儲實施以來最長,將一直持續到2014年8月31日。

今年收儲價格則與2012年相同,比2011年更高。每年的臨儲價格由國家發改委、 財政部等部門聯合制定。2012年,在國內外市場價差持續擴大的情況下,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根據糧棉比價、棉花種植成本上升等因素,把臨時收儲價格在2011年基礎上又抬高了600元。

這一輪拋儲首波投放市場的是2011/2012棉季的棉花,當年收儲價格為標準級皮棉1.98萬元 / 噸。然而,如今的拋儲價格卻僅為1.8萬元 / 噸。這便是所謂的“高收低拋” 。收儲價格更是維持了高水準。這一棉季的收儲價格為2.04萬元 /噸,中儲棉公司以臨時收儲價格對市場敞開收購。決策者的計劃是以此將市場價格鎖定在預期的較高位,讓農民從高價中獲益,從而有動力維持穩定的產量。

這顯然是一個尷尬的選擇,雖然臨儲政策抬高了棉花價格,但市場的價格預期卻遠低於此。一些業內人士告訴財 新記者,今年紡織企業接單並不算多,棉花需求量有限,市場低迷,國際市場棉價更是比國內低了三成。12月24日,國際棉花價格指數(M)為89.72,折合一般貿易港口提貨價1.503萬元 / 噸(按滑准稅計算) 。印度棉即使在配額外進口,價格也僅在每噸1.8萬多元。

但即便如此,市面也幾乎見不到多少棉花。臨儲政策實施後,棉花主要都進了國庫。2011和2012棉花年度,中國分別收儲棉花331萬噸和651萬噸。多名分析師預計,2013/2014棉季,國家最終收儲的棉花將超過500萬噸,達到今年總產量的八成左右。在他們看來,國家以低於收儲價持續拋儲屬迫不得已。

“拋得高根本沒有人要。 ”萬達期貨棉花分析師杜映對財新記者說。

回歸壟斷

在政策之手的強力調控下,國內流通市場萎縮僵化,中儲棉公司則一枝獨大。

“做棉花加工十多年來,從來沒有這麼難做。 ”鹽城市鴻信棉業有限公司的吳經理告訴財新記者, “往年能加工800噸 -1000噸,今年只有300噸。 ”吳經理2001年便開始在江蘇鹽城經營棉花加工企業。這是一家因使用打“小包”的200噸棉花打包機而沒有交儲資質的“200型”企業。

吳經理工廠的狀況已屬相當不錯。

據卓創資訊棉花分析師孫立武調查,今年沒有交儲資質的加工企業開工率僅有1.5%, “有些直接沒有做” 。中國有交儲資質的棉花加工企業目前共有1735家。

沒有交儲資質的則要多得多。

為了促使企業設備升級,與國際接軌,中國規定,只有使用400噸棉花打包機的“400型”企業才具有交儲資質。

2011年,中國實行臨儲政策之後,400 型企業和200型企業便在市場選擇上分道揚鑣。400型企業主要靠交儲吃飯,從棉農手里收購籽棉加工成皮棉交給中儲棉公司。200型企業則只能憑借“小而活” ,從夾縫中找機會。

不過,今年形勢格外嚴峻。吳經理告訴財新記者,下游棉紗企業日子很不好過。由於國內成本太高,進口棉紗衝擊很大,而好多服裝單子已經轉移到東南亞。 “今年好棉花根本不敢收,只能收後期質量較差的棉花,賣給小紗廠。 ”未來一段時期由於國儲棉持續投放,這些沒有交儲資質的加工企業可能更為艱難。然而,一些有交儲資質的加工企業日子也不好過。山東廣饒縣天鑫棉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增國2004年開始經營棉花加工,2011年之前一直將棉花賣給各種紡織企業,現在成了國儲棉供應商, “只有交儲一條路子。即使賠本也得幹。 ”據瞭解,由於今年符合交儲規格的棉花相對少、棉農預期上漲等原因,收購價格高于往年。同時,因實行了新棉花質量標準,退儲率較高。一些最終交不了儲的棉花很難處理,有的只有“砸”在手里。 “加工企業利潤比去年平均要低50%,有的甚至70%。 ”孫立武等一些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大部分有收儲資質的企業也希望市場放開。

孫立武表示,希望繼續收儲的多是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可以大規模無限量地收,小企業競爭不過。但在同樣面對下游企業時,大家是平等的。規模不大不意味著下游資源不多, “但現在下游指望不上,都交國儲” 。

許多加工企業現在已經很少同下游企業發生直接聯繫。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課題組在一份發表于2013年的研究中指出,上下游企業之間利益鏈條斷裂,直接後果是利益約束消失,棉花品級難 以保證。紡織企業普遍反映,國家儲備棉常難以達到企業生產的質量要求。

報告還指出,由於市場主要依靠國儲棉投放,流通企業流通功能的萎縮導 致下游用棉企業承擔高額的流通費用。

浙江省棉紡織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從企業競拍到棉花實際到達企業的倉庫之間,有高達1-2個月的周轉時間。部分倉庫甚至要求必須由倉儲庫所屬企業承擔運輸。有的企業為及早得到棉花,需支付高額的移庫和加急運輸費用。

數百億元財政補貼

最令人尷尬和頭疼的是,2011年之後,國際棉價一路走低,由於臨儲政策,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聯動被破壞,國內外棉花價差不斷擴大。

2012年中外棉“價格倒掛”達到5000元 -6000元 / 噸。國內棉花價格高企,許多下游企業已經把目光轉向國外。

在國內庫存上漲的同時,2012年,中國累計進口棉花達到513.7萬噸,同比增長52.7%。國外棉花成了一些紡織企業的主渠道。 “一些下游企業來訂購我們的價格指數,一上來就問,你們有沒有跟蹤國外價格。 ”生意社分析師夏婷說。

按照臨時收儲政策的原先設計,當政府托市、價格回升之後,收購就可退出。不過,由於臨時收儲價格制定不合理以及國內外棉價嚴重倒掛,敞開收購的承諾之下,市場上棉花都往國庫湧,根本止不住。

杜珉等人的研究曾援引官方數據指出,按照2012年標準級新棉收購價計算,國家用于收儲的花費將超過1000億元。保管費用、利息費用和出庫差價三項合計,1噸棉花財政要補貼2000元左右。而11月28日啓動的新一輪拋儲,標準級皮棉價格已經降為1.8萬元 / 噸,直接價差就在2000元左右。如此,三年下來,總補貼金額將達數百億元。

如今,在付出巨額財政資金後,相關部門面對的卻是全產業鏈上的多重困境。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課題組曾測算,棉花成本約占紡織企業成本的70%。

當前國內棉價比國外高30% 以上,在同國外競爭時,其他成本只有比國外企業低70%才具有競爭力,這基本無法實現。

中國紡織企業競爭力下降明顯。 2012年,利潤水平同比下降13.1%。而由於棉紗進口並無限制,2012年棉紗進口同比增長近七成,中國棉紗行業處境堪憂。一些受惠于政策的棉農,也認識到這種搞死紡織企業的情況不可持續。 “還是要放開市場。 ”一位承包了500畝地的年輕新疆棉農告訴財新記者。並且,由於政策設計上直接收儲的是加工好的皮棉。

從棉農出產的籽棉到皮棉,還要經過收購、加工環節。補貼效率不高,是一個公認的評價。收儲也沒能阻擋長江、黃河流域棉花種植面積的下滑。今年中國棉花種植面積降到6600多萬畝,為十年來最低。

如何走出怪圈

無論是棉改還是糧改,中國似乎很難走出政府之手對市場全面管控的怪圈。

1998年,在經過多次反複之後,中國啓動了新一輪糧棉改革。2001年,棉花購銷全面放開。糧改也在推進,時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表示,改革沒有回頭路可走。2004年,糧食購銷全面放開。

不過,改革並不徹底。由於糧食市場波動,中國當年就對稻穀出台了最低收購價政策,這被一些專家認為本質上仍是一種保護價,之後實施範圍延伸至小麥。2008年,中國又對玉米、大豆、油菜籽實行臨時收儲(與最低收購價合稱為托市收購) 。2008年之後,中國也加大了對棉花的收儲調控。2011年,棉花最終被納入臨時收儲範圍,敞開收購。

而今,糧棉托市收購都陷入困境。棉花由於內外價差大,形勢尤為嚴峻。

棉花臨時收儲實施以來,國內棉花價格基本由臨儲價格決定,波動大幅減小。2011年,棉價峰穀差值為1009元 / 噸,為九年來最小。不過, “短期效應明顯,長期來看,可持續受到質疑。價格調控大有回歸‘計劃經濟’的趨勢”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課題組在研究報告中還指出, “調控的隨意性較大” 。杜珉則指出,問題關鍵在於,政府一旦制定托市收購價格,就是一個死價格,還是會走向死結。

針對此,前述報告分析,目前政府調控管理的定位與職能還不清,部分掌握話語權的部門以部門利益或集團利益代替公共利益,導致價格調控利益部門化傾向,不利於市場體系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

糧棉流通領域的這些怪現狀已進入最高決策者視線,並被納入改革部署。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下稱《決定》 )鞏固了市場化認識,指出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 《決定》還專門指出,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這較以往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提高最低收購價”等說法有很大不同。

據悉,若結束棉花臨儲,替代政策怎麼走,相關部門仍在研究。直補和目標價格是目前討論較多的方式,可能在新疆先行試點。能否找到可操作的模式關係改革能否順利推出。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 曾指出,糧棉改革曲折性的成因,是改革政策缺少全周期調節意識,對糧棉供求價格變動周期性缺少認識和準備。

回顧以往,每一次政策的反複都付出沉重的代價。 “收儲要退出,要市場自己說了算。缺少直接政策扶持,市場可能會有震蕩,但需要市場自己經歷,自己去承受。政策力度太大,市場永遠不健康。 ”孫立武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980

“新常態”到“金十條”,開工已無回頭箭

來源: http://xueqiu.com/3940429450/30891680

7月23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多措並舉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

8月14日,一則名為《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多措並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出現在中國政府網。有細心的投資者發現,《指導意見》成文的時間是8月5日。為何8月5日下文,14日才出現在政府官網上呢?

很快,一則新聞給出了答案:“8月15日上午,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以及外管局聯合舉行媒體吹風會。”吹風會主旨恰好就是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原來,這十天是留給一行三會做準備的時間。又是常務會議,又是國辦發文落實責任,又是一行三會聯合新聞發布,哪怕再遲鈍的人,應該也能嗅出背後的鄭重其事不同尋常。這一次,管理層是真的下決心要將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給降下去。

說到這里,一定會有懂行的出來質疑,早在2012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政治局就明確提出“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發展的融資成本。”結果2013年實體資金價格系統性提升,光錢荒就鬧了兩輪。你憑啥說這一次,結果會不一樣?

原因很簡單,因為“新常態”=進入7.5%增速通道!

什麽叫通道我想大家都明白,2014年開始明確7.5%,你總不可能2015年就不保了吧,向前看至少至少2-3年,也就是說,大概率來講明後兩年的任務都會錨定在7.5左右。這時候,一個麻煩就浮現出來了, 想實現7.5增速,殊為不易。

按照過去這些年的經驗數據,7.5左右增速,大致需要對應19.3%的投資增速。考慮到服務業在起來,我們抹掉零頭往下做點安全墊資,投資增速至少需要18%左右吧。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約在17-18%之間,對應信貸余額同比增速14%左右,增量規模大約5.8萬億。

當我們列舉以上枯燥數據的時候,估計絕大多數投資者應該已經看到了癥結:錢!

7.5%左右的增速通道,想實現目標就必須加杠桿,也就是借錢。盛松成曾經做過一個測算,哪怕按照7%增速,連續幹三年的話,14、15和16三年,對應固定資產投資所需的新增貸款將高達24.5萬億。到2013年底,非居民貸款余額大約占比三分之二強,也就是52萬億。這意味著,政府和企業的貸款余額將增加近50%!

很有可能,無論盛松成的推算,還是我的補充,都有不足和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7.5%增速通道的潛在要求則是明白無誤而且明確無誤的:必須再加一輪杠桿。

而說到加杠桿的攻堅戰,就絕對缺不了三大主力:

第一大主力,住戶部門,對應著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占總固定資產投資比例近1/4。住戶部門是怎麽加杠桿的呢?兩個字,房子。2009年到2013年,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維持了年均20%的增速,總投資額30萬億。投資資金來源的大頭是銷售回款,老百姓買房金額25萬億,住戶部門貸款14萬億,其中毛估估超過7萬億為住房按揭貸款。央行發布的季度人民幣加權貸款利率顯示,從2012年3季度開始,個人住房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就一直在往上走,從6.2%上升至6.9%。

你要讓住戶部門加杠桿,房地產市場就必須起來。光解禁限購,分量還不足,很多地方放松限購後,脈沖式放量一把,很快銷量又沈寂下去。需要進一步放松限貸,甚至,更進一步的話,需要降低貸款利率和首付成數。

第二大主力,制造業,對應著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占總固定資產投資比例近1/3。制造業都是獨立經營運作的實體,行為遵循最基本的商業原則:有利則為之,無利則避之。什麽情況下加杠桿呢?很簡單,要麽你的投資回報率起來,要麽你的資金成本降下來。投資回報率起來談何容易,至少對於政府而言,想把整個制造業的回報率打起來,付出的代價與收獲不成正比。相比而言。降低制造業的實際融資成本就是可行而且容易的出路。(順便說一下,ROIC數據已經持續十個季度低於企業實際融資成本,所以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一路下行)

第三大主力,中國政府,對應著基建投資,占總固定資產投資比例近1/4。政府投資以講政治為主,但是你再牛的人也做不到把自己拎起來,所以得面對現實:地方政府債務負擔過重。最近一次全國審計數據顯示,2014年地方政府需要償還債務本金為2.4萬億,咋一看,似乎問題不大。       只不過,天下事最怕認真二字。因為,魔鬼和天使一樣,喜歡呆在細節里。

2.4萬億是建立在2013年下半年不借新還舊而且沒有新增債務基礎上算出來的還債壓力。從2010年至今,地方政府啥時候真正控制過債務規模增長?兩個字“沒有”,四個字“從來沒有”!從10.7萬億擴張到18萬億,也不過短短3年時間而已。

OK,哪怕我們相信地方政府忽然轉了性,學會了控制債務增長。也就是說,2014年年初和2013年年中的債務規模一樣大。那麽,只要債務規模不下降,兩個時點向後看一年的還債壓力就一樣大。有多大呢?大約6萬億!請註意,這還沒包括利息。算上利息,至少也是7-8萬億的債務滾動壓力。

你看,如此龐大的債務壓力,你讓中國政府怎麽大規模加杠桿呢?

出路就在兩個地方,第一是降低債務利率。第二是想辦法給錢,錢從哪里來呢?國開行。2014年,國開行掛牌成立了一個住房金融事業部,法定職責寫著負責解決各地棚改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必將未來名震江湖的部門,一定會在中國金融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至於最終是毀譽參半,還是贊譽有加,姑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邏輯推演至此,我們可以信心滿滿地認為:這一次,是真的必須講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下來。因為,事關“新常態”成敗,開工已無回頭箭。

接下來,我們做第二件事:金十條可以信賴麽?如同所有的將軍出征前,都會問自己的那樣:我們可以得勝回朝麽?

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我們必須先做一件基礎性工作:想明白資金價格為何高企。

中國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主要由兩塊構成:基準利率+利率浮動。基準這塊由央行來定,浮動這塊由市場來定。2013年以來,一直到2014年1季度為止,基本上市場決定的這塊一直在往上走。今年2季度的下行,則必須感謝各種“定向寬松”。



所以呢,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取決於兩大塊:一個是利率基準,還有一個就是市場主體選擇。

我們大致可以歸攏一下,按照威力大小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措施排個序:

第一梯隊:直接降息或者定向降息;

第二梯隊:增加供給,比如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適度增長,比如說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尤其是不用還錢的股權融資。增加貨幣信貸總量增長的效果斐然,今年2季度,加權平均貸款利率第一次顯著回落,年初以來大規模的定向貨幣釋放導致無風險利率持續回落功不可沒(各種定向,加起來,近2萬億)。向前看,如果股權融資這塊能夠大規模起來,相信資金價格還將進一步回落。

第三梯隊:針對銀行,敲打撫慰並舉。銀行間資金寬松是不夠的,你得讓銀行改變惜貸行為,把錢真正投入到實體經濟中去。比如抑制金融機構籌資成本不合理上升,比如縮短企業融資鏈條,比如清理不合理金融服務收費,比如提高貸款審批和發放效率,比如完善銀行考核體系,比如發揮保險、擔保的功能。這些措施,都只是治標而非治本。商業銀行之所以惜貸,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和錢過不去(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擺在那里,主要盈利來源於息差,不放貸,喝西北風麽?)。而是他們在賺錢的同時,還要考慮一個風險問題。風險來源實體經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短期改變不了。唯一的辦法,是正視並轉移風險。AMC是這個路子(國家成立機構從銀行買不良資產,分擔風險),十萬億理財產品拆解資產池單發是這個路子(資產池是銀行一家背風險,單發則至少是銀行老百姓一起扛),大力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風險從銀行轉到投資者身上,參見兩房發行的MBS)也是這個路子。

幾乎可以確定,未來一個時間段,哪怕利率基準維持不變,實際融資成本也一定會降下來。但是,考慮到金十條提了很多東西,涵蓋第二和第三梯隊,唯獨沒有提第一梯隊的內容。而光靠已經提及的十條措施,融資成本能降多少,幅度夠不夠?

個人看法:很可能,是不夠的。

我們來算一筆賬,以加杠桿的三大主力之一制造業部門為例,假設管理層創造了奇跡,光靠金十條讓加權平均貸款降到了利率基準線,也就是6.5%左右。非金融企業ROIC才5%出頭,就是跳著夠,也夠不著啊。除非你能把實際融資成本降到5%左右,制造業才會有足夠動力去加杠桿,而非去杠桿。當然,考慮到你把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往下降的時候,經濟需求可能會起來,企業經營狀況會改善,你不用加權平均貸款利率降到那麽低,加杠桿就會變得可能。

至此,我們已經大致可以提出未來加權平均貸款利率的兩階段走勢:

第一階段,金十條發揮作用,融資成本逐漸下降,空間不超過50-60BP;

第二階段,利率基準成為進一步降低成本的最大障礙,央行宣布降息或者定向降息;

融資成本降低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已經在《目標,上證2450!--基於企業盈利的判斷》說的很清楚,這里不再羅嗦。本文主要提示行業機會,利率敏感型的非金融行業將顯著受益,包括不限於:

地產、建築裝飾、鋼鐵、有色、國防軍工、公用事業、家用電器

看到這些行業,大家覺得眼熟麽?是不是恰好過去兩個月里,漲幅最兇猛(沒敢下手的,天天看盤面,感覺大概率是胸悶而非兇猛吧)那幾個?


特別提示:公眾微信號“huataicelue”

分析師徐彪所有成熟或者不成熟思想的統一發布平臺:公眾微信!(微信號:fenxishixubiao)


所謂思考,更多是把個人怎麽想的過程記錄下來,供大家參考。邏輯推演、數據支持不嚴密之處,見諒之余歡迎來信探討。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161

軍公教年金改革走回頭路 再掏國庫15億 年終慰問金放寬 馬江翻盤為選舉?

2014-10-13 TWM  
 

 

近期行政院以物價水準上漲為由,放寬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的發放基準,被質疑是馬江體制針對軍公教族群的政策買票,不但缺乏正當性,也讓已負債累累的國庫雪上加霜。

撰文‧賴若函

二○一二年十月,當時行政院長陳沖考量政府財政困難,在朝野共識下,大幅縮小退休軍公教人員年終慰問金發放範圍,僅發給月退俸兩萬元以下的弱勢軍公教族群。誰知兩年不到,馬政府又走回頭路,一四年八月底,行政院將發放基準從月退俸兩萬元放寬到兩萬五千元,被批為是為年底的選舉「政策買票」。

行政院主計總處強調,是因應物價上漲所做的調整,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黃崇哲質疑,中低收入戶生活費上漲幅度,根據主計總處說法為八.三一%,但年終慰問金一調就是二五%,不符比例原則,理由不具正當性。

黃崇哲指出,年終慰問金並沒有明訂在《公務人員退休法》中,於法無據,當年在社會討論下,決定保留經濟弱勢者可領取,其餘取消,如今翻盤,若馬英九總統和行政院長江宜樺不承認是當年政策有誤,那就只能解讀為一種可能──為年底選舉鋪路。

一九七二年起,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依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軍公教人員年終工作獎金及慰問金發給注意事項》,發給約四十四萬五千人,一紙行政命令成慣例,長達四十年。近年政府未償債務有五.五兆元,加上潛藏負債總額十七兆元,財政惡化嚴重,為節省國庫開銷,取消的聲浪陸續增加。

諷刺的是,一二年陳沖大刀闊斧改革年終慰問金制度,將發放對象減為七萬人,每年預算由約二百億元減為十六億元,為國庫省下約一百八十億元的支出,雖部分藍營立委反對,但輿論大力支持,馬英九也稱為「必要且睿智」的決定。沒想到,政策才執行兩年,馬江又轉向軍公教施小惠,預計每年多花十五億元預算,約五萬人受惠。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質疑,在一八%的存款優惠利率下,領月退俸的軍公教人員,所得替代率已經相當高,年終慰問金根本是錦上添花。

馬英九與江宜樺誓言要推動退休軍公教年金制度改革,迄今仍原地踏步,如今未和社會討論就放寬標準,難怪被評為「選票考量、債留下一代」,實有重新斟酌的必要。

年終慰問金制度比較

2012年前 2012年後 2014年發放門檻(月退金) 無限制 2萬元以下 2.5萬元以下受益人數 44.5萬人 7萬人 12萬人國庫支出 202億元 16億元 31億元

馬英九挺刪慰問金語錄

2012/10/24——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就做了決定,獲得多數民眾肯定,相當快速、睿智。

2012/12/15——政府財政面臨困難,這是必須做的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