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問道華為「云」再造:減速之惑?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6/1MMDAwMDIzODM1Mw.html

驟然減速可能比預期要來得早。

2011年一季度剛過,華為即開始面臨業績「負增長」的大考:華為近日由總裁辦向各級部門簽發的一份郵件顯示,公司一季度PSST(研發及解決方案)運營商業務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訂貨增長僅為1%,收入嚴重低於預期目標。

「各 個體系都把授予的費用全部用完了,直接造成我們費用率達到40%的歷史高點。」該郵件提醒員工:「從一線到機關都還沉浸在2010年的豐收喜悅中(收入增 長24.2%,利潤增長12.8%)……但一季度運營數據把我們從一片喜氣洋洋和歌舞昇平中拉回到殘酷的現實。100多年前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 起航。」

與此同時,華為發出有可能面臨「全員降薪」的預警:將PSST系統今年半年訂貨增長目標設定為10%,全年目標增長13%,全年收 入增長10%,「如果上半年達不到預定目標,二級以上的主管按達不到的百分數降薪;三季度仍達不到目標,降薪擴大到三級以上主管;年底達不到目標的,在本 系統範圍內全體員工降薪」。

無獨有偶。華為的同城競爭對手中興通訊不久前發佈的財報亦顯示出減速的跡象:雖然一季度仍然實現了13.8%的 收入增長,以及15.86%的利潤增長,但是其增長基本來源於手機等終端的貢獻(增長51.04%),其比照華為PSST收入的運營商網絡業務收入也僅增 長1.57%,而軟件系統、服務及其他類產品收入甚至同比下降了0.26%。

圍繞著運營商而生的電信設備業,正在面臨行業性的「見底」:以 全球一年約12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計,2010年,華為已做到240億美元(剔除掉終端收入),中興做到了100億美元,加上愛立信、諾西、阿朗的瓜 分,在蛋糕增量不變、競爭格局再難有突變的前提下,他們將面臨「增量」的大限。過去十年來,這兩家中國設備商靠後發之勢不斷滲露和侵吞競爭對手地盤而生, 並把可以趕跑的競爭對手(西門子、北電等)都已驅逐出全球俱樂部。

這對於在創業以來的20多年裡始終保持「奔跑」姿勢的華為,意味著什麼?義無反顧地轉型「云」戰略,從電信「云」轉而掘金因特網的「云」,是否是一條立竿見影的道路?以11萬員工的體量,轉型能很快奏效嗎?

種種追問,必然縈繞著華為的下一個十年。

在快車道的盡頭

華為CMO余承東:「運營商市場,做到300億美金就已經基本到頭」

2011 年初,美國市場給華為潑下最後一盆冷水:在歷經多時的努力和期待之後,競爭美國運營商Spring項目再次因「安全」等原因,在美國商務部的直接干預下再 次被拒之門外。在此之前,華為已經由於同樣的理由落敗美國Verizon、AT&T等的項目,美國三大運營的大門皆已向華為關閉。

這終結了華為在系統設備領域對美國市場的幻想,同時亦終結了仍能在傳統設備領域保持高速增長的預期。

事 實上,20多年前,從中國起步,依次拿下中國市場、亞太市場、非洲、歐洲等市場之後,華為借助全球2G-3G技術演變的時機,快速完成了國際化的圈地和超 越,打敗了西門子、阿爾卡特等一眾百年老店。尤其是2006-2007年,華為以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9%、營業利潤年均增長57%的「奔跑」姿態,成功殺 入全球第二之位。及至2010年,華為的成績單已經漂亮到了極致:華為海外收入增長達到了33.8%,而同期國內收入僅為9.7%。

但是這 個高速增長的神話,或許正在面臨階段性的低潮。首先是增量市場的枯竭注定傳統電信市場對華為這樣的進攻型選手而言,似乎已無「大戰役」,全球的3G建設高 峰已過,LTE等4G網絡尚在摸索和試探階段,運營商大規模投入進入階段性低谷;其次,在增量減少的前提下,行業競爭加劇,包括「中華」之戰在內的電信業 知識產權訴訟愈演愈烈,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餘下為數不多的競爭對手們,已經開始從戰略性的「進攻」轉入戰略性的「防守」,這意味著行業的內耗增加,成本競 爭加劇,不排除有新一輪的價格廝殺。

實際上,華為已坦然地看到了這個行業困局:「運營商市場,做到300億美金就已經基本到頭。」華為CMO余承東對記者說,傳統設備市場仍然會有上升空間,「但華為在電信設備市場已經做到了第二,蛋糕空間已經比較有限」。

另外兩條道路

假設華為要5年實現「千億」目標,企業網和終端至少要貢獻30%

2011年4月27日,上海,余承東面對來自全球的電信分析師說:「華為的分析師大會開了7年了,今年我們頭一回發出信息,我們要拓展邊界,從CT(通訊技術)向ICT(信息及通訊技術)轉變」。

驟然減速可能比預期要來得早。

2011年一季度剛過,華為即開始面臨業績「負增長」的大考:華為近日由總裁辦向各級部門簽發的一份郵件顯示,公司一季度PSST(研發及解決方案)運營商業務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訂貨增長僅為1%,收入嚴重低於預期目標。

「各 個體系都把授予的費用全部用完了,直接造成我們費用率達到40%的歷史高點。」該郵件提醒員工:「從一線到機關都還沉浸在2010年的豐收喜悅中(收入增 長24.2%,利潤增長12.8%)……但一季度運營數據把我們從一片喜氣洋洋和歌舞昇平中拉回到殘酷的現實。100多年前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 起航。」

與此同時,華為發出有可能面臨「全員降薪」的預警:將PSST系統今年半年訂貨增長目標設定為10%,全年目標增長13%,全年收 入增長10%,「如果上半年達不到預定目標,二級以上的主管按達不到的百分數降薪;三季度仍達不到目標,降薪擴大到三級以上主管;年底達不到目標的,在本 系統範圍內全體員工降薪」。

無獨有偶。華為的同城競爭對手中興通訊不久前發佈的財報亦顯示出減速的跡象:雖然一季度仍然實現了13.8%的 收入增長,以及15.86%的利潤增長,但是其增長基本來源於手機等終端的貢獻(增長51.04%),其比照華為PSST收入的運營商網絡業務收入也僅增 長1.57%,而軟件系統、服務及其他類產品收入甚至同比下降了0.26%。

圍繞著運營商而生的電信設備業,正在面臨行業性的「見底」:以 全球一年約12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計,2010年,華為已做到240億美元(剔除掉終端收入),中興做到了100億美元,加上愛立信、諾西、阿朗的瓜 分,在蛋糕增量不變、競爭格局再難有突變的前提下,他們將面臨「增量」的大限。過去十年來,這兩家中國設備商靠後發之勢不斷滲露和侵吞競爭對手地盤而生, 並把可以趕跑的競爭對手(西門子、北電等)都已驅逐出全球俱樂部。

這對於在創業以來的20多年裡始終保持「奔跑」姿勢的華為,意味著什麼?義無反顧地轉型「云」戰略,從電信「云」轉而掘金因特網的「云」,是否是一條立竿見影的道路?以11萬員工的體量,轉型能很快奏效嗎?

種種追問,必然縈繞著華為的下一個十年。

在快車道的盡頭

華為CMO余承東:「運營商市場,做到300億美金就已經基本到頭」

2011 年初,美國市場給華為潑下最後一盆冷水:在歷經多時的努力和期待之後,競爭美國運營商Spring項目再次因「安全」等原因,在美國商務部的直接干預下再 次被拒之門外。在此之前,華為已經由於同樣的理由落敗美國Verizon、AT&T等的項目,美國三大運營的大門皆已向華為關閉。

這終結了華為在系統設備領域對美國市場的幻想,同時亦終結了仍能在傳統設備領域保持高速增長的預期。

事 實上,20多年前,從中國起步,依次拿下中國市場、亞太市場、非洲、歐洲等市場之後,華為借助全球2G-3G技術演變的時機,快速完成了國際化的圈地和超 越,打敗了西門子、阿爾卡特等一眾百年老店。尤其是2006-2007年,華為以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9%、營業利潤年均增長57%的「奔跑」姿態,成功殺 入全球第二之位。及至2010年,華為的成績單已經漂亮到了極致:華為海外收入增長達到了33.8%,而同期國內收入僅為9.7%。

但是這 個高速增長的神話,或許正在面臨階段性的低潮。首先是增量市場的枯竭注定傳統電信市場對華為這樣的進攻型選手而言,似乎已無「大戰役」,全球的3G建設高 峰已過,LTE等4G網絡尚在摸索和試探階段,運營商大規模投入進入階段性低谷;其次,在增量減少的前提下,行業競爭加劇,包括「中華」之戰在內的電信業 知識產權訴訟愈演愈烈,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餘下為數不多的競爭對手們,已經開始從戰略性的「進攻」轉入戰略性的「防守」,這意味著行業的內耗增加,成本競 爭加劇,不排除有新一輪的價格廝殺。

實際上,華為已坦然地看到了這個行業困局:「運營商市場,做到300億美金就已經基本到頭。」華為CMO余承東對記者說,傳統設備市場仍然會有上升空間,「但華為在電信設備市場已經做到了第二,蛋糕空間已經比較有限」。

另外兩條道路

假設華為要5年實現「千億」目標,企業網和終端至少要貢獻30%

2011年4月27日,上海,余承東面對來自全球的電信分析師說:「華為的分析師大會開了7年了,今年我們頭一回發出信息,我們要拓展邊界,從CT(通訊技術)向ICT(信息及通訊技術)轉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18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六篇) 西來問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120672
昨日沒有更新,是因為週五下午多寫了一篇,加上昨天全天都排滿了。但也正是週五下午的「趕工」所以在「第五篇」的後半部分寫接待PE盡調的部分的有些倉促,引來不少朋友的異議。其實我只是把眾多接待案例中最巧合、最有趣、最有典型意義的幾個抽出來、組合在一起給大家說說,你沒遇到過的就一定沒發生嗎?我只說我自己遇到的事,這些事是在特定條件下、在專屬背景下發生的,比如說有幾個朋友糾結於「你這個拿了ACCA的老牌CPA過來給年輕CPA指點一下嘛」這句話,就到底是ACCA強還是CPA強爭論的不亦樂乎,可其實他們都背離了基本面,都忘了這句話是描述發生在我們這個項目上的情況,而我們這個項目因為有海外資產,所以有些事必須得是ACCA才能完成。好了,我這樣一說,是ACCA強還是CPA強的爭論在我的這事例中瞬間變得沒意義了吧?所以先別急著爭論,資本圈的水太深了,有句話叫「活得久了真是什麼樣的事都能見到,但也見不全」,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這個人天生神經弱,容易笑、容易哭,生活中平凡事件我都是以笑眼看待、喜歡以搞笑的方式表達。哎,誰的人生不是煎熬?何必那麼較真,聽故事就好了。(順祝大家元宵節快樂,閤家團圓!)

      書歸正傳,看起來我的方法應付PE的盡調是遊刃有餘的,可實際上每個PE都有其基於各種原因的獨立判斷,哪怕這些判斷的邏輯是稀奇古怪、啼笑皆非的。我和我的團隊所能做的只是引導他們做出更有利於我們的判斷而已。所以我的那些「謀局布勢」充其量只是讓企業佔到了「地利」。更關鍵的還有「天時」和「人和」。和投資者打交道什麼是「天時」?市場的客觀環境和即時動態就是」天時「。09年恢復IPO時,資金洶湧澎湃、一發不可收拾,那陣子哪家IPO項目的發行市盈率不是高得讓人瞠目?超發之多讓人結舌?很多中介機構都趁此在與發行人的協議裡寫上了如果超發獎勵多少多少,但其實圈內人都心知肚明:中介機構的水平還是那樣,超發不是你有能耐,而是市場資金量實在太大了!等到市場資金水位回落後看看2012的IPO市場,發行市盈率幾何?超發幾何?但很多企業主不是資本市場的場內選手啊,所以他們的意識、感覺總是落後半拍的。他們還是停留在發行市盈率普遍在40陪的美好時光裡,所以一開口就問PE要20倍的估值。在這一點上,我和PE們是一樣的:春江水暖鴨先知!目前市場上IPO的發行市盈率也就在20倍,你讓PE怎麼給你20倍的估值?什麼什麼?現在發行市盈率低,等三年後項目上市時就發行市盈率就上去了?哎,這都是什麼一廂情願的屁話呀!那三年後要是發行市盈率更低呢?PE不是賠死?有的時候,給學理工科出身的老闆解釋市場即期定價機制簡直和畫一條零風險基準利率曲線一樣困難!我勸實際控制人要現實一點,現在這個市場環境下是不可強求20倍估值滴,他卻給我扣上一頂「胳膊肘往外拐」的帽子!

      說到這,我插一段關於中國PE的看法。我是太瞭解中國PE的生存方式和現狀了,敢像第五篇裡提到的那樣「玩」他們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所以我在這裡也不得不站出來替他們說句公道話:PE也難啊!列位看官,你們有福了,見證一個資本圈的歷史性時刻吧,有一條以前沒人公開提,我今天首次公開提出來:PE機構(GP)的盈利遊戲其實不光是和市場的博弈、和項目的博弈,更是和投資人(LP)的博弈!每隻PE基金就賺那麼多錢,剛成立沒名氣的時候需要立招牌,所以賺了錢給LP多分一點;等立住了招牌,那咱GP就多留一點。肯定有人跳出來強烈質疑我這一觀點說「不是有利潤分成的法律協議嘛!」呵呵,你真以為這麼簡單?只能說明水太深,你還沒摸清。所以PE機構在這種三重博弈下只能謹謹慎慎投項目、戰戰兢兢等上市,只能以當下的市場行情為說辭,死命往下壓估值。即便這樣看看現在IPO市場哀鴻遍野的樣子,看看存量項目、看看市場資金,我認為前兩年僅靠IPO的「中國式」PE能笑到最後簡直就是小概率事件!這也是我婉拒了多家PE邀請擔任合夥人的根本原因。2012年已經募、投、退困難了,13年、14年、15年很多基金到期後一幕接一幕的好戲必將上演。出路在哪?市場資金面寬鬆?嗯,松得了一時,松得了一世?再說,太鬆了你就不爽了!(哇,哈哈哈,思想邪惡的同學面壁去!)我堅定的認為:PE的出路在併購市場!好了,打住,這是另一個話題了,不深入展開了。

      說了「天時」,接下來說「人和」。什麼叫「人和」?就是項目企業和PE機構間整體的相互感覺以及企業實際控制人和PE大佬間的相互感覺。這個很好理解,簡單說就叫「緣分」。緣乃天定,份屬人為!有的企業不錯,但投資團隊就是對企業不懂、不感興趣,這時你說破嘴也沒用,不如轉身去找下一家投資機構;有的企業不咋地,但投資團隊就是看好這個行業,就是想投資後幫企業做好,也是常有的。關鍵是看董秘怎麼做好管理層和投資人之間的溝通協調工作。但你以為做好溝通協調工作就沒事了?也不是!有次安排了我老闆與某PE界大佬餐敘。我老闆理工科出身又市場感覺超好,講起技術、營銷頭頭是道,聽得大佬興高采烈。可當討論到財務問題時,我老闆說的驢唇不對馬嘴!不由得大佬嘴角一咧輕蔑的一笑。事後我那具有少女般細膩心思的老闆問我:「他咧嘴了,還輕蔑的一笑!為什麼?」為什麼?!!!我心裡想:我TM不抽你丫的都是好的!末了,我還背上一個「薦人不淑」的罪名。結果可想而知,沒結果唄。

      好了,天時、地利、人和大概的情況就是這樣。先說我第三任董秘期間為公司引入戰略投資者的結果:用了9個月,為公司引入了X億的資金,雖然公司估值沒有達到實際控人那異想天開的預期,但也高於同期市場水平和我的預期(可以透露一下,PE15倍,你們自己想吧),在上海某頂級酒店高調召開了慶祝大會。但對此結果,我—並—不—滿—意!甚至可以說痛心疾首!有的時候我真想問問蒼天:雖說每個人都會遇到豬一樣的隊友,但為什麼我的隊友這麼豬!!!?在經過三個多月的PE初輪接洽(刷了一批)和兩個多月的PE盡調(剩下3家)後,終於有一家規模中等,行事低調,但各方面很符合我們資金+業務支持+管理諮詢需求的PE與我們達成了合作意向。說實話,平心而論這家PE能經得住我那樣的「玩」也真是不容易,他們細緻入微、嚴謹科學的評估過程也確實讓人佩服。可就在我親自開車載著老闆去簽協議的路上,老闆突然以一種戲謔的口氣問我一句:「你們這個行當一般這種情況下要是最終投成了要多少獎勵?」看我半天沒出聲,他又補了一句:「沒事沒事,說說嘛、說說嘛!」我半天沒出聲,是因為我當時心就涼了,強忍著不讓淚水往下淌!(寫到這裡,我再一次想哭。)我是哪種「行當」?什麼叫「要多少獎勵」?沒錯,我們做資本運作的,不像研發、生產、銷售人員那樣跟企業跟的久,往往是企業在做到一定規模後要上市了才招我們進來,看似我們輕而易舉的就分享了企業先期發展的成果。可是老闆們,你們想過沒有,研發、生產、銷售人員只要一有機會,分分鐘就可以跳出去另立門戶,就可以成為你們親手養大的狼!去盜用你們的成果、去仿冒你們的產品、去侵蝕你們的市場,很多貌似忠厚、看似勤懇的研發、生產、銷售人員往往和你們是恩—仇關係!(只是就事論事,望大多數善良的相關人員海涵、表多想。)而我們呢?我們其實和財務、行政、人力人員是一樣一樣的,我們貌似哪個企業都需要,到哪裡都能做,可我們做事需要一個平台,而且得是一個很大的平台。只要你們願意給我們一個安穩、溫暖的平台,我們是哪裡都不會去的!更不可能自立門戶,因為我們連擺個水果攤都不行啊!正所謂「身負屠龍藝,焉能宰犬羊!」哼,我們這個「行當」?我們是董事會秘書!是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管理層中唯一做出執業資質要求的「行當」!就憑這一點,你敢用稱呼下九流一般口氣稱呼之為「行當」就是瞎了你的鈦合金狗眼!(太激動了,平復一下心情回來再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401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七篇) 西來問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125947
看了昨天大家那麼多回覆真的很感動,感謝朋友們的抬愛、捧場和指正!我除做過三任董秘外,還做過幾家上市公司的顧問,真的想把這些項目的經歷從股改前、到股改後、從報材料前到上市後方面面都寫一遍,而且樁樁件件都交待的清楚,這樣就可以給大家展示事件全貌(也就不會有那麼多歧義),分享給大家更多的經驗,可以和大家探討更多的問題。我希望不管你是發行人還是監管機構,或者是中介機構、投資機構,反正資本市場各種各樣的參與者都可以在我的吐槽中看到你們自己的影子,也從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只要能幫到大家,哪怕一點點我就很高興了。可惜,呵呵,正如開篇就言明了的,很多事「大家都懂的:不好說的太細。」 否則我以後還怎麼混呀!再說我現在正找新項目呢(總是要吃飯滴,哈哈哈),也沒有太多的時間整天泡在電腦前思考人生,所以就真的沒工夫寫的太細,太細了會出事的,出大事(怕怕)。我的本意不是要去指責誰、數落誰,只是站在我自己的立場說些自己的經歷而已,既然是「吐槽」嘛,就要允許直抒胸臆、嬉笑怒罵!哈哈。我的吐槽原則是以實踐背後的感悟、經驗為主,具體的人、事都是次要的。所以只有讚揚的對象才點出其名,持其他立場的則一概避其名諱,以免給別人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因為也許在別人看來,我說不定才是徹頭徹尾的大混蛋呢!呵呵。

     書接上文,老闆開口問了那種話其實就充分說明心裡還沒有把你當自己人、當真正事業上 的夥伴。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我在第四篇中是怎麼說的「老闆那是什麼人?是你的伯樂,是你的貴人,恩同再造,那可是一家人啊!你怎麼忍心再從他的口袋裡掏錢呢?」可是現在老闆卻把你看成了一個為了那點項目獎勵的過客!說實話,這點獎勵即便是我追求的但要你給嗎?PE圈的明規則就是PE機構投資成功後給項目介紹人1%左右的介紹費。這個項目一直是我在主導PE的引入、接待、盡調、談判,如真投成了,不管最後花了哪家PE機構,我如果要,這筆介紹費人家最後都會算給我的。可現在只是先簽個協議,還要等過人家的投資決策委員會最後通過,你個項目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卻跑來先和我算「獎勵」!這要是以後真上了市,是不是你看我拿到了該拿的,就可以一腳把我踢開?悲憤中,我真的感覺自己就是老闆養的一隻寵物草泥馬啊!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你太敏感了吧?也許老闆就是那麼一說而已。不、不、不,事實的後續發展恰恰證明了我的敏銳判斷!

      說到這裡我得補充說明一下為什麼說了半天我們企業看起來都是我這個小小的董秘一個人在折騰。因為我們在海外也資產,所以找一個對兩邊市場會計準則都熟的合格財務總監就特別困難,以前也沒想著上市,就用兩邊的財務經理對付著,在香港請安永做財務顧問,反正大的帳對上就行。而我是相對「三資齊全」的:董事會秘書資格、通過了全國統一司法考試、ACCA考試已過第一階段(這也是我第二任董秘生涯老闆許諾我「先求利」的一部分福利,可是這兩年陷於瑣事中,我感覺我這輩子也考不到了)。所以這家企業由我負責資本運作啟動上市計劃後,實際上我就代理了很大一部分財務總監的工作。中間來過一個海外歸來的財務總監,但那是個奇葩中的極品,搞了個雞飛狗跳,後面我還會談到。

      接下來的事就很狗血了,大家一定要當段子聽,以後有人找上門來我可不承認是真人真事,因為所有數據都是我編的,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沒有指向任何真實的人物和事件,更算不上洩露公司信息,權當娛樂,不要較真!正當我緊張準備A機構投委會的補充材料時,實際控制人忽然來電話說停止與A機構的接觸,馬上接受一個在第一輪就被我們淘汰了的B機構的投資!!!也不知怎麼搞的,我們老闆就把A機構的《投資邀約》原件給B機構的老闆看了!MY GOD!看到這裡,我想所有PE圈的大大們都想抄起傢伙砍人了吧?沒有保密意識就算了,可連商譽的底線都不要了!但更奇葩的是B機構,見過PE間搶項目的,但沒見過搶的這麼那個的!在《投資邀約》中A機構給我們的估值是15倍,但這是投前啊,B機構的老闆當下就說他給16倍,可他欺負我們財務總監不諳投資術語,事後一口咬定這個16倍是投後估值!!!為方便圈外朋友理解我舉個例子:假設企業年淨利潤1千萬,投前估值給15倍,企業價值為1.5億,機構再投資2千萬後,企業價值就為1.7億了,那麼這時投後估值就是17倍。所以B機構16倍的投後估值其實反倒沒有A機構15倍的投前估值高!B機構還馬上打過來五百萬作為定金,說剩下的投資款一個月內到位。這一切都是老闆和財務總監繞過我做的,這極品還高喊「B的倍數高!B的倍數高!」倍你妹呀!高你妹!行吧,既然你們這麼愛折騰,那我不管了,就由你們折騰去吧!結果人家B機構老闆承諾的「投資款一個月內到位」變成了盡調完成、投委會通過、正式投資協議簽署後的「一個月內」!在這期間由於我沒管,我們財務總監把會計師的《財務管理意見書》(其實就是調賬指南)和律師的《法律風險提示書》(其實就是補漏指南)統統一字未改的發給了B機構盡調人員!我事先在PE機構進來前做的種種清理、規範算是白費了。編制的財務預測更是不堪入目:費用幾乎沒有增長、利潤卻直線上升、業績增長之大簡直找不到任何合理的理由和事實支撐!把會計師直接氣的退場了!我說你這麼亂搞就不怕市場質疑你業績不連貫?他還發飆:「外人有什麼資格看我們的文件!這只是給投資人看的,是我們企業的內部信息!要在歐洲,我有權起訴他們!」我擦!《審計報告》要在財政部後台備案的,證監會要看你還敢起訴證監會不成?!大家真的不要以為我在很誇張的說段子,這本身就是段子!我到現在都沒搞清楚當初老闆是怎麼找到這麼一個奇葩中的極品的,可能,物以類聚吧。後來我從HR部門偷看了這貨的簡歷,本科專業上赫然寫著「農機製造」!

       寫完這些,我忽然覺得我比西方的上帝勤勞!因為上帝在第7天休息了,而我還在碼字。但還是不如中國的老天爺勤勞,因為他老人家在第7天造了人!哈哈。可我也該停停了,要收拾行囊準備下午上路了。年正式過完了,我也該拜別父母、辭別故鄉再次踏上回深的旅途。中間會在西安、武漢停留一下,看兩個項目。大家不用擔心會太監貼,我在路上有更多的時間思索人生,能更好的想想怎樣把經歷既不傷他人又儘量讓大家有所借鑑的寫出來,第八篇再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402

也來談談「董事會秘書」這個倒霉行當!(第八篇) 西來問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3134654
受到某些方面來的壓力了,但我自認為一直以來分寸掌握的還可以,而且別忘了壓力越大反彈力越大。所以書接上文前再次提示一下大家一定要當段子聽,以後有人找上門來我可不承認是真人真事,因為所有數據都是我編的,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沒有指向任何真實的人物和事件,更算不上洩露公司信息,權當娛樂,不要較真!
      好了,開講。B機構磕磕絆絆的進行了一個月的盡職調查後戲劇性的結果出現了: B機構的老闆主動找到我們老闆:「還是把你們的財務總監換了吧,由你們董秘暫代財務總監,要不然我們沒法投!」在B機構開投委會的前夜,他們老闆飛到西安秘密約見我(當時我躲到西安生悶氣去了),就問我三個問題:1、你們的資產質量到底怎樣?2、你們的賬目到底實不實?3、你個人對這家企業上市到底看不看好?給我開的價碼是:照實說,即便投不成或以後這個項目有問題了,他們的合夥人或所投企業的高管職位任我挑。理論上,他們投了,就成了我們企業的股東,也是就我的老闆,所以我所說的一定要對他們負責,這也是作為董事會秘書的職業操守。但當時他們畢竟還沒投,各為其主,我只能對當下的大老闆、唯一的股東負責,所以我想也沒想就堅定地回覆:質量優良,賬目確實,上市前景看好!並在我所掌握的信息範圍內闡述了得出這樣結論的理由。B機構的老闆滿意的走了,我也回去繼續主持相關工作,這之後整個高管層傳遞出來的信息是:「X總有手段啊,不管哪兒來的投資人最後都成他那邊的了!」我想說點什麼,但是沒有一點心情了,就什麼也沒說。接下來的3個月中,在我和老闆的不斷催促下B機構的投資款像擠牙膏一般陸陸續續到帳了,注意,你沒有看錯:是3個月中陸陸續續到的賬!今天600萬,後天1000萬,最搞笑的是還有一筆50萬的!這個B機構就是一幫我在第五篇中說到的「金融掮客」呀!找好了項目再四處籌錢!相較於當初A機構X億一次性投資到位,股份比例視年終業績一次調整完成;B機構最終是X億在拖延的4個月間(含最開始盡調那個月)陸續到位的,而且還只算做借款!一年後視業績再決定是否轉為投資和相應調整!如果B機構最終不投資,我們企業還要承擔每月1%的資金成本!這些都是B機構和我們那極品財務總監談成的,我知道後是堅決不予承認!但人家口口聲聲說「這是你們財務總監簽字認可的,看!還有章!」甚至以盡調過程中取得的資料相威脅,逼得我們老闆最後也認了!別看我對老闆埋怨的凶,但那是一家人之間的拌嘴,內心深處我真的覺得他很可憐,我心疼他了,如果可以,我特別想擁抱他一下,摸著他的頭說:「你受委屈了。。。。。。」被人玩弄於鼓掌之間啊!
      說的此,正好借此事說一下:昨天有位朋友批評我第五篇寫PE盡調那段是根本不懂盡調,且不尊重律師會計師。其實我是極其尊重律師會計師才會安排他們先於券商入場,並在規範經營的過程中處處以他們的專業意見為依據,使他們的工作成果充分體現價值!以至公司中都有人笑傳「X總就是律師會計師的傳聲筒啊,離了他們,他就不會幹活了吧?」盡職調查不管是自己企業或是PE機構哪方面做的,都是通過梳理歷史沿革、財務審計、財務分析、業務訪談研究等等一些列手段來還原公司經營的實質面貌和真實水平,為公司把好脈、開好方,為下一步投資者(別忘了原股東也屬於投資者哦)決策提供詳實準確的判斷依據,所以說在PE盡調中忽悠PE是沒有好處的,切不可亂來(亂來者的下場就如同那位極品財務總監)。我在第五篇中談到的手段充其量是把已經解決了的問題不再提及而已,免得PE機構借此說事、壓價,這是保護對老股東利益。而用自己強大的律師會計師團隊去回應PE機構的律師會計師團隊,其實是擔心雙方的律師會計中有「二把刀」看不準問題,專業PK專業嘛,理是越辯越明,真要還有問題就無所遁形了,這更是保護未來股東的利益!可是某些人呢?用在盡調中律師會計師掌握的資料去威脅大股東、投資人!而不是依照律師會計師的意見去解決問題,以體現律師會計師的專業價值、維護投資者利益。在此我也想反問一句:「這樣運用律師會計師的工作成果就是尊重他們嗎?」哎,我就說為了打羽毛球第五篇PE盡調部分寫得太倉促,裡面的深意完全沒有表達充分啊。。。
      這下大家看明白了吧?為什麼我說B機構太那個?利用財務總監的愚蠢使勁壓價,用完就一腳踢開,等真正要干實事的時候就又找我上了,用腳趾頭都會想明白,等以後把我利用完了也會是一腳踢開!中間還有很多很狗血的事我都不想說了,因為人家也要養家餬口呀,我以後也還要在圈子裡混,各有各的活法,各走各路,大家都各留幾分面子算了。
      就這樣又過了半年,我們老闆開始抱怨:他們(指B機構)老闆整天到處說自己是有錢人,可我看他們也沒什麼實力,很多承諾都沒做到!是呀,你還能指望一群「金融掮客」能給你帶來什麼呢?當初承諾的業務支持、管理支持、戰略合作等等我們除了錢之外更急需的東西統統沒有兌現!本來那筆錢要是早到4個月是可以趕上我們年度經營計劃的資金需求的,可就因為拖延了4個月之久,研發、生產、銷售各個環節都沒趕上市場變化的節奏,加上歐債危機,使我們的全年業績未如預期!這時B機構的老闆急了,拍著桌子對我吼:「X總!現在資產、賬目、業績都和你原來說的不一樣!我們被你忽悠了!」哼哼,我報以冷笑,我忽悠了你們?當初是誰忽悠誰啊?你們堂堂的B機構也能被我忽悠?是不是你們期望我們業績不達標正好藉機大幅下壓估值再轉手獲利都尚未可知呢!哎,這真是個拼道行的圈子啊……
      這個項目我盡了心,但也碎了心,無力又無趣了。我曾經那麼執著的憑著一份真誠努力的維護著它在通向上市的正確軌道上前進,哪怕慢一點,只要你還在軌道上沒有偏離,我都不會多說一句,但我還是能力有限、智慧淺薄啊,有很多的無奈和遺憾。我知道該是放手的時候了。記得某次一上市公司大股東請客吃飯,同席的有一位法律界的發審委委員、和一幫投行朋友,幾個小時的交流下來大家都有點醉意了,有位保代說:「老X,你是我見過的董秘裡最有能力的之一!」那位發審委委員說:「不,沒有之一!就是能力最強的!」我知道那都是酒後的玩笑話,但我的眼眶還是紅了,因為我三起三落,終無正果的董秘生涯真的就是個大笑話啊,笑得我都流淚了!年前,和一預審員哥們吃炸醬麵,我千叮嚀萬囑咐,如果這個項目有報材料的哪一天,還請多多幫忙!他不解:「都這樣了,你還為了什麼?」我說:「我想讓大家知道,我做過的項目,其實不爛。。。。。。」我給老闆最後的一條信息是:我走了,以後有緣再見。祝貴司早日上市,一帆風順、馬到成功!至於收沒收到,就只有老闆和老天知道了。
      沒想到在旅途中終於把第三任的破事講完了,這是否意味著我的人生旅途就是個勞頓啊!對於朋友們的留言,我儘量一一回覆,但有時也確實顧及不過來,希望大家海涵。容我休養兩天,後面會談些投資者關係、媒介公關以及與監管機構打交道的事,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405

投資如作畫,畫滿方知難 西來問道

http://xueqiu.com/1759275068/25968757
前言:十八-三臨近,資本市場很多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按耐下我那顆狂躁的心(深圳市康寧醫院的庸醫說的),把以前的一篇文章重新發出來和大家分享。改了幾個字而已。

     小時候爸爸教我畫畫,一塊小石頭讓我照著畫,什麼時候畫的有模有樣了什麼時候算結束。剛開始畫到爸爸滿意大概要一個多小時,後來幾十分鐘,最後半小時就足夠了。一年後爸爸突然又讓我畫那塊小石頭,但要求我必須畫滿兩個小時。我的天!我畫到半個小時就再也畫不下去了!該畫的都畫完了!還要怎麼畫呀?!父親就硬讓我畫、畫、畫、畫、畫!直到十幾天後,我第N次畫,終於把那塊破石頭畫滿了兩個小時。這時爸爸再把我之前用半個小時就「純熟」完成的畫拿來一比!天上人間!哦不!筆誤、筆誤,呵呵,是——天上地下!那細節、那層次、那質感!我都不敢相信我以前畫的那麼爛,而現在畫的這麼好!(自誇一下,親們不要拍磚,呵呵)

     爸爸說:以前別看你半個小時就畫完了,可整體感覺呢?你手上畫不到,是因為你心裡感覺不到,你就那麼個層次,你體會不出來還有什麼要畫的!就算你畫熟了,不用心仔細體會,就想著早點畫完,還不是在原地打轉,你再快也是次品!可你一用心體會、仔細琢磨,結果怎麼樣?手上還是那水平,但畫的質量一下高了一個檔次!現在接著畫!有本事你就保持這幅的感覺,但要一個小時內畫完!(淚)

     等到再次在一個小時內「高水準」的把那塊石頭畫完時,爸爸再次要求我要畫滿兩個小時……難啊,這是自己要把自己往死裡逼、自己要否定自己、自己要超越自己啊!一件事做對不難,做好也不難;但同一件事次次都做對就不容易了,次次都做好就有難度了。可若是同一件事,你次次都做對、次次都做好,那你次次都有新提升,次次都有新感悟,你就會不斷達到新的境界!

     工作後一直做著投融資類的工作,十多年了人肯定是歷練、積累了不少,感悟和當初大有不同。可回頭看看,所有促成我提升的經歷、體驗往往不是來自於那些「僅此一次」的事件,而是幾乎全部來自於那些反反覆覆發生的事務。你看別人摳鼻子摳得如醉如痴,可你只有自己也摳一下自己的鼻子才能知道到底爽在哪裡;也只有經常摳,才能以最佳的角度、最快的速度獲得最爽的感覺!

      以前有人問我,你是做什麼的?我說我是做投融資的,然後吧啦吧啦的講出一堆我的業績、能力之類的話來,其中不乏粉飾的成分。現在要是有人問我,你是做什麼的?我還是會說我是做投融資的,然後就沒有了,真的沒有了!你想知道什麼你就問吧,反正有關投融資方面的事隨便你怎麼問,我都可以答覆你。因為這些事一件一件、一類一類的,我自己經歷過的,「真實的才是細節最豐富的」,不怕你問!哪怕是我自己「止於知道」而已的,也能給你提供探尋的方向,用不著再粉飾什麼。我自己十多年既沒親身經歷也根本不知道的事,呃,那請您來給我說道說道,我會仔細聆聽、認真學習。

      呵呵,想知道那塊小石頭畫到最後是什麼結果嗎?我忘了,因為我不畫畫了,沒考美術專業,此生恐怕再也不畫畫了。因為我覺的不是畫無可畫,而是無法畫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別看是塊小小的石頭,可就憑我的淺薄智慧肯定是永遠也認知不完的,還怎麼畫呀?!你怎麼畫也畫不滿、畫不完啊!我今天在投融資領域內走的是一條極其淺薄、極其低端、極其初級、極其沒有技術含量的道路。任何一個從業者都有資格嗤笑我的非專業和幼稚,但我還是想走下去!因為我認為起碼我沒有走錯路、邪路!雖然它很窄、很艱難,可我能從一遍又一遍的低端事務中沉澱積累、獲得新的感悟、達到新的境界。笑看這世上的奇葩鬥豔,憑辛勞掙得衣食住行,這就已經足夠了,這就比很多社會精英通過高不可及的高端操作才獲得境界的提升要划算很多!人生——也是要算算投資效益滴,否則還有什麼臉面誇誇而談什麼投資呢?特別是對於我這種先天低能、後天慵懶的人。沒辦法,我就這種情況,也就只能走這種生開硬辟的低端路線了。

      很多人對巴菲特的論述倒背如流,真是比巴菲特還瞭解巴菲特,可那又怎樣呢?巴菲特肯定不是通過研究別的投資大師而成為傳奇的。我認為他的超高境界更多源於他一生海量的交易次數累積下來的海量感悟。不要計算交易規模,只算交易數量。王亞偉先生還沒成就為巴菲特般的傳奇,無非是因為他在交易數量上還遠遜於巴菲特而已,不一定是業績哦!這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出不了巴菲特、索羅斯等頂級大師的根本原因:A股才多少年?給足中國人去完成巴菲特般海量交易數量的時間了嗎?可是回頭仔細一看哪,就巴爺爺的交易數量本身而言都是些多麼簡單、多麼低端的事務啊!所以以前營業部散戶大廳裡頻現「老大娘股神」也很尋常了,「無他,唯手熟爾」。

     我希望能有一天,當別人再問起我是做什麼的時候,我可以說:「做什麼的?呃...這個……不好說啊。」「啊?幹什麼的不好說?!」「嗯,是啊,大概就是:你有錢嗎?有就給我,我幫你更好的運用它,最後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價值;你沒錢?那我給你錢,幫你幹成你想幹的有價值的事!」

     最後,那塊小石頭,雖然再不見,卻一直在心間,不敢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52

問道小公司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wzj.html

我在《價值投資的溫床》一文談到,要尋找小公司,投資小公司。因為體量小的公司可能蘊含著光明的發展前景,而且它們往往處於企業生命周期的早中期階段,所以不少更有可能快速增長。在A股市場,小公司的市值一般在100億以內,100億以上至1000億以內可以算為中型公司。有些人並不認為小公司是好的投資標的,因為它們的盈利可能不穩定,商業模式未成熟,企業競爭力弱,管理不很到位,甚至財務報表都有造假的可能。這些可能都是事實,但不能由此否定對小盤股的投資。實際上,有不少著名的投資者都對小公司即小盤股情有獨鐘。雖然他們有的不在中國本土,但是投資策略和理念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讓我們還是聆聽一下他們對小公司的真知灼見,或許有所裨益。

查理·德瑞福斯,Royce Special Equity基金和Special Multi–Cap基金經理,被譽為“小盤股之王”。德瑞福斯40多年來一直鐘情小盤股,因為他認為小盤股被別人關註與研究的概率遠遠小於大盤股,所以蘊含著更大的機會。在美國,小盤股主要是由市值低於25億美元的公司組成,美國約有4800家這樣的上市公司。近10年來,小盤股的表現始終遠遠好於大盤股。當然,小盤股也存在流動性較低和穩定性不高的難題。而且,小盤股股價經常被爆炒升高,隨後又暴跌的現象也屢屢發生。但是,德瑞福斯是一個絕對的價值投資者,他的選股方法非常穩健。他認為自己的投資風格就是“風險規避型”,因此他把證券分析的每一步都建立在試圖降低風險的基礎上。他只買那些股價相對內在價值出現很大折價的“便宜貨”,而且在找不到合適股票的時候,就寧願持有現金。在買入股票的時候,他認為買入價不僅要相對便宜,還要絕對便宜,而且還要按照做實業的方式,以並購的角度考慮買入價格。當然,始終將眼光放在高安全邊際的價值型小盤股上,意味著德瑞福斯同時也錯過了很多投資熱門股的機會,但也正是這種嚴格的投資紀律,使得他管理的基金在市場困難的熊市中仍跑贏了大市。德瑞福斯說,即便市場遍地都是機會的時候,自己還是保持著較為保守和冷靜的操作,因為擔心市場會再次探底,所以他采取的方式是逐步買入分攤成本,而且只有在下跌的交易日才較為集中地買入。德瑞福斯通常持有70-80 只股票,平均持有期限是4-5 年。他更加傾向保守的公司。因為小盤股是未被完全挖掘的機會, 或者說不是很多人熱炒的品種,所以被市場認可會需要一定時間,因此所謂的低效率屬於正常情況。

傑夫·卡登和JB.泰勒,一個是瓦薩奇公司的CEO,一個是瓦薩奇小盤股成長基金經理。泰勒稱,過去十多年來,小盤股一直有著豐厚的回報,從1999年12月至2014年5月,羅素2000指數(小型股指數)的回報超過標普500指數70%以上。從長遠看,小公司的盈利增長普遍比大公司的盈利速度快。他們專註於長期高速增長的潛力型公司,目標公司是盈利超過15%的公司。卡登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我們所持有的公司盈利增長每五年左右能翻一番,那麽這種複合增長將會為我們的投資組合提供豐厚的回報。”泰勒補充說,“我們仍然關註公司質量的增長,相信未來會有長期的回報。”當然,小盤股一般比較貴。羅素2000指數中的公司,相當一部分的市銷率超過了10倍。“市場越來越貴,我們必須接受這一點,而且我們還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處於這個市場當中。”昂貴的市場在未來數年後,很可能不會帶來巨額回報。但是,泰勒認為,他們持有的小盤股公司,其盈利和增長率與整體的小盤股市場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最關心的是估值,其次才是公司的質量。他們總是力圖發現有吸引力的商業模式和高增長的公司。對於中小盤的高估值,他們並不驚慌。泰勒說,好公司總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但問題是一些公司可能需要幾年時間的成長才能達到它們的估值。不過它們仍然是偉大的公司,能夠在未來產生巨大的利潤。但在某些時候,投資者可能更願意購買盈利能力較低以及市盈率也相對較低的公司股票。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總有可能出現一些波動,但這並不意味著股市即將崩盤。在互聯網泡沫狂熱期,不少股票隨時要崩盤是因為其內在的商業模式並不創造價值。

由上述三位著名的投資者的精彩論斷中,可以歸納出以下一些觀點:

1、以長期的視角審視,小公司的盈利增長確實比大公司的盈利速度快,因此小公司的股票往往在市場上表現出色。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也曾表示過,如果他們只有100萬美元的話,那麽首選的也將是小公司。實際上,早年巴菲特購買的那些股票里就有許多小公司。

2、因為在美國股票市場通常以投資大公司為主,所以許多優秀的小公司會被忽略而無人問津,成為冷門股,從而造成了價值的嚴重低估,這也是德瑞福斯、卡登和泰勒投資業績卓有成效的原因。

3、但是在 A股市場,小盤股經常被爆炒,股價往往虛高,這就決定了不能隨時購買這些小盤股。只有在(a)公司遭遇市場極端下跌(b)公司出現黑天鵝事件(c)公司陷入暫時性困境時,才有可能出現深度價值,成為真正的便宜貨,此時才是出手的良機。

4、彼得·林奇曾經建議說,對於小公司,最好等到它們有利潤之後再投資。在A股市場,許多小公司往往是利潤賺得不多,股價卻高高在上,完全透支了未來幾年的經營業績。如果買進這樣的公司股票,謹防“戴維斯雙殺”,因為它們確實需要幾年時間的成長才能達到它們的估值。

5、雖然現在許多A股市場的小公司,或是隱形冠軍企業,或是細分市場的領軍企業,但仍要仔細研究這些小公司的商業模式、產業地位、企業競爭力、經濟護城河、公司財務狀況以及管理水平等。以做實業的方式,以並購的角度考慮買入價格。遵循不理解不熟悉不購買,在自己能力圈內行事的原則。

6、每個人的投資偏好和風格各不相同,我只傾向於保守低調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其管理層誠信低調,業務簡單明了,不盲目多元化,在自己的領域內深耕細作,適度增長,財務健康,不負債或少負債,現金流充沛,以股東利益為導向,CEO及高管大量持股等等。一旦以合算的價格買入,至少看三年,長期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33

《問道》十年之際,其研發商吉比特IPO獲通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6/156612.shtml

《問道》十年之際,其研發商吉比特IPO獲通過
麻策 麻策

《問道》十年之際,其研發商吉比特IPO獲通過

《問道》自2006年商業化運營以來,累計註冊用戶數超過3.6億,累計充值金額超過60億元。

i黑馬 6月16日消息,證監會昨日發布公告,顯示廈門吉比特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正式A股上市。

吉比特這個名字或許有些陌生,但由其研發的《問道》卻在遊戲行業為人熟知。4月,《問道》剛剛迎來十年慶典。兩個月後,吉比特即通過IPO申請。

同時,證監會也對吉比特提出三點要求。據公告顯示:

1、請發行人代表進一步說明:(1)區分道具的性質、確認道具平均消耗周期和付費玩家的預計壽命的依據;(2)道具的使用進度記錄的內部控制制度運行的有效性;(3)針對報告期內消耗性道具的平均消耗周期和永久性道具的付費玩家預計壽命統計數據結果的變化趨勢情況,玩家的道具交易是否會對統計數據結果造成影響。請保薦代表人說明對報告期內前述統計數據結果是否存在非正常變化,及其對各期收入確認是否存在較大影響的核查情況,並進一步說明對遊戲玩家真實性的核查程序、結論和依據。

2、請發行人代表進一步說明未將陳拓琳認定為共同實際控制人的依據和合理性。請保薦代表人發表核查意見。

3、請發行人代表進一步說明發行人於2012年向其控股股東盧竑巖轉讓或約定回購雷霆互動100%股權的商業理由和關聯交易的公允性,以及雷霆互動向蘇華舟提供周轉資金1,884.88萬元用於盧竑巖受讓雷霆互動股權是否構成控股股東占用公司資金,發行人的資金管理制度及其內部控制是否健全並有效執行。請保薦代表人進一步說明核查情況。

據招股書內容,《問道》自2006年商業化運營以來,累計註冊用戶數超過3.6億,累計充值金額超過60億元。2015年度到2015年1-9月,其營業收入分別約為 2.4億元、2.7億元、3.2億元和2.3億元;凈利潤分別約為1.7億元、1.6億元、1.9億元和1.4億元。

吉比特 問道 IPO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46

直逼7%!境內發債成本節節高,企業問道中資美元債

今年以來,由於監管趨嚴、利率上行,無論是債券發行方、承銷方亦或是買方都感嘆,境內債市最近“不好玩”,反而是各類中資美元債的研討會場場爆滿,機構對境外市場興趣頗高。

4月下旬以來,幾只公司債的發行利率逼近或超過了7%,如“17貴州物流園項目債”(7.8%)、“17黔南債01”(6.99%)、“16營經開債02”(6.98%)等,發行成本較去年同期上升近150個基點,令市場大為震驚。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由於信用風險上升、發債成本高企,今年債券發行量幾乎“腰斬”,金融去杠桿向實體去杠桿傳導。

“‘發行利率高企、資金荒再現’的說法有點誇張了,7.8%的成本在同類債券中屬於偏高的。”天風證券分析師高誌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不過在其看來,從信用利差角度來看,目前高等級信用利差調整相對充分,而中低等級信用利差仍有待進一步調整。

相比之下,中資美元債發行自2010年起開始提速,至2016年達歷史最高,如今發行方熱情仍然高漲。
從目前尚未償還的中資美元債來看,銀行業、房地產和金融服務業合計占比超過50%。

發行利率何時見頂?

進入2017年,一級市場信用債發行利率延續去年10月份以來上行趨勢,各品種利率普遍上行。以短融為例,加權平均利率從去年10月的3.16%上升至4.68%,上行152個BP。

那麽,過去熊市期間信用債調整又如何呢?天風證券分析稱,以1年期AAA短融為例,熊市期間調整空間跨度較大,從20BP-324BP,平均在186BP左右。

除了上述兩只城投債(“17黔南債01”、“16營經開債02”),信用債的發行利率也節節攀升。4月26日發行的17古纖道SCP001發行利率在6.50%-7.00%之間;此外周二、周三發行的短融中票中,17鎮國投SCP004提升上限至5.8%;17中材國SCP001提高上限到6.2%。

華創證券固收分析師吉靈浩指出,因為債市的調整和資金面的持續緊張,從2016年底開始,信用債一直保持上行趨勢,城投債與信用債趨勢保持一致,至今已累計上漲100-200BP。

不過,市場調整到如今,“資金荒”的說法太過誇張。之所以兩只城投債發行利率高企,某股份行固收部業務人士表示,這些平臺均屬於地級市,平臺級別較低,一般不在大行的授信覆蓋範圍內。從類別上看,該債券屬於一般企業信用債,雖然是地方國企,但不會列入地方置換債之列,沒有政府信用背書,全靠企業自身信用。

關鍵問題在於,無論是發行方還是投資方,各界都在等待利率見頂後入場,那麽債券利率還會上行多少?

高誌剛分析稱,就3年期中票而言,從主體評級來看,2010年至今,AAA、AA+、AA主體發債平均成本相較貸款基準利率的峰值分別出現在2017年4月、2013年12月、2014年1月,各等級分別較貸款基準利率上浮8.50%、30.08%、29.92%;而當前各等級中票發債利率分別較貸款基準利率上浮8.50%、11.31%、17.0%。

從企業性質來看,2010年至今,國企、民企發債平均成本相較貸款基準利率的峰值分別出現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分別較貸款基準利率上浮28.86%、35.79%,當前國企、民企分別較基準利率上浮11.72%、13.24%。

他表示,從上述數據來看,3年期中票相較貸款比價的歷史高位而言,仍有進一步調整的空間。此外,5年期中票也處於類似狀況,相比之下,短融的調整已經較為充分。

中資美元債發行放量

與境內債市的冷清大相徑庭的是,中資美元債無論是在人氣還是發行量方面都受到追捧。

對於買方而言,即那些有購買中資美元債渠道的券商資管等,在國內債市持續動蕩期間,美元債成了理想的替代物;對於發行方而言,以城投平臺、房地產企業等為主,離岸債市成了又一個可行的融資的目的地。“

“比起人民幣債券,我現在更看好離岸美元債的機遇——美元升值,且信用利差大。”某大型券商資管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去年四季度境內債市巨震之際,其所在券商加大了對中資美元債的投資力度,僅11月一個月正式發行的城投美元債就達34筆,超過20億美元,而上半年月均也就三四億美元(一兩筆)。

“盡管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發行離岸債券心存顧慮,但中資券商可並不在乎,對這類美元債的胃口更是與日劇增,因此離岸投資者中,中資機構買家占了大多數,真正非中國背景的機構只買了2到3成。”他對記者稱。

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提及,“境內房企發債困難,不少轉戰境外。”

值得註意的是,城投美元債的發行在去年達到高峰。民生證券研究院分析稱,去年城投美元債共計發行了45筆,金額超過123億美元。而2014年僅僅發行不足10筆。地方政績壓力和資本外流壓力共同推動了城投美元債市場的擴張。

從債券評級來看,只有2只債券沒有獲得評級,獲得A及以上評級的城投債占比僅為13%,多數債券獲得了BB或BBB的評級。從債券的期限結構來看,3年期債券占比高達84%,城投債以短期為主。

“從目前美元債券市場的發行情況來看,期限在2-5年的較多,認購也較踴躍。依據徐州經開的債務結構、未來資金需求以及公開市場行情,我們選擇了3億規模和3年發行期限。最終總認購額近10億美元,超過發行規模三倍有余。”國信證券投行部負責人王言豐表示。

從發行者的角度來看意願較為強烈。首先,向境外發債比過去更加容易,近年來政府在許多環節給予了便利。2015年9月14日發改委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推進企業發行外債備案登記制管理改革的通知》, 簡化了境內企業境外發債的備案登記程序和外債的發行條件,為中資美元債的發行節約了時間成本。

其次,企業發行中資美元債有利於企業走出去,提高國際影響力。發行海外債券可以有效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的信用評級,提升企業國際認知度,同時對於城投平臺而言,有明顯的政績標簽。

再者,此前國內的資本外流壓力較大,發債的美元回流一定程度可以對沖各省及地方資本外流的問題,因此各地政府十分鼓勵。

最後,就企業的戰略考慮而言,多元化多幣種化負債,合理運用融資工具,可以降低綜合財務成本和匯兌損失。

當然,海外發債並非企業“想發就能發”,目前發行主體還是以城投公司和房地產企業為主。除了票面利率之外,評級費、律師費等費用也要價不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