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商超進場費:中國式的商業怪胎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788465.html

劉雪松是北京一家經銷公司的經理,他給超市供貨已經有十年了。他告訴記者,他代理的某品牌的鍋巴,出廠價是1塊2,超市售價是3塊錢。

劉雪松說:「我進貨的價格是1.2元(一袋),我給物美超市的價格是2.55元供給他們,物美超市大概要賣到3塊錢。」

提供給超市的價格比出廠價貴了兩倍多,劉雪松向記者解釋,表面上看來,超市以2.55元買進鍋巴,以3元的零售價賣出,似乎只賺了4毛五分錢,但其實,這只是超市的「前台毛利」,還有一部分被稱為後台毛利的利潤,就是超市通過進場費、返點等各種方式從供貨商的手中賺走了。

劉雪松仔細算了這筆帳:「我到結算的時候根據合同的費用再給超市30%倒扣的費用,那2.55元×30%,再剩下的就是結算的價格是1.8元。1.8元到3元之間的都是它物美賺取的利潤。」

劉雪松告訴記者,各個超市收取的進場費名目繁多,包括開戶費、節慶費、新店開張費、老店裝修費、新品費、條碼費、合同續簽費、海報費、堆頭費、信息 共享費、促銷員管理費、諮詢費、促銷服務費等十幾種,由於賣場收的各種費用太高,從2010年開始,他已經停止了與物美超市的合作。而在2009年的合同 中,超市不僅規定了百分之十二的扣點,還給他們企業規定了260萬銷售任務。

劉雪松:「260萬要收你12個點,要收這麼多錢,但是你要做不到260萬,你也要交260萬乘以12個點,大概30多萬塊錢。」

在合同費用之外,遇到超市開設新店、店慶節日,甚至總部搬家,經銷商們也需要再交給賣場一筆費用。

劉雪松:「開新店費用,大店要收1.5萬,中型店1萬,小型店5000。然後這個是開店的費用,比如說年節費,還有促銷費,這些是隱性費用,你不知道它要發生多少費用的話,這個費用是很龐大的費用。」

劉雪松告訴記者,經銷商們也希望產品的最終價格能夠賣得便宜些,這樣銷售量才能走得更多,薄利多銷。如果超市不收取這些費用,他給超市的進價可以比現在低很多。

劉雪松:「可以低到30%—40%,超市現在收取我這20—30個點,必須把這個點給加上去才行,要不然我就賠錢了。」

劉繁平是另外一家經銷公司的經理,他給超市供貨也有十年了。劉繁平向記者坦言,跟超市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因收費太高,從2007年開始,他就退出了家樂福。

劉繁平:「為什麼不做,2005年合作時候返傭是16%,我們還是有錢掙的,但是做了兩年以後,第二年漲到17.5%。」

劉繁平說,家樂福的合同返點數幾乎每年都要漲兩個點。合同以外,平日裡賣場又會收取堆頭費、海報費、促銷服務費、促銷員管理費等等,這又佔到了銷售額的十個點左右。

劉繁平:「我們兩年多時間,一共銷售三百萬,給他交的費用有90多萬,差不多100萬,費用佔到銷售收入30%多,我們的毛利只有30%多。那就是賠錢,所以我們就沒法做了。」

央視記者暗訪超市:同一產品零售價比批發價貴了近3倍

面對高額的進場費,那些本小利薄的經銷商如何能維持下去?而正在超市裡擺著的商品,它們的價格又怎麼可能降得下來?為了進一步瞭解進場費的情況,央視記者以經銷商的身份對幾家超市進行了暗訪。

在物美超市的總部,一位採購人員告訴記者,要想進入賣場,門檻很高。

物美採購人員:「現在美廉美和物美合併之後是兩邊開戶,一邊四十萬。現在是做美廉美就要做物美。比如一件新產品,在一邊開戶是四萬,兩邊同時開戶是八萬。」

記者問:「那返點呢?」

物美採購人員:「費比一般在百分之十八到十五之間。」

記者瞭解到,超市不僅要收取高額的進場費和高比例的返點費,而且還對經銷商規定了銷售任務。在這裡等待談判的供貨商告訴記者,賣場規定的任務即便完不成,也依然要按銷售任務的數額來交費用。

物美供貨商:「我們家任務一千多萬。」

記者:「一千多萬?那要完不成怎麼辦?」

物美供貨商:「按合同費用的百分之十,你就得交一百萬。人家不管你賣了賣不了,你不交明年你就簽不了啦。」

隨後記者又以又以供貨商身份來到了位於北京的家樂福北區採購部,在這裡,記者與一位經銷熟食的供貨商聊了起來,她告訴記者,這裡的合同返點很高,而且每年都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供貨商:「這邊的返點是十五六個點,還有其他好多費用呢,今天扣這個,明天扣那個。年年遞增,唉,逼死人了。」

這位供貨商還說,由於返點數和費用增加得太快,他們根本來不及消化,只能把產品的價格加高,以保持自己微薄的毛利。

供貨商:「我們去年返點曾經漲了八個點。」

記者:「那還能做麼?」

供貨商:「你把價格定高了唄」。

記者:「那老百姓不買呢?」

供貨商:「那沒辦法 現在就這樣。所以現在物價推得這麼高呢。」

北京如此,其他城市又怎麼樣呢?記者以經銷商的身份來到人人樂(20.71,-0.17,-0.81%)賣場在深圳的總部,一個採購帶著我們在一間談判室裡坐了下來,向我們介紹了進入深圳人人樂超市每年需要繳納的費用。

人人樂超市採購人員:「開戶費,再加上信息分享費,加一起,三萬塊錢一年全店。深圳區有25家店。然後第二個就是節慶費。是按五百塊錢每節每店收的,共八個節。然後還有一個是固定扣點,十個點。按照你的銷售額,十個點。然後下面一個是條碼費,八千塊錢一個產品在所有店。」

這位採購人員介紹的這些費用,只是合同內的費用,還不包括平時的海報和促銷服務費。記者粗粗算了一下,一個產品進駐深圳的人人樂超市,還沒銷售產 品,就要交3萬元的開戶費加信息費,12萬的節慶費,還有每個產品八千元的條碼費,這已經達到了近16萬元,銷售產品之後,還要交給賣場佔銷售額10%的 扣點。採購人員也說,如果達不到非常高的銷售額,供貨商連賣場的費用都支付不起。

人人樂超市採購人員:「最後算出來銷售額,每年要在兩百萬以上,你才是有錢賺的。」

許多供應商告訴我們,面對如此高昂的進場費,他們沒有利潤空間進行消化,只能轉移到商品價格上。記者在北京錦繡大地批發市場,對六種乾果的價格進行 了調查,發現每100克杏仁4.8元,腰果7元, 開口松子7.2元,生核桃仁6.6元,葡萄乾1.2元,開心果6.6元。在,而在北京的一家物美大賣場,發現同類產品的價格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每 100g杏仁變成了15.9元,腰果變成14.2元,開口松子變成25.8元,生核桃仁變成19元,葡萄乾變成3.29元,開心果變成17元。六種產品平 均下來,超市價格是批發市場價格的2.85倍。

中國商業聯合會零供調節平台副主任姚文華告訴記者,他們在行業中進行了測評,有的超市的費用達到了40%到45%的收費。也就是說某種產品的進價,超市要加價40%,加在賣給消費者的商品裡頭。

在調查中記者還發現,相比較超市,百貨商場的進場費還要高。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分析說:「百貨業通常返點在30%到40%來作什麼?作為引廠進店生產商向零售商所提供的一種費用,這是百貨業一個主要的利潤來源。」

專家們告訴記者,我國的百貨商場大多是採取聯營、「引廠進店」的經營方式,通過招攬品牌商進駐商場,零售企業會收取一個佔銷售額一定比例的費用。由於商場的返點率很高,品牌商會把高達百分之三四十的合同費用作為成本加到商品的價格里。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進場費必然要推動價格的上升,而且誰去買單,消費者去買單。現在我們看到國內一些品牌在北京市場上看,它的一些襯衫成本就是幾十塊錢,經常反應在零售價格人民幣上千塊錢。」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也表示:「一件服裝的成本加價率從2.3倍可以到12倍。零售商收他的越高,加價就越高。」

進場費導致中國製造國內比國外貴

無論是高額的過路過橋費、公路上肆無忌憚的亂罰款,還是巨額的進場費,這些物流中所發生的各種費用最終都變成了物價的一部分,像是一塊塊磚頭,壓得 消費者直不起腰。那麼這種超市收取進場費的現象,真的是合理的嗎?專家告訴記者,從目前全球主要的消費市場來看,收取進場費,幾乎是中國獨有的商業零售模 式,可以說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式「商業怪胎」。

許多專家也告訴記者,發達國家現代零售業的利潤,絕大多數都是來源於自身經營,賺取產品的購銷差價。對供貨商收取的促銷服務費用佔利潤的比例很低,一般都不到百分之十。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說:「從利潤來源來說,國外超市90%以上的利潤都從經營來的。」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也表示:「國外超市的利潤最主要是進銷差價」。而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告訴記者:「通過商品周轉的方式去盈利,這是世界零售商主要利潤來源。」

這種靠賺取差價盈利的模式,核心是優化供應鏈,發揮了零售業本身的優勢,通過大規模採購,引入價格更低廉的商品,在低價的基礎上再加價銷售,賺取差價。由於是零售商直接從產地自己採購的商品,這樣商品就省去了代理和進店費用的交易成本。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說:「在發達國家零售企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經營隊伍,就是採購人員,採購人員根據他對消費者的理解,和他豐富的商品知識,他會在國內甚至全球去選擇他認為消費者最喜歡的商品,他會直接去下單採購。」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滕斌聖舉例說:「比如襪子,到中國廣東襪廠,我需要十億襪子,因為他們長期這樣去買,因為工廠成本他們是非常熟悉和瞭解,他會給你 廠家一兩個點的利潤,這樣零售商就可以把進貨成本控制在最低。由於不存在進店費的問題,而是買斷包銷,零售商賺取他該賺取的利潤,其他就節省下來讓利給消 費者了。」

專家們介紹說,目前在中國市場收取進場費的外資零售巨頭,在本土和西方市場經營時,主要就是依靠先進的採購技術和強大的全球採購體系來賺取差價。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說:「沃爾瑪,家樂福採購一些中國商品放到歐洲和美國去,因為中國的商品價格比較優,質量比較好。在西方市場當中當然有很大市場,尤其像家樂福、沃爾瑪這些賣場當中,消費者都比較喜歡中國商品。所以他的很多都靠經營這種商品的差價獲取利潤。」

專家分析說,事實上像家樂福、沃爾瑪這樣的外國零售巨頭,在本土經營時,單筆生意的毛利並不高,但是他們經營能力很強,採購的產品一般都很受歡迎, 很快就可以把採購的貨賣出,周轉速度很快,銷售額也就會大幅上升。這樣,每一批商品毛利就會比較低,薄利多銷的結果是企業賺了錢,消費者也得到了實惠。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滕斌聖:「沃爾瑪的周轉率一年七次,也就是說每一個東西賣,它的利潤率是百分之零點幾,加價,但是資金一年周轉七次,然後一年才能夠有3%的利潤;

而國內零售商一個東西平均一年才可以賣掉,這就意味著你一個東西就要加價百分之幾,你才可以有足夠的利潤率。」

專家們感嘆,在國內,由於進場費的原因,許多中國製造的產品雖然漂洋過海,但它們在國外超市的售價,其實比在中國超市的售價還要便宜。

進場費:誰產下的中國式「商業怪胎」?

由於進場費的原因,許多中國製造的產品雖然漂洋過海,但它們在國外超市的售價,其實比在中國超市的售價還要便宜。最近十幾年來,在中國大行其道的進 場費,已經成為侵佔廠家利潤和盤剝消費者腰包的一個吸金黑洞。那麼這個中國式的「商業怪胎」究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為什麼這種在國外無法擴張的模式,卻 能在中國野蠻生長呢?

專家們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家樂福開始進入中國,也帶來了一套它在發展中國家的擴張模式,通過向供貨商收取通道費、佔壓貨款的方式,賺取後台利潤,實現了低成本的快速擴張。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介紹說:「家樂福積累了一整套由發達國家這種零售商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擴張這方面的經營。家樂福這種經驗歸根到底就是一種低成本的擴張,這種低成本擴張戰略當中,我覺得它的核心就是收取各種入場費。」

陳立平告訴記者,這種依靠收取進場費用、延長賬期的擴張方式在其他一些國家並沒有成功。在日本、韓國和南歐地區,當地都有比較成熟的零售市場,國際零售巨頭不僅市場份額有限,而且還受到了嚴格的反壟斷法律法規的控制。

但是,由於當時中國國內零售業在反壟斷、限制零售商濫用優勢地位的法律法規方面不健全,國際零售巨頭進入中國後,成功帶進了進場費的商業模式。而且,由於當時外資零售企業在國內還能享受到很多稅收和地租的優惠,它們帶著進場費這種零售模式開始國內迅速擴張。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說:「在中國的沃爾瑪也好,家樂福也好,獲利肯定要比國外獲利要高。為什麼呢?因為他在中國當中,外資企業我們地方給他的優惠,給他的租金優惠,他對品牌商強勢地位都會帶來,反映到利潤上,要比國外高。」

而這種收取進場費,拖延賬期的低成本擴張方式,很快得到了中國本土零售企業的效彷,進場費這種零售模式成了中國商業的主流。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中國零售企業要實現快速擴張,必須找到一個方法,像進場費、延遲付帳模式的出現,比如60天的賬期,使大家廣泛採取家樂福這種方式,跟家樂福有很大的關係。」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告訴記者,這種省錢、省力,又無需承擔風險的經營方式,很受國內零售業的推崇。當時還有業內人士提出,學習這種盈利模式,是與國際接軌。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很多學者零售商都認為,既然國際公司他們採用這種做法肯定跟國際接軌,所以在國際接軌這樣一種理論推動下,這種方式迅速地在零售商當中固定下來。」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絕大多數零售企業,都已經採用這種成本低、低風險的經營方式,依賴著自己的渠道優勢,從供貨商手中收取進場的各種費用,賺取利潤,佔有現金流。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說:「我們本土的零售企業基本上屬於坐商,坐在家門口大量的供應商來談判,談一個好的條款,這是目前國內零售商一個通行的做法。」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滕斌聖說:「當我可以舒舒服服開一個店,搭一個檯子,你們來唱戲,還收取你們的上場費,然後就不會虧錢,我想誰都會這麼做。」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說:「這種比較省力的方式,又沒有風險的方式,為什麼不那麼去做呢。因為你沒有政策約束他,不允許這麼做,因為你所有的周邊企業都這麼做,他為什麼不去這麼做。」

但是,由於被零售企業佔據了資金,又要交納昂貴的進場費,供應商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由此爆發的零供矛盾近年來也愈演愈烈。專家分析,有實力的大品牌企業還可以站出來與零售商抗衡,但是國內大多數供貨商都是中小企業,在強勢的賣場面前,只能忍氣吞聲,直到無法承擔為止。

中國供應商聯盟執行秘書長白雪原說:「我們的供應商,很多時候它不願意出來說話,那麼你自己受了一些苦,它還不敢出來說,怕得罪了一些零售企業,它就在默默的去忍受,那麼當它忍受不了的時候,它不做了。」

對超市場收取進場費,國家並非沒有規範。事實上,2006年10月,國家五部委聯合發佈了《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禁止零售 商收取合同外的促銷服務費;不得以簽訂或續簽合同為由收費或變相收費;不得收取超過實際成本的條碼費;在未提供促銷服務時,不得以節慶、店慶、新店開業、 重新開業、企業上市、合併等為由收取供應商促銷服務費用等等。但是五年多來過去了,賣場的各種收費卻是有增無減。對於賣場違反這些細則的行為,查處的成本 很高,而處罰的經額又很小,對違規行為相應的處罰只有三萬元。幾乎所有的賣場都只是把收費的名目改了,把明處的費用放到暗處收,繼續讓進場費用大行其道。

北京華昌宏發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査濤介紹說:「第一手是正規的有一個格式化合同,你拿到桌面上籤,比方商務部去查,這個合同都是特別正規的,但是後 面加著一個合同補充文件在裡面,這個後面跟你簽的是條條框框的東西,該收的你的費用,你該交的哪些名目都寫的清清楚楚。但是到最後給你開發票的時候,扣款 的明細幾個字,促銷。」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說:「你今天列舉了100項,他會拿出101項到200項措施跟你直接玩捉迷藏。」

陳立平強調,從外部促使零售企業從這種惡性循環走出來,對進場費進行規制,需要完善現在的反壟斷法律法規,對大型零售商濫用優勢地位的行為作出明確 界定,並且由相應的仲裁機構監督實施。「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它都是幾乎入場費問題都是《反壟斷法》當中對它進行約束的。而且這個幾乎都是由公平競爭委員會 來出面來去幹預,干預關於入場費的問題。」

在日本零售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零售商濫用優勢地位,大幅向供應商收取費用的情況。而日本在這種環境下,健全了有關法律法規方面,他們也有一些值得借鑑的經驗。

1954年,針對的是大型百貨店,日本制訂了《百貨店業中的特定不公平交易方法》。

1991年,隨著大賣場的出現,大規模濫用優勢問題幾乎擴展到所有業態。日本公平交易委員會針對1954年的法律提出了一個解釋,並公佈了一個《流通及交易習慣指導方針》。從法律上把五種現象規定為大型零售業濫用優勢地位行為。

1993年以後,日本引發了大規模價格戰,由於零售商大幅促銷、打價格戰,前台利潤薄了,零售商開始頻繁地向供應商收取費用,而收取費用的直接後果就是供應商又要繼續加高價格,雙方矛盾愈演愈烈。

經過多年的討論,日本的相關部門廢除了1954年和1991年的法律,在2005年重新制定了《關於確保零售業公平採購交易—限制大規模零售業濫用 其優勢地位的法規》。通過一系列的法規對大規模零售企業濫用優勢地位的行為做出了非常清楚的界定,把大規模零售商濫用優勢地位的行為由過去的五種擴大到十 幾種,對違反法律的行為由公平交易委員會仲裁,進行嚴厲處罰。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日本明確提出17種現象為濫用優勢地位。其中的他還對濫用優勢地位性質做出了規定,那麼濫用優勢地位收取入場費當中最惡劣的一種現象,就是把收取的各種各樣從生產廠家,供應商收取各種各樣的費用作為零售商業發展的,作為零售商經營利潤。」

進場費是一個中國式的「商業怪胎」,急需引導中國的商業流通往正常軌道上發展。換句話說,收取進場費的做法不僅推高了物價,也造成企業自身效率和收 益低下,是一個高成本、低效率的經營模式。雖然現在以進場費為主的商業模式仍然有著一些盈利空間。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並不符合零售業正常的發展方向。

超市發營運部總監助理趙萌認為:「不關注產品特色、不關注顧客需求,只關注收費多少的這些零售商,我覺得到那個時候就可能會被消費者像垃圾一樣遺棄。如果我們要發展、要未來的話,我們必須逐步壓縮這個通道費用的比例才可以。這個我們自己非常清楚。」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滕斌聖說:「你賣的產品對於消費者創造一個什麼樣的價值,這是最根本的,如果消費者在你這裡買不到他想要買,同時也是物美價廉的東西,這個渠道就是沒有價值的。更重要還是把經營能力提高上去,增加周轉的速度,能夠賣的產品真正是消費者所需要。」

在專家看來,如果要依靠採購、周轉商品,賺取進銷差價盈利,零售企業就要想盡辦法加強經營和採購能力,用物美價廉的產品吸引消費者。但是目前,越來 越多的零售企業開始依賴出租貨架、店舖資源,收取進場費用,在實質上,已經退化了成收取商業租金的「二房東」,而不是經營商品的零售商。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認為:「很多的零售商都退化,變成二房東,很當零售商都退化,只懂牌子,很多零售商只能去到比較好的一些賣場去看,哪些品牌賣得不錯,把它引到自己的賣場當中,對自己的消費者比較陌生了。零售企業以後在發展的時候,他的核心競爭力弱了。」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說:「咱們國家有這麼多的怎麼說質優價廉的商品,這些商品為什麼在國內不能流通,很大一塊功能還不是因為現在咱們自己 零售業沒有採購功能。也就是說正常商業經營它本身應該具備的一些最基本的功能,它已經現在隨著聯營制和進場費完全去功能化了。」

專家分析,一個高效的零售供應鏈將給消費者創造很多的福利,在引領一個國家流通環境升級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進場費的存在如同溫水煮青蛙,讓很多零售企業失去了提升供應鏈價值,研判消費者需求的能力和動力,增加了交易成本,助推了物價,讓整個社會在為之買單。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外國零售企業幾美元採購咱們一條牛仔褲,在國外賣將近十倍的價格。我們並不是說沒有低成本加工,低成本生產,中國 的低成本推動世界零售業發展。我們自己零售業為什麼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自己的國家裡面,我們自己為什麼沒有辦法去採購,還不就是這個問題可以看出來,咱 們國家零售業本身出現了問題。」

經濟半小時觀察:進場費 誰來遏止「怪胎」長成「毒瘤」?

剛才首都經貿大學的營銷系主任陳立平的一句話讓我震動很大,他說,中國有那麼多物美價廉的商品,但是中國的消費者卻沒有福氣能享受到。進場費,這個 中國式的「商業怪胎」,一方面不斷侵佔生產商的合理利潤,另一方面又大肆盤剝消費者的腰包。由於沒有權威的調查統計,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進場費這種商業模式 究竟在大多程度上侵蝕了中國經濟,又在多大程度上推高了全社會的物價基礎。但是,從我們的節目可以清晰感知,它的危害已不容忽視。我們更擔心的是,這個 「怪胎」會不會進一步長成一個「毒瘤」?

有關部門曾在2006年出台過一份文件遏止進場費,但是收效甚微,令人遺憾的是,此後五年始終沒有見到更有針對性、更有力度的措施出台。我們認為, 這些部門不該就此無所作為。日本為打擊進場費,措施法規既系統又嚴密,終於徹底改善了本國的商業環境。值得我們學習的不僅僅是它們的措施和辦法,更是它們 的政府部門,為維護經濟秩序和保護消費者權益所展現出來的決心和毅力!

最近有關部門為穩定物價約談了不少生產企業,我們建議它們更應該約談的是零售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49

中資商超開始反攻外資

2013-10-21  NM
 
 

 

商超行業整體呈下行趨勢,外資商超在中國線上線下均遇強勁對手,是退守還是退出?卜蜂蓮花和樂購作出了不同選擇 ◎ 本刊記者 屈運栩 于寧 特派香港記者 戴甜 文商超行業的並購從未間斷。從外資吞併地方企業,民企整合國有資產,到全國性企業兼併地方勢力……而這一輪,是外資大佬們退意萌生,中資商超則紛紛接盤。

10月14日,物美商業(01025.HK)和卜蜂蓮花(00121.HK)宣佈收購協 議。物美拿下卜蜂蓮花中國地區的36家商超,交易金額28.9億港元。

卜蜂蓮花隸屬於泰國正大集團謝氏家族,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零售商之一。但其近年深陷經營困局,管理層動蕩,關店頻繁,虧損日盛。一再堅持的謝氏家族終於選擇放手,交易後,卜蜂蓮花退守廣東,僅保留19家門店。

物美是北京地區零售龍頭之一,近年來也增長乏力,地區拓展緩慢。物美多年來收購並不順利,2004年初收購北京超市發約25% 股份,但因其他股東不願意轉讓股份,一直難以控股整合;2010年競購河北保龍倉,在價格上輸給了家樂福,打算收購華普也未成。而同期大潤發、永輝、高鑫等同業快速發展。

這一次在私募基金撮合下,物美接下卜蜂蓮花華東華北店鋪,終於有所斬獲。

在物美收購前月,英國最大零售商 Tesco 和華潤萬家超市母公司華潤創業宣佈組建合資公司。新公司將整合Tesco 旗下樂購中國134家超市 / 購物中心及華潤創業2986家門店。在新組建的合資公司中,Tesco 占股20%,華潤創業占股80%。樂購中國多次被傳聞出售,最終以合資公司小股東的方式體面離開。

除了卜蜂蓮花、Tesco,港商李嘉誠旗下的百佳超市也于8月開始待價而沽,包括華潤創業、高鑫集團等近十家企業機構都傳聞參與競購。

多位業內人士分析,在行業整體下行趨勢中,外資商超在國內線上線下均遭遇強勁對手,已風光難再。不久的將來, “外資商超退出中國”或成趨勢。

另一邊,中資商超在整合消化外資留下的龐大資產的同時,還需面對業態調整的大挑戰。

物美交易案例

“交易採用換股方式而非現金,就是因為雙方對彼此都很有信心,相信股份的價值大於現金。 ”物美總裁徐瑩對財新記者說。

雙方新股互購協議顯示,物美以5.48億港元認購卜蜂蓮花約9.99%股權,同時以23.45億港元收購卜蜂蓮花五家全資附屬公司,共持有除廣東和湖南兩地之外36家店鋪。換股和購買店鋪支出共計28.93億港元。與此同時,卜蜂蓮花以約28.93億港元認購物美2.06億股H股,占物美約13.77%股權。

換股後,兩家上市公司分別成為對 方第二大股東,雙方將各提名兩名董事進入對方董事會。物美第一大股東仍為物美控股,持股38%。正大集團、謝氏家族以及卜蜂蓮花管理層則持有卜蜂蓮花68%,仍為控股股東。

在無需動用現金流的情況下,物美還進行了一輪定向增發,引入上達資本為戰略股東。物美總裁徐瑩透露,物美向上達增發1660萬股 H 股新股,價格為14港元。交易完成後,上達將持有物美1.09% 的權益,同時有權再認購1660 萬股 H股新股。物美方面共計可從上達資本融資4.6億港元。

根據上達資本網站顯示,這只私募股權基金資產主要來自全球機構投資者和亞洲重要家族,以往投資領域包括製造業、零售、新能源及房地產。管理合伙人孟亮曾供職摩根大通並購部門,後轉投德邵基金,此後創建上達資本。

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這次物美對卜蜂蓮花的收購正是孟亮從中撮合。孟亮于2012年初開始接觸物美,瞭解其並購需求。物美主要布局京津冀及浙江市場,目前共有541家零售店。物美在北京賣場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34%,再興並購將可能涉及區域市場壟斷。而浙江、江蘇地區的業務盡管發展迅速,仍不成氣候。

最終,孟亮和物美管理層溝通的結果是:鎖定上海,發展江浙和安徽地區。

而在這些地區,有可能出售資產且物美“吃得下”的,就包括卜蜂蓮花。 “孟亮對正大集團很熟悉,所以就介紹了物美和正大集團認識。 ”此後,物美開始了盡職調查。 “五六個高管去過卜蜂蓮花除了華南所有的店。 ”上述接近交易的人士稱。

外界曾有猜測,雙方的合作可能始于2010年,當時物美收購了卜蜂蓮花在天津的四間門店,據媒體報道交易價格僅2000萬元人民幣。但物美總裁徐瑩告訴財新記者: “雙方洽談了一段時間。此次合作並非始于2010年天津並購,這次主要是和卜蜂蓮花談,而非正大集團。 ”實際上,要做成卜蜂蓮花的生意,正大集團謝氏家族是繞不過去的關。一位接近物美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物美商業母公司——物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物美控股)的高管去年就曾接觸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

物美控股在此交易前持有物美商業38.86% 的股份,實際控制人為物美創始人張文中,他是物美的靈魂人物。張文中1994年創建物美,2006年11月被要求協助調查,2008年河北衡水中級人民法院對其涉嫌單位行賄、挪用資金及詐騙一案進行了不公開審理,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8年。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張文中去年已離開監獄。作為股東,他對物美仍有很大影響力,其魄力和經營能力也為業內所稱道。

謝國民在和物美接觸的過程中開始看好這支團隊,最後決定入股物美。 “雙方一開始談判就確定交易方式是換股,並且根據當時股價鎖定了換股比例。物美拿到的價格是0.3倍市銷率,很便宜。 ”前述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物美方面對卜蜂蓮花的資產也很滿意,其在給財新記者的書面回複中稱:“一次性獲得數十家位置優越的店鋪資 源,這是通過自主開店比較難實現的,機會難得。物美商業以規模優勢一舉打入泛上海地區,同時也加強了在華北的領導地位。 ”物美稱,收購的實體2012 年的營業額約71億元人民幣(未經審計) 。交易完成後,物美于華北及華東的店鋪將增加至577間,總銷售面積將 增長約40%,突破100萬平方米。

外資退守

物美擔心 “一口吃不下”卜蜂蓮花,謝國民也不願意徹底退出中國市場,他選擇留下了盈利較好的廣東門店。物美方面稱,卜蜂蓮花廣東店鋪管理層相對獨 立,是此次收購放棄華南的原因之一。

卜蜂蓮花最早名為易初蓮花,1997 年在上海開設首家店面,此前謝國民將泰國商超80% 的股權賣給英國 Tecso,全面轉向中國市場。根據謝國民早年的規劃,2006年底中國區超市總數達到100家,並為此不惜成本快速拓展。到2006年,卜蜂蓮花實現了75家門店,成為國內僅次于家樂福的商超大佬。

卜蜂蓮花店鋪早期運營方式主要由正大集團和不同地區投資者合資運作。發展七年之後,卜蜂蓮花也加入了外資零售商的獨資化大潮。港交所信息顯示,卜蜂蓮花以總計近1億元先後收購天津和上海公司的合作者股權,2006 年又將股權結構最為複雜的廣東公司拿下,實現了獨立運營。

不惜成本擴展和實現獨資,令卜蜂蓮花2005年和2006年連續兩年虧損。

運營成本從2005年的16億港元激增至2006年的31億港元。此後,公司再也未能擺脫成本高企問題。財報幾度虧損,關店頻繁。2009年虧損達2.36億元,2012年再虧3.92億元,到今年6月末的上半年財報,公司實現營業額54.08億元,同比微增1.2%,虧損4674萬元。到收購前,卜蜂蓮花的店鋪數量已從高峰的75家減少到55家。

多位業內人士向財新記者提及卜蜂蓮花的內部管理問題。2008年,謝國民長子謝吉人任公司首席執行官兼執行副主席,謝國民女婿羅家順則由執行董事兼執行副總裁調為執行副主席。 2012年,沃爾瑪中國區總裁陳耀昌空降卜蜂蓮花任副董事長,而謝國民次子謝漢人則找來Jimmy Ardell Schafer 擔任 CEO。每一任管理層都有自己的發展思路,陳耀昌上台後,卜蜂蓮花曾著力打造的高端業態“生活館”被叫停。

上海尚益咨詢公司總經理胡春才評價說: “謝氏家族內部的利益分化造成了管理層動蕩,令卜蜂蓮花的戰略很難一以貫之。 ”2012年,就在卜蜂蓮花整體虧損 之際,正大集團副總裁李聞海對外界表示,包括廣東、四川、湖南在內的南區門店銷售仍保持增長,特別是廣東發展勢頭迅猛, “集團未來將加大在南區的投資力度,加快開店速度” 。

在物美收購交易發佈會上,對於保留廣東門店,卜蜂蓮花副董事長陳耀昌表示,公司在華南地區的發展空間依然很大,中國市場廣闊,希望可以與物美分工合作,發揮協同效應。

樂購中國的故事和卜蜂蓮花如出一轍。2004年,英國 Tecso 通過收購頂新國際旗下樂購超市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但收購後拓展乏力,管理層動蕩。集團多次更換樂購中國CEO,Tesco 在全世界成功的 “地產 +零售”模式也未能在中國延續。到2011年,樂購中國將地產和零售兩塊業務合併,但已錯過外資高速發展期。此後,樂購關店不斷,一直被傳退出中國。

今年9月,樂購和華潤創業終於公佈合作計劃,雙方建立合資公司,股權占比20: 80。和卜蜂蓮花退守一隅不同,樂購選擇了以資方形式留下。 “占股20% 等於是將中國業務的運營權交給了華潤創業。 ”胡春才說。

胡春才分析,除了企業經營問題,外資普遍在中國面臨兩個競爭對手——本土商超和線上零售。本土企業近些年通過生鮮銷售快速佔領外資商超的食品銷售份額。外資習慣了國外成熟的農產品市場,進入中國後在生鮮供應鏈方面一直沒能突破。 “他們以前都是和大供應商談採購,但在中國,因為農業和物流的問題,生鮮根本沒有大供應商。 ”胡春才說,本土企業則通過生鮮領域進一步攻城略地, “通過生鮮帶來的客流,永輝、大潤發等超市迅速發展” 。

食品領域丟了生鮮,非食品品類則面對更大競爭者——電商。胡春才說,外資曾經依靠規模效應,將供應鏈進貨 成本壓到很低,以此實現了非食品品類高達52%-55% 的毛利率。然而,電商在中國快速發展,全國性商超的規模優勢蕩然無存,電商的人力、租金和進貨 成本都低於超市,客流迅速分化。 “沒有生鮮丟了客流量,沒了非食品丟了利潤,外資的日子怎麼能好過?”

整合難題未解

接手外資資產的中資商超企業同樣面臨扭虧和整合的大挑戰。物美收購卜蜂蓮花後,對扭虧也沒有特別的奇招,還是用生鮮帶客流,然後通過客流提高賣場內品牌供應商的入駐率,增加租賃收入。對於收購後低效或重疊的店鋪,物美將選擇關店。

零售業觀察人士陳怡指出,物美收購卜蜂蓮花,拿到手的是租金低廉的店鋪資產,相對於新開門店,在成本上還是有優勢。但生鮮領域帶有很強的地域色彩,卜蜂蓮花並無太多基礎,物美在該領域還得白手起家。

物美給出的扭虧時間表是——2014 年上半年,將卜蜂蓮花的盈利水平提升至和物美相當。近年物美的淨利潤率維持在3%-4%,在中資商超企業中居上游水平;而家樂福和沃爾瑪在中國的淨利潤率也就2%-3%。但一位接近物美的人士指出,拉平利潤不是關鍵,卜蜂蓮花的高成本才是不得不解決的首要問題。

卜蜂蓮花的成本高企一直被外界詬病。前述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正大和卜蜂蓮花機構繁複,多層管理,總部就有好幾個,一大批來自海外的高管,僅此一項就成本很高。 “物美是很摳門的,高管坐飛機都是經濟艙。 ”他透露,目前正大已經和外籍高管談話,希望能夠精簡人員。卜蜂蓮花的十幾位泰國高管也已離開中國,而其他外籍高管的去留則要視物美的需求而定。

整合方面,物美2011年整合美廉美是業界為數不多的成功案例。2006年,物美以3.7億元收購美廉美75% 股權,到2009年以8億元代價徹底並購美廉美。

隨後兩年,被收購的美廉美創始人朱幼農一直都沒有交權, “二美”在實際經營等各個層面都談不上整合。到2011年3月,物美終於整合北京中心和美廉美,成立北京超市事業部,將美廉美的財務、人力、信息人員相繼併入。到6月朱幼農辭職,自此供應鏈等核心部門的整合才算開始。這次整合,物美使用重新劃定大區的方式,最終收權成功。

但物美此前從卜蜂蓮花接下的四家天津店鋪的整合卻並不成功。前述接近交易人士分析,天津店鋪規模小,物美沒有特別花精力。不過,目前天津店鋪已基本扭虧。

目前,物美的數位高管已坐鎮上海,蹲點卜蜂蓮花的店鋪交接,公司已成立華北華東聯絡組。

業界普遍認為,相對於中資公司的整合,外資和中資的並購整合更是難上加難。無論是沃爾瑪收購好又多,還是家樂福收購河北保龍倉,都算不上成功案例。整合到底難在哪裡?零售行業觀察人士陳怡告訴財新記者,外資和中資企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企業並購後首先面臨整合的是後台系統,即採購、財務和信息部門,而前台店面經理等職位,收購雙方都不願動。但外資文化和民企文化的差異造成很多細節操作不同,因此較常見的情況是,投資方文化最終將會佔領企業,原有企業有本地經驗的人才會逐漸流失。

和前一輪收購往往是資本強大者兼併地區經驗豐富的民企不同,今年以來的新一輪商超兼併,更多是急於拓展地盤的民企兼併全國性的外資企業。 “對於外資上市公司來說,他們更多是剝離不良資產的性質,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企業收購到的可能是看似便宜但運作難度更大的資產或企業。 ”陳怡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87

蘇寧入局 商超大戰向精細化運營突圍

今年十一長假過後,蘇寧易購超市將在上海啟動一輪規模可觀的營銷攻略,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場持續的“紅包雨”和各種優惠活動。在天貓超市與“京東+1號店”近日瘋狂撕扯的檔期,成立僅2年的蘇寧易購超市正在尋找自己的節奏,適時入局,將這個全行業的價格戰推向高潮。

“蘇寧不怕打價格戰,當年就是打出來的。”蘇寧易購超市公司總裁田睿最近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憶說。2005年蘇寧與國美在線下那場曠日持久的價格戰,就是由他操盤,他從中總結出的經驗是,價格戰不可拍,“但要堅定,有勇氣。”

價格戰背後,是各家對誰能快速增加銷售規模、率先達到盈虧平衡點的焦慮感。而在大踏步“沖量”的過程中,對運營細節的把控則直接決定了消費者對某個平臺的黏性。比如對於牛奶等生產日期敏感型食品,怎麽給消費者等同於線下逛超市的體驗。

價格戰背後的規模化壓力

第一財經記者從在線超市行業內了解,當GMV規模達到千億級別以上時,在線超市才有可能迎來盈利時間點。但目前看,這個目標無論對誰都還比較遙遠,至少需要2-3年時間。前不久天貓超市總經理江畔放出目標稱,要在3年內坐上全渠道(線上線下)超市行業的頭把交椅,大致上也是基於這個趨勢判斷。

與B2C電商一樣,規模化對在線超市至關重要。自營模式賺取的是進銷差價,以及供應鏈不斷優化背後擠出的利潤空間,GMV達到一定規模後成本會被明顯攤薄。也這是各家紛紛下血本補貼用戶、搶市場占有率的根源所在。

8月初,剛整合完1號店的京東迅速給前者拋出一個“3個月10億元”的任務,目標瞄準華東市場,搶占份額。有“老大”撐腰的1號店入戲扮演戰鬥前哨的角色。這也可以視為針對7月份天貓超市發布“雙20億計劃”(20億補貼用戶,20億升級供應鏈)的一個反擊。對此,天貓超市馬上做出回應,從9月1日開始,連續10天在京滬兩地上演每城10萬單“訂單價對折”優惠。

這次蘇寧易購超市以上海市場為定點攻破目標加入戰局,正式宣告在線超市“三國殺”成局。由於比天貓超市與1號店“入場”都晚,沒有先發優勢,蘇寧易購超市選擇的打發是定點攻破,去年下半年一度瞄準紙品做單品類突破,今年又開始從酒類商品下手。在區域計劃上,蘇寧易購超市先是在5月份投入15億元補貼過南京市場,第二站移師上海,主打進口食品。

商超講究的是一站式服務體驗,消費者在一個平臺買齊所需,湊成一單發貨是最理想的情況,這個體驗對“控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江畔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此前采訪時稱,天貓超市的模式類似於一種寄售,品牌商將商品統一入天貓超市的倉庫,再統一出貨。訂單生成之前,貨品所有權仍屬於品牌商。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一站式服務體驗。

蘇寧在價格戰背後也在悄然實施一項類似的轉變。據田睿透露,蘇寧超市目前70%是自營,接下來將進一步擴大自營比例,包括提升對第三方商戶聯營入庫的比例。下個月開始,蘇寧超市將對商戶進行分級,在某些品類上,逐漸淘汰那些只有能力覆蓋單個城市的小商戶,對商戶的要求是至少覆蓋一個區域。此舉目的也是一手抓品控,一手照顧購物體驗。

保質期體驗能否等同於線下?

“我在網上超市選進口牛奶,看到詳情頁里寫著生產日期是2014年11月份,但保質期寫著365天,這明顯和實際生產日期對不上,那不成了賣過期奶了?”北京一位女白領林翠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最好能看到牛奶外包裝上帶有生產日期的照片。但實際上,牛奶這類庫存周轉率高的食品,很難將每個批次與實際賣給某個消費者的商品對應上。

她所關註的這個問題雖然看起來很細小,但卻能成為影響用戶對在線超市品牌黏性的重要因素。在階段性地享受到補貼所帶來的價格興奮感之後,消費者的訴求仍會回到服務體驗上。

據易觀最新發布的《中國網上超市消費者行為專題研究報告(2016)》顯示,網上超市用戶中有70%為女性用戶。總體上看,女性消費者比男性更註重保質期等細小方面,這考驗著在線商超在進銷存管理等方面的精細化運營能力。

對於牛奶等價格敏感型食品,消費者在線下超市選購時可以任意查看商品外包裝進行比對。對於單品,理貨員一般會將早生產的奶擺放在貨架最外邊,晚出產的藏在里邊。對於這些,消費者都能實地查看體驗。但換作網上超市,就很難讓消費者找到同等體驗。

“6個月有效期的牛奶,如果還剩一個月過期,網上超市應該明確標註,如果什麽也不說,放在促銷商品里出售就不合適,線下超市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也會打折或捆綁贈品銷售。”上述消費者林翠說。

蘇寧超市應對這種精細化操作的方法是對詳情頁做標準化處理。蘇寧超市總裁助理孫斌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蘇寧超市下一步要將每個批次的入庫與銷售信息顯示在詳情頁,消費者可以看到某款商品進了幾批貨,賣了多少。在後臺,即將在今年雙11前投入使用的南京雨花物流基地二期可以做到商品入庫的自動揀選,降低人工查找的錯誤率。

田睿將蘇寧超市定位成“蘇寧第二個連鎖品牌”。短期看,超市對於整個蘇寧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用戶黏性,通過高複購率實現與用戶的高頻接觸。這一點與蘇寧連續收購江蘇隊與國際米蘭隊,保持與消費者高頻互動,是類似的道理。精細化運營對提升用戶黏性至關重要。

在對精細化運營的比拼上,優化供應鏈也是各家關註的一個焦點,天貓超市與1號店近期均提出要對供應鏈改造提升,相比之下,蘇寧超市面對的局面更複雜一些。因為除了易購超市這個線上平臺,蘇寧超市還分別在線下社區與商圈鋪設了的蘇寧小店和進口超市。這三者之間原有的供應鏈模式是不同的,如何在內部打通供應鏈流程,在細節整合上需要花很長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870

熱點 | 沃爾瑪在中國又加碼了!5000萬美元投資新達達瞄準生鮮商超O2O

“我們的確會加大對京東的投資,具體的合作事宜,很快就會明朗化。”就在前幾天,沃爾瑪百貨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董明倫(Doug McMillon)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這樣說。

果不其然,10月21日,沃爾瑪宣布其與中國即時物流和生鮮商超O2O平臺新達達合作,沃爾瑪已戰略投資新達達5000萬美元,相當於3.36億元人民幣,雙方將建立全面深度戰略合作。同時,沃爾瑪麾下的山姆會員店旗艦店也在今天入駐京東。

在業界看來,“雙11”前夕,沃爾瑪和京東做這樣的布局,應該也是應對阿里系的競爭,屆時“貓狗大戰”或許又要升級了。

沃爾瑪實體店接入京東到家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新達達的物流配送將與沃爾瑪中國的實體門店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中國領先的生鮮商超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零售模式。雙方將整合各自在O2O到家服務、物流和零售領域的優勢,來開展業務。

據悉,新達達擁有本地即時物流平臺“達達”和生鮮商超O2O平臺“京東到家”。分別在超過300個城市服務超過50萬家的商戶,以及在18個城市和超過30000個商超醫藥門店合作。目前,沃爾瑪在中國近170個城市開設了420多家門店。

沃爾瑪方面透露,其中國區的實體門店將獨家接入京東到家。目前已經有包括廣州、深圳等地的20多家沃爾瑪門店接入京東到家平臺,並由達達負責全部訂單的配送。近期,雙方合作城市將擴展到北京、上海、成都和武漢等更多的城市,預計到年底,沃爾瑪上線京東到家的合作門店數將翻番。雙方計劃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吸引更多的客流到沃爾瑪門店,同時為京東到家的用戶提供沃爾瑪極其豐富的商品。未來,雙方還將在用戶數據、營銷等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今天非常高興,新達達和全球最大的零售企業沃爾瑪達成了戰略合作。通過此次合作,新達達的O2O平臺及眾包配送服務將能夠作為橋梁,連接網上的消費者與沃爾瑪線下門店,為更多的用戶提供商品以及便捷到家服務。”新達達CEO蒯佳祺表示。

“京東和新達達都是我們很好的合作夥伴,我們一起為中國的消費者們提供優質的商品以及便捷的服務。”董明倫指出。

山姆會員店入駐京東

數月前,京東和沃爾瑪達成深度合作——沃爾瑪獲得京東新發行1.45億股A類普通股,占京東發行總股本數的5%。近期,沃爾瑪在提交的監管文件中披露,已將京東的持股比例從5.9%增加到10.8%左右,其還擬加大與京東的各類合作。

日前,沃爾瑪宣布其全球官方旗艦店入駐京東全球購,攜美國、日本等全球知名品牌的商品,開展跨境購物業務。沃爾瑪全球官方旗艦店覆蓋母嬰、保健食品、個護美妝以及家庭清潔用品等多個品類的進口產品,沃爾瑪全球官方旗艦店已完成京東廣州南沙保稅倉入駐。

就在10月21日,沃爾瑪宣布,其麾下的山姆會員商店京東旗艦店正式上線,將結合雙方在電商和零售領域的優勢,開展O2O業務。

“山姆會員商店1996年進入中國市場,是沃爾瑪在全球非常成功的業務模式,隨著線上購物越來越普遍,加上京東強大的物流體系,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合作讓更多的消費者成為我們的會員。”山姆會員商店首席運營官文安德(Andrew Miles)表示。

“山姆會員商店高端的商品滿足中國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京東享有正品行貨和卓越用戶體驗的良好聲譽,將為山姆會員商店提供優質的線上平臺服務,使其快速深入全國的各級市場。”京東集團國際事業部總裁沈皓瑜指出。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鑒於這幾年實體零售行業的整體下滑、成本上漲和電商沖擊等,沃爾瑪一直很想在中國市場做好電商業務,來發掘新盈利點並應對市場競爭,其多年前收購1號店也是希望借此來加碼電商業務。可惜由於1號店與沃爾瑪本身存在企業文化、後臺對接、商品渠道等諸多並不太融合的問題,導致沃爾瑪對1號店的整合並不順利。

“通過與京東進行的1號店的交易,沃爾瑪不僅減輕了1號店這個‘包袱’,還獲得了京東的股權,既然沃爾瑪自己在中國市場開展電商業務存在難度,那麽就交給專門從事電商業務的京東來幫助沃爾瑪擴大其電商業務版圖,這對沃爾瑪而言是非常好的借力發展之術。所以我們看到沃爾瑪現在把旗艦店入駐到京東平臺,又投資新達達,全面通過京東開拓其電商業務。合作對京東而言也有利,因為沃爾瑪有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尤其是海外貨源和自有品牌等,這些對京東非常重要。”資深零售業人士沈軍分析,“雙11”即將到來,在購物節前夕沃爾瑪和京東做這樣的布局,應該也是應對阿里系的競爭,屆時“貓狗大戰”或許又要升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777

【商超】德國超市巨頭ALDI:與Walmart大不同的另一種連鎖商超範式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9589&summary=

【商超】德國超市巨頭ALDI:與Walmart大不同的另一種連鎖商超範式

司概覽:德國折扣超市巨頭


阿爾迪(ALDI)是世界最大的折扣超市和私營企業之一,成立於 1913 年,最初為阿爾布雷希特夫婦在德國埃森市(Essen)開設的食品雜貨店。1946 年,卡爾和西奧·阿爾布雷希特(Karl and Theo Albrecht)接手店鋪並開始連鎖經營;1960 年,公司 300 家門店分拆為南、北兩部分;1962 年正式起用名稱 ALDI,來源於德語單詞“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 和“折扣”Diskont 頭兩個字母的縮寫,意為由阿爾布萊希特家族經營的廉價折扣超市,第一家以ALDI 命名的門店誕生於多特蒙德。南北兩大商業集團分別獲名阿爾迪南方集團(ALDI Süd)及阿爾迪北方集團(ALDI Nord),前者由卡爾·阿爾布雷希特持有,總部位於魯爾河畔米爾海姆市(Mülheim an der Ruhr),後者由西奧·阿爾布雷希特持有,總部位於埃森市(Essen)。



截至 2015 年底,阿爾迪在全球 17 個國家共有 10,133 家門店,較 2014 年凈增 203 家,2015 年營業額約 673 億歐元,同比+10.7%,我們估算毛利率在 20%左右,凈利率約 2%,存貨周轉在 25 天/次左右。阿爾迪南方集團主要負責拓展國際市場,經營區域涵蓋德國(南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 9 個國家,2015 年營業收入 455 億歐元,門店總數 5,304家,在職員工 104,401 名;阿爾迪北方集團側重滲透西歐市場,經營區域包括德國(北部)、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波蘭等 9 個國家,2015 年營業收入 218 億元,門店總數 4,829家,在職員工 58,179 名,此外阿爾迪北方集團通過收購品牌 Trader Joe’s 在美國市場開展業務。



歐洲折扣超市行業: 規模增長,龍頭分化


行業維持增長,份額穩步提升


歐洲是折扣超市的發源地,聚集了行業內幾乎所有龍頭,包括德國 ALDI、LIDL、Kaufland、Netto Marken-Discount、Penny,波蘭 Biedronka,西班牙 Dia,挪威 REMA 1000,丹麥Netto 等。折扣超市可細分為兩類:硬折扣商和軟折扣商。區別在於:1.硬折扣商商品標價即最低價,所有低價信息均顯著標出;軟折扣商通過優惠券形式降低售價。2.硬折扣商盡量壓縮品牌、品類,貨架擺放、店內裝飾推崇極簡主義,生鮮類產品較少;軟折扣商品牌相對豐富,生鮮品類增加,門店裝修更為美觀。



2014 年,9 大折扣超市(包括 ALDI、LIDL、Kaufland、Netto-Marken Discount、Penny、Biedronka、Dia、REMA 1000 和 Trader Joe’s)總銷售額 1,940 億歐元,占歐洲超市行業整體收入的 12.5%,占歐美超市收入總值的 8.5%,2010-2014 年 CAGR 5.8%;其中,德國 Schwarz Group(旗下有 LIDL、Kaufland)和 ALDI 合計貢獻 1400 億歐元,2010-2014年 CAGR 6.5%,收入規模遙遙領先。根據 FBIC Global Retail & Technology 預測,9 大折扣超市2015-2020年收入複合增速將與2009-2014年持平,預計2020年總銷售額可達2,730億歐元,較 2014 年增加 790 億歐元,占比歐洲超市行業整體收入上升 1.4pcts 至 13.9%,占比歐美超市收入總值上升 1pct 至 9.5%;Schwarz Group 和 ALDI 營收合計增長約 630 億歐元,占增量的 79.7%。



折扣超市子行業增速高於整體超市行業, 近年來增速有所放緩 。2013 年,以 9 大折扣超市為樣本的行業增速為 7.4%,高於歐美超市全行業 2.7%的增速水平;2014 年,9 大折扣超市增速回落至 4.3%,歐美超市全行業增速下滑至 2.1%,差距縮小為 2.2pcts。增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歐洲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率持續下行,多個國家面臨通貨緊縮。



龍頭分化,“ 軟硬兼施”乃成功之道


硬折扣商增速普遍優於軟折扣商。2012-2014 年銷售額 CAGR,排名前列的 Biedronka(11.9%)、LIDL (9.8%)、Trader Joe’s (7.7%)和 ALDI (4.8%)均采用硬折扣經營模式,而軟折扣品牌 Penny (0.9%)和 Dia (-0.3%)增速墊底。



“ 軟硬兼施” 經營模式是行業未來發展趨勢。ALDI 作為世界最大的硬折扣超市,2013/2014 年收入增速分別為 5.1%/4.5%,均落後其最大競爭對手 LIDL(11.0%/8.7%),因為 LIDL 開創了軟硬結合的經營新模式。LIDL 基於傳統硬折扣模式實施一系列“軟性”措施,比如增加品牌數量、商品 SKU 數目、擴大門店面積、提高生鮮銷售規模等,加強門店聚客能力、推動坪效提升,銷售額維持高增長。



模式核心 :優質低價,簡單高效


精簡 SKU 集約規模 ,自有品牌保證低價


精簡 SKU+ 自有品牌,打造低價優勢。1.精簡 SKU:阿爾迪只經營顧客最需要的食品及日常用品,美國阿爾迪超市中,食品酒類占比 85%;每種商品僅提供 1-2 個品牌,“爆款”頻出。2015 年阿爾迪南方集團單店 SKU 數 1200-1500,僅為沃爾瑪的 1/100(沃爾瑪 SKU數約 150,000)。2.自有品牌:據阿爾迪北方集團 2015 年可持續發展報告,自有品牌占比達93%,多數為一線品牌商代加工,質量良好,但價格遠低於同生產商自身產品。3.最低價格:阿爾迪的產品售價始終處於行業最低水平,據 Business Insider 統計,2015 年 11-12 月美國市場 34 件商品組合售價 ALDI 較 Walmart 低 22.8%。



精選商品+ 規模采購,降低供應成本。阿爾迪 70%+的銷售來自食品,美國分公司每年實施 2500 次取樣,評估 30,000 種食品,員工全程參與,確保質量同時,優選美味產品。公司 2015 年銷售額 673 億歐元,未及沃爾瑪 4,395 億歐元的 1/6,卻是全球最大的單品批發商。每年采購的單件商品價值約 5000 萬歐元,沃爾瑪 150 萬歐元(聯商網數據),僅為阿爾迪的 1/33;與供應商簽訂的每份合同金額均不少於 50 萬歐元,期限多為 10 年(界面新聞數據),對上遊議價能力和品質控制處於絕對優勢。



質量監測+貼心售後,保證商品品質。1.質量監測:阿爾迪嚴把產品質量關,供貨商在供貨前須提交權威調查機構出具的達標證明,並通過獨立實驗室的產品檢測;新品接受訂貨後,首先要在部分超市進行至少 3 個月試銷,得到顧客認可才能放開銷售;門店隨時對上架商品做常規檢查,貨品出現瑕疵立馬下架,產品保質期得到嚴格監控,例如面包過期 5 天前,就會進行打折處理,過期日期特別加大加粗,確保顧客一目了然。2.售後服務:阿爾迪提供無條件退貨服務,簡化退貨手續降低投訴處理成本;售出商品一旦發現安全問題,立即啟動召回程序。



硬件簡單,高效運營


硬件簡單化 ,提升效率。1.門店布局:2014 年阿爾迪平均單店面積約 830 平米,遠小於沃爾瑪等綜合性超市;店內布局合理,入口處放置零食、飲料等高選購率品類,結賬臺周邊放置冷凍產品及非食促銷商品,刺激最後消費。2.條形碼:自有商品外包裝多面印上條形碼,提高結帳速度。3.購物車:使用購物車需投幣 25 美分,結束後將其退還原位,即可取回硬幣,因此不需專人管理。4.墻式保鮮櫃:超市底部或兩側安置墻式保鮮櫃,店員可從墻後直接補貨。5.商品陳列:店內貨架較少,大部分商品陳列於原包裝紙箱,有效節約上貨擺放時間和開箱人力成本。



員工多面手, 精簡組織架構 。阿爾迪門店員工無固定崗位,往往身兼數職,平均單店配備 10-16 名店員;公司極為重視人才,普通收銀員時薪達 13 美元,遠高於超市行業平均水平(沃爾瑪為 9 美元),所有員工享有充分醫療保險和職業培訓;2014 年內部調查顯示,80%+的員工認可“阿爾迪是傑出雇主”,平均在職時間超過 6 年。阿爾迪組織架構精簡,實行分權管理制度,區域經理向總部匯報,負責各連鎖店日常經營,擁有進貨、配送、財務、人事等的直接管理權。



無公關,廣告投入僅占總營業額的 0.3% 。阿爾迪相信優質低價的產品足以吸引顧客,因此不設公關部門,憑借強大的產品性價比贏得口碑。阿爾迪在德國少打廣告,唯一的宣傳手段是店里供消費者隨手取閱的小彩頁"Aldi informs",發布下期優惠商品信息。不過,阿爾迪在美國大規模擴張時遇到沃爾瑪的阻擊,在此地區開始做戶外廣告和 DM 海報。



速遞式分銷體系,大幅縮減倉儲/ 物流成本。阿爾迪的物流部門由多個分銷中心組成,每個分銷中心負責 60-80 家店的貨物供應;南北兩大集團在德國分別擁有 31/35 家區域子公司,每家子公司至少配備 1 個分銷中心,這個結構反映了阿爾迪追求簡單、反對集中的訴求。分銷中心采用中心輻射型(hub-and-spoke)分配系統,為方圓 40 千米(德國境內)或 90千米(全球平均)範圍內門店供應貨物。供應商承擔通往分銷中心的貨物運輸,但約 5%的商品會直接送往門店,其中一部分甚至用不封口的盒子裝運,以便立即出售; 分銷中心與門店之間的配送由阿爾迪自有物流團隊(包括 1620 輛卡車)完成。快速的響應模式加上較少商品種類使得物流、倉儲成本大幅縮減。



深入社區,試水線上


深入社區,密集布點,客戶粘性高。阿爾迪不在繁華商圈設店,一般選址於居民區、大學校區附近或城區邊緣,這些地段房租便宜、客流充足;2015 年公司在德國共有門店 4,197家,平均每 2 萬人口就配有 1 家阿爾迪超市,99%的德國居民知曉 ALDI 品牌。優質低價帶來的口碑傳播形成消費粘性,在比利時,80%的消費者每年至少光顧一次阿爾迪;在德國,10 年以上老客戶占比 91%,根據市場調查公司 GFK 統計,公司固定顧客比例高達 37%,為食品零售行業最高,德國人 1/4 的食品消費在阿爾迪完成。



切入電商,暫未進軍中國市場。1.移動端:阿爾迪已推出購物 APP,實時更新價格、品類、門店等信息,可在線生成購物清單,但暫不支持下單功能。2.電商:2016 年 1 月,阿爾迪斥資 3500 萬英鎊建立新網站,正式進入英國電商領域,最初以優勢品類紅酒切入,2016Q2 每周“Specialbuys”(特賣活動)上線運營,之後預計食品也將上線銷售。線上平臺采取自營模式,支持免費送貨上門和定點取貨兩種服務。據英國每日電訊報,阿爾迪客單價約 19 英鎊,結合我們對其毛利率 20%的預測,考慮快遞費用帶來的額外成本(官方數據 3英鎊/件),我們判斷線上業務盈利空間有限,短期內不會大規模推進。目前,阿爾迪已經建立了南、北集團聯合全球官網和 17 個國家的子網站。3.中國市場:阿爾迪早在 2014 年就考慮進軍中國市場,南方集團將執行進入中國市場的計劃,但考慮到全球超市巨頭和折扣超市在中國競爭激烈,咨詢公司 Planet Retail 預計 2018 年之前阿爾迪不會在中國啟動業務。



相關上市公司 Jerónimo Martins 、Dia  估值分析


由於 ALDI 並未上市,我們選取了硬折扣商 Biedronka 的母公司 Jerónimo Martins 對此模式上市公司的估值做以研究。 Jerónimo Martins 於 1989 年上市,截至 2016 年 9 月 26日,最新市值 97.1 億歐元,近 1 年來市值區間 68.7-97.4 億歐元;折扣商超 Dia 於 2011 年登陸馬德里證券交易所,最新市值 34.9 億歐元,近 1 年來市值區間 27.2-38.7 億歐元。



Jerónimo Martins 最新 TTM P/E 27x,近 1 年來 P/E 區間 21-27x,中位數 25x;Dia 最新 TTM P/E 12x,近 1 年來 P/E 區間 9-22x,中位數 11x。



Jerónimo Martins 最新 TTM P/S 0.7x,近 1 年來 P/S 區間 0.5-0.7x,中位數 0.6x;Dia最新 TTM P/S 0.4x,近 1 年來 P/S 區間 0.3-0.5x,中位數 0.4x。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85

阿里、京東們紛紛下註商超,到底在擔心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8/161758.shtml

阿里、京東們紛紛下註商超,到底在擔心什麽?
曾響鈴 曾響鈴

阿里、京東們紛紛下註商超,到底在擔心什麽?

零售最根本的關鍵還是在於消費場景,尤其是線上零售,無法設計消費場景,沒有消費場景,就沒法持續走量,盈利就變得很難。

最近巨頭們都盯上了商超!

2月20日,阿里巴巴在上海宣布發布新零售戰略,並聯姻百聯集團,這是阿里繼入股蘇寧雲商和銀泰百貨後在商超上的又一大動作。去年阿里還斥資約21.5億元人民幣躋身成為浙江省目前最大的連鎖超市之一三江購物的第二大股東,如果再加上天貓超市試水線下,和1.5億美金投資“盒馬鮮生 ”,阿里巴巴對商超可謂覬覦已久。

與阿里類似,另個一電商巨頭京東也沒消停。2015年8月,京東43億元換來永輝超市10%的股份;2016年6月,京東收購1號店,並與沃爾瑪展開深度合作,如今沃爾瑪手持京東A類、京東B類總股本的10.1%,成為了繼騰訊和京東創始人劉強東之後的第三大股東。

萬達就更加不用說了,除了萬達本身的布局,據說飛凡已與萬達之外的五洲國際集團、步步高集團、新華百貨集團等超過300家購物中心達成了戰略合作。有意思的是蘇寧易購截止2016年9月30日,也擁有了6家超市,5家蘇寧小店。

而三胞集團旗下的專業通訊連鎖樂語通訊也與大潤發達成了深度戰略合作關系,計劃在全國的大潤發超市布局樂語Brookstone商超店。近日,樂語在大潤發的首家商超店已在上海悄然開業。

就連賣房子的綠地集團,截至2017年1月底,綠地超市也在全國開出了27家連鎖門店。

如此接踵而至,不管是線上線下,他們都算得上有實力、有前瞻性的行業老大哥,為什麽都盯著商超(含商超品類和商超實體)?商超真能成為新零售的重要陣地?

下註商超,他們的真正意圖是什麽?

有別於以經營時尚品、個性品為主的大型百貨賣場,商超通常是經營人們購買周期相對較短的生鮮食品、日化用品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場所。近幾年來,在電商的沖擊下,傳統商超開始洗牌並加速互聯網轉型,並重新顯露生機。這個以滿足大眾基本生活需求為目標的消費前沿陣地開始成為行業大咖爭搶的蛋糕和零售業的新寵,說起來主要有幾個原因。

1、根本原因是用戶、流量紅利消失,低價失效

這一方面是網民增長數逐步放緩,就連那些原本未觸網人群都已被“教育”成互聯網用戶;另一方面是消費互聯網流量紅利持續消退,從PC端到移動端的整體增速逐年放緩,去年雙11天貓當天成交額的增長速度首次跌破50%,只有32.35%,純電商時代已成過去式。再加上線上流量成本越來越高,而一些實體零售商的商業物業租賃成本占總成本比重下降至10%以內,線上線下的獲客成本差距正在縮小,甚至反轉。於是純電商企業的持續增長需要依賴對實體零售的融合滲透,線上與線下從分裂走向融合。

另外隨著消費升級,電商標榜的價格優勢也已失效,低價既帶來不了有黏性的消費者,也幫助不了品牌商盈利,反而容易引起消費者的不滿,一場以價格戰、流量戰為主的線上零售時代就要畫上句號。

2、商超是社區商業,體驗感優於線上

雖然線上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但對於老人、兒童等這類不能及時掌握互聯網新技術和不能熟練使用智能通訊工具的人群,線上體驗感還是不好。而商超就不一樣,盡管輻射範圍有大有小,但商超終究還是社區商業,而社區商業主要服務幾類人:老年人、孕婦以及兒童。中國一直存在著社區和小區的關系,同時又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2030年中國有超過3億60歲以上老年人,2015年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5,這個數據比必要的人口更替生育率低兩倍;還有數據顯示,到2030年80歲以上的老人將達到4300萬,失能老人將達6168萬。對於這群老人、小孩,電商鞭長莫及,但商超商品卻可以直接配送到老人家,配送員還可以起到關照作用。這或許意味著未來零售業是得老人小孩者得天下,畢竟年輕人不受地域時間限制想在哪買在哪買。

前段時間大潤發的去向備受關註也就是基於此,作為目前國內商超零售界的冠軍,截至2016年6月30日,大潤發集團在全國範圍內擁有421家綜合性大賣場,其中9%位於一線城市,17%位於二線城市,45%位於三線城市,22%位於四線城市,7%位於五線城市。而無論阿里巴巴與大潤發的曖昧,還是樂語通訊在大潤發的布局,都是借其區位優勢,而三胞集團全資收購的美國Brookstone新奇特產品及其強大的產品研發創新實力為樂語Brookstone商超店在大潤發的布局奠定了基礎,解決了供應鏈問題,大大提高了產品更新換代率。響鈴在樂語新零售體驗店里還看到了專門為老人、小孩設置的兒童遊樂專區、健康體驗專區、遊戲專區、機器人專區等,將老人小孩需要的工具類、成長類、娛樂類、家居類產品單獨陳列開來,專供他們體驗購買。這無疑是在迎合老人小孩的消費需求,搶占先機。 

社區零售業正從傳統的售賣商品向“為社區居民提供生活解決方案”轉型,從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轉型。

3、商超是高頻場景,有可能帶動其他低頻消費

從零售業態來看,商超一直關聯著物美價廉、平民化經營、方便、快捷、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這背後的核心是高頻。過去各個行業反複都在驗證一個事情:高頻可帶低頻、高勢能可影響低勢能,也就是高頻/高勢能能帶來流量,從而帶動低頻/低勢能,低頻/低勢能產品也可以成為高頻產品提升用戶體驗的附屬品。零售也是,線上京東在上市前後一直不遺余力地“去3C化”,去擴大其他品類銷售的比例,就是希望擺脫低頻標準化的品類束縛。線上零售的痛點除了不可觸、品類少、不能馬上擁有、需要等待外,就是相對商超而言,仍是低頻消費。他們都在希望獲得高頻的入口,去帶動相關產品的銷售。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曾經說過:“互聯網時代是‘打群架’的時代,只有認識到線下零售獨特的價值和不可取代性,才能真正實現新的的商業模式。”現在談“個人英雄主義”是沒有用的,必須強強聯合才能生存地更好。一個能滿足消費者吃、穿、住、用、行、玩等基本物質需求和高級精神需求的消費場景必然是最具競爭力的、消費者最喜歡的。

所以,無論是阿里與京東,還是蘇寧與樂語,他們都在加速和shopping mall(如愛琴海)、商超(如大潤發)的合作。而作為受到電商洗禮的傳統商超,已經開始了互聯網時代的變革,積極引入時尚化、個性化、國際化、創意類、新奇特類產品,以此來滿足日益升級的消費者需求,提升消費粘性和體驗。所以,在商超的新零售布局,說到底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4、零售最大的擔心是消費場景的缺失,即體驗的缺失

這里先說說日本的實體零售為什麽沒有受到電子商務太大的沖擊?其主要原因在於日本實體零售的價格和電商渠道相差無幾,商品也趨於一致,關鍵是實體用戶體驗要好很多。實際上互聯網從來沒有改變零售的本質,評價一種零售模式到底好不好,依然是兩個標準:成本效率和購物體驗。

零售最根本的關鍵還是在於消費場景,尤其是線上零售,無法設計消費場景,沒有消費場景,就沒法持續走量,盈利就變得很難。

關於體驗,響鈴在鈦媒體發表的《零售紛紛轉型的時代,革新的一面應當如何體現?》也反複提到,隨著消費體驗升級,線下價值被再度挖掘,因為消費場景越來越碎片化,因為終端可提供疊加式體驗,因為零售越來越重視創造“逃離感"的沈浸體驗,因為現在零售業開始從運營品類、空間向運營情感和生活方式過渡。

正如樂語通訊總裁朱偉所說,新零售實際上有三個關鍵詞——更智能、更新奇、更好玩。隨著技術進步、消費升級以及移動互聯、電子支付等新應用的出現,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和零售模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消費者真正需要的不是滿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工具”,而是能滿足高層次情感需求的“玩具”。玩樂消費逐漸成為消費核心和最大的贏利點。未來消費者越來越不關註你賣的是什麽,而是關註自己在不同空間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這是商品之外的增值價值。

這對多數零售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從未接觸過的課題。新零售說的不是O2O,也不是新商務,而是場景式的娛樂消費業。

基於以上幾點,商超成為新零售爭搶的蛋糕,行業巨頭紛紛落子商超。

這款大蛋糕能不能吃得下,這步棋到底怎麽樣?

響鈴認為,商超即便有千般好,原本零售需要邁過的坎新零售一個都不會落下。以下四點供參考。

1、成本和體驗、效率到底能不能實現平衡?

就如小米雷軍所言:我覺得不管是電商,還是線下的連鎖店、零售店,本質上要改善效率。所以不管是不是新零售,都得解決根本問題——怎麽讓消費者方便愉快地買到高性價比的商品。商超作為線下門店,影響其成本和效率提升的因素有幾個:

a/賣場與品牌商的博弈

過去是賣場通過與全國品牌KA的談判,拿到最低進價,最優惠的銷售政策,通過低價,高毛利盈利。現在各品牌商都在不斷提高行業內話語權,不再甘願受賣場的盤剝,如15年的藍月亮全國超市下架事件,16年九陽家電全國大潤發下架事件。新零售賣場需要與品牌商取得更好的利益平衡。

b/人事成本的協調

原來賣場可通過代理商、廠商的導購,獲得大量額外勞動力,且員工工資成本較低,獲得較高的生產力。現在最低工資標準的不斷提高,倒逼賣場不斷提高工資標準,再加上員工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初入職場的90後在薪酬之外更在意工作的創意性和是否好玩兒,人力成本是個大坎兒。

c/價格、價值空間的過度

原來賣場依賴促銷,通過民生必需品的低毛利甚至負毛利商品(大米、油、面條等)帶來人氣,而背後則通過將人氣轉化為業外收入,如商店街租金、場外活動租賃費用等。但隨著網購價格的沖擊,場地、成本的限制,促銷不再靠譜。賣場需要從價格吸引轉換到價值吸引。無論是阿里巴巴說的“商品通”、“會員通”、“服務通”,還是Funtalk樂語打造的“遊樂體驗、遊樂消費、遊樂分享”都是在試圖強化服務價值,而不是產品價格。

2、大而全和小而美的取舍

有人對新零售商超店的期望可能是啥都有,啥都便宜,事實上“大而全”和“小而美”的故事在線上零售和傳統線下零售就已驗證過:做“大而全”的平臺級賣場最終只會剩下幾家,反而“小而美”能活得更滋潤。尤其是現在,消費者購買力顯著提升,差異化、個性化、專業化的賣場和小眾品牌反而更有機會。

因為零售的需求層次化已經朝著: 商品唾手可得(Availability)——商品琳瑯滿目又實惠——專業化、個性化和生活方式體驗演進,這既符合馬雲提出的觀點:未來的生意將是C2B而不是B2C,需要強化按需定制,註重定制化和個性化;也在現實中得到驗證,如今越來越多的“大而全”在向“小而美”轉型。例如無印良品的“獨立旅行商店”:MUJI to GO。與無印良品的常規零售店相比,MUJIto GO的面積更小,商品種類也更為集中;樂語的商超店也是如此,在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聚焦新奇特、通訊及周邊等全品類的核心產品。消費者只有形成“買XX去XX店”的品牌聯想,讓品牌名=品類名,延續“買東西,上淘寶”、“外事不決問谷哥,內事不決問度娘”的消費認知才算完成新零售占位。

3、體驗上到底是技術驅動還是數據驅動

既然我們口口聲聲說體驗,那體驗到底該如何做,在樂語大潤發商超店里,有Brookstone新奇特產品、通訊產品、運營商業務、健康產品等,並設有粘沙臺、健康生活區、紅酒體驗臺等體驗專區,這些新奇好玩的商品如何擺放,到底能不能促進轉化,有沒有科學依據?所有的經營行為都需要消費數據的支持。張鳳安撰文稱百聯集團一年累死累活,但在百聯的所有報告里,竟然找不到關於消費者的數據;綠地超市特別重視數據技術應用,在店鋪開張時裝備影像疊加的數據采集系統以及Wi-Fi對消費者進行定位、監測等,了解每天進店客數、不同時段的進店客數、同比/環比進店客數如何,甚至消費者觀看促銷廣告的時長等。而隨著以人工智能、AR、VR、NB-IoT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的領先發展,未來商業變革會不會更依賴於技術革新。那在體驗上,到底是技術重要還是數據重要?

事實上,我們可將“體驗”拆解成“感受”、“個性化”及“互動”三大板塊,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全部做好,才可能做到超乎消費者預期的體驗。樂語把店面打造成遊樂園般的既視感來強調直觀感受,阿里一直的銷售方式都在強調服務個性化,萬達蘇寧一直希望讓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感受到平等互動,這和數據、技術息息相關,但又和數據、技術關系不大。數據、技術只是新零售實現的基礎,它無法替代經營和服務在競爭中起的作用。體驗背後真正的是人性。只有理解了人,才可能超出預期,海底撈不會告訴你他用了多麽牛逼的技術或統計了多少數據,他們做的僅僅是放權;樂語也是,不再給Sales設銷售KPI,以“玩家”為要求與標準,而非“賣家”。只有關註消費者創造互動體驗的驚喜與愉悅才可能化銷售於無形。

4、新零售的生意到底是不是賣貨?

最後說說怎麽賺錢。首先再重申一下上面的觀點:

a/未來掙錢的不是賣貨,而是賣“故事”(體驗)

未來產品的使用價值會越來越被弱化,原來消費者不是要買個鉆頭,而是一個洞,現在消費者需要一個漂亮有故事的洞;他們需要的不只是產品本身,而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意大利建築師 Carlo Ratti 在米蘭世博會上開設了一家屬於未來的數字超市,把每樣蔬果的來龍去脈都用數據形式展現出來,你甚至可以知道它產生了多少二氧化碳、施了什麽肥料以及是如何來到貨架上的。IKEA 的未來廚房會告訴你今天需要攝入多少熱量與營養,以及做一份番茄炒蛋的精確份量,這都成了故事。

b/新零售平臺或賣場的盈利模式不只是“收租”(搭建平臺),而是“賣貨”(直接賣貨或提供服務幫助賣貨)

之前很多人都把阿里和萬達歸於一類,叫做平臺/地產模式,做“包租婆”,他們只提供平臺(或實體或虛擬),收取租金或者進場費,然後收取各種推廣費用。這次新零售,目前看阿里“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阿里輸出技術和平臺,而線下企業提供網點渠道和供應鏈參與,自主經營。其與百聯集團的合作,也是基於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在全業態融合創新、新零售技術研發等六個領域展開合作。

而京東、蘇寧、樂語等則是自營+平臺模式,比如蘇寧目前擁有超過3500家的互聯網門店,物流及售後服務體系較為完善,加上蘇寧易購等線上平臺,是兼備線上和線下雙重優勢的零售服務商。目前蘇寧相當部分商品是自營,從供應鏈到運營管理、客戶服務、技術研發等各個主要環節,蘇寧自己操刀,這樣有利於品牌管理統一,同時響應迅速、效率更高。樂語除了經營通訊產品、智能配件等品牌商的商品外,樂語大潤發商超店的主營業務還涵蓋Brookstone新奇特產品、健康產品、金融產品等集團自營商品,滿足消費者對高科技、高品質生活的體驗需求。這與其母公司三胞集團從幾年前就開始的大規模並購和跨界整合不無關系。三胞集團整合零售、地產、健康、互聯網金融等外部資源形成了大生態,為樂語提供了平臺資源和支持;而樂語將三胞大生態提供的平臺資源與自身業務結合,各平臺間進行協同、落地,形成了良性的自循環生態系統。在某種程度上,三胞是一個大共贏組織平臺,樂語是其中的一個共贏組織者。

但顯然,這兩者模式,賣貨已經不是他們的主營業務了,至少不是唯一主營業務。只是在新零售商超里,或許又需要重新回到“賣貨”上,因為零售商如果不把賣貨的單子擔起來,自己不卷起褲腿下場比賽,房子裝修得再漂亮,高速公路修得再寬闊,供應商的成本只會變高,負擔變重,效率無法提升。

原來參與自營的還好點,原來不賣貨的恐怕得放下面子學著賣貨了。

畢竟,接下來,就看誰更會“賣”、誰更會與消費者嘮嗑、誰能將成本降到最低,誰能運營得更有效率,誰就抓住了零售業的方向。

總之,做簡單的連接器的好日子應該要到頭了!就在互聯網發展進入瓶頸期,實體商業反過來開始顯露生機之時,新零售需要全新的產業生態鏈。

阿里巴巴 京東商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65

阿里、京東們紛紛下註商超,到底在擔心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8/161758.shtml

阿里、京東們紛紛下註商超,到底在擔心什麽?
曾響鈴 曾響鈴

阿里、京東們紛紛下註商超,到底在擔心什麽?

零售最根本的關鍵還是在於消費場景,尤其是線上零售,無法設計消費場景,沒有消費場景,就沒法持續走量,盈利就變得很難。

最近巨頭們都盯上了商超!

2月20日,阿里巴巴在上海宣布發布新零售戰略,並聯姻百聯集團,這是阿里繼入股蘇寧雲商和銀泰百貨後在商超上的又一大動作。去年阿里還斥資約21.5億元人民幣躋身成為浙江省目前最大的連鎖超市之一三江購物的第二大股東,如果再加上天貓超市試水線下,和1.5億美金投資“盒馬鮮生 ”,阿里巴巴對商超可謂覬覦已久。

與阿里類似,另個一電商巨頭京東也沒消停。2015年8月,京東43億元換來永輝超市10%的股份;2016年6月,京東收購1號店,並與沃爾瑪展開深度合作,如今沃爾瑪手持京東A類、京東B類總股本的10.1%,成為了繼騰訊和京東創始人劉強東之後的第三大股東。

萬達就更加不用說了,除了萬達本身的布局,據說飛凡已與萬達之外的五洲國際集團、步步高集團、新華百貨集團等超過300家購物中心達成了戰略合作。有意思的是蘇寧易購截止2016年9月30日,也擁有了6家超市,5家蘇寧小店。

而三胞集團旗下的專業通訊連鎖樂語通訊也與大潤發達成了深度戰略合作關系,計劃在全國的大潤發超市布局樂語Brookstone商超店。近日,樂語在大潤發的首家商超店已在上海悄然開業。

就連賣房子的綠地集團,截至2017年1月底,綠地超市也在全國開出了27家連鎖門店。

如此接踵而至,不管是線上線下,他們都算得上有實力、有前瞻性的行業老大哥,為什麽都盯著商超(含商超品類和商超實體)?商超真能成為新零售的重要陣地?

下註商超,他們的真正意圖是什麽?

有別於以經營時尚品、個性品為主的大型百貨賣場,商超通常是經營人們購買周期相對較短的生鮮食品、日化用品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場所。近幾年來,在電商的沖擊下,傳統商超開始洗牌並加速互聯網轉型,並重新顯露生機。這個以滿足大眾基本生活需求為目標的消費前沿陣地開始成為行業大咖爭搶的蛋糕和零售業的新寵,說起來主要有幾個原因。

1、根本原因是用戶、流量紅利消失,低價失效

這一方面是網民增長數逐步放緩,就連那些原本未觸網人群都已被“教育”成互聯網用戶;另一方面是消費互聯網流量紅利持續消退,從PC端到移動端的整體增速逐年放緩,去年雙11天貓當天成交額的增長速度首次跌破50%,只有32.35%,純電商時代已成過去式。再加上線上流量成本越來越高,而一些實體零售商的商業物業租賃成本占總成本比重下降至10%以內,線上線下的獲客成本差距正在縮小,甚至反轉。於是純電商企業的持續增長需要依賴對實體零售的融合滲透,線上與線下從分裂走向融合。

另外隨著消費升級,電商標榜的價格優勢也已失效,低價既帶來不了有黏性的消費者,也幫助不了品牌商盈利,反而容易引起消費者的不滿,一場以價格戰、流量戰為主的線上零售時代就要畫上句號。

2、商超是社區商業,體驗感優於線上

雖然線上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但對於老人、兒童等這類不能及時掌握互聯網新技術和不能熟練使用智能通訊工具的人群,線上體驗感還是不好。而商超就不一樣,盡管輻射範圍有大有小,但商超終究還是社區商業,而社區商業主要服務幾類人:老年人、孕婦以及兒童。中國一直存在著社區和小區的關系,同時又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2030年中國有超過3億60歲以上老年人,2015年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5,這個數據比必要的人口更替生育率低兩倍;還有數據顯示,到2030年80歲以上的老人將達到4300萬,失能老人將達6168萬。對於這群老人、小孩,電商鞭長莫及,但商超商品卻可以直接配送到老人家,配送員還可以起到關照作用。這或許意味著未來零售業是得老人小孩者得天下,畢竟年輕人不受地域時間限制想在哪買在哪買。

前段時間大潤發的去向備受關註也就是基於此,作為目前國內商超零售界的冠軍,截至2016年6月30日,大潤發集團在全國範圍內擁有421家綜合性大賣場,其中9%位於一線城市,17%位於二線城市,45%位於三線城市,22%位於四線城市,7%位於五線城市。而無論阿里巴巴與大潤發的曖昧,還是樂語通訊在大潤發的布局,都是借其區位優勢,而三胞集團全資收購的美國Brookstone新奇特產品及其強大的產品研發創新實力為樂語Brookstone商超店在大潤發的布局奠定了基礎,解決了供應鏈問題,大大提高了產品更新換代率。響鈴在樂語新零售體驗店里還看到了專門為老人、小孩設置的兒童遊樂專區、健康體驗專區、遊戲專區、機器人專區等,將老人小孩需要的工具類、成長類、娛樂類、家居類產品單獨陳列開來,專供他們體驗購買。這無疑是在迎合老人小孩的消費需求,搶占先機。 

社區零售業正從傳統的售賣商品向“為社區居民提供生活解決方案”轉型,從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轉型。

3、商超是高頻場景,有可能帶動其他低頻消費

從零售業態來看,商超一直關聯著物美價廉、平民化經營、方便、快捷、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這背後的核心是高頻。過去各個行業反複都在驗證一個事情:高頻可帶低頻、高勢能可影響低勢能,也就是高頻/高勢能能帶來流量,從而帶動低頻/低勢能,低頻/低勢能產品也可以成為高頻產品提升用戶體驗的附屬品。零售也是,線上京東在上市前後一直不遺余力地“去3C化”,去擴大其他品類銷售的比例,就是希望擺脫低頻標準化的品類束縛。線上零售的痛點除了不可觸、品類少、不能馬上擁有、需要等待外,就是相對商超而言,仍是低頻消費。他們都在希望獲得高頻的入口,去帶動相關產品的銷售。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曾經說過:“互聯網時代是‘打群架’的時代,只有認識到線下零售獨特的價值和不可取代性,才能真正實現新的的商業模式。”現在談“個人英雄主義”是沒有用的,必須強強聯合才能生存地更好。一個能滿足消費者吃、穿、住、用、行、玩等基本物質需求和高級精神需求的消費場景必然是最具競爭力的、消費者最喜歡的。

所以,無論是阿里與京東,還是蘇寧與樂語,他們都在加速和shopping mall(如愛琴海)、商超(如大潤發)的合作。而作為受到電商洗禮的傳統商超,已經開始了互聯網時代的變革,積極引入時尚化、個性化、國際化、創意類、新奇特類產品,以此來滿足日益升級的消費者需求,提升消費粘性和體驗。所以,在商超的新零售布局,說到底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4、零售最大的擔心是消費場景的缺失,即體驗的缺失

這里先說說日本的實體零售為什麽沒有受到電子商務太大的沖擊?其主要原因在於日本實體零售的價格和電商渠道相差無幾,商品也趨於一致,關鍵是實體用戶體驗要好很多。實際上互聯網從來沒有改變零售的本質,評價一種零售模式到底好不好,依然是兩個標準:成本效率和購物體驗。

零售最根本的關鍵還是在於消費場景,尤其是線上零售,無法設計消費場景,沒有消費場景,就沒法持續走量,盈利就變得很難。

關於體驗,響鈴在鈦媒體發表的《零售紛紛轉型的時代,革新的一面應當如何體現?》也反複提到,隨著消費體驗升級,線下價值被再度挖掘,因為消費場景越來越碎片化,因為終端可提供疊加式體驗,因為零售越來越重視創造“逃離感"的沈浸體驗,因為現在零售業開始從運營品類、空間向運營情感和生活方式過渡。

正如樂語通訊總裁朱偉所說,新零售實際上有三個關鍵詞——更智能、更新奇、更好玩。隨著技術進步、消費升級以及移動互聯、電子支付等新應用的出現,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和零售模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消費者真正需要的不是滿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工具”,而是能滿足高層次情感需求的“玩具”。玩樂消費逐漸成為消費核心和最大的贏利點。未來消費者越來越不關註你賣的是什麽,而是關註自己在不同空間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這是商品之外的增值價值。

這對多數零售從業者來說,是一個從未接觸過的課題。新零售說的不是O2O,也不是新商務,而是場景式的娛樂消費業。

基於以上幾點,商超成為新零售爭搶的蛋糕,行業巨頭紛紛落子商超。

這款大蛋糕能不能吃得下,這步棋到底怎麽樣?

響鈴認為,商超即便有千般好,原本零售需要邁過的坎新零售一個都不會落下。以下四點供參考。

1、成本和體驗、效率到底能不能實現平衡?

就如小米雷軍所言:我覺得不管是電商,還是線下的連鎖店、零售店,本質上要改善效率。所以不管是不是新零售,都得解決根本問題——怎麽讓消費者方便愉快地買到高性價比的商品。商超作為線下門店,影響其成本和效率提升的因素有幾個:

a/賣場與品牌商的博弈

過去是賣場通過與全國品牌KA的談判,拿到最低進價,最優惠的銷售政策,通過低價,高毛利盈利。現在各品牌商都在不斷提高行業內話語權,不再甘願受賣場的盤剝,如15年的藍月亮全國超市下架事件,16年九陽家電全國大潤發下架事件。新零售賣場需要與品牌商取得更好的利益平衡。

b/人事成本的協調

原來賣場可通過代理商、廠商的導購,獲得大量額外勞動力,且員工工資成本較低,獲得較高的生產力。現在最低工資標準的不斷提高,倒逼賣場不斷提高工資標準,再加上員工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初入職場的90後在薪酬之外更在意工作的創意性和是否好玩兒,人力成本是個大坎兒。

c/價格、價值空間的過度

原來賣場依賴促銷,通過民生必需品的低毛利甚至負毛利商品(大米、油、面條等)帶來人氣,而背後則通過將人氣轉化為業外收入,如商店街租金、場外活動租賃費用等。但隨著網購價格的沖擊,場地、成本的限制,促銷不再靠譜。賣場需要從價格吸引轉換到價值吸引。無論是阿里巴巴說的“商品通”、“會員通”、“服務通”,還是Funtalk樂語打造的“遊樂體驗、遊樂消費、遊樂分享”都是在試圖強化服務價值,而不是產品價格。

2、大而全和小而美的取舍

有人對新零售商超店的期望可能是啥都有,啥都便宜,事實上“大而全”和“小而美”的故事在線上零售和傳統線下零售就已驗證過:做“大而全”的平臺級賣場最終只會剩下幾家,反而“小而美”能活得更滋潤。尤其是現在,消費者購買力顯著提升,差異化、個性化、專業化的賣場和小眾品牌反而更有機會。

因為零售的需求層次化已經朝著: 商品唾手可得(Availability)——商品琳瑯滿目又實惠——專業化、個性化和生活方式體驗演進,這既符合馬雲提出的觀點:未來的生意將是C2B而不是B2C,需要強化按需定制,註重定制化和個性化;也在現實中得到驗證,如今越來越多的“大而全”在向“小而美”轉型。例如無印良品的“獨立旅行商店”:MUJI to GO。與無印良品的常規零售店相比,MUJIto GO的面積更小,商品種類也更為集中;樂語的商超店也是如此,在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聚焦新奇特、通訊及周邊等全品類的核心產品。消費者只有形成“買XX去XX店”的品牌聯想,讓品牌名=品類名,延續“買東西,上淘寶”、“外事不決問谷哥,內事不決問度娘”的消費認知才算完成新零售占位。

3、體驗上到底是技術驅動還是數據驅動

既然我們口口聲聲說體驗,那體驗到底該如何做,在樂語大潤發商超店里,有Brookstone新奇特產品、通訊產品、運營商業務、健康產品等,並設有粘沙臺、健康生活區、紅酒體驗臺等體驗專區,這些新奇好玩的商品如何擺放,到底能不能促進轉化,有沒有科學依據?所有的經營行為都需要消費數據的支持。張鳳安撰文稱百聯集團一年累死累活,但在百聯的所有報告里,竟然找不到關於消費者的數據;綠地超市特別重視數據技術應用,在店鋪開張時裝備影像疊加的數據采集系統以及Wi-Fi對消費者進行定位、監測等,了解每天進店客數、不同時段的進店客數、同比/環比進店客數如何,甚至消費者觀看促銷廣告的時長等。而隨著以人工智能、AR、VR、NB-IoT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的領先發展,未來商業變革會不會更依賴於技術革新。那在體驗上,到底是技術重要還是數據重要?

事實上,我們可將“體驗”拆解成“感受”、“個性化”及“互動”三大板塊,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全部做好,才可能做到超乎消費者預期的體驗。樂語把店面打造成遊樂園般的既視感來強調直觀感受,阿里一直的銷售方式都在強調服務個性化,萬達蘇寧一直希望讓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感受到平等互動,這和數據、技術息息相關,但又和數據、技術關系不大。數據、技術只是新零售實現的基礎,它無法替代經營和服務在競爭中起的作用。體驗背後真正的是人性。只有理解了人,才可能超出預期,海底撈不會告訴你他用了多麽牛逼的技術或統計了多少數據,他們做的僅僅是放權;樂語也是,不再給Sales設銷售KPI,以“玩家”為要求與標準,而非“賣家”。只有關註消費者創造互動體驗的驚喜與愉悅才可能化銷售於無形。

4、新零售的生意到底是不是賣貨?

最後說說怎麽賺錢。首先再重申一下上面的觀點:

a/未來掙錢的不是賣貨,而是賣“故事”(體驗)

未來產品的使用價值會越來越被弱化,原來消費者不是要買個鉆頭,而是一個洞,現在消費者需要一個漂亮有故事的洞;他們需要的不只是產品本身,而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意大利建築師 Carlo Ratti 在米蘭世博會上開設了一家屬於未來的數字超市,把每樣蔬果的來龍去脈都用數據形式展現出來,你甚至可以知道它產生了多少二氧化碳、施了什麽肥料以及是如何來到貨架上的。IKEA 的未來廚房會告訴你今天需要攝入多少熱量與營養,以及做一份番茄炒蛋的精確份量,這都成了故事。

b/新零售平臺或賣場的盈利模式不只是“收租”(搭建平臺),而是“賣貨”(直接賣貨或提供服務幫助賣貨)

之前很多人都把阿里和萬達歸於一類,叫做平臺/地產模式,做“包租婆”,他們只提供平臺(或實體或虛擬),收取租金或者進場費,然後收取各種推廣費用。這次新零售,目前看阿里“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阿里輸出技術和平臺,而線下企業提供網點渠道和供應鏈參與,自主經營。其與百聯集團的合作,也是基於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在全業態融合創新、新零售技術研發等六個領域展開合作。

而京東、蘇寧、樂語等則是自營+平臺模式,比如蘇寧目前擁有超過3500家的互聯網門店,物流及售後服務體系較為完善,加上蘇寧易購等線上平臺,是兼備線上和線下雙重優勢的零售服務商。目前蘇寧相當部分商品是自營,從供應鏈到運營管理、客戶服務、技術研發等各個主要環節,蘇寧自己操刀,這樣有利於品牌管理統一,同時響應迅速、效率更高。樂語除了經營通訊產品、智能配件等品牌商的商品外,樂語大潤發商超店的主營業務還涵蓋Brookstone新奇特產品、健康產品、金融產品等集團自營商品,滿足消費者對高科技、高品質生活的體驗需求。這與其母公司三胞集團從幾年前就開始的大規模並購和跨界整合不無關系。三胞集團整合零售、地產、健康、互聯網金融等外部資源形成了大生態,為樂語提供了平臺資源和支持;而樂語將三胞大生態提供的平臺資源與自身業務結合,各平臺間進行協同、落地,形成了良性的自循環生態系統。在某種程度上,三胞是一個大共贏組織平臺,樂語是其中的一個共贏組織者。

但顯然,這兩者模式,賣貨已經不是他們的主營業務了,至少不是唯一主營業務。只是在新零售商超里,或許又需要重新回到“賣貨”上,因為零售商如果不把賣貨的單子擔起來,自己不卷起褲腿下場比賽,房子裝修得再漂亮,高速公路修得再寬闊,供應商的成本只會變高,負擔變重,效率無法提升。

原來參與自營的還好點,原來不賣貨的恐怕得放下面子學著賣貨了。

畢竟,接下來,就看誰更會“賣”、誰更會與消費者嘮嗑、誰能將成本降到最低,誰能運營得更有效率,誰就抓住了零售業的方向。

總之,做簡單的連接器的好日子應該要到頭了!就在互聯網發展進入瓶頸期,實體商業反過來開始顯露生機之時,新零售需要全新的產業生態鏈。

阿里巴巴 京東商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