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魏應州次子拒絕「啃老」 喊出五年內掛牌 魏宏帆繳出品牌路上首張成績單

2013-04-15  TCW 
 

 

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的次子魏宏帆,特立獨行走自己的創業路,執意擺脫「富二代」標籤,靠著「志氣」與「努力」,他以單車品牌「高士特」闖出品牌路的第一張成績單,並燃起五年內掛牌上市的雄心!

撰文‧林讓均

「高士特在台灣投資無上限……,預計五年內掛牌!」發下豪語的,是「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的次子魏宏帆。三月下旬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上,他以高士特與應宏集團董事長的身分,在媒體面前亮出品牌路上的第一張成績單。

也就是,他旗下均價兩萬元以上的單車品牌「高士特」,在推出滿周年之際,已經以年銷超過兩千輛、年營收破一億新台幣的成績,在碳纖維單車市場上突破五成市占率。

除了上述的單車成績,他在今年初才剛發表「應宏科技」自有品牌的G1手機,上半年又將推出同掛名「INHON」品牌的Ultrabook超薄筆電。對於這位頂新集團內第一個自行創業的少東來說,他的品牌路可說開出了第一朵花。

不管是單車或是兩大科技產品,這些品牌的關鍵字都是「碳纖維」,這項核心技術也讓魏宏帆敢主打「MIT」(台灣製造)的名號。

志氣》學以致用

從代工走上品牌路

「我爸爸說,做生意一定要差異化,做品牌更是!」魏宏帆說,選擇「碳纖維」是因為這是材料新趨勢,「碳纖維可以普遍應用在各種材料上,是材料界的新趨勢,不做這個要做什麼?」而且,這項新技術因為夠「差異化」,也受到魏應州的認可。

在兒子們陸續從英國、日本學成歸國時,魏應州曾經徵詢三個兒子進入集團工作的意願,知道魏宏帆一心要創業,只告訴他一句話「那你就好好去做」,還為他投入十億元的創業金。

「大董當然希望這三個兒子都回到集團接班,但大董自己走過創業路,對老二的企圖心與冒險性格,更為激賞!」頂新集團的長輩提到魏宏帆,總不禁稱讚這個特立獨行的老二,「真有志氣!」對這個讚美,魏宏帆輕描淡寫:「我只是想要『學以致用』啦,好在我爸也滿開明的!」事實上,在二○○四年,魏宏帆從英國研究所畢業後,單槍匹馬應徵進入鴻海旗下的富士康工作,學機械工程的他,被分派在手機部門負責機構零件的研發。三年後、○七年,魏宏帆才跳出來創業,還延攬了十多位富士康的同事作為班底,例如高士特總經理廖偉宇、應宏營運長張英華。

「當時魏董來找我,我問他資金的事,才知道他原來是魏家少東!」廖偉宇說,那時魏宏帆提出以「碳纖維」作為創業概念,廖偉宇必須經過一陣解說,才能夠了解這個魏宏帆口中的「新趨勢」。

就因為觀念與素材都太新,擔任兒子創業軍師的魏應州建議:「如果做代工的難度是一,做品牌的難度就是十,你應該從代工開始!」深諳魏宏帆想要發展自有品牌的企圖心,但魏應州認為發展品牌必須具有製造、管理、品質與行銷等面向的綜合能力,建議兒子從代工開始,先打好「產品力」的基底。

「目前提到做碳纖維機殼,亞洲只有三家排得上名,除了日本東麗、巨騰,就是應宏了!」穿著自家車衣受訪的魏宏帆說,應宏集團在江蘇昆山的工廠,以做碳纖維手機與筆電機殼代工起家,現在主要客戶是國產雙A品牌「宏碁」與「華碩」。此外,昆山工廠也有產線代工碳纖維單車車架,專門外銷到歐洲。

努力》實業家精神

贏得王文洋入股

第一份工作就接觸手機的魏宏帆,做品牌也受3C產業影響。例如,集團第一個發表的自有品牌「高士特」,就不做自有通路,選擇以品牌策略聯盟的方式,與既有的單車通路商合作。

「魏董的觀念是:產品力強,貨不怕賣不掉!」廖偉宇表示,魏宏帆因為是研發出身,相信只要有創新,就能有產品力、品牌力,但這就考驗高士特團隊的創新能力。現在市面上一輛碳纖維單車重量最輕大約八五○公克,但魏宏帆卻要求必須做到七八○公克,為了這七十公克,高士特團隊整整研發兩年。

但在這期間,該團隊還得負責一年約二十款的車款研發,只為了魏宏帆一句「在每個價格帶上,都要做到第一名!」但他不是嘴巴說說的老闆,經常身先士卒投入研發。

「我好幾次在半夜兩、三點還接到他的電話,聽得出來是壓低聲音在客廳偷講的!」廖偉宇笑說,原來魏宏帆不忍心同仁深夜還在工廠打拚,睡也睡不著,一想到點子就透過電話「丟」過去。至今,除了單車,連「INHON」手機、筆電外形與機構的設計,許多都來自魏宏帆。

去年,應宏集團有了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的神祕注資,據說就是因為有增資需求的魏宏帆,不願意第一時間回家要資金,寧願在科技圈找人脈,因此透過圈內長輩牽線找到王文洋。

「王董注資六五○○萬元,今年初魏宏帆又自行增資到二.一八五億元,算起來王董的持股比率並不多,但這就是王董對後輩的鼓勵!」應宏集團財務長周信良說。

說話溫和、不高興頂多不講話的魏宏帆,看來似乎沒有父親魏應州的霸氣,但在他三個事業體都創業短短六年內,就逐步開花結果的企圖心上,誰說他不會是下一個橫跨單車與3C產業的「魏應州」!

魏宏帆

出生:1980年

現職:應宏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富士康手機部門

學歷:英國布乃爾大學機械所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49

親子理財大調查》近6成父母擔心「滑世代」小孩亂花錢 爸媽憂啃老 不如先教會孩子記帳

2015-08-10  TWM


在低薪社會,理財的重要性節節高升。根據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二○一五全台親子理財現況調查,發現父母最擔心孩子把錢浪費在電玩或遊戲上,年輕爸媽更擔心孩子變成「啃老族」。至於孩子們最欠缺的理財訓練,則是記帳。

撰文•蔡曜蓮

三歲定終身」,都說理財教育要從小做起,但是正在和低薪環境奮力搏鬥的爸爸媽媽們,真能從容有效地教會孩子正確理財嗎?

為了解台灣父母對於理財教育的狀況與問題,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於今年六、七月間,進行「二○一五全台親子理財現況調查」,調查發現,雖有高達九 六%父母認同理財教育的重要性,但卻有將近四成的父母坦言,自己並未教導孩子如何理財。至於爸媽們教小孩理財的「自評成績」,整體而言僅在及格邊緣,六十 八分低空飛過。

進一步分析,父母對孩子最感憂心的兩大理財病,一是無法戒除草率消費的「亂花錢」習慣,而其延伸的「缺乏財務獨立能力」,更是爸媽的深層憂慮;然而,能夠治療這兩大理財病的基本功課─ 記帳,卻也正是目前孩子們最欠缺的訓練。

六成怕浪費在電玩上

「你擔心孩子亂花錢嗎?」對於這個問題,五九%的受訪者表示憂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又有高達六成以上的父母,認為「電玩或遊戲」是孩子消費失序的最大陷阱,擔心孩子草率把零用錢浪擲在虛擬世界中。

父母的擔心有其道理,青少年族群克制消費欲望本就不易,而現在的孩子身處「滑世代」,接觸消費資訊的管道更是「隨身帶著走」,手機遊戲的消費之外,隨著 「行動支付」環境成熟,若未能及早學習理性消費,未來的草率消費行為恐怕只會更加惡化;身為母親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李秀慧就強調,相對以往,現在 孩子面對的環境更加容易造成衝動消費,盡早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已是必須。

缺乏消費紀律的影響,即是缺乏財務獨立的能力。在本次調查中發現,超過四七%的父母擔心小孩未來經濟無法獨立,必須依靠父母支持;其中,二十到二十九歲的 年輕父母,更有高達六八%擔心孩子未來成為「啃老族」。從另一個數字來看,許多父母也正在為「孩子啃老」的命運預作準備,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表示,將等到 「孩子找到工作後」,才會停發生活費。

李秀慧解釋,孩子一輩子都是父母「甜蜜的負擔」,對孩子未來的焦慮是不分年齡層。至於越年輕的父母越焦心,則與台灣整體經濟逐年走下坡有關,某種程度來說,調查結果也折射出年輕父母自身對未來大環境的悲觀。不過,李秀慧還是對父母提出了理財教育方面的關鍵解方:記帳。

「記帳能夠幫助小孩了解『錢的流向』。雖然動作繁瑣,但終究是最基礎的理財入門磚。不記帳,就不會有後續的預算規畫。」李秀慧表示。然而在本次調查中顯 示,雖有八成受訪者表示孩子有存錢,但僅一三%受訪者表示孩子有記帳。也就是說,孩子們雖有儲蓄習慣,但缺乏財務規畫和財務紀律的養成。

父母如何培養小孩記帳習慣?李秀慧笑談自身經驗,當年於國外求學,父親要求她拿到下個月生活費之前,得拿記帳本來換,「所以父母不妨利用發零用錢的機會, 趁機訓練小孩記帳;如果記帳精確,還可以給予額外獎勵。」有教真的有差!在調查中可發現,如果父母有教小孩理財觀念,孩子進行記帳的比率達一八%,明顯高 於總體的一三%;而一個更令人意外的發現是,若家中主要是由媽媽負責教導孩子理財,記帳比率高達二○%,不僅遠遠高出整體平均值,並且大幅超越「爸爸教理 財」的四%記帳比率。

「媽媽嘴」比老爸有用

如果說,記帳是孩子現在最欠缺、但也最迫切的理財功課,那麼,「媽媽經」比爸爸的更管用,就是這次調查的意外發現。李秀慧剖析,台灣家庭仍是媽媽掌管家用居多,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要錢,精打細算不可免,擅長預算控制,教出來的小孩自然比較會記帳。

「我就是靠媽媽教會理財觀念的。」知名理財專欄作家趙靖宇沒有顯赫家世,也沒有千萬年薪,卻能在五十歲不到的年紀就半退休,靠的就是家教嚴明的理財紀律, 「不管存錢或記帳,都是母親自小訓練出來的。」她分享自身經驗,「爸媽從小都很愛我,但方式大不同。」例如趙爸爸從小就帶她上飯店、吃好料,甚至為讓她學 琴,不惜砸重金買鋼琴;「那個時候,一架鋼琴的價格可以買一塊地啊!」相對地,趙媽媽當時就堅決反對,認為這筆錢買琴不如買地。

此外,趙爸爸花錢海派,對錢較輕心,「小時候,我三不五時就能在沙發上撿到爸爸口袋掉出來的零錢。」而掌控家用的媽媽,總是未雨綢繆,嚴格控制每筆支出,記帳毫不含糊,能省一分錢,就省一分錢。

金錢觀念大不同,但為何趙靖宇受媽媽的影響較深遠?「畢竟,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孩子多半跟媽媽比較親近。」根據調查結果,五二%受訪者表示孩子有金錢問題時通常會問媽媽,僅一六%的孩子會問爸爸。

此外,四二%受訪者認為媽媽對小孩的理財觀念和行為影響較大,僅二三%認為是爸爸。也就是說,教理財雖是父母共同的責任,但母親的影響力可能更吃重。

「媽媽經雖然最笨,但也最實用。」趙靖宇半開玩笑地說,「我一輩子都聽媽媽的話理財。」雖然媽媽經可能沒有太過高深的專業財經理論,但的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金錢觀念與理財真理。

抓住機會,隨時灌輸理財觀或者應該說,媽媽的影響力之所以較大,是因為相對於父親,孩子的日常生活往往由母親料理,也最有「機會教育」的空間場域;調查即顯示,有高達七一%的受訪者指出,平常與孩子討論理財問題,最常利用「生活中的機會教育」。

所以,在親子理財教育這方面,媽媽不要輕忽自己的深遠影響力;如果你是爸爸,也該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灌輸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記住,孩子們正面對前所未見的消費資訊爆炸時代,理財能力的養成,越早越好。

2015全台親子理財現況調查發現1父母兩大憂心,既擔心孩子啃老也擔心他們亂花錢你會不會擔心小孩未來經濟無法獨立,得依靠父母支持?

會47.2%

不會46.5%

註:6.3%表示不知道

而且,越年輕的父母越擔心

擔心比率

20∼29歲68%

30∼39歲48%

40∼49歲48%

50∼59歲39%

60歲以上37%

你打算什麼時候開始不再給小孩生活費?

當他找到工作後41%

當他大學畢業後25%

當他滿20歲後8%

上大學之後12%

其他14%

你擔心小孩亂花錢嗎?

會59%

不會39%

註:2%表示不知道

你擔心小孩把錢亂花在哪些項目上?(複選)

電玩或遊戲61%

不需要的物品,包括衣服、文具等22%

名牌或奢侈品20%

菸、酒15%

零食14%

網咖、賭博12%

請客11%

追星、動漫公仔與3C 7%

毒品7%

發現2多數小孩有存錢,但沒在記帳你的小孩有在存錢嗎?

有80%

沒有17%

註:未滿100%部分為「有的有,有的沒有」、「不知道」你的小孩有在記帳嗎?

有13%

沒有74%

偶爾有4%

註:未滿100%部分為「有的有,有的沒有」、「不知道」發現3教小孩記帳,老媽比老爸有辦法你有沒有教你的小孩理財觀念?

有61%

沒有39%

有教小孩理財的家庭,小孩記帳比率:18% 沒教小孩理財的家庭,

小孩記帳比率:7%

註:整體記帳平均為13%在你的家庭中,爸爸和媽媽誰花比較多時間在教小孩理財?

爸爸多17%

媽媽多47%

註:未滿100%部分為「爸媽都沒教」、「爸媽一樣多」、「不知道」媽媽花比較多時間教小孩的家庭,小孩記帳比率:20% 爸爸花比較多時間教小孩的家庭,小孩記帳比率:4% 調查說明:該調查為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委託政治大學民意與市場調查研究中心,針對全台年滿20歲且家中有6至18歲子女的父母調查。時間為2015年6 月17日至7月2日,有效樣本數622份,在95%信心水準下,誤差為正負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46

成功買房得靠爸爸,香港近四成青年買房“首付啃老”

剛過完年,在香港工作已超過6年的林琦(化名)正在惆悵,房東又一次提出了漲房租。

她所租住的房子位於香港港島區的南邊,這一套面積只有345平方英尺(約32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住著她和她的兩個室友。目前這套房子的租金是每月13000港元(約合人民幣11500元),平攤在每個人的頭上每個月需要繳納4333港元的房租。而房東這一次要漲房租1000港元,漲幅達到7.7%。

林琦工作已經6年,有了些許積蓄,她開始考慮自己置業。但她一算賬又幾乎“石化”。

在香港,以一套400萬港元的房子為例,一般最低兩成首付即80萬港元,還需要一系列的費用:印花稅9萬港元、律師費2000港元、屋契25000港元、代理傭金4萬港元、按揭保險保費5.28萬港元……這意味著需要另備20.98萬港元用作額外前期開銷,共100.98萬港元。

如果像林琦一樣還未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那麽還需要額外支付高達60萬港元的買家印花稅,共160.98萬港元。

林琦所處的行業在香港並不算高薪,月收入只有2萬港元左右,工作6年也就存了約50萬港元,那麽剩下的逾百萬港元只能向父母伸手借了。

像林琦一樣,香港許多年輕人近來買房,都是靠父母幫忙。

美聯物業在春節前夕,通過電話訪問近5年首次置業的客戶,有38%的人是靠父母或其他家人幫忙支付首付。美聯物業稱,香港靠父母支付首付的情況並不算特別普遍,但目前已經有擡頭的趨勢,未來具有一定的增長可能。

不過在內地,靠父母資助買樓的年輕人可能更多。世邦魏理仕訪問了1000名22歲至29歲年輕人,超過三分之二,即66.6%的受訪者表示都是由父母資助買樓。

香港年輕人存夠首付很難

美聯的調查顯示,在38%靠父母幫忙支付首付的人中,有74%的人是由父母或家人資助部分金額的,有16%的人的首付是由家人全部支付的。

新婚的徐靜(化名)就屬於後者。徐靜在香港從事教育工作,每月收入大約20000港元,扣除房租和其他開銷,存下來的錢極少。在結婚前,雙方父母已經商量好,為兩個孩子付近200萬港元的全部首付。

實際上,香港年輕人要存下首付越來越難。根據美國物業顧問機構Demographia最新公布的年度世界住宅可負擔程度調查,香港樓價以平均家庭收入的18.1倍成為了全球第一難買房的地方。這意味著,如果以香港家庭平均年收入30萬港元、樓價平均542萬港元計算,一個家庭需要不吃不喝18.1年才能買到一套房。

即便不需要付全款,以徐靜夫婦為例,假設夫妻倆每月省吃儉用可以存下1.5萬港元,如果是要買一套542萬港元的房子,要存夠140萬港元的首付,也需要近8年。

盡管香港的工資一直有所上漲,卻無論如何也追不上房價和物價的上漲速度。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香港就業名義平均薪水指數從2006年第三季薪酬指數的101,升至2016年第三季的141.7,10年間增幅為40%。

但這期間,根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在2007年9月,香港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僅為58,在2016年9月這一指數已經逼近140,漲幅達到了141%。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任內最後的一份施政報告中承認,過去4年來,盡管特區政府多次采取措施,成功遏制外來需求、投資需求和炒賣需求,但香港“上車難”(即首次買房置業)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而且住的問題影響了香港的家庭結構,扭曲了價值觀,“不少人的目標就是盡量賺錢買樓供樓,”年輕人選擇專業和職業都在“向錢看”。不少家庭甚至走投無路,要住在工廠大廈內的籠屋內。

美聯集團副主席黃靜怡表示,香港特區政府“辣招”的後遺癥正在進一步浮現,二手房目前壓量不壓價,對年輕人買房沒有幫助,而解決樓市的供求仍然是新任政府需首要解決的房屋問題。

該調查稱,大部分受訪者都贊同,應該從增加供應扶助年輕人置業,40%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可以增加供應,支持增加建設資助房屋及推出置業貸款。

一手房搶走所有剛需客源

除了難以存錢付首付以外,由於香港特區政府多次打壓炒房,提高了買賣住宅的印花稅至交易額的15%,也讓購房成本進一步提高。目前很多房地產開發商為促銷都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因此香港樓市的成交量都聚焦在一手房上,整體樓市極不健康。

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土地註冊處資料及香港置業資料研究部數據顯示,2017年二手註冊量預計只有3.6萬宗,同比下跌11%,如果按照這一數量推算,全年二手住宅註冊量占總存量的流通率會跌至3%,比起2016年的3.5%下跌了0.5個百分點,但與1997年的17%及2010年的11.2%相比,差距非常大,並且創下了有紀錄以來的新低。

美聯集團主席黃建業稱,由於香港特區政府換屆在即,對樓市的管理措施也成為了關鍵,意味著當局很可能出招更狠,也更頻繁,這也令很多二手房業主都在觀望狀態,令二手房貨源偏緊張,進一步推高樓價。

黃建業稱,如果香港特區政府再次出招,二手供應也會進一步緊張,一旦遇到外圍不確定因素,會令樓價出現回調,這時候可能是可以撤除“辣招”的時候,但如果操之過急,出現二手房供應暴增,一手房源也湧現的時候,對香港樓市很可能會造成很大沖擊,掀起“骨牌效應”,很可能出現“踩踏現象”。

另一方面,一手房卻在雞年新春前爆發了小陽春。美聯物業預計,1月一手房的成交量達到1400宗,同比增加了5倍之多;而1月份一手房的成交量比例也飆升至36%,創下了13年同期的新高。黃靜怡預計,今年一手註冊金額將突破2000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較上一個雞年即2005年翻一倍。

一手房能夠跑贏二手房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地產發展商提供了大量優惠。比如,旺角某個樓盤的買家可以享受售價額外5%的折扣;同時,購入指定單位的首10名買家,可以享受售價15%的買家印花稅折扣。

此外,根據香港金管局規定,如果購買低於700萬港元的樓房,需要支付40%的首付,但是如果買一手樓盤,地產發展商則設計了五花八門的付款計劃,並給很多購房者做二次按揭。而徐靜也正是因為有稅務優惠,以及借貸比較方便,選擇了今年8月份交房的一手新樓盤。

土地問題是關鍵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表示,香港的樓價高和租金貴,並不是由於建築費高,而是因為地價貴,而地價貴的原因並非土地短缺,而是規劃用作房屋發展用的土地短缺,目前,香港作為房屋用途的土地只占香港土地的7%。

此外,整體社會對於房屋用地的供應和需求問題存在很大的誤解,在需求方面,香港人口的增長率已經很低,老齡化速度也很快,但不能靠降低人口增長率減少對房屋的需求。

梁振英指出,目前,香港郊野公園占土地總面積的40%,是住宅用地總面積的6倍,城、鄉、郊、野之間,發展密度差異越來越大,市區的人口越來越稠密,空間也越來越小,大家的生活也越來越擠。盡管這屆香港特區政府致力於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但也要同時考慮利用郊野公園內一些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角地帶的土地用作公營房屋、非牟利的老人院等非地產用途。除了郊野公園以外,發展巖洞、地下空間、填海、大嶼山等,都是可以考慮的發展區域。

不過,遠水難解近渴。根據香港規劃署估算,直到2046年,香港的土地需求最少需要4800公頃,即使所有現在發展的短中長期土地供應措施如期落實,香港仍需要再物色1200公頃土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