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细则不明 227家央企地产子公司“清而不退”


http://2009.nbd.com.cn/newshtml/20100806/20100806023410333.html


每经记者  汤白露  发自北京

        自国资委发布“清退令”至今,78家央企已经全部上交退出方案。但是,还尚未有实质性退出行动。

        8月5日,一位央企地产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资委“清退令”的细则还不明确,公司暂处于“进退两难”境地。

        该人士提到的“进退两难”,具体指公司无法在经营规模上继续扩张,同时公司的利润增长点受到较大遏制,难以支撑高昂的运营成本。“由于前几年过度扩张,投入了巨大资金,现在却被要求退出,公司管理层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说。

部分央企退出清单曝光

        据了解,78家非地产主业央企的“退出方案”已经存放在国资委的相关办公室。同时,部分央企的“退出清单”提前曝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中航工业集团的退出方案表明,该集团下属共有41家二、三级地产子公司将退出地产业务。这些地产子公司的资产总额为93.7亿元。

        中 航工业集团下属涉及了多个业务板块,其中,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航国际)被指定为国际航空、贸易物流、地产服务和工业投资四大业 务的整合平台。而在上述41家退出的子公司清单中,中航地产(000043,SZ)是中航工业集团下属唯一一家地产类上市公司;约32家隶属于中航国际, 其中由中航地产直接控股的达19家。

        按照中航工业集团此前的计划,一直希望把下属房地产业务集中注入中航地产,打造一家规模巨大的地产运作平台。但是,国资委的清退令打乱了其上述计划。

        分析人员表示,中航地产原本计划在今年增发22亿股,但是增发方案被国资委的“清退令”否决了。该公司原计划今年转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同时盈利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高。遗憾的是,现在面临清退命运,该公司在资金链上捉襟见肘。

        另据了解,神华集团此次共上报的6家房地产子公司,截至2008年底的资产规模约为58亿元,仅次于中航工业集团和中远集团,在78家央企中居第三。

        东航集团上报的房地产资产规模位居三大航空集团首位,上报清单一共有7家地产子公司,截至2008年底资产规模为27.8亿元。

        中铝上报给国资委的名单显示,截至2008年底,该集团共有9家主业为房地产的二、三级子公司,资产规模为36.1亿元。上报名单还显示,中铝2008年地产业务收入11.2亿元,利润为0.9亿元。

        宝钢集团上报的名单显示,截至2008年底,该集团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二、三级子公司共有6家,资产总额合计16.9亿元。

        事实上,国资委针对上述78家央企的地产资产做过一次摸底调查。根据国资委公布的地产数据,2009年,16家央企地产板块的资产总额为5616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

        国资委同时表示,除上述16家外,还有78家不以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也开展了地产业务。2008年,78家央企所属的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227户,约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占比只有15%,利润只占7%。

        根据上述数据测算,78家央企下属共227家地产子公司的资产规模总计为991亿元。

“清退令”细则还待明确

        截至目前,仅有中石化、哈电集团等7家央企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不足1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其中,只有中石化的挂牌项目被摘牌,其他挂牌项目则无人问津。

        按照国资委要求,78家企业目前仍在加紧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的地产开发。这意味着,必须等这些阶段性地产项目开发全部完成后,78家央企才能分批退出房地产业务。

        其中的问题在于,上述78家央企下属的227家地产子公司究竟还得多长时间才能开发完现有地产项目?针对这一问题,国资委还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退出安排和时间表。某央企地产子公司相关人士建议,国资委应该在前期清退令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明确的退出细则。

        “我们是央企,除了部分临时工可以解聘之外,其他员工都是有正式编制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公司未来要退出地产业务,所以总有一种对未来的担忧难以抹去。”上述人士对记者说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88

首家央企清退“定时”中远拟一年内售完远洋地产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7/1451715.shtml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发自北京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混沌的局面,终于有所改观。
昨日(8月16日),中远集团旗下的中远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远国际)发布公告称,即日起将在一年内,择机出售持有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洋地产)的全部股权。中远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央企地产“清退令”后,首家明确退出时间的央企。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实际进程缓慢,大规模实质性退出仍需时日。
一年内择机出售股份
3月18日,国资委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退出房地产业务,并确定16家主业为房地产 的央企,而中远集团并不在此列。第二天,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率先表态:“半年之内,退出远洋地产,地产再赚钱也要退。”中远集团由此成为首家宣布退出地产 的央企。
目前时间已过去近半年,中远集团终于确认了将房地产业务退出的时间表。中远国际在公告中表示,从即日起,将在一年内,择机出售持有的 远洋地产16.85%的股权,约为9.5亿股股份。有关出售所得款项将成为公司未来全力发展核心业务航运服务业包括并购中远集团系内外项目的资金来源。中 远集团也将借此完全退出地产业务。
据了解,公司还规定每股远洋地产售价不得较出售日期前交易日远洋地产收市价折让超过15%,而且每股最低售价均不低于5.4港元。预期出售上述股权,将为中远国际带来约6.645亿港元税前收益。
在上半年宣布要退出后,坊间对于接盘者就有颇多传言。当前中国人寿持股远洋地产24.08%,为远洋地产第一大股东,中远国际为第二大股东,其余为公众 持股。曾有业内人士猜测,中远国际退出后,中国人寿或将成为接盘者。不过,中国人寿方面3月份曾表示无意进一步增持远洋地产。
大规模退出暂难出现
“中远愿意出售股权,并不一定有人愿意接受。”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如果不是低价抛售,上述股权要有接盘者也并非那么容易。
据了解,远洋地产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据此前中房信发布的 《2010年中国房地产企业上半年销售排行榜》数据显示,远洋地产以72亿元的销售额排在销售金额排行榜的第15位。
大福证券地产行业分析师侯凌中认为,由于今年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实施的紧缩措施,将对远洋地产的物业销售构成压力。因此,在最近的一次针对远洋地产的分 析中,他认为今年远洋地产的销售额将比原定目标有所降低。据了解,远洋地产管理层把2010年的预售目标定于200亿元,侯凌中预测将降低 20%~30%。
对于中远国际确定了退出时间表,杨红旭认为,目前更多的央企暂时不会大规模退出地产业务。“中远国际持有的是上市公司股权,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退出。其他央企持有的更多是项目或项目公司,找买家比较困难。”
“我们的方案已经报给国资委,正在等待批复,具体内容不方便透露。”昨日,记者在采访相关央企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答复。
据分析,目前这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所占市场比例有限,其房地产业务很零碎,股权也非常分散。2008年这些企业所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公司共有227户,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
业内人士仍普遍认为,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实际进程缓慢,距离实质性退出仍需时日。
杨红旭表示,央企退出,可能是个渐进的过程,除央企是否能积极的落实退出政策外,楼市调控之时,是否有买家愿意接盘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12

78家央企“清退”第一例远洋地产隐现外资接盘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21/2142193.shtml

  每经记者 汤白露 发自北京
12月20日,刚脱离央企怀抱的远洋地产 (03377.HK)股价急挫5.94%,报收5.07港元。
此前于12月16日,中远国际公告,拟每股5.60港元溢价出售其所持远洋地产16.85%的股份,中远国际将套现约53.2亿港元。
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表示,随着中远国际全面退出远洋地产,市场关注远洋地产的未来发展战略,以及未来股东结构的潜在变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市场更加关注另一个焦点,即在此次股权交易中,海外基金很可能已经曲线接盘了远洋地产的部分股权。在房地产调控日益严厉的压 力之下,这是否将引发新一轮外资接盘央企地产资产的热潮?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外资曲线进入房地产市场,是否违背了地产调控的初衷?
78家央企清退“第一例”
一度“进展缓慢”的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务,终于出现了“第一例”。
12月17日,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向媒体透露,中远集团下属二级子公司中远香港集团16日已将所持远洋地产的股权全部出售。中远国际 (00517.HK)原本持有9.5亿股远洋地产股份,占总股份16.85%,是远洋地产的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是中国人寿)。中远香港集团拥有中远国 际57%的股权。
“中远集团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完全退出了远洋地产,成为78家涉足房地产央企中最早退出地产业务的企业。”国资委有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市场原本预计,远洋地产的大股东中国人寿会趁机增持。但是,根据今年9月初出台的 《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不能成为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大股东。而中远国际也在8月份的公告中称,预期买方及最终实际权益人将为第三方。
市场传言香港南丰集团是这次配售的主要买家。如传闻属实,南丰集团未来将可能挑战中国人寿第一大股东的地位,甚至有可能向中国人寿买入远洋地产的股票,成为远洋地产的真正控股者。
“接盘者”身份存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远洋地产的接盘资金神秘莫测,香港联交所尚未通过公告揭开谜底。
市场传言,香港南丰集团及另一家私募基金将承配大部分股份,但此消息未获远洋地产及南丰回应。另有消息称,南丰集团旗下南丰房地产基金与另一个外资基金,各认购约23.4亿港元中远国际出售的远洋地产股权,即南丰此次购入远洋地产约7.4%股权。
事实上,上述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就在12月14日晚间,远洋地产在H股公告,计划与南丰集团成员公司GoldenSuccess成立合资公司,将开发此前联合投标收购的北京朝阳区若干地块,目前双方已经签订谅解备忘录。
远洋地产与南丰集团并不是首次合作。7月27日,香港南丰集团主席、“棉纱大王”陈廷骅斥资35亿港元,认购了远洋地产发行的5.1亿股债券(相当于9.97%的股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南丰集团的背景发现,南丰集团在内地的地产投资分“两条腿”走路。除南丰中国直接投资开发外,还通过与汇丰银行共同成立的基金参与内地的房地产投资。此外,南丰集团还曾通过与荷兰国际集团ING共同成立并管理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在接盘资金中,被刻意隐匿的是一家外资基金。业界认为,这个外资基金很可能就是汇丰银行的下属基金,或者是与南丰集团以合作的形式出现。但是,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公告信息确认。
警惕外资曲线介入央企地产
针对远洋地产的接盘者,《每日经济新闻》致电国资委相关司局人士,希望得到一个说法。但是,该人士说,“中远集团作为央企退出远洋地产,这已经是事实。至于是否有海外基金接盘,这不是国资委的监管范围。”
一位研究人士指出,如果是海外基金借道香港南丰集团接盘了远洋地产,则值得警惕。在地产调控日益严厉的今天,外资接盘央企地产资产将变得更加敏感,甚至遭遇业界诟病。
12月15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房地产领域吸收FDI增幅明显。1~11月房地产行业吸收FDI为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8%。此外, 刚刚过去的11个月里,已经有977家外商新设或者增资的房地产企业在商务部做了备案,2010年将突破1000家。在977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仍然是 老牌的香港地产公司以及借助海外融资渠道的内地企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82

13家央企利比亞大撤退 最大限度保全資產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1MMDAwMDIyMzM1MQ.html

中國企業已陸續從利比亞撤退。

3月1日,本報記者從國資委獲悉,利比亞騷亂爆發後,國資委組織駐利比亞央企成立應急指導小組和前方指揮部,並啟動撤離方案。

其中,中國建築、中交集團、中國水電和葛洲壩集團四家央企負責利比亞的4個分區指揮中心,除組織本企業人員撤離外,還統一協調安排了其它中資企業、華僑華人等撤離工作。

除了人員撤離,國資委和其他有關部門還對資產保全工作做了部署。據本報記者瞭解,目前,中資企業在利比亞的項目幾乎全部停工。

國資委規劃發展局規劃一處處長賈立克告訴本報記者,共有13家央企在利比亞有相關業務,各家企業採取了設備關鍵零部件深埋、資產託管、技術資料保存等措施。

賈立克表示,中國企業在利比亞的損失金額尚未統計完全,統計工作由商務部牽頭。

來自中國商務部2月24日提供的消息,截至2月23日,共有27個中國在利比亞企業工地、營地遭到襲擊搶劫,給在利企業造成大量直接經濟損失,包括被搶、砸和燒燬的車輛、施工機具、材料、辦公設備及現金等。

分4區大撤退

利比亞動亂發生後,國資委在第一時間成立了由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任組長的應急小組,指導、協調央企在利人員撤離工作,並制定了分期分批撤離在利人員、留守人員安全保障和財產保全三大方案。

中國航空集團公司辦公室主任季洪全表示,這是一場「不講價錢,以生命為最高利益」的大撤退。

在此次撤離工作中,國務院按區域確定了4個分區指揮中心的前方總指揮,協助使館做好撤離工作。

例如,葛洲壩集團負責利比亞西區撤離工作,這一區域包括中冶一局、長江岩土、華為、中建材、中海油等11家中資公司,共5000餘人。

目前,葛洲壩集團在利比亞的1060名人員已經全部安全撤離。

中國鐵建在組織撤離其在利比亞項目職工的同時,還全面負責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地區的華人華僑的撤離總協調。

來自外交部網站的消息,截至3月1日14時,我國已從利比亞撤出迄今我瞭解掌握的絕大部分在利中國公民,累計約32000人。其中約9000人已回國,約21000人暫時安置在第三國,約2100人正在赴第三國途中。

外交部方面還公佈,我國在利比亞東部和中西部人員已基本撤離完畢,在南部還有約3000人也將搭乘我國軍機及外航包機於日內撤離,暫時安置在第三國人員很快將搭乘中國政府包機回國。

保全資產

據本報記者瞭解,近年來,中國企業尤其是央企在利比亞承攬了不少鐵路、住宅、基礎設施、水利水電等項目,隨著利比亞戰亂爆發,這些項目幾乎全部被迫停工。

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是較早進入利比亞市場的央企。在利比亞動亂之前,該公司在利比亞有在建項目6個,合同總額17.88億美元。葛洲壩在利比亞的項目為7300套房建項目,合同金額8.29億美元。

中國鐵建的合同金額可能是央企中最大的。中國鐵建總公司董事會秘書餘興喜透露,中國鐵建在利比亞的合同總額為42.37億美元,其中,已完成6.86億美元,35.51億美元未完成。

本報記者獲悉,目前,國資委組織央企採取了一系列財產保全措施。包括:與當地有關方面簽訂資產保管協議,做好固定資產的登記、備案工作;在營地和工地周圍深挖壕溝,用砌牆、推土等辦法封堵大門,想盡辦法保護好貴重物品,最大限度地保全國有資產。

葛洲壩集團有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葛洲壩已與業主協商移交財產,關閉一部分合同,並與中行等金融機構提出資產保全問題,為整個工程保險的索賠做準備。

中建材在利比亞有一家水泥廠,動亂爆發後,中建材深埋了一批重點設備。此外,大部分央企都保存相關財務、經營、技術等有關資料,有的還與當地管理委員會、軍方、業主等有關各方簽訂了物資移交協議。

後續工作

撤退尚未全部結束。

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孫越對本報記者表示,接下來,公司要做個四個確保,確保從營地到機場行進途中的安全;確保登機的安全;確保滯留第三國人員的轉運安全;確保回國後的疏散工作。

葛洲壩集團則將撤離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回國人員的接應、疏散、安置等工作上。

季洪全表示,中航集團下階段將繼續增加包機數量,併合理安排運力。

實際上,此次撤退工作的成本極高。例如,對三大航這樣的大型公司而言,抽調一架包機意味著一連串國內航班的取消,多達上百架航班需要重新調整,在經濟利益方面的損失是不言而喻的。

在資產損失上,各家央企將做出相應核算,為後續索賠、合同變更或繼續等做準備。

餘興喜表示,中國鐵建(601186.SH)會在3月1日晚發佈公告,對公司在利比亞項目的損失情況做出解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5

前5月32家央企和13省份地方國企利潤負增長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742

財政部6月19日公佈了2014年1-5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

1-5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188313億元,同比增長5.3%(下同);營業總成本181624.5億元,增長5.6%,;實現利潤總額9425.9億元,增長6.9%,增速較1-4月回升1.6個百分點。

財政部解釋稱,納入統計範圍的國有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保持增長,但營業總收入增幅繼續放緩,且營業總成本增幅連續三個月高於營業總收入增幅。

其中,32家中央管理企業和13個省份的地方國有企業利潤負增長,4個省份的地方國有企業今年以來仍未擺脫虧損。

對此,經濟學家宋清輝向南方週末網表示,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效益處於下滑態勢,其深層次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國有企業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在不斷上升。二是相較於央企,部分地方國企基本沒有壟斷性資源,如不能夠在機制方面尋求突破和創新,還將會面臨著持續下滑。

同時,數據顯示,1-5月,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的行業為國有建材、汽車、施工房地產等。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的行業為國有化工、煤炭、輕工等。國有鋼鐵、有色全行業仍處於虧損狀態。

其實,2013年以來,國有企業的利潤增速就已整體放緩,化工、煤炭、鋼鐵、有色等行業更是利潤增速下滑的「重災區」。

對此,交通銀行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向新京報表示,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工業企業在生產方面不是很景氣,雖然PMI連續環比回升,但工業增加值較弱,且企業結構分化較大,產能過剩的行業和企業增速偏低。從需求方面來看,PPI兩年多來持續負增長,工業處於通縮狀態,需求較弱;但成本剛性上升,比如勞動力成本、資源成本和融資成本都在上升,由此擠壓利潤。

第一財經日報消息,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此前在央企內部會議上表示,今年央企經營形勢趨緊,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產能過剩的影響仍在加劇,主要工業品價格大幅下跌,導致部分企業成本上升、效益下滑、資金循環不暢。

「利潤負增長的國企幾乎都是產能過剩行業,如煤炭、氧化鋁、鋼鐵等高耗能高污染落後產業,對於這部分利潤負增長的地方國有企業,與其讓他們耗著佔用資源,不如嚴格查賬後做破產倒閉處理。」宋清輝指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74

央企改革試點確定 中糧、國開投等6家央企入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402

醞釀已久的央企改革今天有了實質性進展,六家央企將作為首批“四項改革”試點,它們包括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和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 7月15日(今天)下午15時,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四項改革”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在中央企業開展“四項改革”試點工作的有關情況。華爾街見聞將重點整理如下: “四項改革” 一是中央企業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二是中央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三是中央企業董事會行使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職權試點;四是向中央企業派駐紀檢組試點。為抓好試點,國資委專門成立了四個專項小組,破解國資國企改革面臨的難題。 6家試點企業及分工 根據試點工作需要,國資委選擇了6家中央企業作為改革試點企業: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此外,還要選擇2到3家開展派駐紀檢組試點。 其中,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為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為中央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為中央企業董事會行使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職權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374

72家央企老總今年起降薪:不超過職工平均工資8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1/4059193.html

人社部副部長邱小平曾表示,“改革後多數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的薪酬水平將會下降,有的下降幅度還比較大”。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前天,《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實施。改革首批涉及72家央企的負責人,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移動等組織部門任命負責人的53家央企,以及其他金融、鐵路等19家企業。這次改革在業內稱為“有一錘定音之效”。人社部副部長邱小平曾表示,“改革後多數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的薪酬水平將會下降,有的下降幅度還比較大”。

改革前:負責人與職工收入相差12倍

央企負責人往往具有雙重身份,不僅是職業經理人,還同時是具有較高行政級別的公務員。在職務薪酬上往往既有高管工資,又有“高官”待遇。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滬深上市公司主要負責人年平均薪酬水平為76.3萬元,全部負責人平均薪酬水平為46.1萬元。央企負責人薪酬水平是同期滬深上市公司主要負責人的大約2~3倍,與職工薪酬差距達到12倍之多,顯著偏高。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說,新規實施後,並非大多數央企負責人的薪酬水平會普遍下降。“央企高管也就是個別人的薪酬水平過高。對大多數人來講,應該有影響,但不會特別大”。

今年起:不超過職工平均工資8倍

改革後的央企高管的薪酬結構由基本年薪加績效改為基本年薪、績效年薪加任期激勵收入。一位央企內部人士分析說,基本年薪將根據上年度72家在職員工平均工資的兩倍確定。績效年薪不超過基本年薪的兩倍。任期激勵收入不超過年薪總水平的30%。總的收入不超過在職員工平均工資的7~8倍。

值得註意的是,“薪酬改革應與中央企業負責人選任方式相匹配”。所謂的與選拔方式相匹配,就是不能再“當不了高官當高管”,除了根據不同企業的類別和性質,還根據企業高管的身份和選拔任用機制來確定不同的薪酬。不少國企的負責人是由組織任命、有行政身份的,就不能再拿著市場化的薪資,其薪酬應參考國家相應級別的公務員薪酬和國企的實際情況綜合考量後決定。

張車偉認為,這並不意味著高管薪酬的改革就只是一個降薪,而是說向著一個更加合理的薪酬體系改革的方向,而且本身就應該是我們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61

中紀委揭曉首批5家央企問題清單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80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岐山代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作題為《聚焦中心任務創新體制機制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工作報告。 (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圖)

剛過立春,中紀委打響了2015年國企反腐第一槍。2月5日晚間,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公布了對5家央企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專項巡視情況。

5家央企分別為中國聯通集團、神華集團、東風汽車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華電集團,屬於2014年底開始,巡視組進駐的13個單位中,公布專項巡視情況的第一批。

《第一財經日報》消息,巡視組反饋的情況顯示,國企並購、采購和投資成了腐敗問題的多發區。

巡視組發現,作為我國三大電信運營商之一,中國聯通大量的基建采購額存在問題。聯通有的領導和關鍵崗位人員利用職權與承包商、供應商內外勾結,搞權錢、權色交易;有的縱容支持親屬、老鄉或其他關系人在自己管轄範圍內承攬項目或開辦關聯企業謀利;有的在子女出國留學、就業等方面接受供應商利益輸送;有的收受客戶所送有價證券,收受貴重禮品;有的接受供應商安排打高爾夫球、外出旅遊。手握采購大權搞權錢權色交易。而相似問題也存在於中船集團。

此外,巡查組還發現在國有電力對煤礦的並購中,規劃管理嚴重缺失,存在諸多亂象;“三重一大”制度執行不到位,公司管控存在漏洞;違反市場交易規則,盡職調查流於形式;違規支付並購款,違規向民營企業讓利,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而在投資和運營管理上,中國最大的煤炭企業神華集團煤炭滅火工程管理混亂,一些私人老板受利益驅動並得到“權力”庇佑,打著滅火工程旗號大肆開采和銷售煤炭,甚至故意制造煤田火點,謊報滅火項目。有的滅火工程層層轉包,造成生態破壞,事故頻發。滅火工程成為少數人的“暴利工程”,形成“鏈條式”腐敗。巡視組還指出,一些企業領導人操控重點合同煤審批權牟取腐敗“黑金”。

這是13個單位的專項巡視中巡視組揭曉的首批央企問題清單,為此,中央巡視組召開了會議,向巡視點的領導班子反饋巡視情況。

新京報消息,被指出“物資采購領域腐敗問題易發多發”的中船集團,董事長胡問鳴表態稱,“要對腐敗易發領域集中開展專項整治。特別是物資采購、勞務外包、資產收購重組等腐敗易發的重點領域開展綜合治理,對資產收購、企業重組改制、資產處置等進行專項清理,在進行‘大起底’基礎上進行集中整治,完善制度”。

被指出“黑金”、“黑洞”、“暴利工程”、“鏈條式腐敗”等一系列問題的神華集團,董事長張玉卓表態稱,“逐條逐項分析中央巡視組反饋意見,對每一項問題抓住不放、一抓到底,確保整改任務按期完成”。

被指出“權錢、權色交易”等一系列問題的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表態稱,“強化對網絡建設、物資采購、基礎建設工程等領域違規違紀行為的執紀問責”。

值得註意的是,按照此前中紀委制定的年度計劃,2015年內,中央巡視組還將實現對50余個中管骨幹央企的巡視“全覆蓋”。

新華社消息,在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看來,納入“巡視全覆蓋”的企業應該與此前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所涉中央管理企業名單一致,共涉72家企業,除國資委監管的53家央企之外,還將包含金融、鐵路等19家企業。

在中央紀委此前五輪巡視中,14家國有企業曾納入巡視,其中,包括中國石化等12家國資委監管央企、1家中管金融企業中國進出口銀行以及1家文化類央企中國出版集團。

根據中央紀委的安排,巡視組今年將全面開展專項巡視,要求精準發現、定點突破,針對一件事、一個人、一個下屬單位、一個工程項目、一筆專項經費開展巡視。“這表明反腐將不設禁區,也不會僅僅停留在集團公司層面,央企下屬上市公司的要害崗位、要害人員都將成為巡查重點。”李錦分析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44

國企改革風潮起:112家央企梳理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95

國企改革風潮起:112家央企梳理
作者:王漢鋒 港股那點事


導讀:近期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國企改革投資主題再度引發市場關註,中糧系、中航系、招商系港股蠢蠢欲動,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中金策略王漢鋒的《 國企改革主題系列(6): 央企改革重組梳理》,全面解讀112家央企,供大家參考。

國企改革有望接過牛市“接力棒”
從2013年年底開始至今我們持續關註國企改革話題,這是我們國企改革系列之六。結合當前市場環境,我們認為無論在A股和港股,國企改革都是現階段值得關註的重要投資主題:

從A股來看,年初至今大盤股漲幅相對落後,市場關註風格輪動是否輪動到大盤股(其中較多是國有企業);

從香港市場來看,近期部分國企改革相關股票出現大漲,市場關註誰將是下一個國企改革標的;

從時間點上看,關於國企改革的總體指導性文件有望近期出臺,而隨後去年作為改革試點的央企有可能會公布各自的改革方案並落實推進。

央企四項改革都在試點啥?
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是四項改革中較難的一項,主要體現在對規模和跨行業能力等要求方面。這也是國資委選擇中糧和國開投做為試點的主要原因。相比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難度相對較小且樣式繁多。醫藥集團和中國建材在這領域經驗豐富。在董事會及薪酬體制改革方面,新興際華和中國節能本身就是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典型代表;董事會、薪資改革阻力小。

央企改革全梳理,央企合並?
除了國資委推進的四項改革外,其他央企改革也在推進之中。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市場對於建築工程、船舶、電信、核電、石油石化等領域可能發生的央企合並重組預期明顯提升。根據媒體報道,國企改革一個可能的思路是將央企將在分類基礎上進行兼並重組。我們預計,如果這代表著國企改革的一個方向,那麽目前112家央企中,業務性質類似、且已經完全市場化競爭、或者已經在全球範圍屬於競爭性行業的央企存在按照業務屬性進行合並重組的空間。

哪些途徑可以分享國企改革主題機會?
我們認為當前階段參與國企改革主題有如下幾個途徑可以選擇:

已經公布的六家試點央企:關註六家試點央企下的中港兩地上市的公司,比如中糧集團的中國食品、中國糧油控股、大悅城地產、中國建材、國藥控股等;

容易引發市場合並或重組預期的央企:在112家央企中,業務在競爭性領域、且業務相互有重疊、容易引發市場合並重組預期來進行合並的央企,包括建築工程、有色及冶金、航運、軍工、電信及旅遊等消費服務領域,如,中國鐵建、中國鋁業、武鋼股份、中遠航運、中國國旅、中航科工、中國聯通等;

上證50指數或者A50指數:這兩個指數成分也大多數是較大的央企,因此也可以買入這兩個指數來參與國企改革主題。





(源自中金策略)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427

51家央企出資122億,增強貧困地區造血能力

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17日在京揭牌。國投公司、國家電網等51家央企參與首期出資,首期募資122.03億元,計劃逐步增加到1000億元。

10月17日是我國第三個扶貧日,也是第24個國際消除貧困日。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在國資委、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引導下,由中央企業出資設立。

10月13日,基金設立方經國務院批準,國投公司、國家電網等51家央企參與了首期出資,出資一次到位。基金存續期15年,項目投資期5~7年,委托國投創意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具體運營管理。基金公司按照法人治理結構有效運作,日常運營由基金管理公司承擔,不設專職管理團隊。基金公司投資和投資形成的股權參照合夥制企業進行管理。

揭牌儀式上,基金公司董事長與青海省發改委、中國電力建設有限公司、雲南省國資委、河南省三門峽市人民政府、河北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公司、貴州產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西省投資集團公司8個簽約方代表集體簽約。

基金管理公司主管單位、國家開發投資公司董事長王會生介紹,該基金主要圍繞國家脫貧攻堅戰略,旨在聚合央企優勢,廣泛吸引社會的資本,積極探索產業化、市場化扶貧路子。通過靈活多樣的投資方式,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和內生動力,帶動貧困群眾來精準脫貧,為央企以工補農走出新路。

王會生表示,基金主要是投資於貧困地區的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園區的建設以及新型的城鎮化的發展,優先支持吸納就業人數多、帶動力強、脫貧效果好的項目,重點支持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的省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適當投資養老、醫療、健康等民生產業。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徐福順表示,扶貧攻堅,央企是重要力量。央企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是產業化扶貧路徑的有益嘗試,雖然此基金有很強的政策性、公益性,但本質上是市場的基金,要遵循市場規律,同時註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第一財經日報》了解到,在投資策略上,該基金將投資貧困地區的地方優勢特色產業,並加強與央企、大型產業集團、上市公司、地方投資公司的合作,共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產業投資,重點投向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推動區域產業發展,探索產業投資與精準扶貧的有效結合,培育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據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公司相關人員介紹,河南省將成立央企扶貧河南開發子基金。基金首期總規模5億元,由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出資4億元,河南省農開公司代表河南省財政出資1億元。由河南省農開公司負責基金的運營管理。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17日在2016年扶貧日減貧發展論壇上表示,產業扶貧涉及對象最廣、涵蓋面最大,是完成脫貧目標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發展產業有利於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變“輸血”為“造血”,確保脫貧效果持續性。

國務院扶貧辦新聞發言人、政策法規司司長蘇國霞13日在全國第三個扶貧日活動安排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除了發起中央企業出資成立基金、集聚資源,貧困地區已湧現了返鄉“自主創業”和新興脫貧產業,電商扶貧、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等已經是非常快的扶貧增長點 。另外,旅遊業是農村發展得最快的新興產業,也成為貧困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國務院新聞辦17日發表《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披露了最新貧困人口數據,改革開放30多年來,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中國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實現比例減半,2014年又下降到4.2%。2011~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就超過了1億人(10992萬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