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譴責文革口號 左丁山

2010-6-22  AD






 

上星期《壹週 刊》有一篇報道講「中大內戰」,有圖片顯示一啲不知名激進分子惡搞新亞書院,在水塔下嘅孔子銅像背後劃花,寫上「打倒孔家店」呢啲紅衞兵式口號,又在錢穆 圖書館貼上大字報,「反共錢穆可恥」。睇到《壹週刊》報導嘅新亞校友,無不震驚,想唔到今時今日中文大學內(還是校外激進人士嫁禍?)竟有人如此幼稚可 鄙,侮辱孔子及錢穆。

新亞創辦人尊孔,人所皆知,昔年新亞學生參加周會,例必首先起立向掛在幕上之孔子像躬鞠,唱校歌,方才坐下聽演講,歷 史哲學大師錢唐牟三人皆儒學信徒,世稱新儒家,佢哋嘅著作三幾十年前被大陸禁刊,但現於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擺放在當眼位置。文革時期,四人幫批鬥周恩來 及林彪,將周公及「克己復禮為仁」謾罵,後來又大搞批林批孔,最後去到一九七六年初,仲有一個深入批林批孔批鄧運動,當時有啲本港大學生及學生會領袖受 騙,到深圳學習批林批孔批鄧,點知不久就有打倒四人幫事件,呢批「學運先鋒」回港後,為之思想混亂。

「打倒孔家店」口號,失蹤三十四年,料 不到重現新亞水塔,係乜嘢人惡搞,無人知道。八月上任之新亞書院院長信廣來教授係儒學專家,精研孟子;夠膽、有勇氣之搗亂分子,假如真係學生嘅話,不妨上 吓信教授嘅堂與信教授辯論吓,勝於在背後偷偷摸摸,唔見得人。

 

新亞校友會會長陳志新乃係經濟系畢業生,但愛好儒學,不時捐 錢支持儒學教育及研討會,得知有人塗污新亞孔子像後,非常勞氣,打電話搵左丁山講:「呢啲人好離譜,唔知會唔會惡搞埋校友評議會,我本來唔得閒,o依家都 要抽出時間參加六月二十六號嘅AGM。」李八方篇「中大校友吹雞護校」講到校友為中大籌款,認真刺激。坦白講,若無早年校友及社會人士捐款,今日中大有咁 多風涼水冷無敵海景嘅宿舍畀班學生住在裏面商量如何反對學校大罵校長乎?不少以前校友住在臨宿捱熱捱冷o架咋。當年宿舍間房放兩張上下格碌架床時期嘅校友 如梁英偉、陳志新、林榮德、王文彥、黃桂林及1967年會計系校友合共捐咗六百萬元畀新亞做發展基金,得益嘅係邊個?咪係今天及以後之新亞學生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6

由Logo到口號經常「如有雷同」中環在線:李寧學奧巴馬求變


2010-9-6  AD




 

李寧賣「李 寧」(2331),由昔日嘅體操王子搖身一變成為地產王子,身手之非凡令市場為之眼前一亮!話晒李寧同「李寧」係國家一級運動員同運動用品品牌,一舉一動 都會畀人盯到實;不過,有趣嘅係李寧無論搞親乜嘢,似乎都係畀人鬧多過畀人讚,唔計呢鋪以大批新股空手入白刃養大快意節能(8032),畀人狂插不務正 業,原來公司logo同口號都畀人鬧餐飽!

畀人鬧多過讚

好似中期業績報告封面嗰句口號「讓改變發生」,英文係「Make thechange」,「李寧」嗰邊早前解讀係體現由敢想到敢為嘅進化,鼓勵每個人敢於求變、勇於突破!口痕友話,快意節能呢單嘢,咪中正呢個意思囉;之 不過嗰三個英文字,硬係令人覺得佢抄人,抄邊個?咪奧巴馬嘅Change囉!

咁新口號有雷同,舊口號「Everything is possible」亦不遑多讓,一直畀人話同Adidas嘅「Nothing is impossible」兩生花。至於個公司logo,舊嗰個畀人詬病同NIKE似樣,而經過品牌重塑新嗰個呢?Sorry,華華同意大多數人嘅講法─真係 睇唔到點樣「以更具有國際觀感的設計語言對原標識的經典元素進行了現代化表達」囉!

話時話,「李寧」由logo到口號都同人哋「如有雷同」,唔知李寧有無諗過將呢嗰局面Make a change呢?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1

十位生技廠老闆給政府的建言 兩岸認證原地踏步 鑽石計畫勿淪為口號

2011-7-11  TWM





這是十位生技廠老闆的怒吼,他們受不了政府推動生技產業的龜速效率,也看不慣說要扶植,最後都只剩口號。他們提出建言,希望在全世界發展生技的同時,台灣不要是落後的那一個。

撰文‧賴筱凡

六 月中旬的午後,一場由生物產業發展協會舉辦的CEO高峰論壇,只見台灣神隆總經理馬海怡、五鼎生技董事長沈燕士等大老都到場。各家生技廠來的不是董事長就 是總經理,他們齊聚於此是想討論台灣生技的未來,甚至邀來行政院政務委員朱敬一,開啟產官對話,只是未來還沒有明確方向,卻先炮聲隆隆。

馬政府高舉推動生技產業發展的旗幟,一個孵了近兩年半的「鑽石計畫」才剛要啟動,為什麼這些生技大老滿腹疑問無人解?為什麼他們炮轟聲多於掌聲?

《今 周刊》針對台灣五十家生技上市、上櫃與興櫃公司董事長進行匿名問卷調查,其中十位生技廠董事長提出眾多建言,他們每個人都高度看好兩岸融冰後,台灣生技業 的發展契機,卻面對政府消極態度,而感到憂心。《今周刊》特此整理他們的問卷結果,一舉點出台灣生技產業所面臨的瓶頸與建言。

加速法規調整、行政配套

若談到大陸市場將是台灣生技廠最好的發展機會,應該不會有人否認。確實拿出數據來看,市調機構IMS Health預估,二○一五年大陸將成為全球第五大藥品市場,十二五規畫更明訂,大陸未來五年將投入百億人民幣扶植生技業,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人民幣。

既然大陸生技市場壯大是既定事實,但為何這十位生技廠老闆還是滿腹苦水?一位生技大廠董事長就直指,「生技ECFA大概是簽最快的一個產業,卻是執行力最慢的。」至今,兩岸醫藥相互認證還是八字沒一撇。

雖 然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幫忙緩頰,「相互認證不是那麼容易,很多細節都要慢慢談。」但生技業界發聲筒的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倒不這麼認為,「很多法規沒有調 整、行政系統沒有配套,廠商想去大陸發展,卻去不了。」某位新藥研發大廠董事長不諱言,「我們向(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局長提要去大陸 做臨床,結果他卻是拜託我們不要去,因為他根本沒有人可以去幫我們查廠,TFDA改制很好,可是不能讓他一樣的人做好幾倍的事啊!」當歐、美生技大廠紛紛 前進大陸發展,擁有絕佳發展利基的台廠,卻只能眼看商機流失。

資源有限,聚焦是關鍵另外,在「鑽石計畫」逐步拍板定案後,多數生技業老闆認 同政策方向是對的,一家醫材廠董事長就直言,「過去台灣投注很多資源在電子產業,才有今日的『兩兆雙星(指半導體與面板)』,可是這些產業慢慢都進入成長 高原期,台灣國民所得要提升,就得朝生技、觀光等軟實力產業發展。」只是政策立意良好,執行力才是最大重點。

一件生技創投申請案,擱置半年 才定案,這樣的行政效率也讓一位保健食品廠老闆搖頭大嘆:「實際執行力與政策落差太大,不要太期望,過去二十年政府要扶植生技業,都沒成功了,要等這顆 『鑽石』飛起來,實在是難!」投注新藥研發,培育所謂的第二棒(將基礎研究成果導入產業界),在這些生技業老闆眼中是無可厚非,全因台灣市場太小,新藥研 發又有開發時間長、風險高等特性,「所以,風險高的工作,政府來做,這是我們當初設計『鑽石計畫』的初衷。」翁啟惠說。

不過,李鍾熙笑了 笑,他還是再搖頭,「『鑽石計畫』很好,可是太偏重某一個環節,整個生技業供應鏈裡,因為受限市場規模,台灣無法做的就是第三棒『臨床實驗』;可是第四棒 『藥品上市』,原料藥、醫材生產製造這塊,台廠還是有能力可以接回來的。」「鑽石計畫」慢慢磨,磨到現在這一刻,資源有限是必定的,「所以,重點是聚焦, 有領頭羊才能帶來供應鏈群聚。」一位生技廠董事長說。

台灣生技業也不是全無先天優勢,不少生技廠董事長都認為,台灣電子業有非常好的基礎,醫材又是高度醫、電整合的產品,如果能利用台灣電子業的經驗,結合生技應用,也是另一個機會。

以目前台灣生技廠多半是中小企業而言,規模不夠大難有共鳴效應,不要讓馬政府推行「鑽石起飛」計畫,最後只剩口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9

台灣省思篇》政策敵視 讓「節能減碳」淪為口號拒用核電 爭取電力解嚴!

2012-6-11 TWM




一位德國媽媽為了孩子的未來,改變了整個國家的能源政策;現在台灣也有一群媽媽,她們正努力與政府斡旋、向台電爭取,希望有一天台灣民眾也能夠遠離核電,有權選擇乾淨的再生能源||綠電,但台灣要邁向綠能幸福國度,鬆綁電業法令是必須跨出的第一步。

撰文‧張瀞文

五月下旬,我們在下著濛濛細雨的午後來到小宮有紀子(Yukiko Komiya)位於新北市新店山區的家中。有紀子前一天才剛從東京回到台灣,旅途的奔波並沒有讓她感到疲憊,因為這趟日本行,她看到朋友們共同購買的風力發電機已啟動發電,她的內心相當感動。

有紀子說,三一一之後,日本展開一連串電力改革,而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從今年四月開始漲價一七%,這因而促使民營小型的電力公司(PPS)大受歡迎。

由於採用PPS所發的電,不僅節省電費還可以避免停電風險,目前她朋友位在東京的辦公大樓透過大家捐款方式,在東北秋田縣購買了一座風力發電機,現在這座 風力發電機的發電,可透過電力輸配提供這棟辦公大樓三成的電力,這三成的電力,剛好就是三一一之前日本核能發電所占的比重。

民眾自覺發電 欲爭取用電選擇權無期從小生長在日本的有紀子,原本曾在日本NHK電視台當記者,十一年前嫁到台灣來,成為道道地地的台灣媳婦。與先生一起養育兩個寶貝女 兒的她,在去年三一一之後,因為看到自己的家鄉因福島核災,付出了慘痛代價,因此開始思考,每天用的電從哪裡來?

三一一發生之前的有紀子,從來不會去關注自己在使用的電力是如何產生的;這一深入思考,讓有紀子驚覺到「我們竟然天天都用核電,天天製造核廢料,而且還無從選擇,只能被迫用核電!」有紀子對於自己在這方面的無知感到非常後悔,於是想要尋找解決的方法。

之後有紀子開始號召同一社區裡的媽媽們,一起發想如何購買不是核電的綠能,讓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而不再是電力公司提供什麼給我們,我們就得接收什麼。

她說,「我很相信一個人的購買行為,可以改變生活,改變社會。」基於保護家園,堅持「可以選擇電的種類」的信念,讓這群媽媽願意與台電展開一連串的溝通與纏鬥。有紀子發起「瘋綠電行動聯盟」連署,要找回民眾用電的選擇權。

「瘋綠電行動聯盟」主張,民眾應有購買綠電的權利,他們認為政府不僅壟斷電力供應,且對於推動再生能源態度消極,同時暗中擁核,呼籲政府應該將「電力解嚴」。

有紀子說,這就像「媽媽願意多花一點錢購買有機食品,讓小孩吃得健康安心一樣」,若可以用綠電取代核電,或是取代對地球造成汙染的火力發電,相信大多數媽媽都願意多花一點錢,確保生活環境的乾淨與安全。

但是當媽媽們把「我要再生能源」的貼紙,貼到家裡的電表上後才發現,原來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不僅沒有選擇使用哪一種電的權利,連想要多花點錢使用「綠電」,也沒有綠電可選擇!

既然買不到綠電,有紀子就與志同道合的媽媽們,積極在社區裡尋找適合裝設太陽能光電板的地點,試圖透過家裡屋頂或社區閒置空間,裝置太陽能設備發電,然後自己使用。

修法延宕、新法虛設 阻礙再生能源發展因社區裡適合裝置太陽能板的地方,及屋頂或是頂樓所有權是住戶共有,不能任意使用。有紀子說,台灣的規定對於民眾自行發展太陽能發電並不鼓勵,媽媽們原本規畫的綠電藍圖,還沒起步就困難重重!

所謂「綠電選擇權」,就是消費者自願每個月多付一些錢,要求電力公司增加供電中的再生能源比率。藉由使用者付費的原理,提高全國再生能源發電量,進而逐步達成廢核、減碳、環保的理想。這樣的概念在歐美國家已行之多年,但台灣目前「想多花一點錢買綠電也買不到」。

長期關心環境議題的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表示,現在台灣電力市場再生能源比重不到一%,且台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讓再生能源發展與台電之間存在著很深的衝突。

根據現行的《電業法》規定,不管是誰發的電,一律必須由台電買回,而台電是台灣電力市場的唯一買主,台電掌控了全台灣發電、輸電以及配電的所有資源。

由於台灣電力市場遲遲無法邁向自由化,而台電獨占電力市場的結果,就是台電一方面擔任產電的業者,主導上游的火力及核能發電,又掌控下游的輸電、配電。

但另一方面,在二○○九年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台電又被指定為再生能源的審核者,例如自家大樓如果要裝設太陽能板,得經過台電同意。

以一個電業的競爭者來審核再生能源的設置,徐光蓉認為,台電如此「球員兼裁判」的結果已可預見,國內再生能源發展將極為緩慢。

立委田秋堇也說,台灣的綠電,從申請、建廠、並聯、發電等程序處處受台電、經濟部的刁難,因此即使《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已通過近三年,卻始終未能有效提高再生能源的發電量。

台電獨占、政府顢頇 浪費自身大好條件為何讓台電獨大?阻礙電力市場自由化的《電業法》,曾於一九九五年第一次提出修正草案,經社會各界對此議題多所探討,後來卻在立法院裡一躺十多年,無人聞問。

一直到最近因台電經營績效不彰、年年大虧,還要漲價彌補虧損,「油電雙漲」搞得群情激憤,大家才又開始注意到,因為台電獨占電力市場數十年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於是輿論再次出現討論電力自由化、台電分拆的聲浪。

「由於台電掌控了上游到下游整個發電及輸配電的系統,等於是掌控了所有台灣的電力及能源資源。在這樣的大架構下,台電只會告訴你『核能最乾淨、便宜』,台電不分拆,《電業法》不修正,台灣整個能源及電力市場是不會有什麼重大及突破性改變的。」徐光蓉說。

同樣也是「瘋綠電行動聯盟」發起人、在玄奘大學任教的德籍教授葛祥林就說,在台灣想要發展再生能源的民間業者,因為所發的綠電,沒有優先上電網的權利,且 只能讓台電收購,無法自由買賣,最後也只能被迫接受台電低廉的收購價格。這些都讓整體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窒礙難行,而綠電產生的盈餘,無法回饋給發電廠 商或補助在地產業發展綠能,也導致台灣唯一的風力發電外商英華威,想退出耕耘多年的台灣市場。

葛祥林認為,台灣擁有相當好的風力發電條件,且是全球太陽能板製造大國,但太陽能板都外銷,不發展內需市場,非常可惜。縱使《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已經通 過,但在台灣卻沒有任何鼓勵民眾安裝太陽能板,以及鼓勵民眾使用綠能的措施,台電只會告訴民眾「綠電比較貴喔!」他感嘆道,科技、資金都不是最大的問題, 問題在執政者是否有決心真的要發展綠能。除了英華威對於政府發展再生能源的態度感到灰心,包括茂迪等多家國內太陽光電業者,也對於經濟部能源局長期忽略再 生能源的發展也表示相當失望!

太陽能電池上游材料廠商晶泰科技董事長林瑞陽就說,《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立意正面,但卻缺乏具體的目標及有效實施方法。由於條例當中並沒有明訂再生能源的時程,因此失去約束力,也讓提振再生能源的美意僅流於紙上談兵。

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也受到核電的排擠,因為台電總是誤導民眾「核電最乾淨、便宜」,執政者及台電讓大多數民眾誤認核電是「安全」的「綠色能源」。

除了不合宜立法及核電排擠效應外,○九年風力及太陽能占總體發電比重不到一%,馬總統喊出二五年時,各種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八%的目標太過保守。林 瑞陽認為,火力發電價格競爭以及早期再生能源技術不夠成熟,加上一般人以為綠能價格比較高,是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嚴重偏低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火力發電的過程中,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及煤灰皆為排放物,這些都會增加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符合全球環保趨勢,理應受到嚴格控管。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趙家緯則認為,如果台灣可以有效減緩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導入課徵碳稅、能源稅概念,再生能源也可因碳稅開徵,取得價格上的相對優 勢。

至於外界始終對綠色電價有「一定會比較貴」的疑慮,立委田秋堇說,台電燃煤發電每度電成本一.八七元,天然氣三.五四元;台電向民間採購燃煤發電每度電一.八元,天然氣四元,風力每度電二元。台電以低於自己的發電價格購買電力與綠電,可說是讓民營業者補貼台電。

田秋堇再舉德國為例,綠電價格前年起即低於一般電價,綠電成本隨著技術發展只會越來越便宜。若把台電的負債成本,包括核電建造、核廢料處置的成本計算進去,兩者之間黃金交叉早已產生。

關鍵無他 苦等執政者的決心不管是日本媽媽有紀子,或是德國籍教授葛祥林都認為,綠電的發展,在科技、技術、價格、民眾接受度方面早已不是問題,關鍵其實就在執政者 是否有決心真的要發展綠能。環保團體認為,只要政府態度明確、積極獎勵、挹注資源,剛剛冒出來的綠能種苗,假以時日必能成為整片大森林。

《今周刊》主張,台灣要邁向綠能幸福國度,延宕十多年的電業自由化一定要跨出第一步,讓民眾有自由選擇電力的權利。在電業自由化後,我們要求電價必須合理 化,未來期待政府在政策上,寧可漲價讓綠能有更多發展空間,也不要因為補貼傳統石化及核能發電而漲價。另外,已通過的再生能源法令要確實執行,以新增貸款 或簡化申請流程方式,鼓勵民間使用綠能;否則若以現在政府推動的態度,以及法令鬆綁的狀況來看,不僅馬總統「節能減碳」將淪為口號,十年後台灣的綠能產業 恐怕仍是「夢一場」!

台灣綠能發展

嚴重落後國際

——2011年綠能占總能源比

國家 所占比率(%)

德國 12.2

中國 9.6

美國 6.0

印度 4.7

日本 3.1

韓國 1.4

台灣 0.41

資料來源:台電、德國統計台灣再生能源發電不到0.5%——2010年台灣能源供給結構 單位:%

能源種類 所占比率

太陽熱能 0.08

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 0.07

核能發電 8.28

水力發電 0.28

天然氣 10.16

原油及石油產品 49.04

煤及煤產品 32.09

資料來源:能源局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無助國內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前後之國內再生能源設置情形年度 累計裝置容量(MW,百萬瓦) 年增率

(%) 年發電量

(千度) 所占比率

(%)

2009 3,146.2 — 8,193,748 —2010 3,300.3 4.9 9,196,767 12.24 2011 3,420.4 3 9,486,978 3.15 註:《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自2009年7月8日起施行。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1

汪品先:創新不是喊口號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24/100428081.html

汪品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

  於達維 財新記者

[對話背景]

  從2006年開始,以頒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為標誌,中國明確提出要用15年的時間進入創新型國家行 列的目標,到現在已有七年。中國已經意識到,成為「創新型國家」將是邁向真正富強的重要標誌,但是,如何確保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作為多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同濟大學海洋學院的汪品先院士曾經多次參與構建創新型國家的建言獻策。一個讓他非常困擾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 答,這就是中國為什麼不是創新型國家,是中國缺錢、缺人?還是中國人太懶、太笨?在他看來,中國缺乏創新精神不僅和中國長期以來的傳統文化有關,更和中國 近幾十年的教育有關,而這些問題,並不是國家增加多少投入,上多少大項目、或者引進多少海外人才可以解決的。

  汪品先,江蘇蘇州人,1936年11月生,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先後在華東師範大學和同濟大學任教,現任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多年 來致力於推進中國的深海科技,曾在南海主持實施了中國海首次大洋鑽探。現正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和上海海洋科技中心的 籌備工作。

  8月21日,汪品先院士在同濟大學海洋樓他的辦公室接受了財新記者於達維的專訪,談他所理解的創新,他所認為的構建創新型國家的路徑。

[對話摘登]

  於達維:從你幾十年的科學生涯來看,什麼是創新,你所見證過的本專業內的創新是什麼,在更廣泛的範圍內,你覺得印象比較深的創新是什麼?

  汪品先:這可以從我第一次到西方國家說起,這次訪問對我一輩子都有影響。1978年,我隨石油部的石油科技 代表團到美國考察。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企業的科技創新。我始終覺得國際大石油公司研究部門的創新是很成功的。那時候,在地質學上「地震地層學」的概念 剛剛提出一年,這是一個基礎研究的概念,但這是埃克森公司的創新。原來研究地層是靠鑽孔,是個「點」,而地震地層學是靠地震剖面把點連成面,從局部拓展到 整體,這是石油勘探中革命性的進展,後來成了一門新學科。但是這是石油公司而不是大學幹出來的。

  從那時至今,國際的石油公司有三大步是很成功的,都是創新的,第一步是地震地層學,第二步就20世紀90年代開始轉向深海石油的研究,到現在海 洋石油的新發現主要都是深海的。第三步就是頁岩氣。這都是石油公司搞出來的,他們不是搞一個個的小題目,而是攻一個大東西,攻下來就帶來巨大的改變。

  我理解這才叫創新,抓住一個基本問題,長期攻下去,攻下來以後整個格局就變了。另一個例子是美國能源部的新能源開發,對他們來說新能源不是風 能、太陽能這些,而是做基本粒子的研究,比如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這種大尺度的、從根本上顛覆性的研究,而且有明確的目標,不是為瞭解決一般理論問題,而是 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經濟問題。

  學術上的創新,我認為是那種開創性的研究,比如計算機、互聯網概念的提出,而不是後來的很多不同的應用。真正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家不大願意做修修 補補的東西,而是把第一步走出來,讓後人再去精雕細刻,他再去做新的。當然這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一個人一輩子做成一個就很了不起了,一個社會有百萬分 之一的人每人做出一個新的東西,這個社會就了不得了。

  於達維:中國一直倡導建立創新型國家。你認為中國缺少創新嗎,為什麼,是缺錢、還是缺人,還是缺乏創新的土壤?

  汪品先: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就怕把創新作為口號。如果創新只是換一個新的標籤,如果創新也變成運動,那就很糟糕。現在正有這個危險。誰都在創新,還沒有做什麼東西就說創新。創新要號召,但不是光依靠號召,單靠號召連搞愛國衛生都很難,更不要說創新了。

  我總以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次中有不利創新的一面,而這一面中國在這幾十年沒有得到很好的改進。這種文化深層次上的障礙,要比政策上的障礙、要比人不夠、錢不夠的障礙還要嚴重。

  我們的文化是黃河流域的大陸文明,而現在統治世界的基本上是地中海的海洋文明。這兩種文明在19世紀直接發生碰撞,我們輸了,那時候才醒過來,才知道我們這樣是不行的。

  但是很遺憾,我們在文化層面沒有醒過來。現在中國條件這麼好,是回頭反思的好機會。中國的知識界容易偏激,要麼關起門來誰都不聽,要麼開了門就 跟著別人走。在我看來,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民族,會在文化上這麼容易的自我否定,總是進行180度的大轉彎,這樣不成熟的一會兒否定這個,一會兒否定那個, 一會兒說這個人最好,一會兒說這個人最壞。我們總是要麼跟著這邊走,要麼跟著那邊走,其實都偏了。東方文化中有自己的優點,有自己的缺點。西方比較強調分 析歸納(Induction),而東方比較強調綜合演繹(Deduction)。現代科學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分析最為重要;而世界科學發展到今天,綜合的 任務突出起來,東方文化恰恰可以發揮作用,但我們沒有,還是跟著西方走。

  於達維:那麼,中國科學界存在什麼明顯的問題嗎?

  汪品先:現在中國的科學界,是外國人出了題目,我們買外國人的儀器去做,做出來結果,發表在外國人的雜誌上,去支持外國人的結論,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科學研究。收穫的是文章的數量,不是學術的突破。

  中國的科學面臨著一個轉型。現在世界上的科學已經全球化,每個國家都要參加,但一類是原料輸出國,一類是深加工的國家。這跟做產品是一樣的,物質產品和智力產品其實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現在中國還是一個原料輸出國,做的比較多的還是給別人提供原料。題目是別人出的,如果觀點和他們不一致,也是很難發表的。

  和改革開放初期不同,今天的中國無論人力、物力都不見得差,仍然滿足於「原料輸出」就不對了。中國應該從原料輸出國變成深加工的國家,應該有自己的思路,原料也應當能為自己服務。可惜這點中國還沒有做到。當然最近幾年這種情況有所改變。

  於達維:許多科學家感覺,現在的學術環境過於功利,但也有人認為現在是中國的科技發展上最好的時期,因為資源極大豐富,你認為這兩種看法是否存在矛盾?什麼樣的環境是對科學、對創新最有利的?

  汪品先:去年在中南海一個科技創新的座談會,我就提出中國的科技要轉型,要跟上經濟的轉型。從科研評價的標 準來看,中國目前是按照論文數目來評價一個科學家的成果,這本身就有問題。一個觀點也是一篇文章,一塊材料也是一篇文章,當然材料的文章好出,能夠符合人 家的要求,證明人家的觀點是正確的,當然比較容易出,要是挑戰人家的觀點,就不容易出。但中國不能老是這樣。我們現在的評價制度、獎勵制度都有問題。我們 做了很多戰略研究,但相當一部分是不成功的。有的戰略研究做比不做還壞。因為它沒有新意,就是請一批人來,包括院所的所長、院士等等,每個人關心的就是自 己的項目在不在裡面,如果不在就加一條。最後搞的一項戰略研究有七八十個題目並列,「一個也不能少」,但沒有幾個是打得響的。

  為什麼做比不做還要壞?因為這是把以後的經費都瓜分掉了。我在這次會議上就提出,應該引入科研經費投入產出比的指標,讓科研經費作為衡量成果的 分母,讓申請經費的人不敢盲目要錢。而且要減低院士和傑出青年作為評價指標的權重,轉為評價其實際作用,社會上對於此類「身份」的炒作也應該降溫。

  國家的宏觀戰略應該攻大問題。現在這麼大的投入,這麼多相當有水平的人才,不能還是以發展中國家自居,滿足於給人家打工。

  於達維:另一個引起很多爭議的問題是引進人才。建國初期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得益於當時歸國的一大批在國外已經有所成就的科學家,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也有計劃的從國外引進高端人才,但是這對於本土的科學家是不是公平?

  汪品先:當時教育部搞長江學者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長江學者一下子給那麼多錢,那別人怎麼辦?但這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最重要的問題還是人本身。吸引科學技術人才過多地用金錢來處理,就容易走到邪路上去。如果說回國的人就是看上你這點錢,接收單位就是看上「千人 計劃」的名聲,聯合起來弄虛作假,那就會事與願違、起反作用。可貴的是確實相當一些人是希望回國做些事情的,覺得現在是能做事情的時候。

  創新不是用錢買出來的。是一些人真的喜愛這個東西,他對這個科學有興趣,就像藝術家,好的藝術家絕不是為了錢去創作,他就是喜歡這個東西,這樣才能有創新。

  人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問題。我們這幾十年的教育很多是教人怎麼說假話,說套話,如果不改變這個習氣,是很成問題的。另一個是功利主義,從領導的功利,傳導到單位的功利,到學生的功利。一個嘴裡說套話、心裡想功利的社會,絕不會是創新型國家。

  科學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現在強調生產力的方面,這很好;但不要忘了文化的一面。實際上藝術和科學是一家的,都要求創新。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點,在於這兩樣東西都是創新型的。一個創新型的國家,重要的在於創新型的社會風氣。

  我們這幾十年的教育,實際上是不鼓勵獨立思考的,而創新的基礎就是獨立思考。希望大家都當螺絲釘,但是光靠螺絲釘是做不出一台機器來的。

  科學和藝術都是需要創造性的,是可以在一個腦袋裡產生的,我們就希望培養這樣的人才。但要培養這樣的人才,一個先決條件是,這樣的人才是要獨立思考的。如果希望培養的人在自然科學上是獨創的,在社會科學上卻要聽話,這是辦不到的。一個人的腦子,兩個部分是分不開的。

  於達維:從世界的範圍看,你印象比較深刻的創新型國家有哪些,他們有什麼經驗可以借鑑,你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靠什麼?

  汪品先:我腦子裡首先冒出來的就是芬蘭,還有瑞士等歐洲的小國。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既交流融合,又保持獨立,有特色,這就是中國現在缺乏的東西。我們要麼跟外界隔絕,幾十年不來往,要麼跟著別人走,人家是什麼就跟什麼。

  中國需要的恰恰是交流融合與獨立特色的結合。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時期就是春秋戰國,孔子在魯國不行,可以到別的國家去,這些國家語言一樣,文化相似,但各有特色。現在我們就缺乏這種特色。

  我的小兒子在微軟公司。他說中國和美國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國相信權威,這是我們創新不夠的一個根源。建設創新型社會是個極好的目標,但是不肯做「體格檢查」、不想知道自己有什麼毛病,只知道加營養、吃補藥,恐怕不是辦法。

  所以說,這些問題不攤出來談,光是號召創新,是不行的。要問一問中國為什麼缺乏創新,是由於我們這些人太笨,不會創新、還是因為我們這些人太懶,不肯創新,恐怕兩個都不是。我真切地希望能夠展開一些討論,把毛病找出來,才能對症下藥、輕裝前進。

  大家都說,中國現在經歷的是漢唐以來的又一盛世。如果能夠冷靜下來,回顧這100多年中國知識分子走過的路,現在正是時候。

  如果我們真的想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就不要用貼標籤、說套話的辦法,而是要發動廣泛的討論,要敢於承認、而且肯檢查自己的毛病,爭取經過長期紮實的努力,繼中國經濟的奇蹟之後,在文化、科技上,也能進入新時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64

《阿里巴巴啟示錄》:炒股要看20年絕不是一句口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74&extra=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21 15:49 編輯

《阿里巴巴啟示錄》:炒股要看20年絕不是一句口號
作者:格隆匯 陳建宇

用50萬元成立的阿里巴巴,僅僅15年時間就做到1.5萬億元市值,成功超越中石油、工商銀行等壟斷國企,成為中國第二大市值企業;在國際上也超過了寶潔、輝瑞、豐田、可口可樂等超級巨頭,譜寫一段世界傳奇。

20多年前,馬雲第一次高考落榜後應聘酒店服務生被拒絕,找了個蹬三輪送雜誌的零工。三次高考才考上,畢業後當老師。業余辦過翻譯社、背著書包賣過小百貨,多次創業失敗。

創辦阿里巴巴之後,起步非常艱難,競爭對手易趣當時處於壓倒性優勢地位。阿里巴巴資金緊張時銀行里只剩200元。

馬雲的堅持獲得成功,他的成功在於:

1,看準電子商務大方向。只有播下龍種才有堅持的價值。如果馬雲堅守翻譯社,就是執迷不悟而非堅韌不拔。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就是不能看錯大方向。

2,堅持兼具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企業理念,實現多贏。馬雲通過網絡讓商品與客戶零距離,“讓交易透明、讓天底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惠及廠家與客戶,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這與松下幸之助的“自來水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蓋茨的“讓每一張桌上都有一臺電腦”、百度的問不倒、騰訊的即時通訊給無數人帶來便利,實現企業、股東與社會的多贏!

3,溝通與獲取支持的能力。馬雲偉大的夢想與一口流利的英語為阿里巴巴引進高盛及軟銀的2500萬美元帶來便利,這筆風投為阿里巴巴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阿里巴巴只有一個,但阿里巴巴給中國創業企業帶來有益的啟示:

1,無論是創業還是買股票,一定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選擇具備巨大成長空間的朝陽行業,否則,與成功將南轅北轍

2,在正確的方向上長久堅持。馬雲做阿里巴巴15年堅持不懈,軟銀投資阿里巴巴15年,在ipo 時一股不賣,這種定力給他們帶來巨大回報。對於優質低估成長股,要有足夠的耐心捂住足夠的時間。

3,中國市場足夠大,做好中國市場就能成為世界級企業。堅守一個有價值的夢想,比如,讓中國的河流重新清澈見底,讓每個孩子都能吃到健康的有機食品,讓父老鄉親共同富裕等等,一定能實現多贏。

炒股要看20年絕不是一句口號

孫正義買阿里巴巴

南非傳媒買騰訊

劉元生買萬科

都證明長線是金

反面教材是:

1,李澤楷如果不賣騰訊,後面什麽都不用做就比現在強得多

2,高盛是個頂級投行,當年的500萬美元阿里巴巴投資估計提前轉讓了不少,現在傻眼了。苦哈哈到處搶投行項目,還不如守著那500萬美元的阿里巴巴,如今可是值188億美元!相當於高盛目前市值的22%!

所謂一動不如一靜,對於偉大企業,與其折騰,不如守住不動如山

騰訊2004年上市至今,股價複權後上漲200倍,僅僅11年而已。

11年前投資100萬今天就是2億元。

11年前,香港能拿出100萬的多如牛毛。

11年前,香港人對一河之隔的深圳騰訊絕不陌生,很多還是QQ的用戶

11年來,騰訊的業務蒸蒸日上,年年創新高

但是,11年來,香港人、大陸人、美國人在騰訊股票上進進出出,每天交易額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每年光交納的稅費就有幾億元

11年來,無數投資者做空騰訊,認沽證、熊證卷走投資者無數財產

問題一: 騰訊漲了200倍,超級大牛股,香港因此股成就了幾個億萬富翁?

問題二: 11年來,為什麽騰訊賣不完的熊證? 為什麽要做空騰訊?

問題三: 11年來,在騰訊上折騰的那麽多投資者,賺錢的多還是賠錢的多?

問題四: 騰訊給我們什麽啟示?

問題五:如果現在有一只股票,將來可能漲10倍,你能賺到幾倍?

問題六: 如果現在有一只股票,將來能漲100倍,你能賺幾倍?

沒有總結就沒有提高

辦法總比困難多

阿里巴巴的成功,絕不僅僅是一段世界級的傳奇故事,它更是一聲驚雷,炸響在我們每個人頭頂的天空:

15年前,你的資金應該超過阿里巴巴的50萬元,今天,阿里巴巴市值1.5萬億元,你的市值漲了多少?

萬科1991年上市以來複權上漲600倍,你的市值漲了多少倍

十年來,你錯過多少只十倍股?為什麽錯過?

馬化騰賣騰訊無可厚非,小馬要享受生活,要搞風險投資都是應該的與必然的,就像蓋茨減持搞慈善一樣

有一點可以肯定,以目前的股價,港股未來三年內一定會有數只十倍股,你能捂住嗎?

關於捂股與波段操作的關系:

1,如果是一個具備巨大成長空間的龍種,原則上捂股就可以了。波段操作踩準節奏當然能加大收益,但這個工作難度不小,高拋低吸搞不好成了追漲殺跌。但是,如果手中有幾只龍種股,還是不同行業的,適當進行切換是一種可行之道。

2,具備較大成長空間的虎種股,處於風口初期介入,風力最猛時擇機離場。這些往往是周期股或題材股,比如巴菲特買賣中石油就是如此

3,基本面較差的股票原則上不碰,即使有時漲得挺歡。股票市場誘惑太多,每天漲停板吸引人眼球,如同迷幻藥,分散了對龍種股的註意力

股票有九品

一品股: 處於朝陽行業、有極寬護城河、盈利模式清晰、成長迅猛、管理規範的中小市值 企業

二品股: 在某一個方面比一品股弱,或者在兩個方面略弱

三品股: 競爭性行業的領跑者;剛走出谷底的周期股;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等

四品股~九品股,一個不如一個,股市之中70%以上的處於這個範圍

一品股屬於可以長捂的,比如N年前的谷歌、騰訊、茅臺

二品股屬於長捂為主,大波~段時可以切換的。比如N年前的同仁堂科技、華瀚生物、恒瑞醫藥、雙鷺藥業、承德露露等

三品股是一定要做大波段的,典型如有色金屬股、階段性熱門股

四品股以下就不要買了,也就談不上捂不捂的問題

做股票最偉大的工作是:

在早期挖掘一品股、二品股並重倉持有

這需要超前的眼光、豐富的經驗、巨大的魄力、恒久的耐心

這個工作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人都在05年買過茅臺、雙鷺藥業,或在09年買過同仁堂科技、騰訊,只是多數人沒捂住而已

很偉大的事情是:

抓住每一次大的風口,並在高位撤出。這個做好了,複利那是驚人的,只是這個難度實際上比做一品股二品股還大

而多數人因為貪便宜或者受各種放量長陽線所迷惑,在四品~九品股的池塘里搗漿糊,除了貢獻傭金印花稅之外,就是隨大盤隨波逐流而已。

兩地股市幾千只品種,只要抓住生命中少數幾只就足矣。

讓那少數幾只未來的一品股二品股讓你的市值漲1個或2個數量級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691

“去美元化”空成口號 俄羅斯人囤積美元歐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75

da151bf1-53bb-4df1-96f1-fd29cfc0dc9d-620x372

盡管政府仍強硬表態去美元化,但俄羅斯人民似乎並不買賬。在俄羅斯央行大手筆買入盧布力挺處於歷史新低的匯率之際,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將手中的盧布兌換成歐元和美元。

俄羅斯央行在10月10日公布的報告中表示,自8月以來,持有外幣的人在9月份增加。上個月,俄羅斯最大貸款銀行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OAO Sberbank)的個人存款自5月以來首次出現下滑。

彭博新聞社追蹤的數據顯示,上周晚些時候,盧布兌換美元的掉期交易費用攀升至歷史最高水平。俄羅斯央行的信息顯示,俄羅斯外幣存款利率已於8月漲至19.4%,去年12月為17.4%。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 Ltd.)經濟學家Neil Shearing表示:

一旦危機心態產生,它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公民們開始預感到盧布將進一步貶值:他們將手中的盧布兌換成硬通貨,這進一步加劇了盧布走軟。

彭博新聞社報道稱,由於上周俄羅斯央行拋售60億美元都未能阻止盧布刷新歷史新低,投資者對該行將被迫加息的押註創下六年最高。

俄羅斯正遭受歐盟和美國多輪制裁,經濟面臨陷入衰退的風險。因此,俄羅斯央行必須出手支撐市場對盧布的信心。

今日,俄羅斯央行行長Elvira Nabiullina承認,如果貨幣市場繼續對抗盧布,央行“也不會有辦法制止它們”。

本月,國際油價處於每桶90美元整數關口之下,令俄羅斯財政前景變得暗淡,這使得盧布積聚了更多下行動能。俄羅斯盧布對美元匯率10月6日開盤刷新歷史新低,跌破1美元兌40盧布心理關口,報39.98。盧布對歐元則早在9月16日就突破1歐元兌換50盧布大關。

GHP集團駐莫斯科貨幣經理Fedor Bizikov稱:“盧布突破了人們的心理水平。”

Danske Bank A/S駐哥本哈根首席新興市場分析師Lars Christensen表示:

隨著油價走低,盧布就走上了一條單行道。該國央行正試圖對抗盧布跌速,但他們也知道,他們無法永遠這樣做。市場對這一點也非常清楚。(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31

上海光明集團副總裁:供給側改革不是一句口號 而是實踐課題

葛俊傑(全國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

當前,全球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正面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持續低迷的影響。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找準在世界需求側市場上的定位,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問題和瓶頸,引領市場發展,是世界各國普遍關註的問題,也是企業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2015年以來,全球經濟呈現深度結構調整的特征: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發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循環,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於潛在產出水平;另一方面,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綜觀全球與中國經濟當前表現,可歸納三個特點:

1、中國經濟現有的發展模式已經遭受來自各方的挑戰,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傳統動力、模式已經難以持續。資源短缺、環境汙染、成本上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城鄉、區域之間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這需要企業尋求新空間、新平臺、新理念,並做出戰略選擇。

2、中國未來經濟不可能持續保持過去10%以上的增長,以前高增長的生態環境與發展過程不具有可持續性,原來靠基本建設、房地產、汽車工業、低端出口拉動實現的兩位數增長形勢已發生深刻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低端出口提高附加值,促進基本建設和房地產投資拉動轉為消費拉動,才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從國內看,中國經濟整體上受國際市場有效需求萎縮影響,面臨“四降一升”的局面,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是供給結構錯配問題造成的。

3、過去經濟快速發展中的一些機遇和優勢,現在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原來人口紅利、成本紅利等已經消退。根據要素稟賦理論,一個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應根據它的比較優勢來調整產業結構,使這些選擇符合它的比較優勢。我國要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效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應該去發展那些自身有優勢的產業。

在全球經濟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自然成為全球經濟、中國經濟的戰略選擇,世界各國都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需求側市場上的定位。中國政府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角,是推行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政策主體,其根本目的是從生產端入手,重點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促進企業成本降低,並通過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傑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選擇

處在供給側的制造企業、零售企業及其他關聯企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參與者,需要及時把握市場環境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選擇。

1、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服務經濟、互聯網經濟、個性定制、品牌消費、全球資源配置時代。在這種環境中,全球在變小,市場在變大,企業在變難,世界在交融。特別是互聯網解決了供需之間在物理概念上的突破,加速了新模式、新品牌、新產品的流通和交流。經濟全球化下的新業態不斷湧現,互聯網已讓消費者可以有很多的選擇,促成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在下降,企業、產品、品牌和業態的生命周期都在縮短。原來靠一個產品、一個品牌,靠大批量、大規模打天下的模式已經不可能了,個性定制則成為必然。因此,這種全要素流通環境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從事消費品行業的企業而言,有很大必要性。

2、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成熟市場和過剩經濟時代。中國零售業當前的同質化問題反映了中國制造業的同質化,也體現零售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遠遠落後於消費升級的需求,這是供給側的問題。過剩經濟不能僅理解為是鋼鐵、水泥、玻璃的問題,中國消費品行業的制造業也相對過剩,如乳業、飲料、酒類,等等,有的行業產能過剩已經十分嚴重。歐洲、澳洲、北美等全球的食品制造業基本都過剩,但產能過剩並不意味就沒有市場,關鍵是需要不斷創新,通過不斷創新滿足社會需求。以日本牙簽為例,日本牙簽分S、M、L號,而且還可以重複使用,可見市場已經達到非常細分的程度;同時,歐洲成熟市場最近出現的許多創新業態,也說明不是沒有市場,沒有需求,而是缺少有效的市場供給。所以,在成熟市場和過剩經濟時代下,企業生存發展的唯一選擇是不斷創新。如果還停留在原來的供給方式,或者用過去成功的經驗來應對未來的快速變化的市場,一定會遭到市場拋棄。

3、全球經濟已經進入融合經濟和組合經濟時代。當前,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技術革命推動了全球企業革命,整個世界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互聯網已把地球上的各種資源、激情、服務、創新都聯在一起了。在國與國沒有邊界、要素全球流通的互聯網發展模式下,整個社會生態發生了變化,企業間需要開放、包容、組合和融合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共存的共享經濟模式將成為一種新的生態。供需雙方必須以互聯網精神和思維為核心,打破圍墻,聯合起來,開展流程再造、架構再造,構建共同發展的生態環境。企業要在一個行業或者一個區域單打獨鬥、獨占一角已經不可能了。

4、消費升級和服務消費時代來臨。企業創新轉型的核心問題是希望服務、產品、業態、品牌能夠讓消費者接受,而實際上企業在產業升級、品牌升級、服務升級、業態升級上沒有同步匹配。筆者最近考察了荷蘭、意大利和澳新地區零售業態轉型問題,對荷蘭的“繽紛菜市場”、意大利的“吃在意大利”的業態和模式,對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店面400-500平方米、生鮮方便食品比重達60%-70%以上的獨立零售商印象深刻、很受啟發,而國內零售商同質化相當嚴重、與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已經遠遠脫節,傳統商業特別是大型零售商亟需開展商業模式轉型,以滿足多層次、個性化、差異化的體驗消費需求。事實證明,我國當前階段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與服務也跟不上,創新嚴重滯後於需求,導致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總體出現錯位。當前我國呈現的主要現狀是:不缺規模缺結構、不缺速度缺質量、不缺需求缺供給、不缺便利缺個性、不缺產品缺創新。國內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因為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導致大量“中高端購買力”持續外流,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僅2014年我國居民出境旅行支出就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中高端購買力持續外流,既折射出國內民眾消費潛力巨大,也折射出我國制造業、零售業發展狀況無法滿足消費升級的要求。

5、產能過剩、庫存龐大、效率低下,成本過快上升,產品和業態同質化十分嚴重。當前國內融資成本比全球高,原料成本也比全球高,例如國外食糖噸成本僅2400多元人民幣,而國內食糖已經到了5500多元人民幣。成本過快上升,已經透支了中國經濟未來,成本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農業和食品制造業發展的嚴重問題。一些低端產業已經轉移出去,而中高端產業卻還沒有形成,產業也沒有轉型升級,導致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沒有融合和協同發展。

6、我國企業的軟實力和創新能力與全球差距拉大。中國市場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早已成為全球市場的重要部分,市場已不分國別、沒有圍墻;而作為不創造財富、只是分配財富的資本市場要發展,更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全社會要高度重視中國實體經濟發展,重視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軟實力建設,營造創新氛圍,加大創新投入,盡快縮短與全球企業創新距離。如果我們再不重視創新,國內市場將讓渡給全球企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個理論命題,也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實踐課題,是企業長期面臨的一個共同課題。企業要充分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性與長期性,企業必須要把握趨勢、做對趨勢、量身定做、個性研究、務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不是一項短期應對性工作,而是企業必須長期思考和推進的一項戰略性工程,是企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生存、發展的永恒主題。

三、政府和企業必須合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政府和企業面臨的共同課題,企業與政府一樣,更是踐行和成功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角。政府與企業需要共同努力,改變思維方式,營造生態環境,采取有效措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

1、共同營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良好生態環境。全社會要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確立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行動原則,盡快形成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的配套政策;鼓勵支持大帶小、強帶弱的企業重組整合和聯合合作的發展;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尊重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的發展氛圍,為實體經濟降成本出臺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切實把企業過重的負擔降下來;構建和完善合作共贏、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零供合作關系、產銷關系和相關利益者的合作關系;註重誠信體系建設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制體系建設,營造誠信生產、誠信經營、公平競爭、安心消費的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保障知識產權發明和消費者合法權益;構建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匹配的基於價值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尤其要優化對國有企業的考核指標

2、不斷提升中國品牌世界影響力。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融合,特別是食品供應鏈全球化合作日益深入、全球資源和資金成本低於國內的態勢下,零供雙方要為對接中國市場、滿足中國消費者多元化需求,改變傳統思維方式,用全球視野和眼光,實施“中國品牌全球造”戰略,註重品牌和企業軟實力投入,強化產品與服務質量保證、標準與文化、個性化定制服務等軟實力支撐,集成全球優質原料資源和產品資源等安全資源,變“中國為世界制造”為“世界為中國制造”,提升中國品牌的世界影響力。

3、持續推進商業模式轉型和信息系統升級。當前互聯網消費習慣正在快速發展,手機網購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改變著人們的消費模式和習慣,電子商務正在重構消費品行業,已成為拉動居民消費的重要渠道,特別是出生於1980年至2000年、目前約占中國總人口30%的“千禧一代”年輕人群已經成為電商消費的主力群體,他們對產品品質或健康安全有著更高要求。因此,要滿足消費者對互聯網、移動端消費等購買需求,就需要零供雙方加快推進基於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創新,基於“互聯網+”加快供應鏈、物流鏈創新,形成網絡化協同合作新格局。

4、加快推進C2B的創新體系建設。與B2B、B2C、C2C相比,第四代電子商務C2B是一種非常創新的電子商務模式,其最大優點就是真正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把消費者放到了第一的位置,它可以直接地把用戶的需求搜集起來,再提供給相應的生產廠家,以達到消費者與企業的共贏。該模式對品牌集成商以及富有特色的中小品牌商尤為有利。創新的核心是創造市場,滿足多層次、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消費需求。

5、塑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強化供應鏈管理和標準體系建設。良好的人文環境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保障,全社會要倡導和尊重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專註專一精神和合作共贏精神等。要以供應鏈整體高效、低成本、上下遊信息共享、質量安全保障等為基準目標,重視和強化生產、物流、銷售等全過程供應鏈管理和標準化體系建設。未來五年將是淘汰理念模式落後企業、優化產品和服務結構、轉變經營和服務理念的重要機遇期,專業細分物流將成為發展重心,傳統商業通過集約化、標準化、信息化加速向現代流通轉型升級,第三方物流和綠色物流、冷鏈物流、城鄉配送將會得到大力發展,與國際接軌的生產性服務業標準體系也會不斷健全。


“老賴軍團”集結,喊著口號集體賴賬,現金貸逾期風暴一觸即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07/166320.shtml

“老賴軍團”集結,喊著口號集體賴賬,現金貸逾期風暴一觸即發…
一本財經 一本財經

“老賴軍團”集結,喊著口號集體賴賬,現金貸逾期風暴一觸即發…

這是生死之戰,刻不容緩。

1512616999944

11月底,關於現金貸行業的監管突然而至。

行業踩了一腳很猛的急剎車,所有人猝不及防。

靠著借款為生的“老哥們”迅速在網絡集結,“每天新建上百個群”,老賴成為其中的領軍人物,號召大家不要還錢;

面對強大的老賴軍團,幾乎所有的催收方案都失效,平臺給催收員漲薪5倍,月薪7萬多,天天加班到淩晨1點,都難以抵抗。

成群結隊的老賴大軍,即將掀起浩大的逾期風暴。這場風暴,波及面可能比我們想象中,要廣得多……

01 逾期爆發

從11月21日起,風暴就已開始。

1512616999942

當日傍晚,一紙《關於立即暫停批設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的通知》在現金貸行業內刷屏。

“當天晚上,很多現金貸公司開會到淩晨,他們都預感行業大劫將至,要自保,先縮量”,現金貸平臺的負責人劉成義稱,很多平臺當晚就開始了“收尾計劃”。

那群靠擼現金貸為生的“老哥們”,很快就察覺了異樣,以前他們錢還了之後,就可以馬上“複借”出來,而此時,錢還進去,就再也借不出來了。

因為共債群體龐大,很多用戶靠著“借新還舊”來維持原來的消費水平,行業的急剎車,讓債務危機迅速爆發。

大量用戶開始逾期。

用戶金悅被“套”進去4個平臺之後,“就一分錢不剩,再也無錢還其他平臺”。從24日開始,他開始全面逾期,平均一天增加一到兩個平臺。

此時,各大現金貸平臺的首逾率(用戶在平臺上的首次逾期率)開始大規模上漲。

“以前差不多是20%左右,現在不論好壞,平臺基本首逾率都上升到40%,中小平臺已飆升到60%”,某現金貸平臺的負責人劉成義稱。

“如果壞賬率翻一倍,可能以前掙的錢,要全部吐出來,毫不誇張地說,很多平臺甚至要破產倒閉”,劉成義稱。

這是生死之戰,刻不容緩。

一般現金貸平臺的催收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內催,另一種是外包。

杭州一家催收外包公司,在上周業務量爆棚。

“共債那麽高,誰都不想當接盤俠,現在就是搶時間”,催收負責人閆浩稱,十幾家現金貸甲方找過來,誰出的錢多,他們就給誰幹活。

目前甲方公司給出的最高報價是:工資翻五倍,日結。

“我們一般每天的工資是500元,現在直接變成每天2500元,一個月就是7.5萬”,閆浩稱。

“幾十個人的小團隊,半個月賺了一百萬”,閆浩稱,催收公司迎來了紅火生意,“傭金那麽高,真是千年難遇”。

然而這個錢,賺得並不容易。

催收員工資雖然翻5倍,但工作量是原來的兩三倍。“太難催了,就今天來看,一個小組20個人,只有3人完成了任務量”,閆浩稱。

他們每天都要工作到淩晨1點。

在閆浩的催收公司,男女員工會分開,男生都要靠抽煙,才能強打起精神,整個辦公室煙霧繚繞。

1512616999956

△催收淩晨加班

而每個催收小組,都派了一個“監工”,盯著大家幹活——分秒必爭,一絲都不可松懈。

盡管催收員加班加點,但發現錢已不好催了,一個龐大的老賴軍團暗自集結,集體賴賬……

02 老賴軍團

“老哥們”正在急速匯聚。

“他們在各大小貸論壇上發帖,建微信和QQ群”,網貸中介吳承霞監測到,每天都有上百個類似“反催收”、“逾期交流群”新成立。

讓人驚訝的是,人群團結的速度,超乎想象,吳承霞統計了下,這十天內,共有上千群成立,人數十幾萬。

這些群里,每天滾動數千條信息。

他們隊列整齊,口號統一,目的只有一個:一起賴賬。

而幾乎每個群,都有兩三個領軍人物,“都是比較堅挺的老賴”,吳承霞稱。

“五哥”(網名)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組建了3個千人的反催收大群,並且是群里的領袖人物。

他並非身無分文,因為他經常給群里的“老哥們”發紅包,鼓勵大家團結一致。

“我就是把錢拿來給網友發紅包,我都不還”,五哥說。

1512616999637

△老賴在群里給大家發紅包,也不準備還錢

他現在還欠著30多個現金貸平臺20多萬,“但一分錢都不準備還”。

“我們是弱勢群體,一哭二鬧三上吊,就會有人同情我們,我們就占理,就可以順理成章不還錢”,五哥自有一套邏輯。

所以他在群里傳授大家,一些對付“催收狗”的方式。

“比如,假裝寫一份遺書,說自己不活了,來生再還他們的錢;用紅水筆在手腕上劃幾下,說我要割腕自殺”,五哥說,總體邏輯,就是裝可憐。

還可以擺出“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讓催收無處下手。

1512616999283

五哥也鼓勵大家不要手軟:“有些催收太囂張,就罵回去,拿個大喇叭循環播放*你媽。”

五哥甚至給群里的成員分享“呼死你”的軟件,讓借款人反過來呼死催收的手機。

他稱之為“要想防守,就先進攻”。

每天上午9點,下午3點,晚上7點,五哥就在群里開“動員大會”,大家喊口號,相互打氣,團結一致不還錢。

“堅決不還錢”,“兄弟挺住,我們能贏”,“死扛到底,網貸都要喊我聲爹”等口號,開始醞釀濃厚情緒,將所有人裹挾。

1512616999604

△大家在群里口號統一,隊列整齊

“五哥是圈內知名的老賴,這些頂級老賴也有群,相互通氣,大規模建群,為了就是綁架更多用戶,一起賴賬”,吳承霞稱。

而這上千個群,就是如此建立起來的。

而一些有商業頭腦的老賴,還靠建群,形成了一門“生意”,他們建了很多付費QQ群,一個人3元,一個2000人的大群,就能收入6000元。

丁宇稱,在老賴軍團的帶領下,老哥們的鬥爭經驗值暴漲,花樣百出,催收變得極為困難。

“你見孫悟空借金箍棒還了嗎?劉備借荊州還了嗎?我憑本事借的,不可能還”,一個老賴在群里分享自己對戰催收的視頻,引經據典,臟話不斷。

老賴稱,他每次被催收都錄音,“罵他,惹怒他,如果他敢罵我,我就拿著錄音投訴他”。

“我們女催收員經常被調戲,被罵哭,現在只有大老爺們才能幹這活”,丁宇稱。

當然,加入這些群的人,並非全都是老賴。

絕大一部分用戶,是“以貸養貸”這個模式無法繼續,實在“無錢可還”之人,他們只是抱團取暖,在群里找支撐自己的動力。

還有很多抱著僥幸心理的人,準備“先觀望觀望局勢,或許就不用還了呢”?

“我們將借小貸,稱之為下海,而戒掉小貸,叫上岸”,金悅稱。

上岸無非兩種方式,一種是“強行上岸”,直接賴掉,準備不還;

還有一部分,才是真正的上岸。

“我和家人坦白了,我和家人共同承擔債務,我要去送外賣了,邊工作,邊還款”,金悅稱。

1512616999735

在他看來認,“真正的救,是自救,不僥幸,不依賴”。

03 何去何從

這些錢,真的可以“一賴了之”嗎?

現在老賴軍團唯一忌憚的,是留下“征信汙點”。

如果上了央行征信報告,相當於以後和銀行等金融機構都難再合作,“5年內房貸、車貸”等金融服務都不可申請,甚至影響到“職業生涯”。

老哥們也考慮到這點,上征信的平臺會考慮先還。

1512616999671

△上征信的部分平臺

這些上征信的平臺,主要是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或拿了持牌機構的資金。

而像小贏理財、信用錢包這樣的平臺,因為和保險公司合作,一旦逾期,又被保險公司出險賠償的話,後果可能更加嚴重。

“征信汙點是5年,而保險的汙點將會持續更久,甚至是10年”,業內人士稱。

如果上升到司法層面,結果會更加嚴峻。

實際上,有現金貸平臺曾經去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最終衢州仲裁委員會認為,借款人確實需要償還平臺本金,並支付一定的利息。

1512616999317

“在新法規生效之前產生的貸款,依然會按照原有的法律裁定,因此,現金貸監管之前發生的貸款,還是需要償還”,業內律師指出,本金和24%的利息,可能很難繞過。

一旦被起訴,強制執行後依然不還錢,將會加入“失信黑名單”。

這是對付“老賴”的終極手段,此後生活將受到多種限制,比如不可乘坐飛機、高鐵、出國,無法入住一些高端酒店,甚至還會影響到下一代,子女都無法上重點學校等。

再往長久來看,未來養老金都將被直接劃扣。

也有很多心存僥幸的用戶,試圖等到平臺倒閉,就可以順理成章不還錢。 

實際上,現金貸90%的資金來自於P2P,其余來自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

如果現金貸平臺申請破產倒閉,資產重組,這些資金方還將繼續追債。

如此看起來,“老哥們”想把錢完全賴過去,不太可能。

“這可能是史上最大一波的逾期浪潮,涉及的人數之廣,超乎想象”,劉成義稱。

最終誰會為這波逾期風暴買單?

逾期爆發,平臺倒閉,可能就會波及到P2P,再到投資人——最終羊毛出在羊身上。

多米諾骨牌才剛剛推倒了第一塊。

好在是,大部分借款人還是理性的,他們只是希望催收不要逼得太緊太急,給他們一些展期,“用時間換空間”。

而催收也不應該太過急功近利,步步緊逼,“如果對方還款意願強烈,只是確實沒錢,就應該給予一些減免和展期”,頭部平臺的內催負責人丁宇稱,好的策略應該是,老賴堅決懲治,有難處的客戶細心呵護。

可能雙方都需要退一步,才能疏解這個矛盾。

在美國,有類似“逾期者互助組織”的第三方機構,幫助用戶走出債務危機。

這個組織會站在中立的角度,成為催收和借款人中間的潤滑劑,幫助雙方達成可接受的“和解”。

而中國的現金貸監管來臨之後,雙方的矛盾將持續加劇。已有業內人士在考慮,成立中國的“逾期者互助組織”,化解雙方矛盾。

抱著僥幸心理的老哥們,都在等待現金貸的果實,瓜熟蒂落。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監管最好釋放一些信號,遏制惡意逾期的行為,防止風險的繼續擴大”,劉成義稱,如此行業才能度過大劫,不會波及更廣。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部分人名為化名 | 圖片來源網絡)

監管落地之後,現金貸企業該何去何從?

首要的是合規。

在此前提下,場景、分期、出海成為擺在面前的三條可選之路。

本次私享會,我們請來國內知名專家頂尖律師、消金公司高管、出海東南亞企業的創始人,一一拆解現金貸的合規、轉型和升級。

在這個寒冬,圍爐夜話,抱團取暖。

文 | 戈森 墨菲 零和

現金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554

胡孟青:消費與安全不應淪為口號

1 : GS(14)@2012-02-15 23:48:42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15307/20120215/54213

人類社會越文明富庶,道德水平越倒退。中國人得以把化學知識發揚光大,工業發達,物質豐富,消費品包羅萬有,生產商追求利潤,無所不用其極;西方社會發財立品,中國企業的社會良心仍有待體現。
物極必反,近年消費者權益備受重視,內需消費產業是人的產業,商機與風險並存。事實擺在眼前,來港到各大名店血拼的內地消費者,總體而言很捨得不惜工本花在身外物上,堆砌成外表包裝,卻不見得對吃怎麼同樣重視。以前英國有電視節目《You Are What You Eat》,內地消費心態停留在form over substance,長此下去,縱使再大賣13億人口市場,內地消費品尤其是吃進去的,都不會具備長線投資價值。
大米裡的工業石蠟;火腿裡的敵敵畏;鹹鴨蛋、辣椒醬裡的蘇丹紅;火鍋裡的福爾馬林;白酒裡的甲醇;饅頭裡的漂白粉和吊白塊;麵粉裡的滑石粉、大白粉;水產裡的孔雀石綠、二氧化硫、工業鹼、土黴素、福爾馬林;食醋裡的醋精、工業醋酸;滷菜裡的罌粟粉;醬油裡的毛髮;還有奶粉裡的三聚氰胺;牛奶中的致癌物黃曲黴素;令消費者腸穿肚爛;霸王二惡烷、味千中國骨湯門、雨潤和碧生源的盈警,有如火燒連環船,反映中國高度工業化,同時令散戶以至機構投資者損手爛腳。還有一家港人不太熟悉、於06年8月在新加坡掛牌上市、曾經也被熱炒的水餃股思念食品(SYFH.SI),近期亦連環爆出吃湯圓吃出創可貼止血膠布、吃水餃吃出死蒼蠅,導致股價插水,認真醜!丑!丑!與思念相比,原來共用同一代言人的霸王洗髮水二惡烷,簡直系小兒科。
從國民道德入手

成立於1960年的國際消費者協會,從1983年開始把每年的3月15日確立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去年的主題指向金融服務,今年則指向「消費與安全」,圍繞食品、農業、地產、汽車及醫療,各地各媒體已全面啟動圍繞相關專題的晚會及活動,還看是否仍只留於形式或表面工夫。高層領導口口聲聲話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多少停留於口號成份,人命關天,內地民間呼籲「治亂需用重典」的聲音越來越大,高壓手段嚴懲違法犯罪者還不夠,一切要從國民道德教育做起。
投資者要明白,不是每家內地食品股都如蒙牛般有強大如中糧般的強大後盾,買內地食品股與吃內地食品一樣,唯有自求多福。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7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