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青心直說:家族傳承缺危機感出事 胡孟青

2010-03-01  AD






 

全球汽車業一哥,豐田嘅油門問題有如雪球般越滾越大,事件一發不可收拾。豐田第四代掌門人豐田章男在美國被議員公審後,聲淚俱下見傳媒話好多謝咁多人支持佢,主要係擴張過快忽略咗質量問題,鄭重向公眾道歉。

呢次全球回收850萬部車,「日本製造」嘅質量保證同消費者信心跌落谷底,美國國會議員當然唔放過政治秀機會,有女議員就哭訴豐田可恥。

豐田呢間百年老店成就驕人,近幾年更成為汽車業界典範。一如本地老牌大銀行,豐田家族式管理一直獲得市場掌聲,創辦人豐田喜一郎嘅營商DNA代代相傳,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有咁好嘅DNA,都係拜佢爺爺豐田佐吉所賜。話說19世紀末,當時佢仲係窮光蛋一個,跟阿爸學做木工,有日佢見到屋企啲女人,每日織布都要好辛苦咁用手動織布機,於是就鑽研點樣將佢自動化,結果又俾佢搞掂,當時未有電力供應,要用蒸氣機,但無阻佢嘅決心。

豐田事件引以為鑑

1926年,豐田佐吉創立豐田自動織布機工廠,即係豐田集團母公司,佢嘅獨門武器係當紡線一斷,織布機會自動停止運轉。就係靠呢種「防止錯誤」(Mistake-proofing)理念,豐田多年來一直跑贏同業,亦係佢賴以成功嘅核心價值。

不過去到第四代,豐田勇於從錯誤中學習嘅精神不再,取而代之係急功近利嘅「捽數」文化,部門間為求表現,不惜做假報告,以一個又一個嘅大話去圓謊,最終東窗事發引致火燒連環船。

富豪後代統領家族企業,無論個人定整體企業營運,壓力之大不足為外人道。一方面要背負前人「太叻」嘅包袱,想要青出於藍,好易心急走歪路;另一方面要改革大企業嘅百年陋習,一啲都唔易。唔怪得話「富不過三代」,呢句說話簡真係放諸四海皆準。

香港唔少家族式巨企正面臨類似豐田嘅換班樽頸,第三代又好、第四代都好,活生生嘅例子就喺眼前,出門口去Clubbing前請多留意呢單新聞,引以為戒。

胡孟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08

【新搜索戰爭】百度的危機感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25
一切發生的太快了,神馬上線不到兩天百度就出手了,而且是一記重招。有了兩年前360搜索的教訓,百度是不想給神馬一點活路了,在移動端全面封殺UC的措施,引爆了雙方的口水大戰。
   
兇狠百度 欲將威脅扼殺於搖籃
UC聯合阿里推移動搜索「神馬」的舉動刺激了百度,雖然神馬才剛剛上線,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但百度已經下定決心要儘可能的抑制神馬發展,因為和360在PC端推出搜索相比,UC在移動端推出的神馬,潛在威脅更加可怕。
  
此前,360剛開始推出搜索業務時,百度第一次感覺到大本營的岌岌可危。因為作為一個一直是搜索巨頭的百度,他沒理由不自信。但是,當週鴻禕大砲發出的一剎那,百度這些年建立起來的自信轟然崩塌。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當UC聯合阿里推出神馬的那一天,當年的記憶便如開閘一般歷歷在目。

況且,當戰場換成了移動互聯網,百度很多PC端積累下來的優勢更加難以發揮出來。因為移動互聯網真正的爆發期只有短短3年時間,網民仍未養成依賴性的移動搜索習慣,也就是說網民放棄百度選用其他搜索的可能性較高。另外,雖然百度在知道、百科、貼吧等內容上已建立了壁壘,但移動搜索與PC搜索對的內容需求有很大差別,這讓百度在內容上的優勢不再那麼明顯。
  
雖然這些都未曾發生,但這些都是具有極大威脅的潛在隱患,一旦某天突然發作,後果難以承受。另外,如今百度在移動端的市場地位並不像PC端那樣可以高枕無憂,移動搜索市場仍處於快速發展時期,並未形成穩定的市場格局,雖然百度此前處於領先地位,但UC的倒戈,瞬間弱化了百度的優勢,甚至威脅了百度的地位,所以,百度有必要採取行動,勢必要將威脅扼殺於搖籃之中。
   
UC 360眉來眼去 百度或腹背受敵
在百度與UC展開激烈的口水戰時,周鴻禕閃亮登場併力挺UC,這讓我之前在《阿里與UC搞「神馬」 「瀏覽器+搜索」大戰 牽一髮動全身》一文中,對UC與360聯合對抗百度的推測更接近了幾分。
  
更詭異的是,這次神馬複製的就是當年360的模式。一個PC,一個移動。二者的聯合,百度怎能不急?
  
並且,在移動端,對於百度來說是一番更為恐怖的景象。根據艾瑞發佈的《2013年中國手機瀏覽器行業分析報告》中顯示,UC瀏覽器月度覆蓋人數佔行業總體的65.9%位居第一。另外,PC端瀏覽器市場第一的IE的市場份額基本都屬於百度的,而在手機瀏覽器市場,QQ手機瀏覽器以32.5%月度覆蓋人數位居第二,可怕的是QQ手機瀏覽器的默認搜索不是百度,而是新搜狗。
如此情景,百度怎能沒有危機感?
        
神馬一出打亂百度陣腳 阿里背後偷著樂
事實上,有360的前車之鑑,百度早就有心提防著UC,怎料UC的動作太早,超出百度預期。
  
本來,百度是打算收購UC,怎奈阿里從中作梗向UC拋出了難以拒絕的橄欖枝,這打亂了百度的原計劃。在求購UC不成後,百度明確了收購91,自建移動搜索渠道的發展戰略,按照發展進度,再有1年時間,百度在移動端的佈局效果即可顯現,到那時至少可以確保一部分穩定的移動搜索地位。但如今,神馬一出,徹底打亂了百度的節奏,接下來百度需要調轉槍頭,將精力重新集中在穩固移動搜索市場地位上了。
  
這個結果是阿里最希望看到的,此前百度收購糯米,力推百度地圖,全力進軍O2O市場,這些舉動雖然還未獲得成效,但多少還是讓阿里有些緊張,阿里收購高德,百度的壓迫起了不少作用。
  
之前,百度在移動搜索市場根本沒有能構成威脅的對手,所以有足夠的精力來探索O2O市場,這是阿里不樂意看到的,作為電商龍頭,阿里要確保自身成為O2O的行業老大,無論是百度還是騰訊,都是阿里需要應對的強大競爭對手。
  
百度、騰訊相繼大舉向O2O市場發動猛攻,這就是在阿里後院放火,而阿里選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抗騰訊採用力推移動社交應用「來往」的策略,應對百度自然就是推移動搜索「神馬」了。
  
阿里可以給錢、給人、給資源,另外還包括高德、微博、優土等一大堆合作夥伴,甚至還可以牽線搭橋,讓UC與360的合作更順利的開展,而UC只需要安心去做神馬,讓百度寢食難安就夠了。
  
如今看來,將UC推向前台去與百度對抗,要比自己做來往應對微信的效果更好哇!至少,短時間內百度需要重視神馬的一舉一動,這就分散掉其部分做O2O的精力。對於阿里來講,這些就夠了,現在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集中精力對抗騰訊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797

NEC賭上未來 猛攻海外事業版圖 三年砸六百億元購併、刺激員工的危機感

2016-06-13  TWM

日本電機大廠NEC四月啟動「新野新體制」,由社長暨執行長新野隆主導,他要如何擺脫長期低迷的景氣,重回成長軌道?

上次的中期計畫,NEC 離目標差了一大截,四月底發表的新中期計畫,和上次一樣,以營業利益一五00 億日圓為目標。對這家已把半導體與電腦事業拆分出去,因日本國內需求減少,而在低迷業績中掙扎的電子大廠來說,挑戰很大。《東洋經濟週刊》專訪NEC社長暨執行長新野隆,以下是精華摘要。

《東洋經濟週刊》問(以

下簡稱問):營收目標訂三兆日圓,比上次少二百億日圓?

新野隆答(以下簡稱

答):更早之前的中期計畫,還曾訂過「四兆日圓」的目標。光是不斷衝高營收,事業體卻沒有變得更好,那也沒有意義。成長的指標,應該要看全球事業是否伴隨著利潤而擴大。由此可見,現在的NEC 尚未走上成長軌道。

在上次的中期計畫期間

(二0一三年度至一五年度),我們在大數據、雲端、網路安全及SDN(次世代網路技術)四大重點領域做了初期的投資,它們的營收從一二00 億日圓成長為二三00億日圓,三年增加一一00億日圓,成長幅度比市場的成長幅度還多。雖然我沒有因而感到滿足,但NEC確實在上一個中期計畫打下成長的基礎。

上次的中期計畫,是經營團隊透過有如集訓之類的方式,花了兩年時間慢慢訂出來的。結論是,要從B2C(企業對消費者)轉換為B2B (企業對企業)。

最初的兩個年度進行順

利,員工也建立起「我們可以自己變革自己」的自信。最後一個年度,也就是一五年度,原本就知道日本國內的主力事業營收會減少,由於很明顯可看出,針對營運商(通訊業者)推出的消防或防災系統業績下滑,本來想靠國外市場補上,但原本預計市場會擴大的主力領域,在國外也下滑了。

對外藉購併補強技術不足

問:問題出在「執行力不

足」、「對變化因應不力」嗎?

答:對NEC來說,重要的是逐步打造出能在全球創造(充分)利潤的事業體。關鍵是先強化基本體質,(長期來看)營收三兆日圓是以獲利率五%的目標回推,必須先打造能做到一五00億日圓營業利益的體制,再逐步做大。假如以營收為最優先,員工會拚命接單(不管賺不賺錢),但現在這樣的作法是沒幫助的。

問:除了擴大三大重點事

業(網路安全、供應給全球營運商的網路,以及零售導向的資訊服務),還要在三年內完成二千億日圓(約新台幣六百億元)的購併?

答:我們深信三大重點事

業「在國外有成長空間」,至於是哪一個地區、國家?又要如何成長?光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依然有限,關鍵在於和其他公司合作。

目前考量的購併有兩種,一種是能補充技術不足的新創企業,像是臉部與指紋認證等保全領域,NEC在日本擁有超高市占率,但要在全球同一領域成為一家缺之不可的企業,就需要夥伴來補強技術了。另一種是,我們有很強的零售解決方案,但缺乏通路與顧客,因此打算在當地購併握有通路與顧客的系統整合商。

對內發起企業文化革命

要實現中期計畫,重要的是「大家要具有同樣的危機感」。這是歷代社長一直在講的,但經營團隊的每個成員若沒有具備相同的危機感,將無法得到任何員工的信任。

在NEC,各事業群

的主管一向握有莫大

的權限,卻都只顧自己的業務,只有社長

一個人會從整個公司

的角度考量。

公司的經營不能各

自為政,因此近四年來,我們會舉辦高階幹部的集訓,以建立共同的危機感。由於

每次都召集了上百人

參與,目前已經擴大到經理層級了。

問:賺錢的既有事

業,造成危機感不足?

我們運用「情境規畫」培

養危機慼,延請外部顧問來訓練大家的思考,像是「如果因為環境的變化,導致事業本身整個消失該怎麼辦?」「應該採取何種因應之道?」等等。

NEC有很多技術人員都

是因為「能夠一直鑽研自己喜歡的技術」才進公司的。在國防、金融與通訊等領域,公家機關或NTT(日本電信公司)要求NEC開發什麼時,能夠做出高於他們要求的東西,是我們的強項。

但在這個時代,不能只是拚命去做別人交代的事,也必須自己思考該做些什麼。我們會透過人事評鑑、教育訓練與招聘,積極吸取這樣的人才。這對集結了大量技術人員的NEC來說,是一場(企業)文化的革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56

近60歲危機感,讓他賣掉家產第三度創業 鴻海前通路大將 跟九○後搶賺旅遊財

2016-07-25  TCW

賽博董事長張瑞麟十七年前創業,建立中國最大連鎖3C通路,他的創業魂沒因此停歇,這次,他一頭栽進O2O世界。

昔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旗下的通路大將,在七月十八日的記者會上,宣示進軍最熱門的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整合)市場,跨入旅遊生意。

十七年前,賽博集團董事長張瑞麟成立的「賽博數碼廣場」曾是全中國最大連鎖三C通路,在大股東鴻海集團加持下,分店曾達五十七家,他也成為郭台銘倚重的通路人才。他接受本刊專訪時開心的說,這是他三度創業。

前兩次創業讓他累積財富,擁有一座位在北京郊區私人農莊,足夠安享退休生活,張瑞麟卻說,他把自己的房子和農莊賣了人民幣上億元,全部投入這次創業。什麼樣的一盤生意,會讓一個年近六十歲的人賣掉家產,全力以赴?

打造真人即時翻譯App

鎖定中國人出國旅遊商機

張瑞麟看到的,是正在蓬勃發展中的旅遊市場。他主打的秘密武器,則是從未在市場上出現過的真人翻譯工具—「Tour Talk譯遊」App。

這款App目前和日本三千位業餘翻譯官簽約,提供旅客即時翻譯,還計畫結合訂機票、訂房,打造客製化行程各項功能,做出差異化服務。

「這是一個可以讓中國人走遍全球的App,」張瑞麟說。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出境旅遊市場,去年出境旅遊人次達一億二千萬。中國人去日本、韓國需要翻譯,日本、韓國人去中國也一樣,不只中、英、日、韓四種語言,未來還將加入泰語、馬來語等,光是亞洲至少就可串起上億旅遊人次市場。

與東方網合作賣廣告

還拿下澀谷購物節主權

因為規模不如對手大,他更得懂得找資源,借助別人力量壯大自己,賽博和上海東方網獨家合作正是一例。

東方網是由上海十家媒體組成新聞網站,和東方電視台、東方航空都有合作關係,他找上東方網合作,派人到浦東機場登機口,發日本觀光情報雜誌和優惠券,把握上飛機前最後一刻宣傳機會。

這本名為《日本真會玩》的雜誌原本初步預估廣告張數十五張,結果競超過六十張,就因為掌握了這個獨家通路和客戶的需求。

此外,他更運用上海市委宣傳部在市內建立的三百零八個類似社區活動中心的信息苑,幫日本商家辦試吃、試用,還結合網購,比起單純貼海報、發傳單宣傳更有力。「他們(中國)政府手上有太多資源,反而不懂得利用,我們把這些資源活化,掌握通往旅客的最後一哩,」張瑞麟說。

不過,要取得日本人信任並不容易。張瑞麟一個月飛去日本兩次,每天排六到八個行程。一年多來,他幾乎跑遍全日本,說服Bic Camera、松本清、多慶屋等連鎖通路合作,成為第一個拿下東京澀谷購物節主辦權的外國企業。

為期兩個月的活動裡,中國旅客可以用微信「搖一搖」換優惠券,配合App一鍵快遞、把商品送到飯店等服務,改變原有購物節形態,創下每日十五萬人次消費紀錄,確立他在日本的江湖地位。

賽博董事、富士康前行政總裁程天縱觀察,多數網路企業做020,即便懂線上行銷,卻缺乏串聯、整合線下資源的能力。但對耕耘實體通路快二十年的張瑞麟來說,這反而是他的強項。

談互聯網產業競爭

坦承這輩子沒這麼焦慮過

生意模式找到了,從此就高枕無憂?張瑞麟卻說,他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焦慮過。

他談到中國互聯網產業競爭激烈時,突然點開微信裡的一段影片,向記者展示兩台無人機:一台是國際品牌,要價六百五十美元,預計今年底出貨;另一台則是中國品牌,功能和前者類似,外型更輕更小,價格卻不到四百美元。

「前一台只紅兩個月,後一台就出來了,下個月馬上出貨,到時候前者要賣給誰?這就是互聯網時代下的現實!」他激動說。

三年前,張瑞麟決定帶領賽博轉型的那刻起,便在台北、上海等地辦公室牆上掛起了「否定自我、超越期待」八個大字,提醒自己唯有拋棄過去光環,才可能成功。

「我雖然是五〇後的人,但我現在跟九〇後在一起,我感受到他們的急迫性跟快速性,這個環境不是二十年前的競爭環境了,二十年前我們好好做,可以做得很好,但現在真的不是這樣子了。」

對自認血液裡流著創業因子的張瑞麟來說,放棄,不會是他的選擇。即便先前因為做心導管手術住院,躺在手術床上,他想的還是如何把產品做得更好,「我全身半麻,護士把我推出手術室,我就跟我太太講說,『通知他們一點半到辦公室開會。』」

當身分轉換,他從坐在台下聽郭董講話,變成站在台上發號司令的老闆,心境也變了,「以前會替自己的錯誤找理由,現在沒有身分找理由,所有錯都得自己概括承擔。」

不論最後成功與否,第三度創業,張瑞麟選擇用行動證明,若不設法改變困局,注定會被時代的浪潮洗去。

撰文者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86

圖形芯片巨人黃仁勛:時刻保持危機感

付出終有回報,這句話送給英偉達創始人CEO黃仁勛作為過去一年的年終獎勵最合適不過。英偉達股價在過去的一年中上漲近200%,成為納斯達克表現最好的公司。

黃仁勛23年前創立英偉達起,就一直從事芯片制造。而他堅持走圖形芯片的小眾市場的策略也終於獲得了回報。

“下一個技術的大事件是什麽?”當愛丁堡基金公司投資經理PaulinaSliwinska在矽谷尋求答案時,她並沒有在炙手可熱的初創公司23歲的創始人身上找到答案,反而是在一個創業23年的“老頑童”身上獲得啟發。

CES的明星

今年1月,拉斯維加斯CES開幕第二天,LVCC的北3館依舊人聲鼎沸。北3館是汽車館,包括大眾、福特、本田、尼桑在內的眾多車企和供應商雲集,它們展示了智能汽車行業包括自動駕駛和人工智能在內的尖端的技術以及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英偉達(NVIDIA)的展臺藏在北3館的最深處,當天展臺人流達到了峰值,接連接待了好幾批前來參觀的同行和合作夥伴。英偉達負責自動駕駛和生態系統的副總裁SahinKirtavit在一遍遍地向參觀者介紹英偉達在CES上最新推出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和人工智能技術。

“英偉達的自動駕駛路試汽車BB8(名字來源於星球大戰),已經在加州和新澤西州經過多次測試,它已經可以在行駛的過程中識別出其他車輛、交通指示燈、車道線、路標等相關道路信息。比較有亮點的是讀唇,因為道路上往往噪音較大,對語音識別準確率有很大影響,語音識別結合讀唇想象空間很大。”Kirtavit介紹道。

人群中,一個穿深棕色皮夾克、皮膚黝黑、中等身材的男子正在認真聽Kirtavit做介紹。他就是英偉達創始人CEO,被稱為“教父”的黃仁勛。黃仁勛總是非常認真地聽員工的每一次工作匯報和每一個PPT。邊上走過來一些希望尋求業務交流的合作夥伴,他都以“我需要認真聽一下介紹”為由拒絕了。

在Kirtavit的介紹結束後,第一財經記者問黃仁勛對於CES的整體感受。黃仁勛表示:“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英偉達這次就帶來了和兩家世界上最大的汽車供應商ZF和博世,以及地圖供應商HERE和ZENRIN的合作方案。”

受到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大潮的推動,英偉達可以說是今年CES上一顆耀眼的明星。CES開幕前,黃仁勛就受邀作為今年首位主題演講的重量級CEO進行開場演講,介紹英偉達今年的產品和戰略重點及英偉達在遊戲、TV和駕駛上的願景。當時黃仁勛表示:“英偉達致力於用人工智能汽車重塑10萬億美元的交通行業,運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汽車駕駛更加安全,更加個性化而且更加快樂。”

英偉達在無人車上已經和包括特斯拉、奧迪、博世在內的車企廣泛合作,並且已經向特斯拉銷售了大量硬件。英偉達利用其Tegra處理器幫谷歌完善無人駕駛車,第一代無人駕駛平臺DrivePX被用在奧迪A7上,去年一發布DrivePX2無人駕駛平臺,特斯拉就宣布新的特斯拉車將搭載DrivePX2。沃爾沃開測的XC90SUV自動駕駛汽車搭載的也是DrivePX2平臺。

奧迪汽車美國總裁ScottKeogh也表示,奧迪和英偉達合作開發的人工智能汽車能在2020年之前上路。Keogh說道:“自從奧迪十年前與英偉達合作以來,奧迪銷量從每年6萬輛汽車增長到2016年的每年21萬輛。原因是我們兩家的工程師一起創造了瘋狂的技術。”

黃仁勛確實是一個為技術“瘋狂”的人。他的下屬稱他是“AI(人工智能)狂人”。隨著人工智能的趨勢蔓延,英偉達所主攻的圖形芯片(GPU)的需求也呈現爆發式的增長。這令英偉達股價在過去的一年中上漲近200%,在過去5年上漲超過500%。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尤其是幾百上千層的神經網絡對高性能計算要求非常高,GPU對處理複雜運算擁有天然的優勢:它有出色的並行矩陣計算能力,對於神經網絡的訓練和分類都可以提供顯著的加速效果。

因此,搭載GPU的超級計算機已經成為訓練各種深度神經網絡的最佳選擇,比如谷歌大腦早期就是使用英偉達的GPU做深度學習。世界上目前有3000多家AI初創公司,大部分都采用了英偉達提供的硬件平臺。AndreessenHorowitz風投公司的合夥人馬克·安德森也曾表示:“他們已經投資了大批基於深度學習的創業公司,幾乎每家公司都在采用英偉達平臺。”

Gartner半導體行業分析師盛陵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英偉達不僅僅賣芯片,還賣板卡,而且擁有人工智能、深度學習以及加速計算等多個領域的研發,甚至已經擁有自己自動駕駛汽車。這是2016年英偉達業績出現爆發的原因。”

重視細節

付出終有回報。

1993年英偉達成立,4年時間里英偉達先後推出NV1和NV2芯片。由於押註在錯誤的技術方向,NV1耗盡了公司最早的投資,為了生存,公司從100多人裁員到30多人。這時日本遊戲巨頭世嘉拋出繡球,希望英偉達研發一款遊戲機芯片,訂金700萬美元。這筆錢拯救了英偉達的命運。但世嘉後來放棄了合作,NV2最終也失敗了。

一再的碰壁足夠讓許多創業者就此倒下,但黃仁勛是頑強的,他要為已然奄奄一息的英偉達找到一個突圍的出口。他將英偉達的戰略從遊戲主機轉向PC市場,並馬上從遊戲設計公司晶體動力挖來DavidKirk博士擔任首席科學家,組織了一個龐大的研發團隊。

同時,黃仁勛決定采用微軟PC顯卡市場的Direct3DAPI標準。這一做法讓英偉達獲得了微軟垂青。在微軟帶動下,下遊廠商紛紛和英偉達結成夥伴。抱緊微軟大腿後,英偉達終於活了下來。

黃仁勛至今都以創業者的節奏來管理公司,他嚴格的管理方式有時也令員工直呼“受不了”。據英偉達亞洲一位市場部的員工透露:“黃仁勛每天都要看文件到深夜,睡得很少。而且他對翻譯的要求非常高,助手翻完的資料他都會親自驗證。”黃仁勛兒時就搬到了美國,英語熟練。

而到了年終各部門主管匯報工作時,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據英偉達員工透露,黃仁勛的風格是,不會聽一個人從頭到尾把他的PPT講完,而會采用“抽查”的方法,比如他會問:“請你把PPT上第23頁的第2個小標題的內容講一下。”因此員工必須親自編寫他的PPT,並且對PPT上的內容了如指掌才能“過關”。

“說話很有力氣,感覺可以從早到晚說個不停”是英偉達員工對黃仁勛的普遍印象。據他的手下稱:“黃仁勛自己還會讀很多論文,是大公司老板里面對新技術細節了解最深的。他會管第一線的工程師,給他們布置任務,檢查進度。要求任何可能會阻礙進度的事情需要第一時間跟他匯報。”

英偉達的員工還向第一財經透露,黃仁勛似乎不怎麽靠秘書,基本大部分行程就是他自己安排。“例如找他吃飯就直接給他發短信,然後直奔PaloAlto(英偉達總部所在地)那幾家他常去的餐廳就行。”該員工表示,“他有一段時間對深度學習非常著迷,只要以此為由就能把他約出來討論,即使他已經有約了,也會過來趕個場。”

去年英偉達爭取到了包括Sliwinska在內的眾多投資者的信任,成為炙手可熱的芯片制造商。黃仁勛表示,旗下產品如果繼續針對電腦遊戲機器的小眾市場定位,將脫穎而出,而語音識別及無人駕駛也將成為公司的主要新技術。

黃仁勛長期堅持的圖形芯片上的根本優勢正在快速發展的芯片的領域占據更廣闊空間和地位。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以及無人駕駛汽車方面的優勢已經得到回報,並顯著提高英偉達收入。在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中,用於數據中心和車輛的芯片需求上升促使英偉達銷量猛增了54%,利潤也實現翻番,創下新紀錄。

“作為特斯拉今年最新的合作夥伴,特斯拉銷量的增長也推升了英偉達芯片的需求。”盛陵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特斯拉的帶動下,英偉達正在成為投資人的新寵。目前Sliwinska所在的基金公司已經追加對英偉達的投資,現已成為英偉達第十大股票持有人。Sliwinska說:“黃仁勛工作十分投入,未來10年的機會是驚人的。”

英偉達生產的圖形處理器反映了市場的新趨勢。圖形芯片能呈現更真實的圖片,讓電腦遊戲玩家更加身臨其境,更具沈浸感。而在過去十幾年中,這部分市場非常小眾,電腦處理器和智能電話芯片大多被英特爾和高通壟斷。

在黃仁勛看來,公司業績的增長受益於在硬件及軟件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對於電腦和汽車自主學習方面的投入。但是他表示自己最終的勝利還未到來,因為英特爾和高通也正在相關領域奮力猛追,而且英特爾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是英偉達收入的兩倍,而高通則擁有充裕的現金流。事實上,高通是目前擁有現金最多的芯片制造商。

“我們唯一能保證的就是我們創新的速度。”黃仁勛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根據曾經為黃仁勛工作的英偉達員工反映,53歲的黃仁勛依然視英偉達為創業公司來運營,快速決策並要求快速執行。對於半導體制造商來說,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芯片從設計開始,到投放市場以及進行生產可能需要耗費多年時間和數億美元投入。芯片公司通常會先發布路線圖,顯示那些複雜細節,然後據此創建團隊。而決定如何設立價值數億美元的工廠則需要周全的計劃。

英特爾的潛伏

黃仁勛曾自豪地說:“英偉達之所以行動迅速,是因為不考慮往後的兼容性。哪里快就走哪里,哪里不爽砍哪里。你看英特爾,要兼容各種老程序,所以新東西用起來就慢。”

然而,即使創建英偉達並將其構建成最大的圖形芯片制造商已經足以讓黃仁勛成為一個億萬富翁,時刻保持危機感仍是他成功的動力。

黃仁勛的擔憂是有道理的。英偉達成熟的對手英特爾,就位於加州矽谷SantaClara101高速公路對面。英特爾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有分析師認為,英特爾如果將其他計算機功能納入其現有的處理器中,將對英偉達構成潛在威脅。

事實上,當英特爾決定從2008年開始將芯片組技術應用到其產品中時,英偉達的芯片組業務幾乎在一夜之間消失了。盡管如此,在圖形芯片領域,英特爾從來沒有成功說服其高端計算機用戶從英偉達切換過來。而與此同時,英偉達正在努力推動用於數據中心服務器的快速增長的芯片市場,這一部分也是英特爾最賺錢的業務。

傳統數據中心是配載在由英特爾最昂貴的服務器芯片驅動的電腦上的,許多潛在競爭對手一直在試圖打破英特爾在市場上的封鎖。現在,由連接設備和在線服務創建的大量信息,壓倒了傳統計算機分析和使用這些數據的能力。而基於英偉達已經做了好幾年的工作,圖形芯片越來越多地被編程用來運行人工智能系統,這些系統可以執行任務,例如沒有人類的幫助就能夠閃電般快地識別圖像和語音。

雖然英特爾處理器在執行複雜操作方面極其快速,但是它們在同時執行多個任務的時候就存在限制。而在這部分業務上,圖形芯片的市場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它們可以用於同時執行大量而又簡單瑣碎的任務。

目前谷歌和亞馬遜也正在把提供基於圖形芯片的計算作為其雲服務的一部分。盡管如此,大多數數據中心的工作還都是由英特爾的微處理器完成的,而其他類型芯片的供應商也在努力為市場定制低功耗的產品。現在,投資者認為英偉達正在引領為人工智能提供主要引擎的趨勢。Synovus信托公司的基金經理丹尼爾·摩根說:“英偉達是最為熱門的公司,你現在必須把它們放在列表的頂部,它們的定位很好。”

英偉達數據中心最近一個季度的財報顯示,收入為2.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8200萬美元翻了近3倍。盡管如此,這也僅勉強撼動了英特爾在處理器市場占有率超過99%的地位。英特爾的服務器芯片業務在最近一個季度的銷售額達到45億美元,帶來了超過20億美元的利潤。

路透社去年在一篇分析英偉達進軍汽車電子業務的文章中,解析了從一家消費電子廠商轉向汽車元件廠商的轉變之路,不過文章同時稱:“在此過程中他們還需要學習很多,因為汽車行業跟消費電子行業有非常大的不同。”

2011年英偉達花了6年時間開發了用於3D導航信息系統的Tegra處理器,並用於奧迪A8豪華車型上,相比之下,英偉達開發用於遊戲平臺的芯片通常只要三四年。也正是這個過程,讓英偉達的工程師認識到了他們的工作並不是把筆記本或者主機芯片塞到汽車中那麽簡單。

英偉達汽車業務高級工程師DannyShapiro表示:“我們學到了‘汽車升級’到底是什麽意思,簡單來說就是沒有重啟,因為哪怕儀表盤偶然出錯,這不僅意味著用戶會發怒,還有可能導致昂貴的售後維修。”

十余年來,英偉達的努力現在看來算是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其在汽車電子行業依然是新兵,與傳統巨頭瑞薩電子、TI德儀、Intel及高通公司的業務相比還差得遠。

目前英偉達的汽車電子業務只占該公司47億美元銷售額的4%,只是TI公司去年在該領域18.6億美元的十分之一。不過公司預計未來該業務的營收將達到2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數字顯示系統。英偉達預計5年後它們的芯片將用於3200萬輛汽車上。

黃仁勛個人也非常喜歡跑車,英偉達一位員工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黃仁勛毫不避諱自己擁有2輛法拉利和2輛特斯拉的事實。他經常說:“當你跟汽車公司共事,你跟他們一起做產品開發,多年後你就會學到他們的文化,但是汽車工業需要新的發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58

【搭巴士揀位】扮瞓覺坐走廊位 唔想同人坐反映危機感

1 : GS(14)@2017-02-11 18:58:56

在公共交通上不希望與別人一起乘坐,被耶魯大學博士生Kim形容為nonsocial transient behavior,來表現自己不希望被打擾。



乘搭公共交通公具是香港人最主要的代步方法,每次搭巴士坐地鐵,都有機會和陌生人一起乘坐,但原來選擇與誰一起坐,又或是抗拒與某些人一起坐,一切都可以解釋,而且與內心的危機感有關。



美國耶魯大學的博士生Esther C. Kim用了長達兩年時間,觀察乘客在長途巴士上的行為。金指每次坐車時乘客都會首選空行的位置坐下,寧願其後有人坐在旁邊,都不要先坐在別人旁邊,她形容乘客們之間不願意互相交流的行為為nonsocial transient behavior,這個行為是想表現出自己不希望被打擾,亦告知旁邊的人不要踏入他們的領土或私人空間,而且寧願被視為透明。當所有的空行都被佔據後,乘客的目標就會轉換成坐到一個「正常人」的旁邊,而分辨「正常人」的準則有三,分別為:他看着不似神經病、他看來是沉默寡言、他看來身上沒有異味。乘客們都希望能夠坐在「正常人」的旁邊,從而可以避免一些不舒服。
Kim在觀察後列出一些在公共交通上常見的策略,來避免陌生人坐在旁邊的位置:避免眼神接觸靠着窗口而且把腳伸出坐靠近走廊的位置,而且聽着音樂來假裝成聽不到其他人要求要坐在窗口位放一個大袋在空位,扮成如果要把物件搬走所需時間非常長望出窗口而且目光放空假裝成已睡覺放衣服在空的座位,假裝成已有人坐了如果以上的方法失敗,就訛稱位置已有別人坐下了心理學家陳志豪(Terry)認為選擇座位時,我們會先選擇坐在同性的旁邊,這是因為於禮貌上,男和女之間應該有一個距離,尤其是家長自小已灌輸男女有別,子女就知道在一個comfort zone中,男女之間是需要保持距離的。雖然我們都最希望能夠自己一個坐,但如果去到太極端的例子,非常抗拒與人同坐,則反映了其內心充滿危機感,comfort zone被四面牆包圍,難與別人相處,如果出現以上情況,就要盡快找醫生尋求協助了。參考資料:Kim, Esther C.2012.“Nonsocial Transient Behavior: Social Disengagement on the Greyhound Bus,” Symbolic Interaction35:3:267-283.記者:陳傲紫攝影:梁志永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選擇座位時,我們會先選擇坐在同性的旁邊,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導男女之間是需要保持距離的。

如果非常抗拒與人一起坐,則反映了內心充滿危機感,難與別人相處。

心理學家陳志豪Terr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1/199245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19

黃元山:供應或斷層 宜加快造地 5年後落成量難敷需求 籲抱危機感

1 : GS(14)@2017-03-23 06:02:57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313&issue=20170323
【明報專訊】本港住宅樓價近日屢創新高,惟長和(0001)主席李嘉誠昨日在業績記者會上預測,樓價在未來1、2年料靠穩,籲有自住需要者仍可上車。樓價堅挺背後有何基本因素支持呢?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接受訪問時指出,從基本因素來說,即使未來5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可勉強滿足剛性需求,惟5至10年後能否維持有關供應量實屬疑問,中長期供不應求的情况十分明顯。他認為,本港社會應有危機感,加快在維港以外填海造地,並且積極發展新市鎮,避免土地及住宅出現斷層。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本港樓價過去1個月升勢火上加油,其中一個觸發點是中資機構高價來港買地,例如合景泰富(1813)及龍光地產(3380)上月24日以破本港單一地皮成交價168億元投得鴨脷洲地皮。市場普遍認為,由於這些「過江龍」並不了解本港市場,故出價或過於進取;惟黃元山認為,本港地皮近日接連以高價成交,只是反映供應不足的事實而已:「首先,中資機構做生意向來風險胃納較高,與本港傳統發展商的作風並不同;但我覺得歸根究柢的原因是,市場已留意到本港政府土地儲備所剩無幾,幾乎連櫃桶底的貨也拿出來賣了,所以敢於出高價買地。舉例說,除了鴨脷洲地皮外,港府的土地表上還有一塊臨海的、大幅的、已平整的靚地嗎?我相信沒有吧!這是港府過去10多年沒有積極造地引致的。統計顯示,本港每年新增私樓剛性需求達1.8萬伙,但去年只落成1.4萬伙,而且這已經是過去5年最高,既然我們自己交唔到功課,便不應該對於人家來港高價投地指指點點。」

啟德地明年料賣完 改劃地捉襟見肘

根據運房局的數據,港府未來3、4年可提供的私人住宅單位達9.4萬個,理論上可滿足每年1.8萬伙的需求有餘。不過,黃元山指出,由於過去10年每年平均落成量不足1.2萬伙,與1.8萬伙的需求比較,每年平均供不應求的數量達6000伙,令樓價期內累升逾倍,即使未來5年供應增加,勉強可以應付期內需求,惟仍未足夠填補過去10年累計達6萬伙的供應缺口。

更大的問題是,5年以後的供應情况並不樂觀。黃元山解釋說:「今個財政年度賣地表有不少改劃地,改劃地的問題是其位置本身並不適合發展住宅,所以最初才會被規劃為非住宅地,即使目前重新規劃為住宅地後,亦需要在周邊興建配套,勘探及建築時間亦會較長。另一主要土地供應來源是啟德,但我相信啟德地賣埋下一財政年度亦會賣完;至於鐵路上蓋項目亦可帶來新供應,但這是有限度的,不能由此來滿足每年1.8萬個新增住宅需求。因此,即使未來5年住宅供應勉強能夠應付需求,之後便會供不應求,所以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增加供應,例如發展新市鎮便是方法之一。」

《2030+》土地方案太保守 應倍增

港府去年第四季公布、探討本港跨越2030年的整體空間規劃及土地和發展策略的可行性方案《2030+》,擬於未來30年發展東涌、洪水橋、元朗南及新界東北等四大新市鎮。黃元山認為,港府規劃發展新市鎮是好事,但能否如期令供應到位實屬未知之數,「根據港府現有規劃,未來2個落成的新市鎮是洪水橋及元朗南,最快在2024年入伙。我想提出的是,洪水橋及元朗南的棕地面積達300公頃,而且規劃作公屋、私樓及商業大廈用途,而橫洲只有30公頃,僅作公屋用途。發展橫洲已阻力重重,在洪水橋及元朗南建新市鎮會不會更困難多倍呢?」

根據《2030+》規劃,未來30年本港新增土地供應達5000公頃,惟黃元山批評此預測太保守,建議將期內造地目標提升近倍至9000公頃,他解釋說,「在上世紀60至80年代,本港落成沙田、大圍、大埔、屯門、粉嶺、上水、荃灣及葵涌等八大新市鎮,創造數以萬計公頃的土地,容納大量移民,經濟亦跟隨起飛;在1995至2004年,本港亦增加了8000公頃土地,惟過去10年新增土地卻大為減少;根據港府最新規劃,未來30年才製造5000公頃土地,5000公頃是怎麼概念呢?其實只是約1.5個沙田現有土地面積,若我們在未來30年才新增約1.5個沙田的土地,是不是過於保守呢?」

過往填海貢獻已發展地達25%

相信不少人均會同意港府應該大幅增加土地儲備,問題是地從何來而已,黃元山建議,應該在維港以外的地區、例如屯門及將軍澳填海,「在本港11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中,當中填海地及已發展地分別佔約7%及25%,即已發展土地中約25%是靠填海而來,目前逾80%的寫字樓更是興建在填海所得的土地上。以灣仔為例,由會展、告士打道,修頓球場、電車路至胡忠大廈其實都是填海地,合和中心附近有一古廟,便是百多年前漁民出海前先在岸邊求神祈福之用。當大家知道這些歷史,便會明白香港的發展,一路走來都是靠移山填海,這樣便不會再對填海造地有所抗拒。」由於從填海到有關土地落成可作住宅發展用途需時,愈早作出填海決定,才可令供應盡快到位,避免土地斷層。
2 : GS(14)@2017-03-23 06:03:16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468&issue=20170323
著書教分散投資 可用於買樓
文章日期:2017年3月23日
Share

【明報專訊】黃元山近日出版《FQ思維(2):穩健投資很簡單》一書,指經眾多專業投資者證實,90%投資回報取決於「資產配置」。他在書中建議只要做好以下3件事,就能掌握投資致勝關鍵:(一)財富四分法:按比例分配資金於樓、股、債、黃金等資產,降低風險;(二)指數化投資:以ETF(交易所買賣基金)買起大市,超低管理費,提高淨回報;(三)「再平衡」部署:定期按各資產市值,調回先前比例,自動「低買高賣」。

股債投資六四分 料跑贏通脹

記者笑說,目前不少港人投資的「核心價值」便是買樓,惟現時樓價之高,一般人根本很難儲夠首期上車,而即使勉強上車後亦可能一身樓債,很難實現分散投資。黃元山回應說,就如何將分散投資應用於買樓,可分為三種情况:(一)若在儲首期的階段,可將本金60%投資股票、40%投資債券,此一投資組合回報料可跑贏通脹,有助無殼蝸牛加快實現上車夢;(二)若儲夠首期後再向銀行借按揭買入自住物業,此一階段屬負債一族,的確無條件講分散投資,反而應該全力盡快還清按揭,才可無債一身輕;(三)供滿自住物業後,可將多餘資金投資於股、債及黃金,實現分散投資、提升回報。

[名人樓市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2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