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星巴克印象 随记 世路劳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p8m5.html

  一直以来都以后星巴克是类奢侈品的连锁消费企业,应该有较高的毛利率和净利润,且极少的负债。这两天看了它最近10年的报表,发现其实不然。05年到10年销售收入(including licensing and foodservice and

other)分别为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销售收入         63.7    77.9    94.1    103.8    97.7   107.1

毛利润           37.6    46.1    54.1    57.4     54.5   62.5

   

    对应的毛利率为59%   59.2%   57.5%   55.3%   55.7%   58.4%,净利润分别为4.94   5.64   6.73  3.16   3.91   9.46,对应的净利润率为7.8%   7.2%   7.2%   3.0%   4.0%   8.8%. 撇除2008和2009 Restructuring charges的影响,这个数字也还算比较稳定,但比我想象的低多了.并且,星巴克过去3年一直有7亿美元的短期借款,加上长期借款负债超过10亿美元, 这占了净资产的40%以上,对于这类轻资产的公司,这个数目有点庞大。且流动比例也长期低于1.0,并非我之前想的那样。

 

    然后来看看成长性,能找到最早的数据时1994年,从1994年--2010的净利润分别为 0.13   0.26   0.42   0.57   0.68   1.02   0.95   1.81   2.13   2.68   3.92   4.94   5.64   6.73   3.16   3.91   9.46(亿美元),如果考虑从94年到2010年净利润增长了72.77倍,16年复合增长30.7%,如果从95年算起(因为94到95年的增长属于 非正常年份),15年复合增长27.1%,不管怎么说这个增长的速度都相当惊人,1995年时的营业额为4.65亿,也就是说这15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了 23.3%,可以看出净利润率还是不断攀升的.

 

    最后来看看估值,星巴克的股价在1995年处于这16年中最低时期,股价最低见1.44,此时总市值11亿美元,不过此时股价都以相对1992年上涨近一 倍,市盈率为42倍,PB接近3倍,从95年开始到99年这五年终,股价一直稳步攀升,在1999年初期,股价涨至9.4,此时市盈率接近70倍,PB8 倍;然后再接下来的五年里股价一直在10块钱左右徘徊,从2003年开始继续上涨,一直到2006最高涨到37.8,此时总市值高达290亿美元,市盈率 到了58倍,动态PE也有50倍,而PB13倍,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星巴克的股价最低跌倒8.9,市盈率跌到了10倍,此为历史最低PE,PB也仅仅 只有2.7倍,目前星巴克的股价在33美元附近,总市值250亿美元,市盈率26.4倍,PB6.8倍,此外由于海外业务增长强劲,公司预期2011财年 每股收益将达到1.45左右,也就是说,动态PE大致在23倍左右.

 

    结论:能长期保持25%以上成长的企业少之又少,不过在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星巴克就是一例。但即便是成长性如此好的企业,在估值过高的情况下买入回报依 然很低.星巴克从97年后进入了成长相对稳定的时期,97年2007年这十年净利润增长了12.2倍,复合年增长28%,但是如果投资者在97年以5.2 的价格买进,到了2007年星巴克的价却只有20美元,算上分红年回报差不多15%,远远低于了公司自身的成长,原因就在于PE从97年的72倍下降到了 07年的22倍.所以,优秀公司依然要以便宜的价格买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41

0738 利信达年报印象 自强不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s86j.html

    利信達也是我拿的時間比較長的一支股票了,今天出了業績,基本上符合我的預期。從年報中可以看出,管理層的發展思路清楚,開店速度較快,但反映在財報上,除了銷售費用增長比較快以外(在合理范圍), 其它費用並沒有太高的增長,而作為定價較高的產品,其毛利率在通脹下不降反升。淨利潤在非經常收益減少的情況下仍然較去年有所上升。ROE上升到了 16.22%,連續兩年上升,雖然沒有達到誘人的20%以上,但考慮到目前處於公司擴張的中期,各項費用較高,也是可以接受的。

公司的CNE新產品也轉虧 為盈,新的品牌也在培育當中,可以說無論是短中長,公司都在一個穩健發展的趨勢當中。考慮到店舖的擴張由09/10財年的568家,到計劃的2012年8 月的1000家,再加上同店增長,公司明後年仍然有希望保持30%以上的年增速。這份年報,雖然業績上沒有超越預期,但增長的質量是比較高的,目前的價格 還是比較合理的,持有仍然有希望獲得豐富的回報。

0738 <wbr>利信达年报印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80

丁磊的「印象派」的業務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21/zMMDcyXzM1MTkzMQ.html

丁磊最近對一個名叫「印象派」的業務著迷。

這是網易旗下一個默默做了四年的互聯網產品:用戶上傳自己照片,然後挑選網易提供的模板,幾天後,印有用戶照片的杯子、影冊、電腦包、時尚抱枕和多彩絲巾等具有設計感的物品就送到用戶手裡。美國科技公司惠普也向中國互聯網用戶提供一個名叫「喀嚓魚」的類似業務。

四 年後的7月19日,丁磊為這一「舊業務」在杭州開起了新聞發佈會。自兩年前,公司第三個研發中心落戶杭州,這位早期的中國互聯網英雄人物就一直皈依在這座 安靜小城。全國各地媒體為此蜂擁而來,想聽一聽這個中國互聯網界最為低調的人物在想些什麼,期待能聽到這家公司掌門人的更多心聲,或者一些大高大舉、更 「像樣」的企業戰略。

丁磊認為,「印象派」是網易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創新。但有記者心存疑惑:這個項目是不是太小了點?與「網易印象派」這 個品類似乎過於窄小的電商類項目相比,目前正在中國大行其道的電商類業務有著更為開闊的格局,它們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淘寶」為代表的平台派;另一類 則以「京東商城」或「一號店」為代表的渠道派。

但在丁磊看來,它們都存在各自的侷限。「我們不希望建立一個為侵犯知識產權推波助瀾的項 目。」丁磊說,淘寶正在經歷「囤積」假貨的質疑,而渠道派電商的優勢都與三個要素有關——物流、價格、服務,「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做了十年的 噹噹網,它今年一季度的純利潤也只有50萬美金」。

「現在,許多公司都在不計成本地對此投入,對用戶而言,這當然是一個很好的餽贈,但從行業形態講,它已經有了一個過度競爭的環境。」丁磊說:「在看到這些風險後,我找不到我可以喜歡的理由。」

在電子商務領域,丁磊很看好「百麗」,這家幾乎壟斷了中國品牌鞋業的公司最近剛上線了自己的電子商務網站。「但百麗沒有掌握的一個要點是,有些東西可以根據用戶的個性化需要進行定製,定製可以讓用戶與眾不同。」

丁 磊說,網易印象派的一個最大訴求即,希望即使是在三、四線的中國用戶也可以體驗到,中國互聯網已經是一個可定製化的平台,而這正是網易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創 新所在。「我們正在摸索。」丁磊說,印象派已經開始邀請設計界的設計師加入這一項目。他拒絕給出有關「印象派」的財務數據,不過表示:「這是一個薄利多銷 的業務,我們正在培養用戶市場。」

丁磊對定製話題興致勃勃:「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好萊塢電影其實也在給中國市場定製,你看全球奢侈品都正在這麼做,我們企業為什麼不能為中國人的個性而定製呢?事實上,我們養豬也是在為中國用戶定製的一個項目,我們為什麼不去養牛呢?中國人很少吃牛肉。」

三 年前突然開始養豬,甚至開始玩起瓷器行業,它部分為網易遊戲周邊產品服務,有些人認為丁磊開始「不務正業」。但丁磊總結自己的商業主張是:「不想只做一個 渠道公司,要抓住產業鏈上游,控制定價權。」這與巴菲特對巧克力等隨時都可以漲價的項目的偏愛有點類似,後者曾將其精髓定名為「沒有利用過的定價權」 (Untapped Pricing Power)。

從很多方面看,這都是一名相當實在的商人,此刻,中國正進入一個「互聯網泡沫論」重 新抬頭的時刻,各種各樣的新應用以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在中國遍地開花,不過,即使不是現在,在更早的一些時候,這位四十剛出頭的人物就似乎「養老般」地游 離在外。根據網易最新發佈的財報:目前,遊戲收入比重仍佔網易總收入的90%以上,而即使在如新搜索形態、微博等業務上有所投入,外人也看不到這家公司有 什麼大張旗鼓之勢。在新業務上,丁磊喜歡做不虧本的生意,比如偶然玩玩飛機票網售業務,進入這個市場沒有任何風險。

「網易到底是個什麼公司?你能用一句話概括嗎?」有記者追問。

「你能告訴我嗎,蘋果到底是個電腦公司,還是手機公司呢?很多年前,蘋果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會進入什麼行業。」丁磊反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93

改寫「中國製造」印象 更新比蘋果、hTC、三星快四倍 小米機靠軟實力凝聚百萬粉絲打正規戰

2012-02-13  TWM




「小米手機」比二○一二世界末日逃難用的船票還難買到。這是春節期間,在中國各大網站廣為流傳的一句話。雖然是一句玩笑話,卻不難看出才踏進手機產業短短 兩年的小米科技推出的手機,在三個月內狂銷百萬支,讓小米手機成為全中國最夯的手機。

撰文‧翁書婷

剛過完農曆年,北京小米科技創辦人雷軍又有新動作。二月初雷軍在自己的微博上公開宣布,中國電信CDMA版的小米手機已開發完成,三月底上市後,將正式攻 入中國電信三六○○萬的3G用戶市場!令人意外的是,研發CDMA版手機不是雷軍的決定,而是小米粉絲公投的結果,究竟這是噱頭?還是另一種創新模式?

小米手機推出後一機難求,成為中國去年最紅火的手機,連中國第二大電信商中國聯通最少訂購一百萬支。相較年銷量超過五千萬支的蘋果、三星、宏達電等大廠來 說,二百萬支還構不成大威脅,但小米科技僅是一家一○年才成立,員工五百人的小公司。創辦人雷軍軟體出身,沒有手機硬體製造經驗,卻在短短三個月內暴紅, 除了主打高硬體規格、中價位的「物有所值」策略成功外,小米手機大賣,其實背後另有原因。

中國製造,通常代表硬體便宜,售後沒有服務,更沒有加值的功能,但是小米科技大膽推翻這個傳統。

精耕市場 周周更新系統對於用戶改善手機使用不順、電話簿功能再精進、增加新功能等要求,其他手機公司改進回應的速度通常很慢,蘋果iPhone、宏達電、三星可能 要一個月或一季才會回應,但是小米科技從谷歌、微軟、摩托羅拉網羅的六十位工程師團隊,只要一周就能公布最新的版本,這才是小米手機的「軟實力」!

當大家把眼光放在小米機仿蘋果iPhone,硬體如何先進之際,小米卻悄悄把重兵放在售後服務上。每周五下午,大批小米手機用戶盯著手機或電腦,時間一 到,小米科技就會公布最新版本操作系統,只要在手機上按幾個鍵,就有上百項功能更新。周周更新從不間斷,相較其他國際手機巨人速度快上四、五倍。

而將小米機的競爭力從硬體轉向軟體的,正是創辦人雷軍,當宏達電、三星採用機海戰術,約四個月就推一次旗艦機種,並且都在硬體規格大車拚,推出3D、4G 等螢幕解析度更高更大、上網速度更快、機身更輕薄的產品時,雷軍卻採用「軟體機海」,無微不至的服務小米手機用戶,精耕大陸市場,讓死忠用戶成為小米手機 的最佳推銷員。

手機熱銷後,戰爭進入第二階段,雷軍成立論壇與用戶直接溝通,吸納用戶的各種建議作為改進系統的參考。去年底,雷軍高興地宣布小米手機操作系統 (MIUI)的捷報,「已有上百萬名使用者,支持二十三國語言,在十六國有粉絲站。」「不像其他公司都是關起門來自己做,我們會真的採用網友意見。」小米 科技財務長喻銘鐸說。手機不只是小米科技的商品,用戶及網友也可以參與改進及轉型,而當自己的意見被採用時,更是異常的興奮,努力尋找更多待解決的問題。

除了主動反映意見,小米論壇會不定期舉行「你最希望小米系統改進或增加的功能?」投票,諸如改進相機成像效果、增加隱私信箱等,都有機會成為下一次更新的 目標,「辛苦了,加油!」網友還會在論壇裡給開發工程師打氣。這樣特別的開發方式,讓小米手機的使用族群不只是撿便宜的學生和科技狂,「普通的上班族中年 人也占了很大部分。」喻銘鐸強調。

資策會MIC行動通訊資深產業分析師林伯齊認為,小米手機採用OTA模式(over the air,指可不用再以纜線連接電腦,而直接以無線上網方式更新系統),廣受普通上班族歡迎。小米手機不只在價格、規格上很親民,和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一 樣,從創辦小米的第一天起,雷軍就和網友「搏感情」,塑造群眾魅力。「網友的疑問只要雷總自己能解答,都會親自回應,非常注重網友的意見。」喻銘鐸說。

小米科技網站中的論壇,更是雷軍常駐足的地方,不像其他手機廠創辦人高高在上難以接近,相反地他放下身段,就像賈伯斯號召蘋果迷一樣,雷軍也培養出百萬名 「米粉」,把網友牢牢「黏」住。

申請軟體專利補硬體不足

不斷更新系統,對手機系統的穩定度是一大挑戰,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副總經理葉怡君就說:「密集更新操作系統,穩定度就是重要考量,資料如果沒有備份完全 就糟了。」手機代工廠華冠副總經理洪一峰更說,「手機系統更新若有問題,輕微的照相機不能用、音樂不能聽,嚴重的整支手機當機不能用,整批手機都會被退 貨,很可怕!」但正因為小米科技還是小公司,彈性十足,雷軍才敢挑戰蘋果、三星宏達電等大巨人不敢做的事。

當外界批評小米機是山寨機、沒有任何專利時,雷軍及小米團隊選擇沉默以對,在「軟實力」建構完整後,小米科技悄悄在作業系統布局,建立軟體防護網,「現有 五十項關於MIUI和系統軟體專利申請中。」喻銘鐸透露。小米科技仍在不斷進化中,值得外界關注。

北京小米科技

成立時間:2010年

創辦人:雷軍

資本額:1億4千萬美元

主要業務:智慧型手機品牌廠

財務狀況:尚未轉虧為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20

Y Combinator幕後故事:第一印象很重要 避免投機取巧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04/232024.html

北京時間9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技網站GigaOm專欄作者埃利薩·科恩(ElizaKern)發表文章指出,要想加入硅谷最古老、最知名的創業孵化公司YCombinator到底需要哪些條件?通過對創業者面試、展示活動等整個過程的追蹤關注,一部新作揭示了這家創業孵化公司的幕後故事。

現在,創業孵化工具和加速項目似乎都不再是稀罕事,但是保羅·格拉漢姆(PaulGraham)於2005年參與創立的YCombinator為其 他項目打下了基礎,並且通過AirBnB和Dropbox等公司的崛起證明了自己的成功。那麼,格拉漢姆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成為格拉漢姆支持的項目需要達 到哪些條件?

一部名為《發射架:硅谷最獨家的創業公司加速器》 (TheLaunchPad:InsideSiliconValley'sMostExclusiveStartupAccelerator)的新書就是 要探索YCombinator幕後故事,揭示創業公司如何從進入YCombinator、到展示自己,再到創建成功的公司。這部書的作者是《紐約時報》數 字領域的專欄作者、商學教授蘭達爾·斯特羅斯(RandallStross),他獲得了格拉漢姆和YCombinator合夥人的許可,得以追蹤關注 2011年夏天進入YCombinator的一批創業公司,從他們最初接受面試到成果展示。這部作品將於9月27日出版,但讓我們先睹為快。

這本書並沒有透露太多令人驚愕的秘密,很多關注Quora和HackerNews的讀者可能已經瞭解YCombinator如何運作,另外格拉漢姆最著名的言論和他關於創業公司的哲學也已經發佈到互聯網上。

但是這本書介紹了YCombinator合夥人的指導風格,揭示了多少公司和創始人真正通過YCombinator取得成功。在我看來,這本書還可 以看出多少創業公司在經歷前三個月的艱難探索之後終於提出穩健的理念,展示活動中多少創業理念只是幾週前才剛剛面世。這不僅是一部介紹格拉漢姆和 YCombinator的作品,而且是一個關於創業公司努力探索的故事。

以下是這本書裡面的一些有趣片段:

-格拉漢姆告訴創業者們要住在山景城,儘管這裡很枯燥,因為距離近是YCombinator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他還表示,創業者們在展示活動結束之後可以前往舊金山過「嬉皮士」(hipster)們的活動。

-24/7:格拉漢姆建議創始人們把除了睡覺和吃飯以外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到自己的項目當中,他的妻子、YCombinator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傑茜 卡·利文斯頓(JessicaLivingston)表示,一些成功的創始人體重會下降15磅,他們吃得非常簡單,而且在不工作的時間去打網球。

-女性稀缺:利文斯頓估計,2011年冬季進入YCombinator的一批創業公司當中,只有4%的創始人是女性,而2011年夏季進入 YCombinator的160位創始人當中,只有2位女性。格拉漢姆將這個原因歸咎於多方面,包括男性在孩提時代更早接觸計算機技術、提出加入 YCombinator申請的女性創始人數量稀少、人們更願意與自己的同性好友共同創業等。在這部書撰寫的時候,也就是YCombinator成立6年之 後,在YCombinator資助的300多個項目當中,只有1個團隊完全由女性組成。

-術語:很多人將「孵化器」、「加速器」和「種子融資」混為一談,但格拉漢姆更喜歡用「種子融資」這個詞,部分原因在於他認為「孵化器」僅僅是提供辦公場所的一種項目,他反對這種理念,因為真正的黑客不願被告知應當在哪裡工作。

-面對面交流:儘管格拉姆漢與這些創始人們共同打造高科技解決方案,但他更喜歡面對面的交流。他不喜歡通過Skype參加會議的人們,認為面對面交流說明創始人對自己的工作更負責任。展示活動期間,格拉漢姆將創始人與投資者安排在同一個房間,這也是出於這個理念。

-第一印象很重要:YCombinator合夥人表示,展示活動是為了使投資者對創業公司產生足夠的興趣,願意觀看他們的展示並且事後找他們商談。 很多投資者在展示期間無所事事,有的投資者只能記住其中的一個詞或一句話,比如「關於雜貨的某個東西」。因此,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避免投機取巧:格拉漢姆表示,不要在展示中使用美女等圖片,否則以男性為主的觀眾注意力將被轉移。不過這與新派投資者戴夫·麥卡羅爾(DaveMcClure)的觀點截然相反,麥卡羅爾認為展示必須具備以下三要素之一:性、錢、權。

-展示之後:格拉漢姆非常看重YCombinator的黑客文化,但這對於創始人準備與投資者交流沒有太大幫助,因為投資者不會很喜歡未完成的理念或者不完美的產品。因此,在展示活動後與投資者的交流過程中,創業者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成功機率:加入YCombinator並不意味著成功籌資,2011年夏季加入YCombinator的63家創業公司當中,約有12家沒有籌得 資金或者取得成功,還有7家創業公司僅僅籌得1.5萬美元到6萬美元。不過,在獲得投資的51家公司當中,平均籌資額為85萬美元(不計入 YCombinator相關的資金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74

廣州車展印象 一行

http://blog.sina.com.cn/chenlinl00

看了廣州車展,重點考察民族品牌企業,比亞迪,長城,奇瑞,吉利,江淮等。

奇瑞簡直是在浪費,明顯沒有策劃好嘛,好端端的場地給浪費了。稀拉拉沒幾個人影。車子的造型也不搶眼。看來不注意宣傳和外觀設計。沒有推出純電動車產品,展示的是一款概念車,比較卡通和前衛。

長城呢,但是也算樸實大方,顯得專業專注,不算搶眼球。也沒有純電動車產品。

比亞迪細節做的最好。車模比較漂亮,展示設計比較出色,員工的姿勢比較標準,員工比較努力,展台設計的細節很好,展廳頂部的設計,把品牌口號寫在上面,起了很好的遮擋燈光的作用。比亞迪的重點,是放在電動車上了,那個0元購車的方案。有專人不停在講台上做宣傳和客戶教育。看到那個扣除補貼後20多萬的純電動車E6,明顯比江淮的好,但是價格也貴很多。

江淮也還可以,展示設計也很大氣,那款扣除補貼後,7萬多元的純電動車,算是看到了,續航里程130公里,性價比還不錯。還有城市物流車,也有特色。

還有一點感覺,外資合資品牌太強大,很搶眼,如果不彎道超車,不搞電動車,民眾品牌沒有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41

香港印象 財智力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04f950102e6jb.html
香港中環擁擠,到處都是高聳的摩天樓和匆忙的人群,給人的印象是擁擠和喧鬧,但是香港的另一面更可愛。
香港高樓林立,最高的不見得是最美的,我最喜歡的建築,香港匯豐銀行大樓。
香港印象
與其他高樓林立的地鐵站不同,出錦上路地鐵站彷彿走進了田園鄉村的集貿市場,這裡只有安靜的遠山和昏黃的路燈。
香港印象
從這裡也許通向香港神秘的山林
香港印象
山路上清清靜靜,香港人愛逛街,不愛爬山?
香港印象
公園裡也很安靜,要是在北京,又是休息日,一定摩肩接踵。
香港印象
雖然是樓群之中,但也有一方寧靜。
香港印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13

港股印象 2分之1自旋

http://xueqiu.com/9132408460/24867809
香港法制之健全,金融之完善,是從小便被塞進我腦海的概念。故而,在看慣了美國上市公司後,第一次系統研究香港上市公司時,我著實被噁心了一把。回頭想來,這些香港企業並沒有違法,只是走在了道德和法律的警戒線上。以下借一些個例說說兩年前我對港股的初印象。

HKG:1168          百仕達

房產公司百仕達的問題很多,我們只撿最嚴重的談。這家公司表面看起來有很低的槓桿和大量的現金,但它與關聯公司的貓膩令人不得不警醒。

從2011年的報告看,百仕達寧願將20億港幣大方的借與關聯公司,也不願分紅或回購股票。這家關聯公司,「不負眾望」的在2010年因虧損而無力支付利息,百仕達僅做了小幅的資產減值準備,並未有任何撤回貸款的動作。百仕達的所有關聯公司,於2011年末總資產顯示為46億,而淨資產則為3億,槓桿逾15倍。房產牛年的虧損,令人不得不懷疑這些負債的存在目的是否是為打水漂。另外,百仕達對他們的股權佔有率基本在50%的臨界點下徘徊。若多購入幾個百分點的股權,43億的負債就必須合併入百仕達的報表。這些關聯企業股權的購入成本是多少呢?4000港幣!通過關聯公司隱藏負債的目的顯而易見。

2011年末,乃至今日,香港市場中估值最低的幾乎全是房產開發和投資相關公司,行業平均市盈率在11年10月只有5.3。當然,或許因為97年以來的慘痛教訓,香港市場上交易的房產類股票並未在近年出現過明顯溢價。

房產類公司估值「較低」的另一個原因是這類公司每年對正在開發或因投資持有的物業做「合理價格調整」(fair value adjustment),並將調整部分計入當期利潤。這種會計手段並非違規,有其存在價值,尤其是對建造週期越來越長的房產開發公司。也正是因為建造週期的增長,房產開發商手頭的庫存佔資產比重逐年上升。在部分城市房價增長率遠高於當地人均收入增長率的宏觀背景下,大量庫存的「合理價格調整」計入利潤,顯然不能令人信服。2011年末,由於持續了一年的緊縮貨幣政策,房產市場稍顯冷淡,雖然實際全國均價仍然增長了6%,港股市場已經把可能出現的「負庫存調整」計入了房產公司的估值中。

HKG:0464             建福集團

建福集團上市於2006年,出售40%股權募集了5500萬港幣。而2005年六月,公司授予建福集團創始人約1.2億一次性分紅獎勵。其中約8800萬用於抵消年前借給創始人的貸款,另3200萬現金分紅是在2006年IPO後,從公眾募集資金中抽出。也就是說,公眾支付了5500萬後,只有2300萬到賬,而這還不夠填8800萬的貸款資產解除。花了5500萬,買到的公司卻少了5500萬。

此後,從2007年到2011年的5年裡,公司共盈利2.74億,換算為公眾股東權益為1.1億。公眾股東似乎賺了。但是,同期公司創始人和其子女的工資和獎金收入總值為8170萬。另外,公司分紅共9720萬,其中5830萬都回到公司創始人的腰包。或許是大股東的利己主義讓市場無法信任管理團隊,該公司股價跌宕了7年還在IPO時的價位徘徊。

HKG:0068            利興發展

和珅貪污之巨,固然令人咂舌,但此人做事滴水不漏,談吐不凡且馬屁不穿,令人願意被他剝削。若是換個無能之人,縱使只是買菜時沾點小便宜,也會令人討厭。利興發展便是此類。這家業務分散在股票交易,借貸和資產投資的公司,在2001到2011年間股東權益從13億增長到了18億,年均漲幅算上分紅也不足4%。2011年五月該公司從董事長夫人手上以4500萬港幣購入了一套物業。結合當年市場對房產的看空和利興之後並未增加房產倉位看,這筆收購的動機不純。

在翻看港股時,內部關聯交易的出現頻率大約在50%上下。雖然大多此類交易能以合理理由搪塞,但出現太過頻繁也會令人反胃。

HKG:3818中國動向

2011年底,中國的中端運動品牌都遇到了庫存嚴重積壓的問題,其中以主打Kappa品牌的中國動向為最(特步,李寧也都在此列)。每個行業都會有週期性的供過於求,是整個行業所有從業人員信心過度膨脹的產物。整體的問題,便是人性的過錯,對此我們不必過度的苛責。

2011年,全國Kappa門店減少了600家的同時,中國動向賬面卻有未用現金50億,相當於整個公司70%的資產。巨額的現金的存在,從該公司上市的第一天算起已有5年之久。環顧一圈,我們不難發現,同樣的情況在這個行業乃至整個香港市場比比皆是。這個問題我在一年多前所寫的上市公司現金存量一文中已經詳談過。不過文中著重的是宏觀貨幣環境,並未提到很多上市公司的現金是IPO發行溢價造成的。超額融資所得的現金予以閒置,並不算對股東賦予之責任的瀆職。但大量現金閒置,而不願以分紅形式返還股東,終歸不能以誠信標榜。

我認為,這些公司應該向HKG:1137(香港電視公司)學習。HKG:1137的前身是香港城市電信公司,主營寬帶網絡ISP服務。於2012年初將電信業務賣出後,該公司更名為香港電視並預期在2013年末投放節目。按照之前中國動向這類公司的邏輯,電信業務賣出所得的現金應該閒置賬上,以備日後發展之需。但HKG:1137的做法確是將一半以上現金分紅,總量高達20億,相當於今天此公司的總市值。之後,在一月份,公司再次分紅1.2億。雖然如今賬面仍有十多億的現金等價物,但從無到有打造一個娛樂傳媒公司終歸是需要錢的。

HKG:0285             比亞迪電子(BYDE)

當年伯克希爾入股比亞迪時,查理芒格稱王傳福是傑克韋爾奇和愛迪生的合體。這不僅是對其能力的肯定,也是對其誠信的讚譽。誰想到,王傳福的誠信竟然另BYDE陷入了困局?

2007年末,比亞迪電子IPO融資35億。與其他香港上市公司不同,BYDE在短短的一年裡就將30億全部投入到生產活動中。同時間,iphone 1出現不久,並未落入國人的視野。等到智能手機風靡全球時,BYDE已經成為傳統模擬手機一站式服務的巨頭。大船掉頭談何容易?終歸,BYDE的困局,雖有市場嗅覺不敏銳之因,主要還是時運不濟。

除了2007年的這場大躍進證實了王傳福的誠信,作為BYDE董事長卻分文不取亦是世所罕見。但王傳福終歸是人,也會偏心,做出對不起股東的事兒。在2011年BYDE急需資金進入智能手機領域時,BYD汽車也陷入了困境。王傳福令前者向後者貸出10億港幣,燃了BYDE的眉,解了BYD汽車的急。雖然向BYDE支付的7.5%的貸款利率高於市場平均,並且6億的資金在5個月內償清,事實證明BYDE的轉型遲遲未能完成,2012年盈利再創新低。

過去一年BYDE股價漲幅120%,並非體現基本面的好轉,而是與其母公司BYD的聯動。

結語:

初看香港市場時,發現其估值分佈誘人。具體瞭解後,發現估值之低,其來有自,主要分為三種情況: /1/管理層利己主義; /2/數據遮掩痕跡明顯(如各大銀行,今日不談);/3/業務太過依賴宏觀貨幣政策,與民生脫節嚴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88

青島海爾及其他家電企業中報印象 財智力量

http://xueqiu.com/2991543234/25057692
從各大家電企業的收入增長和利潤增長速度來說,海爾的增長速度顯然是落後的,是不盡人意的。

看海爾冰箱、洗衣機和空調這幾個行業的增長狀況,與同行相比也是落後的。冰箱洗衣機的市場份額有可能還縮小了。空調市場的表現還算差強人意。

$海爾電器(01169)$ 洗衣機、熱水器營業收入增長很小,加之毛利率下降,經營利潤應該是下降的。利潤增長主要是來源於渠道業務的增長和毛利率的上升。存貨、應收下降。洗衣機熱水器市場份額有所下降。海爾電器的亮點是物流網絡的建設完善。

青島海爾由於冰箱的增長放緩,因此重點推動了空調的銷售。

應收和存貨穩定,有息負債無增長,現金流良好,現金等價物持續增加,總體來說,財務數據良好。

風險是青島海爾的網絡化戰略,「探索自治的小微公司,建立平台型團隊按單聚散,加快市場響應速度;根據互聯網時代用戶個性化定製的特點,探索按需設計、按需製造、按需配送。」這些都是對原有製造業流程的顛覆,而去創建新的運作流程。雖說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而變革,但是其中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格力電器(SZ000651)$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利潤增長17.4%,看上去就不那麼令人驚訝了。其中公允價值變動收益4.4億,投資收益1.9億。如果再加上3.2億的營業外收入。這些一次性收入的總額就達9.5億,

一向號稱專注空調的格力電器也開始列出其小家電業務的收入了。

從報表上看,格力電器的應收和存貨都大幅減少,顯示市場需求的旺盛,令人驚訝的是格力電器的長期借款竟然還在增加。自己的錢拿出去存銀行,然後從銀行借來利息更高的貸款。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增加較多,現金流狀況良好。

看到格力電器高達344億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一個老問題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格力這麼賺錢,為什麼還要頻繁的融資?

$美的電器(SZ000527)$ 淨利潤增長24.7%,但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增長只有10.5%,還不如海爾。但是美的電器的銷售收入增長了18.7%,意味著市場份額的增長,在各個產品領域都增長可觀。收入增長大於利潤增長,這是否美的重新回到規模優先的市場戰略?

作為美的旗下的洗衣機實體,小天鵝銷售收入大增28%,但是利潤只增長了可憐2%。奇怪的是美的電器的洗衣機的銷售數據,與小天鵝的銷售數據對應不上。

美的電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都大幅增長。不排除為了整體上市前做業績,上半年加大了銷售力度。

應收存貨總體平穩,現金流良好,整體財務無憂。

$美菱電器(SZ000521)$ 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增長17%,業績不錯。除傳統空調業務外,美菱的空調業務增長迅速。

但是美菱電器的財務數據不好,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增長過快。但是現金流狀況不好,公司借款增加。可以看出美菱的經營策略更加激進。

$海信電器(SH600060)$ 營業收入和利潤同步高速增長。財務數據很好,應收和存貨都小幅減少,有息借款極少。現金流量好。

海信電器是目前估值最低的家電企業,但是海信電器的主營業務是電視業務。近期更新換代很快,同時與現代通訊技術結合愈來愈緊密的電視業務,競爭激烈,強手如林,且身邊使用海信電視的親戚朋友真的不多。讓我對投資海信電器一直畏縮不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76

華西村印象 jerrythee

http://xueqiu.com/7402566141/25694583
國慶期間,隨著家人在江蘇亂轉悠,路過了江陰華西村並逗留了半天時間。對於離老家無錫距離不過40分鐘的這個小地方,有著天下第一村的名聲,家家能有別墅等等事蹟,我時常在電視報章中聽聞,每次都能勾起我有無數的疑問:華西村是怎樣一個地方?在如今這個市場經濟的社會中,華西村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的典範怎麼會如此成功?既然是社會主義制度,怎麼村裡的領導層還會有類似於世襲的情況出現?它成功的要素是什麼?其競爭優勢在哪裡?它如何如何激勵和留住人才的?還是這一切都只是假象?在一片平房中造一棟328米的摩天大樓到底有何意義?華西村想如何轉型?未來是否還會繼續成功繼續富裕還是終究富不過三代甚至是二代?我對這個村子的好奇,勝過了享受旅遊的心情。

在華西村轉了一圈,就意識到如果華西村真是打算從實業製造向服務消費做轉型的話,那這個轉型一定是一個災難。且不論龍希酒店附近的一片荒涼(那是前兩年才建成的周邊不完善也情有可原),就是在2001年建成的華西金塔附近,停車場雜亂無章,指示牌標識不明,明明裡面有空位,路口卻放個車位已滿的牌子。道路狹窄可以理解,周邊的商店和小店選擇根本不多,充分展現了城鄉結合部的品味。走到金塔內部,廁所陳舊而且味重,一樓的商店陳設商品讓人感覺回到了80年代。由於國慶假期,來訪遊人如織,聽說今年來旅遊的人特別多,最缺的就是導遊。但是大多遊人在大堂匆匆而過,最多在塔前拍照留念,有部分遊客花了20塊錢上了塔頂遊覽。(那個圈了很多隻雞、幾頭羊和一隻猴子然後起名為動物園的地方我就不吐槽了,各種奇葩的建築物造型我是根本沒法吐槽了。)至於龍希酒店,車依然是隨便亂停,大多數遊客依然是只在一樓遊覽拍攝。那樓上五個特色展廳,每個參觀費用是50塊錢,套票150元,網上摺扣賣120元。即便如此,願意上去遊覽的人依然為數不多。我想大家對花50塊錢去看一個4億元的金牛毫無興趣,更何況150塊錢都足夠去登環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廈了。吃飯娛樂更是問題,不是沒地方吃,而是選擇少。村裡把一個原本是廠房,後改造成了停車場的地方,搭建了一些遊樂設施,並且辦了個無論去到哪裡都能看到的台灣小吃集會,放著震耳欲聾的音樂,並起名為美食街,依然讓人無法吐槽。就我觀察,以華西村將人流轉化為實際消費的能力來說,只能說是悲劇中的悲劇了。沒有足夠的配套設備,沒有合理的旅遊設計,無法充分利用國慶期間的大批客流,並有效轉化為當地的消費經濟,別說跟日本學了,離上海商業區的水平之間都差著200個無錫。於是我想,華西村的這些旅遊景點,其實不是為了消費轉型,而更多是村子貼錢來為了宣傳和面子。

(題外話:有人會說中國人素質不高,服務意識很差,服務業很落後,比不上日本很正常。其實吧,覺得國人沒有服務精神的一定沒在國企當過領導,或者沒有伺候過國企領導。如果就從服務意識上來說,中國人比起日本人不遑多讓,只是對象不同而已。日本民眾有錢,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務;中國百姓沒錢,只能窮並low逼著。)

回來後簡單學習了一下華西村的歷史,我認為華西村成功的因素在以下三點:

第一,吳仁寶老書記年輕時代承擔的巨大風險。無論如何,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文革如火如荼的時候偷偷摸摸開始搞工業加工,吳仁寶是冒著巨大的風險的。雖然如今來看,這一舉動為華西村挖到了第一桶金,並且可以說奠定了之後40年裡面華西村最大的紅利;但站在當時的角度來看,吳仁寶承受著一著不慎就丟官、家散、甚至是掉腦袋的巨大風險。但也是這樣的風險,幫助華西村在之後的發展上領先周邊村莊一大步,隨著全國經濟政治環境逐步邁入正軌,企業規模和盈利就能提前進入正反饋模式。這時候,只要不犯錯,領跑者就始終是領跑者,除非其他競爭對手能夠並願意承擔更高的風險。

第二,跟黨走,不犯錯。雖然第一桶金是通過顛覆政府規則獲得的,但是吳仁寶很明白要之後持續發展所必須的條件。這位老人深諳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把華西村做成一個既土又洋的地方。他竭盡全力迎合各個方面的要求,並且毫不掩飾甚至是宣傳式地表達自己對政府的聽命,或者說是忠心。他用心打造自身廉潔奉公的形象,同時毫不留情的使用文革式的方法掃除內部與他對立的敵人。對於普通村民,他竭力表現包容,甚至不在乎宗教派別,讓耶穌和如來的塑像站在了一起。這樣的表態讓他贏得了巨大的政治資本,這就意味著廉價的土地資源,資金成本和項目審批效率。華西村從工業加工,到化纖製造,到鋼鐵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一路欣欣向榮。

第三,捆住人。稍微瞭解一下華西村的福利制度,就知道也不是像想像一樣美好。首先的確是有別墅住,但是產權不歸村民所有,並且還要付別墅的建築費和裝修費。這樣,一個家庭大約70%的年收入就用來支付這些費用,村民最後實際可支配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那麼從村民可支配的收入來看,比起周邊市縣也沒多大優勢。但同時,村民一旦放棄村民資格,就等於放棄所有福利,這給想離開的人造成巨大的沉沒成本。就這樣,雖然無法把人牢牢的捆在土地上(土地是集體所有的),但是換了一種方式,將人牢牢的捆在了別墅裡。這樣就有大量穩定的廉價勞動力為村裡打工,從而幫助集體企業發展。

那麼未來會怎麼樣呢?我們回顧上面三個成功要素即可。首先當年吳仁寶冒險賺下的紅利,已經開始逐漸消失了,並且目前消耗多於創造,多有點坐吃山空的趨勢;其次,隨著老書記的去世,其攢下的政治資源是否能夠傳給下一代還是一個問題,下一代是否還有吳仁寶這樣高超的政治手段也是個問題;最後,獲取廉價的勞動力不再那麼容易,隨著華西村一下子擴張到了十三個村,多少是用現有的福利制度引誘周邊村民加入的,後加入的村民會發現與最早的村民福利待遇其實並不相等,其矛盾遲早會爆發。還有類似於工業污染這類的負外部性效應,也會給華西村繼續吸引低成本的勞動力造成困難,並且造成更多需要調和的矛盾,從而動搖華西目前的捆住人的優勢制度。當然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持續創新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這基本就是社會發展的最基本法則了。然而,在現今強大思想管控的華西村,能有多少的創新呢?

從最近幾年的媒體報導來看,華西村的確在力求變通,從製造、到旅遊、到物流、到農產品、甚至到金融,外界看來是實力雄厚四處出擊唯快不破,但是在我看來有點無頭蒼蠅找不到方向到處亂撞的意思。特別是進入金融業,吳協恩與全世界的多數富二代一樣,比起父親的實業來,更青睞的去做金融業。華西村的金融業前期在吳仁寶的政治資源協助下,開展的非常順利,各種審批效率比其他企業要快出很多,創造了很多的有利先天條件。然而,金融業既是快速創造財富的行業,也是能夠快速毀滅財富的行業。在這個領域內,只有最聰明、最理智、最克制、最冷血的企業才能存活下來,多數熱衷於折騰金融的實業企業,最終只是成為了他人的養分。

總結來說,華西村的成功有其必然的一面,但是目前紅利已盡,漸漸顯露出衰敗的一方。希望現在管理層別認為金融是一種低風險高利潤的行業,而輕易下重注,否則多半會折在此上。中國企業的轉型是必須的,但不是通過政府的號召和動員才去做的,而是應該通過市場的倒逼來做。很多企業有基礎的東西還未摸透掌握,沒學會走就妄圖跳,都是很危險的。回到基礎,理解本質,然後再去轉型,再去創新,會順利很多。否則強行轉型只會拔苗助長,讓中國的企業在大量無謂的消耗中,逐漸喪失國際上的競爭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