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石油抢滩山东LNG:三巨头鼎立之势初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6/3NMDAwMDE5Nzg3Nw.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98

罩門初現──銀行可能收緊信貸(2010/11/06)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6855

近期對於樓市的議論,均偏向於樓市的實物供求,比如政府推出多少土地,有多少單位落成,對居住的新需求之類,但事實上住宅的需求不單是多少人居住及購買,更重要是多少錢去買,背後隱藏的是金融體系的按揭市場。筆者在去年樓市分享會(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9910)時這樣說:「樓市波幅將超越貨幣購買力下降的表現,不能單以供求分析,信貸收縮將成為『樓市罩門』。」筆者看到這個罩門正在出現。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提交立法會文件(
http://www.info.gov.hk/hkma/chi/legislative/index.htm) 顯示其對目前金融環境及樓市的憂慮:「豪宅樓價較1997年第三季升13.8%,較2008年金融海嘯累升47.4%,購買豪宅的家庭供樓支出占家庭收入 比重約七成,超越銀行對住宅按揭貸款人所設置的壓力測試上限。一般住宅升幅較窄,目前一般住宅較1997年高峰期低10.1%,惟較2008年金融海嘯則 累積反彈46.7%,購買一般住宅的家庭供樓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四成多。住宅按揭平均每宗借貸額達250萬,還款期23年,均創10年新高。」

一眾政府人員近數月均出口術為樓市降溫,筆者卻重視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的言論,皆因真真正正掌握短期樓市榮枯的是銀行體系,一如金融海嘯之後,銀行一放水樓 市即見生機。人們有意買樓,如果銀行不批按揭,結果亦是無能為力;要樓市降溫,最直接打擊購買力的是收緊銀行的貸款政策。筆者早已風聞,近日銀行對於申請 按揭人仕,除降低估值外,更會詢問首期是否自有資金,加按時又會詢問資金的用途。結果是減少入市資金,從而令入市意欲降低。

對於監管機構來說,銀行體系的健全及穩定是首要,至於是否令到某些人更難上車,或投資者炒家會否因而周轉不靈,是超出其考慮之列。偏生議員就愛以此大造文 章。立法會議員何俊仁認為,金管局的遏樓價招數對炒家來言軟弱無力,呼籲當局要尋求其他如徵稅等財務政策。陳德霖答得更妙:何議員的講法是對的,除信貸 外,亦可以在供應、控制銷售手法及稅項等方法,控制泡沫,但這不是金管局控制的範圍。

金管局職責是監管銀行,擺事實列數據尚在責任範圍,卻有議員要求兼任分析師及預言家。議員林大輝追問樓市何時會「爆煲」及銀行利息何時會掉頭上升。陳德霖 直言:金融市場變化萬千,難以作出判斷。議員涂謹申批評陳德霖對金融欠缺分析及判斷,無力對社會起穩定作用。不如由涂議員親自發言,以便對社會起穩定作 用,還是怪責陳德霖不留下小辮子?

無疑前任總裁任志剛對某些事情有問必答,陳德霖的謹小慎微顯得畏首畏尾,但筆者認為「知之謂知之,不知謂不知」,以現時的資金泛濫市,再加上短期新樓供應 緊張,才出現眼前的樓市景象。無需加息,只要銀行減少按揭優惠,已能對市場產生冷卻件用。如渣打及恆生已提高H按息率由H+0.7%變為H+0.8%至1 %,相信其他銀行亦陸續有來。各銀行為提高資本比率相繼集資,對於利潤微薄的按揭業務是否要改一改遊戲規則?

至於供應,自從公佈明年4月1日起發水比例上限為10%後,各發展商爭相入則,筆者估計三至五年後此等供應將陸續落成,而樓花將於兩三年後推出,到時還是否像目前那樣奇貨可居呢?

由量變到質變,後市已見陰影,當然筆者並不認為樓市轉勢在即,樓換樓的朋友只是將贏回來的再押上去,但對於「磚都無塊」而希望上車者來說,在此市況及估值,又是否值得傾盡所有再以高按揭成數入市呢?筆者勸這些朋友三思,尤其是期望政府幫一把,隨時「幫你變成害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78

福布斯富豪王水福版图初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2/0NMDAwMDIwNTc0NQ.html?source=hp&position=feature

11月10日晚间,证监会发审委发布公告,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杭锅集团”)的首发申请获得通过。

可以预计的是,杭锅集团上市后,福布斯富豪王水福家族的资本版图,将在百大集团(600865.SH)之后,再下一城。

招股说明书显示,王水福家族三人为杭锅集团实际控制人,三名实际控制人中的陈夏鑫为王水福妻弟,谢水琴为陈夏鑫配偶。

王水福和陈夏鑫通过分别持有西子电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西子电梯”)55.625%和44.375%股权,间接持有杭锅集团50.1208%的股权。谢水琴则通过金润(香港)有限公司(下称金润香港)持有杭锅集团25%的股份。

201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55岁的王水福,以93亿元个人财富位列63位。

“王水福和陈夏鑫早在花园村的时候,就一起合作。王水福善于宏观方向的把握,陈夏鑫善于具体落实,现在王水福越来越淡出具体管理了。”有杭州民企圈内人士告诉记者。杭州郊区的花园村是王水福老家,亦是其发家之地。

透过杭锅集团招股说明书,亦可一窥王水福家族的财富路径,而伴随其间的,则是两次改制。

其一是王水福与陈夏鑫步步为营,逐渐将原为杭州市江干区笕桥镇花园村集体资产的西子电梯收归己有;其二是在杭锅集团改制中暗度陈仓,先将包括杭锅集团高管在内的职工股,以净资产为作价基础收购,后又以“激励”之名,将部分股权半卖半送售予高管。

王水福“造系”

这是王水福家族治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王水福家族通过西子电梯,持有杭锅集团50.1208%的股权,通过金润香港,持有杭锅集团25%的股权。

此外,杭锅集团股东还包括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工业资产投资集团”),该集团为杭州市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国有独资公司,持有杭锅集团16.67%的股权。

杭 锅集团剩余股东皆为自然人,其中公司董事、党委书记杨建生持有778.96万股,占总股本的2.1667%;剩余三名高管吴南平、颜飞龙、屠柏锐各持有杭 锅集团719.04万股,持股比例均为2%。吴南平为公司董事长,颜飞龙为总经理,屠柏锐则是2009年从副董事长任上离职。

招股说明书显示,杭锅集团2009年每股收益0.64元,按照发行后总股本4.0052亿股计算,稀释后的每股收益为0.57元,按照30倍的发行市盈率计算,发行价将达17元/股。

以此计算,王水福家族总计持有杭锅集团2.7亿股,一旦杭锅集团上市成功,王水福家族持有的上述股权,市值有望达46亿元。

上述四名高管的各自身家,也有望超过1亿元。

此外,两名自然人杨恩惠与王伟康分别持有13.48万股和3万股,系杭锅集团改制过程中的历史遗留。

随着杭锅集团上市,王水福家族也将在百大集团之后,再添一个资本平台。

目前,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西子联合控股”)持有百大集团2165.82万股流通股和11261.83万股限售股,累计持有总股本的35.69%,为第一大股东。

以11月11日百大集团收盘价8.7元计算,西子联合控股持股市值达11.68亿元。相比之下,杭锅集团一战,王水福家族或将攫取4倍于百大集团的市值。

而西子联合控股为王水福控股90%,陈夏鑫则在百大集团出任董事长。

两大资本平台,均是王水福家族通过资本运作得来。

2006年3月,西子联合控股从杭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处接手百大集团7012万股国有股,持有该公司26%。同时,银泰系则通过二级市场增持等手段,以21.24%的持股比例迫近西子联合控股。

此后,双方近身肉搏持续两年,最终以银泰系减持出局而告终。西子联合控股就此扬名资本市场。

改制之名

王水福家族此番再战资本市场,其掌控的杭锅集团同样是收购而来。而伴随其间的,则是杭锅集团高管“无间道”般的里应外合。

2002年11月,西子电梯收购杭锅集团前身杭锅有限75%股权,并随后对该公司增资4000万元。

上述股权系从杭锅有限职工持股会和28名自然人手中购得,每股作价1.625元,系在杭锅有限2001年末每股净资产1.035元的基础上确定。

职工持股会及自然人所持股权,系在杭锅有限改制过程中所得,其中职工持股会持有杭锅有限67.029%股权,剩余28名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为7.791%。

以此计算,西子电梯收购总价为9750万元。

杭锅集团招股说明书解释了西子电梯本次收购并未违反职工意愿。

招股说明书表示,“本次股权转让后,西子电梯委托杭锅有限工会在杭锅有限布告栏张贴公告,通知杭锅有限职工持股会员工可以以自然人身份,在原出让股权额度范围内以原股权转让价格,向西子电梯回购杭锅有限股权。”

就此,两名员工杨恩惠和王伟康分别回购4.5万元出资和1万元出资,是以形成杭锅集团目前二人的持股。

而在当时来看,似乎是公司高管在净资产基础上溢价57%,带头套现所持股权,但此后事态却骤然转折。

2003年8月21日,西子电梯分别向杨建生转让260万元出资、向颜飞龙转让240万元出资、向屠柏锐转让240万元出资、向吴南平转让240万元出资。上述四人均系当时杭锅有限高管。

而上述股权转让却采取半卖半送的方式。其中一半股权作价1.39元每股售予上述四人,剩余50%股权则是无偿转让。

以时任杭锅有限董事长的杨建生为例,西子电梯收购杭锅有限前,其持有杭锅有限57.8万元出资,先是套现93.925万元,后通过此次股权转让,以180.7万元取得西子电梯增资后的杭锅有限260万元出资,并最终在7年之后,赢得亿万身家。

但普通职工却是通过职工持股会交出筹码,部分自然人持股的中层亦不能例外。而西子电梯收购股权并增资的总成本不过1.375亿元,这也即将变成超过45亿元市值。

从养殖场到大飞机

王水福家族的财富累积过程,也在此次招股说明书中悄然浮现,企业改制亦是其家族财富积累的源泉。

招股说明书显示,西子电梯原为杭州市江干区笕桥镇花园村集体企业,1998年企业改制过程中,花园村集体和职工持股会各分得5460.75万元和5460.70万元出资。

而2003-2006年间,集体和职工持股会所持股权相继为王水福和陈夏鑫二人购得,作为西子电梯高管,二人同时通过“风险责任股”的方式,在完成绩效考核后无偿取得部分股权。

2006年8月后,王水福与陈夏鑫二人彻底掌控西子电梯,持股比例分别为55.63%和44.37%。

“西子电梯是王水福最核心的资产,也是他最初的财富积累的来源。”上述杭州民企圈人士告诉记者。

为王水福斩获巨额利润的,则是西子电梯与美国电梯巨头奥的斯的合资公司——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下称“西子奥的斯”)。

在双方最初合资时,西子电梯持股比例为70%,但此后美方要求控股。2001年,王水福放弃西子奥的斯控股权,美方通过增资扩股,持有西子奥的斯80%股权。

而据外界传言,让出控股地位的西子电梯,每年将得到1700万元的补偿,持续10年。

由此发轫,王水福的家族投资遍布杭州。从养殖场到房地产,从金融股权到大飞机项目,王水福家族涉猎甚广。

实际上,西子电梯和西子联合控股,正处于王水福家族资本版图的最顶端。

其中西子电梯旗下,仅金融股权就包括持有浙商银行7.95%的股权、民生人寿1.26%的股权、杭州工商信托4.43%的股权,及杭州市江干区汇银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20%股权和杭州西子典当7.2%股权。

西子联合控股除控股百大集团外,还持有浙商证券4.85%的股权及杭州西子典当36.5%的股权。

此外,西子联合另一笔颇为出彩的投资,则是持有杭州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5.19%的股权。而目前贝因美已经上交IPO材料,或将登陆A股市场。

而王水福家族对地产的投资则难言乐观。浙江西子房产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西子房地产有限公司是其在杭州和上海的地产平台。

“在杭州,西子地产主要是与绿城合作开发项目,王水福与宋卫平交情很深,西子的电梯也经常被用在绿城的楼盘。”杭州某地产上市公司的高层向记者表示。

但根据招股说明书,浙江西子房产截至2010年6月底的净利润为-2.35万元,净资产亦为负值。

其旗下分别持股60%和50%的两家公司——浙江西子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绿西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分别实现9.97万元和1.53亿元的净利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4

空調業馬太效應初現端倪:強者愈強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915&PHPSESSID=23bbd3f7357e61952549058d8dcc7ac3

截至8月31日,上市公司2011年半年報披露完畢。數據統計顯示,滬深兩市2244家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0.13萬億元,同比增幅 25.78%。而伴隨著8月份空調冷年的結束,此前備受關注的空調企業是否會因政府補貼政策縮減而遭受利空打擊,均已在企業年中報得到體現。綜合各企業發 佈的中報數據顯示,空調行業整體利潤變薄,呈現出強者愈強的態勢,馬太效應初露端倪。

  節能補貼大幅縮減

  隨著各空調企業年中報的出爐,記者注意到,雖然各企業營業額和淨利潤均初現不同程度的增幅,但鑑於政府節能產品的補貼金額大幅縮減,行業整體利潤變薄。

  據悉,空調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從2009年5月開始實施,採取財政補貼方式支持達到一定能效等級的高效節能產品的推廣使用,推動了高效節能空調市場份額攀升,市場價格下行。如今,在生產成本不變、銷售價格不變的前提下,補貼政策的終止變相導致企業利潤變薄。

  行業人士表示,補貼金額的大幅減少對企業利潤會產生一定影響,但根本原因在於企業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雖然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空調生產與銷售國, 但是,中國空調企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多數企業仍停留在引進、模仿階段,並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創新能力,導致無力抵禦外部經營環境的惡化。

  龍頭企業盈利持續

  相對而言,格力電器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02.39億元,同比增長60.03%;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22.08億元,同比增長40.37%。這份報告表明,格力盈利幾乎未受影響,增長率依然很高。

  上半年很多空調企業採取提價應對成本壓力,而格力堅持按兵不動,這有效地促進了格力的銷售。另外一方面,隨著消費者對技術和品質的關注度提升,堅持高品質路線的格力贏得了更大的市場份額。

  在不漲價和高品質的背後,其實是成本控制和技術增值在發揮決定性作用。龍頭企業產銷規模龐大,可以通過大宗採購提高議價能力進而分攤成本。同時,在技術儲備上的高度積累,使他們能夠將科技迅速轉化為產品增值。

  縱觀分析,空調行業將在2012冷年面臨更加複雜的形勢。2009年開始施行的「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如不延期,即將在今年底終止,這 必將間接抑制部分消費;而房地產政策又在短期內抑制了新的需求;節能惠民政策退出將持續影響市場;成本壓力的累積效應顯現;連續兩年的高增長已經部分透支 了後期的消費需求。

  與此同時,空調龍頭所具有的與市場需求幾乎完全對應的產品細分佈局,也為其進一步搶佔市場加分不少。以格力為例,其已開發出包括家用空調、商用空調在內7000多個品種規格的產品,充分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各種需求。

  不難預見,空調行業寡頭格局將在2012新冷年進一步加劇。未來市場的較量中,龍頭企業的份額將進一步擴大。(來源:新京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97

地方AMC初現

2013-05-27  NCW
 
 

 

銀監會高層認為不良貸款反彈明顯,新增主要在東部沿海,集中在鋼貿、光伏等行業,首家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的江蘇不良資產也主要集中在此◎ 本刊記者 李小曉 ?田林 文全國首家地方版資產管理公司(AMC)——江蘇資產管理公司近日悄然成立,經營江蘇省內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批量轉讓,註冊資本50億元,註冊地在無錫。

這是繼2012年財政部聯合銀監會下發《關於印發 < 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 > 的通知》 (下稱6號文) ,允許成立地方性AMC後的首個範例。

據一位參與光伏產業明星企業無錫尚德破產重整的業內人士透露,江蘇AMC 之所以花落無錫,主要是無錫市市長汪泉來自江蘇省金融辦。此前,江蘇省金融辦一直參與籌備該項目。

據當地銀行業人士稱,江蘇的不良資產集中在光伏和鋼貿行業,又以無錫為首。因此將AMC 放在無錫,一定程度上有先化解無錫不良資產的考慮。

據接近該公司的最大股東——無錫市國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無錫國聯)人士稱,江蘇 AMC 的主管單位是江蘇省銀監局,江蘇省國資委和金融辦也會協同管理。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期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指出,今年以來,隨著市場環境變化,不良貸款反彈明顯,銀行業面臨的風險形勢比較嚴峻,不良貸款持續上升,部分地區和行業的風險暴露增加。

分地區看,新增的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 ;分行業看,大部分新增的不良貸款集中在鋼貿、光伏、船舶等行業。

某大行無錫分行行長表示,如果地方政府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當地銀行肯定十分歡迎——為其消化不良資產提供了新的渠道,可減少撥備對利潤的影響。

他也認為,江蘇AMC 能否做起來,關鍵點在於資產評估的價格,即最終用什麼價格來收購不良資產。 “至少不能比預期收回的金額要低。但如果是不低於銀行能收回的價格,政府憑什麼要替銀

行埋單?”

受訪業內人士認為,地方性 AMC 未來面臨很多困難,包括地域和資金的限制、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競爭、缺乏國家政策優惠等。

無錫國聯牽頭

無錫國聯成立于1999年5月,是無錫市人民政府出資設立並授予國有資產投資主體資格的國有獨資企業集團,註冊資 80億元。截至2011年底,無錫國聯擁有全資控股企業75家,其中金融類包括錫州農村商業銀行、國聯創投、國聯信托、國聯期貨等,實業類包括酒店、電力、光伏等多個行業,其中宣佈破產的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下稱無錫尚德)也是其下基金全面接管的公司。

據接近無錫國聯的人士稱,目前該AMC 已拿到營業執照,公司全稱為江蘇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無錫國聯為最大的股東和牽頭人。除無錫國聯,其餘股東主要為江蘇省國資委所屬國資企業。

財新記者向無錫國聯領導層求證此事,盡管對方不願透露細節,但承認,“我們現在正在辦這件事。 ”目前,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信達、華融、東方、長城)的江蘇分公司都設在南京。據其間一位人士分析,如果江蘇AMC 也設在無錫,有迴避同城競爭之意。

據接近無錫國聯的人士稱,未來江蘇AMC的管理層也會由無錫國聯推薦。

無錫國聯董事長王錫林生于1952年,將要到退休年齡,其本人希望能抓緊時間做一些新的事情。

有投行分析師推測,光伏已成為江蘇最大的風險性行業之一,而無錫尚德又是光伏行業不良貸款最多的企業。截至3月15日,無錫尚德有近10億元的銀行到期債務,其中有2.5億元的流動資金貸款以及1.2億美元的出口押匯。無錫尚德的接管方,正是無錫國聯下屬的基金公司。據國內某知名投行人士透露,無錫國聯一直都在試圖挽救無錫尚德,近期還在聯繫一些國企一起做重組。

前述分析師認為,無錫尚德的經營水平和品牌能力尚屬行業領先,屬於應當存活下來的大型企業,其擁有上萬名員工、400多家供應商,而且政府的資金已在裡面,從各角度看破產沒有好處。

財新記者獲得的相關銀行數據表明,截至1月底,無錫尚德的銀行債務總額達到79億元。

除自身債務,無錫尚德對外擔保的金額也將近20億元。一旦這些關聯公司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無錫尚德自身的債務負擔將加劇,這部分債權人主要是國內的商業銀行。

前述國內資產管理公司人士也透露: “我們公司也和無錫尚德接觸過,但它太大了,一家公司吃不消,風險太大。如果地方政府出資支持,應該比我們操作要容易一些。 ”前述分析師認為,江蘇 AMC 以50億元註冊資本不足以整體挽救無錫尚德,但可買過來其一部分債權,讓該公司獲得更久的喘息,希望挺過這段時間。

某國有銀行無錫分行行長認為,江蘇 AMC 的成立當然可以成為尚德重整方案中的一種方法,但目前畢竟剛成立,離這個階段還有點距離。

爭議尚存

江蘇 AMC 的建立,始自2012年財政部聯合銀監會下發的6號文。

上述文件首次明確各省可成立地區性的資產管理公司,負責收購處置當地的金融機構產生的不良貸款。文件規定,各省級人民政府原則上只可設立或授權一家資產管理或經營公司。

6號文規定,地區性資產管理公司只能參與本省(區、市)金融企業不良資產的批量轉讓工作。前述資產管理公司人士解讀道, “金融企業”包括設立在地方的銀行、信托、信用社、財務公司等;但全國性金融機構的地方分支是否在此範圍內,尚有爭議。

接近無錫國聯的人士稱,6號文只是指導性文件,並非法律規定。 “無錫國聯領導的意思是,可以收購全國性金融機構在江蘇的分支機構的債權。 ”某大行總行人士表示,按照行內規 定,分行有權發起不良資產的轉讓,但須經總行審批。轉讓對象可以是地方的資產管理公司。

6號文還規定,地方性資產管理公司購入的不良資產,應採取債務重組的方式進行處置,不得對外轉讓。

據前述資產管理公司人士介紹,目前 AMC 處置不良資產最常見的手段有四種。

第一種是債權重組,假設某企業欠銀行1000萬元本金和500萬元利息,AMC 可以對利息進行折價,例如以1200萬元的價格將債權從銀行手里買過 來,然後給該企業延長幾年還款展期;第二種是破產清算,即讓企業破產,然後 AMC 作為債權人,按照法律上的

求償順序進行清償 ;

第三種是債轉股,針對一些背景複雜、破產還錢都很困難的大型企業,AMC 可以選擇將債權變為股權,每年

獲得分紅;

第四種是轉賣,即將不良資產賣給 其他企業。此外還有資產證券化、資產 置換等方法。

按照6號文的規定,地方性 AMC 只能採取第一種債權重組的方法處置不良資產,而且只能是參與批量轉讓。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經常是一單一單地接。而按照6號文要求,地方性 AMC 只能一次打包接過來,這對 資金的壓力會更大。同時,不能採取破產、轉賣等方式處置不良資產,也為公司運營增添了風險。 ”前述資產管理公司人士表示。

1999年,東方、信達、華融、長城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在亞洲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相繼成立,規定存續期為十年,分別負責收購、管理、處置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成立之初,大部分人員從國有銀行抽調。十年光陰轉瞬即逝,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卻沒有消失,漸漸發展成為全牌照的股份制金融公司。

地方性AMC 還可分杯羹嗎?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金融風險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企業盈利能力疲弱、銀行資產質量回落的狀況不易輕易改觀,國內不良資產市場機會較多。

報告同時指出,目前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存在較大同質性,必須要通過差異化、特色化的戰略定位實現轉型。

前述分析師認為,短期來看國內不良資產較多,但隨著經濟逐漸企穩,這一波不良資產的浪潮一旦過去,地方性AMC 就面臨沒有業務的壓力。同時由於受到地域和資金的限制,太小的不良資產一般AMC 看不上,太大的不良資產則可能“吞不下去” 。

該分析師還認為,過去幾年間銀行的不良資產都是“雙降” ,直到最近幾個月才略有反彈。總體而言,金融類不良資產目前處於低位。

前述大行總行人士表示,銀行在處置不良資產時,會綜合評估企業財務狀況,看在一段時間內是否有償還資金能力,抵押物情況如何等。不到萬不得已,還是會採取清收和核銷的方法,期間也會給予企業減免利息和罰息,甚至延長展期。賤賣不良資產往往是最後選擇。

前述資產管理公司人士認為,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由於成立于特殊時期,政府在稅收、發債、和牌照上給予了很多優惠。而地方性AMC 一方面沒有這些優惠,還要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競爭,如果國家維持它不能出省的限制政策,就不能變成全國性金融公司,未來生存空間有多大不得而知。

“地方性 AMC 的優勢在於地方保護,一筆資產可能不需要通過產權交易所掛牌,就直接協議轉讓了。但它的成立也是為了救急,長期來看地方保護能發揮多大作用,尚不得而知。 ”該人士表示。

挽救地方不良資產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前述會議上的講話 指出,3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5243億元,同比增長20.7%,比年初增加339億元,已連續六個季度反彈;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99%,比年初上升0.02個百分點。

他介紹,年初以來,全國各地出現鋼貿企業信貸違約風險,部分經營不規範的商戶從“抱團還款”變為“抱團欠款” ,加大了風險處置難度。

目前,光伏行業仍處於全行業虧損 的狀態,一些企業信用風險明顯上升。

船舶行業外需不足和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中小船企停產和倒閉重組事件頻發。此外,信用風險還在向化工、建材、有色金屬、風電、工程機械等多個行業擴散。

6號文的發佈也正是基於不良資產 上升的背景。6號文指出,成立地方性資產管理公司是為盤活金融企業不良資產,增強抵禦風險能力,促進金融支持經濟發展,防範國有資產流失。

江蘇作為東部地區不良資產較為集中、金融步伐一直較為領先的大省,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不足為奇。

中國銀監會2012年年報顯示,2012 年江蘇省不良貸款餘額為528.9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04%。2011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360.2億元和0.81%。

據當地銀行業人士稱,江蘇的不良資產主要集中在光伏和鋼貿行業,2012 年這兩大領域都爆發過較大的風險。

光伏產業研究機構 Solarbuzz 高級分析師廉銳認為,光伏行業過去兩年的確遇到很大困難,但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未來隨著大企業逐漸整合掉小企業,競爭越來越少,行業形勢也會逐漸轉好。

像無錫尚德這樣的大企業,如果破產,對員工就業和經濟穩定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如果能夠通過地方性AMC 進行債務重組,倒是一個不錯的方案。

里昂證券投資研究有限公司中國金融研究部主管陳永德認為,鋼貿行業2013年下半年不良餘額可能會繼續上升,不僅是上海,還包括福建和江蘇等整個東部沿海地區。銀行也因此面臨很大矛盾:如果立即退出,產生的問題會更大;如果繼續貸款,扔進去的錢則立即變為不良資產。

參與無錫尚德重整的有關人士認為,目前江蘇AMC 只是剛剛成立,如果真能搞起來,對解決目前的鋼貿問題 會是一劑“良藥” 。

對於其他省市何時成立地方性AMC 的問題,前述分析師認為,一旦有了第一家,就一定會有第二家第三家,但各地金融風險不同,預計浙江、上海、廣東等不良資產問題突出且金融試點經驗豐富的地區會緊隨其後。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認為,對待存量債務一定要採取一整套綜合治理的方案,甚至不排除必要的金融救助措施,進行資產置換,類似于當年AMC 的撇壞賬模式,如發長期低利率特別債券對現有銀行債權進 行購買,積極推進債務重組。大量壞賬留在銀行體系內是非常危險的狀態,這樣銀行會變成“僵屍銀行” ,資本和流動性吃緊,未來外部風險衝擊時,銀行根本沒有反周期操作的能力。

本刊記者霍侃、于寧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77

土地「解毒」 商機初現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311/t20131119_519051.htm
城鎮化進程中,污染場地修復作為地產開發的上游環節,商機初現,各方力量紛紛試水產業鏈各環節。市場規模雖擴大,但在缺乏相應法律法規的「主持」下,野蠻生長與無序競爭成為主調,成熟國家的治理經驗值得借鑑。 陶娟/文

   

  瀋陽鐵西新區,國際紡織服裝城及住宅小區景星花園的腳下,是原瀋陽冶煉廠舊址。該廠於1999年停產,因多種重金屬污染已滲透至深層土壤及地下水,36萬平方米的廢棄廠區長期閒置。2006年,這塊規模龐大的污染地塊進入了鐵西區政府的規劃圈子,在幾經研討、測污之後分等級進行治理,其中最嚴重的污染土壤被運用新技術鎖定後全部置換成新鮮泥土,最終這塊著名的「毒地」順利通過環境測評,重新投入市場。

  

  「毒地」 修復再利用並非孤例。在中國如火如荼的城鎮化過程中,原先處於市中心或者市郊位置的化工廠、造紙廠、礦場等相繼遷出,為了達到地產開發的環保測評要求,這些受到污染的土地首先要經過一番「解毒」手術,儘管耗資不菲,但後續的土地增值效益更加可觀。屬於複合型重金屬污染的瀋陽冶煉廠地塊,治理難度高,當時由瀋陽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全權負責,根據其提供的數據,一共治理修復污染土壤15.2萬平方米,總投資1.2億元,修復後場地實現土地增值約7.3億元。土壤修復市場價值魅力凸顯,引得眾多企業湧入掘金,並初現產業鏈雛形。

  

  城鎮化撬動千億土壤修復市場

  

  在經歷30年的快速發展後,中國受到污染的土壤面積有多廣?目前並沒有權威部門披露相關信息,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正是這一問題的表徵。環保部曾聯合國土資源部斥資10億元,耗時6年時間對全國的土壤污染情況進行摸底,然而最終這一調查結果被束之高閣,未能公開。中國土壤污染的嚴重程度不言自明,但真實情形卻「猶抱琵琶半遮面」,從而給土壤修復行業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土壤污染主要分為有機污染(以農藥污染為主)、化肥污染、重金屬污染和其它污染。原環保總局早期調查顯示中國大約90%的土壤污染為重金屬污染。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的化工業和礦山開採、各類製造型工廠,以及近年興起的IT產業供應鏈都是重金屬污染的原凶。據公開報導,IT配套業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近40%的農田菜地土壤遭重金屬污染,其中10%屬嚴重超標。土壤污染具有延時性、隱蔽等特點,當土壤所受污染超過自身淨化能力時,如不及時修復,重金屬會不斷累積,說其為定時的化學炸彈並不為過。

  

  「毒地」規模龐大,但具有商業修復可能性的則相對「瘦小」許多。由於受到修復資金短缺等限制,污染地塊必須要具備後續開發價值,地方政府才有足夠的動力與資金去修復。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擴容,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緊張,原工業、礦業用地,市郊的生活垃圾用地,或其它特殊用地(如危險品生產、貯運、處理處置等用地)都可能變身城市新區的一部分,污染地塊必須經過治理方可再規劃,而這部分治理成本通常都能夠通過地塊拍賣或升值收回。這也是為什麼在城區污染場地修復、礦山土地修復和耕地修復三種土壤修復類型中,污染場地修復成為掘金焦點的原因。

  

  污染場地修復的具體價格取決於受污染的程度及修復時限長短。從各地披露的信息看,一個大型污染場地的修復動輒耗資過億元。2011年,武漢市環保局對口區化工企業搬遷後騰退的土地進行了初步調查,4118畝土地中,污染土壤面積為1260畝,佔比30.6%,而後期的土壤與地下水詳查及土壤修復工程總投資預算約24億元。2013年,蘇州、常州、無錫等地也相繼推出了五六個上億規模的項目。

  

  據中科院地化所估算,目前中國城市受重金屬污染地塊共有七八百塊,以此推算場地修復市場規模不下千億元。而在未來,隨著環保立法的跟進,礦山污染、耕地污染等更嚴重的問題或可解決資金難題,土壤修復企業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擴容。事實上,在環境產業發達的國家,土壤修復產業在環保行業中的產值份額高達30%-50%,而這一比例在中國當前還不到1%。 「十二五規劃」中,節能環保行業總產值將在2015年達到4.5萬億元,龐大的基數效應加乘規模佔比的攀升,可以預見,現在還稍顯冷門的土壤修復產業在日後將攫取更多的注意力和資本的關注。

  

  40%高毛利集結產業資本

  

  土壤修復行業剛剛起步,2011年,有20多家以「環境修復」為關鍵詞的新公司註冊,現在僅北京地區就已增加到100多家。行業前景看漲,傳統的專業技術力量和受前景及高利潤率誘惑的企業一同湧入,共同塑造著現下野蠻生長、無序競爭的行業格局。

  

  從程序上看,土壤修復的過程大致可分為污染土壤的環境評估、修複方案的諮詢設計、修復工程的實施,及修復後的驗收測評。不過,由於中國土壤修復產業目前主要服務於房地產開發,且無相關法律法規約束,因此具體如何操作還是由開發商說了算。各地環保局科研所及相關院校如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等,由於具有專業知識上的積累,主要參與環境風險評估、方案諮詢設計及驗收測評這三個環節。在政府立項的重難點示範工程中,由於具備政治資源及地緣的優勢,也會出現由科研機構全面負責的案例。但科研機構在產業中面臨著施工資質缺乏、需借助外力修復施工以及實施效果好的修復技術因耗時長而難以進入商用市場兩大競爭劣勢。

  

  相比科研機構,專業的土壤修復企業憑藉資本和技術引進扮演著創新者的角色,其優勢在於具有更好的市場敏感度,且能更方便地提供一站式服務。以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責任公司為例,國內第一例農藥污染場地、焦化場地、石化場地修復項目均由其完成。縱觀其發展歷程,一方面是積極與傳統科研機構的合作成立修復技術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借助外部知識力量提升自身技術;而另一方面,母公司北京建工集團也為其提供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機會,憑藉「立足北京」的區域優勢抓住了北京城市改建的機遇。目前北京建工環境修復已基本成長為全能型選手,業務也擴展至蘭州、武漢等地。而在長三角等地,以杭州大地環保、北京高能時代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則在分食著中小型土壤修復項目。

  

  資本同樣已悄然入駐。北京建工環境修復得到了紅杉資本、北京國資部門及中持環保等的增資入股,而德豐傑基金也在密切關注這一產業中的投資機會。土壤修復產業的快速增長和高毛利是實業及資本捧場的重要因素。從創業板上市公司永清環保(300187)2012年的年報中不難看出,重金屬土壤修復的毛利率高居所有業務之首,達到40%,且2012年的營收同比增長了2.6倍(表1)。

 

  

  在市場規模擴大,而現存企業規模小、數量少的情況下,不少相關企業將土壤修複列入了轉型擴張的新方向。通過巨潮信息檢索發現,從事餐廚垃圾、固廢回收處理的環保企業如江蘇維爾利、桑德環境、鐵漢生態等,均在積極儲備與土壤修複相關的技術和人才,而園林景觀類企業如東方園林,也毫不掩飾對生態修復市場的垂涎之意,在其二次創業的新發展戰略中,計劃以景觀為切入點,整合流域治理和土壤修復技術,進軍生態修復板塊。

  

  與土壤修複相關的土壤質量檢測是另一大商機。引入第三方來評估場地污染情況及修復後的效果,將使修復過程更加透明。不過,土壤檢測作為環境檢測中的一個分支,目前只要取得CMA資質認可的機構,就可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和結果。因此這一領域的掘金者是現成的,競爭也已相當激烈,科學院所下轄的檢測中心如清華大學環境質量檢測中心、專業的第三方檢測企業如華測檢測等均已覆蓋這一業務,並可實現網絡下單、異地送檢等一站式服務。

  

  同樣經歷過「先污染、後治理」的發達國家擁有著成熟的環保產業,海外環保巨頭在中國污水處理等領域佔盡技術及資本優勢,不過在土壤修復行業則受到政策掣肘。因為土地污染數據的敏感性,目前外資企業主要參與方案諮詢設計環節,而未能進入修復施工領域。不過巨頭們並不甘心就此蟄伏,而是通過各種方式潛伏其中,如比利時DEME集團與中方對半合資成立了大連德泰土壤修復工程有限公司,成為老東北工業基地上的第一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專業公司,大化老廠區成為其示範工程試點。而國際工程諮詢服務公司伊世特(ESD)收購了一家名為中環循環境技術中心的中資企業,曲線進軍中國市場。日本的土壤改良公司JEM則和曹妃甸開發區合作,試驗的鹽鹼地改良項目效果明顯,銷售額有望從3億日元摸高至100億日元。

  

  總體來看,專業選手正在積極熱身跑步入場,非專業選手滿天飛則是當下的尷尬現狀。由於中國土壤修復行業暫無具體法規,對企業的准入門檻和資質也尚未有明文定規,在有的地產商那裡,土壤修復工程簡化成兩個詞—「挖走,埋掉」。只要不影響自己開工,是否造成「二次污染」不用理會。在地產商偏好於以價格高低決定項目權的大環境下,專業的土壤修復企業抵不過挖土方的工程隊也是常有之事。中國環境修復網總編高勝達就評論道,根據他們的統計(2012年),100多家企業在做土壤修複相關的事情,但真正有能力做好的不足10%。

  

  法治與環節獨立:成熟市場的修復經驗

  

  巨大的掘金價值伴隨著法律空白下的無序競爭,是沒有「裁判」的必然現象。雖然中國早在2006年就已經開始了相關法案的起草工作,但尚未形成有效的土壤污染綜合防治體系,缺乏土壤污染治理的專項法律法規。作為立法組的首席專家,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王樹義曾於2013年初透露,醞釀多年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不久將出台,該法將最終確定以「治」為重點,「防治兼顧」的立法方向。

  

  從環保產業發達的國外市場來看,有法可依將是產業發展的有力催化劑。日本在上世紀經歷「四大公害事件」後,先是於1970年頒佈了《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2002年又出台了主要針對城區工業跡地污染的《土壤污染對策法》。據日本環境省土壤環境中心的初步計算,僅《土壤污染對策法》就催生出13.3萬億日元的行業產值規模,其中調查費用2.3萬億日元,淨化費用11萬億日元。該法的實施還刺激了土壤污染評價、土壤調查對策工程中介,以及與土壤污染有關的保險業務、金融業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法律的「定責機制」無疑將保障修復資金來源。不過,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取捨平衡,尤其是中小企業難以自籌污染修復的資金,一步到位並不現實。國家專項基金援助也必不可少,荷蘭在20世紀80年代已投資15億美元進行土壤污染的修復,而德國在1995年一年之內就投資了60億美元淨化污染土壤。中國也已開始初步嘗試,在「十二五」規劃中,土壤修復工程成為重點規劃的治理項目,國家初步投入的專項資金將達300億元。

  

  相較於中國目前出現的「全能型」企業,諮詢、修復、測評環節相互獨立將是土壤修復產業成熟後的演化模式。一方面法律法規有望對評價機構、施工機構、檢測機構等各方資質有所規定,規範產業鏈各環節的發展,如日本的《土壤污染對策法》中,以專章規定了專業調查機構資質的相關問題,包括資質的認證、取得、管理和取消等,一併納入環境省監管;另一方面也是產業高度發展後細化的必然方向。

  

  2012倫敦奧運場館的土地修復就提供了一個典型治理模板:政府、調查機構、諮詢方案提供商、施工工程方彼此獨立,共同協作完成了倫敦史上規模最大的土壤清潔工程。奧林匹克公園所在的倫敦東區特拉特福德,此前為垃圾填埋場及廢棄工業園區,倫敦發展署買下該地後,本地工程集團WSP介入調查,證實部分重金屬甚至已滲入地下40米的地下水和基岩中。從2006年10月起,在對該塊土地的污染情況進行了接近3000次的現場調查後,歐洲最大的設計和工程諮詢機構阿特金斯集團同時領銜奧林匹克公園的總設計師和清理行動總工程師,制訂了詳細的恢復生態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給這塊土地上的200萬噸土 「解毒」的任務交由比利時Deme集團完成,他們利用創新的泥土清洗和生物降解法,令其恢復至「乾淨安全」的標準。倫敦奧林匹克交付局(ODA)則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最終達到了連兒童誤吞泥土都不會產生任何問題的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66

2014年投資總結-曙光初現 歲寒知松柏

來源: http://xueqiu.com/1272530506/34703496

 
回顧2014年,我認為自己執行得最好的策略是堅定地做了減法,包括把關註的行業減少到TMT、醫藥、能源(含節能環保、汽車及運輸)這3個、網上關註的人減少到30個、關註優秀公司放棄便宜的普通公司;我同時也做了加法,包括不斷加強財務分析的學習突出個人的專業優勢、到PE工作(主要投節能環保,也有醫藥和TMT)以加強對產業和企業認識理解的穿透力、向更多高水平的前輩學習等。以前我做加法是為了正確地做減法,現在我做減法是為了有效地做加法。

2013年我的投資總結是《方向漸明》,結尾是這樣的:“只要我每年都能有所進步,功夫到後,很多東西會是自然而然的,我不必過於苛求,不必太在意一時的得失。為人處世做投資,都是一場馬拉松,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歲寒知松柏。”2014年,我在多空兩個方向都有進步也得到了證明,轉型職業投資已經沒有問題,但要實現做合格的資產管理者的目標,還需要進一步夯實基礎,主要是投資體系的持續穩定性和能容納大資金。

2014年我仍然犯了很多錯誤,比如港股重倉206TSC集團,最高跌幅達60%,包括情緒心態、倉位、組合配置、估值和買賣時間點等全都有錯誤,這也反證了我的投資體系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完善。2014年很多重大事件和投資或投機機會我完全沒有把握或參與,比如港股的滬港通、A股的定增並購、油價下跌受益與券商股行情等,這也導致了我今年的收益率遠不如朋友們及遍地的股神。

賬戶表現




持倉分析與操作

2014年我在操作上最大的變化是做了減法,持股專註在能源和醫藥兩個行業(TMT特別是互聯網行業雖然增長最快但估值太貴,所以只關註沒有持倉),清倉了管理不好和大股東不靠譜的公司,包括A股000572海馬汽車、港股111信達國際和959奧馬仕國際,這類股票以後我堅決不會再碰。

我還在年報後將600863內蒙華電換成了600861國投電力,海馬汽車換回了000550江鈴汽車,600060海信電器換成了000651格力電器,盡管海馬汽車、內蒙華電、信達國際都曾有過很大的漲幅,但我認為自己的操作完全正確。

我認為,公司價值的源泉是管理,如果管理不好,那麽長期來看不會有真正的護城河。大股東和管理層的誠信,是價值前面的1,能力只是後邊的0,大股東和管理層若對小股東不厚道,那再低的估值再多的誘惑,也應該一票否決。

我對關註的行業做減法,是想提高對行業和個股的確定性,畢竟我的精力能力有限。一筆買賣要成交,必須有兩個單價金額完全相同,但對方向的判斷正好相反的人才行。那麽,在同一個時刻,面對同樣的信息,我憑什麽能保證自己大概率會比對手正確?除非我理解得更全面、透徹、長遠,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只能更加專註。

能源

做為一個在工廠打工超過15年的會計,我基本沒有行業方面的專業知識可以利用。過去5年,我因為關註風電運營企業,看過很多風電方面的資料,進而拓展到整個發電行業及其它的能源行業。我認為投資能源和大部分公用事業項目一樣,要理解它的生意模式不難,它主要是玩一個財務杠桿的遊戲。我們用財務模型測算一下內部收益率就可以基本確定項目是否可以投資,當項目IRR大於貸款利率時,就可以利用銀行貸款杠桿放大資本金IRR並取得較好的投資回報或ROE。當然,不同的運營管理團隊,實際的回報水平會有差異(像816華電福新就比956新天綠色好,中廣核更好),但比起一般的競爭性商業項目來說,確定性高多了。

能源資產的共同特點是物理壽命很長,即折舊時間很長,相應地會在財務上體現為前期投入大,資產周轉率低,現金回流慢,即重資產慢周轉低回報。為了吸引投資,政府一般會進行管制並形成壟斷而使得項目在未來能有較高的確定性,這樣投資方才能利用財務杠桿來提高回報率。

如果從ROE來展開進行杜邦分析,重資產的公司一般都會低周轉高利潤率,然後通過高杠桿來提升ROE水平,電力包括電源和電網是典型。如果能源價格已經完全市場化而波動劇烈,那麽利潤率和ROE就會大幅波動,行業會有很強的周期性,比如煤炭和石油。

我之所以選擇關註能源行業,還有一個原因是能源長期如同醫藥行業一樣,是個需求非常剛性的行業,基本上只會增長不會衰退。又由於下邊的子行業很多且周期不同步,所以可以長期在各子行業之間波段操作。

2014年,我A股換入了國投電力,換之前我對它不太了解,又懶得去研究,就在雪球上發了幾個帖子質疑它存在的一些問題,結果惹得一群國投粉對我口誅筆伐,但我也因此而很快理解了它的投資邏輯:裝機造價與同行差不多,但年發電4777小時比全國平均的3300小時多近50%,上網價格0.32元比長江電力高20%多,這相當於收入高了50%還不止,利潤和回報水平比同行高出數倍,它的電站於2013年下半年開始起集中完工並網,買入時2014年PE僅5倍。國投電力我買入成本4塊多,11塊全部清倉換了股。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自年初開始學習了解核電行業,看了不少資料,並持有2302中核國際,初始買入成本1.7多,過3塊後賣掉了一半。它的核心邏輯是核電比例的世界平均水平超過10%而中國僅2%,習李明確表態要恢複核電建設,既可以減少霧霾又可以帶動裝備制造業,中核和中廣核也確定要上市,鈾礦價格自07年的140美元一磅跌到了30,日本恢複核電站和中國核電大躍進一定會刺激鈾價反轉。

港股我曾持有816華電福新能源、1829中國機械工程,這兩只能源股都被我先後賣出,816是覺得估值不如2302和206有吸引力,後來的一波大漲我沒吃到。1829是因為中報業績一般,國際地緣政治不穩定,市場難給高估值,結果錯過了一路一帶概念。這兩家公司的管理都不錯,以後我可能會擇機再買回。

1292長安民生物流我在年中有賣出,年底前又再度買回,賣出是這公司包括長安集團的管理有些問題,連續幾期財報都顯示長安汽車特別是長安福特持續大幅增長但1292幾乎原地踏步。買回是因為福特3工廠年底投產、杭州福特2015年初將投產、油價大跌受益及估值實在是太低,我想再觀察一年,看看去年換管理層後公司會不會有些變化。

像我8月底追入的3399粵運交通,就是以前管理爛,換管理層並進行資產置換後變成了大牛股。但我研究太晚,近4塊錢才追入,沒敢上太重的倉位,可惜了。

至於000550江鈴汽車,因為以前帖子寫過很多,這里就不再重複了。我原始成本折算下來估計只有10塊出頭,2013年曾在27塊左右賣出並在23塊買回,2014年在30多塊又賣掉了一半之後買回了部分。它目前的估值水平一般,得等2015年下半年撼路者上市及2016年新全順等車上市。2014年如果我買入長安汽車、上汽集團、長城汽車等,可能收益會好一些。

醫藥

醫藥我一竅不通,去年才慢慢了解一些基本的行業知識,我關註它完全是因為行業好,包括長期剛需、現金流強、整體回報好等。但過去幾年醫藥股的估值一直不便宜,可選的標的很少。

我持有8058羅欣藥業近5年,2013年總結時專門向朋友們道歉,好在今年終於揚眉吐氣,股價從不到7塊漲到17塊多。在年報出來後,因為覺得一年內業績不會有驚喜,我減了一些倉位。結果我減倉後股價高歌猛進,很多次和股友們聚會時都有人向我推薦羅欣,搞得我很尷尬。

在年報出來前一天,李振福增持到5%而舉牌,當時我沒搜索到他有超強的背景,否則我不會減倉。好在手上還有一成倉多點,一直拿到過17塊才全部清掉,因為估值確實不再有吸引力。通過這個事可以看出股價這東西,短期內受市場估值變化的影響遠大過公司自身的業績變化。如果我們對行業企業的穿透力不夠,持有時間不是很強,那麽在判斷業績的同時,也應該適當考慮或利用市場的情緒。

醫藥我重倉了570中國中藥,原因是國藥系在資本市場口碑不錯,管理靠譜,570業績在高速增長,手上中藥品類極多,其中有不少獨家品種。另外就是國藥把570定位為中藥平臺,未來會通過自身增長和並購把它不斷做強做大,我買入時2014年PE大約有15倍出頭,估值有吸引力。

我還盲從朋友買了一些8049吉林長龍藥業,它的獨家藥海昆腎喜膠囊銷量不錯且有持續性,買入2014年PE不到15倍。但8049的股權架構不太理想,國資與管理層持股並存且占比都不高,公司又長期不分紅。適當的時候,我會減掉一些倉位或逐步放棄它。

TMT及其它

我在年初清掉了947摩比發展,這公司質地很一般,我買它純屬投機4G概念,當然947的業績確實也會大幅增長,但只能持續一二年。有趣的是,我們在討論這個港股時,提到對標A股300134大富科技時被小小辛巴關註到,他說大富可以買。果然,947摩比漲幅不到1倍,大富瘋漲了2倍,A股不服不行。

由於傳媒和互聯網類雖然增長很快但估值都很貴,加上我自己對互聯網完全不懂,所以我一直只是關註學習,沒有買賣。

A股我在下半年先後買入了000651格力電器、601318中國平安和600585海螺水泥,這三個票不屬於我前邊提到的3個行業。

買格力是因為它質地好估值低,PPI與CPI的剪刀差導致它毛利率大幅上升。我發現過去幾年格力都是夏天股價低迷冬天開漲,這可能是因為格力對渠道的掌控力強,在淡季壓貨以平均產能利用率而降低生產成本。在銷售端就會顯示出上半年市場份額下降被媒體質疑,下半年行業轉淡後格力份額上升,空調同行都是2季度業績最好4季度最差,格力卻是3季度最好,4季度不差,所以到年底時股市又會重新看好它。

買中國平安是因為滬港股開通和降息後,A大盤股估值低並且相對H整體折價,低估加上財富效應引發了牛市行情。保險股因為大部分資產是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降息會導致這些產品價格上揚。另一方面保險股還投資了一成以上的股票,市場利率下行PE估值提升致股票走牛也會導致保險股的投資收益大幅上升。中國平安的H股一直比A要高,以及它還有陸交所等很多的可炒作點,也是買入原因。

買入海螺水泥,一方面是因為它估值低,PE只有9倍左右,並且H比A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政府仍然在救地產刺激投資,水泥有運輸半徑限制,價格競爭沒有鋼鐵激烈,4季度水泥價格也有所上揚。而海螺水泥本身是個不錯的公司,行業龍頭,鋼鐵和工程機械股都大漲,海螺理應擡高估值。

應該說,買中國平安和海螺水泥都帶有明顯的趨勢投機成份,只不過它們本身質地不錯,是行業龍頭,估值也低。

主要錯誤

206TSC集團的慘敗全方位地反映了我投資體系所存在的問題,這票我大約3年前就有關註過,當時覺得雖然行業前景陽光,但公司業績看不出有任何拐點跡象,所以後來一直沒深入研究它。去年年底有前輩高人向我推薦206後,我重新看了它的財報,發現訂單大幅增長,業績拐點跡象明顯。

自我關註時開始,206的股價就開始快速拉升,因為對自升式鉆井平臺大規模重建、對標企業國民油井高華市值高300倍、206產品有競爭力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管理層熱愛工作並有增持股票、業績出現拐點等邏輯的認可,以及對前輩推薦的盲從,我在股價不是太滿意的情況下追高買入(2013年PE近20倍,2014年PE預估10倍)。

自買入後,206股價表現不負我所望,至4月底已經從年初的3塊拉升到了近5塊。因為憧憬2016年收入達10億美元的目標即增長400%,以及對5月份休斯頓石油大會獲得大訂單的期望,在股價不斷上漲迅速浮盈近5成的情況下,我不但沒有逢高減倉還在4塊多時加了倉,最高倉位接近40%(原始倉位30%),2013年PE達30倍,2014年PE也有15倍。

5月初206並沒有獲得大訂單,股價從高位下跌了近3成,我的賬面浮盈被全部抹平,在了解到公司並沒有實質性利空,經營情況正常後,我選擇了堅守,認為中報業績會倍增,到時候市場會再次認可206。

8月底的中報如我預計的一樣增長了100%,但206的股價在沖過4港幣後就開始掉頭向下了,這個時候,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從6月份的平臺位置100美元跌到了90美元,處於跳水前夜。

自10月份開始,原油價格跌幅開始加速,油價單月跌幅超過10%,趨勢很不好,206股價急劇下挫,10月跌幅達30%。而自8月份後,因為我持有的其它幾只股票,包括8058羅欣藥業、2302中核國際、570中國中藥、3399粵運交通等都開始大幅上漲,特別是10月份,雖然206大跌30%,但我的賬戶凈值基本沒有減少,這讓我有點沾沾自喜,對206的大跌很麻木,光想著206若回到高位則我2014年港股收益會很不錯。

11月份,我持有的其它票不再上漲,原油加速下跌達20%,這段時間有朋友開始勸我斬倉。我搜索了一下過去40年原油價格走勢,發現1975年到1980年,油價從10美元漲到了40美元,而目前全球的自升式鉆井平臺近一半是這5年建造的。這一點清楚地說明,海工行業的訂單或石油公司的資本支出與原油價格走勢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果我在年初買入206時能多花半小時去搜索這些資料,我就不會在油價處於100以上的高位買3成重倉,也不會在股價過4塊PE25倍還加倉。在我明白原油價格與海工行業有密切關系並會影響206的市場估值時,股價大約在2.7左右,賬面浮虧2成。由於當時手上的其它股票都處在高位,賬面整體市值受損不大,我以為206下跌空間有限(2014年預計PE8倍出頭),加上對第一重倉股高位下跌過4成的不甘心,我在猶豫中沒有認錯減倉,結果幾天後206再次大幅跳水,短短一周時間又跌了30%,導致我整個賬戶一周回撤了1成。

11月初,我在中報後認為短期業績無驚喜而斬倉的1829中國機械工程因為“一路一帶”概念大漲了50%;11月底,滬港通行情讓券商、中字頭相關個股及A50的ETF2822、2823大漲。如果我206能及時認錯減倉,或者一開始就不是建30%的重倉而是15%的倉位,那我的港股操作選擇會靈活很多,而整體收益率至少會高出30個百分點以上。

概括起來,我在206上反映出來的錯誤至少有:

一、情緒過於樂觀,心浮氣燥,盲從別人缺乏獨立思考;

二、上半年我曾寫過《投資組合與收益率》,以206當時的估值我不應該買30%的重倉,在組合配置上沒有買一些原油下跌受益股進行對沖(比如航空股,盡管實際因為燃油套保而受益不明顯但股價卻有翻倍上漲)。我一直滿倉而沒有留出現金,這導致市場整體下跌時我無力加倉進退失據。另一方面,港股時常會出現瞬間巨幅振蕩的案例,比如前不久1211比亞迪單日下跌近50%,如果手上有現金迅速抄底,一年做一單其實都能有不錯的收益;

三、靜態PE高達20倍、原油處於100以上的高位時不該重倉買入,對原油歷史走勢與市場估值的變化完全沒有做出充分的預計,操作上沒有留出容錯的空間。

收獲與展望

2014上半年,我花了大量精力處理私人事務,在股票上花的時間沒有以前多,下半年我進入廣東省政府下的一家PE,工作內容與二級市場無關,與一級市場關系也不大,所以在股票上投入的時間也很少。

我曾先後接到多位朋友的邀請,包括券商和一些私募基金的研究類職位,但我都委婉地拒絕了。下半年又有兩位朋友推薦,一家是複星國際下的PE,另一家是我現在工作的國資PE。前不久我曾發表過3篇個股分析,都是面試時的題目。複星是很優秀的公司,過去20年年複合收益率超過30%,複星最強的還不是投資端而是融資端,比如年初收購葡萄牙保險公司帶來1000億的資金,成本不到3%,只要把它配置在中國相關的資產上,賺利差就會有很好的收益。我個人認為,融資端而非投資端的差別,是中國PE公司優劣的關鍵所在。複星的機制很好,他們在我通過面試後一直熱情地邀請我,但最後我還是選擇了現在的PE,盡管國企的機制遠不如複星。

我這樣選擇,原因之一是我沒有政府和國企的從業經歷,我想,做為中國市場中的重要影響力量,我有必要知道他們的基本思路,正好現在國企混改又如火如荼;原因二是邀請我來的朋友也就是我的直接上司,他曾在2012年邀請過我(最初曾在2011年問過我,但我沒理睬),2012年時因為我沒有文憑而被董事長攔下。我與他非親非故,但他一直惦記著我並多次給我推薦工作,也如實告訴我目前公司的問題,他說如果不同我講實話我以後會罵他,而他介紹我進來相信也會面對一些壓力。我想,今天複星邀請我,和我現在的上司在3年前就邀請我,那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因為過去3年我自認為進步不小,他對我有知遇知恩,我應該過來幫他做點事情;原因三是我見了幾個同事,他們人品都很厚道,能力也很優秀,和他們一起工作,雖然公司機制上有限制但我們團隊內部不會有不確定性。

我能來現在的PE工作,一方面是因為我財務分析能力比較突出,團隊內有差異化優勢,另一方面是公司當時正準備與中廣核合作搞一個50億的新能源基金(風電為主),我對風電也算有點紙上談兵的能力,臨場可以救救急。

公司總共有近10個基金,我們團隊目前主要負責節能環保板塊,也有關註醫藥和TMT,這和我個人的關註面正好吻合。工作4個月下來,我接觸各類項目超過20個,包括新能源(比如風光生物質發電)、傳統能源改造(比如煤化工、鍋爐改造、建築節能)、空氣汙染治理、水處理(包括監測和處理設備、EPC、服務、PPP等)、固廢(再生資源、垃圾處理和發電、危廢)等等,但看得上眼的也就2個項目。

PE現在真是人傻錢多,稍好點的項目一堆人圍著,估值20pe、3pb起不如炒股票,客戶虐我千百遍我還要待她如初戀。好不容易談判完立項盡調寫好投資建議書資料整上十萬字,國資基金各種過會差不多還得搞18輪,領導們個人嗜好又互不相同,直把人弄得欲仙欲死,一個項目從接觸到簽協議打款至少得搞一年半載。當然,我從中也學到了不少東西,日子過得很充實。

2014年我新認識了不少朋友,其中最值得提的是受高瓴資本張磊先生之邀,去北京和高瓴的全體團隊成員做了一天的交流,張總完全沒有架子,他單獨請我午餐並問了我一些問題。他說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受過如耶魯的高等教育,所以對很多投資理論有理解,他很奇怪我沒有受過正規投資教育,為啥會有一些自己的見解,他想了解草根的生態環境。

我大概講了幾個方面:一是進取並註重聲譽,做人真誠;二是專註但不自閉,個人做差異化定位;三是獨立思考同時也有包容,利用好奇心並註重常識和邏輯;四是經驗的積累就是參照坐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避免刻舟求劍;五是堅持也常反省,相信時間會是價值的朋友。

張總說以前曾看過我的文章,並且勸我不要在雪球上與人爭執及浪費時間,他閱讀面如此廣泛,著實讓我驚訝。那天我光顧著回答問題,都忘記請教他,很是可惜,好在有了他的聯絡方式,希望以後能多向他及高瓴的朋友們學習。

邱國鷺先生告訴我,高瓴過去10年年化收益率超過50%,現在規模過1000億元團隊成員才30人但仍然有很高的收益率,並且年換手率只有15%,這意味著每7年才換一次股票。很難想象,張總和高瓴對行業和企業的未來有多強的穿透力。

我想,既然高瓴規模高達1000億持股長達7年都能取得如此高的收益率,那我學習他們已足夠在這個市場生存得很好,只要資金來源端認同理念不給壓力,那麽我只需要努力提高看企業的穿透力,根本不必在意市場短期的波動,也不必去羨慕或學習趨勢和波段操作者。

在清科集團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複星被評為年度最佳募資PE,高瓴被評為最佳退出PE,張磊先生被評為中國最佳PE投資家。2014年,有幸與這兩家PE交流溝通,應該是我最大的收獲。

2015年,我會繼續提升自己的財務分析水平,希望在某些方面逐步做到業內最好;我會加深對能源行業的學習理解,努力成為節能環保行業的專業投資者;我也會繼續關註學習醫藥和互聯網行業,但多看少動。

2014年下半年,原油價格崩盤,能源相關股票都跌得很慘。但原油不可能長期低於60美元,能源類股票應該會有不錯的介入機會,我相信自己在206TSC上交的學費,會有連本帶利收回的一天。當然,我的投資體系還需要不斷修正完善,包括提高研究的確定性、增加容錯空間、降低換手率、適應大資金運作等。

前幾年,因為家庭經濟非常困難,我自己的前途又完全看不清方向,對比身邊的人後心態失衡有些急躁。現在,我已經能看清自己未來的方向,也知道只要不斷學習和進步,我早晚會走向成功,所以我已經不著急了。

我沒什麽文化,智商不高,起點低覺悟慢,在競爭激烈的金融圈內,我沒法比別人更高更快更強,我能做的只能是真誠、勤奮、堅韌、守拙。我想,只有甘於做烏龜,我才有機會跑贏兔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414

足球改革首推中甲,市場化運作曙光初現!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486

足球改革首推中甲,市場化運作曙光初現!

作者:格隆匯 李音臨  

核心觀點

(一)足球產業改革箭在弦上,中甲潛在價值有待挖掘

隨著我國體育產業改革的不斷推進,足球作為受眾最廣的體育項目,其活力正在被不斷激發。我們在上一篇深度報告《體育產業系列深度報告之四:體育改革足球為先,中超價值潛力無限》中對中超聯賽的經營現狀及巨大空間進行了詳盡闡述。中甲聯賽作為我國足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雖然競技水平不理想,但受行政幹預較少,有利於推進市場化改革。同時,中甲名片效應遠超國外足球產業發達的國家,其蘊含的商業價值將有待挖掘。


(二)中甲聯賽坎坷探索前行,商務開發權幾經易手

中甲聯賽正式成立於2004年,其前身是甲B聯賽。成立至今,中甲經歷了多次變革,球隊規模經歷了“縮減—擴充—穩定”三個階段,其探索前行之路可謂坎坷不斷。目前,中甲聯賽實行的是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足協、職業聯賽理事會分級管理體制。由於對於中甲聯賽商務開發權的歸屬沒有明確界定,加上聯賽長期表現不佳不受關註,中甲商務開發權幾經易手,至今依舊沒有明確的歸屬。我們認為,中甲市場化革新阻力較小,改革將勢在必行。


(三)中甲聯賽慘淡經營,商務開發一片荒蕪

目前中甲聯賽的經營情況不甚理想,聯賽整體的商務開發無人牽頭,俱樂部常年入不敷出。轉播權收入方面,全國性的電視、網絡轉播一片空白,各俱樂部的地方性的轉播也不容樂觀。對於商業贊助與廣告,聯賽仍未找到總冠名商與戰略合作夥伴,俱樂部各自招商,經營艱難。人氣不佳使得俱樂部門票收入較少,球隊支出只能依賴投資人投入,這樣的局面迫使中甲聯賽迎來一次深刻的變革,我們也可以從其經營現狀中看出中甲潛藏的巨大潛力。


(四)放眼海外二級聯賽,英冠運營成熟為標桿

英冠憑借其成熟的運營體制和超高的人氣基礎而被評為全球商業價值最高的二級聯賽。2013-2014賽季英冠的總收入約5億英鎊,轉播權收入和門票收入各占三分之一左右,遠超其他次級聯賽的收入水平。在英國足球聯賽體制中, “降落傘”條款以及升級附加賽賽制等特色制度都在不斷地為英冠註入活力,其制度創新可供中甲參考借鑒。


(五)堅定看好中甲前景,市場化改革迎來轉折點

盡管中甲聯賽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但我們堅定認為其擁有巨大的潛力,即將迎來一次爆發性成長。不可否認,競技水平的提升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然而球隊成為足球稀缺資源能極大聚集人氣,足球聯賽市場化改革也將改善中甲的商務開發狀況。從長期看,人才培養的改善必將提高聯賽水平,在此條件下中甲有望重新煥發活力,形成良性循環。在中甲聯賽改革的驅動之下,雷曼光電、天津松江等上市公司有望成為最受益的投資標的。


一、中甲沿革:摸索前行歷經波折,商務開發幾經易手

我們在上一篇深度報告中詳細介紹了中超聯賽的歷史沿革、運營現狀,並結合了國外的經驗,深入探討了中超聯賽未來市場化改革的大趨勢及其蘊含的巨大價值潛力。在此基礎上,我們將繼續緊跟國家發展體育產業的大趨勢,進一步將研究視角投向百廢待興的“中甲聯賽。


中國足球甲級聯賽,簡稱為中甲聯賽,是由中國足球協會組織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次級聯賽,其前身是全國足球甲級隊B組聯賽(簡稱甲B聯賽)。中國足球甲級聯賽自成立至今,經歷了20多年的變革與發展,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以及極大的發展潛力。在國家高度重視體育產業特別是足球事業發展的背景下,了解中甲的發展史將有助於投資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蘊含的商業價值。


(一)發展歷史

1.1987-2003:迎時代發展要求,甲B聯賽摸石頭過河

中國足球甲級聯賽正式成立於2004年,其前身是成立於1989年的中國足球甲級B組聯賽。1987年中國足協試行將全國足球甲級隊聯賽分成兩組,即甲級A組和甲級B組分別進行,其中甲B聯賽采取賽會雙循環制進行,沒有升降級制度。


1992年的“紅山口會議”,提出了把足球作為體育改革的突破口,確立了中國足球要走職業化道路的改革方向。1994年中國足球全面推行俱樂部制,當年4月16日,首屆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甲B聯賽正式開始。


1994年開始,甲B聯賽采用主客場雙循環賽制。1994至2003年間,甲B聯賽經歷了近10年的發展。在這段時間內,甲級B組列前者升級為甲級A組,甲級B組名次最後的若幹球隊則降入乙級,具體的升降級名額按照甲A聯賽擴充需要,歷年多次出現變化。


在這段時期內,發生了一起假球事件,即“甲B五鼠”的假球事件。2001年,為了趕上升入甲A的末班車,浙江綠城、成都五牛、長春亞泰、江蘇舜天、綿陽太極聯手上演了中國史上的假球之最。當年賽季最後兩輪比賽中,成都五牛對綿陽太極打出了11:2 的懸殊比分,創下了中國次級聯賽比分和絕對進球數之記錄。經過調查,10月16日足協取消了上述五家俱樂部的轉會資格、升級資格、註冊資格等。


2.2003-2004:中甲聯賽開啟新篇章,甲B聯賽時代宣告終結

2004年,中國足協正式推出“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品牌,與此同時將甲B聯賽改制為中國足球甲級聯賽,開啟了中國甲級聯賽的新篇章,這也意味著甲B時代宣告結束。


首屆中甲聯賽於2004年3月21日展開,參賽隊伍達17支,為中國足球職業化後最高兩級聯賽中迄今為止參賽球隊最多的一個賽季,球隊參賽熱情高漲。武漢黃鶴樓奪得冠軍,和聯賽第二珠海中邦參加2005賽季中超聯賽。


3.2005至今:球隊數量幾經增減,整體規模仍需擴充

自成立以來,中甲聯賽參賽隊伍一直保持在13—16支的水平。期間,經歷了規模“減少——擴充——穩定”三個時期。


2004年以及2005年,出於中超聯賽進行擴充的需求,這兩年的時期內沒有球隊降級到中甲聯賽。同時,2004年中甲聯賽的深圳科健隊解散,因此2005年中甲聯賽降低到14支球隊參賽。2005年中甲聯賽哈爾濱國力因違反足協規定而被罰降級,因此2006賽季中甲聯賽只有13支球隊。


隨後,從2007賽季開始,中甲聯賽采用“升二降一”的規則。在中超聯賽中,每賽季最後兩名也會降級到中甲,因此,2007賽季中甲聯賽參賽隊伍保持13支不變。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2010賽季。


中甲聯賽的擴充階段是從2011賽事開始,而推動中甲聯賽隊伍規模擴充的標誌性事件,是2011年2月份在中國足協香河基地召開的香河會議。經過足協的研究,最終推出新的升降級制度,從2011年賽季開始,中甲實施“升2降1.5”的制度。對於半個降級名額,足協的具體規定是,在中甲聯賽的倒數第二與乙級總決賽的第三名進行新一輪的附加賽,勝者將獲得明年的中甲聯賽參賽資格。制度的改變使得2011賽季中甲球隊增加到14支。這一擴充也終於改變了7年單數球隊聯賽的畸形局面,成為偶數球隊聯賽。2012賽季,中甲聯賽的參賽隊伍擴充到16支隊伍。


2013賽季開始,中甲聯賽參賽隊伍進入穩定階段,一直保持“升二降二”的制度,即中甲聯賽前兩名升入中超聯賽,而中乙聯賽中的冠亞軍晉級為中甲聯賽。這一制度使中甲聯賽參賽隊伍至今一直保持16支的規模,穩定至今。


然而,中甲的參賽隊伍相比起中超,處於較低的水平。按照國外足球較為發達的國家情況來看,足球聯賽是呈現正金字塔的局面,聯賽水平越高,參賽隊伍越少。然而,我國卻長期呈現倒金字塔的局面。2005-2011賽季,中甲聯賽參賽隊伍的數量均低於中超聯賽,2012賽季開始中甲聯賽參賽隊伍和中超聯賽持平,但是依舊沒有呈現出正金字塔的局勢。因此,中甲聯賽的參賽隊伍規模還有待進一步擴充。



(二)組織架構

根據2012年2月10日由中國足球協會審議通過的《足球職業聯賽管辦分離改革方案(試行)》的規定,我國的中甲聯賽實行的是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足協、職業聯賽理事會分級管理體制。其中,國家體育總局充當整個架構的領導者,制定整個體育產業的發展政策,引領整個組織的發展方向。足協是政策的細化者和賽事的監管方,規範理事會的運作,並監管賽事的運作。職業聯賽理事會是賽事的辦理者,制定賽事的運作流程和制度,保障賽事的正常運作。在職業聯賽理事會中,共有19名代表,其中足協代表三名、地方協會代表四名、中超俱樂部代表五名、中甲俱樂部代表二名、中超公司代表一名,特邀專家代表四名。中甲聯賽分為13個賽區,每個賽區派設一個負責人,負責賽區運作一切事宜,保障賽事的正常運作。



在這個架構中,雖在辦賽和監管方面有明確規定,但商務開發權的歸屬卻模糊不清,加之中甲聯賽競技水平較低,關註度不高,導致中甲聯賽問世近10年來,商務開發權一直處於無人認領的境況,幾經易手,數度輾轉。從足協到福特寶,隨後又被足協收回,再劃撥給中超公司代理,現今又有雷曼光電介入中甲聯賽商務運營合作開發,可謂歷經坎坷。


2003年,在中甲聯賽成立前一年,足協曾意欲把中甲、中乙和中丙聯賽捆綁銷售,即獲得2004年中甲冠名商的企業,可同時獲得中乙和中丙的冠名權。不過,最終冠名權未能賣出。


2004年,中國足協將甲B聯賽改制為中國足球甲級聯賽,中國足協亦將中超聯賽和中甲聯賽的商務開發權交給了其下屬的福特寶公司。然而,中甲聯賽的招商情況並不樂觀,一方面,福特寶將中甲聯賽的轉播權幾乎以零收益的價格轉讓給廣東衛視。另一方面,福特寶未能談攏中甲聯賽的總冠名,足協只好讓各俱樂部進行地區冠名(無總冠名)。由於福特寶公司經營能力有限,2005年足協收回福特寶公司的商務開發權,招商情況依舊未見起色。


2012年,中國足協正式將中甲與中超一起並入職業聯賽理事會管理,中甲聯賽的商務權益由足協統一管理,交給中超公司代管,一直延續至今。但由於時間倉促,其招商仍基本維持在停滯狀態,中超公司便將全部中甲廣告板及聯賽附屬商務權益開發撥給各俱樂部自主經營。


至今為止,雖然中國足協掌控著中甲聯賽的開發主導權,但沒有組織機構對各個中甲俱樂部的商務權益進行統一開發。而在2014年6月,上市公司雷曼光電與中甲聯賽達成合作,先後與12家中甲俱樂部簽約,獲得近1/3的商務權益。在不久前召開的中甲商務研討會上,雷曼光電也表達了成為中甲商務開發統籌者的意願,並嘗試從足協手上獲得冠名與全國性轉播的開發權。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甲聯賽長期不受關註,而有關規定對於中甲聯賽的商務開發權界定存在較大的模糊性,致使這一開發權幾經波折,卻始終歸屬不明。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由於中甲聯賽帶來的經濟利益較少,足協對其關註程度遠不如中超,使得中甲在經營上有更大的自由度。我們認為,商務開發權歸屬不明決定了中甲聯賽改革的迫切性,而市場價值較低使得中甲的改革面臨較少的阻力,因此未來足球領域的改革很有可能在中甲率先推進。


二、中甲現狀:收益慘淡入不敷出,商務資源亟待開發

中甲聯賽的商業模式與中超類似,收入來源主要分為三大類:轉播權收益、商業贊助與廣告、門票與衍生產品。


根據最新的中甲聯賽規程,全國性轉播、聯賽冠名的開發權歸屬於中國足協,中甲聯賽並未組建聯盟公司,由中超公司進行代理,但中超公司的代理未能帶來全國轉播商與冠名商,因此這兩部分的權益仍處於真空狀態。除這兩項外的其他權益均由各個俱樂部自行經營。


(一)轉播權收益

轉播收益的來源可以分為:全國性電視轉播、地方性電視轉播和新媒體轉播。全國性電視轉播是全國性電視臺對所有中甲比賽在全國範圍內轉播,而地方性電視轉播是指各俱樂部與地方電視臺合作,由地方電視臺轉播該球隊的主場比賽(可擴展至客場)。新媒體轉播是指通過網絡來進行部分或全部比賽的轉播。


根據中甲聯賽規程,全國性電視轉播與互聯網由中國足協及其授權機構負責統一經營,而俱樂部主場的地方電視轉播權由主場俱樂部自主經營,但與主場電視臺簽訂的轉播協議不得對中國足協及其授權機構制定的全國性電視轉播、境外電視轉播、轉播戰略合作單位有排他性。根據中國足協在2012年推出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管辦分離改革方案(試行)》,中甲聯賽的商務開發交由中超公司進行代理,因此中甲公司的全國性轉播權由中超公司負責經營。然而事實證明中超公司無力開發中甲,隨著廣告板權益撥回各俱樂部經營,轉播權招商最終不了了之,目前處於無人負責的狀態。


中甲聯賽的電視轉播權開發程度較低。由於競技水平較差、缺乏關註度、商業價值較低,目前沒有電視臺或相關媒體願意為中甲聯賽進行全國性的電視轉播或互聯網轉播。盡管在2004年廣東衛視與中甲簽署了三年的全國性轉播協議,但中甲俱樂部並未從中獲得收益。雙方約定中甲向廣東衛視補貼每輪9場從全國各地向廣東衛視轉輸信號所需要的傳輸費用,而廣東衛視則以每輪直播比賽時插播的廣告時段作為購買直播版權費用。然而在轉播的第一年,由於直播節目的廣告招商不理想,俱樂部幾乎沒有獲得轉播收益。盡管中甲向廣東衛視補貼了信號傳輸費用,但後期節目的素材編輯、畫面加工、特效運用、解說等帶來的成本也讓廣東衛視虧損了300萬元。2006年合約結束後雙方不歡而散,中甲不再有全國性轉播。雖然到了2012年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曾對北京理工隊的保級大戰進行轉播,但這更多地是出於支持校園足球的動機,也並未支付任何轉播費。


中甲的地方性轉播情況也並不理想,在2013賽季有8支中甲球隊的比賽有地方電視臺轉播,4支球隊的比賽通過網絡轉播,還有4支球隊的比賽沒有任何轉播。4支隊的網絡轉播當中還有1支是由球迷利用業余設備進行現場直播,而由專業電視臺進行轉播的球隊也並未獲得多少轉播費,部分球隊還要向電視臺支付制作費才能獲得轉播。由此可見中甲的轉播權收益幾乎是一片空白。


公開資料並未統計地方電視臺中甲比賽的收視率,根據湖南湘濤隊的網絡轉播商益陽在線網的數據,2014年益陽在線直播了湖南湘濤的5場賽事,2013年為13場。所有直播賽事收視最高為10338人,最低僅有1100人,2014平均每場賽事網絡收看人數為1681人,2013年為4455人,與現場觀眾人數相差不遠。湖南湘濤在中甲征戰五年,其收視情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甲轉播的慘淡情況。



可以看出,與中超情況類似,中甲的轉播情況同樣不容樂觀。首先是聯賽商務開發統籌者的缺失使得全國性的電視轉播、互聯網轉播一片空白。各個球隊尋求地方性轉播,結果也不甚理想。專業電視臺的轉播需要倒貼,網絡轉播依靠地方性的小型網站,流量低,節目質量也缺乏保障,與優酷、土豆、愛奇藝這樣的大型視頻網站難以相比,最後甚至有四家球隊完全沒有轉播。然而,正是基於目前聯賽青黃不接的轉播情況,這也意味著中甲的轉播收益未來的增長空間十分巨大。


(二)商業贊助與廣告

商業贊助和廣告可以分為冠名類和廣告類兩種,冠名類包括聯賽冠名、球隊冠名和聯賽戰略夥伴,而廣告類則包含場地廣告、球衣廣告等各種由賽事活動產生的廣告資源。無論是中超還是中甲都習慣於將比賽的商業資源進行細致分割並混合銷售,如冠名商通過對整個聯賽進行贊助來獲得聯賽冠名權,同時也能獲得包括場地廣告時間在內的部分廣告資源。


根據中甲聯賽規程,中甲聯賽標識及甲級聯賽冠名贊助商由足協及其授權機構進行統一經營,中甲聯賽的杯名、賽場內圈正面兩塊廣告板、球場兩側四塊廣告板、外圈兩塊廣告板的內容由中國足協指定。其他廣告板、橫幅、背景板、球票、相關印刷品上的廣告內容則由各個俱樂部自行經營。


自中甲成立以來,聯賽的整體商務開發權幾經轉手,但始終未能成功地找到聯賽層面的贊助商。在上一篇報告中我們提到中超將贊助商分為冠名合作夥伴、官方合作夥伴和官方供應商,而在中甲成立初期足協也將中甲贊助商分為三級,希望找到1名總冠名贊助商、5名次級戰略合作夥伴和4名指定供應商,但至今為止各個級別的贊助商都處於“真空”狀態。


對於俱樂部層面,在2014賽季16支球隊中只有3支隊有正式的冠名商,10支球隊為投資人冠名,還有3支隊沒有任何冠名。對於有冠名商的3支球隊,延邊長白山冠名費為每年1000萬元,達阪城納歡酒業投資3000萬元,承攬了2014賽季新疆隊的賽事推廣和冠名權,而深圳紅鉆並未披露冠名費。可以看出中甲球隊的冠名情況並不理想,大部分球隊仍以投資人冠名為主,這些球隊的冠名費應視為股東的投入,因此多數球隊並無冠名收入。


廣告方面,中甲可開發的廣告資源與中超類似,具體包括場地廣告、球衣廣告、主場冠名廣告、球隊大巴廣告等等。在各類廣告中,場地廣告是宣傳效果最好、價值最高的品類。傳統的場地廣告是簡單的固定A字板,尺寸一般為1M×6M,比賽中不能更改廣告板的內容,球隊會按照需求提前在主席臺正對面、兩側球門後面布置廣告板,數量一般為正面14塊、兩側14塊。然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球隊開始使用LED廣告板來替代傳統A字板,LED廣告板同樣分布在主席臺正對面與球場兩側,但廣告板內容可不斷變動並循環播放,因此一般按照廣告出現時間進行計價,不再劃分板塊出售。部分中甲球隊在采用LED廣告板的同時會將A字板放在LED板後形成二圈廣告牌,借此增加球隊廣告收入。


2014年2月,雷曼光電與12家中甲俱樂部簽約,為俱樂部贊助賽場LED顯示屏,並獲得所有俱樂部30分鐘的場地廣告資源。10月22日,雷曼光電將2015賽季中甲聯賽5分鐘球場LED廣告及其它配套權益出售給華創證券,作價500萬元。若按此計算,整個中甲聯賽比賽時間內每年的LED廣告總價值將高達數千萬元。



中甲俱樂部關註度較低,公開資料並未披露各俱樂部的整體廣告收入。因此我們將通過公開了招商手冊的個別球隊的情況來估計中甲俱樂部大致廣告收入情況。各個俱樂部一般采用混合銷售的策略來增強招商吸引力,以中甲球隊湖南湘濤為例,球隊在出售球衣胸前廣告的同時附贈LED廣告、A字板廣告、背景板廣告等。按照湖南湘濤的標價,假如所有廣告資源均成功按原定價格出售,球隊將獲得約2700萬的廣告收入。然而,目前中甲俱樂部的廣告招商大多處於“有價無市”的狀態,我們估計俱樂部實際獲得的廣告收入與2700萬有較大的差距。前面提到華創證券以500萬元的價格獲得所有俱樂部5分鐘的LED廣告,據此計算每個俱樂部的LED廣告總價值為562.5萬,每單位(5秒一單位,每175秒輪回一次)價格為15.625萬,和湖南湘濤開出的30萬相比,折價將近一半。


與轉播收益類似,由於聯賽統籌經營者的缺失,聯賽層面的廣告贊助招商只能不了了之。俱樂部層面的廣告贊助收入具體有多少還有待觀察,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實際收益與俱樂部自身開出的價格有較大差距。在轉播權收益、門票收益慘不忍睹的情況下,盡管廣告贊助收入並不理想,但也成為了俱樂部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三)門票與衍生品

門票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觀眾對比賽的關註情況和滿意程度,是衡量俱樂部經營優劣的重要標誌。在英國,門票收入是俱樂部總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我國中甲俱樂部的門票收入卻相當不盡人意。由於中甲比賽技術水平低,關註度不高,中甲聯賽少有滿座情況發生,一場比賽只有數百人觀看的情況比比皆是,而各地的門票價格也普遍呈“白菜價”,難以為俱樂部帶來多少門票收入。正是由於上座人數低,且門票價格也低,中甲聯賽的門票收入顯得較為慘淡,還存在著很大的開拓空間。


目前,中甲聯賽的票價偏低,中甲俱樂部尚未將目前本就相當有限的球迷群體轉化為有效收入。中甲聯賽的門票分為年票、散票和贈送票,散票的價格從5元至120元不等,有的球隊甚至不收門票錢以吸引球迷前來觀賽。購買了年票的觀眾可以憑年票觀看該球隊本賽季所有主場比賽,各俱樂部年票價格從120元至1000元不等。通常來說,購買年票的單場所需花費比購買散票的費用更低。而事實上,由於中甲聯賽的關註度比較低,觀眾的興趣和熱情程度較低,因此,觀眾應更傾向於購買散票而非年票;另外,由於中甲比賽上座率低,體育場內的座位遠遠不能坐滿,因而球迷只要購買普通散票就能到最好的位置上觀看,這使得貴賓區球票難以銷售。


由於未能從公開資料中獲取中甲聯賽的門票收入數據,我們用2014年中甲聯賽各個俱樂部的門票價格和觀眾人數數據,假定全部觀眾均以最低散票價購買門票,大致估算出每個俱樂部在2014年的門票收入。以2014賽季觀賽人數最多且只有一種散票價格的重慶力帆為例,照此方法估算的全年門票收入也只有500多萬元,北京理工和湖南湘濤由於免費贈票而基本上沒有門票收入。測算出來的其他中甲俱樂部的門票收入大致僅僅在幾十萬至兩百多萬元之間,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超俱樂部去年除了兩大巨頭廣州恒大和北京國安分別有1.28億和3700萬元門票收入之外,其他俱樂部的票房均在1000~2000萬之間。而整個中甲聯賽測算出來總的門票收入也不過2500萬元左右,這與去年總共3.3億元門票收入的中超聯賽相比顯然不能望其項背。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甲上座人數較低,門票價格低廉,並未給俱樂部帶來多少門票收入,少數俱樂部甚至采取了零票價的措施來提升球隊人氣。然而另一方面,各俱樂部的門票收入情況也表明了中甲聯賽存在著“粉絲經濟”效應,如武漢卓爾票價較高但上座人數高企,北京理工、湖南湘濤門票免費,卻沒有吸引到多少觀眾。在“粉絲經濟”下,價格並不是球迷消費的主要考慮因素,球迷的消費行為更多是出自對喜愛的球隊的支持,這意味著中甲球隊只要能培養出自身的球迷群體,加上良好的商業運作,就能在收入上有極大的改善。


(四)球員薪資與轉會情況

中甲俱樂部主要成本支出為球員工資與比賽獎金。目前公開資料未有中甲球隊的工資薪酬數據,但根據業內信息,中甲球員薪酬支出遠低於中超,一般一線隊成員年薪約為20萬,最高達到50萬左右,年輕球員的年薪一般不足5萬,最低只有3000元左右的月薪,而外援年薪一般超過100萬元。相比之下中超一線主力球員薪資基本在50萬以上,而國足級別的球員薪資更是在200萬以上,外援薪資甚至能高達數千萬,可見中甲和中超球員收入的巨大差距。


盡管兩個聯賽的球員收入差距懸殊,但兩者的球員背景並無太大差異。除北京理工外,其他中甲俱樂部球員均為職業球員。而北京理工原為大學校隊,球員均為在校生,在足協的特批下以業余隊的身份參加職業聯賽。但隨著聯賽競爭激烈程度加劇,北京理工也不斷引入職業球員,目前首發陣容以職業球員為主。此外,根據專業足球數據網Transfer Market的統計,中甲球員平均年齡為25.1歲,中超為25.3歲,可見年齡也不是造成兩者薪資差距的原因。


從資金投入情況來看,除去未披露的三支球隊,13支中甲球隊中投入金額最低為北京理工的600萬元,最高為冠軍重慶力帆,達8000萬元,13支隊平均投入為4300萬元左右。而中超2014年球員薪資總額為17.81億元,平均每家球隊薪資支出超過1億元,是中甲球隊每年投入的兩倍多。再考慮到中甲投入數據為賽季初預算,實際支出一般低於預算,因此中甲和中超球隊的實際差距更大。


球員轉會方面,由於大部分轉會球員身價較低,公開數據只披露了少數價值較高的球員的轉會費情況。2014年隸屬於青島中能的鄭龍轉會廣州恒大,轉會費高達約2400萬,而披露轉會費的10名轉入球員的轉會支出共有2200萬左右。中超2014年披露的轉會收入有2.4億左右,轉會支出為7.2億,相比之下中甲的轉會市場遠遠小於中超。2012-2014披露的中甲轉會凈收入分別為1541萬、4670萬、237萬,而中超轉會凈支出分別為3.2億、3.9億、4.8億,可見中甲整體轉會處於盈余狀態。盡管從已披露的數據來看,中甲轉會收入大於支出,為中甲俱樂部擴大了收入來源,但我們認為轉會收入難以成為俱樂部經營的支柱,其原因在於球員轉會有很大的偶然性,只有少數俱樂部的個別球員能帶來較多的轉會收入。2013年中甲轉會凈收入達4670萬,而2014年只有237萬,說明其穩定性沒有保障。


由此可見,中甲球員和中超球員均為職業球員,但中甲聯賽的薪資水平遠低於中超。盡管如此,俱樂部的微薄收益仍不能支撐球隊的薪資支出,要大幅依賴於投資人的資金投入。球員轉會能為俱樂部帶來一定的收益,但其不穩定性使得轉會收入難以成為俱樂部經營的支柱。


(五)人氣基礎

由於目前中甲聯賽沒有全國性轉播,因此我們主要通過現場觀眾人數來了解中甲的人氣情況。2014年中甲觀眾總人數約為128萬,場均上座人數5331人同比增長13.23%,上賽季觀眾總人數約113萬,場均上座人數4708人,同比增長18.89%。相比之下中超2014年場均上座人數為19361人,是中甲的3.6倍左右。2009-2014觀眾總人數複合增長率為13.75%,場均觀眾人數複合增長率為4.36%,總人數增長較快的原因是中甲比賽場次從2009年的156場增加到目前的240場。中超2009-2014的場均觀眾人數複合增長率為3.81%,比中甲的場均觀眾增長率低0.5%左右。


在所有俱樂部當中,2010年從中超降級的重慶力帆人氣最高,場均觀眾為13254人,相比之下從未升入中超的廣東日之泉人氣最低,場均觀眾只有1383人,約為重慶力帆的十分之一,相比之下中超人氣最高的球隊上座率是最低的4倍左右。由此可見雖然同在中甲聯賽,但不同球隊的人氣情況有著巨大的差異。值得註意的是中甲俱樂部的人氣差距不完全是由技術水平所決定的,部分積分排名較高的球隊上座率遠低於積分排名靠後的球隊,這是由於不同地域的足球資源稀缺程度不同,使得俱樂部對人氣的爭奪程度不同,具體我們將在下文進行詳細分析。


可以看出,目前中甲聯賽的人氣狀況仍處於較低水平,和國內頂級聯賽中超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但近年來中甲的關註度不斷提升,發展速度與中超相當。從中甲內部比較來看,不同俱樂部人氣的差距遠超過中超,除了技術水平外,球隊在當地的稀缺性也是影響俱樂部人氣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中甲聯賽目前的經營狀況不甚理想。在聯賽層面,由於缺乏牽頭人統籌商務開發,轉播權收益、冠名贊助收入始終是一片空白;在俱樂部層面,各個球隊施展渾身解數卻也難以獲得滿意的轉播、贊助收入,人氣不佳使得門票收入較為慘淡,在此情況下球隊支出只能依靠投資人的投入。我們認為,中甲商務開發一片荒蕪的“處女地”現狀將迫使中甲聯賽迎來一次深刻的變革,帶來無限商機。


首先,與中超聯賽25億的收入相比,中甲商務開發可謂百廢待興,但其人氣情況和中超的差距相對較小。中超平均上座人數是中甲的3.6倍,盡管未有權威的中甲收入數據,但從目前經營現狀來看中超收入遠遠超過中甲的3.6倍,這意味著中甲球迷身上的價值並沒有被很好地開發出來。前面提到中甲依然存在“粉絲經濟”效應,價格因素不是球迷消費的主要考慮因素,可以預期中甲聯賽能夠通過成熟的商業運作來挖掘球迷價值,改善整體收入。其次,從中甲俱樂部的上座人數和所在地比較中可以看出,足球聯賽的人氣狀況存在地域效應,俱樂部在競技水平短時間內難以提升的前提下,可以通過遷移的方式成為城市的足球稀缺資源,避免與同城球隊爭奪人氣,從而增加“粉絲”數量,在增量球迷身上挖掘價值。最後,目前中甲創造的經濟利益較少,並未形成既得利益群體,進行市場化改革的阻力小於中超。國家監管頂層改革思路堅定,足球改革是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選擇改革阻力更小的中甲進行試點創新,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角度看都更具可行性。綜合上述幾方面的因素,我們認為中甲潛力巨大,極有可能在體育產業改革上一馬當先,具體內容我們將在報告的第四部分進行詳盡闡述。


三、英冠借鑒:運營成熟造就典範,制度設計激發活力

英冠聯賽與中甲聯賽同屬於國家第二級別的足球聯賽,但其群眾基礎、比賽競爭激烈程度和運作管理模式遠比中甲聯賽發展得好。本節將對英冠聯賽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為我國中甲聯賽未來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聯賽簡介

英格蘭足球冠軍聯賽,是英格蘭國內足球聯賽體系排第二級別的英格蘭足球聯賽。英冠聯賽共有24支球隊組成,采取雙循環賽制。英冠聯賽每個賽季排名前2名升入超級聯賽,排第3至第6位的球隊作附加賽決定最後一個升級名額,榜尾的3支球隊則降入英甲聯賽。


英國作為現代足球的發源地,足球在英國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英格蘭足球聯賽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足球聯賽,一開始分為甲乙丙丁四組,1992年甲組球隊脫離聯賽體系成立新的英超聯賽,但仍與次級聯賽保持升降級關系,原來的乙組、丙組和丁組改名為甲組、乙組和丙組。2004年原來的甲組、乙組、丙組再改名為英冠聯賽、英甲聯賽和英乙聯賽,分別對應英國的二級、三級和四級聯賽


(二)經營現狀

1.整體經營狀況

英超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聯賽,其下一級的英冠聯賽雖然在競技水平、人氣、收入方面和頂級聯賽有一定的差距,但仍有著極高的商業價值。根據著名體育咨詢公司PLURI發布的2014足球聯賽市場價值排行榜,英冠聯賽商業價值為6.5億歐元,在所有聯賽中排名第11,高於中超聯賽的2.13億歐元,同時也是商業價值最高的次級聯賽。此外,參考五大聯賽與其二級聯賽的市場價值之比,英超和英冠的差距也是最小的。英超市場價值是英冠的5.56倍,而西甲是西乙的8.73倍,德甲是德乙的7.91倍,意甲是意乙的7.18倍,法甲是法乙的6.75倍,五大聯賽平均是其次級聯賽的7.23倍。由此可見英冠聯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最好的次級聯賽”。


英冠聯賽2013-2014賽季總收入約為5億英鎊,和上個賽季的4.4億英鎊相比增加了約6000萬英鎊,同比增長14.23%,2007-2014賽季複合增長率為6.82%,高於英超收入的增長速度。英超聯賽2013-2014賽季的總收入約為30億英鎊,據此計算英冠聯賽的總收入是英超的六分之一。


2.轉播權收入

轉播權方面,英冠聯賽的轉播權一般與英甲、英乙聯賽一起銷售,並按照80%、12%、8%的比例在三個次級聯賽之間進行分配。2011年英冠與天空體育簽訂了最新的三年期轉播合同,合同總金額為1.95億英鎊,和上一份轉播合同相比減少了6900萬英鎊,下降幅度達26%,原因是英國經濟蕭條,國家廣播電視臺放棄轉播英冠聯賽。按此計算英冠國內轉播費占總收入的10%左右,而英超國內轉播費占比約為三分之一,遠高於英冠。除國內轉播外,Fox體育、ESPN等轉播商會在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進行轉播,Betfair公司則會通過網絡進行轉播。


3.冠名收入

和轉播權相同,英冠冠名權與英甲、英乙一起進行打包銷售。英冠最新賽季的冠名贊助商為英國博彩公司Sky Bet,冠名合同總金額約為3000萬英鎊,合約期5年,平均每年600萬英鎊,和上一個冠名贊助商相比每年下降了100萬英鎊左右,下降幅度約為14%。假設冠名贊助收入全部歸英冠所有,冠名贊助費占比也只有1%左右,相比之下中超冠名收入占聯賽總收入的6%左右。


4.門票收入狀況

門票收入方面,英冠憑借著良好的人氣基礎獲得了可觀的收入。2012-2013賽季英冠平均每場上座人數為17660人,同期英超平均上座人數為35921人,大約是英冠的兩倍。英冠近五個賽季上座人數處於穩定狀態,五年複合增長率為-0.39%。與中甲相比,各個俱樂部上座情況差距較小,在2012-2013賽季,英冠上座人數最低的是皮特堡聯,場均8215人,最高的是布萊頓,場均26236人,大約是皮特堡聯的3.2倍,而中甲上座最高球隊是最低的9.6倍,由此可見英冠的人氣情況較為均衡。


英國足球氛圍濃厚,擁有廣泛的球迷基礎,作為次級聯賽的英冠的人氣情況受地域分布的影響並不大。由於國土面積較小,英國的郡(county)與中國城市面積相當,因此可以考察英冠球隊是否與英超或另一只英冠球隊位於同一個郡,以及他們的上座情況。據我們的分析,2012-2013賽季英冠24支球隊中有7支球隊和英超球隊同郡,有13支球隊和英超或英冠球隊同郡。與英超球隊同郡的英冠球隊平均上座人數為16674人,而無同郡英超球隊的則有17834人,後者高7%。與英超或英冠球隊同郡的上座人數為16584人,無同郡的為18573人,後者高12%。兩種比較均說明英國球隊之間的同城人氣搶奪效應並不明顯。


公開資料並未統計英冠整體的門票收入,但根據部分俱樂部披露的財務數據,可以推斷出門票收入在英冠中的占比較大。近五年披露財務數據的英冠俱樂部有伯明翰、博爾頓、沃特福德和利茲聯,由於伯明翰、博爾頓分別在2011年、2012年從英超降入英冠,降落傘制度(下文介紹)使得其收入結構與一般英冠俱樂部差異較大,因此可根據近五個賽季一直留在英冠的沃特福德、利茲聯的收入結構來估計英冠整體的門票收入。沃特福德退市前的最新財報顯示門票收入占比為39%,利茲聯最新財報顯示門票收入占比33%,兩者都對門票收入依賴較大。據此我們估計英冠整體門票收入占比為30%-40%,略高於英超,對應1.5億到2億英鎊左右。


(三)制度特色

鑒於英冠聯賽是世界上經營得最為成功的二級足球聯賽,其現有制度有非常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1.降落傘保護條約

根據英超的降級規則,每個賽季後三名的球隊降級進入英冠,降級對球隊來說是重大打擊,因為次級聯賽關註度較低,會導致球隊收入驟減。為了給英超俱樂部降級球隊提供一個軟著陸平臺,亦稱“降落傘”保護條款,每支降級的俱樂部將在降級後的幾年內每年獲得一定數額的資助,以讓球隊維持住陣容內大半主力,來年卷土重來就有底氣。英超通過這樣的條款給予降級到英冠的球隊補助,為英冠球隊“輸血”,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彌合英冠球隊和英超球隊之間的差距,提高英冠球隊的競技水平。


降落傘制度的好處就在於在一級聯賽與二級聯賽之間建立一種聯動性。英超向英冠“輸血”使得次級聯賽能獲得更多的資源並發展起來,避免出現強隊越來越強、弱隊越來越弱的局面,提升整個聯賽的競爭激烈程度。與此同時次級聯賽也能向一級聯賽輸送人才,在過去的三個賽季里,共有17家英冠俱樂部通過轉會向英超輸送了31個球員,反觀中國,過去的三個賽季里僅僅只有6名中甲球員轉入中超,可見降落傘制度讓英超和英冠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這有利於整個足球聯賽體系的長遠發展。


2.升級附加賽賽制

升級附加賽是英格蘭足球聯賽賽制的一大特點。冠軍聯賽前兩名球隊直接升上超級聯賽,余下第3名至第6名的4支球隊會采取主客場兩回合淘汰制的升級附加賽,由第3名對第6名,第4名對第5名,經抽簽決定哪隊首先作主場,獲勝的2支球隊將另外在中立場以單場定勝負的形勢來爭奪冠軍,奪冠的一方可升上英超聯賽。


升級附加賽制為英冠帶來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一方面,這樣的賽制增加了比賽的場數,亦增加了門票和轉播權收入,俱樂部能夠獲得更多的分成。另一方面,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附加賽具有更為重要的象征意義,進入附加賽的英冠球隊為爭奪英超聯賽的最後一個名額,必將使出渾身解數,競爭的激烈程度和觀賞性相對會提高,且晉級結果具有一定的懸念,極具制造噱頭的話題性,相當於一個天然的宣傳平臺,能夠帶來強烈的宣傳效應,從而提升整個聯賽的關註度。類比於娛樂圈,提升節目關註度的一大法寶便是“炒作”,制造出全民參與的討論話題,相當於免費的宣傳廣告,可以快速打響節目的名號。


從下圖五年英冠聯賽的數據可以看出,每年的英冠附加賽決賽都能吸引至少8萬名左右的球迷到場觀賽,幾乎相當於該賽季平均上座率的四倍,足以證明球迷對附加賽的關註和熱情程度遠超其他場次的比賽,同時,英國各大知名媒體,如BBC、,《泰晤士報》、《衛報》等都報道了升級附加賽的賽況,對提升英冠聯賽關註度的好處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英國足球經過歷史長期的積澱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經營體系和賽制設計,英冠聯賽作為二級聯賽,雖與英超聯賽仍有較大差距,但也有著非常高的商業價值,人氣基礎甚至不輸其他歐洲聯賽。有了英冠作為標桿,我們接下來將展望我國的二級聯賽——中甲聯賽的前景,並從英冠借鑒可行的經驗。


四、中甲前景:名片效應彰顯中甲前景,市場化改革迎來轉折

盡管中甲聯賽目前處於商業開發遠遠滯後的狀況,但我們認為中甲聯賽有著良好的潛力,隨著發展條件的成熟,中甲聯賽必定會迎來一次爆發性的成長。


(一)名片效應彰顯潛力,稀缺資源決定價值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足球俱樂部的人氣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同城球迷的本土情節。足球俱樂部以當地城市為名,在球迷心目中逐漸成為一種城市名片,成為城市足球實力的象征,俱樂部的勝敗也緊緊聯系著本土球迷的榮譽感。特別是當某個城市只有一只聯賽球隊時,球隊則成為唯一的城市名片,即使球隊表現不佳也能獲得球迷的大力支持。然而當城市有多支聯賽球隊時,名片效益就被大大削弱,球迷也更傾向於選擇水平最高的球隊作為城市的代表。這樣的效應可以從中甲俱樂部的人氣差距中反映出來。


將球隊的人氣情況與積分排名進行比較可以看出,球隊的競技水平與其受歡迎程度不完全呈正相關關系。積分排名第四的北京八喜隊場均觀眾只有1668人,是人氣最差的三支球隊之一,而從未升入中超、積分墊底的延邊長白山場均觀眾卻達到了7992人,人氣排名第四,高於曾升入中超的成都天誠、深圳紅鉆和青島中能。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中超和中甲在地域上存在一定的重疊,中甲球隊受到擠占,名片效應被大大削弱。積分第四的北京八喜與北京理工、中超的北京國安同城,因而人氣被擠占。北京理工所有比賽免費觀看,人氣情況卻為倒數。而延邊長白山雖然戰績不佳,但作為當地唯一的聯賽球隊也獲得了球迷的大力支持。16支中甲球隊中,有11支無同城中超球隊,有5支有同城中超球隊。無同城球隊的平均上座人數為6541人,有同城球隊的平均上座人數為2669人,前者大約是後者的2.5倍,足以證明有無同城中超球隊會對中甲球隊的人氣產生重要影響。




前面提到,英國足球氛圍濃厚,同城球隊人氣搶奪並不激烈,無同城的球隊上座人數比有同城的高7%,相比之下中甲的城市名片效應十分明顯,無同城的人氣要高150%。這表面上反映出中國與英國足球基礎的差距,但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了中甲球隊可以遷移到無中超球隊的城市來大大提升自身的人氣基礎。中國2013年GDP排名前30的城市中有11個城市沒有中超或中甲球隊,排名前50的城市中有31個城市存在空白市場。這些經濟實力強、人口數較大的“市場空白”包括蘇州、西安、寧波、福州等城市。假如一些受中超擠占的中甲球隊,如北京八喜、天津松江等,能遷移到這些球隊貧乏的城市,那麽即使在技術水平短時間難以提升的情況下也能極大地改善其人氣狀況。


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相比起足球產業較為發達的英國,中甲聯賽的名片效應要明顯得多。當城市球隊有且僅有一支時,該球隊將成為該城市稀缺的足球資源,而稀缺性決定了這支球隊的價值,即使表現不佳,亦能獲得大量的支持。我們預測,未來中甲球隊通過遷移的方式來改善其人氣狀況,利用城市名片效應,提升整個中甲聯賽的影響力是必然趨勢。而事實上,近期已經有球隊開始了這樣的轉移計劃。2014年11月廣東日之泉俱樂部董事長與西安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簽訂了產權轉讓協議,以3500萬的價格轉讓球隊。從2015賽季開始廣東日之泉將遷移到陜西西安,從而填補西安足球的市場空白。


(二)架構改革勢在必行,市場化運作指日可待

如前所述,根據《中國足球協會甲級聯賽規程》,中超公司負責代理中甲聯賽的轉播權、聯賽冠名權以及部分場地廣告。然而在此期間中超公司始終未能找到聯賽冠名商與全國轉播商,最終只能把全部中甲廣告板及聯賽附屬商務權益開發劃撥給各俱樂部自主經營。


我們認為中超公司開發中甲聯賽不理想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首先,由中超公司來經營中甲聯賽存在著嚴重的委托代理問題。中超公司股權結構為中國足協占36%,16家中超俱樂部占64%,16家中甲俱樂部並無參股。除了作為中甲聯賽舉辦人的足協外,16家中超俱樂部與中甲沒有利益關系,因此中超公司缺乏足夠的動力來改善中甲的經營情況。其次,中甲聯賽競技水平和中超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人氣狀況不佳,媒體關註度較低,使得中甲聯賽在招商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議價能力,大大增加了招商難度。一家中甲俱樂部的招商手冊中提到,中國足協沒有向俱樂部提供官方的中甲聯賽電視轉播收視資料,僅用中超收視數據的10%來估計。由此可見中甲的商業運作連基礎的數據統計都無法提供,招商條件仍十分惡劣,談判難度大大增加。最後,行政力量的幹預壓抑了市場化運作的可能性。從英冠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成熟的市場化環境下聯賽經營主體能發揮出自身的潛能,使用創新性的經營手段提升人氣與收入,英冠附加賽便是很好的例子。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中甲的整體招商難度大、缺乏動力,一直處於停滯的狀態。


無力開發中甲的中超公司將權益劃撥給俱樂部自行經營,中甲又變回一盤散沙,整體轉播、聯賽贊助一直處於“裸奔”狀態。2014年2月雷曼光電與12家中甲俱樂部簽約獲得了聯賽約三分之一的商務權益,而在2014年11月28日雷曼光電召集11家中甲俱樂部召開商務研討會,探討新的運作模式。盡管目前中甲的轉播權和冠名權仍在足協手中,能否拿到這兩項權益仍存在不確定性,但根據體育產業改革的大方向與我們的調研結果,我們堅定地認為未來中甲聯賽組織架構改革是大概率事件。


公開資料顯示,由於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競技水平一直下滑,監管層表現出強烈的改革決心。2014年10月出臺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提到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而體育總局領導對文件的解讀中也表明頂層思路是防止權力固化,市場化改革是大趨勢。目前體育總局已逐步開始組織結構的改革,以18個協會作為試點將協會與運動管理中心分開,實現政企協分離、理清產權關系,文件中提及的體育產業資源平臺將成為體育資源市場化流轉的重要途徑。


我們預期,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舊有的中甲聯賽組織結構也將煥然一新。無論是新設立中甲公司抑或是將聯賽整理商務開發權交給第三方公司,上述幾個方面的招商困境都將獲得極大地改善,讓中甲聯賽的商務開發迎來曙光。


(三)青訓體系發展落後,政策助力人才培養

從長遠來看,中甲聯賽競技水平的提高也依賴於足球人才的培養。盡管長期以來我國的青訓體系存在諸多弊端,但隨著國家重視程度加大,相關支持政策逐漸出臺,未來我國足球競技水平將有顯著提升。


投入水平不足、參與程度較低、全運會突擊式青訓不可持續發展阻礙了青訓水平的提升。我國足球俱樂部對青訓的投入呈現兩極分化,達標率較低。另外,由於我國的足球競技水平較低,足球人才後備保障體系相對缺乏,許多家長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走足球體校的發展道路,青少年參與足球的程度不斷下降。


隨著我國對發展體育產業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而足球作為受眾面最廣的一個項目,國家對其的關註程度也將不斷加強。近期國家也提出了發展校園足球、建立足球實驗學校等戰略,全面提高我國的足球後備人才實力。


2014年11月26日,國務院召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校園足球。這一舉措,讓足球走進校園,使得足球訓練和文化課學習緊密結合起來,提高了足球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水平,即使無法成功晉升進入職業球隊,也具備了求職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營造了良好的足球的氛圍,提高了足球的參與度,為我國的足球後備軍建設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目前,我國的校園足球處於探索的階段,我們認為,隨著國家政策層面對足球產業的不斷支持,未來校園足球將會有很好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中甲聯賽將迎來一次爆發性的成長機會。從短期來看,雖然中甲的競技水平在短時間內難以有明顯的提升,但由於城市名片效應的存在,無同城對手的中甲球隊將成為一個城市的稀缺資源,極大地聚集當地人氣。監管層的改革決心也表明未來中甲聯賽的市場化改革是大概率事件,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市場化運作,將有效提升聯賽的影響力與收入狀況,進而逐步改善競技水平,形成良性循環。從長期來看,國家大力支持校園足球的發展,必將使得足球青訓水平快速提升,為職業聯賽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五、關註中甲市場化改革,投資標的逐一挖掘

2014年11月28日,雷曼光電召集11家中甲俱樂部召開商務研討會,探討中甲商業運作改革的方案,未來可能設立中甲聯盟公司或委托第三方公司進行商務開發,足協手中的轉播權與聯賽冠名權也有望下放,這標誌著中甲聯賽開始進入變革期,潛在的投資機會不可忽略。我們認為,體育產業的投資機會將是改革紅利釋放帶來的長期價值修複,雖然中甲地位不如中超,但二級聯賽受到的管制更小,更有可能成為市場化改革的先鋒隊。在這股改革浪潮的驅動之下,雷曼光電、天津松江等上市公司將成為最受益的投資標的。


(一)雷曼光電(300162.SZ)

雷曼光電是國內領先的專業化、國際化、高品級的LED制造商,同時也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市場有影響力的廠商之一。公司始終致力於為客戶提供高效、節能、穩定的LED封裝器件和應用產品,其超高亮全彩系列、大功率多規格LED產品,涵蓋全彩色顯示屏、景觀照明、交通信號及信息顯示三大領域。


自2011年起,雷曼光電就開始布局體育產業,成為2012-2016年中超聯賽LED設備制造類唯一合作夥伴。根據公司與中超公司簽署的協議,雷曼光電在此期間為中超聯賽提供賽場全彩廣告顯示屏設備及相關服務,通過提供LED顯示屏設備置換每次中超比賽12分鐘的廣告時間。2013-2014賽季,公司將可對外出售的10分鐘廣告時間銷售給中超公司,剩余2分鐘用於自身品牌推廣,共獲得1800萬元的營業收入(廣告收入1500萬元,附加服務費300萬元)。


目前,公司已經開始銷售2015賽季中超足球聯賽商務權益。2014年9月22日,雷曼光電與山東愛達傳媒有限公司簽訂了中超廣告資源銷售合同,將公司擁有的中超足球聯賽2015全賽季16家俱樂部240場中超比賽2分鐘的球場LED顯示屏廣告展示時間對外進行了銷售,交易金額800萬元,價格較之前明顯提升,標誌著公司在體育傳媒領域的商業價值得到進一步確立並獲得認可。雷曼光電總計擁有2015賽季中超足球聯賽的12分鐘商務權益。


除了與中超公司現有的戰略合作之外,公司堅信中國足球聯賽的商業價值處於持續上升趨勢,積極開發體育傳媒領域的商業價值。公司在中超合作運營的經驗積累基礎上,已成為超過12家中甲聯賽俱樂部成員的贊助商和合作運營商,並將通過廣告運營等商務開發方面獲得更高的話語權,正在複制中超模式,戰略性前瞻布局。公司將進一步打造優勢體育營銷平臺,與贊助商、合作夥伴共同開發足球聯賽的商業價值,同時贊助商借助足球聯賽的營銷平臺,獲得比賽現場的顯示屏廣告推廣時間、比賽的電視和網絡轉播宣傳、比賽球票上品牌LOGO的推廣機會。


(二)天津松江(600225.SH)

天津松江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房地產綜合開發為主導的企業,2000年1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致力於全國化發展戰略,現已形成了“以天津為核心,業務輻射全國”的理念。


2007年,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天津松江體育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成立,這也意味著天津松江足球俱樂部成立。2008年,天津松江俱樂部開始了自己的中乙征戰之旅。2010年,天津松江以亞軍的成績成功升入中甲聯賽。然而,之後一直成績表現一般,處於中等水平,未能升入中超聯賽。2010年12月天津松江將俱樂部資產剝離出上市公司,目前俱樂部所有人為上市公司的母公司。


2013年天津松江主營業務收入為28.41億元,同比增長5.49%。其中房地產銷售、在建項目轉讓收入、建材銷售收入分別為24.70億、2.88億、0.03億,占比分別為88.57%、10.32%、0.12%。



六、風險提示

1. 國內體育產業市場化仍處於初級階段,行政幹預風險較大;

2. 國內足球聯賽還沒有十分成功的改革先例,探索過程中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482

互聯網彩票行業最新投資邏輯:否極泰來,曙光初現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04

互聯網彩票行業最新投資邏輯:否極泰來,曙光初現
作者:格隆匯 李音臨 港股那點事


編者按:進入5月下旬以來,彩票板塊多空交織,分化嚴重,美股的500彩票網、A股的互聯網彩票概念股大幅上漲,而港股的華彩控股卻遭遇黑天鵝一度大跌。從4月初以來,彩票行業一些政策利好逐漸落地,互聯網彩票是否否極泰來,迎來曙光?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格隆匯會員、廣發輕工彩票行業資深專家李音臨對互聯網彩票行業最新投資邏輯的梳理,供大家參考。

我們廣發輕工團隊對於大體育產業以及體育產業最有效的變現渠道互聯網彩票行業,過往研究心得和行業觀點經常在格隆匯上分享。
4月8日我們在格隆匯發文,分析當時八部委聯合對互聯網彩票行業最新政策,並指出:互聯網彩票行業進入政策落地的新時期,投資機會與企業的合法合規性關聯巨大,資金會根據已有信息,流向最安全且最稀缺標的,行業關停是現在,資本看中的是未來,合規才有未來,而是否合規可以根據公開信息合理推斷。從下面我們推薦研究的標的(個別標的我們暫時不能寫明公司名字)、行業指數以及海外龍頭的走勢來看,海內外資金的流入是毋庸置疑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在4月底財政部公告批準江蘇手機即開型彩票遊戲試點運營之後,也就是5月初到現在,整個行業板塊和龍頭個股,均呈現更強烈的漲幅;而4月初八部委發文後到4月底,市場的反映並不明顯。

我們對這一現象的研究,依舊是根據行業邏輯,並結合我們一直強調的稀缺性資源研究框架,進行分析 。

首先,4月底的江蘇手機即開型彩票遊戲的批複,結合4月初八部委的發文,才真正形成了對行業監管的大趨勢向好的預期——為什麽這麽說?因為4月初八部委發文後,盡管我們和彩票業內從業人員旗幟鮮明地認為這是監管層希望行業有序健康發展的利好,但依舊有不少賣方同行認為政策前景不明朗,對政策的解讀依舊持偏負面保守。而4月底的手機彩票遊戲批複,和上一輪嚴厲的互聯網彩票行業整頓(2012年)比較,就讓市場看到了監管的思路大為不同——上輪整頓,在關停期間財政部從未批準任何一款新彩種,這是非常嚴厲的整治思路;而本輪整頓,全行業主動關停後不到兩個月,財政部就批準江蘇手機彩票遊戲這一里程碑式的創新。監管部門,已經用實際行動,向從業人員展示了行業監管大趨勢向好,在合規前提下積極探索互聯網銷售新渠道,不是口號,已是事實。也正因為事實,才引發實業界和資本市場的雙雙振奮。當時廣發輕工在第一時間發布深度分析《江蘇手機即開遊戲試點批複,監管層積極探索合規新渠道!》,有興趣的投資者可以再去讀一下。總結就是,行業政策趨向正面,但依舊只有合規公益龍頭能獲得合法性背書。

其次,互聯網彩票特別是體育彩票,作為目前大體育產業唯一的變現通道,其對體育改革的作用和地位也同時得到市場重新認識。市場對於大體育板塊的資金流向,去年和今年大不相同。去年任何公司只要一粘上體育概念,必然飈升。今年資金則流入兩大方向,一個是資本運作不斷的企業,比如貴人鳥,我們在今年1月20日發布體育產業系列深度之六《借鑒海外體育巨頭轉型經驗,挖掘體育板塊新一輪驅動力!》中強調,A股2015年體育板塊的新一輪投資驅動力,已經從2014年下半年單純的政策預期轉換到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資本運作將體育業務做強做大。


今年資金流入的另一個方向,就是目前體育板塊唯一的變現渠道,彩票
。上述資本運作的結果,是擴大用戶基數、打造自主品牌內容、拓寬營銷渠道,為未來盈利打下基礎。但始終還是只有盈利或潛在盈利的企業,才會受到越來越理性的資金親睞。而無論實體用戶流量還是互聯網用戶流量,傳統流量變現的三大途徑(廣告、電商、遊戲)在體育產業,目前效果都不顯著。而最容易引發體育受眾購買意願的,就是體育彩票,且由於專業性用戶對於競猜型彩票關聯的比賽熱忱,需要互動討論的環境來營造購買欲望,反而是BAT之類流量巨頭無法營造的(當然目前他們也沒有合法性銷售資格),在未來互聯網彩票銷售放開給合規合法的企業後,除了原有的彩民群體,體育產業火爆催生的體育受眾,也可能成為新的增量用戶,並直接變現。

綜合來說,我們對於未來互聯網彩票行業的觀點是:監管層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政策趨向正面,而合規合法公益性,依舊是企業獲取合法性背書的關鍵;同時市場資金也意識到大體育產業改革的資金來源和變現渠道,目前只有體育彩票一種方式——這就促使資金,加速流入通過公開信息,展示過合規合法屬性的龍頭公司。我們認為,以下互聯網彩票標的值得重點關註:A股唯一公告過地方中標資格和銀聯合作資格的企業(暫時不能寫明公司名字)、中體產業(股東背景最強,體育業務和彩票業務管理改善)、綜藝股份(互聯網彩票產業鏈布局最廣);美股的500彩票網(再次被財政部點名肯定試點資格合法);港股華彩控股(最專業精深的彩票終端系統服務商)

(作者供職於廣發證券)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43

雅士利10.5億攬下歐世蒙牛 蒙牛系奶粉布局陣型初現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9352.html

雅士利10.5億攬下歐世蒙牛 蒙牛系奶粉布局陣型初現

一財網 陸琨倩 2015-09-22 12:01:00

雅士利擬以10.5億元購買歐世蒙牛的全部股權,這筆交易之後,蒙牛旗下的所有奶粉品牌都將集中到雅士利這個平臺上。

將達能引入雅士利、促成雅士利收購多美滋後,蒙牛又在奶粉業務上布陣。

9月21日晚間,雅士利(1230.HK)與蒙牛乳業(2319.HK)發出聯合公告,雅士利擬以10.5億元購買歐世蒙牛的全部股權,歐世蒙牛是蒙牛旗下的全資附屬公司,這家公司,主要擁有蒙牛旗下的歐世、瑞哺恩、美系列等幾個奶粉品牌。這筆交易之後,蒙牛旗下的所有奶粉品牌都將集中到雅士利這個平臺上。

乳業專家宋亮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認為,現在整合只是剛剛開始,完成了財務收購而已,未來雅士利面臨人員整合、市場結構調整等等,還會有漫長的整合路要走,當中包括了外資內資整合、南北方體系統一,難度不小。但是,即將實施的奶粉註冊制中,蒙牛系將會因此獲益,“未來意味著他們可以擁有15個品牌,在市場上有很廣闊的產品線。”

對於這次收購,雅士利的董事認為,收購事項將使集團能專註於奶粉業務,以提高市場份額及實現規模效益,通過收購奶類生產主要地區的先進奶粉生產設施,使集團能優化生產網絡及減少生產費用,及減少與控股股東蒙牛乳業的競爭,從而使雅士利及其股東享受整體受益。

從蒙牛的角度,整合奶粉平臺或有整體考慮,乳業專家王子恒向本報記者評價道,收購之後,蒙牛系奶粉業務全部轉至雅士利系統,而蒙牛則將會聚焦液態奶板塊的運作,尤其是跟達能在高端低溫板塊,相信會有更多的合作。從奶粉角度講,目前的價格戰已經將傳統奶粉價格打穿,未來高價格、高毛利、高投入的模式將失靈,所以也需要整合資源,開源節流,整合三個品牌有利於實現矩陣式的共享互動。

這家價值10.5億元的歐世蒙牛是蒙牛的全資附屬公司,未經審核的財務報表顯示,到2015年4月30日,總資產和凈資產分別大概為4.2億元和500萬元,2014年度總收入是7.24億元,主要是運營蒙牛旗下品牌,包括歐世、美系列等主打100%來自北歐進口奶源的嬰幼兒奶粉,此外還有未來星兒童奶粉和成人奶粉。在上半年,歐世蒙牛推出一款名為瑞哺恩的有機嬰幼兒奶粉,售價在368元左右,較主品牌歐世的售價188元要高。

其實,歐世蒙牛的前身還是蒙牛現在的戰略合作夥伴Arla  Foods與蒙牛的合資公司。歐世蒙牛的官方網站上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歐世蒙牛成立於2006年01月27日,註冊資本為1.8億元人民幣,雙方共同投資5.4億元人民幣,蒙牛集團占股51%,Arla  Foods公司占股49%,2012年Arla  Foods成為蒙牛集團的戰略合作夥伴,同期蒙牛乳業收回了歐世蒙牛100%的股權,獨立運營奶粉戰略業務。官網稱,2013年,歐世蒙牛奶粉是國產奶粉十強企業之一。

不過即使如此,擁有著一流乳品及奶粉設備的歐世蒙牛,盈利能力卻有限。未經審核的財務數據顯示,該公司2014年的純利只有7900萬元,在2012~2013年都是虧損狀態,分別虧損2.37億元和2800萬元。最終,歐世蒙牛被評估的價值為9.76億元,較本次交易額低。雅士利稱,本次收購是有條件收購,特別列舉了條件之一是要雅士利完成對歐世蒙牛的盡職調查,並對盡職調查結果滿意。

其實,在2013年,蒙牛就斥下巨資,以110億港元收購雅士利,成為大股東,至今,蒙牛既擁有雅士利,又通過與達能合作,將多美滋也收到雅士利的平臺上,但蒙牛的奶粉收入規模仍比不上伊利,2015年中報顯示,蒙牛奶粉收入是17.84億元,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收入為33.36億元。

宋亮認為,乳品跟奶粉本來屬於不同的行業,兩個行業的營銷方式不一樣,前者是靠廣告推廣拉動,後者著重精細化營銷和消費者口碑互信,伊利只是把兩個產業做到一起而且做得比較好,但現在,伊利也有趨勢從運營的角度要重新布局奶粉業。將奶粉整合到雅士利平臺上後,雅士利在國內奶粉中的排名應該能一躍到第三位,收入規模能達到40-50億元左右,在未來的整合中,營銷團隊相信會有相應的調整,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趨勢。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7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