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傲慢政府 譜出美河市一八三位地主悲歌 「我們是最大受害者 一想到就鬱卒」

2014-01-06  TWM
 
 

 

「美河市,這麼寬廣的空中花園,居高臨下,面對大山大水。」就是這個氣派的廣告詞,讓許多人心動,捧著一疊疊的鈔票來買屋。

美河市建案於二○○七年開始預售、一二年完工,創下二六○億元的預售銷售紀錄,預計入住戶數約二四一七戶,總樓板面積約十三萬坪。

當新屋主滿心歡喜地入住,卻很少人知道,這片鋼骨結構延伸近千米的建案背後,是監察委員李復甸口中「政府搶百姓土地去賣給建商」換來的。

一八三位地主,九萬多平方公尺的農田、房舍,在一九九○年黃大洲擔任台北市市長時代,將新店小碧潭一帶以興辦大眾捷運機廠用地名義,以一坪六萬元徵收;九九年台北市府改為聯合開發案,並未向地主說明及參與聯合開發的細節,先徵收後協調的手段,處處漠視原地主的利益。

被迫離開百年家園、農地

「我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一想到就很鬱卒!」原地主之一高兩勝接受《今周刊》訪問時長嘆一口氣,低下頭又陷入沉思,久久才抬起頭來。他說明自己的先祖早從清朝就落腳於此,市府徵收土地時,九位兄弟姊妹及其家人,被迫離開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家園,以及賴以為生的農地與房舍,只能讓怪手剷平。

說到徵收事宜,高兩勝表示,當年是父親處理,二三○坪土地,只拿到一千多萬元徵收金。由於高兩勝被祖父認作義子,所以他分得一半的錢,八位兄弟姊妹再平分其餘金額。因為分到的錢較多,也有一份客運司機的穩定收入,生活較無立即衝擊;但其他兄弟姊妹就辛苦多了。

從有屋一族變身無殼蝸牛,手上連一百萬元都不到,根本不足以買房,高家九位兄弟姊妹只好四散租屋,更因農地也遭徵收,還要解決生計問題。

高兩勝的四弟當時年近四十,與妻子帶著兩名年幼稚子,陷入生活窘境;由於務農多年,沒有一技之長,幾年後才在鴿舍找到工作,所幸妻子先在成衣廠做工,才苦撐下來,如今孩子長大成人,住在新店耕莘醫院附近。

二十多年過去,高兩勝的兄弟姊妹中,仍有多人租屋度日,雖兒女多已成家立業、扛起經濟重擔,但遭政府強制徵收搬遷的場景,仍歷歷在目,看到當年的老家土地,現在蓋上了千米長城,心中慨然。

原地主自救會的成員,從新北市新店區三民街五十一巷走入整個地面架高的美河市社區,數位年事已高的長者,甚或拄著枴杖而行,或有相互攙扶者,花費一番工夫,終於爬上所謂可觀看大片水景的平台道路上。只見他們分頭走向不同角落,過一會兒,各自指著某塊區域搖頭嘆氣說:「這裡以前就是我家的地。」原來,因二十多年來與政府打官司的艱辛過程,每次看到美河市便會觸景傷情,這一天竟是他們第一次踏上本該是自己家園的美河市。

為保護權益,自救會曾多次興訟,但台北市捷運局仍以取得大眾交通用地為由,將土地徵收費用全數交付法院保管,等於是強制徵收。幾年後,地主擔心徵收費超過保管期限被充公,只好分頭領回,也因此喪失了土地所有權。

一開始,在台北市捷運局以交通用地為名徵收後,曾改口要辦理聯合開發,在地主大力抗議下停擺,九萬多平方公尺土地,暫時闢為捷運公園綠地。但不到十年,在馬英九擔任台北市市長時卻豬羊變色,重啟新店機廠聯合開發案。當原地主發現綠地被剷除,建商在這塊地上立起巨大的美河市看板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台北市捷運局以地主的身分,與日勝生活簽訂了聯合開發案。

多年興訟無果 老父抑鬱而終高兩勝家族的遭遇,也發生在許多原地主身上。在徵收當時,許多凝聚三代家人情感的三合院群居模式,一夕間崩解潰散。

原地主之一的林士宏,其父親當年因祖厝被徵收,鬱鬱寡歡多年;後來看到公園綠地被高樓大廈取代,又受到一次重大打擊,最終含恨抑鬱而逝。

現年已七十三歲高齡的楊正吉,多次在鏡頭前發出不平的吶喊,也是奉十年前過世父親的遺命而發聲,自家的三八○坪土地,也在徵收中無奈交出。

楊正吉說,當年地主清一色是農家子弟,大家本無他念,心中雖萬般不捨,但為了地方發展,勉強同意徵收;豈知最後變成建商的囊中物,怎麼說都無法接受,決定站出來抗爭到底。

自救會成員指著美河市社區後方架高的通行空地,異口同聲地說明,本來規畫為道路,如今卻未預留避難通道與防火巷,如果發生火警,消防車根本無法進來救災,連周遭的社區居民安全,都將一起賠上。

一個寫下漂亮數字,為日勝生活帶來三百億元收益的建案,背後隱藏的是一八三位無聲哭泣的地主及其家人。政府在此案的作為,是否合乎人民公器的職責,還是成為圖利財團的中間人,已不言可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57

訂單只剩1╱3 逼出美律5年大改造

2014-01-20  TCW
 
 

 

無情的廝殺,正是壯大的養分5年前,揚聲器大廠美律面對中國強敵,營運出現危機;在外界看似風雨飄搖之際,董事長廖祿立一聲「免驚啦!」帶領團隊走出谷底,2013年,甚至締造近10年最好的獲利成績。

滿頭白髮,卻總是樂觀面對挫折的廖祿立,為台灣電子產業寫下「無懼」的一堂課。

撰文‧賴筱凡、顏雅娟、林麗娟 攝影‧林育緯位於台中工業區的美律實業總部,走過明亮的接待大廳,門禁管制的背後,盡是三十多年老企業的歲月痕跡。董事長廖祿立的辦公室就設在二樓的入口處,內部裝潢也是三十多年如一日。

不必董事長開口介紹,美律殷實的企業文化已處處可見。創業三十八年來,公司沒有設過「董事長司機」這個職缺,即使現在已年近七十,廖祿立到任何地方,都還是自行開車。他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有時晚上十一點多,員工還會接到他寄出的電子郵件。

就是這樣踏實的企業文化,帶領美律走過五年前瀕臨虧損的風暴。二○○八年,金融海嘯讓美律的大客戶諾基亞、索尼愛立信一個個倒下,「比起中國業者瑞聲(AAC)已經打進蘋果、三星,美律幾乎沒有跟上智慧型手機的潮流。」巴克萊資本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蓋欣山說。

「驚(台語)無效,免驚啦!」面對當時內外的恐慌,廖祿立揮了揮手說,「有什麼問題,就是去面對它,即使會失敗,那就是你換來最寶貴的一課。」天性樂觀的廖祿立,就憑著這股無懼的本色,在公司內部掀起一場大改造,將美律獲利推上歷史巔峰。

過去一年,美律光是前三季累計獲利就大幅增加二六○%,營收也成長了三四%,股價更大漲了三.二倍,評估償債能力的流動比則達一七三%。這些數字的背後,正是廖祿立五年來發動企業變革的甜美果實。

一四年剛開始,台灣電子業的寒冬還揮之不去,但廖祿立已經帶領美律打下一場勝仗,「一三年算是我們改造交出成績的一年。」美律財務長曾錦堂說,儘管過去二十多年來,美律的成績單都不曾有過赤字,但○八年金融海嘯的衝擊,讓美律一度單月訂單只剩三分之一,○九年第一季本業罕見的出現虧損。

一場殘酷無情的產業廝殺,帶來更強壯的體質蛻變。美律變了,它不再只是一家固守手機市場的揚聲器大廠,產品也不再只有單調的耳機配件,而多了許多像是耳機潮牌Beats這樣的客戶;廖祿立也變了,他談技術、談材質,現在他還會與你分享更多的工業設計與科技生活美學。

創業,要做一輩子都有興趣的工作廖祿立的出身不算好,父親務農養家,但隨著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的推行,林地、田地遭到重新分配,家境日益困窘。廖祿立家裡有八個兄弟姊妹,他就曾這麼形容過:「哥哥(現為美律董事廖祿堙)幼稚園畢業,穿的是西裝、皮鞋,但我出生時,已經什麼都沒有了。」在這樣環境出生的廖祿立,即使考取了台中一中,卻連註冊費繳不出來,還得由父親向經營布店的叔叔借。因此,廖祿立考上大同大學後,也是靠著領獎學金完成學業。

「那時大同獎學金分成兩種:一種是每學期領四千元,畢業後要留下來當助教;另一種則是每個學期領二千七百元,畢業後得進大同電子工作。」廖祿立說,他領的雖然是四千元的獎學金,卻對學術研究沒有興趣,因此找上當時的老師黃正清幫忙,希望能推薦他進入大同上班。對於家境清寒的廖祿立來說,能夠念完大學、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已是奢侈的願望。

沒有走學術的路線,幸運地開啟了廖祿立未來的實務之路。他記得很清楚,當時在大同電子工作負責開發的兩樣產品,一個是計算機,另一個就是手提式音響。廖祿立對開發音響產品特別有興趣,對於如何透過迴路將聲音送到揚聲器,感到相當好奇,他甚至還研究了各種材料,進行揚聲器壽命的實驗。

樂於工作的廖祿立,後來因為父親年事已高,而決定放棄在大同打拚,回到台中孝親。由於當時大哥廖祿堙在電容器大廠大新電機當總經理,廖祿立也跟著進到大新電機做事。

在大新電機工作的那段日子,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開發了什麼產品,反而是公司訂的一本日文雜誌,專寫電容器的相關報導,「以前大學課本講到電容器的那章,內容頂多只有一頁,日本人卻可以用電容器為主題,每個月出一本雜誌。」日本人對事物鑽研之精深,讓廖祿立相當難忘。

只是,生性對研發產品有極高興趣的廖祿立,雖然進入哥哥擔任總經理的公司上班,始終都有一股「鬱鬱不得志」的悶。許多創新的念頭在心上,卻沒辦法實踐,讓他決定自己創業。

「我想創業,就是覺得人一定要做一輩子都有興趣的工作。」這個信念讓廖祿立投入創業,一做就是三十八年。

挫折,不畏跌跤 要從失敗學教訓興趣激發熱情,廖祿立不僅對學習的熱情極高,對音樂的投入也十分醉心。「我可能還不到絕對音感的程度,但相對音感是有的,都是靠著自學吉他培養出來的。」廖祿立幼時家裡窮,不可能供他走音樂這條路,他卻靠著自學發掘出自己的音樂天分。

對聲音有著極高敏感度的他,創業就從結合電子學與聲學的揚聲器下手。那是台灣還有四百家揚聲器公司的時代,後來產業競爭,許多揚聲器公司都往大型喇叭產品走;美律卻靠著深厚的研發實力,往越來越小型的揚聲器鑽研,最後其他揚聲器公司紛紛倒閉,只有美律活了下來。

揚聲器就是要將電能轉成聲音,「好的換能器有兩大要件,一是效率要高,再來就是聲音要逼真。」廖祿立認為,不管揚聲器材質怎麼換,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這兩大要件。

廖祿立很重視技術,一來他自己就是研發出身,二來則是他堅信,只要掌握基礎研究能力,從根本出發思考創新,再連結回來本業,一定會找到美律生存的方法。

因此,即使美律已經成立三十八年,算是一家老牌公司,但在美律始終保有一個研究各種基本材質的組織──「基礎研發部門」。雖然是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部門,但在廖祿立眼中,「這個部門看的是未來的事,找的是未來的機會。」為了培養人才,廖祿立甚至到逢甲大學開課,一開就是八年時間,一方面將自己在電聲的所學傳承給下一代;另一方面也可直接將這些好人才找進美律上班。

在廖祿立的哲學裡,永遠不要害怕失誤。「我創業三十八年來,最大的敗筆,就是投資壓電陶瓷的揚聲器,投資了幾千萬元,產能也都開出來了,但市場沒有這個需求,只能付諸流水。」這個失誤是廖祿立最喜歡與學生分享的一堂課,原本以為壓電陶瓷揚聲器會被廣泛應用,「但是它的原理是得按壓才能聽得清楚,現代人用手機講電話,根本不可能一直把耳朵緊貼手機話筒。」壓電陶瓷揚聲器完全不是市場所要的產品,硬生生讓廖祿立學了一課。

學習,讀書會一路從公司開到家裡去失敗在所難免,但可貴的是如何面對失敗。「當年瑞聲剛掛牌時,美律曾認為瑞聲不會是它的對手,後來瑞聲競爭實力大幅提升,還成功打入蘋果iPhone供應鏈,在智慧型手機這場戰役,美律輸得很慘。」蓋欣山不諱言,錯過智慧型手機最好的年代,讓美律陷入營運困境。

儘管如此,廖祿立的生活並沒有改變太多,照樣每天工作到晚上八、九點才回家,也沒因此而睡不著覺;但他對美律發起了一場大改造,更重要的是,要推著這家公司不斷前進。

在一個創立超過三十年的組織,要發起一場驚天動地的大變革,說實話,絕對是困難的。但在美律,廖祿立卻不煩惱,「美律一直是個學習型的組織,問題相對小很多。」「董事長其實是個既嚴厲又溫和的老闆,公事上他對主管的要求很嚴格,可是工作之外,他是個很關心員工的老闆。」在美律工作超過三十三年的曾錦堂說,廖祿立跟員工之間的距離是很近的,即使是面對危機的那段日子,也是廖祿立帶著員工咬牙撐過。

廖祿立很重視閱讀,除了把自己經營公司的經驗、心得全寫在《用心經營》這本分成上、下冊的書裡,讓美律的員工可以閱讀外;他還在美律內部發起讀書會,「有時我們開讀書會,還得用視訊方式進行,因為有些主管出差不在台灣,還是得參加讀書會。」美律內部員工說。

「彼得.聖吉有本書,叫《第五項修煉》,談的就是二十一世紀後,環境將變化得相當快,唯有學習型組織才能因應。」廖祿立說,公司內部讀書會很早就讀過這本書,甚至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都稱頌這將是管理學的新標竿,「當時我沒什麼感覺,後來才懂。」最近廖祿立又給高階主管開書單,要他們看策略大師蓋瑞.哈默爾的書《現在,什麼才重要》,就是要不停培養美律內部的學習氣息。

廖祿立甚至將這股學習風氣帶回家中,常常周末晚上就是要妻子、兒子、媳婦一起開讀書會。說到這,廖祿立忍不住笑了,因為就連讀小學三年級的孫女都會拿幾本書,拉著他與妻子,三個人開起讀書會。

公益,不只出錢 還將管理方法導入廖祿立也將這股閱讀的風氣推廣到做公益上,一次的因緣際會,讓他認識了南投縣旭光高中的國文老師陳一誠。那是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事了,當時陳一誠為了想讓學生閱讀,但災後忙著重建家園,學生根本沒錢買書;為了募款,陳一誠找上了廖祿立,也因此,有了後來的閱讀文化基金會,因為廖祿立正是閱讀文化基金會第一位捐款的企業家。

「董事長看起來不像個生意人,更像一名學者。」認識廖祿立超過二十多年的陳一誠這麼形容。其實,美律的讀書會風氣,在閱讀文化基金會裡也感受得到,每周甚至舉行一次讀書會,讀的大多是廖祿立推薦的書目。陳一誠有感而發,「董事長不僅出錢,更把企業管理的方法帶進基金會,他常說,基金會要做的比服務業更服務業。」工作近四十年,也才剛完成內部大改造,廖祿立卻說,他在美律的最後任務,是要找到接班人。「○五年我寫《用心經營》時,就希望可以在五年內(指一○年)退休,沒料到○八年金融海嘯來了,沒辦法退。」廖祿立把接班人的條件全寫在書裡,從品德、操守、溝通能力到健康身心,迄今廖祿立也是用這些標準在看接班人。

其實,廖祿立的兩個兒子都在美律上班,但廖祿立和他們談過,認為「傳賢」比「傳子」重要。「我甚至連遺囑都寫好了!」廖祿立的話並不誇張,他父親生前也將身後事打理好,才讓廖祿立對死亡看得豁達。

帶領美律走過谷底,創下史上獲利最好的一年,廖祿立已經將多數的事情,交給底下的事業群主管去做,問他現在最想做的事是什麼?「我現在最大的希望是每天回到家,打開門就有五、六個孫子跑出來迎接,大叫『阿公!』」這一刻的廖祿立,再一般不過,不是美律董事長、不是和中國競爭的台商,而是個單純享受天倫之樂的爺爺。

廖祿立

出生:1946年

現職:美律董事長兼執行長經歷:大同電子工程師、大新電機技術課長

學歷:大同大學機械系

廖祿立發動變革

美律2013年締造亮眼成績股東權益報酬率 +10.9%

營收 +34%

獲利 +260%

股價 320%

美律

成立:1975年

資本額:17.62億元

董事長兼執行長:廖祿立

主要業務:揚聲器、免持聽筒、通訊用麥克風及其他電子產品38年創業點滴,廖祿立全寫在書裡……1.自己繁忙而部屬空閒者最差;自己空閒而部屬繁忙者普通;自己繁忙而部屬更加繁忙者,才是管理的最佳表現。

2.領導團隊的成立必須是能容眾,願意配合別人的領導,能承上啟下,無私地培養後起之秀。

3.美律的精神就是「企業由人所締造,人是企業的推動力。」4挑接班人,首重品德、操守,還要有通識與整合能力,還得懷著感恩的心工作與生活,最後還要有健康的身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