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茂业系再遇难题 深国商神秘新股东露面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504/07216176832.shtml


 证券时报记者 李坤

  上周四,一个名为百利亚太投资有限公司的企业横空出世,使得由茂业系引发的深国商(8.08,0.37,4.80%)未来控制权之争变得充满戏剧性,也充满了悬念。这个新出现的神秘公司到底与茂业系是敌是友?背景如何?目的何在?一时间市场上各方人士作出了种种猜测。

  从4月30日深国商的公告来看,百利亚太这家新成立不久的公司注册资本仅仅1万港元,明显缺乏收购深国商B(4.350,0.06,1.40%)股的实力。很显然,百利亚太幕后股东才是收购深国商B股股权的实力买家。

  联系到茂业系之前大规模从二级市场收购深国商股权,一些市场人士很自然地将百利亚太幕后的神秘股东与茂业系联系起来,认为百利亚太可能就是茂业系曲线接盘的壳公司。

  不过,据本报记者从深国商以及茂业系方面了解,百利亚太与茂业系并无瓜葛。该公司背后另有其人。

  日前,有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百利亚太的大股东张晶就是现任湖北珩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湖北珩生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武汉,以房地产开发等业务为主的综合性公司,成立于2007年6月21日,注册资本1.3亿元人民币,其法人代表和董事长为张晶。

  资料同时显示,珩生投资是湖北冰晶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一家控股子公司,湖北冰晶集团董事长张化冰才是珩生投资和百利亚太的实际控制 人。据悉,张化冰与张晶为父女关系,张化冰同时也是珩生投资的总经理。也就是说张化冰才是接手深国商原第一大股东马来西亚和昌父子有限公司持有的深国商 13.7%B股股权、与茂业系争夺深国商最终控股权的幕后人物。

  网上公开信息显示,张化冰为秘鲁籍华人,1996年回国投资兴办了湖北冰晶实业投资集团,业务涉及房地产开发、实业投资、酒店经营等,注册资本 为4亿元,下设有湖北冰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子公司和湖北中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合资公司。目前该集团已经在湖北云梦县、孝感市、武汉市等地开 发多个房地产项目。

  据悉,张化冰原籍湖北云梦县,但是发家之地在上海市,之后前往秘鲁发展,1996年以外籍华人的身份回国并创立湖北冰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 逐渐将规模做大。正是有这样的渊源,张化冰除了在出生地湖北发展外,冰晶集团与上海地区的公司也交往甚密,包括上海中发电气集团和上海梅林(7.28,0.17,2.39%)(600073)。 其中,冰晶集团与上海梅林的合作项目包括双方共同投资成立的湖北梅林正广和实业有限公司和武汉冰晶房地产开发公司。据悉,前者投资规模为1.2亿元,主要 生产八宝饭等罐头食品;后者投资金额为2.46亿元。与上海中发电气集团则共同投资兴建了湖北中发电气工业园。

  上述知情人士分析,冰晶集团的实力明显不如拥有茂业国际(0848)、成商集团(16.26,0.27,1.69%)(600828)并同时举牌3家上市公司的茂业系,同时张化冰也缺乏零售百货业的运作经验和实力。张化冰介入深国商很可能也只是作为一个财务投资者,或者是为了实现旗下房地产等业务借壳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6

再遇窮人思維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2.html
早陣子看過王維基接受訪問, 有關政府遲遲未發出免費電視牌照, 王維基正所謂一肚氣。原來等等下已經過了三年多, 是政府的效率問題? 還是有人施壓令政府反口?

訪問中主持人問王維基這三年的投資, 原來已經投資了三億多, 三年多的時間, 即平均一億多一年, 但開首可能要買器材會用多一點錢, 那麼自己心算一算, 即等多一年就多一億樓下。

主持人再問王維基有關公司的財務安排如何, 其實止凡在報章都看過了, 他賣走城市電訊之後手持大量現金, 大約有超過30億。由於政府不批牌照, 於是王維基決定把這筆資金暫時放到債券上, 收息都7釐 (中信泰富), 每年就會有兩億多的利息。

主持人還是要問:「如果政府一直唔發牌, 你算是無收入, 財務上安排會唔會有問題...」, 我見王維基諗一諗, 其實我都有點想笑, 然後王維基就回答債券收入都超過2億的說話,大約可以足夠每年拍起碼200集電視劇。

一聽就知這位主持人是不太明白這些現金流的操作, 沒有牌照, 每天在燒銀紙, 為何能永遠等下去呢? 這個就是富人及窮人思維上最直接的分別, 只要一搭通富人的思維, 好自然就會想現金流操作問題。

有龐大資產, 要創造現金流實在易如反掌。其實不排除亞視的財務亦是這樣, 我實在難以發現亞視有廣告, 有收入, 可能每天都在燒銀紙, 只不過老闆有錢拿個電視台作自己的娛樂, 還開班教電視史, 實在不用替他擔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292

富士康再遇iPhone不合格退貨劫 返工成本超10億

http://www.21cbh.com/HTML/2013-4-21/3MNDE5XzY2ODE3Mw.html

郭台銘再遇 「蘋果劫」

儘管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19.21%已經不是好消息,但郭台銘還面臨著更大的壞消息。郭台銘是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317.TW,大陸俗稱「富士康」)董事長兼總裁。

「2013年3月15日,蘋果公司退回500萬部手機,原因在於外觀不符合標準或者是出現功能不良的問題。」富士康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者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質量不合格的蘋果手機總數甚至高達800萬部。

為了提升「良率」,郭台銘於4月16日12時許來到深圳觀瀾鴻觀科技園C03 樓3層視察。他提出了「提升良率、專業培訓、凝聚士氣」的12字主張,並表示自己在觀瀾設立了辦公室,良率達不到要求他就不走。

按照蘋果手機「重工」(即重新生產出來,還用原來機器的部分原件)每台約200元的人工成本核算,僅上述500萬~800萬部不合格iPhone一經重新處理,鴻海就需要支付10億~16億元的額外成本。這意味著,2012年,鴻海內部負責iPhone代工的iDPBG(數位產品事業群)2/3的利潤將付諸東流。

高管「地震」

鐘依華已經意識到了iDPBG的兩大管理問題——不良率過高、產品質量控制存在疏漏。

4月1日,《中國經營報》獨家報導富士康iDPBG原總經理鐘依華2012年年底「長期休假」,繼任者鐘成裕短期內蹊蹺地再次被替換。2013年3月27日起,陳輝龍已開始掌舵鴻海旗下這一最受關注事業群。(詳見4月1日《富士康疑現「系統性危機」》C1版)。

據上述知情人透露,鐘依華其實還是iDPBG總經理,只是受到富士康「賄賂門」(高管收取供應商賄賂)的影響,由於公司調查事件原委,他需要避嫌。至少到2013年1月份,鐘依華還出席iDPBG事業群年終動員大會。

在此次動員大會上,鐘依華的講話精神是「深刻反省、策勵未來」。「深刻反省」這類用詞的出現,表明鐘依華已經意識到了iDPBG的兩大管理問題——不良率過高、產品質量控制存在疏漏。

這一講話的部分內容刊登在了2013年2月28號出版的《鴻橋》雜誌上。《鴻橋》是富士康科技集團的內部刊物。而作為iDPBG原副總經理,鐘成裕對於事業群上述重大問題同樣難脫干係。正是在與蘋果公司就500萬~800萬部手機的後續處理問題上,鐘成裕與蘋果方面負責人發生了衝突。

爆料鐘成裕離任的iDPBG員工透露:「CY(即鐘成裕,本報注)3月25日去見客戶談判,不知為何與客戶吵架。 後來郭台銘給他打電話,他卻與郭爭執起來。然後下午CY就沒來……」

也是在此情形下,郭台銘選擇了鴻海內部核心高管中資歷較淺且任職履歷欠缺生產線管理經驗的陳輝龍出掌iDPBG。

二次事故

由於每部手機「重工」的人力成本就高達200元, 還不包括其他換部件的費用,富泰華將至少額外支出10億~16億元。

iDPBG雖然是富士康內部的子事業群,卻也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公司註冊名為富泰華工業(深圳)有限公司(下稱「富泰華」)。

富泰華於2002年4月成立,原本主要是代工桌上型計算機、MP3、計算機主機板等產品,但隨著蘋果的崛起,專注於代工蘋果產品 。像蘋果音響、iMac由其DSD部門負責,蘋果筆記本電腦在富士康深圳龍華園區整個D棟區生產,iPhone則由富泰華位於深圳觀瀾園區、鄭州園區、還有太原園區D1~D4棟的部門代工。

出於業務需要,富士康在太原並不用鴻海名號,而是註冊為鴻富錦工業太原有限公司(下稱「鴻富錦」)。基於此,富泰華太原子公司也就掛到了鴻富錦名下。

「這其實不是富泰華第一次遭遇產品不良問題。」上述知情人士說,2010年8月27日,富士康就曾因為產品的出貨良率達不到蘋果公司的標準而向後者賠償8億元:「數量不清楚,應該不少, 具體多少無法統計。」

而這次,經過鐘成裕的「吵架」和與蘋果的協商,蘋果公司沒有就3月15日的「退貨」要求賠償。但由於每部手機「重工」的人力成本就高達200元, 還不包括其他換部件的費用,富泰華因此將至少額外支出10億~16億元。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以垂直整合、快速海量出貨而聞名的富士康,時隔兩年再次出現因產品的出貨良率達不到蘋果公司的標準而「重工」?

在上述知情者看來,富泰華發展過快、管理跟不上是關鍵。在蘋果產品的熱銷面前,富泰華也開始了「大躍進」。

2010年前後,負責代工生產iPad平板電腦的iDSBG(創新數位系統事業群)從iDPBG分離出去。彼時,iPhone、iPad等蘋果產品正受到全球消費者的熱捧。作為代工最核心的生產線,iDSBG、iDPBG都大力擴產線、招人手。

「那時候升職很容易,但問題是蘿蔔快了不洗泥,對這些從生產線成長起來的幹部而言,生產線快速擴張帶來的 管理水平是這些『小年輕們』的大考驗。」上述知情者透露。

但更關鍵的是,2010年6月之前,富士康內部的稽核及QC(質量控制)部門權力極大。彼時,稽核部門只要發現產線員工不符合操作流程甚至是工作時說話,都有極大的權力影響該生產線的績效考核,最終反映在工資收入上。

也正是這些有點不近人情的「嚴苛」管理,導致富士康常被外界稱之為「血汗工廠」。而2010年上半年爆發的一系列員工「墜樓」事件,讓此前的管理系統有了「漏洞」。

「稽核及QC部門一向權力極大,但那是以前, 現在不同了。自從2010年員工跳樓公司要承受各種壓力,稽核工作就開始不那麼嚴格了。」上述知情者表示,富士康的品質流程不是全檢,而是抽檢。但在公司快速擴大過程中,各種管理問題層出不窮。

本報記者就此種種致電富士康。但在截稿之前,對方尚未置評。而其內部另一中層核心人士向記者確認,良率過低確實是目前郭台銘最為頭痛的大事,「與這相比,投資機器人(33.120,0.99,3.08%)、發力光伏都是『浮云』。」

可以確證的是,清明節過後,富泰華深圳、鄭州、太原三個廠區全面停線整頓;而後,蘋果公司也派人進駐調查。4月15日,富泰華才開始陸續小批量生產,在產量很小,每天每條產線1000~2000部iPhone的情形下,良率也僅有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08

痛失龍頭寶座:中信證券再遇減薪流言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49893.html
近幾天,中信證券有些員工心中難以「淡定」。

7月9日,上市券商6月份財務數據全部公佈,中信證券上半年丟掉了保持多年的冠軍寶座,在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兩項主要指標上被海通證券趕超。

這一問題受到中信證券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在增收需要市場配合的情況下,降薪或是券商提高業績所能夠採取的最快捷方式,中信證券會不會採用?這一問題引發市場熱議,而這恰恰是公司普通員工非常關注的問題。

業界包括中信證券內部近來關於「採取減薪措施」的說法不斷。有傳言稱中信證券或將集體減薪20%,而更多的中信員工則更相信按照不同部門、不同級別進行薪酬結構性調整的說法。

一位接近中信證券管理層的人士則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否認了這一說法。該人士稱,中信證券業績下滑是由多方面原因導致的,管理層不會採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去應對,公司的一些戰略調整正在醞釀和討論之中,但目前尚未決定。

中信失寶座

6月份,中信證券母公司獲得了2.68億元的淨利潤,位居所有上市券商的首位,但這無法改變其在整個上半年的頹勢。

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1~6月海通證券實現合併利潤24.24億元,而中信證券合併利潤僅為18.03億元。海通證券以較大的優勢趕超了中信證券。

這是中信證券自2010年超越國泰君安之後,首次丟失行業龍頭的位置。

中信被趕超的原因較為複雜,但在這些複雜的背後,由於兩者所處的轉型階段不同,在今年上半年的市場中收到了不同的效果。

從「大型IPO時代」開始,中信證券在承銷保薦業務方面一直領跑,而在創業板開閘後的「小項目時代」,中信通過轉型,繼續與國信、平安等南方券商一起競爭投行業務的龍頭地位,並且發展了與之相關的直投、併購財務顧問等業務。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11年和2012年,中信證券的投行業務收入都是海通證券的2倍以上。2012年年報數據中,投行業務在中信證券總收入中的佔比也是海通證券的2倍以上。

但今年上半年,IPO一直處於暫停狀態,PE、直投等業務也陷入低回報期。投行及相關業務佔比較高的中信證券所受到的影響明顯大於海通,除了收入減少之外,中信投行業務的費用支出卻遠高於海通。

在中信證券飽受IPO暫停之困的同時,海通證券卻在自營業務中獲益頗豐。數據顯示,海通證券前6個月的財務數據與股市表現相關度極高,表明海通證券或重兵押注自營業務。

中信證券曾是重倉自營業務的大贏家,2010年中信證券自營業務獲得42.35億元的利潤,當年對其利潤的貢獻度高達41%。不過,2011年中信證券很快就為其激進的自營政策付出了代價,當年年底,中信全面收縮自營業務,這一謹慎態度一直延續至今。

此外,中信證券對外擴張的步伐,也導致其一些成本提前支出,但收益尚未兌現,這其中就包括上半年16億元重新買回華夏基金,以及此前對里昂證券的投資。

減薪應對?

中信證券營收和利潤下滑的事實讓管理層感到緊張。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7年以來,如果除去轉讓中信建投和華夏基金的一次性收益,中信證券近幾年來的營收和淨利潤一直呈現下降的趨勢,這其中固然有中信建投和華夏基金不再並表,以及A股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但中信證券母公司的各項業務收入難有起色卻是事實。

近幾年恰是中信證券不斷轉型的階段,從投行適應項目類型的轉變,到融資融券等資本中介業務的不斷崛起,中信證券的多項戰略和轉型舉措一直走在行業前列。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中信證券的轉型是較為成功的。

在不停調整各部門資源配置的同時,中信證券也毫不留情地割去一些負累。2012年,中信證券自上而下減薪裁員,當年整個公司裁員接近3000人,裁員比例高達26%。今年年初,中信證券再次進行了結構性的減薪。但一個較為成功的轉型,為何帶來收入不斷下降?

從收益率來看,中信證券不僅低於海通,甚至低於很多同行。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中信證券淨資本收益率僅為6.81%,在全行業僅排名第25位,同期海通的淨資本收益率為7.60%。

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中信證券的費用控制或是拖累其淨資本收益率的一個原因。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信證券的管理費率為51%,同期海通證券為32%。

而在中信證券的費用結構中,人員薪酬已並非最重要的一環,譬如,去年以來,中信證券已經通過發行短期債券的方式數次啟動融資計劃,融資規模已達數百億。今年上半年,中信證券承擔了一定的財務費用。而海通證券的融資規模明顯小於中信。

經歷了兩次減薪之後,中信證券再啟動減薪所帶來的邊際效應已經較低。「我們測算過,就算減薪千萬級別,對應的每股收益也僅增加不到1分錢,很難改變大局。」一位中信證券人士表示。

「單純的減薪根本不能解決問題,中信需要更多的策略來應對。」北京一家券商人士評價。

不過,中信在下半年有較大的機會重回龍頭。隨著IPO業務開閘時間漸近,積累了更多項目的中信較海通更有優勢,而上半年投資的華夏基金下半年有望並表,里昂證券的收購在年內完成後,也有望在年報時並表計算。而下半年的行情,也未必能支撐海通證券的自營業務走得更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679

槓桿比率偏低,德意志銀行再遇資本金不足的質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592

在4月份增加30億歐元的資本金後,德意志銀行的聯合首席執行官Anshu Jain聲稱,該銀行已經擺脫了對資金的「渴求」。但4個多月後,德意志銀行再度成為質疑的焦點,並試圖說服投資者和監管者它的資本金充裕。

WSJ稱,德意志銀行新CEO上任後就制定出了一個提高銀行資本比率的計劃,這令該銀行降低權重風險資本超過1000億歐元。在巴塞爾協議III的規則下,算上新增的資本金,德意志銀行的一級核心資本比率已經從2012年初的6%上升至10%

但是,投資者和分析師現在都在關注該銀行的槓桿比率。大多數分析師認為,在巴塞爾協議III的規則下,德意志銀行的槓桿比率僅約為2%,為同類銀行中最低水平之一。在該規則要求下,德意志銀行需要將槓桿比率增加至3%

在面對資本金不足和槓桿比率較低批評的時候,德意志銀行並不孤獨。巴克萊也迫於監管壓力通過發行新股增加了資本金。許多投資者和分析師認為,法國和西班牙一些銀行的資本金同樣不足

一些分析師認為,銀行業缺乏透明性監管機構沒有迅速制定出衡量風險的明確方法是導致人們懷疑德意志銀行和其它歐洲銀行的原因。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指責銀行低估真實風險水平的重點放在了衡量風險的方法上。

銀行業高管也對此頗有怨言。法國興業銀行的CEO Frédéric Oudéa稱:「我認為,針對槓桿比率這個詞,我們就有3、4種定義。因此,這有點混亂。」

雖然巴塞爾協議III規則擁有計算槓桿比率更嚴格的方法,但是歐洲大多數銀行都按照最近批准的方法來計算。德意志銀行上個月稱,根據新批准的規則,它已經滿足了3%的槓桿比率要求

Union Investment的組合經理Helmut Hipper表示,雖然仍然許多監管還不清楚,但是我對這種情況持樂觀態度。他還補充表示,德意志銀行能夠在不發行更多股票的情況下滿足槓桿比率要求。

巴塞爾協議III從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份分階段落實,但是許多投資者現在就希望它完全實施。自7月末,德意志銀行的股票已經累計下跌了7.3%(截至週三收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14

歐洲銀監局發布比特幣風險警告,虛擬貨幣再遇當頭冷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7970

歐洲金融監管機構警告比特幣存在“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繼中國監管禁止官方買賣之後,虛擬貨幣熱潮再度遭到監管者當頭冷水。 周五歐洲銀行監管局(EBA)將發表一份聲明,警告“電子貨幣存在劇烈波動”的風險,比特幣的“電子錢包”存在被黑客劫持的可能,比特幣用戶的權益也缺乏相關法律保護。 歐洲方面此舉,正值全球監管方密切關註比特幣這種迅速擴張,且不受監管的虛擬貨幣價值迅速膨脹之際。 在過去一周,比特幣價值在340-1240美元之內大幅波動。 12月初,中國央行等5部委聯合發文宣布比特幣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要求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以比特幣為產品或服務定價。 相比而言,其他國家央行的看法較為正面。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上月表示,如果能夠防範洗錢,可以使用比特幣交易。 在EBA發布消費者風險預警的同時,該歐盟監管機構還在考慮是否應該發布監管比特幣的新規則。 監管方認為,存儲比特幣“電子錢包”的計算機或者智能手機可能會被黑客破解,比特幣交易平臺也可能突然停止業務,或者被黑客劫持。而監管方也可能會因為交易平臺幫助洗錢,強制關閉交易導致其他交易者受到損失。 歐洲監管機構還警告,與普通的銀行賬戶不同,虛擬貨幣存款不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這意味著損失“比特幣存款”的人無法獲得賠償。用比特幣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者,無法按照歐盟消費法享受退款權,“電子錢包”錯誤消費記錄也無法逆轉。 EBA的還警告,一旦比特幣遭市場冷落或者有其他貨幣取代了它的地位,消費者將面臨損失所有貨幣價值的威脅。從另一方面,EBA還建議對炒作比特幣的利潤征收資本利得稅。 EBA稱:“如果你買入虛擬貨幣的話,應該完全明白它的基本屬性。你應該像對待實物錢包一樣重視你的電子錢包。你不應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電子錢包中保存太多的虛擬貨幣,並保證其安全和保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26

“四大”再遇天價官司 普華永道面臨10億美元訴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069

一位美國聯邦法官稱,普華永道(PwC)必須應對MF Global對其提出的10億美元訴訟指控。(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法官Victor Marrero表示,普華永道建議MF Globa購買63億美元價值的歐洲主權國國債,影響了MF Global實施其戰略,導致虧損。普華永道必須應對MF Global的訴訟指控。

路透社報道,Marrero曾在7月份拒絕了普華永道駁回指控的要求。

MF Global破產計劃管理人指控普華永道提供不當會計建議,是導致MF Global 2011年10月31日申請破產的原因之一。MF Global由原新澤西州州長Jon Corzine管理運營。

而普華永道認為,原告方MF Global破產計劃管理人根據“同等過錯”的法律原則,站在該公司立場替它說話,但公司之所以無法起死回生是因為高層對於破產亦負有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45

決策粗糙 冠軍米產區農夫被迫放「無薪假」 別再遇旱就休耕 政府該做的兩件事

2015-01-19  TWM
 
 

 

一四年降雨不足,導致今年春季水情吃緊,政府再度調撥農業用水以供應工業所需,卻犧牲了不少用心栽培優質好米的農民。農業與工業用水如何分配?專家指出,善用大數據預測旱情、發展廢汙水利用系統,才是雙贏的不二法門。

撰文‧何欣潔

二○一五年一月上旬,上屆「冠軍米產區」得主之一田守喜(代表新竹竹北參賽)扛著農具,緩緩步入田裡,仔細地除草、照顧田地,一如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秋季,他卻無法享受豐收的喜悅。

為工業犧牲農業

對台灣精緻農業傷害大

一四年十二月底,經濟部「旱災災害緊急應變小組」宣布,除翡翠水庫外,全國主要水庫蓄水量嚴重不足,為確保一五年上半年民生及產業用水供應,決議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及嘉南五個農田水利會灌區第一期稻作停灌。

這項粗糙的休耕政策,不但讓農民無語問天,更與政府的農業政策相衝突,傷害台灣的精緻農業,也虛擲國家資源。

農委會於一三年起啟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中程計畫」,鼓勵復耕具有進口替代、外銷潛力、可維護農業永續經營之有機作物,及產銷無虞之「地區特產」等作物,預計至一六年活化農地四.五萬公頃,創造七百九十億元產值,計畫總經費需求高達四一六億元。沒想到,政策上路不久就遇上旱情,決策單位再度犧牲農業、轉讓工業用水。

二○一六年復耕狀況若不如預期,投入的四百餘億元經費與預期效益恐怕都要大打折扣,也嚴重打擊青年農民配合政策、復耕稻田的士氣。

雖然農民團體聲聲怒吼,引用《水利法》第十八條規定:「用水標的之順序:一、家用及公共給水。二、農業用水。三、水力用水。四、工業用水。五、水運。六、其他用途。」要求政府貫徹法律,還水於農;但該條文後段開了後門,明定:「前項順序,主管機關對於某一水道,或政府劃定之工業區,得酌量實際情形,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變更之。」循此後門,《水利法》主管機關經濟部在過去十五年內曾六度宣布休耕,唯今年的休耕面積達四萬一五七六公頃,影響面積為史上第二高;估計補償金額超過三十四億元,更打破往年紀錄。

由於停灌範圍過大,當中不乏與田守喜一樣的「全國經典好米」產區,回顧過去三年的得獎米名單中,一二年有三位、一三年有二位、一四年則有兩個產區受到波及。齊柏林紀錄片《看見台灣》片尾出現的灣寶資深農民洪箱,也受停灌政策影響,損失慘重。台灣最有競爭力的優質好米產區,今年被迫停產,優秀農民放無薪假,甚或轉作口感平凡的抗旱品種,對於台灣的精緻高端農業,是一大損失。

休耕區當中雖有零星案例,如嘉南灌區以「節水」妙方成功度過休耕危機,但因其成功關鍵之一,在於改栽種可用「節水栽培」的品種,與桃竹地區的明星米種香米桃園三號品種不同。有些風味較佳的水稻品種,例如池上便當長年採用的台?二號,難以使用節水栽培,經台東農改場實驗證明出現明顯的不適應現象,反而是口感平凡的台東三十號抗旱能力較佳。倉促要求濁水溪以北的產區改種節水品種,而不損及優質稻米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嘉南經驗」恐難複製到全台灣。

「外界說農民放無薪假,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無薪,但沒有放假。」田守喜一邊整理田間雜草,一邊解釋:「就算被迫休耕,我還是要天天去田裡除草、除蟲、施肥,不然等到明年復耕,怎麼可能種出好米?」同樣到田裡辛勤勞動,卻無法獲得對等報酬,田守喜估計,今年的停灌政策,將讓他損失四十萬元,直到今年十二月二期稻作收成為止,收入才會再次進帳。

解方一:引入大數據

旱情預先示警 農民可轉作「預先警示、提早告訴農民應該轉作,不失為一個方法。」田守喜舉例,若政府於去年十月、二期稻作收成時便提早公布,提醒農民可準備轉作,他便可準備種植較不需水灌溉的小麥,不必枯等補償,「十二月底才宣布,已過了小麥播種期間。」水利署明明已知十、十一兩個月的累積雨量創下六十七年來最少紀錄,卻仍未及早與農委會進行橫向聯繫,導致休耕政策匆促宣布。

農委會農試所研究人員指出,台灣已累積數十年的農業氣象資料,應有能力建立大數據(巨量資料庫),透過資料整理事先預測旱災,並考量各產地特性,預先規畫氣象災害的因應措施,制定作物栽培計畫。

解方二:回收汙水

開始「節流」 停止農工搶水由於農業用水量占全台需水量的六成,常被視為高耗水、低產值的產業。但根據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劉振宇估算,水田的「耗水」會循環回到地下水層,每年可補注二十億立方公尺的水量,等於六座翡翠水庫的有效蓄水容量。若以水庫開發的原水平均單價每噸十一.一五元計算,水稻田蓄水效益高達二二三億元。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指出,台灣農業用水長期配合工業用水,但農業用水尚有循環涵養水源的效益,並非純然「浪費」;工業部門也應另外尋找農業回收水、汙水回收及海水淡化等替代水源,而非持續調撥農業用水。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也呼籲,台灣水庫淤積嚴重,「開源」是不可能的任務,工業區廢汙水回收再利用,刻不容緩。

解決農工搶水困局,創造優質農業與工業生產雙贏,才是當前政府的重要任務。

冠軍米產區也難逃休耕命運──近年冠軍米得主休耕地區2012年 台中大甲陳隆安、桃園觀音梁信琪、桃園市賴宗樹2013年 桃園八德呂理樹、新竹竹北陳發生2014年 桃園市、新竹竹北註:2014年更改比賽規則,比賽單位由「個別農民」改為「好米產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09

沱牌舍得控股權無人接盤 改制路再遇難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5271.html

沱牌舍得控股權無人接盤 改制路再遇難關

一財網 陸琨倩 2015-02-11 21:44:00

從2003年至今,沱牌舍得已經多次發布關於改制的公告,但已多次折戟。“這可能是賣方在拉鋸,畢竟現在白酒行業壞境不好。”一位券商分析師猜測。

搭好戲臺的沱牌舍得(600702.SH)竟沒有等到上臺“唱戲者”。

2月11日晚間,沱牌舍得(600702.SH)出乎意料地公布改制壞消息。該公司披露《重大事項進展情況公告》稱,控股股東四川沱牌舍得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沱牌舍得集團”)在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股權,首個股權交易日期滿,但尚未征集到意向受讓方,有關股權轉讓和增資擴股事宜將延期。

沱牌舍得稱,根據國有股權轉讓相關規定,沱牌舍得集團國有股權轉讓及增資擴股事宜將不變更掛牌條件,按照10個工作日為一個周期延長公告,繼續征集意向受讓方,首次延期公告將於2015年2月12日在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網站發布,截止日期為3月2日。

早在1月15日,沱牌舍得集團通過交易所公告,以合共12.19億元的價格,掛牌出售沱牌舍得集團38.78%股權以及增資擴股。按照公告,成功引入戰略投資者後,投資者將占有沱牌舍得集團70%的股權,從而使得上市公司沱牌舍得也得以改制。

記者了解到,當時大部分業內人士均認為,沱牌舍得集團已屬意接盤者。原因之一便是沱牌舍得集團對掛牌意向方的要求不低,當中要求其2013年總資產不低於100億元且凈資產不低於20億元,2011~2013年連續盈利且每年盈利不低於2億元。這種要求已經將很多投資者排除在外,“這種公開掛牌或拍賣中,量身定制條件的現象很正常,之前洋河並購雙溝時也是這樣的。”白酒專家晉育鋒曾對本報記者表示。而且,當時已盛傳複星集團可能參與混改。

但“唱戲者”卻姍姍來遲。本報記者今日致電複星集團相關負責人了解是否有參與投標,但該負責人不置可否,僅表示“現階段暫時沒有可以公布的內容。”有消息人士反映,出現這種情況可能由於細節還沒談好。

從2003年至今,沱牌舍得已經多次發布關於改制的公告,但已多次折戟。“這可能是賣方在拉鋸,畢竟現在白酒行業壞境不好。”一位券商分析師猜測。

編輯:任小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25

美國不想真心談?美歐TTIP談判再遇僵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9801.html

美國不想真心談?美歐TTIP談判再遇僵局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10-20 21:46:00

提前被外媒泄露的談判檔案顯示,美國始終在兩大核心方面拒絕談判:政府采購以及在美國金融市場規定方面的合作。這同此前歐洲貿易官員對於美國政府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TTIP談判上的抱怨吻合。

當地時間19~23日,20人左右組成的歐盟“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TIP)談判“小分隊”再次遠赴美國弗羅里達州邁阿密,開啟美歐之間在TTIP上的第11輪談判,並交換商品進口關稅減讓方案。

就在談判前夕,提前被外媒泄露的談判檔案顯示,美國始終在兩大核心方面拒絕談判:政府采購以及在美國金融市場規定方面的合作。

泄露的文件所透露的情勢,同此前歐洲貿易官員對於美國政府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TTIP談判上的抱怨吻合。目前盡管遭到公眾強烈抵制,歐盟仍希望在奧巴馬政府任期內,即明年春季之前可以簽署TTIP談判,歐盟也立下2015年底之前結束TTIP談判的目標。

不過更令人感到前路莫測的是,此次美歐對於TTIP中最重要環節之一“投資者-國家爭議解決”(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ISDS)仍不打算進行任何談判,而歐盟方面則單方面提出,希望以“投資者法庭系統”(the Investment Court System)來代替ISDS。

還是不想真心談?

2013年開啟TTIP談判以來,美國有先“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後TTIP的談判策略,此舉被歐盟國家貿易官員抱怨美國對TTIP談判重視力度不夠。此次,美歐雙方都派出精英團隊,在邁阿密展開為期一周的談判。

據悉,美歐此次將交換商品進口關稅減讓方案,這將涉及互相免除對方97%的商品進口稅,而最敏感的3%產品征稅清單,則留到最後談判階段再進行博弈。

此前,歐盟曾在最開始就誠意表示,可以取消85%的美國商品進口稅,而美國拿出的談判文本僅為取消69%歐盟商品進口稅,此舉令歐盟上下震驚。歐盟一直真心希望開啟21世紀新的美歐合作,而美國卻還在耍談判技巧。

不過即便是免除進口稅,消除貿易稅務壁壘,對於美歐而言也並不是最主要談判:美歐之間的貿易稅已經相當低了。

然而在涉及核心領域的談判中,美歐雙方進度緩慢。法國外貿國務秘書菲克爾(Matthias Fekl)在本月警告道,在TTIP談判中,“必須在心態方面發生實質性變化,達到互信,互惠,並有獲得談判文本的可能。”

此次,在談判前夕所泄露的談判文件顯示,不僅在政府采購和金融市場領域美方不積極展開談判,同時在“海運服務、航空運輸等領域,美國繼續扮演防守角色”,反對歐洲企業進入本地市場。

ISDS條款依舊缺席

在此次談判中,ISDS成為民眾最為反對的條款。歐盟民眾認為ISDS是對民主和法治的威脅。

為應對民眾疑慮,歐盟委員會於2014年3月開始在網絡上發起公眾咨詢調查,最終收到了15萬份回複,創下歐盟委員會公眾咨詢調查史上的最高紀錄。其中97%的公眾反對將ISDS條款納入TTIP。

在普通歐盟民眾看來,ISDS旨在保護外資,特別是大型跨國企業在投資國的利益。當出現利益沖突時,外資可以繞過主權國家,在國際仲裁場合對投資國政府予以起訴,也就是所謂投資者(Investor)針對東道國(State)的起訴機制。超過97%的受調查者認為,ISDS條款的隱憂在於,由於東道國希望獲得投資,從而在國內政策作出妥協,進而妨礙歐盟的司法和公正,使公眾利益受損。

最終,屈服於公眾壓力,歐盟委員會貿易司在本月16日正式提出,要用“投資者法庭系統”( the Investment Court System)來代替ISDS。

投資者法庭系統,將比ISDS制度更加透明,擁有15名獨立法官,並具有上訴機制。法官將由美國、歐盟和第三國任命。

然而在安撫歐洲左派情緒的同時,歐盟委員會此項決定令他們失去了來自商業團體的支持。歐洲商業群體“商業歐洲”迅速指出,在此投資者法庭之下,如打輸官司,投資者將需要支付所有仲裁案件相關費用,這樣的安排就會嚇跑小企業。同時,如果設置上訴機制,那麽此機制一定會被頻繁使用,從此令案件審理時間冗長,花費巨大。

過歐盟委員會方面則回應,“即便進入上訴階段,整個程序將不超過兩年時間。”

此次,在邁阿密,美歐雙方將不就ISDS或歐盟的新方案展開談判,此前在歐盟曾透露該投資者法庭系統的雛形時,美方的反應就趨於冷淡。

如果歐美順利達成TTIP協議,雙方將建起世界最大自貿區,涵蓋全球約40%的經濟產出和50%的貿易活動。

據歐盟估計,歐美自貿協定一旦生效,每年將分別為歐盟和美國創造1190億歐元和950億歐元。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5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