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国稀土假帐黑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拒绝审计


From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7/18/content_982485.htm


 中国内地首家在港上市的民营企业正在学习适应香港证券市场最残酷的游戏规则——被四大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抛弃,跌入到“仙股”行列

  2003年5月行将过去,但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仍然未能公布其2002年年报——按照惯例,香港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下限是每年的4月30日。

  公告拖延的原因有些离奇: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中国稀土的核数师已数度更换。在“四大”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周游之后,近期才刚刚选定了香港本地的何锡麟会计师事务所。

  这意味着号称首批中国民营企业海外上市之一的中国稀土,正在被“四大”抛弃。尽管公开消息并未道尽此间委曲,但其股价却已应声而落:4月28日,中国稀土最低跌至0.42港元,至今在0.50港元上下徘徊,不复昔日光彩。中国稀土究竟发生了什么?

  民企明星

  中国稀土原名宜兴新威稀土控股有限公司,是位于江苏省陶瓷名镇宜兴市乡间的一家私营企业,创办者兼大股东是有一口浓重江苏口音的蒋泉龙和钱元英夫妇。

  尽管江苏省并没有丝毫稀土矿源,但却拥有很多家大大小小的稀土厂。在全国位列行业前十 名的就有三家:江阴加华(全称为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溧阳方正(全称为江苏溧阳罗地亚方正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宜兴新威。简而言之,稀土行业 指的就是通过分离技术提取稀土矿中的15种元素或元素的化合物,这是一个小行业。(参见辅文《稀土ABC》)全国全行业全部的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全年 的销售收入全国加起来约30亿元,大部分供应出口。中国较大的稀土企业总共100多家,但销售过亿元的骨干企业不过10家左右。宜兴新威大约排名第八、九 位。

  然而宜兴新威很早就意识到了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这使得它很快变得与众不同。早在1998年,宜兴新威就由法国里昂证券担任上市策划人,开始向香港主板进发。按照民企登陆香港的惯常作法,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变成开曼群岛,一家名为YY Holdings Limited的公司成为其大股东——经过上市和在香港被称为“抽水”的两次后续融资后,它对上市公司持股仍高达62%。YY Holdings Limited为蒋氏家族信托人,全权受益人是另一家为钱元英及其子女全资持有的公司。曾经作过教师的钱元英国籍已转换成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实际代表蒋氏家族——蒋泉龙自己的身份并没有变化。

  凭借香港投资者陌生而新鲜的“稀土概念”和“体制优势”,原来的宜兴稀土控股公司于 1999年10月15日在香港顺利上市(股票代码769),筹资1.2亿港元,外部投资者占25%,最终的保荐人为光大融资公司和新加坡唯高达融资公司。 至今,身为上市公司董事的钱元英还记得当时与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卫留成同时在港交所聆讯的一幕,结果当时雄心勃勃的中海油功败垂成,中国稀土却凯歌 高奏。

  此后一年间,宜兴稀土通过转券和配售再度筹资达2.5亿港元,并于2000年5月 改名为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稀土)。一时间,中国稀土被市场追捧为民企明星,股价最高超过3港元。2001年,中国稀土的业绩冲上了顶点:根据 2001年年报,其销售额高达6.18亿港元,其中的稀土类销售额高达3.75亿港元,当年盈利1.47亿港元。

  蒋泉龙一举成为中国稀土界中的“能人”,“善于观察形势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这是业内对其较为正面的评价。

  然而上市也同样也使“透明度”问题受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事实证明,这很快就终结了中 国稀土的光彩。其实只要凭借基本的稀土行业知识和对中国稀土业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中国稀土上市以来的业绩严重注水(参见辅文《注水的稀土》)。知情人更透 露,中国稀土的内部财务人员曾一度对被掩盖的事实忐忑不安:宜兴新威为使股票上市,重新包装了公司三年来的财务报告,并将销售收入放大三倍。从那时起到现 在,仅从其主业稀土类产品看,销售收入累计虚增超过10亿元,可以推算利润掺水的累计额已达1亿元~3亿元,占其净资产9亿元的相当大的比重。这还是在假 设其耐火类产品的销售完全真实的前提下(参见附表一《中国稀土销售的稀土究竟是多少》)。

  这个事实是颠覆性的。因为如果按照香港联交所规定的最低上市条件——拟上市公司需有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的业绩,其前两年总共利润不得低于3000万港元,最近一年不低于2000万港元、预计市值不得少于1亿港元——中国稀土当年能否达到上市要求都令人质疑。

  风云突变

  2002年9月,中国稀土公告了其未经审计的2002年中报业绩,销售收入为1.96 亿港元,其中稀土产品的销售额为7178.6万港元,较上年同期2.12亿港元急降66%。受此影响,其股价急剧下跌,从每股2港元迅速破位。在中报里, 中国稀土把原因归结为上半年国际稀土市场低迷,国内稀土产业政策未落实而影响出口配额发放等。但这仍是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因为在两个月前,蒋泉龙还对一内 地媒体表示当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0亿元!

  对于中国稀土来说,这种急转弯显然所来有自。据《财经》了解,2002年7月来曾 经有一封发自内地稀土界的举报信经由香港特首董建华转至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内容直指中国稀土的稀土类销售有假。可以确信,自此中国稀土开始成为香港 证监机构暗中的“高度关注对象”——中国稀土对此不可能无所察觉,业绩突然大降本身就是一种姿态。

  然而时至今日,香港证监会并未对中国稀土采取任何公开调查。资深人士认为,这主要 受制于目前亟待变革的香港证券市场监管框架:证监会的立案需要相当确凿的理由,而对于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香港证监会受到的限制很大。比如清查银行账 户,香港证监会到内地调查会有很大不便,和中国证监会也缺乏这方面合作的法律安排或先例。即使到内地调查,银行也会以《商业银行法》为由不予查账。曾经轰 动一时的格林柯尔、欧亚农业事件最终均受制于此。

  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就此罢手。一位接近香港证监会的人士称,在目前的情况下, 监管部门更多倚靠的是市场力量:对可能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一般先通过核数师、媒体的工作,向公众传递信息;失去投资者信任后,公司的股价自然下跌,银 行、供货商由此产生警惕;公司内部矛盾爆发,或许就有内部人向监管部门提供证据,最后据此将之绳之于法。因此对于类似中国稀土的情况,证监部门最先倚重的 是核数师。

  正是这一年,中国稀土上市以来一直聘用的核数师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因安然丑闻解体,香港安达信也被普华永道收购。然而不无蹊跷的是,在普华永道接收的安达信客户名单中,并没有中国稀土的名字。

  之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其2002年年报的核数师。然而到了3月12日,中国稀土又称因安永索要费用较高而解约,接任的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一个月后的4月17日,毕马威又提出辞呈——这次索性连解约的理由亦未告知。

  几次更迭之后,即有业内人士判断:“四大”中的最后一家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也不可能接这 个显然已经烫手的山芋。果然,5月5日中国稀土宣布,公司最终聘任的核数师为香港何锡麟会计师行。后者显然不具备“四大”的声誉。据香港会计师公会秘书长 李启发介绍,截至2002年底的资料,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90%均由“四大”审核。

  这种反常现象很快引起了市场对中国稀土财务真实性的质疑。专家指出,在香港上市公 司没有权力单方面解聘会计师,必须要经股东大会批准才能换,但会计师也可参加大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因此此番中国稀土的情况,更像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动放 弃,这显示出问题远比出具保留意见严重。

  《财经》辗转获知,“四大”的一致放弃有一秘而不宣的背景:收到了有关部门的“特殊关照”,主要内容是督促其要独立判断,要仔细审核。这种情况在对于受到证监会“关注”的上市公司案例中,并非罕见。

  核数师疑云

  今年3月安永的迅速解约多少透露了对中国稀土财务真实性的质疑。

  据了解,安达信在中国稀土的一年审计费约150万港元左右,而此次安永提出的收费为“重大额外审核费用”,约在四五百万港元左右。事实上,安达信在前一年度刚刚为中国稀土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按照惯例年度审计不应该有额外的工作,更不至于有高出数倍的收费。

  中国稀土4月26日发布公告称,安永注意到需对银行结存、出口销售、原料和制成品的管 理进行额外的程序安排,而且安永对账簿上确认所有固定资产遇到困难,也未能取得核实部分固定资产原值所必须的原有文件,甚至对存货也怀疑是否会在储存中出 现损耗,因此要求“重大额外审核费用”——中国稀土对此不能接受。这份解释其实已清楚的说明,安永在经过初查后对中国稀土的银行存款、出口情况、存货认为 需全面进行审核,需要作大量额外的工作。虽然公告里并没有说安永是否认为需要对以往年度都要重新进行审核,但从高额的收费要求来推断,这恐怕不仅仅是针对 当年。

  对于稀土这个“稀有行业”,核数师有太多的理由审慎,“这些稀土粉末甚至看上去和 一般面粉没什么差别”。香港一位会计专家称,四大望而却步的理由不外如下:一个是首先得了解稀土业的知识。对产量进行匡算,看看生产线、生产流程、原材料 采购和产出是否匹配,这需要可靠的专业判断;二是对实际销售情况进行确认。与其主要客户、出口配额、银行资金往来等进行不同科目不同程序的确认,务必取得 第三方的证明,即来自海关、主要客户、银行等的确认函。三是倘若确定有假后,还要仔细检查资产类科目的真实性,看看虚增的资产藏在哪个科目下,对固定资产 的原始文件、存货的盘点和估价、应收款的真实性都要一一求证。

  然而对内地的问题企业作调查,风险和难度很大。审计程序中的征询函到了中国到处都 可遇到“完美的安排”:收到征询函的客户常被当事人操控,或干脆由几个皮包公司配合。甚至国内银行在接到确认函时常要求核数师和当事企业一起来,然后随便 盖个章,至于有无担保等重大事项、资金往来等经常不予准确地核实。因此,会计师未必有能力查清企业的真相。一旦今后企业“东窗事发”,“四大”赖以生存的 声誉就会受到重创。如此不如“走为上策”。

  水分会自动消失吗?

  记者在江苏宜兴中国稀土的工厂所在地大浦镇实地采访中,见到了中国稀土董事会主席、副主席蒋泉龙夫妇。中国稀土的惊人业绩在他们看来主要归功于民营体制。这确乎也是当初吸引香港投资者的一大“卖点”。

  似乎是为了打消记者的疑惑,蒋泉龙主动称:“我认为公司上市难免有点水分,比如80% 是真的,20%可能有水分,上市后要将这20%的水分甩干,这是正常现象。”这是与市场对民营企业最乐观最善意的解脱不谋而合:企业上市时做假,但在投资 取得效益时隐瞒利润,用以弥补以往的黑洞。

  果真如此吗?根据《财经》了解,中国稀土账目中的水分绝不止20%,而且这样的财务黑洞一旦形成,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企业就会像穿上了红舞鞋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从中国稀土的历年年报来看,上市以后中国稀土从来就没有“甩干水分“的迹象,其营业额 从1999年的4.48亿港元,到2000年5.58亿港元,再到2001年的6.18亿港元,基本上每年增加1亿元。其中稀土类产品的销售占比接近 70%。而事实却是中国稀土实际的稀土类产品销售额至今仍仅在1.5亿元左右。(参见表一)

  虽然实际的销售量并无突飞猛进,但中国稀土的投资规模却在迅速膨胀之中:2001 年6月,中国稀土募集资金投向的两条生产线扩建工程竣工,这是一条6500吨的氯化稀土分离线和一条3500吨的离子矿分离生产线。这使得中国稀土的生产 能力扩大了近三倍。2002年中国稀土又新增一条500吨的荧光粉(以稀土为原料的加工产品)生产线。

  截至2002年6月30日的数据,中国稀土的固定资产高达4亿多港元,另有应收款近1亿港元,存货1.9亿港元,银行存款3亿多港元。可以推测,中国稀土虚增的资产,就藏在这些科目和数字里。

  不无讽刺的是,与“甩干水分说”恰恰相反,这可能与市场上最为悲观的一种推断更为吻 合:企业在最初虚报业绩后,一般都要扩大投资来掩盖黑洞,通过虚增固定资产的价值,或者虚增大量的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类项目来做平账务。进而必然在未来 某时归罪于市场环境、金融危机、“9·11事件”影响甚至SARS危机,为投资失败找到借口,令当初的黑洞“合法化”。-(张学庆对本文亦有贡献)

  【资料】

  稀土ABC

  稀土是常常伴生于铁矿的一种多金属矿的总称,含元素17个,可供工业用元素15个,常 用于发光材料、永磁材料、工业添加剂等,被成为“工业味精”。中国是稀土的资源大国及生产大国,储量占全世界80%。然而中国不是稀土强国,基本是向国外 的稀土产品使用商提供初级原料。

  中国稀土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直到改革开放前仅有10多家企业。20世纪 70年代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为代表的学者完成稀土萃取串级理论到计算机仿真设计技术后,中国稀土的分离技术在世界上达到先进水平,生产技术和产品工艺流程 设计变得简单,生产企业提出要求,通过计算机就可完成工业化设计。于是稀土业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掀起了一股稀土热。稀土投资较少,几百万即可上分离 线,几千万就可达到中等规模,稀土产品(多数是原料或初级产品)大量出口创汇,利润空间较大,更激发了乡镇和县市办稀土厂的热情。

  多年来稀土价格几经几落。1989年下半年,稀土外销形势恶化,出口受阻,厂家竞相削价以求生存,但大多数厂家还是倒闭。一直到1992年下半年,出口形势才转好,比以前温度更高的又一轮热潮凸现。这是稀土业的黄金时代。

  1996年下半年中国稀土再一次滑坡,产品价格大幅下滑,销售产量虽有增长,利润却反 而下降。1999年到达谷底后,2000年开始反弹,数量、价格、档次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好景不长,2001年的稀土产品价格与2000年的相比,又 下跌三成到五成,甚至更多,至今未见起色。而中国大陆的化工原料没有同步下跌。因此稀土企业的盈利难度很大。

  目前中国大陆较大的稀土企业(不包括稀土永磁企业)有140多家,主要厂家还是10多家,全国各类稀土产品的年销售收入约30亿元。70%以上稀土产品销往欧、美、日等外商。由于1999年开始实行出口配额管理,所以稀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在1997年内蒙古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和1999年中国稀土香港上市成功后,稀土就成了渴望上市的企业的操作题材。目前仍有近10家稀土企业竞相准备上市。

  2003年,国家组建南北两大稀土集团:以稀土高科为首的北方集团,和以中国铝业公司为首的南方集团近期刚刚挂牌,能否从此实现产业的整合、理顺关系,告别各稀土企业的低端竞争时代,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凌华薇/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2

中國泡沫從那斯達克開始破滅 假帳風暴引發美國全面追殺中國概念股

2011-6-20  TWM




大陸企業的假帳正如同黑心食品,是人盡皆知的祕密,但大量的假帳公司被戳破,究竟只是「少數不法分子的行為」,還是會擴大成全面的危機?中國泡沫會不會從那斯達克開始破滅?

撰文‧乾隆來

最近,在美國上市的中小型中國概念股突然全面崩潰,中國泡沫的破滅,會不會就從美國開始?

美國紐約證交所與那斯達克(NASDAQ)近年發展出龐大的中國概念股族群,千里迢迢跨海到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家數已經超過二四○家。「中國概念」是美國投資人追捧的對象,「中國概念股」的總市值,到今年三月,已經突破四百億美元。

但是,亮麗的中國概念股卻爆發假帳風暴,特別是一五九家在美國紐約證交所與那斯達克上市的中小型「中國借殼股」全面崩潰。從今年三月至今,已經有十八家中國公司被那斯達克與紐約證交所停牌,四家遭到勒令下市。

中小型股崩盤 大型股紛重挫這些公司大量涉及財務報表作假,引發美國股東發起大規模的訴訟,簽證會計師紛紛自動請辭,公司財務長逃跑或辭職,美國國會、會計監管委員會、 證監會則啟動史無前例的調查。六月初,包括富達在內的多家大型券商,將一百三十多家中國概念股列入黑名單,停止對這些公司的股票交易。

大量中小型股崩盤,也拖累市場對中大型績優中國概念股的信心。端午節過後,剛上市不久的中國網路股如人人網(大陸的Facebook)、優酷網(大陸的YouTube)、當當網(大陸的Amazon)紛紛重挫,出現一天暴跌一○%的跳水走勢。

至於追蹤總市值五千萬美元以上中國概念股的指數︱︱ 赫特中國指數(Halter USX China Index,代碼:HXC),也受到這波股災的衝擊。HXC從去年九月的五千二百點起漲,今年四月中旬最高來到六七九九點,之後一路下挫一千一百點,上周 收五六八八點,一個半月跌幅近兩成。

中國上市公司財報造假的問題,並不是新聞。早在去年八月,著名的財經權威︽霸榮︾周刊(Barron's)就已經以「小心中國出口品(Beware this Chinese Export)」為題專文報導。為了說明借殼上市的操作,︽霸榮︾周刊一開始就點名叫作「杜慶松」的中國掮客,這名住在紐澤西的中國人,在一九九九年因為 金融犯罪遭到判刑,卻以不同的管道與身分,協助中國企業到美國借殼上市。

今年六十五歲的杜慶松,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掌握到機會,成了陝西省最大國營肥料廠的廠長,優異的經營能力,讓他成為製造電視機的咸陽偏轉集團總經理。九七 年,他將咸陽偏轉集團成功在深圳上市,令人訝異的是,當年九月他竟然把集團旗下所屬大明電子與永新電子兩個獲利的子公司,在沒有向中國證監會報准的情況 下,改組成亞洲電子控股,直接送到那斯達克上市,而且一口氣就集資了四二○○萬美元!

︽霸榮︾點名杜慶松借殼詭計但是亞洲電子一上市只撐了九個月,九八年的六月杜慶松突然消失,股價暴跌,中國證監會在九九年一月一日發布當年第一個處罰令, 禁止杜慶松從事任何證券交易,並且移送法辦。中國證監會更發現杜慶松在深圳上市的過程中,送股給上市部主任五千股,涉及行賄;杜慶松隨後在美國遭到逮捕, 以詐欺罪入監服刑。

杜慶松出獄之後並沒有脫離這個行業。○九年三月九日,中國綠色農業公司(China Green Agriculture,代碼:CGA)成功從OTC市場「轉板上市」,成為紐約證交所下屬美國證交所(Amex)的上市公司。中綠農是大陸的肥料公 司,○七年十二月,透過一家紐澤西的公司,以借殼的方式買下原本在堪薩斯州的Videophone公司股權,而這家紐澤西的公司負責人稱為陶大為。陶大為 有幾個名字,也可稱為陶新淮、或者杜正海,不管叫哪個名字,他的父親正是杜慶松。

借殼、炒作再重挫的陰謀

杜慶松與兒子杜正海協助這家大陸的肥料公司,重組中國的業務,借殼美國公司,先以OTC的身分進入美國股市,接著聘用會計師、律師與投資銀行,美化財務報 表,轉板成為上市公司。○九年,中綠農轉板上市的價格是每股三美元,一年後最高炒到每股十八美元,最近在風暴下重挫到每股四美元,總市值還有一.二億美 元。

杜慶松一個人無法在美國完成這麼龐大的工作,如果都像中綠農那樣,上市之後股價有上漲六倍的機會,許多中國人與美國人都會出手相助,一同分享。前任那斯達克中國區主席、首席代表潘小夏的太太夏美儀,就是其中之一。

根據︽霸榮︾周刊的報導,擁有美國證券交易員執照的夏美儀,在九八年與杜慶松一同創立「亞太證券公司」,不久之後杜慶松遭到逮捕;夏美儀登記住家的地址, 就在杜慶松兒子進行中綠農借殼上市所登記的紐澤西公司,後來杜慶松自設的艾迪投資(AiDi Investment)也設在同一個地址。

潘小夏在中美金融圈內是響噹噹的名人,一九六一年次的潘小夏在九四年前往美國紐約,成立了中資背景的「亞太金融資本公司」。九九年,正在積極拓展中國業務的摩根士丹利,因緣際會合併了亞太金融資本公司,潘小夏成了摩根士丹利中國部門的銀行家。

五年之後,潘小夏成為那斯達克中國區的首席代表,他擔任這個職位前後只有二十八個月,卻完成了驚人的成績︱︱ 成功引進二十五家中國企業到那斯達克掛牌上市。其中包括百度、如家(平價旅館連鎖店)、分眾傳媒等重量級的新興企業。令人驚訝的是,○七年五月,潘小夏卻 在事業高峰時突然退出,自動請辭。

金融掮客 有如黑心塑化劑杜慶松與潘小夏夫婦扮演中國公司到美國上市的推手,具有強烈「中國特色」的金融操作,充滿了開創性,不畏法規與客觀環境的限制,衝刺的力度 極強,卻也大量使用了令人質疑的灰色手段。這些灰色手段,猶如黑心塑化劑,將原本賣相不佳的產品,以低廉的成本轉換成為高檔貨。

這樣的操作,在大陸與美國之間形成了產業鏈,產業鏈的源頭是熟悉金融操作的掮客,他們在中國各地找「原料」︱︱ 通常是業績不怎麼樣的企業,訴求是「只要花三百萬元人民幣,加上七%的股權」,就可以買到美國那斯達克OTCBB(場外櫃台交易系統,又稱「布告欄市 場」)的殼,將來如果成功轉入主板,再付二百萬元人民幣。這筆錢,對於這兩年資金寬鬆的國營或省營企業來說,從銀行借貸出來輕而易舉。

接著,掮客就找來承銷商與會計師,通常是美國二、三線的證券公司,這段過程,是「金融黑心塑化劑」的關鍵。簡言之,美國證券商委託美國會計師提供報表,美 國會計師再複委託中國會計師查帳,而中國會計師則根據公司提供的底稿製作報表,至於安排上市的中國公司,幾乎都必須進行收購新業務、資產灌水、業績膨脹的 美化程序。

在一連串複委託、工作外派、資料傳送、蓋章的過程中,一家原本不甚了了的企業,就不斷被塗粉與美化,完成了符合那斯達克要求的財務報表。

正如同台灣的食品大廠,堅稱不知道黑心工廠放入塑化劑,牽涉假帳的券商與會計師也堅持,他們內部的程序完全合法,如果出問題一定是授權簽約的上游會計師、 財務顧問出錯。問題爆發後,簽證會計師則以拒簽公司財報、主動辭職來表示自清,而美國證管會與中國證監會,則堅稱他們對於跨國公司沒有監管權。

美化過程的最後,是要戴上讓眼睛閃閃發亮的假睫毛。也就是說,不論公司的業務為何,名稱一定要冠上「中國」二字,這波爆發假帳遭到停牌的公司,就有中國高 速傳媒(CCME)、中國教育集團(CEU)、中國綠色農業(CGA)、中國閥門(CVVT)、中國清潔能源(SCEI),以及加拿大上市的中國森林。

接著,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就會進入這家公司成為戰略股東。他們入股的成本幾乎等於零,以可轉債等方式確保穩賺不賠,公司上市只要在半年之內不出事,根據 美國︽證券交易法︾一四四條的規定,這些投資人就可以解除閉鎖期,包括對沖基金、私募股東、承銷券商,都可以拋股走人。當然,在此之前,公司業績必須創出 新高,有高速成長的獲利預期。

最大的利多當然是轉板,而不論是那斯達克或者紐約證交所,都在強大的業績壓力下,轉板上市的門檻不斷下調。例如那斯達克轉板上市的指標,主要包括公司淨值 超過五百萬美元、當年稅後純益超過七十五萬美元或總市值達五千萬美元、股價四美元以上,以及股東超過四百人的股權分散,門檻可以輕易達到。

一連串財報造假問題將引爆一位美籍華人徐傑,創辦中美橋樑資本、中美戰略資本兩家公司,促成了九家中國公司以借殼的方式在美國掛牌。其中四家從OTCBB 成功轉板到那斯達克上市的公司,全部涉及假帳問題。其他五家還沒有轉成的公司,現在股價也都淪為每股不到一美元的「仙股」(以美分cent計價的水餃 股)。

徐傑的公司還是小打小鬧,號稱中國最大公車廣告商的「中國高速傳媒」(China Media Express Holdings,代碼:CCME)卻捅了馬蜂窩。

中國高速傳媒主要業務是「中國最大的長途客運車上電視廣告商」,這家那斯達克上市公司,委託「福建分眾傳媒」進行廣告招攬與客車簽約,︽華爾街日報︾形容它「一度是中國概念股中閃亮的寶石」。去年六月,公司執行長李濤親自到那斯達克主持上市儀式,風光無比。

然而,中國高速傳媒現在卻成了「做假帳」的代名詞。今年三月,公司會計師德勤(Deloitte Touche)請辭,理由是「發現公司有隱匿的銀行帳戶與貸款」,四月底,那斯達克通知公司「不再符合上市資格」,並且在五月十九日停牌。在此之前,以放 空中國概念股出名的幾家投資公司出具報告,說他們在上海等地親自搭乘長途巴士,這些中國高速傳媒所宣稱的合約巴士上,根本沒有裝設CCME的電視廣告。

投資CCME的大股東名單中,有一位非常知名的悍將,就是當年一手打造美國國際集團(AIG)的葛林伯格(Hank Greenberg)。葛林伯格一狀告上聯邦法院,同時也在香港提出仲裁。CCME的財報造假已成定論,葛林伯格的訴訟只是開始,後面還有一連串基金、投 資公司與私募股權的訴訟將要爆發。

著名投資人踩到中國地雷的案例比比皆是,對沖基金大師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買了加拿大上市的中國森林控股(Sino-Forestry),中國森林的執行長李寒春在今年元月因為挪用公款遭捕,公司股票停牌至今,鮑爾森慘賠五億美元。

此外,紐約證交所上市的旅程天下(代碼:UTA)被發現,公司的網站根本無法購買旅遊產品,過去一連串購併的旅遊公司也無法提供服務,公布的帳務都是造假,四月底停牌,至今編不出去年的年報。旅程天下出事之後,媒體赫然發現馬丁可利、貝萊德、高盛、施羅德都是大股東。

中國概念股的假帳風暴越演越烈,六月九日美國證監會罕見的發布「投資人警示」(Investor Bulletin),提醒投資人特別注意借殼上市公司的風險,證券公司全面停止對借殼中國概念股的交易。而遭受損失的投資人則紛紛提起訴訟,去年全年美國 投資人對中國概念股提出十二起集體訴訟,今年才過四個月,集體訴訟案件已經暴增到二十起,美國參議院金融委員會在去年已經組織特別小組進行調查,證監會的 調查也雷厲風行地展開。

大陸企業的假帳,正如同黑心食品,是人盡皆知的祕密,但是,大量的假帳公司被戳破,究竟只是「少數不法分子的行為」,還是會擴大成全面的危機?中國泡沫會不會從那斯達克開始破滅,著實令人擔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97

小雜誌加外籍老總 揭發奧林巴斯做假帳

2011-12-12  TCW

 


如果質疑權威可能導致公司倒閉, 你是否會對問題視而不見?身為一名格格不入的外來分子,你是否會「從善」如流,明哲保身順應罩頂的壓力?

一間小雜誌社、一位外籍總經理,都對這兩個問題說不。而正是這兩個「不」,揭發了日本二十年來最大的企業弊案。

十月十四日,列名二○一一年《富比世》(Forbes)全球兩千大企業的奧林巴斯(Olympus)爆發假帳弊案:花二千七百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千億 元)購併市價只值三分之一的英國公司Gyrus,其中諮詢手續費達三六%(一般為一%到三%),浮報資金流向至今不明。

為了廣告,大媒體不敢報

其實弊案曝光前兩個半月,日本月刊《Facta》早已獨家披露,直指奧林巴斯的購併不合常理。奇怪的是,主流媒體平時撻伐中小企業不遺餘力,此時卻沒有一 家奮起追蹤線索。相對於《讀賣新聞》擁有一千萬名讀者,二○○六年成立的《Facta》沒有零售通路,只靠三萬訂戶支持,全職記者僅寥寥四位。

曾任《日經新聞》財經記者二十五年,《Facta》發行人阿部重夫認為,日本大報根本不會刊出這類報導,因為近來媒體營收下降,廣告主大企業更是得罪不 起。等到《日經》頭版刊出奧林巴斯案,已經是案發後近兩星期的事了。

暗查真相,外籍總座被裁

不過,《Facta》的報導還是讓一個人注意到了,他是奧林巴斯第一位外籍總經理伍德福(Michael Woodford)。當時他拿著雜誌要求董事長交代購併案原委,但遲遲沒有得到回應。他一邊盤算著自己將被趕出公司,卻仍自行雇用會計師事務所從外部進行 調查。就在他遭解職的那天,他向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說明事件原委。

「菊川拔擢我做總經理是要提升業績,好掩蓋公司虧損。如果他知道我怎麼處理公司過去的舞弊,他一定不會讓我坐上這個位子。」伍德福補充。

九十二年老字號的奧林巴斯,除了生產消費者熟知的數位相機,更是醫療光學儀器的龍頭,全球內視鏡市占率達七成五。假帳消息一出,投資人信心崩盤,原本市值 六千億日圓,六週內蒸發了四分之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06

中國企業做假帳,炸傷高手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pth4.html

中國人民最忠實的朋友,Anthony 
Bolton, 在富達基金管理"中國特殊情況基金"長達3年多,業績挺差,被華夏牌的地雷炸傷了。他上週退休,給他在英國投資長達25年的光輝業績蒙上了一層灰。他說,萬萬沒有想到中國企業的假帳多到這種程度。

三年前,我就通讀了他的投資著作,收益良多。不過,我發現他對中國的地雷陣沒有思想準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59

全球資本管制潮 誘發金融禿鷹獵殺索羅斯狠打人民幣 對沖基金爆料俄國作假帳

2016-02-01  TWM

油價崩盤,產油國財政、經濟告急,唯一可能救援的IMF卻力有未逮,各國只能藉著資本管制自救,而日本更是「建議」中國,實施更嚴格的資本管制。對沖基金嗅到契機,連宣稱退休的索羅斯都躍躍欲試,匯率攻防戰一觸即發。

資本管制猶如腐屍,吸引大量禿鷹搶食。一月下旬,從中亞的亞塞拜然,到波斯灣的沙烏地阿拉伯,再到全球金融動盪的震央中國,全都展開新一輪的資本管制措施,接著,日本銀行(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竟然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公開建議「中國應實施更嚴格的資本管制措施」。

日本與中國關係仍然緊張,日本央行總裁公開「建議」中國實施更嚴格的資本管制,實在有點「黃鼠狼給雞拜年」的味道。人民銀行(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要不要聽黑田的建議,更難以排除複雜的政治效應。

不過,黑田說得很直率,他認為暫時的資本管控有助於金融穩定,可以節省寶貴的外匯存底。市場人士估算,中國的外匯存底去年減少了五千一百億美元,剩下三兆三千億美元,如果加計原本應該流入的五千多億美元貿易順差,一年內資金外逃金額實際超過一兆美元,這是史無前例的資金外逃狂潮,人行為了減緩人民幣貶值,付出的代價難以想像。

產油國瀕危

IMF無力 恐須自求多福黑田總裁或許是對的。因為,作為新興市場最後堡壘的中國,絕對不能倒下。現在的局勢實在太壞,最具指標性的資本管制國家是委內瑞拉,獨裁總統查維斯死後,委內瑞拉經濟已經崩潰,政府限制進出口,黑市外匯的美元價格,是政府官價的百倍;政府剛剛在一月中旬公布,去年第三季的通貨膨脹年增率是一四一%,跌破所有國際媒體的眼鏡;但是,一個禮拜後的一月二十二日,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新聞稿,預測委內瑞拉二○一六年的通貨膨脹率,將高達七二○%!

許多跡象顯示,這次油價崩盤導致的金融風暴,可能比一一年歐豬五國的歐債危機還嚴重;四年前的歐債危機,還有歐盟與歐洲央行當莊,歐洲央行施行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維持貨幣流動性,歐盟則在財政與政治面雙管齊下,一邊強力撙節,另一邊同時全力金援倒債國家,確保歐豬國家債務不至於破產。

但是這次的油價崩盤,與產油國家的財政崩潰互為表裡。更令人膽寒的是,面臨經濟與財政崩潰的產油國,從寒冷北極熊(俄羅斯)到烽火連天的波斯灣,到非洲、南美,遍及全世界,後方沒有最後的救援者,唯一可能出手的國際貨幣基金,也從未面臨過這種全面崩潰的陣仗。各個國家自求多福,能做的,也就是資本管制。

禿鷹鎖定目標

俄羅斯盧布 匯率貶破新低資本管制的腐爛氣味,果然吸引了金融大鱷索羅斯,以及一干數量龐大的對沖基金禿鷹。他們群集在各大產油國的外匯市場,集中火力放空產油國的貨幣,已經獲利豐厚。

一月中旬之後,禿鷹齊聚香港維多利亞港的上空,冀望從港幣對美元聯繫匯率的崩潰上賺到大錢。宣稱已經退休的索羅斯再度粉墨登台,他說:「中國硬著陸,實際上已不可避免。這並非我的預測,而是目睹到的現象。」索羅斯說,目前中國實際的經濟成長率只有三.五%,中國的負債將難以維持,加上資金外逃,都是「硬著陸」的訊號。

索羅斯鐵口直斷,說中國政府耗費將近人民幣兩兆元護盤A股,用掉五千億美元外匯存底拉抬人民幣匯價,都將功虧一簣;中國政府用了史無前例的巨資護盤,人民幣匯價貶值壓力有增無減,而上證指數在一月二十六日跌至二七四九點,創下十三個月來新低,更顯著的是香港國企指數半年內腰斬,本益比只剩下五.八倍,比○八年金融海嘯時的六.九倍、一一年歐債危機時的七.一倍還低。

其實,不論黑田東彥是否公開建議,中國及多數仰賴石油收入的原物料國家,都已經採取各種程度的資本管制了。

嚴格的例如亞塞拜然,宣布對任何一筆匯出的資金「課徵二○%的外匯交易稅」;沙烏地阿拉伯明令,禁止銀行交易員對沙國貨幣放空;非洲的尼日因為用光了外匯,乾脆停止進口食品與家具,連信用卡與金融卡都不能做外幣交易了。

更令人擔心的是俄羅斯,普丁政權一直宣稱「不會啟動外匯管制」,但是俄羅斯盧布卻出現近乎崩盤,盧布兌美元匯率在一月二十一日創下八十五.九四盧布兌換一美元的歷史新低,而僅僅一年半之前,匯率還在三十三盧布兌換一美元。這就好比,新台幣匯率從目前三十三元水準,貶值到八十元兌換一美元,匯率崩盤對俄羅斯經濟衝擊,難以想像。

面對匯率崩盤的壓力,俄羅斯央行總裁娜布莉娜(Elvira Nabiullina)雖然堅稱,絕對不用三千六百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來護盤,但是,娜布莉娜卻臨時取消了達沃斯論壇的行程,乾脆躲掉這個年度高峰盛會,避免金融投資界與媒體的質問。

著名的反普丁對沖基金經理人布勞德(Bill Browder)則公開爆料,說普丁政權實際上早已用罄石油儲備與外匯存底:「俄羅斯央行帳上的三千六百億美元外匯存底,至少有一千五百億美元是假帳了。」他說。

中國小動作

行政干預 槓對沖基金

索羅斯鎖定的香港與中國,是這波放空禿鷹與國家資本管制的最後決戰戰場。人民銀行在一月十二日,先是拉高人民幣離岸匯率,再將香港的人民幣隔夜拆款利率拉升超過六○%,讓放空人民幣的對沖基金成本大增,但也付出搞垮離岸人民幣市場交易自由度的代價;此外,雖然政府沒有公開指名,據信包括渣打、德意志、星展銀行在內的多家外資銀行,都因為「利用境內與離岸的人民幣外匯差價進行套利交易」,遭到人民銀行禁止部分外匯交易資格。

目前,人民銀行並沒有正式實施資本管制,只是不斷出現行政上的干預,例如上海的一家中型銀行辦理購匯業務,五千美元以下可以直接兌換,超過就得提前預約以確認外匯額度,而且一次最多允許購匯一萬美元,一星期最多只能購匯三次。

去年八月人民幣第一波貶值之後,銀聯卡公司就調整規定,海外的提款機提款原本不限金額,九月以後,銀聯卡在海外ATM提款,全年上限不能超過十萬元人民幣;外銷企業的美元匯款往來,也需要出具具體交易的證明文件。在人民銀行的「外匯資金池總量管制」下,各地的銀行被要求在既有的美元資金池內調度,整體外匯資金池不得縮減。

不論如何,日本央行總裁黑田、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嘉德都出聲了,他們都認為中國不能每個月消耗幾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來護盤,暫時的資本管制,對於中國,乃至全球金融穩定有幫助,面對索羅斯等群聚的放空禿鷹,或許不用多久,我們就可以看到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管制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80

三疑點仍在 光洋科內情不單純? 盜賣黃金、作假帳 四百億市值一夕打趴

2016-05-23  TWM

光洋科爆發假帳疑雲後閃電停止交易,案情仍待調查。但消息指出,先前認列員工竊盜損失的五億餘元之外,可能還有未揭露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損失,有待檢調釐清。

五月十七日,光洋科股票停止交易,這是一堂價值四百億元、血淋淋的公司治理課。

進入資本市場十二年的光洋科,最後一個交易日,股價只剩下八.七五元,與○七年最高股價三六七元、市值逾四百億元的輝煌相比,僅存的是種種不堪,就好像偌大豪宅,如今只見斷垣殘壁。

光洋科如何從一檔業績傲人的高價股,走向人人喊打的地雷?事件要從一則重大訊息說起。今年三月三十一日,光洋科在公開資訊觀測站發布訊息,指已離職的課長許芳齊,去年將公司黃金非法轉讓四五○公斤,令公司損失五.一二億元。

既然是遭竊,在去年第四季財報中,這筆款項以「其他利益及損失」項的其他支出認列,看似合乎規定。沒人料到,四十三天後,案情急轉直下,五月十三日,董事長陳李賀、會計主管陳裕明、監察人陳美玲(董事長胞妹)向調查局自首,坦承自一一年起,就以不當會計作法,為公司遞延累積損失達十七億元,及保守認列銦等貴金屬存貨跌價損失十一億元,為市場投下一顆更大的震撼彈,也決定了光洋科遭櫃買中心宣布股票停止交易的命運。

即使光洋科股票停止交易,但仍然留下太多問號等待釐清,其中源頭,可從最令材料回收同業匪夷所思的「黃金被盜」開始說起。

疑點一:

女員工竟能獨力盜賣?

一位曾參觀光洋科工廠的同業私下指出:「整件事很怪!」他強調,貴金屬回收公司因存貨價值不菲,保全十分嚴謹;規定是保險箱密碼、鑰匙分處不同部門,加上陪同主管,至少同時有兩個單位、三名員工在場,才能進入庫房,領取貴金屬庫存。

就算真是員工人謀不臧,重達四五○公斤的黃金,要怎麼搬出去變賣?「他們廠區門口有外聘的保全、X光掃描機、金屬探測器,以我過去的經驗,人員通行前必須將皮帶、鞋子脫下,以金屬探測器檢查全身,別說四五○公斤,連一公斤都會被查到!」一位觀察光洋科多年的退休金融業高層也說:「貴金屬回收業者的庫存,通常比照分行金庫管理,流程應該都是很嚴格的。一包水泥是五十公斤,女課長前後偷走等於九包水泥重的黃金,還能不被內控發現,成功機率很低。以我的經驗判斷,決策者應該知情整件事。」換言之,這位女員工要獨力犯罪,機率甚微。

三月底的記者會還未能釐清重重疑點,五月四日,原負責核閱第一季財報的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突然被光洋科告知,與加拿大豐業銀行還有過去從未揭露的「未入帳損失」。安永審計營運長張嵐菁表示,會計師在查核過程中,曾獨立發函給該銀行,但對方回函內容並未揭露任何交易。

由於會計師認為,光洋科高層已蓄意隱匿部分財務交易資訊,嚴重影響財報真實性,於是在五月四日第一時間通報櫃買中心,並於五月九日主動中止委任。張嵐菁強調:「我們所有的查核程序,完全依照、符合台灣證券相關法令,以及審計準則公報的規定。」她感慨,在事務所中止委任後,光洋科高層甚至揚言找立委施壓,要求會計師繼續簽證,但已遭事務所回絕。

在櫃買中心派員查訪後,因光洋科未能具體說明,員工不法轉出的黃金損失四五○公斤,與內部帳戶僅調整三○○公斤之差異原因何在,光洋科先被打為全額交割,然後在十七日股票停止交易。

至此,台灣最大靶材(利用沉積技術生產的鍍膜材料)廠高層們聯手捏造數據的舞弊案,已令三萬多戶股東的權益走入絕境。

疑點二:

黃金去向為何交代不清?

宣布光洋科股票停止交易後,櫃買中心人員對外表示,這段期間不斷要求公司清楚說明,但卻「要資料沒資料」;傳言指出,在面對主管機關要求查核時,光洋科一度態度強硬,拒絕熟悉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查核人員介入。且雖然公司宣稱是員工偷竊黃金,但主管機關盤點後,卻發現黃金庫存與帳目有所落差;至於黃金去向,公司雖提供報關單據,但對於出貨到哪一國,卻也無法清楚交代。

據指出,主管機關至此已對光洋科的種種說法起疑,並將矛頭指向公司可能以實物交割,來隱藏部分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交易損失,實際的黃金存貨與帳目差距,也不排除高於目前已知的四五○公斤。

在此同時,也有消息指出,公司可能之前看好黃金價格上漲,因此作多黃金衍生性金融商品,但黃金價格走勢不如預期,造成巨大交易虧損,最後被迫使用實物來履行交割,因此也造成了實體黃金在層層控管之下「不翼而飛」;這個說法尚待證實,而目前檢調單位和主管機關也還在試圖還原全部交易的真相。

關於上述種種質疑,《今周刊》嘗試聯絡光洋科總經理暨發言人黃啟峰詢問,惟辦公室人員僅表示將盡速轉達,至截稿前,本刊尚未取得回覆。

在原會計師拒簽,又找不到繼任會計師之下,光洋科高層突然向調查局自首,引爆了這次的舞弊疑雲,也才讓這一筆「其他支出」背後的謎團,隱約透露出一點曙光。

陳李賀等人如何在過去五年以會計手法遞延累積損失,以及保守認列庫存的跌價損失究竟如何?將待釐清,而曾被視為企業經營教案的陳李賀,殷實打拚的形象,如今則已全然翻轉。

陳李賀曾獲全國優良商人「金商獎」、「卓越企業獎」,一三年,他更接掌台南億載會會長。創業以來獲獎無數的他,為何讓一手創立的光洋科,走到今天這個境地?

疑點三:

金價崩盤是導火線?

陳李賀畢業於明志工專,早年在中科院擔任研究助理,一九七八年離職、創立光洋科,從生產白銀化學品起家,逐步跨足貴金屬回收與加工。九○年代晚期,因國內光碟製造廠陸續崛起,陳李賀看準將金、銀等貴金屬濺鍍到產品上的「靶材」商機而轉進市場,也讓光洋科進入高速成長期。

當年,陳李賀廣納人才,又有專業的回收技術,打出品牌價值的他,陸續取得國際認證,帶領光洋科走向事業高峰,隨著原物料行情飆漲,○八年公司甚至配發五.?九六元股票股利,刺激股價在除權前飆漲至三六七元。

但一一年起,黃金價格急轉直下,從每盎司一八九五美元高點一路下殺,這個時間,正是陳李賀向檢調坦承鋌而走險、用謊言掩飾虧損的開始。

曾與陳李賀多次互動的億載會成員對《今周刊》記者表示:「到現在,我還記得他當會長時,那種意氣風發的樣子。印象中,他做事很認真,可能是太相信幹部、太愛面子,在公司突然遭遇衰退時,不知該如何應對,又想維繫股價,才會選擇這樣方式(造假)。我甚至聽說,他有在操作外匯選擇權……。」對比近年陳李賀將股票質押的比重來看,從一一年的六二.二七% ,到今年已經提高到八六.三一%,確實符合外界對他「敢拚、敢衝」的形象。

主辦光洋科九十億元聯貸案的銀行團,仍選擇力挺公司說法,表示評估新經營團隊及會計師報告後,願協助其度過難關。然而中華信評已表示「公司未來數月將面臨高度違約風險」,另一方面,隨著檢調偵辦深入案情,是否有其他未爆彈,可能還是未知數。

撰文 / 黃瑋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82

民企風暴拖累 歐洲股神聘調查公司抗假帳

1 : GS(14)@2011-12-18 11:05:47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1218/News/ea_eaa1.htm



指過去半年艱難 未曾遇見

在昨日接受金融時報訪問中,波頓坦言對FCSS的成績感到失望,不過他將問題歸於大市不就,「過去六個月的困難狀,是我職業生涯以來從未遇到過的」。他亦自承,對其基金造成最大傷害的,是在大跌市中,持有大量的中資中小型股票。

然而,波頓卻大派定心丸,聲言過去半年的困境,令他對其投資理念更有信心,認為中國依然是全球最佳投資機會。「在全球經濟都缺乏增長下,中國的增長是非常有價值的地方。」波頓更聲言,「我依然相信中國!」

依然鍾情中國概念之餘,波頓亦坦言為應對民企造假的困擾,採取了特別措施。其中之一為特別聘請了4至5家外判的獨立調查公司,專門針對民企自稱的數據作核查。他舉出例子稱,有一家內地的保健品商,聲稱每年銷售增長有四成,結果在調查公司核查後,發現數字遠沒有公司聲稱的多,波頓即時決定全數沽清有關股票。「這些調查我以前也有用,只不過現在用得更廣泛了。」

點名讚金鷹管理團隊優秀

不過,波頓認為,大部分內地民企仍然甚有投資價值,當中他在訪問特別點名讚許金鷹百貨(3308),稱公司的管理團隊是極為優秀。金鷹股價在近期環球大跌市中表現不過不失,年初至今跌了約兩成,與恒指跌幅相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963

李嘉誠投資人造蛋公司 美證交會查假帳

1 : GS(14)@2016-08-20 11:04:29

【明報專訊】彭博引述知情人士稱,美國證交會(SEC)正調查長和系主席李嘉誠私人投資旗艦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有份入股的美國人造蛋公司Hampton Creek,是否涉及購買自家的素食蛋黃醬催谷銷量造假帳。

涉購自家蛋黃醬谷銷量

匿名知情人士稱,證交會正調查Hampton Creek是否不適當計入以公司資金購買的蛋黃醬收入。證交會的初步調查並不意味該公司將面臨法律行動。彭博社本月初首次報道Hampton Creek早在2014年開始購買自己的蛋黃醬,直至本年也有指示員工到超市購買自己的產品。該公司稱,自購產品是要驗證產品質量,又向彭博提供質量檢訂採購表格。不過彭博社稱,這些橫跨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的3900項數據,並未包括Hampton Creek承包商的幾百宗購入。

該公司創辦人Josh Tetrick發聲明稱,獲悉今次非正式調查,公司將交代事實,對照彭博的不準確報道。該公司稱,回購產品僅佔總銷售額的0.12%。

Hampton Creek尚未上市,但曾對外集資,因此證交會有權調查。Hampton Creek過往已集資超過2.2億美元。知情人士稱,Tetrick上周向員工稱,準備下月進行新一輪募資,使公司估值達到11億美元。Hampton Creek在2014年底曾向風投機構Founders Fund、維港投資、Khosla Ventures,以至Salesforce.com聯合創辦人Marc Benioff和facebook聯合創辦人Eduardo Saverin集資9000萬美元。

(彭博社)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090&issue=201608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5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