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未來,人類將不得不面對被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機器人超越的尷尬局面。

前段時間,一家名為Kensho的公司,在業界掀起軒然大波。Kensho是一家怎樣的公司,是什麽原因讓眾多大佬對它趨之若鶩?據了解,Kensho目前正在研發一種針對專業投資者大規模數據處理分析平臺。該工作平臺將可以快速、大量地進行各種數據處理分析工作並且能夠實時地回答投資者所提出的複雜金融問題,這或許將取代現有的各大投行分析師們的工作。

面對一個能夠更快更好地對金融數據進行分析的機器,金融機構的分析師和研究人員毫無勝算,這對他們來說將是一場災難。Kensho公司的軟件被取名為沃倫,你可以像在谷歌進行搜索一樣,在簡單的文本框里輸入非常複雜的問題——使用直白的英語,而能便捷地得到答案。例如:當三級颶風襲擊福羅里達州時,哪支水泥股的漲幅會最大?(最大的贏家是誰?德州工業[Texas Industries])。同樣,當朝鮮試射導彈時,哪支國防股會漲得最多?(雷神公司[Raytheon]、美國通用動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當蘋果公司發布新iPad時,哪家蘋果公司的供應商股價上漲幅度會最大?(為iPad內置攝像頭生產傳感器的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mniVision])。

要回答此類問題,對沖基金的分析師隊伍要花上數天的時間,前提條件還有他們可以找到所有這些數據。但突破性的沃倫軟件可以通過掃描藥物審批、經濟報告、貨幣政策變更、政治事件、以及這些事件對地球上幾乎所有金融資產的影響等9萬余份資料,立馬就為6500萬個問題找到答案。不僅如此,機器人在人類工作中的替代作用越來越大,包括前段時間備受關註的“機器人”寫新聞稿事件。

在這個時候,人類將不得不面對被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機器人超越的尷尬局面。正如黑洞中心存在著一個讓一切已知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點”一樣,信息技術也正在朝著這樣一個“奇點”邁進。屆時,人工智能將比其制造者——人更加聰明。未來學家們不得不承認,過了“奇點”,一切都將以現在不可預測、無法想象的速度和形式發展了。

目前,人類已經發明了比較簡單的能植入腦內的記憶芯片,並嘗試著安裝這些芯片,使人的記憶力大大提高。但其主要的思維部分還是靠人腦,人控制著機器在人腦中運行。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相信能夠協助人腦思維的芯片將緊隨其後,被人類制造出來。它將像現在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在它的支持和配合下,人腦運算的速度將更快,思維的程度也更加複雜。這時侯芯片和人腦將相互作用,相輔相承。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將進一步探究人腦的奧秘,並將其全部解開。由此而來,人類將很快研發出運算速度更快的芯片來代替人腦,人類甚至將由此進化成“機器人”。

不僅如此,讓人工智能發展到具有自我學習能力的時候,或許對於人類來說將會是一場新的浩劫。在這個時候,人類與自己所研發出的機器人之間的關系,將變得非同尋常。首先,人類不斷研發更先進的可穿戴機器設備,尤其是腦意識讀取與控制的可穿戴設備,通過對人腦意識的讀取與理解,並借助於自我學習的人工智能對自我進行升級。其後果就是,不斷升級的機器設備又反作用於人類自身,使其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將控制、管理人類。

QQ截圖20151216093705

曾經,有人說過,“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是人類的一次自殘”。在電腦時代,人們貌似在操控著電腦,實際上在慢慢被電腦操控,思維能力、註意力和決定能力的退化,就是被電腦操控的結果。到了移動時代,這樣的輪回仍在繼續,只是對象從電腦換成了更小、更方便攜帶的手機和平板。正因如此,你總是忍不住去關註社交網絡上的一舉一動,忍不住去看信息流上多了什麽新東西,忍不住去……好吧,到了最後,其實你再也無法集中精力去做自己需要做的事,也什麽事都沒做到。

人本來知道自己想做什麽,但在智能設備的操縱下,卻變得不知道該做什麽了——因為很多時候,人們把自己的思維寄托於電腦的指令上,順從地聽著它的指揮。現在,人們總是在標榜某某手機、某某系統的用戶界面更友好、更人性化,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電腦的人性化,對應的正是人的電腦化。同樣機器的人性化,對應著的就是人的機器化。

可以說,沒有借助並融合可穿戴設備的人工智能並不可怕,其自我學習的基礎就是我們所設定的模型。但當基於可穿戴設備並融合人工智能的具備自我學習能力的可穿戴設備,形影不離地成為了我們在物理網時代的助手,我們不可避免的就是面對一個冷酷的現實,那就是人與機器的倫理之戰。

當人類深處一個資訊、信息、數據的“黑洞”環境中,憑借著自身根本無法應對的海量的信息,無法從中有效獲取“需要”的信息的時候。我們必然需要借助於人工智能幫助我們完成,但在我們腦意識基礎上演變出來的人工智能,它的“智力”遠在我們之上,它能懂我們,而我們卻無法懂它。到底是人控制“機器”,還是“機器”控制人,這一切的關鍵都在於可穿戴設備,因為將萬物數據化的可穿戴設備,它不僅對物數據化,同時也對人進行了數據化。可以預見,新一場的科技倫理將由可穿戴設備所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