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硬件創業目前存在很多問題。

本文是近日朱祎舟在創客總部的活動中的一次分享,峰瑞資本早期項目負責人朱祎舟以“智能硬件創業的思考”為核心,從一個投資人的角度對智能硬件領域的創業以及投資邏輯進行了解讀。

朱祎舟,峰瑞資本早期項目負責人,擁有斯坦福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學位、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在加入FreeS VC之前,朱祎舟是IDG 資本第一位青年駐場企業家,他側重於移動社交、移動工具、企業服務等項目的投資和孵化。

  朱祎舟曾參與創建人工智能公司“出門問問”,全面負責產品開發、產品運營以及產品團隊的建設。出門問問作為國內著名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獲得紅杉資本、海納亞洲等機構近千萬美金的投資。

 一、硬件創業是比較難的模式

首先我相信任何從事過硬件和軟件創業的同學,應該都體會到一點,硬件創業是比較難的模式。主要有幾點。

第一點就是產品叠代非常慢。如果說我們做一個線上的產品,不管是網站還是APP,其實幾個工程師可以很快的做產品叠代。但是硬件,比如說我們當時做手表的時候,第一款手表的設計包括整個供應鏈的選擇,其實花了差不多五個月時間才開始下手去做那款產品。這跟我們一開始做軟件時候的整個開發的模式,和人員的配置都非常不一樣。所以這個對小創業者來講是非常大的挑戰。

第二點,manufacturing。大公司或者傳統的硬件廠商的優勢非常大,這個優勢是不能被壓縮的時間成本上的優勢。換句話說你現在融資或者招人不能幫你縮短這個時間。所以這也是我們為什麽看到很多大團隊融了很多錢,最後在硬件的出貨或生產上都碰到了很多的問題,更別說小團隊了。

第三點,分發渠道比較強勢。很簡單,比如說你現在要賣一個產品,如果走代理渠道賣的話,你得反給代理渠道差不多40%到50%的利潤,他才能幫你做分發。所以在我們本身的產品的品牌還沒有很強的情況下,其實我們在上遊會受到代理渠道的壓制,在上遊會受到供應鏈以及生產制造商的壓制,這是大家在創業中比較要跨的檻,一開始做創業或者做品的時候要想得很清楚。有些同學一開始就把這個東西設計的很酷,因為他缺乏一些實際的操作經驗,所以往往到最在實際生產和到消費者這邊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第四點,硬件都是比較碎片化的市場。其實我們每天能收到關於硬件的項目,我們很多是為了做而做的,任何一個女生能說得出的衣服的品牌,都要多於她能說出的硬件品牌。所有男生能說出的遊戲品牌,都要多於他能說出的硬件品牌。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的這些高頻的,或者說市場量非常大的硬件是非常少的,基本就是十幾種,絕大多數的硬件都是屬於多品牌,然後碎片化市場的形式。如果說我們想切入這些市場做的話,我們首先就應該認清它現在產生這麽一種市場狀態,應該是它行業本身特性造成的。所以我們去改變它的話,也要想一下我們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或者說我們是不是做了不一樣的東西。

 二、硬件創業目前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點,所以我們看硬件創業,其實比較大的問題是說很多團隊並沒有從商業的本質思考這個事情。我舉個例子,比如說前兩天我拿了一個項目,是說他要做一個給家庭婦女用的收納箱,那個收納箱里面藍牙設備,這樣的話就可以讓家庭主婦知道自己的東西放在哪兒,下次再找的時候就很方便的可以找到。且不說涉及到很多充電或者說藍牙是不是能夠方便,實際操作上的問題。我想任何一個願意去用這種分類箱裝家庭物品的女性來講,她家里能裝物品的空間也不會太大,所以對於她們來講到時候找東西一定要通過藍牙找一遍,和打開櫃子眼睛看一眼,其實能提供的價值比較少的。這類項目我們看到了很多,大家往往用一些比較先進的手段,為了智能而智能,沒有想太多真的需求到底有多大。

第二點,我們現在做了很多的硬件,其實我們看下來更多的是快消品。如果說做快消品很多時候所需要的技能,或者說所需要成功的關鍵因素,更多是快消品這邊的經驗,包括品牌、市場、渠道的鋪設。所以說如果大家做的是一件偏快消品的產品,大家覺得可以找一些行業合夥人,可以在整個產品上會更有幫助。

第三點,大數據。基本上可能兩年前,現在說得少一點了,兩年前所有做智能硬件的都會說大數據這個概念。大家就覺得我用很便宜,或者說有某些特性的產品切入到某一個市場,我不是為了做這個東西本身,是為了收集數據,最後通過數據做服務。其實在智能硬件領域這些數據往往達不到大數據的層級,在我看來如果一個東西一天不能產生T級以上的數據量的話,其實都算不上大數據。包括現在VC基本上也不太同意這個概念,用硬件接入做數據,然後通過硬件去做服務這個概念。所以大家要先想清楚,硬件本身提供什麽樣的價值,如果說硬件提供的價值不大,其實想通過硬件去產生數據的等級比較小的。

第四點,應該是小米模式給大家的啟發,我們通過不盈利或者貼錢的的方式,通過建立生態體系的方法去獲得利潤。這個不是說不行,但是反對率非常高。我們往往傾向於一個比較有經驗的創業者或者創業團隊做這樣的事情,用比較大的生態邏輯的方法去做一個項目。對於小公司來講,不管是資源還是經驗上的缺乏,其實我們不太建議大家一開始這樣的思維方式做事情,還是盡量找到一個單點的硬件的突破點。

第五點,是不是好的品類。很多硬件其實不太適合創業,因為硬件品類的本身是比較碎片化的,渠道比較散,市場狀態比較碎的現狀,我們很難通過一款硬件去改變這個產品本身的市場。我舉簡單的例子,到現在為止都還有很多團隊在做類似於汽車後視鏡的產品,汽車後市場是很大的市場,但是所有汽車後市場的公司占的比例都不超過2%,原因就是因為硬件沒有太強的技術和技術門檻,所以更多是銷售渠道的問題。所以在全中國有很多很多這樣的品牌,大家基本上會在4S店或者大賣場來賣這個東西,很難通過產品創新取得比較壟斷性的市場地位。所以大家創業之前也可以想一下,我這個硬件品類在最後是不是有可能形成大的壟斷狀態。

三、硬件創業中看好的方向

第一個,這是我們現在比較看好的幾個大方向,機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在垂直領域的應用,我們叫做Intelligentize,更多是工業行業或者垂直行業的經用。中國現在每年有效進入工業市場的勞動力每年在以13%的隨著下降,近3000萬左右。所以我們了解一下工廠的狀況,大家對機器人的需求非常大,就是因為人工成本的上升。我們在日本七八十年代人口的驟降中也可以看到這個狀態,中國在接下來的兩三年中也會很快的經歷同樣的周期。所以我們在好幾個工業領域都布局了這樣的機器人,包括人工智能的公司。

第二個是說VR、AR以及相關的基礎技術。很火,我們每天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團隊做這個事。說老實話基本上全中國90%做AR、VR的人,做出來的東西都不是很好。所以我覺得做這塊如果是核心的器件,或者說核心設備,一定是你本身對這個東西還是有很深的了解。另外,我覺得AR、VR中還有挺好的方向,如果大家體驗這個行業現在還處於非常早期,整個體驗需要很多的基礎設施的配套才能把這個體驗做上去。比如說我們現在拍一個VR、AR電影的內容,一秒鐘文件的大小就要好幾百兆,如果說更高清的攝像機去拍,一秒鐘的內容都要達到幾個T。所以在這樣的大數據量下,數據的存儲和傳輸,數據的壓縮和解壓這些基礎設施,現在都是跟不上的。所以我們在美國也布局了幾個做這塊配套設施的公司。我覺得VR、AR是一個大的產業,這個產業在未來的五到十年會一直發展,近一兩年能不能很快的出來一個大公司我不太確定,但如果大家對這塊感興趣的話,這是一個比較長的賽道,至少大家可以在里面去生根。至於說VR眼鏡我覺得不是好的方向,因為VR眼鏡大家其實從技術上來看,其實跟手機的技術鏈條非常像。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世界範圍內做的比較好的都是手機廠商,HTC和三星。小公司在這塊的優勢會很小。兩三年如果做VR眼鏡可能還是好的時間窗口,現在就比較難了。但是在這個產業中我們覺得機會很多,大家可以繼續往里面看。

第三個是有核心技術門檻的芯片、傳感器和工業零部件。我們也在電池、環保、材料領域去投了幾家這樣的公司,這也是我們非常看重的方向。其實現在整個to C的創新,我們認為到了一個瓶頸期,或者到了比較放緩的速度。假如去看美國的發展歷史,一般都是商業應用和基礎技術的創新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所以其實在中國我們在第一批的半導體的行業中經歷了一段這種核心技術的創新,之後20年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追趕的是應用層面的創新,但是我覺得核心技術層面的創新,我們跟世界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但其實在人才儲備上我們也是非常豐富的,現在各個地方都在放開這塊技術的商業化,如果大家是清華或者北大的,或者中科院的博士或者老師,如果有想把自己的技術商業化的想法也可以來找我們,這塊是我們非常看重的方向。

第四個是大眾消費品的消費升級。很多硬件我們把它看成是一個大眾消費品,所以這塊我們更多的是結合消費品的消費升級一起看硬件產品。

第五個是汽車的智能化。這個我是單獨從第一點當中拿出來的。大家看我們身邊大的硬件,手機、電視,手機是每天帶的,電視是家庭的硬件設備。另外一個最大的硬件設備就是車,車的智能化我覺得現在是一個好的時間節點的原因,就是因為電動汽車的普及,大家如果在傳統的汽車中大家畢竟還是遊動和機械結構的傳導,很多東西沒法被電子化,沒法被控制。到了電動汽車之後,整個車的信息傳導和動力傳導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時候就會帶來很多在車的職能化方面的創新。舉個例子,我們在看的一家公司是做電動車的電池的協調控制系統,這個東西在電動車的效率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總結一下:硬件很難,不管是從業者還是投資都覺得是硬件是非常難的,大家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但為什麽我們還要做硬件?我覺得首先人是有戀物癖,大家都能想起第一次拿到蘋果的時候的感覺。也有工具癖的,這兩點是人的天性,最後祝大家都能做出很美很酷的硬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