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塊文化董事長 郝明義 「黑戶佛教徒」凌晨四點開始的微型人生

2011-7-25  TWM




曾因過於忙碌而賠掉一段婚姻的郝明義,近八年來讓自己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凌晨四點就起床,展開三、四小時的晨讀時光。這不僅讓他找回學習樂趣,也得以兼顧家庭、自我與工作……。

撰文‧林讓均

創辦「大塊文化」與Net and Books等出版公司的郝明義,雖然「看書」是他專業的一部分,但忙碌的出版工作卻經常讓他擠不出時間來「讀書」;七、八年前,重新排序人生的他,終於找 出了節奏,那就是讓自己固定在清晨四點就起床,這樣就能好好享受三、四個小時的晨讀時光。

「如果哪一天沒有早起晨讀,就好像游泳沒戴帽子,老是覺得有什麼事情沒準備好,整天都渾身不對勁!」喜歡游泳的郝明義下了一個巧妙的比喻。他認為「時間」 如「金錢」,所以時間當然有「零錢」也有「整款」,而晨起之後的三小時,就是他閱讀的「整款時間」,最適合做「主題式的閱讀」。

「整款」晨讀時光

用來做主題式閱讀、寫作

郝明義將閱讀以四種食物分類:生存需求的閱讀是「主食」,思想需求的閱讀是「美食」,工具需求的閱讀屬於「蔬果」,而休閒需求的閱讀則是「甜點」。在他的 觀念中,讀書可能為了千百種理由,更可能只是為了想讀而讀,因此晨讀時,除了不讀公事上的書籍,他並不限定類別,但每次只挑一種主題。

像最近兩個月,郝明義晨讀的是一本《弘一法師格言別錄》,他用牛皮紙把這本薄巧小書包得整整齊齊,足見他珍愛這本書的程度。每天清晨,郝明義會同步打開這本書與電腦,一邊閱讀一邊在電腦中記下心得,或者上網搜尋俗名李叔同的弘一法師資料。

這本關於人生體悟的小書,在郝明義的歸類中是屬於餘韻悠長、值得細細品味的美食類閱讀。「書中很多格言,可能有人會認為是老生常談,但這一字一句在我讀 來,卻格外能咀嚼出人生況味!」郝明義隨口舉出書中提及的「責善,切戒盡言」,他說這雖是一句老話,但五十五歲的他在晨間重讀此言,卻如當頭棒喝,提醒他 「規過勸善」之時,也要考慮當事人感受。

除了讀書,清晨四點之後的三小時,也是郝明義潛心寫作的最佳時光。曾說自己是「黑戶佛教徒」的郝明義,因為經歷一場多年宿疾不藥而癒的奇事,三十三歲時開 始研究佛學、學習打坐,兩年前他就是利用每天清晨三小時的時間,寫就了一本《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至今,他仍舊保有晨讀之後,再打坐、讀經一小時的習 慣。

此外,早上九點出發到公司的路上,他會在車上翻閱司機預先準備的三份報紙,這三十分鐘的交通時間,就成了他閱讀的「零錢時間」。

別以為郝明義一直這麼早睡早起,年輕時他也經常夜不歸宿、忙著與客戶應酬到天亮,但這位事業上的「拚命三郎」最後卻因為疏於照顧家庭,而賠上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我那時候以為自己在拚事業,而且有大把的時間與精力可以揮霍,但現在想來這些都是假象,實情是當時的人生根本亂了套,完全沒有節奏!」郝明義有感而發地 說,當時他就如同大部分的人一樣,過的是想像中的「線型人生」,以為年輕時卯足幹勁賺錢,等到退休再陪家人就好了;怎知道實際人生原來不是一條線進行,很 可能下個階段永遠不會到來,也可能等你到了下階段,已經來不及和所愛的人相處。

忙碌賠掉婚姻

開始「微型人生」的節奏

於是,十一年前郝明義再婚時,就告訴自己「這次可別搞砸!」他開始調整生活節奏。郝明義一天的時間分配是:九點半上班之後到晚上七點下班之前,都是屬於同 事的公家時段;而下了班回家之後,除了安排一小時運動,其餘時間都留給家人。至於留給自己的獨處時段,當然就是每天早起爭取到的那三、四個鐘頭。

如此的安排下,可以在一天的作息中兼顧到「自我」、「工作」與「家庭」,甚至連「健康」都準備好了;而在周末他則幾乎不碰公事,把時間完整留給家人,生活節奏就如退休一般優閒。

就在他啟動新生活運動之後幾年,才從友人口中聽到「微型人生」一詞,他發現自己早就在過以「一周」,甚至以「一天」為單位的微型人生。

「所謂『微型人生』,就是一年,甚至一天的短時間中,就能兼顧人生中的所有面向!」「想過這樣的平衡生活,就必須要盡早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節奏感!」郝明義 說,人生如同一首曲子,曲譜寫得再美,一旦少了適當的節奏,就只能是七個音符的堆疊了。而早起晨讀的充電時光,則讓郝明義能以更從容的節奏,演奏好每一天 的人生之歌。

郝明義

出生:1956年

現職:大塊文化董事長、Net and Books發行人經歷:時報出版總經理、台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

學歷:台大商學系

早鳥時間管理法 1.主題式閱讀。2.把時間分「零、整」運用。3.過以「天」為單位的微型人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1

小議佛教的核心內容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2t5.html

   釋理證大和尚是浙江紹興齊賢羊山石佛禪寺住持,佛門高人。「釋理證」是他的法名,顯然與佛教密切有關。我猜其含義有:
   釋——作為佛祖釋迦牟尼信徒,釋疑解惑,光揚佛學。
   理——體現只在佛教中才有的「三法印」的義理。這三法印通俗地講就是,通過三思而後行,來印證,無實無虛,換位思考,從而化解煩惱。
   證——指個人的修證,包括戒律、禪定、智慧三者。
   我不信佛,也不信其他宗教,但與釋理證是好朋友。石佛禪寺離我這不遠,我經常帶領信佛朋友去那拜見釋理證大和尚,聆聽他指點迷津,其中有的成了他皈依弟子。釋理證功底深厚,氣宇軒昂,胸懷寬廣,博古通今,學識淵博,詩文字畫非常優異,經文釋疑通俗易懂,解惑很得要領,讓人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我是佛教門外漢,肯定理解不了佛教博大精深的內涵,即使經常聆聽釋理證大和尚談說,也只知一點皮毛而已。我試著站在佛教人士的角度來看佛教,覺得佛教是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一門學科和方法,也可叫做佛學;佛法就是讓凡夫之人通過學習佛教以達到佛之境界的一種方法。佛教的核心內容有兩個:智慧和慈悲。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就是關於智慧與慈悲的學說。而寺院是圍繞著這兩個核心來講解和傳授佛學的地方,這樣,寺院也就好比學校,住持大和尚或方丈就相當於校長。
   從上述佛教的定義分類及基本內容出發,不難理解佛門之人這麼認識佛教:佛教不是信仰、不是哲學、不是科學、不是唯心主義、不是宗教,儘管佛教與這些都有相似之處;佛教更不是迷信;學佛就是要學智慧和慈悲,最高境界就是成佛。
   一、關於佛教的智慧,想必大家都有所領悟與認知。每天微信朋友圈裡有不少朋友發表的佛理分享就很好地說明了這點。但真正顯示佛教大智慧的是「大空性」,這個理念認為,任何事物存在的同時又都是空性,這也是佛教「輪迴」的思維基礎。佛的智慧是讓每位眾生都能從輪迴中解脫。
   我們還可引用六祖惠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詮釋佛教的智慧,這首四句偈本身也極具智慧: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二、關於佛教的慈悲,大家也一樣有所認識和體會。對於世俗方面的慈悲,比如,出於慈悲之心,行善施好,解救別人的危難與痛苦,甚至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這些都比較直觀,很好理解,在此不必再論。
   這裡著重要提一下的是超世俗的慈悲,這是更偉大的慈悲心,它是要讓所有眾生懂得輪迴的真相併尋求解脫的方法,這是佛的慈悲最偉大之處。幫助別人,解人之難,救人一命,這些都只是解決一時的問題而已,卻解決不了永世的問題。怎麼辦?只有讓眾生明了生死的真相,引導他們學佛修行,才能徹底地解決他們的所有痛苦,這才是真正的利益眾生、度化眾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救度。這種慈悲可稱作「大悲」。而踐行大悲不是強迫行為,正如佛陀所說:「告訴你們解脫的方法,要不要解脫,全由你們自己決定。」這就是說,每個眾生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而不是由佛陀來安排的。由此可見,大悲盡現佛教的自由、寬容、平等、和平等意義。
   智慧與慈悲又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學佛需要把這兩個方面合併同修。
   若要最最簡單地說出佛教的真諦,恐怕就兩個字:「智」與「悲」。
   由佛教的智慧與慈悲可見,佛教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這個體系中,沒有至高無上的救世主、神明什麼的,人人都可成佛;即便是劊子手,只要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佛。
   2013年,據《日內瓦論壇報》報導,國際聯合宗教會(ICARUS)票選佛教獲得全球「最佳宗教世界」獎。此獎由來自世界各地的200位宗教領袖參加投票,其中很多宗教領袖並沒有選擇自己的宗教,而是把自己手中神聖一票投給了佛教,雖然佛教徒只佔ICARUS會員的極少數,但得票數卻最高。獲獎主要理由是,縱觀宗教發展歷史,佛教是唯一沒有因為信教問題而發生過戰爭和殺戮的,這反映了佛教比其他宗教做得更好。有趣的是,佛教界拒絕接受這個獎項,緬甸佛教領袖翰達比丘(BhanteGhurata Hanta)道出其原委:「我們感謝佛教被肯定,但此獎是屬於全人類,因每人皆有佛性。」
   哈哈!足見佛教的智慧與慈悲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18

順豐王衛最新文章:佛教讓我找到了精神寄託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20/145049.html
之前談了不少關於創新、變革、服務等方面的內容,現在我想和大家談談與之配套的軟環境——信仰、文化和道德。

一、信仰讓人自律和感恩

很多同事都知道我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信仰佛教。為什麼會有這個信仰,這個信仰給我帶來了什麼,瞭解了這些之後,相信大家對我王衛和順豐的所作所為,以及順豐未來的發展會有更好的理解。

首先我簡單地描述一下我自己的成長經歷。我22歲開始創辦順豐,25歲公司初具規模,算是賺得了第一桶金。可能有人會說王衛很難得,年輕得志,卻沒有頭腦發熱變成「土豪」。其實,我25歲的時候也曾經是一副標準的暴發戶做派。不過這一切都是有背景和原因的:我們全家1976年從中國內地移居香港,當時面臨的境況是一窮二白,一切都要重新開始。我父母之前在內地是大學教授,但是去到香港學歷不被承認,就只能去做工人,收入微薄。所以我窮過,相當清楚貧窮和被人歧視的滋味。後來當我25歲賺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後,有點目空一切的感覺,恨不得告訴全世界,我王衛再也不是從前那個樣子了,我也是有錢人了!

所幸,這個過程沒有持續多久,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隨著事業不斷邁上新台階,個人的眼界和心胸不一樣了;

第二,得感謝我的太太,她在我得意忘形的時候,不斷潑我冷水,讓我保持清醒和冷靜;

第三,是找到了精神依託,信了佛教。

佛教讓人內心平靜,並且讀懂了裡面的因果關係能夠讓人醍醐灌頂。人這一輩子的成就、際遇,是跟上輩子積下來的福報有關聯的,不管你權力多大、財富多少,很多東西你都掌控不了,比如說你是男是女,什麼地方出生,長相什麼樣,家庭是否富裕等等,你更加控制不了的是今天運氣好壞,明天成功與否……人生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東西你都控制不了,只有一個百分點你可以掌控,那就是做事的態度。這個態度都有兩面,究竟是採取積極的態度還是消極的態度,是接受正念還是邪念,由你自己來決定。如果你在這方面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就會把這一個點又放大成一百個點,彌補很多其他方面的不足。

為什麼要講這個呢?因為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我越來越意識到,我今天的所謂成功,其實是上輩子積下來的東西,而在這個過程中,所謂的本事不本事,只是天時地利人和集合到一起的一個福報。坦白說,我不太相信偶然,為什麼會有偶然,因為無知才會相信偶然,突然中了大獎,不知道為什麼,就會覺得是偶然,當所有的因果都集中到一起後,你再去比對,你會知道這是必然。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利用順豐這個不錯的平台,把未來很多不確定的看似偶然的東西變成必然。

二、用文化來吸引人、塑造人

佛教中有很多「法」故事,這些故事的宗旨都是幫助世人「正知、正念、正行」。雖然都是一些形而上的道理,但是能夠給人一個正念,一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還能夠通過接受者的一言一行傳播開來,比直接授人以魚、予人錢財,功德更大。而企業文化做得好,也具有這樣的功能。

現在每年公司都有很多人進進出出。為什麼有些員工滿懷憧憬地進入公司,過一段時間卻走掉了?原因很簡單,要麼是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要麼是不能滿足他的需求(包括物質的,也包括職業發展的)。但這裡面可能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離職員工所需要的東西並非公司給不了,而是公司並不知道他想要什麼。這就很可怕。人留在公司,才可以做企業文化,才能有針對性的培養,人來了兩三個月就走了,再對一個新來的人講企業文化,如此惡性循環,是沒有用的。這就好比我們培養自己的孩子,當他兩三歲的時候你跟他說要愛爸爸媽媽,要好學習,他才懶得理你,就知道伸手要吃的;然後他進入青春期了,就學會了反叛。我有三個孩子,現在老大十四五歲,開始「造反」,老二看見老大「造反」很痛快,自己也躍躍欲試。這很正常,我們小時候也這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有耐心,關心他、包容他,等他到了十七八歲,慢慢成熟了,就會知道家庭的溫暖,再等到他結婚有了孩子之後,就更能體會父母的偉大了。

任何人的成長都有這麼一個過程,對於企業員工也是一樣。首先你要讓他能在企業呆得下去,然後才能通過企業文化、制度、培訓、激勵等方式方法,讓他真正融入整個團隊,找到歸屬感,獲得榮譽感。

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針對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時期,也要提供不一樣的東西。打個比方,在管理上我們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就應該講不同的話。年輕人、90後,你跟他講太多枯燥的大道理,他根本聽不進去,有時候可能還會適得其反。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年輕過,大家想想自己年輕時的心態——在想些什麼,想要些什麼,最反感什麼……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將心比心,用年輕人熟悉的語氣、方式去和他平等的對話,不要有居高留下,不要有頤指氣使,更不要有太多命令指責。

除了不同年齡段,不同級別的人需要的東西也不一樣——有一定物質基礎的人和完全要解決生存的人,追求不一樣,日常的需求和著眼點也不一樣。對待公司高層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剛進公司一年的同事要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對待服務公司超過十年的老員工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不同級別、不同年齡、不同工齡,甚至不同性別都要有不同的應對之策。在這裡千萬不要採取所謂的以不變應萬變,眉毛鬍子一把抓,工作必須做細,方式方法必須系統科學。

三、我們需要根植於內心的修養以及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最後我想講講關於個人修養,也即是「德」的問題。

今天這個社會,經濟大發展了,但人心卻更浮躁了,很多人有意無意地都在追求「威」(廣東話「威水」的簡稱,意指炫耀,傲慢)。但是在什麼基礎上才可以去威,威的基礎是什麼,很多人都沒有搞清楚。有人覺得有錢有權就威,我認為這個觀念是完全錯誤的。威不是建立在金錢或權力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之上。一個人可以昂首挺胸地走在路上,並且收穫的都是尊敬且樂於親近(而不是羨慕嫉妒恨)的眼神,這才叫威。

在這裡我想告訴我們所有的順豐同事,要正確理解威的內涵,關於社會上對它的「迷信」一定要徹底打破。很多人喜歡在窮人面前炫富,在平民老百姓面前炫耀權力,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很幼稚的表現,他們錯誤理解了財富和權力的涵義,同時還缺乏一樣很重要的東西。

這幾年報章媒體都在討論,說我們的國人出國被外界歧視,是因為現在中國人有錢了,他們妒忌,心理不平衡。對此我想說的是,這方面的原因不能說沒有,但更多的恐怕還是看不慣我們種種愚昧以及缺乏教養或素質的行為。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和他的品格、素養不成正比的話,是一件相當可悲的事。

我們走出去後,要想別人尊重我們,首先我們自己必須有道德有修養,並且學會尊重別人。怎樣才算尊重別人呢?首先你要尊重人家的環境,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其次你要尊重人家的生活習慣,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乘車購物時自覺排隊;最後要尊重人家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制度法規你得瞭解,避免在日常行為中構成挑釁或冒犯……如果這些你都毫不在意,就憑著自己的感覺和習慣在異國他鄉「為所欲為」,被人鄙視也就純屬自找的了。現在順豐海外網點越開越多,內部員工中出國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希望大家千萬不要沾染上這種種惡習。

關於尊重我還有一個自己的衡量標準,那就是要讓為你提供服務的人也因為服務你而感到開心。去飯店吃飯,上至經理下至服務員,我都會主動跟他們打招呼,服務過我的服務員,也都很享受服務我用餐的工作過程,因為我會很禮貌很平和地去跟他交流,我要讓這個服務員因為服務我而感到很開心,這叫尊重。相反,有些人一進到飯店就是一副不可一世的做派,對服務員呼呼喝喝,態度相當惡劣,這樣的人是很難收穫真正的尊重的。

而作為服務行業的從業者,你想你服務的客戶是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自己就得是什麼樣的人。這叫德、這叫威,而不是開豪車住豪宅,出手闊綽,每天魚翅漱口叫威。如果大家都能這麼想,那我們這個社會也就離大同社會不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35

小店長 教史丹佛教授的一堂課

2014-10-27  TCW
 
 

 

參加完波士頓一場研討會後,我們三人──全都是商學院教授──在搭機回家前,還有一點時間可以消磨,所以決定開車去逛逛。

我們晃進了餐廳對街的一間鞋店。我們並不打算買鞋,但店員一再詢問我們要不要試穿,不喜歡被一直追著問的史考特忍不住問店員,為什麼我們已經多次回答「不用了,謝謝!」他還是這麼鍥而不捨?

我們三人開始詢問這個鞋店團隊種種問題,這些問題全都是我們教授企管碩士班學生的主題,諸如銷售獎勵制度、供應商關係、產品差異化和競爭等。這一席談話的教育功效,比我們剛參加完的研討會大上一倍。這段偶然的交談,使我們得以一窺小商家的運作,令我們感到振奮極了!

我們是經濟學家暨大學教授,教企管碩士班企業策略課程多年。我們的學術職涯都始於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史考特在一九九五年取得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分析與政策博士學位後到任;一年後,保羅到職;取得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的麥克在一九九八年加入。

多年來,我們在頂尖商學院教授過無數的企管碩士班學生。我們的多數學生畢業後進入大公司任職,或是為大公司提供顧問服務,所以我們的授課內容往往聚焦於大企業面臨的策略課題,我們教的是英特爾(Intel)、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寶鹼(Procter & Gamble)等大企業的個案研究。

緬因州那家鞋店的意外之訪,讓我們發現小型企業面臨的策略性挑戰之多、之迫切,絲毫不亞於運用六標準差(Six Sigma)的大企業如奇異集團(General Electric)內所討論的。

對我們而言,這個領悟意味的只有一件事……。

史考特說:「我們來趟公路旅行,就做這事。找一週,上路去找有趣的小企業,如何?」

「我們就稱它為《三個商學院教授的公路筆記》吧!」保羅興奮的說。

我們在肯塔基州看到了堅持產品差異化策略奏效的一個例子,在市場占有率及定價上獲得的效果。不同的情況需要不同的產品差異化方法,視市場狀況而定。這在我們夏天旅行至西北部多天時造訪的兩家社區銀行身上獲得了印證,這兩家銀行都是新創事業,雖相距只有一百七十五英里,它們在存款市場上的競爭定位卻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街頭智慧1》想吸引有利可圖的大戶,你要捨得丟掉沒賺頭的八成

我們知道全美的社區銀行數目銳減,因此,我們很好奇,想了解那些新設銀行如何在這種困難環境下起步。一言以蔽之,它們的成功肯定是靠差異化。我們在米蘇拉市中心試圖尋找蒙大拿銀行(bank of Montana),這家銀行只在大樓後面入口掛了一個小小的招牌。進入大廳後發現,這是我們所見過的銀行當中最安靜的一家,沒有自動櫃員機,沒有臨櫃辦理業務的櫃台,所以,也沒有臨櫃顧客,看起來一點也不像銀行。我們最終還是設法找到了該銀行的執行長湯姆.史文森(Tom Swenson)。

這裡的辦公室也不是那種很正式的、中規中矩的模樣,只有二千六百五十平方呎面積,辦公家具是花三千美元購買的二手貨。

「基本上,我們看到很多銀行說類似以下的話:『要不是我們的八成客戶花我們那麼高的成本,我們會做得更好』,我們便想,我們不要那八成的客戶。」

湯姆從全美各地的銀行家那兒聽到有關於如何避開最昂貴的顧客的建議。「首先,不要提供保險箱,既花錢,又占空間。不要做偏重消費導向的存款業務(編按:指的是用於經常性扣款、轉帳等頻繁交易的存款帳戶),不要有實體分行,」湯姆說。

因為是新創銀行,蒙大拿銀行可以在無現有顧客負擔之下,建立起它對消費者的價值主張。湯姆如此闡釋這價值主張:「若你的平均存款餘額高,而且是低交易或電子交易次數的帳戶,我們就多付你半個一%的利率。如果你想要在很多地點大量使用櫃員服務,你就必須要去找其他的銀行,我們知道,有不少的銀行在這方面做得比我們好。」

結果,蒙大拿銀行吸引大存款客戶上門,湯姆表示,該銀行的客戶平均存款餘額比米蘇拉市的銀行平均存款餘額高出二十倍。

由於顧客極少進銀行,湯姆不需要對設施及維護保養等做出任何投資,該銀行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關閉米蘇拉分行時承租它放棄的辦公空間,因此租金很便宜。

湯姆估計,蒙大拿銀行的總固定資產約值十七萬五千美元,遠遠低於一般一家新設銀行的六百萬美元至一千萬美元。這一切的節省使蒙大拿銀行得以對其顧客提供較高參考利率,但仍然能夠賺錢。

街頭智慧2》要客戶甘願付費,得先找出你的價格「甜區」

今天的第一個行程是拜訪社區第一銀行(Community 1st Bank),我們很期待拿它和蒙大拿銀行相較,果然,和該銀行執行長戴夫.波比(Dave Bobbitt)交談後不久,兩家銀行的差異很快浮現。他告訴我們,他擔任過愛達荷銀行家協會會長一任,在退休前長期任職過兩家規模更大的銀行。

從策略角度來看,戴夫的這家新銀行有兩個層面刻意塑造獨特性。第一個層面是地理位置,戴夫瞄準愛達荷州波斯特瀑布市(Post Falls)的潛在機會,這個城市位於科達倫以西十英里,規模較小,約二萬三千人口。

「我們稱波斯特瀑布市為社區第一銀行的『世界總部』,這裡有很多生意!」

地理性往往可能成為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交通成本高的時候,顧客可能偏好在當地消費。成為波斯特瀑布市的第一家新創銀行,使戴夫的銀行具有這個層面的獨特性。

這家銀行的另一個特性就在其名稱裡──社區。該銀行的彰顯策略是盡可能凡事都社區導向,和個別顧客建立親切連結。

「我們不是只在某件事上面這麼做,」戴夫說:「身為一個地方性銀行,我們做很多嘗試成為社區一分子的事。每一個新開戶的顧客都會收到我的親筆信,我們的大廳天天供應咖啡和糕餅,我們送生日蛋糕給每一個顧客。」

「我們每個月有一個週五在後面露臺舉辦銀行烤肉聯誼,我們在一個週五的十一點至一點做大約兩百個漢堡,任何人都可以加入。」

在這方面,社區第一銀行和蒙大拿銀行的反差再明顯不過了,蒙大拿銀行非常努力挑選那些對特殊、個人化服務不感興趣的顧客;社區第一銀行則是非常努力吸引這種顧客。結果,蒙大拿銀行可以把提供較少服務節省下來的錢拿來支付較高利率給大存款戶,社區第一銀行則是必須保持較低的存款利率,以維持其利潤。

「利率比別處低,你要如何吸引人們來這裡存款呢?」保羅問。

「用糕餅?」麥克回應。

我們全都大笑,但基本上的確是這樣。戴夫能吸引那些社區導向、欣賞額外客服的顧客──因為這是個成熟產業,吸引顧客的唯一之道是偷蝕既有銀行的市場占有率。

事實上,的確有顧客很重視親切服務,重視到足以令他們願接受較低存款利率或較高的費用。你必須經過一番嘗試摸索,才能找到甜區:顧客願意接受存款利率降低多少以換取更親切的服務?提供野炊漢堡就夠了嗎?但提供吸引這類顧客的服務,對戴夫的事業很重要。(本文摘自前言、第三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837

佛教音樂王 打造宗教界KKBox

2014-12-01  TCW

三十年來,他斥資逾十億元,打造出上千張佛教音樂專輯,其中半數全球銷量賣破百萬張,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佛教唱片專輯版權。

如今他又花五年、砸下三千萬元,推出全球第一支付費下載的佛教音樂App,讓宗教音樂界也有了KKBox。

他是妙蓮華心靈音樂創辦人楊耿明。早期市場根本沒有佛教音樂概念,楊耿明卻把流行音樂元素融入宗教,有系統製作出創新佛曲,因此占了先機。「市面上八、九成佛教音樂都是他們的,不誇張!」皇冠企業集團董事長江永雄觀察。

會轉進佛教音樂,源自楊耿明三歲就跟著出家的外婆皈依,曾在寺廟生活四年,是個理著光頭的小沙彌,對金剛經等經書倒背如流,直到國小才還俗。

唱片業南霸天之子國小就想結合唱片與宗教

楊耿明縱橫台灣唱片業已近四十年,「我們家就是唱片業的活歷史,」現年四十八歲的楊耿明回憶。在他十歲時,父親楊期泉開了南部第一家唱片行,十三歲時成立全台首家電子音樂唱片公司「中聲唱片」,十七歲時則有發行台語流行歌曲的「南星唱片」,出過陳一郎、陳盈潔、葉啟田等知名歌手專輯,「那時候是南部最大唱片公司。」楊耿明說。

繼承父親商業頭腦和生意基因的他,國小時有次和同學到老師家做功課,基督徒的老師帶學生唱詩歌。他聯想到幼時寺院只有木魚「叩、叩、叩」,沒有任何伴奏,便想讓佛教經書也能像基督教和流行歌曲結合,「父親說以後有能力,你再來從事這個行業,可以顛覆這個產業。」

找來知名編曲、演奏家20年前賣贏鳳飛飛、王傑

小小年紀的他把父親的話記在心裡,國小一畢業就幫家裡的唱片公司選歌。國中寒暑假自學當音樂製作人,在只有卡帶和黑膠唱片的一九八○年,已有上百名外包樂師供楊耿明調度,「那時候一張專輯只要錄出來,隨便都是一棟房子賺進來。」楊耿明說。

二十年前他二十八歲,父親生病,楊耿明發願整合佛教和流行音樂,成立全球第一家專門出版佛曲的唱片公司「妙蓮華」。當還沒人注意到佛教音樂商機時,他就搶進此藍海,找來知名編曲家劉清池、二胡演奏者溫金龍等知名樂手,把古板、傳統的宗教音樂和流行結合,因此勢如破竹搶下市場。

「大家都不曉得我們量比流行音樂都大,」楊耿明回憶,二十年前一進錄音室,一小時收費二千二百元,包括吃飯時間都照算錢,台北三家最紅的錄音室,每個月最少都有七天在錄妙蓮華的宗教音樂,「當時一張專輯製作成本超過百萬,但只要一發行馬上賺回來。」

當年隨便製作一張專輯,銷量都是百萬張起跳,最暢銷的甚至賣破五百萬張,比同期的王傑、鳳飛飛等國語流行歌手專輯還賣座。「消費者流行歌曲可能就買一張,我們這種東西一去就買二十張、一百張送人,一千張都有。」他帶起佛教現代音樂風潮,不只唱片行會播,甚至深入全台大街小巷。

楊耿明透露,至今共製作超過一千張專輯、一萬首佛曲,全盛時期每年光版權收入就以億元計。

轉型推出佛樂App槓上龍巖,要求公播權付費

不過這十年來,楊耿明的事業因不敵網路免費下載而節節敗退。過去,全台有超過十萬間唱片行,現在卻僅剩不到一百間;反映在他的銷量上,十年前開始每年以約一○%的速度萎縮,今年他的佛教音樂營收僅約一千萬元,連過去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現在出去頂多一千張就算大賣,賣一張賠一張,你就知道有多慘,」楊耿明苦笑說,以前一個月最少推三張專輯,現在放慢到半年才有一張,「其實不只我們,是整個唱片產業現在已經沒了!」

唱片業打滾近四十年,最令他痛心的事,莫過於曾看它在手中輝煌,又看它隨大環境消失。「我想救這個產業!」唱片業會垮是因為網路,現在楊耿明卻打算靠網路再把它復活。

看好App付費聽音樂趨勢,他把過去累積的宗教音樂,集結成數位資料庫發行,新推出類似線上音樂平台KKBox,向私人、家用消費者每月收費三十元;此外,商業用途的公播,他則靠主張著作權,要求禮儀公司在內的商家付費使用。

「宗教用樂最大就是禮儀公司,」他盤算著,台灣一年往生約十五萬人,扣除一%基督徒,再以使用一場告別式用樂收費兩千元計算,只要能收到四成就有一億元版權收入。

所以楊耿明在兩年前創立中華國際宗教音樂著作權協會,並接任理事長,近期他開始大動作槓上龍巖、萬安生命等全台大小禮儀業者,主張告別式中,若公開使用他的宗教音樂必須付費,「他們罵為什麼要付錢,你是要賺死人錢,」楊耿明不諱言,使用者付費天經地義,否則訴諸法律。

「死不甘心,總是要想辦法求生存,希望靠雲端和著作權,能再把這產業帶起來。」儘管近四十年唱片生涯舊夢已逝,但這位對宗教和音樂有執著的「佛教音樂王」,仍等待著新夢實現的一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63

中共高官的佛教情 蕭適仁

1 : GS(14)@2013-07-06 15:03:43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99%E6%83%85/100830
剛剛卸任的前政治局常委賈慶林近日在揚州大明寺訪問,方丈能修書寫了「慶雲蔭大地,林海育蒼生」八個字送給他,賈十分受落。
唐朝天寶元年,名僧鑑真東渡日本前,即在揚州大明寺傳經授戒,此寺因此出名。能修很會拍馬屁,用賈的名字作詩,將賈比作庇佑蒼生之佛。能修現任江蘇佛協副會長,估計在激烈競爭中,下次有機會當上會長。
中共高官與佛教結緣的很多,江澤民在位時就很喜歡參拜名寺,退下後更是逢寺必拜。前副總理吳儀自2008年「裸退」後,也頻頻在佛寺出現,與高僧方丈、住持師太往還頗多。
共產黨過去將佛教當作封建迷信打倒,現在習近平強調信仰自信,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只是唱唱高調而已。中共早已蛻變,退休高官有失落感,佛教對他們有吸引力也很自然。即使是在位的領導人,不少也對佛教有很深的情意結。據說有位現任常委每天早晚都要叩頭數百個,聲稱是鍛練身體,而且效果顯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38

何濼生:佛教經濟學 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 : GS(14)@2016-06-20 05:25:53

【明報專訊】上周五在港大聽了一個有關可持續發展和佛教經濟學的演講。講者提到市場制度的不足,指生產者乃至消費者都過分專注於物質產品,這份專注則源於對自我的執著。為了追求自我的欲望,我們耗用太多資源。他引用很多學者的著作,包括舒麥克(E. F. Schumacher)的Small Is Beautiful: 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舒麥克是佛教經濟學的鼻祖。他批評只顧增長,忘記知足的心態,提出凡事適可而止,往往本地生產本地消費的小規模經濟從宏觀的角度反而更有效益。

舒麥克提出的佛教經濟學對全球分工、大規模生產的經營模式大力鞭韃,催生了近年以本土生產本土消費為核心的運動。Helena Norberg-Hodge和她的團隊製作了題為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的電影,大力推動以當地人傳統文化和傳統經營模式的經濟,認為這才是以人為本的、提升人類幸福之道。

提倡知足心態

然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其實在於了解人類的需要為何,以及尋求最有效率的滿足這些需要的方法。過去不少人把需要(needs)和欲望(wants)分開來,認為前者才是真正的需要,後者卻是源於貪念。印度聖雄甘地就曾說地球的資源足以解決全球人民的需要,但不可能解決人類因貪婪而起的欲望。筆者認為這是不了解人類的需要。

其實人類的需要涵蓋物質和心理兩方面。物質上的需要容易明白,大概就是甘地所指的Needs。但人類仍確有心理上的需要。滿足心理上的需要跟滿足生理上的需要同樣重要。滿足不了心理上的需要,一個人甚至可自殺或殺人。心理上的需要包括自我形象、家人的關愛、別人給自己的尊重和接受、成就感、安全感等等。

物質心理需要 同樣要滿足

要解決心理上的需要,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其採用的方法跟其文化背景、特別是人際網絡和社會風氣大有關係。這些方法目的完全相同、效率卻差天共地。有人要有遊艇和私人飛機才覺得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有人卻因愛護大自然、常用公共交通而覺得自豪。有人為表達對辭世愛人思念動巨資建泰姬陵;有人卻珍惜愛人的書信,不時翻閱。可見我們一方面要確認人類有心理上的需要,一方面要培養有效率滿足心理需要的文化。這才是持續發展之道。

嶺南大學兼任教授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753&issue=201606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48

【旅遊籽】夜遊星洲紅燈區 佛教大本營一街之隔

1 : GS(14)@2017-09-17 17:49:05

芽籠被形容為新加坡的合法紅燈區,與「花園城市」的印象反差極大。



【旅遊籽:浪迹遊蹤】走在大街上,只見夜總會的霓虹燈閃爍,後巷微弱的燈光迷離,性用品商店與按摩店傳來輕佻的音樂,與新加坡循規蹈矩的形象反差極大。這裏是芽籠,被形容為新加坡的合法紅燈區。然而這裏是宗教場所集中地,儼如佛教大本營,不同流派的佛教組織都落戶在此,包括新加坡佛教總會。



芽籠存在有牌照的妓院,在內工作的性工作者需申請名為「黃卡」的工作證,定期做身體檢查。因受到一定程度的規管,故被稱為合法紅燈區。芽籠大街兩旁共有44條橫巷,單數巷大多是餐廳、民居或旅館,而雙數巷尤其是4至22巷,則是性工作者的集中地。新加坡佛教總會就位於24巷,一街之隔就是風月場所。紅燈區與宗教,看似兩樣矛盾的事情,但佛教總會執行長柯孫科先生這樣說:「紅燈區的存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業,滅不了,新加坡這麼多年來有龐大的外籍勞工聚集,因此有它的特殊性而應運而生。紅燈區和宗教場所在一起,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更能夠考驗宗教人士的定力,也或許能啟迪以至感化一些不信、又選擇走上這個行業的人士。」芽籠早在1930年代已是夜遊聖地,當時有個大型主題樂園Gay World Amusement Park開幕,人們湧來主題公園看電影、跳舞、入夜總會,漸漸形成今天的紅燈區。同時,因芽籠位處市區邊緣但租金便宜,市中心唐人街一帶的華人漸漸遷入這個原是馬來人聚居的地方,廟宇、會館等因而遍地開花。


不見性工作者蹤影 食胡椒蟹貓山王

走在芽籠大街,沒有想像中的龍蛇混雜,或許因為下雨天,街上竟不見性工作者的蹤影。平淡的芽籠在夜總會霓虹燈的光影下,予人亂中有序的感覺。芽籠曾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新加坡十大必遊地方,而旅遊局近年亦開始宣傳芽籠文化一面。這裏其實是地道美食集中地,如著名的無招牌海鮮餐廳。大街上食肆林立,從中菜、馬來菜到印度菜等應有盡有。走着走着,一陣濃郁的甜香湧至,原來榴槤一條街亦位於芽籠,一整條街有約七、八個榴槤檔,擺滿了來自馬來西亞的貓山王。很多時候,我們對某地方有種固有印象,然而只有親身到訪,才真正認識和了解一個地方。交通:多個MRT地鐵站可通往芽籠,包括Paya Lebar、Aljunied及Kallang。



幾乎走到每個街口,都有夜總會或卡啦OK,霓虹燈的光影迷離。

芽籠是美食天堂,其中新加坡著名的「無招牌海鮮餐廳」是座落於此。圖為白胡椒蟹(約231港元)。

位於24巷的新加坡佛教總會,一街之隔就是風月場所。


榴槤一條街位處芽籠西面,整條街充滿着「貓山王」的濃郁香氣。

Travel Memo機票:乘Jetstar直航新加坡,機票來回連稅及附加費約1,236港元,網址:http://www.jetstar.com住宿:M Social Singapore(經Booking.com訂房,房價約1,020港元起,網址:http://booki.ng/2wp5cSs)匯率:1新加坡元約兌5.8港元鳴謝:Jetstar、Booking.com



記者:洪慧冰攝影:王國輝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17/201540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2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