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企布局自貿區 中信集團推進國際化進程

為進一步推動中信集團的國際化進程,提升國際化業務的比重,中信集團提出利用上海自貿區的多項促進對外投資的政策便利,加快走出去。

7月8日,中信集團成立“上海自貿區協同子平臺”,中信銀行與中信建設、中信重工、中信戴卡、中信金屬、中信國際電訊及中信現代農業等中信集團非金融子公司,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中信集團業務協同部總經理蘇國新表示,中信集團在踐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時,希望在上海自貿區建立全球資金管理體系,促進中信各家公司跨境資金的流動便利。 

中信集團有限公司(原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創辦於1979年。2009年以來連續七年入選美國《財富》雜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2015年排名第186位。 

目前,中信集團業務涉及金融、資源能源、制造、工程承包、房地產等多個領域。2014年8月,中信集團將絕大部分資產註入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實現了境外整體上市,中信泰富也更名為中信股份(HK0267)。按照7月11日的收盤價11.34元計算,中信股份總市值為3298.84億港幣。

中信股份董事長常振明在今年3月致股東的信中說,立足中國、放眼全球,是中信一直秉承的發展理念。中信大力拓展海外市場,積極發掘新的投資機會。

為了推動“走出去”,2015年6月,中信銀行聯合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信建設、中信重工等多家中信集團下屬公司共同宣布,投融資7000多億元助力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信集團將會與包括伊藤忠、正大集團在內的戰略投資者實現資源整合合作共贏。2015年,正大集團和伊藤忠通過分別占50%股份的合資公司正大光明入股中信股份。

此外,中信集團要整合內部資源,實現協同,將跨境業務服務和協同“走出去”落到實處。

蘇國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納入“上海自貿區協同子平臺”的中信建設、中信重工、中信戴卡等中信集團非金融子公司,都是國際化業務占比較高的企業,比如中信戴卡,國際業務比重已經超過50%。

“要從市值最大化的高度去推進中信的業務協同工作。而在同等條件下,納入’上海自貿區協同子平臺’的企業,也要優先在平臺上發布項目信息,尋找合作對象。”蘇國新說。

蘇國新告訴記者,除了目前的幾家子公司以外,“上海自貿區協同子平臺”也將會把更多的子公司納入進來。”目前子平臺上的金融機構是中信銀行,未來也不排除引入其他的金融機構,比如券商、股權基金等。“

期待更多金改利好

“(金改40條)目前已經落地了3條實施細則,年內有望出臺數量可觀的實施細則。”上海自貿區陸家嘴管委會副主任過誌英說。

上海自貿區的優勢,也將隨著“金改40條”的逐步落地而不斷加強。

在本次會議上,中信多家子公司紛紛表達了通過自貿區平臺推進企業國際化進程的需求。

中信戴卡代表表示,企業非常關註如何防範匯率風險,如何用最好的價格結匯。目前也在考慮在歐洲建廠,因此如何更好更便利地進行海外投資,也是中信戴卡非常關註的。

中信戴卡是全球最大的鋁車輪和鋁制底盤零部件供應商;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出口量第一,擁有7個海外生產基地。鋁車輪年產量達到3500萬只,每秒就有一只鋁車輪下線,全球配套800萬輛整車。

中信建設是一家開展國際工程承包業務的公司。他們關註如何利用上海自貿區和香港兩個平臺,實現香港子公司與上海自貿區的對接,更好發揮兩者的優勢;

中信金屬主要從事鐵合金、礦產品、鋼材、有色金屬等的貿易和投資業務。他們關註,如何規避匯率風險,如何將企業在境內外的資金池銜接起來。  

這些問題,都得到了上海自貿區方面的積極回應。

作為中信股份主要利潤來源的中信銀行,則借助自貿區業務,實現了上海分行資產規模和收益的較大增長。

年報數據顯示,2015年中信股份總收入4168億港幣,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418億港幣,較2014年增加4.97%,利潤的主要來源是金融業務,其中中信銀行占比最大。

中信銀行批發業務總監兼上海分行行長胡罡說,通過更具價格優勢的自貿區分賬核算單元資產投放以及一系列自貿區創新產品比如跨境電票貼現、境外企業貸款、境外匯率市場的外匯資金交易、融資租賃公司放款等,對上海分行資產規模和收益帶來了較大貢獻。

中信銀行是獲得自貿區分賬核算業務資格的前十家銀行之一,截至目前,中信銀行上海分行自貿區分賬核算單元日均資產余額達人民幣77億元,較上年末增加64億元;日均存款余額達人民幣43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5億元;上半年凈利潤較去年年末翻番。

數據顯示,2015全年中信銀行上海分行實現營業凈收入44.2億元、增幅52%,年末表內外資產規模合計3506億元、增幅56%,列上海股份制銀行第一梯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74

站上風口 分時租賃成車企布局重點

專註於汽車分時租賃的技術服務商易微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易微行”)最近獲得了來自通用汽車的戰略性投資。早在此前,通用也在北美推出了共享租賃服務品牌Maven。關註汽車分時租賃的車企當然不止通用一家,在此之前,包括戴姆勒、寶馬、雷諾以及豐田在內的車企都先後推出了這一業務。

這並不驚訝,雖然在中國,汽車分時租賃還是一項新生的業務,但在國外已經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業務模式,最大的公司Zipcar已經成立15年,登陸納斯達克也有近5年的時間。按照通用公司副總裁茱莉亞·斯泰恩(Julia Steyn)的預測,到2020年,將會有2500萬人使用分時租賃。專車和汽車共享的出現,讓隨時隨地使用一輛汽車的前提,不再是擁有一輛車。

嗅覺靈敏的車企當然不會意識不到其中的機遇。早在去年5月,國內最大的汽車集團上汽集團就正式推出了汽車分時共享品牌—e享天開,投入旗下新能源車型開始嘗試分時租賃業務。用戶租車僅需提前網上訂車確認,即可通過app操作自動打開車門,用車結束,車還至網點,再通過app關上車門。租車費用以分鐘計算,非常的經濟實惠。

按照此前上汽集團的發展計劃:e享天開分時租賃業務計劃三年內全國一線和重點城市,達到1.2萬輛車,4000個網點,100萬左右會員,僅分時租賃業務有10億左右收入。不過,整車制造商獨立發展分時租賃業務,發展速度很容易受車型限制以及自身資源配置以及業務重點的牽制。

在業務上線一年多以後,上汽集團將旗下分時租賃公司e享天開與上海國際汽車城旗下的電動車租賃公司EVCARD實現整合,合資成立環球車享汽車租賃有限公司(環球車享),試圖通過合作的方式,優勢互補,進一步做大規模。

據記者了解,隸屬於上海國際汽車城的EVCARD,是國內最早嘗試分時租賃業務的企業,從2014年起,EVCARD電動汽車分時租賃項目就開始在嘉定等郊區試點,次年正式啟動運營,截至到目前,已經和包括上汽、江淮、奇瑞、寶馬等多家車企建立了合作關系。網點和服務互補,在二者整合之後,目前環球車享不僅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分時租賃運營企業,在業務上也獲得了有效互補。“我們將會把環球車享打造成一個開放的、社會化的分時租賃大平臺。” 上海國際汽車城有限公司、環球車享汽車租賃有限公司董事長榮文偉告訴記者。

在合並之前,e享天開在上海的網點僅有100余個,而在合並之後,據榮文偉介紹,其在上海地區的網點將達到1700個左右,運營車輛達到4000輛,到今年年底,網點和車輛數量將分別達到2000個以及6000輛,月訂單數超過15萬。上海之外,環球車享的業務也在快速擴張。就在日前,環球車享先後進入成都以及常州等地,據了解,目前成都已建有超過100個租還網點,到2016年底,成都將完成300個網點建設。按照榮文偉的規劃,到未來三到五年,成都的網點數將達到5000個,10000輛運營車輛。

在“共享”以及分享越來越成為主流的消費模式的大背景下,分時租賃確實具有廣闊的前景,尤其對於電動汽車這一細分領域來說。按照業內預測,未來電動車的續航里程以每年15%遞增,電池成本以每年10%下降,再加上國家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扶持,新能源分時租賃正站在風口。

但榮文偉也坦言,汽車分時租賃是一種重資產的模式,再加上,環球車享目前的租賃車輛都是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的市場接受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其人員維護等成本也都相對較高。這一市場要從培育走向成熟甚至盈利,還需要一段時間。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從單車使用效率來看,如果一輛車一天的被使用時間能達到5-6小時,就能達到盈虧平衡,而目前來看,環球車享旗下的車輛使用時間大約在2-3小時,部分網點有望在年底達到盈虧平衡點。不過,要實現整體業務的盈利,還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多方資源的整合利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792

央企布子雄安新區 產業特征趨於明朗

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一周之內,近30家中央企業紛紛響應,制定相應的發展策劃,展開前瞻性研究,推進建設服務新區的相關工作。

"東航作為北京新機場的主要基地航空公司,正處於大建設大發展、為初始運行全面籌備的重要時刻,把握新區設立給東航帶來的歷史性機遇,積極參與新區規劃建設發展各項工作。"在7日舉行的東航集團中心組(擴大)學習會議上,東航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劉紹勇如是說。

劉紹勇透露,參與新區規劃建設發展工作,對東航來說包括推進航空客運網絡樞紐建設和參與物流園區建設,服務新區高端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強化東航在參與新機場建設和新區建設間的統籌協調,構建快捷高效的客貨流交通網,助力新區的全方位對外開放。

地圖資料顯示,雄安新區距離正在建設的北京新機場最近直線距離約60公里,最快車程約1小時,雄安新區的設立,讓在北京新機場獲得一席之地的航空公司也獲得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東航在新區的大力發展,既是東航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也將產生大量的市場機會,新區的建設將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務必及時跟進、快速行動,”東航集團總經理馬須倫就指出,東航參與新區建設要著重思考三方面問題:一是要根據新區的設立情況,合理布局東航新機場航線網絡和物流網絡,謀劃更好發展;二是結合京津冀機場定位、輻射區域、產業布局等,提升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服務能級;三是圍繞新區高端制造、高精產業和物流園區、保稅園區等規劃,全面推進東航物流業發展。

參與建設與供應

圍繞新區建設任務進行主動謀劃的並非只有東航一家,在上周五寶武鋼鐵集團發起設立四源合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基金(籌)的框架協議簽署儀式上,寶武鋼鐵集團總經理陳德榮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正在深入研究雄安新區相關情況,會全力支持雄安新區的建設。

由於新區的崛起短期看首先拉動的是當地基建和地產建設的投資,進而拉動區域性建築鋼材需求,資本市場上鋼鐵板塊在上周的股票也大多上漲90元/噸,不過節後在期螺震蕩下挫的拖累下成交再度減弱,價格上行之勢受阻。

“根據蘭格鋼鐵研究中心預測,規劃建設前期可能每年拉動鋼材需求300萬噸左右,後期隨著項目的集中開展實施,每年將拉動鋼材或超1000萬噸,峰值或達2000萬噸/年。”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對記者預計。

蘭格鋼鐵經濟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陳克新則認為,由於雄安新區建設起點較高,具有高標準、綠色發展,註重保障民生等特點,這就使得其建設投資也會更高一些,比如環境保護、地下管廊與軌道交通的建設力度,都會明顯高於其他經濟特區與新區的起步階段,這些也必然催生新的鋼鐵需求。

也正因為此,最先表態積極參與雄安新區建設的,很多都是來自基建和交通領域的央企。

“雄安新區的建設,中國鐵建沒有任何理由不深度參與”。4月5日,中國鐵建就率先表態,中央開出的建設清單,逐條逐項都與中國鐵建優勢業務息息相關,為此,公司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廣泛研究哪些產業可先期介入、哪些功能可有效助力、哪些要素可優先投入、哪些資源可充分發揮、哪些機構可率先參與等。

隨後做出表態的還有中國建築、中國中冶等央企。中國建築稱將以企業最高端資源、最優秀產能全面對接新區規劃建設需求,並在機構設置、資金投入、工作機制等方面盡快謀劃;中國中冶表示作為基本建設的主力軍,將受惠於中央所公布雄安新區發展,中冶有許多項目在河北,相信未來有很多合作機會。

而最早創辦於河北的央企新興際華集團,目前四大業務板塊都已在河北省多個地區設立生產和服務型企業。公司表示將依托鑄管產品,積極投身於雄安新區地下管網項目和城市綜合管廊項目,參與海綿城市管網建設。

產業註入與服務

當然,也有央企已經做出實際行動,開始大力推進相關產業在新區的布局。

4月6日晚間,中船重工就公布了一系列“動作”,包括:第一,已將集團七大動力產業註入保定風帆股份公司,重組後的中國船舶重工動力股份公司紮根保定;第二,正在籌劃將擬註入中船重工電子信息產業資本運作平臺“中電廣通”的水聲通信企業長城電子總部,由北京遷入海洋裝備科技產業園(位於保定),其他水聲及海洋電子信息裝備研制能力等業務也將逐步註入園區。此外,中船重工黨組會還研究通過了推進軍民融合、混合所有、與某私營軍工企業共同出資設立中船重工智能船艇飛機有限公司,並將產業落戶河北海洋裝備科技產業園的議案。

值得註意的是,此前有傳言部分央企總部將搬遷到雄安,不過鑒於涉及人員安置等問題,類似中船重工的部分產業轉移的形式,阻力更小些,而更多央企則表示為雄安新區提供服務作為首要任務。

中國石化方面就表示,多年來中國石化與河北省密切合作,在雄縣開發地熱資源,已經推動形成了國內聞名的“雄縣模式”,今後,中國石化將繼續加大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投入力度,更好地服務新區建設,打造優美環境、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中國聯通也宣布,將切履行北方地區主導通信運營企業責任,為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做好服務支撐保障。目前已成立中國聯通雄安新區服務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堅持高標準,雄安新區網絡通信基礎設施、信息應用規劃將立足高起點;堅持高效率,統籌集團與下屬分公司的力量,全力做好與新區的對接服務工作。

國機集團則明確表示,將在新區培育發展未來具有較大增長潛力的高端智能制造裝備、綠色新興產業裝備、金融與投資等新興業務。中國航天科技和國投公司均表示將發揮基金業務的又是,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新區建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62

車企布局“一帶一路”漸入佳境伊朗緬甸等成亮點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19/1107774.html

從首個“中國品牌日”的設立,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自主汽車的發展可以說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

在上個月工信部發布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專門提到了汽車行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明確了到2020年實現自主品牌“向發達國家市場批量出口”的目標。

記者從乘聯會了解到,今年4月份,出口整車6.8萬輛,同比增長26.3%;1月份—4月份,出口總數為24.5萬輛,同比增長29%。從去年8月份至今,已連續9個月份同比保持增長。

有業內人士用“利好消息”來形容“一帶一路”對於中國車企的作用。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一帶一路”對中國汽車行業來說,應該是一個重大的機遇和挑戰。他表示,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僅是短時期內單純的賣出更多汽車,而是完成產品、技術、人才與資本共同輸出的產業戰略布局。

據記者統計,目前已經有中國一汽、東風汽車比亞迪長城汽車以及吉利、長安、奇瑞等十余家自主車企業進行了海外發展戰略性布局,不僅局限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在全球範圍內都做出了規劃。

東風汽車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各企業要實現抱團“聯合出海”,形成“一帶一路”輻射效應。品牌形象從原先消費者印象中的低價、低端的品牌轉變為高端、向上的潛力股。

眾車企走出國門

記者查閱各車企的發展規劃發現,其實早在“一帶一路”構想提出前,就已有十多家車企對海外市場做出了規劃和布局。

其中,東風汽車公司近年來的海外業務轉型便取得了重大突破,根據數據顯示,2016年東風自主乘用車海外出口數目達到2.11萬輛,同比增長1倍。在越南,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商用車輛的營銷網點就有近30家。

記者從東風汽車公司方面了解到,未來五年,公司將繼續在海外7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放40余款產品,海外經銷商網點將增加至912個,海外售後服務網點達到971個,實現到2020年海外出口銷量達到15萬輛的目標。

廣汽傳祺也已完成中東、東南亞、東歐、非洲、美洲等五大板塊14個國家的落子布局,初步構建了廣汽傳祺的全球銷售網絡和服務體系。廣汽乘用車總經理郁俊曾表示,廣汽傳祺要力爭在2019年進入北美市場。

無獨有偶,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也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提及了海外發展戰略,並在 “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合作建立了組裝廠。

頂著國內車企出口第一名號的奇瑞,也維持了較好的出口增速。根據數據顯示,4月份,奇瑞集團海外市場銷量達10030輛,同比激增58.2%,環比增長11.1%。

吉利汽車則在白俄羅斯、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國設組裝廠,覆蓋中亞、東南亞、西非等地區的市場。

打鐵還需自身硬

從自主品牌近年來“走出去”的戰略來看,雖然擴張速度快且頗具規模,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

首先,從出口增速上來看,前幾年呈現出增速下滑的趨勢。根據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的汽車出口量還實現了突破百萬輛的好成績,然而從2013年開始出現了負增長局面,到2015年降到73萬輛,直到2016年情況才有所改善。根據2017年前4個月的出口數據來看,總數維持在24.5萬輛,同比增長29%。

對此,有汽車分析師認為,出口市場的環境形勢變化,以及我國自主品牌汽車技術上的限制,是導致汽車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他表示,全球市場的低迷、傳統汽車強國的入市以及貿易壁壘的存在確實是一方面因素,但自主品牌在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等方面的差距,包括自主研發能力不足,創新能力弱等問題也影響著自主品牌拓展海外市場的進程。

而對於近期我國汽車出口形勢的有所好轉,該人士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因於我國3年多來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汽車出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增長。同時他提到,自主品牌也下了“狠功夫”來實現自我轉型贏取市場。

其次,從出口國家來看,2017年我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對象是伊朗、智利、美國、秘魯等。增量最突出的是伊朗、美國、智利、墨西哥和緬甸,俄羅斯、越南等目標市場也呈現出恢複性增長態勢。此外,根據商務部近期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同比增長26.2%,勢頭良好。

從出口單價來看,2013年整車出口的均價還相對較低,只有1.24萬美元,但隨著自主品牌不斷突破價格天花板,2015年的出口均價就達到了1.56萬美元。

對此,崔東樹表示,“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有助於在國內市場實現東西部更加均衡的發展,而且“一帶一路”倡議中所涵蓋的國家絕大部分屬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汽車市場具有足夠的潛力可以開發。

有車企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帶一路”固然稱得上是自主車企的“利好消息”,但真正能“走出去”的關鍵還在於產品本身。他表示,必須承認自主品牌與世界一流品牌的差距,通過“一帶一路”這樣一個平臺,穩紮穩打,提升本土化制造和銷售經營的能力,提升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從而促進國際化經營的轉型升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82

粵港澳大灣區視野下 房企布局穗深周邊城市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20/1108167.html

粵港澳大灣區的出爐,背後正是中國城市群發展的邏輯。在此之前,觸覺敏銳的房地產開發商,早已開始在珠三角“環穗”、“環深”區域布局。

三大龍頭房企恒大、萬科、碧桂園,早已在此深耕多年;時代、龍光、合景泰富等本土開發商,也不遑多讓;而以融創、泰禾、龍湖為代表的外來品牌房企,近年也已深入布局華南。

樓市調控背景下,房企在珠三角拿地熱情不減。去年底至今的多場土拍中,開發商頻頻在穗深周邊城市舉牌,部分外溢區域的土地市場開始升溫;與此同時,開發商在珠三角的業務和角色急劇轉型,從開發商到房東、到小鎮運營,再到社區學校、醫院運營,變得非常多面。

珠三角布局視野

在主流開發商的布局中,珠三角經濟圈是絕對的重點之一,其中廣州、深圳是兩大引擎。

作為距離廣州最近的城市,佛山歷來受到廣州樓市溢出的影響。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發現,除較早進入的碧桂園、保利、萬科、金地外,目前龍湖、融創、泰禾、金茂等外來房企也已紛紛在佛山拿地。

佛山拍地信息顯示,在5月已出讓的6宗地塊中,有4宗被首次進入佛山的中昂、世茂、華發等房企拿下,總價達37.89億元。曾經的“價值窪地”佛山,如今已成為眾多外來房企布局珠三角的重要據點,甚至是首站。

重倉拿地前,一些外來房企在運營乃至集團戰略層面已做足準備,一旦出手便攻勢淩厲。以融創中國為例。收購深圳本土房企佳兆業失敗後,其2015年3月成立廣深區域公司。醞釀近一年後,2016年初,董事長孫宏斌才對外透露將布局穗深。當年1月,融創兩度在佛山拿地,出價總額達27.16億元。作為區域內最早進入且項目最多的城市,截至去年底,融創已在佛山布局6個項目。

通過並購與拍地渠道,融創目前已進駐9座珠三角城市中的8座,並在戰略層面將穗深定為重點發展的六大區域之一。“整個華南區的市場非常大,也有個別公司一年能賣800億”,談及未來目標,融創華南區高管黃書平表示,融創在該區域的目標是2017年賣200億,2018年達到500億規模。

與佛山情況相似,東莞、惠州承接了深圳的外溢需求。

在相關規劃中,到2020年,深莞兩市間將有5條地鐵連通,這也推動了開發商在此布局的熱情。去年底以來,多家品牌房企在東莞拿地,布局環深市場。據東莞中原研究部統計,去年東莞銷售前十的房企中,有七家是非本地開發商。

眾多房企中,一向推崇“軌道+物業”模式的萬科對軌道交通利好最為敏感。此前萬科就曾指出,未來按照TOD(依托軌道交通引導城市發展)模式大規模發展軌道交通的城市帶中,以深圳為核心的“深莞惠”是最重要的一個地區。

去年6月,萬科與深圳地鐵攜手進入東莞,擬在東莞推進“軌道+物業”模式,參與開發地鐵上蓋物業項目。在深鐵成為萬科的基石股東後,擬延伸至惠州的深圳地鐵14號線,也將有望引入萬科,對地鐵上蓋物業進行開發。

在廣佛、深莞惠兩大城市輻射圈之外,受深中通道開工、廣州地鐵延至中山等基建利好影響,珠江西岸城市也受到了房企的關註。

尤其是珠海。據易居研究院統計,2016年珠海新房均價達16179元/平方米,位列全國第八,是珠三角僅次於穗深的房價第三城,與廣州單價差距不足千元。

與佛山、東莞情況不同,本地開發商在珠海占據統治地位。數據顯示,在珠海去年銷量前十的房企中,有“珠海三劍客”之稱的華發、世榮、格力3家本地房企的網簽套數與其余7家外來房企之和基本持平。其中,位居榜首的華發,網簽套數達9664套,甚至比第二名保利高出近三倍。

優質足量的土地儲備,是珠海本地房企的突出優勢。以華發為例,截至2016年末,其擁有805.2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其中過半集中於珠海。中投證券指出,具有珠海獨特資源優勢的華發,在粵港澳大灣區、港珠澳大橋等利好下,土地價值有望重估。

轉變角色的試驗場

在招拍掛市場供需失衡的情況下,土地獲取成本越來越高,一些房企因此開始謀求轉型。珠三角是一個良好的試驗場。

格力地產就是一例。一方面,格力去年以19.65億總價拍得上海泗涇鎮高價地,繼續將房地產作為主營業務;另一方面,其承擔了珠海包括沙灘修複、海島開發、遊艇碼頭、漁港改造、人工島填海、度假酒店建設在內的多項城市綜合運營商職能,在房地產之外將海洋經濟、口岸經濟開拓為主營業務。

格力的轉型邏輯是,將房地產業務限定在珠海、上海和重慶,並在中心城市高價拿地;其他城市則同時開展現代服務業及現代金融業。

格力地產董事長魯君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格力地產已不是傳統的房地產商,在多板塊產業的基礎上,公司未來將變為城市綜合運營商和資本管理者。

城市配套服務和運營,是萬科的轉型方向。2013年提出“城市配套服務商”定位後,萬科旗下各區域公司先後確立轉型策略。以廣深區域為例,其“八爪魚戰略”指的是包括傳統住宅、長租公寓、培訓教育業務、養老服務、產業辦公服務、購物消費服務在內的八大板塊業務。

廣州萬科方面介紹,2016年廣州萬科的轉型和創新包括,旗下開業長租公寓近4000套,儲備房源超過1.4萬套,“泊寓”品牌實現從零到一;榕悅、智匯坊等養老品牌加快全城戰略布局,並實現跨城市發展;萬科全國首個醫療項目——廣州蕙心醫院正式開業,探索醫療康複領域;教育業務邁出“辦學者”里程碑式的一步;眾創空間完成天河、黃埔、番禺、荔灣核心四區布局。

重組後的招商蛇口發展戰略也調整為“城市綜合運營商”。目前,招商蛇口的主營業務由社區開發與運營、園區開發與運營以及郵輪產業建設與運營三大板塊組成,房地產屬性逐年弱化。

在未來三到五年的規劃中,招商蛇口將把社區開發收入從85%左右降低到60%;園區收入比重從15%左右提升到30%-40%左右;郵輪產業從輕資產戰略的角度出發,收入未來也將持續增長。

而碧桂園和格力地產在珠三角則集中於產業小鎮業務。碧桂園首個科技小鎮近日剛剛落戶惠州潼湖,5月17日動工,華興資本、軟通動力、創新工場、明匠集團、深圳無人機協會等近80家企業機構現場簽約進駐科技小鎮。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張曉玲 實習生 盧靖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