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寫睡前故事 他一年變中國作家首富

2015-03-09  TCW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投資拍攝電影,國際名導王家衛擔任監製,影帝梁朝偉飾演男主角,如此黃金陣容的結合,居然是一個年紀才三十四歲的中國作家促成的。

他是張嘉佳,去年以人民幣一千九百五十萬元版稅收入,打敗韓寒、郭敬明,第一次進入中國作家榜就登上首富。他出版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以下簡稱全世界)一書,短短一年三個月,累計銷量破三百萬本,是中國這十年來最暢銷的小說。

不只如此,他還創下影視圈紀錄。

《全世界》中的三十三篇短篇小說,已有十篇被買下版權,買家包括馬雲旗下的阿里影業、中國第一大民營娛樂集團光線傳媒、台灣導演陳國富的工夫影業等。光賣版權,至少帶來人民幣兩千萬元進帳。

二○一三年七月,張嘉佳開始在微博發表一系列「睡前故事」,將過去發生在自己、朋友身上的經歷,寫成短篇小說。

不像韓寒一開始寫部落格,微博方便傳播、分享,加上他固定晚上十點發表作品,剛好是人們下班回家、準備休息時,心情放鬆,自然陷入小說營造的情緒中,「我習慣寫完馬上發表,差不多剛好十點,寫的人寫完睡覺,看的人看完也該睡覺了。」張嘉佳接受本刊專訪笑說。夜晚,往往是人心情最需要撫慰的時刻,他的文字陪著上億人入睡,填補了許多人心靈的缺口,形成一股如潮湧般的力量。

不到一星期,看似平常的睡前故事,居然創下超過一百五十萬次轉發、四億人次閱讀紀錄。如今,在百度等各大網站,「睡前故事」有了專門的版位。

他的筆下主角個個失意,卻又堅強活下去

「他寫出年輕人所面對的生存困境,故事的結局卻不悲觀,反而很溫暖。」曾出版《杜拉拉升職記》等知名小說的北京博集天卷圖書發行公司董事長黃雋青觀察。

在《全世界》書中,每篇故事主角並不是北京、上海白領階級,而是一般市井小民,大多經濟匱乏、感情失意,為了謀生計,離開故鄉到大城市工作……,即便如此,最後他們還是能從愛情、友情中,找到一絲慰藉,繼續活下去。

中國《人民日報》分析,這呼應了當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不管是貧富差距、房價和物價高漲,甚至人權等問題,年輕人背負龐大競爭壓力,轉而追求「小確幸」,正好從張嘉佳筆下人物身上,找到自己。

抓住時代趨勢,以他為代表的「暖書」現象,成為中國書市最夯關鍵字之一,幫失意人點一盞燈的「暖商機」也冒出來了。

今年一月,全球最大中文線上書城「噹噹圖書」暢銷小說排行榜前五名中,除了三本翻譯小說,唯二上榜的華文小說《全世界》、《乖,摸摸頭》都是暖書,後者上市至今才四個月,銷量也突破五十萬冊。

「講實在,如果去講絕望或痛苦,這個時代並不匱乏,每個人都有太多痛苦了……,這個時代缺乏的是把美好呈現出來的能力。」張嘉佳直言。

他的故事架構文字畫面,全加入共同記憶

現在,他被中國媒體譽為「最會說故事的人」;然而要溫暖人心,除了天時地利,動筆前就得下足功夫。

為了讓讀者易於閱讀,他發揮多年編劇經驗,把小說當劇本寫,每篇字數控制在四千字內,但要在有限篇幅裡,交代起承轉合,並不簡單。所以下筆前,不管多短的文章,他花三、四天構思架構、情節、角色性格等細節,再填入血肉,加入八○後的共同記憶:日劇、動漫畫、周杰倫的情歌……,使文字更有畫面感。

而這也是張嘉佳作品受影視圈青睞的原因,「當初在看小說的時候,就感覺它特別像電影大綱。」一月十一日,王家衛在《擺渡人》發布的記者會上說。

他的人生經歷絕望低潮,反造就創作沃土

但,目前中國光靠暖書出名的作家,至少近十位,張嘉佳是如何成為其中翹楚?

他的答案,出乎我們意料的之外。

「其實,我這個人一點也不勵志。」貴為中國作家首富,他卻自嘲,過去十年來的人生經歷根本和「無賴」沒兩樣。

大學時,張嘉佳是個文藝青年,經常替雜誌撰稿,畢業後則靠寫電視節目、電影劇本為生,最高月薪曾領過人民幣兩萬元,羨煞他人。

沒想到,二十五歲卻得了憂鬱症,工作被迫停擺,長達一年足不出戶,散盡所有積蓄,之後又因為婚變、父親重病,憂鬱症兩度復發,「曾經一年喝掉四百瓶伏特加……。」低潮時,只能靠酒精麻痺自己。

為了走出難關,他開始學習把握當下。失意時,就在筆記本上寫下一件一直想做、卻還沒做的事,接著馬上執行,例如,誇獎每一個遇到的女生、獨自到雪山頂烤肉,搭飛機到印度看恆河一眼……,「把這些事做完,你會發現世界很廣闊,很多值得熱愛的事情,你必須從絕望中找到希望。」

也因為這十年不如意,他的閱歷比其他作家更豐富,全變成最真實的創作素材。

新經典出版社總編輯葉美瑤表示,若說韓寒是「敢言」的八○後代表,偏鄉出身的張嘉佳,無疑道出更多中國二、三線城市徬徨年輕人的心聲,成為當前中國最受歡迎的作家。

「我所寫的,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故事。」訪問時,張嘉佳正好在江蘇老家旁的山裡散步,回到人生起點,尋覓創作靈感。而他筆下的一字一句,也像黑暗中的亮光,指引著他那一代人,找到歸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34

“我們知道,他一點都沒有瘋” 尼克松家族成員眼中的尼克松訪華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934

從上至下為:愛德華·尼克松、克里斯托弗·尼克松、德文·尼克松。 (南方周末電視部/圖)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接受《時代》周刊訪問時,曾表達了訪問中國的意願。他說:“如果我死之前有什麽事情可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們去。”

兩年後,尼克松如願訪問中國。這一訪石破天驚。

到中國去,是尼克松日後反複跟家人談及的話題。在與女兒女婿談及蜜月旅行時,尼克松說:“我希望你們這一生中有一天能夠到中國去,看看那里的大城市,看看那里的人民,那里的一切。早一點去比晚一點去好。”

尼克松的弟弟愛德華沒有陪同哥哥訪華,但是1983年後,哥哥安排他到中國參加廣交會。自此他和中國多有商業往來。目前,愛德華已經到過中國十五個城市,目標是再走十五個。

尼克松的外孫克里斯托弗2014年重走了尼克松訪華的路。尼克松的侄孫德文則在中國完成了MBA學業,目前在上海發展有機農業。

克里斯托弗說,尼克松家族已然成為中美關系友好的代名詞。

“這個反共產主義的人要去中國?”

愛德華·尼克松口述

就是有了我哥哥的訪華,我現在走到哪都能受到人們的歡迎,可能是我的姓氏,也可能是我的鼻子,我不知道哪個更招人。

事實上人們在中美關系上對他的期待最低,因為剛開始他旗幟鮮明地反對共產主義。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之後,我們都意識到這個秘密很快就保守不住了。幾個月後,尼克松總統要正式訪華的事情公開了,所有人都感到驚訝:這個反共產主義的人竟然要去中國?一定是瘋了。但我們知道,他一點都沒有瘋。

在訪華之前,美國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之一就是幫中國搭建好第一個衛星轉播電視。那次訪華之行要重點突出中國偉大的文化。長城、紫禁城還有很多文化遺址上都布好了電視線。由於時差,美國人在吃早飯的時候尼克松他們在吃晚餐,這給很多美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中國“文革”的混亂與憤怒的狀況,而是中國與它偉大的文化。所以這次訪華是對美國人民觀念的一次巨大改變。

1960年代的越戰讓美國人擔心中美會有戰爭,畢竟1950年代中美在越南問題上有爭端。所以大家看到尼克松訪華都松了一口氣。

2012年一次宴會,我坐在毛澤東的女兒邊上。她不懂英文,所以有翻譯。起來敬酒的時候,她說,歡迎美國來的貴賓,這是尼克松總統訪華之後,毛澤東的家人和尼克松的家人首次碰面,為家庭舉杯。我回答,謝謝,中美兩國社會對家庭都非常重視,但是我們要向孩子們敬一杯,因為後面的很多問題就要靠他們解決了。

“不要太多鹽, 否則會影響和平”

克里斯托弗·尼克松口述

外公到達中國的時候是美國時間2月21日,剛好是我媽媽的生日。當時在中國打電話很不方便,但外公還是打電話祝我媽媽生日快樂。

小時候就聽關於我外公的有聲書,聽他談論中美關系、美蘇關系等。這讓我有一段時間非常沈浸其中。一次吃晚飯,我請外公遞鹽給我,他幫我加了鹽,我說,不要太多鹽,否則會影響和平。我這麽說是因為,當時我在聽有關導彈條約的事,里面有一個“SALT Treaty”(註:SALT是“戰略武器限制談判條約”的簡寫,也有鹽的意思)的說法。

他正式和我談起中國、亞洲事務的時候我正在上中學。他說他的二戰經歷,他在所羅門群島上服役等事情,接著談到“飛虎隊”,說到中美空軍聯手反法西斯這種行動是多麽英雄。他說到,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中美關系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系。

中國之行會遇到很多文化上的不同,外公去中國的時候,中國人向他介紹了茅臺,我們叫它“著火的水”(fire water),那時的美國人不知道這酒有多烈。他們宴會的時候就喝這酒。離開中國的時候周恩來送了幾瓶茅臺給外公,所以他回白宮的第一個晚上,和家人吃飯,就開了這酒。結果酒灑了一點到壁爐旁,差點著火,火警都響了,特勤部門都沖了進來,差點成為國際事件。

我第一次到中國是在1997年,受到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之邀請。我們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宴請,我有幸坐到她身邊。她讓我嘗試北京烤鴨,於是幫我卷了一個完美的烤鴨卷,而且是用筷子完成的。那是我吃過的最棒的北京烤鴨。

最近一次去中國是2014年,重走外公的路。街道更幹凈,摩天大樓越來越多。中國入住酒店的手續是在iPad上辦的,那時美國好像還沒有這樣的服務。

尼克松和毛主席都冒著風險

德文·尼克松口述

我是在高中歷史課上學到有關內容的。在兩國建交之前,很多年中美不和,尼克松總統訪華時雙方的主要矛盾是越戰和臺灣問題,上海公報的美妙之處就在於超越了當時雙方的矛盾,尋找到雙方攜手前進、為世界創造積極貢獻的路徑,這是當時的歷史老師極力向我們強調的重點。

尼克松總統1972年訪華政治上冒了很大風險,因為他並沒有得到確認是否能見到毛主席,如果沒有會面,對他的政治生涯將是一個巨大災難,但是考慮到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讓中國重返國際舞臺的重要性,他還是來了。

有一張照片記錄了當時兩國首腦的見面,他們後面站了兩個男士,沒人知道他們是做什麽的,實際上他們是醫生,他們告訴毛主席只能見幾分鐘。但是這次會見長達一個多小時。雙方都冒著風險包括健康風險,表現出兩國領導人和兩國人民對雙方關系的重視。

我整個人生一直覺得跟中國走得很近,我最初到中國是為了MBA學業,但隨著我在中國時間越久,越能感覺到我伯祖父對我的影響。我非常希望能繼續伯祖父的事業,致力於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這也是我開始這項事業的原因:向中國引進有機食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