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個讓市值二天蒸發千億元的爭議購併案 四問宏達電 為何花三億美元買S3?

2011-7-18  TWM




宏達電一個三億美元的購併案,竟讓自己市值少掉千億元?更讓人不解的是,一家十年都虧損的公司,為何周永明強勢主導非得吃下它?投資人都想知道,王雪紅與周永明的盤算與布局。

撰文‧賴筱凡、林宏文

七月六日,宏達電花三億美元(約合八十六億元新台幣)向威盛買進一家過去十年都虧損的繪圖晶片廠S3 Graphics(以下簡稱S3),震撼市場。S3的另個大股東是威盛與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的投資公司WTI,市場「關係人交易」、「左手賣右手」的罵聲紛紛出籠。

隔日,宏達電股價跌停鎖死,市值瞬間蒸發六○七.五億元,但市場沒有就此縮手,第二天宏達電股價更直接墜落千元之下,兩天合計市值跌掉一○一二.五億元。宏達電花大錢買S3,投資人則直接用股價,對王雪紅投下不信任票。

接著,外資圈素來以看空宏達電聞名的花旗環球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張凱偉,不顧三天前才剛出報告重申買進宏達電,八日,他再發報告,直接將宏達電的評等從「買進」降至「賣出」,成了宏達電購併S3後,第一個開槍的外資。

一問:為何非得吃下S3?

不少人都納悶,為什麼宏達電選在這時候買S3?張凱偉在報告也質問:「為什麼是S3?」熟知整起交易案詳情的人透露,其實都是為了對抗蘋果。

時間拉回去年三月,蘋果一狀告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控訴宏達電的十一款產品侵害蘋果二十項專利;兩個月後,S3向ITC遞狀,宣稱蘋果產品的影像軟體設計Apple SDK開發工具包,侵害了S3四項專利。

當時,業內人士就分析,依宏達電與威盛關係,應是利用S3反制蘋果。果不其然,七月一日ITC初判,蘋果確實侵犯S3其中兩項專利。五天後,宏達電就宣布砸三億美元,從威盛手上買下S3。

市 場批判聲之所以如浪潮般湧出,一來,王雪紅近年來經營威盛績效不佳,轉投資浮濫、虧損難以止血的問題,更是威盛自二○○○年以來就存在已久的疑慮;二來, 二○○○年威盛用二.○八億美元買下S3後,十一年來對威盛獲利貢獻掛零不打緊,頻頻虧損更讓威盛受不了,才會在○五年S3增資時,引進王雪紅個人投資公 司WTI,後續九次增資,幾乎全由WTI出面認購,才讓S3得以存活至今。S3股權也因引進WTI增資後,八成股權從威盛轉自WTI。

翻開 威盛年報可得知,十年S3累計虧損達一一五.四九億元。一家連年虧損的公司,大股東又以王雪紅為主,這也難怪市場會批判宏達電買S3是「關係人交易」、 「左手賣右手」。不過,熟知詳情的人士透露,整起交易案的主導者,從談購併、議價到拍板,都是周永明與威盛總經理陳文琦協商。周永明很清楚,他買S3的目 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專利,他甚至不在乎S3經營是賺還是賠。」二問:為何定價三億美元?

既然宏達電買S3擺明就是為了專利而來,那S3的專利價值高達三億美元嗎?不少市場人士質疑,當年威盛買S3成本不過二.○八億美元,養了十年都賠錢,現在宏達電卻花幾乎是一個股本的價碼買下S3。

儘 管宏達電內部人士透露,三億美元這個價格,其實是由全球最大智慧財產權法律事務所飛翰(Finnegan)鑑價。當時飛翰給周永明的報告裡,價格比三億美 元還高,所依據的也是S3與蘋果的專利訴訟案,雖然那時ITC初判結果還沒出來,飛翰做完鑑價後,認定S3專利價值超過三億美元。

業內人士 分析,今年六月進行專利拍賣的北電(Nortel),也是不堪數年虧損,價值達四十五億美元的六千多項專利,被蘋果、索尼(SONY)、微軟等六家大廠拿 下。「陳文琦大可用公開拍賣方式,把S3專利賣掉,但這對希望拿到S3專利的宏達電而言,卻不是那麼有利。」另一方面,熟知詳情的人也指出,近五年來,王 雪紅以個人投資公司吃下S3增資額度,前後加總達一.五億美元,「當初威盛不堪虧損,根本拿不出錢來增資S3,最後王雪紅只好自掏腰包買單。」只是,威盛 養了S3十一年,始終沒有交出好成績,「不是S3專利、技術不好,是威盛推產品總是慢半拍。」業內人士觀察,若不是威盛需要S3繪圖晶片技術,威盛大可把 S3賣了,結果威盛是空有S3的專利與技術,但產品永遠落後競爭者如nVidia及ATi(後併入超微)。

看在業內人士眼裡,縱使S3部分 專利還授權微軟、索尼,但權利金進帳不多,否則S3也不會連年虧損。所以,王雪紅如今以「成本價」把S3賣給宏達電,更招致批評,「哪有人做不賠本生意? 難道不用為當年決策錯誤負責嗎?」假如S3專利夠好,又是宏達電反制蘋果訴訟的一步重要棋子,那大可用專利授權的方式,為何需要買整家公司?

三問:為何不用專利授權?

張 凱偉在報告裡詳細指明,宏達電已經採用高通的Adreno繪圖晶片,整合進高通的Snapdragon處理器,宏達電實在不需要另一個繪圖晶片的解決方 案,買S3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有利於後續與蘋果訴訟的S3專利。既然如此,張凱偉認為,大可用專利授權來取代買下S3整家公司。

宏達電內部人士解釋,當時控告蘋果侵權的是S3,若用授權方式拿到S3專利,則宏達電無法運用這項專利訴訟的結果,而一旦S3成為宏達電的公司,後續蘋果要談判的對象就變成了宏達電,也會讓宏達電與蘋果的訴訟案,多一項利器。

隨S3與蘋果侵權官司在七月一日ITC初判後,宏達電與蘋果的訴訟案也將在十五日初步審查,宏達電買S3反擊蘋果的態勢明顯,雙方勢必會展開新一波談判。

四問:為何S3只剩空殼?

儘 管整樁交易案背後,出發點多來自宏達電與蘋果訴訟的考量,但不可諱言的是,S3在賣給宏達電後,S3手中二三五項專利劃分給了宏達電,但S3上海研發中 心,與大陸、台灣分公司,都仍然歸屬威盛所有,尤其是S3上海研發中心擁有數百名研發人員,這實在很難說服大眾,宏達電花大錢買到的不是空殼公司。

更 特別的是,威盛雖然高價賣掉了S3,卻仍擁有這些專利的使用權,雖然威盛與宏達電沒有競爭關係,但此項交易案獨厚威盛,讓威盛占盡便宜,也等於是用目前產 業地位如日中天、現金充沛的宏達電,拉抬虧損多年的威盛,對投資宏達電的股東來說,尤其是持股最大的外資來說,恐怕心中仍存有不少的疑慮,難怪會有長期支 持宏達電的外資說,「我們無能為力,只能含淚支持。」事發後兩天,宏達電被加拿大半導體廠Mosaid告專利侵權;十一日,蘋果更祭出反擊措施,再次向 ITC提起訴訟,控告宏達電侵權,雙方攻防戰提前開打。「宏達電已經是全世界第四大智慧型手機品牌,未來這種事只會多、不會少,所以周永明必須想得是長 遠、對宏達電好的策略。」業內人士說,不管是蘋果告三星,還是宏達電告蘋果,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這兵家必爭之地情勢不變,宏達電就會一再成為對手的箭 靶。

在與蘋果侵權官司還沒有結果前,宏達電必然是嚴陣以待,但在此之前,張凱偉認為,宏達電還有個更芒刺在背的對手,就是韓國的三星。

隨著成熟市場的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已攀高,新興市場又因3G基礎建設未普及,在在都讓智慧型手機後續成長動能受考驗,加上三星又立志要坐上Android平台之首,宏達電在挑戰蘋果前,還得先過三星這關。

不 論如何,過去一年對宏達電而言,是最輝煌的一年。但在蘋果侵權官司未了、S3買貴質疑,加上智慧型手機成長動能趨緩,似乎都已經預告著,今年下半年全球智 慧型手機市場將是山雨欲來。而樹大招風的宏達電,肯定是許多大廠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未來宏達電的路,將充滿更多更大的挑戰。

1分鐘認識S3 Graphics 成立:1989年(1999年被威盛購併,2011年再被宏達電收購)

主要業務:繪圖晶片

主要股東:80%股權為王雪紅投資公司WTI所有,威盛持有20% 過去十年成績:累計虧損115.49億元宏達電、蘋果侵權訴訟不斷!

2010.03.02 蘋果向ITC提告宏達電侵害其20項專利,包含用兩指操作觸控面板2010.05.12 宏達電反控蘋果侵害其電源管理、電源控制等五項專利2010.05.28 S3控告蘋果的影像軟體設計Apple SDK開發工具包,侵害其四項專利2011.07.01 ITC初判蘋果侵害S3二項專利2011.07.06 宏達電買了S3,意圖增加談判籌碼2011.07.11 蘋果再告宏達電侵權2011.07.15 蘋果告宏達電侵權之ITC將進行初判2011.11 S3告蘋果侵權ITC將宣布最後判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4

硅谷行第二天 | 未來十年Facebook要連接世界上每一個人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076
黑馬大賽硅谷賽進行到了第二天了,這一天,創業者們走進了Facebook的總部.

Facebook在中國

扎克伯格有情懷的「漢語三分鐘致辭」:

你們好,歡迎來Facebook!感謝你們對Facebook的關心,也感謝你們今天的來訪!
2004年,我在哈佛大學的「小小」的宿舍創建了Facebook。今天,Facebook連接了全球超過12億人,幾億人每天都使用Facebook與朋友、家人、企業和社區進行互動。超過一百萬個公司在Facebook上做廣告,其中包括數百個中國企業和開發者,他們用Facebook找到世界各地的客戶。看到這麼多人在各個方面使用Facebook,我覺得很激動,也有點受寵若驚。但是,這僅僅是個開始,在未來十年,我們還有更大的目標要實現。我們希望連接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今天,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還沒有使用互聯網,沒有體會到網絡帶給我們的好處。所以,我們正在努力通過Internet.org,與行業領導者建立合作關係,讓接下來的五十億人也能上得起互聯網。
我們也希望Facebook能夠幫助人們更好的瞭解世界,能回答人們的問題,提高人們的知識水平。這是其他產品和服務很難做到的。我們正在努力探索人工智能的新領域,發展圖像搜索這樣的新產品,來幫助我們實現我們的目標。通過實現這些目標,我們希望支持全球知識型經濟的發展,為企業和企業家創建更好的信息平台,為社會創造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機會。我們知道挑戰很大,如果成功,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我去過中國,也學習過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中國歷史上和當今的許多發明都讓我深深的欽佩。所以,我認為現在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能讓我們相互學習,為人們帶來更多更好的創新。

希望你們喜歡今天的參觀,也更多的瞭解我們的公司,我們的文化和我們對未來的想法,謝謝。


老扎的語錄:

Nothing at Facebook is somebody else's problem.
在Facebook,沒有任何事情是別人的問題。


Vaughan Smith為我們介紹FB

熱情洋溢地用中文做了開場白,對我們一行表示歡迎,大概也傳遞出FB對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家的重視。

他著重介紹了Facebook的企業文化,那就是「Move Fast and Build Things」。

在Facebook,工程師每年有一兩週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用處理Facebook的公事,他們可以自由組織團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有一個要求,就是做的東西要和平常的工作內容不一樣。

這樣做的好處是給FB創造了很多新的產品,同時,發揮員工創造力做出有價值的東西。

Facebook另外一個企業文化是:平等。

創始人扎克伯格沒有自己的辦公室,也沒有與眾不同的辦公桌。每個週五的員工大會,扎克伯格和所有的員工一起,任何人都可以向他提出任何問題由扎克伯格來回答。

Facebook還有一個企業文化是:開放。

餐廳隨處可見,路邊燒烤也別有風味,還有遊戲廳,這些都是免費的。

在FB有一面留言牆,上面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留言,我果斷的寫下了Lvgou.com。啊哦,我們還沒有英文版啊,不過,我想未來三、五年我們肯定會有英文版本的。

Facebook在選人的時候,喜歡哪些想改變世界的人,他們相信世界會因為自己而變得美好。同時,FB的任務是幫助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指揮他們做什麼。

Facebook希望員工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整個世界。

哦對了,路上碰到一個台灣妹子,要她的微信號,結果她只有WhatsApp,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老大剛剛把Whatsapp買了吧

A & Q
1.Facebook的文化是扎克伯格的文化麼?

一個企業的文化不僅僅是CEO帶來的文化,更是公司整體形成的。扎克伯格的文化是把世界變得更美好,而且有更大的影響力。

Facebook是以人為本的公司,員工要關注並改變用戶的生活。
2.企業文化的體系是如何提煉出來的?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並不一定每個員工都理解FB的企業文化,公司會給員工留出時間去體驗和瞭解Facebook的企業文化。

如果個人很熱衷於改變世界,並且有積極主動性,那麼Facebook是很歡迎這樣的人加入的。

參觀舊金山INKLING公司

下午來到了舊金山INKLING公司,由前蘋果中國高官2009年設立的公司,目前公司100多人,成功獲得紅杉資本1600萬美金的投資。主要業務是做電子課本。聽創始人帥鍋用標準的國語普通話分享他09年開始的創業經歷。這是一家交互電子書出版商、iPad電子書平台,主要是教育學習內容的移動交互平台。這個小型創新公司的團隊(80人)有著中型公司的市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25

美歐與伊朗談判進入第二天 伊朗對最終結果持樂觀態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53

隨著六方會談11月24日最終期限的日益臨近,美國、歐盟和伊朗方面正在努力彌合之間的分歧。美國國務卿克里、伊朗外長紮里夫以及歐盟外交政策主管阿什頓周日在阿曼展開了磋商。

星期天上午舉行了第一輪會談,在午餐休息與協商後,傍晚時分再次複會。美國國務院官員說,星期一將繼續會談,會談時間將超過一些談判代表原定離開的時間。

根據此前的協議框架,伊朗需要限制其核項目規模以換取國際社會減少並最終取消對其制裁。克里表示雙方目前依然存在巨大分歧。包括鈾濃縮的規模、以何種方式在什麽時候減少/取消制裁、以及伊朗核項目在多久的時間內需要受到國際社會監督等問題還是未能達成一致。

本次會談的目的是為將於11月18日開始的正式(六方)會談進行鋪路。伊朗外長紮里夫周日在接受伊朗國有電視臺采訪時表示,“如果西方國家可以信任我們的核計劃是從和平角度出發的,並且他們自身也沒有其他政治目的,那麽現在就是達成協議的最好時機。”

奧巴馬總統最近表示,美國及其五加一盟國已經向伊朗提供了一個核協議框架。他說,框架協議為伊朗擺脫沈重的制裁並重新加入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按部就班的可驗證的途徑。但是伊朗領導人是否采取最佳辦法,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44

【宏观】中期策略会会议纪要 :建设“罗马”的第二天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90

【宏观】中期策略会会议纪要 :建设“罗马”的第二天

作者:王涵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在此聊聊对接下来中国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的看法。

我报告的题目,是《建设“罗马”的第二天》。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题目呢,大家都知道,西方有句话叫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就是说,中长期的经济结构转型或是一个国家的崛起都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

回 到中国的市场,一年与股市的很多朋友交流,其实很多人都会质疑中国的转型是否能成功。但经过股市的上涨,上证指数离6124只有20%的空间了,而目前创 业板达到130倍的估值。如果就股票市场来说,其隐含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前景的看法是非常乐观的。或者说,市场认为“罗马明天就要建成”。

但是,转型终归是需要时间的,罗马也并非一天能建成。在经历了股市大幅上涨—“建设罗马第一天”的热情之后,,当我们进入到建设中国自己的罗马的第二天,我们该做什么、市场会遇到什么问题,这是接下来我想跟大家重点探讨的内容。

具体来说,我想跟大家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国到底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罗马”;

第二个问题,在“建设罗马的第二天,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

1. 首先,中国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罗马”:中国想复制“纳斯达克+硅谷”模式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图,这也是上次4月份我们开2季度策略会时用到的一幅图。简单来说,从数据上来讲,当前A股市场涨幅最大的板块,都是在那些中国经济中占比非常小的板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指出了一件事情,即宏观分析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如 果市场对于当前宏观基本面的诉求是经济有周期性的复苏,那么这个阶段市场通常来讲是给有经济周期性的板块打高分,即大行业大板块涨幅更大。但我们刚才也说 了,数据显示,市场的资金不断地向小行业小板块涌动。换句话说,市场当前关注的宏观重点,并非经济能否有周期性的反弹、不是会否有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地产 能否企稳回升,而是小行业、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能否发展起来。换句话说,市场问的一个问题,是经济转型(新兴产业逐步壮大、替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支柱)这一 件事能否发生。


接下去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中国的转型路在何方。我们知道,通常我们在讨论一个企业创新改革的时候,先要回到的一个问题,是企业内生的“基因”、或者说企业当前的素质/禀赋是什么,以及其决定了企业向哪个方向做转型。对于一个国家的转型来说,也是如此。

在中国2000年后刚加入WTO的时候,我们的优势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所以中国在那个阶段做的一定是低附加值、走量的那些出口。但是目前中国要转型,当前中国的要素禀赋是什么呢?

从下面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当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接近9%。13亿人口乘上9%意味着中国有1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 横向比较来看,我们当前接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比例、接受的年限数,基本上类似于日本的70年代和韩国的80年代,即他们在经历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前后的情况。换句话说,单纯从劳动力数量来说,我们或许已经没有太多的红利,但是我们看人口的素质的话,人口素质的红利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我们知道此前的经济结构,决定了许多中国大学生毕业后去了钢厂、煤矿之类的产业。 尽管他们接受的是高等教育,但实际上做的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浪费。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些人口素质要素最大化地利用起来,这就是本届政府要做的转型的核心之一。

第二个有意思的事情,让我们做一个中美的比较。这里有一幅图是中国的居民和企业当前持有的各类专利的数目。图中蓝色的那条线是居民,红色的那条线是企业,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中国并不缺知识产权、或者说创造发明,但中国的问题,是这些知识产权、创造发明都在居民手里。


同 样的对比美国,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美国实际上在90年代后,它的居民和企业的创新速度都出现了加速,但居民和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目大致是 差不多的。换句话说,中国有大量的创造发明、专利证书,被锁在了老百姓加中的保险柜里,中国当前巨大的一块潜力在于,如何让老百姓把手上的这些创新发明产 业化起来、注入到中国的企业部门中去,这是这届转型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那 么我们该怎么做,换句话说我们如何能达到美国当时的情况?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们和美国90年代时候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在90年代初出现了一轮储贷危机, 紧跟着在90年代中期开始,居民的财富开始向股市进行再配置,之后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开始大规模启动。纳斯达克的启动带动了大量资本涌入股票市场,一方面 带来了2000年的纳斯达克股市泡沫,但同时也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创新的中小企业与资本的对接问题。

换句话说,尽管在90年代末、2000年初的时候,纳斯达克本身出现了过山车的行情,但是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是实实在在拿到钱的,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纳斯达克与硅谷的对接模式,使得高知识、高教育水平的人被资本包围了起来,带动了创新。

回 到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中国本轮转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得大量高教育人群被最大化利用起来、如何把居民已有的创造发明被尽快产业化起来,这就需要发 挥资本的作用,也是这届政府在资本市场上的诉求。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在过去两年创业板快速上升之后,企业数目开始快速上升,这个过程中创新型的企业不 断出现,这就是一个全民创新的周期。

除此之外,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中国高校求职人数与毕业生人数的比值,有意思的是,2013年开始,这个比率开始稳步下降。这起中是否有创业板火爆、带动创业热潮及企业创新,进而带动大学生就业水平加快的原因,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所以,总结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中国在建设一个怎样的自己的“罗马”?简而言之,就是要让经济从粗犷式发展转型为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而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超过一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存量知识、是如何把居民创新转变为企业创新。

所以,为什么创业板回到100多倍的估值?创业板100多倍估值,会带动资本在三板市场给企业以50、60倍进行融资,会带动PE/VC以30倍给新生企业进行融资。

另 外一个问题,是这种创新前景如何?也就是说,这种全民创业最终能不能搞出名堂来?其实这个问题谁都不会有确切的回答。但我想指出一点,如果说80、90年 代经济转型主要受益的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一些低端的制造业还有房地产行业,而高知识的人群并没有受到资本市场的重视;那么当前可能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学生一毕业就被廉价资本包围的阶段。30倍估值做PE/VC投资,意味着融资成本静态来看是3.3%。如果把一亿的大学生用3%的资本给包围起来,所带来的创新空间是非常之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对经济转型的中长期前景,是有理由乐观的。

当 然,为什么这个过程一定是股市而非别的市场?这里我想重复一下二季度策略会上,我们一位嘉宾的观点。简而言之,债权融资的特点,是低风险、固定回报。为什 么银行不给中小企业融资?因为中小企业失败率很高,假设10笔贷款发出去,五年之后借款的10家小企业只有三家活下来了,即使这3家每年都有8%的利息也 不够覆盖其他的七比贷款损失。但如果从股权投资角度来说,做10比PE/VC投资,如果其中9比投资失败,但有一家投资的小企业上市了、投资回报30倍,那么这一笔投资就足够覆盖其余9比投资失败的损失。所以创新型创业融资一定是靠股权融资,这也是为什么股权市场在这轮转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2. 第二个问题:罗马非一日建成,我们接下来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就像上述提到的中国要开始建设自己的“罗马帝国”了,当A股上了5000点以后,市场对于中长期转型成功的预期是很高的。但从“憧憬未来”转到“具体执行”,我们除了对于中长期这些乐观的预期之外,有三个问题值得考虑。

2.1第一个问题是资金期限。即资金的短期化、与转型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

在去年12月份开策略会的时候,我的宏观年度报告叫《水涨待船高,这次不一样》。前半句话讲的是货币、信用的宽松,会带来资产价格的上涨;后半句话讲的“这次不一样”是说当前这轮周期,中国会看到流动性很宽松但宽松的都是短期限的钱。

简而言之,当创业板的估值已经到120倍以后,市场实际上对于转型的大方向以及刚刚所讲到的中国的伟大复兴已经明确地投票赞成。但是同时面临一个问题,所有在股票市场投资的人绝大多数的钱都是短钱。

我 们知道,资金除了总量以外,期限也是很重要的。这里有张图,银行实际上在过去几年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它的负债端在不断变短。具体的逻辑我在过去很多的报 告中也写过,核心的问题是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行存款扩张变慢,进而导致银行贷款能力扩张速度放缓。小银行存款不足,要发理财去大行那里“抢”;企业融不 到足够的贷款只能发高息信托融资;而理财、信托的出现,又导致居民存款流失。这种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发展下来,导致的问题,就是银行负债中稳定存款的比例下 降,不稳定的同业、理财变多。负债变“短”了,于是银行贷款也就出现短期化趋势,于是全社会的资金期限都变短了。这里面也包括股市的资金。

当 然,中国证券市场平均持仓时间本来就很短,2012年的统计数据,大约也就120天左右。但当前的问题,是大家投资股市的核心信念,是“经济转型能成 功”。但转型是个长期的事情。在主板营收增速保持5%的情景假设下,当前中小板、创业板企业即使营收翻番,其规模要超过主板,也需要要到2018年;而如 果中小板和创业板每年盈收增速只有20%,则到2018年,其营收在市场的占比,也仅从当前的8%涨到14%。这意味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于是,问题来了。全社会的资金期限在变短,但大家投资股市、投的都是长期才能见效的东西,因此而导致的流动性错配风险就会很明显。

当一开始,股市资金越来越多的时候,总有新来的人给前面的人托盘,这个过程中是看不到股票市场大幅波动的。但是当估值达到一定程度,达到心理承受上上限的时候,市场逐渐开始向企业要基本面了,而企业短期内又很难确认转型成功与否,这个时候波动率上升的风险就开始加大。

换言之,如果我们认为一轮牛市由估值驱动以及盈利驱动两个阶段的话,这一轮周期,转型意味这两个阶段中间的间隔期会比较长,但资金期限决定了大多数投资人对此的承受能力又较弱,这两者的结合,就是市场的震荡会加剧。

2.2,第二个问题,股市是创造财富还是消灭财富。

首先今年如果我们去看信托行业的话,绝大多数信托产品的发行规模下来了,但是只有股权类的发行规模是上去的。也就是说,无论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现在是全民炒股。但是面临一个问题,我们当前除了通过自有资金投资股市之外,从银行借钱炒股的人也非常多。

以 转型为逻辑进行股权投资,我们刚才讲了,其实是一个风险投资的逻辑。但如果是借钱炒股,则我们就要考虑成本收益的问题。假设当前市场中大量的中小企业,我 们分散投资后,最终平均的资本收益是是5%。如果我们投资的资金是自有资金,那么就没有问题;但如果我借钱炒股,借钱的成本是8%,10%甚至12%,那 么长期来看,这个投资过程中,系统是不断“失血”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股票市场总体来说是改善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的。但如果借钱炒股,则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从这个角度来说,监管层在这个点加大对两融,配资的监管,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的。

2.3,第三个问题,政府对于股市态度开始出现不确定性。

2.3.1,第一个不确定性,是政府与投资者对股市的诉求,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分化。我 们说了,政府对于股票市场助力转型的诉求,是这轮整个股票市场拉到5000点的核心原因。但是到了5000点之后政府要的东西和市场要的东西还是不是一回 事?政府要的是企业融资,而股民要的是股价上涨。当创业板的估值还在二三十倍的时候,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诉求都是让股价上涨,否则企业拿不到廉价的资 金。但是当创业板的估值已经到达120倍的时候,政府想的可能是“估值达到目标位,要开始融资了”;而由于企业利润释放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股民要求的股价涨的诉求,最终对应的是是估值继续涨。从这一点来说,市场和政府,诉求开始出现分化。

2.3.2,第二个不确定性,是政府在股、债之间的平衡。

我 昨天写的一篇文章《注意!政策呵护的重心在“由股转债”》,就是说政府在整个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呵护的东西除了股市之外还有债市。因为股权市场是为新经 济融资的,债权市场是为旧经济融资、为存量债务进行展期的。如果因为股权市场好而导致银行资金进股市不进实体、最终导致存量债务维系成本越来越高,这是政 府不愿因看到的。也会导致整体经济信用风险上升。

在 3月份的时候,周小川行长讲了句话叫“资金进股市也是进实体”,在我看来那时候政府政策呵护的重心是股市,之后股市也开始涨起来了;到四五月份的时候,但 凡创业板有异常波动,领导不是发文开会就是去中关村喝个茶,这也是对股市的呵护;但是最近我们看到市场波动变大,政府、官媒对于股市却谈得少了,反而这两 天人民日报最近针对债券市场发文力挺,在我看来,这是一格值得关注的信号。

换 言之,政府实际上是要平衡两件事情,一方面,经济在转型,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另一方面,旧经济不能崩。新经济靠的是股权市场,传统经济靠的是债权市 场。在上证2000点的时候,所有人担心的是股权市场起不来,但是当上周上了5000点以后,相信政府对于这块的担心实际上是下降的,它关心的重心可能在 逐渐转向债权市场,比方说对地方政府融资和传统企业债务滚动这些问题,政策关注度开始上升。如果政策意识到,今年债权市场不是太好的原因,是大家全都去炒 股票了,那么政府对股市的态度会是什么?

于是又回到刚刚的问题,两融和场外配资为啥要加强监管?除了之前讲到了中长期会有一个潜在的消灭财富的问题在,还有就是股市不能挡了债市的路,不能挡了贷款的路,这是核心。

3. 建设罗马第二天,我们该怎么办?海外的经验

所以,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在经历了初期对于转型预期不断升温的过程之后,在进入“建设罗马的第二天”之后,我们发现,实际上长期的正面因素、与短期的风险,实际上的并存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3.1,首先,转型成功可能性比较大,这是一个大方向。

大 的方向是,这轮一定要依赖于股权市场,因为人口数量上的红利已经没了,利用好人口素质红利,股权市场是核心。所以这轮股权市场大的方向是向上的。这轮周期 在通过股权市场还没有找到新增长点之前,我们相信这轮股市系统性的风险是没有的。包括我们回头看居民的财富配置的话,居民的财富向股市配置这个大方向问题 也不大。所以说我们在这个点上,不熊市思维肯定是没有必要的。

3.2,一个问题:市场对于“高估值、弱盈利”的耐心有多久?

从海外的经验来看,我们观察了标普的数据发现,市场估值向上、但是盈利不起来,这样的阶段通常能够持续1-2年。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市场到这个阶段,估值的提升可能已经到了一个市场耐心的极限。

3.3,第二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3.3.1,PE、VC式的市场,要用PE/VC的投资方法。

PE/VC投资的特点,是个体风险很大,分散投资追求平均收益。我 们简单地做个数据上的统计,从90年代中期到2001年,美国的科技股相关的退市和被收购的比例,每年市场上大约平均有1-7%、在高峰的时候大约在 5-7%的创业板的企业被收购兼并或者退市。换言之,如果每年5%,5年下来就有25%的企业已经消失了,这个消失的比例是非常巨大的。第二我们如果看纳 斯达克指数本身的构成的话,虽然股票的市值,包括股票的规模在上升但是股票的总数目实际上是下降的。最后我们要得到的经验是,我们在股票市场上投的企业存 活率是多少。我们统计了纳斯达克当时在90年代上市的企业现在还有多少存活在市场上,提出被收购兼并和退市的,最后活在市场上的基本上是20%。也就是说经过了一轮牛市的泡沫,像这种类创业板的指数,通常只有20%的企业是能够活下来的。所以指数和个股不是一个概念,如果你相信这个一个PE、VC的市场,你相信业绩的兑现还要很长一段时间,那么这时候分散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在 初期,大家的情绪往上走、鸡犬升天的时候,买什么都能涨。但逐渐大家对市场的表现开始有要求的时候,大家关注的是能不能兑现市场预期。一个是企业的基本 面、业务是不是靠谱,第二是没有足够的资本金来做并购、资产注入等各种各样的操作。但最终,还是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20-80的市场,政府要的就是 20-80的市场,只要20%的公司长成未来中国的华为、谷歌、苹果,那就够了,政府并不需要100%的企业都能活下来。什么样的企业能最后活下来,做这 20%呢?如果我们看市值的规模,基本上在市场里前20%的企业存活的概率是最高的。剩下的80%的企业,存活概率非常小。韩国的创业板KOSDAQ,是 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创业板转到主板以及存活下来的企业大概是50%。我们投的是创新企业、小市值的企业,成功率本来就比较低。在一开始大家情绪起来往里 涌的时候,这个时候无所谓,毕竟便宜;但是估值到了一定程度,资金推动到了一定程度,这个时候分化就开始出现了。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


3.3.2,Levis成功与加州淘金热的故事。

这 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小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美国当年发生过一次加州淘金热,有人说加州发现金子了,于是大量的人涌向加州去淘金。现在来看,淘金时 期最后能够赚到钱的人和企业其实并不多,但是有一家公司在当时收益很大,这家公司就是Levis,就是那个做牛仔裤的公司。Levis为什么能够挣到钱 呢?因为所有去淘金的人,由于需要上山下水,衣服的磨损非常大,所以Levis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出售牛仔裤,最后赚到钱。

换句话说,在当前的时点上,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去判断哪家创新企业最后能成功,其实是一个苦难的事情。前面也讨论过了,美国的经验是20-80分布,韩国好一点,也就50%左右的成功率。但是,转型的过程中,有哪些行业和公司,一定会受益呢?

从 美国的经验来看,NASDAQ泡沫过程中金融企业是最受益的,因为小企业要成长,需要在一级市场融资,也需要在二级市场进行增发和并购,所有这些活动都离 不开金融企业的参与。再进一步说,现在这么多制造业行业和企业都需要升级,在升级的过程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信息化,这意味着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肯定是 要增加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对研发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企业是一定受益的。所以,回过头去看,当整个情绪的推动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如果要去看企业自身 能否实现内生增长的提升的话,可能沿着这个思路的相对阻力会小一些。

4.总结

4.1,关于基本面。

首先想说,今天的讨论过程中,我谈经济基本面比较少,原因也比较简单,经济转型过程中,就像企业转型过程中,当期的业绩并不重要,只要不崩盘就好了。

但 如果非要谈经济基本面,第一个我想说的是,在当前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和地方债务的滚动、当国务院都提出要加大财政的投入的时候,经济本身下行的 系统性风险是不大的。虽然今年上半年我们看到经济表现相对很差,但是市场无非都在关注一点:政府有没有能力把经济托住?我认为政府是有能力托住的。但政府 是不是希望系统性地把经济托上去,我觉得也未必,经济稳定住就可以的。所以大概率来看,去年年报也讲了,2015年我们应该会看到经济上半年下台阶,下半 年会进入“平底锅的锅底“。但对于资本市场来讲,有很多因素会有影响,如果一个影响资本市场的变量本身波动不大,它就不是资本市场当前的主要矛盾。

另 外一个基本面的问题是海外,比如大家都关心美国会不会加息、欧洲会不会复苏等。我想说的是,欧洲实际上可能比市场想象的要好一点,因为负利率政策起作用 了;但美国可能比市场想象的要差一些,因为本轮美国就没啥实质性的创新。美联储加息可能会有,但没有人预期它会系统性加息,那么整个外部流动性冲击对中国 来说可能是相对温和的。所以,我认为接下来整个宏观经济的内外部环境是相对比较平稳的。

简 而言之,中国经济短期的基本面怎么样呢。就像一个公司转型,这个公司传统的业务不会马上被抛弃,外部市场也不会急剧地萎缩,但是市场也很难大规模的启动, 除非开发出新的产品,但新产品开发又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显然这家公司有足够的现金,足以扛过这个时期。那么在这个时点上,公司的基本面就不是主要矛盾,就 像转型的企业当期的营收不是主要矛盾一样。

4.2,关于金融市场。

关 于金融市场,我认为中国宏大的转型目标当前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即执行和落地的阶段。我们有很多数据可以观察到这个现象,比如最近股市开始出现振荡,而在震 荡期间,官媒提及股市的频率明显是在下降的。那么,接下来是有风险的,最大的一个风险是:所有人都持有短期限的资金,但我们要追求的是一个长期的投资回 报,就像从银行间市场借入7天的回购然后做了一个PE的投资一样。这个过程中,流动性的风险会带来对市场的冲击。

大方向上看,政府仍然是希望市场向上,这个过程中系统性风险不大。不过有一点,政府要的是估值维持在高位,而市场要的则是估值上升,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可能意味着,当市场这种过度乐观的预期开始修正的时候会出现大幅调整。

另 一方面,因为过去中国有大量的毕业生是在一些低端的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实际上他们的教育背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当前政府制订的“NASDAQ+ 硅谷”的模式能够激发出来的转型创新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一个例子是,当第一届举办海选产生超级女声的时候,她们的整体唱歌水平很高,因为存量那么多年积 累的高素质候选人,都被发掘出来了;但是之后几届的水平就开始下降,就像本轮美国创新周期、力度就比90年代那一轮要弱是一个道理。当然,后者是美国当前 遇到的问题,而中国的情况我说了,这是新中国60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资本追逐高知识的人跑,这是转型最大的红利。

接下来我的判断就是,现在进入了创造中国伟大复兴的第二天,即进入到执行的时期,我们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我认为,这是一个PE/VC式的市场,从海外的经验来看,个体的存活率是偏低的,最好赌概率、而不是赌个体。

其次,如果你必须要赌个体,美国的经验表明,市值前20%的科技企业存活率是明显高于其他企业的。

最 后,我建议大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转型是必然的,尽管无论是某个个体、还是总体上来说,转型能否成功并不知道。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服务一定是要用的, 信息化一定是要用的,在中国的“加州淘金热”的过程中,“卖牛仔裤”的一定是赚钱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我们能够找到更加深入的机会。

谢谢大家。(兴业宏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74

放假二個月僅返校二天 教師協約挨轟自肥 寒暑假進修未強制 台灣教師「好涼」



2015-08-24  TWM


宜蘭縣政府和教師工會一紙團體協約,除要求教師一天工時不能超過八小時,更明定寒暑假教師僅返校兩天;相較各國針對教師完善的在職進修制度,台灣顯得徒具形式,寒暑假反倒成為出國玩樂的時機,令人惋惜。

撰文•賴若函

宜蘭縣教師工會和縣府日前完成全國第一份教師團體協約,適用全縣四十二所中小學,內容包括教師一天工時不能超過八小時、寒暑假返校兩天為限、效法公務員補助健檢公假等,預計九月上路。這份協約引起全國家長聯盟、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等團體關注,憂心學生受教權受損。

「寒暑假領全薪,只要返校兩天,怎可要求工時比照勞工每天八小時?如果早上七點半到校,下午三點半老師就要下班,學生怎麼辦?」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表示,教師薪資福利比照公務員,卻要爭取一切勞工的權利,兩邊好處都要,並不合理。

甲等好拿 進修無誘因

這紙被外界評為「自肥」的協約,看在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薛春光眼裡只有感嘆:「相較於國外制度,台灣老師的壓力小,才會有這種亂象。」他表示,每年 約三個月的寒暑假,照理說是教師備課、進修的好時機,在許多國家,雖然放假時間不一,但基本上,老師都忙著上課;反觀台灣的教師,每年寒暑假,各縣市政府 根據協商,可要求老師返校進行二至七天不等的行政事務,其他時間則不需要待在學校。

薛春光強調,「有關教師的在職進修,一直沒有強制的規定,系統設計上沒有誘因,是最大問題。」的確,現行《教師法》的第十六條即已闡明,教師在職進修是權利,而非強制;目前依規定各縣市政府要求研習時數不一,並未強制要求在寒暑假期間進修。

相較之下,新加坡的老師就辛苦多了。熟悉新加坡教師進修制度的台師大教育系副教授林子斌表示,自二○○九年起,新加坡中小學老師在當時教育部的規定下,必 須參加一個以上的校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學期中及寒暑假,進行同科目或跨科的課程教學討論、考題分析;尤其在寒暑假時,社群的運作不會「放假」,除了教 學討論,新加坡的老師往往還得根據學生狀況,編寫課本以外的新學期教材。

「新加坡的老師壓力很大,每年都要依據考績來決定薪水調漲幅度。」林子斌說,新加坡教師的考績是標準的常態分布,並且會根據老師年度的表現,進行三%到 五%不等的加薪,同樣年資的教師,可能因為考績的不同而薪水差很大,「這方面,明顯有別於台灣的老師九九%每年考績都甲等。」根據全國中小學教師協會在一 二年的調查,當年度被評為甲等的中小學老師約達九六•三五%。這數字,呼應了薛春光的說法,對於老師的積極進修,法規上既無強制要求,實際運作的系統也缺 乏誘因。

至於其他國家,教師的壓力也不小。薛春光說,在中國,由於教師有四級分級制,教師進修是學校聘任、晉升的依據,需要累積一定專業指標才能升級,所以老師們甚至會花一個晚上的時間坐夜車,自費上課,內容包括學校內部培訓、校外的短訓班和報告會等。

空有機制 質量難強化

台東大學體育附中校長梁忠銘曾經撰文指出,日本針對初任、三年、五年、十年經驗的教師,各有不同的研修規定,光是新任教師,就被要求每周要有兩天、一年三 百小時的校內研習,及一年六十天以上的校外研習,透過演講、討論、實習、參訪等形式,進行各種面向的進修。另外,所有的日本教師都是每十年換一次教師證, 換照前要另外參加三十小時的研習,也就是說,日本的教師不管是平日假日,都有上不完的課。

加拿大的老師,每年都要根據系統性的專業研習來換取新的教師證,許多老師甚至會到歐洲進行教學數年,增加國際觀和文化視野。至於暑假,老師們也忙著開設各 種營隊、課程,這些都是各省教育局規畫給當地學生的免費課程,少數以學科為主,大部分針對技能發展如科學、藝術、體育、小說寫作、中國水彩等實用課程非常 受歡迎。

「台灣不是沒有具教學熱忱的老師,但現在的研習課程雖管道多元,內容卻難有實質效果。」林子斌感嘆,台北市、新北市暑假時不乏有跨校教師社群,但人數有限;加上現行制度設計,校長無權對教師打考績,也無法督促教師進步,都是必須改革之處。

這次宜蘭縣教師團體協商,只見縮短工時和各種福利的爭取,卻不見對教師專業進修的要求,讓寒暑假依舊淪為教師出國遊樂好時機;台灣教育部與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若不加緊強化兼具質與量的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教師的競爭力和下一代受教的品質,都令人憂心。

各國教師在職進修要求

國家 在職進修要求

台 灣 研習時數依各縣市規定不一,多半在學期周間請公假上課。

中 國 教師分為四級,必須不斷進修,促進專業知能的提升。

日 本 針對初任教師、三年、五年、十年經驗不等之研修有不同規定,每十年換一次教師證,換照前要另外參加30小時的研習。

新加坡 要求教師加入社群,針對教學、課程設計,隨時做分享和討論;要求參加研習課程,與每年教師績效、加薪幅度相關。

芬 蘭 教師至少要有碩士文憑,大量開設暑假大學課程,鼓勵想要進修的老師深造。國家和地方教育部門會舉辦各種課程,探討如何解決教學問題,也有各種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美 國 教師分三到六級,需要達到一定指標才能升級,許多教師會在暑假選修大學課程,以獲得碩士學位或教學專業認證,大多數州要求教師每五年完成15個課程學習學分。

加拿大 教師每年都要根據系統性的專業研習來換取新的教師證,甚至會到歐洲進行教學數年,增加國際觀和文化視野。至於暑假,老師們也忙著開設各種營隊、課程給學生。

整理:賴若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87

十二天啞巴



到達日本千葉的內觀中心,已是日落時分。辦好入住手續,吃過輕巧晚餐,「禁語」(Golden Silence)的規條正式生效。

在這裡禪修有好幾個規條:禁殺生、禁飲酒、禁不道德行為、禁說謊(連話都不能說怎麼說謊)等等,都不難遵守,就只有「禁語」這一條,最難捱。

但其實,困擾的又不是沈默。習慣了創作,動輒整天不語,埋首自我世界,是等閒事。多年前留學趕論文時,最高紀錄是一周沒有離開過房間,沈默,但不沈悶,反而很滿足。

說話,講到尾其實只為吸收、表達和交流。思想交流又不限於言語,閱讀、看戲、上網也不拘。真正難耐的,是十二天內完全禁止資訊接收。電腦、電話、雜誌、書本、筆記薄、手帳等等通通沒收,半個行李箱都被淘空了。就連筆和紙都不許帶,因為這些都是干擾思緒的東西。

營地裡有八十個參加者,嚴禁眼神接觸,安靜得空氣飄過都聽得見。老師指示,無論這兒有多少人,我們都得當作只有自己一個。人有慣性去回應外界資訊,然而,連自己內心都未好好處理的人,是無法好好回應世界的。

究竟在這個狀態下,城市人如我,有多歇斯底里?答案是──我餓「字」餓到一個地步,連隨身物品的標籤和說明書都拿來看了又看!

營地裡有少量告示,我嘴嚼完再反芻。內容、顏色、字體,倒轉都識唸。忽然醒覺,原來人真是有吸收和求知的天性的。反過來想,港孩之所以無學習動機,只是因為,資訊太多,窒息死亡。

好不容易把腦袋放空,偶然一個晚上,在這個約兩個足球場大小、甚麼都沒有的營地裡,抬頭望星空一片靜,忽然覺得,身心都有點輕飄飄。夜色,很美。(禪修行/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579

shibor連續第二天全線上漲

4月25日消息,隔夜shibor報2.7514%,上漲3.57個基點。 7天shibor報2.8140%,上漲2.40個基點。 3個月shibor報4.0100%,上漲0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4.2839%,上漲0.50個基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61

保釋第二天 曾蔭權去教堂馬會

1 : GS(14)@2017-04-28 01:23:02

■曾蔭權(中)昨晨與妻子(左)到訪堅道的教堂。李家傑攝



【本報訊】前特首曾蔭權因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被判囚20個月,他在監獄服刑兩個月後,上訴庭前日批准他保釋外出等候上訴。經過一晚休息,曾蔭權昨清晨與妻子鮑笑薇,在數名G4人員保護下乘坐私家車到中環堅道的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逗留大半小時後離開,其間並無回應記者提問。


坐「AM」車 精神頗佳


昨早約7時30分,數名G4人員陪同曾蔭權夫婦,乘坐掛「AM」政府車牌的銀色七人車離開畢拉山道寓所,直往中環堅道的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總堂,身穿西裝打煲呔的曾蔭權精神頗佳,與穿醒目紅色外套的妻子約7時45分進入教堂望彌撒,逗留了45分鐘,至8時30分曾蔭權步出教堂,與妻登上七人車,其間他並無回應記者提問。七人車其後直駛至跑馬地山光道進入馬會會所,至中午前七人車駛回住所。曾蔭權今年2月被裁定一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名成立,判監20個月,前日獲高等法院批准以10萬元保釋,以等待上訴聆訊,以及就行政長官收受利益罪的控罪重審,保釋期間不得離港。■記者李家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26/200021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609

喪妻後第二天即開工海老藏小林麻央後台相見

1 : GS(14)@2017-06-25 11:27:06

■海老藏喪妻後上載的後台照,被指鏡中出現一個神秘倒影(小圖)。



日本前當紅女主播小林麻央於大前日在家中病逝,消息令人惋惜,其夫市川海老藏前日在記者會上灑淚公開太太遺言是向他說「我愛你」,海老藏對小林麻央不離不棄感動網民,同時亦擔心海老藏與一對年幼子女,但有網民發現海老藏喪妻後上載的照片中,懷疑攝下麻央的身影。



小林麻央

■小林麻央生前為《NEWS ZERO》主播,前晚節目播出時,預留主播席及鮮花悼念。

■海老藏昨日上載湊仔生活照,自言要開始身兼母職。

主播席留空悼念

年僅34歲的小林麻央於2014年發現左胸有硬塊進行檢查,同年10月證實患上乳癌,並已擴散至腋下淋巴,其後病情逐漸惡化至癌症第4期,癌細胞擴散到肺部與骨,但她仍堅強接受治療與病魔搏鬥,並寫blog公開積極抗病過程,入圍BBC全球百大女性。可惜麻央病情反覆,上月更癌病惡化再度入院,延至周四於家人陪伴下病逝。
BBC亦有報道麻央離世噩耗,而她曾主持的NTV王牌新聞節目《NEWS ZERO》前晚直播時為麻央預留主播席位,更在枱上放鮮花悼念,節目最後又播出麻央生前片段,重溫她與海老藏在訪問中結緣的珍貴鏡頭,最後打出字幕「麻央小姐,謝謝你。」曾與麻央傳緋聞的舊拍檔櫻井翔,前日受訪談到麻央時不禁落淚,形容彼此感情猶如家人一樣,櫻井翔當晚收拾心情後眼腫腫亮相直播節目《Music Station》。而海老藏前日仍要頂硬上演出日夜兩場歌舞伎,昨日如常更新網誌,上載一對子女的生活照,表示開始要身兼母職。在麻央逝世後,海老藏表現堅強仍勤力更新網誌,他在喪妻後還要開工,前日早上11時許上載一張正在化妝的後台照,有網民發現鏡中出現一個女性倒影,繼而引起網民熱烈討論,有人指相中人貌似麻央,認為是麻央不捨丈夫仍留守在他身邊。撰文:哥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625/200677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