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雞廣場漂亮脫手 新東陽不痛了


2010-6-14  商業周刊





五月二十七日,興富發建設以每坪 地價約兩百五十八萬元,總金額三十五億五千萬元買下坐落台北市士林夜市的「金雞廣場」,寫下今年士林區商業不動產交易成交總價最高紀錄;每坪容積價高達一 百一十五萬元,直逼信義計畫區土地容積價。

賣方是食品業起家的新東陽董事長麥寬成,他成立的昇陽建設,近十年靠著深凹長窗、古典風及鍛造欄 杆三項招牌,坐穩大台北豪宅品牌,但二十年前,他投資興建金雞廣場,卻重跌一跤。

一九九○年,見士林夜市攤販日進斗金,麥寬成推出金雞廣 場,將低樓層商場切割成一塊塊二至四坪的攤位,五百萬元就可買一個,並由新東陽包租三年,房東每年有九%租金收益,掀起房市旋風。

坪數縮 水,攤商蛋洗抗議 不料,一九九四年完工開幕後一個多月,卻爆發嚴重糾紛,美食街一百多名攤商,抗議實際使用坪數竟比原來少一半,同時新東陽以第三種住宅區當商業區賣,有詐 欺之嫌。

被攤商丟雞蛋、拉白布條,麥寬成眼看公司就要毀於一旦,當下決定將預備建企業總部的二十億元資金,全部用來回收產權,花了兩年才完 成。

昇陽建設總經理簡伯殷說,他們學到,蓋房子要顧及客戶需求及誠信,不能因一時暴利而昏了頭,才開始研發深凹長窗等提升品質技術。

一 九九八年,金雞廣場轉型為日陽百貨公司,但與夜市消費群不搭,二○○○年即歇業,將一樓租給ATT集團,二樓以上租給好樂迪KTV。

這幾 年,麥寬成想要處分金雞廣場的念頭從未停止,開價也從二十億元喊至二十六、七億元。由於好樂迪租約將在明年到期,今年初,昇陽積極找尋買方,興富發得知 後,第一時間與麥寬成接上線。雖然半途有其他買家殺出,但麥寬成認為應信守承諾,仍賣給興富發。興富發建設副總經理廖昭雄說,估計八月前可完成產權移轉, 明年即可拆除改建大樓。

由於房地產景氣回升,麥寬成此時脫手,不但多賺十五億元,也讓這個與他糾纏二十年的傷痛,畫下完美句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04

政府長期縱容、缺乏風險管控、罰則不痛不癢 政府三大錯誤 養出劇毒日月光

2013-12-23  TWM
 
 

 

撰文‧鄭閔聲

寬闊平整的自行車道,蜿蜒穿過像絲絨般柔軟的草地,後勁溪兩岸的親水公園,被高雄市政府視為珍貴的景觀資產。但緩緩流過人行步道下方的溪水,卻有如調酒「血腥瑪麗」般棕紅,且時不時傳出刺鼻異味,與周邊的優美景致呈現強烈反差。

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高雄K7廠,本月初遭高雄市環保局查獲,將含有超量致癌重金屬的強酸廢水私自排入後勁溪,毒害下游上千公頃農地,讓這條長年孕育北高雄,半世紀來卻飽受汙染荼毒的溪流,再次受到各界關注。

儘管日月光辯稱事件起因是設備故障與管理疏失,絕未惡意汙染環境,但隨K7廠私設的廢水海放暗管曝光,中壢廠也因偷排逾千噸廢水,遭桃園縣環保局勒令停工,日月光為增加獲利,將廢水處理成本轉嫁全民承擔,幾乎已是事實。

十二月十六日,神隱近一周的日月光董座張虔生終於出面說明,卻仍堅持未蓄意排放廢水、沒有私設暗管,僅願為「造成社會紛擾」鞠躬致歉;就連承諾分三十年捐三十億元推動環保工程,他也強調「不是因為做錯什麼事,只是日月光熱心公益,願藉推動環保回饋台灣。」言談之間毫無悔意。

犧牲國土保育換取經濟數字然而,在台灣過度重視經濟數字的發展思惟下,日月光絕非唯一一家犧牲環境牟利的無良企業;在業者普遍缺乏環保意識之下,後勁溪當然不是唯一一條發出哀鳴的河川。

早在一九八八年,高雄縣林園鄉就因工廠聯合排放廢水,造成河川魚蝦大量死亡,引發居民群起抗爭;友達、華映兩家面板大廠,自一九九九年起,每日將萬噸廢水排入新竹霄裡溪;桃園老街溪,長期遭沿岸的印刷電路板與砂石廠汙染;再加上日月光事件爆發後,彰化、桃園也陸續查獲類似案件,全台各地水域,幾乎無一倖免。

而政府長期以經濟發展至上的思惟、缺乏環境風險管控概念,以及對汙染業者不具嚇阻力的罰則,是造成汙染現象無所不在的三大關鍵。

「從台灣政府的法令與管制措施,我看不到對環境保育足夠的重視。」儘管日月光已遭高雄市環保局依《水汙染防治法》處以最高罰款六十萬元,並追繳不法利得逾一億元;但環保作家朱淑娟認為,這對年營收兩千億元的日月光而言,根本無足輕重。尤其不法利得金額雖高,業者卻可藉行政訴願與政府長期抗戰,例如台塑仁武廠因汙染後勁溪,遭追討八三○○萬元不法利得,至今雙方仍在訴願階段糾纏,政府連一元都還沒討到。

時間拉回一九九○年,當年台塑美國德州廠因造成多起水汙染事件,被德州政府處以二十四萬四千美元罰款(約七百萬新台幣)。隔年,台塑又因廢水處理不合標準,造成廠區周邊地下水汙染,這次美國環保署決定重罰,對台塑開出破紀錄的三三七萬美元罰單(約一億新台幣)。從這兩次裁罰紀錄,不難理解為何朱淑娟會認定國內罰則對業者不具嚇阻力。

即使主管機關祭出殺手鐧||勒令停工,業者只要提出改善計畫,經常能在半年內復工,期間只要拉高備用產能,幾乎不會對營運造成影響。「法規沒有嚇阻力,才讓業者一再挑戰政府公權力!」朱淑娟說。

除罰則不夠嚴厲,政府長期縱容以發展經濟名義遂行的破壞環境行為,是業者能有恃無恐的另一大關鍵。十二月十一日,當立委要求經濟部終止日月光的租稅優惠,經濟部長張家祝的回答竟是「日月光是非常好的公司」,不能因為一個錯誤就把它打入十八層地獄,否則以後沒有人敢來我國投資;財政部長張盛和更認為,租稅優惠是獎勵而非懲罰,對取消或追繳租稅優惠持保留態度。

無風險管控 成「汙染天堂」財經部會首長發言,與外資瑞銀(UBS)認定日月光汙染是「政治議題」(It becomes a political issue)的立場相互呼應;但這種經濟成長先於一切價值的重商思想,在環保意識抬頭,且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的台灣社會,不僅不具說服力,更讓一般民眾感受到強烈的相對剝奪感。

「像日月光這麼嚴重的汙染行為,在美國絕對立刻被勒令停工,沒有任何緩衝期限。」曾任職美國環保署十五年的環保署前署長陳重信表示,美國政府因應突發性的人為汙染時,唯一的考量就是如何減緩環境衝擊,不計代價,也不擇手段。「如果汙染已經是事實,就應該用最快的手段防止傷害繼續擴大,這時候不會有人考慮經濟問題。」其實,從發展至上到兼顧環境永續這段路,美國也走了數十年之久。陳重信指出,一九七○年代末期,陸續爆發紐約州愛河災難區(Love Canal Disaster)、肯塔基州鐵桶谷(Valley of the Drums)等重大環境災害事件,讓美國政府意識到工業汙染對土地與人類的重大危害。因而在一九八○年制定《全面性環境應變補償及責任法》,並設立「超級基金」(Superfund)專門進行工業汙染管制與恢復作業。

這項法案授權超級基金針對土壤及地下水汙染事件提供資金,採取必要的應變措施與整治工作,避免汙染再度擴大,隨後再由美國環保署向造成汙染的企業或行為人求償,追溯時效無上限,讓業者無從逃避。

但比起汙染後的懲罰措施,美國政府更重視事前風險管控,而這正是台灣政府缺乏的觀念。陳重信指出,高汙染事業若想在美國境內取得營運許可,必須先向環保署提出完整的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交代生產過程中對環境與生態的潛在衝擊,並詳述管控措施,平均每份報告的成本是四千萬美元。「美國政府認為,恢復被汙染環境需要的成本,是事前管控的數百倍,所以寧可在規畫階段多下工夫。」比起美國經驗,毫無風險管控概念的台灣簡直像是「汙染天堂」。陳重信認為,國內環境汙染層出不窮,正是因為環保單位的管控作為不足。舉例而言,第一任環保署長簡又新任內即提出廢水處理設備應設「獨立電表」,此概念隨後也確實入法,但相關單位的檢測作為卻未與時俱進。立委田秋堇日前就建議,廢水處理設施的電表應數位化,並與政府環保單位連線隨時監控,才能更有效防止廠商心存僥倖。

不過,這一回令高雄市環保局意外之處,也包括了日月光廢水電表的讀數竟無異狀,這也顯示,再怎麼嚴謹的風險管理,也無法杜絕人為環境汙染的可能性,提高汙染罰則依舊勢在必行。高雄市環保局局長陳金德就認為,目前《水汙染防治法》六十萬元的罰款上限,至少應提高十倍,且得以連續舉發;後續再依《行政罰法》追討不當利得,對廠商才有基本的嚇阻作用。

應提高罰款、追究刑責

除了提高罰款金額,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也主張,將排放有毒廢棄物廠商,比照食品安全問題,依《刑法》公共危險罪追究刑責。

「環境正義的『價值』,與創造利潤的『價格』,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就連達到平衡都很不容易。」陳重信這段話,點出開發中國家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價值間面臨的兩難。但企業為創造私人利益不惜破壞環境,已經牴觸了最基本的公平正義原則,沒有任何理由繼續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發生。

日月光10廠區汙染 5年裁罰27次384萬元罰則太輕 環保靠邊?

工廠事業名稱 總裁罰金額(萬元) 裁罰次數 裁罰內容

日月光半導體

K5廠 58 6

(2011.06~2012.11) 排放廢汙水、放流水不符標準

日月光半導體

K7廠 96 5

(2011.08~2012.07) 排放廢汙水、放流水不符標準日月光半導體中壢分公司 63 5(2009.02~2011.10) 事業廢棄物處理不符標準、放流水不符標準日月光半導體 117 4(2012.01~2013.02) 放流水不符標準

日月光半導體中壢分公司

封測四廠 1.2 2

(2011.02同日兩筆) 事業廢棄物處理不符標準

日月光半導體

11廠 14 1(2012.07) 放流水不符標準

日月光

電子一廠 14 1(2012.01) 放流水不符標準

日月光半導體

包裝材料廠 10 1(2011.10) 排放空氣汙染物不符標準

日月光半導體

中壢分公司封測一廠 10 1(2013.02) 空氣汙染防制計畫不合格日月光電子中壢分公司一廠 0.6 1(2011.05) 事業廢棄物處理不符標準

總計 383.8 27

資料來源:環保署 製表:何欣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05

迅雷程浩:痛點不痛,剛需不剛,是90%創業項目的通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03/162924.shtml

迅雷程浩:痛點不痛,剛需不剛,是90%創業項目的通病
醬紫君 醬紫君

迅雷程浩:痛點不痛,剛需不剛,是90%創業項目的通病

被需要永遠是第一重要的,也就是剛需,所有剛需又高頻的東西理論上都是入口。

本文系i黑馬原創,首發創業家(ID:chuangyejia)口述程浩,整理醬紫君。

前言

2001年的時候,我在矽谷跟一個海歸喝了杯咖啡,就決定了未來十幾年的歷程。這個海歸就是李彥宏,他那個時候已經開始回國創業。當時在矽谷單身的男人,都有回國創業的想法。我們聊了聊,雖然看不太清楚,但是覺得相對於美國是個不錯的機會。於是我就回國來到了百度,然後出來做了迅雷,一直幹到在納斯達克上市。再後來,我主要的精力就放在了投資上。

因此,今天我更多是想用過去的經驗,以及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例子,講一下什麽是精益創業,在精益創業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以及怎麽用精益的方法去管理內部創新。

問題找錯了

timg (2)

下面,我想問大家第一個問題:在任何一個生意中,什麽是第一重要的?

答案是:被需要永遠是第一重要的,也就是剛需。那麽排在第二位的是什麽?就是高頻。如果我們把剛需作為縱軸,高頻作為橫軸,就很容易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處在哪個領域範疇。

微信圖片_20170503172050

1.右上角的第一象限,我們認為是剛需、高頻的行業,這里一定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所有剛需又高頻的東西理論上都是入口,一旦是入口了就有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機會,這個入口本身可能不賺錢,但把握住了這個入口,就可以通過其它增值服務來賺錢。所有互聯網的基礎服務,無論是即時通信、搜索還是門戶,顯然都是剛需且高頻,也就是入口,他們對消費者端都是免費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大家回顧一下自己在做的事情,如果恰好處在剛需且高頻這里,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搶占市場份額。

2.左下角的第三象限,不剛需也不高頻,就不用討論了,沒人做。

3.左上角的第二象限,剛需但不高頻,這樣的行業也很多,比如婚禮服務、婚紗照、買車、買房。因為不是高頻,沒有成為入口的潛力,所以這樣的行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每一單生意,而且每一單都要有比較好的利潤,同時形成比較好的口碑。

4.右下角的第四象限,高頻非剛需,這里是偽需求高發區域,因為一旦不是剛需,就一定不會高頻。

高頻其實較為容易通過數據衡量,但剛需有時候卻具有迷惑性。

創業者遇到的非精益創業的第一類坑,就是問題找錯了。舉個開玩笑的例子,我們辛辛苦苦做了一個可以吹頭發的皮鞋,但發現用戶沒這個需要。問題找錯了最常見的情形就是這兩點:痛點不痛,剛需不剛。

什麽是剛需?我總結就三點:要麽極大地提高效率,要麽極大地降低成本,要麽極大地提升體驗。

1.什麽叫極大地提高效率?比如搜索引擎,我們今天已經很難想像沒有搜索引擎之前大家怎麽獲取信息,圖書館還是問周圍的朋友?迅雷也是,把下載速度一下子提高了10倍,以前要等1小時,現在只要幾分鐘。

2.什麽叫極大地降低成本?比如工業機器人,一臺可以承擔四個工人的工作量,這四個工人一年的工資要20萬,但一臺機器人的成本可能就10萬,而且這臺機器人可以連續工作四五年。埃隆•馬斯克的SpaceX也是這個道理,與傳統火箭發射相比,極大的降低了成本。

3.什麽是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大家可以看看iPad,沒見過工藝如此複雜,但操作又如此簡單以至於小孩都能輕松上手的電子產品。

如果能做到上述中的任何一點,過去再牢固的用戶習慣和再緊密的客戶關系都會被你打破。但是,如果你做的東西,讓這三個指標每個都比之前的提高了一點點,那就不是剛需。你這點微創新就是給競爭對手“打工”—分分鐘就被人抄走了。

幾年前,智能硬件比較熱鬧,我對此也很感興趣,我應該是中國最早一撥用智能手表的人,三星的還是LG的我忘了,買回來花了半天時間越獄,終於可以用了。

回頭一想,這事兒其實就兩個賣點:

第一、你在跟人聊天的時候,如果來了一條微信,直接看手表就可以了。但說心里話,這個需求不剛性,拿一下手機也並非難事,而且我有時候可能還要回複一下,所以沒怎麽提高效率。

第二、可以測心跳、心率、睡眠質量。然而,誰睡覺還戴著手表?而且即使你告訴我昨天熟睡了4個小時,你有讓我熟睡8個小時的解決方案嗎?光提問題但沒有解決方案,也不是剛需。用了一個禮拜發現每天都需要充電,算了,不戴了。

不知道我講完這段經歷,大家發現一個事情沒有?那就是如果一個產品不是剛需,它所有的問題都是大問題;但只要是剛需,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比如充電,手機不是每天也需要充電嗎?那為什麽天天都在用呢?是剛需啊,但手環、手表就不行。

所以,只要是剛需,做工粗糙一點兒、價格貴一點兒,問題都不大。

[ ▇▇▇▇▇▇ 此段省略219字,暫不對外公布 ]

解決方案做錯了

u=1532148318,3188855613&fm=23&gp=0

剛剛講的話題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想象的剛需(創業家註:用戶痛點),跟實際上的痛點區別是很大的。很多創業項目做的產品與用戶真正的需求,交叉點很小很小。但是對於創業者來說,比這個更可惜的是,剛需找到了,解決方案卻做錯了。

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大多數剛性需求、痛點,有很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就拿北京的交通來講,想解決堵車的問題,日常限號可以降低20%的車輛上路,收擁堵費或許也有一定的效果。甚至激進一點的方案,每天單雙號就行了,但老百姓不會接受,只能讓我一半時間開車,車價是不是應該也降一半?另外,小區的停車場不夠,大家全停在路邊,把路面交通也堵上了。

包括減肥,也有很多方案,有的人說我就是喜歡多運動,那你就多運動,有的人說我實在沒時間運動,那就少吃點兒。還有人說,兩周之後拍婚紗照來不及運動了,那就需要紮個針灸什麽的減肥。

任何事情都有很多種解決方案,你用的方案是不是最合適的?如何用精益的方式避免做錯方案的問題呢?

1.首先是不要閉門造車。不跟用戶接觸,悶頭自己做,一造半年一年,發現做出來的東西沒人要。其實,之所以這麽做也是害怕別人把自己的點子偷走。

但這完全沒有必要,為什麽?首先,目前大多數創新還是商業模式創新,這意味著門檻沒有那麽高,再藏著、掖著,競爭對手之間也差不了三個月。所以,你最多比人也就領先三個月,但你冒的風險是做了一年沒人要,這個風險不值得冒。還有人擔心被BAT關註到,如果真是BAT的核心賽道,那就早死早超生,這比花了幾年時間再被活活耗死好,所以也不用擔心什麽。

2.其次是不要過早優化。我發現很多創業者核心需求還沒有被驗證,就開始做優化去了。這就好像做了一個可以吹頭發的手機還沒賣出去,就開始考慮怎麽把手機做成超薄的了。這顯然是不對的,核心需求都沒驗證,搞那麽多附加功能幹什麽呢,這沒意義。

3.最後是不要過早擴張。一個吹頭發的手機都沒賣出去,就開始考慮建廠量產、找渠道銷售,這顯然是不對得,因為你的核心需求沒被驗證,做的越大實際未來的成本越高。

其實成功的創業者也並沒有先知先覺,想要直接從A點看到B點,拉一條直線過去,這是不現實的。只能不斷的通過嘗試,去逼近最終的有效方案。在這個過程中,要快速試錯、低成本試錯。

大家可能會覺得挺高深,但其實精益這兩個字一點兒都不高深,因為每個人在生活上都是很精益的,只是你不覺得而已。

比如你從北京調動到深圳工作了,帶著老婆、孩子去深圳安家,你面臨的問題是買房,買房要考慮很多因素,首先是這個片區治安好不好,學區環境好不好?然後是交通環境好不好,離單位近不近?生活是否方便?周邊是否有很多商場、餐館、公園。剛去深圳的人,通常來講可能不會立刻買房,那麽你看,很多人都知道先去租房,這就是一個低成本快速試錯的方案。

再簡單點,自助餐都吃過吧?大家都是上來看著喜歡的,少量各拿一些,覺得真的好吃再使勁吃,沒人上來盯著一個直接吃飽!其實也是同一個道理。從這個意思上來說,每個人都是生活中的精益者,只是你一直沒感覺到。

[ ▇▇▇▇▇▇ 此段省略334字,暫不對外公布 ]

忽略了隱性成本

timg (3)

很多創業者往往記得該怎麽把產品做得精益,卻忽視了精益是一個整體的過程。在講這個之前,先講一下: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

顯性成本:也就是表面的能量化的成本,雇了多少人,辦公成本是多少。

隱性成本:無法精確計算的成本,比如內外溝通的成本,團隊的磨合成本,你沒法量化這些東西。

創業者最常見的不精益的問題就是:非常在意顯性成本,但經常忽略隱性成本。

通常,把員工工資壓的很低;或者招收新手,以及不那麽優秀的人;或者找過於簡陋的辦公室。這確實在顯性成本上降低了,但大大提升了隱性成本。隱性成本包括什麽?使得招聘效率很低,帶新手非常浪費時間,辦公環境太差,導致你想招的那10個人,8個都不來了。

我現在也投了一些企業,也會對他們講,你們招聘不要像我創業時候那樣,因為迅雷那時候真是沒錢,第一年全靠自己的錢。而現在靠譜一點兒的創業者前期拿到投資非常容易,所以不要過於吝惜。

我特別不贊成公司早期就各地開分公司的做法。通常開這種分公司都有些誘因的,例如當地政府給你一些政策,或者給你房租免費,或者每招一個大學生補多少錢,而且人力成本肯定低嘛。但是他們忽略了溝通成本。迅雷在1000人的時候,我們仍然發現北京、深圳兩地的溝通效率比在一起工作的時候低太多了。創業公司其實更需要效率,因為節奏更快。所以“顯性”上你賺了點小便宜,但是“隱性”上你降低了效率。

此外,也不要為了省房租把辦公室搬到郊區或者很偏遠的地方,搞得自己每天上班得花兩個小時,員工也不願意來。

最後,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一點,如果我再創業,100個人之內的時候我絕對不會招新手,新手培育和磨合成本高,規模再大一些才會考慮帶一些新人。

說了這麽多,最大的隱性成本是什麽?一定是時間成本。精益能幫助大家做什麽?節約時間、減少浪費。創業者最大的損失是什麽?不是任何形式的錢,而是辛辛苦苦加班加點做出來的東西沒人要。

[ ▇▇▇▇▇▇ 此段省略312字,暫不對外公布 ]

如何保持精益

相信有很多創業者,在取得一定成績之後,發現團隊很難再保持原來精益的狀態了,很多事情的流程越來越長,推進越來越慢。的確,成熟企業的內部創新是很困難的事情,一般都會面臨五個問題,這個我絕對是過來人了。

1.堆人。企業做大之後,內部創新通常遇到的典型問題就是,我有人、有資源,希望能夠盡快把產品做出來,盡快把業務做大。所以一上來,就在項目上放50人,人多力量大嘛。

但大家知道這里面最大的問題是什麽?無論是內部創新還是外部創新?最需要驗證的都是需求,而需求跟你放多少人沒關系。如果沒需求,放2個人還是放50個人都一樣,但你放2個人還是放50個人的浪費是截然不同的。

2.管理。用成熟業務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創新,包括哪些呢?KPI設置,管理創新業務到底要不要KPI?

3.高層幹預太多。當然,我們認為這些都是友好的幹預,特別積極的天天問你怎麽樣了,用了產品後還提出各種建議。這種友好的幹預,好還是不好?

4.激勵。創新業務做起來到底如何激勵?

5.公司對於創新失敗的團隊,還能不能給予認可?會不會影響他們的績效,會不會影響他們的晉升,以及公司有沒有容忍創新失敗的寬松環境?

這和創業公司是不同的,因為創業公司非常簡單,做不成這個事兒咱們就散夥了,也不存在容忍之類的問題,無所謂。但在成熟的公司,一旦事情做不起來,費時、費錢、領導人會失去信譽,同時創新失敗團隊士氣會低落。

這些問題怎麽解決呢?

1.企業內部創新一定要用敢死隊,同時要做到風險透明化。雖然這個項目我們覺得有機會,而且做起來了價值很大,但仍然要跟組員講,做不成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失敗很正常,大家都要有這個心態。而不是上來就給很多承諾。對於創新業務,我們永遠都要心存敬畏。

講清楚後,建議采用“自組織”的方式,讓有信心,願意承擔失敗風險的人進來,沒這個心態的人換個部門去做成熟業務。我特別不建議內部創新的時候用畢業生,因為畢業生沒有社會經驗,對失敗的忍耐度要低很多,一經失敗,便會覺得這公司不靠譜,算了!我還是換個靠譜的公司。而一個老炮,則會沈穩很多。

但是任何公司老手都不多,沒有老手怎麽辦呢?那就保持小規模。經典的小規模就是三個人,一個產品,兩個研發,產品兼設計師,三個人都是測試。反正最開始面對的都是核心用戶,容忍度很高,願意和產品一起成長。畢竟,一個三五人做不好的項目,三五十人也一定做不好。

2.從管理來講,一定要獨立運作,微信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離的特別遠,想管也管不了。高層最好不要騷擾,說騷擾稍微重了一點,千萬不要隨時噓寒問暖,你是老板聽你的還是不聽你的?

然後,對產品的發展不要做任何約束,就像VC投企業一樣,要做到只幫忙不添亂,創新部門的產品經理,主動找你說需要什麽資源再幫忙。

3.一定要去KPI。為什麽?這個業務未來是什麽樣子都不知道,你也不可能知道怎麽定KPI。而且,說白了,假設這個產品經理是個有經驗的人,你定什麽KPI我肯定都能拿到,唯KPI論。

比如,你要求APP用戶數達到多少,這很容易,我去買積分墻。然後,你發現這太容易蒙人了,就要求留存率,那我就天天N個Push,而且放大內容尺度,留存率肯定高。你要求DAU,我就做活動。你要考核收入或者利潤,外一做不到我就自充值,國內上市公司收購遊戲公司,這都是“明規則”了,反正是股民買單。

4.團隊激勵,包括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特別是對創新項目,我們叫做重獎輕罰,或者重獎不罰。因為,創新業務大家都是冒險做的,在這方面必須要尊重人性,要做好協調。創新部門獎勵的過多,別的部門不平衡,說我天天也加班,為什麽他升的這麽快?而獎勵的少,創新部門就沒有奮鬥感,畢竟沒有那麽多活雷鋒。同時年終獎不要看業務的結果。

5.從文化角度,要容忍失敗, Google做出這麽多好的產品,其實都是建立在巨大失敗的分母上的。你不能說分母失敗了,就把他趕就跑了,絕對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我們在這方面曾經有過非常慘痛的教訓,高調的說要做一個項目,還把這個項目負責人請到年會上講。但這個項目沒做起來,最後管理層肯定很沒面子,做事的人也一樣,直接離職了。

最後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創新到底要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研究這個課題,我還真的花了一些精力。

拿百度舉個例子,百度其實在過去十幾年做了很多創新業務,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的是在體制內、有的是在體制外。這之間有沒有什麽規律?我在這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的思考,總結了這幾點規律:

創新業務要分為幾類:

1.提高核心競爭力型的,包括百度貼吧、百度百科、百度MP3。目標是提升用戶黏性、提升搜索質量,所以這樣的創新項目一定要在體制內做,因為這就是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

2.資源輸出型的,包括愛奇藝、去哪兒。這跟提高競爭力型的有什麽區別?資源輸出說白了就是賣流量,可以賣給愛奇藝,也可以給優酷、搜狐,並不影響核心業務的用戶體驗。這類業務,沒做起來,無所謂,做起來了,錦上添花。所以,要考慮在體制外。

3.毫無關聯型的,比如網龍是做遊戲的,做了個91,賣給了百度。這和VC投資是一樣的,跟企業毫無關聯,理論上應該放在體制外做。

[ ▇▇▇▇▇▇ 此段省略309字,暫不對外公布 ]

三問三答

1.我應不應該留在大公司內部創業呢?

程浩:看你是不是在公司主賽道上,但主賽道上的項目一般來講都是通過事業部的方式管理。如果內部創業不在主賽道上,那就有點懸了。大樹底下好乘涼,這句話對內部業務創新來講完全是錯誤的,準確來講大樹底下完全曬不著太陽,如果你不在公司主賽道,那麽所有資源都輪不到你。

而且,公司對非核心賽道也沒有戰略耐性。初創業務,一定會有各種試錯過程,但如果你在內部做,公司不給你韜光養晦的時間。一旦整體經營不好的情況下,首先砍的就是你這個部門。

2.很多VC都要求我幾句話把項目說清楚,這是不是合理的?

程浩: 當然,而且最好一句話。微軟的業務和戰略複雜不複雜?新的CEO上臺之後就七個字—移動為先雲為先。對創業者來講,必須要很精煉的把你做事情講清楚,甚至講給那些對你這個領域不了解的人,讓他們明白。事實上,我看了太多的項目,凡是啰嗦了半天沒說清楚的,基本上都是沒想清楚。

3.如何引進外部豪華團隊?

程浩:這個問題我確實研究過。因為我們既有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有很慘痛的教訓。引進高管有幾個步驟,看完這個人的簡歷,跟他聊完感覺特別好,你的工作完成了百分之多少呢?10%。你光對他感覺好沒用啊,你還要吸引他來我這兒。他動心了,完成了多少呢?20%。

彼此感興趣,總得出方案吧,他最終在方案上簽字了,完成了百分之多少呢?30%。然後這哥們兒提出辭職流程了,他的老板肯定也想挽留嘛,挽留無效,他堅決來你這兒,完成百分之多少呢?40%。

剩下60%是什麽?是如何讓這個有能力的人,在內部真正發揮價值,建立起他的威望。我們的慘痛教訓是什麽呢?對這個事情太樂觀了,急於求成,把很多業務都交給這個豪華背景的高管了,但他也不是什麽都擅長,結果是精力被極大分散了,最後發現沒有一個業務做的出色。這就產生一個問題,下面所有高管都不服他。

所以我們總結了幾個經驗,不管人來之前把餅畫的多大,來了之後都先從一件事開始幹,要讓他聚焦。而且,要做你認為最有可能做起來的事兒,讓他建立這種信心,然後不斷的循序漸進交給他更多的事,這樣才能整個把他這個人的地位建立起來。

VP和VP級以上的叫空降嘛,大概成功率1/3,但即使我今天重新做,成功率也只有1/2,空降高管無論怎麽樣,都是有風險的,所以大家不要對這個事兒太樂觀

迅雷 程浩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6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