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市與經濟可能長期風馬牛不相及 黃祖斌

http://xueqiu.com/9386038954/24779400
7月中國的進出口數據表現還算可以,不用說,各類經濟學家和券商分析師們都會因此對股市的前景樂觀一點。不過經濟和股市到底是什麼關係?個人感覺多數人對這個問題是糊塗的。

  以前還沒有做職業投資人的時候,在一個公司臨時替同事面試兩位從英國留學歸來的碩士才俊。我分別問他們股市和經濟有什麼關係。具體如何回答的我已經忘了,但很不理想,只是比張口結舌好一點。最起碼說一句「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也算瞭解一點。事實上這句話是比較害人的,最起碼是非常片面的。以美國股市為例,近40年來,美國股市實際上是經濟的先行指標。這個現象從道理上也很容易講清楚,投資人買的是未來,對未來的預期會提前反映到股市中。中國股市這種現象也非常普遍。2007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熱得像海底撈火鍋一樣,但股市已經開始崩潰了。2008年底的時候,經濟是否已經見底還根本看不清,但股市事後看來,已經見底了。

查看原圖

股市和經濟在5年,10年甚至更久的時候裡,股市和經濟可能是完全背離的,屁關係也沒有。股市中一定要避免犯大錯誤,虧大錢。股票虧一半,要賺100%才能收回成本,如果虧三分之二,則要賺2賠。對經濟和股市的關係,一定要避免錯誤認識,否則很有可能犯大錯,虧大錢,也可能錯失巨大的機會。

經濟好,只是股市上漲的一個積極因素,如果有更多更大的負面因素,經濟很好,股市有可能持續熊市。以中國股市為例,2003年,全球股市的熊市結束的一年,全球經濟也開始回升,中國這一年開始,經濟自大概1995年前後第一次GDP增速重新達到了10%,並且一直持續了5年。但中國股市2003年只反彈了10%,2004和2005年繼續下跌創新低。什麼原因?因為2001年中國股市積累的泡沫太大,雖然經濟增長減少了泡沫,但阻止不了泡沫的破滅。

經濟的繁榮,還有一個天然阻礙股市上漲的因素,這和股市上漲的推動力——資金有關。對於企業而言,如果實體經濟中有較多的投資機會,或企業處於良好發展時期,則有限的資金當然要用於企業的發展,股市缺乏資金,是很難有像樣的行情的。另外,企業對資金需求較多,一般資金利率都會比較高,這當然不利於股市的止漲。相反,如果實體經濟中沒有好的投資機會,於是企業反而有較多的富餘資金用於股市投資,而且資金需求下降,利率也會下降,這有利於股市的上漲。在二戰後的德國就出現了這種反常現象,經濟繁榮時,股市半死不活,經濟增長放緩時,股市反而持續上漲。

這兩天看一本《香港股史1841-1997》,也提到了這一現象。1950年代初至1967年,是香港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香港有龐大的來自中國大陸的廉價勞動力,又有從大陸逃出的巨額資金,另外在中國大陸解放前,大陸的商人從國際市場購買的較多機器滯留於香港,經濟起飛的重要條件都具備了。但從1950年代初到1967年香港暴動,10多年的時間裡,只有1961年香港股市有不錯的漲幅外,其他年份表現都是差強人意。而到了1968年,香港股市卻連連上漲,當年8月4日《星島日報》總結原因提到:「……目前本港的游資過多,一時沒有投資出路,改為湧向股市也是主要原因。」

最近十多年,看中國的經濟,完全是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蹟。在新加坡、香港,或是韓國、日本,都曾經在二三十年的時間裡實現了經濟平均8%或更高的增長。但這些經濟體多數得到了美國的支持,而且要麼是人口小國,要麼是國土面積的小國。在人口超過1億,國土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大國中,在經濟以接近於10%的速度增長了十多年後,又繼續以接近於9%的速度繼續增長了十多年的,恐怕只有中國了。但中國的股市表現比經濟增速明顯低於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美國等國要差得多。面對股票中的虧損,投資人起碼要想一想為什麼中國股市會和經濟脫節,最起碼要懷疑「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這個結論。

相對於同樣是金磚國家的俄羅斯、巴西和印度,中國最近十多年裡不僅經濟增長更快,而且通脹很低(平均CPI低於3%),貨幣超發嚴重,這都有利於股市的上漲,為什麼中國股市表現卻相當差?當然,有人可能說統計局的CPI數據是假的,但中國的通脹再假,也要比俄羅斯、印度、巴西長年在6%甚至是10%要低得多。其實中國的通脹雖然要高於統計局的有趣數據,但真不算高。以豬肉為例,目前我在北京買的豬肉,和1992年我爸在江蘇買過的豬肉價格差不多。目前在北京物美超市買的2.28元一斤的大米,也只比1990年前後我和我媽曾經一起坐公交車在青海西寧市買回的1元一斤的大米貴了一倍多一點。房租漲幅當然很大,不過電視、電腦等電子產品由於技術進步,拉低了生活成本。

股市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比如20-40年內,和經濟可能是基本對應的。比如彼得林奇在其著作中提到,二戰後美國股市漲了大概50倍,在這約40年內,美國的上市公司淨利潤也正好增長了大概50倍。不過大多數投資人當然不可能像投資房產一樣中長期持有股票,而對於一兩年的股市行情,資金因素是股市漲跌的關係。

就說中國股市,為什麼中國的貨幣存量在100萬億以上,比美國還要高,為什麼股市跌得這麼慘?因為最近10多年,社會主流的投資渠道是買房。而最近一兩年,信託業的興起導致較多的股市資金流向10%左右固定收益的信託產品。而股市的話,中國的股票消費者雖然普遍比較蠢,但畢竟沒有成為低能兒,決策層長期把股市消費者當成了掠奪對象,一旦有更好的投資渠道,股市就越來越被拋棄。要不是這些原因,在4年前上證指數3478點的時候,怎麼能想像銀行股會達到5倍市盈率和5%的股息率?

最後說說我對未來幾年中國股市前景的一點看法。正因為中國經濟基本上不可能重現10%以上的增長,中國經濟在去槓桿,中國股市未來更有希望走出中長期的牛市:

1、目前全中國基本上所有的產業都是產能過剩,企業沒有好的投資機會。這樣企業會逐漸有較多的資金流向股市。當然,產能過剩在2010年就出現了。但企業在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之下,攤子鋪得太大,最近兩三年還在續建在建產能,以避免成為爛尾工程。等在建的較多工程興建完成,不少企業就不再有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記得不久前看到一個資料,說浦發銀行的高管稱,突然之間大型企業的貸款需求消失了。

2、地方融資平台去槓桿。最近有個好消息,就是信託公司的資產增長速度在今年二季度明顯放緩,二季度突破10萬億的預期沒有實現。麥道夫每年10%的收益承諾就吸引了幾百億美元的資金,中國的信託業居然可以提供「肯定」不違約的10%年收益的大量投資產品。這不是笑話嗎?以前地方政府不考慮還債,於是不在乎融資的利率。中央政府對地方債務的壓力越大,對股市越是個好消息。

3、房價長期上漲預期的改變。中國的樓市是前屆**留給本屆政府最大的,泡沫擠也不是,放任膨脹也不是,麻煩得很。不漲不跌是最理想的結局,不過控制燃氣灶上燒的水的溫度在80度都不容易,政策要實現這個目標幾乎不可能。但房價繼續以每年10%-20%的速度上漲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M2不需要以14%繼續增長20年,只要10%的增長,並且有一小部分流入股市,中國股市長期欠的賬,都會還一大部分。當然,中國股市還有一個很大的變數。就是IPO政策。中國股市如果繼續三高融資,市場成為權貴PE套現的場所,中國GDP超過了美國,中國股市也很難成為經濟的晴雨表,6124點也未必能突破。從IPO的徵求意見稿來看,以證監會為代表的決策層還幻想維持IPO可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儘可能地繼續掠奪股市消費者。如果決策層能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出台全面抑制新股發行市盈率的政策,就一定是股市的重大利好。

1849點基本可以確定是長期的底部。目前我的融資融券賬戶可用融資額度沒有用一分錢,最近準備逐步加倉,增加槓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94

電影與資本如何能相愛不相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3/156470.shtml

電影與資本如何能相愛不相殺?
甄不多 甄不多

電影與資本如何能相愛不相殺?

泡沫遲早會擠破,但價值投資永遠是最真實的。

i黑馬訊 昨日(6月12日),阿里影業旗下淘票票舉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開幕。圍繞“電影與資本,相愛不相殺”這一主題,阿里影業CEO張強、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萬達院線總裁曾茂軍、華誼兄弟影業CEO葉寧和導演黃建新等嘉賓展開了討論。

第一,資本對電影業有什麽影響?

第二,資本會不會給電影行業帶來泡沫?

第三,未來該如何利用資本來幫助電影業健康發展?

對於資本給電影行業帶來了怎樣的變化,阿里影業CEO張強最有感受:十多年前,電影人是拿著劇本去找錢,現在是很多投資方拿著錢去找劇本,找創作團隊。

談到影視行業是否被資本註入泡沫時,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說,泡沫遲早會擠破,但價值投資永遠是最真實的。

關於資本和電影的關系,華誼兄弟影業CEO葉寧認為,進入工業化制作的電影,成本會越來越高,資本會越來越重要;而萬達院線總裁曾茂軍則認為,資本過熱可能會對電影產業帶來浮躁,投資者和創作者的心態一旦發生變化,會對內容的關註度下降,這可能會導致電影質量下降。

以下是精彩對話節選,經i黑馬編輯:

資本給電影業帶來新機遇?

畫外音:隨著資本湧入,中國電影行業呈現出高速發展趨勢。2015年,中國內地電影總票房超過440.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8.7%,成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場,如果保持這樣的增長速度,中國有望在三年內超越北美,躍居全球最大電影市場。

黃建新:2012年,票房將近100億,我作為電影人很興奮,但是在資本眼里,這個數字還是太小,有人告訴我中國票房達不到300億,根本就談不上產業化、工業化。後來,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去年的票房達到了400億。其中,資本對電影產業的建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許有人認為,資本會對內容有幹涉,但這是一個悖論,因為任何時候,資本都是一把雙刃劍。

葉寧:資本和電影的關系就如一個組織里需要血液一樣。尤其現在,進入工業化制作的電影,成本會越來越高,資本就會越來越重要。

如果資本能促進好作品的誕生,這樣的資本當然是越多越好。反之,如果資本的力量只是在燒錢,內容越做越差,那等資本退潮後會有一批人被拍死在沙灘上。

於冬:我非常鼓勵、也很熱切地盼望資本能進入中國電影產業,因為只有這樣,中國的電影產業才能去跟好萊塢相抗衡。但是,我們現在也需要跟資本博弈,而不是僅僅依賴資本。我們既需要強大的資本推力,也需要與資本進行有效地配合,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

主持人:一個不被資本愛上的行業,一定不是一個有希望的行業,但是愛到失去自己可能也會帶來很多苦惱。

曾茂軍:中國電影與資本的關系主要有三點。

首先,內容本身需要大量資金,資本和電影必須要相愛。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電影年產量接近700部,如果平均每部電影的制作成本在2000萬到3000萬之間,那麽,僅僅在電影內容制作方面,每年就需要投入150億~200億的資金;

另外,中國電影要想進入全球化競爭中,就必須拍更多重投資的電影,因為能夠參與全球競爭的電影,其基本制作成本可能都在一兩億美元以上。如果沒有資本的介入,就很難拍出大制作的電影。

第二,中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電影企業進入了資本市場。正是因為資本的介入,許多公司才能快速地完成產業鏈上下遊的整合,完成生態圈的布局。

第三,資本的介入也有不好的方面。資本過熱可能對電影產業會帶來浮躁,投資者和創作者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對內容的關註度下降,這也導致電影質量下降和觀眾審美疲勞,進一步影響電影行業的長遠發展。而一些複雜的電影金融產品,甚至會給投資者造成損失。

所以,對於資本和電影的關系,關鍵是怎麽把握好“度”。

張強:首先,我最大的感受是,現在資本在中國非常活躍。十多年前,是電影人拿著劇本去找錢,叫僧多粥少。但現在是很多投資方拿著錢去找劇本,找創作團隊,是粥多僧少。

其次,資本正在中國創造更多的、新的商業模式。從線上售票來看,中國的線上售票高達90%,全世界遙遙領先,背後就是資本力量。而且,具有新商業模式的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入,這背後也是資本推手。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現象,雖然中國資本這麽活躍,但資本卻處在弱勢地位上。前幾天跟一個老板聊天,他說他去美國找導演,在賓館一坐導演就來見他,但在中國,投資方抱著錢卻找不到導演。中國最強勢的是大導演和大明星,他們才有話語權。

影視行業被資本註入泡沫?

畫外音: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進一步吸引了資本的關註。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在電影與娛樂行業,中國企業共計發生了125起並購,並購總金額高達927億元,成為國內資本市場投資並購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資本是趨利的,大量資本的進入必然會導致電影行業出現泡沫,影響到電影投資、影院建設,甚至電影票房都有可能出現虛高,“去年440億元的票房,其中有不少是各大平臺的補貼。”

張強:我不認同票房泡沫這個說法。也許有資本泡沫,但票房基本上是真實的。去年票房高跟票補有很大關系,當買票越來越便宜,越來越方便時,就會刺激大量觀眾走進電影院。而今年票房走低,是因為票補在減弱,而且這段時間的影片也不是特別好。看電影不是剛性需求,出現季節性變化非常正常。

但是從大趨勢來講,中國票房在未來五年保持30%的增長速度是可以預期的。因為,總體來看,電影票價越來越便宜,而大家收入在不斷提高。我認為,中國票房會突破兩千億,大大超過北美票房。

主持人:IP泡沫也是大家比較關註的。有人認為IP沒有那麽值錢,過去幾十萬元就能買,現在變成了上千萬。你覺得IP有沒有泡沫?

於冬:我對“IP”無感,我拍電影不太考慮IP。我不認為只要有好的IP,產品就一定能成功。我對電影充滿了敬畏心,每一部電影的孵化、運作都充滿了艱難萬險,我們要像呵護生命一樣去保護它。當一部電影要投資生產的時候,需要有人做決策,這個過程固然要尊重業內很多專業人士的意見,但你也可以選擇不聽,往往這時最需要勇氣和魄力。但是,IP如果落在不懂的人手里,過時了或做出來不好,那就浪費了,這是行業的損失。

所以,我希望,買下IP後,投資人要多聽聽專業人士的意見,多跟行業內的專業同行合作。單打獨鬥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我們需要多方合作共贏,可以是項目合作、投資合作,或者一起簽創作人員,大家通過資源共享,共同做好一個產品。

主持人:你對影院的投資泡沫有什麽認知?

曾茂軍:對於影院的投資建設,談泡沫還太早,中國銀幕數量目前還不到4萬塊,按照美國的萬人擁有銀幕數,中國可以容納11-12萬塊銀幕,考慮到上座率的差距,中國銀幕數達到8萬塊左右比較合理,如果是8萬塊以上,那麽,中國電影院發展速度會急劇下滑。所以,我預計國內銀幕增長,在超過7萬塊以後才會開始放緩。

目前,從大盤來講,中國的電影院還談不上太多泡沫,但是一些低端電影院需要趁早選擇賣掉或者關掉。過去,資本只是介入內容,今年,資本已經開始介入電影院,但很多資本是沒有經營能力的,它介入電影院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買下來以後能夠盡快溢價百分之五十或者百分之百地打包賣掉。這樣的資本介入電影院,可能會出現泡沫。

我總體認為,中國電影業未來更多的泡沫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其背後帶來的衍生產品。

資本會對未來中國電影業帶來什麽影響?

主持人:由於中國電影的回收結構比較單一,現在影院票房仍然占整個電影產業回收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中國電影業將來有沒有可能像歐美國家一樣,影院票房只占30%收入?

曾茂軍:有可能,趨勢是對的。但是,首先要解決好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我們通過網絡或者其它手段回收的可能性就很小。

知識產權保護不僅僅體現在電影內容方面,也包括衍生品的保護方面。比如,最近正在熱映的《魔獸》,上映前《魔獸》的衍生品在中國的銷售額就已經超過了1個億。如果知識產權保護跟不上,後面就會有大量的仿制產品。

美國的電影工業做得好就是因為知識產權做得好。未來幾年,電影業在視頻點播、音樂版權,以及一些影遊互動和主題公園的IP轉化方面的收益會越來越高,如果不做好知識產權保護,那我們永遠無法突破這個瓶頸。

主持人由於資本的介入,許多電影引入了國外比較流行的保底發行模式,你認為這對中國電影業會帶來什麽樣的影響?未來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葉寧:我覺得這是個短期現象。核心問題是,當行業和工業體系不成熟時,大家會通過把錢壓在這里來尋求一種安全感。但是,公司如果想要獲取中長期利益,一定不能采取這種方式。

我們了解好電影創作的難度。即使是一個好IP,如果它要真正變成一個高質量的電影,這其中的艱辛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他們不僅要懷揣著對電影的尊重、熱愛,還需要有創作好電影的能力。

我希望所有投資者,包括我自己,在投資人或者企業時,要看一個核心能力,即它有沒有真正去創作電影產品的能力。也許這個公司是小公司,只是參與到電影整個大系統里的一個專業環節,但如果它做得非常好,那這個公司在未來一定會極具價值。而資本就應該投資有價值的電影公司。

但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的很多資本不懂電影,他們投資電影時缺乏專業化。美國資本很懂電影,有一幫專業的人士在為資本所服務,所以美國才能形成工業化和職業化的系統。中國缺乏這一點,又拿著錢,所以,最終造成了保底發行模式的流行,這是不成熟的市場,是一個暫時現象。

主持人:你覺得資本有沒有可能推動新導演出來,以及使電影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

黃建新:最近已經開始有這個苗頭了,很多資本開始參與到新導演和編劇的培訓計劃。但我想提醒大家,資本進入一個企業一定是設計好了退出機制,它會在最賺錢的時候退出去大部分留一部分,如果企業辦得好,資本會繼續留那一部分支持你,否則就徹底退出去。所以,企業一定要提高自身能力,這樣才能跟資本保持對等的關系。

阿里影業 電影資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