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分析公司離職率的一個指標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7r0.html
分析公司離職率的一個指標

最近寫的手滑,突然有那麼多人來看。好
既然有人看我就多寫幾個系列

早前思考的碎片系列寫過進攻收購和防守收購。http://slamnow.i.sohu.com/blog/view/207438581.htm
這是傳統玩法。最近的玩法是人才型收購。FB 的小扎早前收購的企業不少是真對企業的團隊而非企業的產品。
So這是新時代新玩法。通過收購公司收購人才。

從這點上看出人才在當下高速發展行業中的重要性。

若干年前,曾經和友人探討過,什麼樣的IT公司是一家好公司。當時針對是外包類企業的探討。
其中一個結論是中層管理人員的離職率。
早前甚至和CNTF的IR專門探討過這問題。我還記得那個女生叫歐陽什麼,只是她沒有給我最後的答案。這句話是2005年前後。

到目前為止也沒任何一家listed company提供類似的離職率。

不過沒關係,上市公司不提供我就自己發明工具。

中層的離職率約等於option放棄的比例。

這點是年報中都會提及的。詳細可以參考2000.hk當時的年報。so我不提供經驗值,這是每個人收集整理後的心得。這裡我只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從這個角度去觀察管理層的穩定度。對公司員工的吸引力。

我用這個指標7年,起碼到現在還沒見過其他人用這個指標分析公司。我託大的算作自己首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4

思考的碎片--關於消費電子未來的構想和命題3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7uf.html
這篇有點爛。主要是懶得寫詳細。觀點還算過關。主要是為了完成作業上個月和@狒哥和@linan交流的記錄。這篇的1和2貼在下面寫的不錯

7.云與安全
單就在internet上的安全性而言。云服務能提供的安全級別更高。
反而企業自建的internet服務安全級別會低N個級別。
最簡單的理由是hacker是不屑去企業的。早前@wguo3就發過Sonya招聘白帽子。

8計算能力變成公共服務
這個最近寫很多了從計算能力到存儲能力。IT在專業細分化。

9.網路連接的可靠性導致的結果
這個也寫很多最近99.99%可靠性會帶來消費行為變遷。


10.消費習慣盜版=正版
兩個因素
1.支付便利50%
2.觀念變化和收入增加讓國內的消費者開始適應軟件付費。
我聽到不至一個人說是itune培養付費習慣的。
習慣是超級牛B的詞在消費行為中!
11.一個舊時代
舊的時代是所謂去IOE化,IBM Oracle EMC
他們是企業電子化的服務提供商。逐步和我們探討的internet在分裂。
當然這三家也很清楚認識到這點。誰更積極擁抱internet誰的日子會更好過。
他們是IT的武器彈藥庫。軍火商。只是現在是核武器時代。熱兵器用途減少。
12.銀行 邊緣化-業務重心
銀行也從offline轉移到online從若干小時提供服務到24×7
從非IT化到全IT化。
IT在銀行中的地位從邊緣變成核心。IT網絡對銀行的意義也在不斷加強加深。

13休閒時間增加導致的需求變化
14.過剩時代的特徵
這兩個最近談了很多
不贅述

15轉換 人力VS機器
這是看Paul Grahm的黑客與畫家最大收穫。
人的價格總是上身的,機器價格一萬年通縮。
so這裡的支點一定在移動偏向人力。so針對企業級市場程序差點沒關係只要便宜。日後用機器數據提高效率。
但是對internet不行,一對40億目標客戶。一定要超級強牛去coding,不如速度太慢客戶跑光。看看draw something就是例子。生死一線間。

思考的碎片--關於消費電子未來的構想和命題2


3.進攻性收購和防守性收購

進攻性收購以補強產品線為主或者延伸產品線。
典型是EMC Cisco Oracle之類的收購。包括今天Dell的收購

防守型收購那就是節約成本為主
典型是土豆和優酷
一般而言防守型收購發生在下降趨勢的行業
Seagate收購Maxtor
WD收購東芝
都是這類型。

所以很不明白為何土豆和優酷的併購那麼多人叫好,還能大漲。收購最大的利益不過是降低些許購買版權的費用而已。
不改變行業下滑的趨勢。一個沒壁壘的行業必定沒毛利。

4.分辨率
消費者對分辨率的要求是不可逆的。
同時到達視網膜屏之前會無限追求。但是達到視網膜屏水平後需求會停滯。這點可以參考MP3(300ppi)
所以new ipad的方向是正確的。提高分辨率不提高CPU運算能力。
這個命題可以參考我11年初寫的Tablet 之殤
http://slamnow.blog.sohu.com/201252063.html 

5.長短板效應
企業的長板即企業的盈利可能性cash flow in

企業的短板即企業的守城 cash flow out
                        長                
Apple            Jobs                Cook
Facebook     Mark                Sandberg
Google         Page+Brin       Schmidt

以此類推。
Oracle        Ellison              Hurd?
其實也可以解釋為一個打江山一個保江山。
So Apple未來堪憂。有人評價說Apple還有兩年好日子因為roadmap是Jobs制定的。
當下的New ipad,其實從命名上和外形上已經開始中庸。

思考的碎片--關於消費電子未來的構想和命題1

03月14日 10:49
思考的碎片--關於消費電子未來的構想和命題1

這是兩天中分別和@一指風行漿糊@狒哥兩次頭腦風暴式的交流的記錄。有趣的構想和命題不去區別誰提出誰構架,只注重完整性。歡迎分享,只保留錯別字權。

1.模擬-數字-虛擬

1978年前後Jim Roger還在George Soros的Quantum Fund的時候提出一個構想:世界會從模擬式轉變成數字式。他希望short 模擬類股票。(模擬---數字)
詳見Soros on Soros 中文版P26 英文版P51(Jim had this idea that world was switching from analogy to digital.)

Rogers這個偉大的構想。直到今天這個世界依然有效,世界繼續順應這個構想在演進。隨手即可舉若干例子作為旁證:
A.最近倒閉的Kodak倒閉--模擬的照片轉向數字照片,打印到非打印(屏幕展示,數字化)
B.膠片電影--數字電影(3D)IMAX
C.音樂
D.文本/書籍
E.地圖。

其實書中更有趣是下一句。(He wanted sell the analogy companies short, but I was more interested in the
 long side)Soros的眼光更長遠。

analogy - digital這個idea在這30多年中價值萬億刀應該沒任何問題。

這裡擴展一下Rogers的idea
從Analogy--Digital擴展到Analogy--Digital--Virtual
Virtual是兩方面的詮釋

1.wire轉向wireless
Wifi就是好例子。Apple筆記本連RJ11 RJ45接口都不提供。

當然這個不提供背後應該是一箭N雕(設計簡潔,多賣配件,減輕重量,減少耗電)

2.Virtual property
個人資產從有形轉向無形。其實個人資產在銀行中的就是幾個數字符號。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個人的intangible asset在增加,從網絡遊戲中的裝備,到圍脖中的粉絲都是virtual property

So希望Virtual的這個Switch會依然價值萬億。
:)

2.音樂傳播模式的演講VS消費者體驗

Vinyl--tape--CD--MP3--online
黑膠--磁帶--CD--MP3--online

這個是音樂載體的演進趨勢,也是一個Anology--digital的演進過程。

更有意思的這幾乎是音質從好到壞的排列順序。

黑膠是最佳的音質這毋庸置疑。

這個演進過程可以解釋成為了獲取音樂的便利性犧牲音質的過程。
這才是核心的消費體驗。

我已經有N個月沒有下載音樂。100%是online聽音樂從Google music開始到新浪樂庫到蝦米。
已經完全沒有必要下載。

這個體驗可以延伸的推演是技術不是一切甚至不是決定因素。消費人群會因為便利犧牲部分功能。
整個音樂產業這十多年了每年復合產值下降30�RG,更有意思的是我們每一個人聽音樂的種類的廣度和享受音樂的樂趣和時間絲毫沒有減少。
這只是說明音樂沒有準備好應對這個潮流。
任何逆潮流的都會被淘汰。

蝦米的分享可以詮釋為圖書館的借閱。或者我蹲在某人窗口下偷聽他播放的音樂:)
關於版權關於盜版的觀念也會發生變化。
北歐若干盜版黨已經進入議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5

轉換--也算是黑客與畫家的讀後感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7vf.html
轉換--也算是黑客與畫家的讀後感

最近的讀完的一本書是《黑客與畫家》讀完是有收穫的,最大的收穫是兩點

1.第八章的防止垃圾郵件的一個方法。這章談的是防止垃圾郵件,給我的啟發卻是信息過剩時代的過濾器。

垃圾郵件和垃圾信息本質上是一直的,幾乎我們周圍所有的人都在抱怨信息過剩每天看完郵件基本上半天就過去了還什麼事都沒幹。

解決方案或許和文章中提到的一樣算法+人工。

現在Gmail也是這樣幹的,他基於他自己的算法然後邀請用戶report spam足夠多的人report就自動加入算法和垃圾郵件鬥智斗勇。
這或許是信息過剩時代一個解決方案。他還提到一個命題「這就導致了一個奇怪的後果,如果你的過濾器效果越好,就越不能出現誤判,一旦誤判,後果就會變得很嚴重。」這就更有趣。如何解決文章也沒提出更好的方案只是提供這樣一個客觀事實。
2.轉換
"效率低下的軟件並不等於很爛的軟件。一種讓程序員做無用功的語言才真正稱得上很爛。浪費程序員的時間而不是浪費機器的時間才是真正的無效率隨著計算機速度越來越快,這會變得越來越明顯。"

人的價格和機器價格的轉換,相比較而言過去是人工的價格便宜機器運算的價格貴,自然寫最優化的代碼最為經濟。而現在人工的價格高,但是機器運算的價格便宜自然寧願讓機器多干點。這就是相互之間的轉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6

Big Picture之 O C B F續篇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ai7.html
寫完後有小朋友給我說這OCBF=微笑曲線。

其實最近的思考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殊途同歸。商業就是人際關係就是人和人的玩法。所有的所謂道理都是相同的。

OCBF 和微笑曲線也是相同的。這裡不贅述施振榮提出的微笑曲線是啥含義這都不知道,請直接去面壁。

施振榮的微笑曲線是同一時刻同一產品,不同產業鏈的毛利率曲線。

OCBF是不同時刻,同一地區,毛利率變化的趨勢。

兩者異曲同工側重點差異。一個是同一產品/同一時間點,一個是同一地區/連續時間
so會帶來微觀差異。
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同一地區的產業毛利率變化必定是低毛利的離開當地。
如果把上海當觀察對象看產業變遷。90年代初做出口是最牛B的行業,90年代我去次廣交會是可以炫耀的資本。
現在去廣交會都是苦逼。

so90年浦東有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現在土地那麼貴,做代工開玩笑了。
so作為個人應因循產業變遷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水可以理解為錢(流向理解為風險偏好,人可以理解為追逐毛利。)

本質上這個變遷也是和微笑曲線相似出是越實的毛利越低,越虛的毛利越高。這個毛利率高低同事和和我思考碎片中提到的「可描述性」又契合。(可描述性強容易引入競爭,可描述性差非同質就不容易競爭)
思考的碎片--4/17 用可描述性區別技術和品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151.html

so商業思考殊途同歸。本質上是不會有差異的。

知道和瞭解這些規律,表面上暫時是無法帶來cash但是長期看不賺錢會是艱難的。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今天寫的OCBF對入行是很有幫助的,抓住產業變遷規律。

當然最重要是娶錯老婆害三代,我是深有體會,這個Buffett也有類似說法。殊途同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7

思考的碎片--4/26 思考方法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aq6.html
寫了一段時間思考的碎片也有不少反饋,大約有兩點比較特別A.有新意B.野路子。
我無疑反駁所謂野路子說法畢竟時代進步太快所謂說野路子的基本上是土鱉。不懂行。
從Adam Smith到Brian Arthur這些從經典到最新的理論應該很早就有涉獵。so很難說誰是野路子。
不過要非常感謝所謂野路子說法讓我反思下思考的痕跡和思考的基礎是什麼?

我總結下最近這一兩年有過的一些判斷,結論和思考,比較有趣的包括tablet之殤,分辨率不可逆,屏幕尺寸不可逆,技術不是全部,注意力擠壓模式,脈衝股,可描述性數字。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類。都算有些閃光點也有逐步的可驗證性。
這些思考和普遍流行的卻是有些差異,so我回顧下來主要的原因是兩個方面

A.從消費者體驗出發從消費行為變遷出發對未來世界的推演
B.從Balance Sheet Income Statement Cash Flow三表出發 ,對企業會如何盈利推演。

這或許是我們(我和我經常探討問題的朋友)看待事物的視角,本身比較少考慮技術的演進可能性。
或者說A.是人性驅動的角度B.是商家利益的角度。

視角的不同會帶來結論的不同。

總結到這裡。我突然覺得這才是正確的視角。so誰是野路子不證自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8

思考的碎片--4/27 脈衝股續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bc9.html
思考的碎片--4/27 脈衝股續

早前寫過三篇文章關於這類脈衝股

1.人Vs人 人VS自然
2.用可描述性區別競爭性
3.投資脈衝股的必要條件:設立或者知道賣出時間。

有很多朋友和我探討這類公司是否值得投資。有的甚至說既然知道就不碰。
其實我寫這個目的不是在探討是否碰和不碰。
只是在總結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我一貫的觀點是能否知道,強調知道某一個投資標的。其實是運氣成分大過努力的成分。
這東西很神奇,甚至是奇妙之旅。每個人都會不同。
我甚至某次在montreal皇家山上迷路認識一個礦業公司的工程師還發現過標的。
so發現的過程是很奇妙的,就我個人來說只能是努力觀察做有心人,但是從來不能保證我一定可以找到好公司。

說這個其實目的是說脈衝股也不是那麼容易找到。也不是那麼簡單。

同時脈衝股有很大好處,是基本上半年翻倍。
如果持續做到,早發財鳥,搞毛呀。巴菲特都是小弟弟。
so探討能否找到這沒啥意義。寫這個只是說碰到脈衝股不能長線投資。
泡妞別泡成老婆,炒股別炒成股東。
僅此無他。

投資脈衝股非為不為也實是能不能也。
誰不想半年翻倍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9

思考的碎片-4/27 用過了回不去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bdn.html
思考的碎片-4/27 用過了回不去

用過了回不去。這是一個好產品的特徵。

我切身的體會就是如此

iphone4s用過了我現在碰都不想碰moto

chrome用過我很少開IE,回不到IE的時代。

Gmail以前用過N個郵件地址。Gmail之後沒換過。

這些東西就是順手,你還真不知道什麼道理。就是會持續使用
甚至我的lowa鞋也一樣穿上了我下一次一定買lowa就這樣。(非上市公司無代碼)
例子還有吉列,我用了10年甚至20年以上沒換過。不過是風速三變四。
還有妮維雅的男用系列。我估計也不會換。早前我記得用過其他的,唉,妮維雅也是P&G的,吉列也是P&G的。
甚至灣仔碼頭我都吃了以後不換牌子的。(通用食品的)


反觀那些讓你換著用的東西,都不是最好的東西。(這個要想下有哪些標的)

so好東西是會自己告訴你的。
觀察有價值,自己的體驗更有價值。(當然你必須是目標客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60

思考的碎片--4/27 Big Data之後續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bwk.html
前幾天寫過Big Data,當時的結論:數據是對過去的遞歸,數據是優化現狀的工具,但是數據無法先驗,無法預測未來。數據對創新的價值幾乎為0。

寫完後有些許爭議。也引發我的思考。很有趣的是最後又是殊途同歸。
和我一貫的思路是契合的。so任何事情追根溯源都有世界觀和價值觀問題。
這個結論根源竟然是自由意志。很是有趣。

證券投資上其實也有對數據崇拜的現象,比如技術分析。
技術分析就是對過去數據的分析推演到未來。這和Big Data不是異曲同工之妙嗎?
信任所謂Big Data的人一定在證券市場上也是技術分析為主。
so兩者是相同的。
有人舉出B/S模型的例子,我只想說他們的LTCM是倒閉鳥。
少扯倒閉人的故事。一般而言我有一個結論一個諾貝爾做董事就是倒閉
LTCM是例子,Decode也是例子。聽說過deCode?好像@本尊是馬甲也有一個例子可惜我沒記錄下來也是諾貝爾=倒閉的例子。

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是老生常談。不參與爭論。我只想寫幾句我個人的看法,而且這些看法是早前沒見過人寫的。

so技術分析的方法論是過去可以推演未來,這個方法的來源應該是物理學。或者數學。
這個方法論的基礎是對象是遵循規律的。物理研究的對象應該如此吧。物理不研究有生命的物質。
數學好像也是抽象的。

物理是吧客觀現象歸納總結推演出定理。

這和技術分析很類似。

差別是證券市場作為一個市場而言參與者是人。而非客觀事物。

人和客觀事物的差異是自由意志。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現在沒人看牛頓的巨著,但是依然有人看亞里斯多德的文章。
客觀世界簡單,主觀的人類的世界複雜和多變,雖然人性總有幾個基礎假設是普遍認同,這就是所謂經濟學研究的基礎。比如人是自私的。
人不自私經濟學沒法研究鳥。
但是人的研究更多只能定性無法定量。這在心理學裡也有涉及最簡單的大一的實驗心理學就有閾值的概念。應該是第一堂實驗課。閾值是區間而且是波動的。非精確的。
個人的對刺激的反應都會因為時間不懂而變化,包含心情影響等,
如何可以精確一群人對刺激的反應,簡直天方夜譚。
so物理學的方法論不適合證券投資。

喜歡Big Data的人書讀少鳥,這是我的看法。另這東西的討論不來錢,到此為止。只是思考的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61

思考的碎片--5/2計量單位-定價心理學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fye.html
家人買的散養蛋是按斤算的在農貿市場。我買的是在超市按照個頭算的。
so毋庸置疑一定是個頭算的貴!

按照這個思路推演一下,發現這或許也是世界運轉的規律。計量單位和價格密切關聯。用早前寫的思考碎片中的一個觀念就是可描述性。越精確價格彈性越小。利潤越低。

鐵礦砂是按噸計量,黃金是按克,銅是磅。
食品看
玉米計量單位是噸,到糖就是磅。
到味精之類都是克。
住房也一樣
美國的房子是棟---上海的房子是平方米---香港的房子是平方尺

so一般那而已一定是美國比上海便宜,上海比香港便宜。

so20年前我去九寨溝蟲草是按照根賣的,現在是按照克。

黃金是按照克銷售,芯片是按照個頭銷售。用常識可以判斷CPU的價格。如果按照克計算應該會貴過黃金。不然intel應該倒閉。(這我沒計算過,但是我是用常識判斷)

按照這個計量尺度推演下去,無形資產最貴。和我早前探討的是一致的。
專利15年,版權死後50年,商標是永久保護。

甚至到國家和宗教的尺度上
國家有無數而且會滅亡,相對而言宗教更牛B綿延千年。什一稅跨越國境。
那些都是無形資產

現在好了app的服務都沒什麼計量單位,path是一個app,服務是按次的。instagram也是一個app,服務也是次的。
so他們超越了計量單位的概念。所以更虛擬,毛利更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62

思考的碎片--5/2 兩個畫展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g0j.html
四十歲的故事--開放的肖像

1.眼神很重要。早期的三人照中明顯陳丹青的眼神最高傲

2.思維的延續性,40年的歷史讓我可以看到他們早年的作品。陳是灰暗的,韓是玩顏色的西方的。林是早期作品算我最喜歡的。到後期,陳依然是灰暗的到09 年才畫的有些明亮但是明顯差勁。韓中期去巴黎學習印象派和最後畫地鐵始終在玩顏色。林的早期是大色塊鋪墊。後期吧肌肉畫成那樣是黔驢技窮。so看過這畫展 一個最大的感觸是三歲見老。人的超越自身是非常難的。另外人還真不需要超越自己,因循自己的腳步或許是最優選。

3.越年輕或許越有創造力。
反正我喜歡有創造力的東西。開放的影像,第一個是羅中立。我看都看不懂。
接下來是所謂那些名人的,從方力鈞一萬年就是腦袋。上次在上海美術館搞過一次了名人的腦袋。這次是畫家的臉譜。有點變形類魚眼鏡的感覺。張曉剛很遠就能辨識。不好玩。
王魯炎的他者的自我好玩。
李鬆鬆的油漆狀的繪畫,我記得04年全國美展就有人玩過。用水泥刀在油畫布上做半圓。
不過他的東西還真有點質感。
那個馬克的群像好玩。可以看到各自的創造力。
so我看畫展就是看創造力看好玩。不好玩的玩技巧的意思不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