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行中報密集期,談談我眼中的銀行的真實的經營 mlle

http://xueqiu.com/1373420548/22136156
博客裡看了看,很多人都對銀行的中報做了詳盡的分析,清一色的財務分期,涉及到企業經營方面的少之又少。本人4年前深入研究過銀行業,N年前更是研究過財 務分析,各行各業年報看了數百份,如今是越來越不愛看年報和財報了(不勤奮了?),只是做幾個基本的數據統計,不會去深度挖掘了,這些工作留給專門的財務 人員吧。因為關注的企業不多,一直在做追蹤,所以心中有數,看中報年報,只關注幾個數據,去應證管理層是否靠譜,這就是我所做的全部。

年 報出來的幾個銀行,興業,招行,還有馬上要出的民生,我看都沒必要看,根本不會超出什麼預期。有人說,不良率提升了,撥備少了,我覺得這些人可能是不懂銀 行可能是前幾年都沒關注銀行,去年和前年銀行儲存了多少撥備?300-400%的撥備率,現在不釋放更待何時?釋放了就叫美化利潤?難道你希望撥備率一直 提高或者保持?不良率一直下降?這是在用幻想投資還是在理性投資?

銀行看財報看不出什麼東西,當然這是對外行,內行還是能看出一些東西 的,關鍵在於你懂不懂銀行的經營。很多外行看利潤,殊不知銀行的利潤可以隨便操作(08年平安巨虧,為了滿足未來融資需求硬是把帳做成盈利了。),這是典 型的市場思維,關注PE。請問,企業的經營和PE有關係嗎?年報是什麼?年報不是企業的語言嗎?年報是用來瞭解企業經營活動的,很多人本末倒置了。

招 行這些年的重點在於負債業務,也是從負債業務起家,做的確實不錯,當然投入也很大,合不合算現在還不好定論,結果去年發現不行,因為利差縮小,於是決定攻 堅資產業務,當然行長們美化成要做「集約資本的業務」,短期類大肆擴張。這說明什麼?頂層設計有問題?前幾年的戰略有問題?對行業的誤判?管理層的水平? 更細一點,做資產業務,你的客戶怎麼來?你的人才建設怎麼來?你的數據庫怎麼處理?這些東西財報都能看到,也都看不到,看你怎麼看。招行對永隆的收購實在 是敗筆,股權結構也不行,經過近6年的觀察,別的不說,管理層只是平庸的管理層而已,看不清中國市場的形式,一味的模仿,沒有創新。另外糾正一個外行的看 法,同樣的利差,貸款利率低風險就小。這是想當然,沒有實際的經營,我也不解釋了,似乎巴菲特08還是09年的年報裡談到他控股的一家房產製造兼金融服務 的企業的時候,談到過這個問題。

浦發一直是一家中規中矩的銀行,之前老老實實做對公業務,對公業務是最賺錢的業務,成本低,效益高,人人 都想做,最近開始在中小企業和信用貸以及保理業務上發力(這些都不是看報表的結果,是我實際生活中接觸到的,各個分行,網店有規模,有任務),方法是簡單 粗暴的價格戰,搶客戶資源,對我所在當地的一家最大的國資背景的擔保公司說:「別的行能做基準的我們9折,上浮的我們基準,顧問費另結。」業務團隊呢,也 是不知道哪裡拉的,大部分甚至包括核心操作環節都外包,做規模,沖任務,完成績效指標。估計是管理層突發奇想要進入小微市場(群氓?),下了死命令,這和 招行的管理層一樣,是不值得信任的管理層。最讓我不放心的是,對核心操作環節的外包,業務團隊只是做制式工作,這樣下去如何鍛鍊團隊,提升軟實力(報表裡 看不出,呵呵)?浦發中報我簡單看了看,主營收入增長很快,沒細看,估計原因在此。

興業一直是一家不錯的銀行,創新很多,基層業務員能力 一般,中層幹部和行長級別還不錯,業務特點很明顯,劍走偏鋒,避開主流市場,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所以資產質量一直保持的都不錯,我對此投信任票,因為和興 業打過很多交道。興業很少給大型企業放很多低息的貸款,更不會放信用貸,中小企業這塊做的還算不錯,至少不是屬於和招行浦發一樣突擊進入,這些年一直維持 在一個水平上,小微貸款利率行業內偏高,附加值也不多,但是有個好處是處理靈活,所以客戶質量還不錯。不要以為處理靈活就風險大,銀監會那種蠢到死的政策 你覺得風險小?呵呵。管理層水平極高,說是行業內第一不過分,常年觀察,沒有出現什麼搖擺。

民生銀行是故事最多的銀行,大家都知道的我就 不講了,之前就是幾個大股東的財務公司,在股權結構的博弈下,在幾個大股東自身素質和眼光的提升下,一步步走到現在。現在的管理層,還算穩定,至少從結果 來看,不說管理層高瞻遠矚,至少是言行合一而且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最近嚷嚷著要做頂層設計,是不是有點自信心爆棚,持續觀察。管理層對中國的金融市場有 深入的理解。我個人的理解和他們一樣,中國的金融市場,就是一個空白的市場,90%的企業沒有金融服務,這一塊才是發力的點,所以我說招行的管理層平庸, 為什麼看不到這點而去做什麼零售銀行,浦發呢,根本懶都懶得看,就吃老本,興業不太好評論。空白市場,優質客戶很多,議價空間大,增值服務好開展,而且企 業對銀行的粘性比個人強太多了(關於這點,很多書呆子不知道,居然說招行的個人客戶的粘性更大,去換個銀行的基本戶試試),更為關鍵的是,對團隊的歷練, 對核心數據的採集,對小微經驗的積累。目前來看,民生的基層業務員執行力最強,中層管理人員素質一般,行長級別的也是大業務員的思維,具體經營過程中明顯 的客戶做不過來,和浦發一樣,有外包的行為,但是核心的東西大部分自己操作,尤其是在供應鏈的管理上面。同樣是衝量,沖規模,但是背後的東西不一樣,民生 的思路很清晰,從事業部的改革,到分行行長的權利的約束,再到小微的發力,和管理層的承諾和規劃是一致的,我對民生的戰略投信任票。

最後 說一句吧,都說小企業風險大,實際經營過程中,民生採取企業主或者股東的個人無限連帶責任制,捆綁了股東,(這才叫創新,招行可以汗顏了)所謂的信用貸其 實就是抵押貸,收的信用貸的利率(綜合成本的中位數為10%,最高16%),違約是抵押貸的風險(身邊有個朋友體驗了民生討債團隊的功力,說黑社會不為 過),更好的是這樣的貸款風險很低,之前很多小企業就是老闆的殼子企業,去騙銀行貸款的,所以行業內思維定式覺得風險高,民生找到了問題的關鍵,你的企業 要貸款OK,先把你個人變成透明人,什麼財產都供出來,這樣就區分了哪些是騙貸的,哪些是真正需要運營的,通常小企業運營只是周轉,時間短,但次數多,回 報也不錯,所以高息也能承受。現在你是否覺得風險的來源不是高利率了呢?不多解釋了。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事情,為什麼一開始只有民生去做?這個值得思考。 現在很多銀行,包括興業,浦發等等都模仿民生,採取類似的方式放貸,為什麼幾年前他們不這樣做?難道僅僅是因為政策?因為小企業的風險權重?說不過去吧, 我看還是管理層的問題。都說商貸通的壞賬率低的不可思議,要經歷一輪經濟週期再看,這是在做投資還是在想當然?不去真實世界找答案,而在象牙塔裡找答案。 當然,未來競爭加劇,民生開始非理性的放鬆條件放貸另當別論,目前來看還沒有這樣的跡象,留心報表裡壞賬率,逾期等數據,不如去多和信貸員聊聊天。哪一 天,你自己養一個殼公司,養個三年,能從民生騙到錢就要開始警惕了。

沒想到會寫這麼多,我不是專業的寫手,信手寫也,凌亂不可避免,大家湊合著看,如果有高質量的提問,我會在評論中回覆。弱智問題,缺乏邏輯,缺乏科學態度,發洩情緒等非理性的問題不會作答,或者一刪了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12

銀行的經營依舊強勁 mll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a3eec101018dji.html


最近兩週時間,跑了不少銀行,上上下下,上游下游,辛苦不已,不像很多「專家」,看看財報,新聞就敢大說特說,唉,原來投資這麼簡單。

為何選在最近去跑銀行,因為接近四季度,額度越來越緊張,市場越來越差錢,想看看我的銀行是如何聰明的把貸款賣個好價錢的。

國有企業自然不必說了,全部做信用貸,利率打折的不多,外行們總說國企風險大,政府平台貸風險大,這些在銀行眼裡都是香饃饃,搶著做,這部分賺的是以量補價的錢,快四季度了,這部分項目還是優先做,本人所在地的一家城商行,給某國企10億的信用貸,嘿嘿。銀行沒額度嗎?忽悠外行和小企業的,呵呵。

再就是普通企業了,去銀行貸款?門都沒有,你什麼條件都滿足,利率至少上浮15%,大部分20-40%,在把你丟給擔保公司,平白無故加2.5-3.5的擔保費,再等一個半月吧,想快,可以,多付錢啊,呵呵。貸款批下來,一半現金,一半票,有的行業票通用還好說,不通用的行業首先要貼現,還要繳10%的保證金。這還是一般的情況,極端點的,除了以上,你法人先買點銀保,買點理財,買點基金吧,額度嘛,我去幫你排隊,嘿嘿!噢,忘了說了,沒抵押?談都不談,土地,房產7折,設備?免談,某些好心的給你兩折,還要新設備。一般的企業在銀行貸款幾乎不可能,只能去民間拿錢,或者擔保公司。民間,月息2分起步(某些民間機構的成本就是兩份),5分6分不為過,優點是速度快,只公證,不抵押,擔保公司嘛,看背景羅,國有的擔保公司,8月份額度都用光了,現在都在壓擔子,準備明年年初突擊放貸,順便賺個好價錢,當然啦,你賺了,咱銀行業不能吃虧。民間擔保公司也蠻可憐的,先繳保證金,單子遞上去了,銀行說一個半月給你放款,結果3個月了還不放,只好自己墊錢給客戶,民間的擔保公司一般都是擺帳,沒有什麼自有資金,哪裡經得起這麼折騰,沒辦法,只好提價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嘛。很多民間公司,去民間吸儲,根據自身情況和實力,1-2分來者不拒,呵呵。

這當然都是皮毛啦,遠遠沒喲財報的信息多,但是我看到的是,銀行依舊強勢的地位,貸款資源的稀缺,賣高價的手法,規避銀監會的手法……至於風險,對不起,我瞎了,真心看不到風險在哪裡。

銀行,就一中介,買的是貨幣,賣的也是貨幣,買的時候很容易,不用花什麼大價錢,賣的時候很強勢,任意提價,唉,沒辦法, 誰讓產品供不應求呢?咱們賣到最高價,在市場中也是最低價,上浮40%?8.4%,哪裡有8.4%的貸款呀?大家快去搶啊。

 

前幾天和一行長聊鋼貿,聊地產的事兒,行長說:「都在喊出事,不過我覺得還好,都是民間的公司,有什麼害怕的?幾個敢跑路,幾個能跑路?現在管的嚴了,不像10年前,現在就怕國企賴賬,民企,嘿嘿,他們賴不了帳的!」我說「是啊,可惜投資者都把你們想成傻瓜了!」行長一笑:「他們肯定沒貸過款吧!」我說:「我不知道。不過他們看財報的能力很強。」行長:「……,我們吃飯去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30

思維訓練--劉建位的傻瓜投資法 mlle

http://xueqiu.com/1373420548/25399390
傻瓜投資法

劉建位  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10月22日

1976年9月21日,82歲的投資大師格雷厄姆去世。在他去世半年之前的3月6日,《金融分析師》雜誌刊登了巴特勒(Hartman L. Butler)對他的訪問,其中格雷厄姆提出了一個神奇的選股指標,即投資低於10倍市盈率的股票。他本人進行了能夠想到的各種檢驗,分析期限長達50年,結果業績都大幅戰勝市場。這個結果讓格雷厄姆放棄過去重視選擇個股的一貫做法,改用簡單的指標組合選股。更加神奇的是,我按照這個指標對過去5年的A股市場進行了檢驗,結果也神奇得讓我感到吃驚。

說句實在話,我看了格雷厄姆說的這個選擇低市盈率股票的選股方法,開始也不信,一點也不信。但是,格雷厄姆畢竟是證券分析的祖師爺,是巴菲特的恩師,我還是應該用數據檢驗一下。檢驗之後,我大吃一驚,不得不信,事實勝於雄辯。

我們現在來對最近5年做一個非常簡單的檢驗:在中國股市只選擇市盈率低於10倍的A股。計算市盈率時,股票價格取當年1月1日收盤價,每股收益為上一年的每股收益。(電腦選股時,會剔除少數1月1日沒有交易的公司,但不影響總體結論。)檢驗結果如下:

2007年1月1日市盈率低於10倍的股票20只(其中14只是鋼鐵有色股),平均年漲幅296%,同年滬深300指數漲幅162%。

2008年1月1日市盈率低於10倍的股票3只,平均年跌幅38%,同年滬深300指數跌幅66%。

2009年1月1日市盈率低於10倍的股票74只(其中15只是煤炭能源股),平均年漲幅172%,同年滬深300指數漲幅97%。

2010年1月1日市盈率低於10倍的股票6只,平均年漲幅15%,同年滬深300指數下跌13%。

2011年1月1日市盈率低於10倍的股票21只(其中8只是銀行股),年初到10月18日平均跌幅4.3%,同期滬深300指數下跌17%。

過去5年,年年大幅戰勝市場,1976年也就是35年前格雷厄姆提出的選股標準,在中國股市現在竟然還這麼靈!

這麼簡單,這麼有效,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