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FORTUNE (July. 1978)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3cp.html

July. 3, 1978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Waking Up to the Budget Menace」。

1975會計年度,美國聯邦財政赤字達450億美元,之後幾年,聯邦財政赤字一直維持在450美元以上。Jimmy Carter總統執政初期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到1980年,聯邦政府的財政收支實現平衡,但是現在,他不得不放棄了這一目標,轉而尋求在1980年,讓財政赤字不高於300億美元。

但是這個目標也不容易達到,因為政府總是面臨著更方面要求減稅的壓力,而一旦減稅,政府的收入就將減少。另一方面,政府任何削減開支的行為都將損害某一個項目或團體的利益,從而遭到一些人的全力抵制。

 

 

PS:看上去,任何一個總統,想要獲得連任的話,最好不要把財政收支平衡作為目標。因為其措施加稅和削減政府開支在短期內會開罪所有人。明智的選擇是把財政赤字留給下一任。

 

 

July. 17, 1978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The Economic Forecast for the Next 18 Months」。

1978年,美國經濟將實現自1974年衰退以來的連續第四年的發展,不過經濟增速略有下滑而通脹有所上升。現在的經濟將進入一個新階段,不妨稱其為「增長衰退階段」(growth recession),在這個階段中,實際工業產出將有所下降。

實際GNP的增長速度將下滑,1979年的GNP增速預計為3.8%,是過去6個月的一半。

最後,文章把現在的經濟情況成為「艱難的軟著陸」。

 

 

July. 31, 1978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The Saudis Go for Broke」。

由於獲得了巨額的石油財富,沙特阿拉伯開始進行快速工業化。在其東部省份有一個Dammam港,這個地方成為了近年來沙特發展工業,特別是石油化工相關產業的中心。這個Dammam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8年。現在這個港口被比作「海灣的鹿特丹」。

但是,沙特一方面想要建成一個工業化國家,另一方面又想保持伊斯蘭的生活方式,二者之間是存在著衝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73

FORTUNE (Aug. 1978)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41y.html

August. 14, 1978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The Global Slowdown Won't Last Forever」。

未來學家Herman Kahn認為,自從1973年的崩潰之後,持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美好時代」已經過去了。其他很多人也持有類似的觀點,預測在未來幾十年中,世紀經濟的發展速度將十分慢。

三十年代時,哈佛大學的Alvin Hansen曾預測,世界經濟將陷入「永久的停滯」,當時他是美國經濟學界最大的權威。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悲觀預言是錯誤的。看上去,每個時代都有悲觀的人,但是時代最終的發展則總是超過他們的預期。

和三十年代相比,西方國家現在擁有更加強勁的動力去發展好經濟,因為他們現在面臨著外部的另一種制度的競爭,如果他們在經濟發展上失敗,則其制度將受到質疑和挑戰。

 

 

PS:阿爾文·漢森(Alvin Hansen),與凱恩斯同時代的著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的老師。他曾提出「長期停滯理論」,認為20世紀初以來的經濟是處於長期停滯的階段,並且市場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擺脫經濟停滯。

 

 

 

August. 28, 1978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Women M.B.A.'s Harvard's 73」。

1973年,從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了776名同學,其中有34人是女性。實際上,最近這些年,突然間,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走進商學院,並在過去是男性主導的行業中嶄露頭角。

Linda Taylor就是那一屆一名學生。當年,她的一個男性同學好奇地問她「你來這兒幹嘛?」,Linda開玩笑地回答說「我來找個男友」。

但是現在,環境變了,再也沒有哪個男生會問她的女同學「來這兒幹嘛」這樣的問題了,因為女性進入商學院變得越來越普遍。

實際上,哈佛商學院從1963年才開始接受女學生。1973年的那一屆是第一次女學生佔比達到了5%,而現在哈佛商學院中的女生佔比已經達到了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76

FORTUNE (Sep. 1978)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51w.html

September. 11, 1978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Ford: the Road Ahead」。

在過去的三年中,福特公司的業績十分出色。1977年,福特公司打破其1976年的紀錄實現了17億美元的淨利潤。按照淨利潤,福特汽車在美國公司中排名第四,而按照收入,則排名第三。這些數字,是十分值得福特公司驕傲的。

不過現在的問題是,通用汽車和日本各大汽車公司的對福特的競爭威脅也越來越大,而且誰會接替Henry Ford II成為下一任CEO猶未可知。

 

 
September. 25, 1978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Boeing Takes a Bold Plunge to Keep Flying High」。

1965年波音公司開始研製波音747飛機,當初一些證券分析師曾預言,747飛機將成為波音公司的「現金奶牛」。可是實際的結果是,747飛機差點讓波音公司走向毀滅。12年之後,747飛機才真的為波音公司帶來了豐富的現金收入。

雖然最終成功,但747飛機的研發和製造讓波音公司冒了很大的風險,而現在波音公司的主席Thornton Wilson又做出了一個更加冒險的決定,用30億美元的資金用來開發和製造新一代「經濟型飛機」,這一投資相當於波音公司淨資產的兩倍。

按照計劃,新的飛機將能搭載200名乘客,飛行2000英里,並且更加安靜和省油。現在,波音公司已經說服了United Airlines公司購買其767飛機。

 

 

下圖是波音公司生產「經濟型飛機」所面臨的競爭情況:紅色的是波音公司現在已有的飛機,這些飛機集中在市場的兩端:一種是高載客量、遠程運輸的飛機例如747,另一種則是低載客量、近程運輸的如727、737。

藍色的是其競爭對對手的飛機,集中在市場的中間(載客量中等,運輸距離中等),而波音公司想要生產的757、767、777(紅色邊框的飛機)就是要進入這個中間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78

FORTUNE (Sep. 1978)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6ovm.html

Mar. 1976

本期的一篇重要文章是「Why Big Oil Is Putting the Brakes On」。

一兩年前,能源行業非常缺乏設備,在1974和1975年,很多石油公司都面臨著各種設備短缺的局面,以至於為了購買設備必須支付極高的價格。但是就在這幾個月,情況變得反過來了,設備的短缺消失了。能源相關設備的供應很充足,而石油公司購買它們的慾望下降了。

石油商們說,油價控制的蔓延和解除天然氣價格管制的失敗將會使得石油公司未來的現金流入堪憂,在此預期下,他們不可能大規模投資購買相關設備。

與之相反,聯邦能源局(Federal Energy Administration)則認為,雖然價格是受到管制的,但是石油公司仍然有豐富的現金流,而且他們還可以通過借貸為產能的擴張融資。所以,聯邦能源局希望能源行業投資950億美元用於石油開採和未來5年的發展。

獨立研究表明,未來能源行業的實際投資可能只有610億美元。如果這一研究結果屬實,美國本土的原油生產量將會下降,而到1980年進口石油量則會上漲到每天1200萬桶。

 

 

April. 1976

本期的一篇重要文章是「Is the One-Family House Becoming Fossil? Far from It」。

高漲的房價使得美國人對他們未來擁有家庭住房的前景充滿擔憂。從1972年到1975年,價格在中間水平的新房的售價上漲了42%,達到了一套39200美元,而同期,收入在中間水平的美國家庭的收入只增長了大約20%。

雖然存在著收入與房價上漲的不平衡,但美國家庭都擁有住房的前景比人們所認為的要樂觀很多。去年,很多開發商都遇到了新房賣不出去的問題,為此,他們開始建造更小而且更便宜的房子,其目標消費者是年輕的夫妻家庭。這個消費者群體出生於戰後的嬰兒潮,在未來幾年內將是他們購買房產的集中時期,這為房地產提供大量需求。

不過,政府提高住房價格的可能性是對美國家庭擁有住房的一個威脅。例如,在加利福尼亞,一項環保政策將會使得售價40000美元的新房再增加2300美元的成本。

為了讓美國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政府應當減少對建造更多更便宜的住房的經濟和政治阻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81

FORTUNE (Nov.~ Dec. 1976)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6rom.html

Nov. 1976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How MCA Rediscovered Movieland's Golden Lode」。

自從Louis B. Mayer、Adolph Zukor和Darryl F. Zanuck 的全盛時代之後,好萊塢還沒有見證過MCA Inc.如此這般的成功。它生產了大約四分之一的黃金時段的電視節目,同時還製造了 Jaws(大白鯊), The Sting(騙中騙), American Graffiti(美國風情畫)等賣座電影。

成立於1940年,Lew R. Wasserman 把這個娛樂集團建成國內領先的人才機構。在一個盛行模仿的行業中,他總是追求與眾不同。例如,當其他公司把外景地賣給地產商的時候,他卻買了一個電影工作室。

現在MAC Inc.已經擺脫了長期債務,並擁有1.75億美元的現金,並計劃著擴張其業務。

 

 

Dec. 1976

本期的一篇重要文章是「The Greening of the Irvine Co.」

Irvine Co. 是一家大型的加利福尼亞土地開發商,在過去幾個星期中,它成為了競價收購的目標。Mobil公司在過去兩年中一直試圖收購Irvine Co.,而現在,其他買家也出現了,他們包括Cadillac Fairview(一家大型的多倫多土地開發商),以及紐約金融家Charles Allen Jr.和密歇根購物中心開發商Alfred Taubman領導的收購團體。

這些競爭者看重的,是Irvine公司產生收入的資產,以及它在發展迅速的Orange County擁有73000畝未開發的土地。

 

 

本期的另一篇有趣的文章是「The Corporate Climber Has to Find His Heart」。

在美國的頂尖高科技公司中,一種新的文化氛圍正在形成。Michael Maccoby是一個心理分析師,在花了6年時間研究了250個經理人之後,他認為現在的經理人都是「gamesman」——把自己職業生涯看做一場遊戲,最大的慾望就是成為遊戲的贏家。

「Gamesman」的情感是更加分離的,過於專注於保護自己的職業,而遠離了理想主義、同情和勇敢的因素,因為這些因素有可能損害他的職業。結果,他們失去了內在的和獨立的自我。

由於失去了個人情緒,gamesman的個人生活十分匱乏。一位總裁承認說,雖然他想要做一個好爸爸,但是他的孩子非常仇視他,因為「他們知道,我的心上面有一層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84

FORTUNE (Sept.~ Oct. 1976)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6r8o.html

Sept. 1976

本期的一篇重要文章是「We've Learned How to Lick Inflation」。

要治療通貨膨脹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勞動力市場的一定程度的鬆弛。「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是存在的,如果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那麼通脹就會開始加速。經濟學家過去認為自然失業率是4%,但是我們認為,1948年時自然失業率是5%,而過去的幾年中,自然失業率是5.5%到6%。

當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時,對一些行業的工人的需求將會大於相應勞動力的供給,工資和無價都會因此而上漲。

有一些政府打算大規模降低失業率,這可能導致通脹達到兩位數。而一旦失業率高於6.5%,我們應該就可以在1977和78年把通脹率降低一個百分點甚至更多。

 

(真是駭人聽聞的邏輯……)

 

 

Oct. 1976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Changing Habits in American Drinking」。

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喝酒,但是平均而言,每個人的飲酒量下降了。在1960年代,人均飲酒量大幅增長,而在過去5年中,則有所下降。然而,更多人開始成為酒的消費者,特別是婦女和兒童。

消費者飲用的酒的種類越來越多,包括白酒和伏特加。去年伏特加超過了純威士忌成為了最為流行的飲料。

消費者對烈酒的需求下降,這是一個好事,因為酒一直是美國嚴重的問題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85

FORTUNE (May.~ June. 1977)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6uf4.html

May. 1977

 

本期的一篇文章是「Industry Can Save Energy Without Stunting its Growth」。

卡特總統所倡導的「能源節約型社會」指的並不是梭羅式的田園風光,而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社會,該社會的誕生需要5000億美元的投資支出。

社會要節約能源,最大的空間在於工業生產過程中對能源的節約,而且工業也是經濟部門中真正做到了節約能源的部門。為了節約能源,我們要重新組織和重整工業流程。一旦實現這一目標,到2000年,美國消費的能源消耗量也不會超過我們現在的水平。

 

 

本期評出的1976年美國五百強如下:

 

1976排名

 

1975排名

1

Exxon

1

2

General Motors

2

3

Ford Motor

4

4

Texaco

3

5

Mobil

5

6

Standard Oil of California

6

7

Gulf Oil

8

8

I.B.M.

7

9

General Electric

9

10

Chrysler

10

 

 

另外,這段時間,在fortune上看了很多航空公司的廣告,發現歷史上各個航空公司對航空服務的定位都不僅僅是旅客運輸,把旅客的享受作為了很重要的服務內容。

例如這個廣告:

FORTUNE <wbr>(May.~ <wbr>June. <wbr>1977)Cedric

如果航空業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在運輸旅客的同時讓旅客好好享受,那麼「廉價航空」的經營思路的確是在行業中獨樹一幟。

 

 

June. 1977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Jimmy Carter Gets Mixed Marks in Economics I」。

在卡特總統擔任美國經濟掌舵人的頭幾個月中,他看上去在沿著一條左右搖晃的航線向前航行。今年春天,他曾經表示,自己是一個以維持財政平衡為目標的保守主義者,而且把控制通貨膨脹作為當前的第一要務。但是同時,他又在農業、社會保障、能源政策上執行著一些方向並不統一的政策。

這些糾結的政策大部分要歸結於卡特總統自己,例如他撤銷50美元退稅(withdrew the $50 tax rebate)的做法就得不到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Charles Schultze的贊同。而且,總統獨斷專行,他強大的經濟智囊團直到最後一刻才知道新的能源政策。

總統以類似的方式對待國會,引起了很多不滿。為了緩和局勢,卡特總統在5月份召集了一次高峰會議,解釋他的經濟政策。但是自由主義者反倒因此反對總統,因為他們認為總統背棄了自由民主的信條。

(備註:卡特總統屬於民主黨,民主黨人一般被認為是「自由主義者」。)

 

 

另一篇有趣的文章是「A New Crop of M.B.A.'s Goes Looking for That 'Fast Track'」。

很多商學院的學生認為他們知道快速成功的秘密——換言之,一開始就找到「快速通道」的工作,可以一開始就獲得財富和權力。一般認為,這些工作包括 management consultant, investment banker, 或者某公司主席的助理(總裁助理、董事會秘書之類的)。

但是這些工作其實並不是真像MBA學生們想的那樣,很多學生入職後才發現自己有多麼失望。這一情況也引起了公司管理層的警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86

FORTUNE (Jan.~ Feb. 1976)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6o7f.html

Jan. 1976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Steel's Not-So-Solid Expansion Plans」。

當前鋼鐵工業的擴張計劃很有野心,而且比較危險。鋼鐵工業打算把年產能再增加2500萬噸,這樣到了1980年,美國的粗鋼產能將達到1.8億噸,這個數字或許有些超過需求了。

另外,進口鋼鐵對美國的鋼鐵企業也是一個威脅,它們侵佔了美國的市場份額,而且外國鋼鐵的產能也一直在持續上漲。 

除了外國競爭者的威脅外,美國的鋼鐵生產商還面臨著融資困難的問題,但這反倒是一個好事,因為鋼鐵產能的無限制擴張雖然對消費者有好處,但是對股東似乎沒有好處。

 

 

本期評出的The Hall of Fame for Business Leadership 如下

 

姓名

生卒年份

 

已經過世商業領袖

 

1

James Cash Penney

1875-1971

2

Charles Edward Merrill

1885-1956

3

William Cooper Procter

1862-1934

4

Albert Davis Asker

1880-1952

5

Walter EliasDisney

1901-1966

6

James Jerome Hill

1838-1916

 

1976年還在世但已退休的

 

7

Thomas John Watson JR.

1914-

8

George Stevens Moore

1905-

9

Stephen Davison Bechtel SR.

1900-

10

Cyrus Rowlett Smith

1899-

 

 

 

Feb. 1976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A Testing Time for America」。

前任國防部長James R. Schlesinger 在他離任後的第一次公開發言中說,美國與蘇聯的軍事平衡正日益變得對美國不利。他說,「自從3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還沒有遭受到目前這麼嚴重的對他們生存的威脅」。

以GNP或者政府開支為參照的話,美國的國防開支在過去十年中削減了一半。從絕對數上看,蘇聯的軍費開支重新達到了美國的一半。

無論是外交還是貿易,都不能保證世界的和平。蘇聯把緩和當做另一種對抗。給蘇聯出售技術或許會幫助我們的私人公司,但是這些貿易無異於解決政治問題。為了西方世界的生存,美國必須保持其軍事力量,從而完成其歷史使命。

 

 

本期的另一篇文章是「Solar Energy Is Here, but It's Not Yet Utopia」。

太陽能是一種到處都有的能源,看上去前景不錯,但是把太陽能變成電能成本太高。

不過現在,隨著石油價格的高漲,太陽能作為一種替代能源的前景似乎變得可行,太陽能熱水在很多地方已經變得比其他方式熱水更便宜。

如果我們能夠把太陽能的成本降低,或許太陽能產業將成為汽車產業之後的有一個巨型產業,從而推動一次經濟大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88

2012-11-23 工作日記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dndf.html

今天終於把《股票作手回憶錄》看完了。關於這本書,有一些想法以及一些還沒有解決的問題,等有時間再思考和寫出來。

另外昨天提到數學的問題。今天和一個學數學的同學討論,我對他說我覺得我們的數學教育(特別是中小學的數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這是錯誤的,而且讓學生們付出了代價——學生們花了十多年時間學習怎麼解題,而真正學到的數學知識並不是很多。另一個後果是,學生雖然學習了一些數學知識,但是往往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引入相關的數學概念。結果,學生們花了很多時間,通過重複勞動熟練了很多解題技巧,但是卻沒有學到花這麼多時間本應學到的數學知識,即使學到了一些知識,也不知道這些知識的意義是什麼

他比較同意我的觀點,他舉例子說,數學的學習往往是通過教材,而我們的數學教材的寫法往往引入一個定義和相關規則,然後出題來讓學生計算。例如引入矩陣的概念,並給矩陣之間的相乘制定一套規則,然後讓學生做題聯繫掌握這套規則。這種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根本就不知道數學家們為什麼要引入矩陣這個概念,不知道這背後的數學問題是什麼。所有的數學知識都以這種「引入概念和規則—練習根據規則來做題」方式來學習,結果就是學生們並不知道真正的數學問題或動機是什麼。

對於他的想法,我也深感認同。記得中學時,學習函數的圖像沿著x軸或y軸對折所對應的函數表達式的變化,學到了相關的處理方法。當時我就像,要是是其他變換,例如曲線的拉伸或形變,應該怎樣處理呢?更深一步的問題是,有沒有對於所有變換的一般處理呢?我當然不是第一個提出這些問題的人,數學家早就研究過這些問題,並提出了解決方案。如果我有時間和得到指導,能夠沿著自己的思考繼續往前走,雖然不能夠給數學做出什麼貢獻,但是一定能夠真的鍛鍊我的數學思想。    但是環境不允許,因為這些不是中學數學的知識點,考試不會考,換言之,我們的教育不會鼓勵這種思考,它鼓勵的是在既有的範圍內把題目做好。    進一步想想,我的同齡人中比我聰明的必然大有人在,每個中學每個班都有很多有好奇人的人,所以很多人都會提出對他們來說真正的「數學問題」,但是我們的中小學老師們真的有能力引導學生們的探索麼?——即使他們願意這樣做。中學老師大部分來自師範類高校,他們當然也學過高等數學,但是幾年之後恐怕很多人都忘記了大學畢業沒有再碰的內容。對此我也有體會,我一段時間沒有碰過數學後,連三角函數變換的公式都忘了,還得自己重新推到一遍,然後到網上核實下自己推導出來的公式是否有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23

20121124 《股票作手回憶錄》的相關情況 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7b2z.html

《股票作手回憶錄》的相關情況

 

這不是一篇讀後感。

 

一、

  

1922年6月10日,美國一家報紙「星期六晚間郵報」(Saturday Evening Post)開始連載一個系列小說,小說名為「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這家報紙似乎以發表連載小說為主要業務之一,傑克·倫敦的小說《野性的呼喚》就是在這家報紙上以連載的形式發表的。

這一次,小說的作者是一位資深財經記者Edwin Lefevre。Lefevre早年就已發表財經小說而聞名。在1922年創作「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之前,他曾經寫過「The Wall Street Stories」(1901)、「The Golden Flood」(1905)、「Sampson Rock of Wall Street」(1906)、「The Plunderer」(1912)。這些小說很多都是關於華爾街的。

「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講的作者去採訪了一位投機商Lawrence Livingston,並聽Livingston講述了他的成長故事。

小說連載到1923年5月結束,一共連載了12篇。

 

 

二、

 

在Lefevre以及他之前的時代,大的股票投機商(or「股票大作手」)和銀行家一樣,都十分神秘而高貴。對於這些投機商,群眾的心理是複雜的。

首先,群眾因為他們的財富和地位而崇拜他們、羨慕他們、尊敬他們。老派的美國人都尊敬和崇拜有社會地位和財富的人,《光榮與夢想》記載說,理查德·惠特尼(Richard Whitney)因為金融詐騙進監獄時,兩旁的犯人看到他都起立脫帽致敬。

其次,群眾十分關注這這些大投機商,希望能夠在大投機商操縱市場的過程中去跟風,分一杯羹。

最後,群眾還畏懼他們,因為他們高深莫測,和銀行家一樣低調,在公眾面前緘默不語。群眾覺得,這些大投機商總是在密謀新的軋空或賣空,自己一定要小心謹慎,防止自己在巨頭的相互爭鬥中成為無辜的受害者——避免像螞蟻一樣被大作手們掀起的海浪衝走。

  

股票大作手呼風喚雨卻神秘莫測,於是當「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在星期六晚間郵報連載發表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獲得廣泛歡迎。群眾得以第一次頭窺見巨人的生活和他們的內心世界。而且隨著連載的進行,讀者越來越發現小說有十分濃厚的專業味道,因此大家越來越覺得這不是一部「小說」,而應該是「真實的」。那麼小說中的主人公Lawrence Livingston是誰呢?各種猜測開始流行。

  

由於小說連載的成功。1923年,Edwin Lefevre決定單獨出版小說的單行本。他刪除了報紙連載中關於他如何採訪的介紹,把Livingston自述的部分編纂在一起,構成了一本書。在書的開頭,他寫道「獻給傑西·利弗莫爾」。於是,誰是Livingston的問題也就真相大白了。

 

 

  

1920s,正是美國股市欣欣向榮是時代,是一個「全民炒股」的時代。因此「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這本書可謂生逢其時。和它相比,20年之後的另一本書「How to Trade in Stocks」似乎就沒有那麼走運了——雖然後一本書反倒是Livermore本人寫的。二者另一個原因可能是,「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由專業作家寫成,充滿了精彩的心理剖析,而且更富有傳奇色彩。

1997年,美國約翰·威利出版公司再版了「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這正是另一個美國股市繁榮的時代。在這之後的某個時期,這本書被引入了中國。

 

 

四、

 

我的手頭有「Reminiscences of Stock Operator」的三個中文譯本,全部來自北大圖書館。剛去www.amazon.cn搜索了下,原來這本書的中譯版本遠不止三種。

我讀的第一個版本是「傑西·利弗莫爾:《彼得林奇點評版 股票作手回憶錄》,黃程雅淑 馬曉佳 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1月」。

之所以選擇這個版本讀,有兩個原因,一是看到出版時間是2012年,覺得既然是最近的譯本,在翻譯時一定會參考之前的中文譯本,並避免別人的錯誤,所以推測這個版本在譯文的質量上應該是可靠的。另一個原因,是看到「彼得林奇點評版」這幾個字,覺得自己能夠一邊看原文還能看彼得林奇的點評,實在是太好了。

從譯文上來說,這本書的的質量還行,但關於Livingston一些投機案例的翻譯並不清晰。而且所謂「彼得林奇點評」,完全就是騙人的,僅僅是書中偶爾在頁腳處引用一點彼得林奇或格雷厄姆的話而已。以這樣的噱頭來欺騙消費者,實在令人心寒。而且,中國青年出版社竟然把這本書的作者寫成是傑西·利弗莫爾,這樣的低級錯誤都犯,也真讓人汗顏。

 

    手頭的第二個版本是「[美]埃德溫·勒菲弗:《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丁聖元 譯,萬捲出版公司,2010年11月」。這個版本我沒有讀完,但看上去比較嚴謹。不過書的缺點也是顯然的,這本書參照的原始英文文獻不是Lefevre發表在星期六晚間郵報上的連載,而是後來的刪節而成的書籍,這就會讓讀者失去很多有用的信息。讀者要是把這本書當做傑西·利弗莫爾的傳記來讀,讀到最後也不會明白為什麼利弗莫爾總是自稱「拉瑞·利文斯通」。

  

手頭的第三個版本是,「[美]埃德文·拉斐爾:《股票作手回憶錄》,鄭佩芸、張興旺 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設,2006年10月」。這個版本的翻譯取材於完整的英文文獻,是一本完整而精緻的書,不愧是高校的出版社出版的。但是我草草翻了一下,覺得譯文本身的質量一般,例如把Livingston自述的最後一句話譯成「華爾街沒有柏油馬路。但是為什麼要有意阻塞交通呢?」在我看來就詞不達意。另外,把Governor Flower譯成「格溫納爾·弗拉華爾」明顯也是錯誤的,真實的情況是,這個人的名字叫做「R.P.弗拉華爾」,曾經擔任過Governor。

 

 

五、

  

讀完《股票作手回憶錄》,感受很深。不過感受較為混亂的。所以就不寫讀後感了。

但讀完這本書後,我更加認識到中文出版界缺乏嚴謹專業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他們的錯誤會給讀者帶來很多誤導和疑惑。

介紹下這本書的背景和版本,希望對要閱讀這本書的同學有所幫助。

 

 

 

 

附:

Livermore的生平。紅色表示「上升期」,藍色表示「下降期」。

 

 

 

時間

年齡

事件

1877年7月26日

0

出生於馬薩諸塞州。

1891年

14

在Paine Weber Stockbroking Offices工作,把紙帶報價機的價格抄到報價板上。

 

15

在空殼證券公司的購買伯靈頓鋼鐵,獲利3.12美元。

1893年

16

Livermore放棄在Paine Weber Stockbroking Offices的工作,全心投入在空殼證券公司的投機。

 

20

在對賭交易中賺得第一筆1萬美元。

 

21

帶著2500美元轉戰紐約,在NYSE投機。

 

22

虧掉了全部資金,後來反思認為,虧損的原因是真實交易中下單和成交的時間差,而在空客證券公司則沒有這一時間差。

 

 

向經紀行老闆借500美元,離開紐約,到聖路易斯的空殼證券公司交易,東山再起。

1901年5月

24

賺到5萬美元,但很快賠光。

 

24

重還空殼證券公司的第二次東山再起,一年後帶著鈔票第三次來到紐約。

1906年春

29

在舊金山大地震(1906年4月18日)前做空太平洋鐵路股票,獲利25萬美元。

 

29

聽信 Ed Harding的消息,虧損4萬美元。

1907年10月24日

30

在股市崩盤中做空,獲得第一個100萬美元。

1908年

31

聽信棉花大王Percy Thomas的建議,在棉花投機中大敗。

1909年

32

紐約一證券公司老闆丹尼爾·威廉森送給Livermore2.5萬美元讓他重新投機,Livermore在三個星期賺了11.2萬美元,但接下來威廉森的干預讓Livermore累計大量虧損。

1911-1913

34-36

行情慘淡,無錢可賺,這期間Livermore累計了100萬美元的債務。後來反思認為,這是因為他急著掙錢,在沒有機會的市場中頻繁交易,自食其果。

1914年

37

宣佈破產。從1908年的棉花投機失敗到1914年的宣佈破產構成了Livermore生涯的一次下降期。

1915年2月

38

向丹尼爾·威廉森借500股,做多伯利恆鋼鐵,從此第三次東山再起。

 

 

到1915年下半年,賬戶餘額已達到14.5萬美元。

1916年

39

在牛市中持續做多,獲利300萬美元。

1917年

40

償還1914年宣佈破產前的全部債務,為家庭建立80萬美元的信託基金。

1922年6月

45

Edwin Lefevre在Saturday Evening Post上連載對於Lawrence。Livingston的訪談小說,連載持續到1923年5月。

1923年

46

Edwin  Lefevre把報紙連載編成一部小說《股票作手回憶錄》。

1925年

48

做多並轉而做空小麥,獲利1000萬美元。

1929年

52

在股市崩盤中做空,獲利1億美元。

1934年

57

破產,過程和原因不詳。但依靠1917年建立的家庭年金,沒有淪入平困。

1939年

62

撰寫《股票作手操盤術》。

1940年11月28日

63

自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