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美新掌門深陷「舊賬門」 張大中被索賠7000萬一審開庭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901/2413862.shtml

  每經記者 鄭佩珊 發自上海
在張大中時代首份國美中期財報發佈兩天之後,這位新的國美掌舵人似乎再也不那麼平靜了。
昨日(8月31日),胡懂志起訴原大中電器創始人、國美電器現任董事會主席張大中一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一中院」)正式開庭審理。
作為張大中的老友,胡懂志起訴的事由是,1987年其與張大中籤訂的一份《張大中與胡董(懂)志合作協議》,《合作協議》約定:由原告「胡董(懂)志投 資人民幣三千元」,並「維護大中電器的正常經濟利益」;「大中電器支付全部利潤的百分之十五於(予)胡董(懂)志」,「利潤根據資金周轉情況發放」。
在法庭上,張大中的代理律師表示,當年的3000元錢,早已經在合作失敗之後如數奉還。但胡懂志則堅稱,始終都沒有收到這筆錢。
按照胡懂志的起訴請求,其向一中院起訴的第一被告人是張大中,第二被告人是北京市大中電器有限公司,胡懂志要求,張大中向其支付(部分)合作利潤7000萬元。
胡懂志表示可以接受法院的調解,而張大中一方的兩個被告人均表示不希望進行調解,望法院駁回其訴訟請求。
「化友為敵」
原定於昨日(8月31日)上午9點半開始的庭審在被拖延了一個小時之後終於開庭,但是張大中本人並未出現。
據記者瞭解,法庭上的胡懂志數次出現較為激動的情緒,「如果大中大哥能夠到場,我一定要好好問問他。」根據胡懂志的描述,1982年從工廠辭職的張大中,開始從事一些家電貿易相關的個體商業。1985年,他參與張大中主要實體大中電器修理部的工作。
胡懂志告訴記者,作為首鋼集團技工,他在1986年從一個自日本歸國的朋友處得知做家庭音響賺錢,便建議張大中跟他一起生產音箱。
「當時創辦音箱廠需要1萬元,張大中跟我借了3000元」,胡懂志回憶說,「後來我提出要簽訂協議保護自己的利益,張大中提出音箱廠30%的股份給我,但是我沒有接受,我覺得大中電器更有發展前景,於是就要了大中電器公司15%的利潤。」
據胡懂志的代理律師北京市安園律師事務所張成茂向記者透露,上述音箱廠建成後,張大中當時所做的業務,除了電器貿易的商店外就是音箱廠。而音箱廠的出資情況是張大中和胡懂志分別為7000元和3000元。
張成茂指出,由於生意火爆,成立後兩個月音箱廠就盈利4萬元,在法庭上,盧林木器廠當年的廠長也確認了這筆款項,並指出當時是由張大中親自管賬。此後, 張大中開始了業務擴展。1988年,也就是音箱廠成立後僅一年,張大中出資35萬元人民幣,在北京市海淀區工商局註冊了「大中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張成茂 告訴記者,張大中之所以能快速擴展,與音箱廠關係重大。在大中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名單裡沒有出現胡懂志的名字,基本都是張大中的親戚。
而在2007年,張大中將大中電器賣給國美,獲得了36.5億元的回報。除去20%的個人所得稅,以15%的股份計算,張成茂指出,胡懂志應該獲得相應的5.475億元回報。
但是,胡懂志沒有選擇5個多億的標的,僅僅要求7000萬元。「7000萬元的標的要支付的律師費為50萬元,而目前我只能支付得起這個費用。」
胡懂志向記者強調,作為合夥人,胡認為其應該享有作為合夥人的權益。而張大中方面律師則認為,胡懂志採用這種惡意訴訟的方式是不恰當的,應該對張大中的損害予以彌補。
兩大焦點
在長達近4個小時的庭審過程中,雙方始終圍繞著「3000元是否是投資」、「大中電器有限公司是否承擔連帶責任」等問題進行爭論。
庭審過程中,胡懂志拿出了那份塵封24年之久的《張大中與胡董(懂)志合作協議》,24年前藍黑色的鋼筆筆跡已經有些褪色,紙張也在多年的摺疊之後,顯出深深的痕跡。
這也是胡懂志一方向法院所提供的第一份證據材料,「大中電器與盧林木器廠合作開發音箱生產,由胡懂志投資參仟元,並擔負協調兩單位經濟往來正常進行。維護大中電器正常經濟利益,兩單位合作過程圓滿,大中電器支付全部利潤的15%於胡懂志。」
張大中方面認為,既然大中電器已經不在盧林木器廠進行生產,那麼就意味著雙方的合作已經宣告失敗,「並且在隨後的6個月之內,張大中已經歸還了3000元。」
但是,胡懂志則堅稱,自己並沒有收到這筆錢,而張大中方面也無法提供任何證據來證明已經歸還。
在雙方的爭論過程中,另一個焦點就是作為第二被告人的大中電器有限公司,是否應該承擔連帶責任。
大中電器方面認為,當年張大中與胡懂志簽訂協議的時間是在1987年,而大中電器有限公司成立的時間是1989年,自己並沒有義務承擔胡懂志對張大中本人的連帶責任,「而原告一方也沒有在法律上找到相應的依據。」
張成茂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大中電器有限公司所承擔的連帶責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張成茂和胡懂志均對記者表示,本方可以接受和解,但是具體情況還是要看法院調解情況。
而張大中一方則明確表示不接受和解,希望法庭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74

快遞江湖生死錄:7000家企業拚殺七千億市場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07/229310.html

這是一個充滿故事的江湖,生,或者死,來得都如此突然。

彷彿就在一夜之間,曾坐擁2.5萬大軍的上海希伊艾斯快遞公司(以下簡稱「CCES」)便灰飛煙滅,而這家業內排名前十的快遞公司尚未徹底走出崩盤陰霾時,在浙江新生不過三個月的匯強快遞便吹響集結號,將原CCES快遞加盟商悉數招致麾下,並一舉將業務兵團鋪向大江南北。

如此這般的沉浮交接僅僅是中國快遞市場生死上演的一個縮影,在這塊高達7000億市場的巨額蛋糕週遭,還依附著國內超過7000家獲得快遞許可牌照的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並非全部。

在國內擴張兇猛的民營快遞企業廝殺正猛時,國資背景的中國郵政快遞(以下簡稱「EMS」)以及覬覦中國市場的其他外資企業也正捲起褲管大步挺進。其 中,EMS仍在為上市蓄謀發力,而外資巨鱷聯邦快遞(FedEx)和聯合包裹公司(UPS)兩大翹楚向國家郵政局提交國內快遞業務牌照的申請也已進入倒計 時。

新一輪的對決序幕已然半開,腥風血雨也或將為時不遠。

民資沉浮

在中國的物流領域中,民營資本無疑是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那些習慣躲藏在聚光燈背後的掌舵者們也正或如俠客,或為隱士般地書寫著這個電光火石的江湖。

50歲的陳平自詡為「堂吉訶德」式的人物,這位曾經的宅急送創始人也似乎在用數十年的從業經歷映射著民營資本在國內快遞業的起落更迭。

「我家族裡,有一種神奇的基因,這種基因能帶領我從失敗走向成功。」陳平接受本報記者採訪如是說道。這位倔強的男人強調,雖然星晨急便營運失敗,但他還會重整旗鼓捲土重來,準備人生的第三次創業。

2008年,陳平離開了14年前一手創辦的企業宅急送,次年3月,陳平依靠離開時手中的2000萬再度組建星晨急便,並高調宣稱二次創業擁有團隊、 有資本、有經驗,並率先提出針對崛起的網購業務提出「云快遞」商業夢想,即針對互聯網包裹業務,做信息、倉儲綜合運營商,為電商和快遞公司搭建運營平台的 綜合性公司,並預言在3年內獲得成功。直到2010年,星晨急便如一匹「黑馬」在全國攻城略地。

也正是這一年,在國內縱橫14年之久的大型民營快遞公司DDS卻因資金鏈斷裂一夜之間休門倒閉,這是國內第一家大型快遞公司倒閉,而在DDS轟然倒塌的背後則是民營快遞公司生存空間遭遇挑戰的真實寫照。

但危局並未就此擴散,來自各大公司的投資相繼蜂擁而至。除阿里巴巴馬云對星晨急便開出了7000萬投資支票外,CCES也獲得私募黎曼公司拋出的橄欖枝,彼時,快遞業還被譽為「黃金投資行業」。

陳平對本報記者說,獲得阿里巴巴的投資後,網點建設也更為龐大,而憑藉其個人在快遞業的號召力,他也可以獲得更多的投資機會。

但是,在此後的3年裡,國內快遞業的行業走勢卻超出了陳平預設的路線。在斥資3.2億資金建立價格倉儲基地後,卻沒有電商和快遞公司選擇將物件進入倉庫,而陳平一直試圖進軍的C2C,以及B2C電子商務領域也早已今非昔比。

「摸索了一圈,我才發現我的方向完全錯了。」陳平說。

最後,陳平和他帶領的星晨急便開始轉向如順豐所主營的百姓普通包裹快遞業務。

而在迷惘之際,陳平則欲用2000萬收購另外一家瀕臨倒閉的企業——負債4000多萬的鑫飛鴻快遞公司,與試圖依靠百姓包裹業務重新起步,但未曾預料的是,2011年3月,陷入危機的兩家企業由於資金斷裂不得不面對倒閉境地。

星晨急便並非個例,與陳平相比,CCES董事長方裡元雖異常低調,但這兩家快遞公司的命運極為相似,一夜之間運營體系則頃刻坍塌,旗下加盟商也紛紛如「鳥獸散」。

CCES內部加盟商對本報記者說,2010年獲得黎曼公司投資後,CCES開始籌劃赴香港上市,並瘋狂擴張,並在全國各地招聘加盟商,力圖在各地建設分撥中心。

短短5年時間,CCES的網絡覆蓋至全國,網點400多個,人數從100多人擴張至2.5萬人,每天運營的快遞的物件達到20多萬件,並喊出了2012年30萬件/日的目標奮鬥。但擴張背後的危機也就此埋下伏筆,「實際上,CCES的急劇擴張也導致加盟商良莠不齊」。

2011年裡,方裡元開始將公司的完全加盟商模式轉變,但事與願違的是,方裡元用力過猛的轉型計劃不僅遭到了全國加盟商的強烈反對,在公司內部,由此花費的巨額資金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日益出現。

直營模式改革失敗後,CCES的大批高管相繼流失,緊繃已久的資金鏈也轟然斷裂。隨後,方裡元尋求到了新的接盤者——原匯通速遞廣東區總經理江小根。但江小根在發現CCES1.7億巨額債務後也中途退局。

江小根退出後,CCES至今無法恢復運營。7月5日,CCES滬浙蘇皖加盟商加入今年4月成立的浙江匯強快遞有限公司(下稱「匯強快遞」),並率先恢復營運。

而與星晨急便、CCES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穩坐中國民營快遞公司頭把交椅的順豐速運則一路高歌,春風得意。

41歲的順豐速運董事長王衛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但這仍難掩這家根系龐大的快遞公司的鋒芒。

值得注意的是,順豐速運在日漸蠶食業內市場時已開始將觸角伸至產業鏈上游,進軍電子商務,此外,在拿到央行發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後,其支付工具順豐寶也正在系統開發之中。

「以快遞為中心,順豐的產業鏈還將不斷延伸,這已經引起了很多競爭對手的恐慌。」一名同業高管說。

等待的搶食者

7月6日,雨後的北京不再悶熱,但對於剛剛走下機艙的德國郵政敦豪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安澎而言,這一切都不重要。

安澎馬不停蹄地率領著集團的一眾高管與中國的政府部門取得聯繫,拜見國家郵政局的官員則是其這趟旅行中最為重要的日程。

饒有意味的是,安澎此次來訪的時機尤為巧妙,除了為即將在上海投入運營的北亞區運轉中心揭牌外,中國快遞業最後一個壁壘——國內市場的開放也已然步入倒計時。

尤為注意的是,德國郵政敦豪集團旗下快遞公司DHL最大的兩個競爭對手——聯邦快遞和美國聯合包裹公司(以下簡稱「UPS」)的中國國內快遞申請已經公示,並即將獲批,而在競爭對手緊握中國市場脈搏時,如何佈局中國戰略則是安澎及其高管團隊目前需要面對的關鍵問題。

「牌照一批,好日子就會到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快遞企業高管說,儘管順豐、四通一達等中國公司對外國公司表面上都表示歡迎競爭,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外資快遞企業一進來,全部死絕,這絕對不是開玩笑!」

正因於此,整個中國快遞行業也正緊盯著國家郵政局的一紙批文。

2012年5月25日,國家郵政局網站上掛出《關於對聯邦快遞(中國)有限公司和優比速包裹運送(廣東)有限公司申請快遞業務經營許可審核情況的公示》,正式宣告聯邦快遞和美國聯合包裹公司的國內快遞業務申請已經行至最後一步。

按照國家郵政局所披露的信息顯示,聯邦快遞和UPS的中國公司將分別以北京順義區和廣州白雲區為基地,經營除信件外的國內快遞業務。聯邦快遞申請在 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天津、大連、鄭州、成都開展國內快遞業務,而UPS則只是在上海、深圳、廣州、天津和西安五地經營國內快遞業務。

而這也是兩家公司歷時數年申請中國國內快遞業務即將塵埃落定的訊號。

事實上,在安澎拜訪國家郵政局之前,短短一個月內,聯邦快遞與UPS的高管也已經密集拜訪過國家郵政局及其他政府官員。

6月6日,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在京分別約見了UPS中國區總裁陳嘉良和聯合包裹公司亞太區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黎松江,就聯邦快遞和UPS在華經營業務問題進行了溝通。

半個月後,UPS國際總裁丹尼爾·布魯托再度來華,並拜訪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就在華業務發展問題交換了意見。

兩大國際巨頭高頻率的來訪無疑已將國內快遞業的市場搶奪大戰推至引爆點,而一旦短兵相對之勢形成,這盤動輒關乎存亡的棋局也將注定慘烈。「一旦國際巨頭形成反撲,國內快遞企業,尤其是民營快遞企業如此單薄的利潤率不一定頂得住。」

雖然國家郵政局進行公示後,兩大巨頭始終保持沉默,但來自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的反對也隨之而來。

自6月以來,中國航空運輸協會已兩度發聲予以抗議,7月3日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研究員朱慶宇再度發文抗議,稱作為有外國航空公司背景的聯邦快遞和UPS,如獲得國內快遞經營許可,將變相在中國合法獲得「第八航權」,而這一航權目前中美之間並未開放。

但中國航空運輸協會的「攪局」未必能阻止兩家外資企業獲得國內牌照。

中國快遞協會會長達瓦對記者透露,事實上國家郵政局已經準備給其發放國內牌照,但這兩家公司自行要求增加國內經營網點,造成重新審議,才導致申請公示結束一個月後仍未發放牌照。

靜待之時,風雨降至。

EMS再度出擊

民營企業與國際巨頭紛紛厲兵秣馬時,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勢力則來自於國資背景的EMS。

在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秘書長劉建新看來,若聯邦快遞和UPS獲得國內快遞牌照,兩家公司投放在中國的產品和價格,也將與EMS和順豐相近,EMS和順豐兩家公司業務量遭受的衝擊也或將最為明顯。

針對即將拉開的市場拚殺,EMS方面則始終未能予以正面回應,而在沉默背後,則是其申請A股IPO試圖再度出擊的關鍵信號。

作為中國郵政集團旗下主營快遞物流板塊的公司,5月4日,EMS申請A股IPO獲得通過,成為國內快遞業第一股,目前正在排隊上市中。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家辦理工商登記不過兩年的公司,EMS申請IPO通過後曾廣受質疑,甚至連續三年盈利期的上市基本要求也尚不符合,但在決策層的特批之下,其上市步伐則仍然快速推進,而這也無疑為其日後的爆發空間提供了諸多可能。

「之所以特事特辦,是因為內外交困下,EMS騎虎難下。」中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高端聯盟理事黃剛向記者表示,對於EMS來說,如今快遞行業的內外形勢要求其必須盡快上市,否則難奪市場。

業內人士則表示,事實上,從EMS申請上市的時間節點來看,國家郵政局試圖向外資快遞公司發放國內快遞牌照則或將是其倉促上市的關鍵因素之一,「否則,一旦外資快遞公司在國內形成競爭優勢,則中郵速遞的業績更難保證,上市之路或更為艱難」。

但對於EMS來說,未來的走向仍然不可預知。

來自EMS預披露的招股說明書顯示,EMS截至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營收分別為196.4億元、225.11億元、258.85億元。而其國際競爭對手UPS和聯邦快遞2011年的營業收入總額則分別為531.05億美元、413.23億美元。

而與國際巨頭盈利差距較大之外,其受體制影響較深的業務結構也成為遭人詬病的目標之一。

「EMS優勢在於涉公業務和票據業務,但是在眼下業務增長最快最大的網絡購物快遞上卻喪失了優勢。」劉建新說。

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EMS在快遞市場的份額為29.46%,而在其巔峰時,其控制市場的比例一度達到90%以上。

而為再度搶奪市場,根據EMS的計劃,上市後將融資獲取的99.7億元用於快遞物流郵件處理中心、購置飛機、購置運輸車輛、購置航材等項目。

「EMS肯定會發起一波價格戰,除此以外,它似乎並沒有更好的競爭手段。」業內人士說。

新入局者

對於行業內的各大快遞公司而言,在應對原有對手頻頻使出的招數時,還不得不面臨新的挑戰。

而在目前的快遞競爭格局中,另一個亂象則是電商紛紛自建物流系統,快遞公司卻開始觸網。

2010年,電子商務網站開始相繼建設物流基地,並涉足快遞。業內最具滲透力的淘寶、京東商城、噹噹網和凡客誠品等公司均宣佈了大批物流計劃。

本報記者瞭解到,在淘寶網號稱欲投資1000億元在全國打造一個立體式的阿里倉儲網絡體系時,其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的四大配送中心已然建成,而在此基礎上,淘寶還對外宣佈將在20多個省市建立物流配送中心。

事實上,阿里巴巴試圖紮根快遞行業的野心還不僅於此。據本報記者瞭解,阿里巴巴投資成立了一家杭州百世物流公司,並這家公司轉道百世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收購四通一達中的「匯通快遞」,已將其更名為百世匯通。

除阿里巴巴外,京東商城的物流建設規模也已達到20-30億的規模,京東商城CEO劉東強甚至發出豪言,未來5年,還將花費100億-200億投入全國物流系統。劉強東四月底也曾透露,在年底之前,將以平均2.5天的速度開通一個新的城市快遞分公司,這也意味著年底前京東配送覆蓋城市數超過360個。

京東商城圖謀搶食的野心並非沒有緣由,作為目前第一個獲得國內快遞牌照的電商,京東商城副總裁吳聲向記者透露,京東快遞8月底也將正式向外部第三方開放。屆時,京東快遞也將正式殺入快遞行業。

而另一家更早涉足快遞的電子商務公司凡客誠品,其如風達快遞雖然暫未獲得快遞牌照,但實際上也早已計劃將業務量拓展到京滬以外的杭州、無錫、山東、廣州等10個地區。

物流智聯網創始人、《物流智聯網》著者羅輝林分析稱,目前從包量裡來看,「四通一達」依靠阿里巴巴起步發家,並佔據其80%的包裹量,而淘寶系佔據了中國快遞業80%的包裹量。

事實上,快遞領域近身肉搏時,各路企業短兵相接的戰場也已然盤根錯節。其中,為搶奪地盤,順豐與電商的交戰已然打響。

5月30日,順豐速運旗下的子商務網站順豐優選正式上線,其目標是食品電商垂直領域。資料顯示,作為順豐速運旗下獨資公司,順豐優選註冊1000萬,目前擁有員工500人。

順豐優選CEO劉淼透露,順豐優選定位於中高端食品網購,目前擁有九個品類五千餘款商品。而銷售的食品中,主要以進口食品為主,目前佔到所有商品75-80%。

劉淼說,在生鮮等產品的冷凍鏈條方面,「順豐投入非常大」。而在物流方面,順豐優選擁有獨立的配送體系,順豐速運專門為其量身打造,不會採用第三方物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順豐高達130億元的業務量中,電子商務所佔據的比例僅僅為8%,這也意味著,在未來的空間裡,手握高端快遞資源、國內唯一直營的順豐董事長王衛的低調潛行則仍將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58

蘑菇街陳琪:今年分成總收入將達到7000萬元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6/19/228448.html

對於喜歡網購的女生來說,蘑菇街這個名字或許並不陌生。登錄蘑菇街網站,它會給你推薦當季最「in」的搭配,然後你點擊鏈接,進入淘寶網店,就可以完成購物。

簡而言之,蘑菇街就是一個背靠所有交易平台的「導購」。淘寶、噹噹、拍拍,京東都是它的靠山。它從新浪微博手裡獲得流量,從淘寶手裡賺得佣金,搭上巨頭的戰車,實現雙贏。

「蘑菇街的定位是『女性購物入口』。它集成SNS的社會化特徵,讓女性在分享的同時完成購物。」蘑菇街CEO陳琪說。

目前,蘑菇街已經完成兩輪融資,A輪投資方為貝塔斯曼和肇信資本,B輪為啟明,累積金額近2000萬美元。

然而,蘑菇街面臨的形勢看上去並不樂觀,中國電商老大阿里系已連續推出了5項同款產品,市場競爭激烈。

日收入13萬元

在陳琪看來,蘑菇街還是一家創業公司。但是,它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就是高達8%的轉化率,而很多導購網站的轉化率還停留在1%的水平上。

蘑菇街的主要收入來自於與淘寶的交易佣金分成,而能分到多少,有賴於蘑菇街的「轉化率」有多高,即它向淘寶送去的人有多少能真正轉化成「下單」的人。

陳琪告訴理財週報記者,蘑菇街每送出100人到淘寶,就會有8個人下單,「8%的轉化率,這在服裝領域已經是比較高的了。」

依靠高轉化率,蘑菇街可以從淘寶那裡收到5%的返利。

蘑菇街CMO李研珠透露,蘑菇街平均每日為淘寶帶去6萬單,春季客單價80元-90元左右,即每日為淘寶帶去600萬交易額。按返利比例約5%計算,蘑菇街一天的收入在13萬左右。「這個收入還是比較保底的。」陳琪說。

而提高轉化率的關鍵是不斷提升用戶體驗。比如用戶在蘑菇街瀏覽到的圖片,已經是經過特別算法過濾了78%不可信來源才呈現出來的內容,這些不可信來源包括托、廣告、惡意內容、無效內容等。

截止到3月底,蘑菇街的註冊用戶數已經突破950萬,日UV達到220萬,日瀏覽量超1億。陳琪介紹,「現在的情況早已超過了3月底的數據,目前還沒有公佈這些數字。」

不過,蘑菇街目前還沒有實現盈利。「雖然我們有每天十幾萬的收入,但是需要支付網站正常支出、人員和行政費用、服務器和帶寬等,但我們對盈利非常有信心。」陳琪說。

陳琪預計,今年將為淘寶帶去30億交易額,按照其現在的分成比例,如果達到這一目標,其全年的分成總收入將達到7000萬元。

導購市場競爭激烈

為了提升用戶體驗,蘑菇街在不斷嘗試新的產品。

在分析了蘑菇街的數據之後,蘑菇街又推出了產品「蘑菇家」,專注於家居類商品的導購。陳琪向理財週報記者透露,「蘑菇家目前還沒有正式上線,正處在不斷完善的階段,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家居品類的轉化率和用戶粘度遠遠高於其他品類。」

分析人士認為,蘑菇家的推出,其意義並非品類擴張這麼簡單,這標誌著蘑菇街正在尋求第三方服務商角色的轉變。通過在多個細分市場的深化,蘑菇街將進 一步撬開淘寶的外部流量端口。導購網站市場份額的提高將推動蘑菇街從初級的淘寶依賴者,變成淘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在與淘寶的博弈中佔據主動。

陳琪承認,蘑菇街被質疑不獨立是因為收入很大一塊來自淘寶。「確實,我們的消費者把95%的錢花在了淘寶,不過,任何一家公司的獨立性,都來自於他提供了獨立有價值的服務,我們也不例外。」

陳琪面臨的,並不是一個輕鬆的競爭環境。緊跟蘑菇街,阿里系開發了愛逛街、哇哦、圈子、頑兔和一淘發現等5個導購社區化產品,而淘寶又是阿里系的重要成員。

不過,陳琪並不擔心,「淘寶搭建的是一個生態系統,而生態系統這個概念是阿里巴巴一直都在推行的,我們希望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作為一個重要而積極的參與者。」

而談及國內另外一家社區導購網站「美麗說」,李研珠認為,蘑菇街和美麗說雖然長得很像,但模式有所不同,美麗說走的是達人模式,即從分享中得知關注的人的穿衣風格,藉以尋找和自己風格相近的人,而蘑菇街的核心用戶是一群粘性比較高的普通用戶。

另外,除了與淘寶分成,蘑菇街還在努力探索品牌廣告模式。

棄千萬期權創業

為了創辦蘑菇街,陳琪的代價是放棄了在淘寶的千萬期權,然後跟魏一搏各自賣掉一套房子湊齊150萬元,作為創業的啟動資金。

2004年,剛從浙大畢業,陳琪就進入了淘寶,是淘寶UED(用戶體驗設計)的開創者,後作為產品經理負責多條淘寶核心產品線,並負責淘寶物流等多個新業務的拓展。

2010年2月,陳琪辭去了淘寶的工作,跟浙大的同窗魏一搏在家裡開始了創業。蘑菇街的團隊從最初的兩個人,2011年2月的20個人,發展到現在 已經達90多人。而2011年岳旭強、李研珠的加盟更是讓蘑菇街如虎添翼。岳旭強曾經是淘寶的首席架構師,李研珠則是營銷領域頗有名氣的「胖胡斐」。二人 都是陳琪在淘寶相處6年以上的同事。

在蘑菇街,每個員工都有一個「花名」。CEO陳琪外號修羅,CTO岳旭強花名孤獨,CFO李研珠花名腓腓。

這個由50%的工程師、30%的運營人員、20%的市場營銷、行政、財務人員構成的團隊,被陳琪認為是蘑菇街的核心競爭力。

「這個團隊都是有經驗、懂技術、懂市場的人,這也是我們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蘑菇街的投資方告訴理財週報記者。

截至目前,蘑菇街已經從貝塔斯曼、肇信資本和啟明創投那裡成功融得了兩筆資金,共計2000萬美元,資金主要應用於產品開發,如與Eico公司合作開發全新的iPad客戶端產品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96

FT:7000美元是中國的銅收儲線?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474

FT: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的用心何在呢?自從FT本週報導,中國神秘而實力雄厚的收儲機構一直在諮詢購買銅的事情,而且在今年早些時候,該機構又在金融危機以後第一次在國際市場上購買了鎳收儲,此後,國際銅市場就一直在討論這個話題。

乍一看,現在的情況可能並不是一個購買銅收儲的合適時機。雖然銅價已經從2011年創下的歷史高點10190美元/噸下跌了約1/3,但仍比2008年的價格低點高一倍,比2004年前的價格水平高超過一倍。

我不會嘗試猜測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的意圖——就算基於中國政府機構的標準來看,該機構的行動也是不透明的,價格並不是它進入市場的唯一原因。

但很明顯,根據FT的消息源,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開始諮詢購買銅的事情,正是國際銅價在約1個月前跌破7000美元的時候。一些交易員表示,當銅價在2011年秋天跌至6635美元低位的時候,該機構也在跟蹤銅市場的發展,雖然並不知道是否作出了購買的行動。

如果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真的認為,銅價在6800-7000美元之間具有很高的價值,那麼對市場的影響將是巨大的。現在的市場傳言是,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可能願意購買20-30萬噸銅——這足以讓銅價大幅波動,但面對新一輪的銅礦生產潮,可能不足以成為實質上改變市場的因素。但中國政府非常富有,只要市場知道中國國家物資管理局對某個特定價格水平感興趣,那很容易就能給銅市場設定價格底線。

中國接受的銅價水平不一定是不合理的。第一,鑑於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趨勢,最近倫銅價格的下跌已經使以人民幣計算的價格與2006年初的銅價水平相當。此外,高盛經濟學家Max Layton指出,如果把過去十年的生產成本上漲計算在內,那麼現在的銅價水平已經非常解決中國在2002年和2008-2009年收儲的銅價水平。

儘管如此,應該對上述假設保持謹慎。

首先,據我(本文記者)的瞭解,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仍沒有在現在銅價下跌的時候,購買大量的銅收儲。一些貿易商相信,該機構可能已經購買了數萬噸的銅,但看起來,購買量還沒有大得足以成為市場的話題。

其次,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並不是傻子。正如Layton所指出的,銅市場已經存在廣泛的共識,明年銅將供過於求。鑑於這個原因,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可能會選擇繼續等待,特別是如果銅價持續保持在7000美元以上。

同理,中國大規模購買銅的可能性可能足以令做空銅價的對沖基金停下來思考。就像美國的債券交易員所說的,「不要與美聯儲作對」一樣,銅的交易員也不大可能希望與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作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712

擁有7000萬手機導航用戶該如何盈利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11.html

雖然有人搶著給答案,但那些脫口而出的答案頂多是百度知道的水平,不可能解決問題。由於最近我在讀《需求》,任何有可能產生需求的問題我都很想挑戰下自己。所以,雖然我在現場一時也想不出好答案,但一路上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給你1000萬車主,你能做什麼》,現在的問題是:給你7000萬車主,你能做什麼?我們知道,傳統PC汽車互聯網門戶或者垂直網站日獨立IP訪問量即使吹牛也只敢吹到幾百萬,這已經是號稱全球訪問量最大的汽車網站了,廣告收入是幾個億。在目前的移動端,吹牛有幾百萬裝機量的汽車網站APP已經敢寫軟文吆喝廣告漲價了。現在,有數量級是汽車網站APP10倍的手機導航APP,為什麼就不能賺廣告費大賺特賺呢?

但現實情況是,這個有7000萬用戶的導航APP確實直到最近才從上海通用那裡獲得少到可笑的一點廣告費(各位辛苦做移動互聯網的同志們,上海通用有移動端廣告預算了,趕緊去打劫:),那些在免費使用這款APP的朋友真心應該贊助下這款APP的研發人員,不知道盈利模式的情況下虧了7年,雷鋒同志也做不到這一點吧?

我可以幫這款APP梳理下移動互聯網幾種典型盈利模式:

第一是廣告模式,這個模式最靠譜,但暫時只能等待,等待房地產、汽車、快消品等傳統廣告大戶把PC互聯網的預算逐步轉移到移動端。現在這款APP的廣告剛剛有了起色,如果引入大量線下中小商戶的廣告,或者把自己的用戶賣給別的APP,這都會導致用戶體驗直線下滑,7000萬用戶會變成浮云,自殺的事情當然不能做。能引入品牌廣告當然最好,但問題是有移動端預算的汽車品牌還不多,要活到主要汽車廠商大舉在移動端投放廣告那天需要繼續燒錢——那時沒有完成移動佈局的汽車門戶和垂直網站就該要飯去了。

第二是遊戲模式,遊戲得全新開發,一直沒賺到錢的導航APP恐怕燒不起更多錢了。

第三是成為入口,導航肯定在未來會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之一,但排名在前的百度、高德更有可能成為這裡說的入口,大量O2O應用得仰賴百度和高德的鼻息,交買路錢是必須的。相比高德和百度,這個APP雖然用戶不少,但一不像高德那樣有地圖數據,二不像百度有流量引擎,一旦O2O遍地開花,入口之戰開打,高德和百度二強相爭,基本沒有第三名的機會。入口或者渠道是頂級盈利模式,但要賺到這個錢只有百度和高德背後的阿里巴巴可以玩,這款APP恐怕得另覓它途。

第四是從事商業服務。這是我唯一可以幫這款APP琢磨的盈利渠道。具體而言,我覺得可以做至少兩個方面的商務服務。

首先是這款APP最新版開始提供群組導航,這是基於用戶LBS需求而做出的有移動社交現象力的產品,車隊可以利用它知道車隊成員彼此的位置,老婆可以利用它知道老公的位置……這是一個能夠顯著增強產品使用頻率的功能,為未來的廣告投放奠定了用戶活躍度基礎。大約幾個月前我參觀奧迪設計中心的時候,那裡的connect部門的研發人員也給我展示過類似的產品。如果奧迪尚處於研發階段的產品能被其他本土車企在車上前裝,這比目前不具備社交功能的車載導航更有賣點。對於經銷商集團而言,如果後裝導航具備這種功能,即使硬件少賺點錢,仍然可以從車主服務黏性上獲得利益。如果能從部分汽車廠商那裡獲得前裝許可費,如果能夠幫助經銷商集團建立用戶基於LBS的社交圈,收取服務費應該是可行的。

其次,汽車後市場O2O服務正遍地開花,O2O必然要借組移動導航,但汽車後市場O2O應用開發者大量的時間都得花費在線下資源的獲取上,要提高線上和交易過程的用戶體驗,地圖應用應當開放接口,甚至做出標準的O2O應用開放平台,任何商戶只要申請開放平台即可通過簡單幾步把線下店舖搬到移動端,而且可以獲得個性化的O2O服務APP,它能夠鼓勵用戶安裝這個APP來與自己保持聯繫,獲得優惠服務。或者由更大的O2O投資者付費,借助這個平台獲得O2O線下資源。由於O2O的區域服務特徵,這種降低O2O門檻的模式有可能使得大量的與導航服務相關的店舖「自電商」化。這個平台上的商戶一旦賺到錢,不給平台分錢是不可能的。而且沒有地圖資源的導航APP本質上是地理位置信息的算法,7000萬用戶會積累大量的用戶移動軌跡,這些軌跡如果能挖掘出部分用戶的出行範圍和規律,對於商戶而言會更有營銷價值。這裡最大的問題在於導航APP的使用頻率不足,而汽車後市場O2O服務的使用頻率也不高,要提高使用頻率必須把洗車、加油這類服務盡快「自電商」化,這是顛覆目前已經在做這類O2O服務的關鍵。當然,要走這種商務路線會陷入本文開始的那個悖論,導航團隊維護和升級產品已經耗盡資源,要再去開發開放平台,需要更多的投入,而盈利仍然遙遙無期。

當然,還存在第五個獲利的可能,比如把自己賣掉。這個方面沒必要探討,手機導航已經是寡頭競爭,新來的基本沒有機會了,各家的價值評估產業界恐怕早有定論。如果賣掉的錢能抵償多輪融資並略有盈餘,作為創業者恐怕早已行動。

我無力在短期為移動互聯網創業者想出更好的盈利模式,但這次談話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移動端的盈利必須跳出傳統廣告模式,大量傳統廣告會導致應用被用戶拋棄。最近微信要走遊戲盈利模式就是典型的案例,同樣都是千萬、億級別的用戶群,要盈利都不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45

戴志康:離開騰訊做天使損失7000萬,不靠看星座來給創業者投資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5/144685.html

2014年夏天,一篇揭露創投圈怪現狀的文章被傳得特別火,裡面提到一個曾是「著名站長」的天使投資人只能靠給創業者算星座來投項目。我心裡狂笑,這說的不就是戴志康嗎?

僅從表面看,戴志康符合傳言中的落魄形象。他本是中國最著名的站長之一,當年80後創業者的代表人物。他創立的康盛世紀2010年被騰訊以6000萬美元(約4.68億元人民幣)收購,戴志康因此加入騰訊。不過,2014年他從騰訊高管的位子離開了,同時失去了超過7000萬元人民幣的騰訊股票。

如果你要證明他是被騰訊踢出去的,我還可以為你添點證據:他在騰訊最後一個職位是騰訊電商控股公司(ECC)生活電商部總經理,負責微信的O2O拓展。後來騰訊入股京東,ECC被拆分,他負責的微生活項目不尷不尬地留在ECC裡,他離職後,這部分業務被劃至大眾點評運營。

十年前的那一批明星80後創業者,後來大部分被捧殺掉了。幸好有戴志康,「80後創業者」才沒變成一種嘲諷。離開騰訊的戴志康現在是天使投資人,可天使投資人現在又是個虛火直冒的職業。

我就是帶著這種扼腕的態度坐在他辦公室裡的。他仍在Discuz!原來的地方辦公,這現在是騰訊的場子。房間很大,裝修不算新潮,桌子上堆著亂七八糟的資料,茶几上擺著吃剩的麥當勞和餐盒,幾個礦泉水瓶歪在旁邊。

等他推門進來,惋惜立即煙消云散。他沒什麼令人惋惜的,早就財務自由了,做天使投資人也獲得過1000倍的回報。關鍵是他沒有變老,彷彿比他加入騰訊前還年輕了些。如果他是被騰訊踢出去的,或是熬著過日子,還能這麼神采奕奕,那情商一定很高。或者說是,離開騰訊讓他立即獲得了新生?

下面就請看戴志康的口述。

\

我喜歡從0到1

人都是有願景的。我最早的願景是做個一流的程序員,程序員做出產品就必須推向市場,所以我迫不得已做了一個創業者。我其實是把Discuz當成自己的孩子,這是一個真正的願景,從2001年一直做到2013年,花了十多年時間。

不管你承認或者不承認,公司一旦賣了,創業者心理發生的變化是很奇妙的。那時候我嘴上還是把它當成願景,內心已經發生了很微妙的變化。當你失去完全的決策權時,公司會受到一些非市場因素的影響,這時你就會重新審視自己的願景。無論是不是說出來,從併購開始,這個願景都會有所減弱,但你也阻止不了。住自己買的房子和住租的房子,感覺就是不一樣。

那就要尋找新的願景,所以我把第二個目標放在O2O上。在大公司裡面,一個東西要是有人關注,它的空間相對就會少一些。因為關注的人多了,伸手的人也多。當時做O2O沒人關注,我覺得這玩意挺有意思,就又做了兩年。那時我還是挺有願景的,開始還比較有空間,但越到後來公司裡畢竟還是存在大量的不可控的因素,不夠自由。不夠自由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其實也挺好的,它能導致你吸收別人的東西,無論被迫還是自願。

但回過頭來,我終究要形成自己的東西。我適合做什麼?我能創造什麼?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我必須追問我存在的意義。但是我最終發現,吸收別人的東西再進行改進不是我的興趣所在。大公司某種程度上都是改良式的運作體系,有點像舊房翻新。舊房翻新我也能做,但不是我最想做的。

我喜歡從0到1的過程,而不是從1000到10000。前者解決的是房子該如何蓋的問題,後者解決的是如何平衡各種利弊的問題,老想平衡的事,創造力就會受到一定壓制。

這時我就會想,我的創新能力呢?這對我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創新能讓我感覺到自己活著的狀態。我去創造的時候,狀態會比較好,也能激發我很多東西;但如果在一個平衡的環境裡,這邊創造加一個砝碼,那邊就失衡了,還得補一個,這會花費很多時間。在某種程度上,時間是活的,我在這種寬鬆自由的狀態之下,很投入地去創造,消除了外界干擾,會感覺到時間變慢了。這相當於額外獲得了時間,從而延長了生命。

對於一個人來說,時間其實是最寶貴的,但它也不是能夠計算出來的。對於錢,我覺得也無所謂,因為時間比錢寶貴得多。後來我和Pony(騰訊CEO馬化騰)談了這些想法,他挺理解的。後續我可能還會在騰訊保留顧問的身份,所以股票不知道最後怎麼安排,沒準會還給我。

但我和Pony提出要從騰訊辭職時,真是想好了要放棄7000萬股票的。錢該是誰的就是誰的,按我的性格,也不會為了得到這筆錢就如何如何。反過來,這說明大家經過相互溝通都是可以理解的。

錢不是事兒

我最早的投資項目是博雅互動。(這家互聯網棋牌遊戲公司2013年11月在香港上市,受到熱捧,戴志康因此獲得了千倍的回報。)2008年前後,我投資了兩家公司,之後就沒錢了。到了2011年,我才又開始投資,偶爾看看項目,也沒花多少時間,只是當成業餘愛好。

一位創業者未來有多大能力,我會大致有個評判,聊個10分鐘、20分鐘就知道要不要投。這是個很短暫的過程,我也說不清楚評判標準,和你去吃飯一樣,好不好吃第一口吃下去就知道了。

首先我得對創業者這個人感興趣,我才會去聽他要做什麼,或者說我聽他說他要做什麼是為了瞭解他這個人。我自己就是比較典型的創業模型,從什麼都沒有,到有了自己的期望願景,再去實現。本質上我是在用其他創業者和我自己做樣本匹配,如果匹配程度高,我知道差不多就是他了。

對投資的項目,我沒什麼預期,有預期就壞了。早期天使投資是個漫長的工作,你預期什麼時候能摘果子,什麼時候長成,那都只是一己的期望而已,對不對?它是一棵樹,花開是有季節的,它有它成長的自然規律。那怎麼預期呢?我預期不到,也不預期,反而無慾則剛。

至於投多少,不同項目不同階段標準都不一樣。這一兩年我投了一家做英語學習的小公司,幾個小朋友做的,很早期;投資了一個「火幣網」,做比特幣的;還投資了一個做中小企業服務的公司「MikeCRM」還有一些,都很早期,有的只有想法或者Demo,就芝麻大小。

我做天使投資人和別人選項目和培養人的方式都不一樣。我是真的不太看項目本身,是什麼都無所謂,主要看人,人靠譜就行。是金子到哪兒都會發光。再說我投的公司很多都改了方向,這說明你按項目來投成功率也不高。當然,很多其他的投資人也注重人,但還是項目為先、事為先。

就是看人,我和他們看人的方式也不一樣。很多投資人是從外在看得更多,比如學歷、履歷、成功經歷。這些東西當然也可參考,但我覺得比較表層,我會分析人性格產生的源頭。在這一點上我時常感到孤獨,因為與其他投資人共同語言比較少。

我什麼性格的人都喜歡,就是比較功利、比較算計的生意人我不太喜歡。我喜歡有願景的人,理想實現不了又能怎麼樣呢?大不了就是多虧錢嘛,對不對?但是你去支持這種有點理想的人,總比支持沒理想的人有點意思吧?有的項目投進去就有人跟,馬上變熱捧,這種我都不太愛進去。因為我覺得這和投機差不多,這世界上有很多錢可以賺,但是賺了又怎麼樣呢?除了錢,我自己也沒什麼收穫,我覺得意思不大。

因為沒什麼雜念,所以我得能聽出來他的願景到底是什麼,到底為什麼創業。我那時候創業,也有願景。但那種願景,就像一個人的穿著,你能感覺出來他穿的是不是自己的衣服。

有了這條之後,我還要判斷他是不是能把想法落地。比如說用戶為什麼用你的產品?你的產品到底在哪些地方能打動用戶?產品的需求點到底是怎麼來的?有一種情況比較可怕,他上面的一切答案是自己主觀想像來的,自己假設出一個世界,這種我也不太喜歡。

我還不喜歡大家都能看到未來的東西,什麼手環、智能手錶之類的。你也許能做出另一塊智能手錶,那這個世界上也不缺另一塊智能手錶吧,也不缺一個書包,一家餐館。當然你要把餐館做得很有氣質,這我也喜歡,但如果就是做吃飽肚子的餐館,做那個有啥意思?那種項目也許很賺錢,但我從中學不到東西,我又不是為了賺錢而做投資的。

我把所有投出去的錢都當成學費。每個創業者都是我的學校,我就當投資是我花錢去買一個和創業者一起創造的體驗過程。所以我把學費交給誰,我是要選擇的。如果沒啥可學,那我為什麼把學費交給他?

這幾年我沒正經地交過學費。什麼MBA課程,我覺得那東西特傻。很多東西應該屬於人文的範疇,需要人去感受。把這些變成機械化的東西,把它變成看得見、摸得著、冷冰冰的東西有什麼意思啊?MBA我覺得不是給創業者弄的,這就是給打工人弄的東西。騰訊有一些公司培訓,有一些是強制參加的。大家也可以相互探討,但都比較淺,對我而言就像知識一樣,知識多了其實沒什麼用。我很早就不上學了,為什麼?因為我覺得人並不需要太多知識。需要什麼,自然去學,學過再給扔掉了就好了。比如化學,考試之前我看兩眼,學學就能考120分,但考完一瞬間我再去考試,可能就只能得80分。為什麼?因為我已經把它扔掉了。

讀書時期,我的身份是學生,身份的職責就是一定要考試。但是在那個時候,我的身份必須是一個學生嗎?也不一定。這個問題我很早就想明白了。我就是我嘛,我為什麼必須是個學生呢?我就是我自己,不等於那個身份,就像我也不偏愛那些把身份和自己粘連起來的創業者一樣。

當然,退學會有壓力,遇到壓力是我主動的選擇,我肯定要為此承擔後果。但做學生就沒有壓力嗎?當我遇到壓力時,我知道這是我主動選擇的結果,所以我會主動面對,而不是被動接受。就像你用頭撞牆,可以主動撞讓自己清醒一下,和被動地被人推一下,力度可能一樣,但前者容易承受得多,後者就經常受害,埋怨是誰推了我一把,要找他算賬!我覺得一個真正明確的人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轉化成主動的,即使是被動的遭遇也轉化成主動的方式去面對。既然你有選擇,就有評估,最壞的結果你也能承受。

所以從小到大,很多人說我no zuo no die,說又怎樣?他們說什麼關我什麼事?就算真的一貧如洗,身敗名裂,你也可以挖掘一下自己,這一切是不是真的不能接受。到最終你會發現,你挖掘到的所有東西其實都是可以接受的。我經常問創業者一個問題:「一無所有又如何?」

每當覺得不能接受時,我一定會不斷挖掘自己,後來發現沒什麼事情是不能接受的。你說別人又罵你了,那原來沒人罵過我嗎?我從小到大一直挨罵,做Discuz也天天挨罵,罵了又怎麼樣呢?他罵你,你還可以選擇你舒服或者不舒服嘛,有情緒或者沒情緒,你是可以選的嘛。給我幾年時間,把外界的東西全部隔絕掉,深度思考一些問題,沒準我就琢磨出一些很神的東西呢。

就是要逼他們

我的很多遭遇就是創造出來的,創業者就是自己逼自己的人。

有時候我會對一個創業者特別凶,因為我覺得他內心挺堅強的,我故意對他特別凶,就是看看他的底線到底在什麼地方。其實那一刻我沒有情緒,不生氣,就是好奇。

我投資博雅互動的時候,我明明說好了投100萬元,後來就是投了50萬元。他可能會說,你怎麼變卦呢?我那時就是想試一試,他同意了我們就有緣分;他不同意就沒緣分唄。本質上我是想看看他處理問題的能力,因為前面我都和他說好了。投資這件事,錢不是用來衡量誠意的,投50萬還是100萬,對那家公司的影響其實不大。但對我來說,我就是投1元錢,我也會把這件事情當成很重要的事情來做,我也會跟你一起如何如何。

既然我的投入程度是一樣的,那50萬還是100萬隻是錢上的差別。錢對我來說也不是個事,但我可以用這個來試探他什麼反應。他一開始會生氣,過一會兒會平靜下來,過一會兒他又會生氣,然後再跟他談他又會平靜下來。最後,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候,我說,「你三天之內做出一個選擇,不要再磨蹭了」,我看他是什麼反應。這個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關於他是怎樣做決策的,是怎樣看待價值的,甚至瞭解了他是怎樣的人。

任何事情我覺得都可以試一試。比如說某一個創業者糾結於面子問題,我就想這樣找個辦法逼他放下面子,看看他什麼反應。我的做法可能造成對方糾結,OK,你不是糾結嘛,本來這事,我允許你做7天決策,但因為我看到你糾結,我就把決策期給你壓到3天。如果你太糾結,我也不想投了,我不會浪費太多時間在你身上。

最壞的結果就是這個人不搭理我或者不投了唄!也許今天你會說,不投資我會損失一大筆錢,但那全是假設。正是因為他最後做了決策,他才是今天博雅互動的張偉。如果因為他的糾結我沒投,那他的人生軌跡也會有所不同。

我和這些被投資公司的創始人在一起時,至少有兩個我。第一個是現實中的我和他,比如如何解決產品問題、運營問題等。另外的一個我一直在觀察,觀察他的各種表現,其實是我在從他身上學習。這看起來是我對創業者的深度陪伴,其實也是我自己學習的過程。

其實我最願意分享的是我對非常小的公司的陪伴過程,現在它沒有名氣,也不成功,但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就是過程本身。我經常想,五年之後我陪伴的這家公司死了,那我們所經歷的這個過程也蠻有意思的。

我給創業者製造遭遇,不是要證明我多牛逼,只是想通過體驗的方式讓創業者實現自我成長。無論何時何地,創業者中一定有許多炮灰,但是炮灰也會創造出更多的行動者。所以我根本的價值觀就是行動比不行動要好。

我投資一家公司後,做的所有事情就是促進並引發它去主動行動。哪怕一開始它不願意主動,踢著它讓它主動。因為有我在,我的存在也是為了守護。行動之後我們來總結總結,你學到了什麼東西。

我剛投資了幾個從硅谷回來的小朋友,他們很早期,離成功的路還很遠。公司裡有個實習生不太合適,創始人到我這裡來問我怎麼辦。我只做了一件事,讓他晚上8點之前把這個人開掉,不開掉我就會找他算賬。他說我一點準備都沒有,這怎麼開口?我說,「我不管。你8點之前把他開掉,9點鐘我們再見」。

他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而無法採取行動,這個事就變得一拖再拖,給團隊造成了影響。我也不知道他那樣會產生什麼樣的情況,可能有衝突、矛盾,但我做得很簡單,我就讓他行動嘛,壞了又怎麼樣。因為行動產生了什麼問題都不要怕,就算出現了問題,我還有無數的方法可以幫你補救回來。

因為逼迫,他壯了膽子直接找實習生談,實習生反而覺得他挺開放的,也開誠布公。通過這個過程,被辭退的實習生更多地瞭解了公司的願景,但這個創業者得到的更多。他知道了基層員工是怎麼想的,他的痛點在哪裡。所以這個過程中,他學到的已經遠遠超出了如何開掉一個實習生。

如果你每天都在學習的話,你應該早晚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我不怕把創業者逼壞,因為一個創業者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意志力極限問題。這個社會上很多人都被卡在某個極限上,但一旦創業者卡在哪個極限上,他的企業一定卡在哪個極限上,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我要幫助創業者提高極限,如果他的極限值那麼低,那他本身就不應該一個創業者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96

7000萬嫁女煤老板朋友圈崩塌:教父張中生首落馬

來源: http://jingji.21cbh.com/2014/8-29/5MMDA2NTFfMTI4OTU5Mg.html

核心提示:在當地官場人士看來,張中生被帶走,與邢利斌有密切關聯。據知情人士介紹,張中生在邢利斌的發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164

蘋果市值突破7000億美元 再創歷史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186

作為世界上股票市值最高的公司,蘋果的市值今天突破了700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蘋果估價在周二美股開盤後上升0.8%至119.59美元,市值7010億美元,創下了其它美國公司前所未有的市值里程碑。

蘋果雖然早已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但它的市值仍在繼續上漲,在庫克的領導下蘋果的市值已在喬布斯時期的基礎上翻了一番。

7000億這一數字達到了世界市值第二高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市值的1.7倍。而近五個月來,石油價格的持續走低使埃克森美孚損失了約430億美元,現在的總市值約為4050億美元。

對蘋果增長的信心來源於其9月最新發布的大屏iPhone,以及10月發布的更快更薄的iPad。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在更新蘋果核心產品的同時,也通過一些新產品來不斷吸引粉絲,包括新的移動支付系統Apple Pay和即將於明年發布的智能手表。

Cantor Fitzgerald分析師Brian White就表示:

“由於蘋果公司過去三個月主要產品的重大更新,而且也缺乏具有創新力的競爭者,在美國市場消費增長的背景下,我們相信蘋果有機會迎來一個亮眼的節日消費季“

20141125_AAPL_0

盡管蘋果是標普500中唯一市值達到7000億美元的公司,但如果在通貨膨脹率調整後,它離歷史上最值錢的公司這一頭銜還有一段距離。微軟的市值在1999年達到頂峰,超過了6130億美元,換算到今年相當於8740億美元。而當時微軟占標普500公司總市值的5%,IBM曾經也達到過6%,而現在,由於整個市場普遍上漲到歷史高位,蘋果占標普500的比重還未達到4%。

這家來自加利福尼亞的科技巨頭的市值於2010年1月超過了全球最受歡迎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並於四個月後超過了西雅圖的微軟,微軟現在的市值為3940億美元。

另一方面,從歷史的角度看,蘋果現在還相對便宜。當微軟達到巔峰時,根據納斯達克和Factset的數據,其市盈率達到72倍。而蘋果現在的市盈率僅為18,與標普500整體水平相當,但蘋果的銷售和利潤的增長遠高於其他所有藍籌股,蘋果的收入增速達到15%,而盈利增速超過20%。

即將於明年出發布的Apple Watch將是庫克上任以來發布的第一款全新的產品,分析人士在這款可穿戴設備的潛在的受歡迎程度上,出現很大分歧,但他們都預期蘋果的股價還會更高。

至少有一位看多蘋果的分析師表示他們相信公司的市值將突破1萬億美元。蘋果的投資者Carl Icahn認為,公司擁有大量的現金,其真實的市值已遠超10位數。如果蘋果想要達到那一新的里程碑,那麽蘋果的股價需要再上漲43%,達到171美元。

(實習編輯 戴博 亦有貢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41

婚前小兩口月入7000 如何理財實現買房計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0875.html

準備結婚的小青年往往壓力較大,婚房的購買、酒席的辦理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近日,就有這樣的群體代表馬先生致電本報,想通過咨詢理財師,得到合理的規劃建議。

備結婚的小青年往往壓力較大,婚房的購買、酒席的辦理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近日,就有這樣的群體代表馬先生致電本報,想通過咨詢理財師,得到合理的規劃建議。

中國銀行雲南映象支行理財師 馬睿

案例

馬誌今年28歲,是一家金融機構職員,每月稅後收入3500元,另外年底獎金約3萬元。其女朋友是本科畢業生,在事業單位工作,每月稅後收入3500元,公司都繳納五險一金。

據悉,目前兩人正準備購買婚房。兩人每月生活開銷2000元。有活期存款1萬元,定期存款20萬元。這對年輕準夫妻計劃明年買一套小戶型房,首付預計20萬元左右,並辦完酒席。

保險方案

從保單生效開始,馬先生擁有的壽險保障是200000元,意外保障是400000元,如果有什麽不測,至少可以保證李小姐購置的房產不受影響,同時為家人提供充足的保障。重大疾病保障為390000元,輕癥疾病保障90000元,住院報銷10000元/次,可保證疾病發生時,有足夠的疾病治療費用,可以安心養病。此外,意外醫療費用10000元,可在社保之外有所補充,住院補貼200元/天,重癥住院400元/天,可以在疾病或意外發生時,彌補收入損失。

這個計劃,每年需要馬先生從結余中拿出6315元投保。該家庭每月扣除4000元基金定投剩余1000元結余足夠支付每年所需保費,余下結余可提前作為教育金儲蓄。未來隨著收入的增長,可考慮逐步增加保障額度,同時考慮養老、理財規劃等。

理財師分析建議

馬先生和女朋友每月的收入一般,儲蓄較多,但是考慮到明年需準備20萬左右的首付以及辦酒席,僅靠收入和儲蓄還是不夠的。因此,建議可以進行適當的投資,來獲得翻倍的收益。另外,在買房時,使用公積金貸款的方式來進行,兩人工資也足夠用作還貸和日常花銷,壓力並不大。

綜合分析了馬先生的情況,給予以下理財建議:

預留家庭備用金

家庭備用金對於每個家庭來說很重要,以備家庭緊急之用,一般為3-6個月的家庭月支出。嘉豐瑞德理財師分析認為馬先生家目前生活工作都比較安定,父母身體健康,預留12000元活期存款足夠了,定期存款20萬元可以分散進行一些投資,比如配置貨幣型基金、債券型基金以及投資於醫療、軍工、消費類的股票型基金。

實現買房及辦酒席計劃

馬先生明年買房結婚,那麽前期的主要任務就是攢錢,平時做到合理消費,不浪費每一分錢。其次,每月結余中4000元可充分利用,建議配置月定投,假設年化收益率6.8%,每月定期定額投資,到年底本金收益共計51264元。另外,再利用一些投資工具來獲得高收益,比如20萬元可以分散投資於債券型基金及股票,假設年化收益10%,到期收益為20000元,通過投資獲得了更高收益。這樣,明年馬先生基本上就攢足首付資金以及辦酒席的資金,剩余的買房資金可以使用公積金貸款的方式來進行。

對於明年辦結婚酒席,建議不要太奢華,不要過多地追求那些物質性的東西,結婚鉆戒不一定要最大的,結婚照不一定要最豪華的,酒席上的煙酒不一定要最好的等,一切都需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來,更不能借錢和貸款來辦理酒席,否則會影響到以後的生活質量。

保險規劃

馬先生沒有商業保險,只有基本的社保。如果明年購置房產的話,個人抗風險能力太低,如果發生重大狀況,可用的保障資金很少,而且房產在變現能力上相對較差,所以,個人保障需要首先考慮。而健康保障方面,因為沒有任何商業保險,所以,重大疾病的保障、意外及醫療的保障也必須考慮。

(新華網)


(編輯:張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10

中文在線近50%收入依賴中移動 7000萬入股天翼閱讀“傍上”中國電信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1-06/888522.html

每經記者 董來孝康 發自北京

昨日(1月5日)晚間,20家公司IPO首發申請獲得證監會核準,除了萬眾矚目的萬達院線,中文在線也“赫然在列”。

中文在線此次擬公開發行不超過3000萬股股票,主要用於數字內容資源平臺升級改造項目,擬利用募集資金近1.68億元。

中文在線的主營業務是數字閱讀產品、數字出版運營服務和數字內容增值服務,2014年前三個季度營業收入近1.67億元,其中數字閱讀產品收入占到“半壁江山”。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中文在線通過向中移動浙江有限公司提供數字閱讀產品和運營服務,實現收入占其營業收入的比例在45%左右,最高時近67%;成為繼全通教育之後,又一家依賴中移動的上市公司。

2014年7月,中文在線斥資約7063萬元,通過增資的方式獲得天翼閱讀10.526%股權,成為後者第二大股東,中國電信則是天翼閱讀第一大股東;中文在線自稱是為降低對中移動的業務依賴。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註意到,天翼閱讀2013年凈利潤虧損近4301萬元。

綜合毛利率持續下滑

2011年到2014年上半年,中文在線營業收入分別約為1.54億元、1.84億元、2.2億元和1.05億元。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2011年到2014年上半年來自中移動浙江有限公司的收入分別約為1.03億元、8454萬元、9689萬元和4835萬元。

中文在線坦言:“中移動手機閱讀基地作為國內手機閱讀業務的主要運營平臺和公司的主要客戶,對公司的經營業績有重要影響。”

業內人士擔心,若中移動浙江有限公司提出解除或不再與之續簽新的合作合同,或改變合作模式、降低結算價格等,都將對中文在線盈利產生不利影響。這被中文在線稱為對中移動依賴的風險。

同時,中文在線綜合毛利率持續走低。從2011年的56%下滑至2014年上半年的42%。

中文在線承認:“若優質數字版權競爭持續加劇,版權采集價格持續上漲,而未能帶來預期收入的增加,將對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和成長性產生不利影響。”

政府補助占盈利逾20%

中文在線預計2014年營收為2.8億-3億元;盈利為4500萬元-5000萬元。但盈利中一部分來自政府補助。

2011年到2014年上半年,政府補助收入分別約為1371萬元、1274萬元、1103萬元和541萬元;同期,盈利各約為4915萬元、5440萬元、4487萬元和774萬元

另外,結算周期較長致中文在線應收賬款居高,且呈逐年上升趨勢。2011年末到2014年上半年末,從約5174萬元升至8464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2011年度到2013年度,中文在線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皆為正數,但2014年上半年卻為負1339萬元。

高價入股天翼閱讀

2014年7月,中文在線斥資約7063萬元認繳天翼閱讀新增註冊資本2727萬元,增資完成後,中文在線持有後者10.526%股權,為第二大股東;中文在線自稱此舉是為降低對中移動的業務依賴。

天翼閱讀的主營業務是,以PC、手機平板電腦和TV為閱讀載體,為用戶提供圖書等各種類型數字化閱讀服務

中國電信出資2億元成立,100%持股;但中文在線等增資完成後,中國電信持股比例降至77.197%;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967%。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2013年天翼閱讀營業收入約為1.8億元,凈利潤虧損4301萬元。

中文在線自稱已與三大運營商開展手機閱讀內容合作,其中,子公司四月天科技和中文傳媒是中移動手機閱讀基地內容提供商。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人均手機閱讀時長逐年增長,但其他社交娛樂應用的快速且多元化發展,可能影響數字閱讀的市場發展;另一方面,騰訊和百度等發力數字閱讀領域,與中移動手機閱讀基地構成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8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