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何越來越多公司不適用五力?

2012-12-03  TCW
 
 

 

不管你知不知道「五力分析」,但或許你在思考今天公司要不要進入一個新市場,甚至該不該換工作時,都已經用過類似架構去分析。

舉例來說,今天你想在社區開一家牛肉麵店,你會去想,我有沒有辦法取得更好的牛肉,或是更低的原料成本?(供應商議價力量);我的產品是否有獨特性,或是品牌很特別,可以讓顧客埋單我的開價?(買方議價力量);現在社區內其他牛肉麵店的競爭狀況如何?(產業現有廠商競爭能力);是否可能有其他人也正打算進入搶食大餅?(新加入廠商威脅力量);最後,還會想,有沒有其他的主食會取代牛肉麵?(替代品威脅力量)。

五股力量分析清楚後,就可以知道,我是否有足夠的籌碼,可以在社區內賣出一碗高價的牛肉麵?還是,我根本不應該做出這個決定。

在五力分析之前,策略,只是在告訴你如何改善內部流程——因為要開一家牛肉麵店,所以我需要學會更好、更快的煮出一碗麵。但波特的五力分析卻告訴我們,要了解社區牛肉麵市場的競爭環境,再判斷是否要去賣麵。若真要去賣牛肉麵,我就要一直強化對這五個因素的談判籌碼,才能成為贏家。

網路時代,造餅比分餅更實用

只是,這個影響企管界三十年的策略思考架構。在今日「只適合高度成熟、寡占的產業,像是鋼鐵業等,其他新興的、正在成長的,完全不適用!」台大國企系教授湯明哲說。

湯明哲說,五力分析的基本假設是零和遊戲。每個人都要想辦法取得最好的議價籌碼,唯有你輸我贏,才能最大化自己的競爭力。

但是,網路時代讓廠商間的交易成本降低,大家更容易合作下,生態體系(Ecosystem)產生。共贏、「造餅」的平台概念,取代了五力分析的競爭「分餅」概念。

蘋果(Apple)與數萬家軟體廠商組成的App(應用程式)商店,是最好的解釋。蘋果創造了App平台,並且決定誰可以上架,對供應商(App軟體業者)而言,蘋果是有極大的議價籌碼,依據五力分析的概念,蘋果應取得至少九成利潤,只讓後者有一成獲利,透過獲利極大化,築起阻絕其他對手的門檻。但,若蘋果如此,卻只會降低供應商開發相關軟體的意願,並且可能無法生存。所以,最後蘋果採取只分利三成的做法,而造就今日的帝國。

此外,廠商間的定位越來越模糊,也增加五力分析的困難度。例如Google要分析買方議價力量,但是Google的買方是誰?是一般使用者嗎?但是,這些使用者都沒有付錢給Google。Google的供應商又是誰呢?若說是所有使用者也可,我們寫過的文件與部落格,都是成就其內容的元素。

戰局多變,難滿足企業動態需求

戰局多變,五力分析難以滿足企業動態需求。主張動態競爭的大師、國際管理學會主席陳明哲就直指:五力分析適合企業評估是否要進入某一個產業,但當企業已經進入一個產業之後,就難以使力。

如蘋果、Google與微軟之間一連串跨產業的競爭,分析可以告訴你,單一產業的競爭非常激烈,但無法反應供應鏈,甚至整合商業生態系統參與者錯綜複雜的生態關係。

再回到牛肉麵店,店主可以分析目前牛肉麵店市場競爭有多麼的激烈。但是,其實店主更需要知道,當附近的夜市店家結盟派出抵用券搶客時,他應該怎麼把客戶吸引回來,該推出折扣行動嗎?還是推出什麼創意服務?

陳明哲表示,沒有一套學說是完美的。五力分析可以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都是顯學,其實很不容易,但企業在使用管理學說時,應該先深入了解它的定義與假設,才不會反被局限!

【延伸閱讀】1分鐘看五力分析既有競爭者與既有廠商的競爭程度

潛在的新進入者:新進入者的威脅購買者:購買者的議價能力替代品:替代品或服務的威脅供應商: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1980年由麥可.波特提出。分析一個行業/企業競爭態勢最有效的工具,企業可以依靠5個關鍵因素,去決定是否要加入,或是退出行業,並可藉此判斷,這個產業利潤前景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03

股民為什麼越來越窮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g5hr.html
停止IPO,停止增發都不能改變現有股票太貴這樣一個事實。而且下一輪的IPO發行價格會以現在人為的價格為參照系。政府人為地撐著股市的價格,只是給股民短暫的希望和幻覺。這種希望遲早會破滅。作為一個群體,他們會越來越窮。這是一個巨大的,劃階級, 劃分財主和貧民的過程,這樣的財富轉移運動也許會被未來的歷史學家定義為"血腥的圈地運動"。每個股民都天真地認為,自己一定是個贏家, 當然結果是另一回事。

我認為A股太貴,也許除了銀行以外。這麼貴的股票市場會繼續害死大批的股民。所以,我呼籲政府盡快恢復國內IPO,用供給的大量增加來把估值降下來。否則,越拖,問題越大,越難解決。在短期內,股市是個零和遊戲。張三的利潤只能是李四的虧損。而且,交易是有費用的,而且稅務局也要撈一筆。所以,股民要賺錢,只能靠股票背後的企業中長期內為你爭氣。如果你認為你比大多數股民聰明,你也許可以賺他們的錢。但是,股民作為一個集體,不可能通過政府把股市推高來賺錢。這完全是夢想。推高了的股市必然掉下來,它只能幫助那些短期出貨的人賺錢,而讓接貨的人虧錢。

下面是證券時報的採訪:

問題1、您認為如何實現股民和上市公司間的雙贏?

張化橋答:雙贏?沒可能! 我們的上市公司在IPO的時候的估值如此之貴,肥了大股東和上市公司,犧牲了股民。股民已經支付了上市公司未來30年甚至50年的利潤,你還想賺錢?等十年吧,或者你先虧十年再說。我認為,二十年來政府對IPO發行通道,增發以及配股的控制和發行節奏的調節是中國股市長期貴得離譜的主要原因。

問題2.您怎麼看待去年一系列的新股改革?去年新股停發和市場疲軟有必然聯繫嗎?
 
張化橋答:我覺得新政最好的地方是增加了披露,懲罰了壞人。但是,萬里長征才走了一步。政府需要堅持百年。去年停發,非常錯誤,應該馬上改正。很多公司上市,不是因為缺錢,只是為了圈錢。當然,圈錢本身沒錯。大股東套現也沒錯。股市跟大大小小的產權交易中心沒有區別。它跟農貿市場和大豆交易所也沒什麼區別。它的最基本的職能是交換產權。去年新股停發, 非常錯誤。蔬菜和大豆價格下跌,難道政府可以隨便關閉農貿市場和大豆交易所嗎?

問題3.如何看待上市公司「圈錢」的現象呢?另外,最近上市公司再融資熱情突然高漲,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張化橋答:圈錢沒什麼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只要披露全面和真實就行。最近上市公司再融資熱情突然高漲,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麼昂貴的估值,他們的融資熱情當然高漲!其實,他們的熱情從來就高昂,永遠高昂!即使2倍的市盈率甚至1倍的市盈率,他們的熱情也會高昂。IPO帶來的股本融資,等於永遠不需要歸還的債務,而且是永遠不需要付利息的債務。天底下哪裡去找這樣的好東西?對於大股東來講,他的股份屬於他,你的股份也屬於他。不求所有,只求所在!這是我跟大家的觀點最不同的地方。

問題4.您認為新股發行和股市漲跌是什麼關係?
 
張化橋答:關係不密切,不穩定,不是一對一的關係。

問題5.近900家公司的排隊壓力,歸根結底還是新股發行的問題,您認為接下來證監會在發行改革上有什麼動作?
 
張化橋答:我不知道證監會下一步會有什麼動作。900家企業排隊上市,太少了!我感到奇怪,為什麼沒有9萬家或者90萬家排隊上市!這是免費的錢,為什麼不要?在我的眼裡,股票的合理估值有一個標誌,那就是一種均衡狀態:尚未上市的公司又想上,又不想上,可上可不上,已經上市的公司在留市和退市之間沒有太大的偏好。這種均衡狀態下,股票估值就叫合理。股票如果高於這個合理估值,那麼公司排隊上市和增發,大股東排隊減持。股票如果低於這個估值,那麼,公司紛紛退市或者回購,或者撤回上市申請。大股東紛紛增持。

問題6.如何看待上市公司「左手圈錢,右手理財」的現象,監管層應該設立什麼措施去監管募集資金的流向?
 
張化橋答:上市公司「左手圈錢,右手理財」的現象完全沒有什麼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只要披露全面和真實就行。理財沒有什麼不好,至少要比蓋工廠好一百倍!要比貪污受賄好一千倍!要比大股東偷錢好一萬倍!

問題7.您覺得A股市場的整體估值如何,是牛市的起點?城鎮化對未來的中國有何意義?
 
張化橋答:A股貴得離譜,也許除了銀行以外。現在3年定期存款的利息可以高達5%,多數理財產品的收益率6-8%。你需要留下起碼三分之一的安全邊際,也就是說,A股股市的合理市盈率9-11倍;股市的市盈率只不過是市場利率的倒數。但是除了銀行以外,現在多數A股的市盈率高於20倍(如果利潤有誇張成分,那麼真實的市盈率可能高一些)。我不知道城鎮化對股市的影響。我不看概念。

問題8.1月新增貸款或達萬億,你怎麼看銀行股的後市表現?

張化橋答:短期統計數字沒有任何意義。作為投資者, 我不看。
 
問題9.最近對茅於軾提出的加息4個點的利弊爭議很大,你的看法是能消滅影子銀行,杜絕銀行高管跟影子銀行之間的利益輸送。除此之外,對宏觀經濟、銀行利潤,以及股市都會產生什麼影響?
 
張化橋答:我崇拜茅於軾。他正直和淵博。他的關於加息的觀點,我贊同。股市和樓市會因為加息而大跌。早就該跌了!政府一邊壓制利率,一邊打壓樓市。簡直可笑!

問題10. 如今中小企業融資艱難,您怎麼看?
 
張化橋答:中國幾十年的利率壓制人為地刺激了貸款需求,鼓勵了低效率但是有關係和特權的投資者,包括國有企業和有特權的民營企業。這樣,即使在信貸失控的狀態下,中小企業也很難融資,只剩下三條路:付高息,走歪門,或者忍受飢渴。所以,中小企業融資難,只不過是政府壓制利率的結果。

我認為,人民銀行必須加息,才能真正減息。什麼意思?大量的國企和大民企根本不需要錢。他們有些常年在資金池裡浸泡著。低利率鼓勵他們投資更多低效率的項目,浪費寶貴的資金,加劇全社會的資金短缺。所以中小企業就只好付出高息。換句話說,中小企業的高利息負擔是國企和大民企的低利率所導致的。

市場上有一個均衡利率。有人享受了特權(即低利率),那麼必然要有人買單(即高利率和資金短缺)。就這麼簡單。如果政府真的想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它就必須大幅提高基準利率。這樣可以迫使特權階層放棄一些低質量的投資項目,同時加大存款。社會資金充裕了,才能慢慢流到中小企業。

問題11. 你如何投資?
張化橋答:我是個快樂的港股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70

未來,資訊越來越重要,但不是以媒體的方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322.html

眼見著大廈將傾,所有的媒體卻也找不出更好的辦法。

2月14日,《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稱,時代華納正在與美國雜誌出版商Meredith就分拆時代公司進行談判。如果這筆交易完成,那麼時代華納將不再是美國最大的雜誌發行商。

根據討論中的方案,時代華納將保留旗艦的《時代》雜誌,以及《體育畫報》和《財富》,而時代公司的其他雜誌,包括《人物》、《造型》和《Real Simple》,將被出售給Meredith。

考慮到《時代》的最大競爭對手《新聞週刊》已於去年停止出版印刷雜誌,傳統媒體似乎已經窮途末路。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資訊在全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重要,但讀者們似乎找不到好的新聞來源。個性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希望資訊能夠為自己定製,並且以專業化的服務滿足需求。而如Twitter等新聞來源的內容,畢竟不如媒體更專業和獨到——它們提供的只是毛坯而已。

但專業新聞的提供者——傳統媒體卻日益衰敗,它們甚至無法在新媒體時代獲得立足之地。而它們衰敗的後果是,優秀的媒體人員漸漸脫離了費時費力又收效甚微的傳媒行業,導致優秀資訊變得稀缺。進而進一步導致資訊貶值,消費者付費意願降低。

和現實的蕭條不同,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專業媒體的服務價值將會日益凸顯。用戶的需求越個性化,就越需要專業化的信息服務,而越專業化,就對專業媒體服務要求越高。和傳統媒體的選擇性服務不同,新媒體時代更需要細分市場的全方位的、系統化服務。編輯導向將被需求導向徹底取代。

媒體服務需要一場變革。這場變革將有兩個方面組成。

一是科技將重塑一個全新的傳媒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所有的新聞以極低的價格出售,專業級的細分市場中,各種新聞各自競爭生存空間。在平台上的新聞,當天和3天前的新聞是付費的,而昨天和前天的新聞則可以免費閱讀。你可以任意選擇某個人、某個編輯或某個新聞團體提供的新聞。

二是傳統媒體格局必須打散。傳統媒體將只負責內容的生產,其餘部分必須轉移到傳媒平台上去。如同iTunes重組音樂市場一樣,只有出現全新的新聞市場,傳統新聞人才能獲得重生。

過去,傳統新聞受制於版面所限,新聞內容往往是揀選而來,造成了大量的(事實上的)碎片化,缺乏系統性。資訊被割裂成為新聞、訪談和深度報導等等。而即便是深度報導,也不過是行業裡某一事件或某一領域,仍然不夠系統化。用戶仍然需要自我完成行業領域內的信息重組和判斷。若媒體人希望能夠系統化的觀察行業,唯一的方式是寫書出版。

這和新媒體的需求格格不入。但我們可以想見的是,只要傳統媒體的格局不變,這一問題就無法解決。因此,即便只負責內容生產,傳統媒體也必須解散。它將不再是一個一個大型的媒體集團,相反,它會拆分成一個一個細小的媒體單元。這些媒體單元將由知名媒體人、專業分析小組或專業領域媒體組成。

它們不必為了版面而篩選最重要的事。它們可以專注於某一個領域,事無鉅細的還原事實,並提供多角度的分析解讀。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對該領域的關注程度,選擇閱讀相關內容。這些媒體單元的分析解讀越專業,它們就越有市場,也就進一步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就像大數據進一步挖掘了用戶價值一樣;專業媒體服務也進一步挖掘了信息的價值。

這就需要傳統媒體必須解散。結闔第一點,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兩難命題。傳統媒體不會自我解散,從而釋放媒體人的潛力;而如此一來,全新媒體平台就無法建立起來。如果全新媒體平台不出現,衰退的傳統媒體就會把媒體人趕到其他領域中去;新媒體就會失去最優秀的那一群媒體作者。

儘管有這些擔心,資訊的價值仍會日益凸顯。在這兩個問題都無法解決以前,各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會不斷採取各種折中的嘗試,降低成本、提高專業性,為未來鋪下路基。

例如,在科技新聞領域,越來越多的媒體人進入全新的科技博客(或自媒體),並開始提供專業的行業觀察,如我所參與創辦的鈦媒體可以想見,隨著各行各業的自媒體越來越多,用戶會發現自己的需求會被這些媒體更好的滿足,而不再需要大眾媒體。由此,媒體也就會被徹底再造。

你說,你需要一場革命。Please,Right Here Wait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56

邢山虎:手遊行業越來越難 但還是要堅持下去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672348.html
山虎(筆名 說不得大師),2000進入遊戲行業。一路走來,從創業者到總裁,再到創業者(卓越遊戲CEO)。經歷過客戶端遊戲、網頁遊戲,然後兩年前進入手機遊戲行業。今年1月,邢山虎終於等到他在手游上的轉折點:一款名為《我叫MT》的新產品。

什麼因素成就了這款產品,同時又帶來怎樣的反向思考?在與邢山虎一個多小時的交流中,我們把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和答案,歸納為以下四個部分:

行業

新浪科技:手遊行業現狀如何?

邢山虎:早期在美國,3萬元能拉20多萬的新進用戶,相當於一個新進用戶0.1美元。現在中國一個新進,基本上不會低於12塊錢,高的時候30、40多元。說實話,惡劣了很多很多。我們壓力都很大。這個行業再往下走,可能迅速向頁游靠攏。

手遊行業越來越難,比頁游、端游更快進入血海時代,而且門檻又高、暗礁又多。我個人認為,行業巨大的壓力不會好轉,競爭可能越來越激烈。前天跟幾個同行吃飯,大家普遍覺得這行業門檻太高了,機會成本越來越小,坑越來越深。

頁游用五年時間走完了端游十年的路,手游兩三年走完了頁游的路。整個情勢可能急轉直下。頁游的問題是平台太多了,號稱800個平台,每家公司都在做平台,這必然會把營銷成本拉得非常高。手游平台應該給CP(意指遊戲開發商)留足夠高的分成,CP就不會跟小平台合作,小平台就沒有空間去搶廣告,廣告成本就不會上去,就不會出現「千團大戰」。

未來手游在Andorid平台,可能會遇到頁游一樣的問題,CP的分賬比例持續被壓低,最終導致很多CP崩潰。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擔憂。

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手裡。手游領域已經發生變化了。早期CP和渠道的分成比例是七三,現在五五就不錯了,以後可能倒三七,甚至可能是二八。相當於一款遊戲總收入100塊錢,CP只能拿到16塊錢或者更少。

產品好也沒戲,就算產品NB分成也是三七開,不NB的產品都是一九分了。早期很一般的產品也能做到五五分賬,這是基本面的問題。想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做發行,大不了份額少一點但是保證利潤。這就是在利潤和份額之間進行選擇。

早上開會我們還在討論,為什麼端游沒有這個問題?因為當年端游都是自己發行,每家公司都很良性。端游研發成本1000萬,再砸一兩百萬進來買服務器,再砸500萬做營銷,總共投入2000萬就下來了。這是很正常的情況。

而頁游早期開發成本是10-20萬元,現在也就是50-100萬,多點200-300萬。但是你買服務器要兩三百萬,營銷再砸五六百萬,這下比例就失衡了。

早期比較強的手游公司都會涉足一些發行,避免把自己的命運徹底交給別人。否則就比較尷尬了,我不希望手遊走到頁游同樣的悲劇,不希望這個行業最終被毀掉。所以手游兄弟要有足夠的準備,以防突然被逼上絕路。

在Android平台,我們是開發商+運營商的角色,遊戲的發行商不是我們自己做的,所以廣告推廣我們不承擔,我們就是把服務器承擔好。但在iOS平台我們是自己做,但是蘋果是不幫我們做廣告的,可能要花20-30%的廣告費,可能再一算就一樣了。

產品

新浪科技:《我叫MT》能總結出什麼經驗?

邢山虎:我們的用戶月留存是百分之十幾,高於端游。我原來做過端游,像《成吉思汗》當年的次日留存是55%,周留存30%,月留存早期是15%、中期18%、後期10%。今天的《我叫MT》全面好於這個數字,核心原因可能是手機讓用戶更能利用碎片時間。

不止是我們一家,很多遊戲都有類似的利好消息出來。

一款好的端游可能產品生命週期達到五六年,而手游或許只有半年。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我老舉這樣一個例子:家樂福為什麼永遠人山人海?火車站的小超市為什麼不是這樣?兩家店每天的絕對顧客量可能是一樣的。核心原因在於,你進家樂福的時候,可選的東西太多,最終待了兩個小時。在小超市你可能一兩分鐘就走了。

進來的人同樣多的時候,如果有足夠深、足夠廣的遊戲內容,玩家就留下了。端游之所以能活很長時間,是因為內容很龐大。用戶只要進來,一個月、五個月、十個月都有的留。同樣進入一萬玩家,端游一年後可能還剩8000,而手游內容少但很High、刺激了一把,但是一兩個月之後,玩家沒得玩了就走了。

兩者的區別不是PC平台和手機平台的變化。端游經過十多年發展的已有內容厚度。如果想改變手游的現狀,最好的辦法,第一是把內容做深,爭取讓玩家停留更長的時間,產品的生命週期也會越來越長。第二是拉更多新人進來,這種模式在手機平台更好實現,因為手機用戶的覆蓋量更大,拉新也更容易。

但是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加深遊戲內容上,就會被別人幹掉。因為別人拉新也不難,如果遊戲比你好玩,那麼你就被擠走了。

包括我們在內,很多遊戲公司都是這樣:不知道為什麼成功,也不知道怎麼能成功。所以我們以後還會有失敗,大家不要驚訝。

不過我堅定的認為,遊戲行業還在高速增長,你只要坐在桌子上不停的擲骰子,就一定能擲出豹子。但很多時候八把、十把之後,你看別人擲出來豹子,而你沒有,所以就起身離席。如果是這樣的話,這輩子你就擲不出豹子了。

你今天看一個兄弟很一般,團隊也很一般,但真有可能下一把就擲出一個豹子來,全場通殺。因為擲出豹子的機會太多了,只是你或他的問題……所以把握好現金流,別讓公司輕易倒掉,兄弟們成功以後別鬧崩潰。

如果非要總結《我叫MT》的經驗,主要是兩點:1.找靠譜的人做,不要挑戰現有團隊的極限。不要挑戰極限,最好是很從容的把事情做完。2.早期做產品,難度要小一些,不要想著大而全。不如盡快上線,陸續迭代。

運營

新浪科技:《我叫MT》補償符石(變相返現)的方法,有什麼更深的意圖?

邢山虎:說實話,一發符石我們收入就下降,立刻就能看到今天少了幾萬塊錢。我是比較單純的認為做遊戲就是提供娛樂的,能掙錢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做一個大公司,差不多就得了。一個月掙一千萬還是兩千萬,沒有本質的區別,公司都能活下去。

有玩家問為什麼不充值促銷?我說有必要麼?而且我們還提供給以前充值的玩家返現。我希望玩家別花太多的錢。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

該付費的玩家一定會付費,不該付費的玩家一定不付費。你挖多少坑就有多少玩家付費,我們沒挖坑就沒有玩家付費。付費是策划算出來的。玩家看我們抽獎很隨機,但是很多玩家都是用我們送的錢(符石),攢個七八天抽一次,沒紫卡還罵我們。

我們沒有故意培養玩家的付費習慣。如果其中有「惡毒」的地方,就是我們在慣著玩家,讓大家在別的遊戲裡面玩不好。

這也跟我的從業經驗有關係。我們原來把遊戲公司分成兩派,一個是海派,一個是京派。京派善於做人數,海派善於掙錢。同樣一個2萬人在線的遊戲,可能京派一個月掙200萬,海派可能掙1000萬。但是後來京派公司越來越大,海派可能做著做著沒人了。有些公司有負面口碑後,代理什麼遊戲也掙不到錢了。我希望能掙長久的錢。

很多運營上的思路,比方上面提到的補償符石什麼的,都是在為我們早期錯誤埋單,沒有辦法。畢竟是公司第一次做這麼大的產品,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日活躍150萬的遊戲,相當於端游一天50萬在線的遊戲。放在端游可能是前十的遊戲了,只是掙錢沒端游多。

《我叫MT》在用戶ARPU值上,跟端游完全沒法比,可能比端游少兩個0。我原來做端游的時候,有個玩家兩年花掉280萬元,而手游時代玩家消費超過2000元我們都覺得是大R、VIP用戶。我們在蘋果上,每天給用戶送30多塊錢,一個月1000多。

端游一組服務器一般一天是3000人日活躍、1000人峰值,端游付費率是10%。我們一組服務器,一天活躍用戶是10萬,付費率也就是2%多一點。我也不太願意拉高付費率,跟同類遊戲相比我們的收入肯定是中下游的水平,我們營收數字偏低。

管理

新浪科技:外面有指責說你們分利不均?

邢山虎:我們公司確實有收入很少的兄弟。早期沒錢的時候,我們創業公司採取的策略是薪水相對中等偏下,獎金相對中等偏上。公司是拿出收入的10%發獎金——不是淨利潤是收入。但是權衡避稅等問題,內部規定一個人一個月最多兩萬獎金。

剩下的錢怎麼辦?我們公司有很高的期權,成立之初預留了9%的期權池,後來我們幾個合夥人拿未來的分紅,跟老股東回收了13.75%的股份,加起來一共是22.75%的股份,用來給員工發期權。就是欠的錢,全部通過期權發到員工名下。

那22.75%股份裡面屬於我的部分,我不要了。其他合夥人也就不好意思多要。剩下的股份就發到員工手裡,真的上市的時候,我希望所有員工一起富裕,而不是某幾個人。我的心態非常好,大家做事情就踏踏實實,把公司和事業做大。

我覺得一個人要勇於分享,錢算得了什麼?我今天穿的褲子是盜版的50多元,鞋子80多元,這件衣服是正版200多元但也舊了。你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大的時候,一定要有捨得,先舍後得。如果錢財方面說我比較摳的話,那是真沒見過什麼叫摳。

《我叫MT》項目組有兩個只做了一年多員工,一個姓王、一個姓郭。入職的時候他們工資是1500、2500,現在薪水一般都是8k-10k,一年拿28個月到30個月的收入。說了就要做,我們當時有幾個不好的產品。礦工早期的時候,一個月掙一萬五,我當時就拿出1500跟大家分錢。不管怎樣,說了就要做到,這是我的原則。

把利益分享掉,挺開心的。如果一個兄弟做的挺好,但是錢沒給夠,我也挺心虛的,怕這哥們跳槽。但是給夠了,大家見面應該挺開心的,也沒有怨言。如果有人從我這離職,你可以說我能力有問題,但你不能說我分享精神不夠。在錢的方面,我是無慾則剛。

不過對於上市,說實話我現在沒有預期。國內排隊等上市的企業很多,境外資本環境也不好。我覺得不好上,而且估值不好估,有人說我們3000萬美元,有人說2億美元。

我沒有特別在乎估值,公司現在也掙錢了。估值往往是為融資,我們現在對對投資也沒那麼迫切的需求。我們不講究吃穿,也不需要什麼辦公室,廣告費也沒怎麼砸,比端游少很多,最大的錢就是發獎金,已經發掉5%的股份。

資本市場還屬於寒冰期,小陽春就是手游,但是能不能真正回暖,我們關注不多。公司勒緊褲腰帶,不押寶資本市場,少花錢可能就會好過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99

BCG稱新興市場催生越來越多的超級富豪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349

FT的最新報導顯示,亞洲新興市場強勁的經濟增長催生全球私人財富達到創紀錄的高點——百萬富翁和超級富豪的誕生變得越來越快。

根據BCG提供的數據,在過去的一年中全球私人財富增長7.8%達到135.5萬億美元。家庭財富達到100萬美元的家庭總數達到1380萬,而超過1億美元的「超級富豪」家庭數目則上升到12000。

個人財富的不斷增加意味著在亞洲經濟引擎的幫助下,全球經濟已經逐步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

BCG如此表示。

除日本外的亞洲國家一躍成為發展最快的地區,個人財富較2011年大幅增長17%至28萬億美元,而這個數據預計將在未來五年內接近翻番,達到48萬億美元

「隨著越來越多百萬富翁和超級富豪的誕生,看上去世界已經把金融危機拋在腦後,」BCG MD兼合夥人 Brent Beardsley說,「雖然可能還會有其他波折,但看起來確實在逐漸恢復——股票市場不斷上漲,新興市場保持增長。」

BCG對2000年以來的報告做了彙總,統計了超過130傢俬人銀行和財富經理提供的數據,還抓取了政府公開信息中的數據。報告稱,那些世界上最富有的家庭積累財富的速度比以往更快。

BCG預計截至2017年全球私人財富將會增長至171.2萬億美元,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由除日本以外的亞洲國家貢獻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財富中所佔的比重正在逐漸趕上發達國家。

在排名方面,美國毫無疑問依然是最富有的國家,日本和中國緊隨其後,英國和德國並列第四。卡塔爾則是富豪密度最高的地區,每1000戶家庭就有143戶百萬富翁。

股票市場自去年7月開始的強勁反彈推動發達國家富豪們的財富暴漲,而新興市場富豪的財富積累則得益於強勁的經濟增長。

報告稱,那些新興市場的大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中,2007年僅有中國入圍全球最富有的15個國家;此後,印度同樣躋身中國的行列。BCG預計到2017年,中國將會取代日本排名第二,而印度俄羅斯將會分別位列第九和第十一。

報告統計了財富經理管理的資產規模,結果是較上年增長13%——亞太地區增長驚人,同比增長23%,緊接著是拉丁美洲,達到18%。

有意思的是BCG對於離岸財富的統計,報告顯示全球離岸財富在2012年同比增長6.1%達到8.5萬億美元——中國人熟知的瑞士毫無懸念地登頂最佳目的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85

越來越多的中國購物商場免租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801

中國的一些業主正通過放棄租金和幫助裝修門面等手段,來吸引Zara、H&M等大眾時尚品牌入駐,因購物商場的大量湧現使得空置率上升。

彭博社援引房地產服務公司Cushman & Wakefield Inc和RET Property Consultancy Ltd稱,一直到最近,優惠租賃條款都只是提供給LV和Gucci等奢侈品牌,因為它們能夠吸引人流進入商場。而現在,隨著業主們填滿商場的難度加大,他們也對一些大眾品牌開出了優惠條件。

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消費者需求也正在降溫。據瑞信和海通國際證券,華潤置地和恆隆地產等大型購物中心運營商能夠抵禦經濟放緩的衝擊,但規模較小的運營商就顯得更為困難。同時,專注於二三線市場的業主將面臨更多壓力,因為相比於大城市,中小城市的零售商場增加更快。

瑞安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的Carrie Liu說:「中國的商業地產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在那些二三線城市偏離中心地帶的新商場尤其如此。」

CBRE Group Inc稱,目前全球有3200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正在建設中,其中一半都位於中國。Cushman預計,明年有2100萬平方米的零售區域完工,同比上升38%。

據Cushman,成都、瀋陽、杭州及青島等城市可能在2014年迎來最高空置率此外,在一些不太富裕的城市,明年空置率將由今年一季度的6.8%上升至超過30%。相比之下,香港和新加坡等發達市場空置率約為6-7%。

Cushman的Sigrid Zialcita說:「中國的問題在於沒有合適的規劃,許多城市都有供應過剩的趨勢。」

瑞信駐香港房地產分析師Jinsong Du說,雖然對於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否供應過剩仍有待商榷,但普遍的共識是,中國商業地產行業確實如此。他還說,「大型購物中心開發商的表現肯定好於那些小規模的開發商」。

瑞士歷峰集團(Cie. Financiere Richemont SA)伯爵品牌負責人Dimitri Gouten說,在中國,開發商幫助構建店面或免租金的做法並不鮮見,這是不同商場市場策略的一部分。但他也說,這些商場通常是那些「實力比較弱」的商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128

想獲變得越來越有價值?請你從四級升級到七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475.html

知乎的話題分類,是由父話題——子話題構成的,知乎的說法是有根無循環的有向圖。

「根話題」即為所有話題的最上層的父話題。

如根話題:「學科」(一級)

(二級)學科(85 人關注)分為: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 形式科學 人文學科 技術與應用科學

(三級)點開社會科學(1511 人關注),子話題有:經濟學 心理學 社會學 管理學 人類學 傳播學 政治學 教育學

(四級)點開管理學(2218 人關注),子話題有:市場營銷 管理 項目管理 工商管理碩士(MBA) 信息管理 中小企業團隊管理 法務管理學

(五級)點開項目管理(4121 人關注),子話題有:產品經理。

(六級)點開產品經理(37442 人關注),子話題有:張小龍(人物) 產品體驗 產品經理沙龍 IT 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招聘 產品經理培訓 移動互聯網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入門 產品經理書籍 電子商務產品經理

(七級)點開張小龍(1848人關注),可以看到最熱的回答在這裡:張小龍(人物) – 熱門問答

從關注人數來看,剛好是反向的。話題越宏觀,關注的人越少,在六級左右達到關注的高峰。最具價值的問答,如無意外,應該是六級和七級之間。

我想以這個說說行業報導。

我們有個記者,做了兩年,今年四月份調整條線分工,她負責頁岩氣。

如果以話題分,這個換題應該是能源——油氣——非常規油氣——頁岩氣,大概屬於四級話題,相當於上面的管理學。

目前,她已經從四級記者做到了五級,部分到了六級,接下來的一年,我很樂觀地估計,她很快會到七級。

怎麼做到的?其實和知乎的分級模式一樣。你把頁岩氣這個話題不停分類下去(怎麼分類就不告訴你了)。然後,在六級和七級之間不停做報導。需知,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我稱之為增量信息)都在這一級。

當別人都在採訪四級學者,都在談論四級話題的時候,你在不停地創造七級增量信息,那麼,很快,你就會收穫很多很多贊。

上午,這個記者和整個編輯部分享了她的經驗。她還說了一句話:每個記者都應該有寫書的計劃,然後未來五年朝著這個領域深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21

距離USDA的報告日越來越近 諸葛就是不亮

http://xueqiu.com/2325980630/25217949
距離USDA的報告日越來越近。隨便寫點自己的觀點吧。
從年初開始到現在,主要是研究農產品。
從目前看,之前的大部分觀點都是對的。今年也確實是做多粕類最簡單的一年。買近月,快到期的時候朝後滾月多單就能在掙錢。十分的簡單。
其實幾句話就能說明問題。
1、現貨價格走低的概率到底有多少?菜粕可能現貨價格走低的可能性非常大,畢竟需求和供應均在逆轉,但豆粕現貨走弱的基礎就不存在。禽畜類存欄都在回升。所以買豆粕拋菜粕依然是理想的套利標的;
2、美豆到底體現了多少利空和利多:我個人認為,目前國內整個產業鏈還沒有從空頭情節中走出,已經經歷了漫長的一年時間,但國內從貿易商到油廠到飼料商,對於美豆的看空仍然是根深蒂固。成本說,陰謀論,忽悠,就連去美國搞實地調研,都對當地100度附近的高溫隻字不提。甚至還有人說:那幫人早賺得盆滿缽滿。這簡直太幽默了。今年美豆一共只有一輪漲勢,連25%都沒有,就盆滿缽滿了?美豆現在猶豫的走勢顯示出美國人對豆子的判斷也忽左忽右。5個月前我一直關注某國內著名糧商的美國版報告,從4月起,該美國著名分析師就認為美豆低點在10美元之內,對應豆粉價格在285美元/噸。上週起,這句刺眼的判斷終於從報告裡不見了,加了一句:我們之前猜測的低點可能不會出現。別把自己當成受害者了。假如今年美豆漲了100%,你覺得USDA騙了你,挺正常。現在美豆還沒怎麼動彈呢。
3、對於農產品的整體判斷:我認為農產品基本上進入長期牛市,尤其是高人工品種,純農業品種。工業屬性的品種也許會跟隨工業品被向下牽引,但也有更大的可能被向上牽引。比如白糖,比如玉米(美盤);我一直堅持認為,自現在起我們進入了一個超級時間週期的災害性天氣,跨度大概長達30-40年。
就這麼多吧,有問題就問,我會的,都回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99

美國:越來越多的公司自己發電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159

近年,從大型零售商至高科技製造商,美國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逐漸脫離對電網的依賴轉而自行生產電力。根據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06年至今這樣的企業已經從10000家增長至了40000家左右。

專家表示目前這種趨勢傳播的很快,太陽能面板價格及天然氣價格的下降刺激了眾多企業加入自行發電的隊伍中來,同時自行發電還能避免越發頻繁的自然災害引起的電網供應中斷問題。

這種潮流的出現對傳統電力行業形成了較大的衝擊,根據愛迪生電氣協會今年初的報告,傳統電力企業的增長預期及收入都已經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將來可能有越來越少的客戶為傳統電力企業昂貴的傳輸線路和發電工廠建設成本買單,最終可能導致這些電企入不敷出甚至破產,監管機構對此表示出了擔憂。

美國電力公司的CEO Nick Akins對此說到:我們現在一定要問問自己是坐以待斃,還是把自己也置身其中參與這項新興的生意。此時的美國電力公司已經在策劃向客戶提供發電設施安裝的服務。

美國自行發電量雖然佔總電量比例還不到5%,而且目前自行發電的成本較電網價格略高,但是隨著趨勢的擴大將來很快會達到一個「電力平價」的轉折點,到時自行發電的成本將與從電網買電一樣便宜。

下面讓我們來看幾個著名的例子:

GOOGLE六年前就建立了自己的大規模太陽能發電系統,隨後不少高科技企業也緊跟其腳步,因為這些類型的企業擁有高能耗的服務器集群,特別需要有持續穩定的大量電力。

蘋果公司目前有16%的用電量產生自太陽能及生物燃料電池,蘋果在北加州Maiden的數據中心負責生產這些電力。

寶馬公司位於南加州的組裝工廠2012年生產了30萬輛汽車,其中一半的電力供應來自於附近一家垃圾場提供的管道沼氣。

美國第一大連鎖藥店沃爾格林在自己的155家店舖裡安裝了太陽能發電板,目前正計劃擴展至200家。

「2007年時當第一塊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在加州沃爾瑪的屋頂時,成本為每瓦6~8美元,而如今已經降到了3.5美元。」沃爾瑪能源部高級主管 David Ozment表示,他預計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將會在3年內降至跟電網發電一樣便宜,屆時太陽能普及將會勢不可擋。

愛迪生國際的CEO Ted Craver說道:電力生產設施越來越分散化的潮流難以逆轉,我要保證我的公司一定不會置身其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02

天圖資本王岑:投資人越來越多,好項目得搶!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7/56201.html

創業團隊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很多都會選擇融資的方式解決自己的現金流問題,如何獲得投資人的青睞成為讓這些創業者最頭疼的問題。其實,當前中國商業圈的投資人也越來越多了,真正好的項目和模式,根本就不愁獲得資本垂青。這話黑馬哥可不是胡謅,天圖資本的高級合夥人王岑就在ChinaVenture投中集團舉辦的「2013 ChinaVenture中國投資年會」上說了,「搶項目的時候一點兒都不怯!」以下對天圖資本王岑發言的總結和整理,來自投資中國Eric。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2013年又快要結束了,傳統消費受到電商等衝擊很大,本來要在這個年會上聽消費專場的,都改去了TMT專場,不過我們堅信傳統消費依然會很好。消費無非是產品、服務、渠道,因為在座的大家都很熟了,不需要贅述。

天圖做了12年了,在這兩個基因的情況下,天圖的風格是危機感很強,因為我們自創品牌,資金量不大,管理費也不多,人也不少,為什麼人不少呢?因為投了很多經驗告訴我們,總結一句,像做實業一樣做投資。主要投中小企業,根據生命週期來說,中小企業不同的階段,我們希望掌握它在不同階段的關鍵性事件,甚至一些扭轉性的事件,還有一些挑戰和危機,所以,在功能模塊上我們相對花了比較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畢竟資金規模不大,這個事做起來很難,導致其實很辛苦。

我們的投資理念就像做實業一樣做投資,我們認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一些國外的大牌,比如像華平這樣的基金,比如有些基金本身出身很好的,我們才可以和他們在市場上進行競爭。

2013年大家在投資的節奏上與2012年相比明顯感覺在一個洗牌階段。有的人持的是價值投資的思路,長期投資。有人投的是項目,看它的市場空間和前景。天圖的節奏,總體是今年加速,我本人稍微慢了一些。加速的原因是因為今年資金,VC和PE裡面的player少了一些,不像前兩年看一個項目二、三十家。大邏輯有可能是一個抄底的機會,有些性價比可能不錯的項目冒了出來。我個人可能是前兩年投的猛了一些,今年稍微歇一歇。

以前投的企業家大部分是60後、70後的,我覺得現在最奇缺的是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十年前、五年前更多的是看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但後來發現創業者的人還是非常重要,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挺難的。因為有時候來自項目的誘惑,3000萬利潤,明年5000萬,增長很快,但對人呢,我們也有吃不準的時候。

 

現在很多人投80後、甚至85後的企業家,今年我也嘗試了類似的項目。大家常用手機就會發現,移動互聯網真的非常熱,但你仔細看一下這些企業的規模,都非常小,而且處在嬰兒期,行走期都還沒有到。為什麼不停的報導,是因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營銷的成本相對比較低,所以,拚命的宣傳,我也嘗試去接觸這幫人,談了以後實際上發現的確非常會賣,非常會抓眼球,但產品做得到底怎麼樣呢?當然熱點是非常熱,每週都有,但讓我下單,我是不敢。

風水輪流轉。投資圈今年好像在洗牌,很多新基金出現,明年可能更多,波浪也會反彈,投資人越來越多了。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差異化競爭能力也必須要提高。

天圖這幾年也在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第一,細分領域專業化,細分領域就是投的值在3-8億區間內。第二,只投B2C的消費類企業,總結一下,B2C消費企業中估值3-8億中小企業裡,希望做到專業化的,如何做到專業化就是和這些規模企業家交流的時候,它的運營從產品研發到市場渠道、財務各方面我們團隊定期培訓都要做到和企業基本同步,當然畢竟我們是做投資的,但是做投資並不代表不需要去懂,有可能不需要全懂,但有可能你懂的面比它還要多一些。

這兩年我們還是比較勤奮的,就這種規模的項目來了以後,和企業家對話一定要精準到位,因為很多時候競爭激烈的時候,天圖嚴格來說肯定沒有華平這麼大的品牌,它是美元基金,有專門POP(音)團隊,包括KPI。但是搶項目的時候我們一點兒都不怯,為什麼呢?我們相信是本土化的,而且我們老老實實在和企業家學習。因為對我們來說可能就是十分鐘、二十分鐘的機會,和企業家溝通的時候就這點時間,你要溝通的時候不切入點的話,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求VP、合夥人、產品經理都要像個特種兵一樣,什麼的估值、你又認識證監會的關係沒有用,未來我相信項目的渠道也會同質化,上市退出渠道也會慢慢的同質化,只有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不會同質化,你有自己的風格,這是天圖第一點要做專業化。

第二,我們現在所有投的項目都爭取當二股東,以前投的項目都是當小股東,比如項目投的不錯,幾個人一起投,但這樣三個和尚、四個和尚,投後誰都不想管事了,慢慢看挺空虛的,別看投了很多的項目,實際上你並不是實際意義的董事,董事會上你並沒有多大的話語權,我們認為是有悖我們的戰略的。所以,我們爭取3-8億的規模爭取當二股東,20-30%的股權。

投完以後我們要參與運營管理,我們有自己的人,而且要把自己的VP都要培養這樣的人,我們有一個投資人想去投連鎖的項目,親自到店裡當連鎖店長一個月,當然企業願意讓你當,說明它開放的心態,只有深入到企業內部才能瞭解企業核心的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