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土地財政」收縮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17/100357822_all.html

  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中國的土地出讓收入一改前數年高歌猛進的態勢,出現明顯回落。

 

  多家機構的監測數據均顯示,2011年中國土地出讓合同金額較2010年下降10%以上。

  與此同時,陸續公佈的各地政府2012年預算報告中,財政部門實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大多呈現負增長或僅有小幅增長,且各地2012年預算中,對這一收入的預期目標仍多繼續下降,不少地區的降幅明顯擴大。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土地出讓收入佔地方全口徑財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攀升,迅速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土地收入下降,地方融資平台又受到嚴格管控,地方政府的收支矛盾加劇,投資能力受到很大影響。

土地收入進入下降通道

  2011年全國土地市場成交低迷。根據中國房地產信息集團監測的數據,2011年全國10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15970.6億元,較2010年下降15.4%。

  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也大致如此。其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13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19052.3億元,同比減少11%。2012 年,這種低迷狀況繼續,1月全國300個城市土地成交量和住宅用地成交量,較去年同期跌幅均超過50%。京、滬、廣等一線城市土地出讓金同比降幅更是超過 七成。

  按照現行政策規定,土地出讓金分次分期繳納,一般在一年內繳清,特殊情況可以在兩年內繳清。「實打實」收入國庫的土地出讓收入——記錄在政府性基金項下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與合同成交金額的低迷相一致,也多呈下降或持平趨勢。

  根據北京市預算報告,北京201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完成1352.8億元,同比下降7.1%,完成預算的79.3%,未完成預算的原因主要是,土地收入受成交溢價大幅降低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基金收入短收。

  北京市財政局新聞發言人韓傑在北京「兩會」期間透露,2011年北京土地收入1233.68億元,同比下降6.5%。

  同為一線城市的上海、廣州,情況甚至更差。2011年上海全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491.1億元,同比降幅超過20%。

  去年10月,廣州市本級土地出讓金收入預算由年初的502.5億元下調至399億元,但全年完成預算仍有難度。廣州市財政局長袁錦霞2011年 12月透露,截至11月底,廣州市本級土地出讓金收入205.69億元,預計全年在290億元左右。按此計算,其同比降幅應在8%左右。

  袁錦霞解釋稱,土地出讓金收入短收主要是受宏觀調控政策影響,企業資金鏈趨緊,開發商拿地的積極性不高,土地拍賣成交率低,土地出讓金收入進度緩慢。

  四川、黑龍江、天津則基本持平。四川2011年國有土地方面收入1477.67億元,同比增長0.02%;黑龍江省本級土地出讓收入則下降 1.6%。天津2011年國有土地出讓金收入862.8億元,同比增長0.9%。其預算報告稱,主要是宏觀經濟政策和房地產市場變化,土地、房屋交易面積 和交易金額明顯減少,對土地出讓金及其相關收入影響較大。

  目前公佈預算報告的省份和城市中,增長最快的是重慶。其土地出讓收入達到1309.3億元,同比增長47.2%。

  重慶市財政局局長劉偉接受華龍網採訪時表示,這是重慶大開發、大發展,推進城鎮化和「擴城戰略」的必然結果,是一個階段性的增收體現。

  近日舉行的國務院全體會議再次強調,鞏固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果。各地「兩會」期間也均表示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受此影響,2012年預算安排中,各地土地出讓收入仍多延續下降趨勢,且降幅有所擴大。

  北京今年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安排下降42.8%,原因是受房地產市場影響,預計土地收入下降幅度較大。

  韓傑稱,在房地產調控政策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初步確定北京2012年土地收入為900億元,「除土地市場觀望情緒依舊濃厚外,也和2012年計 劃土地供應規模和結構有關,保障房用地大規模推出,政府每年都要讓渡數額巨大的土地出讓收入」。按此計算,這一降幅將達到27%。

  上海今年的土地出讓收入目標是1250億元,同比下降16.2%。其中,市本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43億元,下降25.6%。其預算報告稱,這主要考慮了2012年國家繼續實施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優化調整土地供應結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相應減少。

  大連2012年的土地出讓收入安排降至280億元,較2011年的實收291.32億元下降3.9%。

  四川的降幅更大。其預算報告稱,2012年安排全省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769.6億元,這一數字較2011年大幅下降47.9%。

  已公佈數據的省市中,惟一上升的是天津。2012年天津全市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安排996.5億元,同比增長15.5%。

掣肘投資能力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近年來土地出讓收入在地方財政中的佔比,不斷攀升,迅速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以土地出讓收入和地方公共財政收入相加簡單匡算的全口徑地方財政收入中,土地出讓收入的佔比由2008年的16.7%,飆升至2010年的27%,地方政府對土地收入的依賴度不斷加深。

  華泰聯合證券宏觀分析師張晶認為,金融危機之後,地方融資平台和土地出讓金成為地方政府彌補收支平衡的重要資金來源。在融資平台被嚴格監管以及房地產調控之後,地方政府的兩大資金來源將會嚴重消減,這必然造成地方政府財政收支日趨緊張。

  地方政府早已感覺到這種壓力。浙江省的預算報告中,「房地產業及傳統產業等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將繼續下降」被放在影響2012年財政收入放緩因素的首位。

  目前土地出讓收入要支付四項法定支出:自2004年起,土地出讓平均純收益不低於15%要用於農業土地開發;自2008年起,土地出讓收益不低 於10%的比例用於廉租住房保障;自2011年起,土地出讓收益還要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按10%的比例計提教育資金。

  土地出讓收入的下降,必然影響到保障房和農田水利建設資金。財政部2月6日下發通知,要求落實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來源,確保不留資金缺口。

  在財政預算專項支持力度加大的同時,還拓寬資金來源渠道,要求2012年增加的地方政府債券收入要優先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個人住房房產稅試點 地區取得的房產稅收入,要專項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從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適當安排部分資金用於支持國有企業棚戶區改造;從城市維護建設稅、城鎮公用事業附 加費、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中安排資金,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區外配套基礎設施投入。

  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在經濟面臨下行風險的情況下,保障房始終是政府支撐經濟增長的「利器」。資金來源明確,將支持保障房建設落到實處。

  她預計,這將部分抵消商品房下滑的影響,使得2012年全年房地產建設活動雖然顯著放緩但不會崩盤,仍能維持10%以上的增長。

  但即使如此,房地產只是投資的一部分。土地出讓收入的下降,仍使得地方政府在其他領域的投資面臨著「缺米下鍋」窘境。

  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對財新記者表示,土地出讓金總量減少,計提部分用於保障房、水利和教育後,地方政府掌握的可用於其他建設資金就更少了。 地方政府自主的投資減少,相應地企業跟隨的投資也會減少,「關鍵是房地產公司不知道調控到什麼時候,都捂著錢袋子不隨便出手了」。

  2011年四季度以來,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下滑,全年投資增速為23.8%,較前三季度回落1.1個百分點。按單月計算,11月增速為21.3%,12月則降至16%左右。

  張漢亞預計,按現在的速度下降,今年前兩個月的投資增速可能會降至10%左右,甚至更低一些,如果隨後促進投資,全年則可能達到15%,甚至更高,「投資增速要達到15%左右,經濟才能保持8%左右的增長」。

  1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全體會議提出「保持投資穩定增長」。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對財新記者說,「今年的投資項目是有的,關鍵是資金。」

  財新記者霍侃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10

【轉軌探照燈】土地財政搞不下去了,怎麼辦?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559

就現在的改革,很多人會提出來一些問題,比如現在中國政府的稅收增長比GDP增長要快,所以這幾年有人提出應該減稅。

其實,中國的稅率這些年是沒有什麼變化的,為什麼稅收能超GDP增長?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鼓勵發展的都是一些高稅率的產業(這些產業通過壓低地價、勞工成本來獲利),高稅率部門增長比低稅率部門增長要快。

在2002-2008年的黃金增長期中國也是收這麼高的稅率,大家不覺得是個問題,因為那時候房地產業和外需都非常強勁,所以大家都有錢賺。現在當 外需不行了,房地產業也被中央壓下來以後,這種低利潤就導致了稅率成為一個問題。這個含義是什麼呢?我們後面的改革要做什麼呢?

中國必須要放開一些能夠帶來增長的部門,同時還可以不減稅,比如一些國有壟斷部門以及土地。現在各個地方政府壟斷商住用地,催生了現在的房地產泡 沫,但是現在已經做不下去了,地方政府發現由於中央的房地產調控,商住用地的土地出讓金增長速度在下降,未來還會絕對下降,可是徵地成本卻在上升。以前, 每年新增50%以上的工業用地是虧本的,只有30%的商住用地是賺錢的,現在賺錢的部分在減少,可是徵地的成本,包括給老百姓、給農民的補償以及現在越來 越高的防止上訪的維穩成本已經相當高。原來雖然土地財政收入很高,但土地財政的利潤率大概是30%-40%,未來幾年會到10%甚至更低。

土地財政已經搞不下去了,怎麼辦?

我們可以放開一些集體建設用地,允許小產權房入市,允許郊區農民給外來農民蓋房子。比如農民蓋十幾套房,然後去賣或者租,政府來征房產稅。現在中國 正在搞一些房產稅,即使在城市裡開徵房產稅,對第一套房基本上不開徵,但是城市裡有兩三套房的只有百分之十幾。只有把城鄉集體用地放開,允許農民蓋房子, 收房產稅才有意義。如果農民說我不自己開發,我把土地直接出讓給開發商,那麼農民就可以獲得一筆高額的土地出讓金,政府可以再收土地增值稅。

這種方法不用減稅,還可以把經濟中的很多流動性引導到房地產供給上去,給新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和大學生蓋房子,這就能壓低泡沫,帶來增長,同時讓地方政府從依賴土地出讓金逐漸轉為依賴於土地增值稅和房產稅。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本文節選自其2012年3月26日在布魯金斯-清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的《中國崛起中的機遇和挑戰》研討會上的演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63

對策篇》財政部如意算盤落空的機會比較大 三套劇本 中實戶避開證所稅大網

2012-4-23  TWM



財政部推出證所稅版本後,雖然台 股第一天以大漲回應,似乎有利空出盡的味道,但對大戶和中實戶而言,為了規避課稅,已經開始計畫所有可能的劇本,並打算明年起減少股市進出;而散戶在獲利 更加不易下,只能買些高殖利率的股票長期投資。在稅收減少下,政府最終還是最大的輸家。

撰文‧張弘昌、歐陽善玲

自從陳冲新內閣二月上任、拋出準備課徵資本利得稅後,證所稅陰霾就籠罩台股整整二個多月,雖然四月十二日財政部正式推出課稅版本,讓十三日的台股在利空出 盡下勁揚一二五點,然而證所稅的利空真的出盡了嗎?中實戶和散戶又該如何因應?

增稅收?白忙一場比較可能專業投資人劉友威表示,證所稅是執政黨選前的競選支票,目的在縮小貧富差距,但講白了,政府是透過證所稅演戲給選民看,而先前台 股受壓抑,指數每天都開高走低,則是市場實戶在做反映,演戲給大家看。等到稅收成效不彰,兩年後面臨七合一選舉,各政黨一定搶著開槍,取消證所稅。

劉友威認為,證所稅雖以追求「公平、正義」為目標,但實際結果卻一點也不公平、不正義。不公平的地方,在進入股市十個有八個賠錢,「像我有位朋友是大學經 濟所所長,只要看到有股票亮燈漲停,就以為我有賺錢,真是搞不清楚實際狀況。第一、有股票漲停不代表我就持有;第二、就算我持有,也不代表我會賣掉或賺 錢。以這幾年經驗來看,現在真正賺大錢的股票部位,都是我擺放超過十二年、長期配息穩定的個股。」至於不正義的地方,在不管市場行情有多壞,不論個人賺或 賠,進出股市都已有課徵證交稅了,現在財政困難,要再課證所稅,對中實戶來說就有欠正義。

劉友威認為,現在財政部版本免稅額是三百萬元,到了立法院,立法委員為討好選民,勢必會再拉高額度,最後定案結果會更難課到稅。

然而無論如何,財政部的證所稅已經推出,如果順利完成立法,明年將正式上路,對市場許多大戶和中實戶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未雨綢繆,針對財政部的 課稅方案進行避稅規畫。在記者接觸的多位大戶和中實戶裡頭,幾乎每一位在心中都有好幾套劇本因應,結果可能如劉友威所說的,政府根本增加不了多少稅收,最 後白忙一場。

劇本一:申請假外資

首先是利用假外資身分。在財政部正式推出證所稅版本前,就已表明不會對外資進行課徵,而是鎖定在國內法人、大戶、中實戶和散戶,這雖然解除了外資對台股的 潛在賣壓,但無形中也大開方便之門,讓有心人有機可乘。

一位在國內經手大戶代操且頗負盛名的經理人表示,以財政部的課稅方式來看,未來大戶要規避證所稅,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私人銀行管道,轉換成外資身分進入台 股投資,相較使用人頭戶,此舉不但一勞永逸,也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例如人頭戶的舉發。

這位經理人指出,以一般私人銀行開戶為例,門檻至少要一百萬美元,折合約新台幣三千萬元,對許多大戶和中實戶來說是「小case」,而且國內有不少銀行就 提供這樣的服務,不必特別出國一趟就能辦理,手續相當方便。

事實上,在財政部公告證所稅版本的次日早上,整個投資圈就開始沸騰起來,除了熱烈討論證所稅制度的良窳外,另一個討論的熱點就是因應之道,也就是如何避 稅,包括如何申請假外資,有金融機構的業務員甚至開始做起生意,對潛在客戶傳遞開戶文件,連簡報資料都已經完成。

下單成本與匯兌風險較高

攤開這些開戶文件,流程說明可說是相當清楚,大戶或中實戶只要在台灣簽好和備妥相關個人文件,交給業務員寄到第三地(例如香港),並由金融機構完成徵信和 開戶手續後,即可開始下單買賣,下單可藉由業務員或直接打電話給第三地的交易員;惟要注意的是,在下單前必須先將足夠的金額匯到指定的銀行帳號。

在所有開戶文件裡,多半和在台灣開立證券戶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最大的不同就是護照影本,必須採用第三國的護照為佳,主要是可以規避政府的追蹤查核。一位 投資大戶就表示,倘若用中華民國的護照,很容易露出馬腳。

另外,利用假外資下單的成本較國內下單貴了不少,除了原本的證交稅千分之三外,買賣的手續費要千分之二,比一般券商還高,不過這部分可以談條件,據了解, 至少七折以下,主要是看下單量和下單金額。此外,還有經手費和保管銀行年費,分別是一四五○元(按單一股票且單邊買賣動作收取,意即買一次或賣一次都要收 取費用)和千分之一(每月底依帳面淨值扣除)。

除了看得到的費用外,匯出匯入的金額還要冒著匯率變動風險,因此這部分也是必須考量的成本。

整體而言,雖然假外資身分隱匿又可以規避證所稅,但成本較高卻是不爭的事實。一位投資達人就認為,大戶將降低進出意願,持股周轉率也會降低,以總稅收概念 來看,不但證所稅課不到,證交稅收也會跟著減少,政府稅收不見得會增加。

不過利用假外資身分在未來有一個潛在風險,就是財政部近年來正在仿效美國,研擬實施「國外控制公司」(controlled foreign corporation, CFC)的反租稅避稅制度。在美國,CFC主要是用來對付利用成立境外公司來逃稅的美國公民,任何境外公司,包括在免稅天堂註冊的公司,只要它的主要控股 人是美國公民,這家公司的美國股東就必須按美國的稅法繳稅,即使境外公司未分配盈餘也視為已分配。

一位專門在替上市櫃公司大股東打理稅務問題的會計師指出,這個制度一旦實行,財政部可能採取的方式有二,一是按照CFC規定課稅,另一個就是否定境外公司 存在,回歸證所稅精神補稅並加計處罰。然而由於財政部還在紙上作業,加上美國有︽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FATCA)作為依靠(自二○一三年起,要求全球金融機構要向美國稅局通報,擁有美國護照或綠卡客戶的所得資料),因此台灣能否成功實行還在未定 之天。

劇本二:採用人頭戶

第二個方式,就是一九八八年復徵證所稅,大家習慣採用的「人頭戶」。有多位億元級中實戶就表示,營業員為留住大戶,一定會提供「找人頭戶」的服務,幫客戶 解決問題。儘管這種避稅方式以目前國稅局的稽徵方式很容易查到,但就像闖紅燈一樣,抓不勝抓,頂多是找到一兩個具指標性的大戶,殺雞儆猴一下,不會一一徹 查。

就像去年奢移稅上路後,政府為了展現打房的決心,針對房地產界有名的「三黃一劉」進行打壓動作,其中有「勇哥」之稱的黃勇義,因為利用人頭逃漏稅違反︽稅 捐稽徵法︾,被檢調聲押。但截至目前為止,也僅有極少數的大案,因此對許多操作資金沒有百億元,但有億元以上的中實戶而言,人頭戶是避稅的選項之一。

例如一名身價十億元以上的大戶,若有三億元資金在股市,每年獲利一成、即三千萬元,其實只要找十來個人頭戶就可解決證所稅問題,實務上並不太困難;而有十 億元以上資金的人,則可能透過假外資方式處理。

一位股市老手在財政部方案出爐後,就接到營業員告知:「以後我也可以幫﹃外資﹄下單!」亦即如果客戶轉成外資,營業員也可幫忙下單,這也是營業員另類求生 法,但也顯示,未來的假外資一定會增加不少。

劇本三:轉興櫃買賣

第三個方式則是利用興櫃買賣差價來避稅,也就是針對超過三百萬元免稅額部分跟券商進行興櫃股票買賣,製造假虧損以符合免稅規定,不過這個方法在有券商涉嫌 以興櫃股票差價支付康師傅TDR介紹費的事件發生後,已經大大的拉高風險,願意配合的券商也大為減少,因此成功機率已經不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現在手上有虧損的股票,在沒有大幅下跌的風險下,可以等到明年以後再賣,如此就可以利用稅法上「盈虧互抵」的優勢,減少未來要繳稅 的金額,一位手上套牢許多生技股的大戶就坦承已有這樣的打算。

雖然這次政府強力準備實施證所稅,而中實戶也抱持著「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的態度,但不論是假外資、人頭戶或轉換成法人公司,共同的後遺症就是成交量 會大幅減少。

多位中實戶就不滿表示,明年開始台股將進入冰河期,成交量勢必減少到五百億元以下,甚至二、三百億元,「一千億元就叫天量」,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主力不敢 亂拉股票,股價波動必然下降,整體市場本益比都會往下修正;而中小型股也將成為一攤死水,不利公司募集資金。

至於一般散戶,儘管高達八、九成的人都在賠錢,而且要獲利高於三百萬元的門檻也相當高,因此被證所稅「拔鵝毛」的機會相當低,但受到中實戶交易量銳減、股 價波動降低的影響,獲利更加不容易。目前國內一般自然人在成交金額和持股市值比重方面,分別只剩六二.七%和四○.四%,未來勢必進一步減少,而不必課稅 的外資比重,將不斷上升。

「散戶唯一能做的,就是挑選高殖利率股長期投資,賺取比定存高好幾倍的股息;至於股票價差,就不必有太高的期待。」一位中實戶表示。總而言之,在大戶、小 戶都退場的情況下,證券稅收就會縮水,政府將成為最大的輸家。

假外資手法解析

外資帳戶開戶 4 步驟

1 相關文件

個人戶:備妥身分證件、護照影本(採用非中華民國國籍)、通訊地址證明文件及填妥開戶書表公司戶:(以下文件須負責人親簽)

1. 填寫開戶書表

2. 提供公司執照影本、公司章程影本、公司負責人或被授權人員之護照影本、董事會議紀錄摘要

2 開戶手續

1. 填寫開戶文件

2. 郵寄開戶文件至第三地(如香港)3. 金融機構告知客戶證券帳戶與銀行帳號4. 金融機構自第三地郵寄確認信函予客戶5. 匯足金額到銀行帳號即可下單

3 下單流程

成交回報

4 交易費用

買賣手續費:0.2%

證券交易稅:0.3%

經手費:1450元(單一股票且單邊買賣動作)保管銀行年費:0.1%,每月底依帳面淨值扣除(註:某家金融機構牌告費用)

3道「過牆梯」

中實戶避稅的 3 種對策

假外資

【優點】

可以將資金轉往第三地,利用假外資身分回台投資,免繳證所稅

【缺點】

1. 交易成本較高

2. 未來財政部可能實施「國外控制公司」(CFC)制度

人頭戶

【優點】

1. 利用每戶300萬元免稅額規定,免繳證所稅2. 只要交易金額不會太大,政府只會抓大放小

【缺點】

1. 人頭戶道德風險

2. 財政部查稅風險

興櫃買賣交易

【優點】

交易興櫃股票製造假虧損,以符合免稅規定

【缺點】

1. 某國內券商發生介紹費事件後,券商配合意願降低

2. 財政部查稅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6

資本市場稅負過重、稽徵成本太高 證所稅兩大關鍵 財政部越算越糊塗

2012-6-18  TCW




股市聞風變色的證所稅,在新財長張盛和上任後好似穩定下來。但是財政部若想在改革中達成租稅正義,又想真的收到稅,兩個關鍵數字必須先算清楚。在財政部火速回應《今周刊》的說明中,這兩個數字卻越算越模糊??。

撰文‧楊卓翰

證所稅失控暴走後,財政部新部長張盛和臨危受命,以「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一步步小心經營,而財政部為證所稅爭議滅火的效率也越來越高。在《今周刊》第八○七期刊出特別企畫「國家治理危機」中分析證所稅的爭議後,財政部隔天迅速在網站上發出說明以「導正視聽」。

然而,在財政部的說明中,可以發現在證所稅首要問題「資本市場高稅負」中,有許多邏輯仍固執己見,和日本及美國等先進國家恰好相反。不但如此,第二大問題,該正視的「稽徵高成本」仍然不見說明。

資本市場負擔 再算還是高《今周刊》在報導中,比較台、美、日三國對資本市場課稅稅額(股利所得稅加證券交易稅)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發現台灣資本市場稅負占GDP比率遠高過美國及日本。

不過財政部卻指出,股利所得稅是「股東將股利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所繳納之所得稅,屬投資所得之稅負」,而證交稅則是「投資人因政府制定法律、維持市 場秩序與交易安全獲得利益而支付之代價」,二者性質不同,不應加在一起計算資本市場負擔之稅負,不願面對台灣稅負已高的事實。

不論財政部怎麼說,對投資人而言,只要是投入資本市場,股利所得稅及證券交易所得稅就是必須負擔的二大稅負。一位財金系教授就指出:「股利所得、證交稅、 證所稅,當然要放在一起考慮!」他更指出,在亞洲先進國家日本,從二○○九年開始,股票交易之虧損也可以抵扣現金股利收入,因為二者性質類似,也一樣有著 一○%的稅率。從國際標準來看,資本利得稅本來就與股利所得稅同屬資本市場相關稅負,絕非財政部所言「性質不同」不能一起計算。

而若計算國內兩稅合一之後的個人股利所得繳納稅額加上證交稅,與免徵證交稅的美國及日本,比較資本市場課稅在GDP中的負擔比率,台灣負擔仍是美國的一. 四倍、日本的三.三倍(詳見附表),遑論證交稅率僅有○.一%的香港與○.二%的新加坡。就算僅算證交稅,台灣也還是偏高!

相較起來,台灣這套被外界稱為「外行的公平稅制」,其喪失的市場競爭力又該如何計算?從高鑫到克莉絲汀,台資企業略過台灣先在香港上市的案例不斷發生,如果證交稅不調降,又怎麼與香港資本市場競爭?

稽徵成本 閉口不談還是高證所稅的障礙還不只如此。證所稅的稽徵成本,一直是財政部不願面對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正是把民國七○年代證所稅給徹底搞垮的主因。

雖然財政部前部長劉憶如以一句「稽徵成本不會很高」簡單帶過,但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敏助馬上「打嘴」,在公聽會上表示,台灣證券市場共有一 千六百萬戶,全年成交筆數將近三億筆,「若要求投資人記錄交易內容,申報納稅,成本無法估計。」雖然張盛和說過,證所稅課稅對象為二萬人,但是交易損益還 是得先針對所有交易人計算,才能知道要不要申報。而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按照財政部的最新版本,投資人可能連是賺是賠都算不出來。

要計算損益,就要計算股票的取得成本,但取得股票的來源有各種途徑,包括證券市場購入、公開承銷購入、現金增資取得、盈餘轉投資取得、資本公積配股、繼承 或贈與、借股拋空、可轉換證券轉讓取得等等,這些原始成本該怎麼認定?而投資人在除息前購入股票,之後股價上漲卻沒有填息,那麼究竟要算虧還是盈?

這也代表,財政部需要掌握每個投資人手上、台灣資本市場「每一股」原始取得成本,才有辦法計算究竟誰要繳稅、要繳多少。就算採用最新成交價當作過去成本,未來這些由增資、減資換股取得的股票,成本又該如何計算?這些稽徵成本,就可能毀了證所稅。

由台大經濟學系副教授李顯峰主持的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報告中就指出,過去證所稅「稽徵成本過大,即使繼續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政府所能收到的稅收也微不足道。」因此在最後全面停徵。

所以,張盛和上台之後推出的「修正動議版」中,再度修改申報制度為雙軌制,只有符合少數特定條件者才強迫核實課稅。而若採誠實申報,又等於變相懲罰誠實納 稅人。例如奢侈稅上路後,逃漏稅者竟比誠實申報者還要多。而證所稅可不像奢侈稅僅數千筆,而有八百萬戶需查核,財政部真的有能力追稅嗎?

打著租稅正義的名號讓台灣資本市場翻天覆地,最後若是等大股東、投機者自動上門繳稅,讓人不禁想問,正義何在?讓台股經歷了上沖下洗的四、五月,證所稅最後能否成功,仍取決於財政部能否解決「過高稅負」以及「過高成本」的問題,希望最後的結果別讓台股「白洗了」。

即使兩稅合一,台灣資本市場稅負仍高出美日許多2009年台灣對資本市場課稅占GDP比率,是美國的1.4倍、日本的3.3倍二稅合一後股利所得稅額(億元) 證券交易所得稅(億元) GDP

(億元) 資本市場稅負

占GDP比率

台灣 191 1060 124772 1.0% 股利所得稅額(億美元) 資本利得稅額(億美元) GDP (億美元) 資本市場稅負占GDP比率美國 416 560 139389 0.7% 股利所得稅額(億日圓) 資本利得稅額(億日圓) GDP (億日圓) 資本市場稅負占GDP比率日本 15842 1483 4711386 0.3% 資料來源:台灣財政部、美國IRS、日本國稅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27

尋租財政補貼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17/100425391_all.html

  在政府各項財政支出中,用以補貼企業的專項資金常為各方覬覦。利用撥款權力,從中漁利,正是廣東財政廳副廳長危金峰案發之由。據廣東紀檢監察網6月18日發佈的消息,危金峰因涉嫌嚴重違紀問題,正接受組織調查。

  財新記者多方求證獲知,事情來得十分突然,當天上午危金峰還在辦公室,下午就被帶走。其案發源於實名舉報,舉報信提供的信息非常準確。目前能夠 確認的是,危金峰的房產即在十處以上。一同接受調查的還包括危的岳母、妻子及妻妹。此後又有地方財政官員和收穫財政補貼的商人納入調查範圍。

  由涉案人物身份觀察,案情輪廓已大致清晰:掌握撥款權的官員為用款企業打好招呼,官員家屬則出面接受利益。揭開這一秘密的是一家名為廣東新大地 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大地)。今年4月12日公佈的新大地招股書中,危金峰的岳母曾云香赫然在股東之列。由於案件還在查辦階段,官方尚未披露詳細 案情。

  7月中旬,中國證監會決定,終止對新大地IPO(首次公開募股)審核。證監系統官員向財新記者透露稱,新大地退出IPO,主要癥結為財政補貼經不起複查。

  財新記者調查發現,新大地正是一個官員和企業合作,騰挪財政資金獲利的樣本。不過,新大地只是危金峰案中最公開的一部分,或許不過是其腐敗行為中最小的一部分。

  危金峰曾在其所著的一篇論文中寫道:專項資金分配缺乏公開性和透明度,權力過度集中為設租、尋租提供了溫床。但說一套做一套是官場窠臼,危金峰為此增加了一個註腳。

黃運江與新大地

  新大地油茶產業園位於廣東梅州市平遠縣,距離市區大約半個小時車程。產業園有一個取自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名字——曼陀山莊。新大地老闆黃運江正如書中人物一樣背景深厚。

  2007年12月,曼陀山莊掛牌之時可謂盛況空前。新大地官網顯示,當天黨政軍領導均有代表人物出席。時任平遠縣縣委書記的肖文浩在講話中說, 希望新大地將油茶產業園建成集油茶種植、生產加工、科研科普、名貴茶花培育和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園區。這一天恐怕是新大地董事長黃運江人生中最得意的 一天。

  現年49歲的黃運江,1984年從華南農業大學畢業分配到平遠縣林業局工作,此後陞遷至當地鄉鎮領導職務。

  在與油茶結緣之前,黃運江的人生頗為不順。仕途方面,當地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稱,他在一次職位競爭中被對手揭發違紀問題,落敗後即辭職下海。而經商之初,他先是供職於一家後來成功上市的民營企業,卻因一次交通意外而離開。

  2002年4月,獨自創業的黃運江掘得其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他在梅州市區買下一塊地皮,之後開發為取名「聚文苑」的房地產項目。而今「聚文苑」一層為商舖,最大的門面房由新大地用於陳列和銷售茶油產品;二層為新大地辦公用房。

  曾經多次接觸黃運江的本地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二層曾被用於梅州老幹部書畫活動的用房。這是黃運江聰明之處,經營人脈是重中之重。

  兩年後,新大地的前身、梅州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註冊成立,茶油是其主打產業。華南農大的校友資源對其頗有助力,創業初期首批技術支持均來自 母校。當時的公司股東只有黃運江的妻子凌梅蘭,以及由黃運江實際控制的梅州市三鑫有限公司,註冊資本不過100萬元。到當年年底,公司迅速增資至1000 萬元,並變更為現名。

  當時的新大地遠沒有一家擬上市公司的樣子。同期曾在梅州下屬縣擔任過縣委書記的一位官員回憶說:每年年初八,即春節過後第一天上班,市委市政府領導都會帶隊到每個縣參觀考察。每次到平遠,都要看新大地,那時候也就幾個工棚,一個混凝土構造的工廠。

  有農業技術專家曾經提醒過黃運江,做油茶不能急功近利。油茶是小喬木,從生長到結果期至少五年,而從結果到盛產期至少八年,而且一個油茶果裡只 有幾顆油茶籽,一畝地的產油量最多不超過六斤。畝產幾十斤的理想情況不易實現。此外油茶對土壤的要求很高,不是隨便哪座荒山就能耕耘好。更重要的是,大面 積種植油茶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力成本也很高。

  雖然官方近年來給予黃運江各種褒獎,但黃運江的實際作為卻招致微詞。一位與黃運江合作過的人士認為他太過浮躁,「是一個云裡霧裡不著邊際的人,擅長交際,卻並不實在」。

  事後來看,黃運江經營油茶產業並謀求上市,頗有走捷徑的嫌疑。

招股書「洩密」關係

  新大地在招股書中稱,該公司自2004年成立至今的八年間,無論是在專業技術,產品品質還是在產業鏈完整度方面,都具有行業領先優勢。老闆黃運 江身兼董事長、總經理,獲得過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當選過廣東省政協委員,又是梅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某種程度上,這份招股書可以視為新大地和黃運江的 成功回顧史。

  平遠縣自稱「中國油茶之鄉」,當地官員提供給財新記者的一份材料顯示,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平遠縣油茶種植面積就達到20萬畝。該縣在1976年被列入全省26個油茶生產重點縣之一,1983年列為全省9個重點油茶生產基地縣之一。新大地無疑是當地產業龍頭企業。

  助力新大地發展,當地人通常談起兩位本地官員。其一是曾經擔任梅州市副市長、後在該市政協主席職位上退休的何萬真。

  2012年8月2日,何萬真答覆財新記者稱,新大地開辦之初,市委領導推薦其幫助企業,概因他曾於上個世紀70年代搞過油茶科研。他聲明,退休後他利用新大地平台向全市乃至全省推廣油茶產業,但他從不過問公司經營情況,亦「沒有不可透露的信息」。

  另一位本地官員是前任平遠縣委書記、後調任河源市中級法院擔任院長的肖文浩。新大地在其縣委書記任內,即2009年進入「創業板」上市培育期。 肖文浩在2010年初的一次講話中四次提到「新大地」,並稱要重點支持新大地通過創業板上市,鼓勵新大地等中小企業超常規發展。

  黃運江真正的實力背景,來自於危金峰。現年50歲的危金峰正是廣東平遠人,1978年2月參加工作,在平遠縣中學當了六年教師。此後危金峰於 1984年到共青團梅州市委任辦事員,開始仕途。不過,危金峰與黃運江的關係比較隱秘,參與過新大地初期創業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梅州老鄉聚會的時候偶爾 提到二人之間有關聯,卻又語焉不詳。

  接近當地官場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危金峰「落馬」之後,黃運江已被帶走調查。有證監系統官員稱,「新大地相關人士被抓,利益關係已明顯」。

  新大地的股權變更資料中顯示,2008年6月2日,新大地召開股東會,決議增加北京安信隆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凌洪、肖文偉、黃文光、曾云香、丘福金、林健飛等七名新股東。

  差不多又過了兩個月,新大地由有限公司改製為股份公司,具備申請上市資格。這一變化標誌著新大地進入擬上市的孵化期。

  新大地的審核會計師趙合宇,同時還是北京安信隆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大昂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的法定代表人。這已違反《會計法》禁止兼職執業和持 股等相關條款的規定。未經官方證實的消息稱,新大地上市申請被證監會終止審查後,趙合宇已經出境。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中注協已經介入 調查此事。

  七位新股東當中,還有兩位身份特殊者。經財新記者採訪核實,今年72歲的曾云香是危金峰的岳母。另有知情人士透露,肖文偉即為肖文浩的弟弟。

  已經調任河源中院院長的肖文浩對親屬關係予以確認,但是他向財新記者聲明:這是肖文偉個人行為,投資與他本人無關,他事先也並不知情。危案發生後,他並沒有像外界傳言那樣接受了調查。

  經過幾輪增資擴股後,肖文偉持有63.46萬股、佔股1.67%,曾云香持有38萬股、佔股1%。

  財新記者調查得知,危金峰案發後,其本人及岳母均被廣東省紀委帶走。此外涉案遭到調查的還有危金峰的妻子饒小芸,她案發前在省紀委工作;危金峰的妻妹饒小香,供職於廣東省經信委工業園區處;平遠縣副縣長賴彬洪,曾經主管財政工作。

  曾云香因年齡過大被解除羈押,而危金峰和饒家姐妹等人尚在接受調查當中。官方目前沒有正式通報案件細節。

財政資金湧入

  新大地從2008年開始謀劃上市,正契合國家產業政策方向。2009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林業局共同頒發了《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 (2009-2020年)》。這一規劃提出一個在一些油茶專家看起來不切實際的目標:至2020年,要使中國油茶林基地面積達到7000萬畝以上,比規劃 出台當年的面積,多出2500萬畝。

  「油茶不是什麼地方都能種的」,一位油茶專家說,從煉油角度看,油茶實際上更適合小規模的精耕細作。這位專家曾到各地考察,發現真正在做油茶生產的地方都是規模非常小的作坊式生產。上一定規模的,則不少存在造假騙取財政資金的嫌疑。

  新農業時下其情形恰似當年新能源產業聚集了各種社會資源,而今甚至有公司專門做這方面的項目規劃包裝。

  無論如何,黃運江碰到了好時機。深度挖掘油茶產業價值的技術成為理所當然的由頭,而擁有了危金峰的背景,更讓其搭上了獲得財政專項資金的便車。

  1997年至2008年期間,危金峰在廣東省財政廳先後任農業處主任科員、國資局評估處副處長、農業處副處長、企業處處長、工貿發展處處長、廳 黨組成員和副巡視員。一位熟悉新農業項目運作的廣東省一家大型國企工作人員認為,憑藉危金峰的資歷,只要與經辦科員打聲招呼即可。

  所謂財政專項資金,是轉移支付的一種形式。關注財政問題的經濟學家早有共識,這種形式帶有計劃經濟色彩,它由領導人拍板決定,因而很難避免主觀 任意性,而且會鼓勵請款單位非規範行為,以及撥款單位的腐敗活動。就連危金峰在中山大學完成的工商管理碩士論文,亦對這一認識表示認同。

  從2009年至2011年,新大地獲得各類來自政府財政的專項補貼資金2584.55萬元。這些補貼名目眾多,數額大小不等,最大的一筆是連續三年的韓江上游油茶產業帶項目補助,總計約790萬元。

  公開資料顯示,財政部從2008年起拿出65億元,專項用於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發展。梅州市多次向省財政廳提出申請和要求,請求上級財政部門加大支持梅州現代農業發展的力度。多方確定以韓江上游油茶茶葉產業帶項目作為上報爭取項目。

  這筆錢共有5700萬元,其中2700萬元來自中央財政,另外3000萬元來自廣東省。而在項目實施第一年,新大地就獲得了500萬元財政支持。

  另外一部分政府支持體現為財政貼息,這筆錢主要來自市縣兩級財政。第三部分是各種稅收減免,例如新大地頭頂高新技術企業稱號,企業所得稅減按15%徵收。

  此外,新大地還對地方財政形成多筆借款,如平遠縣和梅州市財政局在2009至2011年三年中,總計借給新大地1300萬元,名目是「預借上市費用」。

  比較而言,最誘人的蛋糕非政府專項資金莫屬。上述廣東國企人員向財新記者透露一套運行多年的潛規則:對私人企業而言,老闆有兩件任務要完成。

  其一是想辦法體現企業的科技含量,這項工作通常通過與高校等科研機構合作,通過科研成果產出來完成。

  其二是和財政廳進行溝通,對方要事先告知正在籌備的項目,企業再根據項目設計整套申請資料。

  上述廣東國企人員介紹,專項資金按照立項來撥付,「只要立項遞上去,上面批了,錢就下來。而且,項目資金一般都分兩到三期。只要第一期給了,後續的二期三期都很容易得到。」

  對此,廣東省財政廳對此不予置評。該廳工作人員表示,案件尚在紀委查辦階段,目前不便接受採訪。

支農資金騰挪密道

  就國家對新農業產業的扶持,圈內流傳著這麼一句話:「高高地舉起,輕輕地放下」。只要有技術創新或者深度挖掘價值的可能,就不惜重金撥入,而在資金監管上又因行業特殊性及專業性面臨諸多難題,從項目申報到審批以及驗收各個環節都有尋租的空間。

  財政官員和企業高管之間的交易早已不是個別現象。來自財政部門的人士分析說,上級確定撥款數量,下級負責項目設計,這種現象被戲稱為「相互釣 魚」。掌握話事權的官員從項目資金中抽取回扣,額度可在30%以上,參與分成的有時候還包括科研院所。接近黃運江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新大地還有大量政府 支持資金與廣東省「異地開發」政策有關。

  所謂異地開發,通俗地講,是指用地指標在珠三角發達地區和省內欠發達地區相互調劑,以保耕地紅線。例如發達地市某個建設項目佔用了耕地,就在欠 發達地區新開對等耕地,相關費用通過轉移支付形式撥付給欠發達地區。這部分資金並未在新大地招股書中以對應科目顯示,是否轉而以其他名目計入賬冊,新大地 對此不予置評。

  真正用到項目上的資金金額,也是圍繞新大地的諸多疑問之一,這位人士還透露說。

  據他觀察,新大地在部分土地上種植的油茶無法滿足工業化生產要求,可是只要種上一定數量植株,即便後期任其自然生長,即可成功應付各種浮光掠影的檢查。

  這類現場活動與其說是檢查,不如說是參觀考察,省領導多次造訪,又使當地黨委政府把新大地推上經驗交流的明星地位。2011年,梅州市財政局向新大地撥付15萬元,名目就叫做「油茶現場會參觀點經費」。

  此外,項目驗收審計是一個難點。廣州市人大財經委一位委員告訴財新記者,從她參與評審的項目看,上述方式的操作在農業項目裡非常普遍。因為農作 物和工程項目不一樣,需要一定生長週期才能確定初步結果,同時農作物產量往往因氣候變化等因素存在不確定性,無法確鑿的統計出真實種植面積的合理產量區 間。兩年前,一位農業專家曾由黃運江親自帶領參觀展示園區以外的茶園。由於管理不善或者無人管理,「野草長得都比油茶高」,該專家說。

  至於其他專家為何對這一現象視而不見,圈內人對於專家作用的解讀,可以窺探其中玄機。

  一位具有項目申報經驗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不少專家都具有雙重身份。第一重身份是顯性的,即參與認證申請項目的專業技術;另一重身份是隱性的,他們或是驗收小組成員,或與驗收小組成員具有師承關係,而專項資金尾款必須經由驗收專家小組成員集體簽字後才會支付。

  一位農業專家感嘆,一旦專家組和官商結合變成小集團,一個項目是上是下就取決於他們的意願,而非取決於項目本身,「現在很離譜的現象是,有些項目支持經費過於龐大,而有的實際有效的項目根本沒法拿到資金」。

  在這個利益鏈條上,每一個環節都有動力促成交易。不計幕後私利,僅從「公心」來說,對政府和官員而言,明星企業上項目,是可資宣傳的政績,成功 踏足資本市場,也能成為未來的稅源;對科研院所和專家而言,他們有義務幫助企業申報財政支持,企業獲得的資金和技術,往往是他們年終總結中的重要段落。

  黃運江有自己的抱負,又在各方勢力推動下漸行漸遠。參與過新大地創業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黃運江曾經向他抱怨,來自財政的資金既要打點技術專家,也要招待本地官員,還常常要以高規格接待上級領導。

  「他說自己撈不到太多好處,但是上了這條路,不做又不行,國家給的錢,至少一半到了私人腰包,他也很無奈。」這位人士回憶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33

IMF對於財政緊縮的新立場受質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098

FTAV: 之前我們發佈的文章提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後文稱IMF)的研究表明,提高稅率和減少公共支出可能對經濟有害。而這周在東京舉行的IMF年會上,許多討論認為這一觀點反而弄巧成拙。

在IMF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首席經濟學家Olivier Blanchard已經小心翼翼地避免在該成果的基礎上得出任何政策性結論,但輿論普遍將此IMF數據作為證據,認為政府縮減赤字的努力受到了誤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作家Paul Krugman指出該研究「直接和美國共和黨的理論相悖。」(簡單來說,共和黨認為短期內縮減財政開支不會影響到經濟,甚至會是經濟擴張。)

FT嘗試複製IMF的研究並且對此進行評價,結果顯示較大的財政乘數(意味著縮減赤字和經濟增長的關係)很難經得起不同國家和研究時間段的選擇。

乘數的大小是凱恩斯經濟學曾經被遺忘多時的紀念品,在現代經濟學分析中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但隨著經濟危機進入第五個年頭,重新思考減赤的影響刻不容緩。

2010年一些國家在拯救經濟之後,開始修復財政預算上的損失。其中一部分認為提高稅率和縮減開支對經濟增長沒有負面影響,甚至還可能會提升信心來幫助經濟擴張。

經濟學家曾經認為,在英國乃至絕大多數國家,每增加稅收或減少支出100億英鎊來縮減赤字,生產總值會縮減60億英鎊,所對應的經濟乘數為0.6。但IMF最新報告認為,這一估計系統性地偏低,「實際的乘數可能更高,介於0.9到1.7之間。」

IMF得出的這一結論,基於對28個國家的數據運用了簡單的統計學模型。這28個國家包括歐盟各國以及一些其他發達國家。特別地,IMF發現在 2010年4月發表的2009年到2011年經濟預測中,對於計劃實施縮減財政赤字國家的預測偏樂觀,而對計劃採取刺激經濟手段國家的預測偏悲觀。

根據這一點,IMF總結出之前對財政穩定政策對經濟所造成的危害預計偏小,因為在利率接近零以及其他國家也在穩定預算時縮減赤字是痛上加痛的。

但是IMF所公佈的圖表很大程度上依賴了希臘及德國的數據,所以FT嘗試複製研究的結果。

更仔細的研究表明,IMF網站上並沒有全套數據。IMF的研究對象包括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以及韓國但是剔除了新西蘭和一些成功施行赤字縮減計劃的歐盟國家,例如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

2011年2月的地震使得IMF有足夠的理由將新西蘭排除在外,但對與其他的一些國家也存在相似的剔除理由,尤其是希臘和德國。

至於那些在IMF網站上公佈完整數據的國家,如果希臘和德國被排除在外的話,研究結果就是去了統計顯著性。

除此之外,標明的研究結果具有普遍性,但只限於特定的歷史時段。在單獨分析時,2010年財政赤字的預計並不能很好的預測出2010或2011年經濟增長的預測誤差,而2011年的財赤預計不能有效地預測出任何數據。

FT聯繫的一些經濟學家對IMF研究的可靠性表示憂慮。英國國家經濟及社會研究學會董事Jonathan Portes擔心任何基於如此小樣本的跨國研究難以證明任何問題,但是他堅信財政乘數是較大的。

馬里蘭大學教授Carlos Vegh稱,許多證據表明每個國家的財政乘數相差很大,「不論乘數的大小,嘗試用一個財政乘數來預測不同國家的增長這種操作本身就是無效的。」

FT還就此事聯繫了IMF,Mr.Blanchard說研究結果「被組織內所有的部門複查過,許多部門索要了相關數據並對結果的可靠性進行了研究。儘管總是有可能得到奇怪的研究結果,但研究過程是嚴密的,比典型的學術期刊上文章更嚴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25

高盛的「財政懸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914

FORTUNE: 在金融業中周轉的財富已經顯著減少了,但高盛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那個他們曾經挖掘的金礦如今已經空空如野。

公司週三任命了70位新的合夥人,這一數目降到了公司1999年上市以來的最低點。上次在2010年的任命共涉及110名高盛人。但是根據一種標準來說,70個新人已經不少了。

儘管已不再是合夥人制企業,高盛仍舊每兩年任命一次合夥人。如今合夥人的意義只是說明他們比公司裡其他人賺的多得多。但問題是,現在高盛這家公司本身所賺的錢已經大大少於當年了。

在今年任命之後,公司的合夥人數目從470人上升到477人,但高盛的利潤卻在往反方向發展,其後果就是高盛自己的「財政懸崖」。

兩年前,高盛每個合夥人平均可以為公司帶來2300萬美元利潤,但現在這一數字僅為1110萬美元。

高盛現在就處在這種尷尬的境況中,他的員工依舊保持著高盈利年代的配置。高盛必須要提拔員工,否則和其他所有公司一樣,最好的人才會另謀高就。

而且就算今年高盛不任命新的合夥人,其合夥人人均年盈利還是只有1300萬美元。要想回到2008年的人均盈利數字,高盛的合夥人必須少於310個,而這意味著太多的人員精簡。

或許高盛願意保留那麼多合夥人,是因為它覺得未來的盈利會轉好。但在可預見的時間裡,實在很難看到那麼大規模的盈利增長從何而來。新的銀行業監管限制了高盛可以從事的交易,很快它可能要出售自己的股票投資部,歐洲的經濟問題導致兼併活動減少,並且很難在短時間內回升。如今,很多投行活動都由廉價的資金支持,但高盛永遠不能像摩根集團那樣輕易獲得廉價資金,因為後者有大規模的存款可以依靠。

高盛也可以選擇裁員,但作為一家以吸引頂尖人才為名的企業,它這麼做的可能性很小,因為這意味著放棄大量的人才。

另一種方法則是繼續支付給合夥人超高的薪水,轉而壓縮其他員工的工資。這樣的話辦公室裡就會有一群瘋子一樣有錢的人,時不時將自己在豪宅借給手下,或在拉斯維加斯舉辦單身派對時送給他們成打的籌碼。那些金融苦力們依舊會被周圍的財富所感動,因為這就是他們來到華爾街的原因。

而且,這麼做可以讓最好的員工留在公司,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終有一日可以「媳婦熬成婆」,升格為合夥人,過上錦衣玉食的日子。至於那些沒有希望晉陞的人則會離開公司,反正高盛也不需要他們。

這或許會成為將要發生的現實,因為就算在高盛,最有錢的1%和省下的99%之間的差距也正在拉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97

仇富浪潮讓經濟與財政賠了夫人又折兵 法國富人稅對台灣的啟示

2012-12-24  TWM
 
 

 

法國總統歐蘭德對富豪課徵七五%的超高富人稅,引發巨富出走國外避稅,在法國經濟困頓之際,民粹加上仇富推動「公平正義」的政策,真能達到增加稅收、降低貧富差距之效?還是只點燃階級鬥爭的引信,讓經濟與財政雪上加霜?

撰文‧楊政諭

法國總統歐蘭德扛著公平正義大旗,將對法國富豪(年收入超過一百萬歐元,約三千八百萬元新台幣)課徵七五%稅率的超高個人所得稅,目的是讓富人付出更多稅金來充實法國財政,並平衡貧富差距。

IMF(國際貨幣基金)立即批評這項政策,並於十一月間指出該政策無助提升經濟,反將使法國流失競爭力。悲觀預言的實現來得又急又快,近來法國巨富已啟動遠離法國的避稅出走潮。

根據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KPMG)調查,西歐國家平均最高個人所得稅率四六.一%、東歐一六.七%,連一般印象稅很重的北歐,平均最高個人所得稅率也只有三六.五%。歐蘭德旱地拔蔥式調高富人稅率到七五%,遠遠超越原以五七%稅率排名「富人稅之冠」的瑞典。

狠砍富人的作法廣受法國選民支持,據調查,不論左派右派選民,對此政策的支持度都高達八成上下,但卻讓法國企業界及巨富們哀鴻遍野。近期逃出法國的知名案例,是演出「大鼻子情聖」的法國影帝傑哈德巴狄厄,他宣布放棄法國籍改入籍比利時,被法國總理艾侯批評「可悲」,巴狄厄沉痛回應:「四十五年來,我已付了一億四千五百萬歐元的稅,我讓八十個人有工作??我拒絕『可悲』這字眼。」知名精品路易威登(LVMH)集團董事長阿爾諾也因要入籍比利時,被法國左派媒體《解放報》以頭版大標寫道「快滾,有錢的白癡」。貧富階級的裂痕日漸擴大,法國精英持續外逃,職業更廣及知名歌手、模特兒、米其林三星廚師等,而英國首相卡麥隆則落井下石地說:「會鋪著紅地毯迎接法國的避稅富人。」法國暴衝式地追求公平正義,固然能獲民意一時支持,但後續影響恐怕是「不可承受之重」。法國如今的窘境,與馬政府今年以來強推證所稅頗可類比,過程中,不僅已嚴重傷害股市量能,更達不到所得重分配的「公平」效果。

在揮舞公平大旗推行改革時,更應審慎考量實際的後續影響,若是空喊口號,未經周延討論就一古腦兒地戴著鋼盔向前衝,結果恐怕就是衝向懸崖。

另類G8

全球富人稅最重的

主要工業國家

國家 稅率

法 國 75%

瑞 典 57%

日 本 50%

英 國 50%

德 國 45%

義大利 43%

美 國 35%

加拿大 29%

資料來源:KPM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48

證所稅衝擊 台股今年來成交量腰斬 請問財政部長 量能不足關核四什麼事?

2013-04-08  TWM  
 

 

財政部長張盛和在回答立委質詢時表示,台股成交量能不足的原因是核四爭議,然而研究○七年以來的交易情形,成交量低迷不過是最近一年的事,過去即使發生歐債危機也未澆熄投資人的熱情,因此問題的關鍵在「證所稅」。

撰文‧唐祖貽

近期財政部長張盛和在回答立委質詢「為何近期台股成交量能不足」時,給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核四爭議衝擊」。他還強調在前總統陳水扁任期內,因停建核四,台股曾一路下跌到四六○○多點。此話一出,立刻引發各方抨擊。

張盛和究竟是別有用意或一時說錯話,或許只有他本人才知道,只是股民心裡都有數,今年以來台股成交量萎縮,和核四的關係應該是微乎其微。

台股從二○○七年起近六年來,曾有六次攻抵八千點甚至超過的紀錄,統計這六次的當月成交量,以及外資交易占成交量的比重,結果很明顯可看出,前五次、包括去年二至三月的月成交量,幾乎都在新台幣二兆元以上,甚至突破三兆元。但今年,二月成交量僅一兆元出頭,三月也只有一.六兆元,幾乎只有以往的一半。

內資跑光、外資占比卻拉高因此,台股成交量大幅萎縮,也就是最近一年的事情而已。那麼,從去年三月至今,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台股在八千點指數水準的成交量幾近腰斬呢?只要是稍有記憶的人,大概都會回答「證所稅」吧!為了一句虛無的公平正義,導致台股如今宛若一灘死水,這筆帳,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算。

整體成交量衰退,內、外資交易金額當然也都縮水,不過,外資成交量占整體成交量的比重卻大幅攀升。前五次指數攻上八千點時,外資占台股成交量平均約三○%至四○%,但今年二、三月已躍升到五○%左右;顯然,相較於大多數內資作壁上觀或外逃,外資固然也有縮手,但程度絕對小於本土資金,而這也造成外資在台股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形成另外一層的台股波動風險。

市場人士解讀,若情況真如張盛和所言,台股成交量不足是因為核四爭議,那麼,「落跑最快、最凶的應該是外資才對!」他分析,美國商會去年的台灣白皮書明白建言,「台灣沒有廢核的條件」,由此來看,核四議題若真已撼動台股量能,那麼,外資的逃亡速度理應比本土資金來得更快。

而說到證所稅,目前制度上仍是「只課內資,不課外資」,自然,也就會是這一回台股八千點出現「量能急縮、外資占比卻拉高」的最合理解釋。

至於內資跑到哪裡去呢?看看央行每季公布的金融帳不難看出,國內資金正在持續外流,流向海外股市、債市或基金,尤其是港股;另外,北市、新北市的房價雖然稍有壓抑,但周邊縣市如桃園卻方興未艾,過去一年漲幅動輒超過三成甚至五成,由此現象分析,許多原先要買股的資金,或許也已跟著轉進房市。

開徵證所稅 證交稅卻縮水另外,張盛和最在意的稅收,其實也已受到證所稅的衝擊。雖然從財政部統計處的資料中,今年前二月整體稅收情況不錯,但證交稅僅收到九十六.二一億元,年度達成率僅一○%;三月正式數據雖還沒出爐,但已可預見不會好。如果照張盛和的邏輯,成交量不足是受核四衝擊影響,那「衝擊」至少會延續到公投結束,看來今年證交稅想要「達陣」,又是天方夜譚。

今年初,立法院財委會曾提出:給證所稅半年觀察期,到第二季結束後,將要求財政部進行專案報告並檢討。目前第一季剛過,看來如果第二季沒有什麼振奮人心的利多刺激,台灣股民恐怕還要繼續熬下去。

外資影響力愈來愈大

2007年以來台股共有六次攻抵8000點,唯今年成交量最少

次數

月份

指數最高

月成交量

(億元) 外資當月交易量(億元) 外資交易占比(%) 1 2007年4月 8108.50 21409 7879 36.80 22009年12月 8188.80 30035 7900 26.30 3 2010年4月 8190.01 26194 9756 37.25 42010年8月 8054.29 27972 9341 33.40 5 2012年2月 8121.44 28504 10022 35.16 62013年2月 8089.21 10595 5411 51.07 註:1. 以該月台股高點第一次突破8000點即列入計算 2. 外資當月成交量為買進金額與賣出金額的加總資料來源:台灣證券交易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94

石油出口國的財政困境:如何走向財政崩潰(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44

在這篇分析中,我將闡述石油出口國會如何出現財政崩潰的問題。

從2011年以來,敘利亞、埃及和也門都出現了政治方面的危機問題,這應該算不上是金融崩潰,但是這一切都發生在這些國家石油出口減少、食品進口價格上漲的過程中。

石油出口國的金融崩潰有幾個主要的驅動力:

1)石油出口國的政府財政收入通常依賴於石油出口的收入。

2)政府項目的需求會隨著人口增長和食品價格上漲而增加。

3)在一個計算年內可萃取的石油量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因為初始庫存下降了。

4)出口量通常比石油供應量下降得還要快,因為隨著人口增長,石油消耗量也會上漲。

通常來講,高油價對於石油出口國來講是有利的(排除其對食品價格的影響)。同時,低油價對於石油進口國是有利的。這樣一來,石油進口國與出口國之間就會形成一種價格拔河。

還有一個問題,是能源投資所能夠得到的的能源回報正在下降。這些國家可以通過在鑽探成本更高的地方增加產量,以此來減少能源回報率的下降幅度,或者通過使用改良的石油復原手段來增加能源產量。這些手段都會增加成本,進而導致石油出口國的油價上漲。

先來看一下埃及、敘利亞和也門的問題

這是三個持續受到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革命行動影響的國家。這三個國家在石油生產和消費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可以通過下面三張圖表看出。

三個國家的石油產量都是開始時上漲隨後出現下降,與此同時,石油消耗量在上漲,2011年的時候,石油產量和消耗量非常接近,意味著當時的石油出口接近零。

更糟糕的是,這三個國家都處於世界上貧窮荒瘠的不毛之地上,需要進口大量的食品,石油價格和食品價格通常會同時相伴上漲(下圖)。2011年,石油和食品價格都非常高。如今,這些國家承受著高額的食品進口,在食品價格和石油價格一齊上漲的背景下,間接地將這些石油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

從石油出口方面得到的財政收入下降,而食品進口支出的上漲,讓這些國家處於一種永久性的入不敷出的狀態。還有一部分財政收入不足也與對貧困人口補貼等因素有關,隨著油價和食品價格上漲,補貼金額也會隨之上漲。

還有一個令情況更糟糕的因素是,人口大規模增長,以埃及為例,1980年至今,人口幾乎翻倍,而敘利亞和也門在同一期間的人口增長甚至多於一倍。

總而言之,埃及、敘利亞和也門的情況非常糟糕。這些國家的確還擁有石油以外的其它資源,比如動物牧場、糧食作物以及一些天然氣,但是石油出口下降給預算製造出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如果未來石油產量繼續下降,這些國家的就業和石油消耗都會受到影響。

我試著通過對比石油出口價值和國民總收入來統計出一個指數。也門該指數為30%,敘利亞和埃及都略低於10%。當然,這個指數無疑低估了石油在這幾個國家中的地位,因為沒有包含本國石油的使用情況和天然氣產業的影響。

如果埃及和敘利亞都已經因為對石油出口的依賴性而陷入崩潰之中的話,那麼很難想像沙特阿拉伯、利比亞這樣的石油依賴指數高達70%和60%的國家一旦經歷石油產量縮水會發生什麼。

(more to com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