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互聯網大拿們認為的創業機會 TOP 10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677.html

1.創業團隊線下掘金要盯準三四線城市

三四線城市的小微企業廣告主是目前很多互聯網公司沒有挖掘的商業價值來源。

虎撲體育創始人程杭介紹,網站的線下業務已經佔到了線上廣告收入的60%。從去年底開始主辦的商業賽事活動中,很多已經舉辦到了二三線城市,接下來還有三四線城市。

這些城市中有很多沒有被開發的每年預算五百萬到兩千萬之間的小微企業廣告主。如果能激活這批業務,將可以獲得更高的線下收入。

2.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在於惠及大量無法從銀行貸款的中小企業和個人

互聯網金融成為近一年的熱門話題,背後有三個原因:金融行業服務中小企業、消費者的市場起來了,這是一種需求導向;電子商務的大發展讓互聯網平台來做金融服務有了基礎;而最近的一批互聯網金融人行業的領軍任務、研究機構,政府機構也都更關注這個事情,政策開始逐漸開放。

中國金融市場的潛力在於,現在通過互聯網搜索消費、信貸、小微信貸產品的人還不到10%,大城市不到20%,中小城市比例更低。

相比之下,像美國這樣成熟的金融市場有7000萬人通過搜索來獲取小微信貸信息。這樣來看,中國在這個垂直市場潛力巨大。

也有創業者認為,在互聯網金融裡沒有任何的政策、資金或人才的障礙,最大的障礙是基因。

3.用互聯網思維做硬件需要創業團隊有強大整合能力

傳統的硬件設施急需被互聯網化,因此,用互聯網的思維去開發、設計硬件產品成為趨勢,可以為終端用戶提供一種更方便、更快捷的信息獲取方式。

但是,互聯網公司涉及硬件初期會受到傳統行業巨頭的擠壓和排擠,由於芯片和原材料的因素,早期量產有困難,這對純互聯網出身的團隊有相當大的困難和挑戰。

所以,除了保持互聯網思維,一定要有非常有經驗從事生產、設計、供應鏈管理的人才。

4.原生廣告是互聯網廣告的新機會

2000年的時候,橫幅廣告的點擊率是9%,如今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0.2%。很多用戶已經開始忽略傳統的廣告形式,比如33%的在線廣告沒有觀看,43%的英國視頻用戶不想看視頻廣告了。

一個新的概念就是原生廣告。它是融入環境的,本身這個內容對消費者是有價值的,融合內容的原生廣告可以帶來82%的品牌提升度。73%的美國網站提供原生廣告服務,這是一個趨勢。

5.移動互聯網廣告需要挖掘遊戲之外的廣告主

遊戲產品一直是移動互聯網裡的主要廣告主。但是現在需要找像銀行、金融、快消公司的產品來移動平台推廣。這個已經成為移動廣告平台的新目標。

目前最大的困難是,廣告主熟悉的是通過PC端去瞭解不同的用戶,但跨到移動端,他們不知道如何衡量廣告效果。所以,還是需要去教育市場,用更多的方式告訴他們移動廣告是有效的。

6.中小企業要學會利用微信營銷

不同的企業對於微信的需求不同。一些想要服務老用戶的企業其實更適合用微信,比如用微信做增值服務。目前,微信的開發成本並不高,很適合中小企業。相當於可以借這個平台建立了用戶和企業的長期聯繫的通道。

但微信營銷的難點在於運營,什麼樣的運營方案才能讓結果更優,讓用戶自己在微信賬號裡面玩起來。在尋找這個優化方案方面,還是需要花費一些精力。

7.互聯網巨頭想買的公司得有特別出色的團隊

周鴻禕總結,互聯網巨頭想買的公司有三個特點:公司的團隊特別出色、優秀,這是收購公司最大的資產;產品一定要好,真的有用戶用;在某個領域有一定份額和用戶,是一些大公司自己想進入的領域。

張朝陽則認為,巨頭想收購的是移動社交媒體和娛樂領域產品。

8.現在進入的「拼爹時代」其實是創業好時代

拼爹時代,創業者借助資源和他人的力量幫助自己成功。就像越來越多的團隊被幾大巨頭紛紛收購和投資。這是創業的好時代,畢竟總是想著IPO,那太遙遠了。

這個時候的創業反而需要記住四個字:回歸本原。不斷地去思考你的產品對世界的影響,你的理念對世界的影響,才是本原。

9.RTB(實時競價廣告)其實還處於早期階段,2014年將爆發

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裡,互聯網廣告經歷了最大的變化,由原來的資源型、資本型變成了現在技術型和數據驅動型。

RTB的模式就是,能夠通過技術的手段,通過大量的數據挖掘,幫助廣告主在一個海量流量裡面找出適合投放的人群,以及用適合的價格完成這次交易,借助簡單的程序化的購買,也就是互聯網購買的方式。

雖然RTB概念已經很火熱,但仍處於早期階段。RTB廣告現在面臨的挑戰有兩點,一是廣告主的教育,二是需要更多的人才。如果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那將在2014年可以爆發。

10.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主要基於五個模式

互聯網金融可以分為五類模式,一是互聯網支付,是基礎的互聯網金融。二是拍拍貸這樣的P2P模式。三是眾籌模式,如天使匯;四是京東和支付寶等公司所做的供應鏈金融,這是最主要的模式。五是發行網絡貨幣,如比特幣。

未來,移動支付要發展,最需要解決的還是便捷問題。因為移動支付屏幕非常小,此前在PC端的那種快捷支付模式並不適用於移動端。所以,解決背後的風險問題,讓支付更便捷,將會讓支付規模擴大十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39

——個人認為保險業的拐點已經在去年上半年見底,今年得到確認。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5538344
——個人認為保險業的拐點已經在去年上半年見底,今年得到確認。

——過去兩年,保險業同時在資產端和負債端受到擠壓,實在是各種不可持續的因素的混合,比如過去幾年貸款的稀缺並且又遇到了連續提准的畸形政策,使得民間利率高企,各種理財產品、信託產品的高收益率打擊了以理財險為主的保險產品的競爭力,所以負債端受到擠壓,數據表現上便是新業務價值增速的低迷甚至負增長;投資段連續幾年的藍籌股估值熊市,讓重倉藍籌的保險機構的浮虧持續增大。

未來投資端和資產端都在去股市化,也就是保障性產品的佔比會逐年提升,新業務價值利潤率上升的同時也擺脫了隨資本市場一起波動的運命;投資端同樣如此,淨利息收益率的提升,另類資產、更加豐富的債券、基礎設施、養老地產等,都可使得保險資產投資收益率越來越穩健。

所以,再把保險股當成牛熊的簡單的權證是不合時宜的,你會發現保險股的內在價值的穩定度慢慢提升。當然,有藍籌牛市,可以實現保險股投資資產的浮盈以及估值的提升,確實是件錦上添花的事情。

——現在是整體傳統行業受到歧視的階段,保險、銀行、地產、建築、家電等,尤其是金融,研究歷史,這些商業模式幾百年都穩定的行業的估值卻達到了歷史新低,平安上次的策略會上演講的內部人員都覺得美國上市的一個小額貸款公司的估值都能被提那麼高,為什麼平安的估值卻被打壓到清算價值的8折?這幾日靜心研究壽險的歷史,我國的壽險基本相當於美國、日本等1940年的樣子,成長空間巨大、商業模式穩定,實在想不出有比這更好的標的了。

——目前保監會前段放開、後端管制的思路是極其正確的,高速發展的同時,可以避免歷史上壽險由於過度競爭的局面,金融業必須管制。


項俊波:對當前我國保險改革與發展問題的思考

文/項俊波(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

一、當前保險業面臨的形勢

2013年是保險業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今年上半年,保險業總體情況好於預期,發展轉型出現了積極變化,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也在穩步提高,總的判斷是穩中有進、進中有憂、憂中有底。

所謂「穩中有進」,主要是指保險市場運行比較平穩,近兩年業務增長連續下滑的趨勢初步得到扭轉,同時行業發展有了新的突破和進步。一是保險市場運行呈現好的趨勢。上半年,全國實現保費收入9512億元,同比增長11.5%,比去年同期提高5.6個百分點。二是保險風險防範取得新的成效。截至二季度末,除個別公司外,絕大多數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都超過100%。三是幾個長期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難事有了實質性突破。《農業保險條例》正式實施,大病保險全面鋪開,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試點方案初步確定,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開始啟動,保險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所謂「進中有憂」,主要是指當前保險業發展正在經歷困難時期,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憂主要是四個方面:第一憂是回升基礎還不牢固。保險業務雖然實現了觸底回升,但回升的基礎比較薄弱,業務趨穩向好的態勢還不穩定。第二憂是風險隱患比較突出。一是利率、匯率波動和資產負債久期不匹配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產品競爭力和公司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二是未來新業務增長、滿期給付、退保和費用超支將給現金流帶來較大壓力。第三憂是市場違規有所反彈。市場秩序不規範,是保險業久治不癒的頑疾。數據不真實、不嚴格執行報批報備的條款費率、違規支付高額手續費、理賠環節利益輸送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第四憂是競爭能力仍顯不足。保險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最直接的表現是保險產品缺乏吸引力。前不久《人民日報》發表了《內地居民為何熱衷在港買保險?》的文章,文中提到,內地訪客在香港保險市場所佔的份額,近年來節節攀升。2012年,香港保險業向內地訪客銷售的新單保費達到99億元,佔全年個人新單業務的12.8%。內地人之所以到香港買保險,原因是香港的保險產品費率低、收益高、責任覆蓋廣。香港保單的熱銷說明,市場並不缺保險需求,缺的是有吸引力的保險產品。

所謂「憂中有底」,主要是指儘管當前我國保險業發展面臨著嚴重困難和挑戰,但未來10~20年仍然是保險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判斷的主要依據: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經濟未來十年仍有保持較快增長的能力,社會財富和居民財富的不斷積累,這將為保險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我國保險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保險行業長遠發展的市場基礎、監管基礎、人才基礎、社會基礎都在不斷夯實,這些將為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三是我國保險業巨大發展潛力的格局沒有變。2012年,我國保費收入排名從2011年的世界第6位躍居到第4位,但人均保費僅排名世界第61位。我國保險業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後發優勢的潛能有待進一步釋放。

二、大力推動保險業市場化改革

(一)建立市場化的定價機制

定價機制改革是保險公司和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需要慎重推進的改革領域。

1.壽險產品預定利率改革

1999年沿用至今的壽險產品2.5%的預定利率,在特定時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行業的發展,過低、過死的預定利率已經成為削弱壽險保障功能、抑制壽險產品需求的重要因素。費率市場化改革,核心是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費率形成機制,主要內容是「前端放開定價利率,後端管住準備金評估利率」。從前端看,前端的產品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自主確定,把產品定價權交給市場和企業,真正實現產品的多樣化、服務的貼心化和企業的差異化。從後端看,後端的準備金評估利率,由監管部門根據「一籃子資產」的收益率和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綜合確定,通過後端影響前端,有效調控前端合理定價。

2.商業車險條款費率改革

商業車險是財產保險市場的主要險種,也是與社會公眾密切相關的險種,車險條款費率改革備受社會關注。我國現行的車險條款費率主要基於2006年行業協會制定的ABC三套標準,基本一致的責任範圍和費率水平為扭轉當時混亂的市場秩序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也帶來了費率偏高、保險責任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2011年,保監會啟動了全國範圍的商業車險條款費率改革。改革的核心思想是確立市場化導向的條款費率形成機制,明確保險公司的責任,逐步實現車險條款費率市場化。下一步,總的想法是,按照先條款後費率、先統一後差異的原則,擬用3年左右時間分「三步走」的進度安排,最終實現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根據自有數據開發商業車險條款費率。

3.交強險改革

交強險連年虧損的問題一直備受大家關注,這裡有人工成本、零部件價格上升、司法環境等因素,但主要的原因在於交強險的制度設計本身。我國現行的「前端政府定價,後端市場經營」的經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交強險定位不清晰、政府和保險企業的主體角色模糊、運行機制不順暢等問題。考慮到交強險發展的現實情況,應當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穩步推進交強險改革。從短期看,要研究建立區域費率制度,並適時調整交強險的責任限額和費率水平,進一步完善調解機制,規範診療和傷殘鑑定標準等,完善救助基金等相關配套制度,進一步改善外部經營環境。從長期看,要從根本上解決交強險面臨的諸多問題,需要對《交強險條例》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明確我國交強險的基本定位,確立保險公司的主體地位和市場化經營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市場化的資金運用機制

目前,保險業資金運用面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市場化程度不高,保險資產的結構和收益不能有效支持負債。主要表現在投資收益率偏低。2008年~2012年,保險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9%、6.4%、4.8%、3.5%和3.4%,今年上半年的年化收益率是4.9%。與國內比,保險投資收益率低於社會平均收益水平,大部分年度的收益率都低於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也低於5.5%左右的壽險產品精算假設。與國際比,很多國家的保險投資在經濟高速增長期均實現了較高投資收益。以美國為例,2001年~2010年十年中,美國經濟年均增長1.8%,年均通脹率2.39%,同期美國保險投資收益率為5.6%,超過GDP增速與通脹之和。因此,當前過低的投資收益水平意味著保險業並沒有充分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保險產品吸引力低、銷售困難以致銷售誤導等一系列問題。

——如果按照以上的計算,未來GDP+CPI將會是7%+2%的水平,如果保險資金能夠做到符合9%,那保險業的增長將是一飛衝天的。


資金運用監管,不宜管得過多過細。保險資金運用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堅持市場化改革導向,把投資權和風險責任更多地交給市場主體,增強市場活力。具體著眼於以下三點:一是進一步簡政放權。如,整合比例監管政策,重新整合定義大類資產,取消一些不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的比例限制,按照投資品種風險屬性不同,納入到大類資產配置比例中,不再單獨設置具體比例。二是鼓勵創新。為促進保險業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保險機構應當研究發起設立小微企業投資基金,以及投資中小企業私募債(PPN)的相關問題。三是改進監管。按照「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思路,加大償付能力和資產配置的硬約束,強化信息披露和風險責任人的硬要求,落實追責制度,堅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放開前端、管住後端」這一思路是比較理性的,如果保險的後端放開,保險業陷入到惡性競爭的死循環中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三)建立市場化的准入退出機制

建立市場准入退出機制總的思路是:堅持市場化導向,突出專業化特色,正確把握髮展與監管、監管與服務、維護投資者熱情與保護消費者利益等重大關係,統籌規劃市場准入和市場體系培育,完善市場退出和風險處置的制度機制,改變以往保險機構「野蠻生長」、「有生無死」的狀況,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在市場准入方面,適當限定新設保險公司的業務範圍,支持設立一批專業性保險公司。在市場退出方面,研究制定市場退出的監管規定,建立針對股東、業務、人員、分支機構和法人機構的多層次、多渠道退出機制。明確市場退出的標準和程序,既可以是全國市場的退出,也可以是局部市場的退出;既可以是全面業務的退出,也可以是部分業務的退出。要規範市場化併購重組,有效引導保險市場的存量調整,加快推動有關立法,明確風險處置的觸發條件,豐富風險處置工具箱。

三、積極探索商業模式創新

(一)加大產品創新力度

1.要處理好保障與理財的關係,樹立「大保險」的觀念

關於保障和理財的問題,行業內外一直分歧較多。對待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保障功能,是保險的基本功能,是保險行業的獨特優勢,也是保險業安身立命的基石。發達國家的保險業,也是保障型產品發展到一定程度,才進一步拓展理財型業務的,而且保障型產品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比重。以韓國為例,2012年韓國的壽險產品中,保障型約佔37%,年金佔32%,儲蓄型佔31%。目前我國的保障型產品發展還遠遠不夠。2012年我國普通型壽險保費收入965億元,只佔壽險業務的8.2%。我國普通型壽險的覆蓋率只有10%左右,保險的保障能力十分有限,絕大多數人沒有保險,所以保障型產品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是十分巨大的。

——在其他國家保障性保險基本也都在40%的比例,保險是一個被動需求的產品,需要個人壽險團隊的主動營銷,也需要保險公司設計真正引起公眾興趣的產品。我國為什麼和其他國家的發展路徑不同,直接跨越到投資險為主的狀態,一個是公民的保險意識不足,投機心態過濃,另一個就是主動營銷還不強,未來我國甚至可以借鑑台灣,實行政府強制推銷也未嘗不可。


同時也要看到,理財和保障並不是對立的,居民財富持續增加本身就是一種保障。財富管理也是金融業的發展主流,理財型產品的發展,對於保持保險市場的穩定增長,鞏固保險在金融業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以美國壽險市場為例,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保險市場以傳統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等產品為主導。美國1981年推出萬能壽險和變額壽險產品,1985年開始銷售變額萬能壽險產品,壽險產品結構隨之發生重大變化。由於具有投資理財功能,產品設計也更為靈活,1985年萬能壽險和變額萬能險二者即突破壽險市場份額的40%,2007年達到高峰,約佔壽險市場的55%。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投資型產品熱度有所消退,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佔比有所回升,但萬能壽險和變額萬能壽險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2012年兩者佔壽險市場的47%。

總之,保險產品的發展不能搞一元論,要把保障和理財兼顧起來,既要滿足人們的保障需求,補上保障的短板,也要跟上世界保險業發展的時代步伐,圍繞人們的財富管理需求,提升理財的水平。

2.要處理好大眾化與專業化的關係,提升保險的專業水平

創新保險產品,必須著眼於產品的專業化和多樣化。怎樣才能實現這一點呢?必須對承保的風險做到心中有數,全面地分析判斷各種風險因素,科學地運用專業技術進行產品研發。再一個是基礎數據的積累問題。這是我國保險業發展的一大軟肋。產品創新離不開系統全面的經驗數據。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歷程短,各類經驗數據庫還不健全,產品定價缺乏科學的依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險產品創新。美國的汽車保險,定價因子林林總總,包括被保險人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以及機動車的型號、車況等等,相當詳盡,這保證了車險定價的科學性。必須加強基礎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為產品創新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加大渠道創新力度

1.現有渠道的創新

一是穩步推進保險營銷員體制改革。營銷員體制究竟如何改革,各方面一直在研究,世界各國也在積極探索。比如,澳大利亞的保險個人代理模式,正在從單純銷售保險產品的個人代理人,向為客戶提供綜合財富管理建議的職業理財師轉變,薪酬計算方式由傳統的代理人佣金轉變為理財師諮詢費,這使得銷售人員更關注客戶的長期利益而非短期銷售目標,有利於提升客戶忠誠度,實現可持續的長期合作關係。

二是促進銀行保險的規範發展。國際上,針對銀保業務的改革早已開始。在英國,銀保業務先後經歷了「多對多模式」、「銀行主導模式」、「戰略夥伴關係」三種模式。「多對多模式」類似我國前幾年的模式,客戶體驗差;「銀行主導模式」類似我國當前模式,產能低下,難有長期顧客;「戰略夥伴關係」就是實現銀保專業化,如英國利安傑保險集團與兩家大型國有銀行建立合資企業銷售保險,不但成長速度快,而且極大地降低了件均成本,做到了「用合適的方式,將合適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人」。因此,銀保專業化是我國銀行保險業務改革的方向。

——興業與人壽、平安已有銀行渠道

2.新渠道的開拓

主要是關注三個方面:一是深度營銷。隨著財富的增加,消費者對保險、銀行、證券等金融產品的多元化需求日益迫切。誰能夠更好地向客戶提供一攬子綜合服務,誰就能搶佔先機。二是網絡保險。當前龐大的互聯網人群和快速普及的網絡消費習慣,讓互聯網成為保險業不能忽視的重要銷售渠道,網絡保險的潛力很大。三是其他新興渠道。長遠來看,渠道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一些新興的銷售渠道將不斷湧現。當前,已經有一些保險公司邁出了步伐,嘗試與證券公司、房地產公司合作,有的與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等等。雖然目前這些新渠道實現保費所佔的比重不大,但為探索新渠道積累了經驗。

(三)加大管理創新力度

1.管理機制創新

管理機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效率,是管理模式創新的重點。現在,有的保險公司管理成本過高的情況比較嚴重,部分公司存在人員冗雜、人浮於事的現象,導致人力成本虛高。保單獲取的成本也很高,部分長期壽險產品的獲取成本甚至超過了首年保費。因此,管理創新首先要在管理機制上想辦法,包括對高管人員的管理,以及對公司員工的管理,都要進行創新的探索,以有效地管控成本,提高效率。

2.管理規則創新

規則是管理的基礎,也是管理的依據。規則創新可以考慮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完善考核規則。有什麼樣的考核標準,就會有什麼樣的經營行為。現在,一些保險公司的考核標準是有問題的,重規模、重份額、重排名,對市場缺乏前瞻性和規律性的科學研判,制定的保費規模考核指標嚴重脫離市場實際,公司從上到下,層層加碼,導致為了保費規模不擇手段,甚至不惜違法違規。這種唯保費論的考核必須糾正。(——人壽[大笑])二是完善運營規則。「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國外很多大型保險企業非常注重規範和統一運營標準。通過制定操作手冊,將制度規範體系和運營標準以專業化、流程化的手冊固化下來,並嚴格按照手冊運作,杜絕做事「跟著感覺走」。三是完善監控規則。完善的監控是防範保險公司「跑、冒、滴、漏」的最有效手段。比如,有的保險公司統一上收理賠權限,如果云南地區有客戶出了險,本地公司無權調度理賠員,要由北京總公司直接隨機安排理賠人員查勘定損,而且整個理賠程序通過信息系統由理賠中心統一處理,基層機構不得干涉,效果不錯,杜絕了很多人情、關係賠付。這就是有了管用的監控規則的好處。

3.管理技術創新

信息時代也將為保險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保險業信息化的拓展將主要從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展開。在深度上,保險業將在產品營銷、承保理賠流程、客戶體驗、平台建設和服務品質等方面產生一系列創新。比如,人們只要利用傳感器網絡收集自己的健康數據,並發送到保險公司進行處理,就可以輕鬆完成投保或理賠,或者不用奔波於醫院就能很方便地享受衛生保健、疾病治療。在廣度上,一方面,拓寬保險機構內部業務信息化的領域,並進行必要的集成。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手段不斷拓展產業鏈和價值鏈,深度分析和處理客戶信息,如消費者的評論、口碑,以及社交網絡和媒體的反饋等,深入開發潛在市場。目前,國內有些保險公司已經嘗試在網站上銷售保險產品,或者通過手機應用系統宣傳企業形象,這些都是利用信息手段拓展保險服務的有益探索。(完)

文章來源:《保險研究》(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77

美銀美林調查:基金經理們仍認為美聯儲最可能在12月份開始放緩QE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705

美銀美林的利率和外匯策略小組公佈10月份的調查顯示了一個有趣的結果,接受調查的基金經理們仍然認為美聯儲在12月份的FOMC會議上最有可能開始削減QE

美銀美林10月4日-9日的調查顯示,在全球接受調查的80個固定收益基金經理中,

37%認為美聯儲將於今年12月份開始削減QE

31%認為美聯儲將於明年1月份開始削減QE;

25%認為美聯儲將於明年3月份開始削減QE。

但是,因為美國政府關門對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華爾街(包括美銀美林)的許多經濟學家都已經排除了美聯儲2014年前開始削減QE的可能

上週,美銀美林經濟學家Ethan Harris調降了美國三季度和四季度的GDP增長預期,稱政府支出下降,以及政府關門導致僱員暫時離崗是重要原因。他還稱:

雖然美聯儲仍有可能在12月份削減QE,但是美聯儲更有可能等到明年1月份開始行動。」

美銀美林的調查還顯示,做多美股成為最「擁擠」的交易,緊隨其後的是做空美債和做多美元/日元。

Harris稱:「實際上,美聯儲不可能會在10月29日-30日的FOMC會議上開始削減Q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97

工業電腦龍頭認為「做小,比做大重要」 堅持刺蝟經營學 研華三十年零虧損

2013-12-09  TWM
 
 

 

你能相信,一家公司成立三十年,沒虧過一塊錢,毛利率還能有四○%,股價四年大漲四八○%?它是工業電腦龍頭廠研華。

撰文‧顏雅娟

有一個人,用三十年的青春,將市場占有率做到第一,還創造公司零虧損,營收規模達到三百億元;他賣的不是消費性筆電,也不是智慧型手機,而是藏在每家公司裡的工業電腦。他是研華董事長劉克振。

十一月初,中國蘇州空氣中已帶著一絲涼意,陽光卻依然刺眼。隨著車子緩緩駛進昆山工業區,一片工廠林立的單調風景中,採簡潔現代風格建成的大樓,格外顯眼。這裡是劉克振一手打造的祕密基地——研華協同創新研發中心(Advantech Plus Technology Center;A+TC)。

問起研華三十年零虧損的傲人成績,劉克振有些謙虛:「這沒什麼,研華比較幸運的是,碰到機會都有把握到。」對於劉克振來說,三十年前,他找上在惠普做業務的老同事創業,沒想那麼多,「那時的我們才二十七、八歲,也沒這麼大能耐可預見未來三十年的產業變遷。」研華總經理何春盛話說得實在。

不是預見未來

而是抓到趨勢 改變未來儘管如此,劉克振一路走來,他的信念卻從未變過。「只有那些瘋狂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會真正改變世界。」站在全球三百多位經銷商面前,劉克振這麼說著。

對劉克振來說,從工業電腦起家,到今年喊出的「智能服務」,他都堅信自己能做到。比起其他大廠做的是消費性電子產品,容易被市場看見,研華做的工業電腦,卻藏在你我的生活裡。

「我們走這條路,是沒有石頭摸的。」何春盛說。

確實,比起筆電、智慧型手機,大量又多樣,工業電腦不僅少量、還得多樣,甚至客製化、整合能力,難度都比消費性電子高出許多。這條路,是孤獨的、是冒險的。

「別人問我們為什麼做自動化測試?但我們就是做這個起家的啊。」劉克振笑了。

三十年前,個人電腦剛興起,台灣電子產業正醞釀爆發,劉克振、何春盛與黃育明,三位在惠普電子儀器測試部門的同事,決定出走創業。草創之初,賣的產品不是別的,正是「自動化測試系統」,替每台即將出廠的PC做系統及軟體檢測。

對那時年紀輕輕的他們來說,他們不是預見了未來,而是做他們會做的,就是「自動化測試系統」;而劉克振異於他人之處,就在於他堅信自動化系統能夠改變未來,三十年來沒放棄過這塊市場。

洞見趨勢也無用

得把趨勢變成可掌握的未來「拼湊趨勢,是(研華)做得還不錯的一點。」只見劉克振拿起紙筆,在紙上畫出一個橢圓形,往下拉了數個箭頭,這就是他帶領研華三十年的成功祕訣:讓趨勢變成可以掌握的未來。

為了捕捉對的趨勢,每兩年舉行一次的研華全球經銷大會,成了劉克振挖寶的好時機。為期三天的經銷大會,只見劉克振穿梭其中,抓到機會就與人聊天,為的就是想知道客戶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從產業發展方向,到創新研發中心的噴水器裝設位置,劉克振都能和客戶聊上幾句。

「領導者必須永遠站到第一線,傾聽客戶的聲音,他們就會告訴你該怎麼走;領導者要做的就是,把客戶需求掌握住,加以整合。」這些話從劉克振口中說出來,似乎輕描淡寫,背後卻藏著極大的專注力與執行力。

劉克振把他看見的趨勢,變成可以掌握的未來,第一步,就是要讓客戶知道,研華想做什麼。「一定要說明很久,把我們想做的事說清楚,然後把所有資源往這裡集中。」例如研華喊出「智能服務」的口號,看準了未來許多家電、汽車都會連上網路控制的新趨勢,訂下五年營收成長一倍的目標,二○二○年還規畫在上海以A股公開發行上市;劉克振必須把研華的每顆螺絲釘都鎖到最緊,從醫療、物流、零售等每個事業下手,確認他們的核心業務都得繞著這個目標走。「拼湊願景、確認分工,我就是不斷做這些事情。」劉克振說。

在劉克振的藍圖裡,智能服務的商機,每年市場規模有一五%的成長空間;因此,今年研華連續購併POS廠鈞發科技、工業控制器廠寶元數控,還有英國嵌入式顯示器大廠GPEG,都是為了抓住這塊高達三十兆元的智慧城市大餅。

雖然目前智慧城市的商機,還像天邊彩虹般模糊,但何春盛很篤定,「若等到市場成熟再投入,那就太慢了,因為研華總是先做好準備,在產業趨勢爆發前,先在下個十字路口等待。」

記錄工作事項

讓未來接班人有跡可循

回首研華走過的三十年,因為專注如一,一路從台灣小公司做到世界第一,不僅營收規模翻漲十倍;金融海嘯至今,股價更從三十四.一元來到近日最高的一九八元,漲幅高達四八○%,讓外界對劉克振的零虧損經營手法,有著不少讚美之辭。

這些話聽在劉克振耳裡,他卻不以為意,「當別人說你不好,不要以為自己太壞;同樣的,大家都說你好,也不要以為太好。」而在員工眼裡,劉克振這位掌舵者有些偏執,也異常專注,只要下屬事情做不好,劉克振會不客氣地直接說:「你腦袋壞啦!」劉克振對每個細節的要求,幾近苛刻,從每張簡報、海報到便條紙,劉克振全都要掌握。作為一位這樣高標準的老闆,對於把公司規模做大,卻有獨特的想法,「太想擴張就會亂,所以我一直沒把『變大』這件事作為目標。」這樣的想法,來自於一則希臘神話,故事是這樣的:狡猾的狐狸懂得很多,想出無數策略來偷襲刺蝟;而刺蝟則到處覓食,忙著照顧家裡,遇到危險時,立刻蜷縮成長滿尖刺的小球,抵禦狐狸的攻擊。

對於劉克振來說,如何帶領研華成為刺蝟「做小」,比善於攻擊的狐狸「做大」,更重要。

就像劉克振出身自惠普,研華的企業文化也承襲自惠普,即使研華已是工業電腦龍頭,員工數超過五千人,但在研華,無論是董事長、總經理,還是一般職員,全都在同一處員工餐廳吃飯;就連辦公的地方也都很陽春,就是一張辦公桌,根本沒有獨立辦公室。

認識劉克振超過三十年的何春盛便形容,劉克振就像是《從A到A+》書中的「第五級領導人」,苦幹、實幹、謙虛和對專業的堅持,對事業雄心勃勃,宛如一匹耕作馬,而不是擁有明星風采的企業主。

「企業的成功,不是創造一位明星企業家,企業的責任也不只是賺錢而已,而是搭建一個平台,讓員工與股東都能創造美滿人生。」這些書上的金科玉律,劉克振嚴格地落實在工作與生活。

以接班為例,將屆耳順之年的劉克振,也開始面臨這個課題。「前三十年,董事會只要想著如何支持我們就好;但未來三十年,我們可能不在了,所以更要留下紀錄,留了,(接班人)可能不會照做,但我至少留下來了。」因為對劉克振來說,比起強化自己的光環,如何讓這個自己一手拉拔的公司,往下個三十年走,更為重要。所以,研華從○八年開始,各部門主管便將部門內工作事項逐一記錄下來,不僅要讓工作更制度化,更為了日後的穩健交班。

在新落成的研發中心水池中,劉克振擺了一座銅牛雕像,上頭刻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像他過去三十年在研華所做的,低調、樸實、做小,是為了讓研華再往下個三十年走。

劉克振

出生:1954年

現職:研華科技董事長

經歷: 惠普工程師

學歷:交通大學電信工程系

研華科技

成立:1983年

董事長:劉克振

資本額:新台幣60億元

主要業務:工業自動化產品、產業及通訊用電腦產品、嵌入式電腦產品近三年每股盈餘(EPS):6.22元(2012年)、6.44元(2011年)、5.51元(2010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6

分析師認為日本央行最早明年春季將再推寬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7920

最新的一項調研顯示,絕大多數分析師預期,日本央行最早在明年春季將推出新一輪寬松。市場認為日本央行僅憑目前的寬松無法實現2%的通脹目標。 Quick Corp的調研覆蓋了金融機構的股票和債券分析師,在235名受訪者中,52%的人預期明年4-7月季度會出臺新的寬松,19%的預期最早在3月底之前日本央行就會出臺新寬松。 高盛日本首席經濟學家Naohiko Baba說 :“新寬松可能在6月份到位” 日本政府決定在明年4月份把消費稅提高到8%,並將在三季度決定是否把稅率進一步提高到10%。Naohiko Baba 預計日本央行出臺新的寬松政策,旨在抵消增稅對經濟的負面沖擊。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告訴FT,他將繼續維持超寬松的貨幣政策,直到通脹達到並穩定在2%的目標水平。如果價格漲勢消失,日本央行將采取更多寬松舉措。 他說: “如果通脹達到2%,然後下滑至1%或者更低,那將是沒有什麽用”。 自從今年春季接受安倍晉三的任命以來,黑田東彥一直承諾讓日本央行每年購買50萬億日元(合4850億美元)的日本政府債券。 調研顯示,大多數分析師對於日本央行的2%通脹目標不樂觀。65%的受訪者認為前景“低”或者“接近零”,這將支持日本央行進一步寬松。 當被問及日本央行將購買何種形式的資產時,52%的受訪者認為日本央行將買入指數相關的ETF基金,或者其他類似風險資產,32%的受訪者預期日本央行加大長期債券購買力度。 三菱UFJ摩根史丹利外匯分析師Daisaku Ueno說: “市場中幾乎沒人會預期日本央行不會采取進一步行動,與美聯儲收縮QE不同,現在日元美元走軟的趨勢,表明有很強的預期認為日本央行將再次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12

巴菲特認為衡量美國股市高低的最佳指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716

巴菲特認為,美國股市的整體市值/GDP是衡量股市高低的最佳指標。這個指標在任何時點都適用。

美國股市的整體市值可以用標普500指數成份股的整體市值來代替。我們也可以用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第36行流通股票市值(Market Value of Equities Outstanding)來代表美國股市的整體市值。GDP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數據都是季度數據。GDP數據最早至1947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數據最早至1951年。美國股市的整體市值/GDP如下圖所示,分子為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數據。當前該比例超過了2007年的水平,歷史上看,僅低於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水平。

巴菲特,美股,美国

若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數據持保留意見,可以使用另一個數據作分子——Willshire5000整體市場市值指數(Wilshire 5000 Total Market Full Cap Index)。Willshire5000指數最早至1970年,以它為分子的美國股市的整體市值/GDP如下圖所示。當前該比例已逼近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水平,僅低於2000年裡兩個季度的數值。

技術小貼士:Willshire5000整體市場市值指數為每日數據,為了使數據更平滑,下圖對每日數據進行了季度平均,而非直接採用季度末數據。

巴菲特,美股,美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70

戴蒙2013年薪水高達2000萬美元 巴菲特認為“仍不夠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086

儘管過去的一年裡摩根大通官司纏身,累計被判支付200億美元罰金,但這絲毫不阻礙CEO傑米·戴蒙加薪的腳步。2013年,戴蒙的薪水高達2000萬美元,同比劇增74%!更令人吃驚的是,巴菲特評論說:「戴蒙應該得到更多。」

2012年戴蒙的薪水為1150億美元。今年的2000萬中,包括1850萬美元的股權獎勵。下圖為歷年來戴蒙的年薪:

在2012年,摩根大通董事會將戴蒙的年薪削減了一半,原因是該行首席投資辦公室的失誤導致了「倫敦鯨」事件的發生,令摩根大通蒙受了62億美元的交易損失。董事會當時表示,戴蒙「對導致這項損失的失誤負有最終責任」。

但在本週三,摩根大通董事會則批准調高戴蒙的2013年年薪,並在週五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一份監管文件中披露了這一信息。董事會指出,之所以批准調高戴蒙的年薪,其理由在於摩根大通的長期業績表現良好,市場份額有所增長,而且該行「已經採取了相關措施來解決監管相關問題」。

2013年,主要由於旗下銀行和證券部門的業績表現相對強勁,摩根大通的股價上漲了33%。

即使是在提薪以後,2013年戴蒙的年薪也未能達到2011年時2310萬美元的水平,當時他是大型銀行中薪酬最高的CEO。

下面這張圖能夠很好的說明,為什麼戴蒙能夠得到如此高昂的薪水。無論在危機前,還是危機後,摩根大通在戴蒙的管理下都表現除極強的盈利能力

巴菲特對戴蒙讚譽有加。在近日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的時候,巴菲特評論稱:「如果我擁有摩根大通,那麼我不僅會繼續讓戴蒙任CEO,而且會比現在的董事會支付更高的薪水。」

巴菲特指出,摩根大通在金融危機期間「為美國金融系統做出了巨大幫助」。

巴菲特毫不吝惜對戴蒙的讚賞,他甚至公開表示「挖角」的想法:「如果戴蒙想賺更多的錢,他只需要給我打電話,伯克希爾哈撒韋很歡迎他。」

對於摩根大通董事會批准調高戴蒙年薪的決定,也不乏激進的反對者。資產管理公司Walden Asset Management的高級副總裁Timothy Smith表示:「我們都對這項薪酬計劃感到非常擔心,原因是其完全無視(摩根大通)在過去一年時間裡所面臨的重大混亂形勢和醜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03

為什麼我認為美股的牛市還能延續到2015年末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9641334
對於美股的看法,點拾曾經在4月24日的文章中觀點鮮明的指出 「美股又到買入時」,認為這個5月應該是Buy in May而不是 Sell in May。回頭看,標普和道瓊斯已經創了歷史新高,納斯達克中的科技股也收復大量失地。一個多月的判斷基本是正確的。許多人可能會擔心,自從2009年以來,美股已經連續上漲5年了,美股是否要進入泡沫逃頂了?今天和大家分享GMO老大格蘭桑最新季度報告中關於美股走勢的看法,我也非常認同。

首先,他對泡沫的定義是超過兩個標準方差。用這個標準去看,過去100年人類歷史上出現了6次符合標準的大泡沫。分別是1929年的大蕭條之前,1965-72年的漂亮50泡沫,1990年的日本股市泡沫,1991年的日本房地產泡沫,2000年的美國股市泡沫和2005年的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每一次泡沫的結束都非常慘烈。其中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是一次全世界的資產泡沫,從美國房地產,到歐洲房地產,到印度文物,中國字畫等,全部進入泡沫階段。歷史上僅有的另一次全球資產泡沫出現在1929年。目前美國股市在什麼水平呢?1.4倍的Sigma,標普要上漲到2250點才會達到泡沫區域的兩倍Sigma。

美聯儲是獨立的嗎?格蘭桑同學笑而不語。他認為美國股票的波動來自於聯儲的貨幣政策,而美聯儲的動作有很明顯的總統週期(president cycle)。從1964年以來,每一次總統週期的第三年都有很大的正回報。從統計的角度看,如果你在總統第三年的十月買股票,第四年的四月賣出,你大概能獲得這個週期的所有回報。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為了配合選舉,如果經濟在第三年有任何問題,美聯儲都會出手相救。
查看原图
還有一月法則。很多時候一月份市場的表現能預示一年市場的強弱。基本上一月前五個交易日能預示一月整體表現,進而預示整年市場表現。從統計的角度看,如果一月前五個交易日,以及一月整月都是上漲的,1932年以來發生了22次,平均2月到12月的2收益率是11.6%,只有一次低於平均,那就是1987年。同時有14次,前五個交易日和一月都是下跌的年份,最終市場平均下跌6.6%,只有1982年出現比較大的漲幅。要注意的是,2014年也是所謂的前五交易日和一月都整體下跌的 「down down」年份。而且也是總統週期中最弱的第二年開始。

為什麼這個法則還能有效?因為大家都不重視,覺得這種數據比較毫無意義。

對於未來兩年的猜測:1)今年2月到10月1日還是下跌的多;2)但是從10月1日開始到明年的4月甚至之後,進入最強的總統週期第三年,市場可能一路上漲,甚至標普突破2250點;3)到了選舉的時候,泡沫破滅,股價下跌超過一半,跌幅多大看美聯儲能做什麼

價值投資者應該在那個時候離開市場,執行嚴格紀律。

結論:我目前挺同意格蘭桑的看法。今年接下來的日子會進入震盪區間,許多公司還是要看盈利。但從一季度有62%業績超預期的情況,以及一季度極端天氣讓domestic demand的公司業績受損。我認為二季度業績會繼續超預期。未來股票會分化,提估值的階段過去了。然而美股還沒有到頭,無論是從統計學中的總統週期,還是經濟復甦的節奏,以及這一輪的科技創新。而疊加總統週期第三年的美聯儲明年加息時間最終可能低於市場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20

第一波受害業者:美國認為台灣是幫兇

2014-08-11  TCW
 
 

 

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台灣卻被牽連,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正是近來為「反傾銷」稅所苦的太陽能產業。

一旦美國判定台灣太陽能產業的「反傾銷」成定局,恐怕會讓好不容易復甦的太陽能產業,再度摔到谷底。

七月二十六日,美國商務部初步判定,從中國、台灣銷售至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模組有傾銷行為,將課徵台灣業者二七.五九%至四四.一八%的反傾銷稅,稅率幾乎和中國業者不相上下,遠高於業者預期的二○%以下。

受害多大?悲觀效應浮現,第三季虧損恐重現

「哪ㄟ安捏?」判決出來,台灣太陽能業者驚呼。「一時搞不清楚狀況,都很混亂,我們還在想對策。」此次反傾銷訴訟應訴代表之一的昱晶能源總經理潘文輝說。

太陽能業者七月底幾乎總動員,緊密與經濟部聯繫,希望能跟美國重新談判、協商。面對此一判決,除了驚訝,台灣業者更感到無奈。

一位太陽能大廠高層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談起這次被捲入中美貿易糾紛的心情,「只能說大家之前普遍太樂觀。」他認為,中美兩強相爭,台灣受害,主要因為太陽能產業發展長期集中在中游電池端,台灣淪為替中國、美國代工的「打工仔」,只能任人擺佈,幾乎是許多台灣代工業的縮影。

以下是這位太陽能業者的口述告白:

二○一二年,先是美國對中國實施「雙反」,中國的電池很難賣到美國,只好向台灣採購,因為我們價格低嘛,沒想到,這一次美國也把台灣納入反傾銷範圍,有些廠商課的稅還比中國高,我們原本有的價格優勢不在了,突然變成劣勢,要怎麼再和其他國家競爭?

其實,台灣根本沒有意圖傾銷,我們只是想做生意而已,價格幾乎也都掌握在中國客戶手裡,任人宰割,但美國卻認為台灣是幫兇,認為我們和中國是一國的,但我們認為自己才是一國啊!

雖然判決現在才確定,但早在六月就可以看到影響,中國廠商開始砍單,接著美國也不能賣,以後更不用想了,這次短期三個月到六個月一定有衝擊,大家都還在想應對方式,要嘛你放棄美國市場,賣到歐洲、日本;如果你覺得美國市場還是很重要,那只好快點到海外設廠,部分生產線外移吧。

過去我們賣電池給中國大陸,幫它代工,它利用你的產能、技術,但是一有什麼風吹草動,或產能供過於求,第一個先砍你的單。沒辦法,台灣內需市場不夠大,很難往下游模組、系統端走,做不起來自己的品牌。

從結果來看,這可能是台灣太陽能產業的無奈吧。只能說之前大家普遍太樂觀了,以為美國不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讓自己的成本提高,但這也只是台灣過度期待而已,最後還是成為中美之間被犧牲的角色。」

除了台灣廠商有苦難言,反傾銷判決一出,七月二十八日,國碩、碩禾、昇陽科等太陽能股跌停板,該類股市值一天蒸發逾一百億,去年第二季才轉虧為盈的太陽能電池廠,彷彿再回到「四大慘業」窘境。

為何台灣業者會被美國盯上?集邦科技綠能事業處研究經理胥嘉政分析,由於太陽能產業不像其他科技業,最重要,比的不是技術,而是成本控管和產能規模,一直以來,台灣電池廠在這兩方面表現突出,價格比他國業者低,因此成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產地,更佔美國市佔率六成以上。但,貿易戰卻讓台灣的價格優勢,淪為危害產業的關鍵。

原本可望「撥雲見日」的太陽能產業,這次受害究竟有多大?

回顧上一次太陽能產業景氣最低迷時,是從二○一一年開始,當時因為中國廠商大幅擴產,導致全球產能供過於求,上游材料、產品售價一度暴跌超過五成,新日光、茂迪等八家大廠,全年總計虧損更高達一百三十五億元,創下歷史紀錄,更傳出有廠商停工、開始放無薪假。

而根據勞委會截至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統計,該年度共有一百家企業實施無薪假,多集中在太陽能等四大慘業,同意休假的員工更逾一萬人。

對比先前慘況,雖然現在全球景氣好轉、產業供需逐漸平衡,但凱基證券分析師梁姿?僈﹛A這一次反傾銷判決來得又快又急,業者事前太過樂觀、來不及因應,手邊至少囤積了超過半個月的庫存,原先佔台灣電池廠總出口量近五成中國、美國訂單瞬間落空,業者連一週後的銷售狀況都無法掌握。另一位長期觀察太陽能產業的分析師也補充,若今年十月以後,甚至明年第一、二季轉銷至其他市場的狀況依然不佳,不排除有廠商可能重啟無薪假。

雖然反傾銷終判結果還沒確定,但光是初判,效應卻已顯現。據瞭解,除了停止擴產,原先接近產能滿載的廠房,也開始彈性生產、限制員工加班,更有廠商產能利用率僅剩五成。然而,隨著調查進行,廠商報價、庫存都還在波動,具體損失金額難以估計,不過,考慮庫存與現貨降價求售影響,梁姿?僊w估,才走出谷底的太陽能電池廠,恐在今年第三季重陷虧損。

中美貿易戰波及的不只是各國產業,更與員工生計息息相關。

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舉例,其實,二○一二年隨著歐盟、美國先後對中國課徵反傾銷、反補貼稅,中國電池廠難以外銷,加上產能過剩問題,多家廠商接連破產、倒閉。根據中國媒體報導,當時有三分之一的中國太陽能廠停產,連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等大廠都開始裁員,直接、間接影響中國太陽能產業百萬人生計。

前車之鑑!歐巴馬要輪胎業回流,10萬中國人失業

然而,不只太陽能產業,二○○九年,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第一次對中國出手,瞄準的正是輪胎業。

有鑑於二○○四年到二○○八年間,中國輪胎進口到美國數量增加了超過兩倍,美方便對中國進口美國的小轎車、輕型卡車輪胎採取為期三年的「特殊保障措施」,在原有四%的關稅基礎上,分別加徵達五五%、四五%至三五%的附加關稅。當時,還引發中美隔空交火,最後得由「世界貿易組織」(WTO)出面仲裁,結果是中方敗訴。

之後,雖然中國外銷美國輪胎數量明顯降低,但裁罰實施後,從上游橡膠業到下游輪胎銷售、運輸等環節,卻有近十萬中國員工面臨失業。不過,歐巴馬讓製造業重回美國的意志甚堅,更曾在國情咨文中表示,唯有靠阻止中國輪胎進入美國市場,才能保住逾一千名本國勞工工作,今年七月,美國宣佈再對中國輪胎業發動新一波雙反調查,看來這場仗還有得打。

「以前日本跟俄國打日俄戰爭,跑到清朝的土地上打,中國莫名被牽連,這次台灣有點類似這樣,兩強爭地盤,我們弱的被陪葬。」胥嘉政看待台灣太陽能產業夾在中美之間的處境形容。

一旦貿易戰升溫,未來,難保台灣不會出現下一個遭殃的產業。

【延伸閱讀】貿易制裁大刀揮下,傷經濟又傷就業——近年國際貿易制裁案例與後果

●2006年10月貿易制裁》日本製裁北韓:禁北韓船隻停泊和貨物進口影響》日本鳥取縣境港市,1年水產加工產值減少60億日圓,1,000名員工失業

●2009年9月貿易制裁》美反制中國輪胎:對中國輪胎業課徵35%至55%附加關稅影響》中國輸美輪胎數量連3年降低,相關產業10萬名勞工失業

●2012年6月貿易制裁》美、歐盟制裁伊朗:禁止石油進口影響》2013年上半年,伊朗石油收入較前1年同期減少58%,國內失業率達30%

●2012年11月貿易制裁》美反制中國太陽能業:對廠商課徵平均30%的反傾銷、反補貼稅影響》中國太陽能產業倒閉潮,無錫尚德等大廠破產,影響員工百萬人

●2013年3月貿易制裁》中美反北韓核武:達成協議,中、韓不和北韓金融機構交易影響》北韓金融機構被斷絕合作,國際人道救援機構無法獲得資金

●2014年3月貿易制裁》美、歐盟抗俄羅斯:禁止能源、國防、軍用與民生產品進口影響》德國恐有超過2萬名汽車產業勞工失業,法國數千名軍用品勞工失業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741

即將會面普京,芬蘭總統認為世界處於冷戰邊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876

為緩解緊張局勢,芬蘭總統Sauli Niinistoe將於今天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他表示,目前的緊張局勢很可能把世界拖入一個新冷戰。

雙方將在俄羅斯南部城市索契見面。一年前,普京向Niinistoe發出邀請。此次會面是繼普京與默克爾在巴西世界杯會面後,普京第一次與歐洲領導人進行雙邊會談。Niinistoe說,

我有一種感覺。我們處在冷戰的邊緣。

他計劃利用此次會面,找到一種讓雙方互信的方法。與波羅的海的鄰國不同,芬蘭從未加入北約。而芬蘭與俄羅斯的邊境線超過了其他27個歐盟成員國的總和。芬蘭的經濟經濟更容易受到俄羅斯緊張局勢的影響。芬蘭總理Alexander Stubb暗示,如果芬蘭經濟遭到不成比例的重創,歐盟需對芬蘭做出經濟補償。

Niinistoe表示,芬蘭有動力促進安全與穩定。

自3月俄羅斯吞並了克里米亞後,俄羅斯與歐洲和美國的關系不斷惡化。烏克蘭正與國內親俄反對派進行對抗。據聯合國數據,死亡人數在過去兩周增加到超過2000人。

北約秘書長Rasmussen周三說,他擔心普京的野心不止烏克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