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7):獨立思考分析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7e.html


常言道投資者一定要獨立思考分析,不要人云亦云。但有一些人真的非常獨立,獨立到對別人的忠告和理性的分析充耳不聞,最近一段時間又有一批博友消失了……,每一次跌市之後總有一批,慢慢習慣了。祝福他們。

到底什麼是獨立思考?不是說別人說買你就賣,別人說是老千股你就偏說不是,更不是別人看淡你就千方百計找出買入的理由。必須承認,不是所有人都有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它是建基於無數的閱讀、經驗和分析上面,缺一不可。沒有人天生什麼都懂,投資的世界裡,對與錯往往不是非黑即白。

逆向投資肯定不是什麼「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在這種所謂獨立思維下,睜大眼睛看看,我們都交了什麼樣的朋友?!

有一些博友我非常欣賞,儘量他們的投資方式我並不完全認同,但他們願意不斷地學習和分析,他們只是暫時沒有掌握適合自己的方式,但離開成功的道路並不遠。也有一些人,他們天生就抗拒反面信息,只要不中聽的就會自動屏蔽。對於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上只有毛思想是絕對正確,因為只有老毛的屍體永不腐爛。

學習獨立分析思考是需要學習正確方法的,並不是隨意挑幾隻自己喜歡的股票,看看它的年報就叫分析。分析股票的目的是預測未來,但是學習如何分析的方法卻是一種追根溯源的過程。三人行必有我師、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這些古老的教誨有多少人真能做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46

補償機制完善 保存都市歷史記憶 香港市建局主導都更 創造三贏

2012-7-9  TWM




香港啟動都市更新已長達十幾年,歷經許多抗爭、紛擾,相關措施法規也歷經數次修正,香港政府設立「市區重建局」主導都市更新,由政府擔負起「公共利益」的責任,創造都更戶、建商、政府三贏,作法值得台灣借鏡。

撰文‧燕珍宜

二○一○年初,九龍馬頭圍道一棟樓齡超過五十年的六層樓老屋,不幸發生崩塌慘劇,震驚全港。根據香港市區重建局統計,香港屋齡超過三十年的房子高達一.六萬棟;而屋齡超過五十年的房子,更超過四千多棟。

都市更新在香港,不單是建築老化問題,更是嚴重的社會問題。許多破落的大樓,住的多是一些外來移民與弱勢居民,居住品質惡劣,更容易衍生治安問題。

公營單位主導 「不以營利為目的」因此,香港啟動都市更新已長達十幾年,迄今共完成五十五個重建項目,共有近三萬四千戶,平均每年推動五個案子。其中歷經許多抗爭、紛擾,相關措施法規也數次修正,「香港經驗」的成功與失敗之處,值得我們借鏡參考,並引以為戒。

首先,為何台灣的都更案,建商與都更戶總是糾紛不斷,香港則無此問題,原因與誰來主導都更計畫有關。

台灣都市更新模式,由於政府害怕被扣上「與民爭利」的帽子,因此自動退位、將角色降到最低,由建商來發動都更,讓利益、立場對立的私部門(建商與住戶), 自行談判所謂的分配問題。這先天利益衝突的雙方,誰的餅畫大一點,另一方的餅就一定會縮小,導致利益分配的糾紛與衝突層出不窮,也引發各界批評,都更的龐 大利益由建商獨攬。

香港的都市更新是由政府出資,設立「市區重建局」(市建局)來主導。市建局成立於○一年,從規畫、收地、賠償、標售、業權,都是由市建局統整後,才公開招標由建商接手。

市建局的最高權力架構是董事會,董事會的成員有政府官員、 立法會議員、專家、學者與社會工作者等,他們的工作都與市區更新有關。市建局啟動的營運資本,來自政府注資的一百億港幣,以及豁免都市重建項目的地價。

由公營單位主導的都更計畫,與建商啟動的都更最大不同在於,「不以營利為目的」。市建局企業傳訊總監邱松鶴解釋:「市建局也會開展一些無利可圖,甚至虧損 的都更專案,這是我們與發展商(建商)最大的分別,這精神也比較符合都更的公共利益原則。」○八年市建局就曾因房價大跌而虧損四十五億港幣,後來則因為房 價回漲,○九年變成六十九億港幣盈餘,盈餘會投入在拆遷賠償以及新的都更項目中。在都更執行過程中,市建局會協助原住戶尋找新住處,至於釘子戶,因為市建 局有強制拆遷權力,因此釘子戶的問題並不嚴重。

補償機制透明化、制度化

由建商主導的都更案,一般不會賠償弱勢的承租戶,但是香港市建局則根據《業主與租客(綜合)條例》,補償額約是租戶三年半租金的總和,補償下限為七萬港幣。對於一些不希望拿錢的租戶,市建局會協助他們申請香港的公共房屋。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黃麗玲表示,台灣都市更新中,政府的角色非常弱,讓私部門去談分配問題,政府沒有承擔起審議、保障人民財產等責任。都市重建龐大的開發利益由建商獨享,是否嚴重違反都市更新政策開宗明義所標舉「公共利益」的大旗,值得檢討。

一九九○年代末期,市建局前身「土地發展公司」,即因被批評官商勾結,讓重建的大部分利益落入合作的地產商口袋,而不是給了社會或公營的土地發展公司,最 後,香港政府只好關閉土地發展公司。而今,即使已有由市建局主導,執行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都更計畫,但若建商可以自行整合改建舊樓,符合雙方利益,並非一定 得由市建局主導,同樣可以進行。

香港另一成功之處是補償機制透明化、制度化。以下是台灣每戶都更戶都會遇到的棘手問題:「建商給的條件是三十五坪實坪加十三坪公設,現在住的坪數是三十三 坪,建商要我們家用一坪四十五萬元的價格買多出來的十五坪……,請問如此這般的條件合理嗎?」「建商給的條件合理嗎?」每戶都更戶都怕被建商占便宜,都想 成為最後一位簽同意書的人,都想談到最好的條件。台灣都更設計,每位都更戶得到的補償利益可能都不相同,似乎只要會吵會鬧就有糖吃,既不透明、又不符合公 平原則,這也是都更案爭端不斷、延宕落後的主因。

香港都更的補償機制是經由立法會(類似台灣的立法院)批准,有一套客觀標準,以達透明與制度化。此補償公式為以「同區七年樓」的單位價格乘以收購面積:是 指在重建區同一或近似的區域內,樓齡約七年樓房的單位平均價,按照此單位價,乘以收購樓房的面積,就可以得出補償金額。此為一樓以上住宅的方式,至於一樓 店面,則再加三五%的面積計算。

這個「同區七年樓」的單位價,不是由市建局估計的,而是以抽籤方式選出七位獨立估價師估價,最後把估值最高與最低的剔除,再把其餘五家估價師的估價除以五,得出平均數。這樣的補償設計,暫且不論都更戶是否覺得「足夠」,但是至少不會有同一樓房不同價格的情形出現。

邱松鶴補充表示,對於都更原住戶,原本,香港︽市區重建策略︾規定一律採取現金補償,但後因許多民眾反映希望能以樓換樓,因此,新法規也開放改建後,原住戶可以簽約當時新樓單位價回購。

積極保存歷史文化

站在香港島的灣仔區或荃灣新天地,放眼望去,一棟棟嶄新的商業大樓與豪宅取代市井小民舊式唐樓,擺滿國際精品的豪華商場取代了街道小商鋪。拆舊樓蓋豪宅,引來香港居民對都市更新最後都簡化成「一切都只為了錢」的批評聲浪。

二○○六年香港政府強硬拆除具歷史意義的天星碼頭與皇后碼頭,引發群眾聚集抗議,香港社會趨向保存具歷史特色建築。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榮譽會長吳水麗表示,不論是政府或私人機構進行市區更新時,對樓房的修復工作及具有保存價值的建築物應給予充分保護。

市建局也從善如流,採納各界的建議,不但展開六十棟具有歷史價值戰前樓宇的保育工作,並透過協商收購與資助修復的方式,展開騎樓式建築保育計畫。其中,位 於灣仔的四棟騎樓式建築──和昌大押,即透過細緻的保育翻新工作,如今成為有特色的餐廳;而香港中環街市大樓,則規畫成為「城中綠洲」,並採納原住戶意 見,拒絕LV等國際精品進駐。

房地產開發豪宅化,往往就是驅逐當地小的商家,邱松鶴表示他們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已開始規畫小商鋪的安置計畫。

台北市長郝龍斌一一年二月參訪香港的都市更新時,即表示要評估成立台北市的都市更新公司。都市更新應是整體都市計畫中的一環,都市更新不能以私人利益為目的,而涉及公共利益的都市更新,政府更不應該缺席。

都市更新

台、港兩樣情

台灣

實施時間 1998年公布《都市更新條例》已拆遷數 122件,共15395戶

都更實施者 私人建商

土地所有權 私人

拆遷補償機制 談判制、金額不透明

釘子戶 不能強制徵收

香港

實施時間 1988(土地發展公司)已拆遷數 55個重建項目,共約3.4萬戶都更實施者 公營機構市建局

土地所有權 政府

拆遷補償機制 補償規定公開透明

釘子戶 強制收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19

你的記憶 變成它三百億價值金礦

2012-9-3  TCW




社群網站隨著臉書上市,股價腰斬而退燒,另一批新雲端服務公司卻正在矽谷崛起。

八月二十四日,舊金山時序早已入秋,在美國舊金山的設計中心,卻熱鬧得像是盛夏。

這一天,是雲端服務公司印象筆記(Evernote)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來自美國紅杉創投(Sequoia Capital)、索尼(Sony)等合作夥伴的主管,跟著來自芬蘭、巴西等世界各地的數百名程式設計師的行列中,進入演講大廳。

台灣大搶當它戰友視為手機服務秘密武器

印象筆記被視為是矽谷的明日之星,是少數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億元)的雲端服務公司,所有人急著聽印象筆記執行長利賓(Phil Libin)今年要講些什麼。

八月底,印象筆記將正式登台,成為台灣大哥大今年的秘密武器,台灣大首次和矽谷軟體公司合作,希望靠這家公司,拉開台灣大和對手在雲端服務的距離。因為這家公司的服務,就是要把你每天經驗的大小事全吸上雲端,要把你腦中的記憶,變成他們的金礦。

印象筆記做的就是「記憶管理平台」,就像iTunes整合娛樂資訊,可以整合每個人每天遇到的各種資訊。他們的野心,要做一般人的「第二大腦」。

他們為各種手機、電腦平台設計自己的筆記管理軟體,不管你在電腦上看什麼,用手機拍下什麼,甚至是隨手的塗鴉,按下幾個鍵就能上傳雲端。甚至你用手寫在筆記本上的內容,貼上專用的貼紙,經過電腦自動辨識後,瞬間就能轉成可供轉寄的檔案。

Google曾被它擊退先看到商機卻拱手讓出

印象筆記只有兩百名員工,卻直接挑戰微軟(Microsoft)和Google的類似服務,Google推出筆記服務的時間,還比印象筆記早了兩年。但印象筆記推出後一年,Google宣布退出網路筆記服務,拱手讓出市場。

印象筆記能以小蝦米贏過大鯨魚的關鍵,就是「溝通。」利賓說,「我們最重要的產品,是我們的公司文化,」如果把同一個概念交給一個文化完全不同的團隊執行,「結果會完全不同。」

「搬家的時候,我花最多時間想的,就是如何安排座位。」利賓說,因為座位安排就會決定團隊如何互補,如何讓聰明人激發另一個聰明人,「我要這個公司一百年都是一間Startup(創業型的公司),」利賓說。

因此,在印象筆記總部,所有人位置中間沒有任何障礙,你隨時都可以看到同事在做什麼。最特別的是,利賓有一台專屬機器人,如果出差,有事要和同事討論,他 會遙控這台機器人,走到同事的位置前面,他能透過機器人身上的攝影機,看到同事的表情,機器人身上的螢幕,也會顯示利賓的反應。

印象筆記不賣廣告,也不分析會員上傳的資訊,只靠會員每個月付五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五十元)購買付費服務獲利,為了盡快衝高會員數,他們會特別注意免費 產品的品質,「利賓常說,如果我們的付費會員比率超過七%,表示我們的免費產品做得不夠好,」印象筆記亞太區總經理馬龍(Troy Malone)說。

去年,印象筆記全球使用者只有一千二百萬人,今年卻暴增為三千八百萬人,付費用戶占所有用戶的五%。他們的營收只靠用戶付費,雖然成立才四年,但利賓曾對《紐約時報》表示,去年公司可望損益兩平。

他們的策略,就是不斷「吸」使用者的記憶,把用戶存在雲端的資訊,變成不斷產生價值的金礦。只要讓客戶習慣把自己的資料上傳雲端,老用戶付費的比率就會快 速提高,馬龍說,他們算過,第一年剛使用服務的新用戶當中,只有五%付費,「等到第四年,這群人變成老用戶,這群人的付費比率就增加到二五%。」短期來 看,印象筆記很大方,每個月都讓使用者免費上傳六十MB的資料,但這些資訊全是Google不可能找到的私密內容。使用者把越多記憶儲存在網路上,這個帳 號對他的價值越高。

全球人才被它吸引台灣程式設計師也在列

雲端加上記憶,衍生出許多想像不到的商機,他們的服務之一,是幫使用者整理雜亂的收據,把身邊收到的雜亂收據用手機拍下後上傳,透過雲端服務,系統會自動 辨識收據上的數字,自動整理成報帳用的報表。拍下剛收到的名片,雲端系統就能自動辨識名片上的文字,讓你隨時搜尋聯絡人。

印象筆記的開發者大會,就吸引了全世界想來挖這批金礦的程式設計師,有人設計出能讓手機自動記錄位置的程式,幫使用者記下自己曾造訪的地方。這次大會裡,台灣來的程式設計師,還開發出瞬間就能用筆記裡零碎資訊,快速做成簡報播放的程式。

這種經營模式何時能真正損益兩平,擺脫如臉書一樣難以獲利的魔咒,是這些矽谷雲端公司能否掀起如社群網站般熱潮的觀察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42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尋寶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1ue.html
 剛剛旅遊回來就看見壹傳媒(282)股價坐火箭上了去,這時才記起曾經在評論中說過壹傳媒被低估,可惜因為算不清估值修復的時間成本,完全錯過了。當時本來是想用壹傳媒的情況來解釋如何尋寶的,後來不了了之。


我曾經說過,如果一隻股票它同時擁有兩種或者以上業務,它的實際價值很容易被市場錯誤判斷。壹傳媒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一方面擁有持續而穩定盈利能力的台灣與香港地區的印刷傳媒業務,另一方面也擁有流血不止的台灣電視業務。之前市場一直將兩種業務盈利合併進行估值,這種做法是很有問題的。想一下,一家公司A業務每年賺一億元,B業務每年虧九千萬,合併後是否應該用一千萬元盈利去估值呢?要明白虧損中的業務,如果不是處於投資期,將來會有盈利的能力,正常的公司必然會退出這項業務的,除非是國企。黎先生顯然不是笨蛋,他是一個瘋子但是絕不是傻子。當然也不是老千,起碼多年來沒有看到他做過對不起小股東的事情。

這種情況的公司,一般把虧損業務按零價值估值,只計算盈利的項目的合理估值就已經足夠了。只是虧損業務何時才能夠開始盈利或者徹底退出,時間成本必須要算進去。

 

上面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還有一些情況是,一隻股票它擁有兩種或者以上業務,但是其中一部分是沒有前景的,而另一部分是處於高速增長期的。市場先生要麼就是把它們按沒有前景的煙頭給予估值,要麼就喜歡按成長股給予估值,總是喜歡向兩極化發展。給一些例子,去年初的時侯核電概念升溫,市場先生就把擁有核電業務但只佔營業額小部分的東方電氣(1072)按成長股給予十幾二十倍估值。另外的例子還有去年初的好孩子(1086)、敏華國際也是這樣。它們國內自家品牌的業務只佔總營收不到30%,70%以上營收為ODM貼牌的工業股,市場卻完全按內需股給它們估值。

 

敏華控股(1999)今年中完全反過來了,市場先生突然間只願意給予它工業股的估值。這個時候,如果把它出口貼牌部分和國內芝華士沙發業務分開估值,你會發現只考慮國內內需業務,按照15倍PE進行估值,價值已經不止三十億元了。

 

新天綠色(956)同樣也存在這種情況,市場先生已經完全把它的燃氣業務和不受歡迎的風電業務合併在一起,按照風電股的估值方式進行估值了。

 

我手中的股票類似的情況還有鄉村基,重慶分店幾乎全面盈利,但是重慶以外的地區(佔了一半)幾乎全面虧損。兩者合併後得出17、18倍左右的PE。

 

上面的情況大多數都包含一些重資產的業務,所以大家從PB折讓中去尋找,還是比較容易發現這類標的的。這裡還要提一下雅虎、金山,還有一些醫藥研發類的公司。這類輕資產的公司也同樣會出現上面的情況,但是第一眼看PE、PB、ROE並不容易被察覺它們被低估。

 

此外,提醒一下,這種方式也非常容易尋找到老千股。我曾經就因為看到威華特(622)擁有三十幾個巴仙港華燃氣(1083)的股權,價值已經遠遠超出威華特本身的市值而買入。最後被老千迫降,落荒而逃。小心!

 




大部分很成功的投資者都是工作狂閱讀狂,投資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86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9):52週新高/新低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1t6.html
我相信大部分價值投資者看見這個標題都會直接跳過!52週新高,呸,這不就是技術分析的活嗎?呵呵。我喜歡討論,但是不喜歡爭論,因為我知道這種偏見永遠不會消除的。52週新高也還可以是優秀而且低估的煙頭,52週新低也還可以是嚴重泡沫的股票。這個問題我寫過進來看看「胸大屁股翹」(附圖),不解釋了。

其實無論是追蹤52週新高/新低,都可以與技術分析一點關係也沒有,它們不過是一種工具,讓我們可以更容易發現有價值的股票罷了,偏偏有人喜歡拿這個說事。

追蹤52週新低大家對這個比較容易接受,不就是看看市場有沒有因為過度恐慌而錯判某隻股票,好理解。

追蹤52週新高則不被大多數價值投資者認同。但是如果我說巴菲特、段永平都試過買入創下剛剛創下52週新高的股票,大家信麼?52週新高真的真不一定代表泡沫,它也還可以是一根很長煙頭股,甚至是一隻復甦中的再度成長股!

追蹤52週新低和52週新高其實都是相信市場並非有效的。關注52週新低股,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獲得比市場更多的信息,相信市場先生無效。關注52週新高股,其實道理也差不多,也是相信市場先生無效。但是原理的出發點不一樣,這一次我們是相信市場上有少部分行業專業人仕,他們率先發現了某隻股票的有利因素,甚至是內部關連人員。

這聽起來有點象追漲殺跌的投機取巧,但是實際上沒有人可以同時關注所有資訊的變化。內幕的春江水暖鴨先知就不多說了。過去一段時間的棉花、糖價、玉米、銅價、木板材、運費的價格變化你知道嗎?公司的渠道改革大家能夠瞭解情況嗎?一定會有人比你先知道的!

追蹤52週新高的股票可以更容易發現業務顯著轉好的股票,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特別是那些業務發展低迷多年的股票,創下52週新高後,當你細心留給他們的基本因素變化,你往往會發現它們現在好轉中……

我可以在股票創下52週新高後買入,也可以在創下52週新高後賣出,一切都只看基本因素變化和實際估值情況。

今天新華文軒創下52週新高後有感而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80

布局記憶體模組失誤 變身蘋果通路商 郭台強順水推舟 勁永蛻變重生

2012-10-15  TWM




記憶體模組產業歷經過去兩年劇烈變動,已逼使許多二線廠商退出市場,郭台強將正崴集團的通路布局策略也帶進勁永,並且斥資二十六億元取得香港十一個蘋果專賣店的通路布局,讓勁永成功變身為蘋果的通路概念股。

撰文‧林宏文

兩年前,正崴董事長郭台強入主勁永,雖然正崴並未借殼上市,但勁永從記憶體模組撤退,今年三月並以二十七億元取得香港中旋實業,切入香港的蘋果電腦產品專賣店,也將中旋新台幣百億元以上的營收注入勁永,實際上也等於是借殼上市。

產業萎縮 業績大受衝擊正崴是在二○一○年七月接手勁永,郭台強坦承,當初會買下勁永,「是為了從通路跨足上游,達成整合。」但當年七月郭台強正式接任勁永董事長兼總經理後,卻立刻面臨記憶體產業景氣急轉直下,勁永營運轉差,股價也大幅縮水。

從營收的減少,就可看出勁永衰退有多嚴重。一○年,勁永營收還有一七七億元,但隔一年就掉到六十三億餘元,今年上半年更掉到僅剩十四億餘元,在記憶體模組市場上,幾乎已不見勁永的蹤跡,僅剩金士頓、創見、威剛等大廠還能繼續存活。

一位記憶體模組產業大老說,其實,郭台強切入勁永前,根本沒想過這個產業變化這麼大,在這段期間,不僅台灣的DRAM產業全部被淘汰出局,國際大廠也都出現虧損,並進行減產,產業大餅萎縮,居於後段班的勁永,業績自然最受衝擊。

其實,不僅外在環境劇烈變化,DRAM模組產業本身的經營難度之高,對於郭台強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考驗。許多在模組產業界的人都知道,由於DRAM與快 閃記憶體的價格變化太快,很多老闆都要日夜盯盤,靠著殺進殺出賺取價差,這樣的工作形態,絕非郭台強這種人能夠勝任的。

勁永在被郭台強收購前,靠的是勁永前董事長呂美月(後改名呂采妮)日夜操盤,把全部時間心力投入下去,才建立了勁永緊釘著前幾大廠的規模。不過,相較於制 度良好及規模更大的金士頓、創見及威剛,它們都已累積一定的品牌價值,也熟悉產業的運作,營運都已上軌道,勁永少了創業的靈魂人物後,當然不容易回復原來 的榮景。

「郭台強在正崴做的事,一直是把少數幾個客戶照顧好就好,絕不可能半夜還開著手機,讓別人不斷地吵他。」一位同業老闆這麼說,「把蘋果一家客戶服務好,和 面對記憶體上中下游的複雜關係,而且還要搞定許多利益關係人,這兩個事業真的差很多!」其實,郭台強也很清楚,記憶體產業變化太大,供應商愈來愈少,讓模 組業者的壓力只有不斷增加,這種情況與正崴過去專注在製造代工,一樣面臨很大的成長瓶頸。因此,從○九年起,郭台強積極尋求布局通路事業,讓正崴集團能夠 進一步成長。

布局通路 事業出現轉機「正崴以前專注於製造,不太懂行銷,投資通路,對集團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與改變,大家開始學習行銷,並讓產品價值與使用者充分結合。」郭台強 的正崴,一○年便入股蘋果專賣店Studio A晶實科技五一%股權,如今,Studio A的據點橫跨台灣、香港、大陸,今年拓點家數可達一一○家,較去年又大增五成以上;同時,今年Studio A蘋果通路的業績目標,原本預估為二四○億元,目前也已上修再增一至兩成。

此外,正崴旗下的崴強,也在一○年入股3C通路廠商虹優科技。虹優科技以彩虹3C為主要通路,主要布局台北地區,目前分店數達三十家,並透過江蘇昆山富士優擴展至中國市場。

同樣的,郭台強也將勁永的業務擴展到通路上。今年三月,勁永宣布以近新台幣二十六億元的資金,入主香港中旋公司一○○%的股權。

中旋是香港的蘋果專賣店,目前在香港共有十一家分店,澳門有一家,中旋年營收約三十億港幣(折合新台幣約一一五.八億元),獲利約一億港幣(折合新台幣約三.八六億元),這些業績未來都將併入勁永,並已從七月起就開始計算到勁永的營收。

由於中旋是以布局香港通路為主,而香港的蘋果產品,出貨時間都是全世界最早的地區,當然也較中國地區來得早。

對於中國龐大的「果粉」族群來說,要取得最新的蘋果產品,最好的方式就是到香港去購買。這也是每次蘋果有新產品推出時,香港的蘋果專賣店必定是亞洲地區人潮最洶湧的地方,勁永透過中旋間接打入中國市場,未來成長空間值得期待。

為了管理勁永的通路事業,今年八月下旬,郭台強也宣布,邀請張仲英擔任勁永全球營運總經理一職。張仲英曾任美商優派︵ViewSonic︶美洲區、歐洲區 暨亞太區總經理,還在蘋果電腦公司擔任業務主管,擁有豐富的品牌操作經驗,相當適合勁永未來朝向通路事業發展的方向。

由於蘋果今年下半年除了iPhone 5之外,也將推出iPad mini等多款新產品,對蘋果的通路事業挹注極大,法人預估,正崴集團的通路布局,將在崴強與勁永也全力加入下,逐漸成形擴大,也讓勁永這場類似「借殼上 市」的劇情,成為國內少數比較有實質利多的一個案例。

勁永(6145)

董事長:郭台強

總經理:張仲英

股本:22.25億元

主要業務:模組業務、3C通路

近三年營收

年度 營收

(億元) 稅後純益

(億元) EPS(元)

2010 177.0 -11.46 -4.06 2011 63.1 -6.47 -2.21

2012

(上半年) 14.4 0.48 0.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87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低市盈率投資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2kn.html

格雷歷姆和約翰聶夫都採用低市盈率投資法獲得了超越市場的長期投資收益。我就和一般的投資者一樣,視此為通向成功的法則。一直以來,我都以為令他們通向成功大門的源自於採用了低市盈率的投資方法,但最近我有了新的感悟。


最近通過觀察一些其他博友們的操作,我發現絕大多數的博友們即使採用了低市盈率投資法,卻沒能夠獲得優於大市的投資表現。對於我進行了深思,慢慢明白低市盈率並不是重點。


一直以來我都不理解為什麼大師們都喜歡用往績市盈率而不是更有代表性的預測市盈率,想著想著明白了。低的往績市盈率只有在集體厭惡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更能夠代表逆向投資,而預測市盈率並不能夠。大師有沒有買入預測市盈率很高甚至預測盈利虧損的股票?我沒有查過,但直覺告訴我肯定有的,只是它們往績市盈率都很低。


但是這個還沒能解釋為什麼學習低市盈率投資法的博友們未能夠取得優於大市的投資表現。我想真正原因應該在於沒能真正做到逆人性,大家都只想買一些業績預計不會太爛的股票。早已經有了主觀判斷,顯然這不是真正的逆向,沒有帶來超額收益也就很合情理了。所謂的逆向投資,精華之處應該在於逆人性,而不是選擇性地,有集體共識下的逆向。


回頭看,這兩年漲幅比較好的逆向投資標的都是徹底地逆人性的。比如擔心火電廠永遠不會獲得比較好的盈利(包括我),擔心地產股破產倒閉……反而有集體共識的低市盈率的逆向表現相當一般。


開始理解為什麼逆向大師們都喜歡只對著報表、數字,也許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平常心,逆人性而為。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自己這兩年對股票研究多了,表現反而更差。我幾乎失去了對真正逆向的觸角,在不知不覺中尋求了所謂的集體共識。投資要學習的地方太多了,是時候找回當年生意忙碌時對逆向判斷的觸角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76

上一輪的熊市記憶-2005年 成財

http://xueqiu.com/2374042794/22582359
我是在05年開始接觸股市的,那時候對炒股完全沒有興趣,只是剛好工作上的原因,必須每天接觸到股市。今天,我彷彿又穿越回到了那時候。

2005年初的時候,股市完全沒人理會,指數在五年來的新低徘徊,而且亂鬨哄的,德隆系剛剛倒下,中科健又爆了,一堆堆的公司高管被抓。感覺這就是一個破罐子破摔的地方,難怪有人說要推倒重來算了。

有一篇文章,中國股市六大敗筆,是這樣寫的:

股市運行出現與國民經濟完全相悖的走勢,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從宏觀上說,2004年的中國經濟確實出現了一些對股市走勢發生重大影響的新的因素。宏觀調控措施的突然出台並且力度不斷強化,物價指數的持續走高並且導致銀行的利率政策發生方向性轉折,是中國股市運行中所出現的兩個最大的變量。但是,在中國的國民經濟年增長率仍然達到9%且又在年初公佈了「國九條」的情況下,如果措施得當,股市走出大熊市應該不是什麼奢望,至少是不該走出迭創新低的市場走勢。

  然而,市場的期待畢竟不是股市的現實,中國股市的疲弱走勢幾乎將市場的所有希望都擊得粉碎。市場運行仍然山重水覆、市場發展仍然危機四伏、市場預期仍然混沌無序--這是中國股市現實的真實寫照。在2004年的市場建設中,管理層仍然是失誤連連,並且在決策中出現了對市場產生重大負面影響的重大敗筆。

一大敗筆,對「國九條」的理解出現重大偏差、對「國九條」的落實出現嚴重走偏。
二大敗筆,以規範非流通股轉讓為名,把非流通股的轉讓從場外轉到了場內,並且大大降低了非流通股轉讓的市場條件。
三大敗筆,複製主板市場制度缺陷的中小企業板的推出及其大肆「圈錢」。
四大敗筆,以整體上市為名行「圈錢」之實。
五大敗筆,讓大股東來確定「以股抵債」的價格從而縱容原有的掠奪者對市場和流通股股東進行再掠奪。
六大敗筆,在發行制度創新和市場化的旗幟下推出市場詢價制。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2005年1月
"恨一個人就讓他去做股票 中國股市倖存者採訪錄" 你有看過更煽情的題目嗎...[心碎]

那時候,我看到政府說要放開銀行進入,鼓勵民資發展,要開徵房產稅。難怪最近總感覺新聞那麼耳熟。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那時候,我看到房價一個季度就上漲了10%,想買房。聽到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說,不能把買房當存款,我相信了,於是永遠失去了買房的機會。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2005年4月

到了年中,股改啟動了,當時的人們一點感覺也沒有,這個市場還能改出什麼東西來呢?於是股指跌到了6年來的新低,展開所謂千點保衛戰。

後來,股改莫名其妙的成為股市上漲的重要原因,一直吹上6000點,然後,產生的大量流通股又成為股市下跌的原因,一直跌了6年。我真服了你,市場先生。

查看原圖----2005年5月


查看原圖---2005年6月


那個時候,證監會為了支持股市,想了很多辦法,例如改革新股發行制度,降印花稅,放開公司回購股票,支持券商拓寬資本渠道,直到今天,他們還沒搞定這些事情。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7月

那時候,個稅起征點上調,本來說1500,後來意見很多,於是上調100元,到1600元。是不是很熟悉的情景啊啊...

查看原圖

謝國忠先生已經開始唱樓市崩盤了,那首歌好長,一直唱到今天。
查看原圖




中國證券報是這樣總結2005年的股市的:


股市創8年新低,債市現歷史牛市
上證指數6月6日跌破千點,收於998.23點,創出自1997年以來的新低;國債指數則在10月20日攀上109.73點的歷史高峰。與此同時,債券市場發行主體不斷豐富,金融創新也取得長足的發展。

理財週刊是這樣展望2006年的股市的:

股市難現大行情
經歷了4年多熊市折磨,投資者普遍盼望股市能重新走出大牛市行情,但大牛市出現在2006年的幾率並不大。首先,上市公司的利潤經過前兩年快速上升後,已經出現了下滑的趨勢。2005年3季報顯示,所有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小幅下滑,預計2005年全年業績也很難超過2004年。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增速下降等因素影響,2006年的業績可能比2005年還要差,因此,基本面並不支持股價大幅走高。

投資者是這樣看待2006年的股市的:
查看原圖

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年終報導:
守得住寂寞 QFII長線投資抄了A股大底
滬深兩市空賬戶近4500萬個佔比63.68%
2005個人投資者八成虧損 預期不樂觀
2005十大暴利行業:能源、醫療、教育、殯葬、教材、高速路、有線電視、房地產、網遊、美容。

沒錯,沒有白酒,哈哈。

大家在圖片中一直看到2012年12月7日應該是因為騰訊財經設置了自動抽取日期系統,真實的日期我都在圖片下方標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70

DRAM谷底翻身》記憶體模組龍頭看後市 金士頓杜紀川:好光景到明年上半年

2013-06-10  TWM
 
 

 

DRAM價格歷經近年崩跌,今年首見反彈契機。杜紀川以全球最大DRAM模組廠總裁的視野格局,預測DRAM好光景至少能維持到明年上半年。只是,他感嘆,台灣DRAM廠商遭到邊緣化,過去政府扶植十年的產業就此結束......

撰文‧李洵穎

五月的最後一日下午,全球最大DRAM模組廠金士頓創辦人暨總裁杜紀川從北京飛來台北,為的是參加亞太區員工派對。這是他從二月底農曆過年後「欠」了好幾個月的「春酒」。這一天晚上,他們打算狂歡到不醉不歸。

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為了提前慶祝今年獲利將再度刷新紀錄。當日下午,杜紀川雖略顯疲憊,但氣色不錯;談起DRAM產業,他依舊滔滔不絕,眼神是清亮的。

問到DRAM產業下半年的發展,杜紀川說:「在記憶體裡,沒有什麼深奧的學問。」輕鬆的一句話,簡單說明DRAM產業好壞取決於供需問題。

標準型DRAM經過兩年價格崩跌,今年首度出現價格反轉契機。

根據研究單位TrendForce估計,四GB模組合約價上揚已近六成。這一波DRAM漲勢凌厲,杜紀川預期:「DRAM產業至少到明年上半年仍有好光景。」在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崛起後,侵蝕個人電腦(PC)產業,即使在微軟推出新作業系統Windows 8,配合觸控題材加持,PC相關產業似乎尚未從谷底顯著好轉。

有研究機構估計,過去PC應用占DRAM領域高達九成,今年應會降至五成以下。但是不少人質疑:「少了PC的需求,DRAM為什麼會好?」歷經淘汰 產業穩定健康杜紀川有不同見解。他說,PC產業好不好,要看從哪一個區域來談,某一地區PC需求疲軟,不代表其他地區也一樣。例如,歐美、日本等地區的PC產業,確實走下坡;但是非洲、中東、印度、巴西、中國等新興國家,對於PC需求依舊炙熱,PC還是這些地區消費者偏好使用的電子產品。

尤其是中國,杜紀川說,他曾經探詢過中國大型網路購物商城──京東商城:「三年內,中國的PC市場會不會萎縮?」結果,他們的答案是「No」。因為中國幅員廣大,二、三線消費主力還是在於便宜的PC,自然成為推動PC產業成長的推手。像這樣地區的PC成長態勢,應能維持好幾年,至少有四、五年的時間。

不過,少了歐、美、日等主流地區的PC需求,DRAM位元成長率確實逐年趨緩。所幸,DRAM產業經歷數年大整合,已經淘汰多家德系、日系和台系的記憶體廠,產業秩序健康穩定,對供給面是好事。

杜紀川看好DRAM產業從今年到明年上半年的後市,理由就是供應商減少,產量下降。他認為,DRAM經營重點在於時間是否抓準,過去,DRAM這塊市場大餅很大,即使買進、賣出的時間點算錯,但利潤多,廠商不必擔心不賺錢,因為怎樣都有利可圖。

但是,經過這些年以來,產業變了,只要時間點和市場定向出錯,那麼就有產量過剩的問題。更別說還有同業競爭、經濟衰退等各種因素,讓DRAM廠商苦哈哈。在二○○八年後,很多廠商陸續退出,所以現在DRAM市況不差,順勢把價格推上去。

然而,正當DRAM產業谷底翻身之際,台灣廠商似乎受惠程度不如以往。杜紀川談到這點,語氣滿是感嘆和遺憾。

台灣錯失最佳整合時機

將時間拉回○八年,在此之前,台灣DRAM廠與國際大廠的關係,曾走到共同技術開發階段,像是南亞科與美光合作、茂德與海力士聯盟。

但到了○八年發生金融海嘯後,DRAM價格崩盤,使得台灣DRAM廠負債累累,當時茂德可轉債到期,是第一顆引爆的地雷。後來,茂德由債權銀行聲請破產,力晶已經轉型為晶圓代工廠;台灣僅存的品牌廠剩下南亞科,台灣在DRAM產業已然被邊緣化。

杜紀川說,在DRAM產業整頓的五年間,韓國、日本的DRAM產業都有政府扶植,但台灣錯失了大好機會。○九年,台灣政府提出了產業再造重整計畫,「但大家拿不定主意,沒有把事情做好。很可惜。」他說。

杜紀川指的是台灣記憶體創新公司(TIMC)。正當○八年,台灣五家DRAM廠身負新台幣上千億元的債務,經濟部為拯救搖搖欲墜的台灣DRAM產業,提出「DRAM產業再造計畫」,意欲替產業營造出「台、美、日聯合抗韓」的氣氛。政府試圖以TIMC作為DRAM整合的中心點,但錯過了當時最佳的整合時機。這一錯過,決定了台灣DRAM產業被邊緣化的命運。

杜紀川分析,長遠來講,少了DRAM晶圓製造這個環節,即使台灣DRAM模組產業鏈繼續存在,「但不會再出現足以和三星抗衡的對手。」金士頓也不是眼睜睜看著台灣喪失機會。四月底,金士頓宣布標下力晶P3廠約二萬片左右的十二吋廠設備及生產線,未來生產線將委由力晶代為營運,產出全歸金士頓所有。

杜紀川說,這個策略的考量點在於金士頓希望把工作機會留在台灣,把DRAM晶圓技術和產能留在這裡。他不知道這樣的模式能夠維持多久,「但希望台灣還能在這個產業留著某種角色。」他言語中充滿著對台灣DRAM產業退出市場的不捨。

杜紀川說,DRAM模組並不難,誰都會做,因為沒有技術,只要買得到晶片,有工人、機器,人人都可以做DRAM模組。

話說得容易,但金士頓能一做就做了二十多年,絕非偶然。杜紀川說,其中的關鍵不在於技術,而是服務。

金士頓能從上游貫徹到下游,介入每一個環節。原本缺少晶圓製造這部分,但現在標下力晶的設備後,等於補齊了產業鏈的所有環節。金士頓希望運用每個環節的加值Know how,替客戶及合作夥伴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這一點,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

幫助客戶確實是金士頓能夠縱橫DRAM市場的關鍵。

業界最為津津樂道的是,曾經DRAM市場沒有買氣,如果不是金士頓積極向各家DRAM廠進貨,價格可能一路跌到沒有止跌機會。

杜紀川說,如果沒有幫助DRAM廠,可能這個產業就會出現重大危機,大家都活不下去,金士頓這種模組廠也不會有生存空間。

義氣相挺的結果,在於當下一次DRAM市場供不應求時,金士頓就可以擁有優先拿貨的權利。

助夥伴獲利 才是長久之計金士頓的義氣對於主要策略聯盟夥伴── 爾必達去年發生財務危機時,也沒有消失。爾必達過去連年虧損,負債經營,因此當景氣不好,周轉不靈時,只好走向破產一途。

但正當爾必達身陷窘境之際,生產線並沒有停止,而債權銀行給了很多壓力,這時爾必達最需要的是能夠快速付款的客戶。金士頓在此時就是扮演這樣的「及時雨」角色。

杜紀川說,做生意不只是一樁,長期互助,才會有長期的遠景。所以,做生意,不能只顧自己,也必須讓夥伴生存、獲利,才是長久之計。

儘管去年記憶體產業市況並不好,金士頓全年營收和獲利並沒有續創新高。

不過,杜紀川樂觀地認為,展望今年,全年獲利有可能會刷新歷史紀錄。搭著記憶體產業好轉的順風車,金士頓將再走向另一個巔峰。

金士頓

成立時間:1987年

負責人:杜紀川(總裁)

孫大衛(副總裁)

主要業務:組裝、銷售記憶體模組員工人數:超過4000人紀錄:《富比世》雜誌美國500大私人公司排名第48

杜紀川

出生:1941年

現職:金士頓集團創辦人兼總裁經歷:1982年與孫大衛創立Camintonn 學歷:德國Hochschule Darmstadt工業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家庭:已婚,育有1子1女

共榮共存

金士頓入股的7家台灣廠商

業務 策略聯盟廠商

NAND Flash 群聯、擎泰、鑫創

封測代工 力成、華泰

模組代工 品安

SSD 智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18

流水記憶-P2P借貸-拍拍貸 小飛俠983

http://xueqiu.com/1664908789/27433212
發現-源於閱讀[加油]

記得幾年前的一天,那時還沒餘額寶、那時還沒微信。[献花花]在金融時報的網站上看到一篇關於國外的P2P網絡平台的報導,使我對網絡借貸有了初步的瞭解。好奇心驅使迫不及待的尋找國內的類似網站。很幸運,2分鐘不到通過百度找到了拍拍貸,當時的網站界面十分簡潔, 標很少,但我覺得這個可以一試。至少可以充幾千元,當個網頁遊戲來玩吧。真人真錢版,投標遊戲。

瞭解-決定投標[赞成]

    對於拍拍貸的風險,我當時只需考慮兩個因素.第一是運營風險.第二是政策風險.在對其創始人作了簡單瞭解後,第一個風險被放心的排除了.基於對政府處理類似事物的一貫方式,如果不發生惡性事件,行業規模不夠大的時候.政府是不會幹預的。那麼在當時一個只有拍拍貸這樣一家規模小的可憐的網站,整個行業發展還在未起步的階段,滿一個1萬元的標的都需要半天.這樣一個時期,考慮這個問題顯然是杞人憂天了.

    基於以上判斷,決定對成為一名業餘的拍拍貸小小投標人。

第一標-帶來信任[干杯]

第一標投給了一位淘寶商家,賣羽絨服,江蘇鹽城人。這位借款人很守信,如約還款。他的守信行為,使我對拍拍貸模式在我國這樣的環境下發展,有了一定的信心。由於自己制定投資條件的約束,我投資的風格顯得十分保守。分配90%資金投拍拍貸的擔保標(目前改稱安全標),10%的資金投一些信息透明,可以通過網絡直觀的瞭解到一定關鍵信息的淘寶商家,並嘗試對信用消費標進行測試。 在很長的時間內淘寶商戶的違約率都保持在0%,信用標就差很多,幾乎10筆有2筆違約。後來他也成為了一名借出人,萬萬沒想到他竟成了本金保障的第一人。呵呵。

優質壞賬-超額收益[赚大了]

    有一位中南財經政法畢業的大學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人一共借款2萬,我只投了200。按借款用途說明分析,他應是進行了一些高風險的投機活動,例如炒外圍金,炒匯什麼的。結果那一定逾期了。雖說偶爾出來留言說一定還,可遲遲不見其行動。我留言給他,讓他慢慢還,有錢就先還點,這樣罰息也會少點。300多天過去了,以為還不上了。沒想到,竟然一次性還清了,罰息與本金差不多。這說明,壞賬某種條件下也會產生超額收益。

高學歷-社會價值[笑]

    有好幾位博士,由於結婚、購置房產等原因借款。大概投過幾十個博士,實踐證明高學歷還是靠譜的。學歷雖不等同能力,其作為判定社會價值的條件還是靠譜的。

黑天鵝事件-萬萬沒想到

    記得有一位叫TEE的借款者,借款大戶。信譽還算不錯,萬萬沒想到英年早逝了。呵呵,黑天鵝真可怕。英年早逝很可惜,大家還是健康生活吧。生活要規律哇。

大淘寶-還算靠譜[大笑]

   季度營業額高於百萬的大淘寶,大部分還是可信的,至少目前還沒發現惡意的借款者。多是周轉不靈,導致延遲逾期,我所借出的最後都完成了還款。

目標收益-合理就好[毛估估]

目前為止關於投資,我定了兩個前提條件。第一,要儘可能保證本金安全,承擔可控的風險。第二,在儘可能保證本金安全的前提下, 獲取合理收益為目標。PS:什麼是合理收益?目前我定義為市場中的平均收益率,那麼放在拍拍貸中就是平台上投資人的平均收益率.

  總結下投標策略,安全標、擔保標、還是可以投的,確定性收益哦。收益可以達到8-12%,高於15%都是困難的。看看在論壇的吐槽,顯然獲得利息的喜悅之情,難以彌補壞賬帶給大家的傷感哇。哈哈。對於拍拍貸,感覺有點易趣的感覺,不過放貸還是保守點好吧?你認為呢?[想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