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七張圖解釋蘋果將如何重走微軟老路 weike369

http://xueqiu.com/4106327074/23708841
2013年04月28日 18:26    文 / 工生QZ:

股價走勢微軟在1999年12月27日達到其市值的巔峰6132.6億美元,這在當時也創下了一個記錄。但是隨後的幾個月就出現了股價的快速下滑。

查看原圖
蘋果公司則在去年9月19日達到了其市值的巔峰6580.5億美元,但隨後其股票市值總計蒸發掉了1600億美元。

查看原圖
何其相似。

派發股息在派發股息方面二者選擇了不同的策略,微軟是在距離其市值巔峰之後三年多才第一次派發股息。

查看原圖
蘋果則希望通過主動派發股息,向投資者表明傳遞信息,蘋果正轉變成增速放緩的價值投資股票。所以他們選擇在2012年3月派發紅利,這還是1995年以來的第一次。結果市場似乎不領風情,之後繼續將蘋果股票推向新高。

這個月蘋果公司又增加了派發股息並加大股票回購力度。

查看原圖
增長問題對於這種形象的轉變,當時微軟的管理層並不認同外界的人為微軟走上了慢增長道路的看法。微軟的首席財務官John G. Connors當時就對紐約時報表示:

微軟依然是一家有著相當增長潛力的公司。

隨後的幾年也確實如他所說,微軟表現還是不錯的。但是同上世紀90年代微軟最輝煌的時代已經無法相比了,就拿2012年來說,微軟的年利潤為169.8億美元,相較於前一年下滑了27%。

查看原圖
持續增加的現金儘管從2003年開始派息,微軟手中的現金依然十分可觀並持續增加。這的確是一個好的價值投資公司要做的事情。

查看原圖
蘋果目前手中持有1450億美金,其也向投資者承諾將在2015年之前向投資者返還1000億美元。

接下來是什麼?
查看原圖
但是微軟自開始派息以來,其股價再也無法積蓄動能。

對那些在高位入手蘋果股票的投資者來說,等待他們的也可能會是漫長的痛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17

Snowden否認其為中國間諜 中國發聲要美國做出解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804

Snowden逃往香港之後,香港美國領事館前出現了抗議示威活動。

Snowden事件已經引發多國政府要求美方做出解釋,但中國政府始終沉默,直到美國前副總統切尼發出如下挑戰:6月16日,切尼稱Snowden是「叛徒」,表示擔憂其是中國安插在美國的間諜。

由於切尼身份顯赫,此語一出,沉默多日的中國官方終於發聲。6月1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稱「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華春瑩還說:

美方應重視國際社會和各國民眾對此問題的關切和要求,給國際社會一個必要的解釋。

17日當天,Snowden通過互聯網回答世界網友提問時稱「沒有與中國政府聯繫過」。

Snowden回答提問時解釋了其直飛香港的原因:

國家安全局的員工赴外國旅行須提前30天申報,並且會被監控……考慮到風險,我沒有提前申報……去香港更加便利。如果我在美國公開這些機密,等於直接把自己送進監獄,這就太過愚蠢了。

如果我真的是中國間諜,我為什麼不直接飛北京?我沒有和中國政府聯繫過,我只和記者接觸過。

Snowden逃到香港之後,香港美國領事館前發生了遊行示威活動。抗議者舉著美國總統奧巴馬當年競選總統的著名「CHANGE」海報,將口號改成了「向壓迫者說不」。

Edward Snowden是前CIA僱員,他向媒體洩密了美國國家安全局高端機密PRISM項目。PRISM項目通過各大互聯網公司監控美國和外國人的隱私,以獲取情報。事件詳細經過可點擊這裡。

現在,時值G8會議召開,美國總統奧巴馬將面臨多國領導人就Snowden事件的質詢。

目前,俄羅斯已經明確表態願意給Snowden提供政治庇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68

一張圖解釋美國股市如何失去動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86

美國股市目前正在從歷史峰值回落,但仍然處於高位區間。而這背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帶動美國股市走高的股票數量越來越少。

瑞銀策略師Julian Emanuel用一張圖表闡述了美國股市的這一問題:

「目前的大背景是,標普500指數依然處於接近歷史高點的水平,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強勢』上漲的股票數量卻處於下降中。」

下圖中深色走勢線代表紐交所上市的股票中收盤價高於其200日均水平的股票數量,很顯然,這類股票的數量在下降。

但與此同時,這些股票的200日均水平值是處於上升趨勢中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22

當你需要向用戶解釋時,就已經輸了一半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958863
昨天晚上我們去給一家已投資的企業做戰略規劃,圍繞企業目前快速成長還缺什麼這個問題,討論了兩個小時。最後發現這是很多企業都會遇到的問題:在一個行業裡,已經存在幾家標竿企業,如何選擇戰略?

  我的產品、服務比他們的更好!

  這類企業一般都是覺得這個市場空間很大,目前幾家企業做得不夠好,自己可以提供更好的產品或服務。所以想通過更好的產品、更優質的服務來獲取市場。比如說當年的千團大戰,很多創業者都認為自己可以比美團等提供更優惠的產品、更好的服務。更別說一些創業者想幹掉淘寶、幹掉騰訊的了。這些創業項目成功者寥寥,就算不死,也就做到小富即安而已。

  以前『B座12樓』寫過的一篇文章《一將功能萬骨枯》,其中的創業者,就是這樣的典型案例。去年這位創業者一直想做蘑菇街模式,他認為自己編輯團隊比蘑菇街的要好,能提供更優秀的內容。後來數據證明這個項目失敗了,然後創業者又想做成花瓣網模式,最後的結果就如文章中所述。從接觸這位創業者起,我就一直問,你與蘑菇街、花瓣網有什麼不同。創業者的回答只有兩個:一是我的產品、內容比他們的更好,二個是這個市場這麼大、為什麼不能多我一個項目?

  今年上半年也看了不少做電視盒子的產品。小米盒子、樂視盒子的發展,以及廣闊的市場吸引了許多創業者。但都沒有擺脫這個問題:你與他們有什麼不一樣?這些項目發展都不是太順利。

  為什麼一樣我就不能成功?

  經常被問這個問題,往往很難用一兩句來說清楚。藉著昨天我們討論的一些思路,試圖解讀一下。

  首先,成功不可複製。很多成功故事背後的故事你不知道,或根本沒思考過。在《不滅的廣告機幻想》一文中,我們有所詳述,創業項目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其次,就是我今天要說的重點:比,你就已經輸了一半。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無論是給消費者,還是投資人談你的產品時,你都是拿對手的產品在講,講別人的缺點、講自己的優點。你已經在無形中認可了對手的地位,而且給對手打廣告。更為重要的是,當你需要向用戶解釋時,已經決定你要輸了。特別是在「一切產業都是媒體業」的時代,需要解釋的產品怎麼讓用戶自傳播,你的產品提供的信息恰恰是對手率先定位的,你怎麼可能以一己之力修正用戶已有的感知?產品或服務的優點不是你自己可以定義的,而是消費者對你產品和服務的感知,既然別人已經卡位了,你再要修正就太難了。

  這類產品的一般都只會強調他們的產品比別人體驗更好,比如操作上比對手少一步、頁面比對手設計更好、速度比對手快幾個百分點。有些會強調服務比對手更好,比如說今天下午對接的某創業項目講自己解決客戶投訴更快。聽到這,很多投資人都會問一個問題:這些用戶很關注嗎?

  這還遠遠不夠。因為這種差異化沒有任何創新,形不成記憶點。而且這些優點都是描述性的、沒法量化,需要用戶進來體驗。很多用戶也不會認可這些優點,就像我前幾天同一位朋友說,我怎麼也不相信你做的語音識別功能會比科大訊飛、比GOOGLE更牛B。別跟我提那些足不可道的小細節。

  當然還有一些涉及產品價格、返點的網站,會說自己的產品更便宜、返點更高。在沒有明顯突出的成本控制前提下,單靠價格戰是構不成核心競爭力的。這點都不需要多解釋了。

  這些分析都是針對已經成熟的市場,或競爭對手已經得到市場、資本認可的情況下,你需要去幹掉他們或搶佔他們份額時。有創業者要說我的產品已經獲得市場認可,銷售在上升來證明自己產品不錯。只要再給我更多的錢做推廣,就可趕超他們。這也是行不通的:再好的產品都有不認可的,再差的產品都有用戶。就像360搜索很清楚自己是干不掉百度的,他取得的15%左右的市場份額已經是極限,他們的產品沒有革命性的差異化。

  跳出問題看問題。

  那麼在相對成熟的市場,還有沒有機會?肯定有,關鍵你能不能跳出問題看問題。在小米做手機前,大部分人不敢想怎麼搶佔三星、蘋果的市場。在360進入安全軟件前,大家也不敢想怎麼與瑞星拼。

  當產品總體水平在同一個數量級上,不可能有較大差異化時,就不要強調自己的產品優勢。要用不一樣的思維切入,想想看用戶的痛點在那點?比如說:有些功能為什麼不能免費呢,有些成本為什麼不能為用戶承擔呢,為什麼不能在某一更細化領域做得更深呢,為什麼不能選擇不同的目標用戶呢,為什麼不能選擇新的傳播渠道呢,為什麼流程不能變一下呢?功能改進、產品創新是創新,商業模式改變、渠道變革、傳播方式變化也是創新,當產品已經同質化的時候,更需要跨界和混搭的能力。

  一句話,為什麼要按他們的路來走?具體怎麼做,我沒法給出標準答案,列出一些案例供大家參考吧。

  火得不行的Tesla:說得簡單的就是目標用戶變了,但深層次是戰略變了。當產品定位高端時,就不會過於擔心成本,追求的是更優秀的產品體驗、更酷的功能。

  360: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免費了。

  小米手機:在小米之前買手機都不太清楚配置的,小米用賣電腦的方式來賣手機。加上飢餓營銷,100億美金的估值不是白來的。

  51信用卡管家:在之前已經有很多管理信用卡帳單的APP,但都要自己錄入,很麻煩。51信用卡管家直接從你的郵件裡拖,是不是很方便?千萬用戶證明其價值。

  極路由:一個讓TPLINK開始緊張的產品,設置路由器為什麼不能更簡單,路由器應該更酷一點。

  愛圖購:再做一個蘑菇街、美麗說的難度非常大,為什麼要一樣呢?愛圖購針對中高端用戶,推出專做品牌的導購網站。幾百萬的用戶、各大品牌的支持也證明了其價值。

  案例很隨意,知名的、不知名的都舉了一些,個別朋友別想得太多。上次《移動互聯網創業的商業邏輯》一文在網上流很廣,居然有朋友說文中的案例都是我們投的。唉,我也很想都是我們投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45

從投資理念轉變解釋大宗商品超級周期的終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923

以往,人們認為大宗商品與股票的回報率相似,但與股票的相關性低,因此投資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能更好地實現多樣化投資,分散風險。2013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挫,FT Alphaville專欄作者Mark Haefele認為,這是由於人們對大宗商品的投資理念發生了變化。 2006年,Gary Gorton和K. Geert Rouwenhorst發表了一篇題為“商品期貨的事實與幻想”的文章。文中給出了大量證據,認為投資組合中應配置大宗商品: 1. 抵押大宗商品期貨(Collateralized Commodity Futures)與股市回報率相似,與股市和債市的相關度為負。 2. 大宗商品的回報率與當前通脹水平以及未預期到的通脹水平正相關。 以上研究結論對於希望用大宗商品進行資產配置的投資者來講毫無疑問是個好消息。盡管學術界對該結論有一定異議,但多家媒體將這一結論作為重大發現進行了披露。 然而,投資者是如何看待大宗商品投資的呢?他們的投資行為是否發生了變化? 前幾年,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湧入大宗商品市場,大宗商品市場的基本動態發生了變化,投資者的投資組合較以往面臨更大的波動性。大宗商品投資包括做多和做空,並非單一方向,被動投資掩蓋了實際大宗商品投資的複雜性。 今年以來,金價暴跌,過去策略性地在投資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顯得不大合適了。FT Alphaville專欄作者Mark Haefele認為,資產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不再如以往那樣有效,可能的原因如下: Haefele的金融模型顯示,未來5年,大宗商品的波動性將如股票一樣大,波動性平均為18%,而年化收益率不到2%。中期看,大宗商品經風險調整後的收益不如其它資產類別。盡管投資者依舊可以戰術性地投資,獲取收益,但是戰略性地在投資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已顯得沒有必要了。 Abnormal Returns認為,大宗商品ETF的設立,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但最終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是投資者對利益與風險的權衡,以及投資中的“羊群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07

公函助解套 李鴻源「沒說可以移轉」 交通部的爭議解釋讓美河市交屋

2014-01-06  TWM
 
 

 

新北市小碧潭捷運站的「美河市」建案,是台北市捷運局與建商日勝生活的聯合開發案;二○一二年底,監察院糾正該案包括土地賤賣等諸多不當,檢調近來則約談台北市捷運局聯合開發處前處長高嘉濃等十人,查出相關人士涉竄改鑑價報告。

不過,監委糾正內容中直指的另一項問題||開發案土地不得移轉給日勝生,卻在內政部一三年七月十日發給新北市政府一紙公函後,順利解套;公函中表明,美河市案的土地登記移轉並無法律問題,美河市建案自此始能順利交屋。

然細看這紙公函相關內容發現,交通部的意見,才是讓美河市順利交屋的真正關鍵。

簡單地說,這紙公函就是整理法務部及交通部對於本案土地移轉的意見;其中,法務部認同交通部在二十年前一則關於「捷運開發地是否屬於交通道路用地」的解釋,認定「捷運用地」並不屬於「交通用地」,因此得以移轉。

「土地的主管機關明明就是內政部,交通部沒有權限去解釋,而且,函釋本身並無法律效力。」長期關注美河市案的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楊重信強調,「把公共交通道路轉為私有,是︽土地法︾第十四條第五款明訂禁止的。」該條文明訂「公共交通道路用地不得為私有」,而交通部的解釋,除了認為「捷運用地與道路用地性質不同」外,也認為︽大眾捷運法︾第七條中明訂,捷運用地可與私人或團體聯合開發,「既是聯合開發,土地部分移轉給私人係屬必然」,不受︽土地法︾限制。

到這裡,爭議又來了,︽大眾捷運法︾在九十三年修正後,「聯合開發」字眼已不復見,交通部用「聯合開發」作為解套說法,其中自然存在高度爭議。監察院報告即認為,交通部的解釋已逾越母法規定。

至於監委質疑土地「以公用徵收後轉予私人」的問題,交通部認為,本案的土地徵收性質應屬︽土地法︾第二○九條所規定,「因國家經濟建設而須徵收土地」,屬於「政策性徵收」,而非「公用徵收」,因此沒有「僅能公共使用」的問題;但有趣的是,在另一項說明中,交通部又說,捷運局辦理用地取得是依據︽土地法︾第二○八條,而這一條,即是關於「公用徵收」的規定。

對於爭議,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表示,回函只是說明土地移轉適法性,「沒說可以移轉。」這場被監委稱為「政府搶地,坐莊賣掉」的開發案,一路闖關走到交屋;但到目前為止,彷彿還沒有任何政府單位能給地主一個清楚交代或說明,這,或許也是本案的另一怪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63

兩幅圖解釋美債收益率與美股走勢高度相關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313

By 金融博客Charts etc撰稿人,資產組合經理Edward Miller

從短期看上10年期美債收益率與標普500指數有高度的相關性。(下圖)

自2012年夏季以來,10年期美債收益率(紅線)處於上升趨勢,收益率從1.5%上漲到了3%附近。同期,標普500指數(黑線)呈現類似的上漲趨勢,漲幅約為40%。

其中原因有三:

1)收益率上漲=債券價格下跌,這意味著資本正在從債券被配置到股市。

2)利率升高暗示經濟轉強,使得美聯儲執行QE政策必要性下降,健康的經濟推動股市上漲。

3)資本湧入美債的一個重要理由是避險,這壓低了利率和收益率,由於這種趨勢意味著投資者者去風險,從而不利於股市。

隨著美聯儲明確提出退出縮減QE,10年期美債收益率繼續緩步增長,而美國股市也已經轉入牛市,經濟好轉使得QE不再是必需品。

而從技術分析來同樣支撐了上述觀點,目前美債價格正在走向熊市。(下圖)

頭肩形態(藍圈所示)顯示10年期美國國債價格將進入熊市,目前美債價格跌破了長期趨勢線(紅線),以及短期頸線(橙色)。

Edward Miller說:「127美元是10年期美債的關鍵點,我預期頸線最終仍會守住。從歷史上看,10年期美債多次跌破127美元,而目前維持在123-124美元附近。」

紫色的數字是標普500指數在美債價格關鍵位置的對應點位。由於國債價格與收益率相反,當美債價格上升時,股指傾向下跌(反之亦然)。美債價格自2012年見頂(處於「頭部」),去年跌破了頸線,同期標普500指數從1320點上漲到1840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42

用賣土豆的案例 來解釋反稀釋條款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8/59649.html

參與律師:常文 (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

黑馬律師編號003

想聯繫他,請加群284391214


見過一些天使投資人,嘴裡經常念叨著「反稀釋」、「清算優先權」、「對賭條款」……但這些條款究竟是啥意思啊?下面說個老張賣土豆的故事。

老張,賣土豆。你花50塊錢,以每斤1塊錢的價格,去買了一筐;過了一陣子,隔壁二傻也去買了50塊錢的,每斤5毛錢的價格,買了兩筐。

土豆是一樣的土豆,轉眼咋就不值錢了呢?

不行,得找老張理論去啊?

老張說,那沒辦法,人家就非得5毛錢一斤,我總得賣出去啊!

要不這麼著吧,我現在也給你按照5毛錢的價格,再免費送你一筐。你心理平衡一下,好吧?

這就是「完全棘輪」反稀釋條款。

(i黑馬&創業家:首先,常律師的比喻當然不能替代對「完全棘輪」條款的解釋。不過,這個比喻解釋了棘輪條款的核心,就是要讓創始團隊承擔企業經營不善的全部風險。

其次,「完全棘輪」的反稀釋條款在天使投融資協議中還是一種對賭手段。我們以下面這個例子解釋你就能明白為什麼?

假設,你的企業估值1000萬,總股本1000萬股,如果A輪融資200萬人民幣,按每股優先股1元的初始價格向投資人A共發行200萬股A系列優先股。則公司融資後估值為1200萬元人民幣,此時你的持股比例約為83%,而投資

人A約為17%。

由於公司發展不如預想中那麼好,在B輪融資時,B系列優先股的發行價跌為每股0.5元,且向投資人B發行B類優先股100萬股。則根據完全棘輪條款的規定,A系列優先股的轉換價格也調整為0.5,則A輪投資人的200萬優

先股可以轉換為400萬股普通股,而不再是原來的200萬股。

此時持股比例發生了巨大變化

首先你的持股比例=1000/(1000+100+400)≒67%

投資人A持股比例=400/(1000+100+400)≒27%

投資人B持股比例=100/(1000+100+400)≒7%

你發現了什麼?公司經營不善的結果,一方面投資人A沒有遭受損失,雖然每股價格下降,但是持有的股份增加了,且持股比例也增長了,意味著投資人A已經對公司的未來永遠更大的話語權。)

正在這個時候,老張的老婆來了,說,哎,這是怎麼回事?為啥沒給錢,白拿一筐土豆啊?

土豆便宜了,我們也不願意啊。我們也受損失,這損失不能都讓我們擔了啊。

你一看,老張老婆長得挺凶,說的也有點道理,就問,那你說怎麼辦?

老張老婆說,這樣吧,你看,我們一共有10筐土豆,剛才以5毛錢的價格,也就賣了2筐給人家。你看,一筐也就佔十框很小的一個比例,我們做得不算過分。

要不這樣吧,免費給你幾個土豆,意思意思,補償補償,好吧?

這就是「廣義加權平均」。


你說,這點意思,太不夠意思了吧。

你是有10筐土豆,但賣給我1筐,賣給了隔壁二傻2筐。你一共賣了3筐,佔了挺大比例。

這樣吧,你再白補給我半筐得了。

到底是老張厚道,說,那成吧。補你半筐。

這就是「狹義加權平均」。


(i黑馬&創業家:常律師的比喻非常恰當,無論廣義加權平均,還是狹義加權平均在實踐中都是一種風險共擔的算法。它們的計算方式其實非常接近。不過狹義加權平均只計算已發行的可轉換優先股能夠轉換的普通股數量,不計算普通股和其他可轉換證券。而廣義則相反。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這個算法,我們不去糾結每個詞的定義,只給大家一個通俗易懂,不太精準的表述來解釋這個公式,嚴謹的條款請見最後。

我們以上面的案例為例來計算這個公式:

投資人A股票在B輪融資時的價格=(A輪融資時每股價格*投資人A所持全部股數+B輪新融資額)/(投資人A所持全部股數+B輪實際發行股份數)

如果用上述案例來套用該公式可變為:(1*2000000+500000)/(20000000+1000000)≒0.83 即按照廣義加權平均投資人A股票在B輪融資時的價格為0.83元

因此,在B輪融資後,投資人A持有股份為2000000/0.83≒240萬股

因此,公司總股本變為240萬+1000萬+100萬=1340萬股

此時多方的持股比例為

你的持股比例:1000萬/1340萬*100%≒74%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了採用加權平均算法時,你的股權損失最小的。並且如果採用廣義加權平均時對創始人最為有利,公式中把普通股、期權及可轉換證券計算在內,因此會使轉換價格提高更多,導致在轉換成普通股時,投資人獲得的股份數量減少。)

假如你是天使投資人,後面每一輪都溢價增資的情況下,你的持股比例,和創始人股東一樣,是逐漸被稀釋的。

所謂反稀釋,反的不是這種稀釋。

除了結構性反稀釋外,最常見的,是因為後來低價融資,導致後來買的人,以比你低的價格買到了股權。這就對你不公平了。

所以你要求創始股東按照一定比例補償你的損失。

總的來看,完全棘輪反稀釋,對創始股東最苛刻,相當於被稀釋的後果,完全由創始股東承擔了。

而加權平均,則考慮了後來低價發行的規模,按照所佔權重,部分地補償天使投資人,最終,由天使投資人和創始股東共同承擔了降價融資的後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540

“利率拔河”:解釋金價的變化的新角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362

本文由“黃金頭條”網站供稿。黃金頭條是專業貴金屬網站,為廣大黃金、白銀投資者提供最優秀的市場資訊。 對於一只股票來說,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數據和指標來計算合理股價,但是到了黃金身上,既沒有資產也沒有負債,更別提盈利、市盈率、股息分紅這些,黃金價格的計算變得困難起來。 黃金由於其獨特的貨幣屬性、商品屬性、金融屬性等特征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因為其屬性的複雜性,黃金價格不僅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對經濟環境與地緣政治的變動也頗為敏感,股票市場、貨幣市場、石油市場的沖擊都會引起黃金市場的劇烈波動。 但若一次考慮太多因素反而會使得分析陷入困境,那麽,有沒有一種簡單一些的模型來估算黃金的價格呢? CNN最佳博主、資深市場人士Eddy Elfenbein指出,理解黃金市場的關鍵並不全是研究黃金本身,實際上我們應該研究的是貨幣,簡單來說就是美元。 黃金是一種“反貨幣”資產,可以顯示信用貨幣發行國的誠實度。每一種貨幣都有相對應的利率,而利率便是一種貨幣最重要的指標。 吉普森悖論 在了解Elfenbein的模型之前,我們先得了解兩個概念,第一個就是長久以來困擾經濟學界的“吉普森悖論”(Gibson’s Paradox),簡單的說,利率並不隨著通脹而是隨著物價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的現象稱作吉普森悖論。 根據傳統貨幣數量學說:“貨幣數量增加則物價上漲”;而流動性偏好理論則認為:“貨幣供給增加促使利率下跌”。 所以當政府采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時,理論上將觀察到物價與利率呈反向變動。  聽到這里,大家可能感到有些奇怪,因為當通脹上升,利率理應緊隨其後,同樣,通脹回落,利率也應下降。但實際情況並非這麽簡單。相反,經常會出現名義利率上升,物價也跟著上升,直到出現通縮利率才下降的情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曼(Milton Friedman)與施瓦茲(Anna Schwartz)稱“吉普森悖論仍然是一個無法用理論解釋的經驗現象。” 一度身為本屆美聯儲主席熱門候選人而被大家熟悉的薩默斯(Larry Summers)曾在1988年與經濟學教授Robert Barsky合著論文《吉普森悖論與金本位》(Gibson’s Paradox and the Gold Standard),其中承認吉普森悖論所述現象確實存在,但論文指出,這種現象與名義利率並無聯系,真正有聯系的是真實利率(剔除通脹後的利率),且吉普森悖論只在金本位環境下有效。 Elfenbein至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在當前背景下吉普森悖論也並未消失,只是很難觀察到。他利用薩默斯和Barsky的理論建立起了自己的金價模型。核心點為,金價與真實利率走勢相關,與上述論文的不同點在於Elfenbein使用短期真實利率,而論文里討論的是長期利率。 維克賽爾自然利率 接下來,我們還要再理解的一個概念是著名經學家克努特·維克塞爾(KnutWicksell)提出的兩種利率“互相拔河”的理論。一種是我們平時可以見到的利率,即貨幣利率。另外一種利率則是隱形的所謂“自然利率”(natural rate)。 自然利率的概念假設各種各樣的價格可以反映供求關系而在瞬時被調整,所謂自然利率是指在這個假設中成立的實質的利率。在這種假想經濟中,由於各商品的供求一致,就實現了有效率的資源分配。這樣,自然利率也就可以說是為實現理想的資源分配所要求的實質利率。 雖然我們見不到自然利率,但是它有著自己影響這個世界的方法。維克塞爾認為,當貨幣利率跌至自然利率以下時,經濟和物價共同上漲;反之,則經濟收縮,物價下跌。 Elfenbein將維克塞爾的自然利率觀點和吉普森悖論結合起來,得到了黃金價格如何計算的模型。 就像維克賽爾曾寫道: 就像貸款中存在一種自然利率,商品身上也存在一種自然利率可以保證商品的價格既不漲也不跌。 這個特定的自然利率便是本次模型中的關鍵,Elfenbein在幾年前曾使用2%作為這個特定的自然利率,盡管2%並不一定準確, 但把2%作為維克賽爾自然利率長期近似值,在模型試驗中的表現還不錯。 金價模型 在Elfenbein的金價模型中,當美元的短期真實利率降至維克賽爾自然利率以下時,金價上漲。當短期真實利率升至自然利率之上時,金價下跌。就像維克賽爾所表述的那樣,當金價保持完美靜止的時候,你便可以知道現在正處於自然利率之下。 既然金價總是與整體物價水平緊密掛鉤,這也正是吉普森悖論的含義。 現在我們可以稍微理解這個模型的原理了。不過這幾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也存在很多波動性。根據Elfenbein最初建立的模型,真實利率與自然利率每相差1個百分點,黃金的年化變動幅度將是8%。 即如果真實利率是1%,而自然利率是2%,則黃金價格會年化上漲8%。如果真實利率低於自然利率2個百分點,則黃金將上漲16%(這正是我們在1999~2011年間看到的現象)。反之,如果真實利率較自然利率高1個百分點,則金價將下跌8%。 為何中間存在一個8倍的關系呢?Elfenbein表示,8是根據回溯測試找出來的最合適的倍數,這可能代表對持有黃金的風險因素的補償。 下圖顯示了該模型回溯測試的結果(黑線)與真實金價走勢(黃線)之間的關系: 不過Elfenbein也發現了這個模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即上文中所提到的,自然利率並不是固定的。但如果他不能在計算中使用固定的自然利率,那麽他相當於使用一個變量來解釋另外一個變量。這樣的模型顯然是不太合適的。他也考慮過用金價和對應的真實利率來倒推真實利率。 Elfenbein表示,金價在過去三年中一直在下跌,短期真實利率也相當低,事實上已經進入負值。同期的自然利率可能也在下跌。 Elfenbein總結道,黃金具有高度波動性和投機性,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多種多樣,他的模型並不是為了解釋和預測的金價走勢,而是為了找出有哪些潛在因素與金價緊密相連: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黃金並不與通脹直接關聯,與通脹的副產品 -- 真實利率的直接聯系也較低。所以上漲的金價與低通脹一齊出現並不奇怪,這也是我們在前幾年所能親眼看到的現象。 其次,當真實利率處在低位時,金價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上漲。 第三,當真實利率處在高位時,金價也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下跌。 第四,沒有理由存在一種所謂股市與金價之間的聯系。 最後,金價的變化本質上來說是與政治有關的。當央行提高真實利率,就像前美聯儲主席沃克爾(Volcker)在35年前所做的那樣,金價便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30

巴菲特1990年關於大規模投資富國銀行的解釋 金石楊天南

來源: http://xueqiu.com/1175857472/31199779

巴菲特1990年關於大規模投資富國銀行的解釋


我們是在1990年銀行股一片混亂之間買進富國銀行的股份的,這種失序的現象是很合理的,幾個月來有些原本經營名聲不錯的銀行,其錯誤的貸款決定卻一一被媒體揭露,隨著一次又一次龐大的損失數字被公布,銀行業的誠信與保證也一次又一次地被踐踏。

漸漸地投資人越來越不敢相信銀行的財務報表數字,趁著大家出脫銀行股之際,我們卻逆勢以2.9億美元,五倍不到的本益比(若是以稅前獲利計算,則本益比甚至不到三倍),買進富國銀行10%的股份。富國銀行實在是相當的大,帳面資產高達560億美元,股東權益報酬率高達20%,資產報酬率則為1.25%,買下他10%的股權相當於以買下一家50億美元資產100%股權,但是真要有這樣條件的銀行,其價碼可能會是2.9億美元的一倍以上。

此外,就算真的可以買得到,我們同樣也要面臨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找不到像Carl Reichardt這樣的人才來經營,近幾年來,從富國銀行出身的經理人一直廣受各家銀行同業所歡迎,但想要請到這家銀行的老宗師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當然擁有一家銀行的股權,或是其它企業也一樣,絕非沒有風險,像加州的銀行就因為位於地震帶而必須承擔客戶受到大地震影響而還不出借款的風險。

第二個風險是屬於系統性的,也就是嚴重的企業蕭條或是財務風暴導致這些高財務杠桿經營的金融機構,不管經營得再好都有相當的危機。

最後,市場當時主要的考慮點是美國西岸的房地產因為供給過多而崩盤的風險,連帶使得融資給這些擴張建案的銀行承擔巨額的損失,而也因為富國銀行就是市場上最大的不動產借款銀行,一般皆認它最容易受到傷害。

以上所提到的風險都很難加以排除,當然第一點與第二點的可能性相當低,而且即使是房地產大幅的下跌,對於經營績效良好的銀行也不致造成太大的問題。

我們可以簡單地算一下,富國銀行現在一年在提列3億美元的損失準備之後,稅前還可以賺10億美元以上,今天假若該銀行所有的480億借款中有10%在1991年發生問題,且估計其中有30%的本金將收不回來,必須全部轉為損失(包含收不回來的利息),則在這種情況下,這家銀行還是可以損益兩平。若是真有一年如此,雖然我們認為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相當低,我們應該還可以忍受,事實上在伯克希爾選擇購並或是投資一家公司,頭一年不賺錢沒有關系,只要以後每年能夠有20%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盡管如此,加州大地震使得投資人害怕新英格蘭地區也會有同樣的危險,導致富國銀行在1990年幾個月間大跌50%以上,雖然在股價下跌前我們已買進一些股份,但股價下跌使我們可以開心地用更低的價格撿到更多的股份。

以長期投資作為終生目標的投資人對於股市波動也應該采取同樣的態度,千萬不要因為股市漲就欣喜若狂,股市跌就如喪考妣。奇怪的是他們對於食物的價格就一點都不會搞錯,很清楚知道自己每天一定會買食物,當食物價格下跌時,他們可高興的很,(要煩惱的應該是賣食物的人),同樣的在水牛城報紙我們期望印刷成本能夠降低,雖然這代表我們必須將帳列的新聞印刷存貨價值向下調整,因為我們很清楚,我們必須一直買進這些產品。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在伯克希爾的投資之上,只要我還健在(若我死後,伯克希爾的董事會願意透過我所安排的降神會接受我的指示,則期間或許更長久),我們會年複一年買下企業或是企業的一部份也就是股票,也因此企業的價格下跌對我們會更有利,反之則可能會對我們不利。

股價不振最主要的原因是悲觀的情緒,有時是全面性的,有時則僅限於部分產業或是公司,我們很期望能夠在這種環境下做生意,不是因為我們天生喜歡悲觀,而是如此可以得到便宜的價格買進更多好的公司。

樂觀是理性投資人最大的敵人。當然以上所述並不代表不受歡迎或註意的股票或企業就是好的投資標的,反向操作有可能與群眾心理一樣的愚蠢,真正重要的是獨立思考而不是投票表決。不幸的是Bertrand Russell對於人性的觀察同樣地也適用於財務投資之上,“大多數的人寧死也不願意去思考!”。(19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