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師篇》兩位經濟大師預言安倍經濟學前景 日本要有活路

2013-12-09  TWM
 
 

 

啟動良性循環是關鍵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雖然對日本現況樂觀,但全球經濟結構的改變,讓他不禁為安倍經濟學的未來擔憂。

至於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野口悠紀雄,更是悲觀預言,明年四月之後日本經濟恐見衰退。

整理‧楊卓翰、孫蓉萍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

提振內需

才是安倍經濟學該走的路

日本一.九%的經濟成長率雖然比前二季低,但是還不算太差。別忘了,日本是一個很成熟的市場,不可能每一季都是四%的成長。因此,這不能說是一件意外的事,但若要討論日本經濟的未來,的確還有其他的事情需要擔心。

出口增加只是安倍經濟學的一個副作用,是在寬鬆政策、活絡金融目標底下的產物。今年日本股票價格漲了七○%、日圓貶值也超過二○%,由此來看,寬鬆政策至此可說是有效果的。但若問我這個「有效」的狀態是否能夠持續?我會打上一個大問號。

全球景氣衰退 安倍經濟學布陰影事實上,全世界的經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好。經濟到明年可能只會有二%的成長,在二○一一年,這個數字是三.九%,所以全球經濟成長的腳步正在慢下來。特別是新興市場,像中國和印度,衰退的速度是很顯著的。這些國家的高速成長,已經正式宣告結束,沒有了。

這很值得關注,因為全球經濟結構可能從此扭轉。新興市場沒辦法像過去十年那樣成長,現在全球經濟反而是成熟市場在拉動。同時,美國、歐洲、日本,都正在想辦法把工作帶回自己的國家,國內的經濟活動都在增加,並在想辦法減少逆差,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現在出口成長率總是低於經濟成長率。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短期現象,但我會很小心地繼續觀察。因為,這對日本或是台灣這種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可以說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會有更大的衝擊。我們的經濟成長都仰賴出口,也就是得靠其他國家的需求才能持續。至少就這個因素而言,已為日本明年經濟布上了一層陰影。

貶值只能階段

內需才是根本之道

因此,一切都要回歸到安倍的「第三支箭」,也就是實質的成長策略,藉以增加日本本土的投資、內需,而不再單靠出口。安倍政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在準備降低投資稅目、公司稅等。他們被迫這麼做,因為這才是日本真正的活路。

貶值,無法當成一個國家的長期目標,就我看來,日圓貶值的時效性,只有二到三年,僅是「階段性任務」。安倍一定要有中長期的成長目標才行,日本已經不是製造業為主的國家了,我們的服務業占了七成,振興這些產業,方法和過去大不相同。當貶值可以讓出口製造業獲利增加,像醫療、教育、民生消費等產業,則是要靠法規解禁、引進投資等方式才能成長。

當然,薪資成長也很重要。現在這個效果可以說來得有點慢,我們需要等到第三支箭發生效用,整個「安倍經濟學」才能說成功。像我之前所說的,全球經濟正在衰退,所以日本必須更快地發展內需。

我相信不管是中國、新興市場,或是美國,未來二、三年的出口一定會減弱。因此,日本高出口成長遲早會結束,我們一定得轉型。

我不是台灣經濟方面的專家,但從貿易趨勢來看,中國或是日本、美國,當你周邊的國家都已經在轉型,都想要讓內需成長,台灣的出口表現逐年下降的機會也相當高。我相信台灣一定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你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好的成長計畫,增加內需才行。

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野口悠紀雄:

不見薪資消費成長

反而更擔心惡性循環

所謂「經濟良性循環」,是指政府沒有追加刺激措施,也沒有以各種方式振興出口之下,國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仍能自動自發地持續增加。政府告訴我們:「經濟正開始良性循環!」但我在七至九月GDP報告中看到的,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假設經濟開始良性循環,應該出現以下現象。首先,實質所得增加,實質消費增加;其次長期利率走低,設備投資增加;最後淨出口擴大。

但是以上的改變完全沒出現,尤其是沒有看到薪資與消費成長,而這是安倍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日本的員工報酬出現首次負成長,實質消費成長率也降低;「物價如果上升,支出也會增加」,這是安倍經濟學的基本看法,但現實卻出現相反的現象,完全脫離劇本演出。

明年四月後 經濟開始大反轉事實上,從這一季的報告來看,經濟成長主要來自住宅需求、存貨投資,以及公共事業,但這些只能算「沒有持續性」的需求;住宅需求與存貨投資增加,或許與政府預計明年第一季調高消費稅率有關,等於把未來的需求提前「逼出」,以這種需求達到GDP成長,不但稱不上良性循環,更不會觸發良性循環。

至於安倍政府祭出狂推公共事業的政策,從中長期觀點來看,並不能強化日本經濟。因為公共事業的預算分配,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政治壓力,而非實際評估未來的需求,因此,難保不會蓋出一條「沒車走的高速公路」。在蓋公路的當下,或許會增加GDP數字,但不會提高日本經濟的生產力。

換個角度想,如果缺少了「被提前逼出」的種種需求,也沒有政府在公共工程上的大興土木,那麼,日本的經濟成長率會變成負○.四%,而這個數字,其實就是現在日本的實力。明年四月後,這個實力,就會變成實際的數字,也就是經濟負成長。

接下來,反而要擔心「惡性循環」了。經濟成長率降低,要求大幅增加公共事業的政治壓力就會更強,財政赤字會進一步擴大。而且政治上也可能出現調降法人稅率的聲音,在這種條件下,財政運作更吃緊,安倍經濟學也就更難照著劇本演下去。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發表第三季GDP當天,日本股價急漲,原因是日圓貶值;成長趨緩的數字竟能讓股價大漲,實在奇怪,股價和經濟脫鉤,幾乎只受匯率影響。

榊原英資

出生:1941年

現職:日本青山大學客座教授經歷:日本國際金融局長、大藏省財務官、早稻田大學教授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

野口悠紀雄

出生:1940年

現職:早稻田大學金融綜合研究所顧問經歷:一橋、東京、早稻田等大學教授、大藏省官員學歷: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東京大學工學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8

有實力,也要有穿衣力

2013-12-16  TCW
 
 

 

即將進入年底績效面談的季節,你是否常覺得,自己的實力並沒有完全被看見?明明,跟同儕相比,「自己能力、經驗不比別人差,但老闆升遷為什麼從不考慮我?」

或是,「老闆好像特別喜歡帶他出去談生意,我明明比較會講,為什麼不找我?」

往往,老闆不說的、客戶不告訴你的,就是決定我們職場的隱形競爭力||穿衣力。聽起來很抽象,但歐美職場穿搭聖經《穿出成功》(Dress for Success)針對全美兩百家企業調查顯示,七八%的主管會因員工穿著不得體,對其升遷持保留態度,但有三五%的主管,不會坦白告訴你,你的外表形象看來難以擔當重任。

穿對衣服,能幫我加速成功?45秒好印象,相當於2小時的賣力簡報

穿衣的影響有多大?

如果,簡報是聽得到的溝通,我們可能要花兩小時才能說服對方。

但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A. Ladins)研究,隱性、沒有聲音的外表,卻能讓對方在四十五秒內,就判斷你是否是同一類人,決定喜惡。

這不僅是快一百五十九倍的效率問題,如同諺語所說:「你永遠沒有第二次機會,去塑造人們對你的第一印象。」這是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即人們很容易先入為主。簡報失敗,你可以再提,但是,第一次給人不好的外表形象,你花上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都難扭轉。甚至,處理不好,它會削弱自己的實力,讓你的職涯呈現負向循環。

這是辦公室內常見到的例子。《穿出成功》作者、被《時代》(TIME)雜誌譽為世界第一位衣櫥工程師的約翰.莫洛伊(John T. Molloy)觀察,許多人總喜歡把自己打扮得像孩子,還因為被人說「看起來年紀小」、「看起來像剛畢業」而開心,因為這代表著自己可以少負責任、換取更大的包容空間。

但隨著時間過去,明明自己的實力不差,卻總是升不了官,原因可能是老闆也定位你是「小朋友」。當老闆遲遲不肯交付重要任務,後續,你也開始懷疑自己真的不如人,越來越缺乏自信。日復一日,本來有實力的自己被局限在一身不合宜的裝扮裡,開始走向負向循環。職位和薪水,因此十年如一日。

有了實力,我還要靠外在取勝?職場更嚴峻,隱形競爭力能搶到舞台

有實力,就該透過穿衣力,讓所有人看見。現在,這個議題變得更重要,原因有三:

跨界合作的需求大增。當做網路的騰訊跟汽車業合作、Google與五月天樂團攜手,你交手的人都不再是老同事,對方沒有時間好好了解你,甚至名片上再也沒有組織名稱為你背書時,讓人第一時間就願意放下戒心,成為必修課。

企業都在重新定位。穿衣,是讓外界看到你新定位的最快方式。今年九月,《新聞週刊》(Newsweek)發布一紙新公文,禁止所有員工在公司穿著牛仔褲、球鞋、運動服、露趾涼鞋等,若員工違反規定,公司有權要求返家更衣。

原因很簡單,當媒體市場逐漸萎縮,公民記者與部落客紛紛出現時,新的穿著設定,才能讓員工與部落客做出專業區隔感。

同理,回到台灣也是一樣。當你的公司開始做文創品牌,但員工穿著沒設計感,只會顯得表裡不一,難以說服人。「如果你賣的是時尚產品,像手機,就不該只是一成不變的長直髮和黑西裝外套,」造型師陳孫華說。

三,領導風潮正在改變。職場管理邏輯的變化,其實也會影響穿著。《穿出成功》一書在一九七五年出版,改變百萬人穿衣觀念時,女性才剛在職場出頭,要表達自己有能力與男性抗衡,所以主張穿著有墊肩,甚至是要深色褲裝,女人味越少越好。

但現在,柔性領導當道,臉書營運長桑伯格(Sheryl Sandberg)頭髮維持在肩上,削減女強人的威脅感,在她的自傳《挺身而進》(Lean in)一書封面中,穿的是有親和力的白色上衣,而不是代表專業性的深色套裝,像是告訴其他人,「一起來跟我合作與分享吧,我很願意傾聽。」而這正是團隊合作時代中,最需要的軟性能耐。

多數人都是把穿著,當作一種自我表達、讓自己變美的方法,但桑伯格已經把穿著變成跟老闆、客戶,與所有人說話的隱形溝通工具。

花錢治裝,我就能穿出成功?還要完美演繹「八二法則」、「黃金三角形」

不僅是她,在後續個案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職場人,發現穿著的溝通力量。「八二」、「七三」黃金比例的穿著,是最常聽到的論述(詳見文第八十六頁、九十頁),他們用八成比例迎合專業的穿著需求,再利用另外兩成,去表達自己的差異化與想法,讓老闆接收到,「我們跟公司是一起的」、「但我比其他人更創新」等訊息。

一旦公司有創新的任務要指派,實力已經準備好的他們,就能先搶到舞台。

好的穿衣術,是透過衣服,把你想說的事情說到位。

簡報溝通時,我們要想清楚自己能說什麼、目的,以及對方想聽什麼。而成功的穿著,就是沒有聲音的簡報溝通術,在穿衣前,也要有「黃金三角形」的決策流程。

第一點:了解自己。看懂自己的身型限制,適合與不適合的顏色等,才能夠「隱惡揚善」。

第二點,想清楚目標。每個溝通都有目的性,陳孫華認為,單單簡報就有太多選擇,「談願景的簡報會議,要更西裝筆挺點,但是如果是去提案一個創新行動方案,可以外套拿掉,捲起袖子,」因為,前者的目的是要大家信任你,後者的目的,則是要大家跟隨你一起改變行動。

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總統夫人時期,總以裙裝亮相,但是當她成為國務卿後,幾乎很少再看她穿過裙子。她除了意識到身分的轉換,更明白當前的目標:證明自己已經不是「誰的夫人」,而是一位能和男人平起平坐、同樣能幹的政治人物。

第三點,判斷情境,以及對方如何看你。就像說話時,為了避免各說各話,兩者溝通產生落差,人必須依照對方的年齡、身分,改用簡單字詞或台語,並透過回應、點頭,確認訊息是否被正確傳遞。穿衣也一樣,必須確認你面對誰,再決定能對對方起作用的服裝。

這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但富邦人壽超級業務員陳鏡平經過了十年的教訓才領悟。

原本,陳鏡平都是穿著黑色與深色套裝去談客戶,但她發現,這個穿衣策略對婆婆媽媽們奏效,因為後者不懂這領域,深色套裝會顯得有權威感,然而,她卻遲遲攻不進以「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為主的專業客戶。當對方根本連聆聽的機會都不給她時,她才發現,自己從未以客戶的眼光,回頭來看自己。

原來,這些三師客戶的部屬,平常的穿著就是黑色套裝,而這些客戶看多了保險業務員,陳鏡平的穿著根本沒有差異化,只給人又來賺錢的形象。她心念一轉,勇敢選擇不同色系的服裝,顯得從容不迫,散發「不一定要賺這筆錢」的訊息,反而讓高資產客戶放下戒心,讓她有機會展現保險專業。現在,陳鏡平有七成客戶,都是年所得超過三百萬元的三師族群。

同理,如果你今天要去做個創新簡報,而且還有其他公司的對手一起競爭,只穿毫無變化的西裝,怎能讓對方信任你有跳出框架的方案?而跟對手相比,是否自己根本沒差別?

看透對方怎麼想你這件事情,真的不容易。但至少積極的管理,可以不讓裝扮從加分變成扣分。

二○○四年,美國家政女王瑪莎.史都華(Martha Stewart)因內線交易被告上法院時,無論她如何辯解,都敵不過手邊一只愛馬仕柏金包的影響力。她沒想清楚,大眾對她的設定,就是一般家庭主婦的形象,所以一旦她搭配起主婦無法負擔的柏金包時,這個畫面顯得格外突兀,因而改變陪審團的決定。最終,史都華被判入監服刑五個月。

同理,如果你希望與對方達成和解,若判斷對方已經對你充滿敵意,一身黑的全套西裝,只會讓人防衛心更重。跟老闆績效面談前,已經知道對方認為自己自信不夠、欠缺表達力,若還穿著鬆垮不合身的襯衫,只會再讓老闆聯想自信不夠的源頭,可能是對自己了解不夠。

失敗的穿著,很可能就是三角的點之間出現太大落差。

如果,只把第一個點想透,只看到自己的身材優點,總是穿著迷你裙跟高跟鞋,你的老闆只會覺得你美,但卻沒辦法溝通到你也值得信任的訊息,而無法成為升官的工具。

如果,只想到第二與第三個點,但是卻穿了讓自己缺點都顯現的衣服,會讓人聯想你的自覺力太差,根本不可能妥善應用身邊的資源。

如果,第一個與第二個點想清楚,但卻誤判對方怎樣看你的情境,還會適得其反。如奇士美化妝品總經理李琳媛,就因為第一次拜訪日本總公司時穿了一件粉紅色套裝,自此被冷落,直到五年後才扭轉局面。原來,她希望用粉紅色讓對方放下戒備感,但不知道對方還對自己的能力心存遲疑,粉紅色,反而更強化了她小女孩的刻板印象。

好的穿著,就是在黃金三角中,找出最大共通點,甚至透過穿著,去縮減你的目標跟對手的距離。以李琳媛為例,她掌握住希望和對方平等對話的目標後,若能進一步想清楚對方的疑慮——自己是家族第二代,專業尚未被驗證,那麼第一次見面時,她就會透過更正式的深色套裝,建立信賴感。

我都埋首電腦前,也要注重穿著?老闆會透過衣服,評量員工判斷力和企圖心

穿對衣服,聽來不易,但只要我們開始有意識到,穿衣其實是雙向、有來有往的互動溝通,改變,就能自此開始。

你可能會問,自己只是內勤人員或是工程師,只需要跟文件表格與電腦溝通,還需要穿著溝通力嗎?事實上,大老闆還是習慣把此當作一個評量工具,來評斷你。

例如自覺力。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認為:「一個人成為將才的第一個關鍵,在於他對自己的了解程度:明白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而穿衣就是一個人自我了解度的展現,因為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所以能夠隱惡揚善,選擇合適的衣服。台灣萊雅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郭秀君每次看到新鮮人,穿著像是「爸爸的西裝」來面試,都會讓她懷疑對方是否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判斷力。「要穿得恰好是滿難的,這要慢慢才能拿捏得準,」杜書伍認為,一個人的穿著是否得體,反映出他出門前是否想清楚所有細節,這最終也將反映在工作的效果上。如果連兩種裝扮間的細微差異,都能正確判斷,面對複雜的人事就能拿捏精準、不會出問題,「這才是人勝出的關鍵。」

最後是企圖心。在金融業界以穿著講究出名的瑞士銀行董事總經理陳允懋就主張,「就像發言要舉手,你想升官,你就該讓自己變得有主管樣,讓我看見!」包含襪子顏色,都是他評估員工是否能打點細節的觀察指標。

撇除老闆怎麼看我的考量,穿衣力帶來的好處很多,不僅幫助你的實力被看見,對外,你會有更多掌握大局的自信。

就像康和投顧董事、基金界最年輕的董事之一黎奕彬,在週一董事會議的日子,面對長輩,他以傳統西裝應戰。到了週二至週五,對外拜訪客戶時,要在金融業的「西裝大軍」中做出差異化,他會針對對方所處的產業、年齡甚至性別,設想對方能接受的「變化」尺度。入門款,在襯衫與袋巾上選擇粉紅、桃紅色系;進階版,則可能加進多色條紋的袖釦、紅條紋的襪子,甚至是紅、橙色的褲子,讓對方留下印象。

「像見嚴長壽或嚴凱泰,雖然都姓嚴,但從背景判斷,見前者我一定穿英式西裝、牛津領襯衫,後者一定是義大利式尖領外套。」

若會議目的一變,他必須向對方提出不滿時,他會把所有有色彩的配件都收起來,和平常做出區隔、扭轉會議氣氛。

在黎奕彬的眼中,實力跟外表會出現正面循環。穿著,不僅能讓客戶埋單,還能拿到更多場合的主導權。

最後,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臉書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總以帽T示人、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怎麼穿都是同一套衣服亮相,但他們卻同樣這麼成功?

難道我不能學賈伯斯「做自己」?九九%人是無名小卒,當然要包裝自己

「因為他們已經是『Somebody』(大人物),而且他們沒有老闆!」形象顧問陳麗卿說,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不須衣裝」:第一種,像賈伯斯般,已經靠能力成名,毋需向老闆溝通自己,因為名氣就已經是最好的外衣。另一種則是Nobody(無名小卒),「但世上九九%的人都在從Nobody變Somebody的路上,只要世上還有人不認識你,就要想辦法包裝自己,」陳麗卿說。

「你可以不重視形象,但別人都已經在做了。」哈佛商學院教授蘿拉.羅勃茲(Laura Roberts)說。如果你也同意,穿衣力是必備的溝通工具,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先認識自己。別急著買名牌與問專家,因為你應該是這世上最了解自己優缺點的人,花點時間好好在鏡子前端詳自己,網路與坊間書籍有太多資訊會告訴你,如何藏住缺點、彰顯優點。

然後,打開衣櫥時,同時想一下,自己想要透過服裝對大家「說」些什麼。如果,你不想「說」些什麼,當然也可以。衣服,只是溝通工具,要不要用它,何時用它,一切,應該操之在你。

當我們更早一步習慣駕馭這個隱形工具,在四十五秒鐘決勝負的形象戰中,你就能比其他人更早展現出實力,在職場上,先馳得點。

【延伸閱讀】

《他們,穿出創意與領導!》

推特創辦人╳多爾西 《GQ》和《彭博商業週刊》評為「矽谷最會穿型男」。推特上市後,創業家形象必須轉型讓華爾街信賴,其淺灰色穿著具現代感,西裝只扣上面一顆釦子,兼顧新創企業家行動力及掌控大局的形象。

臉書營運長╳桑伯格

《富比世》評選最時尚權力女性之一。單件式洋裝合身俐落、用色典雅,加上中長度鬈髮,讓她身為領導人的親和力加分。

Burberry執行長╳亞倫德

《富比世》評選最時尚權力女性之一,被蘋果挖角出任資深副總裁。風衣和褲裝給人充滿行動力的印象,寬腰帶凸顯腰線、波浪頭髮,以及涼鞋,加強女性領導的柔性優勢,成功掌握剛柔並濟。

《他們,穿出高度與細節!》

雅虎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鄒開蓮權威感的中性色,方便專注在公事上;高質感羊毛外套配上休閒款式,很符合活力、年輕網路產業中高階主管的形象,用大耳環表達個人風格,透露出開明作風。

名建築師╳陳瑞憲合身改良式獵裝,休閒中透露出文人氣息的質感,運用領結傳達設計人的創意。

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直條紋本身就是有速度感的符碼,加上銀色領帶、深藍西裝是Luxgen的代表色,看得出在替自己汽車品牌說話,很稱職的代言人。

【延伸閱讀】

78%的主管會因員工穿著不得體,對其升遷持保留態度。--歐美職場穿搭聖經《穿出成功》

96%主管認為,一個員工若懂穿著,將比其他同事擁有更多升遷機會。--歐美職場穿搭聖經《穿出成功》

人決定是否和眼前的對象接觸溝通,55%取決於穿著、打扮,38%來自肢體語言、禮儀,僅7%來自談話內容。--語言學家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

98%美國上班族認為,無論美醜,有穿西裝外套的人,都比沒穿外套的人,職級高出一等。--歐美職場穿搭聖經《穿出成功》

【延伸閱讀】失敗形象指標越多,小心暗地被打槍!

□1.常被說「你看起來很累」?□2.趕著上班,常頭髮沒梳好、素顏,甚至衣服沒熨燙就出門?□3.明明已經工作多年,卻常被問「你畢業多久了?」□4.常覺得自己像隱形人,別人看不到你的存在?□5.當同事或老闆跟你說某人的高見,你卻發現你早就說過了?□6.會議上,你說話常被打斷?□7.常有人問你:「你不開心嗎?」□8.別人常拿你的外表開玩笑?□9.別人常把部屬(後輩)誤認為你的主管(前輩)?□10.用完餐,明明你是主人,服務生卻將帳單拿給客人?

整理:郭子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73

【十三香】王守義長孫創業感悟:對於家族要有傳承的使命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5/58254.html

從揮霍的富三代到創業者,王太白完成了心態的轉變。這個十三香創始人王守義的長孫說,“一個人對於家族,要有傳承的使命,對社會,也要有擔當。”“跌倒了,要像史玉柱那樣再爬起來,我們還年輕。”沒讀過多少書的王守義,給長孫取了個名字,叫王太白。王太白遺傳了這個回民家族的面相,高鼻梁、粗黑眉毛、長睫毛,臉型立體。但他比爺爺清瘦。有一年爺爺的忌日,王太白蹲在地上,拿著小棍寫爺爺的名字,比劃半天,像發現家族的隱秘代碼一樣,心頭一震,爺爺的名字剛好十三畫,自己和另外一個堂弟的名字也是十三畫,家族企業的當家產品又恰好叫“十三香”,冥冥中的關聯引人遐想。爺爺為何對“十三”情有獨鐘?王太白百思不得其解,只怪爺爺在世時,自己沒發現這個秘密,否則他可以向爺爺請教。後來,在朋友圈里,王太白自命名“十三阿哥”,但朋友總是直接把他叫“十三香”。“來,十三香,喝一個。”去年11月底,在王太白參加的一個“二代”聚會上,朋友們如此向他勸酒。王太白靦腆地笑了笑。看起來,他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回國前的王太白完全不是這樣。彼時,他是一個出手闊綽的“二代”,外號“銀行”。他有一位要好的哥們兒外號“雷鋒”,是河南某個煤老板的兒子。兩人都是把英鎊當人民幣花的主兒,錢借出去了往往有去無回。“那段時間,心是懸著的。每揮霍一次,心就空一次。雖知道那是父母的錢,不是自己的,但畢竟年少氣盛,抵抗不了誘惑。”王太白坐在朋友位於上海金茂大廈50層的公司中,回憶在英國那段鮮為人知,卻如同過山車般跌撞的時光。他的少年時代過得很孤獨。上世紀90年代,王家上下忙於新建廠房,擴大十三香生產規模。大人們紛紛將孩子送到外地私立學校去念書。這樣做,既可以防止孩子們在家鄉遭到仇富者的綁架,又可以讓孩子們受到很好的教育。16歲前,每到周末,同學們都被父母接回家,學校就剩王太白一個學生,父母根本沒時間管他。“今後我當爸爸了,不會把孩子完全交出去,一定會花時間陪伴他。”雖然有些埋怨父母,但他深知父母年輕時都曾挨過餓,自然希望留給子女盡可能多的財富,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事實上,王家對教育後人極不自信。王守義的二兒子王銀良勉強讀完了小學,但為了溫飽,王太白的父親王鐵良從9歲開始,就跟著二哥到縣城演雜技。因為讀書 太少,王家幾兄弟在經營家族生意中多次被人欺騙。上當受騙多了,意識到文化知識的欠缺,成為企業做大做強的絆腳石,於是找家教來給大人們上課,對後代的教 育也嚴肅起來,孩子們無一例外的被送到最貴的私立學校念書,畢業後,又全都去了英國留學。王太白是在16歲生日當天,一個人拉著行李箱,從北京飛往倫敦留學的。先讀的是兩年制A-level課程。那兩年,他和普通留學生一樣,一年也就幾十萬的學費和生活費。父母不常去英國看兒子,只能 在物質上盡可能滿足他,陸陸續續在他賬戶上打了三四百萬。“當你還不到20歲的時候,賬戶上趴著幾百萬現金,你會怎麽做?”他反問我。他買了一輛市面上為數不多的超級跑車,後來就迷上了跑車,時尚雜誌上多數頂級跑車,曾經都是他的座駕。他不知道,自己的家族企業早已陷入危機:2003 年,王守義去世時,把企業交給了三個兒子:二兒子王銀良控股,三兒子王銅良和四兒子王鐵良也是股東。但當時的十三香品牌,內外交困,陷入商標之爭的泥潭。 市場上不少香料,甚至還有家族成員私下生產的香料,都打著“十三香”的招牌。父輩忙著商戰,無暇顧及到海外讀書的後人。但王太白也有打造自己的商業帝國的夢想:30歲之前賺夠1個億。一部香港TVB電視劇《創世紀》所描繪的資本在地產界的呼風喚雨,讓王太白對房地產興趣大增,他告訴家里要投資移民,在他生活的曼徹斯特買了十幾套房 子。當時的曼城,滿街都是賣房子的,這個英國第三大城市,聚集了大量出手闊綽的中國人。房價節節走高,人們的購買沖動愈強,沒人料到一場席卷全球的風暴就 要降臨。2008年金融危機,幾天工夫,曼城房價腰斬,低價房滿天飛,無人接手。加之匯率波動,一夜間,王太白手里的財富蒸發掉了 2/3。母親前前後後匯到賬戶上的幾千萬現金只剩下幾百萬。跟父母承諾的投資回報,全部化為泡影,房貸利息每天都在增加,投資虧空越來越大,他只能向家人求救。這一次,家人沒有再給他匯錢,並要求他拋掉房產回國。他做投資家的美夢破滅了。那是王太白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日子。女友走了,房子拋了,跑車賣了。回到國內,按二伯對家族成員立的規矩,奔馳、寶馬都不許開,何況跑車。他現在的坐駕,成了價值十幾萬的雪弗萊。自由支 配財富的權利受到了限制,家人對他的信任也首度破產。他動員父親投資房地產,父親根本不聽。他跟二伯說,也沒用,二伯還要求他在公司好好做事,“你爺爺當 年留過遺言,不準家人做房地產生意,掙慣了快錢,就不會再安心做實業了”。在家族企業上班,讓接受了8年英式教育的王太白滿眼看不慣父 輩的保守。1984年,二次創業的王守義,花了100元錢註冊了十三香。次年,王太白出生。如今他都快30歲了,公司不多元化發展,也不上市,連產品價格 多少年來都不變,就是幾塊錢。他一提上市,父親就說,“上市是圈錢。”他和父母一代人說不到一塊兒去,就對他們說,回公司上班可以,先在外面創業一段時間再回去。母親心疼兒子,給了400萬創業資金。錢一到手,他直接去收購當地的房地產公司,囤地。經歷過曼城的深重打擊後,他心中的《創世紀》夢比在英國還要強烈。“這個電視劇我看了快200遍了。”現實總比電視劇複雜,資金也不是一次投入400萬就行了,這只是開始,後續資金的缺口源源不斷打開。再次要錢時,家人堅決不松口,並要求他把手里囤的地全部賣掉。父子之間第一次發生尖銳沖突。他懷揣著一張只能透支5萬的信用卡,離家出走。“反而是在沒錢的日子,才知道哪些人是真正的朋友。”這段時間他沒向身邊朋友借過一分錢。那時候他看了幾部名人傳記,劉永好的,史玉柱[微博]的,黃光裕的,還有關於褚時健的報道。史玉柱給他的觸動最大,“現在我會對‘現金流’三個字非常重視,而剛回國時,激進得很,還指責父親不懂資本杠桿,保守。現在我也學會保守了。”僵持一段時間,父子妥協,父親答應不把兒子囤的地賣掉,前提是,法人代表由兒子變更為父親,因為後續資金補充,沒有收入的兒子根本無力支撐。法人一變,公司一些大的決策就再也繞不開父親了。咬牙堅持了一年半沒有現金流的日子,地價終於漲上去,他和父親商量,可以賣掉了。賣了1.8個億,差不多賺了1.3個億。但他答應家人不會再做房地產生意了。連續經歷兩次人生低潮,他自認為已經蛻變出來,也不再把掙1個億看作自己的人生目標,“傳承家族企業才是我的使命。”因為有一天,他忽然發現父輩正在老去:二伯都快七十的人了,父親也已經對企業沒有多少眷戀,開始玩盆景,當起閑雲野鶴來。留給年輕人的時間不多了。真正讓王太白從心底里發生改變,是在他與二伯爬了一次山之後。這次爬山經歷讓在場的另一位“二代”朋友夜不能寐。“看到你伯父,我忽然覺得追逐錢財沒啥 意義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朋友當天和王太白討論了一宿財富觀,結論是:看重金錢,命都可能搭進去;看淡金錢,把事做了,反而什麽都有了。2013年夏,青城山。王太白陪在成都療養的二伯王銀良爬山。以前,他聽經銷商說過,公司每年一度的經銷商大會都會舉辦爬山比賽,二伯總是第一個爬到山 頂,把眾人遠遠拋在後面,他不信。那天,二伯穿了件普通體恤、短褲,搖著折扇,嘻嘻哈哈,一口氣就登上了山頂,而王太白和他這位朋友,爬到半山腰就大喘粗 氣。二伯在體力上把小自己近40歲的年輕人比了下去,這讓年輕人羞愧無比。王太白其實並不吃驚,他知道,二伯每天都堅持兩分半鐘的倒立 訓練,幾百步蠍子走路(倒立行走),還要打一套養生拳。爺爺活了80歲。從爺爺開始,王家男子都掌握了一套養生技能。“他們兄弟幾個,都在堅持鍛煉身體, 他們從小表演雜技的功底都還在。反倒是我們年輕人,沒把身體當回事。”王太白在成都陪二伯調理身體期間,也在調理自己的身體,“我負責房產項目期間,應酬太多,喝酒喝壞了腸胃。”十幾天的同吃同住,以及青城山之行,令王太白不由得欽佩起二伯來。這一次,他受到的教育不是來自電視劇和人物傳記,而是伯父的言行。“對企業要看重,但對金錢要看淡。做事要專註,不分心。”伯父身上的優點,正是他曾不屑的,如今他為自己當年的狂妄感到如芒在背。仿佛是在一瞬間,他理 解了父輩的理念:吃虧是福,當你不管跟誰做生意,都不怕吃虧,到最後,所有人都會願意和你合作。“沒有人願意和精明算計的人做生意。用這句話,我交了不少 真朋友,也明白了為什麽調味料這種不起眼的產品也能做成大生意。”他開始自覺模仿父輩的言行。雅安地震後,他在微信 朋友圈和微博里發起募捐,成立同德慈善基金。不少朋友都捐款了,還有陌生人的捐款。他和一群二代朋友開車把捐款變成物資送到災區,參加救援時,香港衛視記 者的鏡頭對準了他,但他婉拒了。按照家族的規矩,不經允許,他是不能隨便接受外界采訪的,低調是二伯對後輩做事的基本要求。“在駐馬店的9個縣,全部有十 三香捐建的學校和公路,但二伯從來不上電視,也不參加各種表彰。”“那你為什麽會接受我的采訪呢?”“經過這麽長時間的低潮和反思,我開始意識到,一個人對於家族,要有傳承的使命,對社會,也要有擔當。在國外留學的二代,很多都迷茫過,走失過,他們原本沒有錯,只是一出生就帶著使命,無形中的壓力會讓自己變得叛逆,最終迷失自我。我敢說出自己的過去,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我希望對其他人有所借鑒。如果 我是反面教材,能讓社會上更多的父母和孩子,知道如何正確駕馭財富,不也是很有意義嗎?”2013年,王太白給自己做了個3年規劃:建原料基地和物聯網;實現產品升級;借助電商平臺,打開海外市場。“你害怕‘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嗎?或者害怕企業在自己這代人手上垮掉嗎?”我問。他沈吟了3秒鐘,說:“對‘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我理解比較深刻,持中立態度。順風順水長大的,沒有太強的韌性,失敗的幾率大。二代和三代,缺的不光是經歷,還要學會如何合理支配財富,增強控制風險的能力,在創業中增加歷練,踏實做事,實在做人。大多數沒落的家族企業,都是先從內部沒落的。我會註重兄弟姐妹的團結,不停地吸收新東西,跌倒了,要像史玉柱那樣再爬起來,我們還年輕。”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曹順妮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15

學無止境》從外商金融界轉戰本土電子業 海英俊:做事要有「回不去」的決心!

2014-02-03  TCW
 
 

 

是一種想親身參與台灣經濟奇蹟的企圖,是一股應該多做些什麼的動力,讓一位金融界大將決心改變。沒有科技背景、卻能出色地帶領台達電子,海英俊用「學習」讓改變後的人生新局更精采。

撰文‧施禔盈

職場的道路上,五十歲大關該是收割期,該是理所當然等待退休的穩定期,「改變」太冒險,也太不切實際了。尤其如果在原有的領域已經做得有聲有色、已經做到頂尖,那麼,在外人來看,「改變」似乎多餘了些。

二○一二年六月,台灣少數還站在浪頭上的電子大廠:台達電子,舉辦了一場記者會,創辦人鄭崇華把董事長的棒子交給原執行長海英俊。這一年,海英俊六十三歲,是他進入台達電子的第十三年;換句話說,海英俊是在五十歲時加入台達電子的行列,而在這之前,他可是一位西裝筆挺,曾在美國華爾街歷練過的banker(銀行家)。

是的,從金融圈到產業界,這麼大的職場轉彎,發生在海英俊五十歲之時,「Take the road less traveled.(走一條少有前人走過的路。)」是海英俊很喜歡講的一句話,事實上,他也是這句話的實踐者。「人生總是應該多做些東西、多看些不同的風景。」海英俊用一貫沉穩的語調,解釋這一段對於常人來講,不太尋常的決定與選擇。

對於海英俊,外界是這麼形容的:溫文儒雅、值得信賴、謙虛有禮;員工是這麼說他的:包容性強、善於溝通、經常能發揮關鍵角色折衝不同意見,而他從不曾發脾氣,「溫和與謙遜」幾乎是他的代名詞。

熱血保釣青年

赴美轉攻MBA,走務實路線很難想像,溫和的外表,藏著難以撼動的民族情感。七○年代釣魚台事件吵得沸沸揚揚,當時就讀台大社會系的海英俊,也起而抗爭,一張歷史照片可以見證他的熱血,海英俊就站在第一排,他是當時活動發起的重要成員之一。

大學畢業後,海英俊拿到獎學金到美國求學,他形容那是一段「讀書讀到眼珠快要掉下來」的歲月。一個小小的研究室,堆滿書本,念德國人用英文寫的馬克思,他得去找出美國人寫的馬克思,才能讀懂內容。後來他發現,這條充滿抽象理論的「社會學」之路行不通,才轉往花費最便宜的德州,念起「務實」的管理學。

拿到碩士學位後回到台灣,海英俊進入花旗銀行(Citibank),他幽默地說,這是誤打誤撞的結果,原來他以為銀行都是金飯碗;還有一個要命的「誤會」是,他印象中銀行三點半就關門了,所以工作應該很輕鬆、很舒服才是,「沒想到根本不是這回事,天天都要到晚上九點、十點過後才能下班。」雖然因為錯誤的想像才踏入金融圈,但也算是個美麗的錯誤。而當時他與古台昭(前台灣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張孝威(現任TVBS董事長)、宋學仁(高盛亞洲區副董事長)並稱「金融圈四公子」,「頗為不可一世。」一位熟知這段過去的友人這樣描述。

華爾街銀行家

金融界資歷完整,卻不甘舒適圈後來有個機會,海英俊跳槽至摩根大通集團(JPMorgan),並且任內被派往美國華爾街工作,他見識全世界可觀的金錢流竄,也第一次接觸往後造成風暴的衍生性商品,「有一天帳對不攏,Morgan甚至把這個業務停了半年的時間在清帳,我當時就知道這東西很複雜,風險很難控制。」這一課,海英俊印象深刻,而務實的他,一股不對勁的感覺始終揮之不去。

隨著Morgan將台灣分行降為辦事處,不希望業務執行上一成不變的海英俊轉往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任職,此時的他,同時存有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歷練,嚴格說來,金融圈的閱歷已臻完整。

不過,「Take the road less traveled.」的想法縈繞。緊接著,海英俊想辦法在不變的金融圈尋求改變,他來到了奇異資融(GE Capital)這家非銀行的銀行(沒有銀行執照,不能接收存款),於是讓他再添上個人融資的業務拓展資歷。

這一戰,他打得精采,最知名的一役是奇異資融與裕隆汽車合夥成立裕融,事實上,奇異資融在海英俊擔任總經理的任內是全盛時期,而這也奠下了海英俊五十歲職涯大轉彎的契機。

五十歲換跑道

鄭崇華一對一面授,從零學起一九九四年,鄭崇華已經聽聞海英俊的財務長才,因此邀請他出任台達電子監察人,海英俊則笑稱,擔任監察人不難,「蓋蓋章而已」。

不過,當他與台達電子的接觸越深,企求改變的渴望就越強烈,「金融圈裡,商業、投資銀行,外加個人融資都做了,接下來也就是這樣,是應該到產業界看看了,成就成,不成也沒辦法。」海英俊回想當時心中的聲音,於是他向鄭崇華毛遂自薦,表達加入台達電子的想法。

九九年,海英俊正式從外商金融界轉戰到本土電子產業,「人生是應該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海英俊再次強調。另外,讓他做出改變的最大動機是,他想要親身體驗台灣經濟奇蹟的推動力,「在外面看是看不出門道的,所以一定要進來看,我想要知道這家公司如何從一家四、五個人的新莊小廠,做到全球最大電源供應器廠商。」他笑說,有一點「觀察員」的味道。

從全然的外行,到現在一手訂定台達電的策略方向,海英俊強調,世界一直都在改變,新東西不斷冒出來,除了持續學習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其實,海英俊要加入台達電,不是沒有掙扎,他也擔心對電子業的「零」知識,會是很難跨越的門檻,不過,鄭崇華一句:「你就來吧!」並且讓海英俊動容的是,鄭先生曾花費好幾個下午的時間,一對一面授,講解產品內容與台達電策略。

這讓海英俊鐵了心,他說,他從來就沒有做不來就回頭的想法,「金融或產業,已經不是一個選項;既然決定往前走了,就走下去吧!」此時海英俊堆滿笑容地補上一句:「我回不去了!」

再創職涯顛峰

勇於變革,帶領公司市值衝破百億美元就像他在○四年接任執行長時,於記者會上所發表的談話,「做了過河卒子,只能奮力向前。」這是海英俊不為人知的堅持,而強大的堅持下,也果真創造了一番新局。如今,台達電的市值超過一二○億美元,相較他剛接任執行長時的二十億美元,成長六倍,其中外資持股比率,更是超過七成。

「勇於變革,永續經營」這是台達電子上自創辦人、下至作業員,都嵌在心裡的企業文化,體現在個人身上,海英俊正是因為勇於改變,所以即使已屆一般人心中的退休年齡,還能經營自己繼續創造顛峰。

海英俊曾說,擔任董事長從不在他的生涯規畫中,事實上,他也不是個凡事都一定要規畫妥當的人,但正如觀察他許久的台達電發言人周志宏所說,「海先生的『修身』很到位,做什麼像什麼,當他一直都把自己經營得很好,又何必擔心或惶恐下一步的改變呢?」有一句話是「活到老,學到老」,在海英俊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他的徹底履行,還見到「改變」不分年齡的可能性。

海英俊

出生:1949年

現職:台達電子董事長

經歷:台達電子副董事長暨執行長、奇異資融台灣區總經理學歷: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國際企業管理碩士、台大社會系

從紀錄片看盡大千世界

海英俊有個廣為人知的興趣:看電影。他說大學時代花最多時間在「東南亞」,當所有人都用疑惑的眼光看著他時,他才帶著微笑緩緩說出「電影院」這三個字。這是海氏幽默。

他喜歡看紀錄片,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教育?教育!》一系列影片,其中一部描寫中國甘肅省鄉下,孩子為了改變命運苦讀的故事,更讓他感觸頗深,「銀幕的開始是一片黑暗,漸漸出現一些亮點,我以為是螢火蟲,鏡頭一拉近,才知道那是一個個學生拿著手電筒照路去上課的畫面,因為那是清晨五點。一到學校,他們進到有燈光的教室讀書,等到天亮了,就跑到操場上讀,他們這樣苦讀,為的是將來可以考上大學,改變貧苦的命運。」海英俊描繪。

這是一個沉重的議題,對這群孩子來說,改變命運要付出的代價很可觀;但不改變,就無法從農村出走,所以成不成,都得一拚。

很多人都會問海英俊退休後要做什麼?「我最大的心願是來個影展,然後我就從早到晚一直看電影。」看電影也是學習,海英俊這樣強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68

管理實務(19):企業要有足夠的後勤力度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14620

做生意,就像打仗一樣:表面上是打前線,其實是打後勤。

據稱,在韓戰中,美軍平均13個后勤人員供應1個兵。中國志願軍則是1個后勤人員要供應6-10兵。那麼後勤的力度差距是:78-130倍。
換一個計法,美軍的後勤人員比例是93%,而志願軍是9.1-14.3%,結果當然就是不成比例的傷亡率。

再從另一個數據去看:在太平洋戰爭(1941-1945年)中,日本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 9艘、驅逐艦63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 355艘、護衛艦 498艘。僅從數量上,日本期間僅僅建成了91艘艦隻,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生產了1,042艘,即使兩洋作戰,分一半給日本,都是1:5.7,完全無得打的,更何況美國海軍的主力在太平洋而不是大西洋。

應用在管理上,就是兩個道理:

前線(front line)要有足夠的後勤(support),才可以增加成功的機會

如果後勤力度不足,就只能收縮戰線,不然必然會被壓倒性地打倒

在現時的資訊時代,除了傳統的物流(logistic)、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財務(finance)之類,資訊科技(IT)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應該以IT去支援其他傳統的後勤部份,前線的銷售(sales)、市務(marketing)及客服(customer service)的質素才足以面對競爭。

可是我們往往會看到,很多公司對IT都不夠重視。例如一些中小型的金融機構,IT support居然只佔員工不到5%,甚至寧願down size以便加強銷售人員。

睇一間公司的成敗,其實睇佢個人事結構已經知道大概,如果前線佔大部份,後勤卻只佔少部份,結果就是sales要打天才波,而客服就要捱鬧,marketing就被人當作是吹水,因為服務水平追不上業務和客戶的需求。

一間公司如果要追上modern trend,IT人員的比例起碼要有10%,最好有20%,這樣公司才能夠有足夠的速度和發展步伐。

做生意,就像打仗一樣:表面上是打前線,其實是打後勤。據稱,在韓戰中,美軍平均13個后勤人員供應1個兵。中國志願軍則是1個后勤人員要供應6-10兵。那麼後勤的力度差距是:78-130倍。換一個計法,美軍的後勤人員比例是93%,而志願軍是9.1-14.3%,結果當然就是不成比例的傷亡率。再從另一個數據去看:在太平洋戰爭(1941-1945年)中,日本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 9艘、驅逐艦63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 355艘、護衛艦 498艘。僅從數量上,日本期間僅僅建成了91艘艦隻,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生產了1,042艘,即使兩洋作戰,分一半給日本,都是1:5.7,完全無得打的,更何況美國海軍的主力在太平洋而不是大西洋。應用在管理上,就是兩個道理: 前線(front line)要有足夠的後勤(support),才可以增加成功的機會 如果後勤力度不足,就只能收縮戰線,不然必然會被壓倒性地打倒在現時的資訊時代,除了傳統的物流(logistic)、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財務(finance)之類,資訊科技(IT)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應該以IT去支援其他傳統的後勤部份,前線的銷售(sales)、市務(marketing)及客服(customer service)的質素才足以面對競爭。可是我們往往會看到,很多公司對IT都不夠重視。例如一些中小型的金融機構,IT support居然只佔員工不到5%,甚至寧願down size以便加強銷售人員。睇一間公司的成敗,其實睇佢個人事結構已經知道大概,如果前線佔大部份,後勤卻只佔少部份,結果就是sales要打天才波,而客服就要捱鬧,marketing就被人當作是吹水,因為服務水平追不上業務和客戶的需求。一間公司如果要追上modern trend,IT人員的比例起碼要有10%,最好有20%,這樣公司才能夠有足夠的速度和發展步伐。

管理實務(19):企業要有足夠的後勤力度 | 筆與置評 noTcomment
做生意,就像打仗一樣:表面上是打前線,其實是打後勤。據稱,在韓戰中,美軍平均13個后勤人員供應1個兵。中國志願軍則是1個后勤人員要供應6-10兵。那麼後勤的力度差距是:78-130倍。換一個計法,美軍的後勤人員比例是93%,而志願軍是9.1-14.3%,結果當然就是不成比例的傷亡率。再從另一個數據去看:在太平洋戰爭(1941-1945年)中,日本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 9艘、驅逐艦63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 355艘、護衛艦 498艘。僅從數量上,日本期間僅僅建成了91艘艦隻,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生產了1,042艘,即使兩洋作戰,分一半給日本,都是1:5.7,完全無得打的,更何況美國海軍的主力在太平洋而不是大西洋。應用在管理上,就是兩個道理: 前線(front line)要有足夠的後勤(support),才可以增加成功的機會 如果後勤力度不足,就只能收縮戰線,不然必然會被壓倒性地打倒在現時的資訊時代,除了傳統的物流(logistic)、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財務(finance)之類,資訊科技(IT)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應該以IT去支援其他傳統的後勤部份,前線的銷售(sales)、市務(marketing)及客服(customer service)的質素才足以面對競爭。可是我們往往會看到,很多公司對IT都不夠重視。例如一些中小型的金融機構,IT support居然只佔員工不到5%,甚至寧願down size以便加強銷售人員。睇一間公司的成敗,其實睇佢個人事結構已經知道大概,如果前線佔大部份,後勤卻只佔少部份,結果就是sales要打天才波,而客服就要捱鬧,marketing就被人當作是吹水,因為服務水平追不上業務和客戶的需求。一間公司如果要追上modern trend,IT人員的比例起碼要有10%,最好有20%,這樣公司才能夠有足夠的速度和發展步伐。

管理實務(19):企業要有足夠的後勤力度 | 筆與置評 noTcommen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20

財務智商(23):財務目標要有主線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19631

讀友網諗兄轉載到本網的問答文章,有些啟發想和大家分享。該讀者的問題如下:

夫妻二人,擁有黃埔花園及大埔中心兩房單位各一間,而大埔中心是自住的,分別市值480萬和360萬,而欠款總共450萬,同樣是付三成首期供緊,月入共5.2萬,合共每月供緊17000蚊,黃埔單位收緊租13500:
1. 黃埔花園收租用作供款,自住大埔中心(長遠KEEP兩個細單位)
2. 賣晒以上兩個細單位,二合一換個大單位黃埔花園自住好些?(以長遠升值潛力來看)
3. 二人的借貸力,好不好再按100萬來買一些債券,外幣或車位等投資?(因為有辣招,不能買物業)

以前筆者常聽過一些「揀樓揀幾年」的故事,例如話自己2005年已經看好樓市,諗住買樓,個個周末都去睇,結果睇左幾年,都好似迷失了在烏蛟藤森林咁,仲未揀到。

那麼筆者就想,為甚麼他們會揀不到呢?原來是因為他們想要一間乜都合條件的dream house,而他們所舉出的條件,是互相矛盾的,例如要一間樓齡不太舊,實用率又高的樓。大家知道,樓宇的實用率越來越低,三十年前的樓才有九成以上,去到近年只有七成半,那麼想要「高實用,低樓齡」的樓,真是一間dream house 黎:只存在於夢中。

反而,如果能夠列出那一個條件最重要,那一些較次要,找到一條主線,就容易下決定。這位讀者的個案,正是欠缺主線的典型例子。

1. 從降低居住成本的角度,現時供樓用1.7萬,收租1.35萬,即係貼3,500元就解決了居住問題,如果將供本當作儲蓄,供息當作支出,兩層樓的利息總支出可能低至6,000元,那麼實際的居住成本會更低。

2. 從用盡借貸力的角度,不一定要賣兩間細拼一間大,也可以加按其中一層,同樣也能達到套現100萬,套出來的現金作用一些高息投資,例如購買3-4%的公用股。

3. 從單純套取現金的話,最有效就是賣出其中一個物業,套出來的就比100萬更多,反正目前樓價大幅升值的機會較低,除笨仍然有精。

4. 如果是睇好樓市的,保持兩間物業已經是最好的選擇,起碼不用支付動輒十萬起錶的各種費用。

5. 如果是睇淡樓市的,乾脆將樓全賣掉,減磅等機會,共有390萬淨值,假定全購入3.5%息率的公用股,平均每月可以收入大約1.1萬,可以作為租金的津貼。

讀者選擇以上任何一個角度,任何一個方案,都應該比「賣兩間細拼一間大」為佳,因為讀者將居住的成本大幅度提升,來換取潛在更大的升值機會,原本的租金收入,都變成了自己居住成本的一部份。

即使未來真的「賭得大贏得大」,但眼前現金流大減,居住成本大升,已經是吃了眼前虧,而且財務穩定性大減。

又比如套現100萬,即使是一些高息投資,也只是每年多3-4萬,或者每個月3000多元左右,金額太細,其實唔值得搞。若考慮及要支付2.2-2.5%的按揭利息支出,真正是無乜肉食。

至於投資在債券,外幣或車位等項目,讀者有沒有其預期現金回報,以及升值預期的估計?以筆者的經驗,絕大多數的投資項目現金回報,很少長年超過5%。

至於潛在升幅,只有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才會實現,例如過去幾年香港住宅樓價的急升,並非必然如此,當客觀情況消失,升幅也會同時消失得無形。舉個例子,過去買入車位和劏舖,投資損手以至全軍覆沒的不在少數,正所謂別人在暗你在明。

如果沒有重大的理由,筆者會建議讀者應先反問自己,最需要的財務目標主線在那裡?增加現金流?資產增值?分散風險?還是只是想找一個更好的理由去改善生活環境?找到財務目標的主線,才有可能有理想的財務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32

《專家開解方》沒價格、沒土地、沒後盾 不等於沒市場 科技肉搏戰 要有聰明的玩法

2014-04-21  TWM
 
 

 

這是一場兩岸競爭力的比賽,從產業、公司到個人,將逐一被檢視。而這個曾被我們視為台灣最有競爭力的科技產業,也將面臨競爭優勢一點一滴流失的窘境。

價格競爭,曾是台廠最驕傲的實力,許多美商、日商稱霸一時的產業,只要台廠一跨進去,假以時日,必定成為台廠的天下。許多電子業的老闆都曾驕傲地說:「我們就是比別人會cost down(縮減成本)。」如今,我們遇到了一個比台廠更會cost down的對手︱中國。於是,台灣的電子產業,一個接著一個的崩盤了。

「台廠真的要有聰明的玩法,而不是跟著殺價。」友達資深副總經理蔡國新說。去年,台灣面板廠遭遇到中國面板廠鳴槍的第一戰,就是在三十二吋液晶電視上,「你明知中國三十二吋面板產能開出,供給多了,價格就不會好,那你就不該去硬碰硬。」所以,友達就調整三十二吋面板的產能,改做三十九吋面板。「當消費者看到三十二吋液晶電視很便宜,可是再多加一點錢就能買三十九吋,心態便會動搖。」這就是蔡國新所說的,台廠要有更聰明的策略。

解方一:

要有策略,避開殺價戰「如果跟著中國一起殺價,殺到最後,我們也不會得利。」蔡國新很清楚,如果與中國打殺價戰,那就只是在和稀泥,最後兩邊都是土、土、土(編按:台語,很慘的意思)。

長年觀察台灣科技業競爭力的交大科管所副教授洪志洋不諱言,「講穿了,台廠最需要的就是:創造差異化的價值。」創造差異化幾乎是管理科學裡,宛如家常便飯的名詞,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

以台灣揚聲器大廠美律來說,這幾年美律遇到來自中國的競爭,問題已不只是殺價,「中國的AAC、歌爾聲學能把產品賣進蘋果,美律目前卻沒辦法,這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AAC、歌爾聲學的技術也不比我們差。」巴克萊證券分析師蓋欣山說,競爭力的比賽不會只有價格一項。

「所以,美律去開發頭戴式耳機,就是比較聰明的作法,而不是跟大陸硬碰硬,也就是我們講的,創造差異化的價值。」洪志洋說。

新普董事長宋福祥也認為,台廠要想擺脫緊追在後的陸廠,一種作法是加深技術實力,將差距拉大,另一種是避開紅海市場。

「台灣在傳統PC供應鏈的能量,其實還是很強的。」注意,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楊勝帆用的是「傳統」二字,那新興行業呢?「如果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陸廠崛起的速度就比台灣快。」是的,舊產業部分,台灣有優勢;但具有成長潛力的新產業,台廠早喪失話語權。特別是具備「未來成長性」、「與中國政策相關」及「可以得到補助」這三大要素的領域,早已是陸廠鎖定的目標。

解方二:

技巧性談判,伺機進入平台就拿主機板產業來說,堪稱夕陽產業,日益萎縮的這塊餅,中國廠商就沒有太大興趣。所以,台灣至今還能號稱是全球主機板的重鎮,市場龍頭也都還是我們驕傲的華碩、技嘉。

如果我們將產業別換到了面板、LED、太陽能……,楊勝帆聳聳肩,「這些,中國廠商早就已經追上來了。」講得更實際點,比一比兩岸的技術能力,中國多快能追上台灣?「面板的差距,大概只在一年以內,至於像LED這種太淺的(指技術門檻較低的產業),更容易被追上。」挖角、搶人這些事,中國很早就在做了,從日商、韓廠到台灣,拿到技術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難,甚至在中國品牌的異軍突起下,大陸供應鏈有了最強悍的後盾。

如果連台灣最有競爭力的科技業都面臨這種困境,我們該怎麼辦?「你要懂得用手上有的,想辦法拿到我們需要的。」這就像是談判桌上的技術,當中國品牌還需要台灣PC供應鏈的一天,我們就要把握優勢去拿到我們需要的,例如軟體。

「所以,我們跟小米做生意時,能否不要只想著賣零組件?或用較低的價格去換一些東西回來?像是在小米軟體平台上,也讓台廠進去?」楊勝帆說。

解方三:

世代交替,拚創新其實,撇開兩兆雙星計畫(編按:經濟部為加速產業升級,於二○○二年訂定的計畫),台灣沒有太明確的產業發展路線,這也讓科技業發展陷入瓶頸。「你看外國公司,每三十多年就要轉型一次。」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不諱言,台灣產業早已面臨轉型關頭,「只是大家講產業轉型,都以為是要幫大企業轉,但(大企業)要怎麼轉?幾萬人在做面板、PC,是沒辦法轉的。」大企業無法轉型,怎麼辦?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及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都是上個世代的創業家。他們要給下一代機會,當新世代的導師,台灣才有機會。

台灣在制訂未來五到十年的產業政策時,就要把世代交替考慮進去,「當你要抓一隻鳥的時候,不要先放掉手上抓的那隻。」蔡清彥的意思是,產業升級前,台灣最擅長的量產、製造不能放棄,小廠更要靠創意,有勇氣去做小量、多樣有風險的產品,衝出創新能量。有攻有守,才稱得上是完整的產業政策。

撰文‧何佩珊、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76

潘美辰:投資首先要有興趣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6/3981759.html

2014年5月31日,在北京龍潭湖公園中心島劇場,燈光變幻處,身著盛裝的潘美辰出現在舞台上,現場各個年齡段的幾千名歌迷立刻瘋狂大喊她的名字。

這是潘美辰2014全球巡迴演唱會的北京首站的現場,《投資與理財》雜誌記者受邀前往,見證了這一盛況。提起潘美辰,大家都會想到那首家喻戶曉的《我想有個家》。而提起這首歌,潘美辰說,在求學的那段時間,曾經有過半年之內搬了3次家的經歷,甚至窮到連著幾天窩在租來的陰冷潮濕的小屋裡吃泡麵。《我想有個家》這首歌恰如其分地寫出了她當時的心境。

為理想打工賺學費 26年發行19張專輯

「當我自己想清楚了,我就會毫不猶豫地往前走,哪怕遇到各種挫折,我也不會後悔,因為我清楚,那是我想要的。」——潘美辰

潘美辰祖籍福建,出生在台北縣的板橋市,從小家境貧寒,爸爸賣過水果、冰激凌,媽媽曾是有錢人家的幫傭。她對音樂的愛好,就是從跟著媽媽去幫傭的人家,看到別人家小孩彈鋼琴開始的。

家境的貧困,使得潘美辰沒有機會擁有自己的鋼琴,她就每次等媽媽幫傭家的小孩彈完後再去練琴,可是因為這個,媽媽被解僱了。讓潘美辰沒有想到的是,為了支持她學音樂,媽媽省吃儉用,給她買了一架風琴。

14歲那年,因為父母到花蓮做大理石生意,一家人就搬到了花蓮。為了能夠儘早去台北發展,潘美辰在花蓮一家舞蹈學校裡半工半讀,賺取學費。因為舞蹈學校會招收很多年齡小的學員,潘美辰就負責做這些小學員們的保姆,陪他們練舞,送他們回家。

1985年,不滿16歲的潘美辰,為了尋找她個人的理想,在父母面前跪了三天三夜之後,說服了他們,離開花蓮的家,先後到台北南強國中、南強中學影視科音樂班讀書。17歲的時候,潘美辰就到餐廳裡唱歌掙錢。

1987年,台灣舉辦青年創作歌謠比賽,參賽者有數千人,潘美辰以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一舉拿下演唱組桂冠和創作組優勝獎,並獲得台灣藍白唱片公司的青睞,立即與她簽約。第二年,潘美辰出版第一張個人專輯《不要走,不要走》,正式進入歌壇。第三年,出道不久的潘美辰憑藉歌曲《我想有個家》,奠定了自己在歌壇的地位。她那獨特的嗓音以及歌聲中所散發出的真摯情感,影響了整整一代人,成為華語歌壇一位不可或缺的歌手。1991年,潘美辰就站在了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上。從《愛情這條路歹走》、《不懂愛的人》、《不要走不要走》、《當我離開你》、《拒絕融化的冰》、《你冷不冷》、《傻小孩》,一直到《真實的潘美辰》、《最冷的夏天》、《我怎麼可以》,潘美辰在自己出道26年的時間裡,發行了19張專輯,演唱了數百首歌曲。

在多地投資房產 不唱歌想當分析師

「投資首先要有興趣,只有有興趣,你才會用心去打理,才肯花時間經營下去。」——潘美辰

與其他歌手不同,潘美辰自己投資演唱會,也由此成為國內第一個自己投資創造全新演唱會模式的藝人。

潘美辰有著多年投資樓市的經驗,目光精準。她說:「買樓不要專注一線城市這些市場很火,但價格卻很高的地方。基本上,我都是選擇相對偏門的地方,比如海口、昆明的一些地方,房產增值速度會很快。」潘美辰還笑言,如果哪天不唱歌了,她可以憑藉自己多年的投資經驗去當分析師。

愛戴墨鏡的她,投資了眼鏡工廠,還想開咖啡店。2002年前後,潘美辰開設了「潘美辰音樂藝術學院」,包括個人專業歌唱班、巨星養成教育班、成人素描班等多項課程,學校的老師則是柯以敏、林志炫等歌手。費用方面相對低廉,比如倍受關注的巨星養成班收費是4000台幣一個月,也就是500元人民幣左右。如果學員表現優秀,不排除出唱片、直接做歌手的可能。

潘美辰說,她想投資一間商舖。台灣很多人投資商舖,主要是增值快、零風險,因為在台灣,大家覺得購買股票的風險很大,做生意又需要太多時間和成本,所以投資固定資產已經成為台灣眼下的投資模式。

在出道2 5年的時候,潘美辰完成了新歌,開始拍MV。後來發現短短幾分鐘的MV已經無法完整表達她的想法,索性就投資百萬,花費數月拍了一部微電影《京•愛》,講述了一段跨越時空的愛情故事。

她做投資的原則是,只投資自己有興趣的產品,不玩高風險的股票和基金。她說:「投資首先要有興趣,只有有興趣,你才會用心去打理,才肯花時間經營下去。」 談及自己的消費觀念,潘美辰說要簡單得多。從小受父母教育的影響,潘美辰習慣了簡單的生活,她不會去買一堆不實用的名牌用品,每次吃飯也都十分簡單。

管理員工要寬容 女人要有錢

「精采的人生要靠自己不斷的努力、再努力。轟轟烈烈的生命要靠鬥志,才能譜出旋律!」——潘美辰

閒暇之時,潘美辰喜歡游泳、打球、看電影。她直言,自己喜歡按照自己的個性,自由自在地裝飾自己。她對記者表示:「在做第一張專輯時,我就明白外形與唱腔必須形象鮮明的重要性。我一直偏愛寶藍、黑、白等顏色,又從小習慣褲裝,加上我的個性天生就比較獨立、冷漠,因此在造型上,我希望把自己最真實、最自然的一面呈現出來。」後來,由藍、黑、白色調搭配的服裝造型配上冷冷的表情,以及低沉悲愴的唱腔,果然成為了潘美辰的舞台標誌。

潘美辰有著獨特的運動天賦,她說健康才是永遠的財富。她自己不僅喜歡多項運動,還去做過射擊選手。在管理自己的員工時,潘美辰抱著一種寬容的心態:「有很多事情就讓它自然發展,你說了,也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如果我自己的學生或者員工做錯一件事情,我會假裝沒有看到。」

雖然寫過也唱過很多情歌,但潘美辰卻很少談及自己的戀情,她只在博客裡寫過,自己有過一段異國戀。然而,她有一首歌的名字是《女人要有錢》,則表明了她對戀愛中女人應有態度的一些想法。她也對記者表示:「一個女孩子如果一生裡都靠一個男人,就會習慣性依賴他,他叫你在家裡燒飯洗衣服,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你不知道。所以我覺得,不管今天有沒有另外的一半,獨立的女性都要擁有自己的一片天,自己要會存一些錢。」

潘美辰這樣感慨:「在我的生活裡,煩惱與憂愁當然會有,但我卻不能容許自己有隔夜愁,再怎麼煩心的事,也要當天解決掉。在我的人生中,有句話一直警醒著我:煩惱大慾望就大,慾望小煩惱就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35

高盛貼心建議:今年想賺錢一定要有信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03

全球投資者怎麽在2015年里賺錢?高盛貼心建議:要保持信心!

高盛在本周四的報告中稱其2015年預測的核心主題仍然堅實完好:美國經濟持續穩健;美國以外的發達市場普遍複蘇;美元進一步升值;油價大幅下跌的影響。

與2014年初相似,一個主要的擔憂是這些主題中的多個已被市場廣泛認可。因此今年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其觀點將如何體現在資產價格的變化之上。

高盛將2015年前景命名為“保持信心”,該機構表示,“我們認為今年投資的關鍵是對經濟形勢的主要方面保持信心。”

為何高盛要著重強調“信心”?理由是當過去市場出現懷疑、擔憂的情緒時,伴隨的回報也很高。

在過去兩年里,市場時不時會懷疑美國經濟是否能維持穩定的擴張勢態,當市場出現懷疑時,波動性就會升高。例如在2014年初當惡劣的天氣導致美國數據走弱,以及10月當時市場擔心全球經濟放緩可能傷及美國經濟前景,但是兩者隨後都被證明只是暫時的風波或根本就不存在。

見下圖,淺藍色線代表標普500指數30天後的回報,深藍色線代表波動率,高盛指出,最高的回報總伴隨最激烈的波動:

QQ圖片20150108220654

對此,高盛提出了四種保持信心的方式:

1.在市場懷疑時對核心預測抱有信心;

2.相信資產表現會強於預期;

3.相信核心預測未得到充分體現;

4.相信過去一段時間形勢變化的潛在影響並未被充分計入。

高盛稱上面第一點對應了關於美國經濟複蘇的看法。第二點對應著對美元的觀點。第三點體現了對歐元區複蘇和歐洲央行的觀點。第四點體現了對已經大幅下跌的油價的看法。

美國方面,高盛預計美國的真實GDP將由2014年的2.4%升至2015年的3.3%,2016年降回3.0%。高盛認為2014年四季度的經濟增速會放緩,但在後續幾個季度里將回升至3.0%。

美元方面,高盛預計美聯儲2015年加息可能性加大,美元將延續強勁漲勢。預計美元指數未來3、6和12個月的目標價格將是98.1、100.5和102.3。美國可能不會樂於見到美元的大幅升值,貿易保護主義或擡頭。如果美元持續升值的話,立法者可能會對此做出側面回應。

歐元區方面,高盛認為歐央行2015年一季度將全面QE,歐元區進一步大幅貶值,歐股向上,歐元區內部息差收窄。歐元區經濟將會逐漸增長,QE的效果還未完全體現在市場中。

原油方面,高盛認為2014年原油價格大跌,新興市場產油國如俄羅斯、伊朗的經濟和貨幣會承壓,但發達國家產油國和所有進口國則會受到利影響。高盛預計原油價格每下跌20%會推動全球經濟增長0.45%,意味著2014年夏天以來跌超40%的油價講給全球經濟帶來相當大的動力,而這一影響還未完全被市場所反映。

中國方面,高盛認為增長持續放緩將成主要趨勢,房地產和信貸失衡情況仍然嚴重,但中國政府有能力緩慢但持續的做出調整。高盛預計中國2015年第一季度經濟將相對疲弱,盡管政府出手幹預後,經濟增長有可能企穩,但長期來看下降趨勢不變。

高盛建議投資者要對以上大趨勢“咬定青山不放松”。

附高盛對全球主要國家的真實GDP及CPI預測:

goldman forecast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22

要有颗强大的心,坚持,坚定,坚韧!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50

熟悉小天的人,应该知道,小天的签名一直都是“要有颗强大的心”,在网上也看到一篇很不错的文章,特地发出来和大家共勉。


“内心强大的人,思想丰富的人,他不在乎有多少人误解了他,也不在乎有多少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人内心的丰富,足以弥补一些物质的匮乏。内心强大的人,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也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是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内心强大,表明他对这个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已经有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看法。在佛教那里就是“无漏”之说,已然成熟于胸。内心强大的人,不必要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甚至可能外表懦弱,但是,内心坚强。


  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是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这种信念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 心深处的。也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而且是带有深厚情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广阔的视野,这种内心的强大,常常意味着他极其地自信,而这种自信常常就 来自于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以及对自然,对人的生命的深深敬畏,因为敬畏,才使他没有恐惧感。


内心强大的人,听到不同的声音内心不会焦虑

因此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他都能够认真听进 去,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再想一想,对自己自信的东西仍然保持一份警惕。因此,他不会拒绝去听一听,想一想不同的声音。但是,由于他的内心的强大,他也不会一 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就立即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且是在不同的声音面前,学会用逻辑、常识、常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重新检验一次。


  而事实上,这样的检验不会是第一次,而是反复多次,而且成为一种常态。反复多次,成为常态,仍然得到坚守,之后的东西才是稳固的。内心里,真正稳固的东西多了,他就强大了。因此,内心强大的人并不是不再改变,而是不再需要改变自己处于信念内核中的东西。


  一个人信念中内核的东西,如果经常被改变,那么,他的心灵世界还是无形的,他的精神世界还是迷茫与混沌一片,这样的人,即使著书立说,也是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立场不坚定,逻辑不一贯,对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毫无主见。


  信念内核究竟是什么?就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 你怎样认识人生,你怎样看待幸福与意义,这些东西在一个内心强大的人那里是完全圆通自洽的。这里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但是,一定是自洽的。在这里,你的思 想信念与你的生命感受,生活经验,你的知识结构,你的理性认识,你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不会在逻辑上,在生活经验与理性认识中产生冲突与分裂。不会言不由 衷,不会所做的事与所说的话互相矛盾。


内心强大的人,是平和的、自信的、快乐的

一个人如果到这个地步,也就是人格完善,内心强大之人了。内心强大的人,也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或者说真正有思想的人,也是内心强大的人。这样的人,即使身处世俗世界里的所谓逆境,他的内心也是平和的,自信的,且是充满快乐的。


  因为,他的世界不再只是世俗世界,他还有自己独有的完美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 界里,他有自己的幸福标准与快乐标准,在这个王国里,他享受着别人无法享受,也无法理解的幸福与快乐。近二百年前丹麦思想家戈尔凯廓尔一生一贫如洗,生命 也很短暂,但是,他内心强大,一生充满快乐。这样的人的幸福,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


内心强大的人,随时做着最坏打算,却往最好处追求

内心强大的人,其实是精神贵族。他意识到人,作为一种有精灵的人,有思想的人,其肉体生命的有限性,同时也意识到思想生命的无限性。他知道怎样摆正自己的肉体生命与自己的思想世界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认识到世俗世界的物质标准与自己精神世界的另类坐标。


  因此,内心强大的人常常不失眠,不焦虑,不急躁,随时随地做着人生中最坏的打 算,却往最好处追求。一切灾难与痛苦,都早在他的生命中思量过了,甚至丰富真切地体验过了。他向死而生,因此,一切的变故都不再让他感觉世界突然被颠倒, 人生会被变得面目全非,一种坚定的信念,可以支持到他安然入土,与世长辞。


  他的生命不再焦急地等待,而是坚定地行动,他的行动标准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 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宠辱不惊,淡然处之。他相信人生中任何经验,包括那些不幸与痛苦所带来的感受,都将化成他人生中独特的体验。而这些经验都将化成 他的思想智慧,成为他内心更为强大的材料。


内心强大的人,爱人如己,并尊重他人选择

他相信,人的肉体是这个宇宙中最为脆弱的东西之一,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可以坚不可摧。他还相信,在这个世界,他的生命感受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替代。这是他充满自信的力量来源。生命的觉醒,使得他爱人如已,先认真爱护好自己,然后用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去感召这个社会。


  爱人如已,如果一个人,把自己打理很糟糕,内心很混乱,心灵很脆弱,那么,他无疑就缺乏了爱的力量,一个糟糕的人即使爱人如已,也只会把别人弄得与自己一样糟糕。因此,他懂得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寸时光。也因此,内心强大的人,他有自己的生活主题与生命意义。


  在生命意义上,他坚信,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并且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这个权利,他自尊,更懂得尊重别人,他追求幸福,更懂得尊重他人的幸福,他做出选择,更懂得尊重他人的选择。


内心强大的人,在真理面前,敢于成为千夫所指

有思想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有原创思想的人,那些接受来的思想,只要与他的生命与生 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种思想也将使他内心变得强大,思想与人的生命性是密不可分的。有思想,就是意味他用自己作为人的生命开始思考,用自己生命去感受, 去体验生活,感受世界,不以人的毁誉而判定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即使全国的人以他为敌,即使全世界的人误解了他,孤立了他,他也能够淡然而坚 定地生活。在这个时候,“那个最孤独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易卜生的这个话表明,内心强大的人,在真理与真相面前,他就是敢于成为国民之敌的 人,成为千夫所指的人,也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这样的人的内心世界就到了强大之极的地步。


内心强大的人,不在乎别人的误解以及世俗的偏见

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都将是极少数的一个群体。但是,一点可以肯定 的事实就是,这样的人在一个多元、开放、平等、自由的社会里,将更有生存的土壤。而且这样的人也不再会成为国民之敌,也不容易成为孤峰,他不必要用“道不 行,乘桴浮于海”作为自己的出路,尽管他也可能孤独,但是孤独在这里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


  内心强大的人,思想丰富的人,他不在乎有多少人误解了他,也不在乎有多少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人内心的丰富,足以弥补一些物质的匮乏。内心强大的人,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也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