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策篇》財政部如意算盤落空的機會比較大 三套劇本 中實戶避開證所稅大網

2012-4-23  TWM



財政部推出證所稅版本後,雖然台 股第一天以大漲回應,似乎有利空出盡的味道,但對大戶和中實戶而言,為了規避課稅,已經開始計畫所有可能的劇本,並打算明年起減少股市進出;而散戶在獲利 更加不易下,只能買些高殖利率的股票長期投資。在稅收減少下,政府最終還是最大的輸家。

撰文‧張弘昌、歐陽善玲

自從陳冲新內閣二月上任、拋出準備課徵資本利得稅後,證所稅陰霾就籠罩台股整整二個多月,雖然四月十二日財政部正式推出課稅版本,讓十三日的台股在利空出 盡下勁揚一二五點,然而證所稅的利空真的出盡了嗎?中實戶和散戶又該如何因應?

增稅收?白忙一場比較可能專業投資人劉友威表示,證所稅是執政黨選前的競選支票,目的在縮小貧富差距,但講白了,政府是透過證所稅演戲給選民看,而先前台 股受壓抑,指數每天都開高走低,則是市場實戶在做反映,演戲給大家看。等到稅收成效不彰,兩年後面臨七合一選舉,各政黨一定搶著開槍,取消證所稅。

劉友威認為,證所稅雖以追求「公平、正義」為目標,但實際結果卻一點也不公平、不正義。不公平的地方,在進入股市十個有八個賠錢,「像我有位朋友是大學經 濟所所長,只要看到有股票亮燈漲停,就以為我有賺錢,真是搞不清楚實際狀況。第一、有股票漲停不代表我就持有;第二、就算我持有,也不代表我會賣掉或賺 錢。以這幾年經驗來看,現在真正賺大錢的股票部位,都是我擺放超過十二年、長期配息穩定的個股。」至於不正義的地方,在不管市場行情有多壞,不論個人賺或 賠,進出股市都已有課徵證交稅了,現在財政困難,要再課證所稅,對中實戶來說就有欠正義。

劉友威認為,現在財政部版本免稅額是三百萬元,到了立法院,立法委員為討好選民,勢必會再拉高額度,最後定案結果會更難課到稅。

然而無論如何,財政部的證所稅已經推出,如果順利完成立法,明年將正式上路,對市場許多大戶和中實戶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未雨綢繆,針對財政部的 課稅方案進行避稅規畫。在記者接觸的多位大戶和中實戶裡頭,幾乎每一位在心中都有好幾套劇本因應,結果可能如劉友威所說的,政府根本增加不了多少稅收,最 後白忙一場。

劇本一:申請假外資

首先是利用假外資身分。在財政部正式推出證所稅版本前,就已表明不會對外資進行課徵,而是鎖定在國內法人、大戶、中實戶和散戶,這雖然解除了外資對台股的 潛在賣壓,但無形中也大開方便之門,讓有心人有機可乘。

一位在國內經手大戶代操且頗負盛名的經理人表示,以財政部的課稅方式來看,未來大戶要規避證所稅,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私人銀行管道,轉換成外資身分進入台 股投資,相較使用人頭戶,此舉不但一勞永逸,也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例如人頭戶的舉發。

這位經理人指出,以一般私人銀行開戶為例,門檻至少要一百萬美元,折合約新台幣三千萬元,對許多大戶和中實戶來說是「小case」,而且國內有不少銀行就 提供這樣的服務,不必特別出國一趟就能辦理,手續相當方便。

事實上,在財政部公告證所稅版本的次日早上,整個投資圈就開始沸騰起來,除了熱烈討論證所稅制度的良窳外,另一個討論的熱點就是因應之道,也就是如何避 稅,包括如何申請假外資,有金融機構的業務員甚至開始做起生意,對潛在客戶傳遞開戶文件,連簡報資料都已經完成。

下單成本與匯兌風險較高

攤開這些開戶文件,流程說明可說是相當清楚,大戶或中實戶只要在台灣簽好和備妥相關個人文件,交給業務員寄到第三地(例如香港),並由金融機構完成徵信和 開戶手續後,即可開始下單買賣,下單可藉由業務員或直接打電話給第三地的交易員;惟要注意的是,在下單前必須先將足夠的金額匯到指定的銀行帳號。

在所有開戶文件裡,多半和在台灣開立證券戶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最大的不同就是護照影本,必須採用第三國的護照為佳,主要是可以規避政府的追蹤查核。一位 投資大戶就表示,倘若用中華民國的護照,很容易露出馬腳。

另外,利用假外資下單的成本較國內下單貴了不少,除了原本的證交稅千分之三外,買賣的手續費要千分之二,比一般券商還高,不過這部分可以談條件,據了解, 至少七折以下,主要是看下單量和下單金額。此外,還有經手費和保管銀行年費,分別是一四五○元(按單一股票且單邊買賣動作收取,意即買一次或賣一次都要收 取費用)和千分之一(每月底依帳面淨值扣除)。

除了看得到的費用外,匯出匯入的金額還要冒著匯率變動風險,因此這部分也是必須考量的成本。

整體而言,雖然假外資身分隱匿又可以規避證所稅,但成本較高卻是不爭的事實。一位投資達人就認為,大戶將降低進出意願,持股周轉率也會降低,以總稅收概念 來看,不但證所稅課不到,證交稅收也會跟著減少,政府稅收不見得會增加。

不過利用假外資身分在未來有一個潛在風險,就是財政部近年來正在仿效美國,研擬實施「國外控制公司」(controlled foreign corporation, CFC)的反租稅避稅制度。在美國,CFC主要是用來對付利用成立境外公司來逃稅的美國公民,任何境外公司,包括在免稅天堂註冊的公司,只要它的主要控股 人是美國公民,這家公司的美國股東就必須按美國的稅法繳稅,即使境外公司未分配盈餘也視為已分配。

一位專門在替上市櫃公司大股東打理稅務問題的會計師指出,這個制度一旦實行,財政部可能採取的方式有二,一是按照CFC規定課稅,另一個就是否定境外公司 存在,回歸證所稅精神補稅並加計處罰。然而由於財政部還在紙上作業,加上美國有︽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FATCA)作為依靠(自二○一三年起,要求全球金融機構要向美國稅局通報,擁有美國護照或綠卡客戶的所得資料),因此台灣能否成功實行還在未定 之天。

劇本二:採用人頭戶

第二個方式,就是一九八八年復徵證所稅,大家習慣採用的「人頭戶」。有多位億元級中實戶就表示,營業員為留住大戶,一定會提供「找人頭戶」的服務,幫客戶 解決問題。儘管這種避稅方式以目前國稅局的稽徵方式很容易查到,但就像闖紅燈一樣,抓不勝抓,頂多是找到一兩個具指標性的大戶,殺雞儆猴一下,不會一一徹 查。

就像去年奢移稅上路後,政府為了展現打房的決心,針對房地產界有名的「三黃一劉」進行打壓動作,其中有「勇哥」之稱的黃勇義,因為利用人頭逃漏稅違反︽稅 捐稽徵法︾,被檢調聲押。但截至目前為止,也僅有極少數的大案,因此對許多操作資金沒有百億元,但有億元以上的中實戶而言,人頭戶是避稅的選項之一。

例如一名身價十億元以上的大戶,若有三億元資金在股市,每年獲利一成、即三千萬元,其實只要找十來個人頭戶就可解決證所稅問題,實務上並不太困難;而有十 億元以上資金的人,則可能透過假外資方式處理。

一位股市老手在財政部方案出爐後,就接到營業員告知:「以後我也可以幫﹃外資﹄下單!」亦即如果客戶轉成外資,營業員也可幫忙下單,這也是營業員另類求生 法,但也顯示,未來的假外資一定會增加不少。

劇本三:轉興櫃買賣

第三個方式則是利用興櫃買賣差價來避稅,也就是針對超過三百萬元免稅額部分跟券商進行興櫃股票買賣,製造假虧損以符合免稅規定,不過這個方法在有券商涉嫌 以興櫃股票差價支付康師傅TDR介紹費的事件發生後,已經大大的拉高風險,願意配合的券商也大為減少,因此成功機率已經不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現在手上有虧損的股票,在沒有大幅下跌的風險下,可以等到明年以後再賣,如此就可以利用稅法上「盈虧互抵」的優勢,減少未來要繳稅 的金額,一位手上套牢許多生技股的大戶就坦承已有這樣的打算。

雖然這次政府強力準備實施證所稅,而中實戶也抱持著「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的態度,但不論是假外資、人頭戶或轉換成法人公司,共同的後遺症就是成交量 會大幅減少。

多位中實戶就不滿表示,明年開始台股將進入冰河期,成交量勢必減少到五百億元以下,甚至二、三百億元,「一千億元就叫天量」,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主力不敢 亂拉股票,股價波動必然下降,整體市場本益比都會往下修正;而中小型股也將成為一攤死水,不利公司募集資金。

至於一般散戶,儘管高達八、九成的人都在賠錢,而且要獲利高於三百萬元的門檻也相當高,因此被證所稅「拔鵝毛」的機會相當低,但受到中實戶交易量銳減、股 價波動降低的影響,獲利更加不容易。目前國內一般自然人在成交金額和持股市值比重方面,分別只剩六二.七%和四○.四%,未來勢必進一步減少,而不必課稅 的外資比重,將不斷上升。

「散戶唯一能做的,就是挑選高殖利率股長期投資,賺取比定存高好幾倍的股息;至於股票價差,就不必有太高的期待。」一位中實戶表示。總而言之,在大戶、小 戶都退場的情況下,證券稅收就會縮水,政府將成為最大的輸家。

假外資手法解析

外資帳戶開戶 4 步驟

1 相關文件

個人戶:備妥身分證件、護照影本(採用非中華民國國籍)、通訊地址證明文件及填妥開戶書表公司戶:(以下文件須負責人親簽)

1. 填寫開戶書表

2. 提供公司執照影本、公司章程影本、公司負責人或被授權人員之護照影本、董事會議紀錄摘要

2 開戶手續

1. 填寫開戶文件

2. 郵寄開戶文件至第三地(如香港)3. 金融機構告知客戶證券帳戶與銀行帳號4. 金融機構自第三地郵寄確認信函予客戶5. 匯足金額到銀行帳號即可下單

3 下單流程

成交回報

4 交易費用

買賣手續費:0.2%

證券交易稅:0.3%

經手費:1450元(單一股票且單邊買賣動作)保管銀行年費:0.1%,每月底依帳面淨值扣除(註:某家金融機構牌告費用)

3道「過牆梯」

中實戶避稅的 3 種對策

假外資

【優點】

可以將資金轉往第三地,利用假外資身分回台投資,免繳證所稅

【缺點】

1. 交易成本較高

2. 未來財政部可能實施「國外控制公司」(CFC)制度

人頭戶

【優點】

1. 利用每戶300萬元免稅額規定,免繳證所稅2. 只要交易金額不會太大,政府只會抓大放小

【缺點】

1. 人頭戶道德風險

2. 財政部查稅風險

興櫃買賣交易

【優點】

交易興櫃股票製造假虧損,以符合免稅規定

【缺點】

1. 某國內券商發生介紹費事件後,券商配合意願降低

2. 財政部查稅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6

「反向創新」的算盤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690
 很大程度上,CT機有點像醫療行業中的「高富帥」,那些進口的、價格昂貴的機器,是那些大城市中的大醫院的主角。但GE中國的一款產品卻是個例外。


  這家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博睿(Brivo)的CT機,在投放市場最初的6個月裡,首次購買這款產品的醫院和診所中有60%是第一次購買CT機。


  這是GE希望看到的。這些原本因為高昂售價而對CT機卻步的一級醫院、私人診所等機構,現在成了它們的新客戶。


  博睿是GE醫療為了中國市場而開發,並且完全自主研發設計。它有著更小的工作體積、簡化了機架、剔除了那些多餘的設計,因此它的售價為同類型進口產品的70%以下。這款CT機也同時銷往其他新興市場,甚至還進入了歐美發達國家。


  GE將這種新興市場上成功研發出的產品反哺發達國家的做法稱為「反向創新」。在2009年9月,GE董事長兼CEO傑夫·伊梅爾特(Jeffrey R. Immelt)第一次在公司內部提出了這樣的概念。


  對此GE全球研發中心總裁Mark Little對《第一財經週刊》解釋說,過去簡單的「本土化」研發是指將團隊部署在本土市場,在全球團隊開發基礎上做的小調整,本土團隊的地位是完全被動 的;但在「反向創新」中,本土團隊人員與本土市場有著密切溝通,獨立完成開發,最後推向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全球市場 。


  「反向創新」意味著GE需要在產品成本和性能上做出新的權衡。如果以醫療業務為例,創新技術必須聚焦在降低醫療成本、讓更多人享受醫療服務等方面,更低成本、更環保、能覆蓋更多患者的醫療產品,成為GE中國在醫療業務上的重點研發方向。


  在CT機市場,這種機器的售價昂貴使得它只有在大城市或者在設備比較完善的三級醫院中出現(醫院在中國評級三級為最高)。行業媒體《中國醫藥報》 2011年刊載的一份報告統計,國內僅有38%的二級醫院配備了CT機,數量更多的一級醫院(尤其是鄉鎮衛生院),由於經費制約通常較少配置CT機。在很 多中小城市的醫院,醫生普遍使用二手CT機,甚至因為沒有CT機不得不通過X光來進行診斷。


  醫生對於CT機的需求,還來源於中國正在推行的醫療改革。中國逐步完善的基層醫院建設計劃,涵蓋了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同時開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這一領域,市場上的私營醫院數量在快速增加。


  GE醫療看到了這個市場。「我們在走訪醫院和自己的渠道里發現了需求。」CT部產品總經理陳金雷說。他們發現一直有中小醫院詢問CT機的價格,希望雙 排CT機的價格控制在200萬元,單排控制在160萬元。但市場的現實是,無論是單排還是雙排,產品的價格多在300萬元以上。


  不過要真正摘下「果子」可沒這麼簡單。作為一種高精密的醫療產品,要實現更低的產品價格,對CT機技術和成本控制能力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儘管這的確是一個有著廣泛需求的市場,但此前卻鮮有公司真正進入,它需要的是一整套能夠順利運行的不同以往的研發體系。


  在伊梅爾特提出「反向創新」之前,GE更早開始了嘗試。但2000年,在美國紐約州GE全球研究中心工作了6年的陳向力向總部申請回國,創辦GE中國研究中心,他只拿到了10個員工名額和20萬美元啟動資金來到上海。「就是一個草根組織。」陳向力說。


  最初,這個「草根組織」因為研發能力有限,主要配合公司國際項目的生產以及採購支持。醫療一直是GE的明星業務,陳向力將醫療業務作為了「反向創新」的突破口。2003年,他開始負責GE醫療中國的研發,鼓勵團隊進行本土創新。


  陳向力碰到了那麼一點點好運。對於整個GE公司而言,在中國的這場試驗是被鼓勵的,它也意味著「反向創新」會不會真正成為一個體系。


  作為新興市場的研發團隊,GE中國的醫療團隊經歷了從單純的零部件本地化或本地生產,到自主研發設計的改變。這一點,與大多數本土研發團隊都如出一 轍。從1998年至2002年,GE醫療將日本、美國的一些產品換到中國生產,一方面部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研發人員對於產品的熟悉程度。


  2003年到2005年的兩年時間裡,GE中國研發團隊開始對CT機做一些局部改動,並從2005年起,開始將能力提升到研發全新產品的程度。在此期間,獲得的總部支持逐漸增多,現在專為醫療服務的工程師達到了1000名。


  相比傳統的CT機產品,在較低價格內實現合理利潤,給經濟型CT機的研髮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穩定性是研發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二手機的高故障率,使 得一些醫生明確地告訴陳金雷,自己想要的是一款兩年不壞的CT機。但要知道,這是個人口眾多、看病強度高的市場,一天一台CT機供超過80名患者檢查並不 鮮見。


  很多時候成功與否是一些微小的細節決定的。比如為了不讓病人口袋的硬幣掉進機器的縫隙,研發團隊重新設計了CT床。


  為了獲得穩定的圖像質量,CT機必須每半年進行一次X線校準,但很多醫院所在地區卻沒有可以提供技術支持的工程師。最後研發團隊開發出了光譜校準技術,即使完全沒有校準經驗的維修工程師甚至醫院員工,也可以通過按鍵配合一套固定流程來完成校準。


  「設計本地化最大挑戰在於經驗。博睿的設計成功體現了團隊從CT機組裝,到部件國產化,然後進行CT子系統設計和CT系統設計,到今天創新開發這樣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GE醫療CT&AW全球研發(中國)總經理孫旭光總結說。


  目前在GE中國「反向創新」概念下開發的本土產品約有100個,其中20多個產品已成功推向市場,其中醫療產品10個。


  為了加快「反向創新」的響應速度,2011年,GE選定了西安、成都和瀋陽建立內陸地區的第一批「中國創新中心」,這3家創新中心將在農村醫療、 LED照明技術、水處理、能源、製造業等領域提供更貼近本地的解決方案。GE中國正在根據不同城市的特點分配自己的研發資源。


  GE總部對於「反向創新」的支持開始逐漸增多。陳向力領導的GE中國研發團隊已經擴張到了近2800人的規模。除了上海的中國研發中心總部,還包括北 京和無錫的GE醫療研發團隊;2008年,GE「在中國為中國」項目啟動,截至2011年年底,超過1億美元以上的研發資金投入了中國研發中心。


  博睿系列CT機的一些產品,有70%來自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如東歐;一種售價約1.5萬美元的微型超聲波設備,不僅受到中國農村 醫院的熱烈歡迎,還開闢出了這種產品在發達國家的用途,包括用於事故現場、急診室、手術室等特殊場合,同樣推動了GE在發達國家的業務增長。


  如果按照傳統方式,產品在歐美市場研發,此後進入中國,情形可能大不一樣。新興市場的客戶,往往要為一些不實用的設計埋單或是無法承擔。比如一款磁共振產品的升降床,成本高達幾千美元,但在中國它只需要一種類似於小板凳的裝置就能解決升降問題。


  GE醫療集團全球技術研發中國總經理戴鷹對《第一財經週刊》說,在醫療領域,北美成熟市場越來越在意成本,歐洲成熟市場越來越關注診斷治療的質量,中 國、印度、巴西這樣的新興市場,則試圖把更多患者納入診斷治療的覆蓋範圍之內。這些趨勢,都與GE提出的「反向創新」相契合。


  這種研發體系打破了以集權管理、歐美成熟市場產品為中心的「全球本土化」戰略,加快了在新興市場上的反應速度。對本土團隊而言,他們的能力獲得了認可,甚至可以直接向公司高層主管匯報並根據當地需求從零開始研發相關產品。


  對於GE而言,最初只是作為「試驗」的「反向創新」研發模式,如今已經具備了重大意義:它們可以以更有效率的研發方式,向全球推出產品。這樣做既是出於開拓市場、增加利潤的考慮,又是為了防止新興國家的潛在巨頭開發出類似產品,顛覆自己在發達國家的市場地位。


  這並非只是兩種模式的簡單共存或相互取代,而是一種制度上的相互配合。如同博睿CT機的研發一樣,將權力轉移到利潤增長所在地、充分放權、從零開始開發新產品、從零開始建設本土增長團隊,都是「反向創新」在其他業務領域順利實施的關鍵。


  至少在醫療業務領域,當GE中國的博睿CT機、微型超聲波儀等業務啟動之後,GE允許它們與多個全球的其他同類項目共存,各自負擔盈虧責任,並在最後的內部競爭中勝出。


  這種以當地市場為中心、分權管理的「反向創新」,實際上卻與GE公司過去全球化公司的「本土化做法」—全球集權結構和管理方式相互衝突。從這個角度看,GE更大範圍內「反向創新」的自我顛覆也僅僅只是開了個頭而已。


  它或許也是考驗GE未來的又一個關於技術研發的「管理的藝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46

電商亂仗:口水戰背後的算盤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07/232211.html

N年以後,當電商格局塵埃落定之時,存活下來的電商大佬可能會這樣評判始於2012年8月15日的電商價格大戰,「價格欺詐交了一些罰金,但如此帶來的廣告效應和流量增長,效果不可估量呀!」

據媒體報導,發改委價監局近期已經對電商「價格戰」展開調查,發改委價監局初步調查認為,價格戰過程中,有電商的促銷宣傳行為涉嫌虛構原價、欺詐消費者。發改委將對此行為依法懲處,但目前還未有具體結論及罰款數額。

雖然有分析稱,京東、蘇寧和國美此次面臨的處罰金額可能在數十萬元的級別。然而,新興的電商渠道因為這一事件迅速衝擊傳統銷售模式,引發渠道變局,「那可是幾千萬廣告費都砸不出來的效果」。

沒有硝煙的戰爭

不少人依然對「8•15」電商價格大戰記憶猶新。

以蘇寧集團旗下蘇寧易購、京東商城、國美電器網上商城三家電商巨頭為首,國內的眾多電商企業在網絡上展開了一場看不見硝煙卻規模龐大的價格戰,一時 間「3年零毛利」、「你敢1元,我就敢0元」、「線上線下同價」等言論相繼出爐。「事件的波及程度遠超過我們之前的預期」,蘇寧副董事長孫為民曾這樣表 示。

但隨後普通消費者便感受到這場價格大戰「雷聲大、雨點小」。電商網站不是出現訪問緩慢甚至無法打開等擁塞現象,就是部分低價商品早早被搶光而告缺貨。

電商價格戰「名不副實」

在事件發生並引發各界高度關注後,相關部門派出了三個工作組對三家企業都進行了調查。三大電商在「價格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虛構原價即促銷價高於原價、沒有履行價格承諾以及商家實際有貨,但卻在網店上顯示無貨,欺詐消費者。

調查還顯示,抽查15種產品顯示,這些產品的毛利率最低達4%,最高達22.43%,即使促銷後最高的毛利率也達到10%。這與此前京東CEO劉強東曾在微博上高調宣稱「所有大家電將在未來3年內保持零毛利」有較大出入。

國美、蘇寧「借力打力」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幾家企業對發改委的檢查「誠惶誠恐」,但不排除電商大佬們仍暗自得意:這場價格大戰損失了一些名聲,損失了一些罰金,帶來的卻是消費習慣的改變和供應商、投資者對電商渠道的「新認識」。

孫為民說,所謂的「價格大戰」對蘇寧來說只是作為一個正常的促銷活動來進行準備的,然而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因為業界的一些同行的輿論渲染與炒作」,使得市場的走向超出了蘇寧對活動的預期。

而從客觀效果來看,京東劉強東的挑釁讓蘇寧「正常的促銷活動」得到了放大,蘇寧與京東之間的口水戰也不斷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就連街市買菜的阿姨那幾天都在問是不是要到網上去買家電」。

「借力打力」的不僅只有蘇寧。國美隨後也高調加入。國美華南大區總經理高集群對本報記者稱,只要京東賣的商品,國美都要做到更低價。「他敢賣一塊, 我就敢賣九毛五」,並稱將通過價格戰「幹掉京東」。久未在媒體露面的國美副總裁何陽青也炮轟劉強東,促銷前漲價的行為很不厚道,「之前的各種言論可以理解 為失態」。

甚至有消息稱,國美高調介入很可能是國美高層得到了來自獄中黃光裕的授意。

口水戰背後的算盤

據電商各自發佈的數據顯示,僅8月15日半日,京東商城的訪問量已經突破「6•18京東店慶」當日的水平。而當日蘇寧易購網站訪客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10倍,整體銷售規模也同比增長了10倍。

蘇寧易購負責人並不諱言電商價格大戰帶來的人氣,「供應商入駐蘇寧易購開放平台的速度同比增長80%以上」。

「挑事」的劉強東向投資者講清楚了這樣一件事:京東要向大家電發力了,這可比之前的3C產品毛利要高得多;而且規模做大以後,京東與供應商談判的話語權也會增加。

與蘇寧和京東在電商方面的銷售規模仍存在一定差距的國美,也成功利用這一事件「上位」,「普通消費者對國美電器網上商城的認知度大幅提高」,有國美 人士表示。而宣佈「線上線下同價」之後,國美僅在廣州地區就錄得彩電、空調增長200%以上,電腦增長436%。門店人流量也較平日增長了3倍。

如此比較不難發現,電商大佬們在發動這場促銷戰之前,早已對利弊了然於胸。一場幾乎是零成本的口水戰,獲得了消費者、供應商、投資者的強烈關注,對於一家早已打好算盤,又不注重自身誠信的企業來說,損失一點誠信、一點罰金又何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11

天價買賠錢貨 孫正義打什麼算盤?


2012-11-05  TCW  
 

 

日本電信商軟體銀行(Softbank), 十月十五日宣布耗資二百零一億美元,購併美國第三大電信商SprintNextel(以下簡稱Sprint),創下日本史上金額最大的海外購併案。《財星》(Fortune)指出,自從一九八九年三菱以天價買下洛克菲勒中心以來,這可是日本企業在美國引發最大爭議的一宗收購案。

「我是男子漢,我想每個男人都想拿第一。」軟體銀行執行長孫正義在購併記者會上豪氣表示。雖然搭上日圓強勢有利購併的時間點,軟體銀行這次舉債兩百億美元買下債台高築的Sprint,還跨足毫無經驗的美國電信市場,此舉看來依然十分冒險。究竟孫正義心裡什麼算盤?

軟體銀行過去就是透過不停購併而不斷壯大。身為《 富比世》(Forbes) 日本第三首富的孫正義,不同於日本企業主普遍保守心態,他作風一向大膽。當前日本市場萎縮、日圓升值不利出口, 五年來日圓兌美元升值超過五五%, 此時收購美國公司不僅划算,更顯示跨足全球最大手機市場的企圖心。

再者,美國手機市場仍在成長中,日本市場卻是逐年萎縮。根據市調公司國際數據資訊(IDC),二○○七年美國賣出一億八千二百萬支手機,去年賣到一億九千一百萬支;相較之下,日本手機市場從二○○七年的五千二百萬支掉到去年僅剩三千八百萬支。

算盤一:

打破美國雙頭霸主局面孫正義苦思多年想在日本海外拓展業務,收購Sprint可算一償宿願。從營收面來看,不難理解他為何選在美國插旗。《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Journal) 指出, 以今年第二季營收而言, 營收二百二十億美元的中國移動仍然是全球無線電信業老大哥, 美國Ve r i zon、AT&T則各約以一百五十八億美元、一百四十八億美元分居老二、老三。軟體銀行和Sprint則以一百二十億美元合併營收,緊追伏得風(Vodafone)之後,躍居全球第五大無線電信商。

不過,為什麼是Sprint ?這家一直是美國電信業後段班的公司,《富比世》指它過去五年虧損超過四百一十億美元,市場曾傳言韓國SK電訊和墨西哥鉅子史林姆(Carlos Slim)考慮收購Sprint,最後也都迴避這筆交易。

數年前孫正義投資過Sprint現任執行長赫斯(Dan Hesse)掌管的電信公司TeraBeam,兩人是舊識,對於打破美國電信市場雙頭寡占的局面也有共識。軟體銀行入主Sprint後,合計用戶數將達九千六百萬人,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報告指「軟體銀行注入的資金將使Sprint提升頻譜資源,有利對抗美國電信大廠AT&T和Verizon。」孫正義也表示:「當兩大公司雙頭寡占市場,我們認為這是挑戰者的絕佳機會。」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策略學教授凱普倫(Laurence Capron) 及美國杜克大學策略學教授米契爾(Will Mitchell)認為,軟體銀行與Sprint聯姻有可能成功。軟體銀行在日本有拓展智慧型手機與行動網路的經驗,同時是購併老手,過去十年在亞洲經手上百件交易案,透過日本雅虎也經手過約五十件交易案。而且,軟體銀行默默在美國收購過數家小型軟體及設備公司。

算盤二:

提升原有豐富頻譜資源《華爾街日報》認為,軟體銀行選擇Sprint,其實也是看中Sprint投資的美國4G行動寬頻服務商Clearwire豐富的頻譜資源。東海東京證券分析師角田右介表示:「在電訊業,擁有越多頻寬就有越多優勢。」電信營運商總是爭奪由政府控制的頻譜資源,因為智慧型手機裝置越來越多、行動傳輸的資料越來越多,需要更快的網路環境。電信商能取得的頻譜資源,決定其覆蓋率、服務品質,以及最終的競爭力。

頻譜之爭在美國及全球近來的電信企業交易中至關重要。

十月T-Mobile USA與美國第五大電信商MetroPCS合併,便是著眼於合併後能提升頻譜競爭力。軟體銀行日前以二十三億美元股票收購小型競爭對手eAccess,亦是為了爭取頻譜資源,力抗日本電信業兩大敵手NTT DoCoMo和KDDI。

購併案公布後,Sprint旋即宣布將對Clearwire持股從四八%提升到五○.三%,藉此軟體銀行能增加對Clearwire控制權。惠譽國際信評(Fitch Ratings)認為:「軟體銀行入股Sprint,讓Sprint有充分資金運用彈性、選擇更多,更有機會將Clearwire當作長遠策略運用的籌碼。」

軟體銀行借助Clearwire, 更能加強4G無線傳輸服務的全球戰略位置。Clearwire使用的TD-LTE技術和軟體銀行在日本的4G網路建設相容,軟體銀行往後可在美日兩地同步推動4G環境。

而且,全球電信用戶數最多的中國移動同樣支援TD-LTE技術,中國當局未來計畫建置的4G環境也使用這項技術,此舉顯示軟體銀行更進一步向中國標準靠攏,等同美國、中國、日本三地都有一線業者為TDLTE技術站台,所用的頻段都是2.6GHz,有利為未來跨國漫遊協商鋪路。

《日本經濟新聞》主任研究員前田昌孝斷言:「在日圓貶值以前,現在是日本企業唯一可以冒險壓注的時候。」他認為日本企業不該再守成,應該大膽尋求購併,現在不賭的話,未來十年恐怕不會再遇上更好的翻身機會了。孫正義這次下重注,能否重現六年前購併日本伏得風轉虧為盈的成功經驗,值得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47

「犀利小三」算盤讓宏達電變蘋果刺客

2012-11-19  TCW
 
 

 

十一月十三日美東時間上午十一點,與蘋果(Apple)宣布達成專利訴訟和解後的第二天,宏達電與美國第三大電信商Verizon正式發表五吋螢幕的智慧型手機Droid DNA。

這支手機被視為唯一在五吋大螢幕手機市場上,能夠與三星(Samsung)一個月狂賣三百萬支的熱門機種Note2平起平坐的機種。因為,目前為止,除了宏達電與樂金(LG)之外,沒有其他Android廠商有能力開發出此一規格的產品。對宏達電來說,Droid DNA是他們今年除了One系列之外,最受期待的產品。

高解析度加上四核心的高速處理器,被視為拉抬宏達電營收的秘密武器之外。而現在,它還多了一項任務:成為蘋果手中,用來刺殺三星的那把刀!宏達電能成為蘋果欽定的刺客,關鍵,就在於宏達電努力維持的定位。

「智慧型手機(戰)打到現在,就是一場平台之戰,」台大國企系教授湯明哲說。

威脅暫除,蘋果化敵為友》高階智慧型手機實力,可擾亂戰局

蘋果與三星的雙雄對決,同時也是封閉系統與開放系統的戰爭,蘋果的iOS雖然讓它建立起一個穩固的帝國,但也限制住它的發展。因為平台不同,蘋果儘管能力再強,也無法跨到Android上,與三星正面對決。此時,在敵方陣營中有一個盟友就至關重要。

放眼Android陣營,一線品牌中,摩托羅拉(Motorola)被Google購併後並未改變頹勢,功能、規格、軟體實力表現平平,對三星起不了威脅。

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雖然在產品外觀設計以及影音娛樂功能上一直有創新,也有一票死忠粉絲,但在母公司財務狀況欠佳,近年股權經歷多次轉移的狀況下,呈現一種自顧不暇的狀態,智慧型手機市占率始終平平,看不到有任何狙殺三星的能力。

另一家大廠樂金,則因為與三星一樣同為韓國血統,「先天上就不會被蘋果納入考慮,」湯明哲分析。

至於聯想、華為、中興等二線品牌,雖然以驚人的態勢崛起,潛力不容小覷,但目前還是以低價取勝,距離高階的智慧型手機戰場仍有一段實力差距。且依賴中國市場太深,無顯著國際競爭力,自然也不在考量之內。

如此一來,對蘋果不具威脅,但又具備足夠實力,可以擾亂戰局的宏達電,就成了蘋果最好的選擇。

曾經在智慧型手機戰場上與蘋果、三星鼎足而立,讓三星視為稱霸之路第一個要除掉的假想敵,宏達電今年以來確實呈現節節敗退的趨勢。

今年出貨量不僅比起去年將腰斬,十家外資齊降目標價,其中五家的目標價更首次降至「一」字頭。情況之危急,甚至連經濟部長都跳出來疾呼大家愛用國貨救宏達電。

「外資看到的是我們被三星、蘋果夾殺,我們看到的,是三星、蘋果兩強之外,市場上一定有第三名生存的空間。」一位王雪紅核心幕僚,轉述王雪紅、周永明的想法指出,智慧型手機是最貼身的個人化資訊產品,沒有一個消費者會希望拿的手機,跟別人一樣,這就是宏達電的機會。

穩住陣腳,兩強下找空間》升級高階機種並擴大中階市占

為穩住這個市場上「最有力的小三」位置,宏達電在困局中仍然採取了四項策略。第一,在歐美市場,持續主打高階品牌。去年底開始,宏達電捨棄機海戰術,聚焦單一機種,推出One系列,初期雖然經歷產品瑕疵、貨物卡關等危機,單季出貨量僅五百萬支,比起原先預估的千萬支標準差距甚遠,但「你有那個icon在,人家還是會認你,」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分析師呂俊寬說。

呂俊寬指出,宏達電過去努力營造的高階形象有打入人心,如日本的電信商就高度肯定其研發實力,並且「放眼當前的Android廠商,能做出premium(高階)級產品的有幾個?」

因此,宏達電仿效蘋果,以改良版的方式,推出新的旗艦機種One X+、One S特別版,努力在高階市場中維持老三地位。在兩強爭雄下,想辦法創造出自己市場的老三空間。

第二,在中國市場,改攻中階品牌。野村證券研究部科技產業分析師鄭明宗認為,宏達電今年最大的斬獲,是靠單機售價在新台幣萬元左右的中階機種Desire系列,撐起中國市場的一片天。

根據野村證券的估算,宏達電今年第三季在中國的出貨量達到三百萬支,比起上半年總計不過二百五十萬支,有跳躍性的成長,也占其單季全球出貨量總數的一半,「這對穩住它(宏達電)的陣腳有很大幫助,」鄭明宗說。

保持彈性,握有兩邊資源》聯手微軟,再買專利當武器

第三,抓緊與微軟(Microsoft)的合作關係。今年年中,在微軟新作業系統win8正式露面之前,市場曾傳出宏達電與微軟關係破裂,但很快的,雙方就證實這只是個謠言。宏達電的名字,六月出現在微軟第一波合作名單中,九月,就在倫敦推出了Win8手機。

同時握有兩邊平台資源,不只讓宏達電可保持更多彈性,對做為蘋果的盟友來說也具有好處。儘管微軟在智慧型手機平台上尚未建立起競爭優勢,但未來發展如何還很難說。宏達電若有具體研發成果,蘋果也可以透過交叉授權取得好處。第四,購買專利反擊蘋果。二○一一年四月,宏達電以七千五百萬美元,向美國ADC電訊公司購得用於長期演進技術(LTE)高速無線傳輸設備等的高科技專利權,並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控訴蘋果侵犯專利權,做為對蘋果訴訟的反擊。

「當時這只是一種策略上的運用,沒想到會成為現在扭轉戰局的關鍵,」一位熟悉宏達電高層的業界人士指出。根據彭博資訊(Bloomberg)的報導,這項專利是迫使庫克(Tim Cook)願意談判並達成和解的重要關鍵。由於這項專利的獨特性,讓ITC法官暗示蘋果很可能會被控侵權,迫使庫克走上談判桌。

借力求生,換來專利授權》非萬靈丹,能否再起仍是問號

這幾個盡力求生,維持智慧型手機市場中「最有力小三」的策略,成了宏達電不只與蘋果和解,還進一步獲得十年專利交叉授權的重要關鍵。然而,即使取得蘋果的專利授權,並非未來生存的萬靈丹,對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來說,她深知有一個殷鑑不遠的例子:威盛電子。

二○○三年四月,威盛電子在一連串晶片組與處理器的侵權官司上,同樣與對手英特爾(Intel)達成和解,雙方除了撤回所有告訴外,也同樣針對各自現有產品簽署為期十年的交叉授權協議,威盛因此形同取得英特爾全面的產品授權。消息一出,威盛股價立刻跳空漲停。

這個劇本,與眼前宏達電的狀況,有驚人的相似處。但十年將過去,威盛並未因此再起,而是依然辛苦掙扎求生。

庫克選擇牽起宏達電的手,雖然震驚全球科技業,但是,宏達電在台股的蜜月行情只有一天,因為現在的宏達電只是少了蘋果的專利戰干擾,未來宏達電能否再起,就看王雪紅能否扮演好「蘋果刺客」角色,猛攻三星,以重新贏回消費者的目光。

【延伸閱讀】宏達電救股價頻出招,不敵蘋果特效藥?——近年股價走勢與重大事件2011/11/11:最高點643元2012/1之前:捨棄機海戰術,效法蘋果和三星策略,改攻單一機種2012/1~2012/3:搶在三星前推出4核心手機One系列,卻因瑕疵多,成為最爭議產品2012/3~2012/5:One系列手機在美國因蘋果被制裁禁賣2012/5~2012/7:智慧型手機市占率下滑,6月退出巴西市場2012/7:不堪虧損,7月退出韓國市場2012/7~2012/9:與微軟合作推出首支Win8手機2012/9~2012/11:推出One X+升級強化版2012/11/5:最低點194元-11月與蘋果專利訴訟和解,並推出5吋機種註:統計自2011/11/11至2012/11/13資料來源:雅虎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61

金交所的做市商算盤 「中國金價」如何實現?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456

背靠巨大的中國市場,上海黃金交易所已穩坐全球黃金現貨交易量老大的寶座。眼下,它正試圖「拓疆闢土」,培育黃金做市商,謀求定價權。但對於它正在進行的嘗試,市場反應並不熱烈。

機構黃金交易又添新渠道。

2012年12月的第一個交易日,上海黃金交易所(下稱「金交所」)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合作推出銀行間黃金詢價業務,探索在交易所之外的銀行間市場交易,這是金交所首次引入做市商制度,也是近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擴張。

所謂的黃金詢價業務不同於以往的撮合制交易,撮合制交易往往是小額多筆成交,每筆僅有幾公斤,缺點是無法短期鎖定價格,並容易引起市場波動。若要滿足銀行間的大宗黃金交易,就必須採用國際上慣用的詢價模式,由做市商不斷地向投資者報價,並按這些價格接受投資者的一切買賣要求。

新推出的兩個黃金詢價交易品種正是目前市場中需求量最大的現貨品種,而首批獲准參與的20家銀行,基本覆蓋了國內黃金交易活躍的銀行。

對於金交所的此番變化,外媒將此視為「中國金價」的實現路徑,擴大以人民幣計價黃金的影響力。但是,中國離掌握黃金定價權,究竟還有多遠?

定價權如何不請自來

「中國金價」還要靠市場認同來實現

根據金交所統計數據,2011年該所黃金現貨交易量達7438.5噸,交易額達2.48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和53%,是全球最大的黃金現貨交易市場。

不過,金交所的頭把交椅僅僅指交易所範圍,而國際黃金交易的重頭部分均在場外進行,以倫敦為代表的場外市場——採用詢價模式的做市商市場,佔據了全球三分之二的交易量,與之相比,國內黃金市場的交易規模和參與主體數量上均不在一個量級。獨立行情甚至會引發境外投資者到境內套利。

而早在2010年8月,人民銀行和五部委發佈《關於促進黃金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豐富市場交易模式,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黃金市場流動性。

之後的一年,以天津貴金屬交易所為代表的交易場所,以保證金低、採用做市商制度及更便利的24小時交易時間等特點,吸引了不少國內投資者參與交易,這些場所的成交量猛增。

不過2011年底,中國央行等五部委已聯合下文確定除上海金交所和上海期交所外,國內不得再設立黃金交易所和中心,已經開業的,要立即停止開辦新的業務。

而一直以來,金交所因為參照國際金價(倫敦金或者美國期金)定價,而屢受指摘。交易所如何發展場外模式,市場如何做大,畢竟「中國金價」還要靠市場認同來實現。

這一次,金交所有意參照中國外匯形成機制,實現「中國金價」。金交所找來了擁有豐富做市商經驗的親兄弟——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助陣。外匯交易中心和金交所同屬央行管理,金交所負責清算和交割,以及黃金詢價業務的市場制度建設、市場准入、新產品發佈等,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詢價的交易系統。

金交所希望這次聯姻能夠改善交易主體結構,擴大機構投資者的數量。

金交所交易二部總經理滕巍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今後會考慮即使只具備交易所或交易中心的會員資格,符合相關條件的機構也可以通過詢價系統參與黃金交易。」這意味著今後交易中心的350家外匯交易會員和兩千多家票據市場會員都有機會參與黃金詢價。

「如果能夠吸引到足夠多的投資者,做大國內黃金市場,所謂的定價權就不請自來了。」

但交易中心的會員多數不具備持有實物黃金的資格,金交所要實現擴員,必須突破這一制度障礙。

另一方面定價權也取決於金融機構參與國際市場的能力。但就目前的參與程度來看,國內金融機構僅僅是小角色。金交所希望通過國內的詢價市場訓練銀行的做市能力。

看起來,金交所正在努力搭建做市商的練兵場,但這卻並非一日之功。

「做市商需要無限承接流動性,無論什麼時候誰來詢價都可以報價,且能成交。目前,並不是每家銀行都具備做市的能力。」滕巍說。

大像在小池塘洗澡

在交易成本上,詢價沒有優勢

雖然金交所用心良苦,但銀行積極響應者似乎寥寥。

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除了首個交易日,為了測試系統,13家銀行完成了30筆交易,交易量達到3.62噸。之後的二十多天裡,交易員們發現兩個交易品種加起來,一天最多7筆交易,成交量不足1噸,這個量不到交易所中同類品種交易量的八分之一。

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貴金屬資深分析師蔣舒認為目前的詢價市場缺乏初始推動力。「這就好比大像在小池塘洗澡。」蔣舒說,「銀行雖然資金雄厚,但在這麼小的市場中也沒什麼好翻騰的,越沒什麼好翻騰的風險敞口越小,就越沒法做。」

即便是交易較為活躍的中國銀行,交易員也略顯勉強,只能保證每天有一筆以上的交易。

「銀行頂多只是試一試。大家都覺得詢價有潛力,但真正的積極性沒有發揮出來。」一位交易員如是說。

而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多位銀行交易員,均對詢價手續費頗有微詞。中國銀行金融市場部貴金屬團隊主管蔡振瑋說:「費率較高,很難有吸引力。」

鐘宇是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黃金交易員,他回憶道,2012年7月,金交所發給銀行一份交易規則徵詢意見稿,當時還沒有確定交易手續費和最低交易門檻。鐘宇提出的意見是,希望手續費略高於銀行間外匯詢價交易的手續費。

最終的交易手續費定為萬分之四,這與交易所內黃金現貨品種相同,但卻是外匯詢價交易的四十倍。鐘對此頗感意外,同行們都覺得在交易成本上,詢價沒有半點優勢。

對比2006年初,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引入詢價交易,其手續費只是原有競價交易的三十分之一,一時間幾乎所有的外匯交易都從競價市場轉移到詢價市場。

但金交所也有苦衷,滕巍解釋道:「這畢竟不是單純的貨幣交易,銀行間的詢價交易也需要實物交割,涉及提貨、出庫、入庫,要把這些成本都考慮在內。」

土壤尚未具備

理想局面是把境外黃金業務轉移到國內詢價市場

國內黃金的大玩家以銀行為主,特別是近幾年的黃金牛市,讓銀行的貴金屬業務增長堪比光速。

以工商銀行為例,2009年該行貴金屬業務量只有千餘噸,2010年是2.4萬噸,到了2011年交易量超過16萬噸,漲幅超過500%。

2011年,金交所共有29家商業銀行會員,雖然僅佔會員總數的17.47%,卻貢獻了64.54%的黃金交易量(商業銀行在金交所的黃金交易量為4800.56噸)。

除了代理個人業務,商業銀行黃金自營交易也成了金交所的台柱子,金交所2012年11月度報告顯示:黃金自營前十位的機構,銀行佔了8個席位,這八家銀行的自營量已經佔到總成交量的38.67%。

對金交所來說,最為理想的局面是銀行在競價市場交易量維持不變的情況下,把境外的黃金業務轉移到國內的詢價市場。

事實上,商業銀行在境外市場的黃金交易已經遠超過其在金交所的黃金自營交易。截至2011年年末,13家銀行開辦了境外黃金業務,累計成交4050.5噸。而在金交所,26家銀行黃金自營成交2834.122噸。

商業銀行從事境外黃金業務主要是通過銀行間市場沖抵境內的賬戶金交易頭寸,本質上屬於詢價交易。新上線的詢價市場無疑開闢了一條新的對沖渠道。

滕巍也認為:與其在國際市場單邊開敞口搏市場波動,不如進行境內外價差套利的策略交易,風險會更小。

雖說渠道是打通了,但看起來,吸引銀行回流的土壤還有待培育。

目前,在國際上賬戶金是24小時連續交易,價格依照國際黃金價格折合人民幣匯率。如果搬回國內平倉,要按照金交所的價格,在風險控制上很難操作。五個半小時的詢價交易時間,無法滿足銀行的交易需求。

雖然銀行也希望將人民幣報價的賬戶金頭寸放到國內對沖,但受制於國內市場的流動性,現在回來並不現實。

中國銀行交易員翟明昱說:「現在國際市場的報價已經很完善了,除非倫敦市場沒有了,我們才會回來。」

大行說只有交易量大了才回來,小銀行又在等著大行的頭寸。由此產生悖論,初始交易量由誰來提供?

在鐘宇看來,如果金交所宣佈做市商的遴選標準,現有的20家銀行都可以競爭成為做市商,就會有外力推著大家到詢價市場上來。

多家銀行的交易員均認為,如果遠期和掉期能儘早開起來,能增加市場的參與度,畢竟國內市場還沒有這兩個交易品種。

至於新品種的推出時間,滕巍說:「詢價業務在設計之初已經把遠期和掉期考慮在內,制度上、技術上不存在障礙。金交所會穩步推進,相信很快將會推出後續品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75

i黑馬:曹國偉對新浪微博,打的什麼算盤?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605.html
  【 i黑馬導讀】2月20日下午,新浪召開2012年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新浪CEO曹國偉對新浪微博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以下是I黑馬整理的要點。

 1、 在品牌廣告方面,新浪不會為了新浪微博而單獨成立一個團隊,還是由原來杜紅率領的品牌廣告團隊一起售賣。(I黑馬認為這是為了讓新浪微博在品牌廣告收入方面獲得更好的價格。)今年新浪不會調高PC端的品牌廣告價格,但會考慮在第二季度提高移動端的微博品牌廣告價格。曹國偉表示,目前大客戶還是偏愛微博PC端的品牌廣告,因為其跟門戶廣告結合有更好的曝光,同時又通過微博有更好的覆蓋度。新浪微博移動端的品牌廣告則有更好的覆蓋率和覆蓋頻率。因此,移動端的收入會佔到整個微博收入的60%以上,比例還會繼續提高。

2、 新浪2012年第四季度推出自助廣告系統,現在正提供一些試用,以調試系統,目前目標不是吸引太多用戶和收入。這種信息流廣告回報率不錯,但會影響用戶體驗,現在新浪微博要調試的是怎麼在獲得更好的廣告效果和不對用戶體驗造成太大的影響或破壞之間進行平衡。

  3、 新浪會在2013年一季度末開放自助廣告系統,但會是逐步開放。新浪將通過多種渠道發展中小企業廣告業務,包括與其他廣告經銷商合作,新浪還會與一些新型廣告經銷商進行合作。業務將完全側重於社交媒體,甚至是完全側重於新浪微博。新浪會有一個專門的團隊直接和經銷商更緊密地合作,而不是直接向中小企業推銷廣告位。曹國偉預計新浪上半年來自中小企業的收入不會很多。

 4、 新浪微博2012年業務總成本近1.6億美元,營收約為6600萬美元,虧損9300萬美元。新浪微博的投入逐季度增長,主要原因是相關員工數量的增長和隨著微博流量持續增長,帶寬成本等相關的基礎設施投入提高。這兩方面的趨勢還將持續。此外,隨著2012年下半年新浪微博業務收入開始增長,相關的銷售成本也有所提高,比如佣金、壞賬等。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新浪微博的成本今年還會增長。

5、 新浪「微任務」平台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而新浪只是希望通過該平台促進廣告商與微博大號建立更緊密聯繫。「微任務」平台的推出是為了確保該市場的秩序,使其不給用戶帶來問題,維護微博上的平衡。新浪微博願意與各種廣告公司和微博大號的擁有者合作,分享收入和利潤。(據i黑馬瞭解,「微任務」平台對微博易這樣的第三方微博任務平台影響非常直接)

 6、 新浪微博特別適合「閃購」(限時售賣)這種社交電商模式。新浪微博可以預測訂單,發佈銷售信息並進行交流,讓更多的用戶參與進來。新浪微博目前已與小米手機、Smart Car進行合作。Smart Car在微博上銷售並收集訂單,共推出666台。我們收到的訂單大概有4000台。(I黑馬恍然大悟:難怪小米手機可以在新浪微博上賣得那麼火,原來是新浪微博的大客戶啊)新浪微博希望與具有電子商務能力的客戶合作,也可以與第三方合作,它們可以是整體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提供商,例如為交易提供物流及其他服務的供應商。

 7、 新浪將提高在移動互聯網的投入。曹國偉認為現在大家都在談論和投資移動互聯網。這意味著兩個方面的成本將提高:一是人事方面的支出,大家都會爭奪這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是渠道成本,用來推廣這方面的應用程序。

 8、儘管新浪認為在線視頻和博客等業務還有很大的潛力,但曹國偉明確表態不會在長格式的影視劇版權內容方面做大投入。(i黑馬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新浪在線也總會模式開創者9158的最大股東,9158公司2012年營收近10億元,新浪在此方面嘗到了甜頭,自然不願意做版權和帶寬成本很高的優酷土豆視頻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963

自己煉油好省錢 達美航空撥錯算盤


2013-05-20  TCW  
 

 

日前,達美航空(Delta Airlines)信心滿滿的告訴美國新聞網站Philly.com,去年買下的煉油廠即將在今年第二季獲利七千五百萬至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二億元至三十億元)之間;但提供全球經濟商情分析的易康麻特司(EconMatters)回顧過去近一年表現,繼去年第四季的六千三百萬美元虧損之外,煉油廠今年第一季仍將虧損一億美元,達美航空的垂直整合效果不如預期。

當初以一億五千萬美元自可那可菲利普(ConocoPhillips)手中買下的菲利普六十六煉油廠(Phillips 66 refinery),將預期為達美航空每年省下三億美元的燃油成本。不料,去年購併案一經公布之後,各界便不看好。

首先是「先天不足」:因受煉油廠原本設備規格所限,須採用較布蘭特原油昂貴的奈及利亞原油為提煉原料;即便達美航空現正計畫以油車自北達科他州採購規格相容的巴肯原油,但增加的運輸成本,已為每桶燃油成本先增加了二十二美元。

再來是「後天失調」:雖然廠區撐過了去年年底的珊蒂颶風無大礙,但根據能源商品評價機構普拉茲(Platts)消息,當初從美林(Merril Lynch)挖角而來、主導煉油廠購入案的核心人物羅格雷斯(Jon Ruggles),卻已閃電請辭。

垂直整合無益企業獲利

達美航空並不是史上第一家,為了省油費而想自己產油的航空公司。

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導,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曾經在一九七○年代後期買下數家油源探勘開發公司,但最終下場仍是將其切割出售。

當時的員工、現為航空業顧問的曼恩(Robert Mann)表示,這些油業公司的總產能,僅足夠提供一架波音七○七客機使用,實在沒有多大價值。

到了一九八一年,歷史再次上演:在《彭博》(Bloomberg)報導中,化學大廠杜邦(DuPont)曾以七十億美元買下可那可煉油廠(Conoco Inc.),為當時史上最大企業購併案。原意也是為了確保杜邦石化產品原料的供給及價格穩定,但時間證明,此舉非長久之計,杜邦在十八年後選擇出售煉油廠業務。

針對為何近數十年來,產業界中垂直整合發展逐漸的減少,康州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經濟學家藍格羅伊斯(Richard N. Langlois)認為,背後的邏輯在於當市場運作良好且交易成本及環境維持正常時,企業就應該向市場購料,選擇垂直整合、自行生產的商業模式,對於成本節省並無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78

半個月兩次人事大地震 施振榮打什麼算盤?老帥救宏碁 還要闖過兩大難關


2013-12-02  TWM  
 

 

撰文‧顏雅娟、賴筱凡

今年冬天,宏碁人過得格外寒冷。十一月五日,王振堂黯然交出宏碁執行長棒子給翁建仁,董事長位置也只坐到明年六月。十一月二十一日,再爆人事大地震,王振堂與翁建仁雙雙請辭,改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接下董事長兼執行長職務。消息一出,市場譁然。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年近七十的施振榮親上火線,「這恐怕只是施振榮清理戰場的第一步。」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說,為了引進新的外部執行長,施振榮得先把空間拉出來,讓接手的人更好發揮。

研發創新不足!

花大錢行銷 市場卻不賞臉就在宏碁第一波人事改組消息出爐之際,宏碁也立即宣布現金增資計畫,預計發行一.三六億股,發行價格二十一元,約占目前宏碁股本的四.八%,幾乎僅次於施振榮家族持股五.六五%,為宏碁引進合作夥伴留下想像空間。

幾天過後,施振榮在對宏碁股東的公開信裡也明白寫道:「除了思考如何借重公司現有的核心能力及優勢,也將積極尋找外界能與宏碁互補的合作夥伴。」確實,在老態畢現的PC產業裡,要想成功轉型,靠的不是打包出售,就是得引入新的合作夥伴、找進外部執行長;惠普找來eBay前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是如此,戴爾創辦人麥可.戴爾(Michael Dell)一手主導讓公司下市,也是如此。

宏碁的重整相較於惠普、戴爾,晚了好些年,施振榮若要大刀闊斧改革,證明自己是玩真的,清理戰場、丟掉包袱,是早晚的事。

原本由翁建仁接棒、被外界質疑「換湯不換藥」的改革,就在王振堂與翁建仁雙雙請辭後,換得資本市場一片叫好聲,隔日宏碁股價大漲五.一三%,就是最好的佐證。但在此同時,野村證券發出最新報告,直接將宏碁目標價砍到十元,繼高盛證券的十一元後,成為外資圈最低價。

外資券商為何對施振榮的重返火線抱持觀望?畢竟,宏碁的改革是長期抗戰,高層換腦袋、開拓新人進駐的空間,只是第一步罷了。

其實,近年來在王振堂主導下,宏碁多有力挽狂瀾的意圖,不論是找來國際行銷公司Red Peak董事長柏金(Michael Birkin)出任行銷長,或是從戴爾挖角來的台灣研發中心前總經理陳巧鳳,都頗有革新的雄心。但從結果來看,這些變革似乎只是治標不治本。

無法治本的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年來宏碁最常被攻擊的痛腳──研發實力不足。二○○○年,宏碁與緯創分家,緯創得到了多數的研發人才,宏碁則定調專注經營品牌及行銷。對於研發人才流失,王振堂當時以「這樣才能更徹底執行委外代工」來回應。

然而,當年也有聲音質疑,失去研發能力後,宏碁與代工夥伴的關係將失去自主性,如今看來,這個悲觀論調似乎已成真。近年來,宏碁除了開始大舉增加研發人力外,也打破過去都仰賴代工廠仁寶、緯創開發案子的慣例,砸下數千萬元,直接與英特爾合作開發案子,試圖重拾新產品的設計開發權。

「這些案子通常一開,人力、資源投入就是兩、三千萬元,工程師也得頻繁地飛美國開會。」宏碁內部員工說,大舉投資的成果,反映在宏碁Win 8的產品上,並沒有引起消費者太多共鳴。

二○一二年,宏碁砸下大錢在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辦新品發表會,還大舉邀請媒體飛去採訪,但曝光的結果不如預期;據了解,施振榮當時就為此要求宏碁內部做行銷檢討,甚至要內部人士評估,「為什麼華碩的產品新聞露出比宏碁多?」一位曾在泛宏碁集團工作多年的離職高層形容,「他們(指宏碁)好像認為自己的產品做得不錯,只是不懂得賣。」但多數的人都知道,宏碁走到今日的頹勢,除了PC大環境不好,宏碁無法以研發能力為本,做出吸引消費者的創新產品,才是癥結所在。

財務沉痾積累!

估計無形資產還有二九○億除了重拾研發能力之外,打銷這些年累積的財務沉痾,也是施振榮披掛上陣後的另一挑戰。第三季宏碁雖已認列了因當年多品牌策略產生的無形資產減損九十九.四三億元;但據野村證券估計,宏碁帳上的無形資產仍有二九○億元。

除了已經打銷的Packard Bell、Gateway等無形資產,宏碁分別在○八年、一一年,花了六十億元購併倚天,斥資三.二億美元收購雲端軟體服務公司iGware,這些投資,都成了施振榮待處理的問題,才能掃除宏碁資產負債表上形同不良庫存的無形資產。

要減輕打銷包袱的衝擊,營運費用就得「能省則省」。「原本編制十人的研發團隊,現在大概只剩五、六人,就連處級主管都走了大半,也不見補人。」宏碁內部員工都忍不住搖頭感嘆。公司甚至明訂,除非是飛行超過八小時的差旅,否則一律都得搭經濟艙,據傳連王振堂也是如此。

這些過程都是改革必經之路,在宏碁迎來新任掌舵者之前,勢必得先走過一段既長又黑的隧道。儘管這樣的改革,相對於產業生態變化已經慢了好幾步,但施振榮重披戰袍的第一步,就精準闢出人事空間,至少已經為宏碁的再造,鋪下最好的第一塊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48

吳曉波:李彥宏的「袖子」裡藏著怎樣的算盤?

http://www.iheima.com/thread-7332-1-1.html
文/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上週,一年一度的百度聯盟峰會在黃山舉辦。在去的路上,我順手抓了一本四月期的《福布斯》,上面發佈了新出爐的「華人富豪榜」,李彥宏以121億美元的淨資產排在第八位,一年內資產增加了52億美元,去年排在他後面的馬化騰,則以淨資產134億美元躍升到了第六位。如果比較百度與騰訊的市值,李彥宏的失落會更大一點,在2011年一季度,百度的市值一度超過騰訊,而到今年的3月底,騰訊與百度的市值分別為1297億美元和533億美元。在過去的一年多里,阿里巴巴和騰訊相繼進行了讓人眼花繚亂的收購,而百度除了收購91之外,再無動靜。就在黃山開會期間,人們討論最多的是「騰訊又推出了『微信小店』」。

「Robin比去年瘦了一些。」百度高級副總裁向海龍對我說,他是從一線打上來的銷售戰將,目前負責百度整個商業體系的運營。果然,站在大會台上的李彥宏看上去清瘦了不少,一件褐紫色T恤略顯得有點鬆垮。他的演講沒有PPT,而內容也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他沒有談百度要做什麼,而是用三十分鐘的時間講了BAT不會做什麼——企業級應用和精細化大數據挖掘。但百度要做什麼,如何在炙手可熱的移動互聯網大戰中卡位佔點,他居然隻字未提,用李彥宏自己的話說,「我正在想的不會告訴你,我正在做的更不能告訴你。」

BAT的三位當家人,在性格上似乎差異很大。浙江人馬云是「先說後做」,往往把自己想清楚或沒有想清楚的事情先大聲說出來,然後一點一點做,淘寶是這樣,餘額寶是這樣,菜鳥物流是這樣,還在說的健康、文化恐怕也是這樣;潮汕人馬化騰是「做了就說」,騰訊一路走來的很多當家產品都在傳播上頗為亮眼,比如QQ、QQ秀、QQ空間乃至「當紅炸子雞」微信;相對比,山西人李彥宏似乎「會做不會說」,當年在與谷歌熱戰時,就沒有把百度的技術和市場優勢講清楚過,而競價排名在商業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可是卻飽受爭議卻無還嘴之力,在這一輪的移動互聯網及電子商務大戰中,百度又處在尷尬的境地上。在古時做生意,南方人向來以吆喝為主,注重店招和口碑,而晉商卻喜歡做「袖裡生意」──交易雙方在棉袍袖子裡兩手互搏,掐算出一個合適的價格,當事人相視一笑,旁觀者如墜云中。

所以去黃山,我很好奇的正是,李彥宏的「袖子」裡藏著一隻怎樣的算盤。


今年初,媒體有幾天熱炒「百度筷搜」,後來才弄明白是個「八字沒有一撇」的概念產品,李彥宏認為這是個很厲害的東西,但我覺得很不靠譜,試想一下:李彥宏請王省長吃飯,省長從公文包裡抽出一雙「筷搜」往菜裡一插,這盤菜是轉基因食材,那盤農藥過量,還有一盤用的是地溝油,你讓省長吃還是不吃?

「筷搜」是一個「想多了」的創新,然而,我在百度聽到的另外一些產品卻有點意思。

比如百度在它投資的去哪兒客戶端上推出了語音搜索功能,用戶對著手機報出時間、地點和價位,客戶端就會匹配出相應的機票或酒店信息供你選擇;

比如百度正在研發的圖像搜索技術:一位姑娘在大街上對擦身而過的另外一位姑娘的裙子很感興趣,可用手機拍下,百度會匹配出「最近似」的商品品牌及店舖;

比如百度在開發基礎於內容流的購物模式:你在百度上搜到一篇麗江旅遊攻略,讀到一個有趣的客棧,在旁邊會出現一個「購物車」,點擊進入,即可以閱讀更詳細的資訊並完成預訂;

日後還可能出現這樣的消費場景:一個人站在外灘對著手機說,「我要在一個小時內買一捧200元的玫瑰花」,百度會推送願意提供這項服務的若干個商家供你選擇。

據李彥宏說,百度內部有個「百度大腦」的項目,用技術模擬人腦思維,現在大約已經相當於2到3歲孩子的智力水平。通過深度學習技術的「百度大腦」,在語音技術方面,漢語識別相對錯誤率降低了25%以上,移動搜索中文語音識別率突破90%,在圖像技術方面,試驗完成了全網人臉搜索引擎。

這些是李彥宏的「袖子」裡藏著的東西:基礎於搜索的語音和圖像識別技術,有可能成為百度在未來的移動互聯網及電子商務大戰中出奇制勝的武器。

未來的電子商務將呈現為哪些交易模式,這是一個爭議不已的命題,在我看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曰平台模式,二曰流模式。

平台模式即當前最流行的淘寶-天貓和京東,這種呈現方式就本質而言,是傳統店舖的互聯網化,其最終的結果是,「誰控制了十字路口誰就控制了市場」,於是所有的競爭都發生在「平台打造」和「流量變現」上。在手機端,用戶的選擇能力比PC端要小很多,與此同時,大公司的控制力則將進一步加大,這也是為什麼過去的一年多里,發生了那麼多併購的真正原因。這一模式最令人擔憂的隱患是,大公司通過對平台、支付和物流配送的控制,形成新的、物理意義上的流量霸權,最終,流通商對製造商的壓迫會越來越重,這一可怕的景象正在發生中。

流模式,即基礎於社交和搜索的電子商務模式,在我看來,這似乎更符合互聯網的「失控」精神,並真正的把體驗和購物主權還給了消費者,在這一過程中,製造商向流通商支付的是「所得稅」,而非「流轉稅」,因而也比較公平。在這一方面,騰訊因握有殺手級的微信而稍稍領先──在廣告領域,其廣點通產品已經體現出了對傳統廣告投放模式的改造,在購物體驗上,騰訊還在探路階段,「微信小店」可以被視為基礎於社交的去平台化探索。而百度,則因搜索技術上的創新,有可能會實現彎道超越。不過,無論騰訊還是百度,其實對流模式的未來都沒有把握,所以,前者投了京東,而後者迄今不知所云。然而,在我看來,流模式的成熟已是一個可以瞭望得到的未來,目前所缺者,乃是捅破天的那根針。

電子商務對中國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決定性顛覆才剛剛開始,我們最不情願看到的是,在新世界的面紗掀起的時候,出現的是幾張「老大哥」的面孔。世界應該重新失控,在失控中變得更加的多元和公平。在這個意義上,被視為落伍分子的李彥宏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革命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1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