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沈南鵬、徐小平:鼓勵香港青年抓住科創機遇期

在內地紛紛掀起創業潮時,理性的香港市場卻風平浪靜,香港X科技創業平臺主席、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著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美國Athenex CEO劉耀南博士等頂級創業大師,近日齊聚香港,分享了全球創業的趨勢與經驗,分析了香港科技創業的挑戰與機遇,鼓勵在港青年緊跟時代潮流,抓住科技創業機遇期。

香港科創迎來機遇期

近年,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下,中國內地創業漸成潮流,給青年創業者提供了大展拳腳的機會。相比之下,香港缺乏創業文化氛圍、創業榜樣效應,大量優秀的科技類專業畢業生放棄所學專業而選擇進入金融、保險、房地產等傳統優勢領域,由此香港一直未在科技創業方面取得突破,甚至至今未出現一家科技類的創業獨角獸公司(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初創公司),與香港國際化水平、資源優勢不符。

香港X科技創業平臺在香港各高校發起創業大師校園行活動,在活動中,從青年導師到最受歡迎的創業投資人,長期關註青年創業的徐小平,分享了其在新東方創業時的經歷和經驗,並將香港青年創業的障礙總結為“三知障礙”,即受文化傳統與意識形態束縛造成的“認知障礙”、因創業者缺乏必備能力造成的“行知障礙”、以及因政策體制支持不足造成的“政知障礙”。他同時提出,隨著雙創時代到來,香港創業者創業意識提升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政策,香港已經逐步克服障礙實現認知升級、行知進化、政知改革。

實際上,香港特特區政府及民間力量為推進香港經濟多元化,一齊致力於營造社會創業氛圍,凝聚創業資源。香港特區政府在2015年底成立香港創新與科技局,著力推動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而作為民間力量的代表,香港X科技創業平臺利用基金+創業研究院+創業支持公益機構的閉環式培育體系,將創業導師、青年學生、科技創新有機連接,利用優勢平臺填補青年創業資源缺口,端對端定制青年創業扶助項目,計劃孵化一批成功的科技初創企業,助力香港成為科技創業的“新矽谷”。

為了進一步支持香港青年創業項目,香港X科技創業平臺主席沈南鵬在活動中宣布,由紅杉資本贊助支持的論文課題支持項目正式啟動。論文支持項目今年將選取50個有潛力的畢業論文課題,通過資助的方式提升論文課題質量,培育科創項目。參選論文項目將有可能獲得最高達50萬港元的獎金,甚至成為香港X科技創業孵化項目。該項目借助香港X科技創業的平臺資源為科創青年掃清從實驗室到大市場的重重障礙,讓香港科技創業創新文化覆蓋到本科生群體,著力在青年學生中發掘、培養一批有激情與內驅力的科創小超人。

沈南鵬在發言中提到,在校生擁有充沛的創新熱情、科創能力及潛力,是重要的創業力量。論文課題支持項目正符合香港X科技創業平臺鼓勵香港青年拓展視野、勇於創新的初衷。

大健康、金融科技成首批創業熱點課題

活動前,香港X科技創業平臺邀請眾多行業領袖、學術專家通過頭腦風暴形式提煉香港地區的創業重點課題,並向社會公開。結合香港的優勢領域、發展潛力,首批征集課題集中於大健康及金融科技領域。

憑借在基因檢測方面的開拓性成就而榮獲2016年生命科學獎及引文桂冠獎兩項大獎的盧煜明教授是大健康領域世界級的領軍人物,在其專門為活動錄制的視頻中,盧教授指出,現在正是香港大健康領域發展的黃金時期,更是青年科學家實現科研成果商業化的好時機。

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為保持在金融服務領域的領跑位置,對金融科技創新有著極大需求。此次活動中,在重量級創業導師們的見證下,現場即有兩個香港X創業科技平臺扶助的金融科技類項目簽署了投資意向書,分別為北美留學返港團隊開發的保險金融科技及香港大學本地學生團隊研發的電子收據系統。

香港大學副校長Andy Hor稱,以香港大學為例,通過與香港X科技創業平臺進行戰略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在共贏基礎上推進香港青年創業文化營造,他同時強調了高校在推動創業文化創建中的關鍵位置和巨大潛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012

中科創達股東名單連錯兩回 董秘武楠自罰全年獎金

日前,上市公司中科創達連續兩次更正股東名單,而且是在即將重組停牌的關鍵時刻。作為直接責任人,公司董事會秘書武楠自願放棄本年度全部獎金。

中科創達11月1日披露的重組延期複牌公告顯示,截至公司股票停牌前一個交易日,深圳福德天佑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福德天佑一號證券投資基金(天佑一號)持有公司73.18萬股,為公司第一大流通股股東,也是中科創達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唯一的機構投資者。與三季報相比,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發生了重大變化,6只基金及險資前海人壽-海利年年全部出逃。

11月3日上午,中科創達緊急表態,稱經與中證登咨詢溝通,停牌前一交易日股東名冊弄錯了,公司近期將披露更正。11月3日晚間,中科創達對錯誤的股東名單進行了更正。

11月4日晚公司再度發布更正公告,又對前一日披露的股東名單進行修正,原因是11月3日發布的更正公告未剔除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因此再次對“股票停牌前一個交易日前十名無限售流通股股東持股情況”進行更改。根據最新名單,一度被市場認為消失的多只基金又回來了。

對於此次信披的連續失誤,中科創達表示,今後將加強信息披露的審核工作,避免類似問題出現。同時,作為負責公司信息披露的直接責任人,公司董事會秘書武楠自願放棄本年度全部獎金。

據了解,中科創達是一家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品和平臺技術提供商,主營業務為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品的研發、銷售及提供相關技術服務。該公司提供的主要產品和服務主要包括軟件開發服務、聯合實驗室、軟件產品及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最終面向物聯網智能終端,重點涵蓋智能手機、智能車載系統、無人機、VR/AR、IP Camera、機器人、平板、智能電視、可穿戴設備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891

中科創星米磊:“硬科技”強勢崛起,切換跑道正當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110/159707.shtml

中科創星米磊:“硬科技”強勢崛起,切換跑道正當時
黑馬哥 黑馬哥

中科創星米磊:“硬科技”強勢崛起,切換跑道正當時

向智能時代邁進、向“硬科技”傾斜,已經不僅僅是趨勢或者暢想,而是正在上演的事實。

最近,“硬科技”火了。

這讓“硬科技”概念的提出者、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倍感欣慰。5年前,當他首次提出這個概念時,並沒有太多人在意。彼時,互聯網創業如火如荼,複制已經得到驗證的美國商業模式並在資本的驅動下迅速跑馬圈地、繼而謀求上市賺快錢,是備受推崇的成功法門。

直到突然間,資本寒冬降臨,迫使整個創投圈停下腳步進行反思。在尋找下一個“發動機”時,“硬科技”讓人眼前一亮。

不過,在米磊看來,單從創投角度看“硬科技”難免狹隘,他更願意依托更為宏觀的歷史背景來解讀。

宏觀背景下的“硬動因”與“硬機遇”

米磊如是定義“硬科技(Deep-Technology)”:“以人工智能、基因技術、航空航天、腦科學、光子芯片、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區別於由互聯網模式創新構成的虛擬世界,屬於由科技創新構成的物理世界。是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才能形成的原創技術。具有極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複制和模仿。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深遠而廣泛影響的革命性技術,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和源泉。

更嚴格地說,這是當下這個時代“硬科技”的定義。

如果放到歷史長河中去,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硬科技”,而且,都曾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米磊把人類“硬科技”發展史分成了4個部分:石器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智能時代。

從石器時代到智能時代,“硬科技”的每次更叠,不僅僅帶動著社會生產力完成一次飛躍,而且也拓展了人類對於世界影響的廣度和深度。

比如,空間維度上:石器時代依靠徒步遷徙只能在一小塊地區活動;農業時代利用馬車和帆船,可以在整個國內發展;而到了工業時代,汽車、火車和飛機的普及讓人類可以自由穿梭於全球;在智能時代,航天技術的發展則讓我們的雙腳可以踏進太陽系其它星球。

最重要的是,在每一個更叠的臨界點上,都意味著前所未有的機遇。米磊認為,工業時代的“硬科技”塑造了當今的世界競爭格局。

回溯歷史。

18世紀,蒸汽機的到來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全球進入蒸汽時代,實現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生產的巨大飛躍。與此同時,蒸汽機的起源地——英國——成為全球霸主。

也正是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曾經領先世界幾千年的中國開始被西方國家全面超越。

1870到190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展開,人類世界進入到電氣化時代,而美國則把握住了這個機遇,並於1894年GDP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一。

米磊告訴記者,“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歷史上全球最富有的75個人中,有1/5的人都出生在1830年到1840年這10年。為什麽?因為剛好在他們三十多歲的時候,趕上了美國大發展的時代機遇。”

隨後,1960年開始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人類世界從電氣化時代進入到信息化時代。美國再次抓住了計算機和互聯網機遇,保持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16090504314673224副本

表面來看,信息化時代因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而爆發,不過,米磊認為,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在於底層“硬科技”的突破,“二十世紀的四大發明——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激光器徹底改寫了世界科技發展的歷史,為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四大發明中,激光和光纖的出現讓光纖通信成為可能,從而促使互聯網誕生。1992年,美國開始建設國家信息高速公路,如果沒有這個‘硬科技’的基礎設施建成,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互聯網,也就沒有谷歌和BAT”。

在互聯網發展歷史進程中,矽谷無疑是個聖地。為此,米磊還特意跑到美國做了一番考察,然後驗證了他的判斷:“硬科技”開路,互聯網服務追隨而至。

事實上,矽谷之所以稱之為矽谷,是因為它是從“硬科技”——集成電路芯片起家,而矽是芯片的核心原料。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集成電路的發展,就不會有互聯網的出現。

Google、Apple、Facebook等互聯網公司風光的背後,離不開通用、3M、康寧、ARM、波音、英特爾、德州儀器等“硬科技”公司的默默支撐。

時代變遷,轉型“硬拐點”

互聯網行業在整個信息時代大放光芒,幾乎掩蓋了其背後的支撐力量。然而,沒有永恒的輝煌。

就在今年初,英特爾公司宣布摩爾定律失效。

根據摩爾定律,每兩年微處理器的晶體管數量都將加倍——意味著芯片的處理能力也會加倍。這種指數級的增長,促使上世紀70年代的大型家庭計算機轉化成80、90年代更先進的機器,然後又孕育出了高速度的互聯網、智能手機和現在的車聯網、智能冰箱和自動調溫器等。

而這一定律的終結意味著,全球軟件開發與硬件制造所依賴的半導體芯片行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與之相應的,這一行業所直接驅動的互聯網產業也達到了歷史頂峰。不可避免的,互聯網產業會和蒸汽機、電氣產業一樣,在達到頂峰後,終將告別繁盛期,走向平緩乃至衰退。

對於中國尤其如此。

過去10多年,得益於“人口紅利”,中國互聯網野蠻發展。根據最新的互聯網女皇報告,全球前20大互聯網公司中,中國占了7個席位。

中國互聯網行業已達巔峰。互聯網女皇報告的另外一組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滲透率高達80%,為全球最高。

米磊告訴i黑馬記者,“一般而言,一個產業在滲透率達到10%到20%後,開始高速增長;達到70%到80%後,就會進入市場成熟期,然後走向衰退。”

另一個層面,米磊認為,多數互聯網企業本身並不創造價值,它們解決的是效率問題。如今,在多個領域,效率的提升已經遭遇瓶頸,提升空間已很有限。“從2000年左右的BAT到2010年前後的小米、滴滴等公司,從PC端到移動端,互聯網創業的最佳時代已然逝去。”

事實上,互聯網泡沫比我們想象地要嚴重地多: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前10大(按市值)互聯網上市公司總計創造利潤326億元,其中,百度、阿里、騰訊、網易共同分享了其中約95%,京東、攜程、樂視、微博、唯品會和58同城6家公司合計僅占約5%。

而其它幾家未上市公司,雖然已然在中國市場近乎處於壟斷地位,卻深陷巨額虧損的泥潭。比如,截至2015年年底,新美大的經營業績是虧損105億元。

在經歷了由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來的狂喜之後,我們不得不重新整理心情,面對它的衰退,尋找新的增長引擎。

宏觀經濟層面,2015年,中國GDP增長率不到7%,為1990年以來最低增速。轉型迫在眉睫。

眼前,是一個新的歷史拐點。

在這個拐點上,也必然會躍起新一輪的創新浪潮,帶領整個社會走向下一個巔峰,一個新的時代。

米磊介紹,麥肯錫把中國的創新分為4種,一是客戶中心型創新,代表公司如阿里巴巴和小米等互聯網公司;二是效率驅動型創新,代表公司如富士康等制造公司;三是工程技術型創新,如電信設備、風力發電、高鐵等高端制造公司;四是科技研究型創新,如生物科技、半導體設計等科技公司。

在前兩個創新領域,中國已然在全球屬於領先地位。只是,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這類創新帶來的價值開始萎縮。需要從其它類型的創新發力。

數據顯示,在第三種創新——工程技術型創新領域,中國的表現參差不齊。在高鐵、風力發電機和電信這三大基於工程的行業中,中國供應商所占全球營收比例相當大,分別為41%、21%和18%。其它行業如汽車,中國企業所占市場份額僅為7%。

第四種創新——科技研究型創新是中國的弱項。這些行業內的企業可能會將收入的16%至33%投入研發,每個創新產品上市大概都要10到15年時間。從中國所占的全球市場份額來看,中國醫藥品牌所占全球市場份額不足1%,生物科技為3%,半導體設計為3%。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在未來,科技研究型創新領域有著極大的空間待突破。

米磊認為,“中國到目前為止,科研創新的主力軍還是在科研院所和高校。所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創新的主體還不是企業,而是從科研院所向企業過渡,這時候要打通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連接,讓科研院所和高校把他們科技力量釋放到企業里來”。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的科研投入每年有1.4萬億,居全球第二。再過10年,這一投入就會達到全球第一。差距在於轉化率。米磊指出,“目前,發達國家科技成果產業化率為25%,我們只有5%。我們的科研人員的數量實際上已經成為全球第一,所以說只需要把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提高上來,就可以超過美國。”

事實上,為了提升轉化率,國家層面已經開始發力。一方面,不斷出臺政策法規讓科研人員享有更多的經濟收益,刺激研發人才的能動性;另一方面也開始加大科技成果的保護力度,並通過多種途徑實踐科技成果轉化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從2008年開始探索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並摸索了一套成功模式,如今,已經作為典型在全國範圍內複制、推廣。

轉型並非僅僅發生在中國。

多個國家已然開始了部署。金融危機後,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培養發展高端制造業,以搶占新一輪科技制高點。德國稱作“工業4.0”,美國是“工業互聯網”。而在中國,便是“中國制造2025”。在米磊看來,“中國制造2025”的支撐正是“硬科技”。

他認為,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機會,乘勢而上,中國便有望在2050年超越美國,登上世界之巔。“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的發展,‘取勢’,都異常重要。‘勢’往往無形,卻具有方向,順勢而上則事半功倍,逆勢而動則事倍功半。”

挑戰同樣嚴酷。米磊認為,與美國的極客文化、德國的嚴謹風範、日本的匠心精神相比,中國目前的創業氛圍顯得浮躁而投機,而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吹大了互聯網的泡沫。他認為,若想在“硬科技時代”取勢,需要踐行刻苦鉆研的“硬科技”精神,紮紮實實磨煉“硬功夫”。“如果我們一味沈迷互聯網的虛幻泡沫,10年後,也許我們會驀然發現,已經被曾經‘失落的日本’超越,被‘古板的德國’遠遠拋在身後”。

借用長江商學院副院長廖建文的一段話:“中國受到極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們,聚集在被稱為‘創業導師’的中年男人們周圍,一起徹夜不休地燃燒生命,只為了在一輪又一輪如何送菜送飯、洗車洗腳、美甲美容、搭訕艷遇、借高利貸、聯結窗簾和電冰箱的挑戰賽中搏出更好的名次,然後擊鼓傳花,快速傳給下一棒……大西洋和太平洋彼岸很多巨頭公司的創始人,他們在骨子里並不是商人,而是geek(極客),熱衷於創造新奇的事物,熱衷於解決難題,熱衷於在某個極細分的產品上把質量和性能或功能做到極致,這是geek的天性……科技,在這一刻,非常殘忍地拉開了國與國之間的差距。”

切換跑道,“硬科技”打頭陣

向智能時代邁進、向“硬科技”傾斜,已經不僅僅是趨勢或者暢想,而是正在上演的事實。除了國家政策層面的引導,創投行業最近一年的動態也能管窺一二。

在國外,頂尖投資人已經把目光緊緊鎖定“硬科技”。2015年,巴菲特斥資372億美金收購了航空零部件制造商——企業精密鑄造公司,這也是巴菲特歷史上最大手筆收購;2016年6月,孫正義率領的軟銀集團拋售了價值100億美元阿里巴巴股票,並花費310億美元收購了全球最大的移動芯片設計商ARM。

在國內,最近,李開複在創新工場開啟了科學家入駐模式,由幾位科學家親自帶領工程師做AI項目。他認為“科學家的創業機會來臨”,“中國必然會在‘硬科技’領域里領跑全球”。

無獨有偶。前不久,真格宣布聘請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機器人領域頂級科學家王田苗擔任真格基金“首席科技顧問”。此外,真格基金也已系統啟動了“硬科技”領域的投資,在無人機、人工智能、VR/AR、交通出行硬件設備等多領域展開了部署。

筆者註意到,紅杉資本合夥人沈南鵬、峰瑞資本創始人李豐也在最近一年多次表示,將投資重點向技術創新領域轉移。沈南鵬認為,“‘全球性’公司有一個重要的特征——產品上一定是科技的創新”,而李豐則認為,“技術創新將成為這個時代最強的競爭力。”

這讓米磊很是感慨。

幾年前,科研出身的米磊開始投身科研成果產業化。然而,他當時接觸到的早期風險基金很少有意願投資“硬科技”項目。為了解決科技項目的早期資金難題,米磊和幾位合夥人一起,在2013年發起成立了“西科天使”。

再後來,他們發現,“科技創業不僅僅是靠錢就能發展起來,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創業服務,並且像矽谷一樣建立整個科技創業的生態”,於是,中科創星投資孵化平臺應運而生。

過去幾年,中科創星一直聚焦“硬科技”項目的孵化與投資,而米磊本人,則是作為“硬科技”布道者積極奔走。如今,看到知名投資機構和投資人紛紛認同甚至傾情“硬科技“,中科創星幾年的呼籲和傳播終於有了成效,他感到很是欣慰。在米磊看來,“硬科技”的發展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動,他認為,“這不僅僅是科技創新問題,更是事關國家綜合國力的大事。總有一天,憑借‘硬科技’,中國能夠問鼎全球”,米磊對此信心滿滿。

而在“硬科技”備受矚目的同時,中科創星旗下的西科天使也取得了不俗成績。如今,已經投資了120個項目。一期基金共投資了51個項目,其中獲得融資的11個項目的股權價值已經覆蓋了基金所有投資成本。

而米磊緣何從中科院一名科技工作者轉做科技成果轉化,也是個值得分享的故事。

4年前,米磊女兒生病打點滴,護士卻找不到血管,連紮4針都以失敗告終,這讓他很是心疼。不過,作為中科院的研究人員以及光學博士,他把心疼轉化成了科研動力,並最終研發出了血管成像儀。借助儀器,人體血管在光束下清晰呈現。它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紮針,還可以幫助老人、肥胖者以及其他紮針困難的人紮針。甚至,在中國醫療隊出征抗擊埃博拉病毒時,曾專門攜帶了兩臺以便於給黑膚色人群紮針。

始於“硬科技”,終於“硬科技”,米磊的目標是,通過中科創星,打造全球第一的“硬科技”創業生態。

在眾多中國知名企業中,米磊最推崇的是華為:“華為長期堅持把收入10%以上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上,去年研發經費近600億元。今年在對手利潤大幅下滑的時候,卻取得了接近40%的年增長率。華為豐厚的利潤回報,便是‘硬科技’威力的最好證明!”

硬科技 智能硬件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011

英國加大科技投入 脫歐不脫科創中心

英國工業聯合協會(CBI)近日針對800家企業做了一項調查。調查顯示,即便脫歐已成定局,仍有70%的企業願意加大或者維持目前對研發的投資,把脫歐後的英國視為歐洲的科技創新中心。此外,有7%的受訪企業表示,將削減研發支出。

谷歌宣布繼續推動在倫敦建新總部的計劃,新增投資規模超過10億英鎊,同時新創造3000個工作崗位;Facebook也宣布將在英國新增500個工作崗位。

英國首相梅對CBI發表講話時承諾,在2020年之前,每年新增撥款20億英鎊的科研經費,投入包括機器人、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在內的高科技領域,幫助英國在脫歐後依舊處於世界科技領先地位。

實際上,自2010年來,英國政府在科研領域的投資一直處於“赤字狀態”,遠低於八國集團(G8)的平均水平。甚至在2012年,公共部門對科研的投資占GDP比重不足0.5%,為G8的末位。截至2015年3月的數據,這一投資額占GDP比重也僅為0.48%,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

《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稱,2009年金融危機後,全球研發支出在2010年增長3.7%,2011年增長5.3%,2012年增長略放緩至4.3%,2013年增長達5.2%。直至2014年,研發投資呈減弱態勢,增長4.1%。報告認為,發達經濟體研發預算的趨緊是英國研發投入不足的原因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249

區域股權平臺爭設科創板 各出招數吸引資源

區域股權交易平臺競相設立科創板,為了吸引資源,各個股交中心使出渾身招數,幫助企業融資,以吸引優質資源。

12月8日,前海股權交易中心(下稱前海股交中心)正式在東莞啟動“東莞科創板”,並與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簽署合作協議,兩家銀行向前海股交中心在東莞設立的分支機構各授信100億元,為在前海股交中心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根據前海股交中心方面介紹,具備高成長性的優質企業,一旦在科創板(東莞)掛牌,最高將得到銀行2000萬元的信貸支持。此外,該中心還將聯合建設聯行,在東莞一個鎮級區域成立規模1億元的科創板基金。

2016年1月初,上海股權交易中心科創板推出後,科創板成為各地股交中心爭奪的焦點,紛紛成立科創板。在前海股交中心之前,哈爾濱股交中心、齊魯股交中心紛紛已於今年5月、10月成立科創板。根據當地媒體報道,今年12月中旬,重慶股份轉讓中心也將正式推出科技創新板。

隨著科創板數量增多,各地區域股交中心也面臨著企業資源爭奪戰。為了爭取企業資源,各區域股交中心出盡招數吸引創業者和資本。除了上述科創板基金、銀行授信,前海股交中心還將在東莞建設梧桐小鎮,通過股權基金等各種方式,引導當期民間資本向產業資本轉化。

根據重慶有關部門出臺的規定,企業首次在新三板或科技創新板掛牌,可申請領取科技創新券,用於開展研發活動或購買服務,新三板金額為30萬元,科創板10萬元。而哈爾濱股交中心科創板成立時,也宣布有10家股權基金進駐,並新增8.5億元基金規模。

目前,投貸聯動、股權質押、私募債等融資方式,已成為股交中心融資工具標配。為了激發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積極性,一些股交中心也各出招數。如前海股交中心,今年10月就成立創投基金轉讓平臺,為創投基金管理人已投項目、專業投資機構設立專項基金承接項目轉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36

郭廣昌提案:鼓勵建設以健康為中心的科創綜合體和醫學人工智能支撐體系

醫藥健康是複星集團的主要業務板塊之一,全國政協委員郭廣昌此次遞交的提案中,有兩份也與此有關,包括建議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大型生物醫藥企業集團建設以健康為中心的科創綜合體;以及加快建設醫學人工智能支撐體系。

郭廣昌指出,在傳統機制下,創新研發和市場應用的脫節,多學科交叉創新機制對傳統單向研發模式的顛覆,以及互聯網應用的風起雲湧徹底打破了產業壁壘,新時代、新技術和新模式需要對傳統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機制提出新的思考。

因此建議制定創建生物醫藥科技創新綜合體的具體標準,標準要求堅持創新和國際化兩大主體內涵,以及體現產業協同、互聯網+、研發和市場協同等原則。在土地、財稅、人才政策方面全方位給予鼓勵和支持。

同時建議鼓勵“科創綜合體”通過投資並購發展壯大,尤其鼓勵已經初步實現研發創新及營銷體系在全球布局、產業結構涉足醫藥制造和服務等大健康產業綜合布局的生物醫藥企業集團;鼓勵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以本土為中心和樞紐進一步完善提升全球創新網絡,對此建議出臺具體措施,在進出口金融、財稅、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此外,建議鼓勵生物醫藥科創綜合體(包括投資並購的企業)以全球領先為目標,圍繞“健康”創新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建議在針對“全球首發”的相關產品以及技術的註冊、申報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議”的模式給予綠色通道,加快產業化、市場化進程。

對生物醫藥科創綜合體的創新成果和產品及技術,郭廣昌建議會同衛生、人保、科技主管部門,出臺鼓勵醫療機構優先采購、臨床優先使用、醫保優先報銷的具體措施。

對具有國際化資源且具有創新能力轉化的企業,郭廣昌建議鼓勵他們從全球引進創新前沿的健康產品和技術,建議發展改革、科技、藥監、衛計、商務、知識產權、稅務等相關部門,制定專項扶持鼓勵政策、機制及具體措施。

在加快建設醫學人工智能支撐體系方面,郭廣昌認為當前我國醫學人工智能建設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人工智能在健康醫療領域發展程度仍有差距;國外企業領跑我國健康醫療大數據臨床研究與應用;“產學研”開放創新機制不完善及健康醫療大數據管理制度不健全。

因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有條件的開放共享

加快推進惡性腫瘤、高血壓、糖尿病、出生缺陷和罕見病領域的健康醫療大數據的開放共享,完善人工智能在上述疾病領域的模型構建、深度學習算法訓練,實現對基因組學等大數據的采集、分析挖掘能力,切實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在精準防治治療中的效果。

二、成立國家醫學人工智能工程中心,加快研發中國自主“沃森”

由國家發改委給予引導,由國內在醫學、藥學、信息技術專業具備一流學術水平的綜合性高等院校牽頭,吸引具備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基礎企業、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企業、藥品研發企業等相關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療智能認知系統。

三、鼓勵和支持具有大規模醫療應用基礎的企業與高校

建立長期和深層的合作機制政府利用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促進企業與高校合作建設研發機構和中試基地,實現技術、數據、學科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產學研協同創新效應,提高研發效率,加速人工智能在健康醫療領域應用服務的落地。

四、加強我國健康醫療大數據的安全管理

研究當前醫療數據的使用現狀、權限邊界和最終流向,明確我國健康醫療大數據的存儲與分析都應當在境內進行的基本原則,盡快出臺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法律法規,規範健康醫療大數據的開發、挖掘、應用等行為。對具有較高商業價值和應用前景的醫療大數據——例如人口健康信息、電子病歷、放射影像和病理報告、化驗結果、醫生病程記錄等,應當設置必要的使用權限加以監督和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173

佛山探索中國特色小鎮建設新路徑 欲打造“科創小鎮群”

“我們現在已經在商業層面實現了‘客戶需要什麽,我們就設計什麽、生產什麽’的服務導向型發展模式,今年我們還將建新零售體驗店,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營造一個數字化空間,讓消費者直接就可以看到裝修後的效果,哪里不滿意當場就提出修改意見。”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隨中國社科院國情調研組前往佛山高新區調研時,維尚集團董事付建平做了如上表述。作為2016年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範項目承擔單位,佛山維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利用技術創新,解決了個性化定制與大規模生產之間的矛盾。

每天,維尚集團的設計師們用設計軟件為消費者做出許多不同的設計方案,與此同時形成生產數據,當這些設計方案傳到工廠,訂單管理系統會把全國的訂單集中起來,再把相同顏色、厚度等同類項的產品放進一個數據庫里,然後根據生產量的多少分批次生產。

每個非標準化部件所代表的加工數據信息會有一個對應的二維碼,工廠的生產線就按二維碼的信息做生產,完成後送到立體倉庫集中,當某個訂單的部件齊了之後立體倉庫就會下達發貨的指令,幾天之後就會送達消費者家中。

從下單到發貨,整個過程完全自動化,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維尚家具自主研發的制造執行系統MES,它會自動通過網絡對各生產設備直接控制,包括裁板、封邊、打孔設備組成機群等等。

“各工序設備之間的自動調配,設備與設備之間的自動調配,以及設備數據自動采集,都需要系統自動識別,統一調控。”付建平說。

如今,維尚家具已經能夠每天生產30多萬塊非標準化部件,生產效率是傳統模式的8-10倍。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逾40億元,保持年增長30%~40%,旗下“維意”和“尚品宅配”兩大品牌在全國擁有近百家直營店,800多家加盟店。

事實上,維尚家具不僅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也是佛山高新區打造“科技創新小鎮群”創新力量的代表。

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發布《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範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遊、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在這一方向的指引下,佛山高新區管委會結合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建工作,規劃打造“科技創新小鎮群”,包括智造小鎮、I.T.小鎮、生命健康小鎮、星光小鎮和珠三角制造業創新小鎮,涵蓋了目前佛山高新區內比較重頭的項目和創新的力量。

這五個小鎮的產業定位各不相同,比如智造小鎮重點發展3D打印、智能裝備等領域的先進制造業。IT小鎮重點發展新媒體和動漫創意、健康診斷和可穿戴設備、工業設計、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智能交通、3D打印等泛IT技術。生命健康小鎮重點發展醫療科教、康複醫療、健康養老等健康服務。制造業創新小鎮重點培育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新材料、新光源等特色先進制造業集群。

佛山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南海區委副書記劉濤根表示,之所以稱為“小鎮群”是因為這些產業在是可以互通的,未來每個小鎮既有龍頭產業,也有其他產業參與進來,形成共同促進的一張網。

“我們去過浙江等國內特色小鎮做得比較好的地區考察過,都是以一個項目或平臺作為特色小鎮,目前還沒有發現以小鎮群形式出現的。我們這個小鎮群既有各個小鎮的主導功能和發展策略,更強調在規劃、招商方面的整體統領和協作,形成合力,並將這股合力輻射影響至整個佛高區,從科技創新源頭來驅動佛山高新區快速發展,優質發展。”劉濤根說。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鋼表示,特色小鎮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有特色的產業,“就像人一樣,要有個營生,靠什麽活,佛山的思路是比較清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312

大調研三個月後,上海發現不少科創企沒有應享盡享稅收優惠

聚焦治理“難點”、民生“痛點”、政策“堵點”,上海2018年開始了規模空前的大調研,作為與企業老百姓關系緊密的上海市稅務局在大調研進行3個月後,發現了一些問題涉及辦稅流程、稅負、政策輔導等方面,並開出了解決問題的“藥方”。

科創企業成為稅務部門此次大調研的重點對象。松江區稅務局在調研“G60科創走廊”時發現初創期科技企業共性問題:不少企業或由於核算制度不完善,或由於稅收政策掌握不及時、不準確,導致相關優惠未能應享盡享。

為此,調研人員主動上門“開藥方”,開設專場輔導會,鼓勵企業根據政策導向優化財務核算,並制定《科創企業稅收服務工作方案》,通過定點聯系人制度,點對點精準服務企業涉稅需求。

上海市稅務稽查四局調研了解到,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創新創業氛圍濃厚,但學生卻對企業實際開辦和運營過程中的涉稅問題,特別是優惠政策知之甚少,尋求輔導的意願強烈。雙方為此協商確立了服務學生“雙創”的長效機制:由四局定期舉辦“雙創”稅收優惠專題講座,學校則將講座設為選修課,選修學分計入學生成績冊,借此幫助大學生創新創業之路走得更穩、更遠。

除了科創企業外,制造業企業也是稅務部門調研重點對象,他們普遍渴望在投資和發展過程中能“輕裝上陣”,獲取更多的政策扶持,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大陸泰密克汽車系統(上海)有限公司是德國大陸集團在中國境內投資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汽車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嘉定區稅務局在走訪企業,交流未來發展規劃時,敏銳捕捉到母公司計劃年內追加投資,擴大再生產的信息。

調研組主動出擊,立即會同業務部門進行政策商討,認定其增資方式和投資計劃符合總局近期下發的關於境外投資者以分配利潤直接投資暫不征收預提所得稅的優惠政策,提前給境外投資者持續投資擴張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根據集團前期董事會決議,母公司年內將增資1500萬歐元,投資規模相應增加4500萬歐元,單項次預計就可減少預提所得稅1100余萬元人民幣。”面對調研組送上的“政策紅包”,企業副總裁福睿旭連連稱贊“Win!Win!”

他表示,上海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政府治理能力是吸引大陸集團不斷追加投資的重要原因,集團2017年在滬投資規模達到5億人民幣,2018年這一數字將達到7億人民幣,公司有信心在未來5年內成為大陸集團全球最大的全資子公司。

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日前就在開拓海外市場時,由於創新業態,遇到了不小的稅收難題:企業自去年開始將出口業務作為重要戰略,逐步進軍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等44個國家和地區。雖然企業產品系自主研發,但由於當地僅設試制車間,生產制造均由非獨立核算的無錫分公司負責,若不能按照生產企業自產產品辦理出口退稅,將直接影響企業當前的資金運轉。

了解到企業的難處和困惑,楊浦區稅務局“稅立方”專家團隊及市局相關處室人員親赴現場調研,在實地了解、分析企業經營模式後,最終商討認定其情況符合視同自產貨物申報適用增值稅以及消費稅退(免)稅政策,目前企業的退稅審批流程已加速完成,首批退稅金額合計5120萬元,預計接下來總退稅額將達到近1億元。此舉不僅緩解了資金流轉的壓力,更進一步提升了企業在國際上的市場競爭力。

如何利用互聯網手段為納稅人便捷辦稅按下“加速鍵”,這不僅是大調研中收集最多的納稅人呼聲訴求之一,更是稅務部門接下來“放管服”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

上海是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的首個試點城市,而出口退稅申報是首批上線項目。通過走訪調研,調研組廣泛收集出口企業在“單一窗口”上線初期的共性問題,由點及面,連續組織區內千余戶出口企業先後開展了24場“單一窗口”定向培訓,解決公司財務人員對系統操作不太熟悉的問題。

至3月份申報截止日,參與首期試點的268戶企業已順利通過單一窗口完成申報工作,申報成功率達99.3%。

“企業申請扶持資金,員工個人辦理出國簽證,這些事項都需要提供稅收完稅證明,但我們只能到自己的主管稅務機關辦理,有時為了這一個完稅證明,還要專門跑一趟,費時又費力。” 這也是稅務部門調研中經常能聽到的吐槽。

為此,上海市稅務部門在4月1日推出了《稅收完稅證明》(文書式)網上辦,讓納稅人足不出戶即可辦理。半個月來,通過網上打印的憑證已達到了17000余份,得到了納稅人的點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683

全球科創中心百強榜發布:中國占8席,北京上海分列第9、17位

第六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下稱“上交會”)於19日開幕。當天,《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估報告》中英雙語版(下稱“《報告》”)也正式發布。

《報告》評出了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綜合評分的百強城市。其中矽谷評分最高,紐約-紐瓦克緊隨其後,倫敦、巴黎、波士頓和東京分列第3至第6位,北京和上海分別位列第9和第17位。

全球科創中心綜合評分百強榜

入圍的百強城市分布在全球的38個國家中,主要集中在北美(31席)、歐洲(39席)和亞太地區(27席)。僅美國就在百強榜中占據了26席,超過總數的四分之一。此外,德國有9個、中國有8個城市上榜,除了北京和上海,還有香港、深圳、廣州、臺北、杭州和天津。金磚國家也有15個城市在列。

《報告》由上海市發展改革委下屬決策咨詢機構——原上海市信息中心編制完成,計劃每年發布,旨在通過時序比對,動態反映科創中心在全球的演進過程,把握其發展規律,促進國際科技創新的交流與合作。

《報告》以全球知名度較高、經濟較發達、創新能力較強的165個城市或都市圈作為評估範圍,構建了包括基礎研究、創新活力、產業技術和創新環境4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其中基礎研究與綜合評分的相關性最強,不同城市在4個一級指標方面也表現出不同的優劣,對應不同的發展範式。

比如矽谷和紐約在四個維度的分數都比較高,發展比較均衡,而倫敦和巴黎在創新環境的評分最高,東京和北京則在產業技術方面比較突出,波士頓在基礎研究方面表現最為搶眼。上海在四個方面的表現相對平均,但每個方面都和排名靠前的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從基礎研究評分看,波士頓代表了全球最高水平。北京和上海分列第6和第20位。在產業技術評分中,東京名列榜首,上海和深圳分列第10和第12位;在創新經濟評分的前20名中,美國占據13位,且占據了前10位的8席。亞洲占4席,超過了歐洲。創新環境評分前20名城市中,倫敦和巴黎排名第1和第2,中國香港、上海分居第10和第21位,巴西聖保羅、印度新德里躋身20強。

上海市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所主任李如心表示,上海在科創領域的短板主要表現在:缺乏世界一流大學和重量級科技獎項,超算能力偏弱;缺乏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行業的龍頭企業,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創投、眾籌等創新活動與上海金融中心地位不匹配,企業創新成長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在創新中最重要的創新人才也有待進一步集聚。

《報告》指出,創新主體是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價值所在,排名前10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無一不是學術大師雲集、頂尖企業匯聚、一流高校支撐的城市。提升創新主體能力,匯聚創新資源,並打通基礎研究和產業技術的通道,是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關鍵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09

德企之鄉盯緊科創與新興產業 太倉要搶占長三角合作先機

在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的太倉,目前,全市共有300多家德企、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如今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邁入了全面融合的時代。太倉也為自己量身定制了新的發展戰略。

“中國經濟已經到了靠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推動的階段,中國需要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策源的地方。作為蘇州里最靠近上海的城市,太倉還是要把文章做在科創和新興產業上。”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5月4日,由太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上海經濟學會共同發起、陳憲主持研究的《太倉建設臨滬科創產業高地戰略研究》(下稱《戰略研究》)發布。《戰略研究》提出,太倉應以建設現代化創新創業城市為長遠目標,盡快建成臨滬科創產業高地。

在發布會上,太倉市委書記沈覓表示,太倉將進一步深化與上海各園區、鄉鎮的融合對接,更加主動地在產業轉型創新、城市規劃建設等領域加大融合力度,借力借勢實現更大發展。

臨滬科創產業高地建設

太倉與上海地域相連,與嘉定區、寶山區接壤,主城區距上海虹橋機場僅30分鐘車程。近年來,太倉把融入上海作為推動太倉發展的重大戰略。

比如,太倉始終堅持把打造對滬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作為融入上海的首要工作。目前,太倉已有G15沈海高速、204國道、346國道、華瀏線、飛滬路等5條道路與上海道路實現互連互通;開通太倉至上海地鐵11號線、7號線和虹橋機場、浦東國際機場跨省城際快速公交線路等。

在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太倉堅持緊盯滬上產業發展方向,搶抓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上海自貿區建設及“四新”經濟發展等歷史機遇,積極承接上海產業溢出效應,每年在上海舉辦招商投資說明會,已成為上海高端產業發展的重要協作配套區。承接了上海複星、滬工智能等一大批產業項目轉移,服務完善了上海的產業鏈配套。

“要在這輪長三角區域合作中搶占先機,太倉的重點突破口在於集聚科創資源和發展新興產業,不可能再去走其他路。”陳憲對記者表示。

以深圳與周邊城市來對比上海與太倉,陳憲為記者分析道,目前中國在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策源方面,成長最快和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是深圳,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其實包含了“科創”這個概念。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就是深圳、廣州等九個城市加港澳,香港以金融見長、廣州以商貿見長、深圳以“科創+信息產業”見長,其中深圳周邊城市是完全依托深圳的。“未來太倉應該也會在環杭州灣大灣區里,太倉利用與上海的地緣優勢,就是要去發展科創和新興產業。”

《戰略研究》提出,太倉要爭取形成“一城一區一中心”現代產業發展的空間格局,即臨滬智能制造產業城、沿江現代物貿產業區、太倉雙創集聚中心;同時,根據自身特點及未來產業優勢,建設先進產業承接板塊、新材料產業板塊、生物醫藥產業板塊、特色農業創新示範板塊等四大功能板塊。

其中,在建設臨滬智能制造產業城上,陳憲指出,太倉要發揮七大對德合作平臺作用,加大對德招商引資力度。形成德資工業產業鏈集群,以高新區為核心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

同時,《戰略研究》提出,太倉還要強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位優勢(軌道交通、高鐵、高速公路、城際公交等)。

陳憲在發布會上談道,如果解決上海周邊1小時都市圈範圍內的城市網絡狀軌道交通問題,將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產業轉移承接產生很大的影響。“太倉的區位條件在交通設施的推動下將進一步提升優勢。”

發展瓶頸和制約

同時,陳憲也對記者談到,太倉在發展科創和新興產業上還存在瓶頸和制約,比如科創產業優勢並不突出,面臨昆山、吳江、嘉善等地的同質化競爭;在自身內部經濟中,太倉的高新技術產業比較分散,還沒有形成產業鏈,優勢和特色產業集聚程度不高。

《戰略研究》指出,目前太倉企業大多集中在產業鏈的中低端環節。多為生產中間產品,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缺乏引領行業發展的自由度和話語權,更加缺乏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尤其是一大批從事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的民營企業,企業和產品知名度不高,盈利空間不多,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

《戰略研究》還指出,目前太倉企業研發投入不夠,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現在太倉規模以上企業1020家,研發投入在1億元以上的基本沒有,企業研發投入一般在一兩百萬,最多幾千萬。

在對接上海這個問題上,上海創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怡皓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太倉應該跳出這個框框,自己尋找一個產業鏈比較長並且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主打產業,這樣就可以依托上海的人才優勢,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產業。“建議太倉往綠色產業發展,比如大健康方向考慮。”

“關於如何對接上海,很多鄰近上海的城市包括昆山、嘉善等都提出過類似的問題。現在一些企業會離開上海,但有幾種情況:一是上海商務成本比較高;二是一些企業會把附加值比較高的部門放在上海,比如研發和銷售中心,生產基地則會搬到周邊地區去。這樣,實際上,周邊城市基本上還是一種被動的選擇。所以我建議太倉要跳出這個框框。”陸怡皓對記者補充道。

今年年初,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利物浦大學兩所高校的落戶,也為太倉今後臨滬科創產業高地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陸怡皓對記者談道,希望這些高等院校設置的專業能夠和太倉今後所確定的主導產業緊密相關,這樣可以真正形成人才、研發、產業的正循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