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福島核汙染已擴散至北美?加拿大專家稱三文魚檢測到放射性元素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海洋學專家傑伊·卡倫近日表示,他們在加拿大西海岸的三文魚身上,首次檢測到銫-134放射性元素,證明日本福島核汙染已經擴散到北美地區。

據央視新聞22日報道,這是在歐美媒體近期陸續報道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區出現遭到核汙染魚類後,加拿大專家首次證實這一消息。

傑伊·卡倫表示,為了檢測魚體內的人工放射性元素,2015年他們捕獲了一些魚,在這些魚身上他們檢測到了另一種人工放射性元素銫-137,於是就決定通過測定其同位素銫-134的含量研究與福島核事故的關系。“我們發現了銫-134,說明魚已經受到福島核事故影響。”

加拿大專家稱他們在三文魚身上檢測到了被稱作是“福島核汙染的指紋”的放射性元素

傑伊·卡倫是維多利亞大學地球和海洋科學院的教授,從2014年開始,他和他的研究團隊以及600名誌願者,開始對福島核汙染的擴散進行跟蹤研究,他們收集了400多種魚類和海水樣本用來檢測。

環境中存在著微量的銫-137與銫-134,它們都是人類核活動的產物。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因此在三文魚中如果檢測到銫-137,也有可能來自其他核活動,如核試驗等。銫-134的半衰期約為2年,而福島核事故發生在2011年,因此如果從太平洋中檢測到銫-134,就能確定是來自福島核泄漏,它也因此被稱作是“福島核汙染的指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730

福島核事故六周年,入海核輻射有多大?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063

當地時間2016年2月15日,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的禁區里,標語寫著“核能——創造更好未來的能源”。(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月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福島核事故六周年:追蹤“指紋”的科學家——入海核輻射:“不足口腔X光1‰” 》)

元旦節前,媒體稱加拿大西海岸一條三文魚檢測到福島核泄漏放射性汙染物,核汙染已自西向東,貫穿了整個太平洋。

福島核事故六周年之際,南方周末采訪了中美加日四國科學家,詳解核汙染威脅到底幾何,以及未來對中國的隱患。

2017年元旦節前,一則關鍵詞包括“福島核泄漏”“三文魚”的新聞在國內媒體輪番報道下漸漸發酵。海洋學專家在加拿大西海岸的三文魚身上,檢測到銫-134放射性元素,證明日本福島核汙染已經擴散到北美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太平洋沿岸國家再度被勾起核恐懼情緒。

事實上,早在2015年2月,科學家就已在北美海岸檢測到來自福島的放射性汙染物。四年的時間,福島核事故影響已自西向東,貫穿了整個太平洋。

多國部隊追蹤“指紋”

2011年3月11日福島核泄漏事故後不久,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組織了一支國際探險隊,趕赴日本。

這些科學家將一些漂流物扔進海里,研究洋流路徑。沿著那些路徑,測量銫的放射性形態。除了出海監測,科學家結合模型模擬,盡可能讓研究結論更加清晰。

這無疑是一場艱巨的戰役:要在占地球約1/3總面積的太平洋上,追蹤看不見的核輻射汙染物。

“當時我們感到,有必要與世界範圍內、多方面的科學家一起做全面調查研究,去發現有多少,以及有哪些放射性汙染物,可以在海水和浮遊生物(以及一些魚)中被找到。”2016年12月30日,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放射化學家肯·比塞勒告訴南方周末。

在他看來,他們是第一支抵達日本的國際力量。

流進太平洋的核汙染量是巨大的,海嘯引起泄漏的放射性物質有約80%流入海洋。肯·比塞勒至今對當時的數據記憶深刻:“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後,汙染物在海洋的水平史無前例地高,最高點出現在2011年4月初,銫同位素是以往的數百萬倍。”

在數種泄漏入海的福島核事故放射性元素中,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得到最多關註的是3種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碘-131、銫-137和銫-134。直接決定它們危險程度的是各自的“半衰期”,半衰期越長,存活時間越久,穩定性也越強,對周邊環境影響就越大。

碘-131的半衰期只有短短8天。“在幾個月之後,由於放射性衰變,它(指碘-131)就已經大量消失。”肯·比塞勒解釋道,“反之,銫-137有大約30年的半衰期,銫-134有2年。在福島核事故發生的時候,有等量的銫-137和銫-134被釋放到大氣和海洋中。”

不過,銫-137不能作為福島核汙染“指紋”。“在福島之前,仍有相對大量的銫-137存在於太平洋中,它們來自上世紀的核武器試驗。”海洋學專家傑伊·卡倫確切地告訴南方周末,只有在樣本中檢測到銫-134,才能知道它的出處是福島。

發現加拿大西海岸被輻射三文魚的,正是傑伊·卡倫。2014年秋,一個由加拿大學術界、政府、非政府機構和民間科學家共同組成的合作項目InFORM成立,傑伊·卡倫是該項目相關負責人。

這場戰役匯聚了多國力量,不少政府、科研、高校機構都參與其中,並分享各自的數據、技術服務等。

目前,中國的環保、海洋、衛生部門以及中科院、高校、核電站等系統也已積累了大量海洋放射性監測數據,雖然數據仍然零散,但出海調查都是日程上的事項。“政府會組織(出海監測),我們高校也會組織,現在不少單位都有自己的船了。”海洋研究領域權威專家、江蘇省特聘教授梁湘三說。

“實時監測的方法是最好的,但恰恰也是最昂貴而且很難的。為了得到海洋某一個點的觀測資料,要動用船,出去走一天大概要幾十萬,還僅是得到一個點或是一條線上幾個點的一丁點數據。”

肯·比塞勒就曾遭遇了資金困境,2014年他還啟動了民間募捐項目。“任何人都可以對樣本提出建議,然後為我們籌集資金,我們會提供一個‘工具’去收集20公升的海水來分析。”

結合監測與模型兩種方法,科學家們給出了福島放射性汙染物大致的傳播路徑——向東流。“在北太平洋海流影響下,汙染流以7-8公里/天的速度向東橫跨北太平洋,向著北美運動。而後其中一部分在阿拉斯加暖流影響下,向北沿著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海岸流動,另一部分隨著加利福尼亞寒流向南沿著美國海岸運動。到2016年,大部分的福島放射性物質已經自西向東穿越了北太平洋。”InFORM成員、加拿大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科學家約翰·史密斯總結道。

科學界與民間的割裂

那只被許多媒體報道的三文魚,實際上是一條“漏網之魚”。

2015年2月,InFORM項目在加拿大西海岸就檢測到了福島放射性汙染物,那只被檢測到含有銫-134的三文魚,也是當時的樣本。只是由於銫-134水平太低,傑伊·卡倫他們沒能察覺。而2016年的重新測量,也是個意外。

“迄今為止,InFORM項目已經收集了大約400條魚來做分析,在其中8條魚的身上,我們測量到銫-137,沒有發現銫-134。但為了分辨來自福島的銫-137和上世紀核試驗遺留的,我們用了336個小時去重新測量這8條魚。結果在其中一條魚的身上,我們檢測到了趨於零值的銫-134。”傑伊·卡倫告訴南方周末,“這次是我們第一次發現可以在加拿大的魚身上檢測到福島“指紋”銫-134,但它低於加拿大政府認為產生健康風險水平的萬分之一。”

同樣,肯·比塞勒也明確表示:“目前在北美西海岸找到的樣本,沒有超過國際劑量標準的,在水中和魚中都是。”

不過,輿論並沒有放棄追問。2016年底,英國《每日星報》刊登題為《福島核輻射帶來的癌癥恐懼在美國西海岸盤旋》報道,列舉了種種質疑聲音:“人們認為根本就沒有輻射‘安全’水平這樣的東西”“醫學專家已經陳述過,再低水平的輻射也可以對健康產生大的傷害”……美國一家獨立環境新聞機構EnviroNews也連發兩文,直接引用《核見證:內部人士說出來》一書中的觀點:“這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輻射引起癌癥,而且證據充足,哪怕是最低的劑量。”

“我們有非常多的方式接觸輻射,自然界產生的輻射就在我們周圍。”對此,一直從事福島核輻射研究的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克勞迪婭·納爾遜笑言,“我們現在水中檢測到的輻射不足做一次口腔X光的1‰,它是輻射,但是它非常非常低,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知道這樣的輻射會有什麽長期影響。”

雖然是日本的海上鄰國,中國海域卻因地理位置幸運地避免了來自福島的大規模核汙染。肯·比塞勒這樣解釋:“太平洋洋流尤其是黑潮和黑潮續流,會運輸大多數的銫和其他汙染物橫穿太平洋,所以登陸中國的水平會低一些。”

即便如此,梁湘三認為不能松懈:“我們現在看到監測的結果確實是水平很低,但是我們發現有些汙染物確確實實是從日本到了北美,再回到我們海域的。”

近幾年,國家海洋局數次出海監測福島核汙染。2015年在公告“西太平洋及我國管轄海域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結果”顯示:“在我國管轄的東海和南海東北部海域布設的105個監測站位中,16個站位(占總數15%)海水樣品檢出微量的福島核事故特征核素銫-134,最高活度為0.98 Bq/m3(約相當於我國海水水質標準的六百分之一)。”

2016年公告更為樂觀:“海洋大氣、海水、沈積物及海洋生物樣品中均未檢出福島核事故特征核素銫-134。”

安全值之外的隱患

哪怕現在已關閉的福島核電站仍有著多於一千鋼罐被核放射汙染的水,不間斷的泄漏和傾倒一直在發生,上百噸熔化燃料仍在停止工作的反應堆里面,但基於數據,北美科學界依然樂觀。傑伊·卡倫告訴南方周末:“放射性同位素持續從核電站泄漏,但是謝天謝地,泄漏的速率遠低於2011年3-4月災難的最初階段。而且大洋環流模型顯示,在2017年底到2018年初,我們會在北美沿海水域發現福島核汙染的最高水平。基於我們遠海的測量,這些最大值會持續在很低的水平,福島核事故未來將不會對北美的海洋和人類健康產生影響。”

肯·比塞勒雖然也認同這個最大值,但態度更為嚴謹些:“在我們看見水平降低之前,我們都不會說它達到頂點了。”同時,他用數字進行科普:“銫-134已經快衰竭完了,福島事故四年後就只剩25%了。在下一個3月11日,也就是福島事故六年之際,將只有12.5%。”但對有著30年半衰期的銫-137來說,“衰竭的數目更少些,四年之後有91%,六年後還有87%。”

擔憂並沒有完全消失,民間和科學界都流傳著一個最糟糕的設想,福島核電站的燃料可能使鋼筋混凝土的保護殼破裂,然後滲入到地下,不受控制地把放射性物質傳播到周圍的土壤和地下水中,最終進入大海。

除此之外,日本福島大學環境放射能研究所科學家青山道夫提供的資料中,中國東海的銫-137活動呈現向北增長的趨勢。“銫-137在地表水中的最大活動值出現在中國東海的東北部大部,除了受到福島沿岸的活動影響之外,也一直被福島核電站事故場地不間斷的泄漏所影響。”

梁湘三看得更遠:“事實上我們現在的研究顯示,它(銫-137)最後跟著環流又返回到太平洋的西邊界,也就是我們的東海岸,最後進入中國海。”他認為,安全標準是沒問題,但不間斷泄漏和反複傾倒成了隱患。“我們在東海的一些核物質還沒有出去,新的又進來,是存在這種堆積可能性的,只是說現在暫時還差很多。”

“我們大家現在都在討論霧霾,霧霾誰都看得到,但核汙染大家真的看不到,它的危害可能更大。”梁湘三深嘆了一口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687

日本福島核電站輻射量爆表,人暴露於內幾十秒即可致死

據新華社報道,東京電力公司根據最新對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內部拍攝的視頻圖像分析估測,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最大輻射值可能達到每小時530希沃特(1希沃特為1000毫希沃特),人若暴露在這種輻射中幾十秒即可致死。

1月底以來,東京電力公司開始對2011年核事故中爆炸損毀的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核心區域進行調查,以確定核事故中壓力容器堆芯熔化的核燃料殘渣的位置等。調查通過安全殼貫通孔將前端帶有相機的管狀設備伸入安全殼內部進行拍攝。

福島第一核電站(資料圖)

由於相機不帶有測量核輻射值的功能,東京電力公司2日通過分析視頻噪音等對內部輻射量進行了推測,稱最大輻射量可能達到每小時530希沃特,這遠遠超過此前測定的每小時73希沃特的最高值。人若暴露在這種環境中可能幾十秒即可致死。

東京電力公司認為,上述估值可能會有30%左右的誤差,該公司計劃本月投入小型機器人進入安全殼內部進行檢查。

此外,東京電力公司經過詳細分析1月30日拍攝的畫面後還確認,壓力容器下方的網格狀鐵制平臺出現一平方米左右的破洞,可能是極高溫的堆芯熔化的核燃料泄漏時所致。想要取出堆芯熔化的核殘渣絕非易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334

福島核電站輻射量爆表 外交部發布赴日旅遊安全提醒

針對福島核電站輻射量爆表的報道,外交部發言人陸慷6日表示,外交部已經發布了相關的安全提醒。希望日本政府能夠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消除核泄漏事故產生的影響作出負責任的說明。

福島第一核電站(資料圖)

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到,據報道,東京電力公司根據最新對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內部拍攝的視頻圖像分析估測,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最大輻射可能達到每小時530希沃特,人如果暴露在這種輻射中幾十秒即可致死。中方對此是否感到擔心?是否會影響中國公民赴日本旅遊?

陸慷表示,我們註意到有關報道,中方一向高度關註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產生的影響,我們也多次要求日本政府及時做好有關處置,同時也做好事故的後續處理工作。對日本福島核泄漏及其對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產生的影響,我相信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會持續高度關註。我們也希望日本政府能夠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消除核泄漏事故產生的影響作出負責任的說明。這不僅是對日本本國國民負責,也是對鄰國人民和國際社會負責。

陸慷指出,外交部已經發布了相關的安全提醒,我們相信中國公民會妥善安排自己的出行計劃,切實做好安全防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531

新華社記者“冒死”現場親測福島核輻射,日本還能去旅遊嗎?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25/1079202.html

記者在福島核事故核心區域拍攝,標語為“歸還困難地區(含有高輻射區間)

福島核泄漏事故,馬上就要六周年。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日前表示,中方一向高度關註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產生的影響,多次要求日本政府做好事故的後續處理工作。希望日本政府能夠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消除核泄漏事故產生的影響作出負責任的說明。這不僅是對日本國民負責,也是對鄰國人民和國際社會負責。

但日本方面聲稱,福島輻射值處於正常水平。

日本是中國遊客出境遊的一大選擇,2016年估計約有640萬人次到訪日本。福島核泄漏疑雲再起,在網友中引發爭論:

帶著這一疑問,我們的記者攜帶測量儀,深入福島核泄漏事故核心區域,給出答案。

福島隔離區:儀器震得手麻

進入福島第一核電站後,日本東京電力公司人員要求關閉手機,並換上一套裝備,包括手套、頭套、兩雙棉襪、馬甲、輻射儀、耳麥等。穿戴後,再換上工作帽和雨靴樣式的防護靴,之後坐另外一輛大巴去離機組很近的地方采訪。

在機組附近,記者將輻射儀的警報聲關閉,但還止不住狂震:

“站在離機組幾十米遠,海拔約30米的高地上往下看,只有2號機組保存完好,其他機組都發生過氫氣爆炸。1至3號機組全部發生了堆芯熔化,壓力容器內的核燃料棒熔化成了核殘渣,如何取出這些核殘渣東電目前還毫無辦法。”

“堆芯熔化”是核電站可能發生的事故中最為嚴重的事態。正如視頻里展現,事故周邊目前仍是“鬼城狀態”。

福島隔離區荒無人煙

這一切在提醒所有人:按照國際核事件分級表,福島核事故等級為最高的7級,同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和泄漏事故等級相同。

1986年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已過去30余年,60余萬人受災,如今方圓30公里仍是無人區。專家估計,地區恢複到適宜人類活動時間超過1萬年。

不值得信任的日本政府

“堆芯熔化”這一事態,在事故發生後,東京電力公司一直辯稱為“堆芯損傷”,直到兩個月後才首次承認“堆芯熔化”。

按當時東電公司的內部標準,即“堆芯損傷比例超過5%”即為“堆芯熔化”,那麽在2011年3月14日就應宣布“堆芯熔化”。 2016年6月21日,東電公司社長廣瀨直己(圖左)就公司隱瞞“堆芯熔化”一事道歉。

東電公司是肇事者,也是事故處理者。日本政府呢?

2016年6月,調查東京電力公司瞞報問題的第三方檢證委員會出臺報告稱,時任東電公司社長清水正孝指示不要使用“堆芯熔化”一詞。報告書還推斷認定,清水正孝接到了來自首相官邸的指示。

災害發生後,日本政府救災力度飽受詬病,自衛隊飛機竟只帶著幾桶水前往災區噴灑。

但對於信息披露,日本政府和東電卻的確是三緘其口,若不是媒體步步追問,很多真相至今仍不會公開。

如2013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每天有至少300噸遭受核汙染地下水流入海洋。而這種情況可能從福島核事故發生後就一直存在。這一做法受到國際社會強烈指責。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報告說,在北美太平洋一側沿海檢測出了來自福島核事故的放射性物質。日本海洋大學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結果。

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顯示,由於數據匱乏等原因,仍難十分準確地估計對周邊人類健康以及環境造成的潛在負面影響。而來自日本官方的信息,幾乎一律是“核事故影響有限”“善後處理進展順利”。

除了瞞報和掩蓋信息,日本政府卻還推行這樣的政策:

日本政府誘導遊客前往核事故地點 

日本旅遊還能不能去?

誠然,目前除了福島縣內鄰近第一核電站的部分區域,日本國內整體空氣核輻射水平已大幅下降,包括東京在內的大部分地區已降至“3·11大地震”前水平。

但環境和食物風險仍在。福島大學環境放射能研究所教授青山道夫綜合多個觀測數據發現,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後泄漏的放射性銫137的總量約為此前東京電力公司公布數值的1.5倍。而放射性物質有可能在魚類和貝類體內隨食物鏈富集。

核事故發生後一段時間內,島近海的海產品被禁止捕撈上市,中國也禁止進口福島等日本10個都、縣的食品。

日本政府正推動有關國家和地區解除對災區及周邊各縣食品的進口禁令。

綜合上述,如果要去日本旅遊,以下三點希望在出發前能慎重考慮:

一、事故擴大的隱患。記者親測可知,福島核事故危險等級仍非常高。而日本地震常發,也有海嘯威脅,目前泄漏事故的控制仍有很大問題,這類隱患不可不慮;

二、政府隱瞞誘導的危害。相較於隱患,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的處置能力不僅讓當地民眾擔心,也讓國際社會憂慮。從“堆芯熔化”到“偷排汙水”,福島事故還有多少危害是在大氣輻射測量數值上體現不出來的,仍難以輕下結論。而與此同時,政府卻仍在引導外國遊客前往事發地旅遊。

三、食品等環節的汙染。即使不在隔離區,土壤、菜蔬、海產品等環節的汙染仍令人憂慮。在日本選擇刺身等食品時,仍需要十分小心。

為何要去福島?

有網友提問,我們更關心東京大阪的輻射情況,為何要派記者去福島核泄漏地如此危險的地方?有何意義?

此次前往采訪的記者華義如是回答:

福島第一核電站是慘禍的源頭,走進核電站才能獲得對事故以及各方面影響最直觀的印象。因此,作為駐日記者,這一次我沒有絲毫猶豫。

福島核泄漏有大片的核禁區和機組內部核殘渣這樣的巨大風險,還有核汙染水問題、兒童甲狀腺癌多發等需要繼續追究真相的問題。我同時也想報道核電站外20公里、50公里乃至200多公里的民眾生活現狀,讓大家對福島核事故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

此次福島第一核電站之行收獲很大,核電站周邊無人區的慘象,機組附近超高的輻射值以及工作人員艱難的作業環境等給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印象。

這些都將有助於我今後更好地報道有關新聞,力爭把客觀真相傳遞給國內讀者。

福島核輻射的隱患、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的作為以及事故對個人對當地對國際社會的影響,若不通過記者一線的采訪、觀察就沒有說服力,也不會引起大家的重視和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44

日本人眼里的福島事件:現階段更關註流感預防

新華社的一組有關日本福島核電站輻射量爆表的新聞再次引起大家的關註。我們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如何應對。

根據東京電力公司最新對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內部拍攝的視頻圖像分析估測,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最大輻射值可能達到每小時530希沃特(1希沃特為1000毫希沃特),人若暴露在這種輻射中幾十秒即可致死。而在近日,繼中國外交部發布赴日旅遊安全提醒後,2月12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在其官網也建議在日僑胞及赴日中國公民妥善安排出行計劃。

時至今日,關心核汙染的不僅僅是日本國民了,有報道稱,美國海岸已經檢測到福島核電站泄漏的核物質,說明核汙染物已經進入全球的環境大循環。而對於公眾而言,無論是30年前的切爾諾貝利事件還是6年前的福島核電站事件,核事故一旦發生,公眾的健康就可能受到威脅。

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2號機組雖檢測出很強的輻射量,但只是原子爐融穿處的放射量,而不是周邊地區,更不是東京和日本全國的平均放射量。由於沒有放射性物質釋放,不會造成廣泛影響。“核輻射好比兇猛的老虎,只要關在籠子里,再兇猛也無需害怕。”朱茂祥說,也正因此,日本福島的核輻射不會對中國產生直接影響。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在其官方微博稱,2月8日晚,用北京核儀器廠制造的檢測儀,在東京市中心赤阪、歌舞伎町現場測試發現,輻射量分別為00.14希沃特、00.13希沃特,而這一劑量的放射量可忽略不計。

第一財經記者在和多位常住日本的友人溝通後了解到,盡管日本人民對此事也比較關註,但並不恐慌。“相比較核汙染,現階段我更關註今年流感的預防,目前流感在日本已經有200多萬人感染,它比核汙染更讓我害怕。”其中一位好友表示。

不過她也透露,現在她的日本朋友們也會比較留心食品安全,買農產品等時會仔細查看產地,盡量不挑選福島及周邊產地的產品。來自日本農業部門的相關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現在,產自福島、茨城、宮城等城市的農產品、乳制品銷量依舊低迷。

在前段時間央視有報道一起來自福島海域的海鮮走私案件,一度引起熱衷海鮮消費的群眾擔心。但事實上,中國官方對日本入境的海產品、農產品、化妝品等把控一直非常嚴格,如果是在正規渠道買到的正規食品,沒有必要擔心有核輻射殘留。

從事出境遊日本線路多年的金姓導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日本國內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有對核輻射的檢測。其中在原子能監管委員會網站更是能看到日本全國的每小時放射性物質檢測結果,除緊鄰福島核電站的大熊町、浪江町檢測到輻射量超過10μSv/h外,其余地區輻射量基本屬於正常範圍。

他表示,放射性物質泄漏的問題是存在的,不過並沒有報道所說的發生大規模泄漏,也暫未發現地下水受到汙染。日本國內媒體對於核電站事故和放射性物質泄漏也是一直都有報道。近期前往關西、四國、九州等離福島縣較遠的地區還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遊客自身有顧慮的話還是暫時不要去吧,畢竟旅遊還是應該帶著快樂的心情出發”。

隨著核能發電的迅速發展以及放射線技術在工農業、醫療領域的不斷運用,放射事故時有發生,那麽,面對突發的放射性事故,我們該做些什麽?《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誌》曾做過有關說明,一旦突發,建議人群在放射性汙染物到達以前躲在室內,關閉門窗。必要時可用磚、土坯、沙袋將窗戶加以屏蔽。與此同時盡可能快速撤離:撤離的人群應是受照劑量較高、可能發生確定性損傷效應的較小人群。此外,可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碘化鉀片以作必要的防護。

此外針對突發事故,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彭瑞雲也表示,在個人防護中應做到以下幾點。呼吸防護:可用防塵口罩,也可用手帕、紙巾、餐巾、衣服等捂住口、鼻。如果將口罩或其他防護材料浸濕,其防護放射性物質效果更佳。體表防護:可用任何著裝用品如帽、頭巾、雨衣、手套和靴等,並可翻起衣領、圍上圍巾、紮緊袖口和褲腳等方法,可減少體表放射性物質的沾染。消除放射性物質沾染:皮膚除沾染的最好方法是淋浴,在沒有淋浴的情況下,可用水洗身體裸露部位,如臉、手、頸部等,特別應註意有油泥的部位以及耳、鼻、眼周圍,應進行徹底擦洗。一旦發現有異常放射性物質或上述不適癥狀,應盡快到專業醫療機構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第一財經記者陳姍姍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30

福島核泄漏陰魂不散 風電異軍突起成日本寵兒

距離日本政府2016財年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日本新建風能裝機量已經接近去年的兩倍。數字的背後則是福島核電站泄漏後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與補貼及離岸風電場的大幅增加。2月初,已經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福島核電站再次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東京電力公司根據對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內部拍攝的視頻圖像分析估測,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輻射值已經“爆表”,擔負重要使命的機器人如同三十年前切爾諾貝利那樣數小時內便失去行動能力,人類再次感受到了危機。

根據日本風電協會發布的數據,本財年日本新增風力發電能力300兆瓦,可供10萬戶普通家庭日常用電需求,2015年這個數字是157兆瓦。風電協會並未預測有多少風電機組已經上馬,但趨勢已經說明了2011年福島核電站發生嚴重泄露事故以來,日本尋找新能源的急切需求促進了風能的快速發展。

在東日本大地震之前,日本的電力構成大致是這樣的,火電65%左右,核電20%左右,水電和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與地熱能等)分占13%和2%。出於安全考慮,日本在福島核電站事故後開始逐步關閉在運核電站,並在2013年9月實現全部關閉,日本因此出現了巨大的電力缺口。為支持可再生能源發電業務,日本效仿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於2012年7月推出了可再生能源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eed-InTariff,FIT)。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去年太陽能已經可以為日本提供4.3%的電力,風能則提供了1.5%。

去年5月日本放松了港口、海灣等區域建設離岸風電機組的監管要求,日本風電協會表示,截至去年底提出環境測評申請的風電機組項目已經超過10吉瓦,如果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日本風電裝機容量有望在2020年左右達到10吉瓦左右,幾乎是目前3.4吉瓦的3倍。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可能進一步達到36.2吉瓦,當然這取決於政府的支持力度及電網容量空間。

不過有得也有失,雖然日本相關部門已經著手縮短對風能及地熱項目的環境測評審批流程,日本風電收購價格將出現下跌。去年12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將根據電力公司可再生能源“固定價格收購制”降低發電運營商購入的風力發電的價格。從2017年10月1日起,1千瓦時收購價從22日元降低到21日元左右。2019年為19日元,比現在降低約14%,離岸風電的收購價將維持在36日元。這是日本自2012年引進固定價格收購制以來,首次降低風力發電的價格。

在日本,可再生能源收購費用將附加在家庭用電費用上,隨著日本可再生能源比重逐漸上升,去年一般家庭年度新增開支約8100日元,比2012年上升了10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466

日本估算福島核事故去汙費累計約2.6萬億日元

3月4日,據共同社報道,日本環境省3日宣布,預計福島核事故的去汙費到2016年度累計約達2.6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73億元)。在事故將滿6周年之前,環境省把計入的2011年度至2015年度已支出費用和2016年度的預算額相加進行了統計。

由於2017年度起計劃對部分輻射量特別高的“返家困難區域”進行去汙,減少生活空間輻射的去汙業務費將進一步膨脹。

其中,政府直接實施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被指定為疏散區域的福島縣內11個市町村的費用約為1.34萬億日元,市町村被國家指定實施的去汙費約為1.27萬億日元。此外環境省還說明稱,內閣府等計入的部分約有2100億日元。

核事故後出臺的《特別措施法》規定去汙費由東京電力公司全額承擔。政府計劃暫時墊付費用,通過出售政府持有的東電股票來籌措資金。

政府力爭除“返家困難區域”外,按計劃到2016年度結束去汙工作。據環境省介紹,預計政府直轄地區與福島縣外的市町村能達成目標,但福島縣內部分地方政府作業進度遲緩,可能推遲至2017年度完成。

去汙工作人員的人數在政府直轄地區總計約1300萬人,由市町村實施去汙的地區據估算總計約1700多萬人。去汙中產生的汙染土壤、植物等廢棄物數量在政府直轄地區約為840萬立方米,市町村實施的地區約為720萬立方米。

有關福島縣內保管汙染土壤及廢棄物的過渡性儲存設施用地的談判,2月新簽約86人。至今已與2360名產權所有者中的719人簽約,取得的用地面積為336公頃,相當於預定面積的約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200

馴服核廢料福島準備花5000億,世界級難題也是萬億商機

多年以後,曾經秘密為美國提供核彈原料的漢福德(Hanford)已廣為人知。2015年,美國將這一生產基地納入了最年輕的國家公園——曼哈頓計劃國家歷史公園,讓人們了解本國核武器研發歷史。

但是,已轉變為核廢料處理廠的漢福德似乎並不友好。

當地時間5月9日,美國能源部宣布,位於華盛頓州的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廠發生事故,並進入緊急狀態,現場工人被迫疏散,無人傷亡。事故雖然造成一段隧道塌陷,未出現核泄漏,但確切原因正待調查。

作為美國最大的核廢料處理廠,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廠此次事故再次印證了“核廢料處理屬於世界級難題”的說法的正確性。

核廢料處理廠外樹立的放射性緩沖區警示牌。

具有高放射性的核廢料需經過成千上萬年的衰變,才變得沒有危險性,這使得科學家傷透了腦筋。“關於核廢料的處理,業界非常頭大。”原國家核電主管部門一位官員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找到一個最理想的辦法”。

今年年初,第一財經記者在英國參加一個民用核能展,來自英國、美國、中國等國家的業內人士談得最多的一個話題,便是如何處理退役的核電站所留下的被放射性物質汙染的材質。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核能利用規模不斷擴大,核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不斷堆積。為了更好地處置核廢料,包括美國、中國在內的世界上擁有核反應堆的國家,為此投入上萬億元人民幣。

值得註意的是,幾乎在漢福德事故發生的同時,5月10日,修改後的日本《原子能損害賠償和反應堆報廢等支援機構法》在日本參院全體會議上憑借執政黨等多數贊成獲得通過並成為法律,反應堆報廢預計需要的費用高達約5000億元人民幣。

“美國核輻射汙染最嚴重的區域”

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廠此次發生的緊急事故,主要是一條位於鈈元素處理場的隧道倒塌,坍塌隧道連接一座進行提取鈈和鈾元素作業的建築物,滿載受到核汙染的物品,包括用於運載核燃料棒的火車。處理廠正進行規模龐大的清理核廢料作業,滿載核廢料的火車,會駛經隧道然後處理埋掉。

隧道坍塌後,地面的土壤有37.1平方米的面積下陷了約1.2米。“目前看來,問題不大。”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一位資深工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美國能源部5月10日的最新消息也稱,“目前事發現場已進入‘恢複’階段,在最大限度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一支富有經驗的隊伍正專心處理事故現場,一旦完成對隧道坍塌區域的土方回填。”

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廠原本是一個生產核武器原料的核工廠,位於華盛頓州首府西雅圖東南大約300公里,面積1294平方公里,大致比半個羅得島州還略小一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搶在納粹德國之前造出原子彈,美國於1941年啟動曼哈頓計劃。作為曼哈頓計劃的一部分,漢福德核工廠建立於1943年,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生產鈈為目的的核反應堆。

當年漢福德鈈原料生產基地的B反應堆正面圖。

美國當時從全國各地召集科學家和工作人員前往漢福德小鎮,建造萃取鈈所需要的核反應堆和工藝設施,高峰期人數超過5萬人。

從1944年至1987年,漢福德核工廠為美國龐大的核武器庫生產了大量核原料,曾經在美國鈈的生產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世界第一枚原子彈以及投向日本長崎的“胖子”也是在此地生產的。“胖子”是終結二戰的最後一彈,從此再無核武用於實戰。

漢福德核工廠總共建造了9座核反應堆。1987年,最後一座核反應堆關閉。1989年,美國能源部與華盛頓州政府達成協議,同意清理核工廠。現在,美國每年要花超過10億美元清理這里的核廢料,目前大約有1萬名工人參與清理工作。

生產鈈的工藝極其低效,產出非常少量的鈈,就會伴隨大量的固體和液體放射性廢物。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廠里面177個核廢料容器,儲存著大約2億升的核廢料,這些液體足以填滿十幾個遊泳池。漢福德核工廠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典型核廢料處理廠,被稱為“美國核輻射汙染最嚴重的區域”。

美國能源部2013年公布的數據顯示,這些儲存容器已經超期服役達20年之久,有部分容器曾發生過泄漏。其中,2013年2月15日,漢福德核工廠地下6個裝有放射性廢料的核容器發生泄漏,所幸當時沒有對公共健康和環境構成威脅。

美聯社此前報道,美國能源部在2016年底宣布,漢福德核廢料處理廠的費用已從120億美元攀升至168億美元(約合1160億元人民幣),成為美國最昂貴的建造項目之一。

福島反應堆準備花5000億元

如何處理軍用和民用核廢料,已經成為美國最頭大的問題之一。美國發展核工業早期,並未關註核廢料的處理,廢料均被置於冷卻池或儲蓄罐中暫存。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美國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間興建的核電站,已經產生了大量核廢料,但這些核廢料的處置至今仍無長遠解決方案。

核廢料的處理,國際上通常采用海洋和陸地兩種方法。一般是先經過冷卻、幹式儲存,然後再將裝有核廢料的金屬罐投入選定海域4000米以下的海底,或深埋於建在地下厚厚巖石層里的核廢料處理庫中。

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一些國家因幅員遼闊,荒原廣袤,一般采用陸地深埋法。

美國國會曾於1987年通過《核廢料政策法》,授權能源部執行儲藏核廢料的政策並指定內華達州的尤卡山從2010年起為永久核廢儲藏所。然而,這個計劃花費22年時間、150多億美元建設高放射性廢物的處置庫,目前已被擱置。

一位曾經赴美考察尤卡山基地的中國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該基地的計劃在可操作性上,遇到了很多麻煩。“這不是好辦法。”著名核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些被處理的放射性核廢料,其(放射性)壽命可長達幾十萬年,如果發生地質問題(比如地震),人類將受到影響。

這個“世界級難題”已經催生了一個全新的行業。《財富》雜誌援引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數據說,停運及核廢料管理市場的總價值將達到4160億美元(約合2.87萬億元人民幣)。按照《財富》的說法,這個工作量足以雇用成千上萬人工作一個多世紀。

以歐洲為例,目前共有100多座還在運轉的反應堆,其中三分之一將在2025年開始啟動停運進程。在6年前,英國政府就曾表示,如果缺乏處理現有廢料的存儲場所,就不能修建新一代核電站。英國政府一年中在19個核電站花了30億英鎊,而這還只是開了個頭,整個過程預計將耗資1000億英鎊。

核廢料處理經費一直在攀升。美國在2014財年預算申請為核廢物研發增加了6000萬美元。美國能源部計劃在今後幾年向電力研究所(EPRI)領導的項目投入1580萬美元,項目包括設計和驗證從商業核電廠取出的高燃耗核廢料的幹法貯存罐技術。

5月10日,修改後的日本《原子能損害賠償和反應堆報廢等支援機構法》在日本參院全體會議上憑借執政黨等多數贊成獲得通過並成為法律,其中規定了東京電力控股公司有義務為福島核事故反應堆報廢設立準備金。

據日媒報道,反應堆報廢預計需要高達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000億元)的巨額費用,也旨在強化日本政府參與度以確保資金穩定。力爭年內實施新法。

據日本經產省估算,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反應堆報廢費用將從原先預計的2萬億日元增加至8萬億日元,每年需要約3000億日元持續30年左右。

中國同樣面臨核廢料處理的難題。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總工程師柴國旱此前曾表示,如何處理核電廠乏燃料水池飽和是當務之急。

乏燃料,是指在反應堆內燃燒過的核燃料。但乏燃料並非核廢料,前者仍有95%的鈾沒有燃燒,同時還會產生一些新核素,如1%的鈈和4%的其他核素。而通過對乏燃料的處理,剩余不可利用的極少部分屬於核廢料。

乏燃料放射性雖然相對較低,但如果處置不當也將引發災難。國際上對之處理主要有兩種方案:一是永久禁錮在地下,二是處理再利用。

中國核電企業正在努力改變這一情況,加大對乏燃料進行循環利用。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國核工業集團獲悉,該集團已經在2015年與法國核電企業簽署了有關核循環處理的項目。項目每年將可處理800噸的國內核電站乏燃料。根據國家國防科工局副局長王毅韌介紹,中法企業合作的該項目總投資高達千億元人民幣。

(記者高歌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23

網民末日論:福島輻射塵吹到?

1 : GS(14)@2015-02-10 01:05:01





美國西北部下「牛奶雨」,引起網民熱議。美國國家氣象局斯波坎分局facebook的有關帖子,有逾八百個回應,除了討論火山灰論等猜測,也有末日論和陰謀論回應。部份回應認為這是大災難開始,一名女網民說:「日本福島的輻射塵很多吹到西岸了,是不是這些?」另一網民說:「地球磁極正轉移,要預期會越來越多意想不到的事發生。」陰謀論者則很多提及「化學凝結尾論」,即是指飛機在天空留下的長長痕迹,實情是當局秘密在天空灑化學品,進行操控天氣實驗、鋁粉反射陽光抗暖化等,結果造成異象。有網民則說:「我相信政府一定會歸咎於全球暖化。」



「可令汽車感染的麻疹」


也有些幽默回應,純屬搞笑,像形容汽車白斑片片,「是一種可以令汽車受感染的麻疹」,「聽說這是來自候鳥群」,又有人說白灰是來自州內「娛樂用大麻」餘燼。《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209/190349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7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