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石頭記如何成為中國的「施華洛世奇」

2011-4-11 TWM




蘇木卿摸著石頭追尋中國內需商機就如同雋永綿長的中國文學經典《紅樓夢》,給予一顆頑石浪漫的傳奇色彩,「石頭記」在中國打造出傑出的品牌,掌握到中國消費力崛起的商機。本期今周論壇要與讀者分享「石頭記」董事長蘇木卿的點石成金之路。

撰文‧鄭淳予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所主辦的「與成功者有約講座」已舉辦逾十年,這回請到廣州石頭記公司董事長蘇木卿現身說法,暢談一介台商如何在中國市場打造自有品牌的寶貴經驗。

蘇木卿一九七○年發跡於基隆,經營玉石加工工作坊。一九九○年至中國投資,在廣州建造廠房,大量生產;一九九七年推出「石頭記」,是中國寶玉石界第一個商 業化的品牌,並同時推展通路經銷;二○○七年「石頭記」的第一千家加盟店成立,並獲頒「中國馳名商標」,其在中國受歡迎的程度更甚國際名牌「施華洛世 奇」。

「獲得中國名牌認證的品牌多達五千個以上,而中國馳名商標僅有八百多個,石頭記絕對是得到中國馳名商標的前三名台資企業!」蘇木卿驕傲地說。

蘇木卿是登陸台商中,少數未選擇代工事業的異類。他坦言:「很多人都只會開工廠,覺得工廠是可以傳子傳孫的事業,但機器終有一天會變廢鐵,這是台灣人最缺 乏的觀念。」中國的調薪趨勢對於過去重度仰賴廉價勞動力的台商而言,無異是一大反挫;然而當中國人民普遍富了起來,消費市場就成為企業不容忽視的經營顯 學。

蘇木卿表示,中國對內銷產業課很重的稅,珠寶又被定義為奢華產業,更要繳交高達二七%的營業稅額。決心打造品牌,就必須調整心態。「與其和地方政府斡旋應酬,還不如把那筆錢省下來乖乖繳稅。」蘇木卿自一開始便把「石頭記」定調為不只力求生產,也要注重終端銷售。

砸錢做廣告 殺出品牌血路然而在中國做內銷有三難──信用銷售難、內地企業挑戰不斷、品牌保護難。中國人做生意「票據」觀念薄弱。在中國做生意只能秉持「沒錢不給貨」 的原則,這和台灣人的信用交易習慣大不相同。蘇木卿打趣說道:「台灣人賣產品很大方,但收錢卻像小媳婦,總要好聲好氣對中國客戶說:『下午方便去跟你請個 款嗎?』﹂內地企業的挑戰對蘇木卿來說,更是不可避免:「這根本就是沒藥醫了,他們死都要和你綁在一起。」死纏爛打的商戰也反映在品牌保護的困難上。

中國的山寨仿冒舉世聞名,往往也是國際知名品牌最頭痛的在背芒刺。然而蘇木卿自有另一套「讓利哲學」:「就是要有人仿冒,有人仿冒了,才是名牌。」蘇木卿 這樣調整智慧財產權的觀念──「他們沒有copy right,只有copy is right。」品牌建設需要歷經艱辛,○四年年底,蘇木卿參與中國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廣告競標會,當時他以一千五百萬人民幣得標,「大家不要太驚訝,這只 是很小咖的數字,起標價就是一百萬人民幣。」石頭記得標後,隔天就成了央視新聞頭條,因為他是第一家在該時段得標的台資企業。

但蘇木卿並未感到榮耀:「我覺得非常沉重,為什麼沒有其他台資企業加入這個舞台呢?台商都到哪裡去了?難道大家都沒有進來中國市場角逐,就這樣被淘汰了嗎?」蘇木卿對此感到憂心忡忡。

他強調:「商業的決戰模式絕對是在終端,大家卻為了五十元的零組件搶破頭,想來實在辛酸!」廣告時段競標會場上中國企業一擲千金面不改色,在那裡,蘇木卿看到他們得理不饒人、未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氣勢,更加感慨台資企業的落後。

「假使一億人民幣可以辦成一座工廠,石頭記光是一年投入的廣告費就可以辦兩座工廠。」石頭記如今已同時擁有品牌和通路的優勢,但經營策略仍然需要與時俱 進。蘇木卿提到,模式會老,當年石頭記的成功條件現在已不復存,「你不能再想跑馬圈地,但在夾縫中求生存也是台商的強項,政府若能協助輔導,台灣還有機會 一搏。」

打造台灣品牌的新夢想

○九年一場金融海嘯讓石頭記遭逢重創,蘇木卿在一○年「看破一切」給自己放了兩個月的長假環遊世界,卻也從中領悟出新的經營靈感。

「全世界都有唐人街、香港城,為什麼不能打造一條『台灣街』?」蘇木卿對於觀光旅遊經濟的構想信心滿滿:「我想呼籲政府,這是真的有賣點的事業;因為台灣 產品價格低廉品質又好,中國人願意買台灣產品的帳,這個趨勢八年、十年都還跑不掉。」如今,蘇木卿已投入十億人民幣,在廣州打造一條縱深八百米的「花都珠 寶一條街」,以珠寶為核心的觀光旅遊區,集合台商在其中設點販賣台灣美食與特色商品,以及中國第一座四A級國家旅遊精品景區「石頭記礦物園」。「再花三 年,我還要再投十億!」蘇木卿樂觀看待ECFA帶來的機會,當台灣商品能和內地商品平起平坐競爭,就是推行品牌的最好時機。「芒果的名牌是什麼?『愛文芒 果』嗎?『愛文芒果』東南亞到處都有啊!」只有好產品,沒有好品牌,就是台灣現在的寫照。沒有品牌,產品價值自然受限,商品價格就無法提升。

石頭記的工廠有條明媚清麗的小溪,裡頭飼養了一萬多尾的鯉魚,「這條溪,是從我們工廠排出的工業廢水,經環保處理後才排放。我常常說,這些魚就是最專業的 環保檢測機關。」文化創意產業要靠精耕細作,品牌的核心價值更需力行在每個細節。對於所有想在中國內需市場一展身手的台商來說,蘇木卿的創業故事發人深 省。

蘇木卿

出生:1956年

現職:廣州石頭記飾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廣州市台資企業協會榮譽會長學歷:成大工商管理學系學士

廣州石頭記飾品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1983年

資本額:1億元人民幣

分店數:1200家

主要產品:真石飾品、石頭記礦物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9

台商賣石頭 變大陸國家旅遊景點

2011-4-11 TCM




四月中旬,位於中國廣東省的「石 頭記礦物園」將舉行「國家4A級旅遊景區」授牌儀式。這是中國旅遊景區中,僅次於5A級的評等。 目前在中國取得4A級以上的台資旅遊區多為財團背景,例如元大集團的桂林樂滿地度假世界、威京集團的揚州京華城休閒旅遊區、天福集團的天福茶博物院等。

在這當中,竟有一家以賣石頭起家、資本額僅人民幣一億元的公司也名列其中,它究竟怎麼做到的?

登陸,賺外銷財!便宜人工挖到第一桶金

「我們只是順著中國消費趨勢,不斷轉型,」廣州石頭記的創辦人兼董事長蘇木卿回顧,石頭記進入大陸以來,歷經三次轉型,從外銷為主的加工製造,轉到中國內銷市場,然後建通路、打品牌,而最新一次的企業轉型,則是踏入服務業範疇,經營主題式的觀光旅遊景區。

石頭記來自台灣,早年是從事寶玉石加工的手作坊,一九九○年隨著第一波台商登陸,在東莞從事加工出口貿易,當時工人一個月工資只要人民幣五十元,蘇木卿利用低工資,很快賺到第一桶金。

隨著事業規模擴大,競爭日趨激烈,中國本地企業加入戰局,「就算技術領先,也只有三年的空間,而且他們的成本更低,」眼看競爭優勢不斷流失,蘇木卿思考著轉型,「不改變就是等死!」這時,他發現中國消費力開始崛起。

轉型,賺品牌財!抓住消費崛起做高檔珠寶

「國際知名的珠寶飾品品牌,那是極少數的富人才消費得起的,剩下的,就是不知名小工廠做的地攤貨,」計畫把石頭記的中國經驗寫成教案的文化大學企管系教授 洪明洲指出,蘇木卿就是在此市場空隙中,找到機會。「只要發展品牌,就可以賣上好幾倍的價錢,品牌發展得好,加盟商更搶著要來幫你賣,」蘇木卿決定要「不 擇手段搏出名。」

他開始砸大錢做廣告。自從九七年轉內銷、建立「石頭記」品牌後,蘇木卿每年至少花費營業額一成以上的資金,投入廣告行銷。○四年他甚至砸下人民幣一千五百萬元,參與央視黃金時段廣告競標;這是第一個珠寶飾品廠商,也是第一個台商參與央視廣告競標,並且得標的先例。

「大家都有牌子,你的牌子就要比別人響、比別人亮,」光有品牌還不夠,他的目標要成為「中國馳名商標」,此由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所認定頒布,除了必 須在中國具高知名度,宣傳媒體的種類及廣告投放量,商標所屬產品近三年的產量、銷售量、銷售收入、銷售區域也都納入審查內容。

「中國馳名商標」取得不易,須經該行業、地方、省級,最後到國家等層層關卡審核才能取得。目前台灣企業在大陸的商標申請案超過十三萬件,其中有八萬件獲得核准,但獲得中國馳名商標者僅十多件。

雖然取得困難,但卻是在大陸打品牌的一大利器,包括宏?痋]Acer)、明基(BenQ)、捷安特(Giant)、正新輪胎、旺旺、天福茶葉、永和豆漿, 都因獲得該商標認證,增添知名度與品牌形象。石頭記在○七年成為「中國馳名商標」,是珠寶飾品項目中,台商唯一取得認證的品牌。

過去十幾年來,石頭記靠著品牌名聲與加盟經營,從九七年營業額一千多萬,每年成長三○%以上,○七年營業額達三億元,在全中國有超過一千家通路,成長快速。

但在亮麗成績背後,蘇木卿發現珠寶飾品的市場供需正在逆轉,從供不應求逐漸變成供過於求,「雖然大家都說中國內需消費力增加,可是需求增加,供給面增加更多,因為全世界都瞄準中國市場。」他說。

他也發現,過去大家有錢會去做「奢侈品消費」,現在有更多錢,反而拿去買車、買房,甚至負債,因而降低奢侈品消費。受上述原因影響,蘇木卿坦承,從○五、○六年開始,石頭記業績幾乎原地踏步,店數成長也開始趨緩。

跨界,賺文創財!幫產品說故事提高認同

於是,蘇木卿思考第三度轉型。○六年他赴奧地利參觀施華洛世奇(Swarovski)總部,觀察到該品牌透過水晶說故事,啟發他打造「石頭記礦物園」的想 法。他認為,品牌再深一層的意義是文化,他要把這些石頭背後的故事和其所代表的文化意義傳播出去,提高消費者認同,並增加品牌厚度。

他蒐羅了兩千多種奇石、化石、寶石,打造觀光園區,除了介紹背景故事,並開放工廠,讓遊客看到每一塊玉石的產製過程。礦物園○九年完工並對外試營運,去年的商品收入達營業收入五分之四,門票僅占五分之一,顯示觀光已帶動消費。

未來,蘇木卿計畫將該園區擴建為「珠寶城」,並做劇場演出,將中國古代詩詞有關寶石、玉石的故事,融入其中。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董事長陳明璋分析,很多台商現在才轉做內銷,都有點太慢了,蘇木卿抓準消費趨勢,當大家還把中國當成世界工廠時,他早一步轉入中國市 場,當大家都在做品牌時,他又再跨入觀光領域,賺文創財,「轉型的方向對,動得也快,」陳明璋為石頭記三度轉型做了註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9

石頭縫裡蹦出的產品

http://magazine.cyzone.cn/articles/201203/2434.html

在中國廣袤的消費品市場,總會隔三差五冒出幾款「與眾不同」的新產品,這些產品有時甚至不是革命性的,它只是對原有產品形態或呈現形式的細微改造,就能開創一個規模不菲的利基市場。

而這些產品的背後推手,不僅懂產品,更懂消費者的內心,也就是說,他們不僅是一流的產品經理,也是高超的營銷大師。讀懂他們,也就讀懂了中國的快消品市場……

什麼樣的新產品容易成功?

深圳市香雅食品有限公司在2010年得到賽富基金2000萬美元投資,創始人桂常青說產品「五穀磨房」目前市場份額達到近60%。實際上,這是一款在家裡「作坊式」試驗得來的新產品。

2005年11月,桂常青的女兒出生,為了改善女兒頭髮少的問題,她在家裡炒些核桃和穀類喂給孩子。在把五穀烤熟、磨碎的同時,桂常青感嘆,這個過 程中散發的香氣比吃起來的味道更具吸引力。她在醫藥行業負責市場,對商機很敏感:如果將磨成的粉作為一種食品,現場現磨絕對是個賣點。她開始與丈夫合計, 將現磨五穀變成生意。

這對夫妻並不欠缺執行力,第二年3月,五穀磨房的第一家專櫃在深圳的一家超市出現。早上超市開門,研磨的機器就開始運轉,顧客裡三層外三層地圍在那裡,一直到超市裡放《回家》,還有顧客在等自己的粉磨完。

「創業開始總是懵懵懂懂,走過一段時間再回頭去看,覺得產品符合一些趨勢和道理:把五穀磨成粉,符合健康、環保、天然的大趨勢;中國人的觀念裡『藥 食同源』,核桃補腦、紅棗補血,我們的產品把顧客心理固有的概念發掘出來,跟顧客產生共鳴。中國人接受五穀磨房的食補,但是和老年人去談維生素、蛋白質, 他們並不接受。」桂常青說。

憑什麼賭中一款新產品?換句話說,創新產品需要具有怎樣的基因?曾負責九陽豆漿機北京區經銷工作的前電磁爐事業部總經理林志鵬說,「我總覺得創新型產品並不是無中生有,究竟什麼新東西會被市場接受,應該是有跡可循的。」

他曾經到處「采風」,見過很多新商品,自己也在琢磨創新產品的基因:「一個典型的案例是西方的咖啡機,外國人喜歡喝咖啡,女主人通常會請客人嘗嘗自 己煮咖啡的手藝,所以他們很快就接受咖啡機,反而不接受速溶咖啡;一個失敗的案例是中國火過一陣的『無煙鍋』,原理是將兩個鍋焊在一起,中間是一層鋁片, 讓熱量轉一圈再上到鍋上,以這個方式暫時減少煙,但是不能持久有效,賣了幾年後被人揭穿。我覺得,好的創新產品至少符合以下兩點:符合消費習慣和文化基 礎,而且是實實在在的,能經過時間的考驗。」

「經得起時間考驗」是一項艱巨的挑戰。特勞特(中國)合夥人謝偉山說,「香飄飄的創始人蔣健琪早期也擔心產品不是長線,我想重點在於三方面:首先, 這種產品已經存在多久了?台灣人很早就喝奶茶,而出現很久的事物不會突然間消失;第二是看市場,麥當勞、必勝客也在推出奶茶,說明已經營造了很好的消費氛 圍;第三點要看企業自身的運營能力。」

不過,在產品本身的創新性可以成立的情況下,如何挑選最合適、甚至有些與眾不同的方式,讓顧客甘願把產品帶回家,似乎是更加嚴酷的考驗。若無法突破這一步,新產品很難過渡為「商品」。

五穀磨房在創立初期很重視產品的展示。「我們既不是賣豆子的,也不是賣雜糧的,我們的形式不同,不能被比較。」她反覆思考過,「現場研磨」是最吸引人之處:不再是一包包冷冰冰地陳列在櫃檯上,而是給每個顧客個性化地定製出「一人一方」。

在桂常青看來,超市是最直觀的選擇:超市已經將整個區域的客流和消費能力做了詳細調查,相當於替自己完成了選址的功課;在早期,五穀磨房並沒有品牌化效應,必須借助沃爾瑪、華潤萬家這些大品牌,才能消滅顧客的不信任。

在每個超市的雜糧區附近,五穀磨房的專櫃佔地不大,一位服務人員坐鎮一台機器,旁邊擺著各類五穀與養生食材。第一家店開張,桂常青就感覺自己的櫃檯 像一台吸塵器,把顧客從貨架旁、各個角落吸引過來。「我們是一種新的產品形式,為超市增加一個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品相,也為超市增加額外的收入,而且不會搶 其他品牌的生意。」

九陽豆漿機的成功「秘訣」

有的新產品情況不同,整個品類都需要迫切重圍。林志鵬回憶,1996年,只看整個山東省,做豆漿機的企業就有二十多個,身處濟南的九陽被埋沒了。


林志鵬在航天部做研究工作,與九陽創始人王旭寧是山東老鄉,也是舊相識。科研院所每月1000多元的固定工資讓他「對其他可能發財的機會充滿幻想」,在王旭寧的鼓動下,他猜測豆漿機會有市場,負責九陽豆漿機北京區的經銷。

很快他就後悔了,因為豆漿機賣得並不好,他還做過一個簡單調查,「99.9%的人不愛喝豆漿。豆漿就是做豆腐的殘渣,有滿大街賣豆腐的,哪有滿大街賣豆漿的?豆漿是一些老年人記憶當中困難時期的飲品,只有他們才對豆漿抱有一點懷舊情緒。」

林志鵬的九陽豆漿機每年賣出幾千台,最少的時候只有1000台,用他的話來說,第一年掙了錢,第二年賠進去,第三年賠得更多。每台機器300元,賣 出一台自己能掙個幾十元,但是當時的300元價格相當於現在3000元,並不便宜;他也做過廣告,在《精品購物指南》花一兩萬元刊登「豆腐塊」,由於還沒 有網絡,紙媒體的影響力很強,但是並不能拯救九陽的銷量困局。

林志鵬急得夠嗆,他沒想到自己第一次下海就接手一款「不死不活」的產品。研究員出身的他決定,去尋找問題的突破口,他翻出媒體上的廣告稿來對比,做「效果分析」。有一天突然覺得開竅了,急忙遞了一份報告給濟南總部。

報告的大體意思是:九陽的廣告詞是「13分鐘做出豆漿」,但是消費者不喜歡喝豆漿,即使能在13分鐘之內做出來,顧客也不見得會動心。問題在於豆漿 本身。恰好林志鵬看到,凡是在廣告中提到豆漿營養價值的,宣傳效果都不錯,尤其是河南的一位老縣長退休後喜歡把五種豆類磨成豆漿,「五豆豆漿」還把他的慢 性病治癒了,那段故事被登在《北京日報》上,引起一陣購買風潮。他乾脆對總部建議,「假設把豆漿宣傳得跟人參湯一樣好,咱的豆漿機就不愁賣了。」

接著他開始曲線救國,聽說曾任前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陳云的夫人是營養學家,對大豆偏愛,還組織了一個有紅頭文件特批的「國務院大豆行動領導小組」, 就找到人家談合作,一起聯合宣傳,在《北京日報》上辦專欄,在各種媒體上發軟文。「在那段時間查有關『豆漿』的稿子,從寫作風格就能看出來,99%都是我 寫的。」

結果1999年的銷量嚇了他一跳,從每月200台增長到每月上萬台,王旭寧對北京市場頗為滿意,整個九陽開始以北京作為標竿,在各個地方去做掃蕩式 宣傳。每個地方的布點已經很完備,九陽就集中火力發軟文,「炒到哪兒火到哪兒。做生意就是這樣,走出一條路,走對了就行了,腦白金不就是廣告炒起來的 嗎?」這一年九陽的銷量在豆漿機企業中脫穎而出。

「中國人喜歡把事情簡化,總說某個產品的成功歸功於某一個『奇招』。我認為不能把新產品的成果歸功於某一個環節,其實是營銷的4個P(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分別都很高。失敗的條件是其中一條沒做好,而成功需要做好每一條。」上海華與華營銷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華杉說。

但是無論如何,這些新產品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新產品如何面對行業巨頭?

「中國做新產品的公司難以想像得多,我覺得中國人的勤奮、聰明、想像力在全球來看都是難以比擬的。」特勞特(中國)合夥人謝偉山說。特勞特在美國的 客戶多是五百強大公司,而在中國,找到謝偉山的是一群試圖異軍突起的創業公司。「通常來說,一家公司帶著剛剛蹦出來的新產品來找我們,我們是不會接的。這 些企業看起來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但是風險係數更高。我們更願意接手產品已經蹦出來幾年的公司。」

他認為,小公司做新產品的風險有三點:第一,新東西的「成活率」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去驗證;第二,這種企業在高速增長的時候,規模擴張,員工數量增加,對管理的挑戰非常大;第三,它們很快會遭遇競爭對手的圍追堵截。

快銷品行業的娃哈哈,小家電行業的美的,互聯網行業的騰訊,都是跟進小公司的危險人物。它們的效仿成本並不高:不需要研發成本,無非是增加幾條生產線,或是乾脆找供應商代工,只有初期的市場運作要花一些錢,因為需要為這個品類單獨去招商、打廣告。

不過,新產品的市場可以變得非常大,這對娃哈哈們很有誘惑力。最典型的例子是王老吉涼茶,目前銷售額超過200億元。在所有人都在納悶,哪裡蹦出來個涼茶如此暢銷的時候,它悄無聲息地成為了中國的「可口可樂」。

此外新產品的利潤都很高。林志鵬透露,1999年豆漿機賣300多元,成本不到100元,「八年前聽說海信一年有300億元的銷售額,淨利潤只有3億,我覺得利潤率比小家電低太多了。」

防火、防盜、防大公司,創業公 司不得不展開防守反擊。華杉舉了個帆船比賽的例子,「兩艘船要到達同一個目的地,而馬力大的船隻要與小船走同一條路就贏定了,所以馬力小的那艘船隻有另闢 蹊徑才有可能贏。從企業戰略來看,大公司一定會跟隨小公司,或者收購你,或者滅掉你。『滅』需要付出時間成本,『收』需要付出金錢成本。」

有的公司以「專利」為門檻,但是這究竟是否能形成阻隔卻很難講;有些公司是在渠道上嚴防死守。林志鵬曾經深刻感覺到,九陽的豆漿機剛剛賣出點門道, 美的就開始眼紅,2000年九陽在北京突破10萬台大關,第二年美的效仿,而且首先就去攻佔北京市場,找了些勢力較大的經銷商。林志鵬不得不封鎖渠道,搶 佔強勢位置,2003年美的只得暫罷。「美的作為小家電品牌當然不希望有競爭對手,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細分小市場都沒有對手。」

問題是,在渠道方面,局勢對小公司很不利。「零售這個行業是巨人的遊戲:大公司推出了五六個品牌,其實就是為了搶佔終端,櫃檯大小是有限度的,它們一下子佔了四分之三,這就是渠道霸權。」上海通路快建網絡服務外包有限公司總裁林翰說。

此外,在KA賣場,跨國公司是主角;退到夫妻店等批發渠道或者農村市場,又會面對娃哈哈這樣的本土霸主,這種對手更可怕。中國企業願意為農村市場量身定做更甜的味道、更低的價格、更喜慶的包裝,而跨國公司經過嚴密的營養、利潤、成本測算,在鄉村卻根本拓展不下去。

除了娃哈哈,還有中國本土規模稍小的區域性公司。在五穀磨房創始人桂常青的後面,很多公司也在追趕。她的競爭對手中,「國愛堂」大規模宣傳其「微工 廠」模式(到一些社區等聚集地去布點,現場磨粉),被一些人認為已經開始了「圈地」運動;安徽的品牌「燕之坊」同樣佔領了一些超市資源,在電視上打過廣 告,桂常青很佩服這家公司的產品線,「產品很多,而且是全產業鏈,我覺得它快趕上中糧了」。

巨頭們反倒沒有盯上五穀磨房,它們推出了很多穀物類產品,例如穀物牛奶、酸奶等。桂常青認為,巨頭們也許發現,五穀或養生是全新的細分品類,所以一起來推波助瀾。

在競爭壓力下,五穀磨房也想過多元化經營,「這兩年的確是想發散思維,再做其他品牌,但是在還沒給企業造成傷害的時候,就已經制止了。很多人在提做 產品要『專注』,我認為,不專注會削弱你的力量,給你一個誤區,認為這個領域的銷售規模只有幾億就到頂了,實際上它的潛能遠遠不止這些。如果不專注,浪費 的不光是錢,還有企業家的精力,這才是最寶貴的資源。

目前桂常青會花更多時間思考,如何提供品牌影響力。她也希望像香飄飄那樣彰顯領先位置,「我們應該會是這個細分行業第一家做廣告的,也在考慮去做品 牌公關活動,開旗艦店。可能行業的第二家、第三家也一起跟著來做廣告。我想現在還是我們一起把市場做大的時期,市場有上百億市場規模的時候,再去看誰排在 第一、第二才會有意義。」

創新者的困境

2008年,九陽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很多媒體追著九陽找新聞點,但這家公司接受採訪不多,始終保持神秘感。在豆漿機的銷售狂潮之後,九陽曾經模仿其 他公司做過電磁爐、開水煲,後來又以榨汁機為主力新產品,據說現在正著手收購一些小公司,並開始往農業產業鏈滲透,建立農產品基地,銷售大豆、黑豆、花生 等豆料作物。

林志鵬覺得,豆漿機的市場已經快要飽和了。「這個市場是幾千萬台的規模,還能大到哪裡去?現在九陽的銷量已經有些下降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款產品的成功讓九陽、香飄飄、王老吉等公司從默默無聞到知名,甚至上市,而在此之後,難道它們要走曾經掠奪過自己市場的娃哈哈、美的等企業的路線?

「我認為九陽已經不能再定義自己為一個豆漿機企業或一個家電企業,必須要重新定義自己,找到不同的邏輯,才能夠繼續生存。」華杉說,「它需要計劃產 品線結構,今天賣豆漿機,明天、後天分別賣什麼產品,如同下圍棋一樣,畫出自己的路線圖,『金角銀邊草肚皮』,圍出自己的競爭壁壘;然後做產品的預開發, 像喬布斯那樣,先想到新產品的特點,再找技術部門去實現;而且九陽在品牌的個性、功能性上面並不強,還需要在品牌價值和事業領域上做一次革新。」

「做剃鬚刀的小家電公司『奔騰』已經被飛利浦收購了,已經做得非常好了。說實話,如果我是九陽的老闆,可能早就賣給飛利浦了。繼續費那個勁幹嘛?」華杉說。

話說回來,還有無數人希望手中的創新可以在商業化成功,破繭而出。

例如林志鵬。他曾經被九陽總部召回去執掌電磁爐事業部,後來自己出來創業, 決定繼續做新產品。他在中歐商學院畢業時到歐洲考察,發現那裡的小家電品類極為豐富,中國的小家電都在模仿歐洲人。以榨汁機為例,中國人買了之後,過段時 間就不再使用,而外國人的使用忠誠度很高。有一次,林志鵬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哥倫比亞大毒梟在森林裡建了毒品工廠,在被警察圍剿時,鏡頭閃過的場景中 有一台榨汁機,這讓他對創新信心倍增,「現在那些琳瑯滿目的小家電都形不成主流,因為對消費者的生活習慣照顧不夠。為什麼不設計出面條機、饅頭機、餃子皮 機、搗蒜機?」

後來他創辦了捷賽廚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產品是自動烹飪鍋,將食材放進去,可以自動完成烹飪。他認為,美的最出名也是銷量最大的產品就是電飯煲,可見鍋是剛性需求,還托一個在國家統計局的同學查到了數據,最後判斷:做鍋,市場遠遠不會飽和。

但是這口鍋的命運相當坎坷。研發烹飪鍋花了兩年之久,第一代產品不滿意,林志鵬繼續想辦法,「九陽的專利多數是改進型的,捷賽烹飪鍋開創型的專利共有六項,比如防溢、不糊鍋、自主收汁。」

他還為了這口鍋虧得一塌糊塗。在九陽掙到的錢全部投進去,結果初入市場時年銷售量只有一萬台,為了扛過與工廠、經銷商的三角債,林志鵬總是捉襟見 肘。最難的時候,他找了一圈朋友借錢,也見過一些風險投資人,甚至都提出了甩賣價:你出錢,給我留10%的股份就行,最後還是沒有人給他資金支持。

他覺得,不是鍋本身不好,而是人們不識貨。「中國人在創新產品方面的認識不夠。買斷一個新產品,認為一年給你20萬塊錢就很高了,實際上不是那樣的。有時候一個點子可以創造幾個億的財富,可是這些人往往意識不到。」

2011年,他的烹飪鍋銷售量近40萬台,掙得的錢還是不抵用,「我們的財務情況就像一條乾枯的河流,雖然有了一場小雨,但是還不夠填縫的。」

幾年來,市場的增長低於他的預期。這個九陽豆漿機最初的營銷操盤手在廣告宣傳上幾乎完全沒有用武之地,他沒有資金去打廣告,更沒有資金去請代言人,烹飪鍋包裝盒上的女孩照片用的是自己的女兒,「不算太漂亮,只能說某個角度來看很漂亮。」

這也許是創新者真實的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13

267.HK - 瘋狂的石頭 收買佬

http://blog.yahoo.com/recycle1004/articles/608358
這塊石頭,令榮家蒙羞下台,令股東唾罵離棄,但中信泰富 267.HK 仍要抓緊它

這塊石頭,力拓及必和必拓不要,含鐵量只 3 成多,生產成本高赤鐵石一倍

這塊
石頭,眾人寄望將令中國鋼鐵產業鏈從此扭轉

中信泰富 267.HK 於 4 月 13 日宣佈以不多於 US$2 億認購額外 10 億噸磁鐵礦石開採權,消息一出,媽聲再起

故 事始於 2006 年 3 月,267.HK 宣佈旗下 Sino-Iron 和 Balmoral 分別以 US$13.7 億及 US$11 億買入首批 10 億噸及次批 10 億噸的西澳磁鐵礦石開採權。除此兩批外,267.HK 還能買入 4 批共 40 億噸的開採權,每批作價 US$2 億

267.HK 起始時不甚順利,管理上水土不服,
總承包商中冶科工又 (MCC) 低估成本,澳元大漲令公司簽了槓桿式澳元合約,導致 267.HK 在 2008 年勁蝕 HK$146.32 億的 accumulator 事件

事件使母公司中信集團以 HK$116.25 億認購 267.HK 14.5 億股,總持股佔 57%,常振明先生於 2009 年 4 月接任董事會主席及董事總經理

生產尚未開展,搞不好就投資泡湯,難怪這位救火隊長立即在這礦投進了全部精神

Sino-Iron 與 MCC 原本簽定總承包合同價格是 US$17.5 億 (HK$136.5 億),2010 年 5 月更新為 US$25.85 億 (HK$201.63 億),2011 年 12 月底,Sino-Iron 再與 MCC 更新合約,價格為 US$34.7 億 (HK$265.75 億),成本幾近倍翻

這一方面是通脹和澳元近年急升,但更可能是 267.HK 為了工程提速而到了不惜工本的地步

2011 年報中,常先生提到中冶已承諾第一和第二條生產線將不遲於 2012 年 8 月底和 12 月底投產,電廠、海水淡化廠和港口已準備就緒,三十公里長的礦漿管道也已建成,而第一條生產線的選礦設備和脫水車間的建設及安裝亦已進入最後階段,剩餘的工作主要包括儀錶、電氣及控制系統的安裝及調試

如此進度樂觀,加上今年 4 月 13 日另掏出 US$2 億買開採權,以常先生這圍棋國手而言,此舉是滿懷信心的加注多於失心瘋

倘若成功,於 267.HK 而言不單是投資成功,把鐵礦石部門的現金流
由負轉正帶出一系列的協同效應

267.HK 現有 7 艘船作運精鋼粉備用,餘下 5 艘今年 9 月前交付,成功投產配合自身船運,亦有助減低自身特鋼企業成本

不難想像到,
267.HK 將被 re-rate,情況猶如和記黃埔 13.HK 一直為 3G 拖累,3G 業務由虧轉盈,和記股價亦由 09 年 HK$38 左右一直升至 HK$50 多,2011 年更炒至 HK$90 多

在鐵礦石價格的談判桌上,中國鋼企屢屢處於弱勢,若鐵礦價格高企,則 267.HK 也能賣給一眾鋼企圖利

當然,也不能抹殺力拓和必和必拓以本傷人,靠成本較低的赤鐵石壓價
作回應

今年 3 月,必和必拓曾警告來自中國的鐵礦石需求正在「停止增長」,預計中國需求增將將降至個位數,頗有價格南下的意味

若事情如此走下去,那得益者莫過於一眾虧損得要養豬幫補家計的鋼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56

奧康皮鞋反傾銷案:雞蛋如何碰贏石頭

http://www.infzm.com/content/83335

蒲凌塵發現了突破口,即歐盟對中國鞋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存在程序錯誤。耗時六年多,奧康作為這樁訴歐盟委員會官司唯一的堅持者,最後勝訴。

「有點意外的是,我們以為這案子會顧及歐盟形象不了了之,沒想到還是給了個說法。」王振滔說。

2012年11月18日,星期天下午,王振滔正在省裡開會學習十八大精神,接到電話說官司打贏了。

王是溫州市政協副主席、浙江奧康鞋業集團董事長。奧康與歐盟委員會(以下簡稱歐委會)之間的反傾銷官司至今整整打了六年半,現在二審判決下來,奧康勝訴——這是中國企業在此類案件中罕見的勝訴。

「聽了之後心裡沒什麼大波動,很平靜。」11月21日,王振滔在奧康總部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伴隨著這場官司,47歲的王振滔笑言自己從青年人變成了中年人,而幫助他打贏這場官司的中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蒲凌塵律師,則嚇了王一跳——「你的頭髮白成這樣了。」11月22日,兩人在央視一檔節目錄製現場相見時,王對蒲說。蒲只拍了拍王的肩膀。

得知判決結果後,王曾發短信向蒲致謝,蒲回了七個字,「振滔兄,為你高興!」

6年前,歐盟宣佈針對中國鞋企徵收高額反傾銷稅,中國鞋企高調聯合起訴歐盟,是當時的一大新聞。但屢屢失敗之後,同行者逐漸偃旗息鼓,只剩下奧康一家上訴至歐盟高級法院。如今這場馬拉松訴訟的勝利給奧康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僅是約500萬元的訴訟費,以及還需爭取的部分退稅。對於市值逾70億元、年盈利超過4億元的奧康來說,經濟價值很有限。

「今天打贏官司,象徵意義更大,」王振滔說,「它讓中國企業以後碰到類似情況時知道,雞蛋是可以和石頭碰碰的。」

「寧願被打死,不要被嚇死」

「怎麼賣賣鞋子也不讓?」2006年,當奧康進出口部員工李海軍把徵收反傾銷稅的消息告知王振滔時,王愣了。他還以為,「反傾銷稅」這麼「高端」的名詞離鞋子這麼普通的商品很遙遠。

2005年5月,應歐洲鞋業聯合會(CEC)的投訴,歐委會啟動了對原產中國和越南的進口皮鞋的反傾銷調查。調查結果出來後,2006年,歐委會通過法規對原產中國和越南的進口皮鞋徵收為期2年的16.5%反傾銷稅。

歐洲製鞋業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傳統,被稱為「敏感性的工業產業」。中國入世談判中,歐盟將鞋列入中國入世後繼續實行3年配額制的四種產品之一。2005年1月1日起,3年期滿,歐盟取消配額,成本高昂的歐洲皮鞋市場由此城門洞開——王振滔回憶,當時奧康為多家歐洲著名鞋企代工,歐洲市場出口量一度佔其出口總量的70%、總銷售額的20%以上。

但大量小規模的歐洲製鞋企業力主將中國鞋子擋在門外,他們對手工製鞋的眷戀令人印象深刻。蒲凌塵回憶,他去意大利的鞋廠車間參觀時,曾碰到一個滿手滿身是膠水、油漆的老頭走過來握手,那就是這家鞋廠的老闆。

而歐洲人對中國和中國製鞋企業的認識,也還停留在多年之前。

就在反傾銷稅出台三個月後,王振滔應CEC主席卡爾沃的邀請,出席在西班牙舉行的當地鞋業論壇。就在這次論壇上,王振滔理解了歐洲對華貿易保護主義的一個重要背景:他看到CEC一位人士展示滿是毛澤東畫像的「文革」紀錄片鏡頭,以證明中國是落後的非市場經濟國家。

「他們對中國認識很淺,不知道中國已經發生了巨變。製鞋業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王振滔說。

很快,中國鞋企的老闆們便明白了這種認識的後果,以及歐盟這一紙判決的份量。

顯然,幾乎沒有哪家中國鞋企的出口利潤率會高達16.5%,王振滔估計當時的行業平均利潤率在7%左右。這之後,奧康北歐的兩家合作夥伴終止了合作,其他合作夥伴也縮減進口量。

當時歐盟的反傾銷稅涉及中國鞋企1200多家,200多萬就業人口,直接導致了東南沿海一批出口導向鞋企的關門。歐委會的數據顯示,反傾銷之後,歐盟當年從中國進口的鞋子下降了15%,從20.8億雙降到17.8億雙。

在中國皮革協會的協調下,154家中國鞋企積極抗辯和應訴,但隨後被歐委會駁回。2006年10月,奧康、溫州泰馬、廣東南海金履和廣東萬邦等5家企業決定聘請蒲凌塵作為中方代理律師,攜其歐洲律師團隊向歐盟普通法院提起訴訟,狀告歐委會徵收反傾銷稅的規定違法。

據奧康內部人士介紹,蒲凌塵由商務部向奧康等企業推薦,當時因為打贏溫州打火機等反傾銷官司而聲名鵲起。

王振滔回憶與蒲凌塵見面後感覺此人「很實誠,不誇誇其談」——蒲凌塵當時向王坦言,此官司打起來耗時會很長,沒有把握一定能贏,而且代價不菲。但作為皮革協會理事長的王振滔決定,「打不贏也要打,寧願被打死不要被嚇死,全當交學費學習國際遊戲規則」,於是「拉攏」其他幾家企業一起,開始了漫長的訴訟。

尋找突破口

蒲凌塵是早年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法學碩士,自1989年起先後在歐洲幾大律所任合夥人,曾代理中國企業應訴歐盟反傾銷調查案件六十多起,知名的案件有溫州打火機案、黃磷案等。

熟知歐盟《反傾銷法》的蒲凌塵,精於尋找反傾銷案件突破口。在溫州打火機一案中,他抓住「一次性打火機」與出口地打火機產品是差異性產品,不會產生行業損害為由,推翻了對方的傾銷指控。而在皮鞋傾銷案中,蒲凌塵也發現了類似的突破口,即歐盟對中國鞋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存在程序錯誤。

由於歐盟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企業在反傾銷調查中不享受市場經濟待遇(MET),這使得中國企業的產品成本和內銷價格不能用來比較計算「傾銷幅度」(是否構成傾銷的標準)。因此,歐盟會取第三方參照國價格作為被調查商品的「正常價值」來計算傾銷幅度。這在技術上對中國企業極為不利。

此類反傾銷調查中,中國企業會應要求向歐盟提出單獨審核其MET,即單獨市場經濟待遇(IT)的申請,而歐盟也有義務對申請做出回應。

但在此案中,儘管奧康等企業於2005年7月25日向歐盟提交了MET核准申請,歐委會卻未予回應。2006年1月13日,他們的代理律師進一步敦促歐委會對申請做出回應,四天後歐委會聲明說,由於調查正在進行中,無法發表評論。

「立案時,歐委會要求企業提供MET的證明,但又對遞交了資料的140多家非抽樣企業沒有任何說法,打個比方,這就好比上訪者遞交了材料,卻被置之不理一樣。」蒲凌塵說。

因此,奧康等企業認為上述反傾銷調查程序存在瑕疵並起訴至歐盟普通法院。不過,歐委會認為,這並不違背《反傾銷法》,根據該法第17條,抽樣方法也適用於申請MET的企業。在此案中,它無法一一回應大量企業的MET申請,「那將給調查增加不必要的負擔且導致無法按時完成調查,也會導致反傾銷調查的數據不具備代表性從而無效」。

2010年3月,普通法院支持了歐委會的主張,駁回奧康等5家鞋企的訴訟請求。

「最有意思的案子」

一審敗訴後,其他企業紛紛「撤」了,而奧康高管層也對要不要繼續上訴分歧嚴重,反對者認為要繼續打這個沒希望贏的官司是「白白燒錢」。

關鍵時刻蒲凌塵給了王振滔堅持的勇氣。王振滔回憶,當時蒲律師和其歐洲團隊中的英國律師飛到溫州,與他深談一夜。蒲告訴他,自己仔細研究了一審判決書,認定普通法院「沒有真正理解我們的意思」,上訴有機會贏。同時表示,若敗訴,不收代理費,奧康只需支付訴訟費和團隊中外國律師的代理費。

「這個案子是我個人從業多年碰到的最有意思、運用法律條款和技巧最多的一個案例。」蒲凌塵事後說。

蒲的誠意,使17歲就創業,當過木匠、推銷員,節儉到每天的生活成本不到20元的王振滔當即講了三個字:接著打!

2010年5月,奧康繼續「單槍匹馬」上訴至歐盟高等法院。

二審中,奧康的辯護律師繼續闡述此案最關鍵的突破點——歐盟在此前對中國企業的抽樣缺乏代表性,且在未對中方企業認真審核的情況下,用統一反傾銷稅率來取代分別稅率。

2005年5月歐委會發起反傾銷調查後,共有154家中國鞋企應訴,由於被調查企業眾多,歐委會依法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來確定傾銷幅度。根據事後法院的判決書,歐委會最後選擇了其中的13家企業作抽樣調查(奧康未在其中)。

抽樣調查的涵義是,歐委會對這13家企業的調查結果適用於其他被調查企業,反傾銷稅的計算依據為抽樣企業的傾銷幅度的加權平均值。後來,這13家抽樣企業未被給予MET,歐委會選擇了第三方參照國巴西的三家企業的數據作為「正常價值」。

奧康在上訴書中稱,普通法院錯誤地混淆了歐盟《反傾銷法》中的「單獨傾銷幅度」,與未被抽樣的市場經濟待遇(MET/IT)企業的傾銷幅度這兩個概念,並以抽樣組企業的數據作為該傾銷幅度的計算依據。而「單獨傾銷幅度」的計算過程與評估MET是完全不同的,採樣技術清楚地顯示了這些差異。

這一次,高等法院支持了奧康的主張。其主要依據有兩點,一是根據歐盟《反傾銷法》第2條(7)(b)條規定,在反傾銷調查中,如果商品是從中國進口,「正常價值」的確定要根據被調查企業的實質性主張,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同類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來設置調查的標準和程序。在這方面,歐委會有義務評估出口商提交的證據是否足以使其享有MET,並且有義務去複查上述評估。

高等法院認為,反傾銷法第2(7)條只是一條關於「正常價值」如何確定的法律,而反傾銷法第17條是一條關於使用抽樣方法確定傾銷幅度的法律,兩條法律在內容和目的上均不同。此案中,顯然歐委會沒有回覆來自個別企業的單獨MET申請,而是直接根據相關法條採用了抽樣方法。

另一根據,來自歐盟普通法院對一個同類案件作出的不同判決。2012年2月2日,在香港Brosmann鞋業等與歐盟的一樁訴訟案中,普通法院在其判決書中寫道:根據相關法條,歐委會有義務對一位貿易商的MET申請進行審核。「該義務與傾銷幅度以何種方法進行計算無關」,且必須在調查啟動的3個月內執行。

基於上述理由,2012年11月15日,高等法院判決普通法院2010年3月的一審判決是錯誤的,須駁回;取消相關反傾銷法規;令歐委會承擔雙方的訴訟費用。

「有點意外的是,我們以為這案子會顧及歐盟形象不了了之,沒想到還是給了個說法。」王振滔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49

石頭的2012年投資總結 愛數錢的小石頭

http://xueqiu.com/1947129382/22738258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總結時間,以下為截止至2012年12月31日的倉位及表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ea00a30101aky0.html

總體來看,投資組合在2012年較大幅度的跑贏上證指數,得益於最後一個月金融股的強勁反彈。但我想凡是在最近兩年超配金融股的投資者,應該都沒有錯過年底的糾正行情,甚至有更佳的表現,所以沒什麼特別。

跟去年相比,投資組合的最大變化是大幅降低了招商銀行的配置(2011年65%倉位至當前約20%的倉位)並清倉了蘇寧電器(僅留100股做觀察)。雖然金融板塊仍舊佔據最大比例,但基金的倉位有所增加,主要是ETF和封基,約佔總倉位的30%。

投資理念的成長:

去年我將自己的投資理念歸納為:好股好價,倉位管理。
今年,我將其修正為:價廉物美,倉位管理。

先說「價廉物美」和「好股好價」的區別。「物美」和「好股」其實是一個意思。而「價廉物美」,是把價格放到了第一的位置,這也是我今年學到的最重要的事,然後才是「物美」。甚至可以說,如果價格足夠低廉,物美不美,都沒那麼重要了。

判斷一個公司或一個行業的好壞,有沒有護城河,在博客上有很多高手,高手到我實在沒有辦法出來獻醜。有些大師對銀行股如數家珍,有些大師對消費板塊面面俱到,有些人甚至只研究一兩隻股票,對手中股票分析的無比透徹,我很感謝這些朋友的分享,我從他們的博客上學到了很多,他們對這些股票的能力圈遠遠大於他人。但請務必小心「能力圈」這個詞,它背後隱藏了太多的陷阱。

能力圈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感念,正如《投資最重要的事》中所言的認知的侷限性,沒有人的能力圈可以足夠大到覆蓋所有的未知,而對未知最好的緩衝,就是安全邊際,即價格。當我認識到這一點後,我不再對自己非常有限的能力圈耿耿於懷,再選擇股票時也似乎變得更輕鬆了,15倍PE以上的股票會令我不放心,2倍PB以上的股票會讓我覺得不划算。能力圈可以慢慢提高,便宜的股票也要多多買。

再說說「倉位管理」,其實也包含兩層含義,分別是「倉位的比重」以及「買入股票的方法」,「倉位的比重」是個老話題。有人會選擇把所有的錢買入一隻或兩隻股票,理由是這兩隻股票在他們的「能力圈」之內,我曾經也是這樣。還有一些人,會設定買入單只股票甚至行業的上限,比如單只股票15%,行業不超過30%等。博主@管我財 在我去年投資總結的第一條評論中就說:過度集中於一隻股票是不好的。那時我不認同他,現在我非常感謝他。

這其實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命題,因為每個人會根據自身的經驗來嘗試說服對方。我自己的感覺是,在分散還是集中的討論中,許多人忽略了資金量的問題。
如果一名投資者只有10萬元或20萬元的資金在股市中,那麼他把這筆錢買入一兩隻自己看好的股票的可能性就很高,因為此時適度分散的好處難以體現,而投資者很迫切的希望這筆「賭注」能幫其盡快擴大本金。
但試想如果你的資金量有1000萬,你會拿600萬去買招行一隻股票嗎?我想這樣的投資者會有,但可能會比較少。再加上我剛才說過,「能力圈」背後隱藏著許多不確定性,而適度的分散則是除了價格安全邊際之外的另一層保護。

「倉位管理」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買入股票的方法」。也許有人會問,買入股票需要什麼方法?看好了買入就是了,可這樣的方法我並不認同。當經過分析判斷並決定買入股票之後,曾經的我也喜歡一筆頭殺進去,比如看好招行,就直接買入自己的極限,事實證明,這也是對未來不可知性的不尊重。現在的我更喜歡慢慢的建倉,尤其是發現自己經常買在半山腰後更是如此,慢慢建倉的好處就是可以不斷攤薄自己的成本。可如果買少了但股票開始漲怎麼辦?那便繼續等待好了。買少了並不會讓我虧錢,買多了卻可能讓我沒有迴旋的餘地。關於建倉,我從sosme的博客裡學到了很多。

價值投資的謊言與誤讀:

在剛剛接觸投資之時,許多人會熱衷的尋求前輩們的指點。老巴,格雷厄姆,彼得林奇這樣的大師自不必說,博客中也是臥虎藏龍,有許多民間高手。但是在接觸民間高手的博客時,我認為一定要小心謹慎,不可盲信。

我觀察到價值投資中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當一個人形成一種觀點,他常常不顧一切的去捍衛這種觀點,能夠真正敞開胸懷博采眾長的投資者鳳毛麟角。所以各個投資論壇常常就會形成各類的「銀行幫」,「保險幫」,「基建幫」,「白酒幫」等等。我想這背後既有思維模式的問題,也有一個人成熟度的問題。就拿年底的白酒塑化劑事件來說吧,小小塑化劑,一個大舞台,多少價值投資「高手」現了形,這市場的精彩和美妙,如果不參與其中,又怎麼體味?

個人認為,價值投資者之間的交流,很重要的兩點是「尊重」和「開放」。觀其文,察其言,如果一個投資者在市場中摸爬滾打許多年,並且有據可查其取得了還不錯的成績,那我想這樣的「倖存者」首先該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一定是做對了一些事情才能活下來,無論他說的話你喜不喜歡,多聽聽也不會有害處。再比如,有一位投資者對海螺水泥有著非常細緻的研究,但對金融股的分析我實在是不敢苟同,那不妨用「開放」的心態去瞭解一下他背後的邏輯。投資者的交流不是擂台賽,大家都是拿自己的真金白銀去下注,未來只能「師母以呆」。當然,還有一些投資者,以一些私募大佬為甚,基本說的不是人話,這種情況下把他們忽略即可,千萬別當真。

那麼看大師們的著作是否就一定正確呢?這也未必。就拿巴菲特大神來說吧,其實巴菲特的每句話基本都是對的,但要看你如何去理解。如果理解不當,反而會成為投資的羈絆,當我發現這一點時,已經付出了不少的學費。所以讀大師的東西,要常讀常想,切勿形式主義。

舉例來說,誤讀第一名「長期持有」。所謂「長期持有」,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因為價值反映到價格上常常需要很久,所以為了等待價格回歸,大部分情況下必須「長期持有」,但許多投資者就以此為信條,死拿住自己的股票不放,基本面改變了不放,價格高估了也不放,硬是放棄了作為個人投資者靈活進出的優勢。

誤讀第二名「人生打孔機」,巴菲特說這句話是為了強調在買入股票時應該謹慎分析,而不能盲目。許多大仙將這句話奉為至理名言,要麼不買,要麼買了不賣,好像自己的人生真的只有20個孔,這也是對個人投資者靈活優勢的放棄。

誤讀第三名「能力圈 / 護城河」,這兩個詞在過去幾年在各個博客中可能都要被用爛了,我常常看到幾位大俠用幾萬字的長文來分析招商銀行的好,民生銀行的不好,又或者反之。有理有據,讀來大快朵頤,寫得的確是非常贊。又或者深入分析萬科A的好,保利地產的不好;中國平安的好,中國人壽不好;江鈴汽車的好,長城汽車的不好等等。首先我很佩服這些作者,因為他們的確有很強的能力圈,很專業的精神,讓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全面的瞭解這些公司。但我不認為他們能比這些公司的CEO更好的經營公司,就如同我也不認為這些公司的CEO本身能清楚的知道公司5年之後會怎樣。「能力圈」在一定範圍內是必須的,但超過了這個範圍,很可能陷入「能力圈」的陷阱。在認識自己的侷限性後,我做出了自認為很英明的決定,就是別再糾結,只要覺得好風險又可控就可以買。例如:買入20%的招商銀行,買入15%的民生銀行,我覺得兩家銀行都不錯,哪裡會有公司經營起來沒風險呢?反正倉位都在可控範圍內,漲了我都開心。倘若招行真的那麼好,漲了四倍,民生風險那麼大,虧個精光,最終我還是賺錢的。但我想實際的結果是兩個都會給我賺錢。若要我真的再花幾十個小時甚至十幾天的時間去分辨哪家銀行更好再動手買入,第一我仍舊做不到,第二我不如花這些時間再去瞭解一下別的我不懂的公司或機會。別忘了,這也是個人投資者的優勢,靈活一些吧。

關於這種誤讀還有很多,我推薦大家去看看一個叫@微光破曉 的朋友寫的博客,有一個系列叫被誤讀的巴菲特,我覺得寫得非常好。裡面有一個例子我很認同,他說如果有一天巴菲特跟你是對手盤,你怎麼辦?即假設巴菲特賣出你持有的股票,你還會拿著嗎?我想我的選擇也是會立刻賣光。也許會有人說你太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了,但我想在獨立思考之前,更重要的是「自知之明」。反過來想,這與跟著史玉柱買民生是一樣的道理。

當前持倉的一分鐘分析:

老規矩,又到了彼得林奇的一分鐘自問自答時間(每隻股票自言自語為何買入,記得買入的理由,這樣將來就知道是否該要賣出),讓自己看看,手裡的股票是否能繼續買,還是應該賣掉。

1,招商銀行:

2011年一分鐘自問自答我是這樣寫的:「銀行業本身是一座金礦,其商業模式是絕對賺錢的買賣,整個行業仍將分享未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該行業目前所有的風險經過分析都屬於可控制的範圍。銀行業的核心優勢是能夠持續獲得低成本的資金,招商銀行在這一點上具有競爭護城河。股價仍舊低估,買入時五年四倍的目標仍可實現。」目前看來,我沒有什麼好補充的,五年四倍的目標似乎不需要改變,由於已經是20%以上倉位,不打算再加倉。

2,民生銀行:

作為2012年新持有的股票,民生銀行一直是市場爭議的焦點。我認為其在小微企業貸款領域的優勢非常大,這種先發優勢並非其他的股份制銀行可以輕易追趕。更重要的是,這一領域帶來的回報可能會遠遠超過看衰民生銀行者的想像。我認為民生銀行在風險管理和穩健程度方面的確遜於招行,但是這世間上沒有穩贏的賭局,關鍵看的是賠率。而且在當前中國討論銀行業的風險我覺得就像討論房地產泡沫一樣,只要民生在小微領域維持領先優勢並且不良率可控,我願意長期持有。只可惜我認識這一點晚了些,明年擇機可能仍會加倉。

3,金融ETF:

平安好還是人壽好?民生興業浦發還是招商?中信證券能不能買?看了太多這樣的爭論,但一個共識是金融板塊的低估。在認識到自己能力有限之後,減倉招行的部分買入了這個由29只金融股組成的ETF,作為不敢繼續加倉銀行個股但是又想分享金融股價值回歸的投資者,我感覺非常好。

4,萬科A

2011年一分鐘自問自答我是這樣寫的:「房地產業目前只是進入調整週期,並不是該行業已經沒有未來。相反房地產業在我國的發展空間仍舊很大,龍頭企業將受益於本次調整。萬科股價低估,未結算收益已經可以支撐未來兩年業績,買入並陪伴其走出寒冬,將來賺錢是大概率事件。我願意繼續持有並加倉。」今年看來,我覺得仍舊沒什麼好補充的,甚至寒冬都沒看到。2013年仍打算擇機加倉,並考慮在加大地產倉位時分散一些個股配置,包括保利地產,招商地產,富力地產都可進入考慮範圍。

5,蘇寧電器

2011年一分鐘自問自答我是這樣寫的:「蘇寧的大幅度下跌來源於市場對其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總體來說,我認為未來中國一定會有一家霸王級別的零售業尤其是家電零售業公司。電子商務僅僅是一個渠道,這個渠道無法吃下整個零售業的大餅,更重要的是其本質仍舊是物流和商務。蘇寧的重置成本非常高,其已經打下的堅固物流基礎和優秀的管理層使其維持競爭優勢是大概率事件,這同時也是一個很辛苦的行業,未來發展的如何,蘇寧的敵人只有自己。我願意繼續持有蘇寧,賭一把中國的家電零售業。在未來進一步情況確定時,會考慮加倉。」現在看來,在蘇寧上我錯了,第一錯在倉位過重,第二錯在用個人經驗誤判了電商對實體渠道的衝擊(我個人不太在網上購物),但更重要的問題是管理層今年的行為讓我看不懂,管理層似乎什麼都想做,進一步讓我對蘇寧的未來看不懂,這種感覺和招行不停下跌我卻勇於不停加倉是完全不一樣的。蘇寧曾經佔我倉位的20%,並與買入價相比讓我實打實虧損了接近40%,極大拖累了賬戶的表現。今年做的最正確的事情是在蘇寧大幅下跌之後當機立斷的賣出(僅留100股紀念),而不是幻想著反彈,然後把這部分錢買入了萬科A和格力電器並攤薄了損失。我不認為這樣的錯誤在未來我可以避免,但吸取教訓,以後我將不再用個人經驗去判斷公司的情況(尤其是到公司轉一圈看看生意旺不旺這種),此外我也已經開始使用倉位控制的方法來減少此類錯誤帶來的衝擊。

6,格力電器

2011年一分鐘自問自答我是這樣寫的:「空調製造業本身不是一個讓人最舒服的行業,但是目前該行業的情況是想賺這個錢的沒能力進入,有能力進入的不願意把錢投在這個領域。這個辛苦錢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的局面。同時,格力電器在專業領域精耕細作,已經連續多年通過不可撼動的數字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並將持續這一優勢。不同於美國,未來中國最有可能形成國際大型企業的行業是科技製造業,這是中國的優勢。空調市場仍舊有較大潛力,格力的股票價格也非常好,可謂難得的好股,我願意繼續持有並加倉。」去年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幾次增持後,格力已經接近我持股的上限。從大方向上來說,我仍舊看好格力,也算是跟城鎮化搭邊了。但當前的主要問題是格力有點熱,價格雖然不算高估但也不低,關於格力強勢佔據上下游資金吃利息的問題看了許多分析也看不懂到底是安全還是危險,基於此,不打算加倉了,拿住吧。

7,海螺水泥

海螺水泥是今年新增加的股票,我認為水泥行業是無法被取代的行業,尤其在中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水泥的需求仍舊是剛性的。水泥業最大的問題是競爭激烈,利潤較低,並且有較強的地域性。海螺水泥的核心優勢是其良好的管理,超低的成本,地理位置優越,可以保證其在激烈的價格戰中仍能賺錢。尤其是當前水泥已經形成兩大巨頭壟斷的情形,這筆錢賺起來很辛苦,但確定性很高,再加上行業處於低谷,配合未來行業景氣度的提升,有機會形成一次確定性較高的戴維斯雙擊。海螺水泥只是象徵性的買入了少許,買入後就直線上升使我沒機會加倉,2013年或許會擇機增持。但由於整體估值已經反彈不少,所以增持力度應該有限。

8,中國神華

中國神華是今年新增的股票,能源股其實是很棒的投資標的,誰又能離開能源呢?與兩桶油受政府強烈管制以及海外油價影響虧錢不同,煤礦的自由度高很多,且中國的煤礦儲備非常豐富,在可以看見的未來,中國能源對煤的依賴仍舊很強。煤礦當前處於行業景氣的低點,買入不景氣的行業本身就是我喜歡做的事情,再加上神華獨特的競爭優勢:產業鏈完整(包含大量的火電廠),抗週期性強,其銷售主要是合同煤等等。神華的估值仍不算高,2012年表現最差的就是它了,2013年我會找機會增持,相信大宗商品再次起舞的那天(一般是在股市升天之後),神華也會有不俗表現。

9,其他

上證50ETF和基金裕隆完全是對自己缺乏信心而買入的低估值高確定性品種,自己的投資歷史仍舊很短,還不敢自信滿滿的說我已經找到了在市場活下來的方法,所以我仍舊需要這些穩健的品種來分攤我的倉位。基金裕隆2014年中即將到期,可能接下來會適度減持。上證50ETF就安心拿著吧,反正裡面的許多股票如神華,大秦和各家銀行等也是我喜歡的東西。

剩下的話和2013年:

2012年在投資上花的時間不多,連年報都沒怎麼看過,一些書也是隨便翻翻,主要是工作太忙了,所以寫出來的東西是定性為主,定量的沒有。最大的投入可能是每天晚上2個小時看看各位高手的博客,但這2個小時其實對我來說完全是種休閒的美好時光。想要感謝的投資前輩有很多,一如既往的如小兵,@管我財 兄等等。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只要別是「時間的玫瑰」),讀他們的文章讓我學到很多,但他們自己也許並不知道這一點。心中一個小小自私的念頭,就是希望他們可以繼續長久的寫下去。因為自己當前還很菜,怕誤人子弟,所以以閱讀為主。未來隨著能力的增強,我也會多多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悟。

2012年終於開了港股賬戶,接下來可能會加大在港股的試水。2013年希望把美股賬戶也開了,今年工作上的最大收穫是增長了全球的視野,資本市場無國界,哪裡便宜就去哪裡,自己的投資也應該如此。另外,希望2013年能夠多讀幾份財報,把手頭幾本好書認認真真的讀一下,做一個合格的價值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56

一顆石頭 改變全世界


2013-06-10  TCW  
 

 

如果一百年,你只需要了解一個趨勢,這個趨勢就是:頁岩氣。

它,比金磚四國崛起,影響更深遠;它,正在改變人類穿衣服、駕駛汽車、開飛機的歷史。為了探索這項改變,《商業周刊》團隊飛越一萬多公里,在美國德克薩斯州(Texas,簡稱德州)展開長達四千公里的搜尋。

一顆距今超過一.四億年、距離台灣一萬多公里遠的石頭,正在改變世界。它讓美國工業告別一百六十年的石油歷史,是日本廢除核電的解方;它能造飛機、手機,還能變身成可樂瓶子與衣服,經濟成長與生活少不了它。

它終結石油獨大的時代讓美股創新高、台商每天賺一億

中東石油影響力,因它快速消退,宣告美國、中國新兩大能源強權時代來臨;更不為人知的是,台灣人光是靠它,現在一天賺超過新台幣一億元,是台商的超級印鈔機;台灣人要廢除核電,它是我們不能少的解方;甚至連落入敗部的國光石化,都因為它而出現了復活的曙光。

這裡,更吸引蘋果、摩托羅拉、三星等大廠蜂擁而至,美國企業獲利能力大增,成了美國股市頻創歷史新高的秘密。

近一年,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大漲二四%,其中原油天然氣精煉類股更飆升一.二倍,可見這顆石頭的威力。

四年後,美國不僅將奪回世界工業強權,亞洲市場基礎工業原料價格,也是美國說了算;七年後,石油第一大國變美國,中東、俄羅斯石油退場。這個改變,迫使日本、韓國與中國此刻都要跨海去搶天然氣,卡位戰打到二○一七年;不管台灣參不參與,你的主要競爭對手正在搶,未來競爭力與財富都已被這顆石頭緊緊繫在一起。

在聖安東尼奧,看到本尊花五十萬美元,鑽出鸚鵡螺化石

四月二十四日,我們在德州聖安東尼奧市(San Antonio),獨立鑽探公司Black Brush共同執行長暨營運長梅齊(Phil Mezey)拿出了一塊石頭,是從地底二千四百多公尺取出來的石頭。

就是它改變了世界,直徑約十五公分、高度三十公分的石頭,竟然要花費五十萬美元才能取出來。這是最標準的頁岩,因為深藏地底,受到高壓影響,它的硬度跟花崗石一樣,仔細看,石頭上竟然有貝殼化石。

原來,這是奧陶紀到白堊紀時期留下來的,當時鸚鵡螺這類貝殼類生物大量繁殖,死亡之後成了地底的化石,現在它竟然成為你我生活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石頭跟生活有什麼關係?四月二十六日,我們到了德州墨西哥灣畔的舒適角(Point Comfort)找答案。

經營之神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在這個地方,利用德州的石油,建構了石化上、中游的垂直體系,這是王永慶成為塑膠大王的秘密基地。

台塑美國「近水樓台」做衣服的纖維、賣洗澡用的瓦斯

起步是靠石油,然而我們在台塑美國德州廠,卻看到不同的景象。地下埋了一條又一條的管路,延伸到距離工廠約三十公里一處叫鷹灘(Eagle Ford)的地質板塊,這裡已探知藏有頁岩的面積比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還要大,這裡的頁岩被開採成為頁岩氣,輸送到台塑美國廠。

地面上,則蓋了全新頁岩氣分流工廠,將頁岩氣細分成為甲、乙、丙、丁烷;接著乙烷又進入裂解廠變成乙烯,丙烷脫氫則成了丙烯,丁烷送到碼頭準備出口。

用簡單的白話說,甲烷就是你我家中的天然瓦斯,可以發電也可以洗熱水澡、煮飯;乙烯是衣服、寢具、玩具的原料;丙烯則成為汽車、手機、電腦的外殼,還能再加工成為飛機、自行車的碳纖維;丁烷就是桶裝瓦斯。

化石不僅變成氣,還在德州變成生活常見必需品,甚至現在美國生產鋼鐵,都用頁岩氣做為原料,食衣住行樣樣少不了它。

去年一整年,台塑美國賺了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億元),是台塑集團最賺錢的子公司,就是因為它用頁岩氣為原料,替代了高價的石油。一樣賺錢的還有過去從沒接受過訪問的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女婿、華美化學(Westlake)董事長趙元修。

跟台塑一樣,華美也是用頁岩氣做為原料。為什麼用石油跟用石頭差這麼多?台商亞洲化學董事長兼執行長楊朝諄說,用頁岩氣生產乙烯,成本只有亞洲的一半,再生產成為工業原料或半成品賣到亞洲,幾乎是一噸賺一噸。

天然氣比礦泉水便宜價格僅亞洲14,賣不掉只好燒掉

頁岩氣有多便宜?我們到了鷹灘上的小鎮卡尼迪(Kenedy),草原的夜空竟然出現了一盞盞火炬,原來這裡的天然氣比礦泉水還便宜,因為美國目前只批准向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國家及日本出口天然氣,所以有兩萬口頁岩氣井的鷹灘,產出來的天然氣不僅價格只有亞洲的四分之一,而且還多到賣不掉,多餘的只好就地燒掉。

鷹灘還只是全美的一部分,十年前,美國天然氣不僅貴,還嚴重不足,在沿海蓋滿接收站,要從中東進口;現在整個大逆轉了,本來擁有進口執照的人,全部去關說華府,希望能改為出口執照。

在阿靈頓,遇見「田僑仔」準備養牛的地,探勘公司高價承租

天然氣多到白白燒掉,誇張到衛星照到美國竟是一片發亮,特別是德州與北達可達州。問題是,這樣便宜的天然氣是怎麼來的?我們前往德州的阿靈頓(Arlington)一探究竟。

在德州阿靈頓,我們見到了來自台灣的電力學專家—— 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電機系教授及能源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李偉仁,他買了一塊十五英畝的農場,退休後要養美國牛。

他做夢都沒想到,農場地下竟然有頁岩氣,探勘公司上門租了他的土地,讓他賺回買土地的錢,而且每個月可以收到兩張支票,第一是按比例分配開採頁岩氣銷售的利潤,第二是頁岩氣管路通過他的土地,必須付給他租金。

這樣的傳奇在美國處處都有,趙元修說,在墨西哥和德州邊境,還有養牛的農夫碰到銀行家主動上門,給他一張十億美元支票,他一夜致富。開採頁岩氣,成了德州全民運動,甚至蔓延到全美,「美國三分之一的土地下都有頁岩資源。」

有這樣好的事嗎?美國竟搖身變成一個超級天然氣與油田。石頭怎麼能變出天然氣來?

鑽頭轉彎,地底像八爪魚裂開洗出油和氣,不用再向中東進口

趙元修說:「探油行業在美國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有部老電影叫《巨人》(Giant),我小時候看的,以前是打油井成功時,石油像噴水一樣,但現在是不可能的。」

原來是石油快沒了,「現在是從一粒粒的黑點,把油吸出來,是一種採礦技術。洗出沾黏在石頭上的一點點石油,接著打破石頭,逼出天然氣,」趙元修說,這麼大的改變,取決於兩大技術:水平式鑽井(horizontal drilling)與水力壓裂(fracking)。

水平式鑽井讓鑽頭可以轉彎,因此,鑽一個井,下面像個八爪魚,可蒐集四面八方的石油或天然氣;水力壓裂則是用水壓加特殊的化學液體爆破石頭。

正確來說,這個技術叫非傳統性能源,是一種採礦技術,不管是頁岩,或含石油的油頁岩、砂,甚至其他化石,都可用這兩個技術提煉出天然氣與石油,因此美國現在同時增加了石油與天然氣產能。

萊斯大學能源研究中心教授梅德洛克(Kenneth B. Medlock Ⅲ)說,其實美國很早就知道頁岩資源的存在,而且這兩個技術從一九六○年代就有研究,過去每次發生石油危機,美國總是會有人討論要發展這兩種技術開發頁岩氣與頁岩油的資源。

但為什麼當初美國不開採?因為半世紀來,人們總是很幸運的在危機後發現巨大的油田,例如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東沙烏地阿拉伯發現石油,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產油國。

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全力發展頁岩氣這個非傳統性能源,開啟了點石成金的傳奇,也同時想拆下了中東這顆「炸彈」。

在休士頓,發現便宜公式鑽井三十天能用三十年,兩年就回本

超級油田從深海、中東,變回到美國人的腳底下,水平式鑽井與水力壓裂技術更突飛猛進。在休士頓(Houston),我們拜訪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桑切斯能源(Sanchez Energy)執行長桑切斯(Tony Sanchez Ⅲ),他說,原本鑽井要九十天,現在只要三十天,每口井的成本介於一千萬至一千五百萬美元,大約兩年就可回本,平均每一口井生產期高達三十年。

令人好奇的是,要租土地、鑽井,還要打破石頭才能產氣,成本似乎非常高,那麼要怎樣的價格才能賺錢?他說,只要油價在每桶四十至六十美元,每百萬英熱(MMBtu)的天然氣價格在四.五美元,開採頁岩氣和頁岩油就能賺錢。

所以世界原油的價格變了,趙元修說,過去是美國自產的西德州輕原油(WTI)比北海布蘭特(Brent)貴;現在倒過來,兩者之間一度還差了二十美元。

特別便宜的是天然氣,楊朝諄說,假設要得到一樣的產出,目前美國天然氣的價格相當於油價每桶三十到四十美元。因此美國工業告別石油,大量用天然氣做為原料,也告別了中東。

巴菲特發運輸財火車拉百個原油槽車往沿海跑

在德州的草原上,我們看到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如何掌握趨勢,賺這一波石頭財。

本來美國要的石油,得從中東裝上油輪,運往美國沿岸的煉油廠。能源運輸公司NuStar執行長安納斯塔西奧(Curt Anastasio)說,現在完全相反,德州和美國北部不斷生產出原油,完全改變了美國的石油地圖,他們以火車運輸石油,從德州、從內陸到沿海煉油廠,每天達一百萬桶的運量。

他說,從沒見過這麼大的火車運量需求,全是為了將頁岩開採出的石油運出產地,到美國沿岸。因此巴菲特的伯靈頓北方聖達菲公司(BNSF)發了運輸財,到處可見到BNSF拉著上百個原油槽車往沿海跑。

接著巴菲特宣布,BNSF全面使用天然氣取代柴油,成本足足可以省八成。除了火車,公用交通系統、公車也在改變,德州石油大亨皮肯斯(T. Boone Pickens),正在默默推動的美國新替代交通燃料方案,沿著高速公路蓋天然氣加氣站,讓美國運輸業改用天然氣。

我們到了聖安東尼奧的天然氣公車VIA城市運轉公司,見證了這個趨勢。公車改用天然氣;還有發電廠,電力公司CPS告訴我們,天然氣發電是未來成長最快的能源,核能停止擴張;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放緩腳步。

世界的經濟版圖、甚至主導世界能源的霸權,也因此改變了。國際能源署(IEA)預估,美國到二○二○年將超越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

在奧斯汀,目睹製造業回流過去沒人投資,現在是問誰還沒來

在美國,我們看到的不是能源霸權,影響最大的是美國製造業復興與經濟,世界製造業 重心正從中國往美國移。「這是一九七九年石油危機以來,最大的投資熱潮。」趙元修說。過去從沒有人說要到德州投資,現在反而是問,誰還沒來。

Energy Capital執行長平克頓(John W. Pinkerton)說,此刻有十三家頁岩氣的分流廠正在德州擴廠,每家約投資三億美元。此外,還有八家類似六輕的投資案也宣布擴廠。

簡單的解釋,美國最快將在四年內成為全世界基礎工業原料的最大生產國,也是增長最快的地方,預計到二○一七年,增加八百萬噸,相當於目前中國一半的產能。成本只有中國一半,美國製造復興有了堅強的基礎。

對於台灣來說,美國快成為亞洲工業原料市場的決定者,「一旦亞洲產能過剩,可能面臨一場美國屠殺亞洲業者的殘酷戰爭,連中國也逃不了,」楊朝諄相當擔憂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一個現象出現了——美國石化廠各個成了超級印鈔機,亞洲石化業卻在損益之間掙扎。

州政府招商講中文祭出免稅牌,歡迎國光石化移民

在德州還出現了一種景象,美國官員比中國官員會招商,二十年前招商的中國官員都會學一點台語,拉近跟台商的關係;德州博爾郡經濟發展局局長馬奎斯(David Marquez)則是用中文名片,還要我們要用中文稱呼他「馬局長」。

這個馬局長已經招了日商、韓商、台商東元、中國企業到德州投資,德州州政府經濟發展及旅遊部總監戴默森(Aaron Demerson)更直接用中文告訴我們:「歡迎國光石化到德州投資。」

戴默森說,靠著德州產石油、天然氣的財政優勢,可以不收州稅,等於比別的州少一○%左右的成本,而且德州有機會就會減稅,他說,最近德州議會正在討論一項十億美元的減稅方案。

免稅、減稅跟當年中國一樣,再加上原料與能源又便宜,五月二十二日,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首度透露,Mac電腦也將移回德州生產組裝。接著摩托羅拉宣布也要在德州設廠,生產首部在美國裝嵌的智慧型手機。

韓國三星靠剛剛才投產的德州奧斯汀(Austin)廠,一舉在二十八奈米製程產能超越台積電,而且還準備再加碼投資,繼續挑戰台積電的晶圓代工霸主地位。一個遠在一萬公里外的石頭革命,竟赤裸裸上演著一場三星與台積電的跨國大廝殺。

現在連中國的紡織廠都來了,「馬局長」說,中國海陽市一家紡織廠也前來投資,名字是Shantex,來德州做成衣外套。

代價是污染和地震若公開化學配方,技術會被學走

龐大經濟效益背後是環保爭議,耗水、污染,是這顆石頭能不能蓬勃發展的障礙。梅德洛克說,當注入岩層、使用過的水被抽取回來之後,卻沒有足夠的設施來淨化,或者排掉這些水,水污染疑慮從沒停止過。

其次是地震問題。地震並不是來自於水力壓裂,而是當水力壓裂使用過的水取出之後,注入到另一個廢水井,不幸的是,有些廢水井裡頭有斷層,當水注進去時,造成兩塊斷層滑動,結果產生地震。

雖然不是每個井都有斷層問題或造成地震,但李偉仁說,以往沒有地震的德州、奧克拉荷馬州,現在也有了。這是石頭革命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另外一個聲音出來了,要求探勘公司公布化學配方,以解除環境污染的疑慮。問題是,化學配方一公開,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就可以取得美國研究多年的秘方,俄羅斯、歐盟、阿根廷也都有頁岩氣,而中國才是蘊藏最多的國家,屆時最便宜的頁岩氣不再只屬於美國,超級油田與能源大國可能變中國,也讓製造霸權之爭變成未知數。

一場石頭帶來的世界大改變才剛上演,世界的財富、經濟版圖,甚至霸權都會因此而改變。不僅生活中的必需品或未來的電力來源都被牽動,財富也因此改變,頁岩氣已經帶來了全球化的成本與製造大革命,沒有人能避得開。

【延伸閱讀】2020年,天然氣發電成長近2倍——美國電力來源占比變化

煤炭 2010年45.86% 2020年(預估)34.39% 核能 2010年31.78% 2020年(預估)23.46% 天然氣 2010年6.93% 2020年(預估)19.57%再生能源 2010年8.40% 2020年(預估)14.45%

資料來源:美國最大市立電力公司CPS整理:鄧麗萍

【延伸閱讀】美國的便宜貨,外銷貴4倍!——3分鐘了解頁岩氣

Q1.台灣有沒有頁岩氣?能從美國進口嗎?幾乎沒有。台灣頁岩氣儲藏量非常有限,從成本考量都不具備開採價值;台灣與美國未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因此無法從美國進口頁岩氣。

Q2.能取代石油嗎?頁岩氣便宜,會取代一部分傳統石油的需求,尤其是石化、鋼鐵等產業原料。但在交通工具應用上仍未普及,僅公車、火車等公共交通開始應用天然氣。

Q3.美國開採,對中東有影響嗎?頁岩氣使美國得以減少石油消費量,降低對進口能源和中東的依賴,還導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爭論是否要減產以支撐油價。

Q4.台灣的天然氣價格會下跌嗎? 不會。美國本土開發的頁岩氣,用管路送達用戶,價格很便宜。但出口必須壓縮成液化天然氣,以輪船運送,造成亞洲天然氣均價比美國貴3、4倍。

Q5.可否取代核能發電? 目前仍無法取代核電,但天然氣發電量的占比將提高。

Q6.頁岩氣、頁岩油和油頁岩有何不同?油頁岩(oil shale)是4,000萬~5億年前的老沉積岩;頁岩氣(shale gas)和頁岩油(shale oil)就是頁岩層中開採出的天然氣和油。

(整理●鄧麗萍)

【延伸閱讀】石頭如何變黃金?——頁岩氣、頁岩油開採流程

1.圈地鑿井在地面架設約30公尺高的支架,用約30公分寬的鑽頭往下鑿洞

2.垂直探鑽往下探鑽1,800~4,500公尺,直到頁岩層

3.橫向轉彎碰到頁岩層後,鑽頭轉成水平方向,繼續鑿1,000至~3,000公尺,約進行3~4週,直到發現頁岩氣儲量豐富的位置

4.橫向轉彎碰到頁岩層後,鑽頭轉成水平方向,繼續鑿1,000至~3,000公尺,約進行3~4週,直到發現頁岩氣儲量豐富的位置

5.洗出油、氣沙粒撐住縫隙,高壓水洗出頁岩氣和頁岩油,帶回井口

6.運送出去頁岩氣透過地下管線直接傳到化工廠;頁岩油則用卡車和火車載去煉油廠

7.撤掉支架鑽井和水力壓裂完成後,僅留下密封的井口和管路,由電腦遠端操作,持續開採,單一口井可開採30~50年

8.變成原料頁岩氣被送到石化廠,分解出化學元素,成為塑膠、聚脂纖維等原料,可用來做衣服、飲料瓶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96

圍棋130626西西弗斯的石頭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6/%E5%9C%8D%E6%A3%8B130626%E8%A5%BF%E8%A5%BF%E5%BC%97%E6%96%AF%E7%9A%84%E7%9F%B3%E9%A0%AD/

圍棋130626
西西弗斯的石頭
黑白子執筆

英雄出少年系列之(三)—– 陳耀燁

希臘神話中的悲劇人物 西西弗斯,由於觸怒了諸神,被懲罰日復日,年復年地把一塊巨石推上陡峭的山坡。 只要巨石能推抵峰頂,西西弗斯的罪愆將可獲得救贖。 然而每次行將大功告成的瞬間,筋疲力竭的罪人卻只能無奈地聽任巨石滾回山腳。 於是,宿命地重複一件永無止境,註定徒勞的累活,被說成「西西弗斯的石頭」。***

中國豹一代領軍人物 陳耀燁,剛剛在第九屆春蘭杯世界賽,經歷了一次西西弗斯式推石。
陳耀燁生於1989年12月16日,年僅廿三,但在世界棋壇早已成名多年。
2005年10月,當時未滿十六歲的他,在第十屆LG盃世界棋王賽晉級決賽,刷新了世界職業圍棋大賽最年輕決賽參賽者紀錄。
那一屆的五局決戰,由中國兩位從未在世界賽掄元的虎豹兄弟角力。 陳耀燁面對虎一代的「大哥大」古力,在落後零比二的劣勢下,一度追成二比二平手。 2006年4月21日上演的決勝局,陳耀燁功敗垂成,未能實現大逆轉。

這一役的勝負,某程度上改寫了兩人的人生軌跡。
古力自此在世界舞台上,開拓了一個屬於他的時代。四年間,創下了進入世界大賽決賽必奪冠的驚人紀錄,合計七次在不同的賽事稱霸。
而陳耀燁即便在2009年中國天元戰以二比零報回一箭之仇,成功阻止古力六度蟬聯。但這位外號「豹子頭」的最年輕世界亞軍、最年輕中國天元,此後每臨世界賽賽場,最好的戰績是止步八強。曾被寄望甚殷的超級新銳,成了不折不扣的路人甲乙丙丁。

陳耀燁再次打進世界大賽準決賽,是2011年11月的事。距離初次晉級四強,整整六年過去。他以一比二不敵該屆冠軍,韓國「牛犢三劍俠」中的元晟溱。
2012年陳耀燁否極泰來,一口氣闖進了兩項中國主辨的世界賽決賽— 第一屆百靈愛透杯及第九屆春蘭杯,對手分別是中國的周睿羊和韓國的李世乭。
賽前預測,面對同是豹字輩的周睿羊,將會是一場勢均力敵的龍虎鬥。至於擁有十四個世界冠軍的李世乭,則是一座橫亙於天下,罕逢敵手的大山脈。

今年1月結束的百靈愛透杯五局決賽,陳耀燁「意外地」以零比三慘敗。這無疑讓人擔心6月的春蘭杯三局對決,「豹子頭」會否再遭零封。
6月17日,春蘭杯第一局在山東濟南拉開戰幔。負責韓國國內直播解說的睦鎮錫以非常沉重的語調指出,五日前韓國高手遭遇黑色星期三,在LG盃十六強全員淘汰,「整個韓國棋界危機意識膨脹,李世乭作為特級消防員出場了。」
不過,肩負捍衛整個韓國棋界尊嚴的李世乭,確實可以用演出走樣來形容。開局不久,竟花了三手棋吃右上白角,把中腹要津拱手相讓。睦鎮錫在局後總評說:「中盤的魔力消失了,頭一次看李世乭這麼輸棋。」陳耀燁以完勝態勢,取得了至矜至貴的首局勝利。天秤上的砝碼,明顯地出現傾側了。

兩日後的第二局,先發攻擊的陳耀燁,第11手竟然於六路凌空一鎮,膽魄驚人。完全不是一貫酷愛實地,不見天日的 “地鐵流”。展現了「盤前無人」,敢於拋開勝負的強大精神面貌。
中盤戰鬥,陳耀燁佔據上風,就連李世乭也以為要打道回府之際。 「瘋狂的石頭」從山頂滾回起點,比分扳成一比一。

根據春蘭杯規定,第二、三局中間不設休息日,翌日立即續戰。 痛失好局的陳耀燁賽後說:「回去好好休息調整,明天下好。」一般人遇到這樣巨大的打擊,要在十多個小時後忘卻痛苦,立即執戈再戰,真是談何容易。
陳耀燁除了「豹子頭」這個外號,還有一個大概是國家隊的隊友最先叫響的暱稱—「小強」。對了,就是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裏,那隻生命力頑強的「小強」。陳耀燁真的說到做到,好好休整,「也沒感到多大的壓力」。
相反,死裏逃生的李世乭,理應是更容易放開手腳一搏的一方,但在決勝局依舊未能展現昔日的風采。過去混身暗器,例不虛發的「小李」飛刀;棋子似死仍生,迷惑無數英雄的「僵屍流」,都不見了影蹤。最終,李世乭以一比二落敗,第四度在世界賽決賽飲恨,同時成就了中國第十二位世界冠軍的誕生。
李世乭的不發揮,固然是因為他近況低迷,未曾燃燒已經結束。換一個角度看,棋始終是兩個人的競技,假若遭到更強大的外力壓迫,也會導致一身好本領,無法施展的。

那位經年累月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有一天忽然在這看似無窮無盡的孤獨、荒誕、絕望的生命過程中發現了新的意義—– 巨石在他的推動下散發出一種動感滿盈的美妙,人與巨石的較量所碰撞出來的力量,有如舞蹈般優美。 沉醉於幸福當中的西西弗斯,再也感覺不到苦難。當巨石不再成為他心中的苦難之時,懲罰再不是懲罰,諸神便不再讓巨石從山頂滾回原點。
西西弗斯變得比那塊頑石更為堅硬,從而創造了自己的命運。征服頂峰的鬥爭,充實了心靈,西西弗斯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260

保險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行業 石頭1691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76019
http://xueqiu.com/5649506512/25472526
標籤:保險投資股票分類: 投資漫談

這是一篇很早就想動筆的文章,一直沒去完成。在博客潛水了接近一年多,關注了很多價值投資的前輩,如小兵,風中散發,安全投資,熊熊等等,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關於投資的知識,他們也很耐心的回答著我的問題,讓我受益匪淺,使我覺得自己也應該把想法和見解多多分享出來。前幾天熊熊兄發私信說為什麼不寫點對平安和人壽的看法,於是我想應該動筆把這篇文章寫完,它並不是專注於人壽和平安,更多的是說這個行業,人們都說保險業複雜,那麼它到底複雜在哪裡呢?

筆者目前在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從事產品設計和營銷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是根據渠道和客戶需求,結合行業趨勢,設計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形態,再協調技術部門,如精算,運營等將產品開發完成,最後包裝,上市,推廣。在這個崗位上做了幾年,我想我對保險業是有一定的發言權的,至少,在這個行業我的能力圈要比一般人會大一些,所以巴菲特描述保險業的一些金句,我聽起來特別有感觸。我非常瞭解在對保險行業的分析上有很多高人,比如MC總的人壽系列文章,實在是歎為觀止。筆者的以下內容,都是很淺顯的一些分析,沒有太多的數字和技術層面的內容,有些也許已是老生常談,但卻是從業者的真心認同,希望不會貽笑大方。

在我看來,許多投資於保險業的投資者,或者說,投資於保險業的巴氏投資者,他們已經違背了巴氏的重要投資原則之一,即能力圈範圍外的事情不去做。能力圈因人而異,比如銀行股可能是個好的投資標的,但如果你看不懂,你不去碰它,你做的就是對的,因為它在你的能力圈外。同樣,投資保險股的投資者們,真的看懂了自己所買入的公司嗎?或者說,很多人以為自己看懂了。

我們都希望買入有護城河的行業,形成護城河的方式有很多,一個重要的方式是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本身有護城河。在我看來,這是最讓人放心,也是最讓人舒服的一種護城河。比如說茅台的商業模式,糧食和水經過發酵和釀造,價格就可以上萬倍的增長,還讓消費者趨之若鶩,毛利奇高,隨心提價,這就是巴菲特所說的不需要多麼精明的管理層都能經營好的公司。這種護城河,本身就是不可踰越的深淵,競爭對手難以超越。還有些商業模式,其本身是辛苦的,操勞的,比如說沃爾瑪,或者格力電器。零售業和製造業本身是髒活,累活,到頭來還可能賠本賺吆喝的行業,買入這樣商業模式的公司,其實很危險。然而,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有些公司脫穎而出,靠一雙手挖出了自己的護城河,沃爾瑪和格力就是如此。但是這些企業的經營者必須不犯錯誤,努力把護城河不斷挖深挖寬,才能繼續維持自己的競爭力。

金融行業裡,讓我們看看保險和銀行的商業模式。銀行的商業模式是很完美的,我非常能體會老巴所說的銀行是一座金礦,前提是不考慮風險管理的因素,或者說管理者不主動去做傻事情。在貸款業務方面,存款者獲得2%的利息,貸款者支付4%的利息,銀行穩賺其中的2%,嘿!世界上還有這麼美妙的事情嗎?中間業務方面,因為我的工作主要就是為銀行保險渠道開發產品,就拿保險來說,我深知銀行的強勢,渠道為王在這裡並不是說笑。代銷保險,銀行賺取的是無風險的超高額佣金,並且每年還在不斷擠壓保險公司的利潤。沒有辦法,保險公司,尤其是小保險公司基本沒什麼談判籌碼。人們可能聽說過去十年保險業每年高速增長的保費數字,卻不知目前的保險市場80%的業務是通過銀行渠道銷售的,傳統的個險業務佔不到20%。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大家可以猜一猜銀行每代銷一款產品可以獲得多少佣金,佔首年保費的比例是多少,那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總之,保險和銀行的關係,很像製造商和賣場的關係,也許就像某電視生產商和蘇寧的關係。

說回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更具體來說,壽險公司,在我看來,其商業模式根本就無法形成護城河。如果說銀行只要不主動犯錯誤就能賺錢,那麼保險就是一個很難不犯錯誤的行業。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角度,就是保險產品的設計來探討一番。

保險產品的設計不是那麼神秘,精算師也不是多麼可怕的一群人,事實上,精算師也經常犯錯誤。基本上,保險產品玩的就是概率,終值(Future Value)和現值的遊戲(Present Value)。用一句話說,客戶所需支付的保費等於未來保險公司可能需要支付的保險利益的折現再加上保險公司的運營等相關費用。這裡面,折現率是預測的,保險利益支付的可能性是概率統計的,保險公司的運營費用是估算的,我想,大家可以想像出這裡面的難度有多大。尤其是壽險動輒幾十年的保障期,讓我想起了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人們總是高估未來兩年會發生的事,而低估了未來十年可能發生的事。難道不是嗎?大家可以想想去年的自己,前年的自己,差別很大嗎?但是再想想十年前的自己和這個世界呢?那時候的高利率保單不是那麼理所當然嗎?十年後呢,各位真的能想像出十年後自己的樣子嗎?精算師做得事情,卻在用現在的視野去揣摩三十年後的世界來設計產品。

讓我們看一個非常簡單的保險形態,比如說,該產品在未來5年內,為30歲男性提供10萬元的身故保障。如果5年後未身故,該男性可得5萬元。所以,在這個產品裡保險公司至少需要假設的幾個數字是,該男性5年後獲得5萬元滿期金的概率A,5年後的5萬元折現至今天所需的折現率B,該男性5年內身故的概率C,保險公司的運營費用D,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E,假設了這些費用,結合該男子的保額,年齡,性別(男性),折現至今計算出該產品現行的費率,當然,實際的精算模型會更複雜。

在假設這麼多條件的情況下來設計費率,很可能最後所得到的就是一個不虧錢就不錯的結果。有人會說,我們會選擇儘量保守的精算假設,這其實是一個最大的笑話,你怎麼保守?保險產品的複製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很難產生差異化,這就導致了保險業的競爭其實非常激烈,保守意味著非常簡單的結果:同樣的產品比別人貴很多。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折現率保守0.1%,通過幾十年的複利會使得現值比同業貴多少。有人說,那我們就往貴了賣,把價格抬的高高的,靠銷售忽悠賣一筆是一筆,針對不差錢的客戶。很遺憾,各項假設保監會也會給出統一標準和上限的,你即使想加價也不能無止境的往死裡加。有人說,那我就投資強,錢圈進來一年翻幾十倍,且不說是否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保險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於三差,也就是死差(實際死亡率與預計死亡率的差額),費差(實際費用率與預計費用率的差額)和利差(實際投資收益和預期投資收益的差額),而目前市場上規模最大的產品類型之一是分紅險,分紅險意味著每年至少70%的三差盈利需要分給保單持有人,這是保監會規定的,留給股東的是很有限的。幸運的是,大家可以看到在設計產品時有一項是運營費用,意味著我的工資可以分攤給客戶,畢竟精算師也不會為難自己,馬明哲老總也不會為難自己。在保險公司工作,可能收入還不差,但成為保險公司股東,可能沒那麼美好。

總之,讓我們看看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和產品設計,真不是什麼吸引人的買賣。保險公司每賣出一張保單,前幾年都是在虧錢的,所以保險公司的盈利需要十年甚至更久,去看看那麼多外資保險公司有幾家盈利了吧。第一步你要設計出不虧錢的產品,第二步你要賣的出去,第三步你要忍耐前幾年虧錢的日子(每賣出一張保單),第四步你要投資賺到錢不是反而虧更多的錢。做生意是為了賺錢,可是賺錢的可能性是建立在如此多的假設之上,競爭還這麼激烈,每賣出一個產品還要先虧幾年錢,這樣的生意你會做嗎?我反正不做,我寧願去開一個奶茶店。

最後讓我們瞧一瞧看好保險公司的主要觀點:

1. 保險業還是朝陽行業,未來行業增長巨大。

2. 中國的保險深度多麼多麼差,保險密度多麼多麼差,跟發達國家沒得比,增加一個點,那得多少保費啊。

3. 養老缺口大,醫療缺口大,稅收政策出來,那得多少保費啊。

……

這類問題,我統一使用一個答案,如果這篇長長的文章你沒心思看完,只需記住這一句話:保險業規模不等於利潤,全世界也許只有這一個行業,賣得越多,可能虧得越多。記住這句話,才能明白巴菲特為什麼當初會停止發放保單,才能明白巴菲特這麼做有多難,有多大的壓力。記住,保險業的本源是公益慈善事業。這一點,可能連史玉柱老總也不一定明白。

4. 巴菲特就是保險業起家的。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起家靠的是財產險,財產險和壽險是不一樣的,更加短期,而且巴菲特也只能做到財產險業務勉強不虧錢,然後靠這些浮存金投資賺錢。靠壽險來賺錢,複製巴菲特的模式,你首先還是要通過非常保守的假設使你的產品不虧錢(當然我會懷疑這樣的產品是否賣的出去),然後再有非常牛的人能幫你投資賺錢,並祈禱投資經理不要幫你虧錢。另外,還有一點,保險業的投資限制是非常嚴格的,這又是一個非常長的話題。

5. 平安,明日之星,交叉銷售,OMG。

其實平安的確給人描繪了一幅美妙的藍圖,我也很衝動差點買入平安。最後,在我使用彼得林奇一分鐘自言自語法之後,我選擇放棄(買入一個股票和賣出一個股票前,都要跟自己說一分鐘的話,陳述你的理由,這樣你就不會因為衝動而毫無理由的買入賣出,我非常喜歡這個方法)。我的一分鐘自言自語是:

「平安極可能成為上證衝破萬點的龍頭,被眾多大師看好,其亮點是我國保險業未來極大發展空間與混業經營帶來協同效應。但我認為保險業盈利極難,其發展空間和巨大規模不代表高利潤;協同效應也只是藍圖,即使牛市中其盈利會被放大,也無法估算何時應該拋售。綜合結論:放棄平安。」

簡單來說,平安的主業還是壽險,壽險就是很難賺錢,而平安混業經營的東西,沒一個是好賺錢的。在保險業裡,保守的人壽和太保更讓人放心一些,事實上,人壽的老總看起來更懂保險業,而從產品角度,太保的產品設計的更有吸引力(對客戶來說)。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銀行,這麼多民營資本要衝進這個圈子裡來做保險,或合資,或收購,成立保險公司,最後可能都是暗淡收場。保險公司賺錢真的很難,而且賺得都是看不到的錢。銀行的商業模式跟保險業完全不一樣,銀行成立保險公司,與其嘔心經營小心謹慎勉強不虧錢,真不如找幾個保險公司做小弟來得舒服。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能看懂保險公司,反正我是看不懂。我想許多保險公司無論是總經理還是總精算師,可能他們自己也都很難說出自己的公司未來能賺多少錢,到底會不會虧錢。看不懂就不碰,也許平安未來翻十倍,跟我也沒什麼關係,這是一個保險從業人員的心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44

現實要照進理想,豆瓣的商業進化論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3/56339.html

【I黑馬導讀】從2005年以書評起步,豆瓣逐漸成長為包括圖書、電影、音樂、購物、美食、時尚、娛樂等包含生活方方面面的大眾線上社區。與此同時,也形成了中文互聯網領域最廣泛的用戶興趣圖譜。

一系列數據見證著豆瓣體量的不斷增大:至2013年9月,註冊用戶超過7500萬,1670萬圖書條目、3.2億電影評論、106萬音樂條目、2.7萬獨立音樂人以及38萬各類興趣小組被創建;日均PV為2.1億;今年二/三季度,月度獨立用戶數均達2億。

與豆瓣不斷增大的體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豆瓣在商業化的道路上,一直小心翼翼,摸著石頭過河。但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個目標群體只是提高了豆瓣商業化的門檻,那就是不能太赤裸裸,硬生生的搞廣告。是人,就有人性上的需求與傾訴點,就會產生各種的情緒,從這一點上來說接受豆瓣,另一個層面接受的是一種豆瓣式的風格和感覺。

豆瓣現在的盈利模式為品牌廣告、互動營銷,基於產品特色的商業化輸入以及基於電商渠道的分成。目前,豆瓣閱讀已有超過5000部作品在線售賣;豆瓣電影支持500多家影院在線選座,可查詢來自2791家影院的放映排期表;豆瓣音樂有90%的獨立音樂人入駐,他們可發佈新作品,與樂迷交流;豆瓣FM PRO也累積了不少付費用戶。

豆瓣憑藉覆蓋的一、二線城市的精英人群,基於興趣標籤和強大的算法推薦形成的精準投放,廣告方面已與包括IT、家電、旅遊、汽車、奢侈品等領域的200多個一線品牌合作,可以提供基於興趣圖譜和高質量UGC的互動營銷方案,這其實也是品牌商最希望的方式,「潤物細無聲」,不經意間,可以將良好的品牌形象印在人們的頭腦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6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