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獲利、股價大翻身 租金每坪漲破四千元 陸企進駐發酵 一○一營收看俏


2011-1-24  TWM




完工七年,台北一○一去年終於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不但營收創歷年新高、首度轉虧為盈,辦公室也只剩下四個樓層空置,距離一○○%滿租只差一步之遙,它翻身的祕訣是什麼?

撰文.梁任瑋

去 年底,台北每家商用不動產顧問公司都收到台北一○一租賃部門發出的通知:即日起不再提供「免租期」折讓優惠。以目前信義計畫區辦公室市場免租期「租一年少 一個月」換算,一○一等於變相調漲一成租金。據了解,這是一○一大股東為了提高獲利能力,在完工七年後首次取消租金折扣,也藉著調高租金,宣示在信義計畫 區的龍頭地位,虧了六年的一○一為何變得強勢?

此外,台北一○一今年將首度出現每坪租金突破四千元以上的單位,位置就在八十樓,目前已有大型外商公司打算租下一整層九百坪作企業總部。一旦拍板定案,將成為信義計畫區第一棟租金每坪四千元以上的商辦,也將牽動今年國泰、新光等壽險業房東,調整辦公室租金行情。

根據台北一○一最新公布財報,二○一○年營收首度突破百億元大關,達一○三.五億元,較前年大幅成長二四%。反映在一○一未上市股價流通表現,已出現三五.五元的成交價,半年來上揚一一七%。獲利、股價雙漲,投資十四年的大股東終於可以露出欣慰的笑容。

除 了租金上調外,台北一○一獨特的地標成為中資企業的最愛,也是投資人看好一○一後勢的原因。一○一高層指出,目前最大營收貢獻來源還是購物中心與觀景台收 入,辦公室租賃並非主力。雖然已有七家中資企業進駐,包括中國中鋼、中國聯想、中石化集團、京泰投資、漢王科技、現代傳媒、中國交銀;但ECFA效應對於 辦公室的去化並未完全發酵。以面積計算,台企與外商公司承租比約為三比七,中資僅占二%。

以唯一進駐一○一的大陸金融機構中國交通銀行為例,面積只有五十坪,對一○一的租金貢獻度並不高;雖然目前陸企對一○一營收貢獻不高,但它卻正在發揮關鍵的影響力。

「市場上哪有房東願意簽一年租約?但是陸企就可以!」商仲業者透露,一○一非常積極爭取中資企業,例如有些中資銀行來台灣一年後才能設立分行,只會簽一年租金。台北一○一對於中企的要求都很有彈性,考量的都是未來合作機會。

「的確有些中企是透過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名義在一○一登記。」商仲業者指出,會以第三地投資公司身分進駐一○一的中企,大多是中小型企業,台面上的國企完全不會拐彎,而且堅持要以所屬省份申請。

目前一○一只剩七十七到八十三樓空置,這些高單價、大坪數的空間,主要吸引對象就是大咖中企,藉著二%關鍵力量發酵,一○一今年的營收應可更上層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77

皮球效應發酵 A咖節能股也落難


2011-5-23  TCW




今年第一季季報,交出最令人洩氣數字的,就是被視為科技產業明日之星的節能一族:非太陽能與LED莫屬。

先是國內太陽能模組龍頭茂迪科技,四月營收公佈月減四七%,接著新日光和昇陽科也下滑超過三成和兩成。

LED磊晶廠龍頭晶元光電,首季營收比前一季下滑七.六%,毛利率創金融海嘯後新低,而LED上游材料的藍寶石高價股,越峰電子轉投資的長晶公司台聚光電和即將掛上櫃的兆遠科技四月營收都減兩成以上。

現象:業績大起大落毛利率一次比一次降低

這讓年初看好的藍寶石基板龍頭越峰,一個月股價下修兩成,茂迪股價也修正了一成。

德盛安聯台灣智慧趨勢基金經理人鍾兆陽感嘆,「一月公司才說電池模組一瓦不會跌破一‧二美元,現在都在一元保衛戰,很多投資人都看傻眼。」

太陽能發電和LED照明都是長期趨勢,難道改變了?鍾兆陽指出,趨勢沒變,只是兩個產業開始出現「皮球效應」。皮球效應,就是業績獲利大起大落,就像皮球般上下彈跳,股價也跟著上衝下洗硬著地,鍾兆陽認為這種上衝下洗「會越來越頻繁。」

特色即皮球落地後彈跳高度會一次比一次低,這就反映在太陽能與LED族群毛利率上。

最明顯例子是曾是股王的茂迪,○六年毛利率可達三成,但金融海嘯後的復甦,最高也只到兩成毛利率;國內LED磊晶龍頭晶電,最高毛利率也達四成,去年LED電視滲透率由三%提高到二○%,全年毛利率最高三八%無法突破高點,今年第一季則跌到一六%。

此外,節能族群營收也跟著毛利率暴起暴落,讓皮球效應表現更頻繁。太陽能問題出在政府,LED問題則出在電視買氣不佳和材料成本高。

原因:太陽能補助減少LED需求降,擠壓毛利

太陽能電池最大需求國,以德國和義大利為首,兩者約佔市場一半以上。金融海嘯後,義大利取代預算不足的德國和西班牙,成為太陽能救世主。

去年義大利需求量年激增六二%躍升為第二大市場,今年五月卻公佈調降補助四五%,讓美國到台灣的太陽能股蒙上賠錢陰影,股價應聲大跌。

這一砍也讓通路開始降低庫存天數,太陽能類股產業鏈長期透明度低,上游製造雖都集中大廠,但是下游系統和通路業者多且小,很難個別追蹤。

成功挖掘出太陽能股王茂迪,保德信高成長基金經理人葉獻文指出,補助減少,通路庫存一下縮緊,由九十天縮短為十五天,縮為原來的六分之一,出貨量急速下滑。

LED產業,則因LED背光滲透率年初上看五成,根據滙豐證券亞洲LED報告,最多只能達到四成五,兩大品牌三星和LG都將LED 電視出貨量下修兩成。

封裝廠同欣電子副總經理呂紹萍分析,LED需求不如預期的第二個殺手,就是發光效率進步太快,還有零組件像是增光膜,讓背光更均勻,減少磊晶使用量。

原 本要用上下排測光的LED電視,現在只要下排測光就可達到同樣效果。去年一台四十二吋LED電視需要一百八十顆磊晶,現在只要八十顆,數量只要原來的四 四%,加上磊晶單價每季降低五%到一○%,上游藍寶石基板價格卻懸高不跌,上下一擠壓,從磊晶到藍寶石基板,毛利率創下一年來新低。鍾兆陽指出,投資這兩 個產業:一就是抓對景氣循環低點,再來就是投資產業利基擁有特殊技術或競爭者少的。

提醒:太陽能短期難大漲LED復甦將從下游開始

葉獻文認為,太陽能已淪為景氣循環股,通常調整庫存必須等兩、三個月,所以第二季太陽能財報仍不會好看,可觀察電池報價,如果站穩一瓦一美元,止跌後業績才有機會反轉,短時間跌深反彈居多。

下個觀察點是六月德國政府補助政策。鍾兆陽認為歐洲政府經費拮据,短期業績難回升。LED則稍好,葉獻文認為,如以海嘯比喻,位於海岸線第一排的磊晶廠受傷最嚴重會先反彈,山上的長晶和切割最後才受影響。

現在降價壓力反落在藍寶石基板廠。五月十三日的兆遠科技上櫃法說會,身兼晶電董事和兆遠董事長的洪嘉聰坦承,降價壓力大,「產業鏈裡,毛利率特別低或高都不健康,高毛利率只能維持短時間。」

藍寶石基板至第二季財報就是業績谷底,第二季藍寶石基板毛利率趨勢會往下走,在這之前不免上下震盪。

因應降價壓力,產業主角無不往更高的山裡爬,晶電拉高高亮度磊晶比重,藍寶石基板廠則加快長晶技術投資,兆遠法說會總經理彭志強期望,現在晶棒幾乎都外買,希望未來自行長晶比重可以拉到三成。

太陽能與LED這兩大明日之星的股價何時能反彈?可能要先等「營收皮球」是否能在第二季落底,才能決定了。

【延 伸閱讀】明日之星何時翻身再起?—太陽能、LED類股未來觀察指標類股:太陽能股價下滑原因:1.義大利砍補助金,德國政策尚未出爐 2.通路縮短庫存天數觀察指標:1.德國政策:6月德國補助政策明朗後可望反彈 2.電池報價:站穩1瓦1美元以上影響企業:上游多晶矽:福懋科 中游切晶:中美晶、合晶 下游電池廠:茂迪、新日光、昇陽科

類股:LED股價下滑原因:1.LED電視滲透率低於原本逾50%預期 2.藍寶石基板價格偏高,侵蝕磊晶獲利 3.發光亮度提升、背光顆粒數減少 觀察指標:1.基板報價:藍寶石基板廠長晶營收比重如拉高,業績可反彈 2.磊晶封裝廠毛利:材料成本下滑,毛利率如往上,將先行反彈影響企業:上游藍寶石基板:越峰、兆遠、晶美 中游磊晶:晶電、廣鎵 下游封裝:億光、東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30

「打車」政策發酵 電動車產業大轉向 兩大利空夾擊 比亞迪進入最寒冷冬天

2011-6-20  TWM




看到比亞迪在汽車市場欲振乏力的數據,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可能暗中竊喜!

尤其在中國「打車」政策,以及電動車產業大轉向之後,比亞迪從政策模範生被打入放牛班。

撰文‧楊方儒

中國首都北京的壅塞路上,從擋風玻璃四面張望出去,目前要找一輛比亞迪(BYD)的新車,是一樁很困難的任務。

在政策嚴打之下,京城人民如今想要買一輛嶄新座駕,需要「搖號」,也就是抽籤才能取得購車資格。試問,好不容易能夠成為人人稱羨的車主,誰會花錢買一輛「小B」?

新車是炫富的最直接方式,中國人跟台灣人一樣,「雙B」是最優選擇,甚至賓利、法拉利、勞斯萊斯等頂級品牌,在產量上一直沒有辦法滿足這些購買欲旺盛的大買家。

如今在北京,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家比亞迪的新車展示中心。

真的倒光了!雖然比亞迪官方不願正面證實,但是自從打車政策執行以來,消費者全都用行動投票。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六月八日又在股東會上抨擊比亞迪,甚至把股神巴菲特都拉下來一起罵。看到比亞迪如今在車市的黯淡表現,愛恨分明的老郭,肯定有著沒說出口的喜悅。

經銷商流失 業績與股價下滑不久之前,作為全世界成長最快的汽車品牌之一,比亞迪售出第一百萬輛車,只用了七年時間,銷量從二○○八年的十七.○九萬輛,大躍進至○九 年的四十四.八萬輛。比亞迪在全中國的經銷商,也從○八年左右的六百多家,在兩年內激增至一千二百家。

但如今這個牌子賣不動了,經銷商大幅流失中。已經公布的一○年銷售數據中,比亞迪表現確實乏善可陳,總銷量僅為五十一.九八萬輛,距離去年年初擬定的八十 萬輛很遙遠,甚至沒有達成下半年調降後的六十萬輛目標。初估一一年,在一線城市積極控制交通動線暢通、從源頭管制新車銷售後,比亞迪肯定要進入更寒冷的冬 天。

從基本面來看,比亞迪的銷售成長率,不及吉利、東風、一汽等中國同業的一半,這導致比亞迪的產能擴充,腳步也緩了下來!規畫中的兩大基地湖南長沙與陝西西 安,始終沒有大規模動作,仍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尤其西安工廠因違法占地問題,地方上爭議不斷,當地政府也沒有太多介入。

近年在與鴻海的官司中,比亞迪一直被視為根正苗紅的本土模範生而占上風,從廣東地方到中央政府,處處護著比亞迪創辦人王傳福。但如今,從小被呵護到大的王傳福,也要面對政府關愛眼神不再,被「打車」政策落井下石的殘酷現實。

股價同樣會說話。最近一年,在香港掛牌的比亞迪重挫達六二%,恆生指數大盤同期則上漲了一五%。

比亞迪在○九年獲利達三十七.九億元人民幣,是成立以來最佳成績,但到了去年,卻下滑至二十五.二億元人民幣,就是受到傳統汽車銷售不如預期,電動車遲遲只聞樓梯響,無法大規模上市的影響。

營運模式調整 電池商機削弱展望比亞迪的電動車前景,更關鍵的是,來自以色列、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基礎設施公司「Better Place」,已經宣布與中國南方電網合作,雙方將在今年內,在廣州建立一個電池更換站與體驗中心。

南方電網是國營的電力公司,角色類似台灣的台電。一直以來,比亞迪與南方電網的關係,可以用「極其親密」來形容。

最好的例子是,南方電網在深圳和廣州,已經落成的多座電動車充電站中,只能為比亞迪E6和F3DM兩款車型充電。這導致深圳另一家電動車大廠五洲龍的車主,只能乾瞪眼。

另外,比亞迪和南方電網合作建立儲能電站,南方電網也積極參與比亞迪旗下深圳鵬程純電動汽車出租公司的業務。

這可以看得出來,比亞迪作為一介民企,從國企上頭得到了多少資源與助力。比亞迪副總裁王建均最近就公開說,去年F3DM銷量將近五百輛,主要也得益於南方電網的充電配套設施。

不過,比亞迪與南方電網,過去一直走傳統的充電模式,但如今進場攪局的Better Place倡導的是:換電池模式!

兩種模式的差異在於,充電模式中,電力公司只提供充電設施與場地,比亞迪這些汽車廠,仍然掌控著包括電池在內的整車架構。相較之下,在換電池模式中,電力公司將獲得電池所有權,並出租給電動車使用者。

簡單地說,在Better Place換電池模式中,辛辛苦苦把車子做出來的這些大廠們,僅僅提供的是「車殼」而已。

「換電池模式會削弱整車廠的利益,如果不賣電池只是賣車,電動車售價不超過原來的五○%!」這是Frost & Sullivan最新提出的分析報告。

「中國電動汽車的未來趨勢將以更換電池為主!」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趙建國如此公開強調。

對於比亞迪來說,電池一直是核心事業。從手機到汽車,電池上獨有的競爭力,為比亞迪贏來了Nokia與賓士等大廠的偏愛。王傳福多次對外界說,電池是比亞 迪發展電動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他言下之意是,比亞迪絕對不願意推動標準化電池,並與其他電動車品牌共用。事實上,不僅是電池,王傳福一手包辦電動車產業鏈 上所有關鍵零組件,從不希望讓別人分食大餅。

從電池、引擎、電機,甚至是一顆顆車用類比IC,全都是由比亞迪設計自製。有趣的是,這些車用類比IC,訂單都下到了台積電八吋廠,如果郭董今後還要再多罵幾句,恐怕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要被拖下水。

去年獲利大衰退!──比亞迪近六年營收獲利表現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營業額(人民幣億元) 64.98 129.38 212.11 267.88 394.69 466.85 毛利(人民幣億元) 14.54 27.38 42.47 52.18 85.64 82.64 毛利率(%) 22 21 20 19 22 18 淨利潤(人民幣億元) 5.03 11.17 16.11 10.21 37.93 25.23 淨利潤率(%) 8 9 8 4 10 5 EPS(人民幣元) 0.22 0.49 0.71 0.45 1.67 1.11 股東權益報酬率 (%) 12 21 15 9 23 14

資料來源:比亞迪財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95

結盟資本 經銷商「國美夢」發酵

http://www.eeo.com.cn/2012/0106/219178.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煦 劉曉林 商務部近期公佈的《關於促進汽車流通業「十二五」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簡稱《意見》),使得長期「埋伏」在汽車流通領域的盤根錯節的話語權之爭再次升級。

    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汽車流通領域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其標誌就是將出現「收入超過千億」的經銷商集團。儘管這一目標被業界認為有些虛渺,但經銷商集團化的趨勢顯然已經勢不可擋。

    實際上,從2011年開始,經銷商便開始了自我救贖,借助資本市場融資和優勝劣汰下的兼併重組,以龐大、聯拓等為代表,國內各區域快速崛起了多家「錢袋滿滿」的大經銷商集團,而由此帶來的汽車流通領域的「國美夢」也在2011年底迅速發酵。

    與此同時,經銷商與汽車廠家之間的關係,也打破了「地主與長工」的模式。手握新的議價籌碼——雄厚的資本,集團化的經銷商開始嘗試抗衡廠家的「品牌授權制」。而對於經銷商的羽翼漸豐,廠家的威脅感與日俱增。

    2012年,經銷商集團將開始與廠家真正意義上的博弈,如何共贏將是這場博弈的最終目標。

成為「國美」的衝動

    來自商務部的這份《意見》指出,「十二五」期間,零售百強企業營業額佔行業營業總量的比重要超過30%,同時培育30家主營業務超過100億元的區域性汽車流通企業,3-5家超過1000億元的大型汽車流通企業。

    這一「宏偉」目標讓人頗為興奮,但流通領域的業內人士很清楚,這一目標離現狀仍頗為遙遠。記者瞭解到,雖然在國家備案的具有小轎車經營權的汽車經銷商已由 2000年的4000餘家迅速發展到目前的7萬餘家,但其中75%仍為單店經營。經銷商集團化是大趨勢,但就目前而言,國內經銷商的集中度仍不高。

    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佈的2010年國內經銷商百強中,前10名經銷商集團的汽車主營業務收入全部加在一起也僅為2813.7億元。而國內規模最大的龐大集團2011年的市場份額也只有2.6%。

    「資本市場對經銷商集團的認可,使得經銷商們看到了機會。」金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景崗表示。目前,國內已上市的汽車經銷商集團共有7家,此外,還有諸多經銷商集團正在排隊等候上市。

    「經銷商集團規模化之後,在話語權上確實有了一定的提升。」一位已經上市的經銷商集團負責人坦陳,在熱銷車型的供貨量上,汽車廠商會給予優先照顧;甚至在採購車輛的價格上都可以與廠商砍價。而經銷商規模化也能帶來的汽車消費成本降低,進而擴大客戶資源。

新博弈:抗衡與滲透

    經銷商集團的逐步壯大,難免會觸動廠商的敏感神經。對於不斷做大的經銷商,廠家頗為糾結,既看到了其拓展市場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又心驚於其不斷增強的擺脫束縛的力量。

    去年11月30 日,在北京市朝陽區京順路四元橋內,由亞之傑集團投資興建的全球第10座奔馳旗艦店梅賽德斯-奔馳(北京)中心開業。

    據悉,該項目投資3億元,在2006年啟動時,並非亞之傑獨資所有,而是以北京奔馳的母公司北汽控股與亞之傑共同投資的形式立項。但直至2009年店面建 成時,雙方仍未在控股權問題上達成一致,這也導致在2009年6月就具備開業條件的旗艦中心被迫擱置兩年之久。在這場博弈中,北汽控股的砝碼是銷售權,亞 之傑則手握地皮所有權和展廳使用權。

    對於北汽控股意欲染指渠道未果的原因,北京奔馳相關人士以「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的經營理念相左」做解釋。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起合作失敗的更大啟示在於,實力強大的經銷商開始試圖與廠家平等抗衡。

    大經銷商與廠家的抗衡在進口車領域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兩年前,捷豹路虎啟動了全面收權,取消總代理,成立中國銷售總公司收權。一場殊死抗爭最終以四大總代理的「隱忍」和瘋狂擴網「自保」而結束。

    更驚心動魄的利益之爭當數正在上演的奔馳在華銷售權的博弈。作為奔馳在華最大經銷商,手握奔馳中國49%股份、佔據奔馳在華總銷量半壁江山的利星行在今年終結了8年特權協議,但坊間傳言,在由奔馳中國與北京奔馳組建的新銷售公司中,仍留有利星行的一席之地。

    面對大經銷商的崛起,廠家參股和直營店的戰略意義也被凸顯出來。最典型的就是豐田,早在豐田進入中國時,廠家參股經銷商的方法就已開始推行,目前很多豐田4S店都有廠家參股。

    而借助旗下的投資、汽貿公司參股或投資直營店,也是廠家間接把控銷售權的主要方式。

    據悉,豐田通商、現代通商以及兵裝集團下屬的萬友汽貿等帶有廠家色彩的經銷商,目前已經開始將對直營店的參股升級為直接控股。東風南方則以10%的份額, 成為東風日產的最大經銷商集團;東風鴻泰也在東風旗下的其他合資品牌佔有諸多份額。這些門店表現上與其他經銷網點一樣,但其實可以直接從廠商拿車,有更多 返利、更多熱銷車型等便利條件。

    目前,包括上海大眾、一汽-大眾、長安福特在內的合資廠商和奇瑞、比亞迪、長城等自主品牌,都建立了自己的直營店,並且所佔的銷量份額約為4S店的20%-30%。

    在對獨立經銷商的管控上,以「嚴格」出名的一汽-大眾奧迪品牌、上海通用都對一家經銷商集團旗下的門店數量有所限制,特別是在同一區域的門店數量。

    「這主要是為了避免經銷商集團在某一地區勢力過大,對廠商在渠道的控制權上構成威脅」,長期與經銷商打交道的某業內人士指出,「經銷商形成地域影響力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對定價權的把控,而這也意味著大量利潤將流入經銷商的錢包。」

    某經銷商集團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廠家之所以對經銷商上市、做大存有戒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擔心經銷商上市後財務報表公開,這會影響汽車企業控制經銷商的一些經營行動。

    東風旗下一家合資公司的負責人坦言,「車企有時候需要經銷商承擔一定的壓庫,那些勇於在車企困難時幫忙的經銷商會在之後得到更好的回報。」而一旦經銷商上市,則很難再傾囊相助。

    事實上,廠家最大的籌碼就是「品牌授權」。據悉,有些廠商已經將此前三年一簽的授權協議變為一年一簽,這幾乎成為牽制經銷商的緊箍咒。

    除此之外,作為警告,廠家會先停止一段時間的配車,而且大多是利潤豐厚的熱銷車,這種斷貨的「懲罰」帶來的損失是經銷商難以承受的。

    記者瞭解到,在某些強勢合資品牌的經銷商授權合同中,經銷商的資本運作、任何股東結構和管理層結構的變化,都需要向廠家匯報,而未經廠家允許的改變則將面臨著被取消授權的風險。

    對於大經銷商集團而言,能否取得像「上海通用」這種優質品牌的代理權不僅決定著其融資能力,某種程度上也決定著其生存能力。

    正是這種矛盾,催生了上市經銷商集團「暗度陳倉」的新對策,即以經銷商集團旗下子公司的身份,收購已經取得廠商授權的經銷商,「子公司名字廠商無法識別,這樣就成功地增加了經銷商集團旗下相關品牌的門店數量」。

先共生 後共贏

    「經銷商很長時間內都不大可能威脅到廠商的地位,而汽車廠商也不可能會對經銷商集團有過多的束縛。」一位經銷商集團負責人直白地表示。既相互箝制又相互依存的關係,是廠家與經銷商新一輪博弈的主要特徵。

    事實上,與分散經營、抗風險能力低下的中小經銷商不同,大經銷商集團在「授權」博弈中的最有效資本就是規模實力。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借助上市融資將規模做大後,經銷商集團旗下代理的汽車品牌不斷增多,對某一個品牌的依賴度也自然減弱。「這個品牌不給我授權,我可以做別的品牌。在擁有這種底氣後,大經銷商集團在與廠家談判時的議價能力和話語權也隨之提高。」

    與此同時,在車市步入穩定期之後,一些實力尚未強大的汽車廠商,也需要倚仗全國和相關區域的強勢經銷商集團來發展勢力。

    以自主品牌為例,目前,海馬已經分別與龐大、成都建國形成合作關係,分別推進華北、西南地區的渠道銷售,提供海馬旗下相關車型的獨家銷售。在海馬相關負責人看來,這種合作方式使得海馬的銷售迅速擴張,盡快佔據市場。

    韓國雙龍也通過與龐大和原中汽南方簽署「中國地區銷售代理協議」的方式,由兩家流通領域大鱷在相關省市進行代理銷售。

    「汽車廠商並非刻意讓經銷商集團不能壯大」,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饒達認為,廠商對於經銷商經營同一品牌門店數量的限制,主要是出於「雞蛋不能全放在一個筐裡」的顧慮。

    「汽車不同於普通家電,在售後服務、維修保養方面的要求較高,只要服務做得到位,汽車廠商也會給予相關經銷商集團更多的支持。」饒達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85

上藥內鬥發酵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25/100393880_all.html

 沒有慶功宴,上海醫藥(601607.SH,02607.HK)就這樣度過了「A+H」股上市一週年紀念。

  取而代之的是迭出的醜聞和暴跌。5月23日,《21世紀經濟報導》稱,上海醫藥涉嫌財務造假、隱瞞關聯交易。

  二級市場反應強烈,當日A股跌停,H股最深跌幅高達34%,收盤報跌24.34%,兩市市值瞬間蒸發逾40億元。

  針對這一情況,上海醫藥當晚緊急發佈澄清公告:「本公司未收到證監會或香港聯交所就本公司財務或其他事宜展開任何調查的通知。」並強調被質疑的康麗、新亞、新先鋒三項併購案,相關財務處理均符合會計準則。

  第二日,上海醫藥再發公告否認被調查,並宣佈大股東增持以提振股價。上海醫藥當日止跌。

  但財新記者採訪數位上海醫藥內部高層人士獲知,該公司在最近的幾筆收購中,因涉嫌隱瞞關聯交易、虛增數千萬元利潤和收購瑕疵資產,在被舉報後,已接到相關監管部門的調查問詢,收到了近20個要求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單子,限期回覆監管部門。

  「像一場夢。太可惜。」去年參加上海醫藥H股上市的工作人員表示,這一年,剛剛在資本市場華麗亮相、已經躋身中國醫藥業前三甲的上海醫藥,前進勢頭彷彿戛然而止。

涉嫌財務造假

  「對上市公司來說,這樣的財務造假,不僅矇蔽了投資者,公司很多高管也都蒙在鼓裡。」上海醫藥一位在職高管告訴財新記者。

  為整合其抗生素業務,2010年12月,上海醫藥公告稱,擬出資14.87億元收購上藥集團所持新亞藥業96.9%股權及上藥集團所持新先鋒醫藥100%股權。

  交易於2011年9月完成,作為上藥集團抗生素業務核心資產新亞藥業和新先鋒藥業被併入上市公司。收購時,上藥集團曾承諾,保證新亞藥業當年有1億元的利潤,不足部分,上藥集團將用現金補上。

  一位上海醫藥界的資深人士稱,新亞藥業收購本身符合上藥的戰略,收購程序也不存在問題,但如果舉報新亞會計處理的內容屬實,就很嚴重,管理層必須給出交代。

  「關鍵發生在收購後的業績確認過程。」據該高管介紹,新亞藥業在去年實際上只完成了四五千萬元的利潤,為了補足承諾收益,新亞藥業通過三項費用 (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銷費用)分攤、收取技術服務費用和銷售代理費用等多種方式向新先鋒藥業轉移成本費用、確認營業收入,兩項合計淨增加新亞藥業利潤 6000萬元。上海醫藥三季度報表和全年年報顯示,新亞藥業2011年前三季度完成利潤5000萬元,全年完成利潤1.29億元。

  一位會計專業人士表示,新亞藥業通過上述關聯交易產生的利潤,屬於大股東通過非公允關聯交易給予上市公司補貼,不應計入利潤,而屬於資本公積的項下內容。

  該高管分析,以此方式補足這個「1億元」的好處有二。

  一是完成上海醫藥H股招股書中的承諾:2011年淨利潤達到21億元。上海醫藥年報顯示2011年實現淨利潤20.42億元。而據該高管介紹,在增加這6000萬元不存在的利潤之前,上海醫藥去年實際利潤19.9億元。

  好處之二是可以增加管理層的超額利潤分成部分。2011年年初,上海醫藥確立了超額利潤分成機制,以年初確定的考核利潤基數為基礎,超過部分管理層可按照一定百分比分成。據此,總裁徐國雄可以拿到3%的超額利潤,其餘管理層成員分享5%。

  根據上藥年報披露,徐國雄去年的薪酬總計約300萬元,在滬深兩市醫藥類上市公司中排名前三。其餘副總級別的高管年薪為200萬元左右。

  作為上藥集團的優質資產,由新亞藥業、新先鋒藥業、新華康藥業為核心資產的抗生素業務並未在上市之初注入上市公司。

  彼時,在上藥集團前任總裁吳建文(已被判刑,相關報導見本刊2012年第11期「國企高管『優秀生』貪腐樣本」)的管理下,新亞和新先鋒被吃回扣等藥企弊病困擾已久。

  為進一步整合抗生素資源, 2011年4月,上海醫藥通過決議,擬以2314.69萬元購買新先鋒藥業專利、專有技術和商標等無形資產。

  上述高管透露,最初上海醫藥計劃以3億元左右的價格整體收購新先鋒,後調整為現在只收購無形資產,未來可能還將收購新先鋒存貨、租賃其土地、廠房、設備用於生產。分段收購的目的是,「上海醫藥不用披露新先鋒藥業的業務資料、財務數據等信息」。

  他認為,這樣是為了掩蓋新先鋒藥業在去年為新亞藥業埋單的事實。新亞藥業和新先鋒藥業的那些交易大多沒有按照一般商業條款操作,某些費用甚至根本沒有實際交易。做為關聯交易,亦沒有在上海醫藥的公告中體現。

  他亦透露,新亞藥業和新先鋒藥業的財務負責人是同一人。

  在上海醫藥公開否認財務造假後,國泰君安發佈研報稱,對新亞藥業和新先鋒的併購和業績仍持保留態度,並稱對上海醫藥的公司管制產生擔憂。

兩封舉報信

  兩週前,財新記者即收到數封匿名電子郵件,內容涉及新亞藥業的財務處理不合規、併購康麗製藥產生的股權糾葛、會計處理和知識產權隱患等問題。

  上海醫藥的一位高管向財新記者透露,證監會和香港聯交所在5月中旬就新亞藥業收購後的會計處理問題向上海醫藥進行了問詢。

  這與5月23日晚間上海醫藥發佈的公告口徑不一致。在公告中,上海醫藥否認收到證監會或香港聯交所就本公司財務或其他事宜展開任何調查的通知。

  對於財新記者的詢問,香港聯交所回應「不予置評」。一位接近香港證券監管機構的知情人士表示,按照慣例,香港聯交所會跟上海醫藥聯繫,並視情況決定是否要上藥醫藥H股停牌。

  據前述高管透露,這已是監管部門近期對上海醫藥展開的第二次調查。之前一次,是針對上海醫藥的另外一項併購案:常州康麗製藥有限公司(下稱康麗製藥)股權收購。

  2012年2月6日,上海醫藥公告將收購康麗製藥100%股權,作價3億元。上海醫藥2012年一季報將康麗製藥並表。康麗製藥一季報銷售收入近6000萬元,幾乎是上藥業務一季度的全部增長額。

  在財新記者收到的匿名電郵中,康麗製藥與上藥的交易中是由康麗製藥董事長趙忠駿、其妻馬琴霞以及麗珠集團高級管理人員丁公才共同簽訂股權轉讓協 議的。其中,丁公才代持康麗製藥30%的股份。然而,今年4月,丁公才表示,他本人是30%股權的實際持有人,並非代持,與上藥交易的股東變更不是他的本 意,他希望最後一次性向趙忠駿索要6000萬元。

  此外,康麗製藥所出售的產品存在知識產權問題,相關的生產技術、知識產權皆為麗珠集團所有。根據當時康麗與麗珠集團達成的協議,其中的四個品種佔康麗銷售收入超過90%,麗珠集團有權要求康麗停止生產。

  一位熟悉上海醫藥的知情人士表示,康麗製藥的股權糾紛並不是核心,未完成交割即並表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他認為,對擬收購公司進行併購前的盡職調查,誰都可能失誤,特別是中國藥品企業的市場環境相當複雜。但如果收購沒有完成,就併入財報,則觸犯了會計基本準則。

  上海醫藥5月23日發佈的公告則稱,康麗製藥擁有其相關無形資產的完整知識產權。上海醫藥稱已完成對康麗製藥 70%股權的收購,完成工商登記,並表符合會計處理原則。

  接近康麗製藥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康麗製藥董事長在外界關注此事後,用約4000萬元的價格,將丁公才手中的股權和知識產權問題「擺平」。

重重質疑

  在財新記者收到的另外一封匿名電郵中,自稱是「上海醫藥小股東」的舉報人,就呂明方離職的程序合法性、公司治理等問題,質疑上藥現任高管層。

  一位接近上海國資委的資深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呂明方的免職將在未來被證明是存在程序問題的。」

  「上海醫藥內部一直很複雜,是上海國企的老毛病了。」一位長期觀察醫藥行業的投行人士表示,「呂明方的去職,將他們內部的矛盾暴露無遺,成為醫藥行業的一個『笑話』。」

  此前兩封揭短上海醫藥的匿名郵件所涉及的內容,均發生在其董事長呂明方正式被免職前後。

  多位熟悉上藥的知情人士都表示,呂明方在3月初已被大股東發文免職。但直至2012年3月29日董事會,才通過了呂明方免職的決議。表決結果為 贊成六票、反對一票、棄權一票(呂明方迴避表決)。獨董曾益新對免職議案投出反對票,曾益新的身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當日的董事會上提出辭任獨立董事。 來自香港的獨立董事湯美娟女士棄權。兩位獨立董事給出的理由為「事情突然,信息不充分,無法做出決定」。

  5月31日,上海醫藥將召開股東大會,審議包括呂明方不再擔任公司董事在內的多項議案。

  上藥集團是上海老牌國企。經歷了2008年初與華潤集團等巨頭的爭奪後,上海市國資委通過上實集團持有上藥集團的控股權。

  1995年加入上實集團的呂明方,2008年底代表上實入主上海醫藥。適逢上海國資重組熱潮,國有資產證券化被提上改革日程。作為上藥重組的操 盤手,呂明方歷時20個月完成了老上海醫藥吸收合併上實醫藥、中西藥業的合併,2010年3月9日,新上藥在上交所復牌。2010年3月,上藥集團試點市 場化選拔總裁及其他高管,包括葛劍秋在內的一批曾供職於境內外知名投行的市場人士進入管理層,並在此後協助呂明方完成了上藥H股的上市及一系列併購。

  此後,以呂明方為代表的「改革派」在上海醫藥內部進行了一系列市場化改革嘗試,與上海醫藥內部「沉痾難起的國企作風和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發生了嚴重衝突,雖然「改革派」亦作出了一些妥協和讓步,但終因各自立場差距太大,矛盾無法彌合。

  以呂明方等人欲推進的「大包商改革」為例。在醫藥行業,總代(下稱大包商)利用關係獲得藥品一級代理權,再轉手給二級經銷商。大包商無需推廣即可坐地收益,往往能獲得數倍溢價。

  一位曾經的上藥高管稱,呂明方曾經想以上海醫藥旗下的產品丹參酮IIA為切入點,推進收回總代權的改革,遭遇極大的阻力。「呂總說,把大包商的 利潤收回來,放到桌面上,所有人都能分到。」當時參與改革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從大包商那裡獲得灰色收益的「小部分人」堅決不同意這個方案。

  上述上藥現任高管表示,呂明方一直探索對管理層進行包括股權激勵計劃在內的激勵措施。「可能是時機問題,股權激勵未獲批准。而分成激勵雖然是董事會同意的政策,但不應該是現在這種做法。」他說。

  財新記者接觸的上海醫藥幾位高管均做過類似表述:作為一家老國企,上海醫藥內部關係太複雜,從上到下的體系,原有慣性太頑固。體制不變,憑藉個人或者小團體的能力,回天乏術。

  2011年5月,上海醫藥以35.7億元敵意併購中信醫藥,著意佈局北方市場,曾被業內寄予厚望。但一位中信醫藥高層告訴財新記者,「我們還是自己在運作,一切和以前一樣,沒有感受到文化的融合。」他表示,原本期待的雙方合力沒有形成,「非常遺憾」。

  此次併購後,時任上海醫藥副總裁的葛劍秋便被上藥內部人士舉報,稱其主導的上藥收購中信醫藥涉嫌國有資產流失和個人受賄,葛劍秋憤然辭職。

  上述上海醫藥在任高管透露,上海國資委針對呂明方問題的調查在5月初結束,其中包括中信醫藥項目,結論是「沒有問題」。

  呂明方被罷免事件之後,資本市場對上海醫藥新管理層的觀望態度濃厚。

  包括申銀萬國在內的多位分析師向財新記者表示,去年葛劍秋第一次辭職就是業界對上海醫藥看法的一個分水嶺,基本上從那時侯起大家就不看好上海醫 藥了。「很多公司都已經把上海醫藥清掉了。」其中一位分析師說,從估值的角度看,目前上海醫藥的資產和二級市場的估值比較,肯定是被低估了,原因在於管理 層的動盪,導致大家對其極端不信任。5月23日股價大跌即是直接表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13

未完全發酵既樓市概念點題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5059
拜讀閣下之文章, 獲益良多。希望諗樣兄賜教。
本人2008年頭以190萬買入一700呎村屋地下單位(A), 現值360萬, 尚欠銀行97萬, 公司有津貼至2019年, 津貼每月約7,300元。 領取津貼條件(i)自住; (ii)如換樓要將所賺用於購買新單位, (但可保留新樓樓價一成支付買樓費用); (iii)不可加按。如換樓可向公司借130萬,1.7%,分10年還。
另丈夫於2008年中以200萬買入一3房單位(B), 分30年供, H+0.5%, 現市值約400萬, 欠銀行124萬, 因某些原因租予親戚, 每月租金剛好夠供樓, 預計3-5年後才可收回。
本人月入5.4萬, 丈夫3.1萬。有現金120萬。要供養父母, 沒有兒女。
因頂唔順樓上住客自私不顧公德行為, 本人想搬屋, 買一個較大及更保值的單位(C), 約640萬。但丈夫喜歡A單位, (老實說如不是樓上住客衰, 現單位是很不錯的)不太想賣。暫時仍未有共識。目前有以下方案, 不知如何是好:
1) 賣出A, 向公司借130萬換入C。保留現金, 待樓市下跌時買多一個單位收租。這方案好處是可以搬出現居, 並繼續領取津貼。但頭10年負擔較重(因同時要還公司貸款及銀行貸款), 但仍屬可負擔範圍。
2) 將B單位加按150萬, 再加手上的現金購入C,借7成,先出租幾年(約3年), 再收回自住。這方案可保留A單位及繼續領幾年津貼。但要繼續忍受樓上無公德鄰居。預計應可於3年後儲夠錢贖回A。到時即使不能繼續領取津貼, 出租A可幫補C供款。
3) 用手上現金, 再加按約50萬, 買入一個480萬單位, 將A出租(租值約9,500元)。這方案可搬出現居, 保留A及擁有多一個單位。 但不能繼續領取津貼。
4) 唔好搞咁多野, 繼續住在A,忍受樓上住客, 用手頭現金買多個300萬單位收租算了。
究竟如何是好? 現在是否換樓時機? 實在令我非常頭痛。諗兄有何高見, 或其他更好方案。萬分感激。
煩惱人上

上文講到將自住A賣走賺錢,將B套現,買入C,條數咁計: A賣走後可套190萬,換樓可向公司借130萬,1.7%,分10年還,假設佢買間4.5mil既樓,佢問公司借完1.3mil再將獲利1.9mil放入去,再要問二按借1.3mil。其實煩惱人冇講明佢係現公司優惠係咪借盡1.3mil,攤盡10年。如可借多D根本唔駛二按,如可攤長到廿年或更長呢筆錢先可「借得更抵」。十年銀紙勉強縮水三至四成,更長更正!

有讀者問過一按同二按係咩? 其實係貸款人對於抵押品於legal charge上的排序。如借貸人拖欠,一按可先收回抵押品變現之現款而二按排位較次。所以二按一般較高息,除非你問香港按揭證券公司提供既二按,但又要比幾至十幾萬保費。因保費金額不細,銀行會借埋保費比你。

講返個案,如煩惱人公司只肯借1.3mil,佢淨低既差額要搵人做二按,利息洗費唔輕,所以加按B樓套現係好方法。請將B單位說成自住及請有關租客合作,否則只可加按到五成,即只可套4.0mil*50%-1.24mil=0.76mil。假設佢真係套到1.5mil,佢就可以換大間些少既屋啦: 1.5mil+1.90mil+1.3mil = 4.70mil。建議先套現才決定買入新樓。

請留意,B樓套現出黎舊錢唔會再用H+0.5%計息,要用約2厘年息計付。攬掂哂之後,煩惱人先係高位沽樓,再趁B樓升左套現,佢換樓真正要比既錢係問公司借既1.30mil。煩惱人建議既三或四點,都不會是好方法。唔領取津貼真係對唔住自己,而用手頭現金買多個單位收租雖可加快為自己拓展更多被動收入,但有能力既煩惱人倒不如儲足子彈,係淡市用三百萬買更好既樓房。

至於是否換樓時機,現在對於家庭收入低於五萬既人應該唔係,因現時樓價佢地頂盡只可負擔兩間小房子。萬一跌市而手上資金冇番萬幾二百萬都唔知點算。皆因錢唔可以快儲到,樓市跌兩成對於過份loan貨既人可以嚇到冇覺好訓。九七後有不少良民都係因此破產。

買亦都要睇地區,總括而家有幾個概念係未完全發酵既: 九龍東商質化概念,而在九龍地域、觀塘道以南既可住人地方十分少(唔計堆填city )。荃灣變為沙田化既概念,眾所周知荃灣係第一個衛星城市,但樓價比沙田平均低三成,究竟老大哥比沙田(小兄弟)感化既概念係點解呢? 要再談,何況沙田梗係唔係小兄弟啦!最尾係新界西新紮機遇,以香港人口流向新界西應可成功產出多一個有規模既城市,究竟古洞錦上路定係成功將元朗一拆三呢? 抑或政府想力谷既屯門西(即蝴蝶灣一帶)?? 屯門已經西,恐怕有新鎮都叫「屯門西西」了! 有點可以肯定既係佢地可以跑贏大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05

葛蘭素史克案再發酵:兩家外資藥企在華機構被調查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666

繼葛蘭素史克高管涉嫌行賄受調查後,據路透社7月22日下午報導,英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也被捲入到此次調查中。該公司發言人稱,中國警方上週五(7月19日)訪問了該公司位於上海的辦事處,並從公司帶走了一名職員進行問話。

路透社7月18日報導,比利時製藥商優時比(UCB)在華機構也接受了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官員的調查。對於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此次突然造訪,媒體普遍猜測是此前葛蘭素史克案的進一步發酵。

該報導稱,UCB發言人7月18日稱,中國官員還在調查其他幾家製藥商,但沒有提及企業名稱。「他們對幾家製藥商進行了調查,包括中國和外國企業,作為調查的一部分,中國官員在過去48小時裡調查了我們在上海的辦公室。」該發言人表示。

相關資料

UCB官方網站信息顯示,優時比公司專注於開發治療免疫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重症疾病的藥物和療法,2012年銷售收入達34億歐元(約合274億元人民幣)。UCB在華機構包括優時比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和珠海許瓦茲製藥有限公司,業務遍及全國。

另據《南華早報》7月20日報導,有消息人士透露,輝瑞製藥和羅氏製藥公司武漢辦事處也受到調查。

對此,輝瑞製藥武漢辦事處相關負責人7月22日上午對南方週末網記者表示,政府部門並未造訪該辦事處,「這條消息是謠傳」。而羅氏製藥武漢辦事處則表示「不清楚」。

前述《南華早報》的報導還稱,消息人士透露,美國默沙東公司、百特國際、日本安斯泰來製藥公司均在中國官方調查範圍內,然而,上述三家製藥公司對此都矢口否認。

葛蘭素史克案引發行業動盪

南方週末網報導,國家公安部7月11日發佈消息,稱大型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近年來在華經營期間,為達到打開藥品銷售渠道、提高藥品售價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採取直接行賄或贊助項目等形式,向個別政府部門官員、少數醫藥行業協會和基金會、醫院、醫生等大肆行賄。

消息一出,引起社會普遍關注。據南方週末網7月15日的報導,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醫藥行業,打通醫院相關科室和有處方權的醫生,把自己的藥推向大醫院,是銷售潛規則,幾乎各家製藥公司都會去做,無論外資還是國內藥企。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消息人士透露,賄賂幾乎是製藥行業人所共知的秘密,只不過跨國公司在保證財務上「合規」上面想盡了辦法,各地開會、培訓、講課費等都成了賄賂的方式,誰是「下一個」都不意外。

業內人士稱,實際上,目前整個醫藥行業都比較緊張,不僅僅是製藥企業,包括醫院、基金會等都比較緊張,不少企業已經通知暫停邀請醫生參加的學術活動,而有醫院對於醫生的對外活動已經要求嚴格備案,「據我所知不少單位都專門開會處理這個事情」。

一位總部在上海的跨國藥企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經歷這件事情後,行業內很多公司都會進一步加強對日常經營活動的合規管理和監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06

鉀肥卡特爾破裂事件發酵:白俄羅斯扣押Uralkali的CEO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267

上個月,全球鉀肥兩大卡特爾之一的BPC(Belarus Potash Corporation)出現分裂,其主要成員俄羅斯的Uralkali宣佈退出這個出口卡特爾,不再通過包括白俄羅斯國有企業Belaruskali在內的BPC出售鉀肥。

週一,白俄羅斯扣押了Uralkali公司的CEO,稱其犯罪計劃令政府陷入混亂,並引發了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損害。

彭博報導:

在邀請Uralkali的CEO Vladislav Baumgertner去明斯克談判的時候,白俄羅斯政府將其扣押。他現在仍然是Belarusian Potash Company的主席,該出口卡特爾還包括白俄羅斯的國有企業Belaruskali。

白俄羅斯調查委員會發言人稱,Baumgertner被指控虐待員工。若罪名成立,他並可能面臨最多10年的牢獄之災。

白俄羅斯政府也簽署了逮捕其他4位Uralkali高管的授權書,指他們參與Baumgertner的計劃,令政府遭受約1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俄羅斯對Baumgertner被扣押一事迅速了做出了回應:

俄羅斯第一副總理Igor Shuvalov稱,Baumgertner被扣押一事嚴重越軌;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要求與白俄羅斯解決這個問題。這事做的「不恰當,不像是一個合作夥伴的行為」。

Uralkali的發言人Alexander Babinsky稱,這種行為就是一種無恥的挑釁。Baumgertner被白俄羅斯總理Mikhail Myasnikovich邀請至明斯克,但是卻在機場被捕。

莫斯科Renaissance Capital的分析師Boris Krasnojenov稱:

「這件事令兩國很難回到從前,它們也很難再共同建立任何形式的貿易企業。白俄羅斯可能是懲罰Uralkali退出卡特爾組織並分割了市場。」

在週一逮捕Uralkali的CEO之後,白俄羅斯調查委員會宣佈,將考慮沒收這家俄羅斯企業的資產

ZH稱,最後俄羅斯會贏得這場爭執,一個簡單的原因就是,俄羅斯控制著能源。歷史上,兩國在政治和經濟上均發生過爭執。2011年,因為價格問題,俄羅斯停止向白俄羅斯出口原油,最後白俄羅斯被迫屈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62

23:17 PIMCO格罗斯:美联储主席候选人萨默斯的退选强化了周三美联储前瞻指引。 22:50 葡萄牙副总理表示,一旦葡萄牙退出现行援助计划,将整考虑申请额外的欧元区支持来缓解其回归金融市场的压力。 22:45 前美联储官员Donald Kohn:极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危险的风险。 22:30 美联社:美国防部官员称有几人在Navy Yard狙击手事件中被射杀。 22:25 华盛顿邮报消息:警方称1名狙击手已经受伤倒地,警方在追捕另两人。 22:20 美联社: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华盛顿Navy Yard狙击手已经被控制,但未被拘押。 22:12 高盛2015年二季度巴塞尔 I一级普通资本比率为12.6%。 22:02 NBC最新报道,至少10人在Navy Yard狙击手事件中被枪击。 21:56 联合国武器检查组:有清楚且确凿的证据显示叙利亚境内曾使用过沙林毒气。 21:49 华盛顿狙击手事件过后,华盛顿机场暂停所有航班。 21:47 NBC消息:华盛顿Navy Yard事件目前有7名受害者,包括5个平民及2名警察。 21:44 花旗集团2015年二季度的一级普通资本比率测试结果为13.2%;花旗集团预计在面临严重压力的情况下,将损失212亿美元。 21:42 欧洲央行与英国央行延长流动性互换时间至2014年9月30日。 21:33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周一开盘上涨78.33点,涨幅0.51%,报15454.39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周一开盘上涨7.48点,涨幅0.4... 21:15 美国8月工业产出月率+0.4%,预估+0.5%,前值持平;美国8月制造业产出月率+0.7%,预估+0.5%,前值修正为-0.4%,初值-0.... 21:13 美国海军确认,一名活跃的狙击手出现在华盛顿navy yard,至少1人受伤。 即時刷新» 美銀實習生猝死事件發酵,高盛蘇黎世辦公室涉嫌強迫員工加班被調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793

高盛蘇黎世分部接受蘇黎世勞工部門(AWA)的檢查,瑞士日報Tages-Anzeiger稱AWA 接到瑞士銀行聯合工會的舉報:高盛不遵守勞動法案,要求員工加班、不予支付加班費。AWA透露此次尋訪目的為了調查高盛內部是否涉嫌強制員工加班。

瑞士勞動法規定,僱員每週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5小時,允許一些行業延長到50小時。

AWA主要職責就是監督勞動法在各行各業的實際落實情況,他們也負責處理一些來自工會或僱員的舉報信息。

瑞士勞工部的此番行動很可能受了美銀實習生猝死倫敦慘案的影響。華爾街見聞此前有報導:2 1歲的美銀實習生Moritz Erhardt連續三天通宵加班後,猝死身亡。該事件引發渲染大波,部分媒體譴責金融行業「食人」加班制。

高盛在全球的辦公室均存在加班現象,程度各一,而FT稱高盛每星期都會統計員工的加班工時,然後做電子備份。

目前,AWA表示目前尚未公佈調查結果,舉報者銀行聯盟不願意透露更多細節,高盛拒絕回應此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34

開發金娶萬泰銀發酵 小銀行掀比價效應

2014-02-17  TWM  
 

 

二月十日晚間,開發金控召開臨時記者會,宣佈以每股現金十三.四元以及○.二股開發金股票,相當於每股十五.一四元,取得萬泰銀百分之百股權。

這樁傳言已久的購併案終於開花結果,隔天開盤,帶動一連串小銀行的比價效應。除了萬泰銀因為小幅折價,股價以小跌開出之外,被外界注視的,反而是和萬泰銀一樣待嫁的「小銀行們」。包括同樣由私募基金主導的安泰銀行、大眾銀行,隔天漲幅皆在一.四%以上;至於漲多的京城銀,股價下跌近二%。

「整體來說,這次購併是很fair(公平)的交易。」業界分析,這些進入台灣市場超過六、七年之久的私募基金,亟欲退出的心態早就市場皆知,只是礙於獲利可能不如預期,遲遲難以成交;這一次,SAC與GE兩位萬泰銀的私募基金大股東,終於決定不再等待,掛冠而去。

市場人士認為,私募基金在台灣金融業未能如預期以數倍的獲利出場,恐怕是這筆交易案最大的意義,也因此可能掀起一波向合理價格靠攏的「比價效應」,這些等待出售的「小銀行們」比比出列,回歸市場合理價格後,才是台灣金融業整併的開始。

(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