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戴維斯王朝》——頂級拾荒者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7vw.html

在追求「量價齊升」A股市場,「戴維斯雙殺」是個時髦概念。但是昨天下載《戴維斯王朝》的資料,一不小心囫圇吞棗泛覽讀完,以為「戴維斯雙殺」遠遠不是戴維斯的精髓所在,而是常識、獨立思考、堅持的樸素組合。

 

與傳統投資大師不同,戴維斯不是一個由始至終的投資人,1909年出生,1930年世紀股災轟轟烈烈之時,從普林斯頓大學的與投資風馬牛不相及的國際政治系畢業。1933年歷史低點,戴維斯短暫進入股票市場,在姐夫的投資公司幫忙。停留4年之後,1937年辭職做自由作家,出書《面向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被總統候選人杜威相中,聘為經濟顧問,並在1944年官拜紐約州保險司副司長。直到1947年年方38歲之時,才辭掉官職完全踏進股票市場,後來,1969年戴維斯又回到官場,客串一回美國駐瑞士大使,直到1975年回到美國。

 

先說常識,或許應了那句,距離產生美,戴維斯身在局外,反而靠常識,完成了最好的資產配置,即在1940年代美國經濟緊縮、債券廣受歡迎、股票慘遭唾棄之時,進行大手筆的股票配置。原因在於,戴維斯作為政府官員在各地經濟調查過程中,發現20世紀30年代居民用電增加一倍,而對於經濟前景,草根事實和大眾認識有根本的差異,普通大眾認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發明了」,而戴維斯瀏覽了最新發明的空調、尼龍、電視機、傳真廣播、泡沫海綿、新塑料和纖維製品之後,自問,「如何解釋美國專利局收到的源源不斷的申請」。打開後視鏡不難發現,製造創新正在驅動美國超級工業週期,戴維斯依靠常識,春江水暖鴨先知。

 

再說獨立思考。戴維斯很幸運1944年官拜紐約州保險司副司長,與格雷厄姆、巴菲特殊途同歸發現保險公司的內在價值。雖有近水樓台先得月嫌疑,但是戴維斯當時看到保險公司恰似1999年的蘋果公司,可都是搖搖欲墜慘淡經營,一方面類似1906年的舊金山地震大火的巨災,讓一批保險公司出局,另一方面鐵路、紡織、鋼鐵等行業的競爭倒閉潮,又牽連一批保險公司。如同紅軍經過長征,表面看似窮困潦倒,實際將為剩者為王。美國經濟潛力尚且被大眾看空,廢墟之中的保險業,就更加被放在垃圾場的位置,戴維斯不僅買股票,還廣泛佈局保險股,絕對是垃圾場的頂級拾荒者。

 

金子發光也要時間,戴維斯對於保險股,幾乎用盡一生去堅持。其中甚至不乏物級而反的情況,最甚莫如GEICO,現在GEICO幾乎與巴菲特畫上等號,1976年之前戴維斯卻是GEICO最大股東,並擔任GEICO的董事。但是,經營層面的風險戴維斯並沒有顧及,時任首席執行官RalphPeck偏離主線,將客戶群從保守政府僱員擴大到廣泛普通大眾,風險接踵而來,利潤扶搖直下,股價下跌90%,資本金也告急,戴維斯與巴菲特就GEICO是否融資問題上PK失敗後,一氣之下清倉GEICO。當然,如同GEICO至此成為巴菲特的永動機一樣,其他保險股同樣否極泰來,在保險股的投資邏輯照舊情況下,時間朋友幫助戴維斯輸了戰役贏了戰爭。

 

 

戴維斯去世之時,財產沒有子女均分,而是全部放入戴維斯公司旗下各個基金,這一點至今堅持,戴維斯公司旗艦基金DavisNew York Venture Fund市值200億美元,其他基金總計10億美元水平,而戴維斯家族、公司工作人員持有約20億美元。除了投資技巧,與客戶同在,或是保佑戴維斯之燈息息不眠的火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39

讀書札記140805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8/0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805%E6%9C%AB%E4%BB%A3%E7%8E%8B%E6%9C%9D%E8%88%87%E8%BF%91%E4%BB%A3%E4%B8%AD%E5%9C%8B/

天上玉樓終恍惚  人間遺事已成塵

讀書札記140805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

掌門執筆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中華民國》(2005) 菊池秀明

作者東京大學出身,研究中國近代史,專長太平天國、中國移民社會和 國際關係史。

兩個月來手不釋卷,讀畢八冊,每本都那麽有份量!以學理可觀言之,平勢隆郎的《從城市國家到中華》為最上;以敍事精彩,則本書最佳。

菊池教授簡直是新版的 家永三郎,字裡行間流露痛恨侵華戰爭的程度,與中國智識分子一般無異。*** 然而他不是中國人,故又可以超脫中國智識分子 “不褊左則袒右” 的黨爭陋習;而對中國人群相吹捧的國父孫文和痛詆的軍閥諸人,則每能持平議論,此為本書之長處。***

可能出於治社會史的緣故,菊池的筆法著墨於人文關懷, 頗喜突出非主流人物的心態行為,以彰顯大時代的張力。 例如描寫 魯迅和內山完造 的生死交情,頗有《笑傲江湖》劉正風和曲洋的味道。 下文引介的 佐佐木和音吉 兩人的故事,讀來很有味道。 另從書中得悉魯迅竟然是 嘉納治五郎 的學生,不知道他有沒有在講道館上過柔道課。

 

〈前朝遺事三則〉

(一) 袁世凱何以殺 宋教仁而不殺 孫文?

1913年民初首屈一指的政治家 宋教仁啓程赴京就任國會議員,於上海火車站為袁世凱密遣的刺客所殺,終年三十一歲。***

宋教仁是當時「中華民國」基本法《臨時約法》的起草人,有如 麥迪遜之於美國憲法。 《臨時約法》比其時日本的憲法還要“激進”,國會權限很大,“甚至”擁有“決定預算案”和“彈劾總統”的權力,故為袁氏所深忌。

 

非常之具有古典意涵的是,袁世凱不單只對宋教仁早有所識,更且青眼有加!事緣1907年之際,日本意圖吞併中國接近朝鮮邊境的間島,時為同盟會頭領的宋教仁發表了《間島問題》一書,講述了間島的歷史、戰略地位和中國的因應之道等想法。 擔任外務部尚書的袁氏讀了該書,擊節讚賞,請求朝廷赦免宋氏,並授予四品官銜以便其參與外交談判。 此舉雖含分化革命陣營的策略,但亦可見其賞識之心。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亡,南北統合。袁氏“當選”臨時大總統,但不肯前往南京上任。 南京方面派遣代表團到北京“敦請”他南下,宋為團員,兩人首次會面。 袁當即致送宋儀金20萬元! 宋“不識抬舉”,原封退回。20萬是多少錢?可資直接比較的,是兩年後袁大規模收買國會議員,平均價格1萬元。

絕頂人才不為我用則殺之,袁氏之起殺心,正正由於賞識之心!***

 

至於孫文,據作者的說法,他與袁氏雖然正邪有別,但其行事獨裁專制則類同。孫氏素與宋不睦,對他起草的《臨時約法》不以為然,甚至放言 “(除國民主權原則外)其他的都不是我的意思,我不負有責任。”

我認為是袁氏看穿孫聲望空高,卻欠缺政治組織才能,有他在,正義陣營反而容易分裂,故而不殺是對的!

 

本篇繼續以“朴素正邪觀”行文,十分過癮。

(二) 由正入邪的 佐佐木到一

1928年蔣介石重新鞏固了權力,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和國民政府主席,軍政一把抓,開展第二次北伐。 北伐軍中有一名日本對華情報科軍官,名叫 佐佐木到一 佐佐木為人頗神經質,充滿叛逆精神,外號“吵架到一”。 他在軍中生涯失意,沒能弄到被重視的北方(段祺瑞或張作霖方面)職務,流落到南方(孫中山方面)當駐廣東武官,鬱鬱不得志。

認識一眾廣東革命派要人之後,佐佐木大為傾倒,認為南派諸君子志行高潔,國民革命軍正義之師,紀律嚴明。 他由衷地支持北伐,進言軍部,統一的中國符合日本利益。 他的見解當然不為上司所認同,他不知道的是軍方侵華之心已決。

北伐軍興之後,日本立即乘亂以護僑為名第二次出兵山東,更且比勢如破竹的北伐軍先進濟南.佐佐木在國軍中担任雙方的聯絡官,這刻才驚覺日軍殺機已露.不旋踵兩軍衝突,日方死23人,中方死超過1,000人. 日軍當即要求謝罪, 發出最後通牒,尋且主動攻擊, 殺死國民政府官員和市民3,900人, 釀成臭名昭彰的「濟南慘案」.***

 

時佐佐木身處北伐軍中,被發現身懷太陽旗,因而遭受私刑,自份必死,幸得蔣介石及時營救,方免於難.  此事對他打擊極大, 回到日營, 他搖身一變為“侵華論者”, 咬定革命軍已然墮落為軍閥,高呼“膺懲支那”的口號. 他日後說道:“濟南事件使我夢想幻滅.廣東時期的我實在是太年輕了.”

七七事變之後,佐佐木參加了南京戰役,在他曾經仰慕的孫中山陵墓之前,對被捕的敗兵進行屠殺.他說: “孫中山在天之靈,也應難過得流淚吧.”

作者認為佐佐木之由正入魔,反映的是大時代中許多天真日本智識分子的心態,由同情中國革命, 急劇適應侵華大勢,根據「認知失調理論」,為了痲痺良知而自我喂哺邪惡的口實。

 

(三) 甘心當西洋人的 日本音吉

外號「日本音吉」的傳奇人物是個出生於尾張藩的船夫。1832年十三歲的他第一次出海即遭逢船難,在太平洋漂浮了一年零兩個月,奇跡地到達美國西岸!後來當上傳教士的助手輾轉到了澳門。

1837年他乘搭前赴江户進行開國交涉的美國船“莫里森號” 回到母國。 但是幕府下驅逐令,並在浦賀港開炮射擊,美艦只得撤離,是為有名的“莫里森號事件”。

音吉不得已折返中國,後來在英資 寶順洋行”(ie顛地Dent行)任職倉庫主管。寶順和“怡和洋行”都是廣州黄埔江外灘從事國際貿易(最獲利的當然是鴉片)持牌人「十三行」中的佼佼者。 音吉為人好義,落力救濟落難鄉里,據日本同鄉所說,他居於豪宅,有馬來妻子,育三子女,家境相當富裕。

 

1854年他隨英國艦隊返日,為訂立條約當翻譯員,二十三年終於重臨故國。 當時的長崎奉行 水野忠德勸他留在日本報效國家,他卻指著英國國旗說:“我不想拋妻棄子,請恕難以從命。”,選擇了去國之路。

1860年他移居妻子故鄉 新架坡。 同年,福澤諭吉等幕府遣歐使節團路經該地,音吉前往酒店與福澤等見面,諄諄告誡諸人小心英國包藏禍心。 顯見其不忘故國,很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味道。

 

音吉移民外國的決定,今日看來平平無奇,但在一百五十年前的東方社會,卻可想見必當是非常沉重的抉擇!

他為甚麽這樣做?在新架坡當二等公民,是否勝過回到階級森嚴的日本當普通百姓?是為了自由?抑或是財富?甚或是愛情親情?留給我輩讀史者許多想象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01

說史140904印度簡史(二) 孔雀王朝 與 笈多王朝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04/%E8%AA%AA%E5%8F%B2140904%E5%8D%B0%E5%BA%A6%E7%B0%A1%E5%8F%B2%E4%BA%8C-%E5%AD%94%E9%9B%80%E7%8E%8B%E6%9C%9D-%E8%88%87-%E7%AC%88%E5%A4%9A%E7%8E%8B%E6%9C%9D/

說史140904
印度簡史(二) 孔雀王朝 與 笈多王朝
掌門執筆

〈亞歷山大東征〉
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滅了波斯阿黑門尼德王朝,揮軍東指,兵侵北印,顛覆了難陀王朝。*** 但他從未越過印度河,便士疲師老,撒軍西歸。 未幾大帝駕崩,馬其頓帝國一裂為四,塞琉古王朝得其東翼,仍對印度虎視眈眈。

亂世出英雄,自稱難陀庶出的 旃陀羅笈多清除了希臘人的傀儡政權,掃平群雄,於元前320年建立孔雀王朝。****
前305年大勢底定的塞琉古終於越過印度河,欲成亞歷山大未竟之功,卻為笈多所敗,鍛羽而歸。

經此一役,孔雀成為西北印度的霸主,定都 華氏城, 創建印度史上第一個帝國。
〈孔雀王朝〉
開國三代俱是英主,勢力逐漸伸向南印度。
印度南北為 文底耶山所阻隔,自古甚少溝通。 南印原住民 達羅毗荼人文化獨立發展,透過海洋貿易,與中東和南洋的交流甚至多於北印。***

前268年登基的第三代 阿育王(註:意為“無憂”。)是古代印度最有名的君主,以宏揚佛法流芳百世, 曾兩次派遣子女前往斯里蘭卡傳法,使之成為後世南亞的佛教重鎮。***
前256年阿育王以極其殘酷的戰爭滅了東北印最強大的 羯陵伽國,據說為此心生懺悔而篤信佛教。 餘下南印的三個大國 註輦、雞羅和 潘地亞,全都望風景從,成為屬國。 孔雀名義上統一了全印度。****

孔雀與之前的區域霸權性格上有所不同,身上帶著濃厚的帝國氣息。 除了發展出成熟的官僚、軍事、交通和稅收系統之外,更利害的是其「密探體系」,*** 可能是世上最早的錦衣衛! 這邪惡的統治手段生根延續,和種姓制度一起遺害無窮。

前183年孔雀滅亡,簒位者建立弱勢的 巽伽王朝(前183–前73年),國家立即四分五裂。 後繼的 甘婆王朝(元前73–公元28年)更加闇弱,淪落為一個區域政權。就在此時,胡騎接踵東來,中原板蕩,國無寧日。
〈外族入侵時期〉
漢初匈奴崛興於草原,滅大月氏,月氏族人遷逃阿富汗,又把當地的 塞伽人壓進印度,蹂躪北部。幾經辛苦,塞族勢力於元前57年一度被驅逐出境。此時月氏在阿富汗建立的 貴霜王朝變得極其強大,未幾再輕易地併吞北印。***

貴霜崇佛,名王 迦膩色迦(公元78–102年在位)尊師 馬鳴菩薩,北傳彿教的大乘宗開始壓倒小乘宗。 東漢魏晉時大乘佛法經西域傳入中國,成為世界宗教傳播史上的頭等大事。**** 南北朝佛像彫塑有所謂「鍵陀羅風格」,鍵陀羅就是貴霜的首都。

貴霜之後有厭噠(ie白匈奴),外族盤據北印長達五百餘年,但和希臘人一樣沒法實質越過印度河,南印完全不受影響。
〈笈多王朝〉
公元320年旃陀羅笈多 (註:與孔雀開國君主姓名相同。)開創笈多王朝,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才徹底清洗了境內的外族勢力。
笈多奮力地重複孔雀飛過的道路,是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印度民族建立的大帝國。 可惜在統一大業上功虧一簣,南印的 註輦、雞羅和 潘地亞不服,笈多從未混同宇內。***

同樣是三代英主,同樣是由第三代的 超日王(ie旃陀羅笈多二世375–415年在位)把國勢推上頂峯。 超日文才武略,曠古絕今,其振興學術之美名,與阿育推廣佛法同樣地傳誦千古。
笈多在文化建設上面遠踰前人,其動機是洗滌百年胡塵,發揚國粹主義。 那也是印度教重新振興,梵文文學的古典時期,最重要的作品《薄丘梵歌》即成於此時。
但最令世人震撼的是笈多朝的學術成就, 尤其數學, 竟然發明了「數字0」的理論, 十進制算術由是完備, 全世界沿用至今. 天文學和哲學方面亦建樹良多.
其時也是佛法的黃金歲月, 無著菩薩(唯識宗的創始人)和 世親菩薩寫出最著名的「論」. *** 南朝高僧法顯在這時前來求法,著有《佛國記》以紀盛世。

〈僑陳如傳說〉
還有一點值得大書特書, 笈多朝是印度人的 “大航海時代” 和 “泛印度時代”, 印度文化—體現為印度教, 遍傳除越南之外的整個南亞, 並以馬六甲為跳板深入印尼.****

在泰國、柬埔寨、馬來半島和印尼不同的地方, 流傳著結構完全相同的一個古老故事「僑陳如傳說」。話說
a僑陳如是一位婆羅門;
b他從海上到達當地;
c當地的女王以武力阻止他登陸, 引發了戰爭, 入侵者戰勝, 並和女王結婚.
最有趣的是d女王是裸體的, 入侵者以一塊布將她包裹起來.****
這是一個滿載著人類學意涵的傳說, 反映出殖民者高傲的姿態. 武裝殖民者航海而至,透過征服戰爭統治當地尚未開化的母系社會,帶來了印度教文明。****
這和千餘年後西歐殖民者的來臨,其高傲姿態和戲劇呈現何其相似!

幸而這波殖民人數委實極少,沒法在地建立種姓制度,血緣也就很快被稀釋掉,而其宗教文化則成為各地古文明的基底。 再過五百年,經由相同海路,伊斯蘭文明取代了各地的古文明。那時,已再無裸體的女王了。

總之, 孔雀與笈多猶如中國之漢唐。
550年匈奴入侵, 笈多滅亡.

史料出自
《印度簡史A Survey of Indian History》(1972) K M Panilka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73

讀書劄記150116柬埔寨史(一) 古碑 與 吳哥王朝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1/1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116%e6%9f%ac%e5%9f%94%e5%af%a8%e5%8f%b2%e4%b8%80-%e5%8f%a4%e7%a2%91-%e8%88%87-%e5%90%b3%e5%93%a5%e7%8e%8b%e6%9c%9d/

讀書劄記150116
柬埔寨史(一) 古碑 與 吳哥王朝
掌門執筆

《柬埔寨史A History of Cambodia》 (1983) David Chandler 第四版(2007)
本書是高棉史的權威著作, 作者自詡甚高, 認為是1914年Leclere的同名著作出版以後僅有的通史著述.*** 2003年第三版獲翻譯為高棉文, 我讀的已是第四版.

〈理論框架〉
柬埔寨語是「孟-高棉Mon-Khmer語族」的一支, 廣泛分佈於中南半島,是當地的原始語言. 所以, 柬埔寨人是真正的原住民.***
柬埔寨的歷史研究始於法國殖民時期, 一般認為傳統高棉社會惰性極重,一成不變. 作者削弱這種論調, 提出 “五次大變化” 的說法:
A公元初年印度化, 形成最早的政治實體.
B公元九至十世紀建立 吳哥王朝.**** 1177年占城侵略者摧毀舊都, 高棉人建立新都, 其信仰體系由帶有少許大乘佛教色彩的濕婆派印度教, 轉移至從泰國傳來的上座部佛教.***
C十五六世紀泰國入侵, 吳哥毀壞,竟至被人遺忘, 政治重心南遷 金邊Phnom Penh.****
D十七八世紀黑暗時代, 深為內戰與及泰國和越南兩面入侵所苦,國家淪亡, 最後成為法國的保護國.***
E 1953年獨立, 變成現時我們知道的柬埔寨.

本篇劄記按此框架分五段鋪陳:
(A)柬埔寨人不事記史, 有關早期歷史的文字記載幾乎全部出自中國. 中國稱呼高棉的最早國家為「扶南」, 其起源神話是
1 〈混填傳說〉.
古遠之時, 一位名為 “混填Kaundinya” 的婆羅門帶著一把神弓從海上到來. 水國國王的女兒 龍女Nagi劃船應接, 混填以箭射擊其船,龍女懼怕,就嫁給了他. 混填給龍女穿上衣服, 作為回報,龍王吸盡水域,送給女壻土地. 混填建都立國,稱其地為「柬埔寨 Kambuja」.*****
這是東南亞各地一再出現的「陳僑如傳說」的變本. (編按: 可參考《讀書劄記140904孔雀王朝與笈多王朝》.) 作者認為這傳說應是 阿利安人在印度半島南進途中所創造, 後來在泛印度時期遍移東南亞各地.

柬埔寨人從那時起接納印度文化, 直到現代之前,服飾和行為方式都更接近印度人, 而與同屬 “孟-高棉語族”的越南人相異.*** 他們用匙子和手指吃飯; 以頭頂搬貨物; 包頭巾而非戴草帽; 穿裙子而非褲子; 樂器, 珠寶, 字母和手稿均帶印度風格.
柬人之印度化與越南人之漢化也大不同相, 過程中並未出現身份認同危機,*** 既沒有軍事征服和統治壓迫, 也就沒有起義反抗. 泛印度化是以貿易和文化傳播達成的, 不像希臘人和中國人…..

根據中國史料, 「扶南國」在公元235至519年間斷斷續續入貢求冊封. 但是研究大量的高棉古碑, 卻完全看不到當時存有強大的政權.*** 所謂扶南國頂多是鬆散的小部落聯合體, 借機作大向中國行朝貢貿易, 而天朝中國嘛自然…..
2 〈古碑〉
至遲公元500年左近, 灌溉系統傳入,高棉社會才高度組織化起來.****
公元七世紀以後, 大約有200塊以高棉語或梵語刻成的石碑保存下來, 記述了前吳哥的狀況, 且多記有確切年份. 首塊高棉語碑刻於611年; 首塊梵語碑則刻於兩年之後.

有趣的是兩種石碑除了以不同文字書寫之外, 其體裁和記事面向均各有規定,不相混淆, 顯見是為了不同的利益觀點服務.*** 推論當時的社會至少非正式地分為掌握梵語的人和只懂高棉語的人兩個部分, 梵文用於事奉神靈,而高棉語則是日常用語.

梵文碑的體裁是詩歌, 內容清一色向統治階層歌功頌德, 如建造印度教寺廟, 舉辦法事,軍功凱旋等等. 利害的是,據 “印度學”專家所說, 其修辭之精妙,排比之巧究, 水平直迫當時印度本土的作品.
高棉語碑文的體裁是散文, 內容記錄寺廟的建設過程和日常管理細節. 很多碑文以詛咒結尾, 阻嚇蔑視和侵攘廟宇的人,矢言其後代必遭天譴. 碑文記述了寺廟體系中有大量奴隸職能.

奴隸是前吳哥王朝人口中的大多數, 共有14種之多,分屬不同的社會階層, 各有不同的出身和義務規定.**** 奴隸不同於僕人, 沒有人身自由,可被轉售或贈予. 他們中很多有契約在身, 為了清償債務而為自己或父母所出賣; 也有很多是戰俘或其後人.

(B) 學界一般將公元802-1431年之間稱為 “吳哥時期”.
3〈吳哥王朝〉
吳哥Angkor字源是梵文nagare, 意思是 “城”. 吳哥國位於今日柬北 洞里薩湖Tonle Sap周邊地區, 世代有高棉語族群定居. 吳哥王朝的世系和編年早已為柬人所遺忘, 卻被法國考古學家根據碑文重新訂定.

刻於1050年最重要的 「斯多加通碑」文記載, 802年 闍耶跋摩二世在城北的 庫倫山舉辦了祭祀儀式, 成為了 “普世君主”.*** 據現今學者的考証, 闍耶王其實早於770年已從爪哇 (註:至於此爪哇是否即為現今地圖上的爪哇則無法保証.) 來到此地, 經過三十年的奮鬥, 以少許軍事行動, 外加大量的外交和聯姻, 才於是年與各路諸侯 “會盟於庫倫”, 執牛耳而奠王者之尊位. 無論如何, 吳哥開國.

纂位登極的第三位國王 因陀羅跋摩(877-889年在位)( 註:跋摩意為盔甲, 因陀羅是印度教戰神.) 才是宏開大業之主. 他是典型 “英主三部曲” 行為模式的領頭羊:首先, 興辦大型水利工程, 面積300公頃的大水庫, 目的是改變地貌以彰顯國王的權力和與天神的關係.*** 其次, 樹立父母和祖先的塑像, 裝扮成神的形象.
最後, 建造廟山(即王陵, 定必是一間寺廟, 存放石棺.), 即著名的梯型金字塔 巴孔Bakong寺. 該寺是第一座主要以石頭而非磚塊建造的寺廟. 估計前後共有13位君主建有廟山, 但並非全都保存下來.
碑文表明 因陀羅王積極開邊,統治泰國東北部與及湄公河三角洲, 即占婆(今之南越). 國王又自稱軍功蓋世, “站在 中國、占婆和…. 諸王之上”. ( 夠利害嗎?)

第四王 耶輸跋摩(889-910在位) 也是位有為之主, 建造王城, 取名耶輸陀羅城(即 吳哥城). 他又聲稱要在國境偏遠各地興建一百座制式相同的寺廟, 現時已發現了12塊內容一致的有關碑文, 其中6塊在柬南. 碑銘的分布說明「柬埔寨」作為政治觀念已獲得承認.***

第九王 貞陀羅跋摩(944-968年在位) 治下國家繁榮,文化巔峯, 更重要的是佛教傳入. 第十王 闍耶跋摩五世(968-1001年在位) 時佛教開始興盛, 與濕婆教融合. 闍耶王死後, 吳哥進入動亂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835

李氏王朝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14.html

施政報告用大量篇幅提及房屋、土地,誠意可嘉。

但施政報告同時倡議提供良好生育環境,鼓勵生仔,並建議將部份落成公屋出售,亦跟現實環境政策目標有所抵觸。

目標分先後次序,不能全部一步同位,中環人指,如果香港要繼續發展金融,吸引資金的話,根本不應該暫停投資移民,皆因保險、理財顧問、私人銀行,近年大部份生意靠Mainlander。

施政報告提出要創意,並引用康乃爾大學指,本港創意排名,全球十大。

但世銀全球競爭力報告亦點明,本港創意每下愈況,全球排名二十六而已!!

上述提出幾大自我矛盾,並非突顯大眾判斷對,特施錯。重點在於引用施老闆講法,社會對不同事情,議題看法及分析,已各走極端。Is it worth??

李嘉誠重組上市王國,李嘉誠解釋,變相遷冊純粹公司法配合,在商言商。但本港各界卻認為是為撤資。

同本港相比、內地說法更愈寫愈大,似乎表明阿爺默許,最新連環球時報都用社論形式,加入討論。

引用內文:「客觀說,無論李怎麼解釋,他改註冊地,賣內地房地產,傳遞出來的肯定不是他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滿滿」。

環時屬於半官方,中環人認同,或多或少代表內地對李氏遷冊看法。環時認同李嘉誠是「超人」,但時代在變,靠碼頭、能源、地產發展已屆局限,而長江後浪推前浪,馬雲、雷軍大概更容易跟上。

社論結尾,環球時報有一句:「他的確無愧於他那個年代的李超人之稱,但他未必就有力量和雄心做未來風方指標,我們應為過去對他尊敬,而面對未來時,我們或許應當另尋坐標!」

環時到底希望淡化李氏遷冊,抑或變相宣佈李氏王朝已成過去式,時間會有證明。

中環人指,環時無錯,如果香港刻下問題部份源於商家大曬,地產霸權的話,香港應向前看。

以往,鬼叫我唔係李嘉誠咩!! 最衰係佢,搞到的野貴曬,幾乎充斥社會每個角落,李嘉誠包袱解不開,步一日未能移,從另一角度,長和的成立,標誌香港人要解下李嘉誠包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38

說史150810 法國史(二)查理曼 與 加洛林王朝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10/%e8%aa%aa%e5%8f%b2150810-%e6%b3%95%e5%9c%8b%e5%8f%b2%ef%bc%88%e4%ba%8c%ef%bc%89%e6%9f%a5%e7%90%86%e6%9b%bc-%e8%88%87-%e5%8a%a0%e6%b4%9b%e6%9e%97%e7%8e%8b%e6%9c%9d/

說史150810
法國史(二)查理曼 加洛林王朝
執筆人:蟬

墨洛溫王朝的版圖雖然在統治高盧的兩個半世紀之間大幅擴張, 但日耳曼人習俗的缺點卻在親族之間的行徑中表露無遺:背信棄義、殘暴野蠻、爭權奪利,為日後王朝衰敗埋下伏線。

墨洛溫家族按照日耳曼人習俗,國王去世時由兒子將領地瓜分。 克洛維四名兒子輾轉爭鬥,最後只剩下 Chlothar,而王朝版圖亦在他手上達至頂峰。他死後王朝開始走下坡,即使後來頗有成就的Dagobert II也無法阻止國運衰頹。 王室領地本已極為分散,加上無所事事的「懶王」,還有權勢日漸提升的 宮相Mayor of the Palace」,權相虛君令墨洛溫朝早已名存實亡。

AD719西班牙穆斯林越過 庇里牛斯山入侵高盧, 攻占了 納爾榜Narbonne城;兩年後進攻 阿基坦Aquitaine並圍困 土魯茲Toulouse,卻被巴斯克人和阿基坦人擊退。
AD725穆斯林再度入侵,攻入 勃艮地Burgundy,進擊 普羅旺斯Provence不果,遂轉攻阿基坦。 當時的巴斯克領袖 向墨洛溫朝廷求救,並向宮相 查理馬特Charles Martel表示願意成為其封臣。 穆斯林入侵已使整個歐洲深感威脅,查理馬特決定向已進入 圖爾城Tours的穆斯林發動總攻擊, 雙方在Poitiers展開決戰,穆斯林大敗而逃,其首領Abdul Rahman Al Ghafiqi亦被殺。 「圖爾戰役」在歐洲史上被視為關鍵事件,決定了日後歸屬基督教而非伊斯蘭教的版圖。***

〈矮子丕平與加洛林王朝〉
穆斯林雖然連連敗仗,但始終守住 納爾榜城。 查理馬特的兒子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 成為宮相後改變戰略,圍城七年而不攻,終於迫使穆斯林出城投降,永遠被逐出法國。

那邊廂,東羅馬在意大利半島僅餘的領地在穆斯林和 倫巴底人爭相搶奪下捉襟見肘,倫巴底人在AD751攻陷 拉韋納Ravenna 標誌著東羅馬在半島中部的領地已全被奪走。 當時的教皇Stephen II由於與東羅馬皇帝積怨甚深,轉而求助於 矮子丕平。 教皇首次越過阿爾卑斯山訪問法國,並承認矮子丕平是法蘭克的王。
丕平向倫巴底人開戰並在756年奪回拉韋納, 但他並沒有將該地歸還給東羅馬,而是將之“捐贈”於教皇,史稱「丕平的捐獻Donation of Pepin
La_donacion_de_Pipino_el_Breve_al_Papa_Esteban_II
「丕平的捐獻」除了確立了法蘭克人與教庭的親密關係,更令教庭在其原先擁有的具爭議性土地上面加添了重要的部分,成為像世俗國家一樣擁有土地、子民的「教皇國」。**
丕平為了建立具基督教特性的朝代,模仿古代希伯來王實行的宗教加冕儀禮。 AD754教皇Stephen II為其抹聖油,這樣丕平就不僅是法蘭克人的國王,還是上帝承認的國王,君權神授從此在法國領土開展***,並持續了一千年。

〈查理大帝〉
矮子丕平的加冕亦象徵著 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的創建,丕平與教庭加深關係的政策令雙方的地位更加鞏固,而丕平的繼任人 查理曼更是加洛林朝最出色的國王。
查理曼身體壯健,生活樸實,喜愛遊泳和打獵。 他擅長管理莊園,而且事必躬親,經常在莊園間遊走短駐。 作為虔誠的教徒,他要求部下也要虔信基督,並以教化異教徒為己任,稱對異教徒的戰爭為「聖戰」。
Aachen_Domschatz_Bueste1

查理統治的一個特點是重視教育,他塑造出一批有教養,能讀懂聖經的神職人員。 他也要求官員接受良好教育,當時官方文告皆以拉丁文書寫, 查理為了豎立榜樣,晚年學習拉丁文,並在皇宮建立一所模範學校。 文化和宗教的推展令法國在公元九到十世紀期間催生了一次小型的文藝復興

查理曼驍勇善戰,在統治帝國45年間進行過60多次遠征。 他要求大領主都必須加入軍隊,而且帶領一定人數的農民士兵, 愈富有的領主帶來的士兵就要愈多。查理曼在AC774打敗倫巴底人,廢黜其國王Desiderius,並奪走著名的鐵皇冠,成為倫巴底的國王。

著名的英雄史詩《羅蘭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便是描述查理在778年遠征西班牙的歸途中,後衛將領 羅蘭Roland在Roncesvalles戰死的事跡。相傳羅蘭在死前用配劍劈開一塊大巖石,想藉此毀掉寶劍使之不致落入敵人手中,豈知配劍卻絲毫無損。 現在穿過庇里牛斯山,途中還可以看到被稱為「羅蘭的裂口」的巨大豁口。

參考:
《法國史》 (2010) 劉增泉
《A History of Franc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2012) William Stearns Dav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52

說史150824法國史(三)從加洛林到卡佩王朝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24/%e6%b3%95%e5%9c%8b%e5%8f%b2%ef%bc%88%e4%b8%89%ef%bc%89%e5%be%9e%e5%8a%a0%e6%b4%9b%e6%9e%97%e5%88%b0%e5%8d%a1%e4%bd%a9%e7%8e%8b%e6%9c%9d/

說史150824
法國史(三)封建主義的深化:從 加洛林到 卡佩王朝
執筆人:蟬

查理曼雖然被尊為大帝,但其實際權力與極權主義的君主實在無法比擬。 歸根究底是社會早在 墨洛溫王朝便實行「封建附庸制度」,即「封建制」。
封建制原先建立在民間自由的私人協議上面, 附庸承認對方為主人,願意為他提供服務;主人則為附庸提供保護。*** 社會由從上而下的“主僕關係” 鏈條所串連組織,原則上附庸只對其直屬主人負責,地區的武士或農民對於所謂的國王並無任何義務。

其時社會秩序混亂,自由民紛紛依附地區內有力量的主人尋求保護。 而主人為了加強附庸的忠心,往往將“恩惠”賜給附庸,主要的形式是「封地」。早期封建制的封地並非永久性,而是主人暫時將土地利益讓渡給附庸。作為懲罰手段,主人任何時候都可以因故將封地收回。

王室處於封建制的頂層,王室附庸提供的最主要服務形式是 “重裝騎兵”,而王室領地則是恩惠的主要形式。 加洛林時期王室的主要收入是王室領地的稅收,即使在查理曼時代附庸地區間的貨物運輸交易稅逐漸增升,成為次要的收入來源。
王室為了鞏固武力供應來源,持續分割封地以維持本身的優越地位,以致加洛林王朝的財政問題逐漸惡化,成為法國日後政治更叠的條件。***

《凡爾登條約》
查理曼於AD814辭世,三名兒子其中兩名已比他更早離世,只剩下幼子 「虔誠者路易Louis the Pious繼承王位。路易在位其間曾多番推行強化基督教信仰的政策,因而得到 “虔誠者”的稱號。
路易即位不久即宣佈長子Lothar為繼任人,並頒布法令確立帝國的不可分割性,此舉引起貴族的不滿。加上次任妻子 朱蒂特決心要為兒子,即後來的禿頭查理爭取領土,令致國內發生一系列騷動。動亂的結果是力量都握在諸候手中,王權消減至瀕臨滅亡。

AD840虔誠者路易 四名兒子之間的爭鬥進入白熱化階段,兄長 「羅泰爾Lothar of Italy認為自己既然是父親欽點的繼承者,有權得到全部領地。但其弟弟 「日耳曼路易Louis the German及 「禿頭查理Charles the Bald 」則不以為然,並結成同盟與長兄抗爭。 至於另一名兄弟 丕平Pepin 已於兩年前去世,兒子 丕平二世 Pepin II繼承其位,加入爭奪戰。

AD842年「豐特努瓦之戰Battle of Fontenoy羅丕聯軍戰敗,各方在軍前通過著名的「 斯特拉斯堡誓約Oath of Strasbourg,次年簽訂歐洲史上極其重要的 《凡爾登條約 Treaty of Verdun》。***
Traité_de_Verdun_843
根據凡爾登條約,加洛林王朝的領地分成三份:高盧西面包括與西班牙接壤的土地由 禿頭查理所有;高盧中部南至意大利北部為 羅泰爾擁有;東部則為 日耳曼路易所得。此分割構成現代法國與德國的起源。***

《諾曼人與封建主時代》
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 諾曼人在公元8世紀開始循水路入侵法國,至9世紀上半葉寇掠更為頻繁。 諾曼人並非像法蘭克人那樣征服並占領土地,而是按照傳統海盜行事方式:透過小船組成的船隊進行快速襲擊劫掠。 法蘭克人雖然被稱為歐洲的征服者,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裝備精良,但卻並不擅長應付講求機動性的海路劫掠。

禿頭查理的應對方法非常簡單:支付獻金,但他清楚知道這只會令諾曼人愈加猖獗。 他同時下令諸候們必須在河流的要點上建立防禦工事,尤其是在架有橋樑的地方。*** 這政策的確有效地遏止諾曼人的入侵,但對於沒有防禦工事的地區,居民便逃跑往有保護的地區。 故此諾曼人入侵令當時不少奴隸及佃農獲得解放。

防禦體系的發展令法國出現強而有力的地區首領,如後來 卡佩王朝Capetian Dynasty羅貝爾Robert the Strong,令本已衰弱的王權更形低落。

AD877西法蘭西亞的禿頭查理在主教議會上承認“恩惠”可以合法繼承***,意味著王室承認諸候的權力已不受其操控。 封建制度令權力碎片化,王室的優越地位自此面目全非。
王室和大領主的主僕關係雖然有名無實,但封建制作為社會價值及行之已久的制度仍然穩固,只是王室的光環不再,法國亦進入一個新時代,即「封建主時代」。***

AD987法蘭西王國的大貴族們聚會,排除加洛林家族的 「洛林的查理Charles of Lorraine」登基,選舉法蘭西公爵 羅貝爾的後裔 幹格.卡佩Hugh Capet 為君主,國王的尊號轉歸 卡佩家族,卡洛林王朝正式終結。***

參考:
《法國史Histoire de la franc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上卷》(2006) 主編: Georges Dub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252

說史150831法國史(四):卡佩王朝的整合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31/%e8%aa%aa%e5%8f%b2150831%e6%b3%95%e5%9c%8b%e5%8f%b2%ef%bc%88%e5%9b%9b%ef%bc%89%ef%bc%9a%e5%8d%a1%e4%bd%a9%e7%8e%8b%e6%9c%9d%e7%9a%84%e6%95%b4%e5%90%88/

說史150831
法國史(四):卡佩王朝的整合
執筆人:蟬

現代史家對於 卡佩王朝的發展一般給予肯定的評價,其原因在於卡佩王朝雖然誕生在王權極度脆弱的背景之下,但經過其接近350年的“統治”,法國在西歐的影響力日漸膨脹,而王權則大幅度強化,成為史家所描述的偉大王國。

於格即位後從 加洛林王朝學習了王位繼承制度,當選後僅數個月便選定長子 羅貝爾為繼承人,並給他行了祝聖禮,這個制度一直維持到 奧古斯都。國王在生便在高級貴族認可下與長子一起處理政務,以至在每任國王的末期,一老一幼兩王並肩的雙重人格特徵逐漸成為一種規則法國國王不再由選舉產生,而是在卡佩王室內部由長子繼承。

在這種規則下,卡佩家族的私產便成為王家產業, 世襲制令國王覺得自己只是家產的代理人而非擁有人***,抑制了他們削減家產的行為。 實際上從於格開始,後繼者們力戒揮霍浪費,除非對教堂贈與,否則不能指望國王將領地賞賜給貴族來換取威望。

同樣地,前朝為了彰顯王權,常為大型貴族會議打造豪華宮廷,邀請高級教士和伯爵參加盛會。 相反,卡佩王朝的會議則有一種變為“家務”的傾向,省卻不必要的奢華和人員,只將核心相關的親戚和地方貴族納入,放棄追求表面風光,轉成穩打穩紮的風格。

〈階級變化〉
其時大大小小的領主分佈高盧各地,對於 “邊界”的概念極為模糊,原因是領地一般以城堡作為單位,領主的權利施行範圍一般要少於一天的騎馬行程,所以當時的封建社會是在獨立的城堡領地框架內完成治理的。
堡主可能是公爵或伯爵的代理人,亦有可能是封建主本人。 活在城堡輻射範圍的人民便成為受保護人,地主也受到堡主的保護而負有繳納稅項等義務。 故此堡主管治形式程度上令地主和農民的社會地位拉近,實現平等化,令社會階級出現根本性的重組。

在11世紀初,高級教士便宣稱,神從一開始就將人分成三個功能各異的類別:地位最高的等級是教士,他們受神法管理;其次是精英等級的戰士貴族,負責維持塵世的秩序;最後是專心於勞作的大眾。此三者為一整體,不可分離。*** 大眾的地位雖然處於被勞役的一方,但以往動輒使用奴隸字眼的做法已不復見。

所謂戰士,亦即在後期成為重要社會文化的「騎士chevalier」。 他們既不須繳納稅金,亦不必服從堡主執法代理人的司法權, 是城堡中豢養的一群年輕專業戰士。 作為保護人的主要武裝力量,他們透過戰爭和共同的道德準則(榮譽、無畏、驍勇),在階級上共同面對教會和農民,成為一個群體意識強烈的集團。
「騎士文化」令11世紀的法國成為更加嚴格的男性社會。當時的社會生活幾乎看不到婦女參與,教會則把女性視為腐敗和混亂的誘因,甚至許多女性諸候也被懷疑為巫師,即使藝術作品也鮮見女性的身影。

青年男性貴族自小接受軍事訓練,到了18或20歲便會舉仿一項重要的儀式「授甲禮」。 騎士通過一項名為“效忠”的儀式正式成為從屬別人的人。 在晉見主人時,他須免冠並解除武器,雙膝跪倒,擺出一副任人支配的姿態,象徵著 「封臣vassal」與 「封君seigneur」的關係。著名歷史學家 布洛赫Bloch指出,「封臣制」是一種延伸的親屬關係。****

〈12世紀的經濟發展〉
卡佩王朝世襲制的成功大幅度減少了繼承混亂的問題, 加上王室的發展一反以往追求短期功績的方針,轉而韜光養晦, 令到國力充盈強化。 尤其1060至1180期間只有三位在任君主,家族內部矛盾較少,使王權得以穩定養成。

法國在11世紀開始出現相當顯著的人口增長,以 庇卡底區為例,擁有8個孩子以上的家庭的比例,由1120年占9%,增長至1150年的12%、1180年的33%和1210年的42%。這種程度的增長在擁有良田的地區較常看到。

農業技術的進步在此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水磨雖然早在羅馬時代便出現,但要到11世紀才開始在法國普及。另外,當時最具生產力的新工具:竪犁的使用, 伴隨著挽具和馬蹄鐵的進步,使人們可以利用馬匹來牽引農具,效果比牛更好。 土地的耕耙更深更頻繁,加上小麥黑麥和大麥燕麥的交替播種,令農地的使用得以最大化。

教俗領主們鼓勵人民到荒地開發的舉措大幅增加了農地面積,政權穩定也令城巿迅速發展。以當時為王家領地的巴黎為例,法國在 奧古斯都之前並沒有首都的概念,國王仍然居無定所,反覆地在宮殿和各領地城堡間遊走。*** 但從路易六世開始,王室對巴黎的偏愛增強,直至後來定為首都。各地領主紛紛在巴黎設置公宅,拉動各種需求使之加速發展,為卡佩王朝成為一個真正臣服於王權的王國打好基礎。

參考:《法國史Histoire de la franc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上卷》(2006) 主編: Georges Dub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88

基金狙擊未完李家王朝有危機

2015-04-14  NM

東亞(23)主席李國寶,六年前被大馬富豪郭令燦的國浩集團狙擊、險失寶座,今年再遇另一個權力危機。來自美國的對沖基金、東亞第四大股東Elliott,公開要求李國寶落台兼賣盤。上週五的周年股東大會,李國寶最終僅獲七成股東支持連任,再度險勝。據接近基金界人士透露,Elliott揸東亞是「長期抗戰」,不會因今次失敗而收手,狙擊將捲土重來。東亞是老牌港資銀行,與本港其他家族財團,唇齒相依,造就李國寶死霸三十五年皇位。可惜李氏家族逐代褪色,政治經濟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在下一代仍未夠資格接棒之前,七十七歲的李國寶,仍然要死撐下去。

東亞第四大股東、持股達百分之七的基金Elliott,過去多個月來勢洶洶,一方面增持東亞股票,並發信予獨立股東,呼籲大家於股東大會上反對李國寶連任主席。直到上週五,李國寶在進入股東會前,向在場傳媒表示「有信心」。但事實上,一向與他站在同一陣線的東亞第二大股東Caixa Bank,於今年初將所持東亞股權轉讓予母公司Criteria後,曾作出的「共同進退」承諾將失效。持有東亞一成七股份的Criteria,今次的取態非常關鍵。當日在場很多小股東聽罷李國寶主持會議後,對於他能否繼續帶領東亞亦有疑惑。如持股十多年的老股東鄭先生說:「佢年紀都大,唔會做到好耐,語氣各方面都不理想。」李國寶這一戰可謂「五五波」,點票結果未出,他都未能放鬆。至晚上六時多,東亞點票後公布,李國寶以七成票支持連任,卻是過去三次續任投票中得票最少的一次,可謂險勝,東亞股價即時回軟。接近Elliott的消息人士透露,Elliott即使今次未能成功踢走李國寶,但並不打算收手,「Elliott是長線投資,AGM結果係點都好,都只是一次AGM。Elliott最希望,係令董事會將東亞放喺市場競投(放盤),為股東爭取最大的利益。」惟基金向東亞發公開信,對方均沒有直接回應,更令Elliott認為東亞管理層不負責任。Elliott認為東亞賣盤,以市賬率兩倍或以上計算,每股可達六十元以上,但現時股價徘徊於二十多元,未能反映市值。一日未見管理層「做嘢」,基金的狙擊行動將陸續有來。

華資關係千絲萬縷

事實上,李氏家族人數眾多,但計及各自持有的東亞股份,亦只有一成多。李國寶個人持股只有百分之三,卻能代表家族雄霸東亞,擔任行政總裁一職三十五年,主席之位亦坐了近二十年。已年屆七十七的他,今鋪再次險勝,並非夠「叻」。除了獲得第一大股東三井住友支持外,不少東亞老股東都無奈地相信,李國寶擔任主席是「捨我其誰」。東亞過去經歷多次的金融危機,依然未倒下,李國寶的人脈是關鍵。○八年金融海嘯期間,東亞曾傳出擠提,令不少市民前往提款。長實主席李嘉誠親自打電話給李國寶,向他表明將全力支持他,並在市場大手掃入東亞股票,東亞才安然無恙。李國寶曾任立法會及行政會議成員,與政府關係密切,而東亞幾乎是最早一批銀行打入內地市場;在香港眾多銀行之中,在內地擁有最多分行。東亞董事局一度達二十一人,是上市公司之冠,而箇中人物,與李國寶關係千絲萬縷。李國寶是維他奶(345)、電訊盈科(8)及煤氣公司(3)等上市公司董事,而這些公司亦有代表坐在東亞董事局。如維他奶主席羅友禮、電訊盈科的李澤楷及煤氣的李家傑。李國寶與信和主席黃志祥友好,李國寶兒子李民橋擔任信置三間公司董事,而黃志祥兒子又是東亞非執董。一三年,李兆基退任東亞董事,其子李家傑一個月後加入東亞接任董事一職,可謂世代相傳。而東亞亦是恒基、信和等香港大財團的來往銀行,引證何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

國浩放生李國寶

近年,香港的華資銀行,賣得就賣,故基金對東亞賣盤有憧憬,是無可厚非。然而,自國浩集團在○一年,把道亨銀行以市賬率三倍半、四百多億元售予星展銀行後,天價賣盤暫時已後無來者。後來招行買永隆、越秀買創興,價錢已一次比一次低。有熟悉李氏家族的人透露,「李國寶無公開講過唔賣盤,但佢無可能周圍問人要唔要,梗係要吊高來賣。」事實上,自○八年雷曼事件後,金管局對銀行的監管愈來愈嚴,生意愈來愈難做,故收購潮漸趨平淡。據知,過去對東亞最有興趣的國浩集團,對於再次出手收購亦有保留。今次對沖基金Elliott出手,不少市場人士都以為Elliott與國浩有緊密合作,聯手狙擊。然而國浩一直未有表態,在股東大會當日亦沒有任何動靜。國浩的蹤影始見於○九年一月,當時持有東亞逾百分之五股權,須於港交所披露。其後兩、三年亦多次增持,持股量一度直逼當時的第一大股東Criteria。國浩其間更成立一支收購團隊,負責狙擊東亞。李國寶於是配發新股予友好的三井住友銀行,以攤薄國浩股權,雙方招來招往。國浩目前持有東亞逾百分之十四股權,為第三大股東。有分析員指,過去每次東亞公布業績前後,國浩都會增持東亞股份。但翻查資料,國浩對上一次增持,已經是一三年六月的事,近一年東亞股價大跌,手持二百幾億現金的國浩亦無再出手。加上,當時負責收購東亞的團隊已解散,這亦意味着國浩對收購東亞,好可能已鳴金收兵。現時國浩手上的東亞股權約值一百億,對於管理二千多億資產的Elliott來說,「趙」起並無難度。但對於對沖基金來說,尋求聯盟及合作會是較常做法。

家族漸褪色

獲國浩放生,在李家第四代尚未能成功接棒之時,李國寶「捱得一日得一日」。要鞏固的,除了是東亞的內部勢力,亦關係到整個家族在香港的政經位置。東亞銀行由李國寶祖父李冠春創辦,第二代「福」字輩,在香港的政經界都有一定影響力。李國寶父親李福樹曾任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曾協助成立香港會計師公會;李福兆為聯交所首屆主席,及後因貪污而入獄。李福善為高等法院首位華人法官。東亞另一創辦人李作聯之子李福逑,亦曾出任港府民政司,李福和亦是非官守兩局議員,曾參與香港前途問題中英談判。不過過去幾年間,老一輩的族人都已先後因病離世。部分李家第三代仍然位高權重,如李國寶堂妹李志喜曾任大律師公會主席,堂弟李國能亦曾出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寶及李國章仍擔任不少公職,但論名聲與影響力,皆不能同日而語。到第四代,更加大不如前,李國寶一直重點栽培的兩位公子李民橋及李民斌上位,兩人皆為現任東亞副行政總裁,分別負責本港業務,以及中國和國際業務。不過公眾對於他們的感情生活、社交活動,比他們的工作能力更為關注。加上李家成員眾多,一向分散;李國寶孤軍作戰,相信都幾難頂!

撰文:黃嘉慧、梁佩均插圖:劉志誠、朱桂葉[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83

反腐是持久戰 大明王朝虎頭蛇尾遭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461.html

近期以來,決策層在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方面持續出臺相關政策和發聲,相對而言,反腐敗工作比之此前一段時間出鏡率有所偏低,此時,“反腐一陣風”、“反腐封頂論”的觀點有擡頭之勢。

昨日,中紀委網站刊登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習近平首先總結了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的重大成效,同時強調要堅定不移地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堅決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以及積極探索強化黨內監督的有效途徑。

中紀委網站刊登習近平講話,是對“反腐一陣風”和“反腐封頂論”觀點無聲的駁斥。實際上,反腐敗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當前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正如習近平所言,當前腐敗問題依然存在,有的仍心存僥幸,搞迂回戰術,賣官帽、批土地、搶項目、收紅包,變著花樣收錢斂財,動輒幾百萬、幾千萬甚至數以億計;有的欺瞞組織、對抗組織,藏匿贓款贓物,與相關人員訂立攻守同盟,企圖逃避黨紀國法懲處。而這些問題,皆為關系黨和國家政治安全的大問題。

實質上,反腐並非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時期的任務,而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項長期使命,而執政黨的腐敗實際上就是吏治腐敗,吏治腐敗則是最危險的腐敗。

縱觀中國歷史,因吏治腐敗導致“人亡政息”的例子不勝枚舉。明初朱元璋大力反腐,強調“治亂世須用重典”,雖然腐敗問題沒能徹底解決,但一定程度上對於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然而到了明朝中後期,嚴嵩、魏忠賢等貪官汙吏屹立朝廷數十年不倒,直至將大明王朝的根基侵蝕殆盡,到了崇禎時期,雖多次力主反腐,但狂瀾既倒、大廈將傾,最終無力回天。李自成攻占北京後,不少明朝的貪官汙吏現出原形,而這些人,不少曾經是崇禎身邊且被委以重任者。

腐敗不僅存在於中國,美歐等發達國家亦不例外。據美國司法部公布,過去20年內共有2萬多人因腐敗被判有罪。歐盟的腐敗程度同樣驚人,有調查報告顯示,歐盟成員國因腐敗每年造成的損失高達1200億歐元。近年來,各國領導人因涉腐被立案調查或被判入獄也不乏其人,如德國前總統武爾夫、巴西前總統盧拉等。

與此同時,對於反腐敗力度加大,可能造成的“懶官懶政”現象,亦需警惕。因為反腐減少了利益尋租空間,令不少官員“油水”沒了,幹事熱情也隨之消減,甚至滋生了“寧可不幹事,確保不出事”的思想。

對此,習近平亦強調,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從自身做起,給下級帶個好頭。中華民族歷來都有珍惜名節、註重操守、幹凈為官的傳統,歷來都講“為政以德”、“守土有責”,領導幹部要秉公用權、廉潔用權,做遵紀守法的模範,同時要堅持原則、敢抓敢管。要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把好幹部選出來、用起來,促進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的確,反腐是一場持久的戰役,因為無論是短期還是長遠,對於經濟發展都有著巨大的正面效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