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民的名義》爆火、達康書記被炒糊,我還是說說影視投資的冰與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2/162537.shtml

《人民的名義》爆火、達康書記被炒糊,我還是說說影視投資的冰與火
讀娛 讀娛

《人民的名義》爆火、達康書記被炒糊,我還是說說影視投資的冰與火

比起錯過投資爆款劇,更讓影視資本心塞的是海外收購出現波折。

本文由讀娛(微信ID:hanguoxingyul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居龍見

內影視市場正經受著冰與火的雙重刺激。

火的表現之一是反腐神劇《人民的名義》突然成為人們口中的談資,不就達康書記說兩句似乎就顯得跟不上時代,隨著電視劇的持續播出,由其激發的話題熱度一直不減,甚至是被炒糊(無處不在的吳剛)。

而業內投資者卻似乎沒有從中得到多少慰藉,更多人談論的是資本遭遇寒冬,其中又以參與電影投資的虧損尤甚。“很多人都撤出了,95%以上虧錢。”有業內人士如此總結。

《人民的名義》這把火,到底是不是虛火?資本寒冬真的是寒冬嗎?其背後的真相值得進一步追問。不過,參與影視市場投資的玩家的確免不了有些尷尬:為什麽幾十家投資方紛紛放棄,卻讓幾家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享受了《人民的名義》走火的榮耀?遊擊隊守株待兔收獲紅利,正規軍海外出擊卻接連受阻,未來影視市場投資者該如何選擇?

遊擊隊:撿漏者成最後贏家

隨著《人民的名義》熱播,其當初尋找投資的一些細節逐漸披露出來。據制作方透露,最初感興趣的投資機構有幾十家,有一些已經簽了協議,但最後還是選擇了退出。由於自2004年之後反腐劇實際上被凍結,拍過3000多集電視劇的導演李路在籌資路上備受煎熬。其接受采訪時表示,此前接觸數十家大公司,有國企、民企、上市公司,影視界領軍公司,都在不同階段跑路。他笑稱要寫寫50家兄弟姐妹沒敢投的故事。

而目前豆瓣8.6的評分,輿論反響之熱烈,無疑令此前退出的投資者後悔不已。一張數據海報顯示,截至4月5日,該劇播放量超過10億,其中13、14集收視率均破2,大數據六網第一。據制作方透露,該劇投資1.2億,最終由湖南衛視2.2億價格買下,投資回報率高達83%。

1111

撿漏的5家影視業內新手成了最後的贏家。其中演員高亞麟的公司天津嘉會在1億盤子中占比40%(此前跟投嘉會的米倉資本沈振也由此大火一把),導演李路的弘道影業占10%,大盛國際和上海利達影業各占15%,最後入局的是北京正和順影業。這些公司中,只有安曉芬操盤的大盛國際名氣稍大,該公司此前與長富匯銀聯手設立影視基金,準備投資多部電影,《人民的名義》也是安曉芬投資的第一部電視劇。

2222

《人民的名義》成為爆款,主流投資者顯然看走了眼。事後分析,讀娛君(ID:hanguoxingyule)認為其大熱背後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填補了現實題材劇的空白。目前國內影視劇都是小鮮肉霸屏,演員就那麽幾張面孔,題材都是玄幻、仙俠類,時間長了觀眾自然審美疲勞。而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題材由於尺度難以把握,很多投資者避之唯恐不及。因此這類作品非常稀缺。《人民的名義》切中當下反腐這一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門話題,可以說其火爆的背後部分折射了人們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註度。

其次,高端的編演陣容與主管部門加持完美合體。編劇周梅森是知名的反腐作家,出演的演員也多是老戲骨。值得註意的是,該劇得到主管部門的加持。除了最高檢影視中心掛名外,廣電總局在創意創作階段也大力支持。此前中紀委也曾表示,目前反腐劇太少了,應該每年推出幾部。最近廣電部門更是將其列為主旋律推薦劇目。

另外,該劇能盈利部分得益於演員片酬在業內並不高,在演員片酬高達預算過半的當下,這無疑也節省了成本。

正規軍:錢投哪兒了?

影視界主流投資者集體看走眼,是過於謹慎還是商業化操作的失敗?從有經驗的投資方來看,《人民的名義》失敗的風險的確太高,黑天鵝事件不得不防。另一方面,該劇制作方不打廣告,也沒有與視頻平臺商談合作,只是埋頭於劇作質量的打磨,某種程度上少了資本方的幹涉,商業化色彩也沒有那麽濃重。這是否反證了國內目前影視產業過分商業化的弊病與不足?

回答這些問題前,先看看這些影視投資領域的正規軍都把錢投哪兒了。所謂的正規軍,有圈內圈外之分。圈內主要是影視公司、電影專業管理人員的投資基金。圈外從進入渠道看,可以分為直接投資、私募基金投資、通過理財產品進行的投資。

正規軍投向首選毫無疑問是海外收購,尤其是針對好萊塢的收購。資本參與到好萊塢電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從收購電影院線到電影制作公司,不一而足。以萬達為例,其為布局電影產業鏈進行多筆海外並購。2011年,萬達集團以26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2015年,22億收購澳洲第二大院線Hoyts,2016年以35億美元並購傳奇影業。另外AMC又經過兩次收購,目前以663家影院、8380塊屏幕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院線。

王健林的野心顯然不只是這些。他把目光瞄準了好萊塢最核心的資產——電影制作公司。收購好萊塢六大之一擺上了王健林的日程。王健林曾表示,目標是收購好萊塢六大制片公司中任意一家,感興趣的不只是派拉蒙,而是好萊塢六大中的所有。他認為這是他打造電影帝國的必要一步。

投向之二是參與合作拍片。業內一種意見認為,目前電影行業里不確定性最小的就是投好萊塢電影,可以先去投資他們的項目,再把好萊塢的運作技術帶進國內。2015年,華誼與好萊塢STX娛樂啟動三年合作拍片計劃,制作影片不少於18部;2016年9月,萬達集團宣布與索尼影視娛樂旗下公司達成協議,首次批量參與投資好萊塢大片;阿里影業則在2015年參與投資《碟中諜5》之後,於去年與好萊塢制片公司skydance合拍《飛虎隊》。最近的例子是微影與光大控股趕末班車成為《攻殼機動隊》的聯合投資方。萬達為吸引好萊塢制片公司,在去年萬達電影大會上還宣布,對使用萬達青島影視基地進行拍攝的好萊塢電影制作人補貼40%制作費用,這筆補貼將由萬達與青島市政府共同設立的基金來支付。

投向之三是參與批片。由於進口電影配額限制,只有中影與華夏有資格參與進口大片運營,其它民營企業只能采用批片方式切入國外大片的運作。所謂批片,即內地片商買斷影片的內地發行權,國外版權方不再參與中國票房分成的電影。批片早期利潤很高,如3000萬美元成本的美國電影,早期買斷版權僅需15萬美元左右。而2010年的《敢死隊》以50萬美元買斷,在國內獲2.16億元票房,更是極大刺激了批片市場的勃興。去年底的數據顯示,國內批片票房總額已超過43億元,單片產出超億元。

除了上述海外投資,影視公司在國內投資主要方式有聯合設立基金、投資院線、與制片人設立合資公司等。以部分影視上市公司為例,在設立基金方面,當代東方2016年5月聯合國泰元鑫設立10億元的院線並購基金;唐德影視同年3月設立影視基金管理公司;皇氏集團2015年9月與上海賽領資本設立10億元的股權基金。投資院線方面,當代東方今年3月收購威麗斯影院管理公司34%股權;此外還有中影5億收購大連華臣70%股權,萬達收購世茂院線,阿里10億入股大地院線等。在參與設立內容制作公司方面,唐德影視與知名制片人黃洪設合資公司,控股賈曉亮的偉盛影視51%股份;新文化今年初出資10億參投周星馳旗下公司PDAL等。

從上述梳理可見,雖然此次在《人民的名義》投資上失手,但並不能由此認為影視資本“不務正業”。實際上,國內大的影視產業鏈公司還是頗具雄心,從內容制作,到宣發、營銷乃至院線都有資本進行收購整合。從另一方面來說,《人民的名義》成為爆款,恰恰暴露了目前國內影視工業化程度的不足,資本紛紛退出,正說明其投資不確定性太大,其制作既缺乏充分的事先市場調查,也沒有穩定的籌資機制,更沒有完片擔保等制度為其保駕護航,似乎唯一可依賴的只有若隱若現的權力擔保。

投資遇冷與工業化的希望

比起錯過投資爆款劇,更讓影視資本心塞的是海外收購出現波折。

由於海外收購監管政策趨於嚴格,影視巨頭土豪式收購開始受阻。萬達繼去年9月收購派拉蒙遭拒之後,今年3月份又傳出其10億美元收購美國電視劇制作公司DCP交易告吹。DCP方面稱,由於萬達未能履行其合同義務,交易自動終止。而上影、華樺傳媒與派拉蒙10億美元的融資協議也遇阻,截至目前上影方面仍未付出首期1.4億美元資金。不過這兩家公司仍出現在最近播出的《攻殼機動隊》聯合出品方名單中。

3333

收購遇阻的背後,是監管政策收緊的風向。今年兩會期間,央行行長周小川已經表示,有的對外投資事情做得很急,有一部分跟對外投資的產業政策要求不符合,比如投體育、娛樂、俱樂部,對中國也沒有太大的好處。4月10日,新華社報道,國家外管局通報部分企業及個人外匯違規案例,特別指出:有企業國內債臺高築卻非要借債到海外收購,更有企業轉型步子太大,在國內生產鋼鐵的企業卻在海外投資影視公司,國內開餐館的卻在海外收購網遊公司。萬達似乎正屬於債務不少卻大肆海外收購的典型。

而目前影視行業的低迷也讓影視資本玩家們高興不起來。由於這幾年票房年增速兩位數的刺激,大量逐利資本洶湧進入影視產業。資本的進入,一方面壯大了影視市場的容量,產業鏈的各環節開始初步的整合,影視市場的基本要素逐漸形成。但另一方面,資本裹挾之勢似乎不可阻遏,票房註水、保底發行失效、演員片酬虛高、大部分投資者虧損等行業亂象為整個行業點了“世林贊”。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出現這些行業亂象的根本原因還是資本盲目沖擊下的行業失序。目前影視投資出現兩極化現象:具有商業價值的頭部內容,資本紮堆進入,而商業價值不明的項目無人問津。這部分是因為投資人判斷一部影視作品價值的手段很有限,主要是根據同類作品前期市場表現、卡司陣容等做經驗性評估,缺乏好萊塢工業化的嚴格風險評估工具。

由於資本瘋搶少量優質內容,導致的一個現象是優秀導演、演員話語權增大,這部分導致演員片酬居高不下。制作人的小圈子文化,也意味著這個行業生態比較封閉,圈子里的核心資源不開放,交易不透明。穩賺的項目,沒有人想給外人分一杯羹。

為了爭搶稀缺的優質資源,投資方想出了保底發行的方法。只有靠著這種方法,才能拿到頭部內容,接觸到核心的資源。去年《美人魚》保底18億,票房33.9億,這一度刺激了保底發行開始流行。而保底價也逐漸失控,多起保底慘案不時傳出。如去年《封神傳奇》保底10億,最後票房慘淡只有2.84億。

一切的不理性似乎只有依靠時間來冷卻。資本多次觸礁之後,有的選擇退出,有的則冷靜觀望。參與遊戲的各方都在反思,對於資本方而言,他們意識到只有增強辨識、培育優質IP資源的能力,不再盲目跟風投項目,才能收複失地。而要獲得這個能力,還得學會好萊塢影視工業化的流程,從市場調研,到完片擔保、完片保險等多個環節建立制度化的流水生產線,盡量減少投資過程中的死角與陷阱。

《人民的名義》 影視市場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64

中報眼 | 漢王科技業績增長乏力,人工智能概念炒糊了嗎?

人工智能概念爆炒過後今年上半年以來市場已經逐漸降溫,曾經乘概念而上的漢王科技(002362.SZ)也走到了業績增長的瓶頸期。

8月20日,漢王科技披露2018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2.97億元,同比增長13.19%,凈利潤僅2056萬元,比上年同期微增2.04%,扣非凈利潤1959萬元,同比下降1.1%。

漢王科技在過去兩年的快速增長後今年上半年緊急踩住剎車,近一年以來股價也一路走低。漢王科技去年9月股價還在37.88元的高位,8月20日最新收盤價18元已經“腰斬”。

成立於1998年、2010年就已上市的人工智能老牌選手,漢王科技在技術方面已經被多家後起之秀迎頭趕上,市場份額也被鯨吞蠶食。人工智能概念余熱未消,公司基本面改善卻出現停滯,漢王科技未來路在何方?

人工智能業績

人工智能仍是當前漢王科技追逐的概念,半年報告中屢屢提到,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寫入國家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人工智能大熱等。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漢王科技半年報不足4頁的公司業務概要中,“人工智能”就出現了11次。

漢王科技也在半年報中強調,作為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的先行者,公司持續布局“人臉及生物特征識別”、“大數據”、“智能終端”、“筆觸控與軌跡”等領域。不過,仔細剖析漢王科技的業務構成可以發現,只有人臉識別真正屬於人工智能細分領域中的計算機視覺,這一業務卻一直沒有太大起色。

公司營業收入構成中,1-6月“人臉及生物特征識別”收入金額為5568.57萬元,在營收中占比18.77%,低於筆觸控與軌跡和智能終端產品兩項業務僅排第三,與去年同期17.87%的比例相比幾乎沒有變化。

報告稱,漢王科技2005年開始涉足人臉識別領域,在這一領域已深耕13年,但始終沒有成為漢王科技的支柱業務,營收占比遠低於其他產品。2016年公司人臉識別產品全年營收7069萬元、占比17.01%;2017年該業務營收9477萬元,占比15.68%,在公司四類產品中排名墊底。

反觀人臉識別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起步時間遠遠晚於漢王科技,卻已在技術和估值上遙遙領先。曠視科技成立於2011年,估值超過25億美元;商湯科技成立於2014年,估值超過45億美元;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估值超過200億人民幣。幾大巨頭在近年來的飛速成長中迅速瓜分市場,已經走到了IPO跟前。

2010年登陸A股之初,漢王科技股價(前複權)一度高達87.51元/股,市值高達人民幣190億元。最新市值已縮水至39億元,被多家後起之秀遠遠甩在身後。

重走吃“蘋果”老路?

漢王科技增長乏力,研發投入有限、技術被對手趕超是重要因素之一。2018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4622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較快,但這樣的研發投入規模對於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公司來說並不突出。

此前公司的研發也一直乏力,2016年-2017年,漢王科技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5597萬元、7899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保持在13%,研發人員分別為334人、442人。

對比同樣是人工智能領域的老兵,科大訊飛僅2018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就超過8億元。都是登陸A股市場近十年,兩家人工智能企業的走勢已經走向分化。

4600萬元的研發投入,甚至比不上上半年漢王科技給蘋果賣商標的收入。4月27日漢王科技公告稱,與蘋果公司簽訂了一份關於海外多國非註冊商標權益轉讓的協議文件,對價款項為800萬美元。如果交易完成,預計對凈利潤的貢獻不超過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500萬元。

而3500萬元對漢王科技來說,已經是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的上限。半年報預計,1-9月公司凈利潤變動區間為2500萬-3500萬元,變動幅度在-24.82%到5.25%期間。如果剔除商標轉讓給蘋果的收入,漢王科技今年的凈利潤可能將大幅縮減。

漢王科技的聲名鵲起,就是與蘋果的商標糾紛的公案,2004年漢王科技曾申請了“i-phone”商標,隨著蘋果發布iPhone以及進軍中國市場,商標糾紛與之俱來,最終蘋果妥協並向漢王科技支付365萬美元。

漢王科技在技術和市場上如果不能進一步打破僵局,如今繼續靠賣商標吃“蘋果”為繼,下一步漢王科技的路或將越來越難走,世界500強的夢想也越來越遙遠。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向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