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當今市場三大擁擠交易:做多美股、做空日元和做空貴金屬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552
當前的市場有三大交易不僅成為市場共識,更是出現創紀錄的單邊倉位。在槓桿的幫助下(創紀錄的保證金水平),這三筆交易都指向一個risk-on的市場,都認為央行會成功。
 
Zerohedge評價道:
當一筆交易出現一邊倒時,通常逆向操作是更聰明的選擇。當交易一邊倒的情況越嚴重,市場越脆弱。
 
真的如此嗎?
 
三大擁擠交易之一:做多美股
 
三大擁擠交易之二:做空日元
 
三大擁擠交易之三:最空貴金屬
 
同時,保證金水平創新高。
 
當前美國股市的淨自由信用(Net Free Credits,也就是保證金賬戶中的現金餘額)和保證金債務都指向極端看多的市場情緒
 
但聰明的錢已經開始對衝風險了。根據美銀美林的頭寸分析,宏觀對沖基金持續增加其對風險資產的空頭頭寸,包括標普500、納斯達克100和商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09

El-Erian:理解當今世界的公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59
4大全球性變革/4大全球性實驗=1個非常規的市場
 
對當前的市場感到困惑?別這樣。要理解最近、當前甚至可能是未來的市場,你只需要上述公式。讓我來解釋一下:
 
在金融危機過去5年之後,全球經濟正在經歷4個重大的、歷經多年的變革。每個都很重要,而合在一塊,他們構成了歷史性的經濟調整。
 
1. 第一個變革來自於幫助經濟增長轉向更真實、更具包容性的增長(inclusive growth,包容性增長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成果)。
2. 其次,從央行干預創造金融穩定向經濟發展帶來更持久的結構性穩定;
3. 第三,從中美連線以及金融分割的歐元區向全新的地區及全球經濟安排變革,這將重新帶來激勵因素,或者至少減少當前的衝突。
4. 第四,從愈發嚴重的社會不平等與政治癱瘓轉向機構、政治和社會革新。
 
以上每個變革都及其複雜、充滿不確定性。將他們和在一塊看的結果就是,用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話說就是「異常不確定的前景」。
 
很明顯,對於當前和未來的幾代人,這裡存在很多風險。考慮到變革失敗所帶來的巨大下行風險,政府和央行都不願將經濟的方向盤交予不受約束的「市場力量」
 
然而,他們沒有特效藥。即便他們有,他們的執行力也遠遠不夠。他們也缺乏合適的工具、綜合性的歷史框架和可信任的分析模型。同時,他們從經濟學家處獲得的建議各式各樣。而自2009年高峰後,全球協作已被侷限在沒有效率的峰會和乏人問津的公報。
 
因此,當前的世界正處在四個歷史性和史無前例的政策實驗之中:
 
1、中國:新領導層正是試圖將經濟模式從日漸難以為繼的重商主義模式向內需拉動模式轉變,而且他們試圖在維持高增長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
2、歐洲:政府(在歐洲央行的幫助下)試圖在經濟衰退、高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理論分歧和政治緊張局勢下完善一個不完美的經濟聯盟。
3、日本:安倍新政府開啟了戰後歷史上最大膽的經濟實驗,安倍的「三板斧」包括高度非傳統的貨幣政策、激進的財政擴張和(尚待啟動)的基礎性結構改革。
4、美國:美聯儲試圖通過部分和不完善的措施來創造經濟增長和就業,而且美聯儲要在其他政府機構都因國會不作為而癱瘓的情況下單槍匹馬做到這一點。
 
最關鍵的一點是,在經濟的最基本層面,這四大實驗的根本目標是協助經濟和金融變革,他們讓當今的人們直面現實並帶來未來增長的期望。
 
意識到這一點後,市場已經積極的反映未來的金融回報。為何會這樣?因為這就是市場總是試圖要做到的。只不過有時候市場有效,而其他時候則未必如此。
 
考慮到四大變革的深度和政策實驗的力度,我們應該預計這會導致市場價格與基本面的大幅脫節,而事實也是如此。
 
說了太多的過去與現在;那麼未來呢?
 
只要滿足兩個條件,當前的脫節就沒有問題:那就是當前的務實政策實驗持續一段時間而且獲得成功。到了那時,也只有到那個時候,經濟的高增長和強勁的企業收入增長將合理化當前的市場價格並進一步推高價格。
 
第一個條件很可能可以滿足。由於缺乏備選方案,政府和央行沒有其他選擇,只有繼續冒險深入這一未知的政策領域,並且不顧高昂的成本和無法預計的後果堅持相當長一段時間。
 
第二個條件則要不確定的多。在多個層面都需要獲得成功。內部和外部協調決非易事。而政治體系則讓這個過程更加複雜,而非簡單。
 
那麼個人投資者應該怎麼做呢?這取決於三大關鍵問題:他們如何評估當前慘淡的基本面與人為的價格在未來走向一致的過程;現有的投資組合倉位;以及整體的風險忍受程度
 
對於那些將其養老基金和投資交給PIMCO,並且已經從當前的市場大幅上漲中獲益的人們,我們相信最好的方式是在長期逐步削減風險敞口;對於那些財務狀況不夠強勁的企業和增長乏力的國家而言尤其如此。
 
目前立刻快速拋棄風險也許為時尚早。但是時候逐步走開,以一個可衡量、有紀律的方式做到這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97

3G門戶總裁:當今真正的革命領袖,就是程序員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097.html

【導讀】3G門戶總裁張向東從谷歌I/O大會回來之後,感受到當今真正的革命領袖,就是程序員。

 

來源:i黑馬 作者:3G門戶總裁 張向東

 

相信我,我不是那麼容易被言辭矇蔽的人——那些宏大的名詞仍然在我的詞典裡,卻已有我自己的註釋。

相信我,我厭惡狂熱,萬眾高呼的場面讓我噁心,我希望自己擁有的是冷靜的激情。

2013年5月15日,當我站在舊金山Google I/O大會的門口,已經36歲。

就在這樣的年紀,我相信Google。

我不是相信一個品牌,我是相信有那麼一些人,在做同一個方向的事。

「我看到很多關於Google的報導,都是講我們和其他公司如何競爭的。我並不覺得這些報導有什麼有趣。我們應該去創造那些未知的東西,並不是每個技術都是零和博弈,悲觀不是我們進步的方式。」Larry在台上面對5000開發者的講話,早已被全球開發者點擊瀏覽,不必贅述。只是我覺得他講這段話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鼓掌,而是應該和Larry一起大笑,笑那些天天在關心我們錢包的旁觀者。

前一陣翻一本書,讀到一個曾經追隨切格瓦拉打游擊戰的人寫下這樣的話:「歸根到底,唯一跳出星球般的循環運轉意義之外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技術革命。雖然工程師總是被知識分子和政治活動家所忽視,但只有技術革命才不是循環往復的。有了電流後就不再用蠟燭,有了汽輪船就不再用帆船……這才是真正推動歷史的火車頭,它帶來了不可否認的和不可逆轉的進步。最有顛覆性的革命是沒有人鼓吹、沒有人策劃、甚至沒有人宣佈過的,既沒有領袖也沒有旗幟,悄悄地踮著腳尖,默默無聞地往前走:活塞,電流,數字化。是誰發明了電?也許這是一個安靜的父親,一個和顏悅色的保守派,但最終引起了巨大的動盪!這應該促使我們變得更加謙虛,甚至提醒我們,理想話語畢竟改變不了太多事情。」

是的,今天真正的革命領袖,就是程序員。

會後,中國開發者聚會。

一個中國開發者說: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開發者大會,第一次來美國,第一次坐飛機。我現在只是在開發一些遊戲,但我要在我的名片後面印上:Creating the Future.」

另外一個開發者說:「一個外國開發者對我講,你們中國人的Open不是開放,是公開,什麼都可以複製。我沒有拿鞋子砸他。我們這些開發者,盡自己的力量去努力,讓我們的產品成長起來,和Larry一樣,為人類做出貢獻,這才是最重要的。」

Google負責亞太區開發者關係的Tony說:「因為相信Google所做的事,他才離開美國,來協助更多開發者來加入Google的平台。」

我說:「作為開發者,我要問問自己,是什麼讓一個站立在地球上的人,開發出仰望宇宙之美的產品?是什麼讓一個人努力開放,願意讓萬千人的產品共同分享利益?是什麼讓一個人有勇氣,始終願意去探索未知的領域?」

1999年我大學畢業不到半年,和兩個熱愛Open Source的程序員在PC互聯網上開始第一次創業,一年後失敗。

2004年開始,我和鄧裕強在手機上摺騰,折騰出的主要是3G門戶和GO桌面。到今天,已經折騰了9年。

這些年,我也走過幾十個國家,讀過一點書,認識了一些人。見識的東西並不多麼稀奇,人性的光輝和醜陋,個人的偉大和脆弱,利益的魅力和骯髒,卻也大體瞭解。我還是不斷努力去理解這個世界為什麼這樣,要變成什麼樣,以及,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

——我說這些,只是想證明,我不那麼容易被欺騙,不那麼容易相信空洞的口號。

信息革命和其他的革命不同,它是在真正的潮流中前進,而非利益團體決鬥後的勝者決定方向。誰最符合信息世界本身的規律,誰會贏得最後的勝利。

Google不是一家公司,它是方向。而Apple作為一個品牌的勝利,只是階段性的。

《失控》的封面上,是一群蜜蜂飛出蜂巢去採蜜。KK是想說,信息網絡中,個體總是盲目的,但群體最後總有智慧去找到最後該走的路。我問他,那在花蜜被采完後,哪只蜜蜂發現了新的蜜源?是最聰明的那隻嗎?他笑笑說:總會有那麼幾隻。

週末,我在這裡寫下這些字,並不是激動得不能自已,要去遊行吶喊,我只是想和同類有一個擊掌:總有一些人被命運選擇,去發現,去創造,去改變。

我們這些程序員,就是那幾隻離群的蜜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48

當今的央行行長不好當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104

今天,每位美聯儲官員的講話都可能成為市場新聞的頭條,並造成市場的大幅波動,各國央行似乎已經變成了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起碼在經濟新聞中是如此。但在08年前,很多人可能只知道美聯儲主席是誰,美聯儲其它官員的發言幾乎都不會受到關注。正如經濟學人中寫道的,現在央行官員已經沒有這麼容易做了:

在90年代末和新世紀之初,美國和歐洲的央行官員的工作很簡單。通過上調或下調官方利率,他們可以如願地刺激或抑制經濟增長。通過銀行系統和債券市場,調整利率帶來的影響是很容易預判的,從而影響整個經濟中的借貸價格。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各大央行被迫把官方利率設定在最低的水平。在保持官方利率接近零的水平五年以後,貨幣政策制定者已經變得越來越依賴「非常規」措施了。

因為官方利率已經降至接近於零,不可能再往下降,現在世界各大主要央行只能依靠QE和前瞻指引來保持對市場的影響力,但今年5月初以後,央行對市場的影響力看起來開始失控了,特別是美聯儲首次提及縮減QE規模以後。看起來,美聯儲對市場利率的影響力受損於外國投資者的投資決定:

麻煩的外國投資者

但兩個政策工具都有它們的問題。先從資產購買開始。美國、英國、日本和歐元區的央行已經持有一個巨大的資產負債表,加起來規模達到9.7萬億美元。但央行嘗試影響的市場中,其它投資者佔了更大的份額。由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國國債接近5.6萬億美元,約為美國國債總供應量的一半。中國和日本加起來持有的美國國債超過美聯儲的持倉量(如上圖左圖所示)。在英國,價值1.4萬億英鎊的存量國債中,有1/3由外國人持有。他們是積極的投資者,從2008年開始,一共購買了超過2500億英磅英國國債。

這些外國投資者的購買和出售可以影響市場利率。在危機前夕,美聯儲上調了其官方利率,但政府債券和抵押貸款的收益率並沒有以類似幅度地上漲(如上圖右圖所示)。通過跟蹤外國的資本流動,並修正了其它因素,比如說較低的通脹預期,研究人員已經把利率走勢脫節部分歸咎於外國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上。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共識是,外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決定可以拉高或壓低利率高達100個基點。這足以是央行的行動無效化。2013年,外國投資者已經出售了價值45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在美聯儲希望市場利率下降的時候,這拉高了市場利率。

影響預期同樣棘手。Finn Kydland和Edward Prescott在1977年發表的論文中,把這稱為「時間一致性(time consistency)」問題。問題是,如果人們認為政策制定者將背棄他們的承諾,那麼央行對未來行動的承諾將缺乏公信力。比如說,如果環境改變,英國央行已經給自己加息留下了大量的餘地。空洞的承諾並不能改變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預期。

世界各大央行,尤其是美聯儲,要想繼續保持對市場的控制力,必須繼續創新,在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上繼續創新,讓非常規變得更加非常規:

在英國和美國,市場利率正在上漲,從5月初以來,已經上漲了超過100基點,雖然存在資產購買和利率政策的承諾。這意味著,新的政策工具還需要打磨。更強的承諾將會有幫助。在2012年的論文中,哥倫比亞大學教授Michael Woodford指出,央行官員可以利用他們的聲譽來克服時間一致性的問題。他們應該作出無條件的承諾,在一些客觀門檻(比如說失業率或名義GDP水平)被滿足前,將保持低利率。這種不得不放棄退路的尷尬,將束縛央行的手腳,但也能改變公眾的預期,刺激消費。

另一個更奏效的方法是,同時利用兩個新政策工具,把資產購買和前瞻指引綁在一起。在舊金山聯儲研究員Vasco Cúrdia和Andrea Ferrero 2013年的研究報告中,調查了美聯儲2010-2011年採取的6000億美元資產購買的影響。研究員估計,該政策伴隨前瞻指引,增加了美國GDP增長率0.13個百分點。在正常時期,經濟更快的擴張本身就是央行更可能加息的信號。今年利率更低,但預期明天利率走高的綜合效應,壓制了資產購買的影響。研究員認為,如果缺乏未來將保持低利率的承諾,QE2就會損失掉2/3的效能,至會增加經濟增長0.04個百分點。

可能把言行結合得最好的例子來自於歐洲央行。在2012年7月,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公開表示,央行將「不惜一些代價」來保證歐元區的存活。他的承諾由購買處於困境中政府的債券的新安排支持。該承諾是足夠的:在接下來一年,西班牙國債收益率下跌了250個基點。現在這個承諾仍然有效運作,雖然事實上歐洲央行仍什麼都沒夠購買。央行官員可能處於一個全新的世界,但他們仍可能保持影響力。

問題是,現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已經如此的大,美聯儲的QE甚至因擠出效應,已經開始影響金融市場的正常功能。不知道在下一場危機爆發的時候,央行官員還能推出什麼創新的措施,來保持他們對經濟的影響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72

當今時代的7種創新模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240.html

這世界上不存在什麼絕對的好和壞,糖是好東西,但是吃多了牙齒也要壞。創新,在我們這個時代總是一個帶有正面色彩的詞語,大多數人都把創新當作一種無需多想的正面事物去追求,卻其實很少去反思創新——創新是必要的嗎,什麼樣的創新是好的,創新是怎麼發生的?

創新的時代背景

現代人其實已經習慣了「進步強制」的思維方式。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曾經天真的認為,人類的技術會無限發展下去,總有一天科幻片裡面所描繪的那些未來場景會變成事實。為什麼?因為我們看到我們一直在進步,電腦的CPU越來越快,汽車速度越來越快,城市的建築越來越高,所以我們就很自然的相信進步會一直持續下去。這,就是「進步強制」。

進步強制其實是一種很年輕的思維方式,在人類的整個歷史當中,它充其量只是一個小嬰兒罷了。人類的歷史並非如我們所想那樣,呈現一個線性前進的發展過程,真實的歷史其實呈現出一些無序性。在歐洲,古希臘的哲學是一個高峰,之後1000多年人類的思想都沒有太大的發展,進入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然後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復興的是什麼?就是古希臘、古羅馬的文藝,這說明在1000多年後的後人看來,前人的思想依然是一座高峰。

在那樣的時代裡,創新其實並非是必須的,因為整個時代的變化很小,甚至沒有變化,所以傳承其實是更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搞創新,那你就會成為異類,你就無法被社會所包容,在那個時候創新估計就不是一個什麼有正面色彩的詞彙吧。

而生活在工業革命後時代的我們,一個人一輩子所經歷過的變化可能比之前幾代人經歷的都多,所以在我們這個時代,創新才成為一種必要,才成為大多數人視為普世價值的一種東西。即便如此,創新也是需要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它也是有很多不同的類型的。

創新的7種類型

經過一番搜腸刮肚,我把我所能想到的創新大致歸結為以下這7種主要類型,肯定不全面,但目前只能想到這麼多了,歡迎大家來幫我進行補充。

1、開拓式創新——開拓式創新是最有價值、也最有難度的一種創新,這種創新所創造的事物是歷史上不曾出現過的,是全新的,並且對於歷史進程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往往伴隨著天才人物的靈光乍現,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牛頓開創的經典物理學,愛因斯坦開創的相對論,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喬布斯發明的個人電腦、iPhone,製藥公司發明新藥,等等。

2、升級式創新——開拓式創新固然重要,但我們也聽說過「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這句話,我們也看到很多開拓者沒有賺到錢、模仿者賺了個盆滿缽滿的例子。比如說福特並不是汽車的發明者,但福特卻靠T型車成為了當年的美國首富,比爾·蓋茨雖然不是圖形化操作系統的發明者(圖形化最早的發明者是施樂公司、最早的商用者是蘋果),但他的windows卻幾乎統治了個人電腦。升級式創新其實非常重要,因為早期產品往往是比較粗糙的,而且往往是價格昂貴的,升級式創新起到了完善產品、降低門檻的作用,因此他們同樣值得尊敬。

3、差異化創新——大概10年前,定位理論開始風靡於營銷界,頗有營銷就定於定位、定位就等於營銷的感覺。其實,定位理論所適合的,只是差異化創新這個領域。差異化的例子估計大家隨便就可以舉出來一大堆,比如說專門給老人使用的手機,專門定位於辦公的thinkpad筆記本,專門用來越野的Jeep車,專門用來約炮的陌陌……差異化創新應該是最常見的一種創新模式,它是由消費者驅動的創新模式。

4、組合式創新——要理解什麼是組合式創新,想想瑞士軍刀就明白了。當我們給一個拖拉機裝上一門大砲的時候,我們就得到了一輛坦克。當我們給手機裝上攝像頭的時候,我們就有了「掃一掃」的可能性。當我們給眼鏡裝上小電腦,它就成了google glass。當我們給牙刷裝上發動機,他就成了電動牙刷。組合式創新同樣是一種常見的創新模式,它依賴的不是技術進步,而是對於新需求的敏銳洞察。

5、移植式創新——所謂移植式創新,就是把在A領域所使用的技術或模式,移植到看似沒有關聯的B領域,從而創造出新的產品或模式。例如,吉列在剃鬚刀領域發明了「刀架+刀片」的模式,把重複購買率低的刀架以極低的利潤出售,提高市場佔有率,然後再通過出售重複購買率很高的刀片來賺錢。亞馬遜的kindle在策略上和吉列簡直如出一轍,它以極低的利潤率出售kindle,基本上沒有在硬件上賺到多少錢,但是kindle的普及帶動了電子書的銷售,總體來看亞馬遜還是賺到的。在電子書項目上,亞馬遜沒有學習紙質書的商業模式,反而學習了剃鬚刀的商業模式,這就是移植式創新。移植式創新依賴的是對於商業模式本質的理解。

6、精神式創新——在大部分發展到成熟階段的行業當中,不要說開拓式創新、升級式創新的機會沒有了,就連差異化創新的機會也沒有什麼空間,這時候可能你僅僅能夠依賴的就是精神式創新了,你只能通過取得人們在情感、文化、價值觀層面的共鳴來實現創新。如果你的消費者消費你是因為可以通過你向外界傳遞出自己的價值主張,比如說通過開牧馬人標榜自己很man、通過穿無印良品來標榜自己很小資、通過去西藏旅行來標榜自己很文藝,那麼你就成功了。不過精神式創新是一道宅門,因為真正具有價值觀輸出能力的企業並不多。

7、破壞式創新——可能很多人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不要和傻瓜理論,因為他會把你拉到和他一樣的水平線上,然後用他豐富的經驗打敗你。」破壞式創新就是這樣一種創新,行業的新進入者相對於行業領先者,唯一的優勢就是他沒有什麼東西好失去,所以他就可以制定新的、帶有破壞性的行業規則,然後把你拉到和他一樣的水平線上面,再用他的經驗打敗你。當年淘寶打易趣,易趣是跟商家收取上架費的,交易也要收佣金,而淘寶作為後來者直接打出免費牌,一下子就把商家給吸引過去了,這就是典型的破壞式創新案例。


創新是如何產生的?

創新一定是依賴於創意的,這毫無疑問,但僅僅依賴於創意,對於創新肯定是遠遠不夠的。這就好比說,投資一定是要有一定的資本,但是你僅僅有資本肯定是不夠的。

對於創新來說,第一位的要素還是能夠把當下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當中,看到大勢往哪個方向發展,這就是我一直所提倡的「浪潮之巔」理論。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選擇,選擇的方向太多,就會令人無所適從。看清大勢的作用是你可以把90%的選項排除掉,把你有限的那一點創意資源投入到10%的選項裡,這就等於增加了你的創新成功率。因為我判斷我們的時代正在走向一個開放的去中心化時代,因此我很願意在這個方向上賭一把,賭未來的企業會採取開放的社會化協作工作方式,替代現有的封閉式工作方式。

第二位的,則是看到你在行業當中的位置。大部分人的命運可能是給定的,由於某種機緣巧合的原因而進入到了某個行業,那麼你就要對於行業的格局足夠瞭解,然後清楚的判斷自己在行業當中所處的位置。如果你是領先者,那麼你可能只要「守正」就夠了,就不需要「出奇」了,這個時候創新可能不是特別必要的事情。如果你是追隨者,那麼你可以選擇升級式、差異化、組合式、精神式、移植式等創新方式。如果你是新進入者,那麼你甚至可以採用破壞式創新策略。

我們看到,蘋果這幾年就從一個銳意創新的進取者變成了小心翼翼的保守者,估計也和它目前所處的市場地位有很大關係。而跟隨者三星則敢於推出5吋以上的巨屏手機,差異化出來一個新的細分市場。接下來國產手機廠商們作為破壞者,把巨屏手機的價位從4000多直接降到了3000以內,甚至有些新生品牌降到了1500元以內,這又讓三星也變得很難受。

在汽車市場裡,Jeep採取了激進的「升級+差異化」策略,通過配置9速變速箱(相當於智能手機上8核的概念)這種當前最先進的技術來提高自身的科技感,然後通過外觀設計的大膽轉變把自己從單純的越野車品牌扭轉到城市SUV的定位上,這也是結合自身所處的行業位置而選擇的創新策略。

第三,創新需要有一個開放的土壤才能產生。我們有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某個公司的老闆發現創新很重要,於是就成立了「XX研發中心」、「XX研究院」、「戰略部」專門負責創新工作,有些可能沒有設立專門的部門,但是卻組織召開很多「XX創新工作會議」、「XX頭腦風暴」,但他們往往都是無功而返。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創新並非某種專業技能,它的來源非常複雜,有可能是第一線的銷售、客服人員發現了創新機會,有可能是市場部門發現了創新機會,有可能是研發部門發現了創新機會,如果單純依賴於某個「創新部門」,則會抹殺其他員工創新的可能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42

統領當今全球經濟的十大新趨勢(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765

很難簡短的說清楚如今世界經濟的現狀如何,但有一些大趨勢已經開始悄悄改變。大西洋月刊總結了以下當今世界上正在改變的十大趨勢。

1)舊趨勢:太陽能費用高,只能依靠補貼存活下來

新趨勢:太陽能價格便宜,對老產業造成衝擊

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有一種說法——太陽能是價格昂貴而且沒有什麼效果的投資,只是因為政府的全力補助才得以維持。但是每一種說法大概總會迎來過時的那一天,對於太陽能來講,如今就是改變這種說法的時候。從吉米·卡特宣誓就職總統到如今,太陽能電池的價格已經下跌了99%,而且這種下降趨勢並沒有放緩的跡象。

此外,安裝費用和土地成本也在下降。這意味著,在亞利桑那這樣陽光充足的地方,即使沒有政府補助,太陽能也已經能夠和化石燃料電力相競爭了。

事實上,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已經非常普遍,公用事業公司正在試圖徵收太陽能稅來用於維護電網。太陽能即將開始製造一場新的能源革命,但大多數人都還沒有抱以足夠的關注。

2)舊趨勢:美國的拉丁化

新趨勢:美國已經開始「亞非化」

墨西哥移民熱潮已經結束了。墨西哥經濟的改善、生產力的缺失,加上美國生產力過剩和強制實施的一些禁令,已經讓2008年以來的墨西哥向美國淨移民數量降至零甚至負數。

取而代之的是誰呢?大量的亞洲人開始湧向美國,他們以每年50萬左右的速度向美國遷徙,亞裔美國人所占人口比例已經達到了6%。

大部分研究表示,移民有利於經濟發展,所以這對於美國來講是個好消息,尤其是很多來自亞洲的移民都是具有高技能的人群或者創業者。

3)舊趨勢:中國人口膨脹

新趨勢:中國人口迎來「蕭條期」

2012年,中國的適齡工作人口下降了345萬。換言之,去年中國減少的工作人口數量相當於黎巴嫩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而今年,中國工作人口的減少規模還會更大,且這樣的下降趨勢會一直持續到2030年左右。

這意味著中國看似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動力,將比人們預期得更早被耗盡。即使廢除計劃生育政策也不會導致中國出現嬰兒潮。

雖然這種人口收縮不會對中國龐大的勞動力規模造成太過劇烈的衝擊,但是這會使得更多的投資被吸引到其它的貧窮國家去,從而導致中國一些行業的價值鏈急速升高,催生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4)舊趨勢: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飆漲

新趨勢: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直線下降

這一新趨勢部分可以歸功於經濟停滯不前,但主要還是要歸功於天然氣產量的激增。唯一沒有簽署京都協議書的大國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低位,預計今後該指標還將繼續下降。

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還在繼續飆升,而中國成了如今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國。

5)舊趨勢:大學越來越重要

新趨勢:大學已經不如從前那麼重要了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人生活中的一個真理就是:如果你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去讀大學吧。那時候上大學能夠帶來的收入增量也的確可觀。

但過去十多年中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上大學能夠帶來的收入增量似乎已經停止上漲了。雖然大學依然很有價值,但是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它的價值並沒有隨著年月的積累而增加。這可能是為什麼去年美國大學招生人數下降的原因。預計這可能會給大學學費和學生貸款的上升勢頭製造一定的阻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51

統領當今全球經濟的十大新趨勢(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771

全球經濟的一些重大趨勢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悄悄改變,從能源到人口,從政府債務到經濟增長動力,這些新的趨勢將決定接下來數十年的全球經濟變化及格局。

請參閱本系列第一篇張 統領當今全球經濟的十大新趨勢(上)

6)舊趨勢:開車的美國人越來越多

新趨勢:在美國,開車的人將越來越少

還記得汽油1美元一加侖的時代嗎?那已經是很久遠的時候了。如今汽油價格總是保持在4美元一加侖上下,美國人也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了,即使失業率在下降,但開車的人也還是越來越少。與此同時,軌道交通開始發達起來,1998年至今,美國鐵路公司增長了55%。

7)舊趨勢:美國醫療成本飆升,繼而導致赤字急速擴張

新趨勢:醫療成本增長開始放緩,赤字規模也緩慢擴大

高昂的醫療成本和國家債務把美國經濟壓得喘不過氣。但今後這部分的增長將不會如我們想像中那樣快。

醫療成本的上升依然會快於經濟增長速度,但是比較起之前的水平,還是會放緩的。這可能要歸功於奧巴馬醫改法案未來的實施、醫療創新以及經濟衰退。

同時,醫療部門的就業比例終於開始下降。而從2009年開始,這部分赤字已經下降過半。當然,對於那些認為緊縮措施會傷害美國經濟的人來講,這可能是個壞消息,但是那些擔憂美國債務問題的人們還是可以鬆一口氣了。

8)舊趨勢:金磚國家逐漸征服世界

新趨勢:中國成為金磚國家中唯一一個還未遭遇重大阻礙的國家

金磚國家即指那幾個新興起來的超級經濟體,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逐漸追趕老牌帝國,如美國、歐洲和日本。但是俄羅斯、巴西和印度都相繼撞牆,經濟增速已經放緩至2%-3%,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差不多。而中國是堅持下來的最後一個金磚國家。雖然也經歷了溫和放緩,但經濟增長仍維持在7.5%左右。從前我們談論一個新經濟秩序的興起,現在我們可以只談論中國的崛起了。

9)舊趨勢:主動式(Active)基金管理統領金融世界

新趨勢:被動型投資(Passive)將主導金融世界

金融產業中賺錢的頭號方式就是從人們手中收取資金管理費用。養老金、共同基金、對沖基金和捐贈基金都是如此,你攢的錢放在他們手裡都要付出層層的手續費。而且這些基金還不能全都擊敗市場。但是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把財富投資到被動基金中。

被動基金是指以某種市場理念知道投資,而不是把錢投進去猜測別人會怎麼投。貝萊德(BlackRock)和Vanguard等公司的那種ETF就是近幾年湧現的主要被動型基金。一些養老基金也在轉向成被動型基金。

10)舊趨勢:中國持續增持美國國債

新趨勢:中國開始拋售美國國債

美國似乎已經把自己抵押給了中國。作為美國的最大債權人,中國現在正在開始拋售美國國債,而不是像以前那樣不斷地買入。事實上,美國的第二大債權人日本也在做同樣的事。

那麼現在是誰在購買美國國債呢?是普通的美國人。大部分的美國債務是美國人自己對自己的負債關係,而不是對外國人,這一點越來越明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53

投行家已成明日黃花,當今華爾街最搶手職業——合規官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368

昔日的華爾街之王通常是拍板大宗交易的投行家,但現在的權力掮客已經變為有權對風險提案say no的合規官員。

美國政府加大反洗錢法律的實施為合規官員開拓了一個紅火的市場。合規官員即指監管一家銀行系統,使之避免違反監管規定,並監控任何可疑交易的人。

招聘人員表示,合規官員供不應求,迫使銀行間以提供雙倍薪水,或其他諸如彈性工作安排等特別待遇互挖牆腳。

面臨一連串監管調查的摩根大通已經宣佈改善合規性的計劃,其在官網上稱,將招聘逾300個反洗錢專家。這相當於其他許多金融機構整個合規部門的規模。

獵頭公司JW Michaels & Co.法律招聘人員Jason Wachtel表示,市場高素質的合規官員並不多。

我知道一家「非常大」的銀行給一位未來反洗錢項目新主管提供超過100萬美元的薪水,這是幾年都聞所未聞的數字,但後者拒絕了這份工作邀請。

該舉措突顯了經驗豐富的合規官員所處的地位。

華爾街對合規官員的關注還要追溯到2003年10月,那時愛國者法案中對金融機構核查特定客戶身份的條款生效,銀行被迫支持反洗錢合規部門監控他們的客戶和交易。

不過2008-2009年金融危機過後,監管者和檢察官加強對恐怖主義者、毒販和逃稅者嫌疑有關的資金控制。

根據反洗錢專家協會,該法案實施行動已在整個行業展開,2012年,包括違規制裁在內的反洗錢結算金額從2011年的2660萬美元上升至35億美元。其中包括去年轟動一時的對匯豐銀行19億美元罰款,懲罰其對毒販洗錢行為監管不力。

加拿大道明銀行上月因違反反洗錢法案被罰款5250萬美元,此後任命荷蘭合作銀行的Michael Bowman掌管道明的制裁與反洗錢運營。

8月巴克萊聘用摩根士丹利反洗錢主管Tim O'Neal Lorah為該行金融犯罪合規部門主管。

大型金融機構會面臨數個監管者審查,他們的合規官員有時不得不應付十幾項考試,以掌握其所在領域的工作。並沒有學校提供特定的訓練,金融機構通常從競爭對手中招募合規官員。

比如摩根大通去年僱傭花旗的Pamela Johnson為該行金融犯罪合規主管。而花旗則選擇Johnson在小摩的前任William Langford頂替空缺職位。

監管者表示,因為大型銀行互挖牆腳,他們擔憂小型銀行可能無法留住合格的專業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694

一張圖告訴你當今最賺錢的對沖基金經理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303

如何去評價和比較對沖基金經理們的操作業績呢?投資顧問Joshua Brown認為,用他們賺取的利潤總額來衡量,是非常好的方法。若以該指標排行,索羅斯位於眾基金經理之首,Bridgewater基金的Ray Dalio位居第二,鮑爾森第三。

採用賺取的利潤總額來比較對沖基金經理的業績,排除了年輕的基金經理,但這也是合理的,因為我們評價的是多年來對沖基金經理的業績。這些年來,市場走勢千變萬化,最偉大的基金經理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

2013年,投資大鱷索羅斯旗下的量子捐贈基金(Quantum Endowment fund)斬獲55億美元,這是該基金歷史上第二高的業績,也令該基金重回史上最賺錢基金的寶座。與索羅斯相比,去年Dalio表現則原地踏步,牛市踏空。這些年來,索羅斯在各類市場、各種市場環境下都表現神勇,似乎一切盡在掌握中。

下表為經過時間驗證的10位最牛對沖基金經理。第一列為對沖基金經理人;第二列為對沖基金名稱;第三列為管理的資產規模;第四列為自基金成立起,該基金實現的累計盈利。索羅斯以396億美元雄踞榜首,Dalio緊隨其後,為392億美元,高調的對沖基金經理鮑爾森居第三位,為254億美元。

美国,对冲基金,索罗斯,鲍尔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32

讀書劄記160604世界秩序(二) 當今天下大勢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6/04/%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604%e4%b8%96%e7%95%8c%e7%a7%a9%e5%ba%8f%e4%ba%8c-%e7%95%b6%e4%bb%8a%e5%a4%a9%e4%b8%8b%e5%a4%a7%e5%8b%a2/

讀書劄記160604

世界秩序(二) 當今天下大勢

掌門執筆

 

結論先說:當今天下的均勢吊詭地維繫於 美國國力(尤其是軍力)獨大的事實, 與及美國制霸全球卻力有不逮.***

 

冷戰初期的國際秩序實質上只有兩極,*** 西方聯盟基本上唯盟主美國馬首是瞻. 在美國眼中,聯盟不是一夥為了維護均勢而協調行動的國家, 而是一家由美國出任CEO的聯合企業. 」J (原文)

〈天下大勢的構成〉

起始於戰後歐洲重建內部均勢的安排, 並且迅速推廣為在全球範圍內對蘇聯集團國的「遏制政策」布局. (即所謂「冷戰格局」.)**** 起初這主要依靠美國的核子打擊力量,後來則以美國瘋狂發展軍備來加以保証. 1948年北約NATO的建立標誌著美國霸權的大成, 同時也是其頂點.***

 

國際關係的定格則是1949通過的「聯合國憲章」,核心內容有兩點:

A “一國一票” 參與框架終於達成了 “威爾遜原則” 三十年來的懸念, 使聯合國成為普世接受的外交論壇和執行平臺.

B執行機構「安全理事會」中, 五個 “常任理事國” 擁有對等否決權, 另加九個輪任國,組成國際事務仲裁框架. 此一操作框架以五強國的戰略利益為先決條件,先天上易於癱瘓和僵化,**** 但在國際上仍可起到削減戰爭頻率和規模的作用.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體系是「多極霸權」的平衡術, 但是戰後世界形成雙極. 聯合國精神雖出於威約,體質卻大不相同. 根據國際關係理論, 「雙極霸權」本身不易產生大型戰爭, 而(防禦性)戰略核武又進一步抑止兩強輕啓戰釁,於是四十年和平歲月在核噩夢中得以繫而不墜.

 

美國的霸業成於冷戰,四十年間作為民主陣營的領袖一言九鼎,下綫群國迫於共產陣營壓力, 對老大的頤指氣使敢怒而不敢言….. 這就是美國領袖群倫的真相.

1990年蘇聯解體,冷戰終結, NATO的重要性喪失, 西方聯盟內部分歧擡頭,美國的全球影響力隨之下降.*** 後冷戰的人類歷史並未終結, 「單極霸權」的形成意料外並未進一步增加美國的權力, 近程事態則因中國崛興而更形複雜緊張.

在15宗單極霸權遭受挑戰的歷史案例之中,10宗導入戰爭.*** 中美難免一戰的說法近年甚囂塵上, 但諷刺的是,迄今為止, 兩國牌面上的外交關係竟然是 “太平洋地區戰略合作夥伴” (雖則未有任何具體安排), 更且從未發生過任何正面衝突. 畢竟大家都是現實主義者嘛…..

 

在國際舞臺上面,

〈美國的傲慢與底氣不足〉

非今日始,原因在於她是個民主國家, 但這民族卻很年青天真,且內部價值分歧甚大, 因而無法持久地一致行動.***

 

美國的相對國力在戰後初期達到峰值, 國土未受戰火波及,工業生產力毫髮不損,GDP佔全球六成, 「馬歇爾計劃」施惠整個西歐,手執NATO牛耳, 亞洲的非共產國家皆在其卵翼之下.

由擘劃偉業的 杜魯門,堅定執行的 艾森豪威爾,到風華耀眼的 甘乃廼, 美國形成了一種類似大革命法國的天真世界觀和行動熱情: “以天下為己任”, 欲將「自由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度」直銷全球,以普渡眾生.*** (當然兼夾開闢市場,花花銀子大把抓.) 祖國以偉大夢想(外加 徵兵令)號召子民, 不惜灑熱血於異域遠疆,以酬其壯心偉業.

“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擁有這樣的理想主義和資源去應付那麼多的挑戰.”(原文) 這就是美國人的傲氣!美國以 “世界警察” 自居,不惜盡傾舉國之力, 在全球四出 “滅罪救火, 扶病濟貧”. 戰後世界六十年的秩序就靠美國這種天真自大的 “反共濟世,捨我其誰?” 精神艱苦而混亂地維持著. 然而落後國家之貧病自有其歷史 “天數”,不因美國人的意誌和美金而轉移, 當救世主的代價是這個英雄自詡之國最終滿懷失落.

 

美國在五場戰爭(韓、越、海灣、伊拉克 和阿富汗)之中, 銷磨盡了幹雲豪氣,看到了民心和國力的界限.**** 每戰之初,天真的國民都以極大的熱情擁抱正義的征討; 每戰之末(海灣戰爭除外),國內抗議之聲四起, 傷疲的國民力數領導層(主要針對共和黨, 基大師為此憤憤不平,溢於言詞. J)道德和才幹低落. J

尤以越戰創深痛鉅,社會為之撕裂, 國家陷身一場「理想主義」vs「現實主義」意識形態內戰,*** 持續至今,愈演愈烈. 阿富汗戰爭則以國會明拆(共和黨小布殊)總統臺,與及在野黨候選人(民主黨奧巴馬)明確否定現行外交國策, 使美國在國際上威信掃地.

時至今日,美國國民對領導層信心大不如前, 這反過來連帶領導層自信心減弱, 無法制訂穩定有力的長期外交政策. 另一方面,四戰為德不卒,也輸掉了盟友的信心. 諸戰未敗於戰場,而敗於國內政局, 外交國策搖擺不定是美國覇業中衰的內部政治因素.***

 

在大右派 基大師看來,民氣荏弱,大業衰頹, 內心實有無窮之惆憾!他的

〈結論:美國是正義的, 但她的能力有所限制.

不管受益者求請與否, 美國的軍事實力為全球提供了安全盾牌. 在基本上由美國單方面提供的保護傘下,發達國家結成聯盟, 而發展中國家則免於遭受她們有時沒有認識到的,更不要說願意承認的某些威脅.*** 全球經濟得以發展, 美國提供了 融資、市場和 大量創新. 世界秩序的顯現既體現了美國的理想主義, 又融合了傳統的均勢概念. 」(原文) (精彩, 簡直是 荷里活“美國隊長”精神 的學術版.)

 

正是由於這一事業的成功, 它必然最終會受到挑戰, 而且挑戰有時打著世界秩序的旗號. 」 關鍵問題涉及西方和非西方對待秩序的方式截然不同. 近代西方堅信:現實世界是行動者的外部因素, 知識呈現為數據化,外交政策的成功取決於準確評估現實和各種趨勢.*** 其他文明則按傳統認為:現實世界是行動者內在認識的反映, 為心理、哲學或宗教信念所界定.**** (基大師作為一流學者, 畢竟比劇作家有識見得多.)

 

基於認識論和價值觀的巨大反差, 美國的「西方普世準則」, 主要論述為自由市場、民主制度和人權, 在非西方經常遭到否定排斥. 非西方國家參與世界秩序體系的時候, 會以本身的理念重新解讀 “秩序”的意義, 凸顯秩序的不同面向.*** 例如西方國家基於人道主義和促進民主制度而武力入侵內亂之國; 非西方國家則斥之為幹涉內政.

有時基於博弈論式的戰略考量,西方與非西方逆向而行動. 最明顯的是發達國家一致限制核武器擴散, 你認為伊朗和北韓會怎樣想怎樣做?

 

美國雖然軍力所向無敵,國力無可匹敵, 但要脅天下以從,或者導天下而一同,經已証實是癡心妄想. 基大師對未來世界秩序的推移,倒是相當之…..謙卑.

 

 

《世界秩序World Order》(2014) Henry Kissinger

上文內容主要出自第八章〈美國:心情矛盾的超級大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