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世家:印度的洛克菲勒:安巴尼家族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302/t20130225_410974.htm
印度第一家族的創始人迪魯巴伊·安巴尼既沒有事先分配財產,也沒有安排交班,這為兩個兒子的爭產埋下了地雷。幸運的是,穆克什和安尼爾兩兄弟在分家後各自擴大其商業王國,並躋身全球富豪榜前列,這足以證明迪魯巴伊在後代培養上的過人能力。名門望族留給後代最重要的財富應該是人脈、經驗、能力和價值觀,而非金錢、股權、房產或古董。

  2010年,位於孟買市中心、估值10億美元的豪宅「安蒂拉」(Antilla)甫一落成,就被譽為全球最貴的私人豪宅。這棟建築有27層樓,173米高,能停160輛車,有獨立的電影院和健身中心,還僱傭了600名工作人員。他的主人是被稱為印度第一家族的安巴尼家族第二代掌門人—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
  安巴尼家族被媒體稱為「印度的洛克菲勒」,其控制的公司收入一度佔到印度GDP的3%。2008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安巴尼家族的兩位成員—穆克什·安巴尼和他的弟弟安尼爾·安巴尼(Anil Ambani)同時位列前十名,穆克什以430億美元的身家位居第五,而他的弟弟以420億美元排名第六。
  雖然安巴尼家族的財富傳承只經歷了一代,但家族繼任者擴張財富的速度讓世人歎為觀止,而這都得益於家族創始人迪魯巴伊·安巴尼(Dhirubhai Ambani)的苦心經營(附圖)。印度媒體把安巴尼家族的發展歷程分為迪魯巴伊時代和後迪魯巴伊時代。
迪魯巴伊時代:財富迅速積累


  1932年,迪魯巴伊出生於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小鎮丘瓦德(Chorwad)。他在也門首都亞丁(Aden)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那裡,迪魯巴伊不僅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殼牌石油公司(Shell)的小職員榮升為經理,還偶然發現當地硬幣的銀含量價值高於其面值,隨後他決定把這些硬幣鑄成銀條賺取中間的差價。也門政府很快發現市面上的硬幣迅速減少,並派人調查此事,他們發現了迪魯巴伊的所為,並把他遣送回國。
  1958年,回國的迪魯巴伊和表兄用375美元在孟買創辦了信實商業公司(Reliance Trade Co Ltd),主要從事聚酯紗和香料的進出口貿易。迪魯巴伊努力和供應商建立良好關係,並說服他們把具有壟斷性質的香料賣給自己,他的公司通常能從這一生意中獲得300%的利潤。在迪魯巴伊的努力下,信實商業的生意有了很大的起色。
  1965年,他準備擴大公司規模,但表兄卻小心謹慎、安於現狀,他不得不與之和平分手。同年,印度政府發佈了利好尼龍生產企業的政策。迪魯巴伊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商業機會,於是創辦了信實工業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並創立了自己的品牌「Vimal」。迪魯巴伊認為,建立自己的品牌非常重要,他通過品牌營銷不斷擴大品牌的知名度,當時信實每年花在廣告上的費用多達120萬美元。1975年,信實工業公司的利潤增長高達700%。1977年,其公開上市,募集了180萬美元的資金。1979年,信實工業公司的年銷售額達到1.9億美元,成為印度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商。
  政商結合是大家族慣用的商業手段。印度人開玩笑地說,印度最大的政黨就是信實黨(Reliance Party of India)。迪魯巴伊通過不斷支持政客來為自己的商業帝國謀取利益。在印度大選中,他給予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資金上的支持。甘地上任以後,印度政府給予信實工業公司一系列的優惠,這家公司由此控制了全國紡紗業產能的50%。1980年,印度政府不僅同意了信實工業公司擴張的請求,還拒絕了其他企業的同類申請。
  1986年,正當迪魯巴伊準備繼續在印度商界大展拳腳的時候,由於身體過度疲勞,他住進了醫院。這時,迪魯巴伊開始著手考慮自己商業帝國的接班人,他決定召回遠在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就讀的大兒子穆克什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就讀的二兒子安尼爾幫助自己打理公司。他仍然是公司的董事長,並任命穆克什和安尼爾為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從此,信實集團開啟了「三人主政」的時期。
  1988年,迪魯巴伊決定進入石油領域。由於穆克什大學期間學的是化工專業,迪魯巴伊讓穆克什負責這個項目。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之後,國際油價迅速增加,導致印度外匯儲備不足,影響了當時的印度經濟。在嚴峻的形勢下,印度提出了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全球化的經濟開放政策,允許私營企業進入之前不能經營的領域,如銀行、金融、石油等行業。正是在這種有利的政策下,1991年,穆克什成立了信實煉油私營公司(Reliance Refineries Private Ltd)。兩年後,在安尼爾的策劃下,信實煉油私營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印度第一家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企業。隨後,在穆克什帶領下,信實煉油不斷擴大規模並進行技術革新,2002年,石油已成為信實工業的支柱產業之一。當然,安尼爾也不甘示弱,他將主要精力用於在印度開展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業務。
  在穆克什和安尼爾的協助下,安巴尼家族的產業逐步擴大。2002年,信實集團的收入達到150億美元,佔印度GDP的3%,佔印度年出口額的5%,貢獻的稅收佔全國稅收總額的10%,利潤佔印度所有私營企業當年總利潤的30%。

  後迪魯巴伊時代:家族的分裂
  家族傳承一直是困擾很多大家族的問題。為了財富傳承,迪魯巴伊從小就注意栽培自己的兩個兒子。他非常注重兒子的教育,在常規學習以外,還專門聘請了傳授常識的家庭教師來陪伴和教導他們,以便孩子們能全面發展。穆克什在一次訪談中說,他的成長主要受益於四個方面:學業、家庭教師教授他們的常識、父親對於創建信實集團的激情,還有父親對家庭的深入關懷。
  迪魯巴伊允許孩子在他設定的範圍內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並自由地成長,穆克什覺得這對自己的成長非常重要,因為當前進的道路只剩下自己的時候,你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潛力。雖然穆克什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很管用,但他承認做起來很難,比如他自己就對家族第三代管得過多。
迪魯巴伊還經常與孩子們分享創業的激情,在他的熏陶下,他的兩個兒子十幾歲就開始在公司鍛鍊了,這為他們的事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對孩子們進行學業和事業上的教育以外,迪魯巴伊會堅持把每個週日留給家庭,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學業和事業以外的樂趣,比如說在森林中漫步或者在小溪中洗一個澡。
  2002年迪魯巴伊去世,但他沒有像很多美國家族創始人一樣為子女建立了信託,也沒有為子女分配自己的財產,這為安巴尼家族日後的分裂埋下了伏筆。穆克什是長子,他覺得自己理應繼承父親的全部事業,而安尼爾卻不甘心當哥哥的助手,兄弟倆就此產生了分歧。最終,三年的豪門恩怨隨著一紙協議的簽訂畫上了句號。
  2005年,在母親科姬娜的調解下,穆克什和安尼爾最終敲定分家協議。根據協議,穆克什得到信實總資產的30%,負責信實工業公司、收購而來的印度石化公司(IPCL)和信實工業基礎設施公司(Reliance Industrial Infrastructure Ltd);弟弟安尼爾同樣得到30%的資產,負責信實能源公司(Reliance Energy Ltd)、信實電信公司(Reliance Communications Ltd)、信實資本(Reliance Capital Ltd)和信實天然資源公司(Reliance Natural Resources Ltd)。科姬娜只保留了30%的信實股份,其餘的10%在迪魯巴伊的女兒之間平分。
  協議還規定,兄弟兩人10年之內不得在同一行業競爭,同時二人均有權使用公司的商標和品牌;另外,安尼爾的公司需要重新取名並重新上市,但新上市公司的名稱中可以加入「信實」字樣,從而擴大信實的品牌影響力。迪魯巴伊可能萬萬想不到,自己離世後,當年一手創立的信實集團會一分為二。
  這場豪門恩怨也牽動著很多印度股民的神經。信實擁有印度25%的股民,豪門恩怨的落幕也給印度股民吃了一顆定心丸。協議達成的第二天,印度股市大漲,信實旗下的公司也有不同程度的漲幅。很多印度人預測,安巴尼家族會就此走向沒落,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2007年,分家兩年以後,信實旗下公司的市值從原來的1萬億盧比上升到了4.3萬億盧比,穆克什和安尼爾分別帶領自己的公司走向成功。

  穆克什與安尼爾:
  商業帝國的持續擴張
  分家以後,穆克什的商業帝國得到進一步發展。他控制的信實工業公司,起初的主營業務為能源和化工,2005年,穆克什提出擴大加曼納加爾煉油廠的計劃。2007年,他與美國石油公司雪佛龍(Chevron)達成合作。2009年,加曼納加爾煉油廠的擴建使得印度石化公司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綜合煉油企業,日生產量達到124萬桶原油。
  穆克什不僅在石油領域擴張,他還拓展了新的商業領域。鑑於印度零售市場有巨大的發展空間,2006年,他創立了信實零售公司(Reliance Retail),進軍零售業。當時匯豐銀行的全球研究報告顯示,2006年,印度零售業的產值為3000億美元,到2012年將升至5500億美元。2008年,信實零售和英國瑪莎公司(Marks & Spencer)合組瑪莎信實印度公司(Marks & Spencer Reliance Limited),瑪莎和信實零售分別持股51%和49%。信實零售選擇和瑪莎合作的重要原因,是看中其在零售行業的管理經驗和品牌影響力。信實零售在跟著名零售公司合作的同時,也加快了自有品牌的發展速度。截至2012年,它已在印度85個城市開設上千家店面。
  這些商業上的成就給穆克什帶來了眾多榮譽。2011年,他成功進入美國最大商業銀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董事會,成為首位非美國籍董事。2012年,哈佛大學根據股票回報率對印度全部CEO的表現進行排名,穆克什排在第三位,2002到2012年間,他為股東創造的收益率高達745%。根據《福布斯》雜誌的統計,截至2012年,穆克什的財富達到210億美元,為印度首富。他的信實工業公司2012年收入為666.8億美元,僱員23166人,在「世界500強」中排名第99位。
  安尼爾的表現也絲毫不遜色於他的哥哥。他另起爐灶,將分得的資產組合成立了信實-安尼爾·迪魯巴伊·安巴尼集團。2005年,安尼爾以8260萬美元收購了寶萊塢電影公司Adlabs Films,收購之前的2004年,其利潤是444萬盧比,到2008年已增至4.59億盧比,對其收入增長貢獻最大的是影院放映業務。
  2007年,安尼爾看好印度農村電信市場的巨大潛力,他控制的信實電信公司投資25億美元開建農村基礎電信設施,為達到這一目標,信實電信同年和中國的華為簽署了價值2億美元的採購合同。農村的網絡覆蓋為信實電信帶來了更多的業務,同時,安尼爾不斷擴大信實資本的業務領域,目前,信實資本經營包括資產管理、保險、私募股權投資等金融業務,其淨資產從2005年的1438億盧比上升到2011年的10910億盧比。
2012年,安尼爾決定和中國房地產開發商萬達集團合作,涉足房地產領域。據報導,信實和萬達將組建一個合資公司,建設綜合性鄉鎮項目,主要投資於商用樓宇、酒店、公寓、零售空間,項目總計佔地約2000萬平方英呎,投入為10億-15億美元。
  同樣持續擴張自己商業版圖的安尼爾,雖然財富數額不及兄長,但根據《福布斯》的統計,截至2012年,安尼爾的財富亦達60億美元,排在印度富豪榜的13位。他控制的信實-安尼爾·迪魯巴伊·安巴尼集團2012年收入為154億美元,僱員12萬人。

  安巴尼家族的過人之處
  安巴尼家族從發家至今雖然僅經歷兩代人,但充滿了傳奇色彩。在各國家族傳承史上,分家後又將家族王國不斷擴大的例子並不多見,安巴尼家族的案例堪稱經典。而這一家族傳承中的一切皆因老迪魯巴伊而起。
  從缺憾的角度看,老迪魯巴伊複製了亞太地區很多富豪的失誤,既沒有為子女建立信託,也沒有事先分配自己的財產,甚至沒有安排交班,這為兄弟之爭埋下了地雷。幸運的是關鍵時刻,孩子母親挺身而出化解矛盾。由此可見,有兩個要素對維持家族安定至關重要:權威人物和明確的分配方式。
  從幸運的角度看,分家後兩兄弟能各自擴大其王國,足以證明老迪魯巴伊在後代培養上的過人能力。老迪魯巴伊在培養兒子時用盡時間和心力,這是大多數成功企業家很難做到的。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名門望族留給後代最重要的財富,應該是人脈、經驗、能力和價值觀,而非金錢、股權、房產或古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77

仿洛克斐勒分家 富邦蔡明忠 蔡明興喬不定

2013-12-16  TNM
 
 

 

上週,台灣第二大富豪家族—富邦蔡家驚傳分家,本刊調查,今年八十四歲的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雖老當益壯,卻也開始為未來預做準備。他不樂見新光吳家兄弟鬩牆,或國泰蔡宏圖、蔡鎮宇兄弟的分家方式,希望仿美國洛克斐勒(Rockefeller)家族的信託管理,分而不離。

然隨著富邦集團迅速壯大,老大蔡明忠希望產金分離(傳產與金融業切分),老二蔡明興則對一手做大的證券跟壽險難忘情,父子三人對分家各有一套劇本,目前正請外國財顧公司進一步規劃中。

五月以八十一億美元(約新台幣二千四百三十億元)身價,登上《富比世》(Forbes)台灣第二大富豪的富邦蔡萬才家族,上週驚傳分家。對此,蔡萬才長子、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對外澄清,純屬「空穴來風」。不過,無風不起浪,根據本刊調查,蔡家的確聘請外國財務顧問公司,正規劃分家事宜。

今年高齡八十四歲的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逐漸將事業放手給蔡明忠、蔡明興二子,但他身體硬朗,每週二中午固定與兄弟倆進行餐會,討論集團大事,每半年主持一次「集團擴大經營會議」,聽取所有高階主管報告。對蔡萬才而言,他有三個兒子,除了蔡明忠、蔡明興之外,第三個兒子就是富邦,「當父親的,哪有退休的一天」。

兄弟倆 持股相當

目前蔡家三代同住北市仁愛路大宅,為讓家業永續傳承,蔡萬才也費心安排。本刊調查,台大法律系高材生的蔡萬才,擁有台灣第一代企業家中少見的高學歷,一直公平對待二個兒子,從持股到管理,均可見其用心。

本刊調查富邦家族投資公司持股發現,蔡家家族投資公司包括明東、道盈、忠興與富本營造等,蔡明忠有多少持股,蔡明興也會有相同持股;而在家族主力公司的富邦金與台灣大哥大,蔡明忠、蔡明興持股相去不遠,彼此之間,也都派駐董事、有經營角色,二人相輔相成。

謀信託 分而不離

但樹大分枝是千古不易的道理,過去新光吳家兄弟為了分家而反目,而系出同門的國泰蔡宏圖、蔡鎮宇兄弟也因分家鬧歧見,看在蔡萬才眼裡,心裡有所警惕。「很多老友向總裁(蔡萬才)建議,在他身體健康、頭腦清楚時,開始準備(分家),他有聽進去。」知情人士透露。

同時,蔡明忠有二子二女(長子與二女在國外念書;幼子是罕病兒、在家照顧),蔡明興則有一子一女(長子在國外工作、女兒在國外念書),這些第三代將陸續學成,準備返回家族工作,分清楚也有助於計畫孫輩們的未來。

去年初,蔡家從高盛銀行挖角私人銀行高手,為「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操盤。多年前,蔡家以蔡萬才英文名Wan-Tsai, Tsai縮寫成立WTT投資公司,運籌家族資產、持股、不動產和海外投資,有意參考美國洛克斐勒家族作法,將財產交付信託,家人僅可領取孳息、配股等,分而不離、持續累積。

「利用家族控股公司掌控,以後家族成員有異見,大家關起門來討論。可由家族有能力者管理,或委由專業經理人管理,但所有權還是在蔡家人手上,能確保家族基業長久。」知情人士表示。 雖分工 互踩地盤

富邦集團最大的二塊山頭是富邦金與台灣大哥大,在蔡萬才「家和萬事興」的分家原則下,兄弟二人所有權(股權)相當,管理權也各管一塊,以金融、非金融切割,富邦金控由老大蔡明忠掛董事長,台灣大則由老二蔡明興掛董事長。

看來分工清楚,但據本刊調查,實際上管理權仍糾葛不清。

金融是富邦集團的航空母艦,富邦金控以資產規模四‧四兆元、市值逾四千三百億元,穩居民營金控第二大,旗下擁有六家子公司,蔡明忠雖是董座,但營運上,蔡明興也從未缺席。

富邦金控決策模式是成立經營委員會,由蔡明忠、蔡明興兄弟坐鎮,成員包括旗下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由於富邦證券和富邦人壽是蔡明興從無到有做起來,二家公司至今仍直接跟蔡明興報告,「Richard(蔡明興)在證券、人壽事務著墨較深,開經營委員會,只要Richard對這二個部分有講話,Daniel(蔡明忠)就閉嘴。」

也就是說,金控雖由蔡明忠掛名領軍,但證券與壽險卻歸屬蔡明興的地盤勢力。

據悉,蔡明忠希望產金分離,至少管理權先分清楚,但蔡明興對證券和壽險卻有濃厚興趣,雙方產生歧見。對此,至截稿為止,二人並未回應。

按喜好 金控大傷

一位市場人士分析,如果富邦證券與人壽切割獨立給蔡明興,富邦金控勢力將大減,蔡明忠還得去買證券與人壽,但巿場已經沒有好標的可買,富邦蔡家是非常精明的商人,絕對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

至於電信事業,二○一○年起,蔡明忠、蔡明興分任富邦金與台灣大哥大董座,是為配合政府金融與產業分離政策。蔡明興雖掛台灣大董事長,但蔡明忠對電信與媒體事業有興趣,功夫也下得很深,「台灣大所有決策,主管們同時要向大董(蔡明忠)報告。」

蔡明忠因事情管得很細, 員工私下稱他「蔡課長」,知情人士說:「超過五萬元的花費,就要由副總拿到大董辦公室簽字,還要講清楚錢要怎麼花。」

蔡明忠還插手台灣大哥大的人事,今年十月,他找了富邦證董事長陳邦仁擔任台灣大執行董事,督導業務,「對外說法是迎向數位匯流,陳邦仁是財管出 身,任務就是要幫台灣大擠出更多獲利。」知情人士向本刊說。

「電信與媒體才是大董想做及喜歡的。」了解蔡家人士表示。去年壹電視跟凱擘談上架,當時凱擘代表言談中都是「大董表示…」「大董不同意…」,目前凱擘董事長鄭俊卿是專業經理人,市場人士認為未來凱擘應會併入台灣大,才能與中華電信一較長短。

產金切 還談不妥

「產金分離(電信與金融業切分)對富邦蔡家是最可行的分家方式。但是誰拿哪一個,十分錯綜複雜。父子三人還沒談好,得等到全盤敲定之後,才會執行。」了解內情人士透露。

天下事合久必分,國內吳、辜、蔡三大金控家族,只剩下富邦蔡家還未分家,而一旦富邦蔡家也分了,將是蔡家再一次的開枝散葉。

蔡家發跡於三○年代,出身竹南的蔡萬春,帶著二個弟弟蔡萬霖與蔡萬才北上闖天下,從賣菜、賣醬油開始,朝向民生必需品一路發展,做到百貨業。

一九五七年蔡萬春獲選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後陸續成立國泰產險、國泰壽險及國泰信託,成為金融一霸。之後三兄弟分家,蔡萬春擁有國泰信託、蔡萬霖分得國泰壽險、蔡萬才分得國泰產險。蔡明忠曾說,他父親分到的是最小的一塊。

一九八五年,蔡萬春次子蔡辰洲因不良放款惹出遭擠兌、停止營業的十信風暴,導致蔡萬春家脈一蹶不振。蔡萬霖與蔡萬才反而各自努力登山,發展為雄踞一方的霖園(現名國泰)及富邦集團。

富邦金控曾攀上市值第一大的民營金控公司,蔡明忠曾經驕傲地說,他是跟著父親一起從小保險公司做起,做到金控市值最大,「市值第二大的就是我堂哥(蔡萬霖次子、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的公司。」

老父盼 和諧公平

二家兄弟金控一路互較短長。二○○二年,富邦銀娶得台北銀,國泰金則娶回世華銀,各有斬獲。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蔡明忠趁機以六億美元低價買進ING安泰人壽;十二月又參股廈門商銀,率先搶灘成功,贏過國泰。

同一時間,國泰人壽因出現三十年首次虧損,打破多年兄弟共治局面,最後由蔡宏圖與大哥蔡政達買下蔡鎮宇的一五%國泰金股權,完成分家。

現在,富邦蔡家也要分家了,不僅攸關這個台灣第二大富豪家族的興衰,更可能牽動台灣金融業的重新洗牌,對蔡萬才、蔡明忠和蔡明興都是考驗。而蔡家能否如蔡萬才所期待,分得和諧公平,也將是台灣大家族分家的一大指標。 分家分工 考驗兄弟情

★新光集團 吳家4兄弟

1986年新光創辦人吳火獅驟逝以來,吳東進、吳東賢、吳東亮、吳東昇4兄弟屢為經營權不快。1996年進、亮公然鬧翻,2004年亮、昇為台証證、新纖齟齬,2012年吳東進加碼吳東賢家族所掌的新紡,引來叔姪之爭。然而幾經爭執,4兄弟現各踞山頭,版圖明確。

★霖園集團 蔡宏圖、蔡鎮宇兄弟

蔡宏圖長期掌理國泰金,2008年國泰金虧損,他支持長期隱身幕後的胞弟蔡鎮宇,出任金控下的國壽、國泰世華銀行副董。然而1年半後,兄弟卻因績效不如預期等原因,徹底分家。蔡鎮宇退出董事會,並將名下800億元的持股全數賣給哥哥,另創寶豐隆集團。

★中信集團 辜家3兄弟

已故老董辜濂松以新光吳家兄弟紛爭為殷鑑,2005年決定將家業一分為三,中信金歸長子辜仲諒、次子辜仲掌開發金、中壽等,三子辜仲立掌中租企業團,3兄弟各憑實力向老父買股權。辜濂松於2012年過世前後,3兄弟雖偶傳踩線,版圖實已大致底定。

★晶華酒店 潘思源、潘思亮兄弟

潘思源任晶華酒店副董事長多年,2009年6月晶華董監改選卻退出董事會,他的弟弟、晶華董事長潘思亮解釋,哥哥多年來忙於公益與發展大陸事業,未參與晶華經營,因而退出。潘思源為晶華最大股東,持股未減,但外界仍難除分家聯想。

洛克斐勒家族的 財富管理與傳承

洛克斐勒家族第一代創業者老洛克斐勒經營石油業,締造驚人財富,他與後代透過家族辦公室、信託基金,讓財富守成並增長,150年後的今天,子孫仍能享有老洛克斐勒的財富庇蔭。

洛氏家族辦公室建立於1882年,執掌投資、法律、家族事務等各項需求,由家族代表和專業經理人組成決策委員會,主導運作。家族辦公室後來愈趨專業,下設3大部門,分掌股票債券、新創事業,和家族房地產的管理投資,現在甚至對外服務,成了洛氏家族的生財事業之一。

洛氏家族第二代舵手小洛克斐勒,在1934年、1952年,分別為他的6個子女、眾多孫子,設立了2批信託基金,保障子孫的生活支出、提供創業資金。信託的資產以股票為主,自外於家族辦公室,另設受託委員會,執掌信託資產的處分收益。

家族辦公室與信託基金將洛氏家族的財富緊緊守住,並支持洛克斐勒慈善基金會、兄弟基金會等家族慈善機構,廣泛贊助醫藥、教育、農業、國際關係等各領域研究,成為家族成員立足政、商界的重要資源。 蔡萬才小檔案

現職:富邦集團總裁

年齡:84歲

學歷:台大法律系畢業

家庭:妻子楊湘薰,育有蔡明忠、蔡明興2子,蔡明玟、蔡明純2女

經歷:1957年起與兄長蔡萬春、蔡萬霖共創國泰集團,1972年起連任3屆立委,1979年國泰集團分家,掌國泰產險,逐步發展為富邦集團。

蔡明忠小檔案

現職:富邦金控董事長、台灣大哥大副董事長

年齡:57歲

家庭:妻子蔡陳藹玲,育有2女2子

學歷:台大法律系畢、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碩士

經歷:1984年進入富邦集團,曾掌富邦建設、產險、銀行等,2001年富邦金上路,任副董,2003年與胞弟蔡明興入主台哥大,2004年7月任富邦金控董事長。 蔡明興小檔案

現職:台灣大哥大董事長、富邦金控副董事長

年齡:56歲

家庭:妻子蔡翁美慧,育有1子1女

學歷:台大經濟系畢、美國紐約大學財務金融碩士

經歷:1983年進入富邦集團,創富邦證券、富邦人壽及投信等;2001年富邦金控上路後,歷任常董、副董事長兼執行長等;2006年7月接任台灣大哥大董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50

SENSE隨筆151123不列顛經驗主義 (上) 自由主義 與 洛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1/23/sense%e9%9a%a8%e7%ad%86151123%e4%b8%8d%e5%88%97%e9%a1%9b%e7%b6%93%e9%a9%97%e4%b8%bb%e7%be%a9-%e4%b8%8a-%e8%87%aa%e7%94%b1%e4%b8%bb%e7%be%a9-%e8%88%87-%e6%b4%9b%e5%85%8b/

SENSE隨筆151123
不列顛經驗主義 (上) 自由主義 與 洛克
執筆人:Kan

〈自由主義〉
緊隨著宗教改革的步伐,歐洲出現了一種稱為「自由主義」的新型政治和哲學立場,它主要出現在英國和荷蘭。 自由主義是 新教思想 “人人都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和上帝溝通”的一種發展。 自由主義是新興中產階級的東西,工商業正在這個階級的手中蓬勃發展,因此與貴族和君主的頑固特權傳統格格不入,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寬容」。

新教教會從來沒有獲得過天主教會在中世紀所擁有的政治權力,國家權力因此變得更形重要。中產階級憑著自身的進取精神獲得了財富,越來越厭煩君主的獨裁,因此自由主義運動就朝著民主的方向發展,其基本願望就是爭取財產權和削弱君權。中產階級認識到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善當前的境遇,結果,教育的重要性便得到了普遍的承認。

他們通常對政府持懷疑態度,因為政府限制商業的自由發展;但同時又意識到法律和秩序是最基本的需求,這樣就多少緩和了反政府的態度。*** 從這個時期開始,英國人便繼承了典型的妥協傳統。在社會問題上,他們更喜歡改良而不是革命,因此,就像其名稱所提示的那樣,17世紀的自由主義其實是一股解放的力量。它意圖擺脫一切暴政,包括政治、宗教、經濟和智力上的暴政。同樣,它也反對極端主義新教各派的盲目狂熱,並且不承認教會在哲學、科學問題上享有合法權威。

自由主義的主要特徵就是對個人的尊重,新教神學早就強調了教會在良心問題上享有立法權是不恰當的。同樣,「個人主義」也滲入了經濟和哲學領域。在經濟領域,它表現為“自由放任”;而在理論上則表現為19世紀的「功利主義」;在哲學方面,它對「知識論」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笛卡兒的著名命題“我思故我在”就是這種個人主義的典型例子。(關於笛卡兒的學說,可參閱《SENSE隨筆150126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

十九世紀工業社會崛起之後,自由主義成了遭受殘酷剝削的工人階級要求改良社會的強大意識形態源泉,這一功能又被後來更富戰鬥力的新興「社會主義運動」所繼承。 在政治理論上,不列顛經驗主義者展示了一種理性主義思維特色。其三位代表人物是 約翰·洛克John Locke、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和 大衛·休謨David Hume,時間大約從英格蘭內戰到法蘭西大革命。

〈洛克〉
洛克(1632—1704)自小接受嚴格的清教徒式教育,洛克學説的基本宗旨之一就是寬容,但這最終導致了他與衝突雙方都斷絕了關系。*** 洛克最著名的哲學著作是《人類理智論》,書中對於心靈的局限性和人們所能進行的探索範圍提出了明確闡述。

理性主義者顯然設想完善的知識最終是可以獲取的,但這只是一種樂觀的想法,而洛克認識論探索的卻是某種批判性哲學的基礎,這種哲學在兩重意義上是屬於「經驗主義」的。首先,它並不像理性主義者那樣預先斷定了人類的知識範圍;另外,它強調了感知和經驗的因素。
《人類理智論》旨在掃除過去的偏見和先入為主的見解,而不是為了提供某種新的哲學體系。這種觀點不僅標誌著經驗主義傳統的開始(由貝克萊、休謨和 穆勒John Stuart Mill所推動),而且標誌著 康德批判性哲學的開始。

在這一新計劃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嚴格地把知識置於經驗基礎之上,這就意味著必須捨棄 笛卡兒和萊布尼茨的先天理念。有種觀點是公認的,即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既能夠發展,又能夠使我們學到知識的資質。其次,最初的心靈要像一張白紙,由經驗來為它提供思想內容,洛克把這些內容叫做「理念」。理念一般可分為兩類,一是「感覺理念」,我們通過感官瞭解外部世界就可獲得這種理念;二是「反思理念」,源於心靈的自我審視。
接下來,洛克把理念分為簡單理念和複雜理念兩類,他稱不能再分解的理念為「簡單理念」。複雜理念可分為實體、程式和關係三類。實體就是獨立存在的事物的複雜理念,而程式則依賴於實體存在。 “關係”不能算真正的複雜理念,它們自成一類,源自心靈的比較作用。

洛克認為聯系概念的基礎必然是一個假設,而不是經驗。洛克認為,如果説某人知道什麼,那就意味著他確信他所知道的。 按照其觀點,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就只是理念,而理念代表了世界,換句話說:詞語代表理念,正如理念代表萬物一樣。
洛克知識論的主要難點是不僅缺乏系統性,而且經常遇到難題就退卻。

至於神學問題,洛克認同把真理分為「理性真理」和「啟示真理」的傳統劃分法,他始終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特別厭惡“神秘靈感”,即被神靈啟示所眩惑的某種狀態,這是16、17世紀宗教領袖的一個特點。洛克認為這些人的狂熱不僅損害理性,而且損害啟示,宗教戰爭的恐怖暴行證實了這一點。

洛克在《政府兩論》中闡述了他的政治理論,其中第一篇論文批駁了《家長論》這本含有神授君權觀點的書。這一理論的基礎是世襲原則,推翻它易如反掌。
洛克在《政府論次篇》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論。 他和霍布斯一樣,認為政府存在之前,人們生活在一種受自然法則支配的「自然狀態」之中。政府是在「社會契約」的理性主義學説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和當時那些堅持君權神授的人相比,算是前進了一大步。

洛克首先考慮到國王的行政權力和相對應的議會立法權。立法機構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是至高無上的,它只對社會負責,假如行政和立法發生衝突,行政必須被迫屈從於立法。孟德斯鳩後來非常詳盡地論述了權力的劃分。

另一個問題是人們如何決定,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對暴君採取正義的武力行動?在實踐中,往往是根據起義能否成功來判定的。 洛克設想任何一個有理性的人都能明辨是非。由於只有根據某個內在原則才能評價行動的對與錯,那麼第三種權力「司法權」正好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他並沒有把司法權當做一種單獨的權力來討論,但是在任何地方,司法權都及時地獲得完全獨立,並且在其他權力之間進行裁決。

他指出社會契約背後的原動力就是對財產的保護,由於有這類協定約束,人們放棄了獨自維護其利益的權力,而把這種權力交給了政府。 在君主制度下,國王本人也可能捲入紛爭,按照任何人都不應對自己的案件進行裁判的原則,司法就必須獨立於行政。****
這三種權力通過這種方式組成了一個相互制約的均衡體系,從而防止了任意的權威出現。對於政治上的自由主義來説,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所有的思想家中,洛克既不是最深刻的,也不是最具獨創性的,但他卻逐漸在哲學和政治兩個領域產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響。在哲學領域,他站在了新經驗主義的前列,這種思想由 貝克萊、休謨和後來的邊沁、穆勒發展起來。在18世紀法國的「百科全書派運動」中,除了 盧梭及其追隨者,其餘大部分都屬於洛克派。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特色也是在洛克的影響下形成的。

在政治方面,洛克理論是對英國實踐應用方法的總結,因此沒有導致大動蕩。而在美國和法國,洛克的自由主義則導致了一種壯觀革命。
自由主義在美國成了國家理想,並被寫進了憲法。作為一種理想,它並沒有始終得到忠實的遵守;但作為一項原則,早期的自由主義幾乎原樣不變地在美國發揮作用,《獨立宣言》的措詞打上了他的烙印。

在法國洛克的影響更為巨大,並與英國形成了痛苦而鮮明的反差。在經濟方面,英國的自由貿易政策在法國受到了極大的推崇,儘管存在著部分的曲解。在整個18世紀,英國文化都得以在法國盛行,這種狀況首先是由於洛克的影響。

以上資料出自《西方的智慧》Russe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375

遠古時代的洛克菲勒 向創世理財第一人學習

踏入12月,媒體紛紛總結全年股市,並預測明年市況。筆者向來不湊這熱鬧 - 要在云云預測中選一個靠譜的,機率很低。若自行預測指數走勢,則自問見識淺薄未看不透。既然聖誕將至,《聖經》又是最普及的預言書,姑且嘗試從中抽取「創世理財第一人」的故事解讀一番,希望有助讀者為來年投資作計劃。

《創世記》中提到埃及法老王造了兩個夢,約瑟解夢指將有7個豐收年,然後緊接7個饑荒年,並建議豐收期間在各城市建倉庫儲糧,以便往後度過饑荒。法老委派約瑟掌管此事,然後果如夢所啟示,隨豐收年而來的是饑荒年。因為早已積聚糧食,農作物失收仍舊穀倉有餘,連鄰近地區的人都要前往埃及買糧。

故事很簡單,到底對理財投資有甚麼啟發?

7年豐收和7年失收代表經濟循環周期,豐收期間儲糧正是「好天斬埋落雨柴」,屬慣常聽見的生活智慧,投行中人尤其明白此道理。凡事要懂得持盈保泰,人人都會說,但真正做到的很少。週一習廣思專欄提及和投資人士飯聚:「與往年年尾篤定收重量級花紅截然不同,面口不再寬容,皆因由投資銀行到對沖基金,整個行頭今年都難『搵食』。上半年所謂的「大時代」,近幾個月便完全變臉...」由此可見,歷經風浪滿有經驗的金融人,大多未能參透股市的上落時機。

約瑟預先知道要儲糧,是因為法老作了異夢。投資人沒有夢中啟示,拿捏不準時機不為奇,但股市大升之後會下跌是現代人都知道的。約瑟建倉儲糧不是豐收最後一年才做,而是有計劃有策略地在 7個豐收年間持續儲糧。其實附近地區於同期亦是豐收,但失收年只有埃及的儲糧足夠度過荒年,甚至有餘將糧食賣給外地人。為甚麼?  

聖經沒有說明,筆者推想「持盈保泰」的執行難度很高,因為人性懶惰 - 往往某個方法能賺錢,便以為未來都能一直以該途徑輕易獲利(直至突然失效為止),所以連續7年豐收,鄰近地區未有儲糧,賺錢後也許大興土木、築路修橋、吃喝玩樂...

約瑟在豐收年間密密儲糧,而各處饑荒的 7年,他開倉賣糧。第一年人們都以金錢購買,第二年百姓已花光銀子,約瑟便讓他們以牲畜換糧食。第三年百姓沒銀兩又沒牲畜,只有荒廢的土地和自身勞動力,於是請求約瑟以糧食為代價收購他們的土地。除了糧食,約瑟還給予種子讓百姓耕種,並要求他們將收成的20% 交給法老。以現代的方式理解,就是買物業收租。

聖經記載:「約瑟收聚了埃及地和迦南地所有的銀子」、「於是約瑟為法老買了埃及所有的地」

約瑟身為一人之下的宰相,理財能力確令人折服。他懂得持盈保泰、低買高賣、有計劃守紀律、收地放租、保持現金流(徵收20%收成,不讓糧倉因7年饑荒而淘空)。

以創世記的故事講投資管理,到底是否適合現今世代?美國洛克菲勒家族(Rockefeller) 的發跡史和約瑟如出一轍,至今紐約第48街至第51街都是該家族的物業。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搜尋。聖經是數千年前記載,竟然至今適用,確是充滿智慧的預言書。其實,價值投資者可以向約瑟和洛克菲勒借鏡 - 低價買入產品,待一段日子後,以之換取價值更高的(固定)資產並創造穩定現金流。
 
故事反映各類產品價格都有上落週期,價值投資人除了耐心等待內在價值在股價反映,也應在買入之前,有離場策略和計劃。

《網上加料版》

一般人不是會作異夢的法老,也沒有約瑟解夢的能力,要「預知未來」唯有將勤補拙:看披露最新消息和業務去向的通告。近日看公告較吸引筆者注意,並值得花時間研究類別:

(1)  披露未來幾年合約額的公司:

平日對公司作估值都要假設業務增長率和市場增長率。如果能基於實質的未來合約作估值,準繩度會較高,而且投資者較有信心買入並持有。接近年尾,好些公司發通告列明已簽合約銀碼,只要與之對比過往1-2年的業務,就能推測未來的營收和盈利狀況,並進行估值。儘管近月很多業績公佈都顯示業績普通,甚至因為經濟不景而錄得虧損,但市場上仍有已簽訂合約,且未來營收有保障的公司,值得研究和考慮投資。

(2)  持牌金融業的發展:

不少主營業務非金融的上市公司,收購持不同牌照的本地小型證券行。筆者不明白「大時代」過去了,A 股市場不活躍,港股交投淡靜的悶市,上市公司何解急於收購持牌金融機構。這是大時代未完?或未來有資金流入本港的徵兆?  還是未來會有相關政策?這個行業似乎值得留意。

(3) 溢價股份交易:

過往只要有溢價配股或賣股的公告,翌日股價將大升至接近該溢價。最近筆者卻發現某些股份的市場反應不一致。投資人需要細看溢價售賣股份的完成日期(如果未完成即是有不確定性。而早前不少終止交易的公告觀之,溢價賣股不一定會成事)。此外,參看近月有否管理層或股東低價行使認股權證,以及網上查看買家的實力都是重要一環。單憑價格差異跳入股市,風險較高。(筆者就見到溢價交易公告翌日股價下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30

遠古時代的洛克菲勒 向創世理財第一人學習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12/blog-post.html

踏入12月,媒體紛紛總結全年股市,並預測明年市況。筆者向來不湊這熱鬧 - 要在云云預測中選一個靠譜的,機率很低。若自行預測指數走勢,則自問見識淺薄未看不透。既然聖誕將至,《聖經》又是最普及的預言書,姑且嘗試從中抽取「創世理財第一人」的故事解讀一番,希望有助讀者為來年投資作計劃。

《創世記》中提到埃及法老王造了兩個夢,約瑟解夢指將有7個豐收年,然後緊接7個饑荒年,並建議豐收期間在各城市建倉庫儲糧,以便往後度過饑荒。法老委派約瑟掌管此事,然後果如夢所啟示,隨豐收年而來的是饑荒年。因為早已積聚糧食,農作物失收仍舊穀倉有餘,連鄰近地區的人都要前往埃及買糧。

故事很簡單,到底對理財投資有甚麼啟發?

7年豐收和7年失收代表經濟循環周期,豐收期間儲糧正是「好天斬埋落雨柴」,屬慣常聽見的生活智慧,投行中人尤其明白此道理。凡事要懂得持盈保泰,人人都會說,但真正做到的很少。週一習廣思專欄提及和投資人士飯聚:「與往年年尾篤定收重量級花紅截然不同,面口不再寬容,皆因由投資銀行到對沖基金,整個行頭今年都難『搵食』。上半年所謂的「大時代」,近幾個月便完全變臉...」由此可見,歷經風浪滿有經驗的金融人,大多未能參透股市的上落時機。

約瑟預先知道要儲糧,是因為法老作了異夢。投資人沒有夢中啟示,拿捏不準時機不為奇,但股市大升之後會下跌是現代人都知道的。約瑟建倉儲糧不是豐收最後一年才做,而是有計劃有策略地在 7個豐收年間持續儲糧。其實附近地區於同期亦是豐收,但失收年只有埃及的儲糧足夠度過荒年,甚至有餘將糧食賣給外地人。為甚麼?  

聖經沒有說明,筆者推想「持盈保泰」的執行難度很高,因為人性懶惰 - 往往某個方法能賺錢,便以為未來都能一直以該途徑輕易獲利(直至突然失效為止),所以連續7年豐收,鄰近地區未有儲糧,賺錢後也許大興土木、築路修橋、吃喝玩樂...

約瑟在豐收年間密密儲糧,而各處饑荒的 7年,他開倉賣糧。第一年人們都以金錢購買,第二年百姓已花光銀子,約瑟便讓他們以牲畜換糧食。第三年百姓沒銀兩又沒牲畜,只有荒廢的土地和自身勞動力,於是請求約瑟以糧食為代價收購他們的土地。除了糧食,約瑟還給予種子讓百姓耕種,並要求他們將收成的20% 交給法老。以現代的方式理解,就是買物業收租。

聖經記載:「約瑟收聚了埃及地和迦南地所有的銀子」、「於是約瑟為法老買了埃及所有的地」

約瑟身為一人之下的宰相,理財能力確令人折服。他懂得持盈保泰、低買高賣、有計劃守紀律、收地放租、保持現金流(徵收20%收成,不讓糧倉因7年饑荒而淘空)。

以創世記的故事講投資管理,到底是否適合現今世代?美國洛克菲勒家族(Rockefeller) 的發跡史和約瑟如出一轍,至今紐約第48街至第51街都是該家族的物業。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搜尋。聖經是數千年前記載,竟然至今適用,確是充滿智慧的預言書。其實,價值投資者可以向約瑟和洛克菲勒借鏡 - 低價買入產品,待一段日子後,以之換取價值更高的(固定)資產並創造穩定現金流。
 
故事反映各類產品價格都有上落週期,價值投資人除了耐心等待內在價值在股價反映,也應在買入之前,有離場策略和計劃。

《網上加料版》

一般人不是會作異夢的法老,也沒有約瑟解夢的能力,要「預知未來」唯有將勤補拙:看披露最新消息和業務去向的通告。近日看公告較吸引筆者注意,並值得花時間研究類別:

(1)  披露未來幾年合約額的公司:

平日對公司作估值都要假設業務增長率和市場增長率。如果能基於實質的未來合約作估值,準繩度會較高,而且投資者較有信心買入並持有。接近年尾,好些公司發通告列明已簽合約銀碼,只要與之對比過往1-2年的業務,就能推測未來的營收和盈利狀況,並進行估值。儘管近月很多業績公佈都顯示業績普通,甚至因為經濟不景而錄得虧損,但市場上仍有已簽訂合約,且未來營收有保障的公司,值得研究和考慮投資。

(2)  持牌金融業的發展:

不少主營業務非金融的上市公司,收購持不同牌照的本地小型證券行。筆者不明白「大時代」過去了,A 股市場不活躍,港股交投淡靜的悶市,上市公司何解急於收購持牌金融機構。這是大時代未完?或未來有資金流入本港的徵兆?  還是未來會有相關政策?這個行業似乎值得留意。

(3) 溢價股份交易:

過往只要有溢價配股或賣股的公告,翌日股價將大升至接近該溢價。最近筆者卻發現某些股份的市場反應不一致。投資人需要細看溢價售賣股份的完成日期(如果未完成即是有不確定性。而早前不少終止交易的公告觀之,溢價賣股不一定會成事)。此外,參看近月有否管理層或股東低價行使認股權證,以及網上查看買家的實力都是重要一環。單憑價格差異跳入股市,風險較高。(筆者就見到溢價交易公告翌日股價下挫)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12/blog-post.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189

特朗普炮轟F-35造價過高,洛克希德馬丁重挫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周一將矛頭指向另一家美國防部供貨商、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表示其F-35戰機項目的開支過於高昂。受此影響,早盤洛克希德馬丁股價下跌近4%,其他數家零部件供貨商也遭到拖累。

特朗普在推特中寫道,F-35項目及開支成本已經失控,1月20日後軍方及其他采購中的開支將節約數十億美元。按計劃特朗普將在當天宣誓就任美國新一任總統。上周二特朗普首先對另一家國防部供應商波音“發難”,並表示波音為將來總統打造的“空軍一號”開支已經失去控制了,並威脅取消訂單,波音市值因此損失14億美元。

得知此事後,洛克希德馬丁F-35項目主管Jeff Babione出面“撲火”,並表示從項目一開始公司就已經投資數億美元用於降低飛機成本,目前每架戰機的造價較原始報價已經減少70%,計劃在2019或2010年全面投產後將報價控制在每架8500萬美元。

據路透報道,就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前一周,五角大樓與洛克希德馬丁簽署了第9份F-35的訂單,合同總額達71.8億美元。2016年2月,洛克希德-馬丁曾在公告中表示,F-35計劃是公司最大的項目,占公司2015年合並凈營收總額的20%。

F-35屬於第五代戰鬥機,具備較高的隱身設計、先進的電子系統以及一定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主要用於前線支援、目標轟炸、防空截擊等多種任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已服役的艦載第五代戰鬥機。作為美軍史上最昂貴武器項目,該款戰機的生產過程一波三折,曾出現推遲交付、造價翻倍、試飛起火等一系列問題。今年4月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曾在聽證會上表示,原計劃於2016財年結束前交付的1013架F-35戰機僅有179架可按期交付,實在看不出這一戰略計劃還有什麽意義。同時戰機在發動機、雷達、感應、燃料系統以及維護等多個方面存在問題。麥凱恩擔心美國可能因此喪失在戰鬥機方面的技術優勢。

按照美國防部的采購計劃,美國將購買2443架F-35戰機,分別列裝於美空軍、海軍以及海軍陸戰隊,交付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型戰機於2015年7月形成初步戰鬥能力。洛克希德馬丁能否完成合同交付,決定權目前落在候任總統特朗普與候任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兩人手上。

截至發稿時,洛克希德馬丁股價下跌5.27%,報245.84美元,市值蒸發近40億美元,零部件供應商諾斯羅普(Northrop Grumman Corp)下跌4.3%,國防軍工板塊ETF PowerShares Aerospace & Defense Portfolio及iShares U.S. Aerospace & Defense分別下跌近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78

美國億萬富豪洛克菲勒去世,享年101歲

20日據美聯社報道,美國億萬富豪及慈善家大衛·洛克菲勒去世,享年101歲。

洛克菲勒的發言人Fraser P. Seitel表示,洛克菲勒是在位於紐約Pocantico Hills的家中於睡眠中安詳地去世的。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最顯赫的家族之一。大衛的爺爺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是美孚石油公司聯合創始人,通過石油生意積累了巨額財富。大衛·洛克菲勒本人曾領導過摩根大通的前身。

2015年,為慶祝自己的百歲生日,大衛·洛克菲勒捐贈了1000英畝土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98

從38封信中窺見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真諦

“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屬於上帝,他們只不過是管家。”小約翰·洛克菲勒曾如是教育他的孩子們。

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孫之所以能獲得日後非凡的成就,和他們自小受到的教育是分不開的,他們家有一套祖傳的教育計劃。從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1839-1937)寫給其唯一兒子和繼承人小洛克菲勒的38封信中,足以窺見這一坐擁億萬家財、富可敵國的超級家族代代相傳的核心財富觀。

由於老約翰的父親缺乏責任心並長期以藥販身份在外流浪,老約翰年幼時便會將自己捉到的小雞精心餵養並挑選好的拿到集市上去出售。12歲時他便懂得將自己的積蓄借給鄰居並收取本息。19歲他下海經商,倒賣谷物肉類並將每一筆收入記錄在冊。22歲的洛克菲勒進入石油業,從此成為蜚聲海外的石油大王。

以下財富觀由第一財經記者根據老約翰寫給小約翰的38封信整理歸納:

關於收入——

“收入只是你工作的副產品,做好你該做的事,出色完成你該完成的工作,理想的薪金必然會來。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勞苦的最高報酬,不在於我們所獲得的,而在於我們會因此成為什麽。”

關於債務——

“人生就是不斷抵押的過程,借錢是為了創造好運,在我從銀行家手里接過巨款時,我抵押出去的不光是我的企業,還有我的誠實。我視合同、契約為神聖的東西,我嚴格遵守合同,從不拖欠債務。”

關於利益——

“利益是光照人性的影子,利益似乎無堅不摧,與其說我們是自己心靈的主人,倒不如說我們是利益的奴隸更準確。”

關於貪心——

“我每一個前進的步伐都能讓我感受到貪心的力量!貪心不僅能讓一個人的能力發揮到極致,也逼得他獻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礙,全速前進。”

關於賺錢——

“我不喜歡錢,我喜歡的是賺錢。”

關於勤奮——

“我們的財富是對我們勤奮的嘉獎,每一個目標的達成都來自於勤奮的思考與勤奮的行動。”

關於貧窮——

“我應該是富翁,我沒有權利當窮人。沒有比為了賺錢而賺錢的人更可憐、更可鄙的,我懂得賺錢之道:要讓金錢當我的奴隸,而不能讓我當金錢的奴隸。”

關於野心——

“財富與目標成正比。如果你胸懷大誌、目標高遠,你的財富之山就將壘向雲霄,如果你只想得過且過,那你就只有做末流鼠輩的份兒了,甚至一事無成,即使財富離你近在咫尺,你只會獲得很少的一點點而已。”

關於風險——

“風險越高,收益越大。是膽量,是冒險精神,為我開通了一條新的生財管道。安全第一不能讓我們致富,要想獲得報酬,總是要接受隨之而來的必要的風險。大膽籌劃,小心實施。”

關於交易——

“做交易的秘訣在於,你要知道不能交易什麽和可以交易什麽。交易的真諦是交換價值,用別人想要的東西來換取你想要的東西。要完成一筆好交易,最好的方法是強調其價值。”

關於投資——

“每一分錢都要讓它物有所值。世界上有兩種人永遠不會富有:第一種是及時行樂者,第二種人是喜歡存錢的人。我們不尋找花錢的方法,我們尋找、培養和管理各種投資的方法,因為我們知道財富可以拿來孳生更多的錢財,我們會把錢拿來投資,創造更多的財富。”

關於責任——

“巨大的財富也是巨大的責任。這次金融危機席卷華爾街, 我情願拿出一半的證券來幫助國家維持信用。在克服這次恐慌中,我是從自己錢袋里拿錢最多的人,這令我非常自豪。”

關於成功——

“我的座右銘是:人始終要保持活力、永遠堅強、堅毅,不論遭遇怎樣的失敗與挫折,這是我惟一能做的事情。樂觀的人在苦難中會看到機會,悲觀的人在機會中會看到苦難。夢想+失敗+挑戰=成功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480

從洛克菲勒家族傳承看中國式家族信托

美國紐約州哈德遜河谷地的一片高地上坐落著洛克菲勒莊園,莊園的西北角一個叫里奇福德的小鎮便是洛克菲勒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從十九世紀中葉到現在,經歷六世,洛克菲勒家族在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中屹立不倒,家族財富穩中有升。2017年 3月20日晚,全球最年長億萬富豪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feller)先生逝世,享年101歲。

影響洛克菲勒家族財富傳承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共同價值觀的精神傳承,洛克菲勒家族還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和手段,被談及最多並且也是最具有借鑒意義的便是家族信托,雖然其結構尤為複雜,但從一些已被公眾所知的細節來看,對於中國的家族信托發展依然存在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中國家族信托雖然起步較晚,但各類形式的家族信托業務目前正蓬勃發展。

家族信托對洛克菲勒家族意義非凡

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一筆巨額財富來自於19世紀下半葉爺爺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創辦的美孚石油公司。1859年,老約翰敏銳地從賓夕法尼亞州打出的第一口油井里嗅出了石油的潛力,在此後石油繁榮的年代,他又創辦了“標準石油公司”。老約翰於1937年辭世,成就了洛克菲勒家族第一代的輝煌,留下了外界估值達14億美元的財富,相當於當年美國GDP的 1.5%。

洛克菲勒家族信托的結構是比較複雜的,而且因為信托的私密性,我們目前也只能從僅有的資料中窺見一二。根據現有的公開資料顯示,1934年,小洛克菲勒作為委托人,在他60歲的時候第一次設立了家族信托,受托人是大通國民銀行,受益人為妻子和6個孩子。之後,在1952年其78歲的時候又為孫輩們設立了信托,受托人是Fidelity Union Trust。

每份信托的本金自動傳給其受益人的子女,委托人把資產註入信托後,即失去該資產的所有權。但小洛克菲勒另外設立了由五個人組成的信托委員會並給予其處置資產的絕對權力。受益人在30歲之前只能獲得分紅收益,不能動用本金,30歲之後可以動用本金,但要家族信托委員會同意。

在境內與境外家族信托方面都有著豐富從業經驗的上海勤理律師事務所任文霞律師認為,在洛克菲勒家族信托中,有三大值得借鑒的地方。

首先,從宏觀上來看,洛克菲勒家族成功傳承六世的根本原因在於其家族傳承的理念。

洛克菲勒家族始終秉承了“家族財富屬於上帝,我們只是管家”的財富觀,家族長者們通過言傳身教將精神層面的東西傳給後代,例如避免過早讓後代了解家族財富的情況,教育他們艱苦奮鬥等。

從信托架構的設立中也可以看出,小洛克菲勒的後代作為信托的受益人在30歲之前僅能獲得分紅收益,不能動用本金,30歲之後,也僅可以在家族信托委員會的允許下動用本金。

美國知名財富管理律師詹姆斯•E.休斯(James E·Hughes)在其《家族財富傳承:富過三代》一書中提到,財富傳承分為五個維度,最底層是金融資產,最高層是精神資產。

在任文霞律師看來,家族信托、基金會、家族辦公室都只是財富傳承的具象工具,而如何應用好這些工具則需要整個家族在價值觀等方面的精神資產作為支撐。例如在信托架構中,受托人擁有自由裁量權,當受益人遞交申請提出創業基金的要求時,如何使用該權利既能滿足受益人的合理要求,就需要受托人充分了解委托人當初設立信托的意願和其價值觀。

任文霞律師建議,中國的高凈值家庭在考慮傳承的時候,除了金融資產之外,首先要考慮希望家族成員代代相傳的精神資產是什麽,並把它融入到對家族成員的日常教育以及各種傳承工具的使用之中去。

洛克菲勒家族信托中第二個顯著的特點在於小洛克菲勒在其信托架構中設立了一個由五人組成的信托委員會,其權力包括有權指示受托人按其指令行動,以及在信托委員會投票一致通過的情況下更換受托人。即使受托人在信托協議中被授予處置信托資產的權力,但信托委員會可以承載委托人的意誌並貫徹執行,從而使財富更好的傳承。

“在信托財產和受益人都比較簡單的時候,無需考慮設立信托委員會,但當信托財產和受益人眾多並且涉及企業股權等複雜情況時,則可以考慮設置信托委員會,”任文霞律師稱。信托委員會承載了委托人的意誌,並使之可以最大限度地執行委托人的意誌。

例如,家庭中能力一般的成員,委托人希望給他們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對於家族成員中能力比較強的,則希望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例如提供創業基金。那麽如何判斷子女中誰是能力一般的誰又是能力較強的,如何判斷創業計劃是否可行,都是難題。而成立一個能較好地執行委托人意誌的信托委員會就是方法之一。

第三個值得借鑒的地方在於,家族信托也是有效傳承企業股權的工具之一。從公開資料來看,小洛克菲勒在1934年的信托是通過公司的股票和房地產設立的。股權作為信托財產,會登記在受托人的名下,家族成員僅作為信托的受益人享受信托的分配,後代無法將這些股權進行分割。這保證了股權的完整性,避免失去對公司控制權的風險。

然而股權信托也有其掣肘的地方。任文霞律師舉例稱,例如,子女之間將股權按比例分割後直接繼承,如果之後出現糾紛,可以通過出售股權離開企業,退出有時候也是一種較好的矛盾解決方式。但是股權信托中的股權是不能由受益人進行直接處理的,在這種情況下,糾紛便難以解決。因此實施股權信托時,一定要進行精密的設計,包括提前設定出現糾紛情況時,是否可以通過轉讓受益權離開信托等。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股權具體包括投票權和分紅權,以股權作為信托財產,不僅要關註如何分紅的問題,更要關註如何行使投票權,對企業進行管理的問題。因此在以股權作為信托財產時,一定要事先設計好投票權行使的機制。

家族信托並非萬能藥

家族信托作為一種重要的財富傳承工具,雖然來源於英國,卻早已與一眾名門望族結緣,不僅是洛克菲勒,肯尼迪家族、默多克、李嘉誠等背後都有家族信托的身影。同時,不少家族控制的知名企業,例如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李兆基的恒基地產,也都已經放置於家族信托之內。

通常在提及家族信托時都會提到它的幾大主要功能,即傳承規劃功能、債務隔離功能、私密性保障功能、稅務及債務籌劃功能和慈善公益功能等。但是無論在境內設立的信托還是境外設立的信托,這些功能的實現其實都是有條件的。任文霞律師表示,雖然家族信托是一個較好的傳承工具,但傳承者應該在善意傳承並且合理合法的基礎上去使用它,而不是追求所謂的“避稅逼債”。

就家族信托的債務隔離功能而言,並非所有的信托都能夠實現債務隔離。任文霞律師表示,例如,對於可撤銷信托(在我國指委托人保留解除權的信托)和自益信托(指信托委托人同時是唯一信托受益人的信托),信托財產依然會被視為委托人的責任財產,可以用以償債。即使是他益信托,也需要在一定條件才可以達到債務隔離的目的。

《信托法》第12條規定,委托人設立信托設立損害其債權人利益時,債權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撤銷該信托,如果信托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即使是他益信托,債權人有權申請撤銷該信托,信托失效後,其原有的信托財產即可用於償債。此外,如果信托目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委托人以非法財產設立信托,會導致信托無效。出現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導致信托財產的獨立性被打破,信托財產重新歸為委托人的責任財產。

就信托的私密保障功能而言,信托在通常情況下是不可能對外界進行公開的,但在一定情況下或多或少會為公眾所知。

任文霞律師向記者解釋了信托細節被公眾所知的幾種途徑。

首先,如果信托在實施過程中發生糾紛並陷入訴訟,信托細節便會通過法院的判決書透露給公眾,例如王永慶和梅艷芳的信托細節就是以這種方式披露出來的。其次,如果信托中涉及上市公司,由於上市公司有披露資產信息的要求,有些家族信托的信息會出現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此外,在上述兩種情況之外,也可能出現家族成員基於某些考量,在一些場合下對家族信托的情況做過一些披露,從而被公眾獲知一二的情況。

就信托的稅收籌劃功能,任文霞律師表示,所有的稅收籌劃都必須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進行,是否能夠最終實現,取決於委托人、受益人的稅務居民身份、信托財產的類型以及信托受益的分配方式等等各種因素。

中國式家族信托剛剛起步

作為私人銀行與家族財富管理的核心工具,各類形式的家族信托近年來在亞太地區蓬勃興起,其未來業務重心在中國。2013年被業內稱為“中國家族信托的元年”,招商銀行、中信信托、平安信托等金融機構先後推出首單家族信托業務。此後,其他境內信托公司也相繼開始在家族信托領域開展研究和探索。

國內目前的家族信托服務主要采取量身定制的服務模式,具體業務主要圍繞資產配置、事務管理、財富傳承、保險信托和公益慈善等方面開展。

廈門國際信托設立的“家業長青”家族信托產品近期剛剛落地,上海信托也於2016年發布了“信睿家族管理辦公室”品牌。除了常見的資金管理型家族信托,中信銀行聯合中信信托落地的家族信托產品里除了包含現金資產外,還涵蓋房產、股權、古董收藏品等多類家族財產。

北京銀行聯合北京信托、中國社科院和中央財大發布的《中國家族信托行業發展報告2016》指出,目前,中國境內已有21家信托機構和14家商業銀行開展了家族信托業務,家族信托規模約為441.8億元。展望2020年,中國本土家族信托規模可達6275.5億元。

然而,由於中國的家族信托起步較晚,因此在發展階段上仍處於早期。“目前國內的家族信托主要資產類型還是以現金為主,投放量從300萬至上億不等,也有將股權或者房產放入信托的情況,但是很少,不過隨著相關政策法規的逐步完善,家族信托未來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當前,國內高凈值人群在設立家族信托方面通常會存在一些顧慮”,上述業內人士稱,一方面,客戶由於對家族信托不了解,也沒有十分突出的傳承或是對財產進行保護的需求,因此更為關註收益率,而投資收益並非家族信托最主要的功能;其次,由於目前國內家族信托在法律法規方面缺少實施細則、司法解釋以及相關判例,客戶對於信托對財產的保護程度仍存在質疑。

此外,國內目前開展家族信托業務的機構能力也是參差不齊。有一些獨立的家族辦公室,其客戶群體在資產量和複雜程度上會比信托公司的客戶群體要求更高,因此涉及的信托方案會更加複雜,有些甚至會涉及離岸和在岸相結合的信托架構。當然也存在一些資質較好的信托公司已經將家族信托業務戰略性發展業務進行重點布局。“也有些信托公司受限於技術能力、公司內部的分段計價的方法、既期效應不明顯等因素,家族信托業務發展緩慢”,上述業內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4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