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Facebook上市或推高硅谷房價創新高 賣方觀望

http://news.imeigu.com/a/1328786160755.html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9日晚間消息,據《紐約時報》印刷版週三報導,由於Facebook IPO(首次公開募股)在即,一些人擔心隨之湧現出的大量百萬富翁將推高Facebook總部所在地——加州帕洛阿爾托(Palo Alto)的房價。

雖然Facebook上市還有一段時間,其員工將合同上的財富轉化成現金也需要時間,但這批潛在的富人就足以推高當地本來已經相當火爆的房地產市場。

一位名叫肯•德萊昂(Ken DeLeon)的房地產經理人介紹說,他前不久剛出售一套面積為8000平方英呎(約合743平米)的房子,買主就是Facebook的員工。

對於律師出身的德萊昂來說,硅谷就是他的福地,他去年售出的房屋總價約為2.75億美元。

德萊昂介紹說,儘管近年來舊金山灣區(Bay Area)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已經被擠出一部分,但該地區的房價還是大部分家庭難以承受的。據房地產公司Coldwell Banker發佈的2011年房屋價格報告顯示,全美最貴房價前20位中,舊金山或舊金山灣區佔到8席。

德萊昂說,由於帕洛阿爾托地區的房源有限,這一帶的房價今年有望創下新高。

就近期而言,該地區的房地產市場持續升溫。上月帕洛阿爾托已經有10套房屋的成交價高於報價。由於Facebook上市指日可待,德萊昂預計當地的 房地產市場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賣方將持觀望態度,伺機出售;投機商將購入舊房,拆後重建再銷售;買家將盡快出手,避過高峰期。

德萊昂表示,他已經為針對Facebook員工買房需要做好了市場推廣方案,其中一部分準備工作就是在Facebook上做廣告。(彪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87

耐吉股價飆新高 竟歸功iPhone


2012-4-2  TCW




全球營收和市值最大運動品牌耐吉 (Nike),近來股價創下歷史新高,逼近一百一十三美元,總市值突破五百億美元。耐吉業績持續成長秘訣,竟然跟蘋果(Apple)也扯上關係!

在耐吉的營收分布中,慢跑項目的全球銷售額一年有二十八億美元,比籃球和足球項目加總還要多五成,但要如何讓消費者持續購買耐吉的產品?

慢跑感測器變組社群基礎

耐吉的做法是將跑步的需求進化,消費者可以在運動鞋裡裝個Nike+感測器,連上iPhone4,就可以記錄並上傳跑步過程路線和結果數據。其實這項功 能,早在二○○六年和iPod合作推出時就具備。

根據統計,現在有五百萬個慢跑者,會利用這個功能定期檢查自己的跑步紀律,同時,耐吉還推出腕表叫作FuelBand,可以讓慢跑者計算跑步能量消耗。

但光只是提供產品,並非耐吉用意,重點是透過消費者定期提供個人運動資料到公司網站上,耐吉就可以有直接與消費者溝通的管道,並且建立網路社群,例如慢跑 俱樂部(Running Club)。這樣的互動模式,也間接改變了耐吉行銷手法。

根據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報導,去年耐吉整體行銷支出創下二十四億美元新高,但過去三年以來,耐吉在電視和平面廣告支出降低了四成。

二○一○年耐吉成立數位運動 部門(Nike Digital Sport),同時重新調整廣告策略,過去只有在像是美國超級盃的時候,才可能有兩億人同時看到耐吉的廣告,但是現在網路社群和網站,幾乎每天都超過兩億 人看到。

《財星》雜誌分析,過去的耐吉行銷是只靠廣告(Just Market It),一種上對下的說明,但現在是靠對話(Just Talk It)。雖然耐吉不是美國前五百大企業中,唯一靠數位行銷的公司,但從營收財務數據和股價來看,耐吉說故事的方式,的確獲得投資人青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29

為什麼我更親睞創新高的股票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42v8.html
瞭解我的朋友或經常看我博文的網友應該知道,除非市場極端情況,我個人是比較偏愛創新高的股票。無論是歷史新高還是階段新高,我都喜歡。我的投資標準裡面 有一條就是在杯柄、階段或歷史新高的位置買入優秀公司的股票。這種理念初始來源於歐奈爾和他的實證研究,然後個人的分析和投資實踐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理念。

 

    市場上絕大多數投資者多少都有點「恐高症」,對創新高的股票有一種本能的畏懼心理。乍一看,確實股價太高,估值太貴,風險太大。但我恰恰相反,某家公司首 先吸引我的地方,不是淨利潤增長率有多高,也不是財務狀況有多優秀,更不是估值有多合理或便宜,而是股價強度很高,最近創歷史新高或者一年以上階段新高 了。

 

    為什麼我更青睞創新高的股票呢?原因有三。

 

    1、創新低(歷史新低或者一年以上階段新低)的股票很危險。

 

    股市中有句名言:不要接正在下跌中的飛刀。我要補充一句,不要接貌似跌到地上的飛刀。因為誰都不知道下跌中的飛刀何時會停下來,而且即使飛刀似乎掉到了地 上,也沒有誰知道飛刀何時能夠再度飛起來。2007年以來,這樣的例子舉不勝數。中國平安、中國人壽、招商銀行、中國船舶、中國石油、中國鋁業、寶鋼股 份、鞍鋼股份、中遠航運、中國遠洋、中國中鐵、中國建築、中國鐵建、中國國航、南方航空、長江電力、大秦鐵路等等一大批所謂的價值藍籌,無一例外的歷經 2008年的暴跌,然後一直低位盤整到現在。這些公司的股價會起來嗎?什麼時候會起來?誰知道呢,也許再也起不來了。美國股市同樣如此,道瓊斯指數雖然接 近新高,但曾經的價值標竿美國銀行(BAC)、花旗集團(C)、美國國際集團(AIG)等等,自2008年以來,依然在暴跌80%~97%的位置徘徊,而 包括雷曼兄弟、貝爾斯登在內的數百上千家公司則永遠的消失了。

 

    任何一家公司的發展都是動態的,不能簡單的將某家公司定性為好或者壞。好壞之間可以轉換,而股價正在不斷創新低的股票,毫無疑問公司正在往壞的方向發展甚 至加速發展。有些投資者喜歡把某些公司定義為好公司,然後股價越跌越買,理由是估值便宜。我想說,對於壞公司或正在變壞的公司而言,多便宜的估值都不具有 安全邊際。市盈率20倍可以變成10倍,10倍可以變成5倍,5倍還可以變成虧損直到退市。

 

    價值投資,公司基本面和發展前景的研究是核心,是戰略問題;而恰當的買賣策略也很關鍵,是戰術問題。大談戰略,罔顧事實、一廂情願的堅持某家公司多優秀, 絲毫不故其股價正在不斷創新低,對預示可能發生的基本面變化也視而不見。這和當年紙上談兵、兵敗長平的趙括沒有任何區別。熊市之中總有一大批所謂的「股 神」倒下,我想原因也在於此。

 

    2、創新高(歷史新高或一年以上階段新高)的股票是孕育大牛股的搖籃。

 

    股價不斷創新低的股票無一例外都是大熊股,而任何一隻大牛股都是在股價不斷創新高的過程中誕生的。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牛股也一樣。目前市場上很多人 說,未來民生銀行會上60元,中國平安會上300元。我對這樣的言論感覺有點好笑。民生銀行離11.36元的歷史高點相差甚遠,中國平安別說147.43 元的歷史高點,連2010年的階段高點66.65元都遙不可及,何談上60元、300元呢?說實話,我很樂見民生銀行漲到12塊,中國平安漲到67塊。到 時候,說不定我也會看好並大量買入。至於前面翻倍的漲幅,這是那些早早介入、持續虧損、被折磨多年的投資者應得的獎勵,我一點也不羨慕。後面不是還有五倍 的投資回報麼?對於我來說足夠了!至於民生銀行、中國平安還會盤整多少年,三年?五年?十年?那就和我沒有任何關係了。

 

    我認為,在市場運行正常乃至低迷的情況下,某家公司的股價創新高總是有理由的。有可能是基本面發生改變,正在往好的方面加速發展,比如經營拐點、業績改善 或者淨利潤大幅提升;也有可能是純粹的市場炒作,比如概念炒作或者重組炒作。面對股價創新高的股票,我們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仔細甄別創新高背後的原因到底是 什麼。只有那些基本面發生改變,正往好的方面加速發展的公司,才值得我們持續關注乃至在合理價位買入。

 

    可口可樂是好公司嗎?1962年到1987年股價盤整了25年,1999年到2012年股價盤整了13年。而巴菲特1988年買入可口可樂,正好是其股價 三年翻倍並創歷史新高的時候;IBM是好公司嗎?1968年到1995年,股價盤整了27年,1999年到2010年股價盤整了11年。而巴菲特2011 年3月買入IBM,正好是其股價兩年多翻倍並創歷史新高的時候。(參見2011年11月16日博文)

 

    3、市場會犯錯,但市場在大多數時候都在做正確的事。

 

    很多投資者認為,市場一直在犯錯,所以投資是利用市場犯錯的機會來獲取收益。我不知道這種觀念來源於何處,或許是他們根本沒看懂市場,又或許是他們受巴菲 特「貪婪與恐懼」言論影響太深。看不懂市場,那只能說明他們自己在犯錯;而巴菲特談「恐懼與貪婪」時,講的是市場情況,尤其是市場極端情況。以此作為個股 選擇標準,把此看成市場常態,那還是他們自己在犯錯。

 

    我認為,市場的確會犯錯,但市場在大多數時候都在做正確的事。市場犯錯的機會不容易找到,即使找到也沒有誰能預料犯錯的時間會持續多久。相反,市場大多數 時候做正確的事卻顯而易見,創新高或創新低就是最好的表現。市場是無情的,老是和市場對著干,揭市場傷疤,結果往往都不會太好。即使投資者足夠聰明,歷經 曲折最終戰勝了市場,我想,其中的過程也是非常折磨和難熬的,勝也是慘勝。投資是一件快樂的事,為什麼要搞成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呢?錢是次要的,因為 投資導致每天吃不好睡不好,影響身心健康就不值得了。

 

    我們只有對市場時刻懷著一顆謙遜、敬畏之心,才更容易獲得成功,並獲得持續不斷的成功。如果某一天,市場告訴我:「你錯了!」我不會爭辯,立馬舉手投降承認錯誤,而不糾結於最終到底是誰錯了。糾結是沒用的,糾結的結果往往是市場無情的懲罰你,一點都不顧及你痛苦的感受。

 

    巴菲特自1965年的四十多年來,虧損的年份只有兩年,即2001年-6.2%和2008年-9.6%(平均每二十三年虧損一次);跑輸市場的年份只有六 年(2004年與市場持平),即1967年、1975年、1980年、1999年、2003年、2009年(平均每七八年跑輸一次)。那些滿倉金融股四五 年,持續虧錢、持續跑輸市場,卻堅持認為市場犯錯,堅持宣稱自己是價值投資、巴菲特忠實信徒的投資者,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到底誰在犯錯呢?到底誰很狂妄 呢?巴菲特可不是這麼幹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25

什麼樣的創新高股票值得關注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49rr.html

    上篇博文談到我很喜歡創新高的股票,談得比較籠統,定性的看法居多,很多投資者有疑問。本文將更具體一些,從定量的角度探討,什麼樣的新高股票值得我們關注。當然,關注只是投資的第一步,後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對淨利潤增速、財務狀況和估值水平的分析等等。

 

    創新高的三個基本標準:

 

    1、從時間上說,必須是近期突破前期的高點

 

    歷史上大牛股的普遍表現就是持續不斷的創新高。先階段新高,歷史新高,然後不斷的歷史新高。時間短則半年,長則一年乃至數年之久。是不是任何時候的創新高 都值得關注呢?當然不是。只有近期突破前期高點的股票,換句話說就是尚處於創新高早期的股票,才值得我們關注。一般來說,經過充分調整後的早期創新高股 票,比已經連續創新高一年乃至幾年的股票要安全得多,成功概率也要高得多。

 

    2003年底以前的白酒行業,全行業虧損、微利,全行業持續不斷的大跌、陰跌,夕陽產業、產能過剩之說不絕入耳。貴州茅台自2001年上市陰跌到2003 年,而瀘州老窖、酒鬼酒、沱牌捨得等從1997年一直跌到2005年。跌了這麼多年,跌得誰都沒有脾氣。當時沒有人知道白酒股到底有沒有未來。如果有的 話,白酒股最佳的買入時機在哪裡呢?我想說,肯定不是在誰跌得最慘的時候,而是在誰最先創新高的時候。

 

    有人會想,當年能抄到白酒股的大底該多好啊!但問題的關鍵是,您怎麼知道當年在盈虧邊緣掙扎的白酒行業到現在會發展得這麼好?您怎麼知道貴州茅台是 2003年見底,而其他白酒股是2005年見底?您怎麼知道2005年8月應該抄底估值更高(動態PE達50倍)的瀘州老窖,而不是估值更低(動態 PE38倍)的水井坊?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沒有誰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調研分析提前發現行業和公司拐點;也沒有誰有驚人的眼光和耐力,能不斷抄底持續大跌的股票而鎮定自若。 市場上的大牛股很少,而大牛股歷史性的買點更少。我們沒有必要先於市場發現大牛股,也沒有必要先於眾人忍受抄底的痛苦。大牛股自有其運行規律,總會露出蛛 絲馬跡。只要善於發現,歷史性的買點自然而然會出現在我們面前。當貴州茅台2004年3月首次創上市以來歷史新高的時候,一隻大牛股的歷史性買點出現了; 而當瀘州老窖2006年3月首次創2001年以來五年新高的時候,又一隻大牛股的歷史性買點出現了。

 

    2、從性質上來說,突破的高點必須是前期重要的高點

 

    前期重要的高點,應該是持續時間至少在一年以上的階段性高點(次新股至少6-8個月以上)。而且,對於在低位盤整時間過長、長期跑輸市場的股票,年限還要拉長,應該以前期重要頂部的高點為準。

 

    很多人看好民生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平安、蘇寧電器,並且順著我的思路說:你看,民生銀行不正在創最近兩年新高麼?我認為這種看法不太準確,至少我理解的 前期重要高點不是這麼一回事。我的看法是,這些股票前期重要的高點只有三個,一個是2007年10月的高點,一個是2009年7月的高點,還一個是 2010年11月的高點。我理解的這些股票創新高,應該是創2007年10月以來最高點的新高;如果認為2007年時間過長,差距太大,那最少也得創 2009年7月以來最高點的新高。

 

    從上述觀點看,民生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平安和蘇寧電器創新高的位置(前復權)分別在11.36元、21.18元、66.65元和16.65元。有人說民 生銀行突破7.25就是創新高,好吧,只要你願意。等到民生銀行突破11.36元的時候,或許我會來捧個場哦!如果突破不了,很簡單,別理會就是了,不管 誰吹得天花亂墜,動輒喊十倍幾十倍,一點用都沒有。銀行股估值低有目共睹,但估值低不是買入股票的理由。當前的估值只代表現在,不代表未來。未來,誰知道 呢?我只知道,如果銀行股能創新高,那毫無疑問預示著銀行業會有一個較為光明的未來;而如果銀行股永遠這麼低位盤整、死氣沉沉,那銀行業終將會拖到危機爆 發的那一天。中國不會發生經濟危機嗎?從拉丁美洲到東南亞、從日本到美國再到歐洲,未來的中國難道真的能獨善其身?

 

    3、從漲幅上來說,創新高時應該至少從低點上漲38.2%最好50%以上

 

    創新高應該是有強度的創新高,具體點說就是3-6個月內至少從低點上漲38.2%最好50%以上,且之後的調整幅度很小。上漲時間太長、上漲幅度太低和回 調幅度太深的股票,創新高的有效性都會大打折扣。企業經營要達到一定規模才能降低風險,而創新高的股票同樣也要達到一定漲幅才能脫離底部。在估值合理乃至 低估的情況下,企業經營業績大幅改善、淨利潤增長大幅加快,往往市場表現相對活躍、富有朝氣;而企業經營業績毫無生氣、成長緩慢,市場表現同樣也如死水一 般暮氣沉沉。從投資的角度看,為什麼不在富有朝氣的企業裡尋找最具潛力的少年英雄,而只在暮氣沉沉的公司裡尋找行將老矣的半老徐娘呢?

 

    以上是我所理解的創新高的三個標準。再次申明一點,尋找創新高的股票僅僅是投資的第一步,後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從操作層面上講,尋找優秀公司的方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是我認為,從創新高的股票裡找到大牛股的概率會更大一些、更容易一些、可操作性更強一些,僅此而已。

 

    有些人說我這「買新高股票」的做法,肯定不是價值投資。不管是不是,我只想問一句,到底什麼是價值投資呢?如果說價值投資就是逆勢而為,永遠和市場唱反 調,哪個便宜買哪個,哪個跌得慘買哪個,最終搞得吃不好睡不好還老賺不到錢。那我只能很抱歉的說,本人的確不是在價值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24

談談「更青睞創新高的股票」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xir.html
   巴菲特在1993年年報中,對學術界一種以貝塔值(Beta)為基礎精確衡量和管理風險的理論模型大加批評。他提到:「在這種以貝塔值為基礎衡量風險的理論下,一隻回報豐厚的股票,例如華盛頓郵報,在1973年我們買進時,該股在跟隨大勢下跌時,如果跌幅較大,那麼就會具有更高的貝塔值,結論就是該股在低價位時反而比在高價位時「風險更大」。」

       最近,有博友發文,認為他自己」更青睞創新高的股票「。有些不解,為什麼股票在低價格的時候不青睞,反而要等到價格高了才青睞?難道在低價格時買入該股票不比在高價格時買入該股票的收益更大?

       這位博友提到」創新低的股票很危險「,比如2007年之後的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等大藍籌,一直在低位盤整。可能這位博友不知道,2008年創 新低後的中國平安曾有200%以上的收益,招商銀行也曾有100%的收益。更不用說大牛股中恆集團、金種子酒等在2008年創新低後至今都有10倍以上的 收益。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這位博友還提到「創新高的股票是孕育大牛股的搖籃」。因為我是2007年入市的,在我的印象中,創新高的股票都很危險。2007年6124點前,無數的股票創下了一個又一個新高,只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絕大多數都被打回原形。

       「買入創新高的股票」,應該算是趨勢投資的一種。這麼多年以來,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都沒有聽到多少趨勢投資的成功者。我的看法是,因為人性,趨勢的確存在,只是很可惜,你不知道你買入股票之時處於趨勢的哪個階段,是起點,中點還是終點?我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趨勢投資並不能讓你持續的盈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27

大陸建設七十億北、中獵地 改寫區域地價新高 沉潛千天 殷琪重回營建本業再現鋒芒

2012-7-23  TWM




沉潛近三年的高鐵前董事長殷琪,今年以來積極在北、中兩地獵地。在政府打房的當頭,她逆勢用高價在房市寫紀錄,還是看得出她直爽的個性依舊未變。

撰文‧梁任瑋

二○○九年九月,殷琪從高鐵董事長黯然下台後,媒體就甚少出現她的新聞,直到近一個月,欣陸投控(蕫事長為殷琪)旗下的大陸建設大手筆砸七十億元購地,喚 起外界對殷琪的記憶。大家共同的疑問是:「消失在媒體前近千天的殷琪重出江湖了?」今年六月二十七日,從未離開大台北推案的大陸建設,首度跨足中台灣,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姿,向力麒建設買下台中市七期重劃區八一四坪土地,每坪三二七萬元、總價近二十七億元的成交價,創七期地價新紀錄。

當市場還在討論大陸建設進軍台中的消息,一周後,殷琪又再砸近四十四億元買下北市信義計畫區碩果僅存的B7土地,同樣改寫區域地價新高;在十天內投入七十億元在土地市場。

殷琪手筆之大,連一向買地不手軟的遠雄、興富發建設都望其項背。一向不競標國有地,也甚少高價搶地的大陸建設,之所以「轉守為攻」積極獵地,與大陸工程近兩年在公共工程接案量驟降有極大關係。

六十七年前,殷琪父親殷之浩創辦大陸工程,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營造廠,也是台灣少數擁有甲級營造廠執照的上市公司,參與過十大建設、圓山飯店、高鐵等台灣重要工程。

公共工程案少 轉積極獵地○七年高鐵通車之後,國內已甚少有重大建設工程,加上營造業毛利殺到見骨,大陸工程手上的工程陷入青黃不接窘境。一○年,大陸工程下市,轉以欣陸投控上市,控大陸工程與大陸建設兩家子公司。

欣陸投控執行長洪義乾坦言,雖然去年大陸工程簽約量一百億元,但在大型土木工程簽約金額首度「掛蛋」;簽下的一百億元訂單,全都集中在台灣建築業住宅興建,這對由公共工程營造起家的大陸工程來說,是一大警訊。

因此,殷琪不得不將重心擺在成立僅兩年的大陸建設。其實早在一○年底,大陸建設就砸五十.五億元買下北市南京東路、松江路口的亞洲信託大樓,每坪售價高達 九七六萬元,至今仍是南京東路沿線的地王。大陸建設內部主管透露,「殷董完全授權給大陸建設董事長張良吉買地,只要土地在他那邊審核過關,殷董就全力支 持!」今年五月中旬,欣陸投控舉行股東會,張良吉語帶玄機透露,「土地庫存量還是不夠!」還稱讚台中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果然,一個月後就以每坪三二七 萬元,創中台灣土地成交新高價,震撼台中房市。

七月九日,殷琪又乘勝追擊買下信義計畫區信義路五段、松勇路口編號B7一千餘坪土地。據了解,殷琪找來厚生與桓邦建設公司一起投資,由大陸建設拿出四十 三.五六億元,厚生與桓邦各出二十二億元。厚生集團與大陸建設在板橋新板特區合作推出「橋峰」;桓邦建設曾在B7土地後方推出過「慕夏四季」豪宅。除了借 助兩家豪宅規畫能力,背後目的也是要分散風險。

充分授權各公司專業經理人其實,B7這塊土地在已經開發成熟的信義計畫區本來就是塊「名地」,原本有三十幾個地主,其中不乏家族持有;接觸過的建商不下二十家,但最後都卡在總價太高而無法談下去,後來大陸建設透過仲介接觸,溝通期長達一年之久。

很多建設公司主管萬萬沒想到,B7竟花落一向保守買地的大陸建設,而且是在房地產景氣多空未明的這個時間點,不得不佩服殷琪的勇氣。

一向很有個人風格的殷琪,有別於其他建設公司董事長親力親為的模式,她充分授權給各子公司專業經理人發揮。一方面是過去幾年殷琪投入全部心力在台灣高鐵, 因此大陸工程內部早已建立一套運作機制。因此,她離開高鐵公司之後,雖然唯一的舞台只剩下欣陸投控,但對於同事來說,並未與往常有太多變化,「能夠見到殷 董仍是平日工作中難得的小僥倖。」殷琪敢愛敢恨的性格,反映在她與高鐵之間的愛恨情仇,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九年九月,殷琪交出高鐵董座大位後,就陸續接 受雜誌專訪,大吐苦水,暗示政府有計畫逼退她,還將四年多前提出爭議協調案一古腦兒全說出來。

今年六月,台灣高鐵舉行董監事改選,五大原始股東的董事中,這幾年陸續在賣高鐵股票的大陸工程正式退出董事會,改由投資五億元的台橡公司當選一席董事;太 平洋電線電纜也退出董事會,改由轉投資的太合投資公司取得董事席次。其餘三家原始股東富邦銀、長榮、東元則繼續擔任董事。

熟悉高鐵人士指出,大陸工程與台橡都是殷琪父親殷之浩創辦,兩家公司各自獨立,經營事業也不同;但殷琪掌控的浩然基金會對兩家公司都有持股,因此可解讀成,大陸工程雖不再直接參與高鐵經營,但改由另一家友好企業,繼續關心高鐵。

看來離開高鐵的殷琪,少了鎂光燈光環,回歸營建本業,還是藏不住她的個人鋒芒。

大陸建設創下北、中台灣購地紀錄時間 地點 面積(坪) 金額

(億元) 紀錄

6月27日 台中市七期重劃區市政北五路 814 26.62 七期土地新高價7月9日 台北市信義路5段、松勇路口 1059 43.56 信義計畫區土地新高價合計 1873 70.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9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9):52週新高/新低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1t6.html
我相信大部分價值投資者看見這個標題都會直接跳過!52週新高,呸,這不就是技術分析的活嗎?呵呵。我喜歡討論,但是不喜歡爭論,因為我知道這種偏見永遠不會消除的。52週新高也還可以是優秀而且低估的煙頭,52週新低也還可以是嚴重泡沫的股票。這個問題我寫過進來看看「胸大屁股翹」(附圖),不解釋了。

其實無論是追蹤52週新高/新低,都可以與技術分析一點關係也沒有,它們不過是一種工具,讓我們可以更容易發現有價值的股票罷了,偏偏有人喜歡拿這個說事。

追蹤52週新低大家對這個比較容易接受,不就是看看市場有沒有因為過度恐慌而錯判某隻股票,好理解。

追蹤52週新高則不被大多數價值投資者認同。但是如果我說巴菲特、段永平都試過買入創下剛剛創下52週新高的股票,大家信麼?52週新高真的真不一定代表泡沫,它也還可以是一根很長煙頭股,甚至是一隻復甦中的再度成長股!

追蹤52週新低和52週新高其實都是相信市場並非有效的。關注52週新低股,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獲得比市場更多的信息,相信市場先生無效。關注52週新高股,其實道理也差不多,也是相信市場先生無效。但是原理的出發點不一樣,這一次我們是相信市場上有少部分行業專業人仕,他們率先發現了某隻股票的有利因素,甚至是內部關連人員。

這聽起來有點象追漲殺跌的投機取巧,但是實際上沒有人可以同時關注所有資訊的變化。內幕的春江水暖鴨先知就不多說了。過去一段時間的棉花、糖價、玉米、銅價、木板材、運費的價格變化你知道嗎?公司的渠道改革大家能夠瞭解情況嗎?一定會有人比你先知道的!

追蹤52週新高的股票可以更容易發現業務顯著轉好的股票,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特別是那些業務發展低迷多年的股票,創下52週新高後,當你細心留給他們的基本因素變化,你往往會發現它們現在好轉中……

我可以在股票創下52週新高後買入,也可以在創下52週新高後賣出,一切都只看基本因素變化和實際估值情況。

今天新華文軒創下52週新高後有感而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80

詫異的思捷環球配股集資,同時紀念市值新高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dmrh.html

思捷環球00330的突然低價配股,感到極為詫異。配股價是近十年最低價格,還不用通過股東會通過,連單一大股東也是事後才知曉。高 盛表示,思捷6月底止手持現金31.7億元,而債務為16.8億,淨現金為15億元。公司過去六個月錄經營虧損,而集團需要進行供股,反映下半年營運無改 善。在新CEO領導下,集團重心似乎尚未轉移至削減成本及重大投資。供股集資所得,將優先用於產品供應、供應鏈等,預計供股導至營運成本更高。這麼大規模,低價的配股無需經股東會通過,甚至連和大股東溝通都沒,時間也很急促。吸引投資者的昔日優秀管理層,和投資人良好溝通公司文化已經悄然改變。除了應付營運,這次集資,也許有複雜的利益爭鬥。

 

中國動向前段時間崩盤讓我對股票的價值有了新的畏懼,市場先生可以給出淨現金還打五折的價格。這個畏懼和價值認知也使我八月和九月連續減倉思捷環球。今天繼續賣出部分,多次賣出持有成本已在10元下。供股以否,仍在考慮。我可以耐心等她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恢復雄風,但前提是---持股成本不能高。

 

今日借助深圳控股00604大升超過8%,及中國動向連續攀升,老三股新華文軒,筆克遠東,貿易通均在52周新高附近,個人投資市值創新高。深圳控股已成為投資組合市值最高的股票,而且還有很多想像空間,紀念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61

一雙襪子的10倍增值之旅啟示錄:中國研發投入強度去年創新高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0/2187249.html

款普通的針織襪出口價格僅0.25美元,而增加幾項專利技術的襪子售價卻能達到10倍。嚴寒的外貿「冬天」,一些企業正在通過研發投入和專利搶佔有利地位。

這也可以從一組數據獲得佐證。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昨日發佈數據稱,2011年我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8687億 元,比上年增長23%;經費投入與GDP之比為1.84%,高於上年的1.76%。而我國的研發重鎮主要是江蘇、廣東、浙江、上海等地,它們的經費投入強 度均達到或超過全國水平。

研發投入帶來高利潤

據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副司長賈楠介紹,R&D投入力度和強度是國際通用的反映一國科技投入規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標。2006年以來,我國R&D經費投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投入強度從2006年的1.39%持續提高到2011年的1.84%。

這樣逐漸走高的數據也與我國近年的專利成就相印證,2009年,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首次超過國外在華發明專利授權量;2011年底,我國已擁有國內發明專利35.1萬件,首次超過了國外在華發明專利擁有量。

華為公司日前給《第一財經日報》發來的一份數據就顯示,其每年堅持在研發領域的投入不低於當年銷售收入的10%,2011年的研發投入為237億元 人民幣;超過44%的員工專注在研發領域(62000多人)。2011年,華為的PCT申請量居於全球第三。同行業的中興通訊在這方面的成績也毫不遜色。

如果說科技公司的研發是應有之義,那麼一些輕工業產品也在增加技術含量則是可喜的變化,本報記者近日在佔據我國襪業產量65%的浙江大唐鎮採訪時注 意到,即便是普通的襪子也都在追求更多的功能,進而攫取更高的利潤。作為龍頭企業的浙江襪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文均說,其生產的襪子最貴的一雙出廠價達 200元,除了原料上佳之外,其增值的部分就靠功能和技術。

大唐鎮宣傳委員宋健珍稱,有家原本做襪業的企業增加了手套業務,但並不是傳統的手套,而被稱為「i手套」——觸屏專用手套,因為伴隨蘋果手機等觸摸 式電子產品的流行,戴著普通手套無法令觸屏產品感應,尤其是冬天不便。該公司的研發團隊就研發出拇指、食指和中指指尖部分加入傳導材料製成的觸屏感應型手 套,可讓人們在戴著手套保暖的同時順暢地操作觸屏類電子設備。

提升研發投入的效率

研發投入換來專利,繼而帶來巨額利潤。這也是西方一些成功企業的商業邏輯,不過我國目前的研發投入總額相比國外還有差距,投入的產出比以及研發效率亦有不小提升的空間。

此前,中國歐盟商會就發佈《創新迷途:中國的專利政策與實踐如何阻礙了創新的腳步》報告,稱儘管中國專利數量增長迅速,但質量並未得到相應發展,高質量專利佔比偏低。雖然其結論有所偏頗,但同樣可資提醒:投入的數量提升,也應該伴隨著投入的質量提高。

在國內,無論是研發投入還是專利數量主要還是和自己人比,只有走出國門到海外,其實力才會得到更加確鑿的檢驗。一家美國律所的合夥人湯姆·歐文 (Tom Irving)從事醫藥領域的知識產權服務三十年,他曾告訴本報,一些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研發水平相當高,他們律所也幫不少中國企業代理海外申請專利,成功 率也頗高。他認為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實力已有較大的進步,中國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也並不少,尤其是它們在中醫藥領域的研發,非常有助於在國際上拓展市 場。

去年,各類企業經費支出為6579.3億元,比上年增長26.9%。它們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的主體,如果說企業的研發投入主要是基於利潤,那麼國家財 政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則是立足於多重效應。2011年,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4902.6億元,比上年增長19.2%;財政科學技術支出佔當年國家財政支出 的比重為4.49%。其中,當然會有一部分被用於獎勵技術創新、專利申請等。這在相當程度上起到了槓桿作用,刺激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研發。

上述報告曾提到,一些中國企業、官員和學者為了達到專利申請量的指標,以獲得財政支持和業績評估,提出了一些低質量的專利申請,以至於有聲音傳出, 乾脆取消這種獎勵,或許可以降低造假的可能。不過,專注於知識產權業務的美國飛瀚律所管理合夥人林藝思說,其實對科技創新的獎勵補貼還是有必要的,因為它 確實可以一定程度上鼓勵企業創新,哪怕有些瑕疵。(記者繆琦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53

新高朋整合記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5951.html

2012年12月6日,原F團創始人兼CEO林寧宣佈用高朋品牌來統合F團、QQ團購品牌,最晚2013年2月打通三方帳號。至此,這宗始於2012年春節的團購業最大併購案基本塵埃落定。長達一年時間裡,林寧經歷了股東、團隊和品牌的艱難磨合,他給《創業家》講述這段心路歷程,希望給即將面對併購大潮的其他創業公司創始人帶來一些啟發。 

(對於自己在新公司整合中的表現)我打80分。好的地方是,團隊和股東的心真的在一起了,大家重新積極地工作。不好的地方是,做得還不夠快,猶豫了,比如股東整合時間拖得過長。

2011年12月,大家之間都有整合想法了。其實我很猶豫,我覺得速度對整個公司是更重要的,為了整合一定會放棄很多東西,比如市場的效率,有很多東西會白做,包括F團原來已經做得很好的賬戶系統、促銷系統等IT系統。

我們從2012年1月就開始談,談完已到了2012年7月。半年時間市場變化非常大,市場機會也是稍縱即逝。如果我們2012年6月就完全整合好了,現在我們的格局會更好,每月的營收就不是2.5億元,可能已經是3億~4億元了。

我不是性格很銳的人,跟投資人溝通不夠強勢。就聊,你同意不同意?不同意?就磨。得像劉強東那樣,需要創業者有更強的Power(力量),去決策,說這個公司是我的,你們得聽我的。

股東整合:各自利益訴求點是什麼

股東層面的整合相對容易。大家都是最理性的人,都要想清楚,投了那麼多錢,還想不想投?原來三個團隊可能都有不對的地方,是不是要整合?

Groupon進中國的時候,(當時Groupon國際業務負責人是德國人薩姆沃)把中國團購前幾名企業的創始人弄到一起去聊(美團網創始人王興、拉手網創始人吳波等),我也在其中。德國那哥們兒和我們聊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所有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進中國都失敗?

Groupon進中國就兩條路。1.併購一家中國公司;2.跟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合作。最後薩姆沃利用中國互聯網巨頭間的競爭,「逼迫」騰訊跟Groupon合作,成立高朋。但雙方各佔50%的股份是不靠譜的。Groupon最瞭解團購業,騰訊最瞭解中國互聯網,兩個老闆都很強,到底誰說了算呢,CEO也不知道該聽誰的。

剛開始Groupon的老外團隊主導高朋,鬧出不少笑話。Groupon在全球其他地方打市場,都是先從城市最中心的地區開始跟商家談團購,在中國也照搬這個模式,北京市場的領導讓銷售們按片區去拉單。負責北京最中心片區的銷售居然沒單子,領導發飆,你為什麼沒單子,要扣錢!銷售說,北京最中心的片區是中南海。

當時Groupon肯定信任自己的團隊,經過一連串的事件後,Groupon已經知道自己單干肯定不成。Groupon的CFO(指傑森·茨萊德—Jason Child)是亞馬遜原來的CFO。亞馬遜在中國也經歷過高舉高打,最後老老實實併購卓越,慢慢摸索。這位CFO說過,中國是更加需要長期看待的一個市場。因此,Groupon對中國市場的觀點是,不著急,給很好的投入,佔一個小股份,讓中國本土的團隊去做,不要給太大的壓力,讓公司能很好地發展(如果佔50%的股份,會影響到Groupon全球的業績,壓力大)。這是Groupon在整合過程中的核心訴求點。

騰訊的體系奉行的是賽馬機制。騰訊習慣於給各個業務都投一點,最後看誰能跑出來,最後由這個業務去整合所有的資源。騰訊在F團的投資是最少的,只佔百分之二十多的股份,它佔高朋的股份是50%,QQ團購100%是它的。從利益上看,QQ團購最多,高朋第二,F團最少。但互聯網業務是人幹出來的,絕不是錢幹出來的,騰訊在這點上是非常清晰的。Pony Ma(馬化騰)還是想在生活類電商做出來。

最後的結果是,高朋業績不好,估值比較低。Groupon用新錢加原來在高朋的股份換了新公司百分之十幾的股份,騰訊也用新錢加原來在高朋、QQ團購的權益,獲得新公司不到30%的股份。聯想投資等股東持有10%左右的股份,新公司的管理團隊是最大的股東。

團隊整合的核心是整合人心

其實對我挑戰最大的是團隊整合。原來人家都是其他公司的CEO,而且是以前的競爭對手。Groupon是國際公司,原來的辦公室比我們豪華。高朋的CEO高峽本來是想走的,太沒面子了,你要理解他一定有心理障礙的。QQ團購負責人黃俊鵬原來是騰訊體系的一個高管,他要向我這樣一個屌絲文化的公司(F團)老大匯報。

但他們都留下來了。大家都被別人打得憋屈,都憋著一股勁。高峽是MBA畢業,難道他沒有能力管理這個團隊嗎,只是在原來那個架構下很難發揮他的優勢。QQ團購因為是騰訊內部的業務,很多時候資源還不如我們這些外部的公司好。我們可以融資,QQ團購作為內部團隊,騰訊不可能撥太多資源,否則就太複雜了。其實大家都喜歡這個行業,都在這個行業幹了兩三年,都想做出成績。這種目標導向一旦清晰了,其實還是容易達成共識。

而且我發現他們有不同的長處,有的人確實不適合做銷售管理,有的人雖然是CEO,但更適合做產品技術優化,有的人可能更適合做運營的優化。高峽現在是新高朋移動線的老大,還負責做一些國際訂單,以及跟Groupon總部聯動。騰訊本身客戶運營能力很強,我就讓黃俊鵬負責新高朋用戶運營體系和市場,跟騰訊資源對接,比如拍拍團購。F團原來負責銷售的COO趙一負責新高朋在各個城市的分公司。我原來的助理張民遐兼管後端團隊,也就是商品服務、賣家管理,包括客服、編輯等部門。

其實高管整合的核心是要讓他們產生認同感,讓他們找到自己在團隊中的核心價值。2012年10月初,定下目前這個管理架構後,我帶他們一起去了趟Groupon總部,跟Groupon各個部門對接,和梅森一起晚餐—讓大家看看全球最大團購公司老闆是什麼樣的。我們還一起參觀Google、蘋果等大公司,重建大家的信心。

至於總監級員工因為很多是重疊的,變動就非常大了。

我對原來整個業務架構做了大的調整—從按城市切割的架構,變為按類目切割。按生活服務、商品、旅遊等分為不同的類目,把橫的變成縱的,每個部分都分為前端銷售、後端商戶服務。同時我們還新成立了移動業務線。我去Groupon看了它們的架構,它們全是按Deal(交易、訂單)來分線的,核心也是做分類的精細化管理。

總監級員工的薪水原則上不會變,但會跟激勵結合起來,上下浮動,願意接受的就留下來,不願意接受的就走了。分線之後,我們迅速重新劃定了KPI(關鍵績效考核),拿得多的KPI也高,你自己去夠吧。對F團原來的人,有更好的空間了;對高朋的人,那得幹得更好一點,因為你拿得高嘛。

重新劃定KPI後,高朋的人自尊心也很強,反而願意去挑戰,說,林總,你別跟我說這些,我一定給你幹出來。我剛接手的時候高朋的ROI(投資回報率)是1:4,就是花一塊錢,才帶來4塊錢交易額,那是偏低的。現在高朋的ROI是1:13,毛利70%~80%,F團以前的ROI才1:7。他能幹成這個事情,我為什麼不給他高工資呢?其實現在F團原來的市場總監自己選擇要離職,因為他幹不過來自高朋的新同事。

我的態度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只對原來的老哥們好,這是不對的。原來的老哥們如果他能把ROI做到1:7,新同事是1:8,還要給老哥們機會,但如果差一倍,那要問,老哥們對這個團隊的貢獻是什麼?他也可以留在這個團隊,但他做的工作可能不是那麼重要,或者說,可能要向來自高朋的市場總監匯報,因為人家做得好。

秉承公平的原則,你才能合,不然怎麼合?老高朋以前的問題就是,一個公司,兩種文化,兩邊是對立的,中國人、老外掐著,CFO向外國人匯報,CEO向中國人匯報。兩個人坐在一個辦公室裡,還互相猜來猜去,這就完了。我是一定要杜絕這個,我最常說的話是,有數據聽數據的,絕對不聽我的,沒數據的時候,絕對聽我的。不是我霸道,而是為了節約時間成本。

其實各地方都有團隊的整合,深圳銷售團隊的領導換成原高朋在深圳的負責人Toya(付飛霞),後端編輯還是F團的,沒多久,後端編輯集體鬧辭職,說Toya很凶,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我寫了個郵件,大意是,我不管你是誰,在深圳我只認Toya,Toya來了以後,深圳整個團隊心穩,業績漲了一倍。我給他們講一個故事,岳飛在前線打仗,打得越多,背後罵他的人越多。後來這個郵件被整個新加入的高朋團隊廣為傳播。

高朋的員工原來拿很高的底薪,高到什麼程度?比如同樣一個崗位,在F團能拿1萬元的員工,在老高朋能拿到3萬元。F團是創業公司,我識別(員工的)能力差,只能實行低底薪+高激勵的結果導向的激勵機制。銷售都是結果導向,所以,儘管銷售團隊的整合涉及面最大,但整合得最快。後端服務體系的整合就難很多,因為編輯等一線員工,目標感沒那麼強。高朋原來做得最好的是編輯,但我認為,這是模板化的工作。高朋的後端團隊願不願意接受新的薪酬體系?不願意,就換人。辭職的很多,高朋比例肯定最大,高朋原有一個100多人的編輯團隊,現在只剩下20多人。

目前新高朋約有2000名員工,我認為是不合理的,還需要優化,這是我的真話。就目前的營收水平看,調到1500人左右比較合適。新公司後台很多系統還沒有整合,服務標準也不統一,培訓的能力也不夠強。隨著公司運營越來越優化,IT水平越來越高,這是必然的。

品牌:把高朋脫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來

我們的新公司一直寫的是新F團,後來我發現不能用新F團。F團這名字是我起的。創業的時候,我們沒有錢買很好的域名,當時想到要叫什麼「團」,把ABCDEFG都看看,只買到F團和K團,K覺得不好,F還有「Family(家庭)、Fun (歡樂)、Fashion(時尚)」等涵義,可延展,就說叫F團吧。

初期的時候,F團這個名字有很大的價值:它雖然怪,但易被記住。但往後發展,每次都要跟人解釋為什麼叫F團。從合併開始,我就在考慮,是不是需要換一個名字?但我也很猶豫,因為F團真的是我自己創起來的。剛合併時,高朋的差評率13%,F團才4%。一個是非常壞的孩子,一個雖不是行業第一名的品牌,但沒有出過什麼負面。

很多人不知道F團,但大都知道高朋。它的域名也不錯,還有國際品牌的高端形象,像崑崙飯店頂層餐廳只跟高朋合作搞團購。唯一的問題是它上面蒙了灰塵。我覺得把塵土擦乾淨,內部裝修一下,那個成本比重建一座品牌大廈要低。我還有一個考慮,高朋的團隊畢竟是被併購的,如果新老闆讓高朋的品牌繼續存在,他們整個集體都會想要打贏。聚內部的人心可能比別的更重要。

品牌決策事關重大。我廣泛地跟人聊,聽取了億美軟通創始人李岩等很多人的意見。比如我跟一個創業家聊業務,會突然問,你對高朋怎麼看,對F團怎麼看……各種看法都有,確實難做選擇。

不過,當把高朋差評率從13%迅速降低到3%時,我覺得我能Hold住它了。我跟馬化騰在QQ上溝通過。他問,要不要用QQ團啊,QQ團的知名度也不錯。但我覺得QQ團太小了,此外,QQ團,首先是個「團」,新公司的未來定位是生活電商,不僅僅是團購。附加在QQ這個產品上的品牌,比如QQ視頻、QQ音樂,更像線上品牌,而不像一個服務業的品牌。還有,如果叫QQ團,怎麼和淘寶合作?用QQ團這個名字,在對外溝通上,更容易被人說,這是被騰訊控制的。當然,你用高朋,也會有人說這是Groupon控制的。其實誰也沒被控制。

當我召集高管開會宣佈我的決定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普遍是,為什麼不是F團(QQ團)?高朋不夠好啊。我一點點跟他們解釋。F團的員工當然會不高興,但好歹是我們併購了別人,這個不高興很快就會過去了。

我們團隊最核心的五六個人討論的時候,有個高管做了一個很「噁心」的比喻—新高朋就是團購業的舒淇,現在要把之前脫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用戶不在意你之前叫什麼,你的產品好,服務好,用戶就覺得你好。你的產品、服務不好,再好的牌子,也照樣完蛋。

其實大家最擔心的不是用戶,而是商戶。商戶如果覺得高朋很爛,市場開拓團隊的壓力會很大。這時必須做正面的宣導—給商戶發郵件,PM(市場)團隊給商戶做培訓,告訴他們為什麼要用高朋品牌,讓商戶不要擔心,因為新高朋流量會更高,實際效果會更好。商戶最關心的還是利益。

(實習生畢維尹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