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百度微購的七點推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901.html

第一眼看到微購,我的想法是:這不是框計算的電商版本嗎?

框計算似乎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最早在2009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提出框計算概念;在2011年,百度公佈的數據顯示,框計算影響了百度近70%的搜索結果,即用戶平均每3次搜索結果中,超過兩次由框計算提供;再之後……一直也未進行商業化嘗試。

算算這5年,互聯網發生了太多變革,社交網絡的崛起、視頻網站的崛起、搜狗與360的崛起、微博、微信的崛起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百度似乎錯過了什麼;而現在,框計算借微購又回來了。

關於百度微購,這應當算是百度最神秘又低調的產品之一。從網上只能獲取到關於微購的零星信息,並且主要集中在2個時間點:

1、4月1日。百度微購正式上線時間應該在3月31日,第二天也就是愚人節4月1日,迎來了至少十餘家媒體對微購這款產品的曝光。媒體們的觀點有猜測的,有懷疑的,還有的認為這只不過是愚人節期間百度跟大家開的一個玩笑。

在4月1日以及之前的時間,微購頂多是一款百度內部試驗品。

2、5月24日。在5月底的2013年百度聯盟峰會上,百度聯盟的「公益一小時」備受矚目。從百度聯盟官方公佈的數據來看,在一小時內,就有58萬名網友參與活動,百度為雅安災區的孩子捐助了近220萬元資金,捐助的大病醫保總保額達58.6億,可觸達雅安3萬兒童健康——網友參與活動的全過程,正是通過微購來完成的:網友通過微購免費購買愛心與大病醫保,百度來完成捐助。

如果說4月1日的微購還只是試驗品的話,媒體諸多猜測,那麼此次公益活動則正式奠定微購在百度內部的地位。如此大型的公益活動都是通過一款產品來完成,那麼該款產品起碼是戰略級的!

既然看到了微購起來的苗頭,那麼我們不妨大膽發散下,百度微購打算做什麼?

推斷一:百度再次大舉進軍電子商務——可以想想,但前景不明。

從過往經歷來看,百度明顯缺乏電商基因,可謂屢戰屢敗。百度有啊僅存活了一年就中支服務並轉型,百度樂酷天更慘,一年不到就宣佈關閉了。此次百度「微購」,如此低調肯定和過往的失敗經歷有關。並且微購被打造為web端的輕量級應用,看來百度並沒有大舉做電商的打算。

推斷二:百度借微購打造B2C聯盟,抗衡淘寶,曲線切入電商——靠譜,京東與1號店的合作已經板上釘釘了。

在微購寥寥的信息中,夾雜著一條孤單的新聞《1號店入駐百度微購》, 1號店與微購的合作已經確定了。從微購的搜索列表與售後服務列表中,還可以看到噹噹、京東、蘇寧、走秀等商家,他們明顯是微購的下一步合作對象。

單個京東與單個蘇寧都不是阿里的對手,但如果有百度來做平台,合縱連橫一下,那麼完全有能力對抗淘寶與天貓。

推斷三:百度希望通過微購把儘可能多的網購流量框住——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

針對這一點,keso(洪波)已經發表了觀點:「百度此招不太樂觀,因為用戶目前的網購習慣是仍然需要調研、貨比三家、甚至討價還價。」

不可否認,肯定有大批小白用戶、網購新手和注重效率的人士會通過微購來購買商品,因為方便、快捷,省去了註冊的麻煩;但也會有大批的用戶會貨比三家,在一個買菜都喜歡討價還價的國度,你指望大多數消費者一看就買?至少短期內不可能實現。

既然此招不樂觀,為什麼還說此舉前景光明呢?且看看BAT三巨頭做的事:大數據挖掘。如果建立在數據挖掘的基礎上,能夠針對消費者需求做精準推送,再把「比價網」那一套移植過來做補充,那麼微購這事就成了。

推斷四:百度依託微購打造社交網絡——如果用一個歇後語來形容,那就是微軟做搜索——有病(Bing)!

有媒體稱:「從社交產品的角度考量,微購能產生基於『關係』的內容。用戶購物時,需要填寫手機、地址能基礎信息,百度賬號攜帶的數據就能落實到人;原來用戶細碎的在各家網站上分享、點評商品,現在這些內容可以被整合到百度一個平台上。」

咦?我腫麼只看見了整合,數據,那麼用戶之間的互動在哪裡?沒互動,再加上沒什麼人氣的百度賬號,怎麼可能做成社交網絡呢?

推斷五:微購是百度進軍移動互聯網的一枚棋子——意料之中!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體驗下,微購在pc上的界面大小,正好和智能手機屏幕差不多,這肯定不是巧合;此外,用戶可以通過手機來完成購物全過程:「搜索」、「填寫手機號」、「驗證碼」與「地址」,和PC沒有一丁點關係。

從產品設計角度而言,百度借微購佈局移動互聯網,並且百度的野心可能不止於此。如上文第二點所說,百度希望通過微購來打造一個B2C聯盟,同時也是在打造一個龐大的購物入口與移動互聯網入口。

目前人們的購物行為是相對分散的,數碼去京東、買書去噹噹、買化妝品去聚美、買生活用品去一號店;如果能把這些平台商品全部集中在一起,那麼必定形成一個龐大的購物入口,並且這個購物入口也是未來移動互聯網的入口之一!

無獨有偶,之前一篇博文分析的口袋購物,以及appstore市場上大大小小的購物應用也都在做這個事。搶奪購物入口,同時也是移動互聯網的入口;誰能勝出還是未知數。

推斷六:B2C商城將因此獲利,獲取免費流量——權益之計而已。

根據Alexa數據顯示,包括京東、噹噹、蘇寧等網站,其最大流量來源仍舊是百度。同理,具有框計算背景的微購也一定能為這些商城帶來更多流量,並且這些流量是免費的;可關鍵問題是,目前免費,能免費多久?微購的展示頁面是免費的,那麼哪一環節會收費呢?

商城們與微購的合作,尚欠缺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雙方獲利,這才是長久之計。推斷七:中小網站、聯盟等第三方將獲利——值得期待。

有一點值得期待的是,中小網站可能受惠於微購。微購是基於各種商品關鍵詞的搜索,換句話就是會湧現出海量的長尾詞,而長尾資源和流量則集中在中小網站、第三方廣告聯盟手中。B2C電商如果想要進一步發展,則需要與中小網站與聯盟產生更多合作。

從以上七點推斷來看,微購擁有框計算與百度聯盟的背景,需要對接各大B2C商城與中小站長,同時還承擔著百度搶佔移動互聯網入口的夢想……微購,壓力山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57

因果推斷:資金流入 vs. 商品價格波動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43

Benoit Guilleminot和他的同事撰文,用美國市場農產品的交易數據來研究指數資金流對於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這引發了人們對金融市場中因果推斷的興趣。

因果推斷關係的類型

因果關係既有先後發生的情況,也有同時發生的情況。前者如同動石撞向靜石,導致靜石移開。後者如同清風吹拂樹葉、樹葉簌簌落下。

 「格蘭傑因果檢驗」正是在前者先後因果關係的概念下橫空出世。

商品價格波動的因果之爭

2008年5月,一位基金經理Michael Masters在證詞中表示,是一批機構投資者擾亂和扭曲了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導致衍生品和標的物的價格波動。他將這些機構投資者稱為「指數投機者」,因為他們的投資策略是將資金分配到常用指數覆蓋的25個主要商品期貨產品中。

市場上確實存在大宗商品指數資金流和商品價格齊漲的情況。但是很多學者都對這種同時發生的情況作出了不一樣的解釋。其中最有可能的一種是價格的上升導致投機者趨之若鶩;如果是這樣,那麼Michael Masters就是顛倒了黑白。

經濟學中所說的「格蘭傑因果關係」是說,兩種現象的發生存在先後順序。但是,格蘭傑因果檢驗並不必然是真實因果。譬如,一種細菌可能導致人體感染,隨後導致了一系列症狀。早期症狀可以幫助我們可信地推測後期症狀的發生,但是那不意味著早期症狀是後期症狀發生的原因——只是存在先後推測關係而已。這種情況下,我們說,早期症狀對後期症狀存在「格蘭傑因果關係」。

格蘭傑因果關係是先後因果關係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如果一系列的投機性資金流發生在商品價格上漲之前,那麼前者與後者之間就是存在格蘭傑因果關係的。

「格蘭傑因果」的倒掉

Guilleminot和同事Jean-Jacques Ohana 、 Steve Ohana認為格蘭傑因果檢驗在這一問題中是無效的。他們表示多數研究沒有發現任何格蘭傑因果關係、沒有發現指數資金流可以預測價格的變動。

他們還表示,指數資金流和商品價格之間不存在先後的因果關係,它們是同時發生的。就像風吹落葉,二者同時發生,因此不是「格蘭傑因果」的先後關係。但是常識告訴我們,同時發生的現象也可能存在因果關係,正如是風導致了葉的飄落,而不是反之。

「趨勢跟蹤」洩密因果關係

Guilleminot等人在文章中研究了12種農產品在美國市場的交易情況;12種農產品按未平倉量從高到低排列見下圖。CFTC將每週交易來源按三種情況進行分類:商品指數交易員(CIT)、業務型非CIT,非業務非CIT。非業務非CIT就是對沖基金。業務型非CIT就是主要的對沖者,即用衍生品來對沖商品價格風險的買者賣者、實物交易員和生產者。而CIT就是Masters之流所指責的指數投資者。

來源:Guilleminot et al., The Interaction of Hedge Funds and Index Investors in Agricultural Derivatives Markets

下圖則列出了玉米市場對沖基金的倉位變動(如黑線所示)和作者用趨勢跟蹤系統模擬的表示平均淨倉位的「平滑趨勢指標」(如紅線所示)。我們可以看到,二者之間存在著不完美但已然很顯著的相關關係。作者認為,「趨勢跟蹤策略是農產品衍生品市場中對沖基金的代表性策略」。

來源:Guilleminot et al., The Interaction of Hedge Funds and Index Investors in Agricultural Derivatives Markets

這就意味著,事實很可能是,大量採用趨勢跟蹤策略的對沖基金在指數投資者進場之後跟進,它們一起導致了玉米價格的顯著波動。正如風吹落葉,雖然時間上沒有先後,但卻存在著同時發生的因果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84

思考的碎片---20150202 分析的框架合理的推斷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vcds.html

“十幾年前,個別領導曾向民生銀行委派一無能力行長,導致銀行發展停頓,耽誤幾年。考慮到業務能力、文化認同、與團隊融合、與董事會溝通的風險,如果這次領導再委派一個陌生人,空降到民生當行長,股東大會上我投反對票。跪拜基金經理和民生股民也投反對票。如果因此被查水表,大嘴巴立馬舉手投降。”

這個是史玉柱昨天發的微博。

四行字 不超過142個字。含義卻很多。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答。

這里我嘗試下建立一個分析的框架 大家各自可以做出合理的推斷

1.​事實:如果因此被查水表,大嘴巴立馬舉手投降--這句就是知道以上文字可能會引發查水表。

推斷:​明知故犯,那麽應該是權衡過利弊之後的理性選擇。

換句話說 評估過查水表的可能性VS發表微博言論帶來的收益 ,最後發現還是發表言論帶來的收益大。這里唯一不清楚的是各自的權重 比如查水表也有可能性 從1%到99%之間。加權外人不得而知。


2.​事實:如果這次領導再委派一個陌生人,空降到民生當行長,股東大會上我投反對票

推斷:反對空降=支持內部提拔

那麽空降和內部提拔之間最大差異是什麽?重點是空間和內部提拔。不討論空降是誰 也沒談內部提拔人選。這個只是一個泛泛的標簽哪怕工行姜建清都不行?哈哈

我們可以假設上任後會分別做什麽樣的處理呢?這個疑問 每個人會有不同答案。

3.​事實:“十幾年前,個別領導曾向民生銀行委派一無能力行長,導致銀行發展停頓,耽誤幾年。考慮到業務能力、文化認同、與團隊融合、與董事會溝通的風險,

這段 耽擱幾年。前面是鋪墊。後面三個問題是重點。業務能力,文化認同,與團隊融合。

最後一個是與董事會溝通 這個才是文眼。

那麽空降和內部提升和董事會會有什麽溝通問題呢?

假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 。。。。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雖然短短142個字 ,表達的意思三層 隱含作者對企業的估值和評價和對未來的憧憬。

好文一篇。​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84

從歷史推斷未來



20124月的恒指市盈率是9.98.
回看歷史市盈率, 過往40
10% 按月 P/E低於10
5.8% 按月 P/E低於9.
2.9% 按月 P/E低於8.
(註:其中只有4年,是全年都沒有按月高於13P/E.)
至於過往20
5.4% 按月 P/E低於10.
2.9% 按月 P/E低於9.
0.8% 按月 P/E低於8.
(註:其中只有1年,是全年都沒有按月高於13P/E.)
再看最近10
6.7% 按月P/E低於10.
4.2% 按月P/E低於9.
1.7% 按月 P/E低於8.
(註:沒有1年是全年都沒有按月高於13P/E.)
一張圖表勝於千言萬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0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