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租赁公司抄底船市 船价疲软依旧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25/170104.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48

开工量新高 万科“挖人”谋“抄底”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5968.html

近期,不少在房地产企业工作的职员都收到了万科A(000002.SZ)的面试邀请。广州一家民营房地产开发企 业的员工李琳(化名)近期就到万科进行了一次面试,是应聘到其广东清远一个项目工作。很明显,这是万科又一次从同行中广纳人才的“阳谋”。
万科此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招聘行动名曰“千里马”,李琳是全国上万名应聘者中的一员。

为扩张作准备

据悉,进入7月,万科就悄悄启动了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招聘计划,范围涉及旗下36个城市,所需人才高达600余名。职位覆盖公司管理层、经理层 和专业人才,专业领域涵盖工程、设计、营销、成本、采购、物业管理、综合管理等。

万科总裁郁亮曾表示,目前房地产行业经营方式还十分粗放,万科如果要持续领先于大市的增长,首先面临的就是人才挑战。单纯内部培养的方式,已无法完 全适应发展形势的变化,随着万科新项目的大批增加,其对人才的渴求更是进入到了一个爆发期。

毫无疑问,2010年的万科,正是到了这么一个“爆发期”,其开工量已经创下历史新高。 万科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袁伯银坦言,“公司因为战略纵深、大发展,进了很多新城市,出现了很多人才缺口;同时一些比较成熟的公司,由于新业务发展的需 要,也有人才缺口。我们把集团内所有的人才缺口统计起来看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才需要如此大批量、集中化地进行招聘。”

对于此次大规模招聘,万科董事会秘书谭华杰表示,公司此前确实没有过,这是第一次。对于原因,他坦言是由于集团在二、三线城市大量增加新项目,“主 要由于今年开工量太大,而且预计明年开工量还会加大。特别是在进入二、三线城市后,项目的总量肯定会比在一线城市大,这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明显。”

在很多地产企业开始收缩战线的时候,万科的逆市扩张颇显另类。但谭华杰却称:在万科看来,每一次市场调整,其实都是扩张的机会。

提前“抄底”

事实上,早在2008年市场调整时,万科就曾经手握大量现金,等待机会收购一些资金链紧张的企业或优质项目,但最终未能实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 遗憾。”万科一位分公司员工在谈及当年集团的“抄底”计划没能实现时依然颇为激动。

这一次,万科显然不愿再错过“抄底”时机。从6月份开始,万科在销售上就表现活跃,以牺牲15%的价格,换来巨大销售额。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完 成销售面积320.2万平方米,销售金额367.7亿元,成为目前唯一一家半年销售额过300亿元的开发商,比排名第二的同行高出50%,处于遥遥领先的 地位。

左手卖楼的同时,万科的右手也没有闲着。万科披露的数据显示,仅在上半年,就斥资200亿元购买土地,是上半年买地量最大的开发商。

尽管包括恒大、金地等在内的开发商都表示,土地市场的最佳抄底机会在下半年或明年初,但眼下看起来万科已经提前行动了一大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29

竞购英国高铁 李嘉诚抄底欧洲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0/xNMDAwMDE5MzExNw.html

欧洲债务危机乌云尚未散尽,李嘉诚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了抄底。

据路透社8月18日报道,李嘉诚旗下上市公司长江基建(1038.HK),有意竞购英国唯一的高速铁路线经营权,该交易金额预计将高达15亿到20亿英镑。

19日,长江基建投资部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了这一投资举措,但在竞购结果出来前,拒绝对此项目做出评价。但这位人士肯定地表示,长江基建此时资金充裕,并看好未来全球经济走向,会适当做出扩张性投资。

香 港凯基金融亚洲公司董事暨投资银行部主管梁健昌认为,李嘉诚向来坚持“现金为王”的谨慎投资策略,在每一轮金融危机前后的收放节奏拿捏都非常准确,每一轮 业务扩张都给长和系带来新的业务看点,从零售、电信到能源。此次,李嘉诚主攻英国公共事业领域,显然是看好该领域垄断性经营的稳定收益。

而半个月前,李嘉诚刚完成对英国电网高达57.75亿英镑(近700亿港元)的资产收购。在8月5日的业绩会上,长和系副主席、李嘉诚长子李泽钜曾表示,长江基建还有四五个投资项目正在积极研究中。

千亿投资计划

此次长江基建欲收购英国的1号高速铁路线,目前归属于英国伦敦大陆铁路公司。该高铁线路总投资57亿英镑,于2007年建成,全长108公里,连接伦敦和英法海底隧道,是英国目前唯一的高速铁路。

2009年,伦敦大陆铁路公司因财政困难,将该高铁线使用权移交给政府。但1号高铁2010年财年的预计收入仅为2.63亿英镑,短期内无法回收投资成本,今年6月,英国政府已宣布出售该线路30年的经营权,希望收回20亿英镑。

8 月18日,1号高速铁路的30年经营权招标首轮投标已经结束。参与竞标的除了长江基建,还有另外三个竞购团:以高盛、欧洲隧道集团和英国保诚集团旗下投行 Infracapital等5个以上公司组成的财团;由摩根士丹利、私募投资基金3i资本和阿布扎比投资局组成的财团;另外,还有两只加拿大退休基金组成 的竞购团。

参与竞购的长江基建,由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0013.HK)持有85%股份。今年上半年,长和系旗下长江实业(0001.HK)与和记黄埔双双取得理想业绩,分别获得119亿港元和64.5亿港元的盈利,分别增长4%和增长12%。

而今年上半年以来,李嘉诚已先后多次出手收购英国公用事业资产。从此前的投资来看,李嘉诚下注发电、电网和高速铁路业务,显然是看好公共事业领域经营风险较低、收入稳定的优点,依然延续李氏稳健型的投资理念。

若此次长江基建竞购英国1号高铁成功,在近三个月时间内,李嘉诚的对外投资额将超过1000亿港元。

此外,李嘉诚还以76.1亿元高价拿下香港九龙的两块地王,并斥资逾9亿港元增持和记黄埔,斥资逾3000万港元增持长江实业。

李嘉诚抄底

长江基建董事总经理甘庆霖指出,欧洲市场近期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影响而出现波动,长江基建将仍然会继续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只要项目能产生稳定回报,公司仍然会考虑收购。

梁健昌分析称,在2008年初金融危机爆发前,李嘉诚便已开始收缩投资和回收资金,目前,其手头现金非常充裕,选择此时出手扩张,应该是看到了全球经济已经探底企稳。

2008年初,李嘉诚曾多次预言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并开始在中国大陆陆续套现投资性股票,甩卖楼房,回收资金约200亿元。

2008年10月开始,李嘉诚叫停所有长和系正在考察洽谈的投资项目,冻结所有未落实的投资开支,并检讨和清理全部当时现有的投资项目,此策一直延续到2009年下半年。

花旗银行当年的报告显示,金融危机爆发后,李嘉诚采取异常保守的理财手法,持有的221亿美元(约1724亿港元)资金中,有多达69%、即接近1190亿港元是现金,其余部分,也主要投资于最稳健的政府债券上。

2008年至2009年的保守策略,让李嘉诚积累了足够的本钱。目前,长江实业净负债比仅为7%;长江基建的负债比则处于20%-30%水平;而和记黄埔今年收益可达400亿美元,未来5年需偿还银行欠款额约为1300亿港元,和黄的手头现金尚有1060亿港元。

拥有雄厚的现金实力,李嘉诚将如何布局?从长和系近期的动作来看,地产、公共事业和能源,依然是其关注的重点。

而除了已在冲锋陷阵的长江基建,李嘉诚旗下的港灯(0006.HK)亦已整装待发。该公司董事总经理曹棨森近期公开透露,港灯也会在英国、内地等寻找项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30

[轉載]轉載:為什麼抄底的又是巴菲特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wavt.html

做個記錄

 

  在近期因美國信用危機而引發的股市暴跌中,有人恐慌殺跌,有人悄悄抄底。此時,一個熟悉的名字--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再次出現在了抄底者名單中。
當地時間8月15日,巴菲特出現在美國公共電視台的"查理·羅斯訪談"節目。巴菲特說:"上週一,我們在股票市場的買入資金超過2011年的任何一 天。"巴菲特所提及的"上週一"--8月8日,便是美國主權信用被降級後的首個交易日,華爾街三大股市悉數暴跌,其中道瓊斯指數重挫634.76點,跌幅 達到5.55%,成為自2008年12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此前--8月11日,巴菲特對美國《財富》雜誌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新的衰退正在臨近,他正利用市場大跌機會入場低吸。巴菲特還說,"跌得越厲害,我買得越多。我們正在入場。"
一些投資者至今也不明白,在股市大漲、許多人紛紛追漲中,為何總不見巴菲特的身影;而每當市場大跌,在低位成功抄底的為什麼總是巴菲特。
--正確的投資觀。巴菲特有一句經典的投資名言:"當別人貪婪時你需要害怕,但別人害怕時你需要貪婪"。在本輪股市下跌中,許多投資者被暴跌嚇出一身 冷汗,一時間看不到股市的希望和未來。但巴菲特正好相反,在多數人感到恐慌之時,他並不認為"新的一輪衰退"將會到來,他說,"股票價格越低,我越會買, 我們就是做這個的。"與多數人反向思維,樹立正確的投資觀,正是巴菲特屢次成功抄底的秘笈之一。
--良好的執行力。有些投資者經過股市多年的磨礪,也總結出了不少成功經驗,樹立了正確的投資觀,不再追漲殺跌,但卻時常錯過機會,最終收益不大,原 因之一便是執行力不夠強,沒有把正確的投資觀落實到實際操作中,而是"想法歸想法、操作歸操作"。而巴菲特的特點是"言行一致",怎麼說就怎麼做。在接受 《財富》雜誌採訪時巴菲特說,美國經濟不會出現二次衰退,現在已出現抄底良機。就在接受《財富》雜誌採訪前後,正趕上股市大跌,巴菲特大量買入股票並告訴 《財富》執行主編安迪·賽維爾,他沒有因市場大跌而自亂陣腳,反而正在利用市場動盪機會逢低買入。
--難得的平常心。借市場大跌抄底絕對需要勇氣,因為每次大跌後,市場不會告訴投資者"底在哪裡"。正因為如此,不少投資者都擔心大跌後仍將大跌,所 以在大跌後不僅不買入反而賣出股票。巴菲特敢於在市場大跌後買入股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平常心。巴菲特抄底買入股票後從不指望它會在短時間裡出現大 漲,也不奢望買入的股票個個都能帶來可觀收益,而是在理性操作的同時,做好兩手準備,積極應對。
巴菲特之所以能在眾多投資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投資大師,除了會挑選品種外,還與成功抄底密不可分。在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中,經歷過無數次股市暴跌,也把 握了無數次抄底機會。最近一次成功抄底是在上一輪金融危機暴發前後。2008年10月,雷曼銀行破產後1個月,巴菲特乘機宣佈,其掌控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收購價值30億美元的通用電氣股票。巴菲特說,儘管美國經濟極其糟糕,但他正購買美國股票並期待股市長期上漲。結果,從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 道指完成了一輪最高漲幅達125%的超級牛市。在經歷了成功抄底和隨後大漲之後,巴菲特再次滿載而歸。
巴菲特本次抄底,最終能否像上一輪抄底那樣大獲全勝,還需要時間檢驗。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在之前買入股票的所有投資者中,巴菲特極低的建倉價格已為他日後勝出奠定了紮實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1

抄底「賭王」郵輪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12/zMNDE4XzM3OTAzMw.html

資金鏈危機籠罩下的溫州,意外地再爆財富奇聞——有人一擲數億,買下了澳門賭王何鴻燊的一艘豪華郵輪。

「撿了個大便宜,不然我會這麼快下手嗎?」10月30日,黃偉建就像一個在從特價場搶購歸來的主婦,口氣洋洋自得,「至少要2.5億美元才能造出來的船,我只花4500萬美元就買到了。」

黃偉建是溫州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的董事長。他剛剛收購的「亞洲之星」郵輪,是何鴻燊名下的旗艦奢華品,現已被更名為「中華之星」。這艘全球唯一的六星級雙體郵輪,長131.2米、寬32米,12個樓層裡共有172間客房,可載客400餘人。

「郵輪接手後正在進行裝修,年內就可以開到浙江來。」 黃偉建透露。

這筆豪華交易只是這位不滿40歲的資本新貴全盤計劃中的第一步。他已經和浙江舟山政府簽署投資協議,準備打造一個以浙江為核心的「郵輪產業帝國」,「我們要組建中國首支自有的郵輪船隊。」他說。

「撿了便宜貨」

收購創意的萌發,緣於一個偶然機會。

今年4月中旬,黃偉建隨同溫州經貿代表團訪問重慶,參加重慶·溫州周活動。從一位巴拉圭華僑那裡,黃偉建得知了「亞洲之星」要出售的信息。

「郵輪是國內新興的熱門產業。」黃偉建說,「中國未來是有空前大的郵輪旅遊市場,而現在進入,正是價格最低的時候。」

「亞洲之星」的出價,更讓黃偉建有了抄底的衝動。

「亞洲之星」建造於1992年,其時耗資20多億元。「現在新郵輪1萬噸造價是1.2億美元。按這樣算,這船噸位是20295噸,要2.5億美元才可以造出來,而開價才幾千萬美元,這太划算了!」

當 然這當中有匯率變化的因素,美元匯率在當年是8.9,現在是6.35。但黃偉建還是覺得值,「光是這船的鋼板,現在我們中國的技術還造不出。」他就此拍 板。6月份啟動收購之際,正值溫州高利貸危機爆發,企業界頭寸告急。但當黃偉建他們在香港為這一收購募集資金時,各路資本卻非常踴躍。除溫州外,參與的投 資者還來自福建、北京、新疆、香港、山西,以及大量從歐美回流的華僑資金——歐債危機之下,歐美市場疲軟,華僑資金也在找出路。

為了境外資金進出便捷,免去內地政策的掣肘。黃偉建為這次收購在香港成立了中國海洋產業投資公司,以統籌集資。

由於想報名參與者太多,原定4億的募資規模擴容到5億。從募資、談判到9月26日交易收官,只用了三個多月。而一般這樣的收購起碼要一年以上。

收購之後是重新裝修,黃偉建說,「中華之星」郵輪項目總共耗資6500萬美元。

「郵輪帝國」之夢

買下郵輪只是第一步。

完成收購一個月後,10月25日,黃偉建的民資中心與舟山方面簽署價值20億元的投資協議,準備以舟山為郵輪母港,開闢從浙江至台灣基隆、台中港的郵輪旅遊航線。

黃偉建透露,這幾條航線正在向政府報批,預計今年底至明年初可望起航。

等到位於香港啟德機場舊址的郵輪碼頭2013年啟用,海南國際旅遊島規劃明朗後,他還想拓展往來香港與海南之間的郵輪航線。

黃偉建更大的「野心」,是要組建「中國自有的郵輪船隊」。他打算再買進4到5艘國際郵輪,逐步開通從浙江到韓國、日本和俄羅斯的國際旅遊航線。

黃夢想中的「郵輪帝國」,是包含旅遊、影視、商務、娛樂、專業交流等各個產業鏈環節。收購「亞洲之星」時募資的5個多億,4.16億用於收購,多出的1億,黃偉建決定成立影視公司,圍繞郵輪拍攝電影。

他還對遊艇產業充滿興趣,現在已在洽談收購歐洲一家遊艇製造企業。「與遊艇相關的設計、製造、維修、海洋旅遊、高端休閒產業,將來也是很大一塊。」

作為溫州人,黃偉建最終還是想將他的郵輪開向家鄉。他打算發起設立溫州海洋產業發展基金,想在溫州建立郵輪經濟總部基地。

溫州的豪華轉身?

黃偉建完成這場收購時,正是溫州深陷高利貸泥潭之際。在政府協調下,黃一邊洽購郵輪,一邊從香港調了2個億回溫州救急,援助當地企業周轉還貸。

年輕的黃偉建是溫州鹿城人,早年操作過溫州數碼城,後來去杭州、北京做創投。與深度潛伏的另一溫州資本大佬、新湖系掌門人黃偉相比,黃偉建顯得高調張揚,甚至有人說他「有點張狂」。

黃偉建受關注度進一步上升,是在他主持組建溫州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之後。這一平台在溫州政府支持下,於2010年6月成立。

溫州民間資本龐大,民間借貸容量據當地監管機構估算達到600億以上。這些資本游離微利的生產線,湧向投機炒作,終致釀成高利貸危機。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引導民資投向產業轉型升級,一直是地方政府的思慮所在。

「民資中心的職能,是集結溫州民間資金,引導它們投放到政府所鼓勵的新興產業領域去。」溫州一名曾經參與民資中心組建的金融監管官員解釋說,「一邊尋找不同類型的投資項目,一邊接受有投資意願的民間資金登記,讓資本和項目在這個平台上來對接。」

民資中心宣稱,過去一年,已有約17億元資金通過民資中心找到投資項目,現登記在冊的尋求投資的民間資金在150億到180億元之間。

在今年高利貸危機爆發後,民資中心還受命操作溫州金融綜改區的部分項目,如民間借貸登記中心。籌建中的金融綜改區旨在為溫州民資尋求新的增值出路。

因此,在當下的多事之秋,由黃偉建一手操盤的這場以溫資為主力,涉及兩岸三地資金的聯合收購,背後的政府意圖隱約可見。

「啟動郵輪產業,就是起一個示範,讓大家看看,溫州不光有高利貸和炒房團,只要有好的項目,實體經濟還是具備吸引力和發展潛力。」民資中心的一位負責人說。

在黃偉建看來,郵輪經濟給城市帶來的產業動力是巨大的。「建設國際郵輪母港,經濟收益是掛靠港的10倍至14倍。」黃偉建計劃未來用於興建溫州郵輪經濟總部的投入就達到8億元。這個總部將負責郵輪船隊的補給、管理、維修、物資配送及客源接待等。

這一想法也獲得政府的支持和對接。位於洞頭縣狀元岙的一處郵輪碼頭正在加快建設。「我們務求在民間資本牽頭下發展出全國性的郵輪產業。」溫州的一位政府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15

和黃融資 意在抄底?

http://www.eeo.com.cn/2012/0113/219462.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鄔瓊 1月10日,港媒稱香港和記黃埔計劃分別發行5年期和10年期美元債券,其中5年期美元債券計劃融資5億美元,10年期債券計劃融資10億美元。

原本常例的年初融資舉措在2012年複雜房地產市場環境當中讓人頗多聯想。

此前,有消息稱和記黃埔將投資400億在成都拿地,但2011年12月21日,和記黃埔發言人稱,無論400億成都抄底抑或收購成都房地產公司均屬傳聞。

1月10日,本報致函和記黃埔,詢問其近期內地土地儲備計劃及投資傾向,和記黃埔方面回覆本報:「目前階段,我們暫不擬接受相關採訪,希望能給予理解。」

但2011年底的兩個月,和記黃埔先後以底價拿下佛山南莊生態區商居用地和上海趙巷鎮特色居住16號地塊。如果自2011年6月計算,和記黃埔已經投入超過137億元在內地吸收土地儲備。

時機

和記黃埔本是李嘉誠著力內地房地產的主要平台,與李嘉誠旗下另一集團長江實業的地產利潤主要來自香港不同,按2011年中期報告,和記黃埔總土地儲 備約980萬平方米,其中93%集中於內地,遍佈近20個城市。自2011年下半年,冷清的內地土地市場成為和記黃埔擴充土地儲備的舞台。

儘管此間已有內地主要開發商希望甩賣儲備獲取現金,用於2012年「抄底」,但世聯地產董事長陳勁松近日在公開場合表示,郁亮對其稱萬科當前的甩賣是為「保命」而非「抄底」。

「2012年上半年貨量壓力很大。但市場和政策卻不明朗。」有接近萬科人士稱。隨著房產貨量的積壓,與之相應的是利息成本增加,「對於住宅依賴度大,且規模龐大的公司而言,2012年確實有困難。」

開發商對市場及政策判斷開始趨於悲觀,此前大多數開發商認為市場可能在2012年上半年見底,政府可能會因此救市。

富力地產執行董事呂勁曾在公開場合稱:2012年的銷售目標制定,首先考察區域公司總貨量,如果實現70%-80%的去貨率,即可被認作完成目標。保利地產方面亦對本報表示,除非出現特殊情況,2012年銷售與2011年持平即是勝利。

「對於開發商而言,2012年看重的將是現金流量而非土地儲備。很少有開發商在土地市場上有競爭力。」有中介機構對本報表示。

內地開發商缺乏土地市場的競爭能力,似乎為和記黃埔帶來了大幅增加土地儲備的可能。

此前長江實業執行董事趙國雄曾公開表示,受政府緊縮房地產貸款影響,土地價格在過去三年,已經從紀錄高位回落到合理水平,其認為內地土地競標趨於理性。

「這符合李嘉誠的風格,1998年金融危機之後,他是香港土地市場最大的買家。」有香港地產界人士對本報表示,「抄底的時機並非僅看當前土地市場如何,另一個考察目標是市場中的對手是否有競爭力。」

此外,亦有香港媒體報導,李嘉誠認為未來內地房地產尚有發展空間。

資本的力量

「對於目前的內地市場而言,港商的核心競爭力可能更高,這與內地開發商強調土地儲備的能力不同。」上述香港地產界人士表示。

該香港地產界人士認為,同樣受到政策影響,大多數香港開發商應對調控的能力較內地開發商更強,因為港商在內地的發展過程中並非強調規模,而是強調土地質量與資本運作的空間。

「內地開發商主要依賴銀行,除銀行外,任何高息融資行為對其而言都是高風險的。他們在資本市場上的議價能力相對較弱。」該香港地產界人士稱,「港商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能力強,資本市場議價能力更高。」

在該香港地產界人士看來,這不僅與港商長期在國際資本市場浸淫相關,另一層面也與港商資產質量相對較好相關。

「核心是港商的抗風險能力。」該香港地產界人士稱,「國際資本市場對內地房地產商不信任的一個核心因素是這些地產商大多重視規模,而非資產質量。資 產質量不僅僅取決於土地質量,同時取決於資產配置能力,但內地開發商往往只有規模,規模意味著高槓桿和高融資成本。那些運作上市時對外宣稱的模式是希望獲 取資本市場的認同,但這些模式均未接受過市場週期的檢驗。」

該香港地產人士補充稱,對於港商而言,所謂的資產配置並非僅僅是地產業務配置,抑或內地地產業務配置,事實上港商的國際化程度更高。

「香港的不動產,除銷售外有很多用途,例如香港商場和寫字樓可以整棟交易,亦可用於出租,李嘉誠還通過旗下出租物業運作REITs。但在內地寫字樓整棟出租與出售都受到相關政策限制,這就使得內地開發商在現金籌集上無法與港商相比。」上述香港地產界人士對本報表示。

另一層面,種種限制以及規模化的發展模式,使得內地開發商的現金水平往往與政策調控相關,當銀行能大規模地發放貸款的時候,這些貸款被用於炒高地 價,而一旦銀行緊縮銀根,內地開發商幾乎無力進入土地市場。此時的港商則因為現金水平及資本運作能力均高於內地開發商而在土地市場具有競爭力。

事實上並非僅僅是和記黃埔,近期在內地土地市場上表現積極的均為港商,2011年9月,在昆明誕生了2011年以來少有的地王地塊,其中爭奪者為香港恆隆地產和新加坡烏節地產,在83輪的爭奪之後,恆隆地產最終以接近35億元的價格拿下該幅土地。

「這說明在重點地塊及重點項目上,內地開發商基本退場,爭奪者變成那些具有雄厚資本實力的港商。」上述香港地產界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21

「抄底」歐洲

http://www.infzm.com/content/71183

這一樁中國與歐洲的混搭生意裡,中國人想要的是技術、品牌與渠道。而歐洲人低下高傲的頭,為的是叩開中國市場的大門

到歐洲去,在歐洲的危急時刻。

2012年2月3日,國家電網3.87億歐元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25%股份;1月31日,三一重工公告其控股子公司收購世界混凝土工程機械第一品牌普茨邁斯特公司;1月10日山東重工3.74億歐元買下豪華遊艇生產商意大利法拉帝集團75%股權……

一樁樁大併購熱鬧地開年,不過是中國企業併購歐洲熱的延續。根據普華永道2012年1月發佈的報告,2011年中國大陸企業在歐洲地區完成併購交易44件,較前一年25件上升76%。中國企業對歐直接投資達到67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倍。

希望前往歐洲尋找機會的企業如此之多,以至於愛國者董事長馮軍、格力集團總裁董明珠、匯源董事長朱新禮、中坤董事長黃怒波、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等14人發起成立愛國者國際化聯盟,組織企業抱團一起向落地國家要求各種優惠條件,第一站便是歐洲。

不過,和2008年金融海嘯引發的併購潮相比,再一次出手的中國買家成熟了很多。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對能源類購併對象的興趣持續的同時,對工業類、消費品類、高科技類的興趣也在上升。普華永道數據顯示,2010年工業品和消費品的海外併購佔中國海外併購的22%,2011年上升至35%。中國企業已在追求自身的技術、品牌和渠道。

此外,民營企業是對外投資增長最快的部門。普華永道企業購併合夥人路谷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些『走出去』的民營企業特別專注與自己所在市場相關的國際企業、品牌,從公司的發展戰略上考慮哪些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樣的併購對象適合自己,不再盲目抄底。」

危中之機

 

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促成交易的關鍵轉折。

 

如果不是金融危機,三一未必有機會吞下「大象」,即使它已經暗戀了後者18年。

「大象」是普茨邁斯特在業界獲得的別稱。2011年12月20日,三一長沙總部會議室內,大門關閉,「大象」董事長卡爾·施萊希特告訴和他熱情握手的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他的「大象」計劃整體出售,三一是普茨邁斯特認定的潛在買家之一。

37天後,德國法蘭克福當地政府審批通過並對外公佈了三一3.24億歐元「吞象」的消息。

「閃婚背後其實是18年的暗戀。」龍年正月十一,整個長沙在冬雨中瑟瑟發抖,向文波在昏暗的辦公室裡回憶,「我們剛剛入行時,『大象』就是混凝土行業的老大,當時提口號都是把『大象』當奮鬥目標。已經18年了,我們瞭解『大象』比一些專家、報告還要全面。」

在收購「大象」之前,「不輕易碰併購」是三一的全球發展戰略。「如果只是財務性投資,賺快錢,讓每年的財報好看一點,我覺得挺沒必要的。」向文波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出手併購要看有沒有實質價值和戰略協同效應。

「大象」始終是全球混凝土工程機械第一高端品牌,與三一目前的定位具有戰略互補性。但是「併購在這個行業是個敏感詞,『吞象』的心思一直是心裡的腹稿,只能時時關注。」向說。

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促成交易的關鍵轉折。這個財年,普茨邁斯特的年銷售額從11億歐元跌至5億歐元,此後一直維持在這一水平。正是從這一年起,三一重工超越「大象」成為世界混凝土機械行業銷售第一。

「一聽說要賣『大象』,我們第一時間就答應了。」施萊希特離開後20天,向文波接到了摩根士丹利的電話,三一成為最終收購方。

比選擇更短的是談合同的時間。接到通知的第二天,向文波和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帶著11個人奔赴法蘭克福,一週內和大象的CEO、經理達成收購協議。

同樣,如果不是歐債危機,長沙澳優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併購計劃不會這麼順利。

澳優2003年成立之初是進口國外奶粉,在國內分裝,貼澳優牌銷售,一直希望能夠收購上游國際奶源。2006年它的海外第二供應商出現資金困難, 「當時特別想併購,但是沒錢,」澳優執行董事顏衛彬帶著長沙口音的普通話裡充滿了遺憾,「2009年香港H股上市之後,我們第一時間就啟動了海外併購計 劃。」

2010年底,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澳優董事長陳遠榮發現了荷蘭海普凱諾公司出售股份的消息。

2011年1月,顏衛彬帶著整份事業發展計劃和收購方案趕到了荷蘭。因為歐債危機,荷蘭本地的活躍買家很少,大多都是財務投資者,包括澳優在內,只 有4個企業競購海普凱諾的股份。「競爭對手少,談判桌上的競價也相對少一些。」陳遠榮和顏衛彬帶隊的澳優最終以1665.15萬歐元收購海普凱諾51%股 份。

不貪便宜

 

中國商人開始不再是「人傻、錢多」的象徵,跨國併購不是盲目抄底。

 

「『抄底』不是一個好概念。」普華永道企業併購服務合夥人錢立強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現在歐洲經濟環境不好,資產比以前便宜。但是中國企業已經學會不貪便宜買一些有問題的企業,而是選擇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

最近發生的許多併購,都是等待的結果。

「我們對德國嚮往已久啊。」寧波均勝集團副總裁郭志明在高新開發區的辦公室裡向南方週末記者感嘆。有「德國經濟脊樑」之稱的中小企業佔其GDP總量的70%,其中汽車及相關行業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熱門選擇。

寧波均勝集團成立於2004年,主營業務之一是汽車零配件。中國高端電子汽配市場這片均勝一直望洋興嘆的藍海,規模在2011年已經發展到2400億元人民幣。

中國汽配企業和2400億市場之間的距離是技術。過去,歐美和日本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向中國轉移汽車電子技術,是有很強的技術壁壘的。中國企業在成 本控制上有優勢,而且供貨及時。一旦中國企業拿到技術,歐美和日本企業就只能退出。所以歐美、日本企業一直對中國企業嚴防死守。

2006年,均勝在中外汽配企業之間的重重矛盾中,正式出海尋找收購目標。「德國普瑞公司的CEO在他們巴伐利亞州總部親切地接待了我們,然後再客 氣地把我們送走了。」郭志明詼諧地講起均勝和普瑞的第一次交談,「我們那個時候從年銷售額到規模都比人家差一大截,能婉言謝絕已經很不錯了。」

普瑞原是德國一家家族產業,第三代繼承人無意接手家族生意,2003年左右德國私募股權公司(PE)DB-AG作為財務投資者買下普瑞,用專業管理層替換掉原來的管理者和一部分家族成員。

這樣的「婉言謝絕」均勝碰到過很多次。「當時在歐洲選了很多家公司,有些是合作夥伴,都去看過,結果也都一樣。」郭志明說,「我們能做的就是積攢實力和等待機遇。」

出海遇冷是很多中國企業都有的經歷。「有些技術西方不是不賣,而是我們連門還沒摸到呢,兩邊技術差距太大,沒法賣。」普華永道企業併購服務合夥人錢立強說,關鍵是中國企業自己的實力要提起來。

2006年,普瑞CEO對均勝做了回訪,均勝當時的規模只有現在的一半。「規模小,但是我們當時承諾均勝在長春、上海的基地都會建成投產。」郭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後來又來了中國幾次,每次都看到我們的進步和成長。」

歐洲企業對中國企業的看法在改變。2011年之前歐洲企業從來沒考慮過會被中國企業投資,他們能接受的亞洲企業就是日本、韓國企業,印度其次。

2011年6月,均勝2億歐元收購普瑞74.9%的股份,並計劃在2012年底繼續增資買下其餘的25.1%。與此同時,普瑞將在中國建立除老家巴伐利亞州之外的第二個研發基地,研發團隊的領隊是德國人,計劃今年在中國招收幾十人。

「門當戶對」

 

「普瑞很清楚,如果被博世、上汽這樣的大企業吞掉,可能就是普瑞的最後一天了。只有私人中小企業才會把它們當寶貝」。

 

談起最近的這些交易,併購主角們向南方週末記者說出了同樣的感慨:一定要門當戶對。

澳優為此交了幾年的學費。在接觸海普凱諾之前,它幾乎完成了和歐洲乳業巨擘法國Sodiaal乳業集團的合作。

歐洲乳業的複雜程度給了剛剛出海的澳優沉重的一擊。「優質奶源全部控制在奶農合作社手裡,那裡沒有大股東,每個人的意見都必須聽取,真是太難談了。」顏衛彬皺著眉頭,「歐洲當地的公司就用合作社和我們討價還價。」

兩年內跑了10次歐洲後,澳優最初選擇和法國最大的奶農合作社Sodiaal建合資公司,並和其CEO建立起了私人關係。

「Sodiaal的體量太大,在和我們談合作的同時還在收購法國排名第三、第四的合作社,我們的合作根本接觸不到母體,只能和集團底下的分公司簽合同,這份合同在集團層面根本不受重視。」

在不被母公司重視的情況下,澳優花大價錢建立起的合資公司很可能會遭遇同集團旗下其他品牌的打壓。顏衛彬等人在法國時的談判重心就是要Sodiaal做出承諾,不能把優質資產放到全資子公司那裡,對合資公司厚此薄彼。

2010年7月澳優與Sodiaal簽署合作合同,當年聖誕節前後,其CEO因肝癌去世,合同擱淺。

「這次算是知道什麼是塞翁失馬了。」顏衛彬在2010年過了一個異常消沉的聖誕節後,來年就奔赴了荷蘭,發現了中小企業海普凱諾,「這才是真正的夢中情人,因為門當戶對。」

海普凱諾乳業與澳優規模相當,都屬中小企業。4家前去競購的公司中,有的是比澳優體量大很多的中國乳業公司,有的甚至是海普凱諾一直為其貼牌生產的本地企業。

「海普凱諾一直想找的就是戰略合作者,它的老闆沒有一賣了之的意思,所以價錢反而不是最重要的。」顏衛彬說,因為規模相當,能夠在戰略上形成互動,這成了澳優競購成功的關鍵。

寧波均勝也有類似故事。一位汽配業內部人士說,當時和均勝競爭普瑞的也有國資股份企業,以及海外公司。「普瑞很清楚,如果被博世、上汽這樣的大企業吞掉,可能就是普瑞的最後一天了。只有私人中小企業才會把它們當寶貝。」

「大企業資金實力強,但是體量小的歐洲企業更喜歡找平等的合作對象。」錢立強說。

技術、渠道與品牌

 

這一樁中國與歐洲的混搭生意裡,中國企業想要的是技術、渠道與品牌

 

技術,一直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動力源。

2010年3月28日,吉利18億美金收購沃爾沃100%股權的新聞發佈會上,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致辭開篇即強調相關資產和知識產權均屬收購內容。此外,吉利還可以通過沃爾沃獲得一部分福特汽車專利的使用權。

「三一董事會曾經說過,就算花200億元人民幣(三一混凝土機械2年的收入)也要拿下『大象』。」向文波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如此大手筆的原因,「誰擁有『大象』,就擁有世界頂尖的技術和研發體系,可以幫三一奠定全球混凝土行業老大的地位。」

收購一旦完成,三一將獲得「大象」100%的專利技術。

對三一而言,「大象」的品牌效應同樣價值連城。

目前,「大象」是全球混凝土工程機械行業的第一品牌,佔據高端市場。整合後,因為三一有混凝土工程機械全產業鏈生產能力,「大象」的技術拿到中國進 行生產,將大幅降低「大象」的成本。此外,「大象」的非核心零部件可以使用三一製作的價格較低的零部件替代,這對成本控制同樣有效。目前,三一混凝土工程 機械的毛利率在40%以上,而「大象」只有10%左右,實現中國生產將大幅提升「大象」盈利能力。

當「混搭設計」被質疑是否會出現三一與「大象」品牌產品同質化時,向文波的解釋是:「區分產品的不一定都是實體價值,品牌價值的份量也很重。最大的協同的作用體現在品牌效應上。」

三一國際化已有10年,但目前在海外市場的銷售額不到總銷售額的5%。而收購「大象」讓三一一夜之間擁有了世界品牌。

「以前經常出現三一和『大象』對打的情況,以後但凡遇到『大象』,三一的銷售都不爭了。」向文波在併購發佈會上大手一揮,想到隨之降低的營銷成本, 笑容難掩,「『大象』和三一將整合國際和中國市場的營銷團隊,一個渠道兩個品牌用。成本降低,但價格不會降低,因為不存在競爭,還可能會加價。」

合併後,三一原有的德國分公司與「大象」分開經營,相當於事業部,負責三一品牌產品在德國的組裝。普茨邁斯特將成為三一混凝土工程機械的全球總部,提升三一全球的品牌形象,一次收購獲得的「名」、「利」讓三一國際化多往前走了5-10年。

叩開中國之門

 

每個被收購的歐洲企業,都有一顆嚮往中國市場的心。

 

在全球疲軟的時刻,站在中國企業背後的巨大市場,已經成為談判桌上越來越重要的籌碼。

「歐洲企業對中國企業的看法在改變。合作的時候,除了資金,還有其他是可以由中方提供的,比如原材料、市場。」錢立強說。

當三一滿足於「大象」帶來的國際光環時,「大象」也通過三一近距離擁抱了中國混凝土工程機械市場,後者佔全球混凝土工程機械市場的比重是80%。

2011年12月的密訪是施萊希特第一次造訪三一,在閉門會議之前,他先去看了三一的工廠後,很慶幸自己打算用合作而不是硬碰硬的形式進駐中國市場。

「三一在中國混凝土機械行業引領了40%-50%的市場,可以對大象品牌起到放大作用。」向文波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大象』的核心價值是技術、品牌,把它們放到中國市場,乘上一個大係數,力量無限。」

沃爾沃在歸屬吉利一年後實現扭虧為盈。但在2011年全球大賣47萬輛之時,重要新興市場的中國僅貢獻了5萬輛,主要受限於國產化能力有限。

「我們戰略目標就是鞏固與提升歐美傳統市場,積極開拓以中國為中心的新興市場,增量在中國等新興市場。」沃爾沃汽車集團中國區副總裁寧述勇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目前,沃爾沃的目標是2016年在中國市場銷售20萬台汽車。為此,成都、大慶工廠已經選址等待審批,另一家專門生產發動機的工廠也在籌備之中。此外,收購完成後沃爾沃在中國成立的研發中心大方向上複製瑞典總部的研發中心,目前的計劃是為全球設計整車。

普瑞一早就想進入中國市場,但是看到很少有德國企業在中國獲得成功,始終邁不出關鍵性的一步,公司的CFO和一些中層管理者甚至沒有來過中國,勇闖中國市場的夢想在均勝收購之前,只是夢想。「收購之後,普瑞的發展重心之一將通過均勝落地中國。」郭志明說。

2003年初出茅廬的澳優能夠打動澳大利亞最大的乳品企業MG按照自己的標準、配方生產奶粉,並在中國貼澳優的品牌進行銷售,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澳優背後站著具有強大吸引力的中國市場。

「MG公司本來就非常想進入中國市場。但發現自己沒法獨立拓展市場,就回澳大利亞了。」顏衛彬告訴記者,「其實他們當時猴急猴急地想進中國,特別想找中國的合作夥伴。」

在海外併購路上,許多中國企業遇到的各色公司幾乎都帶著一個相同的標籤:想進入中國市場、想找中國合作夥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17

三十萬元資金 上班族靠股市「抄底」致勝 集中火力重押低價股 累積八位數財富

2012-6-25  TWM




一位月薪五萬多元,又沒有富爸爸支持的上班族,從三十萬元滾出五百萬元資產,因忽略風險控管幾乎賠光,後再勇敢投入二百萬元,終於累積出千萬身價。

曾經在台股重跌過兩次的他,以過來人經驗,分享十二年來的投資故事與心得。

撰文‧林心怡

初次見到李正(化名),穿著樸實、帶著一把長傘的他,看上去就像一位公務員;很難想像,他是在股海中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

雖然每月僅領五萬多元的固定薪水,也沒有家裡資金的奧援,他依舊能靠股市投資累積逾千萬元的身價,「投資台股」儼然成為李正最重要的「業外收益」。

「沒辦法!像我這種窮苦人家出身的,當然得靠台股投資多拚一點現金呀!」原來,李正每月的固定薪水,幾乎全都要拿來養活一家人,包括年長的媽媽、叔叔,以及最近才找到工作的弟弟。

「我還記得,去年過年包紅包給母親時,她還囑咐我這兩年年終獎金這麼少,不用包這麼多。」李正卻打趣地回答:「阿母!我如果只靠薪水過活的話,我早就餓死了!」原來,除了正職的薪資所得外,李正絕大部分的財富累積全來自於股票收入。

李正的父親早在他一歲多時就過世了,家裡環境欠佳的他,為了先存下自己的第一桶金,政大經濟系畢業後,就簽了三年半的志願役,其間還兼職當網路工程師,省吃儉用才勉強存了一二○萬元。

薪水不夠養家 初入股海卻遇網路泡沫「當時,我就計畫好用這桶金來作我投資的本,每月工作所得,就拿來作家用。」年紀輕輕身為長子的李正,肩負了養家的重任。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在台股初試啼聲的李正,遇到了二○○○年網路泡沫的空頭洗禮,才一年多的時間,他投入在股市的一二○萬元,賠到只剩下三十幾萬元。 「當時很心痛呀!辛辛苦苦當兵三年存的錢,就這麼沒了!但我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沮喪,因為當時滿腦子都想著要怎麼把錢賺回來!」李正認真思索當時股票慘賠的 原因。

「很多人股票套牢就會自我安慰說,不賣就沒賠錢!其實買錯股票就要當機立斷砍掉重練,有時候死抱不放,反而更容易擴大虧損!」李正語重心長地說。

原來,一開始資金有限的李正,透過融資拉大槓桿投資,卻未設好停損,一個不注意,就幾乎賠光了積蓄。歷經慘痛教訓後,讓李正日後的投資更為謹慎,雖然後來 東山再起的初期,仍會透過融資拉大槓桿投資,但對於風險的控管他開始趨於謹慎,也成為他日後在台股投資路上,得以持盈保泰的基石。

痛定思痛後,○三年下半年至○四年的「三一九槍擊案」前,是李正投資台股的首次豐收期,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李正就將原本的三十萬元,滾出了五百萬元的資 產,「當時認為自己很厲害!覺得錢賺得很容易,幾乎是花錢如流水!」那段時間,不是主管職的李正曾經一年出國十七趟,「光是單月的花費就超過二十萬元。」 這段荒唐的歲月,又再度讓李正忘記了風險控管。

得意忘形忽略風險控管 二度賠光資產那時的李正除了股票融資外,期貨、權證樣樣押到滿,沒想到,○四年的「三一九槍擊案」後沒多久,不到一年,李正的五百萬元資產,再度蒸發僅剩 下五十萬元。「在投資的路上,最忌諱的就是得意忘形,卻忽略了後頭隱藏的風險。」經過二次幾乎賠光資產的李正,這回真正覺悟到風險控管的重要。

當時三十一歲、資產再度幾近歸零的李正,幸好有同業主管好友的擔保,得以向銀行借貸一百五十萬元,總共籌措了二百萬元再度投資股市;到了○七年底,扣掉之前一百五十萬元的負債,記取教訓後,這次他不但累積了千萬元的財富,甚至順利地躲過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海嘯。

原來在○八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當市場一片樂觀之際,李正反而全數出脫手上持股,「除了技術指標出現過熱的情況外,當時市場一片看好,也是市場過熱的一大警訊。」這次獲利出場的李正,還懂得將部分獲利轉投外幣定存與保險等防禦性的投資,讓他得以保有獲利戰果。

「其實適度融資、分批布局有題材、有產業前景的低價股,並且積極地波段操作,才能加速資金累積。」回顧過去成功的獲利經驗,李正指出,他一開始集中投資 「價值被低估」的低價股也是受限資金,「因為當我投資本錢剩下三、五十萬時,我就是用這樣積極的投資模式,再度東山再起的。」即使現在投資基金規模變大 了,李正仍鍾情低價股的操作。

綜觀李正近期在台股獲利的代表作,莫過於去年讓他獲利逾五成的正達、穩懋,以及今年初投資三個多月出脫的低價股彩晶、達能與台星科,而光是這三檔股票,讓 他短短三個月就獲利逾五成,淨賺超過三百萬元,幾乎是他年薪的五倍,而他過去累積財富的獲利模式,大多依循這樣的投資邏輯。

這些讓李正得以不斷「錢滾錢」的成功獲利模式,通常有幾項特色,第一種是價值被低估且股價在三十元以下,甚至股價低於十元的低價股,也就是他口中「抄底」的投資概念。

「例如去年底台股指數在七千點附近時,發現當時有很多中小型的電子股,已經跌破海嘯時的價位,成交量也屢創新低,我就開始公司市值與淨變現價值(以企業在 正常營業下,在市場出售相似或相同獲利能力之資產所能獲得的價值)的比值小於或接近一,且股價低,並且還有題材性的個股。」逢低布局超跌股 倍數成長機會高李正分析,通常這樣的股票,代表公司股價已經超跌,若再搭配月KD小於二十,成交量出現窒息量時,通常都是股價的相對低檔,下跌空間有限, 因此只要行情反轉向上,股價都有漲五成的行情可以期待,基本面大幅轉佳者,股價還有倍數成長的機會。

李正指出,通常布局這類股票時,他都會分批進場,並且持股重押,所以當股價反轉向上時,獲利也會扶搖直上,像是他今年初布局的彩晶、達能得以獲利逾五成的戰果,都是符合這樣的投資邏輯。

第二種則是產業趨勢向上、獲利佳、股價低於兩位數的成長股。例如去年投資獲利的正達、穩懋,均先後在六十與三十幾元進場,賺五成出脫,就是屬於此類標的。

至於停損與停利點,他則會看技術線形操作,一旦股價脫離成本區獲利逾三成,只要股價破線,他就會賣出持股、落袋為安;反之,當股價破底、量能放大,就應該當機砍股、絕不戀棧。

在投資的路上,李正的布局看似積極,但金錢觀其實相當保守,雖然年輕時積極在台股上拉大槓桿投資,但當他資產累積逾千萬元後,操作開始轉趨保守,不再做融資操作,並把五成的資產拿來做定存、保險等防禦性的理財。

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道,即使無法像投信法人在第一時間拜訪公司、掌握第一手消息,但投資人從公開資訊觀測站與簡單的技術分析指標,一樣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賺錢標的。

現在的李正總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在創造財富之餘,還要記取過往賠錢的慘痛教訓,才是在茫茫股海中順利航行的王道。

李正(化名)

出生:1973年

現職:金融業

學歷:政大經濟系

投資資歷:12年

近期操作績效:去年投資穩懋、正達獲利5成,今年初投資彩晶、達能獲利逾五成;目前為零持股,仍在觀望中。

李正的小額買股3心法

1.挑選基本面佳或股價超跌的低價股,例如公司「市值」與「淨變現價值」小於或接近1,表示股價有被嚴重低估的可能性。

2.價值低估、股價兩位數以下、甚至低於十元的個股,可入場「抄底」。

3.從月KD低於20,且成交量縮,出現窒息量時,找買點;當股價上攻、脫離成本區後,獲利三成後破線轉空後,就先落袋為安;當股價破前波新低時,就要當機立斷,停損出場。

給小額投資人的建議

1.持股最好同時不要超過3到5檔,火力較集中。

2.資金有限時,適時的融資可擴大獲利報酬。

3.不宜過度自大,忽略了風險控管,切記守好停損與停利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73

山西煤老闆組團外地抄底:趁著行情不好多收幾座礦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22/3NNDE3XzUwMjk3NA.html

上週末,煤老闆劉浩偉(化名)在新疆考察完煤礦後回到太原,與他一起前往考察的還有山西另外二十幾個煤老闆。他們中有的已經徹底退出煤炭行業,手握巨資四處找礦,有的則已被國企收購,每年定期分紅。

談及新疆之行,劉浩偉笑著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此行就是去抄底,趁著行情不好,爭取多收幾座礦。新疆之行的效果也不錯,他和其中的幾個煤老闆已看好合適的煤礦,準備去新疆發展。

據劉浩偉介紹,當地有不少煤礦主急於轉讓,政府甚至主動提出可以考慮開採新礦。

劉浩偉在山西開煤礦已有十餘年,此前在山西晉南某市有三座煤礦,煤改過後,被山西某國企收編整合為一座90萬噸的礦井,目前佔股49%。由於被收編,礦上的事,劉浩偉已不用操心,也有更多時間去琢磨其他項目。

去年底,劉浩偉和另外一個煤老闆投資新建了個物流配送中心,搞了半年後發現,自己極不適合做其他產業。他坦言:「賺慣了煤礦的快錢,搞物流太費事,賺錢也慢。」

他們也曾去考察過在轉型方面做得不錯的煤老闆,比如呂梁柳林邢利斌的企業。去了以後才發現,他們與邢利斌的實力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動輒數十上百億的投資,是他們幾個人身家的總和。而小打小鬧的生意,卻又看不上眼。

於是,他們便想到重干煤礦,「想收購煤礦的計劃很早就有,但山西煤改後,大部分都成了國企,留下的民企實力也都很雄厚,根本無法操作。」劉浩偉說,不過現在,他覺得機會來了,「以前聽專家們講危機就是危中有機,這次我們都覺得是個機會,就商量著各拿幾個億組團去抄底。」

從去年底開始,煤炭開始持續下滑。即使高質量的無煙煤,價格也從去年底900多元/噸的高位,跌至目前的600餘元。每月匯至劉浩偉賬戶上的錢也大幅縮水。劉浩偉覺得,除了經濟下滑的大背景外,國有企業高額的開採成本也是重要原因。

「同樣的煤礦,我以前10個人能幹的活,國企來了得30多個,再加上國企其他附屬開支,能分給我的錢還不如開10萬噸小煤窯的時候。」提起收編自己的國企,劉浩偉很是鬱悶。

儘管是在山西發家,但劉和他的朋友卻並不願再在山西投資煤礦。此前是因為沒人賣或者價太高,現在卻是因為煤礦被收購成國有後,很難有入手的機會。

「前段時間山西有個民企獨資、年產90萬噸的煤礦想出手,賣28個億,去年初的時候,有人出38個億他沒賣,現在掉價10個億也沒人願意接手。」劉浩偉告訴本報記者,沒人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山西,民營煤企很難生存。

「說 到底還是整個經濟形勢不好,投產的礦井還好,正在技改期間的礦井還得大筆資金投入,銀行又貸不下款,只能通過民間高利貸維持,可又碰上這種行情,已經逼死 不少民企了,剩下的還不知有幾個能熬得起。有門路的,早就開始主動找國企談合作去了。」呂梁市一分管煤炭的官員告訴記者。

據記者瞭解,類似想轉讓煤礦的民企並不在少數,呂梁某地兩家大型民企,此前就曾傳出欲兜售煤礦的傳聞,並已開始和國企洽談。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劉浩偉的電話不時響起,電話那頭多是朋友催問他幾時能確定去新疆的行程。

據他介紹,幾位朋友已經把錢湊好,有幾個沒去的朋友也有意投資,他正在考慮要不要帶上他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28

把脈中國經濟之二:抄底還是趕頂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e0o.html

上一篇文章簡單回顧了中國的信用擴張過程,以及因此而衍生出的影子金融。本文將繼續談談這個問題。

一、經濟現狀

從現有數據觀察,比如說製造業和服務業的PMI,就可以看出來中國經濟還是比較疲軟。根據路透4月份的判斷,中國的經濟已經進入再平衡(rebalancing)過程了。

讓我們再進一步細分一下一季度GDP分行業貢獻度。內需已經變成了GDP的最大推手——佔了7.7%裡面的4.3%。而投資佔了2.3%,外貿佔了1.1%。

看起來蠻好哈。可是,內需裡面的50%來源於建築業——也就是大工程和房地產。換言之,以地方政府作為主要推動力的、以房地產為投資方向的投資,並沒有減少。而且其他固定資產類投資,也依然沒有減少——看一下最近的廣東、浙江等地方的發展計劃,大家就知道了。

唯一的不同,就是以前的各種BOT(Build—Operate—Transfer)啥的政府融資平台給砍掉了,現在是靠伴隨著金融改革和市場化出現的理財產品資金池來解決了。

二、熱錢來了嗎

雖然經濟依然疲軟,不過單從數據看還是有亮點哈。

昨天(註:北京時間5月8日)大概從香港的電視新聞上,看到了中國的外貿數據,表面似乎不錯。表現最好的數據,是出口到香港的貿易規模,好像瘋漲了。那麼這個現象,被我解讀為熱錢開始大踏步進入了。

為啥我覺得這個是海外熱錢進來的渠道?

因為香港主要是轉口貿易,要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低迷,香港幹嘛進口這麼多?進來了向哪裡轉、賣給誰?而且香港碼頭工人還剛剛罷工了一個月呢。所以我覺得這個是海外熱錢進來的法子。

而且考慮到最近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上漲,也佐證了這個判斷。

三、抄底還是趕頂

以前政府主導的各類投資,主要靠的是銀行貸款,如果出現壞帳和爛帳,中央怎麼著也得救命哈——反正銀行和政府都是國家的(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下美國是怎麼救銀行的,方式差不多,不過人家就被譽為市場化運作哈)。

現在則是要靠理財產品了,而且為了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於是不少都是10%回報率啥的。雖然貌似不用政府兜底了,不過要是出問題,中央估計也還得救——要保證社會穩定啊。不過這種做法,還有其他一些問題。

第一個,就是這些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推動力越來越小,之前商業版有過詳細分析,不再贅述。

第二個,因為股市出現無序的亂漲亂跌,會讓不少追求高收益的資金,轉而投向理財產品。而這個就正好把空位和低位,留給人家海外熱錢過來抄底哈。

股市搞成這樣,上屆政府是難辭其咎的,因為你放任某些人和勢力胡來亂來,然後又以市場化為藉口,不安排政府力量介入股市的健康、平穩運作。結果被人家惡意打下來、散戶被清倉,政府也無所作為,結果整個股市被打成了地板價。

所以這兩年非常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海外熱錢進來佔據A股的底部,然後自己國內的錢,被人要麼忽悠去炒美國房地產(社科院的功勞),當然更多的是被忽悠到理財產品,去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註:危害性參見週報2013年 16 期)。

而中央為瞭解決經濟增長點的問題,肯定要傚法美國和日本,就是把股市「合理」地捧上去,然後讓大家可以提錢出來消費。所以中央肯定要動用喉舌,鼓勵大家進股市而不要去理財產品。

因為如果你現在進了股市,開始吹泡泡,2年下來可能會有50%甚至更高的回報。而你去了理財產品,最好的情況也就是10%,而且一旦出了問題,收益肯定沒了,本金能不能回來,還要看群體運動可不可以嚇到中央,呵呵。

但是,我向大家保證,大部分人的錢還是會去理財產品。因為人家就是這個德性。所以老虎喊話,要大家聽黨的話,跟黨中央走,但是大部分投資人都是傻瓜。

馬克吐溫有一句話:如何要一個傻瓜可以有100萬?答案是讓他先有1000萬。還有一句,是錢和傻瓜,遲早要分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