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它把廢料變黃金 進逼塑膠股股王

2011-7-25  TCW




雄霸國內塑膠股股王地位的台塑,將面臨新挑戰。

挑戰者是去年每股稅後盈餘八‧三四元的亞洲塑膠,它預計八月中來台第一上市。雖然掛牌價格還未定,七月十九日在興櫃的成交價為一百二十六元,很有可能在正式掛牌後,擠下台塑集團,成為塑膠股的新股王。

亞塑高獲利的關鍵,來自垃圾變黃金的突破,亞塑的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產品原料,有六成來自廢料回收再製,是中國的EVA發泡材料第一大供應商。

懂得把廢物再利用,避開占EVA成本最大比重的石油價格大漲的衝擊,讓亞塑從二○○七年以來,營收成長近五倍,去年達新台幣四十二億元、稅後淨利成長超過十倍,以及超過兩成的淨利率。

亞塑能從一家EVA門外漢,到成為獲利王,關鍵來自兩次轉型。

亞塑控股的主體是三斯達塑膠公司,早期在福建省晉江市從事鞋成品代工起家。總經理丁金山觀察到,產業鏈上游的鞋材料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價格高卻仍供不應 求,「如果做鞋材,利潤空間應該比較大,」於是丁金山找來大哥丁金造幫忙,開始投入鞋材研發,展開亞塑從製鞋,朝上游鞋材製造轉型的第一步。

轉型一:研發上游製材量產後,一生產馬上賣光

著眼於強勁需求和龐大利潤,丁金造全力投入,「我們行業內的,知道這個東西搶手,做下去肯定有效用。」

但是,完全不了解EVA,丁金造只能土法煉鋼,每天以廠為家,不斷做試驗。丁金造用中藥調製比喻EVA發泡材料研發過程。他表示,就像中藥材的甘草和當歸,書上有寫它們的屬性、作用,但你要自己去調配,經過上千次的嘗試去調出來。

但不同的是,EVA發泡材料具有危險性,需要高溫、高壓,而且只要配方出一小個差錯,還有可能導致爆炸。現在丁金造的眉毛、手上,都還留著為了研發而被燒傷的痕跡。

花了十年的試驗,丁金造終於成功研發出可實際投入量產的EVA發泡材料,當時晉江製鞋業者所需的鞋材全為進口,而且EVA發泡材料體積大,運輸成本高,三 斯達的鞋材因為價格便宜一半以上,加上工廠就在當地,「做多少銷多少,一做出來馬上銷光,」他透露,這段時期的毛利率是以「倍」來計算,最好的時候甚至可 以到兩至三倍。

會有這樣的高毛利,也奠基在價格便宜的石化原料上,一九八○年代石油一桶僅十美元不到,過了十年,漲到約五十美元,丁金造開始出現危機意識,希望在製程上降低成本。

轉型二:研發再生技術加工邊角料,更降低成本

他發現,鞋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邊角料,而這些零星細碎、毫無用處的材料,廠商還要花費精力處理,運到偏僻處去焚燒掩埋。看著焚燒鞋材邊角料所產 生的濃煙,丁金造思考,如果把這些生產剩餘的邊角料進行回收、加工,或許能夠再度利用,於是亞塑啟動了第二次轉型。

他認為,EVA發泡材料是物理改變,只要能還原就一定可用,開始埋首研究。丁金造說,廢料要篩選、分煉,燃點和碳化的控制也很重要,根據材料配方不同,有 不同的計算系統。他利用多年經驗,投入大量時間,專注研發,一步步自己摸索,就連設備也沒地方買,機器不斷修正,一共換了五代,「都是用時間和金錢換來 的。」

為維持品質,亞塑多數機械設備向台灣採購,與亞塑合作超過十年的大田油壓機工業副總經理劉世明表示,台灣的設備約比中國製造貴上一倍,顯示亞塑投入生產的決心,「我有去他們工廠看過,機器都沒有停過。」

「三斯達可以算是最早投入EVA發泡材料的,從我的上一代就開始合作了,」亞塑的客戶之一華益貿易副總經理林天德說,三斯達因掌握發泡材料和廢料再生關鍵技術,並採取一條龍作業,同業很難追上。

技術成熟後,亞塑也發展出獨特商業模式,出貨給客戶後再回收其生產所產生的邊角料,讓客戶變成供應商,不但加強合作關係,也因為掌握了回收材料成分,能更進一步控管品質,提升回收利用效率。

這使得亞塑的銷售額位居中國EVA發泡材料供應商龍頭,去年市占率四‧八%,第二名的三盛集團只有二‧八 %。亞塑財務長薛又瑋表示,此行業極為分散,前五大供應商市占率約為一成,有無數零星小廠,但小廠量和品質皆不穩定,常因無法承受原物料價格高漲,接不了 單,亞塑相對規模較大,出貨穩定,維持一定優勢。

為何塑膠產業比中國更發達的台灣,卻沒有發展出這樣把「垃圾變黃金」的事業?丁金造解釋,他占了地利之便,「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有這麼多現成的邊角料,不用花高成本特地去蒐集和運輸。」

他說,「當年一噸石油的價錢,大約等於現在一噸廢料的錢。」在如今這石油價格飆漲,以及環保意識興起的年代,塑料回收日益受到重視與更廣泛的運用,丁金造把垃圾變黃金,也將隨此越擦越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73

公帑補貼38億處理廢料

1 : GS(14)@2016-11-24 07:30:12

■政府接收建築廢物設施未能收回成本,過去9年納稅人變相補貼發展商38.1億元。



【本報訊】審計報告揭發政府接收建築廢物設施未能收回成本,過去9年納稅人變相補貼發展商38.1億元。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早於2006年起要求環保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檢討收費,確定實際成本收回率,但環保署一直拖延檢討收費水平,直至2014年10月才提交整體運作成本資料。



明年4月增收費


現時政府有3個設施接收建築廢物,以篩選分類設施補貼處理費用情況最嚴重,過去10年每公噸平均處理成本303元,現時收費100元,補貼率約67%(見下表)。審計報告批評環保署2006至2014年期間,當大部份成本未能收回,未有告知立法會收費水平的檢討結果,亦未提交檢討報告。同時這8年間均一直違反政府發出的《財務通告第6/2006號》,當中規定管制人員須每年檢討收費水平。環保署解釋因應政府整體凍結收費等原因,未有提出調整收費建議。環境局在2013年提出檢討收費,並在2015年完成檢討,新收費在2017年4月7日生效,堆填費及公眾填料費可收回成本,篩選分類費由每公噸100元增至每公噸175元,未來每年檢討收費水平。■記者潘柏林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24/198440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744

南京黑商醫療廢料製餐具玩具

1 : GS(14)@2016-12-21 23:41:53

滿佈細菌的醫療廢料竟然被用來製造膠叉膠羹?南京有商人每月向醫院以低價買入數十噸醫療廢料,包括藥樽、針筒及輸液管等,賣給黑心工場加工,製作成即棄塑膠餐具及劣質兒童玩具;4年來,經手逾3,000噸醫療廢料,生產出來的塑料更分銷全國各地,涉案金額超過4,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4,470萬港元)。


回收站環境差氣味刺鼻

警方前天公佈案情,指今年8月底在當地一個垃圾回收站內,發現13.5噸藥樽、輸液管及針筒等醫療廢料。民警表示現場環境惡劣,堆積如山的醫療廢料有不明液體流出,散發着刺鼻的氣味,令人作嘔,「每袋都混有不少即棄輸液管、針頭等危險廢物,污染嚴重,看了令人觸目驚心。」警方在現場拘捕3人,包括垃圾回收站的登記人張先生,他供稱從2012年起,與當地數間醫院簽訂合約,每月以800至1,000元(約849至1,117港元)回收醫療廢料後,經簡單分類,再轉售至江蘇及浙江等地的塑料工場。以輸液袋為例,最終以每噸2,200至2,800元(約2,458至3,128港元)賣給加工廠生產成塑料顆粒,然後再以每噸6,000元(約6,704港元)的價格銷售至全國的塑膠製品工廠,部份黑心廠家甚至會用來製造仿冒知名品牌的玩具及即棄餐具,但報道沒有公開玩具牌子。不少網民大罵涉案商人無良,另有網民認為亂賣醫療垃圾的醫院也應被追究責任。中新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1/198721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6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