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是死牛之專利 CUP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20198


 


若大家整年都有參與股市,09年應是豐收的一年,這不是長揸死牛派的專利。長揸短炒都很好賺,只要不是亂來就可以了。長揸死摙若亂來,例如整年都揸中移動,那就不用說什麼豐盛回報了。說說題外話,我認為中移動下一年仍然會大幅跑輸,反對明年中移動會成為火車頭之說。


 


把資金投入高風險的股票市場,我們就是要和時間競賽。在愈短的時間內很到愈高的回報然後能全身而退,才是高手。把大量錢投入點穴股、化石股,將昂貴的機會成本浪費,並把血汗錢長時間暴露在風險中並不是智者所為。


 


高明的人應是有所計劃,commit 了的投資若表現不是自己所預期的,會立即找出原因,作出相應的措施,例如斬纜或者轉移投資項目等等,而不是一面痛罵市場愚蠢,一面持著股票祈禱,再諗「長揸股票才是王道」。


 


五至十年的期許我認為是不切實際,看中一年兩年的發展已經是很不錯。希望新手不要掉入長揸期許的陷阱,要時常檢討自己的交易和持股。


 


交易要有自己的章法和系統,沒有系統的交易和預測,只是斷估的高風險行為。


 


賺少了而拮大脾並不可怕,那是時常發生。3支股票拮大脾,但有1支股票卻食了大浪,那已賺到笑。可是迷迷糊糊的 average down 、死揸而蝕了一大截,那就不妙了。


我們以自己整個投資組合的回報著眼,那就能克服很多心理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69

生瑞國際化敵為友 打專利保衛戰

2010-6-21  商業周刊





這家Sisvel義大利公司,是 六月五日風光落幕、吸引超過三萬五千位國際買家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會場上,唯一的不速之客。

「台灣資訊業 界都當他們是義大利黑手黨公司,」六月三日上午,生瑞國際執行長林育生以這樣的開場白,對世貿展覽館一館第三會議室內,不到二十位聽眾介紹Sisvel。 Sisvel替飛利浦、法國電信及JVC等公司,針對音樂播放器MP3與數位電視DVB–T部分技術,在全球進行專利授權與保護。這場主題為「專利權保護 與執行」的座談會,主講人即是Sisvel執行長丁尼(Roberto Dini)。

邀公敵站台 研討會遭同業嗆聲

本土資訊 業界之所以不捧場這場論壇,甚至將丁尼列為不受歡迎對象,不是沒有緣由的。因為,Sisvel在許多資訊品牌法務主管眼中,是靠專利授權與訴訟營利生存, 一手要錢、一手威嚇上法院解決的「專利蟑螂」(patent troll)。

兩年前的德國漢諾威電腦展CeBIT,開展當日當地警方針對五 十一個參展攤商進行大規模臨檢,調查是否涉嫌侵犯智財權,遭檢攤位中,來自中國大陸的最多,共有二十四家,其次是台灣的十二家。同年八月底登場的歐洲最大 消費電子展IFA,相同的智財權調查事件再度上演,這回德國警方發動的突襲,讓六十九家參展業者帶來的新品遭當場查扣,其中包括微星科技、東元電子等六家 台灣廠商,在幕後策動兩次司法行動的皆是Sisvel。

也因此,當Sisvel透過生瑞國際公司,表達來台分享智財權管理經驗意願時,得到 的是台灣資訊業一片噓聲。

根據本屆台北國際電腦展官網公布的研討會訊息,六月四日由台灣創意設計中心主辦的「國際設計趨勢」座談會,丁尼原 列在講者名單,並預計發表四十分鐘演說,不料,主辦單位才剛寄出邀請函,隨即就接獲參展廠商抗議電話,明確反對丁尼上台,最後只好以「避免突發狀況產生」 為理由,緊急刪除丁尼演講議程,讓出面邀約的林育生,不得不另覓場地,才促成丁尼在台北發聲。

不打不相識 專利訴訟和解收場

最 特別的是,協助Sisvel登台破冰的林育生,六月一日才在台北國際電腦展開幕典禮上,代表生瑞國際從總統馬英九手上,摘下本屆台北國際電腦展兩座創新設 計獎的金質獎。這獎項是目前國內官方頒給設計產業的最高榮譽,今年主辦單位只遴選出四件金質獎作品,品牌大廠宏?硅K下一座,生瑞國際則包辦半數,成為最 大贏家。

既然明知Sisvel是台灣資訊業的公敵,林育生為何執意要引清兵入關?

事實上,在德國成立ADD–ON品牌,行銷 MP3及數位音源播放器的生瑞國際,和Sisvel也是不打不相識。

二○○一年,林育生從台灣出口五千支MP3播放器到義大利,貨才剛到 岸,林育生半夜就接獲Sisvel急電通知,表示該產品侵犯大廠的智財權,整批貨悉數遭海關查扣,Sisvel不但要求他立刻開出銀行保證票,才能讓商品 合法進入歐洲市場銷售,還要追溯既往,要林育生供出已流入市場的MP3商品數量,依此計算生瑞國際應該支付的授權金額。

面對突如其來的專利 訴訟危機,一九八七年任職詮腦電腦時期,就被派駐到德國開發歐洲市場的林育生,在歐洲友人指點下,很快就認知到和Sisvel進行和解,是化解誤踩專利地 雷的上上策。最後,生瑞國際支付約十五萬美元,才贖回產品並免於陷入冗長的專利纏訟。

「想在歐洲市場經營品牌,這絕對是基本的遊戲規則,」 林育生說,不管是否認同這類專利權保護公司的作為,接受並認識這個遊戲規則,是台灣資訊業者打海外品牌戰的必經之路,甚至還應該化敵為友,透過 Sisvel這類在全球設有分支機構的法務團隊,進行創新產品的自我保護措施。

掌握遊戲規則 朝自主品牌邁進

如 今,Sisvel成為生瑞國際的最佳盟友,除代理生瑞登記的Pan Drive商標權,執行其在歐洲通路與大陸市場的仿冒取締,雙方也不排除攜手爭取未來大中華市場的專利商機。

手上握有超過四百項交通大學研 發專利的交大電子工程系副教授黃經堯指出,台灣資訊產業過去多投入產品設計端,較少從技術開發者的思維認知專利遊戲規則,因此,在電腦展上,很容易踏進技 術大廠早已埋下專利地雷的禁區,淪為專利領域的被害者。

其實,專利權保護和被保護本就是一體兩面,特別對品牌業者來說,專利權行使更是攻城 略地不可少的武器。去年以來,宏?硈甈D惠普、宏達電反控蘋果iPhone侵權,越來越多台灣資訊業者主動發動智財權官司,正說明了掌握專利權遊戲規則, 是邁向自主品牌的最後一哩路。

林育生表示,多數台灣資訊業者對於Sisvel這類公司,長期以來抱持敬而遠之的心態,主要還是因為專利費用 並非靠低毛利生存的中小企業能承擔。生瑞國際的突圍策略,是靠設計力切入新應用的非成熟市場,藉由創新產品的高毛利,創造和敵人共舞的本錢。

拋 開被迫害情結,認清市場現實,林育生把同業視為地雷的危機,轉化為挑戰產品創新的轉機,也實現了台灣品牌走進世界的夢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21

郭董挑防鴻鏈弱點 引爆專利地雷

2010-11-01 TCW




十月十八日晚間七點半,鴻海公布重大訊息控告實盈公司侵犯專利,隔天,廣達電腦馬上發出新聞稿,聲明沒有投資實盈公司,且不影響實盈對廣達的出貨。

一家連接器廠的訴訟,卻牽動兩家公司大動作發布新聞,透露著不尋常的意味。

其實從今年以來,這是第三次鴻海藉著連接器專利大刀揮向「防鴻鏈」,一月鴻海狀告優群電子侵害DRAM連接器專利,三月又控告和其達成和解的嘉澤端子短報和漏報權利金,這次向實盈宣戰早在意料之中。

選擇連接器是因為,鴻海在拇指大的連接器布下密密麻麻的「專利地雷」,連續六年鴻海都拿下台灣專利申請數量第一名,其中連接器專利累積最多,等於拿自己最強的點,攻擊對方的弱點。

為何挑上實盈公司?

成立近三十年的實盈,在興櫃掛牌前就已經坐上台灣連接器第二把交椅,相較於其他連接器廠只專注在一、兩項產品,實盈的筆記型電腦連接器產品完整,且直接和鴻海競爭。過去以來,早就是廣達的穩定供應商。

以前實盈沒掛牌浮上台面,彼此也都相安無事,但是兩年前的防鴻效應,改變了這一切。

這場宣戰不過是新仇舊恨一起爆發,從搶人大戰延燒到連接器。

戰爭導火線廣達、仁寶轉向實盈下單

鴻海揮軍筆記型電腦,去年挖角廣達副總經理,據悉挖角對象往下伸向工程師,去年五月,在廣達總部開車不到十分鐘的距離,成立承恭科技,「就近」挖角廣達工程師,打造約三百人的筆電團隊。

防鴻效應下,廣達、仁寶紛紛自鴻海抽手,改下單到實盈公司和嘉澤端子,鴻海的市占率節節後退,例如鴻海的金雞母CPU socket(處理器插槽),業界估算市占率由五○%下降到二○%。

此次,鴻海向實盈揮刀,破解防鴻鏈的意味明顯。

連接器同業觀察,主因是「實盈和廣達、仁寶走太近了」。

一般連接器廠為了避免失去筆電代工廠訂單,絕對保持中立,以免被貼標籤。但是實盈卻讓廣達投資旗下的實盈光電一○‧六%股權,近期又傳出將和仁寶合資成立公司,趁此擴張市占率和營收。

鴻海若敗訴也會增加實盈籌資難度

高毛利的連接器,是供應鴻海低價接單的武器,由鴻海老臣、連接器事業群總經理盧松青領軍的連接器部門,平均淨利率高達二○%以上,比起組裝淨利率約三%,可說是鴻海獲利最好的部門之一。

據外界估算,每年連接器部門至少可以貢獻鴻海一百億元獲利,占鴻海去年淨利的一三%,在筆電代工廝殺之際,更需要糧草支援。

「他就是想讓我們的防鴻失效,停止對實盈下單,但是我們沒在管的啦!」一位代工業界人士評論。因為,筆電代工廠都和連接器廠有簽訂合約,一旦有訴訟發生,廣達、仁寶等代工業者都可以全身而退。

鴻海的算盤是,如果實盈真的因此敗訴,鴻海則可再次拿回連接器上的獲利,以彌補在筆電代工的殺價戰所流失的獲利。如果沒告成,也可以增加實盈籌資的難度。

對於外界解讀為針對防鴻供應鏈而來,鴻海發言體系則簡單回應,所有告訴都是為維護股東利益,也不知實盈是否上市、上櫃,只要侵害鴻海權利都會採取此行動。

此外,鴻海這次控告時間點,也被產業界人士解讀為高招之舉。

一位筆電代工業者指出,鴻海早可作、晚可作,卻挑上實盈在興櫃掛滿六個月,準備規畫要送件上市櫃時發動。在消息宣布後,實盈在興櫃股價四天應聲下挫一一%。

觀察五年前,鴻海狀告嘉澤,也是「恰巧」選在嘉澤要計畫掛興櫃前提告,只是嘉澤因為有英特爾(Intel)轉投資一二%股權當「靠山」,在二○○六年上市前,和鴻海達成和解,每年支付權利金,才順利掛牌上市。

鴻海若勝訴筆電代工廠恐養敵為患

此外,今年連接器產業因為防鴻效應的殺價戰,連接器廠商也被筆電客戶殺價,生產連接器的原料,如黃金、銅價格上漲,在價格下降、成本提高下,連接器產業今年獲利普遍衰退,連接器三強中衰退最多的就是實盈。

一位在筆電連接器產業超過十年的業者指出,「這波是實盈帶頭殺,反倒是鴻海只降幾項指標性產品,其他產品則不跟著降價。」

翻開今年主要防鴻連接器廠財報,除了嘉澤端子上半年淨利年成長七八九%外,實盈公司和宏致營收雖然成長,但獲利較去年下滑。其中實盈是下滑最大的業者,上半年累計淨利只有去年上半年的四四%。

筆電代工業者直言,「鴻海等於挑著實盈最弱的時候打。」

鴻 海這一招,正好凸顯連接器儼然是防鴻供應鏈最弱的「阿奇里斯腱(Achilles)」,如果筆電代工業者因為訴訟,被逼著回頭增加鴻海連接器採購,無疑就 是養敵為患,防鴻鏈將出現大漏洞;如果鴻海沒告成,實盈也順利上市,這場代工大戰,筆電代工業者贏面將增加,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場攻防大戰暫時不會落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0

缺乏核心專利 台灣科技廠致命弱點 智財基金銀彈策略難敵韓廠攻勢

2010-12-20  TWM




面對韓國科技大廠藉由訴訟打擊台灣廠商,政府終於決定出面整合民間力量,成立智財基金公司反擊。台灣真的可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扳回一城嗎?為何智財專家不看好?

撰文‧楊卓翰

台 韓科技大戰再出現新高潮,在三星轉作汙點證人下,台灣面板廠因涉反托辣斯法,奇美電子、友達光電、中華映管及瀚宇彩晶均受到重罰,其中奇美電受傷慘重,遭 罰新台幣一二○億元。不僅鴻海集團大家長郭台銘批評韓國同業出賣台灣廠商,連政府官員都大罵韓商沒有「商道」,大家走著瞧!?說完狠話,台灣有什麼武器可 以反擊韓國科技強敵?

「過去國外廠商(官司)打你,頂多剝你的皮。但是最近美國、韓國打過來,是要你的命!」台灣智慧財產管理協會首席顧問張振倫律師說。尤其韓國廠商把訴訟當成武器,台灣廠商在這場大戰中,總是處於挨打地位,幾乎被逼出美國市場,只得向政府求援。

面對韓商近年來不斷以專利訴訟、反托辣斯法等手段試圖逼退台灣同業,台灣政府終於有所行動,日前經濟部技術處官員在記者會上宣布,將投入一千萬至兩千萬元成立智財基金公司,擬藉政府力量,集資收購科技專利,作為攻擊武器,以期在這場台韓大戰中扳回一城。

這項政府出面打造的終極武器,真能夠擊中敵人要害嗎?眾達律師事務所合夥律師陳世杰搖搖頭,直言不可能。陳世杰是台灣智慧財產法庭第一任法官,也是智財界的權威。他這一搖頭,全台科技業老闆都得嘆氣。

採 購專利突圍 涉利益衝突「台灣一直處於守勢,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沒有錢、也不是專利不夠多,而是沒有真正有用的武器。」陳世杰一針見血指出,真正有用的武器就是「核心專 利」。其實,台灣新申請的專利數量驚人,過去每年都有五萬到七萬件之多,居全球第四名(今年被南韓追上,退居第五)。然而「以質來說,大部分都不是核心專 利。」陳世杰一語道破台灣科技業的窘境,也是台灣在全球智財戰爭中最弱的一環。

台灣擁有引以為傲的專利申請數量,累積了很多子彈,但能打中敵人的卻只有幾顆。以面板廠商友達光電為例,截至今年就有六千多件專利申請。今年四月友達更反告韓國樂金成功,成為台灣面板廠在外國第一件勝訴案,看來似乎令人歡欣鼓舞。

然 而,將友達的專利列出來,卻發現有六千多件都是使不上力的「空包彈」。讓友達對樂金勝訴的八件專利中,有四件是從IBM買來的;瑞軒反告樂金,七件專利全 部都是從美國通用器材公司(GI)移轉來的。台灣廠商在研發專利時重量不重質,難怪出拳無力,只能靠智財基金公司撐腰。

而智財基金公司的策略其實就是向別人買專利權來當對抗的武器。然而,核心專利別人不一定會賣給你。最後還是得靠自家人──工研院。宏碁能在法庭外和惠普和解,手上的武器就是從工研院買到的六件核心專利。

如今政府想要如法炮製,結合台灣科技企業成立智財基金公司來採購專利突圍。但以此作為防禦保護盾,已是很勉強的手段,若廠商想要靠政府來反守為攻,陳世杰潑了一盆冷水,「這真的是大家講講,爽就好了,這樣搞是沒有辦法的!」因為,這其中還牽涉到複雜的利益衝突。

第一,運用智財基金來買專利,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要買什麼?」以面板產業來說,大廠如友達一定可以投入較多資金,自然就握有主導權,購買對它們有利的專利。「從開始到後來,一定都是投入較多的大廠得利」,這隻保護傘最後還是保護大的,漏了小的。

第二,同一個產業裡廠商一定有競爭關係,「讓友達出錢來幫奇美電,就像要微軟出錢來幫蘋果,難度很高。」連在同一個戰場上互相掩護都有困難,更不用說合力進攻。

根 本之道 發展智財權產業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所長馮震宇也說得很坦白,現在真正核心的專利早就被日韓美握在手上,要價動輒千萬元以上。小廠商想要大廠出錢幫他們 買專利,相當困難。而且,成立這個智財基金公司,不但專利買不到、也買不完。「做防禦性的專利採購,只要漏掉一兩件,就會輸掉官司,還不如不做。」馮震宇 說。

看起來,智財基金還未成立運作就困難重重。陳世杰指出,廠商不應該把希望寄託在政府的幫忙。「台灣廠商要做的,還是得扭轉自己對專利訴 訟的想法,企業主應該破除對專利權的迷思,著重核心專利。」他強調,專利權重要的不是幾千顆「空包彈」掛著好看,而是能在法庭上打得過人家的「真槍實 彈」。

馮震宇分析韓國火力最猛的三星及樂金,指出他們布局專利的精準度。用「專利地圖」來看專利分布,可以看到他們研發的方向都靠近核心技術。但是看台灣的專利地圖,「像打散彈一樣,沒有重點」,所以人家一打就倒。

他進一步指出,政府要做的不是成立基金公司,而是把台灣智財權當成一個完整的產業來發展。「政府只看到上游(研發、採購專利),而完全不顧下游(專利評價、行銷和應用)」,所以老是比韓國慢一步。

除了政府必須加快布局腳步,台灣要在全球智財大戰中勝出,最終靠的還是廠商的積極取勝。雖然工研院出手,對樂金提出二十二項專利侵權,但「工研院也就那一百多人,不可能應付全台灣科技業的需求。」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台灣企業本身應該振作起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56

中国专利数量激增背后:最多而非最强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52963.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01

以小巴取代專利巴士 林本利

2011-2-14  NM




過去一年,原來除了樓價大幅颷升 外,的士和小巴的牌價同樣大幅颷升兩、三成以上。市區的士牌價已突破500萬元一個,以全港15,250部市區的士計算,總市值達到770億元。至於小巴 牌價,更高達750萬元一個,以全港4,350部小巴計,總市值約330億元。市區的士及小巴身價總值1,100億元。

根據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資料,2009年的士車費平均上升8.2%,每月平均載客量則由2008年的107萬人次下降至95萬人次,跌幅超過一成。即使去年10月,每月平均載客量回升至100萬人次,但仍低於2008年未加價前的水平。

因此,的士牌價颷升,絕非因為生意大增,而是由於的士商會不時提出加價,市場憧憬未來收入上升所致。再加上市場資金氾濫,利率偏低,吸引不少投資者和投機者入市認購的士牌,才令牌價大幅上升。

至於小巴方面,除了上述原因外,還多了一個因素,就是小巴商會建議將座位數目由16個增加至20個,令市場憧憬載客量上升25%,進一步刺激牌價上升。

專 線小巴(綠色小巴)持牌人協會表示,座位增加帶來的額外收益可以抵銷經營成本上升。若能夠成功增加座位,營辦商可以作出五大承諾,包括凍結收費三年和加快 轉用歐盟五型新車。政府對商會的建議反應十分冷淡,認為大部分繁忙時段的專線小巴仍有剩餘載客量,預計小巴的服務需求維持穩定,因此毋須增加載客上限。

香 港的小巴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巴士和電車等公共交通服務,遠遠追不上需求的增長,引致不少非法交通工具出現,包括9座位的小型載客 巴士。1969年,政府決定把非法載客的小型貨車和載客巴士進行規管,容許它們登記成為14座位公共小型巴士(即小巴)。到1988年,政府放寬小巴的載 客上限至16座位,令小巴的載客量增加一成多,由原先每月平均載客150多萬人次上升至170多萬人次。

現時全港4,350部只得16個座 位的小巴,每日平均載客量已增至190萬人次,每部紅色小巴每日平均載客270多人次,綠色小巴則超過500人次。九巴、新巴和城巴三間專利巴士公司擁有 5,400多部巴士,每日載客370萬人次,未及小巴的兩倍。每部巴士一般可以載超過100名乘客,但每日實際的載客量不過是600多人次而已。

 

專 利巴士的載客量偏低,明顯是因為要提供較為全面的服務,即使是偏遠和人口不多的地區也要提供服務。另外,從日常的觀察中,有不少地區的巴士路線重複和班次 過密,以致載客量偏低,令一些主要道路經常出現嚴重巴士擠塞的情況。當運輸署和巴士公司重整路線去提高載客量時,往往被區議會否決,以致無法改善現有情 況。

未來幾年,專利巴士公司有需要更換車輛去減低排放,政府與其考慮補貼巴士公司購買新車,何不讓巴士公司放棄一些乘客量不足的服務,轉由 專線小巴公司負責經營。政府可以鼓勵現有小巴經營者(特別是載客量較低的紅色小巴)參與競投提供服務,並且放寬座位數目上限,以配合市民的實際需要。

為了避免放寬座位數目而令小巴牌價大幅颷升,政府應表明立場,日後小巴收費的調整只會參考現時的盈利情況。換言之,小巴收入若因放寬管制而大增,可能要面對多年凍結收費,不能加價的情況。

政府鼓勵小巴取代載客量偏低的巴士,大幅度削減巴士數目,可以有效改善路面擠塞情況。長遠而言,對巴士公司、小巴營辦商、巴士乘客和其他道路使用者,都有好處。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41

每五顆水晶球就有四顆來自鑫林 擁有逾千張專利 讓全球禮品店都買單

2011-4-18  TWM




鑫林玻璃是全球最大水晶球供應商,每年生產的水晶球超過一千三百萬顆,市占率高達八成。從新竹家庭工廠發跡的何永川,如何靠著﹁破框﹂的精神,打造出擁有逾千張專利的水晶球王國?

撰文‧胡釗維

一幅長一百八十公分、寬三十公分,以六片陶瓷燒製而成的清代畫家郎世寧「百駿圖」仿古藝術品,一個月後,將被送進北京故宮收藏。

仿古藝術品市面上為數不少,但為何這一件能受到青睞,讓北京故宮收藏?答案在於它是一幅立體的百駿圖,它以陶瓷為材料,將原本平面的畫作,形塑為3D立體作品,靠近一瞧,每匹馬像活過來似的,栩栩如生的動作,像是隨時會跳出來。

你可能不知道,這幅藝術品的背後推手是一位台灣人||鑫林玻璃董事長何永川。鑫林是全球最大的水晶球供應商,每年生產的水晶球超過一千三百萬顆,年營收約三十億元,從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辦公室,到一般的西方家庭中,都能見到鑫林的水晶球產品。

除了歐美市場,最近幾年,鑫林轉戰東方禮品市場,要價高達人民幣一百二十八萬元的這幅立體百駿圖,就是它的傑作。

發跡

將 客廳當工廠,開始生產耶誕玻璃飾品鑫林製造的水晶球就像是天上繁星,在西方每一個角落都能見到,全世界每五顆水晶球,就有四顆是它們製造的;何永川這位水 晶球霸王,如今更已從西方橫跨東方,從玻璃涉足陶瓷,從每顆數百元的水晶球,升級到超過六百萬元的藝術品。他是怎麼辦到的?

出身新竹的何永川,是從製造西方的節慶商品發跡,然而,他並非這個市場的先行者,在何永川之前,新竹這個「耶誕窟」早已成形。

新竹堪稱國內玻璃工業的發源地,尤其與玻璃工業息息相關的耶誕燈飾產業,幾乎全從新竹一地生根茁壯。在這個「耶誕窟」裡,孕育出不少身價百億元的耶誕燈富翁。當中最知名的,屬國內耶誕燈飾大王||東裕電器董事長王任生。

一九八五年,鑫林成立時,東裕已是年營業額二十億元的世界耶誕燈霸主,新竹一地超過十年的玻璃工廠至少近百家。何永川起步比別人晚,因此選擇避開競爭激烈的耶誕燈市場,投身水晶球領域。

開 始時,何永川湊了幾萬元,帶著老婆買機器設備、零組件,組了兩台玻璃熔燒機台,將客廳當工廠。何永川回憶,當老婆聽到他要「燒玻璃」時,眼淚就掉了下來, 因為「整天窩在攝氏上百度的機台旁,實在太苦了。」而且當時,台灣的水晶球外銷量還很小,原因是良率極低,同業都無法克服水晶球中難以消除的氣泡問題。

不 過,何永川腦筋動得快,他想到,平常燒開水時,當水煮沸就會見到氣泡冒出,因此,他將要裝入玻璃球體的水先煮沸,置放一晚後再充填,果然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卻沒有料到,這個「靈機一動」竟只有半年期限,原因是夏天水煮沸後,即使經過一晚,水溫仍無法降至攝氏十五度以下,導致水充填進玻璃球體後,因溫度偏高 會產生渾濁的情形。

何永川試圖另尋其他解決方法,半年後,他開發出自製的水填充真空機器,這部機器問世之前,水晶球工廠想解決球體內會產生 氣泡這問題,必須仰賴人工以細木棒敲打玻璃球,讓球體內上百顆氣泡聚集成一大顆,再釋放出來。「當時竹南有一家水晶球工廠,是台灣最大的,養一百多位工 人,超過一半的工作都在敲玻璃。」何永川指出。

突破

水填充真空機器讓產量、品質大幅提升以人工敲打,一百多人 的工廠一天頂多生產一千顆水晶球,但鑫林靠著水填充真空機器,只有十五人的工廠,竟然可以在一天內生產出三千顆水晶球,而且品質更好、廢料更少,因此讓鑫 林生產的水晶球打遍世界無敵手。半年後,鑫林的水晶球產量躥升為台灣最大,再半年,台灣其他十幾家工廠的產量,還不敵鑫林一家。

何永川說, 當時一家貿易商來到鑫林工廠,見到這個技術後,當下拿出一張合約,他還記得,合約上數量的欄位是空白的,這位貿易商告訴他:「你能做多少,我就收多少,數 目由你來填。」由於生意太好,三年後,鑫林的新竹工廠已無法再擴充,何永川選擇到南投埔里設廠,再過三年,鑫林更追隨同業腳步||西進大陸。

選擇往上游做垂直整合,是何永川在大陸第一個重要的決定。一九九二年到大陸設廠的鑫林,已經晚了其他同業至少五年。但是,他才花三年時間,營業額就超越同業成為全球第一。

氣魄

建構一條龍生產,把碗弄大關鍵在於,鑫林建構出「一條龍」的生產方式,包括樹脂成型、五金、塑料、陶瓷、機構、玻璃廠的一系列生產線。

事實上,鑫林決定做到一條龍的那個階段,光是做組裝還是非常賺錢,他可以選擇不變。但何永川的氣魄不止於此,他要打破框架,做別人做不到的事。

鑫 林一條龍生產的第一步,是跨入樹脂成型,目前負責這項業務的鑫林主管還記得,何永川當時這麼告訴他,「既然鑫林決定捧這碗飯吃,就要將這個碗弄得大一 點。」然而,半成品是鑫林完全不熟悉的領域,鑫林主管陳煥仁就說,「檢查別人的半成品好不好,和知道怎麼做出一個半成品,完全是兩回事。」當中困難度最高 的,莫過於投入水晶球內部陶瓷的生產,「陶瓷的養成期很長,至少是玻璃的好幾倍。」何永川說道。

然而,一條龍生產不只讓鑫林快速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鑫林什麼都能自己來,能變出的把戲也就比別人多。」一位玻璃同業指出,「如果水晶球廠多會一項工夫,就比同業多一倍功力。」鑫林從樹脂成型、五金、塑料、陶瓷,做到機構,等於比別人強數倍。

不 若同業只是一招闖天下,鑫林就如同身懷十八般武藝的武林盟主,而這尤其對搶占耶誕節慶市場有極大助益。畢竟,耶誕禮品是一年只有一次生意的市場,而且今年 熱賣的款式明年就退流行,因此過去禮品大廠一直不願做「有一天沒一天的生意。」更簡單點說,這是一個風險極大的市場,因規模有限,且生產沒有一定邏輯。

因 此,同樣是經營西方人節慶生意的全球耶誕燈霸主、東裕電器總經理王武卿即指出,節慶生意不需要長青商品,熱銷的關鍵只有耳目一新與多樣化,因此,「你每年 都必須要有從頭開始的心理準備。」每年從頭開始,等於每年都得將前一年的成功完全忘掉。何永川即指出,「成功,其實是個框架,如果認為自己已經成功,那再 如何突破,頂多也只是讓這個框架變個形罷了,還是在框架裡頭。」鑫林的廣州工廠有個房間,裡頭擺滿高過於人的鐵櫃,每個鐵櫃密密麻麻全擺滿了模具,每個模 具就是一件水晶球的模型,目前的流水編號已經超過兩萬組,這是鑫林設計部門二十年來的成果;如今,這個數字仍以每個月至少三百號的速度在增加,當中即使不 少最終都不會成為量產品,設計部門的工作也絲毫沒有放緩過。

台灣區藝品禮品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郭秋晨即指出,禮品業最重要的知識財之一在於設計,當同業還只是處於接單生產的階段時,鑫林玻璃早已靠可觀的開發能力主動爭取客戶,而當供應商設計的產品比客戶自己設計的銷量還好時,「就好像吸毒一樣,要戒掉很難。」

實力

每 年拿下好市多七成的訂單在眾多鑫林買主中,和何永川最親密結合的是好市多(Costco)。和全世界零售業霸主沃爾瑪(Wal-Mart)不同的是,好市 多屬量販店,主要客群並非一般消費者,而是來自全美各地的中小型商店,也因此,姿態高、嗅覺好、進貨挑剔,幾乎與好市多畫上等號,如果能搞定好市多,等於 搞定全美成千上萬家禮品店。

鑫林要和好市多打交道,首先就要超越這個巨人,當好市多還沒有想到下一年要賣什麼水晶球產品,鑫林早就把答案放 在口袋裡了。永遠比好市多早一步,是何永川生存的竅門;能夠卡住好市多約七成的訂單,將好市多伺候得服服貼貼,也是靠著鑫林推薦商品的命中率一直在八○% 以上的本事。

然而,何永川並不滿足於此,他除了替客戶端出每年上千種的新商品開發設計外,還設下一道道專利門檻,鑫林再一次選擇走上一條最難走的路。成立二十五年來,鑫林已取得超過一千張專利,這個數字,甚至較許多電子業者還多。

舉例來說,鑫林擁有一項即使將水晶球拿到攝氏零下二十度的南極,球體中液體也不會結冰的專利;再如,鑫林曾開發出一款可放置水生植物的水晶球,也可保證即使植物經過光合作用後排出氣體,球體內也絕不會渾濁、產生氣泡的專利。

至於目前市面上常見、能自動噴出雪花的水晶球,以及雕像人物會隨著音樂鈴轉動或上下移動的水晶球,也全出自於鑫林的專利。

鑫 林為何會積極投入開發專利?何永川指出,「與其造車讓人開,不如開路讓人走。」他說,畫再多的設計圖,好市多選定的商品,沃爾瑪就不會再挑了,但如果開發 出能自動噴出雪花的水晶球,那米老鼠能用,耶誕老公公能用,任何設計圖也都能用。郭秋晨也指出,「小商品的競爭優勢,並非在於價格,而是它的附加價值。」 你很難想像,好市多這家採購量如此龐大的客戶,過去五年對鑫林的水晶球平均採購單價,一路從每顆十美元,逐年拉高為十二美元、十三美元、十五美元,一直到 現今的十七.五美元;而且,採購量還逐年增加。隨著平均採購價格在五年內增加七五%,採購量更提高了五倍,鑫林破千張的專利居功甚偉。

謹慎

開心,一天就夠了!

「客人來找我們,絕對不是因為我們的東西便宜。」何永川指出。然而,不靠低價,鑫林的出貨量卻硬是較同業還高出許多,靠的就是其每年持續開發的上千款新設計,以及手握千張的專利。

「鑫林sales(業務)的工作很單純,唯一的工作就是和客戶排定交期。」他笑道,因為最遲每年三月中,鑫林的訂單量已排到年底,頂多只預留幾周的空檔,供客戶追加訂單。

「我 們一直有很大的危機意識」,何永川指出,因為「太順利」就拿下水晶球盟主寶座,反而讓他覺得隨時會掉下來;他自稱是「潑冷水董事長」,就算接到新訂單,或 開發出新產品,何永川也只是說,「開心,一天就夠了。」「我沒有背景,也沒有學歷,認真是我唯一可以完全掌握的條件。」何永川指出,既然他先天條件不如 人,那同業隨時都可能取代鑫林,或許,也因為這種強烈的危機意識,何永川不諱言,目前鑫林最大的困擾是:訂單太多了。

當台灣這個「耶誕燈王國」已逐漸被遺忘的同時,在同一個領域中,卻反而出現鑫林這家握有全球逾八成市占率的水晶球霸主,絲毫沒有出現傳統產業經常遇上的靠大陸發大財,最後卻敗在大陸人手上的問題,最大的原因就如何永川所說「成功,隨時得忘掉」的這股破框精神。

論件計酬制度提高生產力

鑫林玻璃每年生產超過1千萬顆水晶球,不過,為了維持產品的稀少性,每款設計的生產量最多數十萬顆,最少則只有600顆,也因此,鑫林每年生產的水晶球種類可超過5000種,這種特殊的生產特性,也讓鑫林發展出台商中少見的「論件計酬」制度。

不同於一般台商採支付月薪的方式,鑫林是論件計酬。何永川說,鑫林龐大的出貨量,再加上水晶球的淡旺季明顯特性,以論件計酬這個誘因,才能提高員工的生產效率。

只是,論件計酬雖能提高生產效率,卻難免會造成員工一味求取高報酬而忽略品質的問題,該怎麼解決?鑫林自有一套管理與稽核機制。

在 管理上,鑫林讓所有生產線員工一次只做一件事,舉例來說,光是要為一顆迪士尼卡通人物米老鼠水晶球上色,鑫林就拆解成12道製程,有些員工只負責畫眼睛, 有人專為鞋子著色,連衣服也分由五個人各司其職。何永川表示,這麼做的原因在於,每個水晶球內的人物雕像其實都相當迷你,必須透過不斷練習才能熟練,讓員 工一次只做一件事,就能達到熟能生巧。

而且,為了讓產線流暢,鑫林還自行開發一套系統,這套系統能夠自動算出水晶球內雕像的各種顏色面積,之後再放入著色角度、位置與深淺等參數後,可精準計算出各種顏色所需的上色工時,讓每個製程都能控制在一定時間內。

而在稽核上,鑫林的作法是:論件計酬是以小組為單位,而非個人,如此一來,小組成員之間就會形成監督力量,主動防範其他員工為貪快而草率了事的情形發生,「而且,還會產生前段製程慢了,後段會主動幫忙的效果。」何永川說。

何永川

出生:1957年

現職:鑫林玻璃董事長

經歷:合板加工學徒、家庭代工

學歷:光復中學補校

破框心法

一、即使靠組裝仍賺錢,敢得罪供應商跨入一條龍生產。

二、每月至少開模三百組,即使無法進入量產,開發動作從不停歇。

三、擁有破千張專利,將設計發球權從客戶手中搶回來。

鑫林玻璃

董事長:何永川

成立時間:1985年

主要業務:水晶球與陶瓷、玻璃藝品年營收:約30億元,每年生產水晶球超過1300萬顆成績單:全球水晶球大王,市占率約八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6

誰的專利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1737&time=2011-05-21&cl=115&page=all

上海凱賽一項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覆審委員會宣告無效,競爭對手瀚霖生物贏得政府部門強力支持。這起糾紛,究竟是一場民族企業保衛戰,還是另有隱情?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於達維

 

  回國創業近18年的劉修才,最近收到了一則令他幾乎心如死灰的通知:2011年3月底,他們的上海凱賽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2006年獲得的一項重要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覆審委員會宣告無效。每年銷售額數以億計的主營業務,由此面臨滅頂之災。

年近60岁的刘修才陷入专利纠纷案。陈曦/东方IC
年近60歲的劉修才陷入專利糾紛案。陳曦/東方IC


  提出專利無效請求的,是經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下稱微生物所)授權的山東瀚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瀚霖生物)。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無效宣 告,被一些人士解讀為中國民族企業的勝利——中國在長鏈二元酸這一生物化工產業的專利權爭奪中,戰勝了劉修才領導的外資企業。但劉修才堅持認為,侵權者其 實是瀚霖生物。

  這起專利糾紛案的背後,究竟是一場民族企業保衛戰,還是另有隱情?

劉修才的事業

  1994年,已經在美國學習、工作十幾年,取得美國公民身份的劉修才回到中國。次年,他認識了時任微生物所研究員的張啟先,兩人決定在生物化工產業發展。

  後來,劉修才獲知,張啟先的老同事陳遠童等人利用生物法製造長鏈二元酸的技術,已經在山東淄博廣通化工公司(下稱淄博廣通)實現初步商業化,但沒能進一步優化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他們三人商量,是否要把這個技術賣出去。

  長鏈二元酸是指含有十個以上碳原子的直鏈二羧酸,可以用作合成香料、特種尼龍等的原料,其大規模生產長期依靠化學合成法,市場一度被美國杜邦、 道康寧等壟斷。由於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生物法逐漸取得相對於化學法的成本優勢。而且,生物法可以生產從九碳到十八碳二元酸的系列產品,化學法只能生產十二 碳二元酸。

  經過多年努力,微生物所開發出應用熱帶假絲酵母生產長鏈二元酸的技術。該所工業微生物與生物技術研究室主任陶勇說,一開始是方心芳院士做,後來由陳遠童接手,還有很多人參與過,菌種突變後性能非常好。

  劉修才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陳遠童希望這個技術可以賣到2000萬美元,但要賣的就是幾個菌種,國外許多大公司不感興趣。這些大公司已經 可以用基因工程方法得到更好的菌種,只是苦於沒有合適的精製技術,無法以較低成本獲得高品質的產品。「在美國一圈跑下來,根本賣不出去。」

  但劉修才認準了該技術的市場前景:「只要生物法能替代十分之一的化學法市場,日子就很好過。」於是,他用250萬元的代價,從陳遠童那裡獲得五個菌種的授權,註冊成立上海凱賽控股公司(下稱凱賽)。

  在陳遠童看來,實際上是劉修才看上這個技術,故意說賣不出去,自己低價買了下來。

  據劉修才介紹,其公司接下來耗資5億元,摸索出生產高品質長鏈二元酸的技術。2001年7月,他們在山東濟寧設立分公司山東凱賽生物科技材料有限公司(下稱山東凱賽)承擔生產項目。2003年3月,項目試車成功的消息由科技部以專報形式呈報國務院。

  2004年5月,凱賽旗下的上海凱賽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一種正長鏈二元酸的生產方法」發明專利。2006年12 月,專利獲得授權,它包含了以九碳至十八碳的烷烴或脂肪酸為底物,通過發酵法或酶法轉化為相應長鏈二元酸,再經過一系列處理得到高品質長鏈二元酸單體的方 法。就在這個月,凱賽宣佈完成第二輪投資,引進了高盛等投資者。

  此後,劉修才的事業一帆風順。到2010年,凱賽的長鏈二元酸產品中國市場佔有率達到95%,國際市場佔有率接近50%。

瀚霖速度

  在山東萊陽,凱賽遇到了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瀚霖生物。工商資料顯示,瀚霖生物2008年4月成立時,經營項目中並沒有長鏈二元酸。三個月後, 時任山東凱賽副總、全面負責二期擴產項目的王志洲,出資80萬元成為瀚霖生物佔比0.5%的小股東。又過了一個月,王志洲突然從山東凱賽離職,現身瀚霖生 物。此後,瀚霖生物又挖走了參與凱賽二期擴產的幾名關鍵技術人員。

上海凯赛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无效的通知书。
上海凱賽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宣告無效的通知書。
(點擊查看大圖)


  從微生物所退休的陳遠童,被聘為瀚霖生物首席科學家。2009年6月,他受讓瀚霖生物原股東王芝珍持有的960萬元出資。

  2008年12月,瀚霖生物將長鏈二元酸及系列產品納入經營範圍。2009年10月,一期工程正式投產,生產出聚合級產品。

  凱賽懷疑,瀚霖生物侵犯了凱賽專利,之所以在2009年4月與微生物所簽訂技術合同,是為了掩蓋侵權事實。其理由是,瀚霖生物2010年分發的 股權融資商務計劃書中,清晰可見凱賽工藝流程的印跡,甚至有的產品代號都與凱賽相同。而且,即便有成熟工藝,這麼大的項目完成生產線設計通常就要1年時 間,所以只能是王志洲照搬凱賽二期萬噸項目,才可能有如此速度,「全世界只有這個工藝是現成的」。

  上海工業微生物研究所前任所長雷肇祖,在2003年參與過凱賽的國家「十五」攻關項目成果鑑定。他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不可能這麼短時間出產品,從供水、供氣到怎麼提取,牽涉許多工程上的問題,除非經歷過全部過程,有整套設計。

  瀚霖生物的高效,還體現在贏得政府部門支持方面。在中國銀根逐步緊縮、中小企業難以獲得貸款的背景下,這家公司2009年獲得國家開發銀行 7.5億元政策性貸款。國家開發銀行山東省分行行長於澤水2010年2月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介紹說,當時他生病在家,萊陽市市長與發改委同志看望他 時,講到這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技術。他們拿出有關領導批示的文件,他看過項目後當時就批了貸款。

  2010年6月,瀚霖生物在其網站透露,獲得國家開發銀行13億元的貸款。瀚霖生物還在前述商務計劃書中稱,已從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獲得政府補助上億元,預計未來兩年可得到政府補助資金3億元以上。

中美知識產權之爭?

  2010年5月,凱賽在上海第二中級法院起訴瀚霖生物侵犯其發明專利和商業秘密,要求瀚霖生物停止生產,並賠償4500萬元。

  一般來說,一家企業如果被告侵權,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反訴,或者申請專利無效。瀚霖生物把兩個方法都用上了。

  2010年9月,凱賽接到青島市中級法院送達的訴狀。瀚霖生物和微生物所訴稱,瀚霖生物2009年4月與微生物所簽訂合同,以獨佔許可的方式取 得後者1995年一項十二碳二元酸專利的實施權,但被告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非法大量生產十二碳二元酸產品,並經青島海關通關出口。

  陳遠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當初轉讓給凱賽的是十三碳到十七碳二元酸的菌種,至於市場份額最大的十二碳二元酸,凱賽已從其他渠道得到,因而 未在微生物所購買。他的根據是,淄博廣通獲得了微生物所的十二碳菌種,王志洲當時是淄博廣通的技術人員,淄博廣通破產後,劉修才把王志洲挖到凱賽,自然有 辦法得到十二碳菌種。

  劉修才則認為,微生物所申請的是菌種專利,而不是十二碳二元酸的物質專利,用其他菌種生產十二碳二元酸不算侵權。

  2010年6月,瀚霖生物還以微生物所專利獲權在先、凱賽生物專利不具備創新性等理由,請求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覆審委員會宣佈凱賽生物的這一專利為無效。

  這本是一起普通的專利糾紛,但瀚霖生物等方面將其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瀚霖生物在向專利覆審委員會提交的補充答辯意見中稱,凱賽是美國獨資企 業,系國際風險投資,其背景和資金來源,決定了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關鍵新能源產業和新材料產業中,「很難像國有企業和中國民營企業一樣,擔負起相同的歷史使 命和社會責任。」

  同年7月,光明網發表文章,把此事說成中美知識產權之爭。同年9月出版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內部資料《每週知識產權輿情》,也特別引用《中國青年報》報導,指出凱賽為美資企業,劉修才是美籍華人。

  劉修才並不認同中美知識產權之爭的說法。與瀚霖生物同屬一個老闆的江波製藥,是美國佛羅里達州註冊且在美國上市的100%美資公司,江波和瀚霖 的融資目標均是美國投資者,用了同一家美國融資中介公司。「如果中國一家企業與設在萊陽的江波製藥發生知識產權糾紛,算不算是中美知識產權之爭?」

  2011年3月底,凱賽專利被宣告撤銷。專利覆審委員會認定,凱賽採用的特殊溶劑和膜過濾提純技術,都屬於公知常識的範圍,是可以「顯而易見」 想到的。凱賽對這一決定不服,認為凱賽的技術不是溶劑和膜本身,而是用這些技術解決了此前全世界沒有人解決的難題,使用低成本讓產品質量達到聚合級。這意 味著產品純度須達到98.5%以上,並去除影響聚合的雜質。

  劉修才說,以前想省錢,只在國內申請專利,沒有在國外申請,現在不得不考慮去國外申請。

「一個女兒起了七個名字」

  根據2000年與微生物所簽訂的技術轉讓合同,凱賽獲得了十三碳至十七碳五種長鏈二元酸的菌種和發酵的專利技術,且有權進行上述技術的後續開發。

  劉修才稱,之所以買五個菌種,是因為微生物所宣稱每個菌種適合生產不同種類的二元酸,但購買了才發現,這五個菌種特性並無明顯差異,都能生產自 十一碳到十八碳的各種長鏈二元酸。而凱賽後來通過基因工程和傳統誘變等方法獨立篩選獲得的菌種,勝過了微生物所轉讓給凱賽的菌種。

  對於同樣的菌種,微生物所曾多次轉讓。據介紹,凱賽當初獲得獨家使用十四碳二元酸等菌種的授權,但山東隆和通生物化工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 12月又從微生物所獲得包括十四碳二元酸在內的獨家授權。微生物所2009年轉讓給瀚霖生物的十二碳二元酸專利,早在1997年即轉讓過淄博廣通。

  國際香料香精公司中國區一位採購負責人表示,微生物所轉讓得太多了,「這個行業不大,市場容量有限,現在搞得遍地開花,惡性競爭的話,誰也無法生存」。

  此外,對比陳遠童等人1995年申請的ZL95117436和2006年申請的200610127968.6可以發現,這兩個使用不同菌種、時 間相差10年的專利數據驚人相似,四個實例中有三個結果完全一樣。劉修才說,即便是同一菌種,也不可能在兩次實驗中得到完全一樣的數據,更何況是不同菌 種。「他隨便給菌種改個名字,就是一個新的菌種。給一個女兒起了七個名字,然後嫁給七個人。」

  陳遠童則解釋說,當時是在原來的資料上改的,打字員弄錯了,自己也沒注意。

  上海一位知識產權律師指出,在中國,涉及專利的菌種都保存在微生物所的菌種保藏中心,任何人要得到菌種都需要專利人授權,所以其他人很難驗證專利人提出的數據。而在美國,任何人只要花20美元,就能獲得專利的菌種,對專利描述進行驗證。

  菌種的問題是一個方面,後期的提純工藝則是另一個方面。陶勇說,美國和日本搞過生物法製造長鏈二元酸的技術,但最終都放棄了。「他們有很好的菌種,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改,專利有,也有專門的酶,就是沒有工業化,因為成本下不來。」

  張啟先表示,凱賽從微生物所得到的技術主要是實驗室發酵和小規模提取方法,不是實現產業化的完整技術。而凱賽建立了一套簡便高效的方法,在全球惟一可以工業化生產用於高端聚合物領域的長鏈二元酸。

評獎風波

  2006年初,微生物所決定推薦陳遠童等人的技術參選國家科技進步獎,並希望凱賽一同參加評獎。凱賽則提出兩個條件:第一,只有微生物所和凱賽報獎;第二,微生物所同意不再繼續轉讓報獎的長鏈二元酸技術成果。

  微生物所則提出,答應第二個條件的前提是在凱賽獲得股份。雙方不歡而散。2007年2月,陳遠童等人的「長鏈二元酸的研發與工業化生產」項目, 獲得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申報材料稱,先後使4家工廠建成投產,年產能力超過1.2萬噸。獲獎者沒有產能佔到其中近一半的凱賽。

  獲獎名單中,包括南通聖諾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南通振益熱熔膠廠。但其2003年與微生物所合作之後,仍在為長鏈二元酸純度而發愁。 2009年9月,這家公司還提出需求,希望有專業人才或院校幫助提高產品純度,以躋身國際高端產品行列。該公司一位負責人說,凱賽五年前曾經花很大精力, 做工藝上的改進,「我們也諮詢很多老師,改變了很多工藝,但是不敢領專利,因為領了專利是要公開的,沒法保護自己」。

  在2010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過程中,浙江工業大學名譽校長沈寅初院士對參選的陳遠童給出這樣的評價意見:「陳遠童先生不是微生物發酵生產長 鏈二元酸項目的提出者和開創人。年產5000噸規模、產品質量達到聚合級的生物法長鏈二元酸工業化生產線是由上海凱賽獨立完成的。」這一年,陳遠童未能當 選院士。

  沈寅初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國生產技術是全球領先的,國外和我們的差距在於大規模生產。其實這個工作很早之前,我的老師這一輩就在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做過,(上世紀)80年代得過獎,陳遠童只是接手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工作。」

  他說,這個技術原來沒什麼市場,上海後來沒繼續搞下去,北京的第二代、第三代研究人員把小試技術轉讓給了凱賽。「老一輩科學家為工業化生產奠定了基礎,凱賽為放大做出了貢獻。」

  陳遠童則表示,自己從未說過是生物法生產長鏈二元酸的開創者,但上海凱賽能在年產5000噸規模上成功,借鑑了自己在淄博廣通20噸、25噸規模的技術。「他們的國際融資能力比較強,有錢買設備,做起來比較順手,所以少走了很多彎路,我們就是吃了沒有國際視野的虧。」

  陳遠童成為股東之一的瀚霖生物,如今也十分注重融資。從2010年4月起,國內各大投資機構陸續收到瀚霖生物的股權融資商務計劃書,瑞士HBM 生物基金合夥人李虹也收到了一份。但李虹稱,很多拿到計劃書的基金都說不太敢投資瀚霖生物,他們2006年投資凱賽時,凱賽已經幹了五年,主要客戶都是世 界著名大企業,產品市場雖然不是很大,但說明團隊的研發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不錯。

  目前,凱賽正準備依據《專利法》,在收到無效宣告之日起三個月內,向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起訴。此外,凱賽正面臨兩場訴訟,一場為原告——在上海針對瀚霖生物提起的侵權訴訟,一場為被告——在青島被瀚霖生物和微生物所起訴侵權。

  上海德昭知識產權代理公司繆利明律師說,專利覆審委員會認定專利無效的案件,到法院翻案的情況也常有。即便專利訴訟不能獲勝,凱賽起訴瀚霖生物侵犯商業機密的訴訟還是可以繼續,因為這是高層跳槽後產生的問題,「但取證確實很難。」

  劉修才稱,他和同事在準備申訴材料過程中發現,雖然瀚霖生物以凱賽的專利不具備創新性為由申請撤銷,但早在2010年4月已經將凱賽的專利技術化整為零,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九項專利,後者已經受理全部申請。

  這九項專利申請中,瀚霖生物董事長曹務波是其中八項的第一發明人,王志洲是一項專利的第一發明人和七項專利的第二發明人。

  陳遠童、微生物所現任所長黃力和副所長劉雙江,也名列這九項專利申請。

  耐人尋味的是,凱賽的專利被宣佈撤銷時,黃力和劉雙江退出了前述專利申請的名單。

  曹務波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瀚霖生物購買了中科院微生物所的技術,二元酸專利出現的問題應該由中科院負責,「我們是跟中科院簽的,獨佔許可的,就需要讓中科院出來協調。」

  這位多項專利技術申請的第一發明人同時表示,「我不懂技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88

國內LED上市公司專利風險膨脹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32941.html

5

月,國內LED封裝巨頭廣州鴻利光電(300219.SZ)、LED顯示屏廠家奧拓電子(002587.SZ)分別成功登陸深圳創業板和中小板。接下來,已成功過會的洲明科技和瑞豐光電也即將IPO。這意味著,在國內上市的LED企業數量將超過10家。

「國內LED上市公司越多,就意味著國際LED巨頭可下手或可瞄準的對象越多,因為其市場規模已足夠大。中國LED照明專利戰將一觸即發。」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研究員、蘇州納晶光電董事長梁秉文近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國際LED巨頭和很多專利釣魚者已經在收集相關證據,有一部分國內LED企業已收到專利侵權的律師函,只是還沒有公開。

巨頭的佈局

「雖然國內LED企業近幾年申請了很多LED專利,甚至是LED發明專利,但絕大部分都不是原創,大部分都是在國際LED巨頭原創專利的基礎上,做 一些修補,其專利含金量也大打折扣。」梁秉文指出,「如果真正與國際LED巨頭打起專利官司,國內企業LED發明專利近70%都可能無效。國際LED巨頭 之所以還沒有利用專利武器向國內企業下手,其主要原因是在等待中國LED企業成長。」

事實上,近15年來,全球LED專利官司就從來沒有消停過。

2006年,日亞化學以白光LED專利侵權起訴英國零售商Argos公司;同一年,日亞化學與韓國首爾半導體相互起訴對方專利侵權。去年,日亞化學 又向台灣億光、燦坤日本公司、美國Wilmar發起專利訴訟。最近飛利浦已起訴了韓國首爾半導體專利侵權,科銳起訴旭明專利侵權。

行業資料顯示,從1996年至2010年15年時間裡,全球所發生的LED專利官司高達168起。其中,日亞62起、飛利浦28起、科銳20起、首爾半導體18起、豐田合成15起、歐司朗14起、泛晶電集團18起、專利授權公司10起。

不過,國際LED巨頭之間專利戰爭一般都以和解、簽訂專利交叉授權告終。今年以來,歐司朗、科銳、日亞化學、豐田合成和飛利浦分別達成LED專利交叉許可協議。至此,全球五大LED巨頭已基本形成新的新專利交叉網。

「國際LED巨頭所組建的新專利交叉網,意味著LED專利聯盟的形成。最要命的是,該LED專利聯盟已經將國內LED企業排除在外。」梁秉文指出,目前國內很多LED專利也是國際LED巨頭在華申請的,「因此,對國內企業來說,LED是一佈滿了『地雷』的產業」。

或許數字更能說明其中的危機。目前全球申請的LED專利達12.4萬件,其中美國佔2萬件、中國佔2.5萬件、日本佔4.9萬件。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2.5萬件LED專利,到底有多少是屬於中國企業自己的,有多少LED專利是原創目前還是一個問號。」梁秉文說。

本報記者根據國內LED企業年報或招股說明書數據得出,瑞豐光電、鴻利光電、雷曼光電(300162.SZ)、乾照光電(300102.SZ)、三 安光電(600703.SH)和德豪潤達(002005.SZ)六家企業的LED專利總數在707件,發明專利僅有77件。而擁有44項發明專利的德豪潤 達,其發明專利來源主要是收購了韓國EPIVALLEY公司。

迫近臨界點

上述的數據似乎說明,中國LED產業專利危機已迫近一個臨界點。

200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退休教授以一項LED專利侵權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起申請,對鴻利光電、深圳洲磊、大連路美和杭州士蘭明芯公司等中國企業發起「337調查」。最終,國內幾家LED企業各支付了幾百萬美元的和解費。

雖然該事件當時震動了國內LED產業,但事後,國內LED企業似乎覺得「狼」並沒有來,再沒有任何專利糾紛。

這或許仍未讓行業內意識到專利的重要性。一家已訂購了十台MOCVD設備的國內LED企業高層對本報表示,國際巨頭的LED專利在中國並沒有什麼作用,特別是在LED外延片上的侵權,很難追究;其次,只要LED產品在中國和歐洲銷售,一般都不會遇到專利糾紛。

這位高層的說法,其實也代表了大部分正搶閘進入LED外延片上游企業,這些企業似乎都在忙著訂購MOCVD設備,到處挖角LED專業人才,在LED專利上似乎沒有任何動作。

在專利官司上吃過虧的鴻利光電在其招股說明書上表示,LED核心專利技術,特別是用於生產白光LED的藍光LED芯片、螢光粉等關鍵專利,一直被日 亞化學、豐田合成和科銳等國際LED大廠商所壟斷,通過專利交叉授權已在全世界範圍內佈置了嚴密的專利網。為了避免可能的訴訟風險,中國LED封裝企業的 出口產品目前只能採用擁有國際發明專利的廠商或其授權廠商生產的芯片和螢光粉。

德豪潤達董事長王冬雷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德豪潤達收購韓國EPIVALLEY公司主要是衝著專利去的,有專利護身,德豪潤達的LED應用產品才可能銷往國外市場。比如,德豪潤達的LED照明產品就賣到了日本市場。

「更多的國內LED企業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侵權。」梁秉文指出,這些企業不僅不瞭解專利的遊戲規則,而且還缺乏LED專利人才。

浙江高工產業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張宏標表示,中國LED企業在短期之內可能不會遭遇專利糾紛,因為國內大部分LED應用廠家的收入規模還沒有超過5億元,如果這些企業收入規模在明後年超過10億元,其中的專利風險將大大提高。

科銳中國公司一位內部員工也指出,目前國內LED企業的產品與國際巨頭相比,根本不在同一競爭層面。只有等國內LED產品上升可以與國際巨頭抗衡的時候,或者對國際巨頭的生意造成實質性威脅時,國際巨頭才會運用LED專利武器。

或許正基於此,有專利經驗的鴻利光電此次上市募資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建技術研發中心,並設定三年近期目標、五年中期目標和十年長期目標,其中的主要任務指標就是申請專利的數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25

經濟日報的經濟專利 股壇老兵鍾記

http://hk.myblog.yahoo.com/iam-zhongji/article?mid=26

經濟日報(423.HK)是我的愛股之一,正如我的偶像股神畢菲特(Warren Buffett)愛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一樣。我認爲經濟日報在香港擁有經濟專利,值得長期持有,原因如下:

 

-        雖然香港出版很多收費和免費報紙雜誌,選擇很多,競爭激烈,但是專業的財經報紙只有兩份-經濟日報和信報,形成雙頭壟斷(duopoly)的局面。而據我瞭解, 經濟日報的銷量倍於信報,每天銷量超過九萬份。

 

-        從經濟日報過去的銷量和讀者人數趨勢來看,印證了我的觀察,就是她的客戶和讀者群是很忠心的(loyal & sticky) (註:我,我的公司和我太座的學校也是她長年的忠實客戶),閱讀習慣不容易改變,絕不會因爲免費報紙的出現而改變。

-        雜誌方面, 公司出版的幾份雜誌在香港的銷量都是數一數二的,包括iMoney、 U Magazine 和 e-zone,內容涵蓋財經,旅遊及電子産品,表現出色。值得一提是由於iMoney雜誌的內容很多都是從經濟日報來的,共用資源,所以製作成本特別便 宜,發行只有三年已錄得盈利貢獻。

-        公司的另外收入來源是股票報價機經濟通,她在香港享有最高的市場佔有率,遠遠抛離其他競爭對手。網上版(etnet.com)推出以來,深受股民愛戴,點擊率非常高,爲未來網上競爭打下基礎。

 

-        公司的經濟專利反映在她出色的財務資料上,過去五年每年平均股東回報率(ROE)達18%,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每年超過一億元港弊,印報紙好像印銀紙般容易,爲股東提供穩定和豐厚的股息。

 

-        經濟日報的企業管治一流,作風穩健。公司主席馮紹波(三個創辦人之一)早前把他的一半持股捐贈給香港大學,令人尊敬。

長遠來說,我認爲公司必須開拓內地的市場,畢竟本港的市場發展空間有限,但這方面的發展似乎慢了一點,原因是國內對新聞審查非常嚴格,投資者必須要有耐性。

風險因素:工資和新聞紙價格上漲帶來的經營成本壓力。

 

短期的催化劑:本月將公佈業績,受惠於本地經濟復蘇,廣告收入大幅增長,我估計公司的淨利潤去年會創新高。

估值方面,市盈率只有9倍,息率近6%,十分便宜,唯一缺點是成交稀薄,不容易大手買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