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可汗學院的奇蹟教育(完)



其實,可汗提出的教育概念,不是新鮮事,統統似曾相識。

顛覆「齊頭式」教育,讓學生按自己的進度學習,老師是同行者而非教授者──像甚麼?不就像美國近年愈來愈盛行的homeschooling

「翻轉教室」,在家聽書,回校做功課,自由切磋──像甚麼?不就像唸大學?學生先預習,然後輪流帶tutorial,在舌劍唇槍中深度思考。

問題是,怎麼這些妙法,都沒有在全球大部分中學,亦即孩子心智成長最快、吸收力最強的階段實行?我大膽估計,是因為──考試!

要應付劃一的公開試,就必須要預設進度,齊頭教學,密集操練。然而考試的唯一功能,只是決定誰可以進大學。這條線,有那麼難劃嗎?

大學生活,又是怎樣的呢?畢業率高,大可hea讀。少數努力的,埋首咪書交功課。四年下來,跟社會完全脫節,還背了一屁股學費債。

可汗覺得,與其紙上談兵,不如直接練兵。把上課與實習的比例,顛覆過來。由平日上課暑期實習,改為暑期上課平日實習。學生的視點,自然也由如何追GPA,轉移至如何改變世界。

為了確保高質素的實習機會,大學必須加入具實戰經驗的講師,像師徒制般帶領學生探索新領域。如是者,同學連畢業出路都不用擔心。實習令他有經驗,師徒制令他有人脈,還怕沒工作?

沒有劃一考試,大學憑甚麼取錄學生?別忘了過去數年「翻轉教室」所累積的個人習作(portfolio)。進不了大學的,怎辦?同樣可以帶着習作,從低做起跟師傅。你猜師傅寧願相信一份習作,還是滿江紅的公開試成績?

沒有考試的世界,充滿學習動機的世界,學以致用的世界,改變人類世界的世界──好一個美麗新世界,有可能出現嗎?由自己做起,你信,就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007

可汗學院的奇蹟教育(四)



自從近年有學者提出,到了2020年,世上八成現存工種將會消失,我一直在想,面向未來世界,教育該如何發展,才能配合時代變遷?

然後,我仿彿在《可汗學院的奇蹟教育》中,看到曙光。尤其他所提出的「翻轉教室」概念。

平日,我們在學校聽書,回家做功課。可汗覺得,應該「翻轉」,把兩者對掉──在家聽書,回學校做功課!

可汗說,以年齡劃分年級的教育,是學習的劊子手。同齡孩子必須聽同樣的課,然而每個人的學習速度不一,學得慢的會因為落後而自卑;有潛質的會因為太早達標而鬆懈。能力剛好配合課程的,可能只有小貓幾隻。

所以,課,應該在網上聽,能理解多少就先聽多少,每個人都只需跟自己比較。每課,只有15分鐘。因為根據統計,中學生最高質素的集中力大概就是15分鐘。言簡意賅的話,已很足夠。

聽罷,回校做功課,功課都是有趣而應用性高的。孩子們不用分年級、班別,全校只有一個課室,自由組合程度相約的同學一起解題,也可以向能力高的同學請教。所有老師也同時在場,隨時協助孩子。

許多人以為,上網學習會犧牲社交技巧或師生關係。可汗說,恰恰相反。因為在家上網聽課的時間短,在課室齊齊互動的時間多,同學之間士氣大增。老師因才施教,也令每個孩子得到更多注意,助長師生感情和信任。

換言之,「翻轉教室」既不拔苗助長,也不壓抑潛能,孩子能走遠是多遠,過程中也培養出現今世代不可或缺的待人接物及溝通技巧。

我讀得心馳神往,心想香港也可以做類似的教育嗎?家長一定會問,自主學習,快樂是快樂,但能考試嗎?而可汗於我最大的啟發是──未來世界,還有我們所理解的考試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008

可汗學院的奇蹟教育(三)



可汗如何理解網絡科技跟教育的關係?

有句話,他沒說出口,但讀過其著作《可汗學院的奇蹟教育》,自當心領神會:任何用於教學的新元素,都必須緊跟教育的初衷,否則,所有花招都是多餘的。

大部分人在網上學習,一目十行,卻也水過鴨背。搜尋過當讀過,讀過當成讀懂。可汗卻覺得,科技的使命,是堅持「精熟教育」。簡言之,就是「打好個底」。

我們都見過這些孩子:成績中上,一直順利升班,到了某個關鍵班級,忽然滑鐵爐,前途「係咁先」。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可汗如此分析:學校考試,以分數定高低。例如,孩子取得七十分,算不錯吧。但反過來看,一百分之中,失了三十分,即有三分一課程,他都不懂。而誰又知道,那是對學科來說比較基礎的三分一?抑或較旁枝的三分一?

大部分孩子,只要肯努力,就算一知半解,要拿七十分其實不難,成績不錯的假象,累積到某一點,就陰溝裡翻船。

反之,要應付可汗學院的網上考試,孩子必須答對所有問題,才可以「進階」。就像打機過關一樣,基礎概念未融會貫通,遊戲就得重新來過。不在乎升級時間表,只在乎程度是否達標。不打好知識地基,遑論深造。

可汗甚至比較過,網上學院裡程度較低但基礎完備的學生,跟實體學校裡較高年級學生的公開試成績,前者比後者強多了!益發印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教育理念:與其拔苗助長,倒不
如因材施教。「精熟教育」造就的,就是龜兔賽跑最後勝出的烏龜!
 
當每個人都在標榜網上學習的效率,只有可汗會說,網上學習,目的是可以學得更慢,卻也更透徹。慢就是快,少就是多。囫圇吞棗,不是自欺欺人,又是甚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009

可汗學院的奇蹟教育(二)



上回提要,可汗網上學院,在短短幾年間累積了二億三千萬學生,我覺得,關鍵不是可汗懂得科技,而是因為他懂得教育。

人人都會說,網上學習方便簡單,不受地域或時間限制。但只有可汗明白,上網,不是技術需要,而是心理需要。

話說,那年表妹透過網上錄影跟可汗學數學,實驗後竟然告訴他,其實,你真人授課,還沒有錄影授課般好!

為師的,聽到這句,會有甚麼感受?很潑冷水吧。但表妹的解釋,是這樣的:老師在場,總愛問學生明不明白?明了多少?有沒有問題?那是出於好意,但對學生來說,壓力卻極大。因為他們會以為,那就等於他們必須一聽就完全明白,並且能提出問題……本來對這一科已無甚掌握的孩子,就更自卑。而挫折感,是學習的死敵。

但網上學習,可以反覆觀看,把不明白的地方慢慢消化,建立出「我也能獨自學到甚麼」的信心。就算最後真的搞不懂,表妹也心知親愛的表哥還是願意進一步作真人解說的。心理上的水泡,存在就夠了。

當然,要把自行摸索和學習的空間還給孩子,工具不一定是電腦。書本,文章,甚至一些親身經歷,都可以讓用自己的節奏去理解,不也異曲同工?

一般人的答案,可能是,短片比書本有趣。但可汗看穿,電腦的優勢不止於此。當老師最頭痛的是甚麼?就是不明白孩子不明白甚麼,愛莫能助。於是他額外設計了一套程式,紀錄學生看短片的情況,例如某幾分鐘被重覆細看的次數,因而了解學生在哪兒被卡住了,老師就可以主動跟進幫忙。

學生不可以自己提問?可以。但勇於問,也懂得問的,一班通常只有兩、三個。然而,老師若能看穿孩子學習的心理障礙,對症下藥,能教的,就是潛質滿滿但尚待啟發的每一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010

可汗學院的奇蹟教育(一)



久仰大名,這天才有空把可汗學院的奇蹟教育仔細讀一遍。

出生於美國的孟加拉人薩厭曼可汗(Salman Khan),本來是一名基金分析員,自嘲畢生沒想過幹一些除了金錢價值以外還具備社會價值的事。豈料,後來辭去荀工,此志不渝發展網上學院,今天學生數以億計,契機竟是某年的家族婚禮。

那年,他遇上十二歲的表妹。表妹數學成績差,可汗受托替她惡補。但時間太短,婚禮之後二人就要各自回老家。可汗就想到,不如透過網上錄影繼續給表妹補習。後來,教學片段被廣傳,連比爾蓋茲也用來給兒子授課。

這,是賣點。但老實說,蓋茲的兒子,想要怎樣的教育都可以,才不用可汗操心。重點反而是,全球無數生於平凡家庭或出身基層的孩子,因此得到了免費而優質的教育。因為蓋茲在親身體驗後,在其基金會捐出了一百五十萬美元,讓可汗有了第一個實體辦公室,令當時三年內累積了數萬學生的網站,進一步發展成座擁逾兩億學生、翻譯成逾三十種語言的非牟利學院。

但是──最令我好奇的,其實不是網上教學這條「橋」。今時今日,誰不知道網絡可以免費傳播資訊?吹噓具備網上課程卻完全不懂教育的,也大有人在。光把內容放上網,學生就會自動自覺去學,而且學得很成功了麼?

真正的挑戰,是要搞懂網上教學,跟孩子的心理狀況、學習動機、實體課堂設計,以至孩子與真實世界的互動有何關係。為甚麼人上網、我上網,可汗學院的孩子都懂得自我要求、有創意,卻不會變成被電腦資訊填鴨的宅男宅女?

因為,可汗講的,不是如何透過電腦學習,而是在網絡世界下的教育新視野。箇中洞見,才是最令人拜服的地方。可汗如何理解科技「cross over」教育的新可能?讀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0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