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原油運輸管線建設將大幅增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240

來自美國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美國通過卡車,駁船和火車運輸原油比自1981年開始記錄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多。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新的原油產區到煉油廠之間的管道建設未能跟上需要。但這似乎並不表示將給予運輸公司更多發展機會,有明顯跡象表示美國正在解決原油管道容量限制的問題。

能源公司顧問Wood Mackenzie表示,

超過400億美元的石油管道目前正在進行或計劃在未來幾年建設。

美國的石油產量已經躍居20年來最高水平,同時進口大幅下降。這就要求建設可以從新興原油高產地Texas, North Dakota以及加拿大Alberta省輸送原油至墨西哥灣沿海的煉油廠的管線。

美國一個專門建設原油管線的能源公司NuStar能源行政總裁Curt Anastasio表示,

「美國原油正從不同方向和新的地方湧來,我們對未來美國管線的建議非常有信心。」

隨著原油價格持續高於100美元/桶,開採新油田的公司並不想因等待新的管線而放棄這些收入。因此,近些年卡車,火車和駁船運油量增長迅速。據EIA數據顯示,通過卡車運輸原油的比重2011年至2012年增長了38%,駁船運輸比重增加53%,鐵路運輸比重則反了兩番。但綜合來看,管線和遠洋油輪依然是向煉油廠輸送原油的主要方法。

同時公路運輸原油的增長也帶來一些阻礙因素,運輸原油的重型卡車帶來的噪音以及對一些地區的路面造成的毀壞引發了諸多訴訟。德州議會今年撥款4500萬美元對其主要產油區進行道路修復和改善。而駁船運輸量有限以及火車運輸過程的安全風險都極大的阻礙非管線原油運輸的增長。

多數業內人士認為

一旦新的管線投入使用,火車,卡車和駁船運輸比重將持續並快速下降。

目前美國國內管線建設阻力最大的因素是環保團體對包括Keystone XL項目在內的一些管線建設的批評,這也造成聯邦政府仍在對是否頒發Keystone XL北部部分許可證進行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64

世行上調今明兩年鐵礦石及原油價格預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490

世界銀行表示,因全球製造業改善,且中國金屬進口反彈,上調今明兩年鐵礦石價格預估,而因供應中斷,上調原油價格預估。

世行上調2013年鐵礦石均價至134美元/公噸,2014年至135美元/公噸,7月時對今明兩年均價的預估分別為120美元和125美元。該行並稱2025年鐵礦石均價料升至145美元。

華爾街見聞報導,國家統計局週五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三季度GDP同比+7.8%,符合預期,前值+7.5%。

「鐵礦石市場的前景非常依賴中國的需求。如果穩健的供應趨勢繼續,且差於預期的需求增長實質化,那麼價格可能遠低於我們當前的展望。」

世行將今年原油價格預估從7月的100.7美元/桶上調至105美元,並上調明年油價預估值105.7美元,前次預估為99.6美元。

報告表示,這裡的油價是指西德州中質油、布倫特原油和迪拜原油的加權平均價格。

「近期油價上漲反映利比亞和伊拉克石油產出每日下滑100萬桶以上,市場擔憂敘利亞衝突可能蔓延,導致原油供應中斷。」

世行預計2025年原油均價為97美元,因供應增加,以及更多替代原油的能源出現。

此外,世行將今明兩年澳大利亞煤價預估分別下調至85美元/噸和88美元/噸,7月分別為90美元和91美元;並下調今明兩年鋁均價分別至1800美元/噸和1850美元/噸,此前為1900美元和2100美元。

「自2008年以來鋁庫存已經上升,且依然接近10年高位,預計今年金屬價格總體上下跌8%,因供應充足且需求疲軟。」

「大部分金屬價格都存在下行風險,且主要依賴中國經濟的趨勢。」

世行將今年玉米均價預估從295美元/噸下調至250美元/噸,下調2014年預估至248美元,前次預估為270美元;並調降今年泰國大米價格,從545美元/噸下調至500美元/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155

最大原油進口國之憂

2013-11-04  NCW
 
 

 

中美油氣產消反差強大,不僅引來對中國消費壓力的擔憂,更產生如何保障

能源通道戰略安全之困

◎ 本刊記者 張環宇 文zhanghuanyu.blog.caixin.com 10月上旬,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在數天內發出兩份報告,一份宣佈美國在2013 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非歐佩克原油生產國; 另一份則預測,9月美國日均石油消費與產量差值為624萬桶,同期中國的差值為630萬桶,中國自此超越美國,晉身最大原油進口國。

水落石出。當前面的遮光板撤去,光柱便完全照在中國頭上。

自稱進行獨立數據調查及分析的美國能源信息署,用 “game change”來形容這一轉折,除了其國內能源價格及海外油氣資源格局可能的變化,似乎也意指國際能源市場的主角更替。

以淨進口量估算,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從本世紀初的32% 上升至2012 年的57%。過去幾年間,中國汽車保有量快速上升,原油消費出現井噴式增長,但本國原油產量卻僅略有增長。

近日,國家能源局首次將頁岩氣納入戰略性新興行業,並規定頁岩氣出廠價格實行市場定價,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對頁岩氣開采企業減免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權使用費,研究出台資源稅、增值稅、所得稅等稅收激勵政策。

“中國石油依存度逐年上升的趨勢 已是確定無疑,依存度升到60% 甚至更高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一位長期研究油氣資源的學者向財新記者提到,中國的油氣資源人均佔有量本來就偏低,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油氣消費量的增加,油氣短缺矛盾顯現已不足為奇。反觀美國,在油氣產量持續增長的同時,其人均汽車擁有量及客車行駛里程已呈下降趨勢。增減之間,兩國反差更為突出。

“餅就這麼大,關鍵是怎麼節約消費,這就需要政府在引導消費結構上好好想辦法。 ”這是中國學者的思考,而海外觀察者更關注,美國能源可能實現自給,作為原油聚寶盆的中東等地,其能源通道的戰略意義還有多大?

自給率之憂

中國的整體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左右,但能源結構並不均衡,考慮到龐大的人口基數,人均能源佔有量更是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的能源政策(2012) 》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國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人均佔有量僅為 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

另一方面,中國當前人均能源消費水平僅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相比煤炭資源,中國油氣資源的貧乏更為明顯,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油氣供需矛盾愈發尖銳起來。從上個世紀末的2億噸到2012年的4.8億噸,中國的原油消費量倍增僅僅用了15年時間,但同一時間內,中國的原油生產量僅僅從1.6億噸上升到2.1億噸。

“原油產量基本就在當前的水平上下,除非發現新的油氣資源,否則很難大幅上升,至於頁岩氣,短時間內不會發展太快,要知道,雖然最近幾年美國頁岩氣產量增長很快,但之前是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積累的,中國很難一蹴而就。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這樣分析。

國際能源署(IEA)近期的數據顯示,最近兩個季度,美國原油日產量達到十年來的巔峰,為1000萬桶左右,這也意味著,美國很可能會在明年二季度以前超越俄羅斯,成為最大的非歐佩克產油國。

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認為,中國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經濟又持續以高速增長多年,中國在能源消耗方面超越美國是遲早的事情。隨著美國頁岩氣技術的進展,美國的能源生產量正在急劇增加,因此,美國能源的消費缺口正在縮窄,中國則正好相反。

就在 EIA 發佈報告的同時,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9月中國淨進 口原油2568萬噸,同比增長近28%。針對中國9月原油進口量大增,有觀點認為,中國9月石油進口量大增或源於天氣因素影響,大慶等中國主要產油區遭遇洪水侵襲,部分油井被關閉,新油井開采計劃也有所延遲,產油量下降主要受到天氣因素影響,但隨著這種影響逐漸消退,油井產量將會恢複,進口量自然會出現回落。

不過,即使原油產量恢複到正常水平,也很難應對消費量的快速攀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銷售汽車1930.64萬輛,而在次貸危機初期的2008年,中國的汽車銷量只有900多萬輛。不僅如此,盡管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已超過1.2億輛,但和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從絕對值還是人均汽車保有量來看,都存在相當大的上升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勤華對財新記者說,很多發達國家也經歷過中國的消費階段,比如日本人在上世紀70年代就頗為青睞大排量的汽車,事實證明,這種消費偏好很難被控制住。

“汽車製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中國政府不能也不會出台過分嚴厲的(限制)措施。而且,在人均收入增加和生活條件逐漸改善的大背景下,汽車消費的增加也是很難抑制的。 ”一家國際能源咨詢機構的研究員對記者稱,中國正處於消費升級的關鍵時點,汽車消費很難人為抑制住。 “不然還怎麼去談7%、8%的增長速度呢?”

替代路仍遠

過去幾年時間里,各種新能源概念的崛起令人目不暇接,從 “特斯拉”電動車到光伏、風能的中概股崛起,幾乎所有的新能源概念題材都曾經被瘋狂炒作,多數概念炒作僅僅是曇花一現,畢竟,距離替代傳統能源,新能源仍然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到新能源形成規模,很可能還要20年甚至更長時間。 ”許勤華對財新記者表示,想要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政府還需要在基礎設施方面做出很多努力,比如一直困擾新能源電動車的續航和充電問題,政府必須增加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建設,在充電樁網絡成型之前,消費者很難大規模接受新能源。

在她看來,中國石油資源依賴進口的狀況很難改變,但民衆對能源的恐慌更多源自心理因素。 “你去看日本和韓國,它們的進口依存度更高,如果按照這種思維,它們更應該感到不安全” 。

她覺得,石油消費量看不到峰頂,這種持續增長的消費壓力才是恐慌的源頭。石油消費結構中,用于電力較少,主要還是交通和化工,因此,對一些可以採用替代能源的行業應該積極轉變。

同時,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政府及民衆的當務之急。

許勤華稱,當前的情況下,一方面應該積極開源,不僅僅通過股權等方式獲得新的能源儲備,更要積極去升級技術,在原有能源品種的清潔利用和高效率利用方面做出更多探索。 “像日本,煤炭的能源轉換比例相當之高,相比之下,我們還是有很多潛力可以去挖掘的。 ”許勤華稱。

由於受到資源儲量的限制,中國在原油開采方面的潛力相對有限,但中國的煤炭資源相對豐富,這或推動政府將政策向煤化工方面傾斜。今年以來,有包括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和煤制油等多個新型煤化工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審批通過,這些項目多分佈在中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較強,人工成本較低,更是因為投資周期長、投資規模較大而頗受地方政府歡迎。

“關鍵就是能否產業化,還有形成規模效應。 ”一家國際能源咨詢機構的研究員稱,一些煤化工項目盡管已經建設多年,但仍面臨很多技術和產業化制約,系統故障較多,經常要停運檢修,這嚴重影響了項目的盈利狀況,而且,產品下游的接受度也不高。

“關鍵還是技術,打通全系技術,提高成品率,然後再用規模去降低成本。 ”不過,該研究員也表示,各地一旦蜂擁上馬煤化工項目,最終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這就需要國家在審批環節 把握好尺度。

對美國而言,成熟的頁岩氣技術幫助其降低了原油的依存度,但對中國而言,距離產業化生產仍然路途遙遠。按照《頁岩氣“十二五”發展規劃》 ,到2015年,中國頁岩氣產量將達到65億立方米。但對於這一數字,業內專家仍保持質疑,因為頁岩氣開采仍然受到地質條件、資金、管網建設和水資源匱乏等條件制約。

“頁岩氣產量短期內不可能噴發,‘十二五’期間主要還是資源勘查,查探家底,離大規模開發還差很遠。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能源市場與碳市場研究室主任張躍軍稱。

據EIA公佈,2012年美國頁岩氣產量占全球的39%,加拿大為15%,中國不足1%。在一些學界人士看來,美國近幾年油氣自產量大增,並不意味著中國也能成功複制。畢竟水力壓裂法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即使對於美國而言,在乾旱地區從事頁岩氣開采所耗費的水資源也是不能持續的,對水資源相對貧乏的中國而言,這更是一大制約。

困擾頁岩氣產業發展的另一重阻礙則是其對環境產生的損害。開采過程中,注入水要加注一定比例的化學製劑,這是否會對當地的地下水資源造成汙染?過度開采又是否會引發地震活動?諸多疑問並未形成定論。出于對環 境汙染的擔憂,頁岩氣資源同樣十分豐富的歐洲,對其開采技術並未表現出很大的熱情。

對中國而言,如何平衡頁岩氣開采和環境、水資源保護之間的關係,成為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牛津能源研究所的戴維· 羅賓遜 (David Robinson)相信,在美國能源獨立影響下,中國最終會克服機構、設備及技術等方面的挑戰,開采頁岩氣這類資源,當然,這需要時間、社會的支持、大筆投資和行業改革。

何以解憂

中國原油需求的持續上升,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又是否會給油價提供更多的上升動力?

在張躍軍看來,中國原油進口量的上升,長期看會對市場預期有支撐作用,從而影響油價波動,但短期內不是影響油價的重要原因。美國庫存變化,政治經濟變動,中東局勢等因素才是影響油價短期波動的重要原因。

“投資者似乎更多將這當做花邊新聞來看,市場對此幾乎沒有什麼反應。 ”一家從事商品交易的海外對沖基金研究人員對記者表示,中國對原油的渴求已經不算什麼新聞,而且是伴隨著美國能源需求的減少同時出現的。在大家還在擔心中國經濟是不是能維持高增長的時刻,這種新聞對市場的衝擊力十分有限。

在他看來,中國更應該擔心的是,一旦量化寬鬆退出成真,人民幣難再堅挺的時刻,中國勢必要為原油進口付出更多的成本。 “如果歐洲、日本這些發達經濟體的需求也上來,油價上漲帶來 的壓力也會隨之而來” 。

對中國而言,能源市場改革的任務已經迫在眉睫。美國傳統基金會研究員史劍道認為,產業結構、資源價格、金融市場的成熟度,這些因素都在制約著中國能源結構的內生性調整。如果油價走高,開采和技術革新的速度就會更快,但如果政府出于社會穩定的考慮人為抑制油價上漲,則可能會損害產業擴張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林伯強持有同樣的觀點,在他看來,能源價格市場化改革雖有所進展,但遠遠稱不上真正的市場化。 “你可以試想,石油價格在每桶100美元附近時,我們價格可以聯動,如果再次上到150美元,政府就要考慮社會的承受力了” 。

他進一步提出,如果沒有價格機制和相應的市場准入、產權明晰,油氣開采的資金就很難跟上,技術自然就很難突破。 “關鍵還是要讓市場流動得更有效率,讓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這個市場,在產權、價格方面打破壟斷” 。

他認為,中國雖然可以通過海外並購的方式獲得新的油氣資源,但在全球能源短缺的今天,中國很難獲得後發優勢,且勢必會遭遇重重阻力。

美國總統奧巴馬曾描述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核心利益,將其歸納為確保美國及其盟國和伙伴的安全,確保能源通道安全、反恐、禁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發與使用。

一旦美國能源自給率提高,能源通道安全的戰略意義勢必有所降低。有分析指出,美國在中東地區部署軍力的重要原因,是為了保障石油輸出的安全,但隨著美國能源獨立以及美國提出戰略再平衡,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支出料將減少。如此一來,中東地區的安全要求將是另一番景象。

中東政權中的反美派對此也表示擔憂,稱中東對美國能源的抑制作用削弱後,原有的秩序將被打亂,中國雖然是中東石油最大的買家之一,但其潛在影響力無法和美國相提並論。

如果中東石油變得可有可無,美國就無需再顧忌中東方面的減產威脅,更可以將其原本的進口份額作為與中國談判的籌碼,以求在中東獲得更大的政治話語權和影響力。即使美國仍會顧及盟國和戰略伙伴的訴求,但其手段可能會變得更加激進。

中東可能在中國能源戰略中顯得更為重要,這將帶來一系列安全需求。

“關鍵還是要讓原油來源地變得更加多元化。 ”林伯強認為,除中東外,中國還應該積極開發新的油氣資源來源地,比如俄羅斯。

他認為,和中東民族、國家衝突不斷,能源運輸甚至需要軍艦護航相比,俄羅斯產油區相對穩定,又和中國邊界相鄰,同時,俄羅斯傳統的能源輸出地——歐洲的經濟仍在萎縮,需求相對不足,這些因素都意味著,中俄雙方可以在能源領域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10月22日,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在訪華時公開表示,俄中雙方已簽署文件,俄方每年將向中國增供1000萬噸原油,未來十年總量將達到1億噸,總金額達到850億美元。

許勤華則指出另外一種可能性,中國可以和東南亞國家共同開采海洋油氣資源。在清潔能源領域,也可以和周邊國家進行更多的水電合作。

2014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將在北京雁棲湖舉行,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推進APEC 成員國之間的能源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248

中國欲擴大伊朗原油進口,或致美國不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381

據路透報道,隨著中國一家國營貿易商洽談新的輕質原油合約,中國明年可能擴大買進伊朗原油,買進數量可能升至2012年西方國家對伊朗實施嚴格制裁以來的新高,恐有導致美國不快之虞。據業內人士透漏,該公司或為珠海振戎,該公司在2012年初曾因供應伊朗汽油而遭到美國制裁。除了新協議以外,中國料將把目前每日約50.5萬桶的進口量進行延展。中國是伊朗最大的貿易夥伴及石油客戶。 消息人士稱,目前尚不清楚新的合約會帶來多少輕質原油進口。珠海振戎及其他業者也可能繼續通過現貨交易購買凝析油。新的凝析油合同將通過子公司--天津振戎國際能源有限公司,把石油交付給中國福建的獨立石化廠騰龍芳烴有限公司。據悉,珠海振戎在美國沒有可作為制裁目標的投資珠海振戎的一名發言人拒絕就協商情況,以及協商是否令該公司可能承受美國方面的壓力置評。  在歐美對伊朗實施制裁的情況下,中石化原油進口數量一直低於合同水平,以便每過六個月獲得美國制裁措施的豁免資格。一名官員估計,中石化的伊朗原油進口削減了11-13%。所削減的部分,中石化主要利用伊拉克與俄羅斯原油來彌補。 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今年1-11月實際的伊朗石油每日進口量為42.152萬桶,同比下降0.6%,歸因於西方制裁帶來壓力。制裁之前一年的伊朗石油日均進口量約為53.05萬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36

2014年全球原油供應不樂觀 頁巖革命影響有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93

商品交易公司Phibro、對沖基金Astenback主管Andy Hall撰文盤點了2014年全球石油供應,指出前景並不樂觀。歐佩克國家石油供應增加有限,美國頁巖革命遠沒有人們預期樂觀。考慮到明年可能的全球經濟複蘇對石油需求的增加,油價或面臨較大的上行壓力。 以下為Andy Hall原文編譯,華爾街見聞略有刪節: 歐佩克國家:供應增長有限 伊朗制裁解除後,可能會增加每天40萬桶的原油供應。但考慮到進一步談判的困難性和伊朗老舊的生產設施,短期內要想增加更多產量可能性不大。 利比亞國內的暴亂和政治不滿情緒正在不斷惡化,2014年該國的石油出口量預計將遠低於2013年水平。 伊拉克2014年的出口量每天將會增加30萬桶,因為有新的設備投入使用。但內戰的隱患使這一產量存在潛在風險。 假設伊朗的出口增加與利比亞的出口減少相互抵消,那麽歐佩克的產量增加只能指望伊拉克了。2013年沙特阿拉伯已經將產量增加到了極限,保持在每天1050萬桶。為了維持布倫特原油價格在100美元左右,伊拉克勢必要增加產量。 非歐佩克國家:美國頁巖革命並不樂觀 非歐佩克國家的供應如何呢?大多數分析師預測非歐佩克國家每天將增加140萬桶的原油供應,其中110萬桶來自加拿大、美國、巴西和哈薩克斯坦。 過去四、五年中,市場一直都預期巴西的原油供應會增加,但巴西每次都令大家很失望。哈薩克斯坦的kashagan油田於去年九月投產,曾因為技術問題快速關閉。市場預期該油田將於明年達到最大產能。 加拿大的供應增量是最好預測的。如果所有的新增產量能夠按時投產,2014年將有望增加每天20萬桶的供應。 基於對頁巖革命的樂觀估計,大多數分析師預期美國2014年將增加90萬桶/天的產量。這個數字少於2012年時的預期,但仍然將產量寄托頁巖油產量的意外增加上。許多頁巖石油公司不斷制造轟動效應,強調在現有主要產區Bakken和Eagle Ford之外新地區的發展前景。乍一看很美,不過,對於那些新發現的油田,我們很難在短期內確定其增長潛力。 而且要知道,頁巖行業之所以這麽做,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持外界的持續關註,拉擡股票估值,吸引更多的投資。 以目前最熱的新興區域Permian盆地為例。一些在該區域擁有大量油井的公司都對前景做了非常樂觀的預期。他們僅憑幾口油井在短短幾個月的數據就做出了長期的樂觀預測。我們懷疑這些公司可能對數據進行了篩選,因為我們只聽到了好的油井,但從來沒有聽見不好的。而且,許多公司都沒有考慮在初期損耗之後,後期產量可能會減少。該區域最大也是最好的頁巖公司EOG最近指出,Permian區域的油氣開采難度要遠高於Bakken和Eagle Ford地區,而且目前探明的儲量僅比Eagle Ford地區的三分之一多一點。EOG進一步指出,頁巖氣產量飛速增長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美國能源部最近開始發布主要頁巖產區的短期產量預測,計算方法是用鉆井數量乘以每個鉆井的產量,再減去老油井減產的數量。根據能源部數據,Bakken和Ragle Ford的老油井正在以每月6.5%的速度減產。這兩個油田合計產量100萬桶/天,那麽每月遞減產量為6.5萬桶/天。按照新油田平均每個月增加9萬桶/天的速度計算,每月凈新增產量為2.5萬桶/天。當所有已開采的區域都枯竭之後(大約在2020年之後不久),這兩個油田的產量將會下降。 各國石油庫存:2013年大幅下降 最後,各國庫存變化也是影響供應的重要因素。2013年底,主要OECD國家的石油庫存比年初下降了1億桶。這相當於2014年每天損失了30萬桶石油供應。OECD以外國家的石油儲備分布比較分散,但有證據顯示中國2013年的石油庫存也有大幅下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61

報道:中石化擬壓低原油采購價 一年省15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135

路透獲悉,中石化旗下煉油部門最新提出激進計劃,擬從4月起以較低價格採購原油,節約成本目標為一年將近15億美元。計劃已獲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支持。

過去幾年,煉油部門一直在施壓要求降低成本。路透據中國海關數據估算,去年中石化進口原油交付價合計1500億美元。

知情交易員透露,中石化通知旗下交易部門聯合石化,採購原油的離岸目標價比布倫特、迪拜及WTI指標原油加權平均每桶折價1美元。

一位前中石化採購主管稱:

來自中石化管理層的訊息很明確:要從市場擠出更多利潤,對(旗下交易bum)聯合石化的交易員設下更高的標準。

路透預計,中石化壓價採購不大可能影響中國石油進口量,也不大可能嚴重打壓國際油價。

預計中石化可能積極利用掉期交易及期貨市場沖銷成本,也可能採購伊拉克巴士拉輕質油等成本更低的品種,

上月公佈的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中國進口原油同比增長11.9%,增至創紀錄的2816萬噸。

今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開始運營每日處理量達30萬桶的四川煉油廠和處理量達28萬桶的福建煉油廠。

巴克萊駐新加坡分析師Sijin Cheng認為

除了中國春節前季節性庫存因素,四川和福建兩個煉油廠可能引起了進口大增。

進口增加還有一個原因是,設計庫存達1890萬桶的黃島原油儲備中心即將啟用。

今年1月,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2013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預計,2014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速將在4%左右,達到5.18億噸。石油和原油淨進口量將分別達到3.04億噸和2.98億噸,較2013年增長5.3%和7.1%。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8.8%。

據中國政府發佈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石油對外依存度控制在61%以內的高水平。有機構預測,中國有望於2017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

去年10月,華爾街見聞援引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報告預計數據發佈,中國10月石油進口量達到每日630萬桶,超過美國的每日624萬桶,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淨進口國。

也是在這一年,中國向中東地區進口石油的規模首次超過了美國。

對於美國官方的預測,中國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在2013年10月12日回應稱,現在很難這樣預測,中國2013年前三季度進口原油量增長5.4%,但他不知道美國方面的數據怎樣。

美國國防部遞交國會的中國2013年軍事與安全發展年報(年報)指出,從1993年起,中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對國際能源市場仍有疑慮,所以用龐大的外儲投資能源項目不失為可行的選擇。

年報估計,2011年,中國約58%的石油來自進口,保守估計,到2015年這一比例升至將近三分之二,到2030年為四分之三。

年報認為,鑑於中國向中東和非洲進口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的規模很大,SLOC油路——南海和馬六甲海峽對中國政府的戰略意義越來越大。

石油, 原油, 油价, 中东, 进口,中国,美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098

瑞士能源巨頭Mercuria接近搶下摩根大通金屬原油等現貨業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242

據CNBC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經過數周談判,摩根大通與瑞士能源巨頭摩科瑞(Mercuria Energy )就旗下現貨商品業務收購接近達成一致協議。收購聲明最快將於下周發布。 為完成這宗收購交易,業內預計,摩科瑞或將近乎全盤買下摩根大通現貨資產業務。該業務包括金屬倉儲、原油和天然氣供應。摩根大通旗下美國地區少數發電廠在該談判之前就已經被獨立出售。華爾街見聞曾介紹,摩根大通計劃出售的業務包括八個部門:全球原油、北美電力、北美天然氣、歐洲電力、歐洲天然氣、基本金屬、煤炭以及Henry Bath Son金屬倉庫。1月份,摩根大通將LME金屬期貨經紀業務加入了出售清單。但金屬期貨經紀業務並不包含在與Mercuria談判的現貨業務出售包中。 大宗商品現貨價格疲軟不振是摩根大通出售該業務的重要原因之一。休斯頓金融學教授Craig Pirrong稱: 看看過去二十年,銀行在大宗商品貿易方面的銷售額和收入都在下降。收入降低、成本上漲,現貨商品生意已經不再那麽有利可圖了。 此外,該行還面臨監管層愈加嚴厲的資本及其他方面要求。 2月早些時候,摩科瑞與摩根大通就收購對方旗下現貨商品業務展開排他性談判。 去年7月,摩根大通宣布將出售現貨商品業務。此前不久,摩根大通與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達成和解協議,以4.1億美元了結該委員會對其提出的電價操縱指控。 摩科瑞談判組過去幾周以來,忙於同摩根大通雇員的溝通工作,同時開展資產評估。摩科瑞為資源貿易、石油運輸和精煉加工巨頭。 目前尚不清楚摩根大通現貨商品部門數百名雇員是否將繼續受聘於摩科瑞,該部門負責人Blythe Masters是否將效力於新東家也尚無定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01

報道:中石化擬壓低原油采購價 一年省15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135

路透獲悉,中石化旗下煉油部門最新提出激進計劃,擬從4月起以較低價格采購原油,節約成本目標為一年將近15億美元。計劃已獲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支持。 過去幾年,煉油部門一直在施壓要求降低成本。路透據中國海關數據估算,去年中石化進口原油交付價合計1500億美元。 知情交易員透露,中石化通知旗下交易部門聯合石化,采購原油的離岸目標價比布倫特、迪拜及WTI指標原油加權平均每桶折價1美元。 一位前中石化采購主管稱: 來自中石化管理層的訊息很明確:要從市場擠出更多利潤,對(旗下交易bum)聯合石化的交易員設下更高的標準。 路透預計,中石化壓價采購不大可能影響中國石油進口量,也不大可能嚴重打壓國際油價。 預計中石化可能積極利用掉期交易及期貨市場沖銷成本,也可能采購伊拉克巴士拉輕質油等成本更低的品種, 上月公布的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中國進口原油同比增長11.9%,增至創紀錄的2816萬噸。 今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開始運營每日處理量達30萬桶的四川煉油廠和處理量達28萬桶的福建煉油廠。 巴克萊駐新加坡分析師Sijin Cheng認為: 除了中國春節前季節性庫存因素,四川和福建兩個煉油廠可能引起了進口大增。 進口增加還有一個原因是,設計庫存達1890萬桶的黃島原油儲備中心即將啟用。 今年1月,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2013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預計,2014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速將在4%左右,達到5.18億噸。石油和原油凈進口量將分別達到3.04億噸和2.98億噸,較2013年增長5.3%和7.1%。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8.8%。 據中國政府發布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石油對外依存度控制在61%以內的高水平。有機構預測,中國有望於2017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 去年10月,華爾街見聞援引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報告預計數據發布,中國10月石油進口量達到每日630萬桶,超過美國的每日624萬桶,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凈進口國。 也是在這一年,中國向中東地區進口石油的規模首次超過了美國。 對於美國官方的預測,中國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在2013年10月12日回應稱,現在很難這樣預測,中國2013年前三季度進口原油量增長5.4%,但他不知道美國方面的數據怎樣。 美國國防部遞交國會的中國2013年軍事與安全發展年報(年報)指出,從1993年起,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對國際能源市場仍有疑慮,所以用龐大的外儲投資能源項目不失為可行的選擇。 年報估計,2011年,中國約58%的石油來自進口,保守估計,到2015年這一比例升至將近三分之二,到2030年為四分之三。 年報認為,鑒於中國向中東和非洲進口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的規模很大,SLOC油路——南海和馬六甲海峽對中國政府的戰略意義越來越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02

原油供應的Supply of Last Resort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4/supply-of-last-resort.html
作為米帝第五十一個州,沙地亞拉伯在歷次石油危機中均是西方工業社會中原油供應的Supply of Last Resort。自1970年代開始米帝的原油開始枯竭之際,以米帝為首的西方工業社會中已經不止一次被中東以石油禁運作為武器而被要脅。在近二十多年來兩次來自中東的原油供應危機中,沙地亞拉伯的迅速増產均能夠立即舒緩石油供應短缺的危機。根據英國石油 (BP:US)的『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全球日產原油由1965年平均31.80百萬桶上升至2012年86.15百萬桶,年複合増長2.14%。期內沙地亞拉伯日產原油由平均2.22百萬桶上升至11.53百萬桶,年複合増長3.57%。其石油生產量佔全球比重亦由1965年6.98%上升至2012年的13.38%。可見沙地亞拉伯在全球原油價供應上的重要性是獨步全球。
第一次事件便是伊朗精神領袖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在奪得伊朗政權後不過久便以原油禁運要脅米帝。1978年伊朗原油產量當年佔全球比重由達8.37%,日產原油平均5.30百萬桶。實施禁運後,1980年其日產原油平均下跌至1.48百萬桶,佔全球比重亦下跌至2.35%。這時沙地亞拉伯立即配合増產,由在1978年日產原油平均8.55百萬桶上升至1980年日產原油平均10.27百萬桶。沙地亞拉伯的増產不但廢了伊朗石油禁運的武功,更令當年霍梅尼領導下的伊朗陷入財困!另一次便是米帝於1991年入侵伊拉克的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伊拉克的平均日產原油由1990年的21.49百萬桶下跌至1991年的2.85百萬桶。同期沙地亞拉伯則由7.11百萬桶增產至8.82百萬桶,其佔全球產量比重亦由10.87%上升至13.53%。由於沙漠風暴行動之後伊拉克原油供應長時間未能回到戰前上平,沙地亞拉伯便獨力承擔了因後沙漠風暴行動而引致的伊拉克所失去的石油供應缺口。 
近日因為烏克蘭危機令米帝和羅剎人在東歐的矛盾白熱化,其中米帝一如既往希望打經濟制裁牌,但究竟其效用有多大呢?那關鍵之一便是羅剎人的石油牌有多強。根據『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1986年前的蘇聯和解體之後的俄羅斯聯邦石油生產量佔全球比重由1965年16.76%上升至1983年的22.84%後,因為國內油源生產枯萎和後來的蘇聯解體令其比重下跌至1998年的8.32%新低,之後其產量佔全球比重上升至2012年的12.35%,而同年日產原油平均10.63百萬桶。
俄羅斯聯邦是地球上領土最大的國家,人口龐大而本身亦大抵在工、農和特別是尖端武器生產上能自給自足。雖然米帝自恃擁有的十一隊航母特遣艦隊令全球公海實際上成為其領海,但羅剎人仍可透過油管和其他陸路方式供應其他歐亞大陸的工業國,其中包括中國。以2012年計,沙地亞拉伯和俄羅斯聯邦佔全球產量比重分別是13.53%和12.35%。可見兩者重要性不相伯仲,米帝要經濟制裁羅剎人,必先要能在短期內找出另一個沙地亞拉伯供應。其次便是要加上西歐、日本和近年關係日漸麻麻的中國「衷心合作」,否則其如意算難以打響。 
據說今次烏克蘭的革命是米帝中情局希望炮製一場以小博大的政治賭博以争奪這個當年三百萬納粹德軍也呑不下的窮國。正如筆者拙文「大博奕2.0」中曾懷疑米帝和北約派兵的決心,此際普京不斷快速而有計劃地烏克蘭增兵,看來他不但一早已知米帝的屎橋,亦已經等了這個機會很久了。更要命是,有傳聞烏克蘭軍隊亦把僅有的美援倒賣,而普京對這些烏克蘭童子軍頭不斷發射銀彈。當天向白宮獻上這條屎橋的蠶蟲師爺,可謂超智仔中的極品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73

BP:全球原油還能支撐53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415

英國石油公司(BP)最新的年度報告顯示,全球剩余石油還能用50多年,其中美國因新發現頁巖油,已探明儲量大幅增加。 據BP的最新數據,截止2013年底,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688萬億桶,按目前的開采速度還可維持53.3年,較前年小增1.1%。不過,在過去的10年里探明的石油儲量增加了27%,即3500億桶。 本次報告中新增的儲量包括俄羅斯新探明的9000萬桶和委內瑞拉的8000萬桶等。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依然占據統治性比例,為總儲量的71.9%。 美國方面近年來頁巖油概念火熱,BP稱美國擁有442億桶已探明儲量,較上份報告增加了26%,也大幅高於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預測 - 334億桶。這意味著美國頁巖油企業手中的資源可能要比早先的市場估計多出不少。 在儲采比方面,中南美地區拔得頭籌,即按當前儲量可開采速度,中南美洲還可開采123.83年,而亞太地區墊底,只有14.03年,這意味著中國未來可能更多的進口石油,而對全球供給造成壓力: 下圖顯示了2013年全球主要的石油貿易流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3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