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出價5億美金入股被拒 中環在線:誰是股神中國新歡? 李華華

2008-08-26  AppleDaily

股神畢菲特入股被拒,相信唔少投資者都會打過突,你知獲得股神垂青入股嘅公司,就好似俾金手指篤中,會吸引投資者爭相入股,刺激公司股價,試問邊間公司會拒絕股神入股。

市傳中信銀行獲垂青

上 個禮拜五,畢菲特接受美國CNBC電視台訪問,佢透露:「早前出價5億美元購買一隻中國股票,但遭到拒絕。」邊家公司咁寸,難得有股神垂青竟然扮大牌?股 神唔肯講睇中邊隻股票或者行業,只係好肯定話:「這是一宗非常好的交易,在環境合適的時候,你會看到我們會在那裏大量投資。」不過佢亦有提到,家陣中國限 制外資入股大陸公司,要投資都唔係咁容易。究竟股神睇中邊隻中國股票,唔少投資者都好有興趣知,噚日市場就傳出可能係中信銀行(998),刺激股價一度急 升近5%,但後尾股價回軟,升幅收窄至約3%。華華好懷疑股神會唔會睇中中信銀行,相比起其他內地銀行好似招行(3968)、交行(3328)、建行 (939)或工行(1398),中信銀行無論管理、實力同前景都差一截,同股神嘅價值投資法唔多啱。

外資情有獨鍾銀行股

點解 傳嘅都係銀行股呢?據內地中財網報道,股神有可能留意銀行股,因為好多外資對內地銀行都情有獨鍾,唔少國內銀行都有外資入股,連size較細嘅華夏銀行都 俾德銀睇上,成為第二大股東,持有13.7%股權。淨睇獅子行都揸住逾44%交行,就知外資幾鍾意大陸銀行股啦!睇番股神上次買入中國股票係03年,當時 佢以5億美金入股中石油(857),舊年中趁高位沽售獲利達35億美金。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1

百盛出價45億港元 小肥羊張鋼「棄業」套現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8/4NMDAwMDIzNTM4NA.html

對於美國餐飲巨頭百勝來說,兩年前參股小肥羊,並不是終局。

4月26日晚,小肥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小肥羊,00968.HK))發佈公告稱,百勝已經與小肥羊董事會主席張鋼進行了初步討論,計劃以現金全購小肥羊股份。並請張鋼及小肥羊的某些其他創始股東在百勝完成收購小肥羊股份之後,繼續與百勝一同參股小肥羊。

小肥羊26日停牌前報5港元/股。來自香港方面消息稱,百勝收購小肥羊的價格將在每股6元-7.5港元,較停牌前價格溢價20%-50%,涉及資金至少在45億港幣。

27日,小肥羊首席執行官盧文兵稱,一切以公告為準。而百勝表示,已遞交了收購意向書,但目前並不確定「是否最終會形成任何收購建議」。

百勝控股意料中

在此次全面收購前,百勝為小肥羊第二大股東。

2009年3月25日,百勝通過旗下投資公司購買小肥羊20%股份,收購資金達4.93億港元。

而同年10月21日,百勝再次增持。交易完成後,百勝持股量將由20%增至27.3%,與第一大股東Possible Way的股權比例僅相差2.7%。

Possible Way是由包括小肥羊董事長張鋼、副董事長陳洪凱和另一創始人李旭東等10人於2006年1月設立。

事 實上,二次增持之後,有關百勝將控股小肥羊的猜測便不絕於耳。對於百勝而言,如果僅僅因為分享投資收益的目的,花3億元代價增持7.3%,同時仍是第二大 股東,這樣的行為並不「划算」。在一位小肥羊前高管看來,百勝控股小肥羊,「符合邏輯」。他表示,百勝儘管通過設立東方既白在中餐領域進行了嘗試,但在中 國仍以洋快餐為主。鑑於中餐市場很大,百勝需要借助一個好的平台、商業模式來擴張這個領域,但可選擇的公司並不多。小肥羊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也是「火鍋第 一股」,就其內部規範性、財務等方面,是百勝的最好選擇。

百勝餐飲中國區總裁蘇敬軾入股小肥羊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就表示,中式餐飲在中國市場的機會巨大,百勝早已看到,並一直希望在此市場上分一杯羹。

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國市場已經成為了百勝全球利潤中心。百勝公佈今年一季度顯示,中國營收大增28%,還新開了92家餐廳。而在美國國內,開張一年以上門店銷售表現平平。

「這兩年來,儘管雙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董事會層面都有過討論、瞭解,可以說是相互熟悉的過程。因此,這時百勝提出全購,順理成章。」該前任高管說。

此前,百勝佔據小肥羊董事局兩個非執行董事的席位,分別由蘇敬軾和業務拓展部副總裁顧浩鐘擔任。

在百勝第二次增持時,小肥羊新聞發言人李麗嬋就透露,在百勝入股這半年多,雙方高層有了多次交流,和對各自公司的調研。百勝對於小肥羊的食品安全、後勤等給予了很多關注。

2010年9月28日,百勝派出以顧浩鐘為代表的調研團到小肥羊集團上海分公司調研,並赴小肥羊包頭總部進行考察。據稱,這是百勝對小肥羊的第二次全面調研,也被一些人士看做是百勝做出增資決策前的信號之一。

但對於以張鋼為代表的創業團隊來說,為何選擇將小肥羊的權杖拱手讓給百勝呢?

長 期關注小肥羊的國元證券一位分析師認為,小肥羊最近兩年的日子並不很好過。首先,近兩年的經營情況和增長情況並不特別樂觀;其次,新開店的同比增長也不是 很好;再次,目前,連鎖餐飲業競爭日益激烈,包括唐宮、順記等一批連鎖餐飲企業崛起,擴張迅猛,尤其唐宮也剛剛登陸香港聯交所募資成功,再加上目前的通脹 現實,均對小肥羊的發展造成了壓力。

2010年上半年,小肥羊實現收入7.55億元,同比增長20.5%。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下降3.8個百 分點至57.7%,不過環比有所上升。報告期內實現股東應佔溢利0.38億元,同比下降2.7%,每股收益下降2.9%至0.037元。當時國元證券即表 示,業績略遜於之前預期。

今年3月公佈的2010年全年年報顯示,期內公司實現收入19.3 億元,同比增長22.7%。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下降2.7 個百分點至55.8%。

前述小肥羊的前高管也表示,對於小肥羊這類企業來說,是在中國特定環境下發展壯大起來的,很多時候是因為機遇。「但走到今天,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條件,與十年前不一樣。要再發展,不能依靠過去的經驗,需要轉變。控股權是轉變的一種途徑。」

在他看來,如果被百勝招入麾下,兩家企業可以實現協同效應,例如,小肥羊也可以賣快餐,而百勝的餐館也可以使用小肥羊的調料。

「其實,張鋼等在前幾年已經逐步退出企業管理,因此,現在選擇移交控股權,也不意外。」上述分析師表示。

小肥羊移交權杖

小肥羊最近兩年的日子並不很好過

在2009年3月百勝首次入股之時,除了此前的策略股東3i及普凱投資全身而退之外,小肥羊創始者和管理層們也成功套現部分股權。

此 後百勝二次增持,也來自於張鋼等人的出售。2010年5月,張鋼等多名董事再次通過與配售代理簽訂配售協議進行大規模減持,總計出售4460.49萬股小 肥羊的股份,共從中套現約1.88億港元。配售股份共佔小肥羊總股本的約4.34%。配售完成後,張鋼對小肥羊的持股比例降至2.41%。

盧文兵對小肥羊大股東頻頻減持舉動表示,「小肥羊的創業股東並不是要一直趴在大股東位置之上,否則我們當初不會選擇上市。未來小肥羊的股權變動,幾種可能都有,無論是創業股東繼續控股,又或是百勝或其他投資者控股,我們的目標都是為了對公司長遠發展和公眾股東有利。」

前述分析師認為,鑑於張鋼等繼續參股可能,如果併購成功,未來一段時間,小肥羊的管理層應該會保持不變。

商務部能否放行

此次公告還稱,該交易能否成行的先決條件,乃是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

早在百勝參股小肥羊之初,外界有質疑是否會對國內餐飲市場形成壟斷——那時,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案因行業集中問題剛被商務部否決。

當時,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認為,中國餐飲市場很大,但集約化程度低。2008年,中國餐飲業收入達1.5萬億人民幣,而百勝與小肥羊加起來銷售額為320億人民幣左右,僅佔2%的市場份額。「我們應該鼓勵行業進一步集約化。」

前述小肥羊前高管也表示,餐飲業不是敏感性行業,兩家企業的聯姻也不像可口可樂與匯源,在果汁行業佔據極大份額。「僅從這兩點來看,談不上壟斷。」

但也有行業內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因為洋快餐的健康問題,一直在國內有很多爭論,政府對此也持比較謹慎的態度。因此,百勝收購小肥羊,難度會比較大。「應該說,比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可能還要敏感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8

關於保利協鑫能源的出價 艾露恩之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604d501017xom.html

  曾經做過保利協鑫的思考,可變因素太多,加工製造天生就是一悲催的行業,當時做出了放棄的決定。但最近又有一些新想法,能源是一個永恆的行業,近代人類社會的繁榮主要來自能源導致的生產效率大規模的提高。化石能源儲量有限,只有太陽能才是一切能源的終極來源。如果太陽能沒戲,那電動汽車、TESLAMOTORS的太陽能充電站項目都無前景嘍?事實上,這兩個公司都有幾十億的市值。協鑫在多晶硅的生產上佔據了相當有利的位置,生產成本最低,規模最大,新技術研發、突破能力也不錯。生產效率不斷提高,還有貼近主要加工製造廠的地利。也許,我應該嘗試給出一個報價。

   考慮到競爭性毀滅力量、高負債率、太陽能行業風險、長期低迷可能、管理層的風險,我暫定給予淨資產值作為出價,跟蹤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77

雅虎競購Hulu出價最高8億美元 Hulu真正價值在哪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419.html

上週日,雅虎加入了Hulu的收購大軍,為何各家公司如此垂涎Hulu,科技博客網站TechCrunch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它的獨家版權資源。但是Hulu目前危機四伏,收購是否值當,還要打上一個問號。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這個週末Hulu成了搶手貨,截止目前Hulu的競購方已經達到7家。其中包括衛星電視運營商DirecTV、時代華納有線公司、古根海姆數字媒體公司、私募股權基金KKR、新聞集團前總裁彼得·謝爾尼以及私募股權基金銀湖和威廉・莫理斯奮進娛樂公司組成的聯合競購方。當然還有最近不散千金不罷休的雅虎,自從雅虎有了一位女性CEO,雅虎花錢的本領就上了一個台階。

當然,這不是Hulu第一次引起各大媒體公司的興趣。早在多年前,Hulu現在的所有者迪士尼集團就為了得到這家流媒體網站的股份而費了不少力氣。 更不用說2011年,亞馬遜、谷歌、雅虎為了得到Hulu所開出的20億美元價碼。但2011年的收購大戰以失敗告終,最後Hulu決定不接受任何一家的出價,因為Hulu所有者新聞集團和迪斯尼公司不願放棄Hulu的內容版權。

同時競購者對於Hulu究竟價值幾何也產生了懷疑。當時Hulu各種問題纏身,競購者不得不考慮Hulu被收購後的貶值風險。總之上次競購問題多多,導致最終不了了之。但是Hulu兩年前的問題,其實現在依然存在。

版權問題

這將是任何想要收購Hulu的競標人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他們不得不考慮這家公司所擁有的內容版權,以及這些版權的時效還有多久。自成立以來,Hulu得到了美國幾家最主要的電視公司的版權授權,但似乎Fox,ABC以及NBC電視網已經開始覺得對Hulu版權豁免並不符合他們的最大利益。

Hulu對於幾家電視網的收入增長貢獻微乎其微。從Hulu得到的收入還不及廣告收入的零頭。而且目前他們還有更好的版權處理方案。如果他們將版權向Netflix,亞馬遜或者YouTube拍賣,相信所得到利潤要比現在多的多。

而且,剝離版權,比Hulu做的好的公司大有人在。就拿業務類型最相似的Netflix來說,這家公司在過去增長強勁。2010年營收22億美元,是Hulu的8倍。而且,Netflix的訂閱模式也比Hulu的廣告模式商業效率更高,與傳媒巨頭之間的關係也更簡潔。所以,Hulu的競購者可以說看上的就是版權。

跳槽危機

Hulu被競購的同時。很多的Hulu元老都已經跳槽或準備跳槽,短期內這將會對Hulu的運營造成負面影響。已經在Hulu工作多年的CEO賈森·基拉爾(Jason Kilar)今年早些時候離開了Hulu,同時離開的還有CTO查德·湯姆(Richard Tom)。還有最近跳槽到Sidecar的產品副總裁黃佑榮(Robert Wong)。

高層跳槽的部分原因是去年秋天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公司對其Hulu股份進行套現所引發的大規模套現危機。很多高層當時也將所有Hulu股份進行了套現。由於不再擁有公司股票,那麼只要對方公司出價合理,跳槽與否對他們來說也沒有什麼區別。而且基於經驗每當公司被收購或進行IPO時,也是員工跳槽多發期。接手Hulu的公司,也許到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組建公司的管理團隊。

Hulu的真正價值

根據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公司套現的股票價格,Hulu估值在20億美元左右。相比公司當初創立已經翻番。Hulu公司2012年營收7億美元,目前擁有超過400萬付費用戶。

但正如前文所講,Hulu的真正價值是它的版權。大部分觀眾願意付費進行觀看,是因為Hulu擁有很多獨家資源。如果Hulu失去獨家版權,那麼它也將面臨用戶大量流失的危機。Hulu目前的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基於網絡流量將在未來保持平穩的假設。但如果目前的版權擁有方停止向Hulu進行授權,那麼Hulu的價值將直落千丈。

不過,至少基於競購者的數量來看,大家對得到Hulu熱情極高。然而,看起來哪家公司也不會像兩年前一樣,提供超過20億美元的出價。畢竟,Hulu被不確定性所包圍,任何一個吃下Hulu的買家都將面臨一系列的挑戰。能否值回票價,似乎只能是一場賭博。(秉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82

押注中國市場,歐萊雅出價65億港元收購美即控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259

按銷售計全球最大化妝品生產商歐萊雅週四宣佈,已經向中國面膜公司美即控股提出了總價值65.38億港元收購要約。

美即控股是在香港上市的專業化妝產品製造商,65.38億港元收購要約表明即使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歐萊雅計劃下重注看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化妝品市場。

很多奢侈品製造商都在近年把中國作為重要目標,這個市場的高速增長遠不止抵消了其他成熟市場衰退。

歐萊雅對美即控股提出了每股6.3港元的報價,以週三的收盤價計算大約相當25%的溢價。

法國化妝品巨頭稱對美即控股的收購要約已經獲得其六大股東的同意,他們合計持有美即控股62.3%的股權。歐萊雅表示,這筆交易還需要得到中國政府的批准。

總部位於廣州的美即控股專注生產面膜,而面膜是中國化妝品業中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之一。美即在2012年報告1.5億歐元的收入,同比增幅達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14

搶下台灣最大有線電視系統商 出價比對手低? 頂新魏應交「棄東森、娶中嘉」內幕(060-063)

2014-09-01  TWM
 
 

 

台灣之星4G開台前一天,市場傳出頂新買下中嘉,公司高層以「雙喜臨門」來回應。

身負家族統帥重任的頂新二董魏應交,以千億元投資金額進軍電信產業,他究竟有什麼盤算?

撰文‧吳敬寬

八月二十五日,台灣之星4G開台,董事長魏應交夫人林麗棉帶著女兒、外孫三代一行六、七人,在記者會開場前低調進場。林麗棉一身橘色洋裝、拎著愛馬仕皮包很吸睛,記者趨前恭喜董娘,順便問她是否已開始使用自家的手機門號,她二話不說拿出手機,果然,手機螢幕上端的訊號端,正顯示「台灣之星」!

「台灣之星」是魏應交的重要代表作,相關投資總額預計直指千億元,標示的是頂新魏家鮭魚返鄉後,新階段的集團發展藍圖。對魏應交而言,「台灣之星」代表著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壓力,他的出手表現倒是自信滿滿、攻擊力道十足。

身為領著家族官印的大統帥,頂新集團二董魏應交踩進電信戰場以來的姿態百分百,開台日前一天,市場爆出二董再下一城,買下懸宕在旺旺集團手上多時的中嘉有線系統。

當天晚上,台灣之星副董事長嚴偉誠的手機上來自高階員工的求證訊息不斷,他均「已讀不回」,直到最後,才簡單回覆「雙喜臨門也不錯」,高階主管們一看,答案不點自明。

本來旺旺蔡衍明收購中嘉案被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擋下,導致中嘉陷入尷尬處境,卻因4G執照標售定案,讓案子起死回生,包括鴻海集團郭台銘、遠傳徐旭東都在策略考量下積極出價競標,台灣之星則是從去年五、六月間,開始與中嘉接觸。

傳言指出,三家的出價中,魏應交並非最高,沒想到最後花落魏家之手,讓魏家以約九.五倍EBITDA(稅前息前折舊攤提前獲利)、不到七百億元、遠低於當初蔡衍明的買價,氣走郭、徐。

熟悉市場人士私下透露,魏家能得手,關鍵是與「得到政府高層點頭」有關,中嘉大股東安博凱也密集與主管機關溝通。對照鴻海所發表的聲明:「荒謬的政策和法令,僵化的政府執行力,讓鴻海被認定是『黨政軍可以控制的公司』……,鴻海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似乎並非空穴來風。

「政府同意」是勝出關鍵

事實上,中嘉法務長劉建志也表示,選擇買方的考量重點絕對不會只有價錢,「我們希望這個對象的各方面條件都能達到最好,例如,政府要同意。」另一方面,魏家內部原來也有不同看法,包括大董、三董都認為,有線電視產業處於衰退中,出價應該更保守;其次,行業屬性也隔行如隔山,因此本來希望不要太急著出價競標,但魏應交則認為,買下中嘉絕對有綜效。

據了解,魏應交決定進軍4G以來,不斷思索電信布局,早就擬定數位匯流、電信網路整合的大方向,他也深知身為後進者,已經輸在起跑點,光是電信三雄的客戶數就望塵莫及,這是首先必須解決的難題。

正所謂有客戶才有營業額,「買客戶」顯然是第一要務,這也是台灣之星在4G投標前就與威寶簽署MOU(合作備忘錄)的道理。嚴偉誠也曾表明︰買不到威寶,台灣之星就會退出4G投標,先和擁有百萬用戶的威寶「訂婚」,才敢誇口「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從台灣之星邀集的股東陣容也透露著類似思惟,股東中的中信金(中信創投)、國泰集團(國建、百星投資)後面都有壽險事業,數以百萬計的保單客戶都是未來潛在客戶對象。

而郭台強雖以中影名義投資,然集團旗下則有蘋果電腦銷售據點,不論影視娛樂或是通訊娛樂都具有策略價值。更重要的是,這些股東的持股不至於干涉經營,魏家則以高持股確保主導權。

先前拿下威寶,意味著台灣之星率先拿下一百萬用戶數,對比中華電信等三雄的三、五百萬用戶數,這當然不夠,中嘉的一八○萬用戶數,遂成為魏應交鎖定的目標。一旦連下兩城,台灣之星手中將累計掌握近三百萬用戶。

樂觀估計,若這些用戶數未來能夠全數轉換為4G用戶,即使以台灣之星目前推出的超殺價格算,「每月創造十億元營收仍非夢事」。何況,有投行人士表示,就算是七百億元的案子,循台灣之星股東持股比率來算,以目前這麼低的利率,魏家實際出錢金額不高,「是個划算的案子!」然而,魏應交的策略不僅是「買用戶」,也要「買內容」。於此同時,東森電視頻道的出售案,正透過投行如火如荼遞往每個有興趣的買家手中。出得起價格,又對擁有媒體有興趣的魏家,也是買家之列,而魏應交的團隊也確實審慎考慮評估可行性。

先搶用戶,購併東森暫緩

不過,魏應交不僅有來自投行的邀請,據了解,東森電視創辦人王令麟籌畫東山再起的關鍵之一,就是拿回東森電視,而他也找上了魏應交。

對魏應交來說,投資東森的誘因不小,理由有二:一,旺旺啟示錄。魏家與蔡家同樣鮭魚榮歸故里,但蔡衍明拿下《 中時》、中天之後,縱橫兩岸,尤其備受對岸政治場域看重,影響力直線上升。

其二,去年十一月的假油事件之後,頂新魏家發覺握有媒體發言武器的重要。兩者加乘之下,加上東森電視本身七大頻道的生產內容及經營績效的魅力,在在加大魏應交買東森的誘因。

不過,東森電視投資案躺在魏應交的一○一大樓辦公室多時,魏應交承認「曾經評估中」,但在台灣之星4G開台當日,頂新發言人賈先德卻向媒體表示,暫時沒有其他購併計畫,似乎東森電視投資案「已遭魏家暫時擱置」。東森電視高層也透露,目前沒有任何積極買家,也不急於易主。事實上,魏家兄弟對於買媒體的反對意見似乎更強烈,不贊成為了保護自己而去買媒體的作法。

即使如此,但從二○○八年返台投資後,魏應交的人生舞台已經頓時大開大闔。

房產斬獲豐,跨足電信事業

在家族分工中,他負責土地開發資產投資,先小買一○一大樓,擔任副董事長、執行長,接著把彰化祖厝擴建為魏成美堂,買地、買樹砸幾個億也不眨眼。一一年八月又成立頂禾、頂基開發,全面搶進台灣房地產市場,更挖來漢神巨蛋前董事長林信成擔任頂禾開發總經理,震驚業界。

一一年九月,他以約四十六.三億元搶下中華票券金融大樓,打響第一炮;一三年五月,又以總價十一.三五億元,買進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鄰近市民大道四段土地,連年來,獵地已經投入近兩百億元。

決定進軍4G之後,魏應交與鴻海郭台銘、擁有台灣大的蔡明忠三人曾闢室密談,據聞,席間蔡明忠認為魏應交不熟悉電信產業而有勸退之語,郭台銘則維持一貫的「豪氣」口吻,高手過招讓魏應交點滴在心頭,更認定非做不可。

如今,台灣之星順利開台,細數魏應交目前手握地產投資、電信為首的數位匯流兩大事業,操盤的投資金額超過千億元,重心所在當然是以4G為核心的電信事業,魏應交自己都說「這是頂新的大未來」。

然而,後發想先至,後續的燒錢投資恐不能少,策略的第一步贏,不保證後續每一步都能贏,如此龐大投資,套句嚴偉誠所言,台灣之星「每一步都不容失敗」。

從處處受人牽制到反拿一手好牌

台灣之星倒吃甘蔗?

繼三大電信商4G開台後,台灣之星4G服務也正式起跑,開台記者會選的場地、主持人都和中華電信如出一轍,叫陣意味濃厚。更殺的還在後頭,端出月付599元、享受4G上網兩年吃到飽的超低資費,震撼市場。

其實,從頂新集團決定跨入電信產業,參加4G頻譜標售開始,台灣之星的動向就一直備受市場矚目。然而,過程歷經內部人馬大換血,原本找來的台灣大前副董事長李大程人馬相繼離開,加上後來頻譜標售結果不如預期,台灣之星意外僅標到五兆赫,都讓業界頗有「雷聲大、雨點小」之感。

直到找來台灣大前總經理賴弦五擔任台灣之星總經理,才有了比較像樣的掌舵手。如今,賴弦五一出手就用最低資費要殺遍三大電信商,讓人見識到台灣之星要顛覆電信市場的企圖心。

面對破壞遊戲規則的殺價質疑,賴弦五不認同,「如果一開始的4G覆蓋率只有40%到50%,就不應該跟消費者收全部4G的費用。」間接回擊了三大電信商端出的4G高費率。

是否可能低價搶市殺敵不成、反傷自己?賴弦五很清楚,「要做4G,前兩年都不要想會賺錢,因為這是一個手機補貼的市場,每支手機補貼6000元,我拿到兩萬個用戶,就得付出1.2億元,拿到五萬個用戶,就要3億元,好像做越大、虧損越多?效益是中長期才看得見。」這次台灣之星用超低費率成功抓住消費者目光,之後頂新若能順利入主中嘉,勢必將扭轉台灣之星起步維艱的頹勢,頂新的數位匯流大夢能否倒吃甘蔗,市場等著看。

(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33

解讀阿里24億元入股光線:豈止於“阿里出價最高”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39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5 17:42 編輯

解讀阿里24億元入股光線:豈止於“阿里出價最高”
作者:陳昌業

昨天(3月4日)市場公布的消息:光線年前發布的定增公告忽然有了結果,阿里巴巴將斥資近24億元購入9909萬股光線傳媒(300251)增發股,占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約8.8%,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這事兒怎麽看

光線需要阿里的這張網,而阿里需要光線這塊“帝國”的積木。

過去的2014年,對於光線來說,喜憂參半——年報把這種結果表現得異常準確,全年凈利潤增長僅為0.22%。

喜的是電影業務接連打了幾個漂亮仗,從《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分手大師》到《親愛的》《匆匆那年》,光線傳媒在全年最有價值的四個檔期始終存在並大放光彩,有些甚至在檔期的戰術上已堪稱範例。如果以光線發行的12部電影創造的票房來看,31億的成績確實給光線增色許多。

而憂的卻是光線傳統優勢的電視業務——不僅僅是黯然失色,甚至江河日下。去年一場大仗,豪賭《中國正在聽》卻被豬隊友幾乎攪黃,轟轟烈烈開播,安安靜靜收場。根據藝恩的報道,光線傳媒在去年制作的《中國正在聽》、《少年中國強》等欄目的廣告收入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但由於部分節目的制作成本也大幅增加,毛利同比減少。與此同時,光線傳媒盡管去年手握兩部人氣電視劇《古劍奇譚》、《新閨蜜時代》,但據公告顯示,2014年光線傳媒電視劇板塊收入和毛利卻同比減少。

《第一財經周刊》的深度報道《光線電視還有機會麽?》更是認為:光線電視還在繼續,但主戰場已經轉換。現在的領跑者,比如燦星,甚至沒把它當成競爭對手。

光線堅決轉身互聯網

依靠電視和電影這兩條腿前進的光線,在電影逐漸強壯的同時,電視卻突然“瘸了”。電視業務的式微是大勢所趨,但光線在電視上的跌落看起來比趨勢來得更劇烈。與其再次豪賭電視,重整河山,不如面向未來、轉身互聯網,迎接趨勢。

去年12月末,光線與360合作成立視頻公司,出擊已白熱化的網絡視頻戰場。而兩位“新人”的互相取暖意義有限。360手握流量,而光線似乎擁有內容資源——但其實並不然,光線以發行見長,在電影內容生產方面近年正在加強,但時日尚短,實質掌握的版權內容絕不足以與華誼兄弟媲美,後者在不少視頻網站已有品牌專區,也至今未染指視頻網站業務。光線與360的視頻網站主打付費點播,顯然內容的價值必須足夠吸引付費,一方面是內容池子的深度,另一方面當然是內容的高品質,而兩方面都靠的是買買買,視頻網站的燒錢與不盈利是行業“通病”,視頻這一仗又是一場豪賭,光線整體的利潤會不會在今年被這家視頻網站而拖累呢?看看360的股價,以及再次入局手機制造所凸顯的內外交困……光線與360的合作,遠非概念上那樣激動人心。

對於光線來說,引入阿里毫無疑問是其向互聯網戰略轉身更為堅實的一步。一方面,如光線董秘所言“阿里出價最高”(此次定增價格24.22元/股,與華誼去年11月定增引入阿里的價格24.83元相當),有了二股東的“任性”,光線不僅能夠立即獲得大筆資金備戰備荒,另一方面光線成為阿里的戰略夥伴後,亦能借此近水樓臺先得月地使用後者的互聯網資源——至少互聯網的光環能夠令光線更讓投資者期待。昨日公告發布後,股價大漲足可印證。

與華誼對互聯網的更早的堅決轉身相比,光線亦步亦趨也算是緊隨其後了。

阿里系傳媒矩陣再添一塊新積木

阿里花了15.33億元完成了對華誼8.08%股份(與馬雲此前的股份合計)的布局,這次對光線則擲出了24億,對投資光線的信心可見一斑,而其投資娛樂與傳媒產業的決心更是擲地有聲。

阿里持股優土16.55%;
阿里持股新浪微博18%;
阿里或持股21世紀傳媒20%(阿里牽頭財團);
阿里控股阿里影業(前身文化中國)59.32%;
阿里持股華誼兄弟8.08%;
阿里持股光線傳媒8.8%;
阿里9億美元入股魅族(沒有披露所占股份)。

阿里系傳媒里的電影業務的小夥伴們各有所長,當然在未來或許會因此各有“分工”。阿里影業與阿里集團是嫡系關系,前者一方面是IP的持有方,發掘、購買並驅動IP的發展,另一方面是阿里電商基因註入整個板塊的執行者;華誼兄弟之於阿里的意義在華誼的定增公告里亦有表明,華誼開放5部作品給阿里參投,阿里開放IP流轉平臺給華誼的IP實現衍生、增值,華誼兄弟與阿里影業表面上看起來存在某種競爭,但“分工”的不同其實令雙方更多的會是合作;光線的電影業務強項在發行,與華誼兄弟IP投資和生產上的特點有互補,實際上並不存在明顯競爭,未來阿里系的背景反而會促進包括阿里影業在內的三方更多的聯合投資及產業鏈層面的合作——此前,光線與華誼在《鬼吹燈》上即已有大手筆的投資合作。

從內容原創(阿里影業、華誼、21世紀傳媒)到發行、分銷、傳播(光線、優土、新浪微博)到終端(魅族),阿里的娛樂與傳媒矩陣正在越來越豐富。

一步一步似魔鬼的步伐。這些不斷落下的棋子正在完成一盤阿里的戰略轉身棋。

阿里的“帝國大廈”地基是由電商夯實的,而未來令人仰止的高度則需要傳媒所覆蓋的影響力——甚至是權力來實現。在互聯網引爆的信息冗余時代,註意力的稀缺更突顯有影響力媒體的價值,那些能夠令用戶註意力停留的媒介和內容正在變得愈發珍貴。傳媒的影響力滲透或是權力的籠罩可以改變甚至催眠受眾的看法(《穹頂天下》已上了深動的一課)——這種力量的想象空間比之電商所解決的“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要大得多。

電商讓阿里巴巴成為全球互聯網領域的巨擘,但說到底互聯網浪潮催生的仍然是New Money,要在未來讓New Money成為Old Money,沒有傳媒的保駕護航恐難做到基業長青。

此番入股光線傳媒,對於阿里系的傳媒板塊而言,電影鏈條得到進一步加強,雖然不是控股,但是光線無疑會成為阿里系電影發行的優選夥伴,其戰鬥力已無需贅述,而阿里影業招兵買馬來的王家衛、陳可辛、周星馳、柴智屏這些大咖的未來作品以及現在持有/儲備的那些IP都有了在內地發行的有力保證。

電視方面,阿里受限於國內電視臺的所有制限制無法染指,那麽光線曾經呼風喚雨的“節目聯供網”(有點類似於美國的電視網)至少是一個阿里系可以“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用這張虛擬的電視網去完成電視鏈條的補全。即便已今非昔比,但瘦死的駱駝終究比馬大。

熱播電視劇《何以笙簫默》在東方衛視播出時,SMG與天貓合作試水T2O,邊看電視劇邊購買劇中同款,盡管效果不甚理想,但阿里的電商基因如何註入電視的想法以及策略已一目了然。

今年2月,阿里影業先後與深圳衛視、廣東衛視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打造電商定制劇模式,前者是情景劇,後者是都市愛情劇。

電商+電視,阿里的決心毫無疑問。無論是光線本身在電視內容生產方面的既有優勢和經驗,還是光線發家的“節目聯供網”所積累的資源可以發揮的助力,完全有理由相信光線是阿里的電商+電視戰略的重要一環。

另外,已經對好萊塢不止一次表露心意的馬雲,當然知道好萊塢的“帝國”積木搭建方法。

電影制片廠、電影發行公司、電視網、報刊、通信、遊戲主機及其他終端、主題公園……時代華納、維亞康姆、康卡斯特、新聞集團、索尼以及老牌的迪士尼這些巨頭的結構概莫如是。

再次回看阿里系娛樂傳媒目前的矩陣,是否不再需要腦洞了?

阿里持股優土16.55%;
阿里持股新浪微博18%;
阿里或持股21世紀傳媒20%(阿里牽頭財團);
阿里控股阿里影業(前身文化中國)59.32%;
阿里持股華誼兄弟8.08%;
阿里持股光線傳媒8.8%;
阿里9億美元入股魅族(沒有披露所占股份)。


來源:虎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90

【案例】請出價:顛覆淘寶的“C2B”試水者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09/149538.html

黑馬說:張帥,黑馬成長營十期學員,“請出價”創始人張帥也許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微信服務號所有人。
 
“請出價”號稱有史以來“身價最高”的微信服務號,估值達一億人民幣。它實際上是一種新形式的電商,由買家出價,平臺做訂單搜集,然後帶著訂單與賣家協商,從而在產品定價的層面上實現了“C2B”逆向定制。在這一交易過程中,產品、社群和交易通過互動與轉化,構成了一種新的電商形態。在新形態中,商家最有價值的資產不是商品,而是數據和客戶關系。

\文 | 黑馬學院案例中心 楊嬌
編輯 | 張九陸


黑馬營十期學員,“請出價”創始人張帥也許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微信服務號所有人。3月31日,京東股權眾籌上線當天,“請出價”為融資1000萬元出讓的10%股權,很快被認購一空,估值輕松突破一億人民幣。截止4月7日,在眾籌期還剩83天的情況下,其在京東股權眾籌平臺上面向公眾的600萬元融資份額,認購率已經達125%。而直到此時,“請出價”微信服務號剛剛上線數月,交易額雖然在飛速增長,但與淘寶上的頂級商家還有較大差距。

 

那麽,為什麽一個創立不久的微信服務號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認可?原因不在於其售賣的產品,而在於其商業模式,實際上“請出價”讓人們看到了一種新的電商形式——C2B 電商的雛形,而“C2B”則早已被眾多行業大佬和業內觀察家認為是未來有可能顛覆淘寶模式的產業發展方向之一。

 

C2B價格定制的實現
 

 


 

“未來的世界,我們將不再由石油驅動,而是由數據驅動;生意將是C2B而不是B2C,用戶改變企業,而不是企業向用戶出售。”這是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在德國CeBIT上,對未來做出的判斷。

 

眾所周知,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集團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在戰略上的遠見。而“請出價”創始人張帥恰恰出身於阿里巴巴,他碩士畢業後即進入了阿里知識產權團隊,這一團隊是阿里知識產權系統的核心搭建者,號稱是阿里巴巴的“神盾局”,後又轉到淘寶網運營二部,在電商運營領域有豐富經驗。“請出價”項目是張帥2012年8月從阿里出來後的個人第三次創業。第一次創業,他做的是個O2O的APP,把廠家的贈品放在門店讓APP里的會員去領取,堅持了大半年,發現這是逆勢而為,同類型的APP都很快掛了,於是裸退。第二次創業,張帥做的是天貓代運營,因為有之前的積累,發展非常順利,月銷售突破1000萬元,並在競標中擊敗馬雲入股的寶尊電商,以及軟銀入股的瑞金麟電商,獲得香港新世界百貨天貓旗艦店獨家運營權,目前仍在同時運營著多家天貓品牌旗艦店。

 

此前在淘寶內部,經常會組織各種各樣的討論組,其中一個話題就是“怎樣可以幹掉淘寶”。當時的結論是,用淘寶的方式無法幹掉淘寶,必須用“降維”攻擊才有可能。這種“降維”可以有多種形式,一種是美麗說、蘑菇街這樣的,用社交電商的去中心化去對抗天貓的中心化;另一種就是“請出價”這樣的C2B模式。

 

與傳統電商的B2C模式不同,C2B強調消費者對企業的主導權,真正的C2B應該先有消費者需求產生而後有企業生產。也就是說消費者提出需求後,生產企業按需求組織生產。通常消費者會根據自身需求定制產品和價格,或主動參與產品設計、生產和定價,由生產企業進行定制化生產。

 

當然到目前為止,在全世界,這種完全的“C2B”還多存在於理想當中,偶有應用,也是在奢侈品的高端定制等領域。

 

2013年,張帥參加了黑馬大賽,隨後又在2014年報名加入了黑馬學院,系統的學習和與資本的真正對接,促成了他現有“請出價”商業模式的完善。如今的“請出價”至少在部分環節上實現了規模化的C2B,它不是在產品本身上實現的,而是從價格方向打開了缺口。

 

“請出價”嘗試由“買家主導價格”。與現有商業模式中賣家主導定價權不同,“請出價”通過一個熱門產品的展示,做一個逆向C2B的訂單搜集,從而獲得客戶對該產品的價格所有的意向和心里價位,並收取1%的定金(交易沒有完成,定金退回給買家),拿到這個價格區間後,再去跟大品牌廠商談判獲取最低的價格。最後在上述出價區間中,選擇一個有利於多數客戶的價格,劃一條線,該價格之上全部按照客戶出的最低價格成交;該價格之下,也可以與客戶再次協商,甚至可以在略微賠錢的前提下,滿足部分客戶的出價。

 

請出價商業模式的亮點在於可以尋求一個更有利於買家的成交價格,這個價格往往是低於市場價格的。實際上有點像一種讓購買者感覺比一般消費者占了便宜,卻又給商家保留了部分利潤的逆向C2B團購。

 

“請出價”與國外參照系的比較
 

 

 

商業模式的設計中,一個重要環節是產品的選擇,在這方面,“請出價”的做法與國外的類似網站都不相同,更富有中國特色。

 

類似於“請出價”的C2B定價模式,在國外其實已有先例,比如Greentoe和Priceline。其中,Priceline的用戶出價模式主要用於服務業——用戶甚至可以出價100美元住上總統套房。由於酒店或航空公司總有閑置資源,越臨近登機或者入住,機票和酒店客房的實際價值就越小,而一旦飛機起飛或者客房空置超過夜里24點,其使用價值便會為0,所以借助用戶出價模式,提升入住率成了Priceline的重要手段,並得到了很好的證實。幾年時間Priceline先後收購了多家傳統訂票、租車網站,現在已經是歐美最大的旅遊網站之一,市值313億美金。

 

Greentoe則更接近於“請出價”的實物銷售模式。greentoe通過錄入在線零售商,並且公布網上售價的方式來讓消費者自主定價。greentoe認為零售商願意以更低價格來出售商品,比如清理庫存的時候。

 

在黑馬學院學習時,張帥也與同學和黑馬導師們仔細研討過各種商業模式的優劣,最終確定了目前的產品方向。相比之下,請出價比Greentoe更聚焦,選定類目少、款項少的特定產品,一般是在海外商業場所中出售的輕奢品和限量產品;比Priceline更加輕服務、偏重實物電商。最大的不同是當交易不成,1%的定金會退還給客戶,更加符合國情。

 

Costco的啟發
 

 

據了解,“請出價”設立目前的產品定位與低價定位,是得到Costco的啟發。Costco以6.5%的毛利率,經營30年屹立不倒,而且在2012年美國消費者滿意度指數對大型零售商的排名中名列第一。

 

張帥曾經與一群創始人和大企業高管一起,去過美國的Costco。他看到,朋友們在 Costco購物的狂熱,不亞於美女們去香港或歐洲掃街。原來,在Costco任何一個商品只有1%到14%的毛利率——超過了14%都需要CEO特別批準,所以它的綜合毛利率只有6.5%,這樣的價格對於中國富豪們來說也相當有吸引力。

 

這在當時看來非常難理解——即使今天也有點不可思議。在中國商人整天都在想怎麽不斷地提高毛利率的時候,它竟然拒絕暴利。極力推崇Costco模式的雷軍曾經反思,“我們是不是進入了一個怪圈,導致中國市場上買到的任何東西都越來越貴,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所以,雷軍做小米時,用壓縮營銷和渠道的費用做出來高性價比的產品。

 

“請出價”自己並沒有產品和生產線,只能在營銷渠道和產品定位上下功夫。在後臺,“請出價”做的最多就是通過對買家價格意願的收集,以確定更加有針對性的商品品類和價格,以此節省人工、庫房和管理成本。有O2O類目同行不斷惡性競爭的前車之鑒,請出價沒打算賠本賺吆喝,它嘗試在價格區間上做文章,嘗試由買家定價來實現反向操作。有研究表示,當價格由一條線變成一個區間的時候,轉化率可能上升1.5-3倍,而當價格由一條線變成一個區間時,無形中是擴大了它的受眾範圍。

 

另一方面,張帥看到,雖然Costco的商品琳瑯滿目,但每個東西卻只有兩三個品牌,只是非常精致。costco里面只有3500種商品,而且每種商品都是老板親自挑、自己用過的,他提了一個要求,讓顧客在costco看到十件商品的時候至少有一件是感到驚喜覺得驚訝。

 

所以請出價現在的主打產品就是輕奢品和限量產品,iphone系列是其中的代表——“請出價”上曾經上線的定制版iphone6,很短時間內就取得了數百萬的交易額。

 

用社群實現用戶獲取
 

 

產品定位和價格定制只是新形態電商商業模式的一部分,它還缺少一個關鍵環節——用戶的獲取。

 

當前業界已經基本形成共識,互聯網電商的演進將分為三個層次:最初是以產品為中心,其次是以平臺為中心,而將來很可能是以社區為中心。與傳統電商面向的許多客戶只是“小白用戶”不同,新電商必然將是一種基於社群的電商。以最低的成本構建用戶社群,也是“請出價”選擇微信服務號這一平臺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costco甚至在30年前就開始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營造社群:它只服務於精準的客戶群,就是美國中產階級。costco發放信用卡,通過信用卡賺錢的利潤占其總利潤的1/3,此外它還有接近70%的利潤來自於會員卡——會員每年要交60美金,但由於產品好,價格便宜,Costco的顧客忠誠度極高,每年90%的會員會續費。

 

移動互聯網時代,社群的建立有了更簡化的選擇,就是微信朋友圈。毋庸置疑,微信中的電商是基於移動社交而產生的一種人格背書經濟,這是一種信任經濟。而現在做的好的微信電商,無不都在建立商業化族群,建立口碑經濟,建立信任經濟。

 

在微信群的朋友圈里沈澱下來的商業化族群,對某一種產品有著一致的喜好,正是最好的深度聯接的用戶——小米的粉絲經濟就是最好的例證。

 

張帥認為,在微信環境下,商家可以通過商品的潛在購買者,將其劃分為該類產品的愛好者,從而提取出來,用微信群的方法將這些族群供養起來,使之發酵後變的更加精細,更加有粘度。

 

如張帥在黑馬營的一位學長僅僅是在朋友圈里轉發了其產品信息,就給張帥帶來了70單的蘋果,近45萬的生意。而請出價服務號只需做到5000個蘋果鐵粉,其中30%轉化率就可以有2000部手機、近1000萬的銷售額。

 

在移動互聯網電商體系中,產品是媒體屬性,流量的入口;社群是關系屬性,用來沈澱流量;商業是交易屬性,用來變現流量價值。而張帥試圖通過“請出價”,形成一個閉環:用戶因為好的產品 / 內容 / 工具而聚合,然後通過社群來沈澱,進而因參與式的互動,共同的價值觀和興趣形成社群而留存,最後有了深度聯結的用戶,用定制化 C2B,用交易來滿足需求,水到渠成。

 

數據改變電商版圖?
 

 

與眾多在微信朋友圈大賣面膜的所謂“微商”相比,“請出價”的不同點在於,找到了一種方式,讓客戶反饋的“大數據”能夠真正變成交易的一部分,而不僅僅充當“廣告牌”與“留言板”,甚至可以由“大數據”來決定產品的最終售出價格。

 

而這種商業模式的未來前景,很可能大到難以描述。

 

如馬雲說言,當鼠標和水泥結合時,“不僅僅是數字經濟,也是數據經濟,所有的東西都會被改變。”因為,基於這個數據基礎下的產品定位可以更準確精準。

 

之前,消費者社群更多是以會員的形式存在的——包括costco在內——那時沒有大數據的概念,對於多數商家而言,這個寶庫是沈睡的。正如《大數據分析:點“數”成金》一書曾指出,“你正坐在一座金礦之上,這些金子或被深埋於備份、存檔數據之中,或正藏在你眼前的數據集里,它們是提升公司效益、拓展新的商業關系、制訂更直觀決策的秘訣所在,足以使你的企業更上一層樓”。

 

對商家來說,買家定價模式形成了逆團購的交易方式,基於這樣的模式集結起來的人,形成了蓄水池,構成了對商家有價值的大數據。尤其值得註意的事,在“請出價”的拍賣競價的過程中,商家又可以得到消費者對於產品價格和價值最好的預估和判斷,形成了最真實的數據。

 

通過消費習慣和購買能力的分析,得到潛在客戶的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提供產品或服務——C2B似乎是得到這種數據的最佳途徑和最理想的商業生產或消費模式。

 

對於買家來說,C2B將帶來消費的自主權,從而衍生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又是馬雲所說:“IT科技和數字科技,這不僅僅是不同的技術,而是人們思考方式的不同,人們對待這個世界方式的不同。”“一家互聯網公司要想活得長久,必須找到一個方式讓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相結合,這個方式就是數據。”

 

當數據本身在交易中發揮決定作用時,企業的規模、標準化和權力將不再是決定消費者走向的主要因素,人們將投放更多精力於具有靈活性、敏捷性、個性化和用戶友好的商家與產品。

 

誠然,“請出價”的未來並不會因為它代表著某種概念上的革新而變得一馬平川,由於各種原因而倒在創新路上的“先烈”們比比皆是,但它至少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更多的創業者去思考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從數據中揭示趨勢,並努力將之轉化為競爭策略及攫取價值的方法。

 

也許,這就是為什麽同樣在微信載體下做電商,有人用服務號賣一個億被認可,有人只能用傳銷的方法賣面膜,然後被親友拉黑。在真正實現C2B的明天,第一流的商家賺錢靠的可能不是商品,而是數據。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楊嬌,編輯張九陸;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028

黑馬案例 | 請出價:顛覆淘寶的“C2B”試水者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26/149713.html

黑馬說:“請出價”號稱有史以來“身價最高”的微信服務號,估值達一億人民幣。它實際上是一種新形式的電商,由買家出價,平臺做訂單搜集,然後帶著訂單與賣家協商,從而在產品定價的層面上實現了“C2B”逆向定制。在這一交易過程中,產品、社群和交易通過互動與轉化,構成了一種新的電商形態。在新形態中,商家最有價值的資產不是商品,而是數據和客戶關系。

 

 

文 | 黑馬學院案例中心 楊嬌
編輯 | 張九陸

 

— 黑馬名片 —

張帥

黑馬成長營十期學員

“請出價”創始人張帥也許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微信服務號所有人。


黑馬營十期學員,“請出價”創始人張帥也許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微信服務號所有人。3月31日,京東股權眾籌上線當天,“請出價”為融資1000萬元出讓的10%股權,很快被認購一空,估值輕松突破一億人民幣。截止4月7日,在眾籌期還剩83天的情況下,其在京東股權眾籌平臺上面向公眾的600萬元融資份額,認購率已經達125%。而直到此時,“請出價”微信服務號剛剛上線數月,交易額雖然在飛速增長,但與淘寶上的頂級商家還有較大差距。

 

那麽,為什麽一個創立不久的微信服務號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認可?原因不在於其售賣的產品,而在於其商業模式,實際上“請出價”讓人們看到了一種新的電商形式——C2B 電商的雛形,而“C2B”則早已被眾多行業大佬和業內觀察家認為是未來有可能顛覆淘寶模式的產業發展方向之一。

 

C2B價格定制的實現

 

“未來的世界,我們將不再由石油驅動,而是由數據驅動;生意將是C2B而不是B2C,用戶改變企業,而不是企業向用戶出售。”這是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在德國CeBIT上,對未來做出的判斷。

 

眾所周知,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集團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在戰略上的遠見。而“請出價”創始人張帥恰恰出身於阿里巴巴,他碩士畢業後即進入了阿里知識產權團隊,這一團隊是阿里知識產權系統的核心搭建者,號稱是阿里巴巴的“神盾局”,後又轉到淘寶網運營二部,在電商運營領域有豐富經驗。“請出價”項目是張帥2012年8月從阿里出來後的個人第三次創業。第一次創業,他做的是個O2O的APP,把廠家的贈品放在門店讓APP里的會員去領取,堅持了大半年,發現這是逆勢而為,同類型的APP都很快掛了,於是裸退。第二次創業,張帥做的是天貓代運營,因為有之前的積累,發展非常順利,月銷售突破1000萬元,並在競標中擊敗馬雲入股的寶尊電商,以及軟銀入股的瑞金麟電商,獲得香港新世界百貨天貓旗艦店獨家運營權,目前仍在同時運營著多家天貓品牌旗艦店。

 

此前在淘寶內部,經常會組織各種各樣的討論組,其中一個話題就是“怎樣可以幹掉淘寶”。當時的結論是,用淘寶的方式無法幹掉淘寶,必須用“降維”攻擊才有可能。這種“降維”可以有多種形式,一種是美麗說、蘑菇街這樣的,用社交電商的去中心化去對抗天貓的中心化;另一種就是“請出價”這樣的C2B模式。

 

與傳統電商的B2C模式不同,C2B強調消費者對企業的主導權,真正的C2B應該先有消費者需求產生而後有企業生產。也就是說消費者提出需求後,生產企業按需求組織生產。通常消費者會根據自身需求定制產品和價格,或主動參與產品設計、生產和定價,由生產企業進行定制化生產。

 

當然到目前為止,在全世界,這種完全的“C2B”還多存在於理想當中,偶有應用,也是在奢侈品的高端定制等領域。

 

2013年,張帥參加了黑馬大賽,隨後又在2014年報名加入了黑馬學院,系統的學習和與資本的真正對接,促成了他現有“請出價”商業模式的完善。如今的“請出價”至少在部分環節上實現了規模化的C2B,它不是在產品本身上實現的,而是從價格方向打開了缺口。

 

“請出價”嘗試由“買家主導價格”。與現有商業模式中賣家主導定價權不同,“請出價”通過一個熱門產品的展示,做一個逆向C2B的訂單搜集,從而獲得客戶對該產品的價格所有的意向和心里價位,並收取1%的定金(交易沒有完成,定金退回給買家),拿到這個價格區間後,再去跟大品牌廠商談判獲取最低的價格。最後在上述出價區間中,選擇一個有利於多數客戶的價格,劃一條線,該價格之上全部按照客戶出的最低價格成交;該價格之下,也可以與客戶再次協商,甚至可以在略微賠錢的前提下,滿足部分客戶的出價。

 

請出價商業模式的亮點在於可以尋求一個更有利於買家的成交價格,這個價格往往是低於市場價格的。實際上有點像一種讓購買者感覺比一般消費者占了便宜,卻又給商家保留了部分利潤的逆向C2B團購。

 

“請出價”與國外參照系的比較 

 

商業模式的設計中,一個重要環節是產品的選擇,在這方面,“請出價”的做法與國外的類似網站都不相同,更富有中國特色。

 

類似於“請出價”的C2B定價模式,在國外其實已有先例,比如Greentoe和Priceline。其中,Priceline的用戶出價模式主要用於服務業——用戶甚至可以出價100美元住上總統套房。由於酒店或航空公司總有閑置資源,越臨近登機或者入住,機票和酒店客房的實際價值就越小,而一旦飛機起飛或者客房空置超過夜里24點,其使用價值便會為0,所以借助用戶出價模式,提升入住率成了Priceline的重要手段,並得到了很好的證實。幾年時間Priceline先後收購了多家傳統訂票、租車網站,現在已經是歐美最大的旅遊網站之一,市值313億美金。

 

Greentoe則更接近於“請出價”的實物銷售模式。greentoe通過錄入在線零售商,並且公布網上售價的方式來讓消費者自主定價。greentoe認為零售商願意以更低價格來出售商品,比如清理庫存的時候。

 

在黑馬學院學習時,張帥也與同學和黑馬導師們仔細研討過各種商業模式的優劣,最終確定了目前的產品方向。相比之下,請出價比Greentoe更聚焦,選定類目少、款項少的特定產品,一般是在海外商業場所中出售的輕奢品和限量產品;比Priceline更加輕服務、偏重實物電商。最大的不同是當交易不成,1%的定金會退還給客戶,更加符合國情。

 

Costco的啟發

 

據了解,“請出價”設立目前的產品定位與低價定位,是得到Costco的啟發。Costco以6.5%的毛利率,經營30年屹立不倒,而且在2012年美國消費者滿意度指數對大型零售商的排名中名列第一。

 

張帥曾經與一群創始人和大企業高管一起,去過美國的Costco。他看到,朋友們在 Costco購物的狂熱,不亞於美女們去香港或歐洲掃街。原來,在Costco任何一個商品只有1%到14%的毛利率——超過了14%都需要CEO特別批準,所以它的綜合毛利率只有6.5%,這樣的價格對於中國富豪們來說也相當有吸引力。

 

這在當時看來非常難理解——即使今天也有點不可思議。在中國商人整天都在想怎麽不斷地提高毛利率的時候,它竟然拒絕暴利。極力推崇Costco模式的雷軍曾經反思,“我們是不是進入了一個怪圈,導致中國市場上買到的任何東西都越來越貴,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所以,雷軍做小米時,用壓縮營銷和渠道的費用做出來高性價比的產品。

 

“請出價”自己並沒有產品和生產線,只能在營銷渠道和產品定位上下功夫。在後臺,“請出價”做的最多就是通過對買家價格意願的收集,以確定更加有針對性的商品品類和價格,以此節省人工、庫房和管理成本。有O2O類目同行不斷惡性競爭的前車之鑒,請出價沒打算賠本賺吆喝,它嘗試在價格區間上做文章,嘗試由買家定價來實現反向操作。有研究表示,當價格由一條線變成一個區間的時候,轉化率可能上升1.5-3倍,而當價格由一條線變成一個區間時,無形中是擴大了它的受眾範圍。

 

另一方面,張帥看到,雖然Costco的商品琳瑯滿目,但每個東西卻只有兩三個品牌,只是非常精致。costco里面只有3500種商品,而且每種商品都是老板親自挑、自己用過的,他提了一個要求,讓顧客在costco看到十件商品的時候至少有一件是感到驚喜覺得驚訝。

 

所以請出價現在的主打產品就是輕奢品和限量產品,iphone系列是其中的代表——“請出價”上曾經上線的定制版iphone6,很短時間內就取得了數百萬的交易額。

 

用社群實現用戶獲取

 

產品定位和價格定制只是新形態電商商業模式的一部分,它還缺少一個關鍵環節——用戶的獲取。

 

當前業界已經基本形成共識,互聯網電商的演進將分為三個層次:最初是以產品為中心,其次是以平臺為中心,而將來很可能是以社區為中心。與傳統電商面向的許多客戶只是“小白用戶”不同,新電商必然將是一種基於社群的電商。以最低的成本構建用戶社群,也是“請出價”選擇微信服務號這一平臺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costco甚至在30年前就開始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營造社群:它只服務於精準的客戶群,就是美國中產階級。costco發放信用卡,通過信用卡賺錢的利潤占其總利潤的1/3,此外它還有接近70%的利潤來自於會員卡——會員每年要交60美金,但由於產品好,價格便宜,Costco的顧客忠誠度極高,每年90%的會員會續費。

 

移動互聯網時代,社群的建立有了更簡化的選擇,就是微信朋友圈。毋庸置疑,微信中的電商是基於移動社交而產生的一種人格背書經濟,這是一種信任經濟。而現在做的好的微信電商,無不都在建立商業化族群,建立口碑經濟,建立信任經濟。

 

在微信群的朋友圈里沈澱下來的商業化族群,對某一種產品有著一致的喜好,正是最好的深度聯接的用戶——小米的粉絲經濟就是最好的例證。

 

張帥認為,在微信環境下,商家可以通過商品的潛在購買者,將其劃分為該類產品的愛好者,從而提取出來,用微信群的方法將這些族群供養起來,使之發酵後變的更加精細,更加有粘度。

 

如張帥在黑馬營的一位學長僅僅是在朋友圈里轉發了其產品信息,就給張帥帶來了70單的蘋果,近45萬的生意。而請出價服務號只需做到5000個蘋果鐵粉,其中30%轉化率就可以有2000部手機、近1000萬的銷售額。

 

在移動互聯網電商體系中,產品是媒體屬性,流量的入口;社群是關系屬性,用來沈澱流量;商業是交易屬性,用來變現流量價值。而張帥試圖通過“請出價”,形成一個閉環:用戶因為好的產品 / 內容 / 工具而聚合,然後通過社群來沈澱,進而因參與式的互動,共同的價值觀和興趣形成社群而留存,最後有了深度聯結的用戶,用定制化 C2B,用交易來滿足需求,水到渠成。

 

數據改變電商版圖?

 

與眾多在微信朋友圈大賣面膜的所謂“微商”相比,“請出價”的不同點在於,找到了一種方式,讓客戶反饋的“大數據”能夠真正變成交易的一部分,而不僅僅充當“廣告牌”與“留言板”,甚至可以由“大數據”來決定產品的最終售出價格。

 

而這種商業模式的未來前景,很可能大到難以描述。

 

如馬雲說言,當鼠標和水泥結合時,“不僅僅是數字經濟,也是數據經濟,所有的東西都會被改變。”因為,基於這個數據基礎下的產品定位可以更準確精準。

 

之前,消費者社群更多是以會員的形式存在的——包括costco在內——那時沒有大數據的概念,對於多數商家而言,這個寶庫是沈睡的。正如《大數據分析:點“數”成金》一書曾指出,“你正坐在一座金礦之上,這些金子或被深埋於備份、存檔數據之中,或正藏在你眼前的數據集里,它們是提升公司效益、拓展新的商業關系、制訂更直觀決策的秘訣所在,足以使你的企業更上一層樓”。

 

對商家來說,買家定價模式形成了逆團購的交易方式,基於這樣的模式集結起來的人,形成了蓄水池,構成了對商家有價值的大數據。尤其值得註意的事,在“請出價”的拍賣競價的過程中,商家又可以得到消費者對於產品價格和價值最好的預估和判斷,形成了最真實的數據。

 

通過消費習慣和購買能力的分析,得到潛在客戶的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提供產品或服務——C2B似乎是得到這種數據的最佳途徑和最理想的商業生產或消費模式。

 

對於買家來說,C2B將帶來消費的自主權,從而衍生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又是馬雲所說:“IT科技和數字科技,這不僅僅是不同的技術,而是人們思考方式的不同,人們對待這個世界方式的不同。”“一家互聯網公司要想活得長久,必須找到一個方式讓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相結合,這個方式就是數據。”

 

當數據本身在交易中發揮決定作用時,企業的規模、標準化和權力將不再是決定消費者走向的主要因素,人們將投放更多精力於具有靈活性、敏捷性、個性化和用戶友好的商家與產品。

 

誠然,“請出價”的未來並不會因為它代表著某種概念上的革新而變得一馬平川,由於各種原因而倒在創新路上的“先烈”們比比皆是,但它至少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更多的創業者去思考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從數據中揭示趨勢,並努力將之轉化為競爭策略及攫取價值的方法。

 

也許,這就是為什麽同樣在微信載體下做電商,有人用服務號賣一個億被認可,有人只能用傳銷的方法賣面膜,然後被親友拉黑。在真正實現C2B的明天,第一流的商家賺錢靠的可能不是商品,而是數據。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楊嬌,黑馬學院案例中心,編輯張九陸,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什麽是“IP”?2014年,網絡小說版權逐漸演化出了IP的概念,成為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三個組成部分的知識產權。

當下,文學著作、網絡小說改編電影的趨勢成風,《何以笙簫默》、《匆匆那年》、《致青春》等作品都獲得了十分可觀的票房,卻也給中國電影人留下了一個錯誤的暗示:有了IP就等於有了票房保證。純新鮮原創的作品在超級IP面前,成了費力不討好的“作”行為。

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資人在決定投資的那一刻,將希望寄托在基於一定群中基礎、具備粉絲效應,從而能保底票房、快速撈錢的IP項目。

但IP被熱炒的背後暴露出了一系列中國電影市場的短板,如市場工業化水平低、技術弱、好劇本的原創能力缺失、改造水準失控等弊病。在這種境況下,手握IP或所謂的超級IP是否真的能成為資本投入,獲得高回報率的“靈丹妙藥”?

| i黑馬 卡西
 

IP熱導致資本大舉囤積IP

 

什麽是“IP”?2014年,網絡小說版權逐漸演化出了IP的概念,成為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三個組成部分的知識產權

 

最早,IP一詞更多地用於熱門小說,多被改編成電視劇、遊戲等作品。如今,IP熱已經滲透進電影行業,熱門網絡小說的版權價格因此變得水漲船高。現在一部熱門網絡小說的版權在200~500萬元不等,一些點擊率極高的網絡小說甚至能賣到上千萬元。較之2013年翻了好幾倍,甚至數十倍。有公開數據稱,盛大文學的IP價格比去年漲了將近10倍。

 

IP的火爆直接導致了電影界對相關IP授權的追逐,電影人在項目開發過程中遭遇坐地起價、高價囤積的現象屢見不鮮。日前,在鳳凰大影響北影節特別活動之“原創還是IP?”的產業論壇中,編劇、監制張家魯(《狄仁傑》《尋龍訣》)就曾表示,電影圈現在很浮躁,不好好拍片只想囤積IP賺快錢。“以前我們在咖啡館喝咖啡,坐下來之後,這一桌在談劇本,那桌在談項目的合作,但是現在你坐在咖啡館里,你聽到的是說這家公司要收購,那家公司要上市。有時候也感慨,整個圈子大家都會覺得有點浮躁。”

 


 

這樣的“亂象”還體現在,花數十萬購買的一個IP有可能只是一個創意,一個名字,甚至一首歌的版權。比如去年獲得超過5億票房好成績的《同桌的你》就是由一首歌開發出的IP。據說開發自《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的大電影也已經立項。編劇束煥(代表作:《泰囧》)在該論壇上開玩笑稱,“按照這個情況,可能《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都得啟動了。要我說,黑社會撈金的題材都可以叫《海底撈》。”

 

在市場的狂熱之下,大量的盲目購買、IP囤積現象出現。有業內人士提出警示,高價值的IP數量十分有限,大部分小說未必有版權方聲稱的那麽好,許多數據是造假或虛高。可一些投資方沒有去證實就盲目購買,以至於上當受騙。

 

此外,一部熱門小說並不等同於一部成功的影視劇作品,在一個缺乏判斷依據的環境中,“IP”,尤其是熱門“IP”則至少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理由。不過,對於很多投資人而言,尤其是對影視行業的判斷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水準的非圈內投資參與者,面前始終有一個最大的考驗,就是如何去判斷一個原創故事的市場價值。

 

改編、制作“掉鏈子” IP也可能是票房毒藥

 

如今,似乎一首經典老歌、一首流傳很久的詩歌,甚至是一個網絡上的熱帖都可能被視為“IP”,被投資人相中改編成一部電影。但是,一部有了粉絲經濟所強調的群眾基礎,以及廣泛的群眾認知度的電影就一定能獲得成功嗎?這明顯是個偽命題。

 

擔任《何以笙簫默》導演的黃斌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目前中國現有能稱得上超級IP的項目超不過十個,《尋龍訣》和《何以笙簫默》這類作品的沈澱時間均長達十年之久。另外,即便超級IP也不一定能撐起票房。

 


 

IP交易之風盛行,問題和風險也隨之而來。在現在工業化流水線制作過程中,影視產品想從穩紮穩打的文學作品中得到養分。但大多數決策者根本就沒看過獲得改編權的小說,對內容並未做深入研究,開發時也不曾用心打磨,這就導致改編和制作環節的質量得不到保障。胡亂改編的結果不僅不能有效地挖掘原有IP的群眾基礎的價值,但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資人的操控下,很容易造成粗制濫造現象,對文學創作作品和電影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都會造成傷害。

 

對於影視項目IP的投資人來說,前期的購買投入本就不低,再加上開發過程中一系列不可控因素,其投資風險只會有增無減。

 

編劇束煥(作品如《泰囧》、《港囧》)也曾表示IP是機會也是陷阱,有些像《少年派》這樣的小說本身對人物的刻畫就很深入,但也有一些小說雖然很熱,但只是具備話題效應,而不適合改編電影,“如果太執著於創意點的營銷,可能就會是個坑,不會成為好電影。”

 

編劇張家魯也有同樣看法,他坦言,IP是個機會,同時也是個陷阱。

 

在風控方面,“互聯網”電影人有優勢

 

比起傳統的電影人,“互聯網”電影人似乎在IP開發的過程中,更加註重對風險的把控。他們善於以更系統的生態思維來檢測一個IP是否值得投資,以及投資多少更趨於合理。

 

在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和電影頻道聯合主辦的一場頒獎晚會上,合一影業CEO朱輝龍曾表示IP這個詞其實是在尋找自己的標簽,IP背後每個人想給自己標一個標簽。“IP能夠火的原因不是因為互聯網,是因為中國電影市場非常大的空間。”

 

在IP運營上,合一影業的做法是,如果拿到的時一個漫畫IP,首先想到的不是拍電影,而是先把它做成動漫放到網上播,根據網友的反饋再來決定下一步的投資計劃。

 

作為新晉“互聯網”電影人,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在活動上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希望將一個IP的文學、動漫、遊戲的體驗結合在一起的,電影和電影之間,穿插有電視劇、漫畫、遊戲、文學等多種不同的形式。

 

在中國,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程武認為或許還能帶來一些不同於好萊塢的新玩法。“就像微信一樣,美國雖然也有即時通訊,但微信里面這麽豐富的生態,能理財、能打車、能購物,這在美國是沒有的。”

 

一般而言,當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時候,小說是已經成形的作品。據悉,騰訊正在嘗試一邊進行小說創作,一邊進行影視劇的拍攝,甚至小說的作者還會根據騰訊平臺上用戶的反饋,改變下一個章節的故事情節,甚至把讀者寫進去故事里去。

 

早在今年3月,騰訊文學和盛大文學合並成立了的全新公司“閱文集團”,騰訊想借此“壟斷”網絡文學市場的IP資源。緊接著 4月22日,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將發布網絡文學新業務“阿里文學”,以切入“IP爭奪戰”,阿里文學主要負責的業務將以內容生產、合作引入以及版權產業鏈的雙向衍生為主。盡管兩者間競爭激烈,但BAT各家的布局打法均成系統,更具生態性,這些都是傳統電影人不具備的優勢。

 

合理品牌化可降低風險

 

所謂超級IP,指的是一個項目至少有長達十年左右的市場沈澱和粉絲積澱。按照這個標準,基本能符合影視作品改編的超級IP究竟有多少個?如果逐個拿來做影視大電影項目開發,也總有IP庫供不應求、優質IP枯竭的時候。按照目前中國電影市場每年遞增的市場容量來看,等不到下一個十年資歷的IP誕生,經典IP庫恐怕早已亮起了紅燈警示,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顯然不具備長遠的可持續意義。

 

市場被IP搶占是原創作品稀缺的重要原因?導演郭帆(《同桌的你》)在鳳凰大影響的活動中表示,原創和IP本身沒有太大沖突,只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系,IP都是原創來的,但有品牌的IP需要時間打磨。他以《三體》為例,小說從1999就開始創作,到去年才真正在公眾範圍和電影界火起來,成為品牌IP。

 

在《盜墓筆記》作者南派三叔在接受產業媒體采訪時曾提到一個觀點,真正的“超級IP”的發展有兩個層次:一是“重產業鏈”,一是“輕產業鏈”。

 

好萊塢屬於“重產業鏈”模式,比如“超級英雄”系列IP的產生是源自全產業鏈的配合,每一次的IP套現和延伸都是一次完整的開發和培育過程。但這種模式成本高、風險大,因而在目前國內影視市場大環境下,風險較大,不易受到資方青睞。

 

國內相對比較適合“輕產業鏈”,即花錢購買一部熱門小說IP來作改編,在改編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其逐漸按照品牌化打造,挖掘該IP的長尾價值。

 

IP的系列品牌開發模式才是目前中國影視公司需要深度挖掘和學習的。在日前藝恩匯電影沙龍二期活動中,做為嘉賓出席的美國著名編劇威廉.拉賓(William Rabkin)給中國電影人提了個醒,他說購買IP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這只是IP塑造的第一步。《玩具總動員3》系列電影為迪士尼在全球收進了11億美元的票房,但是遊戲、圖書、DVD、版權和授權等全線開發為迪士尼帶來了87億美元的收入,其品牌系列開發帶來的長尾價值遠超票房收益。

 

作為嘉賓出席上述活動的還有基美影業制作部高級副總裁桂侑銘,他在會上給中國電影人做IP挖掘提出了另外一個建議:現在中國電影市場中對IP的操作大部分還只是簡單的投資行為,這和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成熟度有關。超級IP不僅僅需要尋找,更是一個深度開發和長期培育的過程,目前中國電影的當務之急是培育類型片市場。

 

也許,IP就像比特幣,大家都沒見過卻覺得能賺錢,但如何讓它長久地源源不斷地產出價值,也許是每一個IP產業鏈上的人需要思考的問題。因為我們都不希望它不斷炒高,哪一天卻突然崩盤了。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卡西,由王瑞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