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趨勢大師 凱文.凱利新觀點 巨變 1000天的大預言


2012-03-19  TWM




他,曾經預言有一天網路茁壯到成 為一個國家;他,曾經預言網路時代裡,開放的人將永遠勝利;他,更預言了PC之死、雲端計算的出現,甚至有一天網路將會知道你的所有喜好,掌控全人類生 活。

他,是凱文.凱利。

一位身上不帶智慧手機、NB、平板電腦,連有線電視都不看,卻精準看到科技趨勢演變的大師。

更是一位與賈伯斯浸濡在同樣背景,連施崇棠都受他影響的科技思想家。

《今周刊》特地飛到加州南舊金山的小鎮,專訪這位後PC時代,你不能不認識的科技趨勢大師。

製作人.周啟東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楊卓翰 攝影.陳永錚有一位美國人,大學讀了一年就輟學,從此沒有再進過校園,他沒有發明任何一項產品,卻影響全球資訊科技(IT)二十八年,他不是賈伯斯,但他 發現比iPhone、iPad更重要的東西。

一九九四年他說:「鍵盤是不人性的,有一天會出現觸控、聲控的輕便電腦,人們可以直接與電腦互動存取資料。」十七年後,賈伯斯在iPhone 4S上實現了這句話。

這位永遠留著大鬍子、眼神純潔的智者說:「地球上的電腦有一天會全部相互連結,使用者像蜜蜂一樣,在網路上貢獻個人智慧,最終會誕生一個虛擬國家。」大家 都認為他是瘋子。然而,二十八年後,臉書(Facebook)成為全球第大三國家,它的子民逾八億人。

他說:「有一天人造的電腦產品將具有人工智慧,可以自我修復、升級,靠著網路連結成為一部超級電腦,進而影響人類生活。」一九九九年後,導演華卓斯基兄弟 聽到了,以他的想像為基礎,拍了史上最受歡迎的︽駭客任務︾系列電影。

二十八年來,他的科技預言都一一實現,細心傾聽的人、用心實踐的人,後來都成為一方霸主,甚至成為億萬富豪;忽視他的人卻抱憾終身,甚至被科技的浪潮吞 沒。他是誰?為何可以成為天才賈伯斯的精神導師?甚至成為帶領全人類探索未來科技的趨勢大師?

從未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上過班他的預言卻引導科技發展方向他就是科技界最傳奇的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他從未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上過班,但靠著無窮的想像力,他的預言引導資訊科技的發展方向,進而影響全球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倚靠電腦科技生存 的台灣,每個人都應該靜下來,仔細聆聽他的預言,了解這位大師的成長過程,因為在未來五年全球科技轉型動見觀瞻之時,台廠應深刻思索,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與發展的方向,跟上趨勢的腳步,甚至領導全世界。

為了專訪這位影響賈伯斯的科技教父,︽今周刊︾經過長期策畫安排,終於排除萬難在微冷的二月天踏上美國加州舊金山南方靠太平洋的一座小鎮。當天小鎮和煦如 春天,依山而居的凱文.凱利衣著簡便,一點也看不出他是精準預言網路發展、改變人類生活的一代大師。

「求知若渴,虛懷若愚」牽引科技爆發時代的兩位大師他不如外界想像的,口袋一打開,就是好幾支智慧型手機;他也沒有時時刻刻盯著電腦看臉書、更新推特 (Twitter);在他的工作室裡,沒有超高科技的觸控螢幕牆,更沒有我們從未見過的尖端科技;就連他的客廳裡,也只有一台沒有接上有線電視台的液晶電 視,他與世界的連結就只有它||蘋果桌上型電腦。

面對我們不斷追問為何可預見如此多的科技發展?有何祕訣?他微笑地拿出一本發黃、薄薄的舊書,就是賈伯斯終身推崇的雜誌《全球概覽》(The Whole Earth Catalog),而凱文就曾經是這本雜誌的編輯,成為兩位科技大師人生中的另類交集。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虛懷若愚)。」這句話是《全球概覽》於一九七一年停刊時,最後一期雜誌的封底。不但是賈伯斯的人生座右銘,也是凱文.凱利自我 成長的核心精神。捧著這本珍貴的雜誌,凱文.凱利感動地說:「這是影響我最深的雜誌!」二戰嬰兒潮出生、嬉皮文化中成長喜好與傳統唱反調、挑戰權威凱文生 於一九五○年代、成長於六○年代,那是美國最動盪的年代,也是創意爆發的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剛落幕,戰勝的美國追求著富國強兵的霸主地位,積極開展國防科 技,帶動科技業的蓬勃發展,摩爾定律、半導體晶片的誕生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電視已經開始步入美國人的家庭;而電視、汽車、收音機是當時最高端科技的產 品。

那時候的賈伯斯,生活在南舊金山的洛斯阿圖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成長在西雅圖的律師家庭;至於早他們三年出生的凱文.凱利,則在美國東岸的紐澤西, 與他們吸收同樣的時代養分。

美國一九六○年代的嬉皮文化,產生了「花的力量」(flower power,意指和平主義),那一輩的年輕人,他們留著長髮、蓄著鬍鬚,穿著牛仔褲,嘴裡哼的是披頭四的歌,深受嬉皮文化的薰陶,更多時候是沉浸在大麻與 迷幻藥之中。

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不論是賈伯斯、比爾蓋茲,抑或是凱文.凱利,他們嘗試挑戰權威,他們喜好與傳統唱反調,他們認為與其坐在教室聽講,不如用自己 的雙腳去認識這個世界。

於是,與賈伯斯、比爾蓋茲一樣,凱文.凱利也走上了大學輟學一途。他與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十九歲的凱文全身充滿熱情,但他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是要當科學 家?還是藝術家?甚至是哲學家?他義無反顧的走上一段奇特探索之旅,探索自己、也探索世界。

「我們很難理解到底亞洲長什麼樣子,甚至沒吃過中國菜,學校裡八○%都是白人。」十七歲的凱文.凱利從未出過國,書本上也沒有詳細介紹過神祕的亞洲,有一 天聽父親朋友講述日本之行的美麗經驗,引發他對亞洲綺麗的幻想,他決定一個人到亞洲遊歷。

一張睡袋、一台相機

八年亞洲之旅 從台灣起跑他開始到一家鞋廠公司的倉庫打零工,不斷地做著相同的勞力工作,就是包裝、搬運,這讓他每小時能獲得兩美元的薪水,就這樣,他用賺來的錢,替自 己存到一張飛往亞洲的單程機票。

留著大鬍子,帶著睡袋,背著父親友人幫他買的日本相機,二十歲的凱文.凱利帶著他僅有的財產,飛往亞洲。原本他最想去的地方是日本,但由於正好有朋友在台 灣讀書,在友人熱情的邀約下,他的第一站改飛台灣。

亞洲對他宛如外星球般,是他全然不了解的地區,他半句中文也不會,一九七二年就這麼一個人飛到了台灣,「台灣完全跳脫我的想像,交通很亂、滿街跑的機車, 這與我生活的紐澤西截然不同。」他忍不住笑了。

三個月的台灣行,奠定凱文.凱利八年亞洲之旅的基礎。他靠著隨手攔車、走路的方式,從台中翻越中央山脈,來到花蓮,再從花蓮往南走南迴到高雄,他跟著阿美 族原住民的腳步,搭著他們的流籠,橫度懸崖峭壁。在那個還沒有中橫公路的時代,連十大建設都才正要啟動,一個蓄著大鬍子的外國人,就用雙腳認識台灣。

沿路他小心翼翼地按著相機快門,那幾乎是他身上最值錢、最高科技的財產,「咔嚓,我每按一次快門,就花了一美元。」底片還必須自己沖洗。凱文.凱利以三個 月的時間,完成台灣環島之旅,他的鏡頭留下了純樸年代的台灣印象,連傳統喪禮,都令他感到驚奇。「我曾經以為,我會是一位藝術家。」所以,他瘋狂地畫畫、 拍照。

他買了船票離開台灣前往日本沖繩,繼續他的旅程。他到過菲律賓、香港、印度、大陸等地。亞洲之旅,教給他的東西,遠遠超過課堂上,「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能夠 如此樂觀,亞洲人天性如此,他們都覺得明天會更好。」直到一件意外事件,改變他的一生。

在耶路撒冷預知死期 結束漂泊六十天後「重生」 領悟人類生存的意義就在他的亞洲之旅第八年,他剛進入以色列聖城耶路撒冷,那一夜,他決定停止攝影、停止旅行,因為他以為自己將在六十天後死亡。

那是個天氣寒冷的夜晚,他回到旅館的時間太晚了,不得其門而入,凱文.凱利只能睡在街上等待黎明。那個寒冷的晚上,他盡可能地蜷縮著身子取暖,在半夢半醒 之間,「我的耳邊出現了一個聲音,告訴我將在六十天後的聖誕節當天死去!」聽起來很玄,但他竟深信不疑。

他匆匆結束旅行,也不再拍照,「我都將在六十天後死亡,為什麼還要花時間拍照?」於是他回到美國老家,重新與朋友聯 繫,但因為他將身上僅有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為了去看父母、見兄弟姊妹「最後一面」,他騎著腳踏車、帶著睡袋,從西岸出發橫越五千英里美國大陸。

六十天裡,他盡其可能地把所有想做的事做完,一步步地迎接「死亡」的到來。最後證明,上天跟他開了個玩笑,他沒有「如期死去」,聖誕節隔天還是醒過來了, 他內心充滿感謝,「我躺在床上,睜開雙眼的那一剎那,真的感覺到重生。」凱文.凱利說。

所以,重生的凱文.凱利,開始尋找「未來」。「過去六十天,我以為我要死了,對於一個即將死亡的人而言,是沒有未來的。未來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人就是對未 來有期望,才能每天活得這麼有動力。」他不諱言,在耶路撒冷開啟的六十天「死亡體驗」,成了他日後積極追尋科技未來的重要伏筆。

停止拍照後,凱文.凱利也重新了解到,他無法成為藝術家。有別於賈伯斯是從科技走進藝術,從創辦蘋果到成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凱文.凱利則走了相反的路。「我沒辦法靠著拍照、畫畫賺錢,不適合當藝術家,那我就想,或許,我可以當科學家。」凱文.凱利的眼裡,閃 耀著光芒。

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

買了數據機,把它接到電話插孔的那一刻凱文.凱利鍾情於科技,其來有自,他與賈伯斯同樣受到了《全球概覽》的影響。「那是一本充滿各式知識的雜誌,它教你 如何蓋房子、告訴你女人如何生小孩,它是一本影響我非常多的雜誌。」六○年代的美國,《全球概覽》這類雜誌被定位為反主流文化,它用列印、剪貼、重新編 排,把各類科技當成工具,幫助讀者利用科技提升生活品質。

當時他有一位科學家朋友,「我在朋友喬治亞大學的實驗室裡,看到他們正在研究網際網路,我想知道科技是怎麼一回事。」於是他一邊當自由撰稿人賺取微薄稿 費,一邊在實驗室裡學習,嘗試當一名科學家。「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發現,我也不會是個科學家。」他笑著聳了聳肩,科學實驗、證明、反證、寫論文的無限輪 迴,實在令他忍受不了,他不認為科技就只是這麼單純與無聊。

不過,凱文.凱利也非全無所獲,反倒是那段經歷,開啟了他預言科技趨勢的重要大門,經過二十八年、數萬公里的辛苦追尋、跌倒及挫折,他終於找到人生的目 標。

一九八四年,這一年,賈伯斯主導的麥金塔上市了;因為軟體開發,比爾蓋茲登上了《時代》(TIME)雜誌的封面;而凱文.凱利則預言了網路國家即將誕生。

「那是一個PC極度不普及的年代,就連網路都僅限於大學研究使用。」凱文.凱利不明白為何人們要對著一個藍色的盒子打字,更何況連打字都得先經過一番練 習。

「現在,每個人都喜歡科技,每個人對科技怪咖(Geek)有著好感,但二十多年前不一樣,人們對科技是冷漠的,他們沒辦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要自己組裝電 腦。他們只覺得這些人在胡鬧,網路不過是二十歲年輕人的玩具。」可是,當時凱文.凱利還是好奇,「我無法理解,到底什麼是網路?人們為何為之瘋狂?」就像 當年他對亞洲的好奇一樣,他想搞清楚,網路到底是什麼?

若要凱文.凱利定義,他人生中最大的轉折為何?「那就是我買了數據機,並把它接到電話插孔的那一刻。」他說他除了替《新時代》(NEW AGE)期刊寫旅遊文章,他還經營自己的郵購生意,專賣美國一般書店買不到的書籍,他打字、列印、剪貼、編排,搞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生意。「沒辦法, 《新時代》能付的稿費有限,我必須賺錢。」即使收入不多,但這都無礙凱文.凱利對科技新知的狂熱追求。

視野領先同輩三十年

網路:人和電線組成的全新生態白天忙完後,晚上他就花時間與科技怪咖聊天,他想知道這些深究技術的人,為什麼每天要花費十數小時,對著一個藍色盒子,不停 地打字?他想知道為什麼透過電話纜線的傳輸,能讓遠在巴西聖保羅的人,得以與加州聖荷西這一端的人對上話?

「我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將當時的網路研究透徹,我做了很多訪談,問了很多想靠網路創業的人,寫成一篇預言網路科技未來的故事。」凱文.凱利翻著他二十八 年前在《新時代》寫的封面故事,當時的內容對照現今人類離不開網路的數位生活,驚人的逐一實現。

就在這篇報導裡,他開頭就這麼寫著:「這(網路)能讓人們即使相隔兩地,仍能如置身巴黎的咖啡廳一般,輕鬆地聊天,這是過去我們從未有過的新境界……。」 現在這些話聽起來,很稀鬆平常,因為每個人都能輕易在網路上聊天、對話。

可是,遠在二十八年前,那個連台積電都還沒出現的年代,宏碁也僅成立八年,全世界擁有電腦的人,寥寥可數,甚至多數的人將凱文.凱利的報導視為無稽之談。 問他沮喪嗎?凱文.凱利蹭了蹭鼻子:「其實不,因為你不能怪他們,那是個網路根本不普及的年代,甚至連有電腦的人都很少,他們怎麼可能懂什麼是網路。」他 的視野領先當時同輩三十年,從此迷上網路這項全新的科技。他認為人類的未來將因此改變,也發現這個由人和電線組成的全新生態,具有某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有機 性,更開啟了他三十年的網路科技預言生涯。

認為科技將擁有智能、機器將掌控世界出版《失控》 提醒世人提前擺正態度當他與網路新科技越走越近,他越是發現網路的可能性無可預期。他驚覺到,或許有一天,科技將會變得與人類一樣有智能,掌控世界的不再 是人類,而變成了機器。

這些念頭源源不絕地湧了進來,一九九四年「我決定寫書,寫一本告訴世人科技可能會失控的書,那也就是《失控》(Out of Control)。」凱文.凱利這本曠世巨著影響許多人,許多的漫畫、科幻小說都吸收凱文的幻想養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大受歡迎的電影︽駭客任務︾。導 演華卓斯兄弟甚至要求主演的基努李維讀完這本書。

一九九四年當凱文.凱利完成《失控》一書時,距離他預言網路國家的誕生,又過了十年,《失控》是一本延續他對科技想像的書。人們已開始學著與PC相處,但 不變的是,人們依舊尚未感受到網路將掀起的革命力量。「這才真的令我失望,十年已經過去,電腦也開始普及,但認同我理論的人,依舊很少。」凱文.凱利回憶 起來仍然不免遺憾。

不過,凱文.凱利也並非完全找不到知音,他對科技趨勢的觀察,開始吸引追隨者,《連線》(Wired)雜誌的創辦人就是一位。《連線》原本是一本總部位在 美國東岸的雜誌,當《連線》辦公室從東岸搬到西岸時,他們決定做一本不一樣的雜誌,而凱文.凱利成了他們首要邀約的撰稿人。

他們想法很簡單,就是要編一本可拉近科技與人類的雜誌。「當人們不再覺得電腦是個遙不可及的科技產品,我們必須創造更多管道,讓人們認識新科技。」這樣的 信念對於凱文.凱利,至今依舊不變。

為了要釐清科技的真相,六十歲的大師讀書、看雜誌,每天花近十個小時在網路上看各類文章,他勇於嘗試每一種新科技,當亞馬遜(Amazon)甫成立時,他 成了它的頭一批客戶、當線上影音內容供應商Netflix開始打破現代人的收視習慣時,他搶先試用。「科技不是冷漠的,它是累積多年人類智慧的結果,當新 科技出現時,我都會努力去嘗試,直到我確定,我不需要這項產品。」準確預言人類近三十年網路科技發展「保持距離才會看得更清楚」這位科技趨勢大師身上不帶 任何一款智慧手機,並非他沒試用過智慧手機,「而是我發現,我並沒有這項需求。」即使身為大蘋果迷,桌上擺著兩台蘋果電腦、iPad,卻獨缺全球最熱賣的 iPhone。「你必須與科技產品保有一些距離,(趨勢)才會看得更清楚。」凱文.凱利說。

科技趨勢預言大師凱文.凱利沒有大學文憑,前半生都花在尋找人生目標,與全球的年輕人一樣,但他求知若渴,對於每一項新知都充滿好奇心,誠實面對自己。一 旦找到目標,就專注傾畢生之力研究,使他注定成為獨領風騷的人物。

曾經一度「瀕臨死亡」,凱文的科技預言主導人類近三十年的網路科技發展;六十歲的他鬚髮雪白,比從前更關心人類與科技的未來。他對未來有什麼大膽的新預 言?人類會被電腦消滅嗎?值得你我仔細聆聽。

(請上活動網站,體驗未來數位生活的魅力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KevinKelly/)28年來,凱文.凱 利的預言逐一實現從1984年凱文.凱利預言網路國家即將誕生,沒能成功引起認同,卻在2010年,臉書成為全球「第三大國」,讓人開始回頭去尋找他28 年來所做的每個預言。

1.智能辦公室的出現

當我們的工作,不能沒有電腦與網路,智能辦公室將隨之出現。(1994年)→1995年,微軟推出各種輔助辦公室的工作軟體,例如IE 、Outlook。

2.3D動畫不是夢

未來我們可以看到動畫合成的角色在電影擔任主角,不僅外表是虛擬的,行為也是虛擬的。 (1994年)→1996年賈伯斯的動畫公司皮克斯完成第一部合成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

3.搜索讓Google坐上龍頭搜索將是網路世界最重要的東西,有效率的搜索流程,才真正有價值!(1994年)→1998年,Google、雅虎等搜尋 引擎主導新網路時代。

4.亞馬遜將顛覆世界

每台電腦一旦被網路給聯結起來,網路商務平台的出現,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商業行為。(1994年)→2004年,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商務平台崛起,逐步侵蝕 傳統商業模式。

5.網路社群隱然成形

當網路的使用人數不斷增加後,一個虛擬世界就此成形,全新的「網路社群」誕生。(1994年)→2006年,推特、噗浪等網路社群相繼問世,造就百家爭鳴 的競爭態勢。

6.網路將擁有智能

當網路記錄下所有使用者的喜好與需求,電腦將比你自己更懂你想要什麼。(2005年)→2008年,Google推出「搜索建議」,它將依照使用者的瀏覽 紀錄,了解您的喜好與需求。

7.網路言論破壞力大如導彈網路世界裡,開放者永遠勝利,中央控制者一定輸。簡單幾個字的威力,將讓網路言論的破壞力,大如導彈。(1994 年)→2010年,維基解密(WIKILEAKS)陸續公開各國政府機密文件,震撼全球。

8.網路國家誕生

28年前,在《新時代》期刊預言:有一天,網路將打破國界,一個虛擬的網路國家跟著誕生。(1984年)→2010年,臉書使用「人口」超過5億人,成為 全球「第三大國」。

9.所有運算工作都將上雲端未來電腦只是一個窗口,用來連上網路,人類不再仰賴電腦運算,因為所有運算工作都將登上雲端。(2003年)→2010 年,Google推出雲端電腦Chromebook,試圖讓所有運算工作登上雲端。

10.人類將能與科技對話科技最後終將走上「擬真化」一途,人類與科技產品對話將不再是幻想。(1994年)→2011年,蘋果iPhone 4S推出擬人化的語言功能Siri,讓使用者直接與手機對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78

回應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預言 PC將死 台灣科技廠如何浴火重生?

2012-4-9  TWM



當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擘畫出未來一千天的科技趨勢,他斬釘截鐵地預言著PC榮景已不再,握有全球超過九○%電腦生產權的台廠,將如何蛻變重生?

撰文‧賴筱凡

科技業快速變化,競爭速度不再是以年計,而是以分秒計算,五年後的世界科技版圖會大洗牌嗎?依據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的預言,未來不僅會發生翻天覆地的 大變化,而且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個人電腦(PC)即將死亡,台灣科技業應該如何面對這場劫難?

對於大師的警告(詳見《今周刊》第七九五期),有人認為危言聳聽,公開駁斥,有人則早已聽到大師的警鐘,默默開始轉型,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如果五年前有人說「光碟已死」,大概會被人視為瘋子,但是蘋果、華碩在二○○七年推動新革命,將光碟機及鍵盤消滅,在台灣PC生產供應鏈的光碟機、鍵盤、 軸承、機殼、電源器產業中,首先中箭落馬的就是光碟機、鍵盤與軸承。

求轉型

光碟一哥強攻車用電子

「你看看我們做過的產品,從CRT(傳統顯示器)、LCD(液晶顯示器),到光碟機,沒有任何一樣產品,能讓我們安心立命二十年,轉型、改變就是IT產業 的宿命。」建興電執行長廖學福早就從昔日的PC榮景裡醒來,去年,建興電以全球第一大光碟機廠之姿,衝出六一二.八億元的營收,改寫歷史新高,可是他沒有 半丁點興奮之情,因為危機已迫在眉睫。

建興電,全世界第一大光碟機廠商,握有三○%的市占率,不論是內建在PC、筆記型電腦,抑或外接式薄型光碟機,可說全球每三台光碟機裡,就有一台是建興電 出品。然而,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卻抵不過科技革新的浪潮!

一張、一張地秀出正在開發中的醫療器材照片,建興電執行長廖學福語帶興奮地介紹新生力軍,為了趕上變化,建興電決定大舉轉型,「今年我們要將三○%資本支 出投進車用電子,三○%拿來投資開發醫材,剩下的一樣用來研發新產品。」廖學福很清楚,不轉型就注定被淘汰。

他逐一檢視建興電的各項產品線,既然PC的光碟機需求不如以往,車用光碟機成了建興電轉型的第一步。

○六年,建興電花了二十一億元,從飛利浦手上買來車用光碟機部門,坐擁地利之便的車用光碟機部門,成了建興電轉型的急先鋒。「從飛利浦手上接下來的德國團 隊,他們一直都與歐洲車廠有高度的合作,車用光碟機只是轉型的第一步,後面其他類的車用電子,才是關鍵。」廖學福說。

去年底,建興電開發出車用的智慧型手機無線充電器,相中消費者離不開智慧型手機的趨勢,又善用了建興電開拓車用市場的優勢,「原本要花一年以上的認證時 間,我們壓縮到一年以內,無線充電器只是起頭,我們甚至希望它能成為另類揚聲器,不用拿著手機就能通話。」如何搶進汽車裡的資訊產品市場,廖學福已有好些 個想法,今年建興電要將光碟機營收貢獻比重再往下降到七成,車用電子營收貢獻可望衝上一○%,一步步推動建興電的寧靜轉型。

於是,原本站在PC淘汰賽邊緣的建興電,瞬間領先跑在前頭,成了全球科技大變遷下,轉型的領先者,更從凱文.凱利口中的被淘汰者,變為率先走在趨勢的先行 者。

在過去的五千天中,凱文.凱利預言過許多科技大趨勢,仔細聆聽的如蘋果賈伯斯、臉書的馬克.佐克伯都成為科技贏家,在新一波的改變浪潮中,台灣還有哪些人 聽到改變的聲音?

拚整合

多合一功能產品新主流

在凱文.凱利全球科技大變遷的預言裡,除了PC將消失,被智慧型手機取而代之外,還有另一項重要觀點,便是科技產品終將整合在一起,智慧型手機將集多數科 技功能於一身,甚至有朝一日,我們連智慧型手機都不需要,處處都將是螢幕,讓我們隨時可以登入網路,邁向雲端。

凱文.凱利的話聽起來很抽象,然而,就在三年前的北美消費性電子展(CES),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時,曾這麼說過:「為了讓數位家庭成為 可能,家裡所有的牆壁都將變成螢幕,鏡子也可能成為顯示器。」施崇棠口中的一席話,無疑是呼應了凱文.凱利所提出的「鏡子世界」理論。於是乎,當華碩從變 形金剛的平板電腦,到今年西班牙世界通訊大展(MWC)提出的PadFone,都開始看得到凱文.凱利預言裡的趨勢逐一兌現。

「很快地,NB將不再是你想像的那樣。」去年《今周刊》專訪施崇棠時,他在最後露出一抹微笑,留下這個看似懸疑的線索,其實,他只是在預告,PC已經回不 去了。

宏達電今年的關鍵大作「One系列」,也呼應了凱文的預言,整合的趨勢已經開始威脅到數位相機的生存,宏達電行銷長王景弘不諱言,「新產品媲美單眼相機的 高品質,就是要消費者拍照時只需要One,不再需要數位相機。」這也難怪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會逗趣地說:「我們也只能跟相機廠商說抱歉了。」總之,在凱 文.凱利所預言的全球科技大變遷裡,轉型將是全球科技廠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當然身為PC生產大國的台灣,尋找新產品更是迫在眉睫,但也不全然地悲觀,因為 在凱文.凱利看來,台廠還是具有相對優勢,「可喜的是,台灣擁有完整的生態環境,整體供應鏈一旦發動轉型,競爭力也遠比其他國家強,端看台廠能否走出自己 的路。」看來,台廠如何在後PC時代重新找到定位,關鍵還是握在台廠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4

深入竹科 凱文.凱利看見台灣創新力 「台灣人根本不必害怕三星!」

2012-4-23  TWM


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日前到訪台灣,第一次深入台灣科技業的大動脈──新竹科學園區,又踏進工研院,替第一線的台灣科技業把脈。他聆聽台灣人的焦慮,了 解台灣人的憂心,在離台前,他給台灣科技業什麼樣的寶貴建言?

撰文‧賴筱凡 攝影‧陳俊銘四十年前第一次踏上台灣後,幾乎每隔十年,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都會到訪台灣一次,懷裡搋著相機,捧著黑色小筆記本,漫遊台灣。但這次的台 灣行之於凱文.凱利,卻很不一樣:「這是第一次,我清楚地知道,台灣人在擔心什麼!」趁著演講後離開台灣前的空檔,凱文.凱利深入新竹科學園區,探訪台灣 科技研究的最前線──工研院,他一直都聽說台灣靠著科技創新壯大經濟實力,這卻是他第一次,深入探訪台灣科技業的關鍵動脈,用他的雙眼去解析台灣科技業。

然而,三天來遇到的台灣科技人,不管是政府決策者、掌理公司營運的CEO,甚至是做基礎研究的研發工程師,幾乎都提出這些問題:「我們要怎麼和三星對 抗?」、「台灣如何走出代工命運?」、「政府投資了上兆元在雙D產業(DRAM、面板),但卻變成了『慘業』,我們該怎麼辦?」就在他離台前的最後一小 時,前往機場的路上,凱文.凱利沉思了一分鐘,他緩緩地開口:「其實台灣人根本不必害怕三星!」做對產品比擔心競爭者重要看著工研院精心設計的紙喇叭,凱 文.凱利仔細聆聽介紹,三個小時後,有關紙喇叭的簡短一四○字的心得,就已經躍上凱文.凱利的臉書及Google+,「這就是台灣人技術創新的力量。」他 說。

這趟旅程裡,他看見台灣人許多的不安,不管是急欲擺脫代工命運,抑或是被強敵三星壓到喘不過氣,但這些焦慮看在凱文.凱利眼中卻是無意義的,「我明白台灣 積極想要找到附加價值更高的產品,但擔心對手並無濟於事,重要的是你如何設計出對的產品、價值更高的產品,只要消費者願意買單,市場機制就會證明一切,根 本無須擔心三星。」他聳了聳肩說。

看著新竹科學園區裡林立的半導體廠、面板廠、LED廠,「台灣人有很好的製造能力,這就是你們的優勢,你們製造速度很快,甚至可以用相對低的成本,製造出 新產品,但問題是在於,什麼才是對的產品,而不是無用的產品。」凱文.凱利的話一針見血。

「至少華碩在PadFone(手機、平板、筆電三合一的新產品)上做的事,就是某種程度的創新嘗試,那很好,你得試了才知道。」凱文.凱利說。

全球科技業正經歷一場巨變,即使國際大廠如惠普、諾基亞、英特爾,都面臨空前的挑戰。可是,樂觀的凱文.凱利不認為台灣人需要焦慮,原因很簡單,「當全世 界科技業都在找出路,台廠比其他國家相對具有優勢,你們有完整的生態系統,你們有健全的垂直整合供應鏈,所以一旦新的方向出現,台廠遷移的速度也比其他國 家快。」他說。

就像蘋果發動的iPhone、iPad行動革命,組裝工作落在台廠手中,觸控螢幕、背光模組、相機鏡頭、機殼、PCB板等,這些零組件都是台廠製造,「只 是問題出在如何創新,如何讓台廠的服務價值更高。」對照台廠從每台iPad分得的價值僅二%,韓廠卻拿走七%,凱文.凱利清楚提醒,台灣科技業的核心問題 在於提升價值。

靠政府幫 不如假裝沒政府至於政府大舉投資的雙D產業大虧損,甚至無法超越韓廠的競爭,也成了另一種焦慮。

凱文.凱利搖了搖頭,「蘋果、Google、臉書的成功,都沒有美國政府的幫忙,但我並不是說台灣政府利用政策扶植不好,而是我想告訴台灣科技廠:『為何 不假裝沒有政府,先想想該怎麼做?』」凱文.凱利坦言,對美國科技業來說,美國政府是小政府,能幫助的有限;但對台灣科技業來說,台灣政府卻是大政府,幾 乎處處都可看到政府的扶植政策。然而,凱文.凱利並未全盤推翻政府扶植的力量,只是他認為台廠在經營時,必須先假裝沒有政府的奧援,思考該如何做。

結束在竹科的半天參訪,凱文.凱利收穫豐富。他曾在到訪第一天時,對於台灣滿街跑的計程車都裝載行車記錄器,而大為驚奇,甚至在他的臉書上與海外友人分 享,認為這潛藏商機;他也曾對於台灣每一個街口就有一家便利商店,提供各類服務,而大為讚賞。

對凱文.凱利而言,這是一趟難忘的台灣行。登上飛機後,他下一站要前進中國,尋找科技巨變時代下的每個線索,預見下一個新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7

科技大師凱文.凱利兩個多月前即精準預言 臉書股價直直落 獲利模式是關鍵

2012-6-11  TWM




全球最大社群網站臉書掛牌,投資人不買單,股價從掛牌價三十八美元一路跌。而《今周刊》四月十一日邀請來台的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早就預料,他直指:「問題出在獲利模式。」

撰文‧賴筱凡

六月第一個交易日,位在美國西岸的矽谷是個大晴天,但東岸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卻宛如烏雲罩頂。以團購聞名的Groupon大跌八.九%,創下掛牌以來的新低,才剛掛牌兩周的臉書(Facebook),從掛牌的三十八美元,直落至二十七.七二美元。

看壞臉書上市

網路創新不等於獲利能力

當臉書投資人看著股價直直落,邊罵邊為投資虧損傷神時,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則和新婚妻子在義大利南部馬爾菲海岸享受蜜月旅行,絲毫不為所動。

許多人不禁想問,網路創業夢破碎了嗎?

就在五月十八日臉書掛牌的前兩個月,初春的舊金山透著微寒空氣,坐在堆滿書籍的工作室裡,捧著三十年前寫的文章。那是第一次,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 (Kevin Kelly)預言「網路國家即將誕生」,他緩緩地開了口,「我並不看好臉書,即使至今,它都還沒找到獲利模式。」他曾是最準確預言社群網站誕生的觀察家, 卻也是最不看好臉書公開發行的人,這樣的答案或許令人意外,但凱文.凱利始終沒有改變他對臉書的看法。

分享、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些是凱文.凱利觀察網路社群得出的最真切心得。他很清楚,分享將讓更多人「自願」地在網路上創造內容。

而臉書確實成功運用了這些要素,卻不代表臉書能用這些內容,進一步從中獲利。

看在凱文.凱利眼中,佐克柏與當年一手創辦Google的佩吉(Larry Page)、布林(Sergey Brin)一樣,都想改變世界。佩吉與布林曾經堅持搜尋網站可以靠著廣告獲利,「我們堅信,人與人的分享與連結,將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認同分享、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絕對是社群網路裡重要的一環,但重點是然後呢?如何從中獲利?這應該是資本市場最關心的議題。」凱文.凱利兩個多月前的分析一針見血。

就在臉書掛牌前幾天,巡迴法說也還在進行,摩根士丹利證券分析師Scott Devitt就出手下修臉書的營收預估,理由無他,當越來越多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上臉書,手機版的臉書貢獻獲利卻有限。

幾天後,臉書股價大跌,身為承銷商的摩根士丹利證券成為箭靶,而Scott Devitt則是一炮而紅,被喻為「網路天后」米克(Mary Meeker)離開摩根士丹利證券後,新一代的接班人。

姑且不論Scott Devitt發報告的時間點,試著冷靜一想,他所點出臉書的隱憂,不就是所有網站的共同問題——獲利模式。

不可諱言的,臉書帶起新一波網路創業潮,這是繼二○○○年網路泡沫後,前所未見的榮景。所以Groupon能以每股二十美元之姿掛牌,吸金一二七億美元; 臉書遊戲開發商Zynga用每股十美元掛牌,成功募到十億美元;甚至臉書得以改寫Google紀錄,成為史上最大IPO(首次公開發行)募資案。

資本市場現實

急於擴張不見得是好事

但激情過後,資本市場開始回歸冷靜,投資人要的不再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夢,而是扎扎實實的獲利。於是,Groupon在員工持股閉鎖期結束的六月一日,股 價僅剩九.六九美元,Zynga股價則來到六.○一美元,臉書股價跌破二十八美元,誰又能想見數月前,Groupon、Zynga是何等風光掛牌。

網路創業大浪一來,身為老船長的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不忙著高興,卻把舵抓得更緊,「我們得更小心,Groupon的例子告訴我們,急於擴張不見得是好 事。」他分析,Groupon在美國的商業模式能成功,到了亞洲後卻又是另一回事,成功在資本市場募資,反而讓Groupon更有獲利的壓力。

不論如何,佐克柏確實寫下科技史的一頁傳奇,看盡Google、臉書等網路巨擎起落的米克,格外淡定,「狂熱、失望之後,回歸現實和成長,向來是科技股的正常循環。」或許,在臉書股價大跌,投資人失望情緒湧現後,就等著佐克柏帶領臉書回歸現實與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7

資金分配與凱利優化模式 笑看風雲閒觀山

http://www.jztzp.com/a/51306.html
《財富公式》介紹的是一個傳說中能夠給人帶來財富的神秘公式,是信息理論學家的研究成果,雖然受到以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薩繆爾森為主的經濟學家們的嚴厲抨擊,卻在股神巴菲特的投資實戰中屢屢得到驗證。

  這個「財富公式」就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凱利在1956年提出來的一個數學公式,被稱為「凱利公式」。它證明了在通信噪音干擾中使用的數學模型, 同樣適用於投資者對於風險和收益的管理。如果可以在信息傳輸中,將噪音干擾引起的錯誤降低到零,那麼,同理,投資者在追求最大收益的同時也可以把破產的風 險降低到零。如今,凱利公式已經成為智慧型投資者在確定投資策略時的金科玉律。

  這個曾經引起了無數爭論的數學公式,蘊含了幾位擁有驚世奇才的科學家的超人智慧。讓我們記住這些擁有世界上最完美大腦的人們:克勞德·申農、愛德華·索普和約翰·凱利。

  上世紀60年代,一向紙醉金迷、鶯歌燕舞的美國賭場風雲突變。幾位神秘客橫掃大賭城,用匪夷所思的方法大把撈錢。美國各大賭場一時間亂了手腳。他們是 幾位讓世人頂禮膜拜的科學家,把自己的實驗室搬到了賭場!他們的目的是在實踐中證明這條「財富公式」。財富公式在賭場中證明了威力後,證券市場成為了下一 個目標。財富公式還能繼續輝煌嗎?一個神秘的公式引出了一段傳奇故事。【www.irich.com.cn交易之路 投資經驗薈萃】

  本書為人們揭示了這個謎底:幾位讓世人頂禮膜拜的科學家,把自己的實驗室搬到了賭場!目的就是用實踐來證明這條「財富公式」。

  姑且不論如今廣泛流傳於投資界中的「凱利公式」是否真的如這本《財富公式》中所說的已經成為智慧型投資者在確定投資策略時候的金科玉律。但從當下火爆的投資市場來看,每一個人似乎都在期望尋找到一條完美的投資策略,凱利公式也只是其中的一種。

  凱利是著名的貝爾實驗室的一位科學家,他對較小概率發生事件提出了一個計算公式——凱利公式,依照這個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被稱為凱利值。由於博彩中的 冷門也是較小概率發生事件,於是凱利值的概念就引入到博彩業中。事實上凱利值已被越來越多的博彩分析師用於進行博彩分析。但仔細研究下去你會發現它來自無 窮級數的數學推理。因此,如果你可以不停的玩下去的話,面臨一大串連續虧損時你總可以等到最終來個大翻盤。但是你能夠堅持下去嗎?如果答案是否,那麼你終 究還是要破產。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美國六七十年代的黑幫、博彩業、證券業做了非常有趣的介紹。當然,如果你還想要從這本《財富公式》中得到那屬於自己的神秘「財富公 式」,並且運用你所得到的「財富公式」去投資理財的話,我得先告訴你的是:巴菲特和索羅斯都是善於下重注的人,但同時也是最善於躲避風險的人。這並不矛 盾。其實很多概念都是混淆不清的,風險、概率等等莫不如此。所以,你必須在書找到專屬於你自己的「財富公式」,只有這樣你才能在投資理財中處於不敗之地。

  凱利指數的最初意義及凱利公式

  威斯關於賭二十一點的資金管理公式論文,信息比例新解,內容探討信息流的概念,現被期貨交易員稱做凱利公式。

  F=((R+1)*P-1)/R

  P=系統獲利準確率的百分比

  R=交易獲利相對交易虧損的比例

  若以一個65%準確率及贏家為輸家1.3倍的系統範例做計算

  F=((1.3+1)*0.65-1)/1.3=38%用於交易之資金

  在本例中,你會用38%的自有資金來支持每一筆交易,假如你的賬戶有100萬元,你就用38萬元除以保證金,計算出合約數量。

  凱利公式的盲點

  凱利公式原本是為了協助規劃電子比特流量設計,後來被引用於賭二十一點上去,麻煩就出在一個簡單的事實,二十一點並非商品或交易。賭二十一點時,你可 能會輸的賭本只限於所放進去的籌碼,而可能會贏的利潤,也只限於賭注籌碼的範圍。但商品交易輸贏程度是沒得準的,會造成資產或輸贏有很大的震幅。

  換個新方向,把最大虧損當成是資產

  當我們不斷搜尋任何可能馴服這只市場野獸的方法時,我們的交易生涯就在投機式的搖擺震盪中,跌跌撞撞地前進。然而經由這種搜尋,我們獲得一些基本概念,可以用來計算下一次買賣合約數量。

  其中一項概念,就是把我們的賬戶餘額除以保證金加上這個系統在過去所見過的最大平倉虧損金額,這樣的作法絕對是做有道理的。你在未來可能遭遇到的虧損 也許不會更大,但也會差不多,所以最好能準備足夠的錢加上保證金作為支應。事實上,當我發現一個人需要保證金加上1.5倍最大平倉虧損金額的資金規模才算 安全時,我真的嚇了一跳。

  因此,如果保證金是100,000元,系統過去最大的平倉虧損金額為30,000元時,你就需要145,000元才能夠進行一口合約的交易(100,000+30,000*1.5=145,000)

  投機客生財之道來自於他們的資金管理方法,而不是一些神奇的、神秘的系統或煉金術士的秘方。成功的交易會賺錢,成功的交易加上適當的資金管理則會創造龐大的財富。

  直到你學會採用資金管理方法以前,你不過是一位微不足道的小小投機客,在這裡贏錢,在那裡輸錢,但永遠賺不到大錢。商品期貨交易的獲利魔術指環對你而言是可望不可及,你只是在各筆交易之間遊走,只能撿到幾塊錢,卻無法累積財富。

  凱利公式是最優的資金管理公式嗎?

  有人說凱利公式是源於信息論,沒學過信息論,不懂。
有人說凱利公式用於21點遊戲,對21點我瞭解一些,講講我的看法。除了LarryWilliam說過凱利公式可以於21點遊戲之外,我還沒有看到有這種說法,即使有也沒有什麼,因為既然很多21點專家都沒有提到過這個公式,它的用處不可能是必需的。

  21點又叫blackjack,黑傑克。使用兩種方法可以提高賭徒的優勢,第一種是使用基本策略,第二種是在使用基本策略的基礎上,再使用計牌法。基本策略是在不計算已經出過的牌的情況下的出牌策略,因此它視每一局的勝率是不變的,因此每一局的賭注應該是一樣的,它可以將勝率提高到49%(不過,這要視規則而定)。計牌法則要計算已經出過的牌來估算尚未出過的牌,它視每一局的勝率是有變化的,因此,在勝率較高(>50%)時應下較多的賭注,而在勝率較低(<50%)時應該下儘量小的賭注(21點遊戲要求你必須下注)。可以看出,這個系統的勝率不是不變的。也正是因為賭注的變化,賭徒才有可能有大於賭場的優勢。

 
  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說:「人類並沒有被賦予隨時隨地感知一切、瞭解一切的天賦。但是人類如果努力去瞭解、去感知──通過篩選眾多的機會──就一定能找到一個錯位的賭注。而且,」查理說:「聰明的人會在世界提供給他這一機遇時下大賭注。當成功概率很高時他們下了大賭注,而其餘的時間他們按兵不動,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在成功概率高時下大賭注,這就是凱利優化模式的簡易表達,這也是價值投資資金分配的根本原則。
  凱利優化模式的公式可表達為:
  2p-1 =X
  即你應押上的資金的百分比(X)等於2倍的獲勝概率減去1。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你必須在獲勝概率在50%以上才能下注。
  如果我們定義一個邊際贏面A=獲生概率P-50%,移項可得:
  P=A+50%
  代入凱利優化模式可得:
  X= 2A
  也就是說,下注資金的百分比是邊際贏面的2倍。極端情況就是,獲勝率50%以下一分錢不掏,獲勝率100%時全部押上。為了避免冒"賭徒滅頂之災"的風險。在實際應用時往往採取凱利優化「減半」模式:
  X=A
  查理承認:「我與巴菲特工作這麼多年,他這個人的優點之一是他總是自覺地從決策樹的角度思考問題,並從數學的排列與組合的角度思考問題。」
  巴菲特說:「考慮到成為不可避免、必將發生的事物的代價,我和查理都意識到,我們永遠都達不到漂亮的50點,甚至連閃光的20點也達不到。為了應付我們的證券投資裡注定要發生的事件,我們只能多增加幾分概率。」 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如果現在有兩種選擇:
  1、60%的概率你可以獲取50%的收益。
  2、90%的概率你可以獲以20%的收益。
  那麼,巴菲特選擇的是2。
  這就是所謂的「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如果以上觀點你都接受了,那麼下面的關鍵問題就是:你如何確定獲勝率?

  確定獲勝率有兩種方法:
  一、頻數分佈法
  筆者個人淺見,我們至少可以從兩個常有的指標方面獲得所需要的頻數:一是市盈率。我們很容易就能收集到該股在10年內的市盈率變化頻數,依此建立直方圖或多邊圖,對照目前的價格,算出獲勝率;二是股票內在價值。我們可以算出各個時期(比如10年)的股票內在價值,然後算出各時期價格對內在價值的偏離程度,以這些偏離數據作為頻數,算出獲勝率。

  二、主觀概率分析法
  運用巴菲特十二定律,看看你所考慮購買的公司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沃倫· 巴菲特的基本原則。你要儘可能全面地收集公司的資料,用這些基本原則衡量公司的價值,並將你的分析轉換成數字,由此估算出你的獲勝率。
  按照巴菲特的說法,主觀概率這個東西,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你完全可以不必被困難嚇倒:「你可以設想你每次開車時遇到的上百種選擇以及你隨時隨地對你遇到的新情況做出的反應和調整。你手中的賭注實在太大了──你個人的安全以及他人的安全──但你並沒有花太多的心思就進行了應變。相比之下,跟蹤幾家公司的信息相對容易的多。這只是經驗的問題。」

  要更好地把握你的獲勝概率,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作為一個集中投資者,你要將自己限制在少數幾種股票上,因為你知道從長期角度看,這是你比市場做得更好的最佳機會。
  (2)要密切注視公司的一舉一動。公司的管理層是否開始對此有所反應?公司的財務決策是否開始改變?有沒有改變公司運營競爭環境的事件發生?
  (3)當條件改變時,概率也隨之改變。有了新的概率就需要新的安全邊際,由此你也要調整構成最佳時機的感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92

【每日一黑馬】凱利通:音響手機的上山下鄉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607.html

2009年底,寧鵬不想再繼續替人打工,他拉著一批人投資400萬元,打算「做個有理想的小公司」。他決定靠技術難度較大的翻蓋機進攻鄉鎮市場。他相信在中國龐大的鄉鎮人口基數上,如果每年實現一個目標,也能「做大」。數月後,賣得好的機器出了品質問題,沒有問題的機器又賣不動。這半年,創業團隊備受煎熬,寧鵬也不知道出路,但他相信答案在市場一線。

寧鵬一年內跑了全國二三百個鄉鎮,見了上千名消費者,「早上八點十分出發,晚上我們回(市裡)差不多十一點。選一個零售店待上一天,看他們怎麼賣我們的手機。(消費者)買了後,我問他為什麼要買這個手機,覺得這個手機哪裡好、哪裡不好。」

最終,寧鵬發現了細分市場上切實存在的剛需——鄉鎮消費者在戶外嘈雜環境下需要大音量。他決定推出名為凱利通的「音響手機」,與過去的山寨機相比,凱利通手機不僅音量大、音色純,而且還脫離了無戰略構想和品牌定位的作坊式公司階段。2012年起,寧鵬將聲音的特色傳導至新成立的智能手機事業部,號稱「美聲美色」、「智能影音」。

跟風者陸陸續續出現。這位1975年生的銷售達人頗為自信,他並不能一直發現細分到生活底處的需求,但他往往可以引領這股潮流。他堅持低價策略,在用戶選擇與價格中努力尋找平衡點。寧鵬聲稱,看得見、摸得著的盡一切可能做好,可要可不要的功能堅決不要。

在智能機生存週期半年、功能機一年的三四五級市場,創始人身處一線給公司帶來的快速反應能力效果卓絕。寧鵬表示,「坐在辦公室裡的人永遠都不知道市場有什麼需求,(發現了市場需求)要快速滿足,否則你就晚了,而我始終瞭解市場。」

創始人寧鵬
成立時間2009
所在地區深圳
員工人數160
主營業務音響手機製造
2012年營業收入未知
融資狀況暫未引入投資

2013年3月,凱利通開始學習導入華為IPD流程管理。4月份,寧鵬帶著他的11人核心團隊進入了「黑馬——華為特訓營」。5月份,寧鵬再率團隊前往阿里巴巴杭州總部,拜會阿里CEO陸兆禧,雙方期待更深層次合作方案出台……

智能機時代的來臨給手機行業帶來了短暫的風光,移動互聯網時代又給了它們一記重擊。在風雨飄搖的手機行業裡,這個從鄉鎮一路走出來的寧鵬和他的公司到底能有怎樣的未來?

i黑馬點評:凱利通的成功之處在於深入分析市場需求,然後切入其中的剛需,再不斷調試產品讓其契合這個剛需。這種根據市場需求來改進產品的思路值得其他創業者學習。寧鵬通過這樣一個路徑,建立起了在細分市場的領導地位。但其產品門檻顯然不高,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顯然需要進一步的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271

凱文·凱利分享: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根本就什麽都不算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0/146555.html

“破壞性創新”是克里斯坦森教授那本著名的《創新者的窘境》書中提到的概念。他告訴我們,創新在一個既已成功的主體中是多麽難以發生。1800年代,當時世界上最盈利的企業是那些經營帆船的公司,它們已經成為全球性企業。隨後蒸汽船被發明了,沒有帆,靠蒸汽輪機發動。蒸汽船出現伊始,是一種體驗很糟的交通工具——跟大帆船相比又小又短,制造價格非常昂貴,可靠性也很差。當時的大船運公司都沒有把它放在眼里。

然而,盡管種種的不靠譜,但蒸汽船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逆流前進,這改變了人類幾千年只能“順流而下”的歷史。隨著技術的發展,蒸汽船就變得越來越便宜,可靠性也越來越高,體積也變得越來越大。最後,蒸汽船的技術成熟了,不但消滅了大帆船,也消滅了那些依賴大帆船做航運的海運公司。
 

破壞性創新技術最初都是個笑話

總結起來:破壞性創新的技術都有一個模式: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都是不起眼的東西,被人忽略。可以看到這三條線:上面一條線是在市場上表現非常好的業界領袖,有一個很平穩的發展曲線;下面一條曲線就是消費者的最低滿意度,最下面那個點,是當時出現的破壞性創新企業。最初的時候,破壞性創新的技術遠比客戶的要求差,是一個笑話。然而,當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突然有一天碰到了消費者的需求點,就會產生很快的發展勢頭,成為市場上的統治者。

對於具有破壞性技術的創業企業來說,他們曾經非常掙紮,工作質量非常低,風險極高,利潤極低,市場極小,商業模式也沒有被重視過,理性的商人都不會去做這種生意。為什麽只有創業企業和小企業會去做這些創新呢?因為他們別無選擇。一個非常非常恐怖的事實是,大多數創業企業最後都是完蛋的!

另外,不管你們是做哪個行業的,真正對你們構成最大威脅的對手一定不是現在行業內的對手,而且那些行業之外你看不到競爭對手。接下來,我想給大家說一說那些我認為有可能產生顛覆的領域。

從銅時代到氧氣時代

我想說的第一事實就是:這個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不是物質,而是信息。它比我們所有的生物產能,人類的生產力都要快。世界上的信息量大到什麽程度?需要用16乘以276次方去描述。人類每秒鐘創造的網線長度已經超過了聲速。這些就叫信息爆炸,信息膨脹的速度和原子彈爆炸的速度是一樣的。而這是一個持久的爆炸,遠遠不是一瞬間。

到2050年,數據量將達到非常恐怖的100萬Zetabit。一個Zetabit是1萬億G。接下來這個時代就叫Zeta時代,而在Zeta時代之後,更大量級的信息用什麽來描述?英語已經詞窮了。我與很多語言學家聊過這個問題,他們都沒有答案。面對如此大的信息量,我們甚至沒有一個好的數學算法去實時處理數據。怎樣利用這些數據,把數據變為有價值的東西?這里面就有很多商機。

不同的商業時代使用不同介質傳遞信息。早期是銅,因為人們用電纜傳輸;然後進入矽的時代,矽制造成芯片。我認為下一個時代是氧氣的時代。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通過無線網絡來傳輸的信息總量就會超過通過有線網絡來傳輸的信息總量。

個人數據才是大未來

未來數據還有一個趨勢:如今很多數據都在洲際間通過海底光纜來傳輸,是地理位置之間的傳輸。但今後很多數據會留在本地進行處理,甚至以每個家庭為單位處理的信息總量可能會比留在本地的數據總量還要大。再擴大一個層面來說,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很多數據。在廣播時代,觀眾人數是一個很大的量級,由廣播臺去觸及;到了互聯網時代,出現博客和社會化媒體,你成為了一個廣播臺,可以擁有很多受眾,但你傳遞的信息量比較少,遠遠不如廣播臺;後來出現了微信朋友圈,傳遞給相對少的受眾,但信息的總量非常大。我認為未來就是每一個人傳遞自己信息的時代。

亞馬遜那樣的大網站有一個節點去控制很多觀眾,我們稱之為“雲”;低一層次的就是一些本地的發送站,我們稱之為“霧”;而最底層的稱為網格,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作為接收端。我預言,接下來數據會更多地在每個人的智能設備之間傳輸,不會回到發射塔、交換機或者“雲”里面。我們自己就形成了一個小的局域網。到2020年,超過2/3的信息傳送距離不會超過1公里。那麽像WiFi、藍牙技術等目前雖然不是電信級別的技術,不是很嚴肅,利潤很低,市場很小,問題很多,但是不是有可能顛覆未來呢?

介入網絡的能力重於所有權

另一個顛覆性的技術就是雲技術。在一個500人的團體里,信息量是500平方等級的;另一個500人團體的信息量也是500平方等級的。如果這兩個團體聯網,則能產生1000的平方量級的數據量,遠遠大於兩個500的平方。傳統擴大網絡很簡單,就是把這些小的網絡連起來,變成一個更大的網絡。擴大網絡規模帶來的增長是幾何倍數的。所以,有一個很大的雲,要比你把它分散成很多小的網絡的價值更多。從這個互聯網角度看,人數越多,你提供每個客戶的成本就向零無限靠近,你基本上可以提供一個免費的服務。隨著雲技術的不斷發展,介入網絡的能力要比實際擁有的所有權要更重要。由於物權是資本主義的基礎,現在我們在顛覆所有權,對資本主義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所有生意都是數據生意

不管你現在做什麽行業,你做的生意都是數據生意。你關於客戶的這些數據,其實跟你的客戶對於你來說是同樣重要的。數據可以通過網絡流轉,從一個格式變成另一個格式。數據不應該以它的存儲而定義,應該由它的流轉來定義。

過去的數據時代,我們使用文件、文件夾、桌面這些東西。進入網絡時代之後,數據就出現在網頁上、鏈接里。今天我們用雲,用標簽、流來比喻數據。對現在來說,文件夾、網頁什麽的就不是最重要的數據。所有的東西都在我們的數據流里,有信息、有新聞。過去的關鍵詞是我,現在的關健詞是我們;過去的關鍵詞是項目,現在的關健詞是數據。我們處於整個互聯網新時代的第一天,此時此刻最重要的。接下來我們就需要了解如何量化自己,我也一直在參與這樣的項目,把我們自身的一些信息去數據化。

我們使用很多設備去進行自我量化。我認識的一些人,會在身上裝40多個傳感器,不停地檢測自己的數據。我曾經跟一個人打賭說,任何一個只要是人類用工具可以測量的數據,都一定在被測量。我們為什麽要跟蹤這些數據?有健康的原因,社交的原因,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因。還有很多非常前沿的數據測量工具,比如說有一種工具可以去分析我們呼吸氣體里面的化合物,通過分析呼吸來判斷你的血液情況。蘋果推出的手表也是不停采集你的數據,通過APP進行處理。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哪天的工作效率最高,在那天我們吃了什麽,做了哪些事情來提高效率。我們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生產效率。

現在只是分享時代的早期

現在討論很熱的一個話題就是無處不在的攝像頭監控。然而互聯網總是希望去監控和采集數據,我們是很難去停止這個趨勢的。我們每一臺手機上都有一個攝像機,這意味著全球一共有60億臺攝像機。社會化媒體的興盛,讓我們總是不停在報告我們的位置。

我和斯皮爾伯格一起做了部電影叫《少數派報告》,男主角想從一直被跟蹤的環境里逃出去,但他發現,他每到一個地方,屏幕上的廣告都變成針對他的廣告。我們現在談論艷照門、國家安全局的棱鏡,我們都知道自己的數據一直被采集不安全。這些數據我們是無法停止被采集的,我們應該想的是,如何怎麽樣把采集數據的模式從由某一個機構來掌控,變成你我之間去互相觀察。比如,美國的警察帶了一個傳感器攝像頭對市民進行實時監控,那麽反過來,市民也可以帶這個東西去監控警察對我們做了什麽。

個性化與透明度是正相關的。如果你完全把自己藏起來,不對別人分享任何數據,你的個性化也為零。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有個性的人,就必須向外面展現你自己的數據,把你的信息傳達出去。

我們現在還處於傳統和前沿交替的年代,很多人說:我不會去跟別人分享我的醫療數據,財務數據,不會去跟別人分享我的性生活。但這些只是你現在的觀點。我認為,今後人們會去分享這些數據,我們現在還處於分享時代的早期。

增強現實、新交互界面與視覺跟蹤

大家都知道谷歌眼鏡,而現在的可穿戴智能隱性眼鏡可以直接貼在你的角膜上。可穿戴設備不止是眼鏡,它可能變成衣服。我們用它來接收數據,同時也在傳遞數據,通過各種摩擦跟它互動。我們還給盲人做了一個可穿戴式的背心,上面有攝像頭,可以看到前方,通過振動去告訴這個盲人怎麽走。

這些就是增強現實,我在大學里學的就是這個專業。增強現實把虛擬的物體跟你看到的真實世界通過某種方式結合在一起,這是很酷的。

新的交互界面,我在《少數派報告》中演示過。湯姆克魯斯在操作一臺電腦的時候,並不是像我們這樣敲鍵盤,而是渾身都用起來去跟一臺機器互動。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應該可以操作一臺電腦。如果我要再做一個科幻電影,我絕對不會讓電影主角用鍵盤來操作電腦的,我會讓他做一些手勢,看上去就是在工作。

此外還有視覺跟蹤。它會跟蹤你的眼睛看的地方,知道你在看什麽。通過視覺跟蹤,我們還可以捕捉他的情緒,利用這些技術去跟蹤他的眼球,去看他在看哪些內容的時候情緒變化如何,據此去更改我們的內容。結果就是,我們在看屏幕的時候,實際上它也在看我們。我們就可以去根據這樣反饋來修改我們的作品。

語音技術也遠不止是蘋果的SIRI技術,比如說翻譯。有一種實時的翻譯工具,畫面拍的是西班牙語,顯示出來就變成了英語。這個是一個我們最後的一個人際交互的一個設想,就是除了前面說的這些,他是一個頭盔,你帶在頭上它會去捕捉你的想法,你可以通過你的想法去操縱電腦。

註意力在哪兒,錢就在哪兒

註意力經濟是一個顛覆性的領域,註意力在哪兒,錢就在哪兒。很多人每天都在看郵件,花很多時間在郵件上,它占用我們的時間。於是有人說,你讀郵件是應該能拿到錢的,因為你在花時間。如果讀郵件都要給錢的話,那讀廣告是不是更要給錢呢?現在的廣告投放模式是花錢投給廣告公司,為什麽不去直接把錢花在你的用戶上,讓他看廣告就能拿到錢呢?這樣我們就可以看這人的關註度在哪兒,然後用錢去買他的註意力,讓他看我們的廣告。這個人會影響其他的人,有影響力人的就應該給更多錢。

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是,我們應該有權利去讓自己成為媒體,在自己上面放廣告去賺錢。比如一些博客的下面會放一個廣告,看上去挺酷的,不像是一個廣告,而博主能拿到錢。另外人們應該有能力去通過自己去制作廣告賺錢。有消費者直接參與的廣告制作、直接進行廣告宣傳,然後通過自己的社會化媒體變成社會化的一個廣告。這徹底顛覆了廣告行業。

遠距離圖像與視頻技術

遠距離圖像也是一個顛覆性的領域,比如電話會議、遠程醫療。Oculus是Facebook剛剛收購的一家虛擬現實公司,我試過他們的產品,感覺特別好,是一種全浸入式的體驗,非常真實。Facebook花了10億美元去收購這家公司。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屏幕,包括可折疊的屏幕。未來的屏,不僅僅是硬硬的一塊,我們甚至可以把屏變得跟書一樣,可以翻,可以折,里面的內容可變。還有一些沒有屏的展示,比如說全息圖。全息技術現在不完美,但以後可能也會對我們產生顛覆。我們現在已經不是讀書的人,而是讀屏的人。屏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邏輯。

3D打印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巨大顛覆就是,你以前認為硬件的那些東西,在未來都會變成軟件了。3D打印出來的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圖紙,是能夠更改的能夠傳輸、修改的,是數據形成的。那麽這就是一個跟我們現在談到的這個各種各樣的互聯網設備一樣,它里面是也芯片的,美國人有一種期望,利用3D打印技術重新讓制造業回歸美國,但也有一種說法,中國現在是3D打印的領袖。

人工智能是可購買的智慧

蘋果的SIRI就是人工智能,你可以跟它對話。但我們看到的大多數人工智能沒那麽酷,都在後臺運行。它可以處理X光片、處理法律證據、飛行問題等等。現在圖形處理芯片的進步提升了機器學習能力,有一些機器可以看懂你的照片,告訴你這些照片是關於什麽的,還可以跟你進行人際交互對話,目前還處在實驗室階段。

人工智能是你可以花錢購買的一種服務。通過人工智能去創業的公司,需要將人工智能運用到某一個特定領域去增加智慧。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其實就是把人工智能的智慧放到車里。它的出現將影響交通狀態、影響快遞這樣的行業和司機行業的人。而真正的革命是:這些汽車今後將變成你的新辦公室,今後你用汽車接收的數據將比你坐在寫字樓里接收的數據更多。

電子貨幣是一種交流

錢很重要,但錢現在是一種交流。所有跟溝通性質相同的領域,比如說分享、合作、跟蹤、廣播、闡述或者是識別,都帶有交流的性質。有一種加密的貨幣叫比特幣,意味著這種溝通交流也是加密的。比特幣是一種加密的貨幣,但並不是隱形的貨幣。電子貨幣產生的交易都跟溝通一樣,是可以跟蹤的,其實是一種交流。所以比特幣真正帶來的顛覆是一種交流的感覺,而這種交流產生了錢一樣的價值。

股權眾籌的革命

美國現在有450個眾籌平臺,產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項目,它現在變成一個很大的生意,很多錢湧到這個領域。很多人用這個眾籌網站並不是為了融資,而是用這個東西去做市場調查,去看看自己的商業計劃書會不會受歡迎。最近眾籌股權被承認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革命。

如果我們穿越到1980年代,告訴那時的人,30年以後你們會有維基百科,會有今天各種各樣很酷的技術,沒有人會相信。展望今後20年,也是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唯一知道的是,20年以後最偉大的產品,現在還沒被發明出來,而你們作為創業者,就要去發明這些東西!雖然現在谷歌這樣的高科技公司如此強大而成功,但我只想說,你們現在開始一點也不晚,而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根本就什麽都不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12

乾貨|凱文·凱利獨家分享3小時,長達6000字的未來商業預言書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2070959

中歐美國頂級圈層遊學實錄(一)
9月27日,矽谷精神教父、科技商業預言家凱文·凱利在斯坦福大學,為來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美國頂級圈層,中歐私享之旅”的20多位學員進行了長達3個小時分享,暢談他對未來20年重大商業科技潮流的見解。
文/凱文·凱利 矽谷精神教父、科技商業預言家

KK精彩觀點放送:
下一個時代是氧氣的時代。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通過無線網絡來傳輸的信息總量就會超過通過有線網絡來傳輸的信息總量。
未來,數據會更多地在每個人的智能設備之間傳輸,不會回到發射塔、交換機或者“雲”里面。到2020年,超過2/3的信息傳送距離不會超過1公里。
很多人說:我不會去跟別人分享我的醫療數據,財務數據,性生活。但這只是你現在的觀點。今後人們會去分享這些數據,我們現在還處於分享時代的早期。
無人駕駛汽車今後將變成你的新辦公室,你用汽車接收的數據將比你坐在寫字樓里接收的數據更多。
比特幣真正帶來的顛覆是一種交流的感覺,而這種交流產生了錢一樣的價值。
20年以後最偉大的產品,現在還沒被發明出來。雖然谷歌這樣的高科技公司如此強大而成功,但我只想說,你們現在開始一點也不晚,而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根本就什麽都不算。

“破壞性創新”是克里斯坦森教授那本著名的《創新者的窘境》書中提到的概念。他告訴我們,創新在一個既已成功的主體中是多麽難以發生。1800年代,當時世界上最盈利的企業是那些經營帆船的公司,它們已經成為全球性企業。隨後蒸汽船被發明了,沒有帆,靠蒸汽輪機發動。蒸汽船出現伊始,是一種體驗很糟的交通工具——跟大帆船相比又小又短,制造價格非常昂貴,可靠性也很差。當時的大船運公司都沒有把它放在眼里。

然而,盡管種種的不靠譜,但蒸汽船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逆流前進,這改變了人類幾千年只能“順流而下”的歷史。隨著技術的發展,蒸汽船就變得越來越便宜,可靠性也越來越高,體積也變得越來越大。最後,蒸汽船的技術成熟了,不但消滅了大帆船,也消滅了那些依賴大帆船做航運的海運公司。

破壞性創新技術最初都是個笑話
總結起來:破壞性創新的技術都有一個模式: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都是不起眼的東西,被人忽略。可以看到這三條線:上面一條線是在市場上表現非常好的業界領袖,有一個很平穩的發展曲線;下面一條曲線就是消費者的最低滿意度,最下面那個點,是當時出現的破壞性創新企業。最初的時候,破壞性創新的技術遠比客戶的要求差,是一個笑話。然而,當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突然有一天碰到了消費者的需求點,就會產生很快的發展勢頭,成為市場上的統治者。

對於具有破壞性技術的創業企業來說,他們曾經非常掙紮,工作質量非常低,風險極高,利潤極低,市場極小,商業模式也沒有被重視過,理性的商人都不會去做這種生意。為什麽只有創業企業和小企業會去做這些創新呢?因為他們別無選擇。一個非常非常恐怖的事實是,大多數創業企業最後都是完蛋的!

另外,不管你們是做哪個行業的,真正對你們構成最大威脅的對手一定不是現在行業內的對手,而且那些行業之外你看不到競爭對手。接下來,我想給大家說一說那些我認為有可能產生顛覆的領域。

從銅時代到氧氣時代
我想說的第一事實就是:這個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不是物質,而是信息。它比我們所有的生物產能,人類的生產力都要快。世界上的信息量大到什麽程度?需要用16乘以276次方去描述。人類每秒鐘創造的網線長度已經超過了聲速。這些就叫信息爆炸,信息膨脹的速度和原子彈爆炸的速度是一樣的。而這是一個持久的爆炸,遠遠不是一瞬間。

到2050年,數據量將達到非常恐怖的100萬Zetabit。一個Zetabit是1萬億G。接下來這個時代就叫Zeta時代,而在Zeta時代之後,更大量級的信息用什麽來描述?英語已經詞窮了。我與很多語言學家聊過這個問題,他們都沒有答案。面對如此大的信息量,我們甚至沒有一個好的數學算法去實時處理數據。怎樣利用這些數據,把數據變為有價值的東西?這里面就有很多商機。

不同的商業時代使用不同介質傳遞信息。早期是銅,因為人們用電纜傳輸;然後進入矽的時代,矽制造成芯片。我認為下一個時代是氧氣的時代。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通過無線網絡來傳輸的信息總量就會超過通過有線網絡來傳輸的信息總量。

個人數據才是大未來
未來數據還有一個趨勢:如今很多數據都在洲際間通過海底光纜來傳輸,是地理位置之間的傳輸。但今後很多數據會留在本地進行處理,甚至以每個家庭為單位處理的信息總量可能會比留在本地的數據總量還要大。再擴大一個層面來說,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很多數據。在廣播時代,觀眾人數是一個很大的量級,由廣播臺去觸及;到了互聯網時代,出現博客和社會化媒體,你成為了一個廣播臺,可以擁有很多受眾,但你傳遞的信息量比較少,遠遠不如廣播臺;後來出現了微信朋友圈,傳遞給相對少的受眾,但信息的總量非常大。我認為未來就是每一個人傳遞自己信息的時代。

亞馬遜那樣的大網站有一個節點去控制很多觀眾,我們稱之為“雲”;低一層次的就是一些本地的發送站,我們稱之為“霧”;而最底層的稱為網格,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作為接收端。我預言,接下來數據會更多地在每個人的智能設備之間傳輸,不會回到發射塔、交換機或者“雲”里面。我們自己就形成了一個小的局域網。到2020年,超過2/3的信息傳送距離不會超過1公里。那麽像WiFi、藍牙技術等目前雖然不是電信級別的技術,不是很嚴肅,利潤很低,市場很小,問題很多,但是不是有可能顛覆未來呢?

介入網絡的能力重於所有權
另一個顛覆性的技術就是雲技術。在一個500人的團體里,信息量是500平方等級的;另一個500人團體的信息量也是500平方等級的。如果這兩個團體聯網,則能產生1000的平方量級的數據量,遠遠大於兩個500的平方。傳統擴大網絡很簡單,就是把這些小的網絡連起來,變成一個更大的網絡。擴大網絡規模帶來的增長是幾何倍數的。所以,有一個很大的雲,要比你把它分散成很多小的網絡的價值更多。從這個互聯網角度看,人數越多,你提供每個客戶的成本就向零無限靠近,你基本上可以提供一個免費的服務。隨著雲技術的不斷發展,介入網絡的能力要比實際擁有的所有權要更重要。由於物權是資本主義的基礎,現在我們在顛覆所有權,對資本主義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所有生意都是數據生意
不管你現在做什麽行業,你做的生意都是數據生意。你關於客戶的這些數據,其實跟你的客戶對於你來說是同樣重要的。數據可以通過網絡流轉,從一個格式變成另一個格式。數據不應該以它的存儲而定義,應該由它的流轉來定義。

過去的數據時代,我們使用文件、文件夾、桌面這些東西。進入網絡時代之後,數據就出現在網頁上、鏈接里。今天我們用雲,用標簽、流來比喻數據。對現在來說,文件夾、網頁什麽的就不是最重要的數據。所有的東西都在我們的數據流里,有信息、有新聞。過去的關鍵詞是我,現在的關健詞是我們;過去的關鍵詞是項目,現在的關健詞是數據。我們處於整個互聯網新時代的第一天,此時此刻最重要的。接下來我們就需要了解如何量化自己,我也一直在參與這樣的項目,把我們自身的一些信息去數據化。

我們使用很多設備去進行自我量化。我認識的一些人,會在身上裝40多個傳感器,不停地檢測自己的數據。我曾經跟一個人打賭說,任何一個只要是人類用工具可以測量的數據,都一定在被測量。我們為什麽要跟蹤這些數據?有健康的原因,社交的原因,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因。還有很多非常前沿的數據測量工具,比如說有一種工具可以去分析我們呼吸氣體里面的化合物,通過分析呼吸來判斷你的血液情況。蘋果推出的手表也是不停采集你的數據,通過APP進行處理。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哪天的工作效率最高,在那天我們吃了什麽,做了哪些事情來提高效率。我們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生產效率。

現在只是分享時代的早期
現在討論很熱的一個話題就是無處不在的攝像頭監控。然而互聯網總是希望去監控和采集數據,我們是很難去停止這個趨勢的。我們每一臺手機上都有一個攝像機,這意味著全球一共有60億臺攝像機。社會化媒體的興盛,讓我們總是不停在報告我們的位置。

我和斯皮爾伯格一起做了部電影叫《少數派報告》,男主角想從一直被跟蹤的環境里逃出去,但他發現,他每到一個地方,屏幕上的廣告都變成針對他的廣告。我們現在談論艷照門、國家安全局的棱鏡,我們都知道自己的數據一直被采集不安全。這些數據我們是無法停止被采集的,我們應該想的是,如何怎麽樣把采集數據的模式從由某一個機構來掌控,變成你我之間去互相觀察。比如,美國的警察帶了一個傳感器攝像頭對市民進行實時監控,那麽反過來,市民也可以帶這個東西去監控警察對我們做了什麽。

個性化與透明度是正相關的。如果你完全把自己藏起來,不對別人分享任何數據,你的個性化也為零。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有個性的人,就必須向外面展現你自己的數據,把你的信息傳達出去。

我們現在還處於傳統和前沿交替的年代,很多人說:我不會去跟別人分享我的醫療數據,財務數據,不會去跟別人分享我的性生活。但這些只是你現在的觀點。我認為,今後人們會去分享這些數據,我們現在還處於分享時代的早期。

增強現實、新交互界面與視覺跟蹤
大家都知道谷歌眼鏡,而現在的可穿戴智能隱性眼鏡可以直接貼在你的角膜上。可穿戴設備不止是眼鏡,它可能變成衣服。我們用它來接收數據,同時也在傳遞數據,通過各種摩擦跟它互動。我們還給盲人做了一個可穿戴式的背心,上面有攝像頭,可以看到前方,通過振動去告訴這個盲人怎麽走。

這些就是增強現實,我在大學里學的就是這個專業。增強現實把虛擬的物體跟你看到的真實世界通過某種方式結合在一起,這是很酷的。

新的交互界面,我在《少數派報告》中演示過。湯姆克魯斯在操作一臺電腦的時候,並不是像我們這樣敲鍵盤,而是渾身都用起來去跟一臺機器互動。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應該可以操作一臺電腦。如果我要再做一個科幻電影,我絕對不會讓電影主角用鍵盤來操作電腦的,我會讓他做一些手勢,看上去就是在工作。

此外還有視覺跟蹤。它會跟蹤你的眼睛看的地方,知道你在看什麽。通過視覺跟蹤,我們還可以捕捉他的情緒,利用這些技術去跟蹤他的眼球,去看他在看哪些內容的時候情緒變化如何,據此去更改我們的內容。結果就是,我們在看屏幕的時候,實際上它也在看我們。我們就可以去根據這樣反饋來修改我們的作品。

語音技術也遠不止是蘋果的SIRI技術,比如說翻譯。有一種實時的翻譯工具,畫面拍的是西班牙語,顯示出來就變成了英語。這個是一個我們最後的一個人際交互的一個設想,就是除了前面說的這些,他是一個頭盔,你帶在頭上它會去捕捉你的想法,你可以通過你的想法去操縱電腦。

註意力在哪兒,錢就在哪兒
註意力經濟是一個顛覆性的領域,註意力在哪兒,錢就在哪兒。很多人每天都在看郵件,花很多時間在郵件上,它占用我們的時間。於是有人說,你讀郵件是應該能拿到錢的,因為你在花時間。如果讀郵件都要給錢的話,那讀廣告是不是更要給錢呢?現在的廣告投放模式是花錢投給廣告公司,為什麽不去直接把錢花在你的用戶上,讓他看廣告就能拿到錢呢?這樣我們就可以看這人的關註度在哪兒,然後用錢去買他的註意力,讓他看我們的廣告。這個人會影響其他的人,有影響力人的就應該給更多錢。

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是,我們應該有權利去讓自己成為媒體,在自己上面放廣告去賺錢。比如一些博客的下面會放一個廣告,看上去挺酷的,不像是一個廣告,而博主能拿到錢。另外人們應該有能力去通過自己去制作廣告賺錢。有消費者直接參與的廣告制作、直接進行廣告宣傳,然後通過自己的社會化媒體變成社會化的一個廣告。這徹底顛覆了廣告行業。

遠距離圖像與視頻技術
遠距離圖像也是一個顛覆性的領域,比如電話會議、遠程醫療。Oculus是Facebook剛剛收購的一家虛擬現實公司,我試過他們的產品,感覺特別好,是一種全浸入式的體驗,非常真實。Facebook花了10億美元去收購這家公司。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屏幕,包括可折疊的屏幕。未來的屏,不僅僅是硬硬的一塊,我們甚至可以把屏變得跟書一樣,可以翻,可以折,里面的內容可變。還有一些沒有屏的展示,比如說全息圖。全息技術現在不完美,但以後可能也會對我們產生顛覆。我們現在已經不是讀書的人,而是讀屏的人。屏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邏輯。

3D打印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巨大顛覆就是,你以前認為硬件的那些東西,在未來都會變成軟件了。3D打印出來的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圖紙,是能夠更改的能夠傳輸、修改的,是數據形成的。那麽這就是一個跟我們現在談到的這個各種各樣的互聯網設備一樣,它里面是也芯片的,美國人有一種期望,利用3D打印技術重新讓制造業回歸美國,但也有一種說法,中國現在是3D打印的領袖。

人工智能是可購買的智慧
蘋果的SIRI就是人工智能,你可以跟它對話。但我們看到的大多數人工智能沒那麽酷,都在後臺運行。它可以處理X光片、處理法律證據、飛行問題等等。現在圖形處理芯片的進步提升了機器學習能力,有一些機器可以看懂你的照片,告訴你這些照片是關於什麽的,還可以跟你進行人際交互對話,目前還處在實驗室階段。

人工智能是你可以花錢購買的一種服務。通過人工智能去創業的公司,需要將人工智能運用到某一個特定領域去增加智慧。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其實就是把人工智能的智慧放到車里。它的出現將影響交通狀態、影響快遞這樣的行業和司機行業的人。而真正的革命是:這些汽車今後將變成你的新辦公室,今後你用汽車接收的數據將比你坐在寫字樓里接收的數據更多。

電子貨幣是一種交流
錢很重要,但錢現在是一種交流。所有跟溝通性質相同的領域,比如說分享、合作、跟蹤、廣播、闡述或者是識別,都帶有交流的性質。有一種加密的貨幣叫比特幣,意味著這種溝通交流也是加密的。比特幣是一種加密的貨幣,但並不是隱形的貨幣。電子貨幣產生的交易都跟溝通一樣,是可以跟蹤的,其實是一種交流。所以比特幣真正帶來的顛覆是一種交流的感覺,而這種交流產生了錢一樣的價值。

股權眾籌的革命
美國現在有450個眾籌平臺,產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項目,它現在變成一個很大的生意,很多錢湧到這個領域。很多人用這個眾籌網站並不是為了融資,而是用這個東西去做市場調查,去看看自己的商業計劃書會不會受歡迎。最近眾籌股權被承認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革命。

如果我們穿越到1980年代,告訴那時的人,30年以後你們會有維基百科,會有今天各種各樣很酷的技術,沒有人會相信。展望今後20年,也是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唯一知道的是,20年以後最偉大的產品,現在還沒被發明出來,而你們作為創業者,就要去發明這些東西!雖然現在谷歌這樣的高科技公司如此強大而成功,但我只想說,你們現在開始一點也不晚,而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根本就什麽都不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68

走下神壇吧,失控的凱文•凱利和失控的《失控》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23/149216.html

凱文·凱利(KK),《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失控》一書的作者。在中國,他受到許多大佬追捧,被稱作“矽谷神人”和“科技預言學家”。但真實的凱文·凱利到底是什麽樣的?走下神壇,本文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凱文·凱利,不神話,也不貶損。

 
要更具體點,就隨便擺一下譜吧。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諾頓·洛倫茨提出混沌理論(Chaos),非線性系統具有的多樣性和多尺度性。混沌理論解釋了決定系統可能產生隨機結果。理論的最大的貢獻是用簡單的模型獲得明確的非周期結果。在氣象、航空及航天等領域的研究里有重大的作用。“蝴蝶效應”就是洛倫茨最老百姓的比喻,在形象、生動和詩意方面,不知道比“失控”強多少倍。60年代,美國數學家StephenSmale發現某些物體的行徑經過某種規則性變化之後,隨後的發展並無一定的軌跡可循,呈現失序的混沌狀態,就是KK所謂的失控。而非線性、不確定性、自組織性、湧現性等那都是複雜性科學研究的最基本特性而已。單說自組織理論,這個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建立並發展起來的系統理論的一種。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複雜自組織系統(生命系統、社會系統)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問題,即在一定條件下,系統是如何自發地由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的。混沌理論的大家之一、20世紀60和70年代創立耗散結構理論的普利高津(Pregogine)曾說:“我堅信,我們正處在科學史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上。我們走到了伽利略和牛頓所開辟的道路的盡頭,他們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時間可逆的確定性宇宙的圖景。我們卻看到了確定性的腐朽和物理學定義新表述的誕生。”
 
事實上,許多學科領域關於“不確定性”的研究成果已經揭示了微觀和宏觀世界中不確定性的必然存在。如量子力學中的海森堡測不準原則、數理邏輯中的哥德爾定理、社會選擇理論中的阿羅不可能定理以及模糊邏輯等方法的提出,都從不同的學科角度,為“不確定性”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提供了準備條件。複雜性科學是指以複雜性系統為研究對象,以超越還原論為方法論特征,以揭示和解釋複雜系統運行規律為主要任務,以提高人們認識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為主要目的的一種“學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興科學研究形態。埃德加·莫蘭莫蘭正式提出“複雜性方法”是在他1973年發表的《迷失的範式:人性研究》一書中。莫蘭複雜性思想的核心是他所說的“來自噪聲的有序”的原則,這條原理打破了有關有序性和無序性相互對立和排斥的傳統觀念,指出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為用,共同促進系統的組織複雜性的增長口。這正是莫蘭在其書中闡發的複雜性方法的一條基本原則,它揭示了動態有序的現象的本質。
 
更早還可以追溯到發端於20世紀20年代的系統科學。廣義的系統科學包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同學、突變論、運籌學、模糊數學、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論、系統動力學、灰色系統論、系統工程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學、知識工程學、傳播學等一大批學科在內,隨便拿一門課都可以砸死人不償命。系統科學是20世紀中葉以來發展最快的一大門綜合性科學。20世紀後期興起的相似論、現代概率論、超熵論、奇異吸引學及混沌理論、紊亂學、模糊邏輯學等,也將進入廣義系統科學並成為其重要內容。
 
如果還想更學究和更八股一點,還可以穿梭到古人堆里去扒拉扒拉。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上說,四大古文明中均有系統論的將現象看做系統加以考察的思想。而在古希伯來的宗教神學、老子的自然人學、古希臘自然哲學三大古文化中,更有充分體現。系統一詞,即來源於古希臘語,是由部分級成整體的意思。常用為亞里斯多德所言“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來體現此思想在人類思維中的源遠流長。周易和中醫有著最豐富和完整和最悠久的系統思維模式,歐洲最早完整提出系統方法的是熟悉中國哲學的萊不尼茲和康德。算了,還是少驚動這些古人吧。何況面對這把年紀的KK,尊老愛幼還是要有的。
 
KK的另一個身份是《連線》雜誌的創始主編。《連線》雜誌的確是網絡新文化的重要陣地和一座豐碑,堪稱“技術領域的滾石雜誌”。《連線》雜誌真正的創始人是Louis Rossetto和Jane Metcalfe。《連線》雜誌的定位與風格是《全球概覽》的主編斯圖爾特·布蘭德(Stewart Brand)確立的,凱文·凱利是布蘭德的長期助手,協助布蘭德出版著名的《全球概覽》,協助創辦著名的社區WELL。《連線》雜誌的樣刊完成於1991年,此後開始了艱難的融資籌款過程。與任何一個高科技領域的創業者一樣,經歷了無數的艱難痛苦,幾度難產。1992年,LouisRossetto聘用了凱文·凱利,擔任《連線》雜誌的執行主編。查查百度百科就知道,“執行主編履行主編的職能,但不一定具備主編職稱,由單位聘任即可。一般情況下,相對於副主編,執行主編是指特定的人而從事某項工作。副主編是在任職務,而執行主編是臨時指定的”。這段文字雖然比較本土化,但是也說明了執行主編肯定不是雜誌的決定性靈魂人物。無論從哪個角度,《連線》雜誌的主要貢獻者排序,KK都不是真正領軍的人物。在早期《連線》雜誌撰稿的一大批大拿中,KK的思想與文章更是沒有突出的影響。與後來接任的安德森相比,更是相去甚遠。早期創始成員全部離去,安德森的幾組主筆文章都產生轟動效應,雜誌也開創了“安德森時代”。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影響互聯網業界與美國社會的思想家層面,KK從來就不是第一梯隊的成員。KK在美國的半個世紀中享受的熱度還不到今天他在中國這兩年的一個零頭吧。這肯定是天大的一個誤會!
 
走下神壇,還原一個真實的凱文·凱利,不神話,也不貶損。作為當年網絡文化第一旗手的助理,作為《全球概覽》、WELL社區和《連線》雜誌的重要參與者,我們應該尊重他。但是,真的不能再繼續神化下去,誤導無數後來者拜錯了山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53

凱文·凱利:以進化論思想打量互聯網時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30/149916.html

黑馬說:無論是《失控》,還是《科技要什麽》,凱文•凱利的思想正是對他所宣稱的“全球腦”的印證——它源起於生物領域進化論思想,又與技術發展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對互聯網崛起的全新詮釋。這種得益於連接並促使信息排列可能性爆發式增長,從而催生更多創意、發明和創新的情況或將在未來常態化。

文 | 余晨

1999年,已是《失控》問世的第五個年頭。在這一年,好萊塢大片《黑客帝國》風靡全球,而《失控》正是《黑客帝國》導演安迪·沃卓斯基要求主演基努·里維斯去讀的三本書之一。也正是在這一年,凱文·凱利應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之邀,和其他未來學家聚到了一起,頭腦風暴,暢想2054年的世界會是什麽樣,以提供足夠多的細節來拍攝電影。

好萊塢總是喜歡大場面——關乎全人類,關乎遙遠未來,關乎我們對自身重新定義的大場面,並富有想象力地揭示各種超乎想象的可能性。這類影片也格外賣座,僅《黑客帝國》的全球票房就已超過16億美元,尚且不論隨後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所形成的更大影響力。這也意味著,這些主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心。

全球數以億計的人能通過現代電影攝制、拷貝、播映等技術,尤其是互聯網傳播技術去觀看這些影片,並同時聚在網絡上分享、評介、討論。這也正是凱文·凱利“全球腦”的一個生動實例。用凱文·凱利的觀點來看,全球70億人,都將有可能隨時隨地實時接入互聯網,這非常強大,也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非同尋常之事。他用“全球腦”來稱呼這一激動人心之事,並將互聯網視為人類有史以來的最偉大發明。

如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麽1994年出版的《失控》,在20多年之後,仍然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失控》出版後,被譯為中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等多種文字,直到今天仍然名列美國亞馬遜暢銷書名單,並出現在其他全球諸多推薦或者暢銷排行榜里。

這與其說是凱文·凱利作為一個作者的成功,他得心應手地在技術和生命的主題之間穿梭,賦予冰冷的機械、技術以生命感的溫暖,倒不如說是《失控》書中所展開的波瀾壯闊的畫卷正在這個時代的舞臺上演,世界活生生地印證了凱文·凱利的許多洞見,也反過來推動更多人開始關註《失控》。

要知道,《失控》出版的那一年,全球互聯網滲透率還不到0.4%,楊致遠和大衛·費羅(David Filo)才剛剛創立雅虎,亞馬遜1995年才上線,谷歌和 Facebook還要更晚才亮相歷史舞臺。今天被奉為互聯網經典巨著的《失控》,其實是誕生在一個互聯網面向全球普及剛剛起步的蠻荒時代。

凱文·凱利的家

在《失控》出版快20年後,我訪問了凱文·凱利。對話就在他的居所里展開。

矽谷典型的辦公環境是 101高速公路旁那些窗明幾凈的辦公樓,但凱文·凱利的居所並非典型的矽谷風格。凱文·凱利的居所位於舊金山南部海濱小鎮帕西菲卡,青松翠柏掩映的木屋,常年繚繞在霧氣里,一種強烈的生命感油然襲來。在中國文化的語境里,這很容易讓人想起遠隔塵世、修身養性的隱士,但在美國,你完全可以想象在這屋子里藏著多少千奇百怪的創意或創新。

凱文·凱利在家辦公,他居所的側翼有一個和生活區隔離開的辦公區。走進凱文·凱利的辦公區,“全球腦”會立刻在你的眼前具象起來。這里排滿了書,各類知識和智慧躲進紙張里,平靜地躺在書架上,隨時光荏苒而不改面貌,但一旦被凱文·凱利取出,再消化進他的大腦,就立刻與他既有的知識和智慧“連接”,生命力頃刻被激活,張揚著通過更大的網絡連接去改變世界。

房間里堆滿了各種玩具和模型。有一個泡沫塑料做的機器人比較顯眼,這可被視作凱文·凱利思考主線的象征——人和機器,或者說生物和機器的沖突。

這里還有樂高。我敢肯定,凱文·凱利一定創造了很多新奇的搭建方法。人的想象力通過技術得到了一次物質的具化。樂高的各個小模塊看似不起眼,但當它們被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相對複雜的系統”時,立刻會呈現出“相對類生命”的特征。不是嗎?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常常為那些由小模塊最後“連接”成的“大英雄”而拍手歡呼。不過,在凱文·凱利看來,更宏偉的呈現應該是“全球腦”,在他的桌上,就擺放著大腦的模型。

凱文·凱利甚至養了幾只巨型蜘蛛。這些毛茸茸的家夥對我這位“不速之客”張牙舞爪,讓我不禁感到幾分寒意。老實講,多數人對蜘蛛比較反感,道理很簡單,蜘蛛的外形實在不太討人喜歡。但也有不少互聯網極客對蜘蛛偏愛有加,道理也很簡單,因為蜘蛛長於織網。今天,當我們津津樂道於搜索引擎工作的原理時,還會形象地把網絡爬蟲稱為“網絡蜘蛛”。

凱文·凱利就坐在這些知識、智慧、創意和想象之中,或者,用更確切的凱文·凱利自己的風格來描述,他正坐在生物和人造物之中。此時,他正在創作新書《酷工具》(Cool Tools)。

凱文·凱利理論

和《失控》及《科技要什麽》(What Technology Wants)不太一樣,《酷工具》更像一本有關實用工具的百科全書,書里提及的工具能夠富有想象地解決你面臨的實際問題,閱讀對象可以從園丁到家庭主婦。的確,這本書包羅萬象,正如其作者凱文·凱利的博學多識,它能夠更直觀地激發人們對改變和突破現實各種可能性的想象。也正因為如此,凱文·凱利將本書的副標題命名為“各種可能性的目錄”。把互聯網視為一種工具,釋放人性,解放人性,最終讓人更完美,帶給我們更大的自由,這是凱文·凱利的一貫思想,並始終貫穿他所有的著作。

凱文·凱利謙和、熱情,甚至有幾分俏皮,他對亞洲尤其中國絲毫不陌生。在 20歲時,他就輟學跑到亞洲遊歷,此後的七八年間,他的足跡遍及中國臺灣、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等地,他的太太就是一位來自臺灣的生物化學家。凱文·凱利的官方網站在主頁列舉了《失控》的各類譯本,第一本就是中文譯本。(有意思的是,喬布斯早年也有過亞洲遊歷經歷,並且始終堅持了禪修之路。也許亞洲文化中註重直觀、註重想象的要素激發了這些西方來客對世界的重新認識。)

在拜訪凱文·凱利之前,我又認真地通讀了《失控》和《科技要什麽》,還好我之前系統學過“進化論”(這可是理解凱文·凱利的重要切入點),因此對把握這兩本書的要旨也算得上得心應手。於是,我們倆的交談非常愜意。

互聯網發展宛如生命的進化

貫穿凱文·凱利著作的,是一種廣義的進化論思想。進化論討論的是生命的演進,這與互聯網有什麽關系呢?

要理解這點,得先理解工業時代的造物特點。工業時代造物都是自上而下、等級化的,整個過程有目的、有預設、有中心,講求的是因果關系。比如一個汽車工廠要造汽車,需要設計師先把汽車的原型設計出來,然後經過一道道層級管理的生產線,最終按照工廠經營管理者的意誌和設想把汽車生產出來。

進化論則不然,沒有預設的目的,沒有神(當然更不可能有人)曾經拿著圖紙把今天多樣化的生命設計出來。生命的演化是自下而上的,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從無性繁殖到有性繁殖。整個生命的進程看似有些盲目,任何可能性都可能出現,不在任何中心的控制之下。互聯網的發展,更加契合生命進化的特點,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特征,沒有中央控制,創新總在邊緣發生。

信息是萬物的根本

我和凱文·凱利的討論始於對信息的定義。在凱文·凱利看來,信息乃是萬物的根本。這個觀點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他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源。之後的柏拉圖更是集大成者,在柏拉圖看來,理念才是真實的,我們所認為的現實世界不過是理念的摹本。

在整個世界越來越高度數字化的今天,理解這個看似違背常識的觀點其實並不費勁。比如,每天我身上的細胞都在更換,但組成我的信息結構是不變的。也許歷經多年,我全身的細胞,或者更基本一些,我全身的原子都換了個遍,但細胞組合的信息規則卻從來沒有發生改變。我還是我,不會因為歲月流逝而發生改變。再比如音樂,我們辨識一首樂曲顯然是因為該首樂曲音符組合的信息規則,而不是某一個具體樂器產生的聲音。因此,信息要比原子更加真實和根本。

互聯網的出現是必然

人是符號的動物,這個觀點最早來自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既然信息是萬物的根本,那麽人是符號的動物也就不難理解。凱文·凱利肯定了我這個提法,並進一步回答了我關於語言、書寫和印刷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問題。

如果審視人類進化的主要部分,它總是組織和信息的重構,這也包括生命的歷史。對人類而言,第一個最主要的重構就是發明了符號化的語言。語言的出現,讓我們能夠彼此交談,並因此能審視自我的思想。因為有了語言,我們才發明了農業,建立了城市,創造了文明。

人類的第二個主要的重構就是學會了書寫,即把語言轉變為符號,以便被記錄於紙張之上,從而形成記憶。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也因此擁有了集體記憶。此外,書寫還讓我們有能力完成此前難以做到的複雜工作,比如數學——如果不憑借書寫,我們將很難實現複雜的數學運算。這是個巨大的革命。在凱文·凱利看來,書寫,以及隨之而來的書本和印刷術,都是人類信息史上了不起的進步。

凱文·凱利認為,技術的發展存在一種不可避免的序列關系。他甚至大膽假設,如果真有地外文明的話,他們也會發明電,然後是電燈,以及汽車,最終也會發明互聯網。圍繞互聯網出現的必然性,凱文·凱利談到了三種進化的動力:自我的選擇、遺傳因素和周圍的世界。無論是生物的進化,還是人類的思想史,抑或互聯網的發展,都是受這三種動力的驅動。比如說,我們個人的發展,就取決於我們的自由意誌,取決於我們的創造力;也取決於我們對前人的繼承;還取決於整個大環境。

人類有史以來的偉大發明

做了這麽多的鋪墊,我們終於要談到互聯網出現的意義。

先從生物進化上來看。生物與網絡有什麽聯系呢?凱文·凱利認為,生命演化的階段中,從單細胞演化為許多細胞組成的有機體這個階段至關重要,這是一個質的飛躍。因為不同的細胞組合到一起後,才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多細胞有機體其實本質上就是網絡,由許多單細胞組成的網絡。從空間的維度來看,正由於各種細胞有了不同的排列組合,互相連接而產生了新的價值,才推動了多樣化生命形態的出現,於是才有了天上飛的鳥、地上跑的獸和水里遊的魚。從時間的維度來審視,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進化,變異是隨意的,並沒有預設的目的,也沒有自上而下的設計,因此進化並不是按因果鏈條的方式推進的,而是呈現相互影響的網絡。這也和我們前面談到的信息是萬物的根本相呼應,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其實就是信息排列組合的可能數量呈現爆炸式的增長。

在凱文·凱利看來,人本來就是越來越社會化的,而正因為有了互聯網,我們才逐漸成為“多細胞體”。互聯網連接世間萬物。人類正成為一種新的有機體,全球有機體。所以凱文·凱利認為,我們有理由會看到發明的爆發、創意的爆發,因為互聯網讓我們成為一種多細胞的有機體。

恰如沒有預設目的、沒有自上而下的設計、沒有中央控制的生物進化一樣,互聯網的本質就是去中心化的,在互聯網里沒有一個中央控制的存在,創新都發生在邊緣,這就是“失控”的要義所在。

在我看來,凱文·凱利這個洞見非常深刻。人類歷史上有諸如文藝複興、工業革命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進步,但互聯網的崛起更為偉大。即便是最近的工業革命,也不過是在用機械延伸人的肢體,而互聯網延伸的則是人的大腦,是符號、是信息,當這一切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時,信息的排列組合方式就有了無窮多的可能性。這也就是凱文·凱利所宣稱的“全球腦”。

技術的生命特征

    理解了以上觀點,就可以揭曉凱文·凱利為什麽說技術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了。就像人的身體,人的嘴和耳朵本身都沒有生命,但各個身體器官加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生命系統。

互聯網時代,所有的人造物,無論是常規意義上的技術,還是法律、文化、制度等,都被統稱為“技術元素”。這些人造物連接起來呈現的網絡,也表現出生命般的進化形態,它可以自發地向前演進、呈現多樣性,也會變得越來越複雜且遊離於我們的控制之外,這就是所謂的“失控”。這和工業時代講求有預設目的、自上而下的設計,講求中央控制的形式,是大異其趣的。

在訪談快要結束時,凱文·凱利反過來問了我好幾個問題,並坦誠地表示,很感謝我真正讀過他的書才來跟他訪談。真遺憾沒有帶上紙質版的《失控》,我拿著一本電子版的《失控》和凱文·凱利合影,並請他在我早年從舊書攤上花費3.5元買的《科技要什麽》上簽名留念。

我眼中的凱文·凱利

在美國之行的訪談中,凱文·凱利是跟我非常有默契的受訪者之一,他博學、謙和,又有幾分俏皮(這點倒跟沃茲尼亞克有幾分相似)。在我訪談他時,他正忙著給新書《酷工具》收尾。

凱文·凱利絕非一個書齋型學者,他喜歡經歷各種可能性,也喜歡討論各種可能性。早年他遊歷亞洲各地,也曾騎自行車穿越美國,這些經歷讓他對生命、機械以及文化的多樣性和可能性都有了切身的體驗。這也難怪凱文·凱利會親近進化論,其實,達爾文本人也是在考察了世界各地之後才提出進化論思想的。

不過這些經歷還只是對過去的可能性的體驗,凱文·凱利的視野更瞄準了未來的可能性(進化論沒有預設目的,呈現的本就是面向未來的各種可能)。他是長今基金(Long Now Foundation)(見本書丹尼爾·希利斯篇)的董事之一。長今基金成立於01996年(註意這個特別的紀年方式),致力於培養長遠的責任感,克服當代組織的短視行為。
無論是《失控》還是《科技要什麽》,凱文·凱利的思想正是“全球腦”的印證——源起於生物領域里的進化論思想和技術的發展相結合,形成對互聯網崛起的全新詮釋。這種得益於“連接”而促成信息排列可能性的爆發增長,從而誕生更多創意、發明和創新的情況在未來還會更多。

我們平時讀到的有關互聯網的著作,常常圍繞互聯網企業的興衰故事展開,但凱文·凱利的著作並非如此。首先,他的著眼點並非狹義的互聯網,《失控》開篇就闡明全書的重點是討論生物(the born)和人造物(the made)這兩個更為宏大的主題。其次,尤其對《失控》來說,該書寫作於互聯網剛剛開始普及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也壓根沒有太多的互聯網的興衰史可寫。也正因為凱文·凱利的視角更為宏觀,所關註的問題更為根本,他所揭示的趨勢和洞見才繞開了狹義互聯網自身發展中的諸多偶然可能,在此後互聯網發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被屢屢印證,也才讓凱文·凱利的著作更有生命力。

順帶可以提及的是,凱文·凱利在中國非常受歡迎,《失控》也非常流行。這當然與中國哲學及中國文化骨子里貫穿的生命感不無關系。中國的本體是一個儒家社會,儒家思想具有典型的自上而下、中心化的特征;而道家講求無為而治、去中心化,這是對儒家思想的反叛,也是在追求個體能量的釋放。在這個意義上,《失控》在中文的語境里更容易贏得共鳴。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余晨,內容摘編自余晨《看見未來:改變互聯網世界的人們》一書,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