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5 Mar 2009 - 真正贏大錢的,不是在升市時有多少資產,而是在跌市時有多少現金! (陸東「智者傲行」) 紅猴股評


http://redmonkeyblog.blogspot.com/2009/03/15-mar-2009.html

15 Mar 2009 - 真正贏大錢的,不是在升市時有多少資產,而是在跌市時有多少現金! (陸東「智者傲行」)
投資組合自2005年12月14日成立日計至今回報:90%

過去兩個交易日,全球金融股大幅反彈,主 因是數間大型金融機構爭相自我唱好,加上先前悲觀情緒籠罩下不斷下跌,甚至跌過龍,這些「大好消息」自然迴響不少。但那些大型金融機構的所謂「大好消息」 究竟經過多少重過濾?市場仲有差疑,但短線資金亦一定要跟炒,順便鬥快挾淡倉,否則便被挾,沒有選擇。但沒有急切入貨需要的長線資金會問:「這些虛偽的銀 行家,大部分自私自利,這次說話有幾真?背後目的定是為自己多於投資者,片面之辭,可信程度有多高?」事實上,過往半年,投資者已中過很多次招,包括出自 仍有人認為是優質管理層的匯豐(5)!優質?相對但非絕對罷!

筆者繼續從陸東「智者傲行」一書,選出了一些值得細味的段落,筆者會於每個段落加上自己觀感,希望從中作出反思!

基金經理亦應有能力在大市掉頭向下或見底回升前,作出適當部署,也應有膽色押重注,令投資持續跑贏大市。如只求跟隨大市上落,買指數基金不就可以嗎?(陸東「智者傲行」)

順水推舟並非發達之道,要成功,一定要先行,所以未轉勢就要做,然後忍耐,忍耐扒逆水的寂寞,忍耐買完還跌、沽完還升的引誘,心目中堅持着平與貴。(陸東「智者傲行」)

扒逆水不等於冒險,冒險是不理三七二十一便一頭裁進,最重要是掌握事情正與反,細心分析利與弊。(陸東「智者傲行」)

反對聲音越大,所得回報逾高,也越long-lasting。隨着群眾走去,邊際利潤一定不高;反而逆流而行,快人一步收獲才豐。(陸東「智者傲行」)

筆者一直奉行不估市(市事實難估),重順勢而行,不求摸底買,摸頂沽(這只是投資者的無謂憧憬),只求從大勢中順走一段,便能跑贏大市,達至理想回報。但是高風險下有高回報,筆者亦應考慮加強自己主觀分析及推測,提高投資風險水平,令投資回報可更大。

雖云「提高投資風險水平」,但若能如陸東所言「掌握事情正與反,細心分析利與弊」,有關風險也會被沖淡的。

真正贏大錢的,不是在升市時有多少資產,而是在跌市時有多少現金。(陸東「智者傲行」)

這 句至理名言,出現在書底,可見其重要性。經歷金融海嘯下,相信投資者亦深深體會到其真義。此亦是筆者於市旺時才會100%資金投入股市,市淡則保留不少現 金,一為安心,二為留待未來低吸機會。所以於股市於不合理地高的水平,要抵着蝕底怕早沽的心態,就算有機賺少下亦要沽出全部或部分股票。但筆者這方面的操 作仍離盡善盡美一段距離,要繼續努力學習。

很多人的毛病是,當市場每一次去到超高位或超低位時,總會自圓其說,認為今次與別不同,不再相信計算、數據、歷史。(陸東「智者傲行」)

逆水而行很少出錯,順水推舟是另一種技巧。所謂順水推舟,即是人云亦云,但群眾通常是錯誤的。尤以知識水準不高者,由於peer group preaaure,就會想跟大隊,只求穩穩陣陣。人們confirm趨勢時,往往摸着的可能已經是浪頂了。(陸東「智者傲行」)

市場噪音是獨立思考的最大敵人,使人們錯誤判斷整個形勢。(陸東「智者傲行」)

不 需多說,絕對同意。可恨大部分投資者都未能經一事,長一智,就算經歷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洗禮,筆者相信大部分投資者於下一個浪仍會犯上同一錯誤。亦可 恨筆者自己於市場每一次去到超高位或超低位時,亦會受到很多市場噪音影響,而未能作出完全客觀的分析,這是筆者需要改進的。

現時的市場噪 音,主要來自傳媒,包括報導不同市場評論及所謂專家以至財經演員的分析。事實上,大市分所謂專家以至財經演員只以形象先行,沒有什麼往績可言;有些評論者 仲有往績,亦只成功預測一次兩次,有些又只講不做,只評論但沒有什麼投資往績,傳媒又當他們神般膜拜,因傳媒不建立這些,又怎吸引大眾收看閱讀,又那來廣 告為生!可惜的是,於投資上,大眾有興趣,大眾認為對的是,最終也是錯的,不然為什麼大部分投資者都是輸錢收場!

陸東提過,他看大行投資 分析報告,只看內容作參考,不看目標價。傳媒絕對有存在價值,因他們為投資者集合及報導市場資訊,但於80/20 Rule下,80%的內容為吸引大眾,其實不值一看;但傳媒為着建立或保持其專業形象,另外20%的內容仍值得一看,只是怎樣分辨才考起投資者!筆者於投 資上當然仍要靠傳媒提供資訊,但注重看事實分析,從中學習,漸漸學會不受結論所影響,建立自己一套獨立思考。

散户害怕離開羊群的孤獨,不相信自己獨立的判斷。(陸東「智者傲行」)

回顧過往十多年的投資經驗,筆者自問分析一直不賴,但未夠信心自己真的能「眾人皆罪我獨醒」,被市場噪音影響,未能成功遠離羊群,可謂被陸東一語道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61

陸東—智者傲行 特種部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aa6e6c0100kbru.html
陸東的《智者傲行》這本書極好,閱後讓我受益匪淺,可惜現在只有港版的豎版,如出簡體版,定買本收藏。

PE 是數字遊戲,反映的往往只是過分樂觀或過分悲觀的情緒。

當一塊石頭從山頂滾下來,中途是沒辦法停下來的,一定要滾落到底。動力是自發的,沒有借貸並不代表不會回落,只是不會加速下跌罷了,總之貴過了頭,就要下跌。有借貸,動力更大,無借貸,動力就小一點。

為什麼投資者老是重複犯錯,真正贏大錢的,不是在升市時有多少資產,而是在跌市時有多少現金。

很多人的毛病是,當市場每一次達到超高位或超低位之際,總會自圓其說,認為這次與以往不同,不再相信計算、數據、歷史。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為何大家每次都會犯同樣的錯誤?

多年以來,我有句金玉良言:把握得當的話,便可以富貴萬千年。也就是說,決定一個人能否富貴萬千年的,並非升市時你手頭上有多少貨,因為升市時只要肯借錢,一定可以有貨;真正的秘訣其實在於,跌市時你的口袋裡有多少錢。這個道理非常簡單,路人甲乙丙都知道,只是身體力行能否做到而已。

散戶害怕離開羊群的孤獨,不相信自己的獨立判斷。

價值投資只是普通常識,但短線的賭博心態使人沒法把持。

就連技術分析,我都覺得虛無縹緲,因此我更不會浪費時間和心機,瞭解群眾的情緒,估計升市究竟可以維持多久。當然,1973年連和尚都買股票之際,市場一定是瘋了。

既然基本分析只是計算合理價值,所以,賣出就跌,買完就升,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投資者不可能把錢賺完,只有可能把錢虧完。如果捕捉到最最最低點入貨,或捕捉到最最最高點出貨,只是運氣好罷了。於是,這些年來,我出貨後,大盤仍然會升;買入之後,大盤仍然會跌,少則一兩個月,多則半年,心安理得。

事實上,我的個人投資,股票全部都是長線持有,近年買入的,在恆指由8,000 多點上升到30,000點時,已經差不多完全放掉。

我從來不買渦輪或衍生工具。一來,渦輪有時間損耗,價值會隨著時間逐漸下跌;二來,今天引人注目的渦輪並不代表明天繼續吸引人,因為渦輪商可以發行條件更加吸引人的渦輪,完全無法控制。實在不明白為何會有人買,要賭的話,何不索性去澳門賭一把?

我的主要投資就是物業,第一次買樓在1989年「六四」後,旭和道的一個單位,200多萬元,借了九成按揭,連同律師費釐印費,首期要20 多萬元,可謂當掉內褲去買。樓價由2,000元升到12,000元,還可以借九成的錢去買,仍不發達的話,肯定遭人鄙視!而我有的是分析與耐心,前者大部分人都有,後者十之八九都無,所以當初這項小小的投資,令我的財富急速膨脹。

結果,到2002 年年末,我已經買到沒錢了。2003 年SARS壓低樓市,我當然很失望。但投資不可能捕捉到催化劑,因為看見催化劑存在時,其實早已出現。總之,只需認定平貴,一錘定音,等待收成。股票與物業,道理都是一樣的。

買樓比買股票可能有一優勝之處,就是減少了進進出出的頻率。巴菲特有一句話可堪玩味,就是華爾街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坐勞斯萊斯的有錢人,會聽坐地鐵坐巴士的人的意見。其實,有錢人何須聽經紀人的建議?經紀人真有本事的話,已經坐上勞斯萊斯了。

只要看中一個大趨勢,例如1989年的香港,大大一口咬下去,就可以發達。投資成功之道,就是分析與耐心,分析可以從書本中學到,耐心則是性格問題。

家中所有的小孩中,最不亂花錢的就是我,最愛存錢的也是我。我從來不買無謂的物品,衣食住行中,只願花費在食與住上。直到今天,我在穿衣上仍不講究,在Discount Outlet買件GAP 只需20 美元,與出自名設計師手筆、售價幾百美元的上衣有何分別?對我的incremental Satisfaction是零,甚至是負數。難道穿得滿身品牌,就會更受尊重?我並不覺得,我也不會尊敬自己多一點,老婆也不會多愛我一點。

至於什麼名車呀、遊艇呀,即使負擔得起,我也不會買,一匙飲乾價值立即不見三成,絕對不是我那杯茶。

由幾萬上100 萬,還不是太辛苦;由100 萬上1,000 萬,也很快;由1,000 萬上1億,極快。除非含著銀湯匙出生,或者是老爸老媽留下來的,否則大部分人的第一筆錢一定靠儲蓄;有了少許資本,便要投資,財富才會愈滾愈大。巴菲特也曾說過,投資致富其實很簡單,就像滾雪球一樣,首先要有小小的濕雪(本錢),接著找到一條長長的滑坡(大趨勢),投資不論本金多少,重要的是要儘早開始。

作為父母,一定要教子女投資,自小便要灌輸理財的概念。我的父母從來都沒教導過我相關的理念,不過,我的母親來自大富之家。所謂大富,是手持置地幾個百分比股權那種,是與何東喝茶吃飯那種,是在香港十分顯赫的家族。在北角、灣仔、壽臣山、九龍塘、尖沙咀等區,曾經擁有超過200個number。豈料其父雙腳一伸之後,樹倒猢猻散,母親的兄弟立即不理智地賣掉所有的地皮來分家產,有些人炒金、炒股、炒地皮,有些人玩女人,都是胡亂揮霍,家產很快便敗盡。賺錢極難,輸錢則極容易。對我來說,這是非常深刻的教訓,千祈千祈不可以學他們。

我的經驗更是證明了,反對的聲音愈大,所得的回報便愈高,也愈longlasting。跟著群眾走,邊際利潤(incremental return) 一定不高;逆流而行,快人一步收穫才豐。

初出茅廬,立即見識了市場的瘋狂,是好運還是衰運?對我來說,是好運。

永遠認為來年更好的話,恆指豈不是會無止境地上升?重點是how much good news being pricedin,所以我堅
持認為恆指超過3,300 點便很昂貴。

當時我第一次真真正正地感受到投資氣氛的極度亢奮。
(一)新股市場異常暢旺,不論好壞,股民都抽籤。
(二)二、三線公司配股過後,股價仍然大升。
(三)大公司頻頻供股、配股、變成吸水大笨象( 事實上,匯豐1987 年已供股)。
(五)逛街看戲吃飯坐巴士坐小巴人人都講股票,師奶變股神。當時我常在上環敬賓酒樓喝茶,看見無論是茶客還是推點心車的都在討論股票,覺得十分不可思議。

市場噪音是獨立思考的最大敵人,使人們錯誤判斷整個形勢。

1987年那一役,除了讓自己的信唸得到肯定之餘,還見識到「高人」的厲害。話說我們狂沽大藍籌時,市場卻迅速接貨,頂得好「牛」,簡直是有多少接多少,真是愈沽愈升。若我錯估形勢,肯定要寫辭職信。後來發現,在爆煲之前,許多大公司都能把握形勢,在高股價情況下順利供股,十分厲害,十分高明。

我預測1987 年香港地產大牛市開始,一次機會造就了我往後20 年的財富。

1989 年熊市與1987年股災完全不同,但我同樣扒了逆水。對我來說,每次調整,都是買便宜貨的好機會。因為我早已認定,香港樓市一定會極度暢銷,樓價一定會狂升,1987年7 月至1997 年7 月一定是一個前所未見的超級大牛市,最多只是大漲小回。

要有遠見更要忍耐脫離羊群扒逆水是痛苦、是孤獨的,但往往是人生的轉折點。

除了樂觀的時候過分樂觀,悲觀的時候又過分悲觀,大部分人還犯了一個毛病,就是缺乏遠見,永遠被一個個框框所束縛。例如1981年樓價最高達到1,800 元,1984 年最低時跌至600 元,1989 年又回到1,800元,讓人覺得重上高位還不趕快出貨?為什麼歷史高位就是極限?為什麼不能再突破?

事實上,多年來我發現一個現象,沽錯貨的,一定會買錯貨;買錯貨的,又一定會沽錯貨。高位買的,多數低位沽出,覺得索性一刀割肉算了,希慎買賣娛樂行便是經典。投資是一場對人性忍耐力的測驗,達到極點的時候,大部分人都經不起考驗。

逆勢逼你轉變,意志愈堅定愈能釜底抽薪。

從他那裡,我的確獲益良多,包括為人處事之道。他的包容,使我一生受用。林百欣實在是好人,我很懷念,從來沒有想過,一個闊佬可以如此草根,平時真的常吃魚柳包!吃飯就的菜是煎午餐肉荷包蛋,一人一片肉一隻蛋。對員工更是沒話說,他棄製衣業轉投地產業,原來工廠的老員工繼續能領到工資。

投資不可能次次成功,逆勢中重拳一擊才是上策。

既然房地產的需求,永遠是投資元素重於實用元素(investment concern versusenduserconcern),我的理論便是,房地產的demand curve是,當價格升,需求會升,直至頂不住,便會出現拐點(inflectionpoint),需求隨之回落。而當供樓佔家庭收入的比例接近100%時,很接近這個拐點。拐點出現之後,需求跌到停止不了,又是石頭從山頂滑落

不要盲從集體意志,獨到的眼光才是高低之分。

如果真的相信樓價高處不算高,入市買了樓的,下場真的很悲哀。

我還看到一個怪現象,就是很多公司都不再專注於本業,到處收購買這買那。就像中遠集團,又搞地產,又搞銀行,自稱具有協同效應,實際上是在炒股票。做船務的,無端端竟去做其他不相關的業務。這還不是凶兆?實際上,每次到牛市末段,都有公司打著協同效應的旗幟,跨界做其他業務。

我毅然在上海實業的股價50 多元時清倉,還記得致電百富勤沽貨時,對方說,很多人在其股價升至20 多元時已經賣掉,然後又在30元再買入……我卻從頭持有到尾,中間一點都不為所動,他的評語是「非常神奇」。

北京控股招股,創下開埠以來多項紀錄,認購表竟被炒到500 元一張,首日掛牌狂升兩倍,17家發行商齊發北控渦輪,一小時內即被搶購一空……

不熟不做,不明白的更不要沾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